桂林方言浅谈议论文

合集下载

普通话推广与方言文化保留——以桂林方言为例

普通话推广与方言文化保留——以桂林方言为例


广 西 恭城人

桂 林 市 教 育科 学 研 究 所 教 研 员 中 学


级教 师

谢琳 :普通话 推广与方 言文化保留
中共桂 林市委 党校学报
第3 期
找了几个莆 田人 当作 电台情报 发送接 收员 , 此 之 从 后就 再也没有被 破译 了 , 因为都 是用福 建莆 田方 言
互 通情报 。


京 上海话




南腔北 调 五 彩纷呈



方水 土 养

和 汉 语热 等 这 都应 该 是 具 有 广 义 的社 会 意 义

方人 这 正 是 地 域 文 化 特 色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语


的 是 积 极 的政 治 语 言 文 化 现 象


言凝 聚着 故 乡情 结 方 言 反 映 出异 域 民 俗 这 就 是

0 5
语 言是人 类 思 维 交 流 的重 要 工 具 是 人 类 进


篆 颁行全 国



这 不 仅结束 了处 于 长期 分裂 割据 的

步 社 会发展 的表 征


虽 然 存在语 言交 流 障碍 的 地

战国时代 而且 使言语 异声 文 字异形 东方六 国文

区 社会 经 济 的发 展 必 然 会 受 轨 书 同 文 也 结 束 了 中 国 自西 周


以后 几 百 年 的纷 乱 历 史 统
, ,

六 国 促 进 了 民族大

桂林方言浅谈议论文

桂林方言浅谈议论文

桂林方言浅谈议论文桂林方言属于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

在广西的所有方言里面桂林话算是最温柔的,它不同于桂南地区难懂的北话,几乎和普通话的发音相近,基本上各族人民都能听懂,所以它历来是南方科场、官场的通用语言,故有“南方官话”之称。

而导致桂林方言与广西其他地区方言的差距巨大的原因,还得从历史上桂林地区的居民情况说起。

历史上桂林外来移民不断,这对桂林的方言影响很大。

特别是清末至抗战时,由于战乱频繁,大量湖南、广东的移民进入,使得现在的桂林人中湖南和广东人的后代分别占到1/3以上。

所以桂林方言中带有大量的湖南和广东味。

比如:把“kenakai”(去哪里)的“去”读成“ke(克)”,这像湖南话,而把“咸”字读“han”,这像广东话。

此外,由于解放前桂林一直是广西的省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所以很多北方和中原地区的人进入广西定居在桂林附近。

加上历史上桂林的驻军、大小官员及其家属和仆从也不少,从而导致桂林地区(包括很近的柳州)原住民比例较小,这些移民对桂林方言的形成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从而形成了桂南桂北的方言差别较大的现状。

虽然说桂林话和四川话、云南话一样同属于北方语系,但是它又有不同于云南话、四川音的特别韵味。

如把鞋(xie)子叫做“hai”子,把“一直”说成“麻直”,叫小孩为“把爷”,实在是别具一格。

究其原因,是与桂林地区特有的地域和历史文化密不可分的。

桂林方言所蕴含的地域和历史文化要说起桂林方言中最经典的词汇典故,那就非“狗肉”莫数了。

“狗肉”二字在大江南北是一个贬义词。

狗肉朋友就是吃吃喝喝的酒肉朋友,却唯有桂林方言中它不是贬义的,桂林人通常把好朋友叫做“狗肉”。

这又是为什么呢?相传,桂林人是好吃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是无所不吃。

比广东人也不逊色。

同时也爱好吃狗肉。

冬日里,三两好友,一瓶三花,围坐于香气四溢的狗肉火锅傍,谈板路,品小酒,其乐溶溶,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此时不熟悉之人或者道不同之人的介入都会影响了这份意境。

2023年关于方言的议论文7篇

2023年关于方言的议论文7篇

2023年关于方言的议论文7篇关于方言的议论文1文化与语言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语言是记录文化的符号系统,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和思维工具,通过语言把文明成果,知识,技能巩固保存下来并传播开去,同时语言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我们通过语言研究来揭示积淀的文化,特别是没有被言语作品记录下来的文化,这也即是我们所说的文化中有语言,语言中也文化。

我国文化博大精深,有着广泛的内容,涉及各个方面,因此语言就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语言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各民族间是通过语言系统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对一种语言的调查我们一般都是通过此语言在各个地方的使用来分析它的文化现象。

以方言文化为例,近年来,国家正在大力推广普通话,方言文化似乎渐渐的被人们忽视了;也随着人们交际的日益广泛,方言确实存在逐渐消亡的趋势。

虽然方言只是在一定地域中通行,但其本身也是一种完整的系统。

它们都具有语音结构系统,词汇结构系统,能够满足本地区社会交际的需要。

方言作为语言文化的一部分,有着自身的特点和意义。

方言文化因地域等各种因素不同,各地域方言大放光彩,犹如满汉全席“各味俱全”。

方言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并成为区域文化的密码,它是人文沉淀的产物,是文化认同和身份确认的重要标签。

它的发展影响着整个文化的发展,所以对方言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各地的文化。

当然,方言在学校也是一种促进同学间相互交流的工具,在大学里,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就有着不同的方言。

对方言进行调查,可以了解方言在当前大学中的使用以及它所揭示的文化现象。

此次调查主要是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通过问卷分析发现,备受大家喜爱的东北话,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学校中四川方言学生占有绝对优势,此外山东话、吴方言等在学校中所占比例也相对较大。

这些现象说明了方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已经成为了人与人间交流的一个重要工具,同时这也反映了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不同的文化现象。

方言不仅是区分每个地区的一种标志,更是作为中国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也是含义最深刻的语态。

桂林方言分析报告

桂林方言分析报告

桂林方言分析报告一、引言方言是指同一种语言在不同地域或社会群体中所发展出的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的差异。

方言是语言多样性的一种表现,也是人类社会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报告旨在对桂林方言进行分析,探讨其特点、变异规律以及对当地社会文化的影响。

二、桂林方言的地理分布与背景桂林方言主要地理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及周边地区。

桂林地理环境独特,山水相间,被称为“山水甲天下”,这种地理特点也为桂林方言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同时,桂林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也为方言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桂林方言的声调特点桂林方言的声调特点是其最显著的方言特征之一。

桂林方言的声调相对较平,音调稳定且抑扬顿挫。

3.1 桂林方言的声调系统桂林方言的声调系统较为复杂,共有七个声调。

具体包括: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上声、阳上声和阳去声。

3.2 声调的分布规律在桂林方言中,声调的分布规律较为有趣。

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下,声调会发生变异,如在叠字等情况下,声调会发生重叠或转换现象。

这种声调的变异特点既是桂林方言的独特之处,也反映了方言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四、桂林方言的词汇特点桂林方言的词汇特点主要在于词汇量丰富、词义丰富多样。

桂林方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官话、壮话等语言产生了相互影响、借鉴和融合,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词汇体系。

桂林方言的词汇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1 音韵特点桂林方言中的一些音位和声母与官话有所不同,如将官话中的“f”音替换为“h”音;将官话中的“zh”,“ch”,“sh”音分别替换为“z”,“c”,“s”音。

4.2 词汇借用及变异桂林方言中也有很多借词,如一些汉字的发音与官话相似,但意思略有不同。

同时,桂林方言中也有很多词汇的变异现象,如发音和意义上的偏离等。

4.3 方言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桂林方言的词汇与当地的山水风光、风俗习惯等紧密相关。

桂林作为旅游胜地,方言中的很多词汇与旅游相关,如对风景名胜的称呼、当地特色美食等。

浅谈桂林方言中的语言文化

浅谈桂林方言中的语言文化

浅谈桂林方言中的语言文化陈鲜梅(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汉语111 201101903002)[摘要]语言是文化交流的载体,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而方言则是语言的一种变体,方言中的文化从古至今有着无法估量的价值。

从桂林方言看文化,我们可以看到桂林悠久的历史,桂林的风土人情,以及桂林人身上的那种热情活泼的精神。

以桂林民间方言童谣和方言词语入手,我们可以对桂林方言中所体现的文化价值,有深刻的认识,对桂林的语言、文化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关键词]桂林方言文化方言词语Talking a few of language culture of Guilin dialectChan Xianmei(The Department of Art and Design, Chinese Class 111, 201101903002) Abstract:language is the tool of the culture’s communication. At the same timelanguage and culture developed together. And the dialect is another language, so dialect including a lot of value of culture. Looking the culture from Guilin dialect, we can see the history, the local conditions and customs of Guilin and the people’s warmth. From the rhyme and words of Guilin dialect, we can know the language and culture of Guilin deeply.Key words: Guilin dialect, culture, dialect word s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

保护方言文化议论文800字5篇

保护方言文化议论文800字5篇

保护方言文化议论文800字5篇保护方言文化议论文800字(篇1)方言是文化的传承,是知识的开始,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

作为中国人,你必须学会方言。

今天,我们小区开了一场关于“方言”的晚会,为的就是考考别人知不知道方言。

“亲爱的家长孩子们,敬爱的爷爷奶奶们,大家晚上好!欢迎来到我举办的方言晚会。

废话不多说,我们现在开始。

首先你们知道什么叫方言吗?”我一看,激动的目光投了过来,只有几个同学举手,其中有一位说:“方言是地方的语言。

”我不禁拍拍手,激动的说:“不错,但你们知道‘吃厨饿顿’是什么意思吗?”我抬头一看,我惊讶极了,一个人都没举手,这时一个老奶奶含泪说到:“我们以前吃一顿就要饿一顿,现在这些孩子都忘了方言的意思了,他们是没经过艰苦的生活啊!我感动极了,我被眼前这位奶奶的生活状况惊呆了!是啊,以前的生活是多么艰难啊!其实我也是刚刚认识方言,现在我真怕同学们都把自己家乡的方言忘了,那是种文化失传。

就在这时,一个小男孩哭了感动地说:“老奶奶,您放心,我们不会辜负您对我们的期望,虽然现在生活好了,我们还会要求自己学会方言。

”我们展开了方言的讨论。

过了一会儿,晚会结束了。

在回家的路上,我思考着,今后要多办这样的晚会,让孩子学习很多的知识啊!回家,我想查更多的方言,并记住它们,努力吧!保护方言文化议论文800字(篇2)重庆城依山而建,人谓“山城”;冬春雨轻雾重,又号“雾都”。

但若抛开这些称号,方言则成了重庆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重庆方言以直白易懂,灵活多样,短小精悍,形象生动而着称。

使语言交流不但幽默风趣,而且含蓄生动,显现出特殊的美感和魅力。

“掐没得。

”一阵熟悉的声音从远处传来。

我回头一瞧,原来是表弟,我连忙回答:“摸掐,屋头来客老,喊我买酒。

不忙摆老,我还会切嘞。

”咚咚咚,一阵短促的敲门声。

“开起累,你个傻娃,我忙得很,莫添乱老。

”妈妈像开枪打子弹一般说到。

我敢忙进屋,把酒放在了桌上,只见小姑她们都在为这顿团圆饭忙活着。

桂林方言惯用口语中的民俗文化探析

桂林方言惯用口语中的民俗文化探析

桂林方言惯用口语中的民俗文化探析一、语言单位折射民族风貌当地的惯用口语和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民众智慧的结晶,是当地风俗民情的反映。

在这里我们将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常用名词,并对其背后的民俗文化进行探讨。

1.1告花佬在龙胜话的惯用口语中,“告花佬”即指普通话中的“叫花子”、“乞丐”的意思。

“佬”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成年男子(含轻视意)。

在龙胜话中,“告花佬”的语义色彩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则同字典的解释相似,趋向于贬义,另一个方面,则是趋向于中性,只是一个简单的对乞丐的称谓。

“告花佬”这一惯用语的出现,是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的。

桂林曾有两个叫花院,一个为南院,地处原桂林地区工商银行处,一个为北院,地处东镇路路口处,乞丐们结成帮派生活在这两个院子内,他们遵守着共同的组织纪律,首先,平时不允许随意的上街乞讨,只有每个月的初二和十六,这两个“牙祭日”时,他们才分别结成不同的队伍到沿街的上铺,有钱人家里进行乞讨并说上一些吉利的话,例如“财神到你家,富贵且荣华,子孙多兴旺,读书中探花。

”店铺老板和有钱人家为了图一个好彩头,也会给乞丐们一些打赏,甚至有些喜庆场面,操办人还会盼望乞丐的出现,捧个人场,说上一些吉利话。

其次,告花佬们除了乞讨,还要求会做一些小生意,例如上街卖盐水花生,制作鸡毛掸子拿去街上叫卖等等。

因此,在龙胜话中的惯用口语,“告花佬”一词,偏向中性的语义色彩占主导地位,贬义色彩呈现一种减弱趋势。

1.2嘎嘎在龙胜话的惯用口语中,“嘎嘎”指的就是肉。

这与桂林的饮食文化有着很大的关系,当地的许多美味菜肴都与“肉”有关,地方的酒席压轴戏——芋头扣肉;家常菜——粉蒸牛肉;清明节必备——粉蒸肉。

“嘎”便是有动词“夹”不断演变而来,“夹”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从两个相对的方面加压力,使物体固定不动。

”在夹肉的时候,有时候会发出“嘎嘎”之声,特别是大人在哄小孩吃饭想要喂之以肉食的时候,“嘎嘎”之声总是能够在饭桌前听到。

桂林话的音韵特点

桂林话的音韵特点

鼻音 [ q] :爱 [ 口m 2 4 ] 、扼 [ 0 Y 2 4 ] 。 l 0 . 匣母 、云 母能清 楚区 分,“ 黄 ”和
“ 王”不相混淆 l 1 . 古全 浊 声母 在 今桂 林 话 中全 部 清 化。中古的全浊声母今读相 同或者相近部位
[ u ] 脱落 ,读 开 口呼 ,如 :催 § ☆ :[ t o h a i 2 4 ] 、罪 § 台 三 [ t o 9 i 2 4 ] 、随邪支合三 [ t o h a i 2 1 ] 。 5 . 效摄开 口一、二等韵大多数读[ a u ] , 但 效开 二见 组 的部分字 和晓 组字读 为 [ i a u ] 。效摄的开 口 三 四等韵多读[ i a u ] , 只 有效开三 的知章组字读为[ a u ] 。 6 . 流摄开 口一等韵多为读 [ o u ] ,但帮组 部分字 “ 牡母拇 读 [ t 1 ] 。流摄开 口三等韵 非组 读为 [ U ] ,知庄章 组读 作 [ O U ] ,其余 的 读[ i o u ] ,但 “ 彪 ”例外读为 [ i a u ] 。 7 . 深摄 开 口三等韵的知庄章组字读 [ 9 n ] ,其他 的都 读 [ i n ] ,知庄章组入 声字读 [ 1] ,其他的入声字皆读 [ i ] 。 8 . 古知 、 庄、 章组声母和精组声母合流 , 全部读舌尖前音 [ t s ] 、[ t s h ] 、[ S ] , 造成 了 今桂林话中没有舌尖 后韵母 [ ] 。 所 以, 止、 蟹摄开 口三等的知、庄、章组字和深 、臻、 曾、梗摄开 口三等 知、章组的入声字,以及 止摄开 H- - 等的精组字的韵母,在桂林话 中 都读成 [ 1] 。 ( 三 )声调特点 L四声 的分类与普通话大体相当。阴平
[ a ] :它 [ t h a 3 3 ] 、搭 [ t a 3 3 ] 、拿 [ n a 2 1 ] :其 余都 读[ 0 ] ,如 :过n ☆ 一 = 个见m 十 一 、火 吐 旮 ~ = 荷Ⅲ 十 一 。果摄开 口三等韵 “ 茄 ”读 [ e] ,合 口三等韵读 “ 缺靴 ”读 [ y e] 。 2 . 假摄 开 口二等 韵今桂 林话 音大多 读

浅议方言中的地域文化

浅议方言中的地域文化

浅议方言中的地域文化作者:梁媛来源:《文教资料》2015年第16期摘要:一方水土养一方方言,方言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桂林方言在长期的形成与发展中成为反映桂林地域文化的活标本。

本文选取桂林方言中具有桂林特色的方言词汇、熟语,尝试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地域文化因素,认为桂林的饮食文化、地理文化、民俗文化和文化心态的特点都在桂林方言中有所反映。

关键词:桂林方言地域文化桂林文化方言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同语有所差异的话。

地域文化一般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是特定区域生态、民俗、习惯等文明的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

正如语言学家萨丕尔所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方言和地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1]。

探究方言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方言的文化意义。

本文以桂林方言为例,试图对其所蕴含的丰富的地域文化进行分析。

一、桂林方言概述桂林方言源于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属西南官话中的桂柳话。

自秦始皇凿通灵渠,连接湘漓二水以后,桂林就是中原进入广西乃至岭南和贵州的咽喉要道,历来接受北方的影响超过周邻地区。

宋代以来,桂林长期是广西的政治文化中心,为吸收、保存和传播中原的风俗、雅言提出了要求和条件[2]。

因而在比中原通用语稍微滞后而大体同步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与北方方言语根相同,语义相近的桂林方言。

[3]但桂林方言在语音、语调等方面仍同北方方言有某些差异,尤其是一些反映桂林地域文化的方言词汇、俗语、谚语非桂林人不能体会其中的精妙和趣味。

本文将选取桂林方言中独具特色的方言词汇、方言熟语仔细品读其中的文化意味。

二、桂林方言中的地域文化(一)饮食文化1.深厚的米粉文化。

桂林的风味小吃,首推在桂林人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桂林米粉。

独特的“米粉文化”在桂林方言中也有众多体现。

桂林话词汇研究

桂林话词汇研究

桂林市区官话的研究一、桂林市区官话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历史文化的意义,对传统民俗的研究近几年更是十分火热,所以在此环境下方言的研究成为了各地区的热点话题。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提倡普通话,而桂林作为发展较为落后的西南地区,其方言一直未受到重视,所以我们只能通过桂林市的一些历史资料及老人们口口相传的传承来对桂林市区官话词汇了解一二。

这几年,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起,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桂林市区官话词汇进行研究分析,经常会随机抽取不同年龄的桂林本地人进行发音采样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在网上查到这类社会调查研究报告及相关数据分析,对于我们研究桂林市区官话是非常有理论意义的。

我们了解到现在桂林市区官话的发展特点主要是开始向普通话的方向靠拢,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首先具有客观必然性,因为语言内部总会进行调整重组以完成语言升级,其次就是国家大力提倡普通话的号召下形成的必然性结果,其次由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比较喜欢接受新事物,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并未产生浓厚兴趣,导致现在桂林话的古老词汇正在慢慢消失,所以对于其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桂林市地理和人文概况桂林市是国内外闻名的旅游城市,也是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是广西东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

桂林市地处南岭山系西南部,湘桂走廊南端,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东经109。

36'至111°29',北纬24。

至'至26。

23')。

境域南北长236公里,东西宽189公里。

北部及东北部与湖南省交界,东南部与贺州市接壤,南部与梧州市、来宾市贴邻,西部及西南部与柳州市相接。

与广西其他的市县相同,桂林同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市内有壮、回、苗、瑶、個等28个少数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保持着各自的习俗和语言。

但是,这些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周边的山地,市辖区内以汉族为主。

桂林市区官话以柳州为界限进行区分,柳州以北的方言称之为桂北平话,以南称之为桂南平话,虽然同属一个地方但是南北之间的方言差异还是比较大的桂北平话主要适用于桂林市郊区和临桂、灵川、永福、龙胜、富川、钟山、贺县、融安、融水、罗城、柳江、柳镇等地的集镇和村庄中,桂南平话则分布在除此之外的其他区域,由于桂南平话受粤语的影响较大,所以其内部差异性不是很显著。

方言的魅力(方言的魅力议论文800字)

方言的魅力(方言的魅力议论文800字)

方言的魅力(方言的魅力议论文)方言的魅力(方言的魅力议论文800字)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

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方言的魅力(方言的魅力议论文8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当然最基础的中国话在不同地域、不同人文风情的洗礼下也呈现出了各具风韵的方言。

方言是一个城市的标识,一个城市的'性格。

最地道的成都话上哪儿去找呢?当然就是河边的露天茶馆了。

在成都,只要有河的地方,就有大大小小的茶馆。

那里是老年人休闲的天堂。

走近它,似乎生活的快车道就会靠边,速度会自然慢下来。

一张张方桌、一把把竹椅、一只只鸟笼……鸟语与人们的交谈声揉在一起,仔细倾听,有一种道不出的静谧。

一个人正拿着电话似乎在邀请朋友,“哎呀!来嘛,说好了得嘛,不要甩我们死耗子哈……”旁边的一个老人正左手端着茶盏,右手拿着茶盖,并用嘴将漂浮着的茉莉花瓣吹去,说道:“嗯,这个茶安逸、巴适……”这是成都人对闲适生活的极致追求。

在彩旗招展,人声鼎沸的球馆中能听见成都话,“成都队加油!我们给你扎起!”球队在球迷地鼓励下,越战越勇,这是成都人的拼搏奋进。

在突如其来的“5.12”地震中,一辆辆绿色的熊猫出租车,自发地前往灾区。

在汽车电台中,嘶哑地吼着:“不要做生意了,走!跟我去救人!”网友也呼吁着“汶川雄起!四川雄起!”这是成都人的团结互助。

悠闲舒适、拼搏奋进、团结友爱……这些成都人的性格都淋漓尽致的展现在成都方言中。

方言是有性格的,它能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精神。

当人们的交谈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有趣的对话,“哎呀!你这口音是西安人吧!”没错,方言就是一张名片。

浙江话,一种美得如歌似舞,平静而婉转的方言。

还未见西湖的美,就已从方言中感受到了。

重庆话,一种泼辣的方言。

只要仔细聆听,仿佛就能看见一群人围着一张桌子,左手举着啤酒杯,右手拿着筷子,在火锅与碗中“来来往往”的场景。

桂林方言与地域文化

桂林方言与地域文化

种 的西红柿个大饱满 。吃起来 口感好 .慢慢在附近就小有名 气 了。每到赶集时 ,人们都来买 的西红柿 “ 来两斤 .毛 秀 才 !” “ 给我来点 ,毛秀才 !”久而久之 ,毛秀才就成 了西 红柿 的代名词。 桂林独特 的地域 、历史文化赋予 了桂林 方言词汇丰富的 内涵和特有 的趣味 二 、句 子 中的地域 特色 1 . 穿起龙袍不像 太子 ,和狗踩潲瓢一样 。从前人穷 .衣 服 、鞋子都要轮流穿 ,接下水 的穿在身上未免宽 大了些 .这 时人们就会说 : “ 穿起龙袍不像太子 ,和狗踩潲瓢一样 ” 这话强调 的是衣裤等不合身 。从生 活中摄取 营养 的俗语 .语 言凝练 。生动有趣 .脱 口而出 2 . 麻 直走 ,莫拐弯 。热情好客的桂林人在指路 时常用这 句话 ,可话却让外地人 听得一 头雾水 。麻直 即一直 、径直 . 也有大胆 向前 、放手去做 的意思 。 “ 麻直走 ,莫 拐弯”就是 叫你一 直往前走 ,不要拐弯 。而要 听见桂林 人说 : “ 你就麻 直 克做 嘛”则是让你放心去做 .不用担忧 从词语 到句子无不体现 了桂林话 的生动有趣 .渗透出桂 林 人灵 活多样 的语言表达形式和近千年来作为南 方的政治 、 经济 、文化古城 的历史渊源 三 、桂 林 方言 的发展 与保 护 在经济快速发展 、区域合作不断加强 的背景下 ,桂林人 越来越具有开放包容的胸怀 .表现在语言文字运用上则是守 旧意识的改变 。像一些词 的音 已不再 流传 .如 :狗 肉 ( 或 )、觉 ( q u 6 或z h u 6 ) 得、日 ( y i ) 子等。桂林话也融入 了普 通话的读音。 以前没有去声 .去声读作 阳平 .而现在年轻 的 桂林人已融进了去声 作 为土生 土长 的桂林人 . 自然 对桂林 话有 特别 的喜好 和眷恋 然而随着普通话的推广 .很多颇具特色 的词 因年代 久远或过于粗俗而被摒弃 .取而代之 的是 日益流行 的网络新 词 不可否认 ,桂林话正很快地被 同化甚至消失 。方言祖辈 沿用 ,地域性强 ,有独特 的表达能力 .这是普通话所不 能替 代 的 桂林话是桂林人的特色文化 , 我们 应当保存 和发扬 每一种方言都有 自己的特色 .承载着悠久 的人 文历史 . 蕴含着独特 的地域魅力 桂林方言 中蕴含 的地域文化价值 . 值得我们仔细探究 .同时要正确处理普通话和方言 之间的关 系. 尊重桂林话 的使用价值 和文化价值 . 促进桂林话 的继承 与发展

浅议方言中的地域文化——以桂林方言为例

浅议方言中的地域文化——以桂林方言为例

“ 三斋打擂 ” 的典 故也展现 出历史上桂林米粉 的繁荣景象 . “ 三
斋” 指 的是当时三 家著名的米粉店—— 易荣斋 、 会仙斋 、 轩荣 斋。这三家粉店分别以炒粉 、 卤粉和汤粉闻名。“ 打擂” 是指三 家互相竞争 , 比米粉经营质量 , 比服务态度 , 比环境卫生 , 比出 了“ 张永发的染水 , 会仙斋 的卤水” 、 “ 牛菜米粉一开桌 , 辅子里
北 的灵 川县尤 为有名。相 传古时灵川 的三位秀才一 同赶考 ,
在 途 中 结 下 了 深 厚 的 友 情 。三 位 好 友 相 约 考 完 后 一 同 去 吃
生活 中占据重要地位 的桂林米粉 。独特 的“ 米 粉文化” 在桂林 方言 中也有众多体现 。如“ 锅烧 ” 是桂林方 言中与桂林米粉有 关 的专有名词 , 指 的是桂 林米粉 中不 可或 缺的配 菜 . 一般挑 选带皮的五花 肉, 炸到色泽金黄 , 脆 而不硬 , 肥 而不 腻。 桂林人



言 中 的


文Hale Waihona Puke 化 以 桂 林 方 言 为 例
梁 媛
( 华南 师范大学 文 学院 语 言学及应 用语 言学专业 , 广东 广州 5 1 1 4 0 0 ) 摘 要 : 一 方水土养一 方方言 , 方 言作为一种 独特的社会现 象, 具有丰 富的文化 内涵 。桂 林方言在 长期 的形成与发展 中 成 为反 映桂林地 域文化 的活标本 。本 文选取桂林 方言 中具有桂 林特 色的方言词汇 、 熟语 , 尝试分析 其 中所蕴含 的地域 文化 因

部分 。
2 . 独特 的狗 肉烹 。 “ 狗” 在 中国传统 文化 中的形象 有些负
面, “ 狗 肉” 在 通 常情 况下 被理 解 为贬 义词 , 如“ 挂 羊 头 卖 狗

试谈桂林官话和柳州官话之间的方言差异

试谈桂林官话和柳州官话之间的方言差异

试谈桂林官话和柳州官话之间的方言差异
唐七元
【期刊名称】《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17)4
【摘要】桂林官话和柳州官话都是广西境内西南官话的两个代表方言点。

一般人认为两者之间的差异不大。

经过我们调查和分析,认为桂林官话和柳州官话还存在着一些差异。

主要表现为:语音方面:桂林官话n、1不分,尖团音不分,古见组在细音都已腭化,读舌面音;柳州官话n、1分明,分尖团音,古见组在细音未腭化,还保持舌根音等。

词汇方面:柳州官话存在大量的粤方言借词;而桂林官话很少见。

语法方面:柳州官话出现了许多跟粤方言相似的语法特征,具体表现在语序和一些虚词上。

同时,桂林官话和柳州官话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人文因素、语言接触因素和地理位置因素。

【总页数】4页(P453-456)
【作者】唐七元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72.3
【相关文献】
1.官话方言见晓组三等字声母腭化的例外现象试释 [J], 刘磊
2.试谈桂林官话和柳州官话之间的方言差异 [J], 唐七元
3.谈中原官话的处置句——以山东省微山方言为例 [J], 殷相印
4.福建南平官话方言岛的内部差异 [J], 钟昆儿
5.福建南平官话方言岛的内部差异 [J], 钟昆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桂林方言与地域文化

桂林方言与地域文化

xx方言与地域文化桂林方言属于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

在广西的所有方言里面桂林话算是最温柔的,它不同于桂南地区难懂的北话,几乎和普通话的发音相近,基本上各族人民都能听懂,所以它历来是南方科场、官场的通用语言,故有“南方官话”之称。

而导致桂林方言与广西其他地区方言的差距巨大的原因,还得从历史上桂林地区的居民情况说起。

历史上桂林外来移民不断,这对桂林的方言影响很大。

特别是清末至抗战时,由于战乱频繁,大量湖南、广东的移民进入,使得现在的桂林人中湖南和广东人的后代分别占到以上。

所以桂林方言中带有大量的湖南和广东味。

比如:把“ke na kai”(去哪里)的“去”读成“ke(克)”,这像湖南话,而把“咸”字读“han”,这像广东话。

此外,由于解放前桂林一直是广西的省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所以很多北方和中原地区的人进入广西定居在桂林附近。

加上历史上桂林的驻军、大小官员及其家属和仆从也不少,从而导致桂林地区(包括很近的柳州)原住民比例较小,这些移民对桂林方言的形成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从而形成了桂南桂北的方言差别较大的现状。

虽然说桂林话和四川话、云南话一样同属于北方语系,但是它又有不同于云南话、四川音的特别韵味。

如把鞋(xie)子叫做“hai”子,把“一直”说成“麻直”,叫小孩为“把爷”,实在是别具一格。

究其原因,是与桂林地区特有的地域和历史文化密不可分的。

xx方言所蕴含的地域和历史文化要说起桂林方言中最经典的词汇典故,那就非“狗肉”莫数了。

“狗肉”二字在大江南北是一个贬义词。

狗肉朋友就是吃吃喝喝的酒肉朋友,却唯有桂林方言中它不是贬义的,桂林人通常把好朋友叫做“狗肉”。

这又是为什么呢?相传,桂林人是好吃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是无所不吃。

比广东人也不逊色。

同时也爱好吃狗肉。

冬日里,三两好友,一瓶三花,围坐于香气四溢的狗肉火锅傍,谈板路,品小酒,其乐溶溶,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此时不熟悉之人或者道不同之人的介入都会影响了这份意境。

浅谈广西方言对汉语语音学习的影响及对策

浅谈广西方言对汉语语音学习的影响及对策

浅谈广西方言对汉语语音学习的影响及对策广西壮族自治区在我国的华南地区,居住着十二个民族,分别有汉、壮、苗、瑶、侗、么佬、水等族,独特民族区域形成了该地区独有的方言体系。

长期使用当地方言的学生,在说普通话时,常夹杂方言色彩。

本文就广西方言对汉语语音学习的影响及其纠正方法作粗浅的探讨。

我校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发现,广西方言作为学生的母语,对他们学习汉语有干扰,主要表现在语音上的发音错误,词汇选择不妥等方面。

语音方面的干扰,是最基本的干扰。

那是因为人们在讲方言时,已形成了一整套根深蒂固的发音习惯,而要学好另一种发音,得养成一种新的语言习惯。

受新旧语言习惯的交叉影响,旧的语言习惯则会被带到新的语言中去。

由此可见,学习汉语在语音方面的干扰,常来自学生的方言。

一、广西方言对汉语语音学习的影响(一)声母中的送气音和不送气音受方言母语、语言环境的影响,广西以壮语为母语的学生,常分不清送气音和不送气音,例如声母b发成p,声母k发成g,t发成d。

这些人讲壮语时常将怕说成爸门口说成门狗跳起来说成吊起来。

其原因是,受他们的方言发音习惯的影响,他们分辨不出声母的送气音和不送气音,清音和浊音。

(二)声母中的鼻音和边音广西西北部的学生,经常分不清楚鼻音、边音,主要表现在声母n、l都发成l,例如nan ning 发成lan ling,nai nai 发成lai lai。

这种现象,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方言中,声母n、l是可以相互替代的,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无论发成n 还是l,他们都可以理解,并不认为有何错误。

但在普通话中n、l是两个不同的声母,发音不同,各自组合成的词义也千差万别。

(三)声母中的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舌尖前音z、c、s和舌尖后音zh、ch、sh,这两套声母,南方人常常混淆,广西人也不例外。

例如吃饭说成呲饭诗说成私。

这是因为,这两套声母,广西各地的方言都混成一套z、c、s的声母。

(四)声母清擦音f和h发音方法上f和h都是清擦音,不同在阻碍部位上。

学习桂林话

学习桂林话

音变:在读音方面,上声在阴平、阳平、去音和上声前,调值都要发生变化,如:上声变成半上声。

上声在阴平、阳平、去声以及非上声改念轻声的字音前,调值变为半上升211。

即把上声214调值的上升部分4去掉,只念21这个下降部分。

变调调值描写为214→211。

“一”的变调。

普通话的“一”字,有两种变调:“一”在去声音节前读阳平,调值变为35,例如:一半yíbàn;“一”在非去声前,即在阴平、阳平,上升前读去声,调值变为51。

例如:一般yìbān。

“不”的变调。

普通话的“不”字只有一种变调。

“不”在去声音节前读阳平,调值变为35。

例如:不必búbì。

[2]第二,语流——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都具有某种线性特征,也可说成串流为一条线的意思,但是那种线性只是一种简单的肤浅的说法,字母也好,汉字亦好,都是论个的,也就必然是离散的。

有声语流一样,既是一条线,有时离散单元串流在一起的线。

语流中的声音,但从音节和音位组合来说,也可简单说成线性的,尽管它们都是离散单元的组合,但是加上重音和语调,汉语还加上了声调,就不再是一条线了。

语言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相应的,它亦会找到相应适当的途径来解决,如普通话用双音节来解决同音词的问题,应该说,试图让语言尽善尽美是不可能的,而逆语言发展的事实规律,如在北方话中加入声是不可取的。

同音词的问题是每一种语言都要面对的问题,不独普通话,事实上,在语流中因同音词的原因而产生的歧义是不多的。

再如,主持人在无需借助某种语气词表达的情况下为使自己赢得一些时间思考,往往用一些语气词“呢,啊”来拖延时间,这样便造成了语言阻塞,像:“今天呢,…这个结论啊…”而这样的现象在桂林话日常交流中就显尤为突出。

常以“这个呢,那个呢”等等的词语使语流不畅。

对此,我们出了一道读音题对桂林市民进行调查,题目如下:请分别用桂林话和普通话读出下面一段没用标点的话:语言运用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从交际过程来说听说读写是理解语言的过程属于接受信息说写是语言表达的过程属于发送信息理解和表达虽属于交际过程的不同阶段但受制于同一个因素语言环境简称语境[3]许多桂林市民对这段话的断句存在问题,比如把“接受信息”与后面的“理解”连读,“因素”与后面的“语言环境”连读,等等。

补上方言一课_初一优秀作文鉴赏

补上方言一课_初一优秀作文鉴赏

补上方言一课_初一优秀作文鉴赏
我的家乡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各民族之间有着不同的方言。

在我的家乡,汉族人讲的
是普通话,但是我家乡的很多汉族人也能够讲一些方言。

我家乡的方言就是“桂南话”,
它在广西省南部的桂林市和柳州市一带很流行。

桂南话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它不同于普通话,表达方式更为亲切、贴近生活。

比如,桂南话中的“你好”是“你吃饭了吗?”,“再见”是“拜拜”或者“拜了个拜”,而
“谢谢”则变成了“喏埃埃”。

桂南话也有着很多有趣的词语,让人忍俊不禁。

比如说,桂南话中的“下雨了”是
“拉屎了”,“拜拜”则被称为“打边炉去了”,非常的有趣。

我还听过很多奇怪的词语,比如用“头皮屑”来形容耳朵,用“翻江倒海”来形容昨晚睡得很糟糕。

我外婆是一个非常会说方言的人,她常常用桂南话和我聊天,我虽然听得懂但是并不
会说得很好。

有一次,外婆和我讲起了一个小故事,当时我还没明白那个有趣的故事,但
是听了许多细节之后,我终于明白了。

这也证明了桂南话的表达方式亲切、轻松,适合讲
故事。

在我看来,各种方言的存在,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让我
们能够更好地传达思想,更加直观地表达情感。

方言是家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记
录了历史、传承了文化,代表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智慧和思维方式。

综上所述,桂南话虽然是一个方言,但是它却承载了我家乡人的文化和历史,也为我
和外婆之间的交流增添了许多乐趣。

方言是我们家乡的瑰宝,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让我
们珍爱它们,传承下去。

三年级写景作文:桂林的方言_300字

三年级写景作文:桂林的方言_300字

三一文库()三年级写景作文
桂林的方言_300字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都有极富
特色的方言,这次去桂林,觉得桂林的方言很
有意思。

刚到机场,接机的导游就跟我说:“
欢迎你,太原来的小狗肉”。

啊?怎么一见面就骂人呢?导游见我疑惑
不解,忙解释到,在桂林,“狗肉”是好友的
意思。

噢,原来如此。

吃饭时,我们要西红柿,服务员说:“那毛秀才是炒还是用糖拌?”搞
半天,他们是把西红柿叫做“毛秀才”,你说是
不是很有趣。

买纪念品时,听到小摊主在说一
个顾客:“太吝精了”,了解了才知道,他是嫌
顾客太斤斤计较了,我觉得他也很“吝精”。

“甩古”你猜是什么意思,其实相当于北方的“侃大山”,我在买芒果时和店主“甩古”了半天,他又额外给了我一些荔枝,真是有意思。

方言虽然不好懂,但也有它的起源和发展
历史,现在我们都说普通话,便于交流,但我
觉得偶尔说说方言还是挺有趣的。

20 × 2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林方言浅谈议论文
桂林方言属于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

在广西的所有方言里面桂林话
算是最温柔的,它不同于桂南地区难懂的北话,几乎和普通话的发音相近,基
本上各族人民都能听懂,所以它历来是南方科场、官场的通用语言,故有“南
方官话”之称。

而导致桂林方言与广西其他地区方言的差距巨大的原因,还得从历史上桂
林地区的居民情况说起。

历史上桂林外来移民不断,这对桂林的方言影响很大。

特别是清末至抗战时,由于战乱频繁,大量湖南、广东的移民进入,使得现在
的桂林人中湖南和广东人的后代分别占到1/3以上。

所以桂林方言中带有大量
的湖南和广东味。

比如:把“kenakai”(去哪里)的“去”读成“ke(克)”,这像湖南话,而把“咸”字读“han”,这像广东话。

此外,由于解放前桂林一直是广西的省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所以很多北方和中原地区的人进
入广西定居在桂林附近。

加上历史上桂林的驻军、大小官员及其家属和仆从也
不少,从而导致桂林地区(包括很近的柳州)原住民比例较小,这些移民对桂
林方言的形成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从而形成了桂南桂北的方言差别较大的现状。

虽然说桂林话和四川话、云南话一样同属于北方语系,但是它又有不同于
云南话、四川音的特别韵味。

如把鞋(xie)子叫做“hai”子,把“一直”说
成“麻直”,叫小孩为“把爷”,实在是别具一格。

究其原因,是与桂林地区
特有的地域和历史文化密不可分的。

桂林方言所蕴含的地域和历史文化
要说起桂林方言中最经典的词汇典故,那就非“狗肉”莫数了。

“狗肉”二字在大江南北是一个贬义词。

狗肉朋友就是吃吃喝喝的酒肉朋友,却唯有桂林方言中它不是贬义的,桂林人通常把好朋友叫做“狗肉”。


又是为什么呢?
相传,桂林人是好吃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是无所不吃。

比广东人也不逊色。

同时也爱好吃狗肉。

冬日里,三两好友,一瓶三花,围坐于香气四溢的狗
肉火锅傍,谈板路,品小酒,其乐溶溶,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此时不熟悉之人
或者道不同之人的介入都会影响了这份意境。

所以有好朋友才在吃狗肉一起的
说法。

而桂林灵川当时有三位秀才是好友,上京赶考。

十年寒窗,倍是艰苦。


相约,考完后一起去吃狗肉,改善生活,兼庆贺。

三位秀才就进入考场,甲乙
两秀才天资聪颖,很快做完了,教了卷,出了考场,等丙秀才。

很久还没见到
丙出来,两秀才急着吃狗肉心切,就想了个法混进了考场去找。

发现丙秀才有
道题不会做,正在犯难,两秀才帮朋友心切,同时为了找点去吃狗肉。

就写了
答案,给了丙秀才。

并在后面关照写上了一句:你赶快抄,抄完我们去吃狗肉。

丙拿到答案,非常高兴,又非常紧张,人呢又有点苯,一急之下,把后面
那句:你赶快抄,抄完我们去吃狗肉。

当做了答案,一起抄到了试卷上。

这下
麻烦了,一改卷,三秀才作弊就被发现了。

以前对仕子作弊处罚很严厉,功名
革去不算,还要在考场门口重枷示众。

三人重枷立于考场门口,丙觉得很对不
起两位朋友,唉声叹气。

甲已两位就安慰他了:没关系的,我们是好朋友嘛,
好朋友就应当甘苦与共,你如果还是觉得内疚的话,三天后,除去枷锁,请我
们去吃狗肉就好了。

“狗肉”就由此而出,是指可以同甘共苦,共患难的兄弟、朋友。

而不仅
仅是吃吃喝喝的酒肉朋。

此外,桂林俚语中的称呼也很有意思。

如桂林土话俚语把未成年的小孩称
为“把爷”,这也是有来历的。

原先清朝时有个官名叫把总,武官。

一般人见
到官都称之为“把爷”。

不知怎么着,后来就有人把小孩称为把爷了,如果不
是希望小孩子将来有出息就是因为小孩子特胡闹,蛮着呢,叫他们“把爷”还
真形象。

桂林人往往还称老爸为“老盖”,胖的男人叫“胖盖”,女青年叫“母盖”。

多少有些洋泾兵的味道。

因为当年抗战时飞虎队驻在桂林——西南飞虎
队最大的大本营。

飞虎队的成员都是美国人啊,他们与当地人交往,言语半通
不通,英语里所谓“GAY”,就是指小男孩。

于是当地桂林人就这么传开了,而且把这种半通不通的语言变成当地的土话。

可以说,正是桂林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赋予了桂林方言的丰富的内涵和
特有的趣味。

桂林的方言的生动、形象和趣味性
桂林方言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许多日常词汇也非常精彩。

如:
桂林人会用“下米”来比喻人既能吃亏、又肯做事。

这是个动名词,具有
苦力生涯的人最能这个词的份量。

那时做短工的人,经常各人带着自己的米,
然后一起下到大锅煮饭,搭伙一起吃,肯“下米”的人必是实在人。

桂林人还把那些干活偷懒的人,叫“耍死蛇”。

蛇是既有毒且懒惰的动物,除了受到攻击和攫取食物之外,它是一动也不动的。

一个人像条蛇已经够毒够
懒了,这还不算,还是死蛇;死蛇还不算,还要耍一番。

这个词比普通话中的“磨洋工”要精彩、形象。

那些小人的小动作称为“蛆蛆拱拱”,这个词把小人的肮脏、阴暗、委琐
的各种状态简直形容得淋漓尽致,普通话就难以达到如此效果。

如果一个人遭了不幸或者生活工作不如意,桂林人叫“跌滩”,这也是个
动名词,把人生的艰难和危险处境描绘到家了。

“搏底”这个词,用来形容那些放肆为自己捞取好处的行为,这个词明显含有警告的意味——不要突破道德与良知的底线。

桂林口语中的.“喊声”一词,有“万一”的意思,但是听起来却更紧急,好像就要发生的险情。

(如叫小孩别乱跑,“喊声跌倒了咧”。

就是万一摔倒了呢。


小孩子生日了,桂林人叫“长尾巴”;市场上买肉,称好了后还要添加一小点肉,桂林人叫“戴点帽”,等等。

这无不体现了桂林方言的生动、有趣。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词汇是桂林人的专有的,如:
“雷堆”——桂林人用得比较多。

意指啰嗦、累赘、做事拖拖拉拉,甚至礼性太多等。

“来味道”——泛指特别来劲,与北方话“来劲儿”同意。

“挨嘈”——表示事情办糟了,估计要挨批评或处分。

“醒橄榄”或“醒嘎喇”——来形容某人傻
“丢雄”——赞扬做事精干,精神抖擞,趾高气扬。

“跛裸”——在桂林话的意思就是:很糟糕、很无能;和他意思相近的桂林话还有“差火”;比如,要说小明开车水平很差,我们就说:小明这个人,很跛裸的,开车差火得要死。

“嘎嘎”——指熟了的肉,生的不这样叫。

“克料子”----指死了;完了。

“麻直”——指一直。

如一直往前走。

说成麻直麻直往前走。

“密密”——形容很快。

如密密的吃。

“醒昂醒昂”——形容人笨头笨脑。

“雾树”(桂林话读音)——指恶心。

“醒龙”——清醒。

“背食”——倒霉。

“压马路”——逛街。

“搞屎棍”——调皮鬼。

可见,桂林方言中许多的词汇真是非常精彩。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普通话的普及,桂林方言正在很快地被同化以至消失,特别是近几年的口语变迁大家有目共睹。

一些老桂林话,现已面目全非。

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许多年轻人已经不再使用桂林方言进行交际。

我们不可否认,方言被同化亦或被湮没的大势势不可挡。

但是我认为,我们不能将方言一棍子打死,永远彻底的抛弃。

二是要去其糟粕,保留其有生命力的精华的东西,因为地域方言之于文化还是还是有益的。

像相声、小品及一些方言类节目使用方言带来的诙谐幽默的效果是普通话所不及的。

而且对于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塑造和环境的烘托,方言所带来的生动、形象以及典型性也是普通话所不能达到的。

我们试想,要是老舍的《茶馆》失去了浓重的京味还会成功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