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 讲稿
《唐宋八大家之韩愈》讲义
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韩愈》讲稿(一)《考试进行时》画外音:在唐宋文坛,有这样八位独具特色的文学家,他们用笔墨名传千古,他们的人生跌宕传奇,他们所取得的古文成就对中国文坛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这就是为后世文人高山仰止的“唐宋八大家”。
那么,是谁首先把他们组合在一起,合称为“唐宋八大家”的,这八个人入选“唐宋八大家”的理由到底会是什么呢?从今天开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老师,开唐宋文坛,精彩解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集韩愈之考试进行时,敬请关注。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坛领袖,但是他在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竟然连续三次名落孙山,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志在必得的他在连遭打击之后,又会做出怎样的惊人之举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精彩解读唐宋八大家之韩愈――考试进行时,敬请关注。
康震:朋友们,以往我们说起学习唐宋诗词,都会想到谁呢?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但如果我们说,要学习唐宋散文,我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到“唐宋八大家”。
那么这儿有两个很简单的问题,第一个,就是唐宋八大家都是哪八个人。
我们今儿来复习一下功课,是吧,唐代的有韩愈、柳宗元,宋代的呢有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这父子三人,最后啊,再加一个曾巩,这八大家。
第二个问题也很简单,就是为什么是这八个人结合到一起,叫他“八大家”,谁给他们最早的时候组合在一起的。
为什么是他们八个人,这里头为什么没有李白,没有李商隐,――刚才说的,没有辛弃疾呢?我们说啊,最早,把这八大家结合到一起的,是明代有一个文人叫茅坤,他编了一本书,叫《唐宋八大家文钞》,从他这儿开始,“唐宋八大家”就作为一个固定的词组,进入到了我们的生活当中。
可是有一样,这个茅坤当时编唐宋八大家的时候,他的目的是什么。
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当时学习写作古文的人提供个样板,也就是说在他看来,这八个人他们的古文、他们的散文写得是最棒的,是当时的榜样。
所以,他选了八大家。
但是问题是我们大家就会问在当代社会,我们使用文言文、使用古文的这种几率都非常低了,我们现在讲这个八大家、学习八大家,目的在哪儿呢?我们不但要学习他们的文章,我们还要透过这文章学他们的人格、学他们的思想、学他们的道德、学他们的境界。
韩愈《师说》演讲稿
韩愈《师说》演讲稿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韩愈的《师说》。
韩愈是唐代著名文学家,他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对师道的崇敬和对师生关系的重视,也表达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教育工作者的敬重之情。
我们作为当代的学子,也应该从中汲取教训,认真对待学习和师生关系,为自己的成长努力奋斗。
首先,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句话表达了师者的使命和责任。
师者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道授业解惑。
师者应该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解惑者。
他们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
而作为学生,我们也应该尊敬师长,虚心学习,不断进取,努力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素养。
其次,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师事明德,德业双馨。
”这句话强调了师者的品德和学识的重要性。
师者不仅要有扎实的学识,更要有高尚的品德。
只有拥有明德的师者,才能真正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对于学生来说,也要注重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有德有才的人。
最后,韩愈在《师说》中提到“执其事也,敬以事其师。
”这句话强调了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尊师重道的重要性。
师者付出了很多,他们的辛勤付出和悉心教导都值得我们尊敬和感激。
而作为学生,我们也应该尊重师长,虚心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为了自己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我们应该尊重师长,虚心向他们学习,不断进取,努力奋斗。
总之,韩愈的《师说》是一篇对师生关系和教育事业的高度赞美和深刻思考。
作为学生,我们应该从中认识到师生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尊重的重要性,努力学习,做一个有德有才的人。
同时,我们也要尊重师长,感恩师恩,为师恩而努力学习,为了自己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我们应该尊重师长,虚心向他们学习,不断进取,努力奋斗。
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能更好地回报社会,回报师长。
谢谢大家!。
韩愈《送王秀才序》讲稿
韩愈《送王秀才序》讲稿韩愈《送王秀才序》讲稿送王秀才序韩愈吾常以为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故学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又各以所能授弟子,原远而末益分。
盖子夏之学,其后有田子方;子方之后,流而为庄周。
故周之书,喜称子方之为人。
荀卿之书,语圣人必曰孔子、子弓。
子弓之事业不传,惟《太史公书·弟子传》有姓名字,曰:馯臂子弓。
子弓受《易》于商瞿。
孟轲师子思,子思之学,盖出曾子。
自孔子没,群弟子莫不有书,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故吾少而乐观焉。
太原王埙示予所为文,好举孟子之所道者。
与之言,信悦孟子,而屡赞其文辞。
夫沿河而下,苟不止,虽有迟疾,必至於海。
如不得其道也,虽疾不止,终莫幸而至焉。
故学者必慎其所道。
道於杨、墨、老、庄、佛之学,而欲之圣人之道,犹航断港绝潢,以望至於海也。
故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
今埙之所由,既几于知道,如又得其船与楫,知沿而不止,呜呼,其可量也哉!《送王秀才序》是韩愈对于自己道统理论的集中阐发,具体写作时间已不可考。
将此篇与更著名的《原道》对比,可见二者颇多相通之处。
据对《原道》的考证:“此卷多不得其年月。
程伊川曰《原性》等文多少时作。
按公上李巽书曰‘谨献旧文一卷,扶树教道,有所明白’。
或曰此语当指《原道》等文也。
公上书之日正在江陵,年未四十,以《原道》等为旧文,盖所作旧矣。
”可知《原道》大致是韩愈四十岁以前壮年时期作品。
细究本文,文中效仿佛教“法统”提出自己的“道统”体系,并且文末“其可量也哉”可见韩愈已有一定官位,对比史料,贞元十二年(796年,28岁)七月,韩愈因受宣武节度使董晋推荐,得试任秘书省校书郎,并出任宣武节度使观察推官。
韩愈在任观察推官三年间,在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学文的同时,利用一切机会,极力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贞元十四年,张籍北游,经孟郊介绍,在汴州认识韩愈。
韩愈为汴州进士考官,荐张籍;元和元年(806年,38岁)六月,韩愈奉召回长安,权知国子博士。
关于师说的演讲稿
关于师说的演讲稿尊敬的各位听众: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一篇经典的古文——《师说》。
这不仅是一篇简单的文章,更是蕴含着深刻教育理念和人生智慧的瑰宝。
《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韩愈针对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他开篇就提出了“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直接点明了师道的重要性。
在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比我早,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然而,在当时的社会,人们却以从师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
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们却认为是羞耻的,真是太奇怪了!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
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师说》这篇文章虽然创作于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但其中的观点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韩愈《送王秀才序》讲稿
韩愈《送王秀才序》讲稿韩愈的《送王秀才序》是一篇极其感人的文学佳作。
它描绘了一个中年友人告别一位年轻秀才的情景,充满了悲切和离别之感。
作为一位文学巨匠,韩愈通过这篇文章,传递了深刻的思考与启示,深深地打动了后来的许多读者。
首先,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友情与爱情。
韩愈在文中不断赞美王秀才的才华和学问,希望他能在未来有所成就。
他将王秀才当做自己亲近的兄弟一样看待,彰显出他对友情的重视。
在文章的最后,他甚至流露出了对王秀才的爱慕之情,“愿君以此书报我,信我在南阳,情在中原,往来寄语,可也常相聚乎?”读到这里,不难看出,韩愈的心境既悲切又充满了团结与爱。
其次,韩愈在文章中也深刻反思了人生的意义。
他长叹人生短暂,又从天道人事的角度看待人生。
他认为,人世间的纷争和荣辱并非真正重要的东西,只是一种迷惑人心的假象。
在文中他写道,“然而又何为哉?莫非为心乎?心之所附,今已失附之处,其日远矣;心之所向,今是长想之处,而不可得,其日又何由得而近也?”这段话不仅反映了作者对时光的不舍,更是他对于心灵深处的神思所得。
他告诫人们,不要为了名利而荒废心灵,要以闲心宁志,持之以恒不断追求真正的价值。
最后,韩愈的《送王秀才序》还表现出了对人类的无限关怀。
他既关注人类的精神追求,也关注人类的身体健康。
他在文章的开头写道,“先年闻君成名于京师,欲得见君而未能,自致癫痫,不能出门者十年。
”这是对他的朋友王秀才在北京取得成就的祝福,也是他关注自己身体健康的表现。
同样,在文章的末尾,他勉励王秀才踏实工作,但又写到,“盖泉下之交,岂在多贵?心合则已,路别而后藏。
”这是对人类间真正的友谊和精神纽带的认同。
总之,韩愈《送王秀才序》是一篇充满人文关怀和生命哲学的佳作。
通过对友情、爱情、人生、健康、人类关怀等多方面的探讨,韩愈为我们呈现了人类高尚情操、人性的复杂性和岁月的无情残酷。
然而,他不仅抱憾并存,更是慷慨激昂,用笔墨深深启示我们,让我们得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和审视自己,不断追求人生的真谛。
关于韩愈的演讲稿三分钟
关于韩愈的演讲稿三分钟
尊敬的评委、各位听众: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关于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
韩愈是唐代文坛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其作品以其思想深刻、文笔清新著称,对唐代文学和后世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韩愈的背景。
韩愈是唐代中期的一位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出生在今天的河南南阳。
他年轻时就以才华横溢著称于世,曾在进士科考试中多次落榜,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沮丧,反而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创作。
他的文学成就和政治地位在唐朝的文学史和政治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让我们来看看韩愈的文学成就。
韩愈是唐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涵盖了诗歌、散文、辞赋、议论文等多个文学领域,其中以散文最为著名。
他的散文以清新脱俗、充满思想性和感染力而著称,被后人誉为“韩文正宗”。
他的诗歌则以其简洁明快、语言流畅、意境深远而著称,被誉为继杜甫、李白后的又一位“大诗人”。
让我们来看看韩愈的思想贡献。
韩愈的思想主张深受后人的推崇和影响。
他提倡“文以载道”的文学理念,主张文学要以表达思想、传达道理为目的;他反对“诗无可说”的诗歌理念,认为诗歌必须有思想性和感染力;他提出“以经义为文学之本”的观点,主张文
学作品必须符合儒家经典的精神和价值观念。
这些思想贡献不仅对唐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韩愈是唐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成就和思想贡献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他的文学和思想,发扬他的精神,为我们的文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高中语文韩愈师说面试试讲稿逐字稿
韩愈《师说》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1号考生,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师说》。
下面开始我的试讲: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一、导入同学们,提起唐宋散文,就不能不提起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他呢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学过他的,哎,《马说》,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知己,将自己的一腔愤懑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著名的论说文《师说》,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读出韵味。
三分钟后检查大家的朗读成果。
师:好,时间到。
谁先来展示一下。
这位举手最快的同学,你来读一下。
其他同学仔细听,等会找同学进行评价。
师:这位同学读完了,谁来点评一下。
恩你来,你认为她读错了一个字,“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的“读”应该读dou,表停顿。
你听得很认真,还有没有要补充的呢?哦,你说“或师焉,或不焉”这里的“不”,应该读fou,通“否”,表否定。
非常好,看来你有在课前认真预习。
师:下面,我们来听一下名家范读,大家要注意听清字音、停顿和重音。
师:好,请同学们再次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文意,找一找这篇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并试着概括本文的内容。
师:大家的声音渐渐弱了,好谁能来回答一下中心论点是什么师:恩,你来说,你说是“古之学者必有师”。
很准确,(师:那你能来概括一下本文的内容吗?师:你说文章系统的论述了为师的作用、从师学道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标准,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你的概括能力很强,看来对文章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请坐)四、细读文章师:下面请同学找到相对应的段落,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来论证中心论点的。
同学们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整合你们的答案,一会我找小组代表进行分享。
给你们10分钟时间,开始吧。
师: (做巡视状态),好了,我看大家都讨论的差不多了,那现在请各组派代表说一下你们的想法师:好,我看第一组已经准备好了,你们来说一下师:恩,你们说课文的第一段运用了道理论证,论述了教师的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
韩愈研讨发言稿
韩愈研讨发言稿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一同研讨中国古代文学巨匠韩愈。
作为唐代文坛的一颗璀璨明珠,韩愈造诣深厚,作品流传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我们。
那么,我们就从他的生平、文学思想、代表作品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几个方面来展开研讨。
首先,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韩愈的生平。
韩愈出生于公元768年,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
早年,他以清高的志向和狂放不羁的性格,脱颖而出。
他渴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
然而,他却饱受世事沉浮之苦,多次遭到贬谪。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退缩,而是坚持自己的信念,兢兢业业地为人民服务。
他还在思想上,不断追求更高深的道理和真理,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宝藏。
接下来,我们将来探究一下韩愈的文学思想。
韩愈强调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主张文学应该为社会的进步与国家的繁荣贡献力量。
他提出“古文”的观点,即文学应该以古人的典范为鉴,追溯古人的道德伦理,以此来约束当时社会的种种陋习。
他的声名由此而传遍了天下。
在文学创作上,韩愈强调要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要做到韵章雅致,言辞悲泣,同时要注意真实性和典型性的表现。
他以“车胤之兄弟”浮华之家为对象,用极具感染力的文字描绘了一个虚伪浮华的社会。
他的作品以骚体、诗体为主,以其犀利的笔触和卓越的才情,让人叹为观止。
然而,在韩愈的诸多作品中,《师说》被誉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作品是一篇散文,被称为“白话古文”的代表之作。
它以对师长忠诚、为人师表的思想为主线,表达了韩愈对时代道德风尚的不满和追求新道德的热望。
他在作品中说:“尊师重道是为人之基本礼教”,强调尊重师长、与时俱进、传承传统等方面的重要性。
这篇作品深深触动了当时的许多读者,被广泛传播。
此外,《进士标》也是韩愈的一篇重要作品。
这篇文章以自己没有能够进士为主题,对进士制度进行猛烈的批评。
他认为这种制度存在不公平的地方,限制了人才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关于师说的演讲稿
关于师说的演讲稿尊敬的各位听众: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想和大家聊聊一篇经典的古文——《师说》。
《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突破传统的精神。
在开篇,韩愈就提出了“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
他强调,无论是谁,在学习的道路上都需要有老师的指引。
为什么呢?因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和知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人们普遍认为向老师学习是羞耻的,甚至还会嘲笑那些认真求学的人。
韩愈对此深感忧虑,他指出,那些孩子的老师,只是教授他们读书和断句,不是传授道理和解答疑惑的。
可是家长们却认为这样就足够了,反而自己不愿意向老师请教。
这是多么荒谬的现象啊!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当老师呢?韩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也就是说,无论身份高低贵贱,无论年龄大小,只要他懂得道理,就可以成为老师。
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的门第观念和年龄限制,充分体现了对知识和真理的尊重。
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老师的角色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学校里,老师们传授给我们各种各样的知识,从语文、数学、英语到物理、化学、生物,从历史、地理到政治。
他们不仅教我们如何解题,更教我们如何思考,如何做人。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老师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老师会给予我们鼓励和支持;当我们取得成绩时,老师会为我们感到骄傲和欣慰。
他们总是默默付出,不求回报。
然而,有时候我们可能并没有真正珍惜老师的付出。
我们可能会在课堂上开小差,不认真听讲;可能会对老师布置的作业敷衍了事;甚至可能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和老师顶嘴。
现在想想,这些行为是多么不应该啊!韩愈还提到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这告诉我们,老师和学生之间是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关系。
讲稿2:韩愈的生平和思想
二、韩愈的生平和思想我们研究古代的作家, 首先要做到知人论世, 也就是要了解作家本人所处的时代, 他的 的思想、经历等问题, 这样既能对该作家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价, 也能进一步研究他的创作历 程与艺术术性。
韩愈是中国古代文学家当中经历与思想都是非常复杂的人物, 对于他的生平 和思想的研究就更为重要。
(一)韩愈生平韩愈( 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出身于官宦世家, 其祖父叡 素, 任桂州刺史。
有子四人: 仲卿、少卿、云卿、绅卿。
仲卿即韩愈之父, 与大诗人李白友 善,李白曾有《武昌令韩君(仲卿)去思颂碑记》。
伯父韩云卿, 亦与李白友善,白有《送 韩侍御之广德》《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见招隐黄山》《金陵听韩侍御吹笛》诸诗, 都是 与韩云卿还往之作。
叔父韩绅卿与当时诗颇有往还, 司空曙有《云阳馆与韩绅(一作韩升卿) 宿别》诗, 李端有《送韩绅卿》诗。
李白的家世情况, 我们根据宋人洪兴祖《韩子年谱》编 为《韩愈世系表》 。
图表二仲卿 百川 老成 昶 无竞 启余 州来绅卿少卿 韩愈三岁而孤, 随伯兄韩会贬官岭表。
会卒, 由嫂郑氏抚养成人。
韩愈的童年经受了丧 父之哀, 经而经历了随伯兄流贬岭南的生活, 他的少年充满了坎坷的经历, 嫂子的抚养也给 韩愈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慰藉。
后来, 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回忆说:“吾少孤, 及长, 不省所怙, 惟兄嫂是依。
中年, 兄殁南方, 吾与汝俱幼, 从嫂归葬河阳。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也正因如此, 韩愈自少即刻苦努力, 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 言,比长, 尽能通六经百家言。
贞元二年(786)开始应进士举,直到八年才及第。
十二年,他开始入幕府, 先从董晋 在汴州,又从张建封在徐州。
贞元十八年授四门博士。
这一年作《师说》,强调“师者,传 道受业解惑也”,这样公然抗颜为人师, 在当时这是迥异流俗之举,因而大得狂名。
柳宗元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称:“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关于韩愈的演讲稿三分钟
关于韩愈的演讲稿三分钟
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听众:
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关于唐代文学泰斗韩愈的生平和贡献。
韩愈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早年在
家学习,痴迷于读书和写作,对古典文学有着极高的兴趣和天赋。
后来,
他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历任为太子中允、右拾遗、御史、翰林学士等,但因不平事机务辞职,弃官而归。
韩愈在文学上有着卓越的贡献,尤其在诗、散文和文化思想史上,成
就极为卓著。
他的散文风格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其
代表作有《师说》、《进学解》、《讲学堂读书记》等,启示和影响了许
多后来的文学大师。
另外,在文化思想史上,韩愈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思考文化传承
和顺应变化的问题,关注国家治理和社会进步。
他对经学和史书做了深入
的研究,对诗词的学习和创作有深刻的见解,创作了很多名篇佳作,如
《伯兮》等。
总之,韩愈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希望我们能够学习他的精神和思想,不断追求真、善、美,推动文化的创新和进步。
谢谢大家!。
韩愈师德师风演讲稿
韩愈师德师风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弘扬韩愈师德师风,做一名优秀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责任重大,肩负着培养学生、传承文化的使命。
在古代,有一位备受尊敬的大文学家和教育家——韩愈,他的师德师风一直被人们传颂。
韩愈在自己的一生中,始终坚持正确的师德师风,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今天,我们应该学习韩愈,弘扬他的师德师风,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首先,师德是教师立身之本。
韩愈始终坚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原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教育学生。
他不仅言传身教,还倡导“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一个教师的基本职责。
在今天的社会,我们也要牢记韩愈的这一教诲,时刻保持师德,用我们的言行来感染和影响学生,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其次,师风是教师的灵魂。
韩愈曾说:“师,所以传道也。
” 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师风,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以韩愈为榜样,勇敢担当教师的责任,用我们的爱心和耐心去教育学生,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成为有理想、有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
最后,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积极参加各种教育培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知识,做到知识
渊博、教学方法灵活、师生关系和谐,让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楷模和榜样。
在教育的道路上,韩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师德师风一直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让我们共同努力,弘扬韩愈的师德师风,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愿我们共同努力,共同成长!。
关于介绍韩愈生平的演讲稿
关于介绍韩愈生平的演讲稿韩愈,字退之,号昌黎,是唐代文学家、思想家,被誉为“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他的生平事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将向大家介绍韩愈的生平,希望能让大家对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有更深入的了解。
韩愈出生于唐代贞观十年(815年),出生在河南沁阳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自幼聪颖好学,韩愈在家习文,十四岁时就通晓《诗经》、《尚书》等经典。
他的文学天赋很快就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后来,韩愈考中进士,成为了一名官员,但他并不满足于仅仅做官。
他一直秉持着“立身以立学为先”的信念,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
韩愈的文学成就非常突出,他提倡古文运动,主张以古文为师,强调文风的庄严肃穆和语言的精练简练。
他的文章多以议论文为主,其作品思想深刻、文字优美,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还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有系统地论述文学理论的人,他在文学批评上的成就也是不可忽视的。
除了文学方面的成就,韩愈在教育事业上也有着卓越的贡献。
他提倡“格物致知”,主张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他还主张“教学相长”,认为教师和学生应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教育思想的奠基人之一。
韩愈一生坎坷,曾多次被贬谪,但他始终不改其立身以立学为先的信念,为中国文学和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生平事迹,不仅是一部文学史,更是一部教育史和人生史。
总的来说,韩愈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生平事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学成就和教育思想,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让我们铭记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传承他的思想,继承他的精神,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而努力奋斗!。
关于韩愈的发言稿
关于韩愈的发言稿韩愈是唐代文学家、思想家,也是中国文坛上的伟大人物之一。
他的发言稿充分展现了他的思想观点和独特的个性,对于了解他的思想和文化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将以1500字以上的篇幅,详细介绍韩愈的发言稿,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韩愈的发言稿以“骂”为基调,他激愤地批判士人的腐败和懒散,并倡导仁政和励志奋发。
他在发言稿中直言不讳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严厉谴责了士人的不良行为,并提出了自己的办法和理论。
这种直言不讳的风格,体现了韩愈的强烈责任感和求真精神,也是他思想和性格的真实写照。
在发言稿的开头,韩愈激情四溢地抨击了士人的萎靡和庸俗。
他说:“今人退天地之间,坠吾国之后,然后有士人者,亦曰学者,不德而称吾学者,污我治学之声,愧我国,则名为臭秽者甚矣。
”他以强烈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士人的失望和愤怒,并对其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在韩愈看来,士人应该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但批判的对象却大多是居功自傲、懒散贪婪的庸俗士人。
他强调个人品德修养和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并呼吁士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接着,韩愈对士人进行衷心的劝诫。
他说:“吾子怀土宇之心,应天人之德,进言诤旗,参股肱之势,不废疑忌,不制谩讥,说过失,即便更进一筹,奋死以之,余情悽然。
”韩愈以慷慨激昂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对于士人责任和使命的期望。
他呼吁士人们应该担当起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政治和社会事务,并不畏艰难困苦,勇往直前。
他的这种呼吁体现了他追求真理和改革的精神,也反映出他对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的无限向往。
韩愈的发言稿中还涉及了一些具体问题的讨论。
例如,他对士人的素质和文化修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他说:“事必义理,言必法度,其求索忠信,逐躱理财,节气让我民,彊时与我。
”韩愈认为士人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要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他强调士人应该以道德为标准进行自我约束,并且要以正义和仁爱为准绳来行为,为社会创造价值。
此外,韩愈还对士人在担任官职时的品行和行为规范提出了建议。
《师说》讲课稿
师说(韩愈)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3、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三、教学过程:第一、二教时(一)、教学要点:解题、简单介绍作者、读讲课文第1、2两段。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1、导入新课: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
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板书课题《师说》。
2、解题:“说”是议论文的一种。
“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韩愈说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pán)的,其实也是针砭时弊之作。
3、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
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前者是说“陈旧的言词一定要去掉。
”指写作时要排除陈旧的东西,努力创造、革新。
后者是说“不用袭用古人现成的词句,而要尽量用自己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这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讲稿1:韩愈的崇高地位
韩愈是唐宋转型时期代表新变倾向的关键人物。
他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在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文章方面,他是“唐宋八大家”的领袖人物;诗歌方面,他是韩孟诗派开山祖师。
韩愈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唐时期文学家中的领袖人物,取决于他与盛唐诗人有两个明显不同的地方:一是盛唐的著名诗人都是集中于诗歌创作,诗人与文人往往是分开的,李白与杜甫以诗人著称,而张说、苏颋并称“燕许大手笔”是誉其作文的,因为他们的公文写得好,1而到了韩愈,擅诗与能文集中于一个人的身上,他既是韩孟诗派的宗主,又是“唐宋八大家”的领袖;二是盛唐时期的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达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峰,李白、杜甫这样的伟大诗人自不必说,堪称名家者如王维、孟浩然、岑参、高适、王昌龄等不下于数十人,盛极难继,使得后人创作如果沿着同一方向走下去就无从措手,因而中唐文学求变求新,这又以韩愈为代表,他的文雄奇奔放,他的诗险怪奇崛,都引领了一代风尚。
中唐后期有两大诗派,一是元白诗派,一是韩孟诗派。
这两大诗派都推崇杜甫,而取径各异,元白尚平易,韩孟尚奇崛。
韩愈、白居易虽风格不同,但都堂庑广大,足以拓展杜甫之区宇。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领袖,也是中唐的一大诗家。
他的诗,笔力雄健,才思富赡,像长江大河,浩浩瀚瀚,融李、杜之长并神而化之。
韩诗变化怪奇,主要得之于李白;法度森严,主要得之于杜甫。
韩愈是中唐创硬体诗的代表人物,犹如白居易是创通俗诗的代表人物一样。
韩派诗人名家众多,最著名者是张籍、孟郊、贾岛、樊宗师、卢仝、李贺。
韩愈诗派为反对庸俗化诗风,力求去陈言立新意,诸人都专从一个方面寻找题材,如孟郊专写贫寒,贾岛专事苦吟,卢仝专写怪奇,李贺专写阴暗鬼趣,樊宗师专尚险奥艰涩,诸人穷搜苦索,各自成家。
一、韩愈的崇高地位对于韩愈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及其文学成就,前人具有很多的评述和称誉。
我们这里选取四则加以说明:一则是文章方面的,宋人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称: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
韩愈故事演讲稿
韩愈故事演讲稿韩愈,唐代文学家,散文家,被誉为“文章先生”。
他的一生,不仅有着传奇的经历,更留下了许多令人敬仰的故事。
今天,我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韩愈的故事。
韩愈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自小聪颖好学,深得父亲的喜爱。
然而,他的父亲却因得罪权贵而被贬谪,一家人流落异乡。
韩愈从小就立志要报效国家,振兴家族,因此他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韩愈在科举考试中多次落榜,但他并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努力地学习,终于在年过四旬时考中了进士。
他担任官职期间,秉公执法,励精图治,深得人民的爱戴。
韩愈一生最令人敬佩的是他的正直和勇气。
他曾多次上书朝廷,直言忠言,不畏权贵,敢于维护正义。
有一次,他上书反对当时的一项政策,结果被贬谪到边远地区。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初衷,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为民请命,为国尽忠。
韩愈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更是一位忠臣良将。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但更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他的品德和勇气。
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传奇,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不畏艰难,追求真理,为民请命,为国尽忠。
韩愈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有理想,有信念,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坚守初心,不改初衷,最终成为一代文学巨匠,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在今天,我们也要像韩愈一样,坚定理想,勇于追求,不畏艰难,不惧挫折,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社会的进步,勇往直前,努力奋斗。
愿我们都能够以韩愈为榜样,不负韩愈,不负时代,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
介绍韩愈的演讲稿三分钟
介绍韩愈的演讲稿三分钟同学们: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韩愈的传奇一生”。
韩愈性格开朗豁达,与人交往,无论对方发迹或是潦倒,他始终态度不变。
年轻时同孟郊、张籍友善,二人声名地位还不高,韩愈不避寒暑,在公卿中赞扬推崇他们。
张籍终于得中进士,荣获官禄。
后来韩愈虽然身份显贵,每当办完公事的闲暇,便同他们一起谈话宴饮,论文赋诗,和过去一样。
而他对那些权豪势要,看作奴仆一般,瞪着眼睛不屑一顾。
韩愈很善于诱导勉励后进,留在家中做宾客对待的十分之六七,即使自己早餐也吃不上,仍和颜悦色毫不在意。
他总以振兴名声教化、弘扬仁义为己任。
帮助内外亲和朋友的孤女婚嫁的近十人。
韩愈是一个气场和存在感均极强的人物。
作为文坛领袖,他“手持文柄,高视寰海”“三十余年,声名塞天”(刘禹锡《祭韩吏部文》);作为作家,他敢为风气之先,为文为诗气势磅礴;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人”,他刚直敢任,人格伟岸,诚为伟丈夫。
如此人中鸾凤,却也是性情中人,不但极重感情,而且敏感于生活中的许多细微乐趣或烦恼,而且有幽默的一面。
——潘向黎韩愈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历史人才,他的影响使无数帝王将相相形见绌。
在中唐的政治舞台上,他扮演过监察御史、考功郎中知制诰、刑部侍郎、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角色,所至皆有政绩。
但他的主要贡献是在文学上。
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
为文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在封建思想道德方面,他也有独到的建树,坚决反佛排道,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学道统自居,开宋明理学家之先声。
故宋人苏轼对他推崇备至,称他立下“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弱”的丰功伟绩。
文学创作理论上: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韩愈诗文研讨会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韩愈诗文研讨会,共同探讨韩愈的文学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组织者,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的诗文作品,既有豪放激昂的豪情壮志,又有深沉内敛的忧国忧民情怀,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今天,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一、韩愈诗文的创作背景韩愈生活在唐代,这是一个文化繁荣、政治动荡的时代。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韩愈的诗文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他的诗歌作品,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有对时局动荡的忧虑。
他的散文作品,则展现了其深厚的政治理念和人文关怀。
二、韩愈诗文的文学成就1. 韩愈的诗歌创作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描绘出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令人陶醉。
2. 韩愈的散文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他的散文语言朴实无华,观点鲜明,具有很高的说服力。
如《谏太宗十思疏》中,韩愈针对当时的政治弊端,提出了“十思”的建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韩愈诗文对后世的影响1. 韩愈的诗文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学成就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唐代文学的典范。
许多文学家、思想家都受到了韩愈的影响,如苏轼、陆游、王安石等。
2. 韩愈的诗文作品对后世政治、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政治理念和人文关怀,对后世的政治改革、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韩愈的诗文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韩愈诗文研讨会,旨在进一步挖掘和传承韩愈的文学遗产,弘扬其爱国、忧民、求实的精神,为推动我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希望各位专家、同仁在本次研讨会上畅所欲言,共同探讨韩愈的诗文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为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谢谢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我们说起学习唐宋诗词,都会想到谁呢?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要学习唐宋散文,我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到“唐宋八大家”。
那么唐宋八大家都是哪八个人。
唐代的有韩愈、柳宗元,宋代的呢有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这父子三人,最后啊,再加一个曾巩,这八大家。
第二个问题也很简单,就是为什么是这八个人结合到一起,叫他“八大家”,谁给他们最早的时候组合在一起的。
最早,把这八大家结合到一起的,是明代有一个文人叫茅坤,他编了一本书,叫《唐宋八大家文钞》。
这唐宋八大家这八个人,他们所创作的诗词,加在一起,大概有九千多首。
他们所创作的散文,大概有一万两千多篇,平均每个人两千六百多篇。
大家要知道,《全唐文》――就是整个唐代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写的所有的文章加在一起,也才不过两万多篇,《全唐诗》――整个唐代人所写的诗,就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也才不过五万余首。
而唐宋八大家当中,活得最长的是苏辙,活了七十三岁,活得最少的柳宗元,四十六岁,我的意思是什么,以这么短的生理年龄,却创作了这么丰富的精神的产品,他们的创作,是非常惊人的。
唐宋八大家的人生啊是非常辉煌的,我们可以掰着指头算一算,在他们当中,有三个人:欧阳修、王安石、苏辙,前后担任过宰相或者副宰相,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总理、或者副总理。
还有三个人曾经先后担任过翰林学士,是谁呢?欧阳修、苏轼和苏辙。
翰林学士是个什么职务?他相当于皇帝的私人政治顾问,有起草最高级的国书和诏书的权力,有点相当于我们现在这个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的高级研究员。
在宋代,翰林学士是三品大员。
还曾经有四个人担任过中书舍人,哪四个人呢?苏轼、苏辙、韩愈、还有一个曾巩。
中书舍人是中书省里边的高官,专门负责起草诏书的。
还曾经有四个人做过部长级的高官,有六个人都是进士出身,还有六个人曾经做过地方最高的行政首长。
这么说一句简单话吧,就是唐宋八大家的这个人生履历,他们做官的这个经历,是中国古代官员行政经历的一个缩影。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第一,说他的文,说韩愈的文起八代之衰,所谓“八代”,就是从东汉一直到隋代,一共八个朝代,六百四十多年的时间。
在这六百四十多年的时间里边,所有的文章都赶不上韩愈的。
说他“道济天下之溺”,韩愈在唐代,举起了复兴儒学的大旗,复兴什么儒学啊,复兴儒学里边的仁义之道,就是要复兴孔孟之道,用孔孟之道来治国,用孔孟之道来重振大唐的雄威呀。
所以说“道济天下之溺”,这个“溺”字指的就是沉沦,要把沉沦的社会唤醒。
第三,“忠犯人主之怒”,他是个大忠臣,何以见得,凡是忠臣都爱说直话,都爱说实话,韩愈为了要表明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为了要劝谏皇帝,不惜什么呢,直言犯上,得罪皇上,在所不惜。
可是他是个什么呢,大忠臣。
最后一条说,“勇夺三军之帅”,我们觉得奇怪,韩愈是个文人,是吧,一介书生,谈何勇夺三军之帅呢。
这是因为当时有的节度使,就是我们现在的话说是,武装的割据势力,想要谋反朝廷,韩愈以一介书生,单刀赴会,面陈利害,最后呢让想要谋反的藩镇的节度使的首长幡然悔悟,臣服朝廷,立下大功一件。
所以你看,苏轼对于这个韩愈的评价是非常全面的。
文,一代文宗;道,一代哲学家、思想家;忠,一代忠臣,忠贞之士。
最后,文人最缺的一个,他都有,在军事上,在战略上,他也有奇谋。
一、经历之坎坷曲折,亦不坠青云之志韩愈三岁时父母双亡,跟随哥哥颠沛流离,十二岁时哥哥英年早逝,靠嫂子抚养长大。
经受了这样磨难的人,他更懂得慷慨,更懂得雪中送炭。
帮助亲戚的小孩读书,接济亲戚。
韩愈的文学天分极高,所以当韩愈参加科举考试时,他信心满满,志在必得。
可是,接连三次都名落孙山,直到第四次才榜上有名。
做官时,还要到吏部考博学宏词科,又连续考了三次,但是又没有中。
唐代的科举考试很难考,难得很,为什么难得很?录取的人少啊。
宋代,南宋、北宋加在一块儿,将近三百年的时间,录取的进士,四万人左右。
唐代呢,也是差不多不到三百年吧,二百九十多年的时间,录取的进士也才不过四千多人哪,差了十倍了,平均啊每年也就是十来个人。
录得多点,碰上个大年了,三四十人,碰上个小年了,可能就十来个人。
韩愈是考了四次考中,我告诉你,这算命好的,这就算是什么呢,这就算是特别轻松地考上了进士。
可以告诉大家几个“悲痛”的数据,唐代的几个文人,比较有名的,有个叫黄滔(晚唐文学家)的,考了二十三年。
还有一个叫孟棨([qǐ]晚唐文学家)的,也是考了三十多年。
刘得仁(晚唐诗人)考了三十多年,到死还没考中。
最滑稽的是什么呢,是唐召宗的时候,朝廷因为平定内乱,皇上高兴,说这个打了胜仗,应该有所表示,怎么表示呢,就在这科举上面,可以放宽一点嘛,今年可以破例地召几个岁数大的,那年录了五个人,五个岁数大的人,这五个老考生啊,有两位都过了七十岁了,有三个都过了六十多岁了,当时美其名曰“五老榜”。
刚才说了,那为什么他考中了呢?现在就来说说他为什么考中。
其实这一年也不好考,参加考试的人有千余人,录取了二十三个人。
他能考中,第一个原因,是主考官好。
当时的主考官是兵部侍郎、也就是国防部的副部长陆贽。
陆贽这个人不得了,是唐代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大政治家,也是唐德宗时期最为优秀的政治家,这个人见过风浪、经过世面,在政治上是非常务实的,而且呢也是雷厉风行的一个人,他本人善于写骈文,但他很看中文章是否有真实的内容,要言之有物。
韩愈的文章符合这样的要求,再者说了,当时考科举考试,人家要求还是要写骈体文,韩愈虽然自己写散文,但也得适应考试的需要啊。
主考官的文学观、文学的风格这回跟韩愈的碰上了,他赏识韩愈,考上了,这是最重要的第一条原因。
第二条,副考官好。
当时的副考官有一位叫梁肃,他主要的责任就是负责向主考官推荐最为合适的人选。
梁肃啊跟韩愈的哥哥韩会是多年的好朋友,这也是顶顶重要的一个因素。
再加上梁肃本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重要先驱,那就是韩愈写的文章和韩愈的文学观念跟梁肃都是一致的。
这一榜录了二十三个人,有八个人都是梁肃推荐的,而且这二十三个人后来在唐代的历史上都是彪炳史册的、著名的人物。
有的人是著名的政治家,有的是著名的文学家,有的人是著名的史学家,这一榜被叫做“龙虎榜”。
刚才讲“五老榜”,讲那么多没精气神了,但这一榜是为国家输送了重要的人才,叫“龙虎榜”。
我讲这什么意思啊,韩愈的才华当然是很重要的,但才华之外的机遇、提携你的人也非常重要。
如果没有陆贽,那韩愈命运如何,很难说。
考中进士之后,韩愈又连续到吏部考博学宏词科,三次不中。
无奈之下,韩愈三次上书宰相,没有得到一次回复;三次拜访权贵,均被拒之门外。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有志青年面对现实所遭受的打击。
此时的韩愈已经二十九岁,作为韩家唯一的指望,他必须负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
到地方的方镇的节度使里面去做幕僚。
大家都知道,在唐代由中央派驻到地方的节度使,这些节度使在方镇里面就是地方大员,统管地方的军政要务。
可是大家要知道,这一条路是非常辛苦的一条路。
为什么呢?因为一般到幕府里面做幕僚的人,他要经过这么几个阶段,就是:首先考中进士;第二去做幕僚;第三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才有可能上调中央。
事实上韩愈先后在汴州和徐州做幕僚最后离开都是因为这两个地方发生了兵乱。
差一点祸及到了他的家人。
所以综合起来看,韩愈虽然最后迫于生计不得已进入幕府做幕僚工作,但是就他的个性、就他的抱负、就他的才华,他在这工作是很不满意,也非常不顺心的。
韩愈有感于此写下了千古名篇《师说》。
韩愈在四门学博士的位置上也力行实践、敢为人师、广收门徒。
在此期间他写下了《答李翊书》,离开之后的韩愈又陷入窘迫之中。
生活拮据,捉襟见肘,幸而经过多方求告,他得以上调回京,担任四门学博士。
韩愈在做四门学博士的时候,他这个家族已经很大了,不仅有他自己的夫人、孩子,还有他的侄子的家,还有他自己的亲戚。
加在一起,大概有三十多口人。
我们都还记得,长安这个地方,物价是很高的。
靠他一个大学讲师的工资要养三十多口人,肯定是养得又不饱又不暖。
他自己写了一首诗,这首诗的名字就很典型,叫《苦寒》,又苦又冷。
这诗是怎么写的呢:……肌肤生鳞甲,衣被如刀镰。
气寒鼻莫嗅,血冻指不拈。
浊醪沸入喉,口角如衔箝。
将持匕箸食,触指如排签。
侵炉不觉暖,炽炭屡已添。
探汤无所益,何况纩与缣。
……这诗是什么意思呢?是说啊,我们全家人太可怜了,皮肤全部都冻裂了,衣服是又冷又硬,冷风吹得人啊伤风感冒,鼻子不通。
手指头冻裂出血,僵硬得都打不了弯儿。
想要喝一口热酒暖暖身子,可是我的嘴都冻麻了,张不开。
筷子很冰凉,手指一碰上去就像碰到釺子上一样扎手,再靠近炉子也不觉得暖,想要把这个手脚放到热水里根本没用,全家人盖得都是非常薄的那种被子。
总而言之,我现在的生活,又冷,又饿,又饥,又寒,没有一点热乎气。
挣得少,家里人口多,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还不到三十岁的韩愈生活的压力是非常大的。
这生活的压力都表现在什么上啊?他还不到三十岁,牙齿就掉得很厉害,他在给朋友的信里说到,说我最近是又疲倦又衰老,左边的第二颗牙齿已经开始掉落,视力下降,老眼昏花,离的很近都分辨不清楚颜色,对光线不敏感。
而且我的鬓角一半都已经白了。
头发都是一撮一撮的白。
二、屈节又敢直言现眼前的问题就是说,写完《师说》之后您下一步怎么办呢?接着在四门学这儿当博士吗?肯定不成。
思来想去啊,人在屋檐下,还真是不能不低头。
咱可以一边写着《师说》一边再求人,不耽搁。
这回是求谁啊?求的是个大人物。
此人姓李名实,在当时担任工部尚书兼京兆尹,用现在的话说是国家建设部部长兼长安市市长,就相当于咱们北京市市长,是首都的市长。
韩愈得称赞人家两句啊对不对,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诉求。
他说,李实啊您这个人、您这个高官,是我这些年所见的王公大臣里边难得的“赤心事上、忧国如家”的人。
什么意思啊?大部分的官员都是明哲保身、但求无过,可您不一样,您是把国家当成自己的家了。
您是什么样的人呢?是赤胆忠心的人。
韩愈又说,说今年长安地区发生了大旱灾,几乎是颗粒无收。
可是在您所管辖的这个长安市(长安地区)里边,没有出现盗贼,社会治安稳定。
这是为什么啊?这都是您治理得好啊。
在您的治理之下,各项规章制度都能顺利地执行,各项治安管理都能走向正轨。
您不但赤胆忠心,您不但是一个忠诚于朝廷的人,而且您是个有办法的官。
要么怎么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呢,韩愈笔下的李实,跟实际情形中的李实是一回事吗?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不但不是一回事,而且还是截然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