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社、结社与文人结社
中国古代的社、结社与文人结社
、
“ ” 。《 文解 字》 释 日 :“ ,地 主也 ,从示 、 社 说 社
收 稿 日期 :2 1 —2 2 0 1 1 -7 本 文 系 国 家 社会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 国 古 代 文 人 结 社 史 ” ( 目批 准 号 :1C W0 8 、教 育 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项 目 中 项 1Z 4 ) “ 代 文 人结 社 丛 考 ” ( 目批 准 号 :0 Y C 5 0 2) 和 中 国博 士 后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 清 文 人 结 社 史 ” ( 目批 准 号 : 明 项 9 J 7 10 明 项 2 1 M 0 7 8 的成 果 之 一 。 0 1 501 ) ① 关 于 中 国 古 代 文 人结 社 的 研 究 状 况 ,可 参 阅 张 涛 ( 0世 纪 中 国 古 代 文 人 社 团 研 究 史 论 》, 《 圳 大学 学 报 》 2 0 2 深 0 6年 第 6期 。 1 4 7
社会 科 学
21 02年 第 3期
李 玉 栓 :中 国古 代 的社 、结 社 与 文人 结 社
中国古代的社、 结社与文人结社术
李 玉栓
摘 要 : 目前 学 界 关 于 中 国 古 代 文 人 结 社 的 研 究 主 要 是 实证 性 的 和 文化 学 的 , 学 理 性 研 究 尚 未 引 起 足 够 重 视 。 结 社 的 学 理 性 研 究是 对 结 社 的 本 体 进 行 研 究 ,诸 如 什 么是 结
开始 ,就 不断有 学者 对其 进行考 订 、整理 和研 究 。时至今 日,文 人结社 的研 究不 衰反 盛 ,各 种 成 果不 断涌 现 。归 纳起 来 ,目前 关于文 人结 社 的研究 成果 大致 可 以分 为两 类 :一类 是对结 社 的实证 性 研究 ,即通过 文献 的搜 罗爬剔 来辨 清结 社 的各个 细节 ,以还 原社 事 的原始 状貌 ;另一 类 是对结 社 的理 论性 研究 ,即从政 治学 、历史 学 、教育 学 、文学 等角度 来 阐释结 社与 它们 的关 系及 相互影 响 ,以揭示 结社 的 功能与 价值 ,可 以将其 统称 为文 化学 研究 。这些 研究 的重 要性 自不 待言 ,但 还
学术文人社团
古代学术人文社团一、学术人文社团的兴起(先秦两汉时期)——以儒家、道家为代表的学术团体。
伴随春秋末年以后私学的发展,诸如儒家、道家等学术流派不断兴起,到战国时期,学术阵地空前繁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当时员有影响的学派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杂家、阴阳家、农家、小说家等。
由于他们各自不同的学术主张、不同的受业的方式,以及对当时和今后社会的影响不同,其中有些学派发展成为带有社团待征的学术集团。
例如,由儒家学派发展形成的儒学集团,由墨家学派构成的墨学集团,以及农家集团等。
1.从儒家学派到儒学集团儒家学派的创立者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儒家提倡“仁”学,主张“仁爱人”和“忠恕之道”。
在统治手段上,儒家主张以德治国,强调以教化为本,在“刑”“政”之外借助道德礼教来引导人们,从而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
孔子死后,有形成了以荀子为代表的“孙氏之儒”和以孟子为代表的“孟氏之儒”。
战国以后,儒家学派已发展成为庞大的学术集团,与其他学派有着显著的区别,带有古代学术社团的的特色。
汉武帝以后,儒家学派在融合法家、道家等学派的某些主张后成为居于学术主导地位的具有社团性质的学术团体。
2.具有社团性质的墨学团体墨家的创立者墨子,名翟,宋国人。
他的思想反映了春秋战国之际小生产、小私有吞阶层在政治上的要求,墨家学派的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崇尚节俭。
主张“赖其力者生”,“尚贤”,提出“尚同”,“兼相爱,交相利”。
墨子死后,墨家学派也分化为不同的支派,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
墨家学派已形成一种有着共同的信仰和宗旨,有严密组织和严格的纪律,有着独特的活动方式的团体,不言而喻,已具有古代社团的特征。
3.以团体活动的农家战国时期的农家是以团体的形式进行活动的。
较有影响力的,许行所领导的提倡“神农之教”的团体,有数干人。
他们主张作为贤者应该和老百姓一起耕种,靠自己劳动的果实维持自己的生活,反对包括国君在内的各级贵族不劳而获。
古代文人社团
古代文人社团古代文人社团,是一个由文学爱好者组成的社团。
在古代社会中,文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他们是社会精英中的一部分,不仅在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有着杰出的表现,同时也是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中的重要人物。
因此,古代文人社团成为了一个汇聚精英、交流知识和创造力的重要平台。
古代文人社团的成员大多是诗人、文人、书法家,以及文学爱好者。
社团成员之间相互交流,互相学习,共同创作,使得这些文化精英的艺术水平更加精湛。
社团活动包括文艺赛会、文学沙龙、写作比赛、书法展览等,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成员之间的友谊,更有助于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成员之间进行跨领域交流,促进文化的互动和文化的交流。
古代文人社团所秉承的价值观是以文化为中心,践行“诚实、勤奋、创新、和谐”的核心理念。
社团成员通常都是富有创造力、激情和创新精神的人,他们推崇于自己的学识和艺术天赋,也善于借鉴和吸取其他领域的知识和经验,不断革新和创新。
他们尤其强调诚实的品质,这是其为社会流派的文化精英所特有的一个品质。
古代文人社团的存在,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他们的艺术才华和文化精神,不仅在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中有杰出的表现,同时也为经济和社会优化奠定基础。
他们的创意和创新,是支撑整个社会发展的力量之一。
此外,这些文化精英的存在与活跃,也有助于营造开放、包容、多元的社会文化氛围,有益于社会文化的融合和和谐发展。
古代文人社团,是一个为文化和艺术事业倾心的群体。
他们的存在,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绚烂的一页,充满了智慧、激情、创意和创新。
相信在未来的时代,各方文化精英的共同努力和心领祖宗的传承,将创造出更加辉煌灿烂的文化事业。
清代京师文人结社的发展历程
文史研究清代京师文人结社的发展历程李雯雯上海师范大学摘要:有清一代,文人风气多盛于结社。
京师之地文人聚集,结社数量大为可观,是文人结社史上一笔极其丰盛的产业。
京师文人结社在清代不同时间段又有其特色发展规律,本文主要纵观整个清代历史,以时间为横轴,结合清代不同时期的政治文化政策,来具体研究京师文人结社的发展特色。
关键词:清代;京师;文人结社;发展阶段王国维先生有云:“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明清时期,结社之风兴起,士人多有雅集吟唱,社集现象在文坛上一发不可收拾。
清代的文人结社活动与结社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清初到清中期直至清末,文人结社呈现出不同特点。
京师地区地理位置作为全国政治中心,也是清朝重要的文化热土,它以广阔的包容度成为了清代文人士子们的渊蔽,也是全国学术文化交融、传播的中心基地,所以清代京师文人结社的发展历程也有其独有特色。
整个清代京师文人的结社的发展趋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清代初期结社在紧张时局中缓慢起步,清中期结社逐步发展,清代中后期结社发展高潮。
一、初期:清初顺治康熙雍正时期清代经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六十年的开疆拓土,打下江山并稳固奠定了入关夺权的基础,至第三代的福临入关,终于登上了逐鹿战争的最高地位—金銮殿。
此时京师的是一个经历征战而百废待兴的都城,当时北京的内城只准旗人居住,“以汉人尽归外城,其汉人投旗者不归也。
”[1]清初统治者为了建立其对全国的统治,将重心放在大力清扫威胁其政权的敌对势力,完成全国的统一,故此顺治前的清代京师地区鲜有文人结社。
顺治年间,为了铲除明末反动遗风,全国禁止结社分党,清廷分别在顺治九年(1652)和顺治十七年(1660)下令全面禁止文人结社活动,“臣闻朋党之害,拔本塞源,尤在严禁结社订盟。
”后当朝下旨“士习不端,结社订盟,……著严行禁止,如学臣徇隐,事发一体治罪。
”[2]杨雍建在疏中陈明结社之弊端,此举对于清初文人结社的损伤甚大,全国从上到下禁止结社。
杜登春在《社事始末》中描述“自是家家闭户,人人屏迹,无有片言只字敢涉会盟之事。
文人结社体现经济发展的例子
文人结社体现经济发展的例子
1.宋朝的文人士大夫结社:
宋朝时期,文人士大夫们经常结成各种文化团体来研究文化和政治议题,这些团体为当时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
这些团体促进了对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讨论,也帮助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宋代的成语“群贤
毕至”就是这个时期结社文化的一种体现。
2.明清时期的书院:
中国的书院是一种传统的学校,它既是教育机构,也是文化团体。
明
清时期,书院在经济和文化发展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书院促进了文化的传
承和繁荣,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思想的支持。
3.台湾的社团文化:
台湾在近代以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社团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早期农民协会、教育团体,到现在的各种文化、艺术、体育和职业团体,这些社团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总之,文人结社体现了经济发展的不同方面,它们不仅是文化交流的
见证,也是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思想支持的重要力量。
宋朝的结社
1831年,法国人托克维尔到美国访问,呆了大半年,他发现,“在美国,不仅有人人都可以组织的工商团体,而且还有其他成千上万的团体。
既有宗教团体,又有道德团体;既有十分认真的团体,又有非常无聊的团体;既有非常一般的团体,又有非常特殊的团体;既有规模庞大的团体,又有规模甚小的团体。
”如果托克维尔有机会在十二三世纪访问中国,他一定也会发现宋人的结社,也丰富得足以让人瞠目结舌。
就宋代笔记《东京梦华录》、《繁胜录》、《梦粱录》、《武林旧事》、《都城纪胜》记录的“社”,就有上百种,五花八门,什么社都有:演杂剧的可结成“绯绿社”,蹴球的有“齐云社”,唱曲的有“遏云社”,喜欢相扑的“角抵社”,喜欢射弩的可结成“锦标社”,喜欢纹身花绣的有“锦体社”,使棒的“英略社”,说书的有“雄辩社”,表演皮影戏的有“绘革社”,剃头的师傅也可以组成“净发社”,变戏法的有“云机社”,热爱慈善的有“放生会”,写诗的可以组织“诗社”,一群讼师组成“业觜社”,流氓组织“没命社”,好赌的可以加入“穷富赌钱社”,一群贵妇女因为经常“带珠翠珍宝首饰”参加佛事聚会,干脆成立一个“斗宝会”,连妓女们也可以成立一个“翠锦社”……各种结社应有尽有,只要你能拉到几位同好,就可以成立一个“社”。
《武林旧事》等笔记没有提及的结社,数目肯定更多,比如文的有“书社”(参加科考的士子结成读书社)、书院,武的有弓箭社、山水寨,等等。
有一件事颇能说明宋人对于结社的偏好:北宋时,有一个叫王景亮的读书人,闲得蛋痛,“与邻里仕族浮薄子数人,结为一社”,专给士大夫起不雅外号,故社团被称为“猪嘴关”,这大概就是托克维尔所说的“非常无聊的团体”。
可惜这个“猪嘴关”后来拿当朝权臣吕惠卿开玩笑,吕氏衔恨,便寻了一个借口,将王景亮等人抓了,“猪嘴关”也就解散了。
总的来说,宋人是享有高度的结社自由的。
除了黑社会性质的团体,官方基本上并不禁止民间结社,偶有立法干预,也效果不大。
小心眼的吕惠卿要报复王景亮诸人,也只能“发以他事”,而不能直接取缔“猪嘴关”。
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
移民与外来文化的影响
移民对社会结构的影响:移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中国的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如西晋时期 的“永嘉之乱”导致的移民潮,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南北交流。
外来文化的传播:外来文化的传入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佛教的传入和传播,对 中国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移民与文化交融:移民在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的流动促进了文化的交融和创新,如丝绸之路上 的中西文化交流,促进了不同文明的相互了解和交融。
其地位和利益。
添加标 题
演变历程:中国古 代社会的皇权和官 僚体系经历了漫长 的发展历程,随着 社会政治、经济和 文化环境的变化, 其形态和特点也不
断演变。
宗法家族制度
定义:宗法家族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以宗族和家庭为单位,通过血缘 关系维系。
特点:强调尊卑有序,注重嫡长子继承制,实行族权与政权相结合。
作用:维护社会稳定,传承家族文化和传统,保障家族内部的和谐与团结。
影响: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地方势力与民间组织
地方势力:中国古代地方上的豪门望族、土司头人等势力,对当地政治、 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民间组织:中国古代的民间组织形式多样,包括行会、帮派、民间会社等, 它们在维护社会秩序、传承文化等方面起到一定作用。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 意义,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中华文化 具有积极的作用。
宗教信仰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宗教信仰在中国古代社会 中的地位和作用
不同宗教信仰对不同阶层 的影响
宗教信仰与政治、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宗教信仰对社会结构的影 响和作用
文化传承与教育体系
中国古代的社、结社与文人结社
中国古代的社、结社与文人结社
李玉栓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2(000)003
【摘要】目前学界关于中国古代文人结社的研究主要是实证性的和文化学的,学理性研究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结社的学理性研究是对结社的本体进行研究,诸如什么是结社,结社与群体、集团、政党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结社的形态和类型有哪些,中国古代的结社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什么样的结社可以称为文人结社等等.对这些根本性问题的解答是研究工作取得更大成效的前提和基础,在某种意义上它比上述两类研究更为重要.
【总页数】9页(P174-182)
【作者】李玉栓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文系;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明代文人结社研究的新高度--评李玉栓《明代文人结社考》 [J], 严明
2.文人结社与民初文人心态 [J], 袁志成
3.明末清初“潜园社”考论——兼谈文人结社与明清桐城文学发展的关系 [J], 温世亮
4.明代西南地区文人结社现象考述——以巴蜀文人结社为考察中心 [J], 黄梅; 李
玉栓
5.网络结社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角色--基于网络结社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案例分析[J], 苏哲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古代民间组织
一:慈善团体
三.工商团体——行会、会馆、商会
中国的工商行会制度,是在自周至隋千余市场管理制度基础上形 成的,至唐初始见于历史文献记载,至今已有1 300多年的历史。 从秦到明前后几个朝代中,商业都市棋布栉比,商品货币较为发 达,管理商业的机构先后出现贸易活动普遍活跃,外商来华者不绝如缕。 在六世纪末叶起的隋、唐、宋朝的市肆中出现了“行”,行业组织为首 者有“行头”、“行首”、“行老”之称。但在明代之前,我国商人的 活动大多是单个分散的,没有出现具有较为固定联系的商人群体,即有 “商”而无“帮”。明代中业后具有龙头作用的行业在一些地区逐渐兴 起,传统“抑商”政策的削弱,商人地位的提高,人们从商意识的转变, 其必然的结果之一就是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少商人团体——商帮。这些 商帮作为中国行业组织的雏形,一直维持到清朝。在清朝康乾盛世后, 各地出现了许多手工业行业组织。同时,商业行会、或称“公所”等应 运而生。
慈善团体
பைடு நூலகம்
二、互助团体--合会
由来:合会是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互助型的经济合作制度,或为以救济会员为目的的民间
金融组织,或为通过合作共同负担地方事务的团体。 中国人素重伦理,“朋友有通财之谊”,“缓急相济”,“有无相通”,历来是宗 族亲友间往来的一条道德准则,是符合“义”的。此种“通财”,最简单的是发生在两人 之间,即所谓的借贷或无偿的周济、赠送;倘若聚集多人,互相济恤,有相当的约束规则, 就构成了“合会。 ①据说是江南一带通行的名称,吴方言中,“合,有“邀”、“约”的意思,所以名之为 “合会,,,应是从集会的角度而言。 ②但是,对于合会的称谓,各省不一。王宗培就曾提到:“江南通行之合会,俗称日蟠 桃„„各省名称,亦因地而异。如集会、邀会、聚会、请会(山东)、打会(安徽)、纠会(浙 东)、约会(湖北)、做会(粤省)、赊会(云南)等皆是也„„” ③当然,这仅仅是用词不同而已,其本质仍然是相同的,王宗培将它们统称为合会
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pdf
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pdf
1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的发展
明末清初的文人结社是中国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社会组织,其发展直接塑造着当时的文化及社会秩序。
明末至清初是一段政权变迁、社会民族矛盾激烈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庞大的社会文化繁荣的发展阶段。
社会变迁带来了不同类别的文人结社,文人结社在不同时间段中都被看作是文化及社会变革的主要先驱。
传统文人结社是中国社会中极具影响力的社会组织,及其门派活动早已盛行于明朝之前。
清初,文人结社由悬挂新政改革的明末民族矛盾而走入繁殖,以起草相应政权与民族矛盾统一专政的“四书五经,八法九制”等文物共同奠定了传统文人政治思想的定位,而文人结社的到来,使得文化改革得到的推行。
文人结社主要分为“开府模式”、“宪适模式”、“巡视模式”、“官命模式”、“兵变模式”等五种类型,其主要活动的目的旨在改革政体,整合思想文化,维护社会秩序,抵御外来势力。
这种活动已形成了文人结社文化,其中包括诗词、书法、论谈、批判、文士讲学等一系列文化形式。
文人结社的活动,虽然受到政府正式文件支持,但也有反对的声音在里面,因为其改革的激进性实在是太大,一来威胁到既有的社会秩序,二来受到当时政治、宗教等方面的限制。
明末清初文人结社成为社会地位较高、影响较大的社会组织,它不仅塑造了当时的文化传统,也促进了新文化的发展,激发出了很多有影响力的新思想,甚至催生了西方思想及现代文化发展,这些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明末清初文人结社文化的强大影响力。
总之,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的发展在中国文化及社会变迁中得到了广泛的反映,它的出现和发展受到政府的正式文件支持,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它却给乱世社会带来了影响深远的文化及社会变迁。
清代的社会团体与民间组织
清代的社会团体与民间组织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社会团体与民间组织在这个时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清代社会团体与民间组织的特点和功能,以及其对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的影响。
首先,清代社会团体与民间组织以其多样性和广泛性而闻名。
这些组织既包括宗教团体,如佛教、道教、基督教等,也包括职业团体、商会、行会等。
宗教团体为人们提供了精神寄托和信仰依托,职业团体和商会为人们提供了交流与合作的平台,行会则起到维持行业秩序和保护从业者权益的作用。
这些社会团体与民间组织的存在,使得社会生活更加多元化,也促进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
其次,清代社会团体与民间组织在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这些组织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相互扶持和帮助的平台,也为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做出了贡献。
例如,职业团体和商会通过规范行业秩序和经济合作,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贸易的繁荣。
行会则通过对从业者进行培训和监督,确保了产品的质量和工艺的传承。
这些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有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
此外,清代社会团体与民间组织还承担着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的重要角色。
在清代社会中,贫富差距较大,社会弱势群体面临着各种生活困境。
社会团体与民间组织在这个背景下,通过提供救济和慈善活动,帮助弱势群体度过困难时期。
例如,佛教团体常常设立医疗机构和救济院,为无家可归的人提供食宿和医疗;商会和行会也会组织捐助和救济活动,帮助那些遭遇灾难的人们。
这些社会团体与民间组织的慈善事业,起到了填补国家社会救助体系不足的作用,也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做出了贡献。
然而,清代社会团体与民间组织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对于某些组织来说,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而且,由于这些组织的成员主要是社会精英和富有力量的人,导致了参与进来的人群相对有限,影响力有时也不够广泛。
此外,这些组织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纷争也时有发生,制约了它们的合作和发展。
解密中国古代的文人雅集与诗社
解密中国古代的文人雅集与诗社中国古代文人雅集与诗社是文化交流与艺术创作的重要场所,它们承载着文人们的情怀与思想,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组织形式、作品创作等方面解密中国古代的文人雅集与诗社。
一、历史背景中国古代的文人雅集与诗社起源于唐朝,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壮大。
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文人们以诗歌为媒介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
他们聚集在一起,互相交流、切磋,共同追求文学的卓越。
而到了宋朝,文人雅集与诗社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不再局限于纯粹的文学交流,还融入了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形成了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平台。
二、组织形式文人雅集与诗社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由文人自发组织,有的则是官方主导。
无论是哪种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文人。
他们在一起交流切磋,互相启发,共同进步。
有的文人雅集与诗社还有明确的主题,如“诗仙会”、“酸枣会”等,这些主题既是为了凝聚人气,也是为了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
三、作品创作文人雅集与诗社是文人们展示才华的重要平台,也是他们创作的源泉。
在这里,文人们可以互相借鉴、相互切磋,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
他们以诗歌为主要创作形式,通过对自然、人情、历史等各个方面的描绘,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
同时,他们还会进行联句、对联等形式的创作,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性与趣味性。
四、影响与意义文人雅集与诗社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与意义。
首先,它们促进了文学的发展与繁荣。
文人们在雅集与诗社中进行交流切磋,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推动了文学作品的创作与传播。
其次,它们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文人雅集与诗社不仅是文学交流的平台,也是思想交流的场所。
文人们通过交流与切磋,不断推动着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最后,它们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文人雅集与诗社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平台,无论官员还是平民百姓,只要有才华,都可以参与其中。
这种开放的环境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机会。
古代结社文化
古代结社文化古代结社文化,那可真是个有趣又神秘的事儿呢。
在古代啊,结社就像是一群志同道合的鸟儿聚在一起搭窝。
大家有着共同的喜好或者目标,就凑一块儿了。
你看那些文人墨客,他们结社就像是在举办一场场盛大的思想派对。
就好比竹林七贤,这几位可都是当时的大名人啊。
他们凑在一起,在竹林里谈天说地,喝酒赋诗。
那竹林就像是他们的专属小天地,他们在里面可劲儿地挥洒自己的才华,抒发对世事的看法。
这结社呢,让他们找到了知音,不用在世俗中独自苦恼。
你想啊,要是一个人满腹经纶,可周围人都不懂他,那得多难受啊,就像一只百灵鸟被关在满是麻雀的笼子里,叽叽喳喳的却没人能听懂它的歌声。
还有一些商人结社呢。
这就好比一群蚂蚁合作搬运食物。
商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大家联合起来。
他们可以互相交流生意经,遇到什么难事了也能互相帮衬着。
比如说哪条商路有土匪了,大家一起商量对策,要么请镖局保护,要么就想办法绕开。
这结社就是他们的避风港,也是他们拓展生意的好帮手。
工匠们也结社啊。
这就像一群蜜蜂共同筑巢一样。
每个工匠都有自己的手艺,木工、铁匠、石匠等等。
他们结社后,可以分享技艺,提高自己的手艺。
要是有个大工程,像修建宫殿之类的,那可就是大家齐心协力的时候了。
就像蜜蜂们一起建造蜂巢,每只蜜蜂都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老工匠可以带带小徒弟,小徒弟也能从老工匠那里学到经验。
这样技艺就传承下去了,而且还能不断创新呢。
再说说那些民间的慈善结社。
这就像是黑夜里的星星点点的灯火。
古代有灾荒的时候,一些善良的人就会结社,专门去救济灾民。
他们收集粮食、衣物,给那些无家可归的人提供住所。
他们不求回报,就像星星照亮夜空一样,默默为社会做贡献。
他们这种结社,让社会多了一份温暖,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有了希望。
不过呢,结社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的。
就像盖房子得有个稳固的地基一样。
在古代,结社得有一定的规矩。
大家得遵守约定,不能为了自己的私利破坏了整个社团的和谐。
要是有人在文人结社里抄袭别人的诗作,那肯定是要被大家唾弃的。
吴江历史上文人结社形势考略(中)
吴江历史上文人结社形势考略(中)内容提要:明清时期,江南士子积极参与结社组织,揣摩时文,精研八股,以谋取科举功名。
而吴江结社之风尤盛,成为江南社团活动高地,也是吴江地域文化一大特色。
陈去病《吴节士传》也云:吴节士赤民先生者,吴江之澜溪人也,讳炎,字赤溟,又字如晦。
以遭逢鼎革,系心故国,不忍背弃,故更号赤民云。
少承家学,为归安诸生,有声于时。
未几国变,乃遁迹湖州山中。
久之始出,则与其伯叔昆季为逃之盟于溪上,一时吴越间高蹈能文之士,闻声相应,而来者数十百人,盖彬彬乎亦有月泉吟社、玉山雅集之遗风焉。
当时这类诗社遍布于江南各地,尤其盛行于江浙吴会间。
虽为诗社形式,其实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可以说是一种潜在的抗清力量,或非正式的隐秘抗清组织。
一旦政治气候适宜,它们就极有可能转变成公开的有组织的抗清武装力量。
由于吴江位处江浙交界地带,是当时东南舟车都会之地,极便各地人士结集,亦更盛于其它地方。
民国《垂虹识小录》记载:晚明结社之风甚盛,吾邑有惊隐诗社,出四方高蹈能文之士,一时云集如顾、归、潘、顾、戴、王、钱等均以故国遗民,绝意仕进。
相与遁迹林泉,优游文酒,社集在唐湖北渚古风庄,颇有烟水竹木之胜,不啻避秦之桃花源也。
其后庄史事发社遂辍。
惊隐诗社的主要发起人和领袖人物是叶继武和戴笠(字耘野)《高蹈先生传》(载于清凌淦〈松陵文录〉卷十七):叶继武字桓奏,九江大使仲宾之九世孙,经魁叙之之孙,廪生鼎新之次子也。
少博学能文,年十九补归安弟子员。
为人慷慨有大节,轻财好施,笃于友谊,事母尤以孝闻。
世居分湖,后弃举子业,隐居唐湖北渚,所居名曰“古风庄”,有烟水竹木之盛,因与吴兴沈祖孝、范风仁,同邑吴宗潜、潘柽章等举逃社,为岁寒交,一时三吴高士莫不指唐湖为武陵、柴桑焉。
四方宾至无虚日,继武倾赀结纳,人皆以孟尝君称之。
已而同社中有罹横祸者,继武为之抚膺流涕,于是杜门谢客,自号为“懒道人”,栽桃种菊,著书自娱,卒年五十有九。
同人私谥为高蹈先生。
中国古代民间祭祀组织_社_与_会_初探_车文明
中国古代民间祭祀组织“社”与“会”初探①车文明秦汉以后的祭祀活动分别在宫廷、官府、民间3个层次上进行。
民间祭祀活动一般由“社”、“会”组织实施。
本文探讨民间群体性、公共性祭祀活动,对民间祭祀组织“社““会”进行考察梳理。
关键词:社 会 民间祭祀组织 民间宗教作者车文明,1961年生,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所长、教授。
一社与会是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宗旨,依照一定的规则,自愿结成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民间社会组织,类似于今天的社团。
社,通常指主某一片土地之神,即土地神,《说文》:“社,地主也。
”段注引《五经异义》曰:“社者,土地之主。
土地广博,不可遍敬,封五土以为社。
”②地主即土地之神主,也就是土地神。
社又指祭祀社神之所——社坛,以五色土筑成,又称五色土坛。
《礼记·祭法》:“王为群姓立社,曰大社;王自为立社,曰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
”③以后又有郡社、州社、县社等。
由于大地是万物之母,而民以食为天,所以社稷(土地神与谷神)又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所谓江山社稷是也。
大约秦汉以后(尤其是宋代以后),县一级以上各级政府直至朝廷,都设立社稷坛,所谓“社稷之祀,自京师以及王国府州县皆有之”④。
在民间,除某些时候按规定多少家为一社立坛外,比较普遍的形式则是到处都有的土地庙。
每种坛都有一定的空间意义与等级规范(方位与大小都有规定),代表了各自不同的统治区域与统治权威,从而构成了一个从上到下的等级序列与空间网络。
周代,每二十五家共祭一个社神,二十五家就是一社。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自莒疆以西,请致千社。
” 注:“二十五家为社。
” 疏:“《礼》有里社,……以二十①全国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210。
②《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③《十三经注疏》第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四部精要》本1993年版,第1589页。
④《明史》卷四十九“礼三”,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1974年版,第1265页。
古代文学与人与社团
古代文学与人与社团古代文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团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古代社会中,文学作为一种表达思想、凝聚情感、传承智慧的艺术形式,为人与社团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古代文学与人与社团的关系。
一、文学作品在社团活动中的应用古代社团活动丰富多样,如宴会、庙会、诗歌比赛等,而文学作品常常成为这些活动的核心内容。
在宴会中,人们可以通过吟唱古诗词来交流情感,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庙会上,戏曲、曲艺等文学表演形式也能吸引众人的参与,激发社团成员的团结合作精神。
而诗歌比赛是一种常见的社团竞赛形式,参赛者可以通过创作和朗诵诗歌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同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传承。
二、古代文学作品对社团活动的影响古代文学作品不仅在社团活动中得到应用,同时也对社团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古代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智慧,能够激发人们内心的共鸣,提升社团成员的文化素养和情感认同,从而增强了社团的凝聚力。
其次,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也为社团成员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对象,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道德观念。
最后,文学作品中的言辞、修辞和表达技巧也对社团活动中的演讲、辩论等场合产生积极影响,让社团成员在思维表达和辞章运用方面更加娴熟。
三、文学促进社团交流与合作古代文学作品提供了一个广阔而精彩的交流平台,让社团成员有机会相互交流、分享和审视彼此的思想和情感。
在文学作品中,人们可以借助文字将自己的体验、感悟与他人分享,从而增进了相互之间的理解和沟通。
同时,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对话和合作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者与编辑、插图设计师等协同工作,相互借鉴、协商,最终形成一部精彩的作品。
这种合作精神也可以运用到社团活动中,让成员们在思想交流、任务合作、项目实施等方面更加紧密地协作。
四、文学作品传承与保护的意义古代文学作品承载着人类智慧和情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对文学作品的传承与保护,对于社团活动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古代文人结社的现代转型
汇报人:日期:CATALOGUE目录•引言•中国古代文人结社的历史演变•中国古代文人结社的现代转型动因•中国古代文人结社的现代转型实践•中国古代文人结社的现代转型困境与挑战•中国古代文人结社的现代转型前景与展望•结论与参考文献01引言1研究背景与意义23从最早的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文人结社逐渐发展并成熟,成为当时文化交流、学术研讨的重要平台。
中国古代文人结社的发展历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传统意义上的文人结社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需求,需要进行必要的转型。
现代转型的必要性通过对中国古代文人结社的现代转型进行研究,可以为现代文化交流、学术研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与方法研究范围研究限制研究范围与限制02中国古代文人结社的历史演变起源中国古代文人结社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文人之间互相交流、切磋学术、寻求社会改革和政治动力的场所。
发展历经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文人结社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涉及文学、艺术、哲学、政治等多个领域。
起源与发展组织形式与特点组织形式古代文人结社主要以诗社、文社、书社等形式存在,也有一些综合性社团涵盖了文学、艺术、哲学等多个领域。
特点古代文人结社具有自发性和民间性,通常由志同道合的文人自发组织,以学术交流、文化传承和改革创新为宗旨。
主要活动与功能活动功能03中国古代文人结社的现代转型动因社会变迁与转型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社会组织变革文化传承与创新传承传统文化01文化交流与融合02创新发展03个人发展与自我实现010203追求个人价值拓展人际关系提高综合素质04中国古代文人结社的现代转型实践异地合作跨地域合作与交流文化交流地域特色新媒体传播古代文人结社通常以诗会、文会等形式进行活动,而现代则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和推广。
例如,建立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活动信息、分享作品等。
数字化技术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文人结社的活动和作品进行整理、保存和展示,如建立数据库、制作数字博物馆等。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
一、生育篇生育,曾使古代妇女高居于神坛之上,也曾使她们沦为男性的婢仆与工具。
生育,是古代妇女对我们民族的光辉贡献,也是她们人生的一大劫难。
1、从生育女神到生育工具女性独有的生育功能和人们对女性单性生殖的迷信-------母系氏族时代女娲造人圣人无夫(炎帝黄帝舜契弃)女神庙,裸体孕妇塑像,裸体女像彩陶壶。
男性宗族社会有子万事足。
男女婚嫁“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
婚礼仪式:传袋不行,新娘喊而夫家应以出。
借种:生育工具的悲哀与无奈,失去人格。
生育(儿子)的能力成了古代男性社会衡量女性的重要标准,是影响女性一生命运、地位的决定因素。
选妻妾时注意女性是否“宜子”“宜男”,即使出身低微容貌欠佳也可。
陕西民俗:妇女婚后生了儿子才能梳髻。
福建清代民俗:拍喜。
无子妇女:被出,听任丈夫纳妾蓄婢(律例有规定)。
剥夺妾、婢的母亲权力的现象比比皆是。
古代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和权力是附属于丈夫和儿子的,丈夫一旦去世,倘若没有儿子继承宗祀和财产,她们就失去了依托,往往也就会失去在夫家的地位和财产权。
中国传统观念尊重母亲,重视母亲的养育之恩和母子关系:母凭子贵,吕后慈禧佘太君贾母多妻制下女性之间的斗争:在男权社会争得一席之地而进行的生存斗争2、祈子风俗:五花八门,辛酸与血泪3、孕期禁忌与胎教:绝大多数是为了保护腹中胎儿,孕妇不洁的心理4、产育礼俗:生育是造成古代妇女非正常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5、避孕、堕胎、溺婴世道变乱、灾荒、贫寒,不愿多生子女。
偷尝禁果,红杏出墙。
溺死女婴:男尊女卑二、劳动篇妇女用她们勤劳的双手与男人一起支撑起了古代社会的大厦。
1、妇职-----蚕桑纺织古代妇女无论贵贱贫富都把蚕织之事做自己的天职和本分。
南方的越国为复亡雪耻,由王后亲自带领全国妇女辛勤纺织,在很短时间内,就织成葛布10万匹,进贡给强敌吴国,赢得了复兴国家的喘息之机。
白天劳动,农闲时节,晚上纺织到深夜。
妇女集体夜绩。
纺织技艺成为人们评价女性的一条重要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社、结社与文人结社摘要:目前学界关于中国古代文人结社的研究主要是实证性的和文化学的,学理性研究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结社的学理性研究是对结社的本体进行研究,诸如什么是结社,结社与群体、集团、政党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结社的形态和类型有哪些,中国古代的结社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什么样的结社可以称为文人结社等等。
对这些根本性问题的解答是研究工作取得更大成效的前提和基础,在某种意义上它比上述两类研究更为重要。
关键词:社;结社;文人结社中国古代的文人结社先后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萌芽期、隋唐的形成期、宋元的发展期、明代的繁荣期和清代的衰落期,直至近代的重新兴起,一直是文人士子的重要活动方式,因此从清初开始,就不断有学者对其进行考订、整理和研究。
时至今日,文人结社的研究不衰反盛,各种成果不断涌现。
归纳起来,目前关于文人结社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结社的实证性研究,即通过文献的搜罗爬剔来辨清结社的各个细节,以还原社事的原始状貌;另一类是对结社的理论性研究,即从政治学、历史学、教育学、文学等角度来阐释结社与它们的关系及相互影响,以揭示结社的功能与价值,可以将其统称为文化学研究。
这些研究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但还有一个基本的领域--对结社的学理性研究--长期以来被研究者忽略了。
学理性研究也属于理论研究范畴,但它不同于对结社的文化学研究,它是对结社的本体进行研究,即什么是结社,结社与群体、集团、政党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结社的形态和类型有哪些,中国古代的结社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什么样的结社可以称为文人结社,等等。
截至目前为止,这方面的研究还不为研究者所重视①。
本文从考释"社"义出发,对上述问题一一予以剖析,尝试对中国古代文人结社的这些学理性问题作一粗浅探索,以期为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些许启示。
一、"社"义考释"社"之本义,是指民间共同祭祀的土地之神。
《说文解字》释曰:"社,地主也,从示、土。
"许慎:《说文解字》卷1上,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9页。
据传,共工氏之子句龙因平九州岛,被后世祀以为"社"。
《国语·鲁语上》即云:"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
"在使用"社"字时,视具体语境不同,从其本义生发出多种与祭祀相关的意义。
一是指祭祀时设立的牌位,如《论语·八佾》云:"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
二是指祭祀的场所,如《左传·昭公十七年》云:"日有食之,天子不举,伐鼓于社"。
后来文人集会的场所也可称为社,如《民国东莞县志》载"凤台诗社,在道家山凤凰台"叶觉迈:《民国东莞县志》卷38,民国十年铅印本。
,顾宪成《又简修吾李总漕》谓"东林之社,是弟书生腐肠未断处"等顾宪成:《泾皋藏稿》卷5,清刻本。
三是指祭祀的活动,如《尚书·召诰》云:"越翼日戊午,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
后人所谓的"结社",一般都是将其理解为"集结起来开展活动",如方九叙《西湖八社诗帖序》云"予尝与田豫阳氏八人结社湖曲,赋诗纪游"方九叙等:《西湖八社诗帖》卷首,清抄本。
,《明史》云"李攀龙、王世贞辈结诗社,榛为长,攀龙次之"张廷玉等:《明史》卷287,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375页。
"社"的"牌位"之意后来渐失,而"场所"和"活动"之意却一直沿用下来,并且由于这两种意义的关系过于紧密,许多"社"字今天已经很难区分到底是指哪一种意义。
在上述意义的基础上,"社"字又引申出两种意义。
一是引申为祭祀社神的节日,即社日。
宋梅尧臣《送韩子华归许昌》诗云:"社后清明前,燕与人归来。
"梅尧臣:《宛陵集》卷32,清康熙八年刻本。
明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感慕录》云:"庚辰岁(1640)正月十二日,还家,预文昌社。
" 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不分卷,民国三十六年绍兴县修志委员会铅印本。
二是引申为社稷、国家。
在私社兴起以前,由于祭祀的重要性,朝廷设"国社"让人民共同祭祀,人们往往将国家、朝廷视同社稷,有时则简称为"社",此意一直沿用至今。
上述诸项"社"义与祭祀直接有关,可归为一类。
"社"的另一类义项与祭祀的关系不是非常直接,主要是指古代乡村的基层管理单位。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云:"齐侯唁公,公曰:'自莒疆以西,请致千社,以待君命。
'"杜预注云:"二十五家为社,千社二万五千家。
"孔颖达疏云:"《礼》有里社,......以二十五家为里,故知二十五家为社也。
"可知"社"作此义项时,可与"里"并称互用。
盖当时将二十五家划为一里,同一里内共立一社,时间一长,则"里"、"社"可以互用,"社"因此就具有了地理范围的意义。
顾炎武释云:"社之名起于古之国社、里社,故古人以乡为社。
"顾炎武:《日知录》卷22,清乾隆五十八年刻本。
后来社衍变成一种乡村基层单位,一直沿用至明清。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七年(1270)颁农桑之制一十四条,其中规定:"五十家立一社","不及五十家者,与近村合为一社",地远人稀者则"各自为社者"等宋濂等:《元史》卷93,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354-2355页。
,这里的"社",已不再仅仅是为了共同祭祀,而是便于行政管理,"社"字的意义已不同于周之"二十五家为社"之"社"。
明代的乡村虽以里甲为基本单位,但社的建制仍未完全废除。
《明史·食货志一》云:"太祖仍元里社制,河北诸州县土著者以社分里甲,迁民分屯之地以屯分里甲。
"张廷玉等:《明史》卷77,第1882页。
直至清初顾炎武仍云:"今河南、太原、青州乡镇犹以社为称。
"顾炎武:《日知录》卷22。
一般来说,当时南方多以都、村分里甲,而北方则以社、屯分里甲。
明嘉靖时桂萼即云:"今直隶、河南等处州县,以社分里甲,犹江西、湖广等处州县以村分里甲也。
"桂萼:《请修复旧制以足国安民疏》,载《皇明经世文编》卷180,陈子龙等辑,明崇祯平露堂刻本。
"社"字涵义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除本文所探讨的两种主要义项外,"社"还有两种意思:一是指母亲,古代江淮方言中呼母为"社",读作虽;一是指姓,元有社佑。
此二义较少见,且与本文所研究的问题无甚关联,故不列。
,直至专指"集体性组织"、"团体"的义项时,已经到了晋代。
《莲社高贤传》载慧远:"既而谨律息心之士,绝尘清信之宾......结社念佛贤。
"佚名:《莲社高贤传·慧远法师》,清乾隆五十六年金溪王氏刻本。
此后"社"的这一义项被固定下来,并逐渐成为其主要义项之一,如唐高骈《寄鄠杜李遂良处士》云:"吟社客归秦渡晚,醉乡渔去渼波晴"彭定求等:《全唐诗》卷598,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972页。
,宋岳飞"命梁兴渡河,纠合忠义社"脱脱等:《宋史》卷365,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389页。
,元谢翱"延邑人方凤、永康吴思齐及翱开月泉吟社"曾廉:《元书》卷91,清宣统三年层漪堂刻本。
等等。
无论是举行正式的祭祀活动,还是建立基层行政单位,都伴随着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人口的聚集,以致后来只要是一群人聚集在一起,不论其组织性如何,都可被称为"社",如弓箭社、茶社、扁担社、棋社等等,正如顾炎武所言:"后人聚徒结会亦谓之社"顾炎武:《日知录》卷22。
二、社与群、会、团、党辨析群、会、团、党与社一样,都是指一定数量的成员个体的集合,因此成员聚集是他们所共有的特征。
但从组织结构的角度来考察,他们并不全都是相同的。
"群",本义指羊相聚而成的集体。
《诗·小雅·无羊》云:"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后引申指其它同类动物(包括人)聚集而成的群。
《诗·小雅·吉日》云:"或群或友。
"郑玄笺曰:"兽三曰群,二曰友。
"《礼记·曲礼下》云:"大夫不掩群。
"孔颖达疏曰:"群,谓禽兽共聚也。
"这种集合可能是随意的,成员个体与个体之间没有什么关联,其内部没有任何组织性,只要是一定数量的成员集合在一起,就可以称为"群"。
这种集合是最低级的集合。
"会",本义指盖子。
《仪礼·士虞礼》云:"命佐食启会。
"郑玄注曰:"会,合也,谓敦盖也。
"引申为汇合、聚会。
《尚书·洪范》云:"会其有极,归其有极。
"孔颖达疏曰:"集会其有中之道而行之。
"后泛指有一定目的的集会。
《史记·项羽本纪》云:"五人共会其体,皆是。
"这种集会,是一定数量的成员因为相同利益或为实现共同目标而进行集合,因而成员个体与个体之间有着一定联系,其内部存在着一定的组织性,是比较高级的集合。
"团",本义是圆。
《墨子·经下》云:"鉴团景一。
"后引申指一定规模的聚合体,如集团、团体等。
这种团在组织结构上,与会存有相似性,同属比较高级的集合。
"党",本义指古代一种地方基层组织,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百家为党。
《论语·雍也》云:"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后指朋党或结成朋党。
《左传·僖公十年》云:"(晋)遂杀平郑、祁举及七舆大夫......皆里平之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