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有着紧密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深深融入了哲学的思考和观念,而哲学又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一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思想。

儒家主张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这种观念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得到广泛传承和发展,体现在诗歌、绘画、音乐、建筑等各个方面。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并通过儒家哲学中的仁、义、礼、智等价值观念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这些价值观念被广泛传统和接受,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而在哲学方面,中国有丰富的哲学思想传统,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学派。

这些学派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道家注重个体的内心修养和超越物质世界的追求,墨家强调兼爱和公平正义的原则,法家强调法律和秩序的重要性,名家追求个体的政治权力和成就。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铸造了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

这种关系持续了几千年,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础和文化支撑。

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

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

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诞生了众多卓越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化巨匠,他们的智慧与思想不仅影响着当时的社会,也对中国的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鼎盛时期,儒、道、墨三家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中国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最重要的一支,在中国社会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位置。

传统儒家思想主要包括仁、义、道、德、礼五个基本概念,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仁义道德概念。

这些概念源自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论语》、《大学》、《中庸》等,表达了人们对家庭、社会、国家的道德标准,对后世中国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则是强调道的本质,认为“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本,是人们追求真理和宇宙本源的唯一途径。

道家论述的主题包括“无为而治”、“反常制胜”、“虚无缥缈”等,强调超越个体、自然、人类、社会四个层面的实际存在,提倡“自由而无为”,对中国文化传统产生深远影响。

墨家思想则强调兼爱和公忠佑义,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快速发展和和平。

墨家强调的价值观是“非攻”、“兼爱”,认为只有相互尊重,相互帮助,推崇胜过侵略和战争。

墨家思想为后世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形成,也对中国文化传统产生了丰富的内容。

随着历史的发展,汉朝儒家思想渐渐成为国家制度和社会文化的中心,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

而唐宋时期,佛教的传入又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文化传统,佛教思想弘扬了“般若”、“菩提”等精神,强调“超越、空性、无我、平等、慈悲”等核心价值,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修养。

到了近现代,在中国文化传统受到外部冲击,先进文化和思想进入中国,思想观念变得多元化。

在现代思想运动中,各种思潮交汇、并存,中国思想和文化传统得以在接受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冲击后不断推陈出新,从而开创出更多适应自己发展的文明和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智慧和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智慧和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智慧和哲学思想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学思想。

这些智慧和思想不仅影响了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也对今天的人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古代中国的智慧和哲学思想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中国古代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国古代人们崇尚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规律。

这种观念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比如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和道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

其次,中国古代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古代中国人认为人际关系的和睦与和谐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在儒家思想中,强调了“仁爱”和“和谐”的重要性,提倡人们要尽心尽力地去关心、帮助他人,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这种关注他人、注重人际关系的智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广泛传承和发扬。

古代中国的智慧和哲学思想还体现在对人性的理解和追求上。

中国古代人对人性的理解强调了人的本性善良和潜力的开发。

儒家思想中的“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培养,就能发挥出内在的潜力,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这种对人性的理解和追求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

此外,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智慧和哲学思想还体现在对道德和伦理的关注上。

中国古代人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被视为人们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这种强调道德和伦理的智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广泛传承,并对中国人的行为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智慧和哲学思想。

这些智慧和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对今天的人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些智慧和思想,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讲(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讲(中国古代哲学)
• 战国时出现“五行相生相胜(克)”的学 说,五行相生的关系是:金生水,水生木,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生关系 反映了古人对组成世界的五种物质的生成 关系的朴素直观的经验。
• 以上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相生:水——木——火——土——金 相克:金——木——土——水——火
• (2)《周易》以八卦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 的关系。
②把握“理”的方法: 前者主张“格物致知”; 后者主张内心反省,致良知。
理学强调通过道德 自觉达到理想人格 的建树,也强化了 中华民族注重气节 和德操、注重社会 责任与历史使命的 文化性格。 如古代一些名将名 相。
宋明理学在元明清 七百年里都是官方 的哲学,对中国乃 至东南亚产生深远 的影响。
哲学与人生境界
各种于此 种现各图 现象种说 象。预明 。两测易
相。经 结能中 合用的 可于八 能解卦 解释能 释各用
• (3)阴阳:中国古代哲学用以表示事物的 两个对立面的哲学范畴,殷商和周代已有 了原始的阴阳概念,最初的概念是指日光 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古代的思 想家看到一切都有正反两个方面
• 《易传》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吾心即是宇宙”
陆九渊(1139—1193)是南
宋理学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的代表、心学开创者。他提出
了“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他认为
“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明显,
不用学习也能体会。因此提出
陆九渊
“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求
“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这与朱熹格物致知的
的方法发生分歧,1176年,双方在江西信州鹅湖
道家追求是精神的超脱解放,如果执着于外在的物 欲、功名利禄,束缚于名教名言,那就会被物所主 宰,故而庄子要化解物形,求精神之逍遥自由。

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文化ppt课件

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文化ppt课件
传文 统化
3 一、人与天的关系:天人合一
(二)人与天地不同 人虽为天地所化育,但人又与天地、自然万物截然 不同。人类社会要延续与发展,人就不得不发挥自身 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和利用自然。这也就使得人类 不得不与自然处于对立之中,从而将人与自然、天地 相分离。
历史上最早建立起“天人相分”的思想体系的, 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子。
24 一、儒家
7.“五四”的衰落 近代太平天国运动,是对儒学最早的公开冲击。洋务运动则使儒学的实际地位遭到削弱。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一批有识之士认识到,当时的中国正面临“四千年未有之变局”和 “四千年未有之强敌”,而仅凭传统儒家的“治平”之道已无法应对这千古未有的强敌。 因此必须学习西方“借法自强”。 随着西学影响的扩大及中国社会变革的深入,革命风潮日益高涨,到20世纪初遂出现了 公开的批儒反孔思潮,孔子和儒学的地位进一步被动摇。虽然清廷试图扼制这股公开的批 儒反孔思潮,但却是徒劳的。其后的白话文运动到“五四” 运动,以及国人高喊着“打倒 孔家店”的口号,否定了统治中华两千多年的儒学,儒学最终走向衰落。
25 二、道家
(一)道家起源 道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泰古二皇时期。《汉书·艺文志》记载:“道家者流,盖出 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 君人南面之术也。”即道家是从史官所记录的成败、存亡、祸福的历史中总结发展而来 的。他们从中知道君王之道就是要抓住要点和根本,以清心淡泊、谦卑高洁来自守自持, 这也是教导君王谦虚治国的大道。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 道家思想,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这种道德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的正式形 成,道家学派得以创立。
16 一、儒家
(二)儒家学派的发展历程 儒家学派的发展历程,大致包括春秋时期的初创,战国时期的发展,西汉的兴起,魏晋南 北朝、隋唐的冲击,宋代的转折,明清的批判和“五四”的衰落7个阶段。

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哲学思想深厚的国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这种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演变和发展,而且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一、传统文化对于社会的影响1、尊重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尊敬祖先、尊重传统,这种传统观念深入人心,影响深远。

它让人们不断回顾过去、总结经验,借鉴成功的经验,淘汰过时的观念,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当今时代,传统文化也对于世界文化的传承和影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传承文化瑰宝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如诗歌、书法、音乐、绘画、建筑、雕刻、美食等,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传承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素材,也能够为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新的灵感和创意。

3、促进文化多样性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说没有包容性、开明性,相反,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多元文化、文化多样性。

就像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孔子许可婚姻的多元,让各个部落王族之间通过婚姻联姻来加强关系。

带领人们尊重和关注各个不同文化的流派,不排斥不同阶层或阶级的观点。

二、哲学思想对于社会的影响1、推动社会进步与个人成长中国哲学思想不仅对于个人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推动了社会进步。

儒家思想讲求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中,“修身齐家”就是强调做好个人修养,做到知行合一,做到真正的无私奉献和行为合理。

这种社会伦理的关注和规范,B能够使每个人发扬光大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

同时,道家、墨家、法家等其他的哲学思想也有其独特的思想理念和社会贡献。

2、强调和平与和谐中国哲学思想强调和平和和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春秋时期以孟子代表的儒家思想强调“仁政”,这种以人为本的信仰体系以人性为核心共同体,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道德体系的形成。

而墨家学派强调“兼爱”,认为人类应该爱所有的别人,这种爱可以国际化,超越国家界限。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
中国古代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科技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中
国古代文化的知识:
1. 哲学:中国古代哲学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其中儒
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 宗教:中国古代宗教包括佛教、道教、儒教等,其中佛教和道
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其中《诗经》、《楚辞》、《红楼梦》等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4. 艺术:中国古代艺术包括绘画、书法、雕塑、音乐、舞蹈等,
其中山水画、花鸟画、书法等是中国艺术的代表。

5. 音乐:中国古代音乐包括宫廷音乐、民间音乐等,其中古琴、
古筝、笛子等是中国音乐的代表。

6. 舞蹈:中国古代舞蹈包括宫廷舞蹈、民间舞蹈等,其中《霓裳
羽衣舞》、《剑舞》等是中国舞蹈的代表。

7. 戏剧:中国古代戏剧包括京剧、昆曲、豫剧等,其中京剧是中
国戏剧的代表。

8. 科技:中国古代科技包括四大发明、中医、算术等,其中四大
发明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上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些知识,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
贵财富,对于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与思辨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与思辨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与思辨传统中国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与思辨传统。

这一传统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与思辨传统。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与思辨传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学说。

儒家学说强调人伦道德,提倡仁爱、孝道等价值观念。

儒家思想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强调个体的责任和义务。

这种思想观念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社会结构。

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即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

这种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与思辨传统还体现在道家思想中。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主张顺应自然的道理。

道家思想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通过修炼自己的心灵来达到心境的和谐。

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中国人常常强调“顺其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与思辨传统还体现在佛教思想中。

佛教思想强调人的内心修炼和追求解脱。

佛教教导人们要超越欲望和贪婪,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佛教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广泛传播,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常常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个人修炼和社会和谐。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与思辨传统还体现在诗词、文学等艺术形式中。

中国古代文人常常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这些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考和思辨精神。

通过诗词,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邃思想和独特的审美观。

诗词作品中的意境和形象常常引发人们的思考和思辨,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与思辨传统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儒家学说、道家思想、佛教教义以及诗词文学等形式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哲学与思辨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哲学与文化教材电子版

哲学与文化教材电子版

哲学与文化教材电子版
中国哲学与文化
一、介绍
中国哲学与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藏,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对世
界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
诸多领域的重要支柱。

二、古代哲学
1、儒家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具有传统文化影响力的哲学流派,主要代表是孔子。

它倡导以礼仪、讲究孝道、礼义、正气为中心,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
独特的伦理观念。

2、道家
道家哲学以“道”为基本理念,重视自然界的统一性,追求人与自然的
和谐共处。

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

他们在中国文化和思想积淀的
作用极为深远。

三、中国文化
1、礼仪
礼仪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内核,不论文明程度如何变化,它一直是中国文化坚实的基石。

2、文学
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隽永的佳作,有长篇小说、诗歌、戏曲等,这些文学作品代表了当时的审美观念以及文化的精神。

四、总结
中国哲学与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以其独特的文化模式被数百年来的中华民族所熟知,也影响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和思想的进化,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支柱。

而今,中国哲学与文化依旧是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元素,继承了历史上千百年来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弘扬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神,并不断演化发展。

古代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古代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古代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博大精深的宝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这些古代哲学思想不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当代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与借鉴。

本文将探讨古代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首先,古代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现在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秩序的思考上。

古代哲学家们通过对人性、道德、政治等问题的思考,形成了丰富的哲学体系。

这些哲学思想不仅是对人类行为准则的探索,也是对社会秩序的思考。

例如,儒家思想强调人的仁爱之心和社会关系的和谐,提倡君臣、父子、夫妻、朋友之间的道德规范和互动模式。

这种思想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它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人际关系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古代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还表现在对自然和宇宙的思考上。

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对自然现象和宇宙规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形成了独特的宇宙观和自然观。

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自然的无为而治。

这种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国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习俗和节日都与自然和宇宙的变化息息相关,例如春节、中秋节等。

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和依赖,使中国人民形成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也为现代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古代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还体现在对教育和学术的重视上。

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对教育和学术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提出了许多关于教育和学术的理论和方法。

儒家思想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德才的关键。

这种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国教育体制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举制度和儒学教育体系,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种重视教育和学术的传统观念,也为现代社会的教育改革和学术繁荣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古代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哲学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悠久而庞大的宝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哲学思想。

这些思想贯穿于各个领域,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今天的中国社会产生着积极的启示。

本文将从儒家、道家和墨家三个方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哲学思想,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和影响深远的哲学思想之一。

它强调人际关系、道德伦理以及社会秩序的建立与维护。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提出了 "仁" 的概念,认为仁者能够以德服人,培养自己和他人的美德,实现人际和谐。

儒家思想还强调孝道、礼仪和忠诚等价值观念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对于塑造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伦理框架、家庭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秩序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

首先,在教育领域,儒家思想强调“教育为本”,强调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这种思想观念在现代的教育理念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许多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

其次,在社会管理和治理方面,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 的理念,即以仁爱和公义来治理社会,追求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这一思想在中国的政府和法律制度中有所体现,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追求自然、宇宙和道的真理。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他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 的观念,认为宇宙是一个自我运行、自我调节的整体,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简朴和无为而治的状态。

道家思想强调个体与宇宙的合一,主张个体的内心修养和自我超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对于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道家思想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在健康与养生方面,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倡养生保健、循序渐进的生活方式。

现代社会中的很多人追求简约生活、养生保健的方式,这些都与道家思想有着相似之处。

其次,在管理和领导方面,道家思想倡导无为而治,注重以柔克刚、以德化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哲学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扎根于中国大地,其中融合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这些古代哲学观念在中国社会中发挥了深远的影响力,并成为了塑造中国人民思维模式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哲学,包括儒家、道家和墨家等重要派别。

一、儒家哲学儒家哲学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和谐社会。

儒家追求的是和谐共生的社会关系,注重君臣、父子、兄弟等家庭纽带和社会关系的维护。

他们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意识,主张顺应天命,努力实现社会公平和个人美德的完善。

二、道家哲学道家哲学由老子和庄子等哲学家领导,强调自然和生命的道。

道家主张追求自然至简、自由无拘的生活方式。

他们认为道不可说、无形无名,主张顺应自然,返璞归真。

道家思想提倡无为而治的理念,通过自然无为的方式实现社会和个人的和谐。

他们崇尚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三、墨家哲学墨家哲学起源于墨子,注重爱、兼爱和不杀生的伦理观念。

墨家主张爱人无私、兼爱天下,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他们反对战争和杀伤生命,主张以和平和利他的方式解决争端。

墨家思想强调社会公正和道德平等,通过强调爱的力量来推动社会的和谐与团结。

总结上述古代哲学派别,我们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观念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倡导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的提升。

这些哲学思想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塑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鼓励人们追求道德的完善、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今天,尽管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但古代哲学的精髓仍然深植于中国人的心灵。

这些哲学观念影响了现代中国社会,促使人们思考生活的意义、个人责任以及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传统哲学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起到指导作用,激励人们在追求物质富足的同时,注重个人品德的培养和社会责任的履行。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哲学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儒家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儒家强调仁爱、孝顺、诚实、谦虚等美德,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道德修养。

儒家的核心观点是“仁”,即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与他人共同发展。

这种关注他人与亲和力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比如,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中国人特别重视家庭观念和亲戚关系,尊敬长辈、孝敬父母被视为美德。

儒家思想也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教育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强调学习和修养的重要性。

至今,中国的教育体系仍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其次,道家哲学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法则,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这种思想在中国的艺术、文学和建筑中得到了体现。

中国的画家、诗人和建筑师常常在作品中表达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和赞美。

此外,道家哲学还对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无为而治”和“顺其自然”等思想,都是源于道家哲学的思想精髓。

最后,墨家的思想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墨家强调兼爱、非攻和公平正义。

墨子被称为中国古代“尊亲害财”,主张均贫富和平等正义的哲学家。

墨家的“兼爱”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德心和社会公平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政治家为了实现社会公正、减轻贫困和废除残酷的刑罚,也借鉴了墨子的思想。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道德修养;道家注重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追求内心的平静;墨家主张公平正义和兼爱。

这些思想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社会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

即使在现代社会,这些思想仍然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行为。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其中,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儒家、道家、墨家、名家四个方面展开探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主流之一,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以仁为德,强调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首先,儒家思想倡导“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内在品德的培养。

儒家思想强调君子的品行举止必须符合礼仪之道,要讲究天下为公,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其次,儒家思想强调“家和万事兴”,注重家庭伦理和家庭教育。

这种家庭观念成为中国社会传统价值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稳定发展。

最后,儒家思想对中国教育体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推崇“诗、书、礼、乐”为基础的古代经典文化,创立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

儒家思想也影响了中国的科举制度,推动了士大夫教育和知识分子的发展。

二、道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道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自然至真。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另一主流,对中国传统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道家思想推崇“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不患寡而患不均。

这种思想成为了中国社会非常重要的和谐价值观,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其次,道家思想主张“尽性达命”,注重人的个性和自由,强调的是天人合一、自然至真的境界。

这种对人的自由和个性的重视,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价值。

最后,道家思想不重视社会道德规范,没有强调仪式,技艺德艺等文化精神,使得一些文化特征没有得到发展,但是道家的思想却在宗教和文化的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墨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墨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墨子,他创立墨家思想,推崇“兼爱”、“非攻”等思想。

墨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

在墨家思想中,各个阶层的人都应该互相帮助,实行“兼爱”,这种共同利益的愿景对已经被推崇为人类良心的共同利益和平等观念进行了一定的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对中国精神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对中国精神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对中国精神的影响1. 引言1.1 概述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对中国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数千年来,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文化等传统理念一直渗透于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塑造了他们独特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对中国精神的影响,并重点介绍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以及佛教文化对中国社会与个体的塑造作用。

同时,我们还将探讨当代社会背景下,传统文化和哲学所面临的挑战,并强调它们在塑造和保护中国精神中的重要性。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讨论。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文章内容,并概述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对中国精神的重要意义。

其次,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详细探讨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文化对中国精神的影响,并具体说明它们在社会建设、自然观念塑造以及心灵修养方面的作用。

接下来,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着重介绍孔子、老子和庄子等代表性人物及其哲学思想对中国精神的影响。

第四部分将讨论当代社会中传统文化和哲学所面临的挑战和延续,包括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保护问题以及科技进步对传统观念的冲击。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文章内容并展望中国精神的未来发展,并强调传统文化和哲学对中国精神的重要性。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对中国精神的影响,并提供一个全面而清晰的概述。

通过研究这些传承千年的思想体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人民特有的价值观、道德观与生活方式,并了解他们所推崇的和谐、求真务实以及追求内在平衡与心灵修行等核心理念。

同时,本文还将讨论当代社会中传统文化和哲学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建议,以促进传统文化和哲学的保护与延续,从而进一步培育和弘扬中国精神。

2.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精神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下将详细介绍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文化对中国精神的具体影响。

2.1 儒家思想与和谐社会建设: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脉。

中国传统哲学_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第二章

中国传统哲学_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第二章

中国传统哲学_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第二章第二章中国传统哲学青岛广播电视大学邵艺一、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历程从春秋时代开始,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先后经历了先秦诸子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实学等典型的哲学形态,最终形成中国哲学的体系。

其实,早在春秋以前,中国哲学已经开始萌芽,《周易》中已经有明显的阴阳观念。

春秋时期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儒、道、墨三家思想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哲学的奠基。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到来,诸子百家的出现,则意味着中国古代哲学的全面成熟。

1、先秦诸子学儒家学派:孔子、孟子、荀子等。

“仁”的概念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是礼的内在基础。

“礼”是指行为规范。

所谓“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是孔子学说的重要继承者,被后人奉为“亚圣”。

他把孔子儒学思想进一步发挥、整理为心性说,这对后来的宋明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墨子是平民哲学家,他的思想核心“兼爱”。

他发队当时诸侯的尖兵战争,提出“非攻”、“尚贤”的主张。

道家学派:以老子、庄子思想为代表,经典著作是《老子》(也叫《道德经》)。

儒家与道家的异同在于:儒家重视人伦名教,社会责任与义务,积极入世,参与政事,治理天下。

道家则追求超越社会伦理之上的无为自由。

摆脱物欲、利禄、名言、名教的束缚而“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道家学说成为中国艺术精神和本土宗教的重要源头。

庄周梦蝶”的寓言体现了道家辨别计较是无谓的道理,体现了庄子哲学独立自由,与世俗相处而不责问是非,斤斤计较的生活艺术。

因此庄子哲学是中国美学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

兵家学派:代表人物是春秋时期的孙武与战国时期的孙膑,代表著作是《孙子兵法》,该书概括了古代战争经验,蕴涵着丰富的人生指挥。

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

这些兵法,在商战中也是屡试不爽。

先秦诸子百家还有名家学派、法家学派和阴阳五行家等。

2、汉代经学,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沉重打击。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一跃而成为官方哲学,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中国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是独立发展的哲学类型之一。

中国哲学始于先秦,历史悠久,与同时期世界其它地区的哲学相比,属于少数达到较高水平的哲学形态之一。

因其多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中国哲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十分深刻,其也深深的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思想中。

中国哲学博大精深,以儒家、道家、佛教思想为主,又融合了墨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融会贯通,兼容并包,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概念范畴。

中国哲学这些独特的概念范畴如:道、气、理、神、虚、诚、明、体、用、太极、阴阳等。

凝结着中国思想家的智慧。

在中国哲学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范畴被不断地充实、丰富,赋予新的内容,围绕这些范畴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将中国哲学的理论思维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哲学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基本特质:一、伦理本位;二、积极入世;三、辩证思维;四、兼容并包;五、天人合一。

下面我将以这几个特质为切入点,对中国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展开讨论:一、伦理本位伦理本位,即始于家庭亲子血缘关系的伦理关系,涵盖了整个社会人际关系。

这一传统自夏朝就有,典型的有宗法制,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

至孔子,在伦理本位的思想下,继承并发展了仁的学说。

儒家经典《礼记·大学》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简而言之,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为先,而修身又以修德为先。

而仁是道德的总汇,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中国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哲学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儒家、道家和墨家等学派。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品行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礼仪的遵守,注重实践和实用主义。

儒家思想倡导“以人为本”,提倡孝道、仁爱、忠诚等传统价值观念,主张个人通过自律和修身来达到修养自己和改造社会的目的。

道家思想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顺其自然,追求自由自在的境界。

墨家思想强调公义和爱,反对战争和压迫,提倡普世和平。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包括语言、文学、艺术、音乐、建筑、礼仪等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精神层面的修养和内在的品质培养。

以孝道为核心的家庭观念,寓意着尊重和关爱家庭成员。

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自然之美,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崇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重要的观念,如“天人合一”、“君子之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这些观念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个人品质、家庭和社会和谐、国家和世界和平的追求。

中国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人民的行为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哲学强调自律和修养,倡导仁爱和忠诚,这些价值观念在中国社会中被广泛接受和实践。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观念和社会和谐,这对于中国社会和谐发展和家庭关系的维系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也对于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人普遍具有沉稳、谦和、忍耐的品质,这与中国哲学和传统文化中强调的自律和修养紧密相关。

中国人注重礼仪和仪式,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家庭观念和社会和谐相关。

然而,中国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使得中国社会和文化发生了深刻变革。

新思潮涌现,西方哲学和文化影响也逐渐渗入中国社会。

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正在逐渐消失,年轻一代的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和哲学的了解和接受程度也存在差异。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的哲学和传统文化,中国政府和社会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

国家在教育体制中加大了对于传统文化和哲学的宣传和教育内容的力度,例如开设相关课程和研究项目,举办相关活动和展览。

古代中国的儒释道思想与文化传统

古代中国的儒释道思想与文化传统

古代中国的儒释道思想与文化传统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儒释道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的三大哲学思想。

这些思想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也对中国社会和政治制度产生了深刻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以仁爱、礼义、忠恕、孝道、德治为基础的伦理道德观念。

儒家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儒家尊重家族和社会等级制度,强调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

他们认为,通过培养善良的品德和正确的行为,可以达到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谐,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思想在中国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佛教认为生命是痛苦的,通过修行可以达到超越痛苦的境地。

佛教强调个人的心灵修养,追求无我和涅槃的境界。

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结合,形成了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文化传统。

佛教的道德观念和教义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进。

道家思想是另一支重要的古代中国思想流派。

道家强调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崇尚无为而治的理念。

道家思想主张个体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心灵的清静和内在的自我升华。

道家的理念对个人的修养和社会的规范产生了重要影响。

道家提倡的无为而治的理念,在某种程度上与儒家的德治观念互为补充,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古代中国的儒释道思想与文化传统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这种思想传统塑造了中国人注重家庭和社会的价值观念,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以仁爱、礼义、忠恕、孝道、德治、无我、清静为特征的伦理道德观念,这些观念贯穿了中国人的生活,并影响了中国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发展。

儒释道思想与文化传统在古代中国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特征。

尽管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正在逐渐减弱,但仍然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产生着一定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影响。

“文化”的含义比较宽泛。

文化是有思想的人创造的。

有系统的思想理论被称作为观念文化,这是各种文化形态的理论基础。

中国古代观念文化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

除观念文化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包括历史文物。

文物含器物,如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金银器、漆器、铜镜、古钱;含艺术品,如书法、绘画;还含有古建筑、陵墓、古代服饰等。

除文物外,传统文化中还含有社会制度,即所谓制度文化,以及关于文学、史学、医药养生、农学、天文历算、科技等古代书籍。

由此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四个方面:一、“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有这样的特征:它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们通过自身的修养与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

因而古代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视礼仪形式,提倡德治,力求使社会各个等级和睦相处。

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古代“人文”精神特别重视社会的细胞——家庭。

古代“人文”精神还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理想模式,企求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世界。

二、“自然”精神。

道家经典《道德经》将“无名”作为天地的原始,将“有名”作为万物的本根。

《道德经》一书还提出要如实的去认识自然,不要附加人的主观想象,因为天、地、宇宙来源于“道”,而“道”是自然的。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精神的出发点。

道家的《庄子》则强调人们应当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不能破坏自然。

《庄子》并非要人们在自然面前无所事事,而是主张按照自然本身的结构和特点去认识它,在不伤害自然的前提下,向自然索取人类需要的生活资料。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人们从自然界汲取美感,进行艺术创作。

三、“奇偶”精神。

“阴”“阳”是中国传统文化两个最常见的范畴,当人们用阴与阳来解释自然和人事变化的时候,又在数字的计算方面归纳出“奇”与“偶”的概念。

奇与偶的分离和结合,乃是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特征。

四、“会通”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不是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文化,它善于学习各种文化体系的长处,又能加以消化吸收,用以丰富自己,这就是“会通”精神。

中国古代哲学是相对于中国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而言的。

学术界一般把公元前11世纪的殷周时期,也就是传说周文王推演《周易》的时期到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哲学称为传统中国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在整个中国文化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

现在一般把中国哲学划分为七个阶段,即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乾嘉朴学。

先秦子学。

先秦时代,礼崩乐坏,诸候异政,百家异说。

诸子并起,百家争鸣,“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成一家之言”者,《汉志》所录竟达189家,造就了中国哲学的第一个高峰。

汉代学者以“九流十家”来概括总结先秦诸子学术先秦时期诸。

这个时期思想异常活跃,涌现出一大批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形成了众多思想流派。

其中最具影响的当属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

先秦哲学探讨的重点侧重于政治、伦理、道德、人生等问题。

可以说,先秦子学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础,掀起了中国哲学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两汉经学。

汉代统治者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后,终于在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从此,儒家思想始定于一尊,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和主流思想。

从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指导思想,用了大约400年时间。

此外,在汉代,佛教开始传入中国,这是外来文化第一次与中国本土文化接触。

汉代的主要哲学家有董仲舒、王充等。

魏晋玄学。

东汉末年,“苍天已死”,名教衰落,社会动荡,人心思治。

魏晋时期,一反两汉时期繁琐的经学及神学目的论,尊崇老子、庄子及《周易》,号称“三玄”。

这一时期,在思想和思维方式上出现了一次大的解放。

其时哲人,以玄谈的方式,来为名教给出新的论证,探讨儒、道的内在相关性以及本末地位,从而引发了名教与自然的关系,本与末、有与无、动与静、一与多的关系,语言和思想的关系,肉体和精神的关系等多个重要学术辩题,哲人们的理论创造空前活跃。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王弼、欧阳健、郭象、范缜等。

魏晋时期,道教、佛教思想也在兴起,儒释道三教首次处于三足鼎立,势均力敌阶段。

隋唐佛学。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碰撞与融合,至隋唐时期出现了繁盛的局面,形成了众多的佛教流派。

在隋唐佛教诸宗派中,禅宗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典范。

隋唐佛教探讨的中心议题之一是佛性问题,也就是心性论问题,内容包括人的心理活动、感觉经验、道德观、社会观、认识论以及宗教实践等。

宋明理学。

唐宋之际,民族杂糅,价值混乱。

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官方文化与民间文化矛盾尖锐。

韩愈、李翱发其先声,“宋初三先生”、北宋五子响应继起。

宋代的理学家们立志重建宋人的精神世界,他们出佛入老,尔后返之六经,融会三教,开创了理学的新时代。

宋明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糅合了释道两家思想而创立的一种新的哲学形态,这是儒家思想发展的第二次重大转折。

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700年的指导思想。

宋明理学主要有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和张王气学三大流派。

宋明理学探讨的内容和范围十分广泛,如宇宙论、本体论、人生论、心性论、知行观、修养论、境界论等。

明清实学。

明清之际,异族易代,一代学人在抗清失败后,隐居深山古寺,整理典章制度,深刻批判反省传统文化,出现了建树卓越的一批饱学深思之士,并使中国哲学达到新的理论高度和反思深度。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大都反对宋明理学,把理学看做是虚学。

明清实学反对空谈心性,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思想解放,因而具有早期启蒙思想的性质。

实学思潮遍及当时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主要代表人物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

乾嘉朴学。

清王朝建立后,开始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

人们不敢再谈政治,因而转向了训诂考据。

朴学以考据为主要治学方法,文峰朴实简洁,重证据罗列,少理论发挥,也称乾嘉汉学、乾嘉考据学。

乾嘉朴学最突出的学术贡献就是对传统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等进行了系统整理,并使之获得了空前发展。

中国古代哲人,脱胎于巫史。

经过“绝地天通”、“武王克商”和“怨天尤人”等几个历史具体事件,天命神学的信仰体系逐步动摇,直至崩溃。

作为中国哲学开端的几个标志性事件,叔兴论“阴阳”“吉凶”,伯阳父论“地震”,史伯论“和同”,史墨论“陪贰”,都是周天子或诸候国君的史官、大夫们解释自然或社会现象。

在这里,旧式的巫史一变而为新式的哲人,最容易给出宗教神学解释的巫史们,却抛弃了依赖卜筮的专业手段,不再诉诸鬼神天帝,而是试图用理性给出合理的解释,从而宣告了中国文化从宗教母体中的突破,宣告了中国哲学思想这一崭新文化样式的诞生。

由于他们身为巫史的独特身份,他们虽有闲暇,但却不是追求纯粹知识的“爱智者”,他们也解释自然现象,但关心的重心却总在于人事,“推明天道”的目的,无非是为“人事”给出一个较为圆满的解释系统,以解决在宗教天命观念坍塌之后思维世界中无法可依的彷徨。

中国哲人出现的具体历史机缘,既造就了中国哲学的性格,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个性。

中国哲人的“推天道以明人事”,使得中国哲学具有鲜明的入世品格;中国哲学关心的重心在于人事,使得中国哲人总是饱含忧患。

“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这是《易传》作者对前人哲理作品中巫史性格的会心体认。

另一方面,古代的中国人又富于理论思维传统,他们虽然关心的重心在于人伦日用,但他们总是寻求世俗生活的超越根据。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古代哲人的学术理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古代哲人的自觉使命。

中国古代哲学谈论的主题主要有三个,即天人之学、变易之学和会通之学。

由此可以看出,作为观念文化的哲学,其主要内容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个基本精神。

天人之学探讨的是人和自然地关系,即所谓“天人”关系。

这并不是偶然的,因为中国古代观念文化的创造离不开农耕的物质基础。

中国很早就有天文历法的发明,这是由于农业耕种的需要。

由此引发出人与自然的学说。

这在道家学说中有着比较充分的论证。

司马迁不但立志要“穷天人之际”,还要“通古今之变”。

这里所说的就是指全面研究自然与社会是否发展变化,以及如何发展变化的学问。

也就是所谓的变异之学,即“奇”“偶”精神在观念文化上的体现。

孔子的“中庸”说,老子的“抑损举补”理论,宋儒所说的“一分为二”都是这种“奇”“偶”变化的理论说明。

这是一种阴阳互补,动静互根的辩证思维。

中国传统哲学具有丰富的辩证思维特征。

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习惯于用整体的、对立统一的思维视角来认识世界,具体说有五大思维模式:一是整体思维。

就是以普遍联系、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制约的观点来看待世界及其一切事物。

二是阴阳思维。

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个方面构成的,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基础。

三是象数思维。

就是借助具体的象数认识体悟外界事物,是在经验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类比、模拟、联想等方式,阐述事物的深刻道理。

四是中庸思维。

就是主张做事不偏不倚、不走极端;处理问题要执两周中,考虑问题周全。

五是实用理性思维。

主张为人处事讲实用,务实性、功利性强。

“会通”精神在观念文化的最大体现就是各个学派的相通互识。

如荀子虽出身儒家,尊崇孔子的传统,他的思想却是广泛的吸收各家思想,并对各家,包括儒家若干派别,都做了深刻的批评。

《吕氏春秋》企图综合相互矛盾的各家学说,被称之为“杂家”,也是带有“会通”之学的特色。

西汉时期,儒、法结合,儒、道互补,后来又吸取中国佛学的若干方面,这也是显而易见的“会通”精神的表现。

这其中,同时还体现出一种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

人文精神,则是中古古代哲学精神最主要的体现。

主要包括孔子提倡的“克己复礼”,道德修养与外在事功相统一的内圣外王之道和民惟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克己”是为了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出于对礼的重视,孔子提倡复周礼。

内圣外王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政治理想,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最高思想追求。

它把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社会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中国文化中道德与政治的统一。

而民本思想,则慢慢由儒家的重民、爱民、为民请命的局限,触及到了民主、民治、民主监督等新层面。

史学家赵翼诗云:“国家不幸词人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钱穆先生曾改引此句,作“国家不幸哲人幸”,认为此句用来形容中国古代哲人的处境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观中国学术发展史,汉唐盛世,人文学术的主要成就都在文学方面,而衰乱之世,哲学的成就会更加突出。

无论是“古史剧变之会”的先秦,还是“适逢二千年未有之变局”的近世,大抵如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