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集体备课内容

合集下载

高一化学备课组教学计划(11篇)

高一化学备课组教学计划(11篇)

高一化学备课组教学计划(11篇)高一化学备课组教学计划(精选11篇)高一化学备课组教学计划篇1一、学情分析高一段共招14个班,每班学生数40—48不等。

由于受招生政策的影响,本届招收的学生生源也不是特别理想,分3个层次,分别为精英班(1—4班)、实验班(5—10班)和励志班(11—14班)。

三个不同层次学生基础差异相对较大,但学生的良好学习方法及习惯都还有待养成与强化。

虽初中学习过化学的内容,但学生对化学的学科概念、学科知识、学科思想等知识掌握的还是不理想。

本学期学生要学习化学1与化学2学考部分的内容,学习内容较多,要为以后的学考、选考做准备,学习的任务较为繁重。

二、教材分析本学期学习内容为《化学1》,作为高中化学的起始,本册书共有4个专题,其中第一专题重点是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学会用化学的视角来看待物质世界,初步形成化学学科思想;第二至第四专题是高中阶段唯一也是全部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课本从“海”、“陆”、“空”三个立体视角向学生介绍我们身边的化学物质的元素,形成资源观念。

《化学2》既是《化学1》相关内容的.深化和拓展,又较好地揭示了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因教学时间限制,本学期主要学习《化学2》四个专题中的第一个专题,即《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本专题着力引导学生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物质的性质,进而逐步呈现“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基本观念。

三、教学目标根据学科指导意见,总结本学期教学要求如下:1.初步认识物质的科学分类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化学物质及物质间的转化进行分类,掌握4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氧化还原反应相关判断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认识物质的量,并利用物质的量进行相关量、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3.知道离子反应的本质及其发生的条件,学会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4.了解分散系的含义,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

5.了解蒸馏、萃取、分液、过滤、结晶等实验方法。

教研活动记录高一化学

教研活动记录高一化学

一、活动背景随着新学期的开始,高一化学的教学工作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高一化学组于2023年9月15日开展了主题为“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观摩示范课等形式,探讨如何将探究式教学理念有效融入高中化学课堂,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化学素养。

二、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活动伊始,全体高一化学教师集中进行了集体备课。

首先,由备课组长带领大家回顾了新学期的高一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明确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接着,针对具体章节,每位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了教学设计初稿。

在讨论环节,教师们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1)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2)如何将探究式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3)如何合理设计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4)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经过充分讨论,教师们形成了较为一致的教学设计方案,为后续的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

2. 教学研讨集体备课结束后,教师们围绕“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

以下是研讨的主要内容:(1)探究式教学的优势教师们一致认为,探究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2)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教师们结合教学实践,分享了以下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①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②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③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④ 设计探究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化学知识;⑤ 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3)探究式教学中的注意事项教师们指出,在实施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 适当控制探究难度,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探究任务;②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方法和思维习惯,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③ 及时总结探究成果,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④ 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因材施教。

高一化学备课组计划范文(三篇)

高一化学备课组计划范文(三篇)

高一化学备课组计划范文根据化学教学计划和考试进度要求,这次期末考试内容为高一化学上半册全部内容,内容多,时间紧。

为了考出较好的成绩,研究常州市样卷,针对教研室出题意图,针对重点复习。

我备课组作如下安排:1复习时间:约为十天,即元月五号到十五号。

2复习内容:整册教材,四个专题,十个单元。

3复习重点:2、3、4、5、9、____单元。

4复习过程方式:(1)复习基本概念和方程式,叫学生默写方程式等。

在复习过程中,对准每个知识点,精选2到____个例题进行讲解,大概用3到____课时。

(2)根据复习顺序以及《学习与评价》留下来的专题复习资料,讲解专题复习练习,特别期中考试后的内容。

(3)根据四个专题具体内容,精选三份练习题,期中考试前的一份,期中考试后的两份。

针对学生弱点,加强针对性练习。

具体安排为:史可卫负责两份,吴柯军负责一份,抽空考试形式叫学生练习,抓住学生存在问题,精讲,并能延伸知识点,以求实效。

(4)针对学生调查反应,练习效果,出一分简单的概念性试卷,回归课本,增强学生考试信心(吴柯军负责)。

(5)指导学生复习方式方法,让化学知识在学生脑中形成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

(6)最后一节课为考前指导:解决如下问题:a教学生如何准确、全面、快捷审透试题;b如何挖掘题意,与知识点联系进行解题;c如何使答题规范优化;各种试题应答策略。

高一化学备课组计划范文(二)一.指导思想本学期高一化学备课组工作总体思路是:认真____学校教研处及教务处对学科备课组工作的各项要求;强化化学教学研究,提高全组老师的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大面积提升高中化学教学质量。

二.教学工作内容及措施:(1)认真学习教研处的工作计划,组织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的理论,不断提高适应时代的教育教学理念,开拓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在备课活动中,要把课堂教学改革,德育教育放在首位。

在教学目标,方法,内容的确定,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单元的测试与评估,课内外辅导活动中要从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去思考设计。

化学组集体备课材料

化学组集体备课材料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化学(必修)化学1(苏教版)集体备课教案高一化学备课组组长:刘凤文组员:杨帆王秋霞方惠霞丽水学院附属中学2006.9课题: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第1周星期一~星期六总课时主备教师:刘凤文(06年9月3-9日)第一课时绪言: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的发展简史2.了解化学在人类进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了解新课程化学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改变,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学方法:讲演法教学用具:CAI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中国四大发明引入[讲述]一、化学发展简史简要介绍化学发展的五个时期,每个时期的时间区域和主要特征。

1.远古的工艺化学时期:制陶、冶金、酿酒、染色等工艺主要是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多少万年摸索而来的,化学知识还没有形成。

2.炼丹术和医药化学时期。

(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

炼丹术士和炼金木士们,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为求得荣华富责的黄金,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验。

3.燃素化学时期(1650年到1775年)。

认为可燃物能够燃烧是因为它含有燃素,燃烧的过程是可燃物中燃素放出的过程,可燃物放出燃素后成为灰烬。

4.定量化学时期,即近代化学时期(1775年前后)。

拉瓦锡用定量化学实验阐述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开创了定量化学时期。

这一时期建立了不少化学基本定律,提出了原子学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发展了有机结构理论。

5.科学相互渗透时期,即现代化学时期。

二十世纪初,量子论的发展使化学和物理学有了共同的语言,解决了化学上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化学又向生物学和地质学等学科渗透,使蛋白质、酶的结构问题得到了逐步的解决。

[讲述]二、化学与人类进步1.化学的历史功绩以图片的形式简要介绍化学的发展历史和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1 )四大发明与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化学加速了人类文明人传播东汉永元五年的木简毕生的活字印刷化学改变了战争方式,拓展了生存空间古代战争原始的投石机古代用于战争的火药箭2 合成氨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保障介绍哈泊及其合成氨工业,说明合成氨工业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对人类生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一年级化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高一年级化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高一年级集体备课记录表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结合成离子键,形成离子化合物。

所以,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是由阳离子和带中括号的阴离子组成,且简单的阳离子不带最外层电子,而阴离子要标明最外层电子多少。

7、共价化合物的电子式:在共价化合物中,原子之间是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共价键的作用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本身没有阴阳离子,因此不会出现阴阳离子和中括号。

8、离子键的形成:原子在参加化学反应时,都有通过得失电子或形成共用电子对使自己的结构变成稳定结构的倾向。

9、共价键的形成:从氯原子和氢原子的结构分析,由于氯和氢都是非金属元素,这两种元素的原子获得电子难易的程度相差不大,原子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双方各以最外层的一个电子组成一个电子对,电子对为两个原子所共用,在两个原子核外的空间运动,从而使双方最外层都达到稳定结构,这种电子对,就是共用电子对。

共用电子对受两个核的共同吸引,使两个原子结合在一起。

我们把这种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称为共价键。

10、非极性键与极性键的比较:11、极性分子: 非极性分子:正负电荷中心重合的分子称为非极性分子。

例如:X2型双原子分子(如H2、Cl2、Br2等)、XYn型多原子分子中键的极性互相抵消的分子(如CO2、CCl4等)都属非极性分子。

极性分子: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的分子称为极性分子。

例如XY型双原子分子(如HF、HCl、CO、NO等)、XYn型多原子分子中键的极性不能互相抵消的分子(如SO2、H2O、NH3等)都属极性分子。

12、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看分子的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是否重合或看分子的空间构型是否中心对称。

常见考点考法化学键是构成物质的主要作用力,他与物质的化学性质联系紧密。

物质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这些知识在高考中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离子键、共价键与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

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的考查也是常有,在本节的学习时一定要把握“结构——性质”。

常见误区提醒1、含有离子键的一定是离子化合物;2、含有共价键的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3、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是非极性分子,含有极性共价键的不一定是极性分子。

高中化学高一备课教案

高中化学高一备课教案

高中化学高一备课教案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
1.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排列规律;
2. 熟悉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基本属性;
3. 理解原子结构中的原子核、电子云等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的排列规律;
难点:原子结构中原子核和电子云的概念。

教学准备:
1. PPT资料: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的排列规律;
2. 实验器材:模型原子核和电子云的模型。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猜测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2.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排列规律: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的排列规律,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分组和周期性。

3.学习元素的基本属性:通过示例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基本属性,如原子序数、原子量、元素符号等。

4.学习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介绍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等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构成。

5.实验:进行模型原子核和电子云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纵模型,深入理解原子结构中原子核和电子云的分布规律。

6.总结:总结学习内容,强调元素周期表和原子结构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7.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查阅元素周期表,了解不同元素的属性,并完成相关练习题。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元素周期表和原子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理解原子结构的概念方面可能仍存在困难,下节课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验和案例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高中化学高一备课教案全套

高中化学高一备课教案全套

高中化学高一备课教案全套
课题:化学基础知识概述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实验技能;
2.掌握化学基础知识的基本内容;
3.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化学的基本概念;
2.化学基础知识的基本内容。

三、教学难点:
1.化学知识的初步理解和掌握;
2.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
1.教学大纲;
2.教学用具和实验器材;
3.教学资料。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讨论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2.讲授: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一些基本知识,包括物质的性质、化学元素、化合物等;
3.实验: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掌握基本实验技能;
4.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六、作业布置:
1.阅读相关资料,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2.完成相关习题,检验自己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在实验操作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强实验技能的培养。

下节课我将重点讲解一些实验技巧,并通过更多的实验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高中集体化学备课教案

高中集体化学备课教案

高中集体化学备课教案
课题:化学反应原理
年级:高中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反应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掌握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及特点。

3.能够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反应类型的识别和推断。

4.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
1.化学反应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及特点。

教学难点:
1.辨别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展示实验现象引入化学反应的概念,激发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兴趣。

二、教学正文:
1.化学反应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及特点,如:单质与氧气反应、金属与非金属酸反应、碱与酸反应、双替换反应等。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练习根据化学方程式识别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

三、实验环节: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加深对化学反应的理解,并培养实验
探究能力。

四、讨论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并展开讨论,加深对化学反应的认识。

五、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资源:
1.化学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

2.教科书及课件。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常见反应类型,培养了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为后续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高中化学高一备课教案模板

高中化学高一备课教案模板

高中化学高一备课教案模板
主题:高中化学高一备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 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2.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3. 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实验器材和仪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
1. 引入课题:介绍化学的定义和重要性,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2. 理论知识讲解:讲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引导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3. 实验操作:进行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器材和仪器,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

4. 实验分析: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思考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5.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反思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评价:
1. 师生互动:教师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学生表现:评价学生在实验操作和实验分析中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实验。

3. 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对化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检查教学效果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教学反思:
1.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实验,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

2. 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

3. 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是否合理,是否需要调整和改进。

教学建议:
1. 继续引导学生探索化学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提供更多实验机会,让学生加强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高一化学组3月4日集体备课记录表

高一化学组3月4日集体备课记录表
3.学会领会化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备课提纲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是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工具。本节课首先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引出同主族的元素,它们又有着怎样的递变规律呢?接着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难点,让学生明白本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接下来学生阅读课本,找出ⅦA族元素原子的相似性与递变性,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失电子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变化;归纳出同族元素性质有着怎样的递变规律。观看视频“金属钠、钾与水反应的情况”,“预测金属钾的性质”,培养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总结的能力。紧接着教师精讲本节课内容,借助图表归纳同主族元素原子得失电子递变规律(包括原子半径、化合价等),运用原子结构的理论解释这些递变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接下来让学生小结本节课内容,谈谈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之后介绍元素周期表在实践中的作用最后,让学生领会化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培养学生讲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习题,组员上台演示答案并讲解解题思路,小组成员在相互合作、学习的氛围中加强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最后是8分钟的当堂训练,提升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同时,通过做题,也可以检查出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本节课希望学生能够对《化学1(必修)》和初中化学中学过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整合,体会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在指导生产实践中的意义。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3min
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原子序数依次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减小;金属性减小,非金属性增强;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减弱,酸性增强;对于同主族的元素,它们又有着怎样的递变规律呢?

高一化学教研活动(3篇)

高一化学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学期的开始,高一化学教学进入了关键阶段。

为了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高一化学组于2023年3月15日下午在化学实验室开展了主题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课堂观摩等形式,探讨高一化学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化学素养。

二、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活动伊始,高一化学组的全体教师聚集在实验室,共同对即将到来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入的集体备课。

备课过程中,教师们针对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1)教材分析:教师们首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明确了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

(2)教学目标:针对教材内容,教师们共同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3)教学方法:教师们结合教学实际,探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学研讨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师们围绕以下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1)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化学教学中?(2)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3)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4)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们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分享了各自的教学心得和教学方法,为高一化学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3. 课堂观摩为了进一步探讨教学效果,教研活动安排了课堂观摩环节。

一位教师展示了一节高一化学公开课,全体教师认真观摩并记录了课堂上的教学细节。

公开课后,观摩教师们对课堂进行了点评,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大家一致认为,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灵活,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的参与度较高。

三、活动总结本次高一化学教研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目标。

以下是本次活动的几点收获:1.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和课堂观摩,教师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高了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高一化学组2月24集体备课记录表

高一化学组2月24集体备课记录表

集体备课记录表
D. 所有主族元素的原子,形成单原子离子时的化合价和它的族序数相等
5、镭是元素周期表中第七周期第ⅡA族元素。

下列关于镭的性质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在化合物中呈+2价
B. 单质能与水反应放出氢气
C. 氢氧化物呈两性
D. 碳酸盐难溶于水
6. 下表标出的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元素,
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用字母标出的15种元素中,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是(用元素符号表示,下同),金属性最强的是,非金属性最强的是,常温下单质为液态的非金属元素是,属于过渡元素的是(该空用字母表示)。

(2)B,F,C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分别为,其中以最不稳定。

(3)第三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是。

高一化学组2月28日集体备课 元素周期表 对角线规则

高一化学组2月28日集体备课 元素周期表 对角线规则
C.LiOH易溶于水D.Li2CO3受热易分解
教学重难点
1、对角线规则的递变;
2、铝、硅及其相关化合物的性质
备课提纲
二、探讨对角线规则
在周期表中,某元素的性质和它左上方或右下方的另一元素性质相似性,称对角线规则。这种相似性特别明显地存在于下列三对元素之间:
Li BeBC
NaMgAlSi
1、锂与镁的相似性。在IA族中,锂半径最小,极化能力强,表现出与Na和K等的不同性质,它与IIA族里的Mg相似,例如:①锂和镁在过量的氧中燃烧时,并不形成过氧化物,而生成正常的氧化物。②锂和镁直接和碳、氮化合,生成相应的碳化物或氮化物。例如:6Li + N2 ==== 2Li3N 3Mg + N2 ==== Mg3N2③Li+和Mg2+离子都有很大的水合能力。④锂和镁的氢氧化物均为中等强度的碱,在水中溶解度不大。加热时可分解为Li2O和MgO。其它碱金属氢氧化物均为强碱,且加热至熔融也不分解。⑤锂和镁的硝酸盐在加热时,均能分解成相应的氧化物Li2O、MgO及NO2和O2,而其它碱金属硝酸盐分解为MNO2和O2。⑥锂和镁的某些盐类和氟化物、碳酸盐、磷酸盐等均难溶于水,其它碱金属相应化合物均为易溶盐。⑦氯化物都具有共价性,能溶于有机溶剂如乙醇中。它们的水合氯化物晶体受热时都会发生水解反应:
2、铍、铝的相似性表现在:①两种金属的标准电极电势相近(Be2+/Be,-1.85V;Al3+/Al,-1.66V)。②铍和铝经浓硝酸处理都表现钝化,而其它碱土金属均易与硝酸反应。③铍和铝都是两性金属,既能溶于酸也能溶于碱。④氢氧化物均为两性,而其它碱土金属氢氧化物均为碱性。⑤BeO和Al2O3都有高熔点和高硬度。⑥铝和铍的氯化物是共价分子,能通过氯桥键形成双聚分子,易升华、易聚合,易溶于有机溶剂。

高中化学集体备课教案模板

高中化学集体备课教案模板

高中化学集体备课教案模板课题:(填写课程标准对应的知识点或主题)课时:(填写课时数)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相关化学知识,并能够运用到解决问题中。

2.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教学重点:1. 强调关键知识点,确保学生能够掌握。

2.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实验的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1. 解决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中出现的困难。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能够自主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与安排:1. 导入(5分钟):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15分钟):讲解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引导学生理解。

3. 实验操作(3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4. 实验分析(15分钟):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规律。

5.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方法与手段:1. 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案例进行问题解决。

2.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操作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互动讨论,促进学习。

教学资源准备:1. 教学课件:包含本节课的理论知识点和实验操作步骤。

2. 实验材料:准备相关实验所需材料和器材。

3. 教学辅助工具:准备相关化学模型、图表等辅助工具。

教学反思与改进: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学习情况。

2.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质量。

教师签名:日期:备注:(填写其他需要注意的事项)。

第二学期高一化学备课组计划

第二学期高一化学备课组计划

第二学期高一化学备课组计划
一、总体目标:本学期高一化学备课组的总体目标是在巩固和拓展上学期学生已掌握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化学的重要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探究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建立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化学学科的学习成绩。

二、具体计划: 1. 学习内容:本学期我们将主要围绕以下内容进行备课和教学: - 化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原理 - 化学方程式和化学方程式平衡 -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平衡 - 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 - 化学实验技能和安全操作
2.教学方法: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实验
演示、问题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等,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化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实验安排:我们将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安排相关的实
验课程,并确保实验内容与课程内容相互配合,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将注重实验操作的规范和安全,教育学生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

4.考核和评价:我们将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和评价方案,
包括课堂练习、实验报告、小组项目等多种形式,以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

5.师资培训:我们将定期组织化学备课组的师资进行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的培训,及时了解化学教学的新动态和新要求,提高备课组成员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6.学生指导:我们将积极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和研究性学习,鼓励他们参加化学竞赛和科研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化学高一教研活动记录本

化学高一教研活动记录本

活动时间:2023年3月15日活动地点:学校多功能厅活动主题:高一化学教学研讨与改进参与人员:高一化学组全体教师一、活动背景随着新学期的开始,高一化学教学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本教研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经验分享、课堂观察与分析等形式,探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以及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二、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1)备课内容:本次集体备课的主题为“化学反应原理”章节,由经验丰富的教师主讲,其他教师参与讨论。

(2)备课过程:主讲教师首先介绍了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然后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了阐述。

在讨论环节,各位教师就教学过程中的疑惑和问题进行了交流,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3)备课成果:通过集体备课,教师们对“化学反应原理”章节的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明确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方案。

2. 教学经验分享(1)分享主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2)分享人:张老师(3)分享内容:张老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分享了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几个方法,包括:注重实验前的讲解,强调实验操作规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以及定期进行实验技能考核等。

(4)讨论环节:其他教师就张老师的分享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3. 课堂观察与分析(1)观察对象:高一(1)班化学课(2)观察内容: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学效果等(3)观察结果:教师采用了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良好。

(4)讨论环节:教师们针对观察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教学的建议。

三、活动总结1. 集体备课提高了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形成统一的教学思路。

2. 教学经验分享促进了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提升教学水平。

3. 课堂观察与分析有助于教师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高一教研活动记录化学

高一教研活动记录化学

一、活动背景为了提高高一化学教学质量,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高一化学组于2023年3月15日下午在实验楼三楼会议室举行了主题为“深化化学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经验分享、教学问题研讨等形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活动时间2023年3月15日下午2:00-5:00三、活动地点实验楼三楼会议室四、参与人员高一化学组全体教师五、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首先,由备课组长张老师带领全体教师对下一周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集体备课。

针对《物质的量》这一章节,教师们共同探讨了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

-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单位及换算,理解物质的量与摩尔质量的关系,能够运用物质的量进行相关计算。

- 教学重难点: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的单位及换算,运用物质的量进行相关计算。

-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实例讲解、练习巩固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实验演示、小组讨论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教学经验分享接下来,由李老师分享了自己在教学《化学反应速率》这一章节时的经验。

李老师强调,在教学中要注重以下几点:- 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表达式及计算方法。

-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

- 运用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 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 教学问题研讨在教学问题研讨环节,教师们针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以下是一些典型问题及解决方案:- 问题一:学生在学习《物质的量》时,对摩尔质量的概念理解不清。

解决方案:通过实例讲解、实验演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 问题二:学生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掌握不牢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化学集体备课内容本节内容是本章教材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重点之一。

教材涉及:①初中化学有关酸、碱、盐的概念及电离知识。

②高一化学③高二化学。

④高三化学第一章化学平衡原理知识同时它又是学习电离度知识、弱电解质在离子反应中的表现、离子共存、水的离子积、盐类水解、电解等知识的关键。

因此,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本教材主要包括四部分:①通过对初中已有的酸、碱、盐电离知识,导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②实验感性认识: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同浓度、同体积的不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不同,并据此导出不同的电解质在溶液里电离程度不相同、得出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③利用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结构知识,分析电解质的电离情况,加深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概念的理解第二节离子反应教案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2、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3、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写法。

4、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实验法教学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教学重点:电离、离子反应、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过程:[引言]上节课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是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进行分类的,化学反应还有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即将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统称为离子反应。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反应。

[板书] 第二节离子反应[设问]①根据初三所学知识,哪些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呢?②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检验这些物质是否电离?③它们电离过程可用什么式子表示?分析得出电解质的概念。

[板书] 一、电解质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给概念中的“或”、“导电”、“化合物”加以讲解。

[练习] 下列物质能导电的是属于电解质的是:HCl气体、Ca(OH)2 固体、KNO3固体、CO2、Hg 、NH3、KOH溶液、金刚石、石墨、蔗糖、酒精、硫由上答案分析出非电解质的概念。

[板书]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演示实验] P14实验1-1让学生观察,讨论五种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从这些物质的结构和它们在水中溶解时所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得出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板书]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比如:强酸、强碱、大多数盐。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强、弱电解质对比(可自制表或幻灯)[讨论]:①在盐酸溶液中有哪些微粒?②在醋酸溶液中有哪些微粒?③NaHCO3、NaHSO4在溶于水和熔融时电离有何不同?请同学写出H2SO4、Al2(SO4)3、BaCl2、NaHSO4、NaHCO3在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过渡]电解质的概念,是指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为什么能导电?说明在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实际上属于离子反应,下面我们来学习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板书]二离子反应1、离子反应:凡是有离子参加的反应。

[实验] 请四位同学分别做实验:(1)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2)硫酸钾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3)硫酸溶液中滴加硝酸钡溶液(4)硝酸钠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设问] ①分别发生什么现象?②三支试管中白色沉淀是什么物质?怎样形成的?(请同学写化学方程式)③这三支试管里澄清溶液中有什么离子?这些离子在发生反应前后的存在形式有什么区别?用实验证明实验①中Cu2+和Cl-反应前后没有变化。

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从现象分析本质。

[演示动画](Ba2+ + SO42-= BaSO4[板书] 2、离子反应的表示方法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

[设问] 这三个反应的反应物不同,为什么能生成同一种物质,并能用同一个式子表示出来?同学们由此受到什么启发?小结后得出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意义。

[板书] 3、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意义:①揭示离子反应的实质。

②不仅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讨论] 为什么实验四中的复分解反应不能进行?我们如何书写这些离子方程式呢?[板书] 4、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以实验一为例)①写出化学方程式②易溶的强电解质写成离子形式(难溶、难电离的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③删去两边相同的离子④检查(质量守恒、电荷守恒)[讨论] 中和反应是一种特殊的复分解反应,以NaOH溶液与盐酸的反应和KOH溶液与硫酸的反应为例,分析中和反应的实质。

[小结] 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 OH- =H2O ,酸电离出来的H+与碱电离出来的OH-结合成弱电解质H2O。

[练习] 写出离子方程式:①在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②向氨水中通入氯化氢③氧化铜粉末加入稀硫酸④铁屑放入硫酸铜溶液分析同学们的书写正误,强调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关键——改写。

[演示]在试管中加入NaHCO3溶液约1ml,然后再加入BaCl2溶液约1ml,振荡。

[问] ①看到什么现象?②请同学们分析NaHCO3溶液中是否存在大量的CO32-?[演示]做NaHCO3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实验。

分析得出NaHCO3溶液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请同学们写符合Cu2+ + 2OH- = Cu(OH)2的两个化学方程式,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讨论]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检验碳酸根离子的化学反应原理。

[板书]三、碳酸根离子的检验小结:1、如果被检物是可溶性碳酸盐,如Na2CO3、K2CO3、(NH4)2CO3等,则这类碳酸盐检验的离子方程式为:CO32- + 2H+= H2O + CO2CO2 + Ca2++ 2OH-= CaCO3+ H2O2、如果被检物是不溶性的碳酸盐,如CaCO3等,则该物质检验的离子方程式为:CaCO3+ 2H+= Ca2++ H2O + CO2CO2+ Ca2++ 2OH-= CaCO3+ H2O[讨论]如何检验:BaCl2、CaCl2、K2CO3三种白色粉末。

[过渡]将BaCl2、CaCl2、K2CO3三种溶液混合,会不会发生化学反应呢?[板书]四、关于离子大量共存问题:[讲述]离子共存是指离子之间不能发生离子反应。

反之如离子之间发生反应则离子不能共存。

[拓展]1、因生成气体而不能大量共存。

如H+与CO32-、SO32-、S2-、HSO3-、HCO3-、HS-等不能大量共存;2、因生成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

如Ag+与Cl-;Ba2+与CO32-、SO32-等;3、因生成难电离物质而不能大量共存。

如NH4+与OH-等;4、因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如Fe3+与S2-、I-等。

[练习]判断下列各种离子能否大量共存:①Ca2+、Na+、CO32-、NO3-②Ba2+、Na+、SO42-、NO3-、③NH4+、K+、Cl-、SO42-④HCO3-、SO42-、H+、K+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教案【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原教材没有、在新教材中新编的,课文中有关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概念,原教材在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二章第四节“反应热”中有所涉及。

新教材的这一节内容具有如下特点:1. 强化能量观念教育──从高中化学开篇就对学生进行初步的化学热力学知识的熏陶,引起学生把化学变化纳入能量不同形式转化的规律体系之中,突出了化学能与热能相互转化的主体形式,重视学科思想的渗透。

2.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能源是关系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之一。

本节从化学反应与热能关系的角度阐明了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分析了燃料充分燃烧的意义与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概念以及吸热、放热反应过程中物质能量的变化。

(2)简介燃料燃烧的意义及如何充分利用燃料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能量互变观点分析化学反应的思维习惯。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重视节能、加强环保的意识。

【教学设计】教与学活动建议: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一、1. 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人们利用反应时释放的能量。

引入新课的途径很多:(1)可从初中化学所学的“燃烧条件”引入;(2)可从化学反应时伴随着能量变化的实验或生活现象引入;(3)可从生产、生活中化石燃料的利用引入;(4)可从当前国际上原油价格猛涨的热点问题引入;(5)可由学生提供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种种现象引入……2. 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演示实验观察(用课本实验或其它现象明显的“放热”或“吸热”的实验);以实验为基础进行问题讨论和探索:1.实验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什么问题?2.从热能变化的角度来分,化学反应有哪些类型?3.燃烧属于什么反应?为什么除了自燃,一般都要点火?4.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过程中,能量是如何变化的?(上述问题讨论时,与左栏知识点的板书格局配合)二、燃料的充分燃烧1.人类当前所需能源的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

2.人类应当树立节能意识:(1)化石燃烧无法再生;(2)提高燃烧效率,节约能源。

3.使燃料充分燃烧的措施:(1)通入充足的空气;(2)固体燃料粉碎、液体燃料喷雾以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

4.煤炭的气化和液化,既防止污染,又提高燃烧效率。

进行“燃料的充分燃烧”这部分教材的教学时建议:1.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收集、阅读有关能源与人类社会进步的关系及我国和世界能源利用与化石燃料储存的现状等资料,激发学生关注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

2.由教师或学生提供某些利用能源和节能的典型故事充实学习内容。

3.提示学生解决能源问题的两大关键:开发新能源和节能;结合教学内容,由学生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讨论节约有哪些途径,然后再由教师作归纳小结。

(资料)我国的能源概况我国的能源资源十分丰富,世界各国具有的能源资源,我国几乎都有,而且数量也相当可观。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占第三位的能源生产国。

根据1988年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能源产量占世界产量的8%(第一位的美国和第二位的前苏联的能源产量之和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0%),能源的消费达2.7×1013 MJ,但人均水平却很低。

煤炭我国煤炭资源的总储量为14 380亿吨,已探明的可开采储量为7 310亿吨。

1991年的年产量为10.9亿吨,居世界首位,且每年在按4 000万吨左右的速度递增。

但全国煤炭资源的分布很不平衡,就总储量计,华北占71.13%,西北占9.05%,华东占8.15%,东北占3.68%,中南占2.33%。

其中山西省约占全国的1/3。

我国规划到二十世纪末,年生产量为12亿吨左右,按此水平,我国的煤炭至少还可以开采260年。

石油和天然气1991年我国石油产量达1.39亿吨,天然气产量为150亿立方米。

估计我国石油资源储量为300~600亿吨(也有认为我国远景石油资源为787亿吨,国外估计值为300~1000亿吨),而现在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仅有几十亿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