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与骈文
文学史上流传千古的7篇骈文
文学史上流传千古的7篇骈文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是中国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
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骈文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
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首遭一挫;韩、柳去世之后,影响又起,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皆此中好手,三人皆排行第十六,故世称“三十六体”。
入宋之后,在欧阳修等人率领之下,古文运动掀起第二轮高潮,散文大家迭出,而骈文自此渐衰。
虽然如此,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独特文体,骈文自有其地位与魅力。
王勃《滕王阁序》、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吴筠《与朱元思书》、庾信《哀江南赋序》等都是值得一读的骈文名篇,其中《滕王阁序》更是被誉为“千古第一骈文”。
1《滕王阁序》王勃节选《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骈文,作于675年,是古今传诵的骈文名篇。
文章将事、景、情融于一体,用富丽华美的词藻,称道洪州,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廓壮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发自己愤懑悲凉而又不甘沉沦的复杂感情。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四美具,二难并。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1、楚辞:“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2、汉乐府:两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
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3、史记:《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
《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是《诗经》三百篇以后的一种新诗体。汉成帝时,刘向辑集了屈原、宋玉的楚辞作品以及西汉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等人的仿骚之作,合为一集并定名为《楚辞》。这样,“楚辞”就由一种诗体的名称又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
《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是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的集体撰著,是西汉中期的一部大著述。它包含有各家学说,和《吕氏春秋》一样,被《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实际上,此书以道家为思想主旨。它的文章,排比铺陈,有辞赋的特点。
《盐铁论》:为桓宽所编,记录了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丞相田千秋为一方与贤良文学之士讨论是否取消盐铁酒国营问题的情况。文章以反复问答的形式记述了彼此观点,语言激烈尖锐,是西汉后期政论文的代表作。它既是文史著作,又是了解中国古代经济体制的材料性文件。
乐府:“乐府”本是汉武时期所建立的音乐官署名称。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往往将乐府所采集的歌诗也称为“乐府”。这样,“乐府”一词又演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至唐,人们又将一种具有批判现实精神的徒诗称为“乐府”。由此,“乐府”一词又演变为一种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毛诗郑笺:毛诗又称古文诗,由鲁国人毛亨、赵人毛苌所传。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兼采三家诗,为毛诗作笺,后人称之为《毛诗郑笺》。《毛诗郑笺》为毛诗最终取代三家诗并成为千古一尊奠立了基础。
《山海经》:现存最古的地理书,主要记载传说中的地理,当出于春秋战国间人之手,保存了不少神话资料。
风雅颂:《诗经》的三种分类。风:各地的土风歌谣,地方音乐;雅: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颂:用于宗庙祭祀或重大典礼时的乐曲。
我国古代流行的文学体裁
我国古代流行的文学体裁
1.诗歌:孔子把西周至春秋的诗歌删为305篇,编为《诗》。
汉武帝时把《诗》归属《五经》,称为《诗经》。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创造的一种新体诗歌。
代表作是《离骚》。
楚辞对中国的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3.汉赋: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大多以丰辞缛藻来大肆铺陈,代表作是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4.骈文:骈文流行于南北朝时期,它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工整,声律谐美,多用典故,代表作是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
5.唐诗: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代表作有诗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诗圣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6.宋词:词是一种新体诗歌,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宋代,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代表作有北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的《如梦令》,南宋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7.元曲: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代表作有关汉卿的《窦娥冤》。
与关汉卿齐名的还有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等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8.明清小说:明清小说是在宋元说话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地位,代表作有明代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
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骈文是什么意思
骈文中国文学史上,有一种它介乎韵文和散文之间,曾经流行了上千年的文体。
它行文对仗,有一定声律和讲求藻饰,它就是骈文。
《说文》对“骈”的解释是:“骈,驾二马也”。
从字面的意思来看,“骈”是两匹马并驾拉车,因此有对偶之意。
那么用以“骈”来命名一种文体,可以看出骈体的结构是以两两相对的对偶句组成为主。
“骈文”的基本特征是源于辞赋,多以抒情见长;句读整齐,对偶工丽,声调和谐,读起来十分悦耳。
中国的汉字是由千千万万个单字组成的。
每个单字都有其特定的意思。
而文章中用对偶、重叠、双声、叠韵等手法来修饰,可以加强语气,有助于增加声情之美。
语言功能的多样性正是汉语的神奇韵味,用各种修辞手法加工于汉字之上,很容易创造整齐对偶的精美句子。
这是骈文产生的语言基础。
骈文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真正意义的中国文学,始于先秦时期。
当然,这一时期的文学还处在一种初创期,所以先秦著作往往是在政论、哲学和辩论的基础上,体现出来最初的文学性。
这时的百家诸子的作品,多以自然为主,对修辞手法运用很少。
先贤们的文章巨著,或记事,或论辩,或阐述道理,都是有着明确的目的性。
他们的文字都是心中所想,是天然率性而得。
这时的文章,很少有刻意去寻求对仗和的叠韵,文风大多古朴自然。
但是,不刻意去追求对仗和叠韵,并不代表先秦时的文章是一杯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
这个时期出现的《诗经》和《易经》中,就有一些华丽的辞藻和对仗的语句。
后人认为“夫经语皆朴,惟《诗》、《易》独华。
《诗》之比物也杂,故辞婉而妍;《易》之造象也幽,故辞惊而创。
此骈语之出乎。
”这段话的意思,说的是后世的骈文与先秦时的文学有些一定的继承关系,骈文中出现的不少特点,都可以在先秦文学中找到痕迹。
特别是以华丽著称的楚辞,对后来骈文的影响更大。
屈原的《离骚》、宋玉的《九辩》中,都有大量的对仗句型,词藻也极为华丽。
这些对仗句已出现了多种对偶方法,并不仅仅限于单纯的句与句的对仗,而是出现了句对、字对、隔字对、双声对、叠字对、隔句对等多种方式。
名词解释
1.《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2.劝百讽一:语出扬雄《法言》。
“劝”是鼓励、提倡之意,“讽”是讽谏。
“劝百讽一”是说二者在赋中所占比例的悬殊。
杨雄认为汉赋应对统治者进行讽谕使之归于节俭,但赋中却总是用极大篇幅铺叙他们的奢侈享乐,仅在结尾处流露一点讽谕之意,甚至适得其反,助长奢侈心理。
“劝百讽一”之说虽是出于批评之意,却从本质上揭示了汉大赋的整体特征。
3.七体:汉初枚乘的《七发》“说七事以起发太子”,全篇韵散结合,辞藻繁复,多用比喻和叠字,以叙事写物为主,是一篇完整的新体赋,具备了汉代文体赋的基本特征。
自此以后,以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文体,号称“七体”,心”。
13.三表法:墨子的三表法是判断言谈是非的三条标准。
墨子·非命上》:“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于何本之?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
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所谓“本之”,主要是根据前人的经验教训,其依据是求之于古代的典籍;所谓“原之”,是“诉诸百姓耳目之实”,也就是从普通百姓的感觉经验中寻求立论的根据。
“本之”是间接经验,“原之”是直接经验,都是属于归纳法的范围。
所谓“用之”,是将言论应用于实际政治,看其是否符合国家百姓人民的利益,来判断真假和决定取舍。
14.“楚辞”:“楚辞”是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新诗体。
所谓“楚辞”,其本义即指楚地的歌辞。
它“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宋·黄伯《翼骚序》),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西汉成帝时,刘向在前人纂辑的基础上,集录屈、宋诸作以及后人模拟之作为一书,统题为《楚辞》,于是《楚辞》又作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流传于世。
《辞赋骈文》名篇辑录68篇大全集(31—40篇)
《辞赋骈文》名篇辑录68篇大全集(31—40篇)辞赋,古代一种文体,起源于战国时代。
汉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赋称为楚辞,后人泛称赋体文学为辞赋。
赋之别称。
滥觞于骚,盛于汉,故世称汉赋。
后转为诗文之总称。
清姚鼐《古文辞类纂序》:“辞赋类者,风雅之变体也。
楚人最工为之,盖非独屈子而已。
余尝谓《渔父》,及楚人《以弋说襄王》,宋玉《对王问遗行》,皆设辞无事实,皆辞赋余耳。
辞赋固当有韵,然古人亦有无韵者,以义在托讽,亦谓之赋耳。
汉世校书有《辞赋略》,其所列者甚当。
”清吴曾祺《文体刍言》:“辞赋类,辞为文体之名,犹之论也,盖语言之别称,惟论则质言之辞,则少文矣。
故《左传》称子产有辞是也,而后之文体,亦由此而分。
曾氏每以无韵者入之论著类,以有韵者入之辞赋类,即其义也。
春秋以后,惟楚人最工此体,故谓之楚辞。
”《汉书·王褒传》:“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
”《三国志·魏志·陈思王传》:“年十岁余,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
”晋左思《咏史诗》:“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
”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名儒辞赋,莫不拟其仪表。
”也称词赋。
《事物纪原·学校贡举部·词赋》:“《唐书·薛登传》:天授中,上疏曰,汉世求士,必先其行,魏取放达,晋先门阀,陈梁荐士特尚词赋,试赋取人,始于梁陈也。
唐天宝十三载,始试诗赋,盖用梁陈之意云,科举之以词赋,此其始也。
国家自神宗专以经术取士,词赋遂罢。
”赋的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四: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
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压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骈文受赋的影响很大,骈比起于东汉,成熟于南北朝。
在文章中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是汉代文人的常习。
中国古代文学流派
中国古代文学流派
中国古代文学流派包括:
1. 诗:主要有古乐府、古辞赋、古题咏、古曲子、古诗。
2. 散文:主要有古文、骈文、赋、志、类等。
3. 旧体诗:又称为五言诗和七言诗,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两种诗体,代表作品有《诗经》、《楚辞》等。
4. 新体诗:又称为绝句和律诗,是唐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代表作品有杜甫和李白的诗歌。
5. 骈文: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以对偶的方式构成,代表作品有《论语》、《孟子》等。
6. 幽默小品:是一种以幽默、讽刺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代表作品有《庄子》、《齐谐》等。
7. 论说文:是一种以论述为主题的散文体裁,代表作品有《吕氏春秋》、《管子》等。
8. 戏曲:包括京剧、豫剧、越剧等,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代表,代表作品有《红楼梦》、《西游记》等。
9. 小说:中国古代小说有神话传奇、志怪小说、历史小说、话本小说等,代表作品有《红楼梦》、《水浒传》等。
10. 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剧种之一,以多种表演形式和文学
表达手法综合而成,代表作品有《汉宫秋》、《辽东女真》等。
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可以从早期散文、骈文、世说新语、唐宋文和明清文五个方面来进行描述。
早期散文在先秦时期开始发展。
它以散漫的形式,通过记叙、议论、抒情等方式表达思想感情。
《诗经》中的风、雅、颂,以及《楚辞》中的赋、东方朔的《杂说》等,都可以视为早期散文的代表作品。
骈文则是在古代散文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文体形式。
它以双对句为基本单位,具有较严格的格律要求。
《左传》中的编年体史书,以及《楚辞》中的离骚、招魂、涉江辞等,都是骈文的代表作品。
骈文的出现,使得古代散文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
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散文中一部重要的作品,它由刘义庆编纂而成。
世说新语以短文故事的形式,以身边人们的言行举止为素材,展现了多样的人物形象和社会风貌。
它在古代散文发展的历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唐宋文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鼎盛时期。
唐代的散文以文人士大夫阶层为主要创作力量,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意境,同时也有很多政论和议论的作品。
安禄山《慈恩寺塔》、韩愈《师说》等都是唐代散文的代表作品。
宋代的散文则更加注重审美意境的追求,出现了很多以山水田园为背景的作品。
苏轼的《东坡扇·送友人》、米芾的《黄州快哉亭记》等作品,都是宋代散文的代表作。
明清文是古代散文发展的后期阶段。
在明代,杨慎《世说新语》的再传以及儿童散文的创作有一定的发展。
清代则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散文家,如袁枚、纳兰性德、黄庭坚等。
他们的作品往往表现出较为成熟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意境。
总的来说,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丰富多样,从早期散文到骈文,再到世说新语、唐宋文和明清文,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这些散文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文体
古代文体大致上可以分为韵文、骈文、散文、小说。
韵文,即讲究押韵的文体,包括诗、词、曲、赋、铭等。
韵文是讲究格律的,大多数要使用同韵母的字作句的结尾,不同时代流行不同的韵文文体。
周、春秋流行诗经,以四言为主的诗歌。
战国、楚汉流行辞、汉赋、骈文、古诗、乐府,唐代以唐诗、乐府流行,宋代以宋诗、宋词流行,元以元曲流行,明清以戏曲、赋流行。
中国古代散文源远流长,根深叶茂,是中国古代文学最主要、最有特色的文体形式,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文化宝库。
古代散文,包括史传文、议论文、杂记文、应用文等。
从散文的发展趋势看,逐步走向分化,现已形成了各种新的文体,如散文诗、叙事性散文等。
骈文,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基本上用对偶句构成,讲究用典,词藻华丽,因大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称“四六文”,也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朱元思书》、《阿房宫赋》便是此种文体。
小说是古文学体裁的一种,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它以刻划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上古到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代、宋元、明清五个阶段。
下面对这四种文体择其重点予以浅谈。
一、韵文1、古体诗、近体诗古体诗:唐朝人把产生于唐以前的格律不严、形式较为自由的诗称为古体诗。
后人又沿用唐人的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们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
包括这几种格式:四言古诗,如《诗经-关雎》五言古诗,如曹植的《白马篇》七言古诗,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引”、“行”、“曲”、“吟”、“歌行”等名称。
近体诗:始于南朝的齐、梁,形成于初唐,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唐人为了与以前的古体诗相区别,称为“近体诗”,是同不受格律限制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
近体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每首诗句数固定),句有定字(字数固定),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各联必须对仗)。
古代骈文艺术解析及其特点总结
古代骈文艺术解析及其特点总结古代骈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形式。
本文将对古代骈文的艺术特点进行解析,并对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进行总结。
一、古代骈文的起源与发展古代骈文起源于先秦时期的《诗经》和《楚辞》,并在汉代达到了鼎盛时期。
它以双音韵、双义呼应的方式进行构思,追求音韵的和谐与意义的丰富。
古代骈文的发展与社会环境、文化氛围密切相关,受到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二、古代骈文的艺术特点1. 音韵的和谐:古代骈文注重音韵的呼应与对仗,通过对字音的巧妙运用,使整篇文章具有韵律感。
例如《离骚》中的“屈原”、“湘江”等字,通过音韵的呼应,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
2. 意义的丰富:古代骈文在表达意义时,往往采用双义的手法,使文章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
这种双义呼应的方式,使古代骈文具有深度和内涵,引发读者的思考。
3. 形式的独特:古代骈文以对仗、对偶的形式进行构思,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紧凑。
同时,古代骈文还注重平仄的运用,通过平仄的变化,使文章的节奏感更加强烈。
4. 情感的抒发:古代骈文在表达情感时,往往采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情感更加生动、饱满。
例如《文选》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句子,通过夸张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三、古代骈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古代骈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流派,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丰富了文学的形式,也拓宽了文学的表达方式。
古代骈文作为一种高度艺术化的文学形式,对后世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古代骈文的艺术特点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例如唐代的诗歌创作中,往往运用对仗、对偶的方式进行构思,使诗歌更加优美、流畅。
宋代的散文创作中,也常常运用古代骈文的修辞手法,使散文具有更强的表现力。
总之,古代骈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流派,具有丰富的艺术特点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它以音韵的和谐、意义的丰富、形式的独特和情感的抒发为特点,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历史各朝代主要文学成就
中国历史各朝代主要文学成就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都留下了丰富多样的文学成就,这些成就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按照中国历史的顺序,依次介绍主要朝代的文学成就。
1. 先秦文学: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学的起源,这一时期的文学以诗、书、礼、乐为主要形式。
其中,最著名的是《诗经》,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周朝前期的各类诗歌,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 秦汉文学: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中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是《楚辞》,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楚辞》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3. 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骈文和乐府诗上。
骈文是一种以平仄对偶和多义联想为特点的文体,代表作品有《七发》《七步诗》等;乐府诗则以其通俗易懂的特点广受欢迎,代表作品有《木兰诗》、《长歌行》等。
4. 隋唐文学:隋唐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和散文上。
唐代的诗歌创作达到了巅峰,代表作品有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长恨歌》等;散文方面,韩愈、柳宗元等人的作品更是为后世的散文创作奠定了基础。
5. 宋元文学:宋元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又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词和戏剧上。
宋代的词以其婉约、细腻的风格而著称,代表作品有苏轼的《水调歌头》、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元代的戏剧则以其豪放、激烈的特点而受到广泛的喜爱,代表作品有关汉卿的《窦娥冤》、郑光祖的《汉宫秋》等。
6. 明清文学: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最后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小说和戏曲上。
明代的小说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细腻的描写而受到广泛的赞誉,代表作品有《红楼梦》、《西游记》等;清代的戏曲则以其精巧的剧情和丰富的表演形式而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代表作品有《长生殿》、《琵琶记》等。
楚辞名词解释
转贴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说明:部分名词未加注释各位可以补充诗经六义:源于《毛诗序》,《毛诗序》因承《周礼》“六诗”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后人普遍认为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序:《毛诗》对各诗的解说文,又称《毛诗序》,分小序、大序两种。
小序解说各诗主题,列在各诗之首,篇幅均较短。
大序总论《诗经》全体,列在《诗经》第一篇《关雎》的小序之后,篇幅较长。
《诗序》的解说大多牵强附会,给诗篇强加无根据的政治寓义,但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四始: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
”此四始是指《风》、《小雅》、《大雅》、《颂》四者的开始,即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
《毛诗序》中所提“四始”是指《风》、《小雅》、《大雅》、《颂》四者为王道兴衰之所由始。
变风变雅:原出自《诗?大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盖指《风》、《雅》中周政衰乱时期的作品,以与“正风”、“正雅”相对。
“正”、“变”的划分,不是以时间为界,而是以“政教得失”来分的。
认为“正风”、“正雅”是西周王朝兴盛时期的作品,“变风”、“变雅”是西周王朝衰落时期的作品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
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叙事三体:春秋三传:指《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都是解释《春秋》的,合称“春秋三传”。
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
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学是指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和独特风格的文学。
它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丰富的文学遗产。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历程。
一、先秦文学先秦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学的起源阶段,主要包括《诗经》、《楚辞》、《论语》、《孟子》等作品。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05首诗歌。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歌总集,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开创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先河。
二、汉代文学汉代文学以辞赋和散文为主,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等。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是汉赋的典范之作。
汉代散文以司马迁的《史记》最为著名,班固的《汉书》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散文作品。
三、唐代文学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期,诗歌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唐代诗人层出不穷,其中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被誉为“诗仙”、“诗圣”、“诗鬼”。
李白的《将进酒》、《庐山谣》等作品体现了豪放、奔放的个性;杜甫的《春望》、《三吏》等作品则展现了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作品则以平实易懂著称。
四、宋代文学宋代文学以词为主,诗、赋、散文等也有很高的发展。
宋代词人如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他们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赤壁怀古》等作品展现了豪放词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作品则体现了婉约词风;李清照的《如梦令》、《声声慢》等作品则以柔美、哀怨著称。
五、元明清文学元明清时期,小说和戏剧成为文学的主流。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明清小说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作品,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个封建家族的兴衰过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六、近现代文学近现代文学是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的文学。
骈文在六朝的成熟过程及代表作品
骈文在六朝的成熟过程及代表作品
六朝时期(265-589年),骈文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正所谓“六朝
文学,骈占三分”,其最著名的代表就是谭松之、张九龄以及陶渊明三位诗人。
谭松之(239-307)是骈文在六朝最先颇具显著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他擅长变化音律、山
水描写,并借由诗歌表达出自己对这个时期灾难与挽救的热切思想。
他歌颂早晨和夜晚,
流落荆楚太平,致敬吴蜀地域,被誉为“破坏六朝,颂扬九州”的宋代主要骈文作家。
他最
著名的作品有《石灰吟》《听拨石钟歌》等。
张九龄(836-910年)是六朝骈文的重要代表,他著有《诗序集》、《绝句集》、《楚辞》等著作,其中被尊称为“张七句”的诗歌极其优美脍炙人口,如《渡汉江》等。
另外,他还
编撰了《诗话总龟》,以圆满完成“兴家立业,以文明天下”的壮举。
陶渊明(365-427年)被誉为“骈文之祖”,他通过记录过去经历,对未来的规划及对社会
的质疑,表达出对社会变革的号召,出现了全新的骈文理念,增加了骈文的内涵,从技巧
上说,他开创了“短句”的技法,并受到传承。
他最著名的作品以“醉翁亭记”、“山中七绝句”最为人熟知。
总之,六朝骈文受到前代词文、诗歌、文学思想的影响,但也不断创新、突破,最终形成了以陶渊明、张九龄、谭松之为代表的骈文作品,堪称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迹,且
影响深远,传承至今。
名词解释
1、六义说:源自《毛诗序》,六义说实本于《周礼》,六义为风、雅、颂、赋、比、兴。
风即《国风》,主要是各地方民歌;雅包括《大雅》、《小雅》,主要是周王朝京畿地区的歌曲;颂包括《鲁颂》、《商颂》、《周颂》,主要是宗庙祭祀的舞曲。
2、赋比兴:赋、比、兴都是《诗经》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赋者,直言之也,也就是直接敷陈。
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也就是比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也就是兴发。
3、《楚辞》:战国中晚期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的一种新型诗体,以屈原、宋玉等为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包括屈原《离骚》、《九歌》、《九章》等,因西汉刘向编辑《楚辞》而得名。
理解楚辞(代表屈原的《离骚》)的特点与《山鬼》的思想内容,背《山鬼》楚辞感情热烈奔放,句式自由变化,多用“兮”,想象丰富,多使用象征意象,典型“香草、美人”,辞藻缤纷富丽。
楚辞兴起是承接《诗经》之后先秦诗歌的二度繁荣,风骚并美,构成中国诗歌两大源头和创作传统。
13、建安风骨的涵义及其代表作家建安风骨:指汉魏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建安时期的诗歌以曹氏父子为中心,他们的创作反映了动乱的时代。
作品往往羔羊政治理想,或抒发人生短暂的哀叹,具有鲜明的作家个性和浓郁的悲剧色彩。
建安风骨的内涵:诗歌以五言为主,内容丰富,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悲剧色彩以及突出的形式美是他们创作的时代风格。
代表作家:曹氏父子(曹操、曹植、曹丕);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曹丕:《燕歌行》是最早的成熟的七言诗。
曹操:《观沧海》是我国第一首山水诗。
曹植:文章骨气奇高,辞采华茂,五言诗成就突出。
40、建安风骨:汉魏之际,三曹,建安七子诗文俊爽刚健的风格。
他们的诗歌以五言诗为主,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叹息,壮烈的悲剧色彩以及突出的形式美的追求是他们创作的整体风貌,形成了特定的时代风格。
4、初唐四杰:指初唐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诗人,他们的创作活动都基本集中在高宗和武后时期,以出众的文才盛名当时。
古代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
古代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一、先秦时期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05首诗歌。
2.《楚辞》:战国时期楚国的诗歌总集,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等。
3.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派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如《论语》、《孟子》、《庄子》等。
4.汉赋:汉代文学的主要形式,代表作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杨雄的《哀二世赋》等。
5.乐府诗:汉代的民间诗歌,反映了社会现实,如《陌上桑》、《长歌行》等。
6.班固《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三、魏晋南北朝1.建安七子:东汉末年七位文学家,代表作品有曹操的《观沧海》、曹植的《七步诗》等。
2.正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著作,如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等。
3.骈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形式,对偶工整,如曹丕的《典论·论文》、萧统的《陶渊明集序》等。
4.初唐四杰:初唐四位杰出诗人,代表作品有王勃的《滕王阁序》、杨炯的《从军行》等。
5.盛唐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他们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6.中唐诗人:如白居易、元稹、韩愈、柳宗元等,他们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现实。
7.晚唐诗人:如李商隐、杜牧、温庭筠等,他们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8.北宋诗文革新:以欧阳修、苏轼等人为代表的文学家,推动了文学的革新。
9.宋代词人:如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他们的词作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10.宋代散文: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曾巩的《与朱元思书》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六、金元时期1.金元曲: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关汉卿的《窦娥冤》等,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2.明代小说:如《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3.明代戏剧:如汤显祖的《牡丹亭》、洪显祖的《长生殿》等。
4.清代小说:如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
5.清代诗歌:如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袁枚的《遣怀》等。
6.清代散文:如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曾朴的《曾文正公全集》等。
周朝的文学艺术与创作风格
周朝的文学艺术与创作风格周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文学艺术创作风格独具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以清晰的结构和流畅的语句,探讨周朝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及其独特的创作风格。
一、周朝的文学形式周朝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文学形式在此时逐渐多样化。
其中,骈文和楚辞是两种主要的文学形式。
骈文被广泛应用于周朝的政治和文化领域。
骈文指两句平行的文句用同样的字数结合成组,句子间通过对仗、衔接和呼应等手法形成严谨而和谐的结构。
这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常出现在牌谱、碑铭和礼仪等书籍中。
楚辞则是以湖南地区的楚国为背景,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题的一种古代诗歌形式。
楚辞以其豪放而真挚的风格,表达了诗人对生活、自然和爱情等诸多主题的独特感悟。
二、周朝的文学创作风格周朝文学创作风格凝聚着深厚的传统和历史背景,主要体现为庄重、肃穆和著重礼仪的特点。
首先,周朝的文学作品体现了庄重和肃穆的风格。
作为一个封建王朝,周朝对于礼仪和规范非常重视,这种思想观念也体现在文学作品中。
作家们在创作中注重工整的文辞和庄重的叙述方式,以传递一种肃穆庄重的氛围。
其次,周朝文学作品注重礼仪。
在周朝社会中,礼仪被视为十分重要的文化形式,文学创作也不例外。
作品中常常出现行文谦虚而注重规范的表达方式,以展示周朝社会对于礼仪的高度重视。
此外,周朝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也强调以人为本。
在这个封建王朝里,人的内心感受和情感被看作是文学创作的重要价值。
尤其是楚辞这一形式,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和诗人对自然和爱情等情感的感悟,进一步展示了人文关怀和审美情趣。
三、周朝文学艺术的影响周朝文学艺术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一,骈文作为一种成熟的文学形式,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范本。
后来的文人在创作中广泛运用了骈文的手法,进一步发展了文学的形式和结构,为后代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其二,楚辞作为一种个性化的诗歌形式,在后世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楚辞的真挚情感和豪放风格,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发扬,成为了中国古代诗词发展的重要源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63(2001)04-0063-05
一、骈文与赋体文学的关系
骈文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类,只有在汉民族语言的特定基础上,才能产生出这样的文学体裁。它或有韵或无韵,与中国古代的韵文、散文构成复杂的交叉关系。
有一定的影响。
二 楚辞句式形成骈偶的独特功能
汉魏赋体文学之所以多用骈对句法和华丽的词藻,以致对骈文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它与楚骚的血缘关系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它句法的骈对特征主要是继承“楚辞”而来的。换言之,是“楚辞”特殊的语言组构方式造成了汉魏赋体的骈偶化,并进而影响到骈文的产生,汉魏赋体则只是充当了“楚辞”发展到骈文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正因为如此,人们往往把楚辞直接当作骈文的先声。如孙梅《四六丛话》卷三云:“屈子之词,其殆诗之流、赋之祖、古文之极致、俪体之先声乎?……自赋而下,始专为骈体,其列于赋之前者,将以骚启俪也。”近人徐嘉瑞也说:“六朝文人的骈文,是远接《楚辞》一派,由汉赋蜕变下来的。”[3]《四六丛话》论文,依次为《选》、骚、赋,然后才是其它文体。孙氏以骚为骈体之先声,而骚对骈文的启迪则是通过“赋”这一中介来实现的。姜书阁也赞成此说,他认为:“不但汉、魏六朝的骈文和赋从《楚辞》的骚赋来,即唐代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维、柳宗元、李商隐这些骈体文名家的名作,也是上继汉、魏、六朝,而渊源于楚辞的。”[4]
【关 键 词】楚辞/赋体文学/骈文Chuci/Rhyme-prose literature/parallel-prose writing
【参考文献】
[1]容肇祖.中国文学史大纲[M].台北:朴社,1935.
[2]简宗梧.赋与骈文[M].台北:台湾书店,1998.
[3]徐嘉瑞.中古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亚东图书馆,1924.
【 作 者】郭建勋
【作者简介】郭建勋(1954-),男,湖南涟源人,湖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教授,博士.湖南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系,湖南 长沙 410082
【内容提要】“楚辞 ”具有特殊的句式特点,那便是以“兮”字为核心和枢纽的对偶型组构方式。它规定了句子内部和两句之间的对应关系及基本节奏,同时也规定了句子必须以两两相对的偶句形式出现,从而使其具备了产生骈偶的基础和条件,并将这种骈对基因传给它的嫡子赋体文学。由楚辞到赋、到赋的骈偶化、再到用骈偶的方式作文章、最后在西晋形成骈文,汉魏辞赋充当了“楚辞”发展到骈文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云:“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所谓丽辞,也就是对偶。刘勰在这篇文章中论对偶,首先肯定对偶是自然形成的,然后便是追溯对偶的缘起,从《尚书》、《易经》、《诗经》、《左传》、《庄子》等先秦典籍一直到汉魏的辞赋。文体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任何文体的产生,都是先在一切与之相关的文体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骈文也是如此。然而在这众多的文体因素中,对骈文影响最大、造成骈对句法在汉魏六朝大行其道,并直接促成骈体文成熟的是辞赋文学。惟其如
此,许多骈文研究著作都把辞赋纳入其考察的范围,如刘麟生《中国骈文史》、金钜香《骈文概论》、姜书阁《骈文史论》、台湾张仁青《骈文学》等。
近人容肇祖指出:“自然汉赋未必是真实伟大的东西,但是这种体裁,曾经消耗几百年的天才们的智力,并且后来这种铺叙排比的体制,侵入散文里,成为一种骈文,发生的影响更大,差不多可以说,足足影响了二十多年的文人。”[1]台湾学者简宗梧也说:“当辞赋体式逐渐成为写作文章公式的时候,也正是赋体从大量排比以‘图写声貌’转化为珠连偶对以‘据事类义’的阶段,所以六朝骈文之兴,也正是文章辞赋化的结果。”[2]赋体作为汉代最重要的文学形式,其地位是其它任何文学体类所无法比拟的。两汉文人才力的高下、创作的成就,都必须通过赋体的形式来得以展现,所以才有那么多天才的作家为此殚精竭虑,苦心经营,以致杰出如张衡,为了作《二京赋》,竟然“精思附会,十年乃成”(《后汉书·张衡传》)。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五、七言诗逐渐兴起,但因其篇幅的短小,还不足以施展并显示作者的才力,故在文人的心目中仍然不可与辞赋同日而语。萧统《文选》中的赋作占全书篇幅的1/3,便反映了当时文人看看辞赋的文体价值观。辞赋文学地位之重要、笼罩文坛时间之长久,使它对数百年间的其它文体产生了持续不断的巨大影响,其中自然也包括后起的骈体文。
要将骈文与上述其他文体截然分开,是十分困难的,但它与骚、赋的区别却不但可行,而且必要。以往有不少研究骈文的学者,把骈对的赋也视为“骈文”,这很容易加剧文体分类的混淆。笔者认为,部分地运用骈对的句式,只能说是一种修辞手法,与正规、纯粹的骈体文是有区别的。这不仅表现为骈句数量的多寡,而且还表现为一种创作时的骈对意识,以及这种创作意识在那一时代的普及程度。从文学史的事实看,骈文的成熟期是在西晋时期。只有到了此时,当审美意识前所未有地普及到全社会的时候,当作家群体在创作中表现出对语言形式美的刻意追求的时候,骈文才真正得到了它适宜的文化沃壤,迅速地成长并成熟起来。而此前尤其是汉末以来的辞赋虽然较多地使用了骈对的句式,但毕竟尚未达到两晋南北朝骈文的那种程度和意识。况且作为文体的辞赋与骈文,尽管彼此的联系非常紧密,却各有其不同的源流和文体特征,尤为重要的是,它们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时段中发生并成熟的。早在骈文形成之前,辞赋便已定型而且成为笼罩文坛达数百年的主流文体。因此,两者的出现有先后之分,它们构成一种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从晋代开始的一些赋作,如陆机《文赋》、江淹《别赋》等作品,往往虽以“赋”名而全用骈句,与骈文毫无二致,对于这些作品便只能尊重作者的命名,以“赋”称者视为骈赋而归入赋类,不以“赋”称则可纳入骈文。这种分法虽然不是很科学,但却比较易于操作,否则会造成很大的混乱。
“tún@②郁邑余chà@③傺兮”(《离骚》),叠韵对如“聊逍遥以相羊”(《离骚》),重言对如“风飒飒兮木萧萧”(《山鬼》),四句中二、四句为对者如“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离骚》),四句中二、三句为对者如“固时俗之工巧兮,@④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离骚》),等等。
按照孙梅的看法,楚辞与后代赋作和骈文的承传关系均一一对应,如由《离骚》到《幽通赋》、《思玄赋》,由《国殇》、《礼魂》到《马qiān@①督诔》、《祭古冢文》,由《天问》到《经通天台表》、《追答刘沼书》、《辨命论》、《劳生论》等等。用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来说明楚辞与后来赋及骈文的承传,显然十分勉强,因为楚辞之所以能通过赋体文学影响到骈文的生成与发展,并不是由某一篇或几篇作品的特点所决定,而是由楚辞总体的文体特征所决定的。
骈文作为体式的边缘性源于其内涵的驳杂。李兆洛《骈体文钞》包括31个子类,大凡铭刻、颂扬、哀诔、诏书、书论、碑志、连珠、笺牍、杂文等等,除诗赋外,只要是以骈对为
主,即全归入“骈文”之中。孙梅的《四六丛话》虽有所精简和变化,也仍有19类。可见无论是实用性的还是审美性的文章,都有可能成为骈文,其入选的标尺便是骈对句法的运用。那么这里的“骈文”,更多地指向一种语言艺术的运用方式,其体类的含义非常轻淡,因此不会与骚、赋、表、启等文体构成一种纯粹的并列关系,而往往是互容交叉的了。
【英文摘要】Chuci has a special characteristic of syntax that the antitheticsentence structure pivots on the word "xi".The characteristicstipulates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 and the elementary rhythmwhich exist and between sentences.At the same time,it stipulatesthat sentences must appear in the relative form in twos so thatit is provided with the basis and condition producing antitheticsentences.Moreover,it transmits the parallel-antithetic elementto its direct:Rhyme-prose literature,the ancient literary fromin Han and Wei Dynasty serves as a middle link in the process ofChuci to Rhyme-prose and to Rhyme-prose in the parallel-antitheticform,then to articles written by the form of Rhyme-prose,finallyto parallel-writing.This process lasted over six hundred yearsthat started in West Han Dynasty and ended in West Jin Dynasty.
2)《九歌》型: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湘君》)
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朱宫。(《河伯》)
当然,人们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楚辞中的对偶句进行分类:当句对如“屈心而抑志兮”(《离骚》)、“荪桡兮兰旌”(《湘君》),双声对如
赋体文学的主要内容是描绘外物、抒写情志,表现形式的主要特征是铺陈和叙写。这种功能和表现上的特点很容易导向排比和对偶句法的运用;同时汉代的赋在句法上继承了“楚辞”的传统,先天地带有骈偶化的倾向。汉赋因其主流的地位,将这种骈对的句法和观念推向它种文类,使汉代尤其是东汉的各体文章日益骈化,甚至连《汉书》这样的历史著作也未能避免其影响。而随着汉末赋作骈对风气的进一步兴盛,如《归田赋》一类篇幅较小、以抒情为主要内容的骈体赋陆续出现,各种文章受其熏染而更加注重对偶的运用,经过魏晋文人有意识的努力与实践,到西晋便成就了体制规范的骈文。所以说骈文定型和成熟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各种文章在赋体文学的影响下日益骈偶化的过程,骈文的成立,确乎是“文章辞赋化的结果”。辞赋是汉魏作家精力之所萃,是他们显示学识才力的主要文体,故赋体的创作除了状物言志外,还有扬名传世之目的,这就造成了此类作品特别注重辞藻的华丽和典故的频繁使用。因此,辞赋文学不仅在对偶这一关键性的因素上成就了骈文,而且在藻绘、用典等方面也对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