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水》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水》教学设计三篇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水》教学设计三篇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用网状图体现对事物的理解;熟练使用各种感官对物质实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实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实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相关水的已有理解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用网状图体现对水的理解,熟练地使用各种感观对物质实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实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实行分类。
【教学准备】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分别装有水、醋、牛奶、石头、木块、树叶、空气。
实验记录单1张。
给每个学生准备:网状记录表一张。
给全班准备的材料:相关水的课件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出示相关水的谜语“用手拿不起,用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得请它来。
”,引出课题。
从谜语中能够看出水在生活中非常重要。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相关水的知识。
二、活动1、师:老师今天不但带了水,还带了其他物品,分别是:醋、牛奶、石头、木块、树叶、空气,分别放在编号1-7的黑色袋子中。
但是老师忘记了袋子中分别装了哪些物品,想请同学们帮老师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找出这些物品。
2、回顾观察方法师: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你们能够用哪些观察方法去观察物品呢?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记录。
3、出示实验要求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猜测袋子中的物品,并记录你是根据哪些特点分辨出来的。
展示实验记录表。
4、出示实验注意事项(1)在实验过程中,不能打开袋子。
(2)小组长负责监督实验结果的记录。
(3)实验结束后,整理好物品,放回小推车上。
(4)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在黑板上记录实验结果。
了解注意事项后,提问个别学生:你认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哪些要点?学生回答。
5、开始实验实验过程中教师指导协助学生。
6、实验结束后,教师对各组的数据实行分析。
教科版科学三年上册《水》第三课《冰融化了》说课课件(附反思、板书)
课堂练习
1. 水在( )开始结冰。
A.100 ℃ B. 0℃ C.-3 ℃ 2. 在冰里加入一些盐会使温度( ) A.上升 B.不变 C.下降 3.水结冰后,体积会(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冰融化了》说课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的 内容《冰融化了》。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 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 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 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第3课《水结冰了》和第4课《冰融化了》探究的是水的液态和固态之间的变化。前一节 课,学生们观察了水结冰的过程,结冰使液态的水变成了固态的水。这节课学生将经历对冰融化过 程(从固态到液态)的观察,先用温度计测量冰融化时的温度以及周围空气的温度。通过观测,会发 现,冰融化时,周围的空气温度下降了,这说明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在此基础上 ,学生还将设计一个使冰块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融化的实验。通过这项活动,学生们将进一步认识 到,促进冰块快速融化的重要因素是热量。
有同学说,我们可以在一个容器里冻一块冰,然后在冰面做一个标记,再把冰放到热水里,等冰融化 成水后看看水面的位置,如果低于标记,就说明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变小了。如果没有变化,就说明冰 融化成水后体积没变。 我们来梳理一下我们刚才的想法: 通过温度的变化、冰融化位置的变化和体积的变化三个方面观察冰融化了的过程,温度方面我们已经 知道温度高于0℃,冰就会融化。冰融化位置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用吸管吹和放热水里进行观察, 体积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做标记,看变化进行观察。 现在同学们拿出你准备好的材料,试一试用吸管吹和放热水里的方法让冰融化成水,观察冰融化时位 置的变化。注意用热水时别烫到。 大家都做完了吗?课前,老师也用这种两方法进行了实验,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看看和你的发现一 样吗? 我们先来看用吸管吹的方法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水》单元第1课《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1.水到哪里去了【教材简析】本课是单元起始课,本课有四个活动,一是解释水去哪儿了,二是说说生活中的蒸发现象,三是用实验解释蒸发现象,四是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本课的重点学生通过观察“用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迹不见了”这类现象,思考“水到哪里去了”,尝试解释日常的生活经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在此过程中丰富对水的感性认识,并借助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
【学情分析】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之一,水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学习时,对水已经进行了一些学习和观察。
虽然水也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但如何将学生对水的零散的、生活化的认知向科学概念转化呢?这是我们期待学生关注和探究的问题。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实验,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认识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水的蒸发现象,比较、分析、归纳出水和水蒸气的异同。
探究实践:能设计并实施简单的对比实验,对水的蒸发现象提出合理的解释。
态度责任:在探究实验中,形成细致、客观的观察态度,培养对水深入研讨的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对比实验来观察“水到哪里去了”并解释观点难点:理解水蒸气的特点并能区分“水蒸气”与“白汽”【教学准备】教师:湿布、一杯水、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
学生: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棉签、一片保鲜膜、一根橡皮筋【教学过程】一、湿布写“水”,回顾水的特点。
(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1.出示一杯清水,并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字,提问: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颜色、气味、形态……)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观察一杯水导入,让学生复习旧知,展现前概念,以“水”字的消失激发兴趣,聚焦本课研究主题。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水的三态变化》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水的三态变化》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习目标描述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达到科学思维的培养。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课件、实验材料、实验记录表等;并积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情景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比较水的多少的方法。 2、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相互交流的意识,共同完成科学探究的任务。 3、师生交流法:通过师生的互动,加深对比较水的多少的认识,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4、对比观察法:对事物变化的前后进行对比观察,并描述、解释观察到的现象,从而形成新的科学
5、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质疑问题本身就蕴含创新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疑才能提高,有疑才能思考,有疑才能进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大胆提出问题。
6、在动手操作中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积极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对于思维发展是极为有力的。科学课要求学生动手的活动也是很多的,这正好给学生创造了动手的好机会。如练习测量50毫升的水。
学生在设计实验时,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霜和露的模拟实验方法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搪瓷杯的温度需要更低。为此,在杯中的冰内不能再加水,而要加一些盐.当加入30%的食盐时,温度可降到-2℃左右。选用深色杯做实验,可以使外壁上的霜看得更清楚。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让学生摸一摸杯壁上的小冰晶——霜,想一想霜是由什么变的?与露相比有什么不一样?(露是0℃以上形成的小水滴、冰晶。)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 《水》教学设计及反思
《水》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水是无色、透明、无味、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特点。
2.能运用多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3.积极通过科学游戏中,更全面的认识水;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难点:科学游戏中对于水的认识。
观察方法的指导和运用。
教学准备:7个不透明的气球,分别装有:白醋、红墨水、水、石头、豆子、夹子、空气。
可塑橡皮、水槽、烧杯(一次性塑料杯)各组3个、勺子。
教学过程:师:很高兴和小朋友进行科学研究,今天这节科学课我们做两个科学游戏。
游戏一:找一找师:老师这里有七种东西,分别装在七个气球中。
第一个活动,按要求找出所需要的东西。
比比哪一组最棒!1.石头、豆子、夹子分别在哪个气球中?学生找出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师板书现象和观察方法。
2.空气在哪个气球中?学生找出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师板书现象和观察方法。
3.水到底在哪里?(学生出现困难)游戏帮助:打开气球,分别倒入三个杯子中寻找水!学生明确任务后,解开三个气球,倒入杯子中观察。
学生找出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师板书现象和观察方法。
游戏二:摆一摆水的形状1.用橡皮泥摆出水的形状师(展示投影):老师还发现了一个神奇的现象。
把橡皮泥做成圆形,水放入,就成了圆形的水,把橡皮泥做成三角形,水放入,就成了三角形的水,把橡皮泥做成正方形,水放入,就成了正方形的水。
你还能摆出不同形状的水吗?2.学生摆一摆水的形状。
(用装醋和装牛奶的杯子换取勺子和橡皮泥,进行活动)3.学生说一说:水到底是什么形状?没有固定形状教学反思:刚开学就接到教研员邓老师的任务:新进城老师汇报课。
身为一名有一定教龄的教师,如何展示出自己的能力,上出自己的想法,很是紧张。
深思之余,结合小学一、二年级即将开设科学课的契机,给了一次笨鸟先飞的计划。
我选了三年级内容《水》一课,和二年级的孩子进行了科学游戏探究。
于是把这个想法和邓老师汇报后,得到了邓老师的支持和帮助。
展示课后,全市的小学科学教师分组对我们的课进行了细致的点评。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5-8课)
【导语】本单元以“⽔”为探究主题,引导学⽣探究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
通过观察⽔的各种状态(固态、液态、⽓态),集中研究⽔在融化、蒸发、凝结过程中发⽣的变化,帮助学⽣初步建⽴起“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认识,同时,通过对⾷盐和沙混合物的分离实验中,帮助学⽣初步建⽴起⾃然界“物质循环”“变化可逆”的概念。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单元《⽔》教案:⽔能溶解多少物质 【教学⽬标】 科学概念⽬标 1.⽔能溶解⾷盐和⼩苏打。
2.同样的⽔能够溶解的⾷盐和⼩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标 1.通过对⽐的⽅法研究同样的⽔中溶解的⾷盐和⼩苏打的数量。
2.能⽤搅拌使⽔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标 学会使⽤对⽐的⽅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标 感受⽣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这种变化为⽣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不同物质在⽔中的溶解能⼒是不同的。
难点:学会采⽤对⽐实验的⽅法研究相应的问题。
【教学准备】 为学⽣准备:⾷盐20g,平均分成8份、⼩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盐、⼩苏打、2克的勺⼦、尺⼦)、装有50毫升⽔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糖、味精、红糖各⼀份、学⽣活动⼿册、全班数据汇总表等。
教师准备:学⽣实验材料⼀套 【教学过程】 ⼀、聚焦:揭⽰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1⼩包⾷盐,⼀⼩包⼩苏打,⼀⼩包碱,装有⽔的烧杯1个,玻璃棒1根] 1.出⽰⾷盐,提问:把它放到⽔⾥,会怎么样?(学⽣根据之前的⽣活经验进⾏预测。
预设:消失了,不见了,溶解了。
) 2.⽼师将⾷盐放⼊⽔中,搅拌使之溶解。
3.提问:除了⾷盐,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中?(学⽣交流,教师板书。
预设:⽩糖,味精,红糖等。
) 4.根据学⽣回答,教师进⾏补充说明⼩苏打和碱,并出⽰⼩苏打和碱。
(板书:⼩苏打,碱。
) 5.提问:如果我在这杯⽔⾥不断加⼊⾷盐,⼀直加⼀直加,⾷盐能够不断溶解吗?那⼩苏打呢?能⼀直溶解下去吗?(学⽣进⾏猜测。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水》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水》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本节课主要有三个活动:一是学生间交流相关水的知识,二是识别水和其它物质,三是给物质分类。
展开相关水的知识的交流,学生使用网状图实行记录,能够协助他们将水的知识实行分类和梳理,提升处理信息的水平。
水在哪个袋中的活动,将调动学生使用感官和已有经验来识别水和别的物质,同时在比较过程中丰富关于水的感性理解。
分类活动是在学生识别活动的基础上展开的。
学生分类的的标准可能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结果。
教科书中将固体、液体、气体这个分类直接介绍给学生,并让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期望学生对感性理解实行反思,注重这三类物质的主要区别。
同时,相关固体、液体、气体的概念也将在本单元和教科书其他单元的学习中持续地丰富和构建。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1、用网状图体现对事物的理解;熟练使用各种感官对物质实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实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标准实行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积极参与相关水的已有理解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三、教学准备:给每组准备:6个标好序号的黑色塑料袋子、3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四种液体),1块石头、1片树叶,分类记录纸。
四、教学过程课前互动: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课,让我们看看三(1)班的学生是不是纪律最好,最认真学习的!新课引入:3分钟同学们,今天黄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猜。
“双手抓不起,千刀万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
”学生:水新课教学:一、欣赏美丽的水3分钟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水,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美丽的水》。
欣赏之后请同学回答“水能够化成什么?视频播放:欣赏美丽的水二、概括水的存有形式、用途和与生物的关系5分钟水美丽吗?它有各种各样的姿态,那水能够化成什么呢?请一位同学来回答。
首师大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水》说课稿及反思
首师大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水》说课稿及反思一、说教材《水》是首师大版(2019)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人与水》的课文,采用大量的图片和图表,直观地展示水的性质、循环过程以及用途等方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本课将水的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水的奥秘和价值。
同时,课文还设计了一些实践活动,如观察水循环现象、开展节水行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水的认识和理解。
在介绍水的用途时,特别强调了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问题,培养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水的基本特性,如无色、无味、透明、流动性等。
-学生能够理解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利用感官探究物质的性质。
-学生能够运用分类的方法,对水和其他物质进行区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水的兴趣,培养他们爱护水资源的意识。
-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发现和见解。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水的基本性质与三态变化;* 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水的用途与水资源保护。
2. 教学难点:* 理解水循环的复杂过程;* 认识到水资源的有限性,培养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四、说学情1、从学生的知识储备来看,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描述事物的能力,对生活中的常见物质如水也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他们对于水的性质、状态变化以及水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和全面。
2、从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看,三年级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
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得感性认识。
但同时,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引导他们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入理解水的相关知识。
3、从学生的情感态度来看,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对未知事物充满探索欲望。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1《水到哪里去了》教案与反思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1《水到哪里去了》教案与反思一. 教材分析《水到哪里去了》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水的状态变化和水的循环过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水的秘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水并不陌生,生活中处处都有水的存在。
但是,他们可能并没有深入思考过水为什么会从液态变成气态,或者从气态变成液态。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水的状态变化,以及水的循环过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水的状态变化和水的循环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水的状态变化和水的循环过程。
2.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水的状态变化。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观察结果。
3.生活实例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水、容器、热水、冰块等。
2.课件:水的状态变化和水的循环过程的图片或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水的状态变化和水的循环过程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水为什么会从液态变成气态,或者从气态变成液态?水是如何从地表流向海洋的?2.呈现(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的状态变化。
每组实验包括将水加热至沸腾,观察水的状态变化;将水放入冰块中,观察水的状态变化。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观察结果。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水的状态变化的原因。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水为什么会从液态变成气态,或者从气态变成液态?水是如何从地表流向海洋的?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状态变化和水的循环过程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例如,为什么夏天洒水可以降温?为什么云会下雨?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水的状态变化和水的循环过程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水》教学反思(共8课)(2022)
第一单元水1.水到哪里去了1.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大多学生能说出水变成水蒸气不见了,也能说出生活中常见的蒸发现象,也有部分学生提到煮饭时锅里冒的白气、洗澡时的白色水雾都是水蒸气。
白气是不是水蒸气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
他们能根据水蒸气的特点来判断白气不是水蒸气,但不能解释白气到底是什么。
这也是为活动三做好铺垫。
在这一块上我花费的时间稍微多点,让大多学生明白白气就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雾状小水滴。
2.开学第一节课就上新课,没有让学生提前做活动三的实验。
整个活动采用了让学生通过图片看实验过程,教师追问会出现什么现象并解释原因。
这其实是对蒸发过程的再次理解,2个实验虽然课前没有亲身体验,但因为有活动一的铺垫,学生大多都能解释蒸发现象。
不过课后可以让学生回家做一做这2个实验。
后面的班级老师也把之前做的实验结果展示学生观察。
3.小学数学经常用韦恩图来总结物体的相同和不同,在总结水和水蒸气的相同和不同时比较容易。
在教学时前面的班级我把透明和无色两者的区别忘讲了,第2节课才去补上。
2.水沸腾了1.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酒精灯、温度计、石棉网、三脚架都是第一次接触,实验中的组装及使用比较难。
为了减轻难度,我把认识酒精灯和温度计放在第一课时。
认识温度计时,学生大多能说到温度计的组成部分,在读数时,0摄氏度以上的温度学生都会读,当0摄氏度以下就有一定难度,容易读错,需要多练习。
2.学生对酒精灯有一定的了解,但没有用过。
为了让他们心存敬畏,我在介绍了酒精的结构及注意事项时,播放了一些因为操作不当引起的爆炸新闻,让学生更加重视规范使用酒精灯的重要性。
最后每一个小组分发一个酒精灯,实践操作点燃酒精灯和熄灭酒精灯。
熄灭酒精灯时有的小组还是心存害怕,不能用灯帽快速熄灭酒精灯,最后还是在别的小组帮助下顺利完成。
这也告诉我们分小组时男女学生最好搭配合理,各小组选操作员时可以建议他们选择胆大心细的学生。
教学时发现有的小组还是不能成功熄灭酒精灯,需要寻求帮助。
三年级科学上册《水》教学设计及反思
三年级科学上册《水》的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三种液体和空气)、牛奶、醋、水、石头、木头、树叶、网状图、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的材料: 7种物品名称的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同学们,你们看浩瀚的宇宙中这蓝蓝的星球是谁呀?(地球)2、师:地球上大片大片的蓝色代表的是什么呢?(水)3、师:对。
有人说,地球其实是一个“水球”,因为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面积都被水覆盖着。
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我们今天就要来探究关于水的一些知识。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一)、我们知道的水1、师:我们每天都需要水,都见到水,水是什么样的呢?2、学生观察水。
3、生汇报。
4、小结: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感官来观察物体。
5、师:除了水的样子,你还想了解哪些关于水的知识呢?6、学生质疑。
7、观看动画片《水的故事》。
8、学生汇报。
(二)、水在哪个袋中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水,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找水的游戏,老师把水藏在7个袋子中,这些袋子中装的也可能是:石块、木块、树叶、醋、牛奶和空气。
有没有办法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找出水是哪一袋呢?2、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辨认?3、生汇报。
4、出示记录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选择学生熟悉的水作为研究对象,将学生脑海中对水的零星感性认识提升到水的内涵属性层面上,并在概念提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认识物质的方法,使学生在初次进入“物质世界”这一领域时,就能准确利用自己的感官判断物质的特征,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首师大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教学反思
首师大版小学科学《水》教学反思(一)《水》是首师大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中非常基础且重要的一课,本课首先介绍水的基本特性,如无色、无味、透明以及会流动等。
接着引导学生了解水的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以及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课文详细介绍水的用途,包括生活饮用、农业灌溉、工业用水等方面。
最后探讨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以及节约用水的方法。
总之课文引导学生们深入探索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质——水。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感悟。
首先,我认为我在引导学生们观察水的基本特性方面做得相对较好。
我利用实验和实物展示,让学生们亲手触摸、观察、感受水的流动性、透明性、无固定形状等特性,这有助于他们形成直观而深刻的认识。
同时,我也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们思考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然而,我也意识到我在某些方面还有待改进。
比如,在解释水的分子结构和性质时,我可能过于依赖理论讲解,没有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或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
这导致部分学生在理解水的微观世界时感到困惑。
此外,我也发现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部分学生的实验技能还有待提高,我应该更加注重实验操作的示范和指导。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直观教学和实验教学,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
同时,我也应该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训和指导,让他们在操作中更加熟练和自信。
此外,我还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节奏,我应该尊重他们的差异,并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
例如,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我可以提供更多的拓展阅读材料或挑战性的实验任务;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我可以加强基础知识点的讲解和练习,帮助他们打好基础。
总之,《水》这堂课让我收获了很多教学经验和感悟。
我会认真总结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引导学生们探索科学的奥秘。
教科版科学三年上册《水》第二课《水沸腾了》说课课件(附反思、板书)
让我们梳理一下设计思路:两杯同样多的水,一杯开口,一杯封上口。开口杯让水蒸气跑到空气中, 封口杯是留住水蒸气,不让它跑到空气中,把它们放在同一个地方,几天后比较水量的变化。 几天 后水量会怎样?快听,这位同学是这样认为的:实验主要是比较两杯水的水量。如果两杯水的水量变 了,说明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如果两杯水的水量不变,说明水蒸气没有跑到空气中。屏幕前的同学 们你认可他的观点吗?还是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吧! 你可以找类似这些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因为这个实验需要持续较长的时间,不能在课上看到实验现象。 老师带来一段视频资料,看一看是否证实了你的观点。 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哦,我们看到两个杯子的水量不等,开口杯的水量明显变少了,封口杯的水量 几乎没变。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我们来听一听这位同学的观点:开口杯水量减少,封口杯水量没有 明显的变化,证明了水蒸气是跑到空气中去了。也证实了我们开始的想法是正确的。你同意他的观点 吗?同意!老师也很同意。
课堂练习
1.正常压强下,水沸腾的温度是( ) A. 90℃ B. 100℃ C. 60℃
2.水沸腾时的温度( ) A.不断上升 B.保持不变 C.逐渐下降
3.水变成水蒸气,它的体积( ) A.不变 B.变大 C.变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科学上册《水》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
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
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三种液体和空气)、牛奶、醋、水、石头、木头、树叶、网状图、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的材料: 7种物品名称的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看浩瀚的宇宙中这蓝蓝的星球是谁呀?(地球)
2、师:地球上大片大片的蓝色代表的是什么呢?(水)
3、师:对。
有人说,地球其实是一个“水球”,因为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面积都被水覆盖着。
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我们今天就要来探究关于水的一些知识。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我们知道的水
1、师:我们每天都需要水,都见到水,水是什么样的呢?
2、学生观察水。
3、生汇报。
4、小结: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感官来观察物体。
5、师:除了水的样子,你还想了解哪些关于水的知识呢?
6、学生质疑。
7、观看动画片《水的故事》。
8、学生汇报。
(二)、水在哪个袋中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水,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找水的游戏,老师把水藏在7个袋子中,这些袋子中装的也可能是:石块、木块、树叶、醋、牛奶和空气。
有没有办法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找出水是哪一袋呢?
2、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辨认?
3、生汇报。
4、出示记录单。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选择学生熟悉的水作为研究对象,将学生脑海中对水的零星感性认识提升到水的内涵属性层面上,并在概念提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认识物质的方法,使学生在初次进入“物质世界”这一领域时,就能准确利用自己的感官判断物质的特征,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师在设计这节课时,以关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为出发点,本着观察、体验、验证的原则,尽可能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在活动中能够有所收获。
在立足学生个人需要和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逐步获取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本节课以四个活动贯穿始终:
第一个活动按照教材原有的网状图的设计思路来执行教学,对“关于水你知道什么”谈话就进行活动,通对水的观察以及观看动画片,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从零碎的回答到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
让学生明白如何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物体,为下一个活动作好铺垫。
第二个活动操作前的方法交流和引导是实验操作有效开展的铺路石,根据三年级孩子们对事物研究方法过于单一,对研究缺乏耐性,因此观察方法的引出和方法的指导显得非常重要。
让学生自己试着从众多物质中去找出水,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涉及到“观察、分析、假设、解释、交流、质疑”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在课堂上呈现出一个多层次的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同时让学生思考自己判断的依据,保证了学生的活动的有效性。
对证据的重视,理性的思考,大胆的质疑,是科学态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本册教科书中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重要内容。
第三个活动让学生根据上一个活动对七种物质的了解进行分类,让学生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本堂课,由于学生刚开始科学学习,在小组中友好合作的意识,积极参与班级讨论的习惯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关注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提高课堂学生合作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