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湘夫人》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湘夫人/屈原》教学设计(陕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湘夫人/屈原》教学设计(陕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湘夫人/屈原》教学设计(陕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湘夫人/屈原》,使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掌握屈原的生平和创作风格,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情感变化,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湘夫人/屈原》的背景知识,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2. 分析诗中的情感变化,体会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和象征手法的解读。

2. 情感变化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其他诗人的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湘夫人/屈原》,了解诗的大意。

3. 课堂讲解:讲解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分析情感变化。

4. 案例分析:选取其他诗人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湘夫人/屈原》。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交流表达能力等。

七、教学资源1. 文本资源:《湘夫人/屈原》原文及相关注释。

2. 网络资源:屈原的生平和作品的相关资料。

3. 图像资源:与诗中意象相关的图片或插图。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介绍屈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屈原湘夫人教案

屈原湘夫人教案

屈原湘夫人教案屈原湘夫人教案篇一介绍屈原、楚辞和背景知识教学目标:教学步骤:(一)播放录音,学生结合课后注释朗读诗歌。

(二)(1)师问:这首诗歌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生答:讲了湘君和湘夫人的苦恋故事,全诗以湘君的口吻,抒写了他自己在约会地点没有等到湘夫人的忧愁、烦恼感情和一系列的心里活动。

(2)师问:诗人是以怎样的情感来讲述这个故事的?为什么会用这样的情感讲述这个苦恋故事?(启发学生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来把握诗人情感、理解诗歌主旨)生答:幽怨哀婉生答:诗言志,诗人借讲述这个哀婉、动人的苦恋故事,来表达他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幽怨,借湘君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来表达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情愫。

附屈原其人其事: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

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

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

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

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

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

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湘夫人教案精选

湘夫人教案精选

湘夫人教案精选湘夫人教案(精选8篇)湘夫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经过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品味湘君对感情不懈的追求精神,揣摩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

2、了解屈原,了解楚辞和楚文化的特点。

3、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1、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境变化。

2、学习屈原执着于梦想、忠贞、爱国的品格。

教学难点掌握《湘夫人》中体现出的的艺术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

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让我们一齐来学习。

二、背景介绍根据《山海经》、《尚书》的记载,在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尧考察他的接班人舜,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还把自我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之后舜外出巡行生了重病,娥皇、女英就赶去看望他,当她俩赶到洞庭湖中君山的时候,那边传来消息说大舜已经崩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悲痛哭泣,然后就投江而死。

她们投江而死之前哭泣的泪痕就化成了此刻的斑竹。

九嶷、斑竹、娥皇、女英、二妃墓、大舜等,这都和《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神话传说有关,是屈原创作这两首诗的原型和背景。

屈原没有流于这个题材的这样的一个杯具故事传说,而是在此原型和背景上,进行了再创造,虚拟了两位湘水配偶神的约会,从而创作出优美的诗篇。

在《湘君》《湘夫人》中,仅有一个瞬间的情节——一个约会的片段,别的都是丰富的内心活动。

屈原截取这个杯具故事的一个片段,凭着精神的流动而创作了这两首优美的诗篇。

《湘君》是写湘夫人到达约会地点没有见到湘君而对湘君的思念;《湘夫人》是写湘君前来和湘夫人约会儿没有见到湘夫人而对湘夫人的思念。

三、诵读课文,初步感知1、听朗读录音,梳理字词渚_________眇_________罾__________潺__________袂_________汀_________遗__________搴__________2、诵读指导(1)《湘夫人》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

2023最新-屈原《湘夫人》的教案设计及原文【优秀3篇】

2023最新-屈原《湘夫人》的教案设计及原文【优秀3篇】

屈原《湘夫人》的教案设计及原文【优秀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屈原《湘夫人》的教案设计及原文【优秀3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简介作品篇一《楚辞。

湘夫人》同《诗经?蒹葭》一样,都是表现在水一方的意境。

所不同的是:《诗经》产生于黄河流域,大都是民歌,表现着现实精神;《楚辞》产生于长江流域,多是屈原个人创作,散发着浪漫气息。

《湘夫人》通篇笼罩在凄美的氛围中。

开头几句是秋水的绝唱,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

(胡应麟《诗薮》)通常认为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他们彼此深深地眷恋,却不知什么原因,总是爱而无因,见而不得,只能互相幻想着对方,无望地追寻、失望。

在他们之间,永恒地隔着迷惘的水域。

这首诗就细腻地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由企盼,到幻觉,到失望的凄楚情感历程。

而境界是非常唯美的',那些来自水中的香花香草满溢着纸卷,杜若、辛夷、荷、芷……让读者环绕在香氛和灵异构成的神秘奇异的世界里。

《湘夫人》就是这样浸透在满怀的香气里。

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也因此显示出高洁优美来。

这就是楚辞常用的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笔法。

《湘夫人》,和《九歌》中的其他作品一起,向读者展示一个神秘美丽的世界。

屈原湘夫人教案篇二一、教学目的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我们刚刚学过屈原的《离骚》,从中感受到作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

二、常识介绍(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湘夫人教案(8篇)精选范文

湘夫人教案(8篇)精选范文

湘夫人教案(8篇)温馨提示:本文是笔者精心整理编制而成,有很强的的实用性和参考性,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并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套用。

湘夫人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本事以朗读背诵的方式, 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身的文言语感并积累文言知识, 体会楚辞体的节奏;欣赏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理解诗歌哀怨坚贞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能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方法, 多角度探究诗歌主旨, 从而体味诗歌借助意象营造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生发对楚辞体这种传统文学样式的喜爱之情, 从而更深切地领悟屈原对自我人生梦想上下求索的追求精神。

教学重点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方法, 多角度探究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借助意象营造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一、湘水之神――导入解题1、导入:湖南岳阳的君山上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竹子, 名叫斑竹, 大家明白它的来历吗?传说湘君(古帝舜), 他南巡时死于苍梧, 葬于九嶷山。

舜的妻子娥皇、女英(尧帝的二个女儿)听到丈夫的死讯后追随到沅、湘, 因丧夫而落下的悲痛泪水落在竹子上, 使竹竿结满了斑点, 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这一传说人物有关的诗歌《湘夫人》。

2、楚辞:战国时期屈原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一种新诗体。

因《离骚》是楚辞中最伟大的作品, 所以楚辞也称为骚体。

特点是:①篇幅较长;②句式参差灵活;③多兮字。

西汉末年, 刘向搜集屈原、宋玉以及汉代仿效屈原辞赋的作家的作品共十_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 对内进取辅佐怀王变法图强, 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 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可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 屈原之后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 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_大处到细节各种香草精心地装饰。

香草:纯洁完美的事物的象征。

《离骚》中抒情主人公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湘夫人/屈原》教学设计(陕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湘夫人/屈原》教学设计(陕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湘夫人/屈原》教学设计(陕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湘夫人1.1 教学目标了解《湘夫人》的背景知识,理解湘夫人的形象特点。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湘夫人的背景知识介绍,包括湘水流域的文化背景。

诗歌的结构分析,注意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分析湘夫人的形象特点,如温柔、贤淑、忠诚等。

探讨屈原通过湘夫人形象表达的爱国情怀。

1.3 教学步骤引入湘夫人的背景知识,引发学生对湘夫人形象的兴趣。

学生自读诗歌,注意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分组讨论,每组分析诗歌中的一个意象,探讨其与湘夫人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湘夫人的形象特点,并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表达意图。

1.4 教学评价学生对湘夫人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

学生对诗歌意象和情感表达的分析能力。

学生对屈原爱国情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二章:屈原2.1 教学目标了解屈原的生平背景和创作背景,理解屈原的形象特点。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心。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2 教学内容屈原的生平背景和创作背景介绍,包括战国时期的社会环境。

诗歌的结构分析,注意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分析屈原的形象特点,如忠诚、正直、忧国忧民等。

探讨屈原通过自我形象表达的忧国忧民之心。

2.3 教学步骤引入屈原的生平背景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屈原形象的兴趣。

学生自读诗歌,注意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分组讨论,每组分析诗歌中的一个意象,探讨其与屈原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屈原的形象特点,并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表达意图。

2.4 教学评价学生对屈原生平背景和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

学生对诗歌意象和情感表达的分析能力。

学生对屈原忧国忧民之心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六章:文学与文化背景6.1 教学目标了解《湘夫人》与《屈原》产生的文学与文化背景。

分析文学与文化背景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6.2 教学内容介绍战国时期至楚汉时期的文学特点及其演变。

《湘夫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湘夫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湘夫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湘夫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在人教版高一选修课程中,有一本名为《湘夫人》的读本。

这本读本的教学内容比较丰富,包含了中国古代文学、史学等方面的知识。

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是每位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篇文章将分别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评估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教材分析《湘夫人》这本读本是一部以史料为依据,用小说的形式来表现明代名人刘克庄夫人刘氏的生平事迹的作品。

该作品通过对刘氏的家族史、婚姻史、事业史以及文学成就等方面的描述,反映了“女性自强不息,生命价值和文化智慧”的主题。

同时,该作品还涉及了中国古代文学、史学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湘夫人》这本读本,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学等方面的知识。

2. 理解并掌握“女性自强不息,生命价值和文化智慧”的主题。

3.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语言能力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湘夫人》这本读本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学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小说的主题;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考虑到该读本对一些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可能会构成一定的挑战,本次教学重点将放在如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上。

四、教学过程本次教学过程将按照课程教学的进度,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 在阅读教材前,通过对文本的全盘梳理,提供整体的知识结构,以期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2. 在阅读教材时,将重点放在如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通过针对性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根本。

3.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写读后感、朗读等方式,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把握。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在阅读教材前,可以通过讲解故事的相关背景,为学生提供整体的知识结构。

《湘夫人》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湘夫人》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湘夫人》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湘夫人》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一、选修背景湖南女作家贵妃醉酒一生起居并不富裕,却在多少挫折中迎来她的艺术成就。

自幼聪慧的她便爱好文学,毕生写出大量的作品,描绘了大量的真实的生活场景。

其中《湘夫人》这一长篇小说,刻画了那段风波故都的狂热岁月。

本连载小说是可以看做一个反应那时代风俗的人类考察小说, 不仅包括了逝水茶楼中的风情及文化人物, 还描绘了那个时代, 故都及朝堂上的激烈风云. 无论从人物、故事情节还是历史背景,都是值得研究、品读的经典之作。

二、教材概述1.教材名称选修10:湘夫人2.作者贵妃醉酒3.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4.出版年月 2012年三、教案内容一. 模块安排本课程设计按照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二选修10《湘夫人》一书,设计了以下五个模块:模块一说“湘夫人”与湘乡模块二“湘夫人”的作者贵妃醉酒模块三八旗女子嫁到湘、乡村妇女的生活模块四观察桥段情感描绘模块五对话个人的羞愧心理二. 模块介绍模块一:说“湘夫人”与湘乡本单元主要是介绍关于“湘夫人”的典故的起源、历史背景及相关的文化传统、地域文化和文化典故等内容。

希望学生了解了“湘夫人”的真正意义和历史背景。

模块二:贵妃醉酒本单元主要是介绍贵妃醉酒的生平、文学成就和《湘夫人》的写作背景等,引导学生理解贵妃醉酒创作的故事内容、了解其代表作品,更好地体验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模块三:八旗女子嫁到湘、乡村妇女的生活本单元主要是通过小说情节来展现八旗女子嫁到湘地和当地乡村妇女的生活状况差别,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区域生活差异。

同时,也为学生呈现那个年代妇女地位的低下,以及即使出身富贵,处于退场妇女阶段的生活独特性,从中引发学生思考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模块四:观察桥段情感描绘本单元是从小说中抽取社交场合等相对隆重的场景,教学生进行情感描写;分别看《湘夫人》中的小说中是否设置情节舞会这个场面,场间经过是怎样刻刻画出来的等等。

《湘夫人》教案[合集五篇]

《湘夫人》教案[合集五篇]

《湘夫人》教案[合集五篇]第一篇:《湘夫人》教案《湘夫人》教案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师:大家知道“斑竹”(板书)是怎么来的吗?我们今天还称之为湘妃竹?(展示图片)师:是的,斑竹就源自于这个神话故事。

传说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

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湘夫人》。

(板书题目,作者)二、作家简介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杰出的政治家,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名平,字原。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那天恰巧是五月初五,也就是我们今天的端午节。

(师:我们所熟知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是出自于屈原)2、屈原的作品有《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湘夫人》教案

《湘夫人》教案

《湘夫人》教案第一篇:《湘夫人》教案《湘夫人》【学习要点】1.探究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诗歌的形象。

【探究活动】诗歌的主人公是谁,这一形象有何特征?【教师释疑】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主张让学生自由探究,诗歌中的形象一般有下面几种: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艺术形象有以下几种:①豪放洒脱的形象。

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②忧国忧民的形象。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对外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

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王维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见了乐而忘返。

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

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抱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⑤爱恨情长的形象。

柳永的《雨霖铃》诗歌写了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讨论明确】最普遍的观点就是认为“我”是指湘君;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我”是指屈原;第三种观点认为“我”既是指湘君也是指屈原;第四种观点认为诗歌中的“我”是指湘夫人。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形象特征:彷徨迷惘、幽思深长、对爱情坚贞不渝、执着追求理想、。

要点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探究活动】诗歌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教师释疑】塑造形象的方式主要是直接的描写和间接的描写,直接描写主要是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间接描写主要是环境的烘托和其它事物的衬托,本文直接描写主要是人物的动作、肖像和心理的描写,间接描写主要是环境的烘托即“香草美人”的比喻的运用,答题时要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湘夫人/屈原》教学设计(陕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湘夫人/屈原》教学设计(陕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湘夫人/屈原》教学设计(陕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湘夫人》诗歌;(2)了解屈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湘夫人》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湘夫人》诗歌;(2)学会从文学角度分析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湘夫人》诗歌的背诵与理解;2. 屈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 《湘夫人》的艺术特色分析。

难点:1. 《湘夫人》诗歌的深层含义解读;2. 学会从文学角度分析作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湘夫人》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湘夫人》诗歌,理解诗歌内容;(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湘夫人》诗歌的主题思想;(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分析《湘夫人》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等艺术特色;(2)引导学生从文学角度欣赏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2)引导学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湘夫人》诗歌;3. 推荐一篇关于屈原或其他楚辞作品的阅读材料,简要介绍其内容和个人感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湘夫人》诗歌的情况,以及赏析文章的质量;3. 课后推荐阅读:了解学生对推荐阅读材料的阅读情况,以及个人感受的表达。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手段:在课堂上适时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与《湘夫人》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资料,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湘夫人/屈原》教学设计(陕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湘夫人/屈原》教学设计(陕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湘夫人/屈原》教学设计(陕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湘夫人》的作者屈原及作品的背景。

(2)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湘夫人》。

(3)能够分析并欣赏《湘夫人》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湘夫人》。

(2)学会从文学角度分析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2)学会珍惜眼前人,弘扬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湘夫人》的主题思想。

(2)分析《湘夫人》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把握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2)理解湘夫人的形象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屈原及《湘夫人》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湘夫人》,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分析湘夫人的形象特点。

(2)欣赏《湘夫人》的艺术特色。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2)教育学生珍惜眼前人,弘扬真善美。

四、作业布置:1. 背诵《湘夫人》。

2. 写一篇关于《湘夫人》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3. 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湘夫人》的内容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的感悟。

3. 学生对《湘夫人》艺术特色的欣赏能力。

4. 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湘夫人》原文及注释。

2. 关于屈原的生平介绍资料。

3. 诗歌鉴赏相关书籍。

4. 网络资源:有关《湘夫人》的解读和分析。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合作探讨。

2. 第二课时:诗歌解析,情感教育。

湘夫人教案

湘夫人教案

湘夫人教案湘夫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湘夫人的生平事迹,掌握其所表达的思想理念。

2.培养学生对湘夫人的尊敬和崇拜之情,感悟到她的真情付出和伟大奉献。

3.通过湘夫人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培养学生对湘夫人的尊敬和崇拜之情。

2.难点:理解湘夫人的思想理念,思考湘夫人的价值观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海报或图片展示湘夫人的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以期引起学生对湘夫人的好奇和向往之情。

2.呈现:教师向学生介绍湘夫人的生平事迹,并结合教材的内容,带领学生一起了解湘夫人的情况。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a.湘夫人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她的父母对她的影响是什么?b.湘夫人的青年时期是怎样度过的?她在这个时期有着怎样的思考和追求?c.湘夫人结识了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对湘夫人的思想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d.湘夫人在湖南有哪些事迹?她的所作所为给当地人民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和福祉?e.湘夫人的生平事迹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思考?它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4.展示: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并举例说明。

5.拓展:通过课外资料的调查、研究,学生们选取一个人物进行独立研究,撰写一篇短文,比较湘夫人与所选的人物在思想理念和行为方式上的异同之处。

6.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湘夫人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进一步思考湘夫人的故事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7.作业:完成拓展活动,并写一篇总结性的文章。

四、教学手段:1.教师讲解2.小组讨论3.汇报展示4.研究撰写5.总结归纳五、教学评价:1.听小组讨论的表现,是否对湘夫人的生平事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2.研究撰写的文章能否比较深入地分析湘夫人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异同之处?3.总结文章能否准确概括湘夫人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是否有新的思考?4.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是否积极,是否能够对湘夫人表示尊敬和崇拜之情?。

湘夫人教案5则

湘夫人教案5则

湘夫人教案5则湘夫人教案湘夫人教案(一):教学目的:1、熟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从而理解的思想感情,把握其主旨。

2、分析诗中环境描述的作用和比兴手法的使用,鉴赏艺术特色。

3、透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教学重点:1、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熟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从而理解的思想感情,把握其主旨。

教学难点:1、分析诗中环境描述的作用和比兴手法的使用,鉴赏艺术特色。

2、透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第一节一、导入:湖南岳阳的君山上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竹子,名叫“斑竹”,大家明白它的来历?传说湘君(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

舜的妻子娥皇、女英(尧帝的二个女儿)听到丈夫的死讯后追随到沅、湘,因丧夫而落下的悲哀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这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这一传说人物有关的诗歌《湘夫人》。

二、作者简介: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他开创了诗歌从群众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用心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

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民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遭到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

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

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远游》《卜居》《渔父》。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湘夫人》(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屈原《湘夫人》(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屈原《湘夫人》(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屈原《湘夫人》(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1屈原《湘夫人》(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屈原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作品现在仍然被人们所倾慕。

在他的很多作品中,有一首《湘夫人》,它是屈原的《离骚》中的一篇,讲述了一位夫人的悲惨遭遇。

本文将围绕着屈原《湘夫人》这一诗歌,介绍它的内容、文学价值和教学应用等方面。

一、作品内容《湘夫人》讲述了夫人被困宛城而悲愤难默,后来又被流放到江南的故事。

詔曰:“杵臼不出,五采旋女!夫子何为而不进此?既尝入此,而出不见,胡为虐臣?” 善善者却名之曰:“荆夫人。

” 其詔使人之宛而设语审质。

众妇人之有姣且媚者,挟函而从夫人。

或与其子语曰:“胡不鬻之?一狗得而食之矣。

”自晋献公问汲黯,至宛人内而自毙。

子母皆发次之。

逾年,楚议宣王曰:“夫人之屈楚也甚矣,不可不召。

”宣王召之,趋而进曰:“荆夫人也甚信于宣王,今召之而来,莫出此门者,诛之!” 夫人解缨而哭,曰:“过踰恶人矣,怨未及于人。

愿少短夫子,夫子有罪。

荆夫人之名美,而敢有事于夫?”乃反去。

凡此既十三岁矣。

在文章的开头,首先讲述了夫人被困于宛城的遭遇。

在一个和煦的春天,江南、菱歌女以及夫人在园中相伴欢乐。

最后夫人宣布要近宴言别,却被困于宛城。

夫人在宛城的时候,对旁人宽厚善良,但是她也深感自己的悲愤难默。

她的心情起伏了好几次,有时候是憔悴,有时候是陶然忘忧。

她在苦闷的时候,一直思念着故乡的家园和亲人,也渴望着早日脱离这里。

随后,夫人被流放至江南。

尽管她遭受了很多折磨和磨难,但她仍然保持着高尚的情操和优美的情操。

在文章的结尾,夫人选择离开楚国。

她感到过去自己并没有恨人,只是在恶人奸淫之下遭受了不幸。

二、文学价值屈原的《湘夫人》是《离骚》的一部分,在整部作品中,可以视作“感物篇”。

“感物”是指在诗歌中对物体个体的感悟和感受,此份感悟和感受可以是美好的,也可以是痛苦的,总体来说就是通过作者的灵魂升华,反映出了一种深邃的、客观的现实。

《湘夫人/屈原》教学设计(陕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湘夫人/屈原》教学设计(陕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湘夫人/屈原》教学设计(陕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湘夫人1.1 教学目标了解湘夫人的背景和故事,理解其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学习湘夫人的诗歌创作技巧,欣赏其优美的词句。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1.2 教学重点湘夫人的背景和故事的理解。

湘夫人的诗歌创作技巧的分析和欣赏。

1.3 教学难点理解湘夫人的爱情观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分析湘夫人的诗歌创作技巧。

1.4 教学准备准备湘夫人的诗歌和相关资料。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

1.5 教学过程1.5.1 导入通过展示湘夫人的图片和相关背景资料,引起学生对湘夫人的兴趣。

1.5.2 教学内容介绍湘夫人的背景和故事,让学生了解湘夫人的爱情观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分析湘夫人的诗歌创作技巧,引导学生欣赏其优美的词句。

1.5.3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湘夫人的诗歌,感受其情感表达。

学生讨论湘夫人的爱情观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1.5.4 教学评价学生对湘夫人的背景和故事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湘夫人的诗歌创作技巧的分析和欣赏能力。

第二章:屈原2.1 教学目标了解屈原的背景和故事,理解其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牺牲精神。

学习屈原文献的创作技巧,欣赏其优美的词句。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2.2 教学重点屈原的背景和故事的理解。

屈原文献的创作技巧的分析和欣赏。

2.3 教学难点理解屈原的忠诚与牺牲精神。

分析屈原文献的创作技巧。

2.4 教学准备准备屈原的文献和相关资料。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

2.5 教学过程2.5.1 导入通过展示屈原的图片和相关背景资料,引起学生对屈原的兴趣。

2.5.2 教学内容介绍屈原的背景和故事,让学生了解屈原的忠诚与牺牲精神。

分析屈原文献的创作技巧,引导学生欣赏其优美的词句。

2.5.3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屈原的文献,感受其情感表达。

学生讨论屈原的忠诚与牺牲精神。

2.5.4 教学评价学生对屈原的背景和故事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屈原文献的创作技巧的分析和欣赏能力。

第六章:诗歌主题分析6.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湘夫人》和《屈原》的诗歌主题。

屈原湘夫人的教案设计及原文(优秀6篇)

屈原湘夫人的教案设计及原文(优秀6篇)

屈原湘夫人的教案设计及原文(优秀6篇)教学难点篇一1、作者的情感与文中男女水神情感的耦合2、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教学方法篇二男女分组诵读,师生问答九歌湘夫人屈原篇三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X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獭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鳎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饧日拧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兮澧浦。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九歌湘夫人译文:湘君降落在北洲之上,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

树木轻摇啊秋风初凉,洞庭起波啊树叶落降。

踩着白X啊纵目四望,与佳人相约啊在今天晚上。

鸟儿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之处?鱼网为什么挂结在树梢之上?沅水芷草绿啊澧水兰花香,思念湘夫人啊却不敢明讲。

神思恍惚啊望着远方,只见江水啊缓缓流淌。

麋鹿为什么在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清晨我打马在江畔奔驰,傍晚我渡到江水西旁。

我听说湘夫人啊在召唤着我,我将驾车啊与她同往。

我要把房屋啊建筑在水中央,还要把荷叶啊盖在屋顶上。

荪草装点墙壁啊紫贝铺砌庭坛。

四壁撒满香椒啊用来装饰厅堂。

桂木作栋梁啊木兰为桁椽,辛夷装门楣啊白芷饰卧房。

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析开蕙草做的幔帐也已支张。

用白玉啊做成镇席,各处陈设石兰啊一片芳香。

在荷屋上覆盖芷草,用杜衡缠绕四方。

汇集各种花草啊布满庭院,建造芬芳馥郁的门廊。

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湘夫人,他们簇簇拥拥的像云一样。

我把那衣袖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单衣扔到澧水旁。

我在小洲上啊采摘着杜若,将用来馈赠给远方的姑娘。

美好的时光啊不可多得,我姑且悠闲自得地徘徊游逛。

《湘夫人》教案

《湘夫人》教案

《湘夫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湘夫人》的背景及意义;(2)掌握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艺术特色;(3)分析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神话传说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湘夫人》的创作背景及意义;(2)分析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特点;(3)欣赏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湘君和湘夫人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2)作品中的神话元素及其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湘夫人》的背景及意义;(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2)引导学生关注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特点;(3)分析作品中的神话元素及其表现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特点;(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学生们的分析成果。

4. 文学鉴赏:(1)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艺术特色;(2)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的情感;(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古代神话传说的魅力;(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特点;2. 谈谈你对《湘夫人》中的神话元素的理解;3. 请举例说明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艺术特色。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学生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收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夫人》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注意几个意思为“水边”的字,积累文言词语,并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3.情感目标: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同时更深层地理解屈原寄予本文的凄凉之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重点】
1、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

3、通过屈原的生平理解他的诗词中透露出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把握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

2、: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大家知道“斑竹”(板书)是怎么来的吗?我们今天还称之为湘妃竹?(展示斑竹的图片)
,,
师:是的,斑竹就源自于这个神话故事。

传说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

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湘夫人》。

(板书题目,作者)
二、作家简介
师:我们说知人论世,在本文也不例外,对于屈原,我们已经在学习《离骚》
时已熟知,这样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名人,同时也可以称得上是我们的老乡,你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