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资料
必修2历史知识点
![必修2历史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05737889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51.png)
必修2历史知识点1.人类社会的演化和早期文明-旧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使用简单的石器工具。
-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使用磨制石器,发展出农业和定居生活。
-古代文明: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黄河流域、古代希腊和罗马等文明的兴起。
-宗教文化:多神教、一神教、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出现。
2.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建立与发展-夏、商、周的建立与灭亡: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商朝在夏朝灭亡后建立,周朝在商朝灭亡后建立。
-农业生产关系的发展:奴隶制、封建制的形成与发展。
-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度的建立。
-儒家文化的兴起: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扮演重要角色。
3.中国古代的思想和文化变革-春秋战国时期:分裂的战国时代出现了一系列思想家和哲学家,如孔子、墨子、老子等。
-百家争鸣:各种不同的思想流派出现,包括儒家、墨家和道家等。
-秦朝的统一:秦始皇实施了一系列统一措施,包括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等。
-秦朝的思想压制:焚书坑儒事件是秦朝对异议者进行打压的重要事件。
-兵马俑的发现:出土的兵马俑是中国古代陪葬品的珍贵遗址。
4.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丝绸之路:古代的贸易网络,通过陆地和海上连接东西方。
-西域文化的传播:佛教和印度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科技的交流: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传入世界。
-大航海时代:欧洲通过航海发现新大陆,与亚洲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
5.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鸦片战争:中国在与英国的战争中失败,导致许多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辛亥革命: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最终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
-开放政策: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经济和开放政策,迅速发展经济。
这些历史知识点只是必修2历史的一部分,但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思考历史对我们现在和未来的影响,以促进我们的个人和社会发展。
历史必修2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2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4def283a5022aaea988f0f40.png)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根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兴旺的古代农业一、古代中国的农业1、耕作方式: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商周石器锄耕 ,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春秋战国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精耕细作含义:指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粮食产量的各种手段 ,表现在:改进生产工具:春秋战国出现铁犁牛耕。
唐朝:曲辕犁。
〔耕犁定型〕水利设施:工具: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工程:春秋战国都江堰、西汉坎儿井生产技术:育种、施肥、适时耕种、因地制宜、农书总结等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一带——魏晋南北朝江南经济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唐朝安史之乱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完成南移 ,江浙地区是全国经济重心。
促进南方经济文化的开展。
3.经营方式:〔1〕商周:生产工具落后 ,集体劳作。
〔2〕春秋战国:小农经济形成。
原因: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实立特点:①个体〔家庭〕经营为主。
②男耕女织。
〔即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
④精耕细作。
评价:①在封建社会长期占主导 ,农民有生产积极性 ,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和政治稳定。
②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根底 ,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
③分散性、封闭性和落后性 ,到明清不利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开展。
④脆弱性:在天灾、战乱、苛政、土地兼并的影响下容易破产。
※:近代逐渐解体原因:1840鸦片战争后列强对华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导致家庭手工业破产和农产品商品化。
1956最终瓦解原因:1956完成三大改造 ,个体小农经济被改造为集体经济。
4、古代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公有〔2〕夏商周〔奴隶社会〕:实行井田制。
性质:土地国有制 ,不得买卖。
春秋瓦解:原因是铁农具牛耕的使用+税制改革使公田向私田转化。
〔2〕战国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整个封建社会沿用。
三种形式:①土地国有②土地地主私有③土地自耕农私有局限性: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土地兼并严重 ,汉出现大地主田庄→贫富分化 ,自耕农减少 ,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甚至出现流民问题 ,社会矛盾激化。
历史复习资料(必修二).doc
![历史复习资料(必修二).doc](https://img.taocdn.com/s3/m/8a804c79d4d8d15abf234e7e.png)
历史M2专题一一:古代中国农业经济1.耕作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进步1)春秋战国时期:汉代:东汉:唐代:2)耕作技术从到2.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战国①,建造者:,在今天的,建造者:,位于汉代: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基本特点:二: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1.中国古代丝织业纺织原料最初是和。
在(时间),中国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标志着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汉武帝时期推行* * (时期②(时制度。
)汉代:唐代;宋代:明代:2.商周青铜器、汉代冶铁技术西周青铜器主要用于世界上最早的铁器出土于中国人工冶炼铁器最早是冶铁时供风形式的变化:3.唐宋陶瓷业主要成就唐代著名的瓷器①③釉下彩绘始创于五大名窑是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市”在历代的发展秦代:汉代:南北朝时期:唐代:宋代: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于海运:(事明清商业进…步发展的表现: 商运方式:水运: 陆运: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 “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始于 (时间)的目的:影响:积极①② ③ 消极① 2. “海禁”政策及其影响时间: 影响:积极①消极①M2专题二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标志: 2.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和途径 时间: 途径①② ③3.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① ② ③4. 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1) 历史条件① ② ③ 2) 吋间:3) 方举赞、孙英德——陈启源一 张骞——荣氏兄弟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时间和表现 1)原因:内因① ② ③ ④(主要原因)外因① 2) 时间:3)主要表现①2.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M2专题三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标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始。
2.中共八大的召开1)时间:2)主要矛盾:3)主要任务: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原因①②2)时间:3)特点:,,,。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资料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56af61bf61fb7360a4c6599.png)
必修第二册复习资料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进步(b)古代中国农业相继经历了“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和铁犁牛耕的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汉朝,铁制农具数量大大超过前代,牛耕技术逐渐普及,曲柄锄、大镰、耦犁、一牛挽犁、铁铧犁等得到推广;唐代出现结构更加完备、使用更有效率的曲辕犁。
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但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发展。
(2)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a)战国: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秦朝:沟通湘水和漓水的灵渠;汉代:关中农民创造“井渠”,现流行于新疆地区;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b)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1)古代中国的丝织业(b)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已经出现了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纺织技术已经萌芽。
商代有专门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甲骨文中有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汉代:考古出土发现很多技巧高超、品种繁多的丝绸实物,如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丝织品素纱禅衣和起绒锦等。
汉代华美轻柔的丝织品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沿岸。
唐代:唐朝中期以后,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元代棉纺织家黄道婆对纺织工艺进行革新,创造了新式纺车,推广传授织造技术,棉布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明代蚕桑种植面积扩大,纺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 b)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商代青铜器出土地点分布广泛,生产规模相当大。
西周青铜器大多为礼制的象征,铸造工艺达到很高的水平,如司母戊大方鼎。
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风形式发生革命性变化,由自然通风演进到人力皮囊鼓风,又到畜力马排鼓风,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以水力为动力的鼓风装置——水排。
高中历史必修二会考复习资料
![高中历史必修二会考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cb5d732ee06eff9aef8077d.png)
必修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1、中国古代精耕细作之下有哪些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犁壁隋唐:曲辕犁2、列举中国古代先进的耕作方法。
春秋战国:垄作法西汉:赵过推行代田法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3、列举中国古代的水利灌溉工程或工具。
工程:战国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工具:曹魏时期的翻车,唐朝筒车,宋朝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4、男耕女织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①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步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②土地私有制的确立5、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的特点?一家一户,男耕女织,自给自足6、怎样评价小农经济?①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②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耕作技术,为精耕细作做出贡献③规模小、条件简陋,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封建剥削沉重,小农经济十分脆弱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1、中国古代手工业有哪几种主要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2、中国古代在冶金、制瓷、纺织业发展的表现?冶金:原始社会晚期掌握冶铜技术,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利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灌钢法制瓷:商朝出现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南青北白,宋朝出现五大名窑,明清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等。
纺织业:距今四五千年,中国已养蚕缫丝并有了丝织品;商朝已有织机;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唐朝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明清在苏杭等地设织造局3、中国古代的民间手工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秦汉发展,魏晋南北朝遭到摧残,隋唐恢复和发展,两宋后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明中叶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简述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情况。
西汉开通路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市舶使,南宋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库重要财源,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明清渐趋萎缩。
高中历史必修二必背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二必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5688663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ae.png)
高中历史必修二必背知识点
第一单元:古代史基础知识
- 三大发明:造纸术、火药、指南针
- 商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等级制度、军事制度
-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权的关系
- 甲骨文的形成与意义
第二单元:帝国的兴衰
- 秦朝的建立和亡灭: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经济状况- 汉朝的重要性: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经济状况
- 美好的东汉时期:社会矛盾、政治压力、经济萧条- 三国时期:政治制度、文化传承、经济发展
第三单元:隋唐的政治经济文化
- 隋朝的统一: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传承
- 唐朝的文化治理: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经济发展
- 古代著名诗人与诗词:杜甫、李白等
- 艺术与文化发展:唐代壁画、唐三彩等
第四单元:宋元的政治经济文化
- 宋代的繁荣时期:经济发展、政治制度、文化艺术
- 元朝的形成: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社会变革
- 科举制的兴起和作用:科举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度的影响
- 祖籍民族的渊源:聚居地、文化俗、民居特点
第五单元:明清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
- 明朝的建立和发展:中央政权的巩固、地方政权的削弱、文艺复兴
- 清朝的兴起和发展:中央政权的稳定,固有制度的继承与变革
- 祖籍民族的演变:汉字文化的特点,少数民族俗的影响
- 明清经济的发展:纺织业、手工业、商业、海外贸易等。
历史必修二简要重点复习资料.doc
![历史必修二简要重点复习资料.doc](https://img.taocdn.com/s3/m/0393eae5fad6195f302ba65a.png)
历史必修二简要重点复习资料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从原始阶段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采用牛耕技术。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丝绸之路:汉代开辟。
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明代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一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冶金业主要成就:新石器时代晚期小件铜器。
商周时期青铜器,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清,彩瓷器的工艺技术发明一康熙时期、顶峰一雍正时期()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1、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1)秦代管理“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2)汉代在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3)六朝时代,出现了“草市”(4)唐代“草市”的作用十分显著,“夜市”比较繁荣(5)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3、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1)“重农抑商”政策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影响: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活力受到压抑,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 落后于世界潮流。
专题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2)地区: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3)产生的途径:一种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另一种是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3、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主要原因)(2)外商企业的刺激(3)洋务运动的诱导()民国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了解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1)原因:一是辛亥革命的推动,二是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三是辛亥革命前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促进。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ddce75b3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1e.png)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一、古代希腊罗马文明A.希腊城邦文明1.希腊城邦的形成2.雅典民主制的特点和运行机制3.斯巴达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运行机制4.希腊城邦文化的影响B.罗马帝国的兴起和发展1.罗马建立共和国和扩张2.凯撒和奥古斯都时期的政治制度和3.罗马帝国的疆域和政治制度4.罗马帝国文化的传播与影响二、东亚古代文明A.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1.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思想2.秦朝的统一和政治制度3.汉朝的兴起和政治制度4.汉朝的国内经济状况和对外交往B.日本和韩国的古代文明1.日本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2.韩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三、撒拉丁的伊斯兰帝国A.伊斯兰教的兴起和传播1.穆罕默德的生平和伊斯兰教教义2.安达卢西亚的摩尔人文明B.西欧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帝国的冲突1.卡拉曼阿尔苏德的征服2.圣地战争的起因和结果C.撒拉丁的对外扩张和文化影响1.撒拉丁的统治和政治制度2.撒拉丁对文化和科技的贡献四、非洲古代文明A.尼罗河流域的文明1.古埃及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2.埃及的宗教信仰和文化成就B.西非撒哈拉沙漠南部的文明1.马里帝国的兴起和发展2.西非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五、欧洲中世纪文明A.封建制度和领地制1.封建制度的特点和产生背景2.领地制的组成和特点B.城市兴起和商业经济的发展1.城市的兴起和城市组织2.商业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制度C.宗教和宗教战争1.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的背景2.宗教战争的起因和影响D.封建时代的文化成就1.文学、艺术和建筑的发展2.教育和科技的进步六、东南亚和南亚的古代文明A.印度古代文明1.印度教的兴起和影响2.印度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B.东南亚群岛的古代文明1.玛朗帝国的兴起和政治制度2.钦朝的兴起和政治制度七、文艺复兴与大航海时代A.文艺复兴运动1.文艺复兴的起源和特点2.文艺复兴对艺术、文学和科学的影响B.大航海时代1.地理大发现的背景和意义2.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大航海时代的成就和贡献八、明清社会和文化的变革A.明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1.明朝的封建制度和中央集权2.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革B.清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1.清朝的农奴制度和满洲政权2.清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革C.明清的文化成就和传统文化的衰落1.明清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2.传统文化在明清时期的衰落和消亡九、政治革命与新兴国家的诞生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和影响2.英国议会制度的形成和特点B.法国大革命1.法国大革命的起因和影响2.法国大革命的阶段和重要事件C.美国独立战争和宪政制度的形成1.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和影响2.美国宪政制度的形成和特点十、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A.工业革命的起因和影响1.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和条件2.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特点1.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特征2.拉萨尔关于资本主义的理论以上提纲涵盖了高中历史必修二的主要内容,可以对各个章节进行系统的复习,有助于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和重要事件的内涵。
高中历史必修二总复习
![高中历史必修二总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8a703f42f46527d3240ce0d1.png)
141.商业、货币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 进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商业发展与纸币出现】 材料一: 然宋之所以得行者(纸币流通), 每造一界(届,一个批次),备本钱三十六万缗, 而佐以盐酒等项。盖民间欲得钞,则以钱入库; 欲得钱,则以钞入库;欲得盐酒,则以钞入诸务; 故钞之在手,与现钱无异。
26
一、 建设起步(1949-1956年) 1.经济恢复(1949-1952年) 2.一五计划(1953-1957年).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成就:鞍钢和三大厂(东北地区) 意义: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 3.三大改造(1953-1956年)
内容:农业、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生产关系的变革) 意义: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处口岸,再到只允许开放广州“独口通商”。
影响:妨碍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交流,使中国逐
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13
【商业发展与思想观念的变化】 明朝时“去农而改业工商者,三倍于前矣”。尤其是富商 最多的安徽徽州地区,更是“出贾既多,土田不重,商贾 中余资,多不置田业”。徽商把理欲相通引申到士商关系 的解释中,提出了贾儒相通的观念……徽州民间有所谓 “左贾右儒”的说法,明朝以左为上,右为下,这说明在 徽州人的心目中,甚至把贾放到了比儒更重要的位置上。 在明代徽州,经商被看成是“第一等生业”,是他们谋生 的首选。随着这股重商风潮的涌现,许多的官宦之家也开 始从事商业,据明于慎行《谷山笔崖》中记载:江南一带 的人靠纺织为业,即士大夫家,多以纺织求利。黄省曾 《吴风录》中也说“吴中缙绅士夫,多以货殖为急”。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2-必修二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2-必修二](https://img.taocdn.com/s3/m/fe827ea9284ac850ad024248.png)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必修二1.中国农耕经济早期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主。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男耕女织”的农业经营方式、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都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耕作形式。
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自耕农出现在春秋时期,以家庭手工业结合经营。
2.商周时期,井田制出现,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取而代之。
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方式,采取田庄式生产规模,通过租佃方式经营土地,与劳动者(佃农)形成人身依附关系。
3.汉代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两晋之际的人口流动,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唐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变分别为第二、第三高潮)。
伴随大批中原人南迁,农耕经济中心由北方黄河流域移至南方长江流域,北宋时期,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4.从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是我国的青铜时代。
春秋时期人们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汉代人们开始用煤作燃料,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
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江苏的松江在元明时期成为我国的棉纺织中心。
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自唐代起陶瓷开始大量出口。
5.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已经产生。
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宋代以前,城市中实行“坊市制”,商业交易受官府直接控制,宋代打破市坊界限。
早期统治者重视鼓励商业发展,但到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崛起,直到明清时期,严重影响心经济因素的发展,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
6.明清时期,玉米、番薯等作物引进和推广,并广泛种植棉花。
明朝中叶,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以自由雇佣劳工为特征,苏州出现劳动力市场。
7.14~15世纪欧洲广泛流传《马可波罗游记》,令西欧商人对东方垂涎三尺。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e475e55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ab.png)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整理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夏朝:制代替禅让制- 商朝:内外服制度-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内外朝制度、中朝制度- 三省六部制- 行省制度4.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朝:内阁制、东厂、锦衣卫- 清朝:军机处二、古代中国经济·农业经济1. 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铁犁牛耕- 小农经济- 精耕细作2. 土地制度- 井田制- 均田制- 土地兼并3. 农业主要耕作方法与农作物- 耕作方法:铁犁牛耕、代田法、区田法- 农作物:水稻、小麦、粟、棉三、古代中国经济·手工业的发展1. 手工业的主要部门- 纺织业- 陶瓷业- 冶金业-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2. 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手工业技术的发展与传承- 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四、古代中国经济·商业的发展1. 商业发展的历程- 市的发展- 货币的发展- 商业组织与商人团体2. 古代商业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 盐铁官营- 闭关锁国政策五、秦汉至明清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 科学技术- 四大发明- 天文历法- 数学2. 文学艺术- 诗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书法: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绘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六、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 鸦片战争- 原因:鸦片贸易、对华战争- 结果:南京条约2. 太平天国运动- 金田起义- 天京事变-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3.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七、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历史1. 新文化运动- 原因:思想解放、文化革新- 主要内容:民主、科学、新文学2. 中国成立- 成立背景:中国社会的矛盾- 成立过程:中共一大3. 抗日战争- 卢沟桥事变- 抗日战争的胜利4. 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解放战争的背景与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上是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的简要整理,希望能对您的研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必修2复习要点
![高中历史必修2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84711a79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08.png)
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呈现的特点:(1)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产生了农业;(2)由多中心向周边发展;(3)形成南稻北粟的原始农业种植结构;(4)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耕作方式的发展进步: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春秋时期→自耕农经济出现2、自耕农经济的特点:①自给自足性;②男耕女织;③分散性(生产规模小)——家庭为单位;④封闭性——商贸交流较少;⑤落后性3、优点:①比较稳定;②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4、弊端:①比较劳苦;②比较脆弱;③自给自足——较少商品交流;④人地矛盾--生态环境遭破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日益完善;3、“男耕女织”经营方式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废井田、开阡陌--贵族土地所有制向土地私有制的过渡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商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特点:①一切土地名义上属于国王所有;②分为公田(贵族占有,农夫耕作,收获全部归贵族)和私田(分授劳动者,只有土地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实质:周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3、春秋:井田制瓦解①原因:直接原因:各国的税制改革;根本原因:铁农具出现、牛耕推广—生产力的进步②表现: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贵族间争夺土地现象频繁发生4、战国:土地私有制确立—各国税制改革、商鞅变法废井田实质: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二、多种形式的土地制度1、主要形式君主土地私有制同时并存私有地主土地所有制此消彼长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其来源有:公田转化为私田;军功赏赐;土地买卖(土地兼并)2、土地兼并1)概况:东汉和唐朝:田庄是最普遍的大土地经营单位;宋:“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明清: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田庄经济----演变:成于东汉,兴于唐:特点:①聚族而居;②农民与庄主有强烈的依附关系;③有私人武装;④自给自足2)危害:①赋税收入减少;②社会矛盾激化③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3)措施:均田、限田——均田制的实行:“均田令”实行的前提是国家掌握有一定的土地,而且,受田农民得到的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
历史必修二复习资料
![历史必修二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ea6873efad6195f312ba676.png)
历史必修二必背知识点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和灌溉工具(1)耕作工具①原始社会:石刀、石斧、石犁。
(刀耕火种)②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
(石器锄耕)③商周时期: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
④春秋战国时期: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
(铁犁牛耕)⑤汉朝: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逐渐普及。
如,耦犁、耧车(播种工具)。
⑥隋唐:曲辕犁。
(耕犁基本定型)(2)农业灌溉工具:①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
②唐朝时创制了筒车。
③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引低处水灌溉高处)。
④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耒耜耦犁耧车曲辕犁翻车筒车高转筒车2、了解古代中国水利工程战国李冰主持修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3、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集体所有制。
(氏族公社公有,集体耕种)(2)奴隶社会(夏商周三代):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一切土地属于国王。
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这种土地国有制度被称为“井田制”。
(3)封建社会: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地主土地所有制)①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②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4、理解古代中国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1)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自给自足。
(2)地位: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1、了解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工官”制度:商周以来政府设置工官,组织和管理手工业生产)特点:官府垄断生产;产品仅供皇族、官府使用等;政府财政支出;工艺技术水平高;规模较大评价:①利:推动了手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②弊:服务范围小;技术推广难;劳动者长期受到束缚(匠籍制度);缺乏市场竞争;加大政府财政负担等。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9361868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17.png)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第一章:大航海时代与文艺复兴1.1大航海时代-大航海时代的起因和影响:欧洲海外探险的动力、技术条件和前期探险的主要活动-加强中央集权和资本主义萌芽:航海发展引发的国家利益和权力竞争,对欧洲各国的统治形式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1.2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特点和影响:对传统信仰的质疑、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和文艺复兴艺术的特点,及对社会、经济、科学的影响第二章: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2.1古代科技与文化的传播-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主要贸易内容、中外之间的交流影响-印刷术:发明过程、意义及传播2.2科技与农业-水利工程: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农学:古代农学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2.3科技与手工业-瓷器: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历程和对世界瓷器制造的影响-丝织业:中国古代丝织业的发展和对世界纺织工艺的影响第三章:近代世界的经济变革3.1英国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起因和基本内容: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发生的时间和基本特点-英国工业革命的推动因素:因素包括技术、矿产资源、交通和市场-英国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对英国本土经济、政治、社会结构的影响以及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影响3.2近代工业化的扩散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工业化的扩散及其特点:工业化的扩散经历的地区和国家、特点及其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争的原因、战争的进程和战争的影响第四章: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4.1第一次鸦片战争与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革-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战争的原因、战争的结果及其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革: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和思想文化的新风潮4.2中西文化交流与中国社会的变革-中西文化交流的形式和内容:包括使节来华、传教士的活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社会的变革:尤其是对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的影响第五章:近代世界的政治变革5.1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变革-17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启蒙思想的主要观点、主要代表人物以及对社会的影响-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独立宣言的主要内容、战争的结果和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5.2近代民族民主主义运动-法国大革命:主要事件和主要影响-民族民主主义运动在欧洲的发展:主要国家的独立运动及对世界的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完整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3d0e649cb84ae45c3a358c08.png)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2课发达农业和土地制度1、起源:采集—种植(黄河、长江出现;南稻北粟(最早之一))2、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①经济构成——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③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3、生产力进步:①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工具(木骨石器,耒耜,铁农具,牛耕,曲辕犁);灌溉工具:翻车、筒车(不用人力);水利设施:春秋战国(芍陂、郑国渠、都江堰),西汉(漕渠、白渠、地方特色坎儿井),东汉(王景)生产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4、小农经济(春秋,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①特点有三: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②优点: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③局限:脆弱;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的特点,不利于商品经济和社会分工;近代,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5、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商周时期:(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原因:生产力,税制改革(齐、鲁)承认土地私有;表现:公田抛荒、私田私有】)——废除【(战国)商鞅变法,全面肯定】土地所有制形式: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主要形式)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土地兼并现象贯穿始终。
(3)土地兼并:①根源: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②方式:土地买卖在汉代以后成为主要途径;③危害: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和社会的稳定;④缓解:政府采取均田制(国有,北魏、隋-唐初)等抑制兼并的措施(4)租佃经营:产生(战国)——汉代(普遍)——宋代(重要)——明清(普及)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金属冶炼、纺织业、陶瓷业上课表格二、生产组织形式1、官营手工业:①地位:从西周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②优势: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分工细密、管理严格、技艺高超,工匠从征役制逐步到雇募制;③局限:不计成本、缺乏竞争、强制劳动.2、私营手工业:①春秋战国兴起;②明代中叶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70abf88c50e2524de4187e0e.png)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起源特点:从采集业向种植业发展;从多个中心向周边发展。
2、区域特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有明显地域差别。
南稻北粟3、农业特点:(五谷六畜)二、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生产模式1、生产工具的进步耕作方式进步①原始社会:石、木刀耕火种②文明时代:耒、耜石器锄耕③春秋战国:铁器、牛耕④汉代:推广牛耕铁犁牛耕⑤唐代:曲辕犁2、灌溉工具的进步:翻车、筒车3、水利设施的完善:①原始社会:大禹治水②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③两汉:漕渠、白渠、政府治理黄河④其他:新疆坎儿井三、生产方式的转变1.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2.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春秋战国以后①出现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②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b、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
③评价:积极性——农民生活较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落后性——分散、封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脆弱性——天害人祸易使之破产。
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特点一: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特点二:铁器牛耕相结合的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特点三:“男耕女织”的自耕农经营模式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周——井田制1、性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瓦解:①表现:公田抛荒,“私田”私有、贵族争夺田地②原因:a、生产力水平提高(铁器、牛耕)b、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土地私有c、商鞅变法:法律上确立土地私有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1、土地所有制①君主土地私有制②地主土地私有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经济基础③自耕农土地私有制2、土地兼并①历程:东汉――豪强地主经济宋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明清――商品经济繁荣,土地买卖普遍②根源:土地私有制③影响:a、政治上:国家——财政收入减少,社会——阶级斗争尖锐,农民起义爆发b、经济上:农民——普遍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产品;地主——乐于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阻碍资本主义萌芽④封建政府对土地兼并的限制:a、直接目的:增加国家收入b、措施:均田制(北魏)c、效果:一定程度上抑制兼并,并未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
历史必修二复习要点.doc
![历史必修二复习要点.doc](https://img.taocdn.com/s3/m/54ed94bba8956bec0875e30b.png)
%1在客观上既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对外国经济势力扩 张起了一定抵制作用.
补充:中国近代化
(1)在政治上,民主和法制逐渐取代封建专制独裁;
(2)在经济上,从生产方式来看,机器大生产逐渐取代手 工操作;从性质上来看,商品市场经济逐渐取代自给自足的 自然经济;
(3)在思想文化上,近代的自然科学逐渐取代封建的思想 文化。
%1脆弱性:自然灾害和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压迫容易导致自耕 农破产。
二、列举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 工业发展的特征。
1、冶金⑴冶铜: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己相当成熟
⑵冶铁业:春秋时期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
2、纺织
⑴中国最早发明丝织技术。
⑵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
%1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2)有利因素:
%1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1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1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1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二、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 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⑵影响:使中国日益脱离世界发展人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 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 契机。
3、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
⑴产生:时间、地点、部门----明中后期、江南地区、纺织业 标志----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
⑵明清时期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给自足经济在全国范围 内仍居主导地位。
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2)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商品市 场和原料产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发达的古代农业
○早期农业的起源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形成了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
◆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人们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种。
土地耕种一两年后,地力下降。
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商周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作物
(1)生产工具的进步: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
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
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2)耕作技术的进步: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这样,土地可以连续耕种,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3)农作物的发展: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早期农业的发展影响
(1)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2)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牛力犁耕的进步
○耕作技术的进步
(1)耕作技术(2)作物成熟
◆水利灌溉技术的发展
(1)水利工程:我国古代一直很重视农业灌溉,着名的水利工程有春秋战国时期的芍陂、都江堰、郑州渠以及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灌溉工具:人们还创制和改进农业灌溉工具。
◆◆小农经济产生原因
(1)生产工具的进步,特别是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技术的使用。
(2)耕作技术的进步。
(3)私有土地的出现。
◆◆小农经济产生时间:小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小农经济特点
(1)自给自足性: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
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2)分散性:小农经济的基本结构特征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3)封闭性:小农经济下的农民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
(4)落后性:表现在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小农经济发展条件
(1)生产力因素: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2)生产关系因素;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
(3)自身发展动力: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4)政府政策因素: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开明的统治者采取重农政策。
◆◆◆小农经济影响
(1)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2000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奠定了我国古代农耕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物质基础。
(2)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3)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其长期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重要原因。
◆◆◆对于小农经济评价
(1)积极性:①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
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②自耕农除盐、铁外,一般不必外求,因此生活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③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上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落后性: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3)脆弱性:天灾、人祸易使之破产。
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统治者过度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