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环卫一体化垃圾转运可研(含垃圾填埋场)
城乡环卫一体化可行性研究
城乡环卫一体化可行性研究一、引言城乡环卫一体化是指将城市和农村的环境卫生管理整合起来,共同解决环境卫生问题,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通过对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探讨其在现实应用中的优势和困难,从而为城乡环境卫生管理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城乡环卫一体化的背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城乡两个环境的差距日益扩大,城区的环境卫生相对较好,农村地区的环境卫生问题突出。
传统的城市环卫体制往往无法覆盖到农村地区,导致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滞后。
因此,城乡环卫一体化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城乡环卫一体化的优势1. 统一的管理体制城乡环卫一体化将城市和农村的环卫工作纳入同一管理体制之下,实现了资源的整合和统一监管。
这样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提高环卫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 资源共享城乡环卫一体化可以实现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
城市可以提供先进的环卫设备和技术支持,农村可以提供用于堆肥和生物能源的农业废弃物。
通过资源的互补利用,不仅可以降低运营成本,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负担。
3. 环境整体改善城乡环卫一体化有助于提升农村地区的环境质量,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
通过有序的垃圾分类和处理,减少污染源的排放,可以有效改善农村地区的空气质量和水体质量,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
四、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困难与挑战1. 规划与管理难题由于城市和农村环境的差异,城乡环卫一体化的规划和管理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
城市和农村的环卫设施和服务需求存在差异,如何统一规划和管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资金投入不足目前,城市环卫体制改革投入大量资金,而农村环卫设施相对滞后。
要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需要增加对农村环卫的投资,确保资源的均衡配置和公平分配。
3. 文化差异与习惯难以融合由于城乡之间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差异较大,城乡环卫一体化在推进过程中可能面临文化融合和习惯养成的困难。
因此,在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差异化的策略。
城乡环卫一体化垃圾转运可研(含垃圾填埋场)
第一章概述1.1 基本情况项目名称:东至县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一体化项目项目主管单位:东至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建设地点:东至县域设计阶段: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规模:废物箱2200只,垃圾收集点4451个,新建垃圾转运站8座,新建环卫基地1座,配套各类环卫车辆1544辆、智能分类系统1套和城市垃圾转运数字化管理系统1套,并对卫生填埋场工程进行完善设计单位:安徽省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工程总投资:总投资7461.17万元1.2 编制依据及采用的主要标准和规范1.2.1 编制依据1、《东至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东至县环境卫生设施规划(2011-2030年)》;3、业主提供的与本工程有关的其他基础资料。
1.2.2 采用的主要标准和规范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4月24日);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5年4月24日);3、《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2011年1月8日修正版);4、《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 27-2012);5、《生活垃圾转运站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17-2009);6、《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CJJ 47-2006);7、《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8、《农村生活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 574-2010);9、《安徽省农村生活垃圾3年治理行动方案》(建村发〔2015〕177号);10、《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等部门关于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治理的实施意见》(建村【2016】36号);11、《安徽省乡镇生活垃圾转运站工程项目建设与运行管理导则(试行)》2010年9月;12、《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CJJ/T 102-2004);13、《城市生活垃圾产量计算及预测方法》(CJ/T 106-1999);14、《塑料垃圾桶通用技术条件》(CJ/T 280-2008);15、《废物箱通用技术要求》(CJ/T 377-2011);1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17、《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1993);18、《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19、《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2008);20、《垃圾车》(QC/T 52-2015);21、《压缩式垃圾车》(CJ/T 127-2000);22、《扫路车》(QC/T 51-2006);23、《车厢可卸式垃圾车》(QC/T 936-2013);24、《洒水车》(QC/T 54-2006);25、《吸污车》(QC/T 652-2015);26、《小型电动垃圾车》(CJ/T 419-2012);27、《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规则》(CJ/T 213-2005);28、《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与编码》(CJ/T 214-2007);29、《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地理编码》(CJ/T 215-2005);30、《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建设规范》(CJJ/T 106-2005)。
垃圾转运站可行性研究报告
垃圾转运站可行性研究报告标题:垃圾转运站可行性研究报告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人口数量的增加,垃圾处理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
垃圾转运站作为垃圾处理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其规划与建设对保障城市环境卫生、提高垃圾处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对垃圾转运站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旨在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一、引言:1.1 研究背景:垃圾转运站是城市垃圾处理的核心环节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将垃圾从收集点转运至处理中心。
对于大城市而言,由于垃圾收集点和处理中心的距离较远,建设垃圾转运站可以明显减少垃圾运输车辆在城市内的行驶距离,降低交通压力和环境污染。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垃圾转运站的可行性,包括可行性分析、经济效益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估,并提出建设垃圾转运站的建议和对策。
二、可行性分析:2.1 技术可行性:分析垃圾转运站的技术建设方案,包括场地选择、建筑设计、设备配备等,确保其满足垃圾运输和处理的需求。
2.2 法律法规可行性:研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确保垃圾转运站的建设和运营符合法律要求,并取得必要的许可和审批文件。
2.3 经济可行性:分析垃圾转运站的投资规模、建设成本和运营费用,并评估其对降低垃圾处理成本和提高运营效率的经济效益。
2.4 社会可行性:考虑垃圾转运站对居民生活和环境的影响,通过与相关部门和社区居民的沟通和协商,确保建设垃圾转运站的社会支持度。
三、经济效益评估:3.1 垃圾运输成本:分析建设垃圾转运站后,垃圾运输成本的变化,包括燃料费用、车辆维护费用等。
3.2 垃圾处理成本:评估垃圾转运站建设后,垃圾处理成本的变化,包括运营费用、人工费用等。
3.3 经济效益:综合考虑垃圾运输成本和垃圾处理成本的变化,评估垃圾转运站的经济效益,包括投资回收期、内部收益率等指标。
四、环境影响评估:4.1 噪音影响:评估垃圾转运站对周边居民的噪音影响程度,并提出相应措施减少噪音污染。
4.2 空气污染:分析垃圾转运站对周边空气质量的影响,通过科学控制和处理技术,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排放量。
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综合处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综合处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乡生活垃圾的数量不断增加,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针对这一问题,本报告对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综合处理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旨在探讨该项目的可行性以及对环境与经济的影响。
2.项目背景城市和农村垃圾处理方式存在差异,城市主要采用集中处理的方式,而农村则以分散堆填和简易焚烧为主。
这种处理方式既浪费资源又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因此,建立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综合处理项目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3.可行性分析3.1技术可行性通过引进现代化的垃圾处理技术,如垃圾分类、焚烧发电、生物降解等,可以有效地处理城乡生活垃圾。
这些技术已在一些地区得到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因此,在技术方面,该项目是可行的。
3.2经济可行性3.3环境可行性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综合处理项目可以有效减少垃圾焚烧和填埋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通过引进现代化的垃圾处理设备,如焚烧发电与生物降解等技术,还可以将一部分垃圾转化为能源,进一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在环境可行性方面,该项目有利于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4.建议和推进措施4.1政府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并支持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综合处理项目的实施。
政府可以提供资金补贴、减免税收等支持措施,同时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该项目的顺利推进。
4.2全员参与要提高垃圾分类的参与度,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公众对垃圾处理的认识和意识。
各级媒体可以开展广泛的宣传,学校和社区可以组织相关的讲座和培训活动。
4.3建立合作机制5.结论通过对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综合处理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该项目在技术、经济和环境方面具备可行性,可以解决城乡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经济效益也具备潜力。
但是,推进该项目还需要政府支持、全员参与和建立合作机制等。
希望该报告对相关决策者和观察者能够提供参考,并对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综合处理项目的实施起到推动作用。
城乡环卫一体化可行性研究报告
城乡环卫一体化可行性研究报告摘要:城乡环卫一体化是指在城乡结合部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统一服务的环卫管理模式。
本文通过对城乡环卫一体化的研究,分析了其可行性,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1. 研究背景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出现是为了解决城乡环境治理中出现的问题。
在传统的环卫管理模式中,城区和农村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导致资源浪费和治理效果不佳。
因此,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2. 现状分析2.1 城区环卫管理城区环卫管理注重城市面貌和环境质量的提升,拥有完善的设施和技术手段,并有专业的环卫人员进行管理。
然而,由于城市人口密集,垃圾产生量大,城区环卫管理面临着垃圾清运和处理难题。
2.2 农村环卫管理农村环卫管理相对薄弱,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和设施,农村垃圾的处理多依赖于自然降解和农村居民自身的清理。
这导致了农村环境脏乱差,垃圾处理不当,给农民的生活和农田的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3. 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可行性分析3.1 城乡协同发展的需要城乡环卫一体化符合国家城乡协调发展战略的要求。
通过整合城乡资源和力量,可以提高整体的环境治理水平,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
3.2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城乡环卫一体化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利用。
通过合理规划和统一管理,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并降低运营成本。
3.3 提升治理效果城乡环卫一体化可以统一标准和管理手段,提升治理效果。
通过共同的管理体系和技术手段,可以更好地解决城乡环境治理中的难题。
4. 实施策略4.1 建立协调机制建立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协调机制,包括相关部门、社会组织和居民的参与。
通过合作与协调,形成共同治理的格局。
4.2 完善管理制度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明确城乡环卫一体化的职责和权利。
同时,建立监督机制,加强对环卫工作的监管和督促。
4.3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提升公众对城乡环卫一体化的认同和参与意识。
加强环境保护知识的普及,培养良好的环保习惯和行为。
5. 结论城乡环卫一体化是解决城乡环境治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城乡环卫一体化可行性研究
城乡环卫一体化可行性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乡差距也逐渐缩小。
城乡环卫问题成为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为了提高环境卫生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迫切需求。
本文将就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旨在找出一种既可行又有效的解决方案。
1. 城乡环境差异分析城乡环境差异是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基础。
城市地区凭借相对较高的经济水平和现代化设施,环境状况一般较好,但也存在着问题,如垃圾排放量大、污水处理不完善等。
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环境卫生水平较低,存在着垃圾乱堆放、污水随意排放等问题。
2. 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必要性(1)提高环境卫生水平。
城乡环卫一体化能够整合资源,合理利用现有设施设备,提高环境卫生水平。
通过环境管理制度的统一,可以减少城乡间的差距,提升整个地区的环境质量。
(2)促进资源共享。
城市与农村地区可以共享环卫设备和服务,如垃圾处理设施、环卫工人等,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减少重复建设。
(3)实现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目标。
城乡环卫一体化可以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使城乡居民都能够享受到良好的环境卫生条件。
3. 城乡环卫一体化的挑战与问题(1)人员管理问题。
不同地区的环卫工作人员管理制度、待遇等存在差异,整合工作人员可能面临一些困难和阻碍。
(2)设施设备不平衡。
城市地区相对于农村地区更为发达,环卫设施设备更多、更先进,如何统筹利用设备并使其在农村地区发挥作用成为关键问题。
(3)资金投入不均衡。
城市地区相对财政收入更高,投入的环卫经费也更多,而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较弱,资金投入较少,如何保障农村地区的环卫设施设备建设是一个难题。
4. 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实施路径(1)完善管理机制。
建立统一的城乡环境管理机制,制定统一的管理规范和标准,确保城乡环境卫生工作得到有序推进。
(2)加强设施设备建设。
优化城乡环卫设施设备布局,确保农村地区也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地区相当的服务水平,并注重技术的适应性和可持续性。
城乡环卫一体化可行性研究报告
城乡环卫一体化可行性探究报告一、引言城乡进步不平衡是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其中,城乡环卫存在很大的差距。
随着经济的快速进步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产生的垃圾和污染物越来越多,环卫工作压力日益增大。
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的环境卫生状况也需要改善。
因此,进行城乡环卫一体化是必要的,本报告旨在探究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可行性及其相关问题。
二、城乡环卫一体化的意义1.提升环卫水平:城市环卫工作相对农村更好,将城市的阅历与技术引入农村,可以提高农村环卫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
2.优化资源配置:城市和农村本身拥有不同的资源,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能够合理利用资源,防止浪费。
3.增进城乡一体化进步:城乡环卫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加快城乡进步的步伐,并推动城乡差距的缩小。
三、城乡环卫一体化的难点与挑战1.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差别较大,农村的环卫设施建设亟待加强,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
2.人员培训与管理:农村环卫人员相对城市环卫人员培训水平较低,管理存在困难,需加强农村环卫人员培训,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
3.文化观念与意识转变:农村地区浩繁居民对环境保卫的意识相对较弱,需要通过教育和宣扬加强环境意识,推动农村居民的环保行为转变。
四、城乡环卫一体化的推行措施1.加大投入力度: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环卫的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提供更好的环卫设施和服务。
2.加强技术支持:将城市环卫技术和阅历引入农村,为农村环卫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3.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城乡环卫一体化的机制和体制,加强对农村环卫的管理和监督。
4.宣扬教育:加强对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教育,引导其树立环境保卫和垃圾分类的观念。
五、案例分析:广东省潮州市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实践潮州市乐观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在城市和农村环卫工作中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进步。
相关举措包括:加大农村环卫设施建设投入,提升农村环卫水平;组织城市环卫人员到农村开展培训和指导工作;加强环境保卫宣扬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
城乡环卫一体化可行性研究报告
城乡环卫一体化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引言城乡环卫一体化是指将城区和农村地区的环卫设施和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整体的环境卫生服务体系。
此举旨在优化城乡环境,提升农村地区的清洁度和卫生状况,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本报告旨在对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二、研究目标1. 了解城乡环卫现状:调查和分析目前城区和农村地区环卫设施的现状,包括垃圾收集、处理设施、清洁工作人员的配置情况等。
2. 探究城乡环卫一体化的优势:通过比较城区和农村地区环卫管理的不同,分析城乡环卫一体化的优势和可行性,探索整合资源的潜力。
3. 研究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具体实施方案:基于调研和分析结果,制定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具体实施方案,包括组织架构、人员培训、技术支持等。
三、城乡环卫现状调研通过对城乡环卫现状的调研,我们了解到以下情况:1. 垃圾收集:城区的垃圾收集设施相对完善,采用集中式、定点收集的方式;而农村地区则主要依靠自行处理或小规模的垃圾箱收集。
2. 垃圾处理:城区设有大型垃圾处理中心,能够高效处理各类垃圾;而农村地区则较为缺乏垃圾处理设施,导致部分垃圾无序倾倒。
3. 清洁工作力量:城区的清洁工作力量充足,机械化程度高,操作规范;而农村地区则缺乏专业化的清洁工作力量,主要依靠农户自行清扫。
四、城乡环卫一体化的优势基于城乡环卫现状的调研,我们认为城乡环卫一体化具有以下优势:1. 整合资源:城区的环卫设施和农村地区的环卫需求可以通过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达到资源高效利用的目的。
2. 提升农村环境:城乡环卫一体化可以借鉴城区的环境管理经验,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环境卫生服务,提升农村人民的生活质量。
3.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城乡环卫一体化,可以合理配置清洁工作力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城乡环卫管理成本。
五、城乡环卫一体化实施方案基于城乡环卫一体化的优势和可行性,我们提出以下实施方案:1. 建立协调机制:成立城乡环卫一体化协调机制,包括相关部门和专家组成,负责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协调工作。
城乡环卫一体化可行性研究报告
城乡环卫一体化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环境卫生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报告旨在对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城乡环卫现状分析(一)城市环卫现状城市地区通常配备了相对完善的环卫设施和专业的环卫队伍。
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系统较为规范,有专门的垃圾填埋场或焚烧厂。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垃圾分类执行不够彻底,部分区域垃圾清运不及时,导致环境污染和卫生问题。
(二)农村环卫现状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的环卫状况较为落后。
垃圾处理设施缺乏,很多村庄没有固定的垃圾收集点,垃圾随意倾倒现象严重。
环卫队伍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农村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影响居民的健康和农村的形象。
三、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必要性(一)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可以消除城乡环卫差距,整体提升城乡环境质量,减少环境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危害。
(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乡环卫一体化是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有助于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统一规划和管理城乡环卫工作,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垃圾处理的效率和资源回收利用率。
(四)提升居民生活品质良好的环境卫生是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保障,城乡环卫一体化能够为城乡居民创造更加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
四、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可行性分析(一)政策支持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为城乡环卫一体化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技术可行现代环卫技术不断发展,如垃圾压缩转运技术、垃圾分类处理技术等,为城乡环卫一体化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资金来源可以通过政府财政投入、社会资本参与、居民付费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保障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实施。
(四)管理经验借鉴一些地区已经在城乡环卫一体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垃圾转运站可行性研究报告
垃圾转运站可行性研究报告垃圾转运站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增长的不断加大,城市垃圾的数量不断增加,垃圾处理和转运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建设垃圾转运站成为城市管理部门关注的焦点。
本报告旨在对垃圾转运站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二、可行性研究内容1. 市场需求分析:深入了解目标地区的垃圾产量和垃圾处理技术需求,评估建设垃圾转运站的市场需求。
2. 技术可行性分析:研究并评估垃圾转运站所需的技术设备及其影响因素,包括垃圾处理设备、运输设备、环保设备等。
3. 经济可行性分析:对垃圾转运站的建设和运营成本进行评估,分析收益与投资比例,评估项目的回报率和财务可行性。
4. 环境可行性分析:评估垃圾转运站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包括噪音、气味、污水排放等,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5. 社会可行性分析:评估垃圾转运站对社会的影响,包括创造就业机会、改善垃圾处理效率、提升城市形象等因素。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调研、实地调查、数据分析、专家访谈等多种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四、可行性研究结果1. 市场需求分析: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目标地区的垃圾产量不断增加,垃圾处理技术需求迫切。
建设垃圾转运站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
2. 技术可行性分析:研究发现,目标地区的垃圾转运站所需的技术设备已经有成熟的供应商,技术可行性较高。
3. 经济可行性分析:经过成本评估和收益分析,垃圾转运站具有一定的投资回报率和财务可行性。
4. 环境可行性分析:经过环境影响评估,垃圾转运站的环境影响较小,并且可以通过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来减少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5. 社会可行性分析:垃圾转运站的建设将能够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垃圾处理效率,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具有较高的社会可行性。
五、结论垃圾转运站的建设在目标地区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等方面的分析都显示了垃圾转运站的发展潜力。
然而,在实际建设中还需要关注施工、运营和监管等方面的问题,以确保垃圾转运站的可行性能够得到最大的保障。
城乡环卫一体化可行性研究
城乡环卫一体化可行性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环境卫生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城乡环卫一体化作为一种创新的管理模式,旨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环境卫生的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和协同发展,对于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
一、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内涵与意义城乡环卫一体化是指将城市和农村的环境卫生工作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规划、组织、实施和监督,实现城乡环境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其主要内容包括垃圾收集、运输、处理设施的共建共享,环卫作业队伍的统一管理,环境卫生标准的统一制定和执行等。
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有利于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
通过统一的环卫管理,农村地区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同等水平的环境卫生服务,减少垃圾堆积、污水横流等现象,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其次,有助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环卫一体化能够促进城乡之间的资源流动和要素配置,缩小城乡差距,增强城乡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再次,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通过集中处理垃圾和污水,实现资源的回收利用和污染的有效治理,降低环境污染风险,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实施现状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已经开始积极探索和实践城乡环卫一体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例如,部分城市通过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垃圾处理体系,实现了垃圾的分类收集、密闭运输和无害化处理;一些农村地区通过引入市场化的环卫服务,提高了环卫作业的效率和质量。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是城乡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
农村地区的垃圾处理设施相对薄弱,垃圾收集点布局不合理,运输车辆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
城乡环卫一体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用于设施建设、设备购置和人员培训等,但部分地区由于财政困难,资金保障不到位。
三是管理体制不顺畅。
城乡环卫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存在职责不清、协调不畅等问题,影响了工作的推进效率。
城乡环卫一体化可行性研究报告
城乡环卫一体化可行性研究报告1.引言城乡环卫一体化是指以城市为核心,将城市与农村地区的环卫服务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协同共享、管理协同、技术协同和应急响应协同的一种管理模式。
本报告旨在探讨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可行性,并提出相应的实施建议。
2.背景2.1 城乡差异城市地区由于人口密集、产业发达,对环卫服务的需求较高,而农村地区由于人口较少、经济欠发达,环卫服务存在缺乏和不规范等问题。
2.2 环境污染城市和农村地区都存在环境污染问题,包括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
传统的城市环卫和农村环卫管理模式存在管理漏洞,无法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3.可行性分析3.1 政策支持国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实施,并提供财政支持和政策扶持,为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可行性提供了基础条件。
3.2 资源共享城市和农村地区在环卫资源上存在差异,城乡环卫一体化可以实现资源的协同共享,充分利用城市的资源优势,支持农村地区的环卫发展。
3.3 技术支持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可以提高环卫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城乡环卫一体化的顺利实施。
例如,智能垃圾分类系统、环境监测设备等可以帮助提高环卫管理水平。
4.实施建议4.1 完善政策支持各级政府应加大力度,出台更加具体和可行的政策措施,为城乡环卫一体化提供政策保障和经济支持。
4.2 提升技术水平投入资金,引进先进的环卫技术设备,提高环卫作业效率和质量,推动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发展。
4.3 加强组织协调建立健全的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机制,统筹规划和协调城乡环卫工作,加强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
5.风险与挑战5.1 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和农村地区发展水平不均衡可能会影响城乡环卫一体化的顺利实施,需要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来解决这个问题。
5.2 环保意识不足一些地区的居民对环保意识的缺乏也可能导致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受阻,需要通过宣传教育和法律法规等手段提高环保意识。
6.结论城乡环卫一体化是解决城乡差异和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举措。
垃圾转运站可行性研究报告
垃圾转运站可行性研究报告1. 引言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垃圾处理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
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因此建设垃圾转运站成为了一种潜在的解决方案。
本报告将对垃圾转运站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分析其优势和挑战,并提出建设垃圾转运站的可行性建议。
2. 垃圾转运站的定义和功能垃圾转运站是指用于将城市收集的垃圾从源头运输至处理设施的中转站点。
其主要功能包括垃圾的收集、分类、压缩和运输。
垃圾转运站可以将垃圾从分散的收集点集中起来,提高垃圾处理的效率和环境效益。
3. 垃圾转运站的优势3.1 提高垃圾处理效率垃圾转运站能够将垃圾集中起来,减少了垃圾收集车辆的行驶路程和时间,从而提高了垃圾处理的效率。
此外,垃圾转运站还可以对垃圾进行分类和压缩,减少了垃圾处理设施的负担。
3.2 减少环境污染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如直接填埋或焚烧,容易导致环境污染。
垃圾转运站可以将垃圾转运至现代化的处理设施,如垃圾焚烧厂或垃圾填埋场,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其还可以对垃圾进行分类,将可回收物资进行回收利用,进一步减少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3.3 空间利用合理垃圾转运站可以将分散的垃圾收集点集中起来,减少了城市中需要用于垃圾收集和处理的空间。
这样可以将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为城市的其他建设提供更多的空间。
4. 垃圾转运站的挑战4.1 建设成本较高建设垃圾转运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土地购置、站点建设、设备购置等方面的费用。
此外,运营和维护垃圾转运站也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持。
因此,建设垃圾转运站的成本较高,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投入。
4.2 垃圾分类和处理的难度垃圾转运站需要对垃圾进行分类和处理,这需要一定的技术和人力资源。
尤其是对于一些特殊的垃圾,如有害垃圾和电子垃圾,其处理方式相对较为复杂,需要专业的处理设施和人员。
因此,垃圾分类和处理的难度是建设垃圾转运站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4.3 社会接受度和环境影响建设垃圾转运站往往会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质疑。
生活垃圾清运方案 城乡环卫一体化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实施方案
生活垃圾清运方案城乡环卫一体化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实施方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导思想,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促进城乡环境环卫质量的整体提升,根据延寿县县委、县政府关于《乡镇环卫一体化实施方案意见》的要求,结合各乡镇村实际情况,统筹制定九个乡镇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实施方案如下:一、划分管辖界线与住建局所进行实地勘察,划清环卫管理界线,制定详细的环卫管理示意图,做到界线清楚,职责明确。
二、项目概况1、延寿县安山乡、加信镇、六团镇、青川乡、寿山乡、延河镇、延寿镇、玉河乡、中和镇9个乡镇及下辖村、屯道路清扫保洁、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转运及协助9个乡镇驻地冬季冰雪清除。
主要包括:1、村内街道的清扫保洁,线杆、墙体野广告及破损广告清理(离地面高度2米以下),绿化带、树坑清理,村庄周边3米范围内生活垃圾及时清理;2、村内生活垃圾的收集清运;3、二座农村生活垃圾转运站的运营4、所有垃圾运至延寿县生活垃圾填埋场(位于延寿县延寿镇黑山村)农村垃圾日产量序号乡镇屯村户籍人口(人)常驻人口(人)垃圾日产量(吨)垃圾年产量(吨)名称1安山乡3812219211962917.546400.932加信镇339126961245610.163707.233六团镇6815256342160920.517485.1345610 19000 16588 15.2 55485寿山乡436 16227 13344 12.98 4738.28 6延河镇7917 21975 13936 17.58 6416.7 7延寿镇7514 1710013.684993.28玉河乡6415257922278020.637531.269中和镇19613870874511.14050.04合计486106174215144387139.37250870.785、根据项目实际需要租赁车辆、设备,租赁不足部分由公司采购。
三、创新环卫管理1、保洁人员、车辆作业内容和时间序号工作内容作业时间及方式备注1保洁人员1、夏季清扫保洁作业时间:7:30--11:30,14:00--17:002、冬季清扫保洁作业时间:8:00--12:00,13:00--17:003、每日二次普扫:第一次普扫时间为8:00-10:00,第二次普扫时间为14:00-16:00其他时段实行无空档巡回保洁。
城乡环卫一体化可行性研究报告
城乡环卫一体化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引言城乡环卫是当前社会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现阶段,城市与农村之间在环境卫生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相对较好,而农村地区则面临环境脏乱差等问题。
为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实现城乡区域的和谐发展,本报告旨在研究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可行性。
二、城乡环卫现状分析1. 城市环卫现状目前,城市地区在环卫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环卫管理体系。
城市可以实施垃圾分类、定时清运、公共设施维护等措施,保持环境的整洁和良好卫生状况。
2. 农村环卫现状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的环卫状况相对较差。
农村居民对垃圾分类意识较低,垃圾清运不及时,导致环境脏乱差。
此外,农村地区缺乏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污水直接排放对环境造成污染。
三、城乡环卫一体化的意义1.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通过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可以实现城乡资源的有序调配,减少资源浪费,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农村地区的环境改善将提升当地的居住品质和居民生活水平,进而有效防止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2. 保护生态环境城乡环卫一体化可以加强对农田、水源等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减少污染物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保持农田的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为农业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
3. 提升城乡形象城乡环卫一体化的推进将有效改善农村地区脏乱差的问题,提升城乡形象。
对于城市而言,环境整洁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和外部投资;对于农村而言,美丽的环境将助力乡村旅游和农产品销售,增加农民收入。
四、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可行性分析1. 政策支持当前,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支持城乡环卫一体化的推进。
这些政策可以为城乡环卫一体化提供充分的支持和保障。
2. 资金投入城乡环卫一体化需投入大量资金,主要用于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环境整治等方面。
通过吸引政府资金、社会资本以及国际援助等多方投入,城乡环卫一体化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3. 人员培训城乡环卫一体化的推进需要培养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环卫队伍。
(2023)城乡生活垃圾收转运一体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议书(一)
(2023)城乡生活垃圾收转运一体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议书(一)建议书:2023年城乡生活垃圾收转运一体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 项目背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城乡生活垃圾的数量与日俱增,垃圾处理问题日益凸显。
因此,市政府计划在2023年实施城乡生活垃圾收转运一体化项目,以期解决垃圾处理问题。
2. 目标与意义该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将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到90%以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
同时,该项目还有助于提高城乡垃圾收运的效率,减少垃圾滞留和积存的情况,提高城乡环境卫生。
3. 项目建设内容城乡生活垃圾收转运一体化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建设内容:•垃圾分类设施的建设•生活垃圾转运站的建设•垃圾运输设备的配备•垃圾处理厂的建设4. 项目实施方案该项目实施方案如下:•优先在城市的密集区域建设垃圾分类设施和生活垃圾转运站。
•换取废旧汽车、补助购买新车、设立物资补贴等政策,鼓励私人企业和公共单位积极参与垃圾运输。
•发放垃圾分类宣传手册,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在垃圾处理厂内设立尽量多的无害化处理和能源回收设施。
5. 预期效益该项目的预期效益包括:•减少垃圾污染,改善城乡生活环境。
•确保城乡垃圾收运的高效和快速。
•垃圾分类有利于资源回收,减少能源浪费。
•规范城乡垃圾处理流程,降低垃圾处理成本。
6. 实施风险该项目实施风险主要包括:•资金短缺。
该项目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若资金短缺,将影响项目的实施。
•政策不配套。
政策的不实施或者不配套也会影响到项目的实施。
•社会接受程度。
民众对垃圾分类以及垃圾运输的意识程度不够,也会影响到项目的实施。
7. 建议•增加多种融资渠道,扩大项目资金来源。
•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促进项目的实施。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接受程度,以便项目可以顺利的实施。
8. 结论综上所述,城乡生活垃圾收转运一体化项目的实施对环境保护和城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政策和技术的不断完善,该项目可行性将不断提高,建议尽快实施。
乡镇垃圾中转站可研性报告
乡镇垃圾中转站可研性报告乡镇垃圾中转站可研性报告报告使用范围很广。
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镇垃圾中转站可研性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章概述1.1编制背景1.1.1项目名称太平川镇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1.1.2承办单位名称太平川镇人民政府1.1.3项目性质新建1.1.4项目类别市政工程1.2编制依据、目的和范围1、2、1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4)《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发[1996]31号)(5)《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6)《绥化市北林区域村镇体系规划》(20xx―20xx)1.2.2编制目的本项目的建设以垃圾收集转运为手段,以达到农村生活垃圾的及时收集、转运、处理为目的,旨在营造农民舒适的生活、经济和发展环境。
报告通过分析太平川镇现有垃圾产生量,预测未来十五年垃圾产生规模,配套设计垃圾中转站;根据各种转运工艺的适用条件,分析研究解决的方案和措施,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为建设经济合理的垃圾转运系统提供可行性建议。
1.2.3编制内容本报告主要为研究本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对项目的建设提供依据及对项目后期运营进行预测,本报告的编制主要为达到以下目的:(1)论述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确定工程建设规模;(3)提出合理的工程方案并加以论证、优化;(4)提出工程投资估算、效益分析、运行管理组织及实施进度计划;提出资金筹措方案。
1.2.4编制范围1、由于太平川镇农村生活垃圾已纳入区统一收运系统并作统一处理,本次可行性研究编制范围仅包括本行政区域内所有村屯范围。
2、对生活垃圾收集、转运方案进行比选,确定生活垃圾收运方案。
城乡环卫一体化可行性研究报告
城乡环卫一体化可行性研究报告摘要:城乡环卫一体化是指将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环境卫生管理纳入一个统一的体系中,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管理效率提升和环境质量改善的目标。
本报告旨在研究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可行性,并提出具体的实施策略和措施。
1. 引言城乡环卫问题一直是我国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当前,城市地区环境卫生管理相对较好,而农村地区存在着环境脏乱差的问题。
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实施可以有效解决这一矛盾,提高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
2. 目前的城乡环卫管理现状目前,城市地区环卫管理相对完善,设立了专门的环卫部门,配备了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而农村地区环卫管理相对薄弱,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和规范的操作标准。
3. 城乡环卫一体化的优势城乡环卫一体化有以下几个优势:a. 资源整合:城乡环卫一体化可以实现资源的统一调配,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
b. 管理效率提升: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可以提高城乡环卫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c. 环境质量改善:城乡环卫一体化可以有效改善农村地区的环境质量,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
4. 可行性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5. 可行性研究结果通过对现有环卫管理现状和资源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在技术和经济层面上是可行的。
同时,广大农村地区对于环境卫生改善的需求也提供了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动力。
6. 实施策略和措施为了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我们提出以下策略和措施:a. 建立统一的城乡环卫管理机构,负责统筹规划、指导和协调工作。
b. 加强人员培训,提升城乡环卫管理的专业水平。
c. 推广环卫设备和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d.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落实,确保城乡环卫一体化的顺利实施。
7. 结论城乡环卫一体化是解决城乡环境卫生问题的重要途径。
本报告研究表明,城乡环卫一体化在技术和经济上是可行的。
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将在资源优化配置、管理效率提升和环境质量改善等方面带来显著的效益。
城乡环卫一体化可行性研究报告
城乡环卫一体化可行性研究报告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环卫工作也日趋重要。
同时,农村地区也需要加强垃圾分类、清理污水等环卫工作。
城乡环卫一体化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本文将从各方面考察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可行性。
一、环保意识提升城乡环卫一体化可以帮助提高城乡居民的环保意识。
在城市,人们已经逐渐习惯了垃圾分类、减少塑料袋使用等环保行为。
这些环保活动在城市进行得较为普遍,但是在农村地区,环保观念的普及仍然相对滞后。
城乡环卫一体化可以将城市的环保观念引入农村,通过农村宣传环保知识,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让乡村更美丽,给人们一个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
二、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环卫一体化也需要依赖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可行性研究需要具体分析农村和城市的环境差异以及不同的需求,建立适合不同地区的环保设施。
比如,在城市中需要大型的垃圾处理中心、污水处理厂等,而在农村则更需要小型的处理设施和充电桩等。
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政府投资和支持,也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起完备的城乡环卫一体化体系。
三、资源整合城乡环卫一体化需要整合城市和农村的资源,包括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从而提高资源的合理利用。
城市和农村的环卫体系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优点,将它们结合起来可以互补不足,形成整体上的优势。
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实现城乡环卫信息的共享和联动管理,将城乡环卫工作联为一体,可以更加高效地开展环保工作。
四、社会参与城乡环卫一体化需要大力发扬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精神。
政府在推动城乡环卫一体化时需要对公众宣传,让人们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同时,社区也可以通过志愿者、环保宣传等方式来加强社会力量的参与,让人们更加深入地参与到环保工作中。
城乡环卫一体化的成功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及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
综上,城乡环卫一体化具备很高的可行性。
通过提高环保意识、基础设施建设、资源整合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工作,可以使城乡环卫工作更加完善,为建设美好的城乡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概述1.1 基本情况项目名称:东至县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一体化项目项目主管单位:东至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建设地点:东至县域设计阶段: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规模:废物箱2200只,垃圾收集点4451个,新建垃圾转运站8座,新建环卫基地1座,配套各类环卫车辆1544辆、智能分类系统1套和城市垃圾转运数字化管理系统1套,并对卫生填埋场工程进行完善设计单位:安徽省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工程总投资:总投资7461.17万元1.2 编制依据及采用的主要标准和规范1.2.1 编制依据1、《东至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东至县环境卫生设施规划(2011-2030年)》;3、业主提供的与本工程有关的其他基础资料。
1.2.2 采用的主要标准和规范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4月24日);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5年4月24日);3、《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2011年1月8日修正版);4、《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 27-2012);5、《生活垃圾转运站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17-2009);6、《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CJJ 47-2006);7、《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8、《农村生活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 574-2010);9、《安徽省农村生活垃圾3年治理行动方案》(建村发〔2015〕177号);10、《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等部门关于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治理的实施意见》(建村【2016】36号);11、《安徽省乡镇生活垃圾转运站工程项目建设与运行管理导则(试行)》2010年9月;12、《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CJJ/T 102-2004);13、《城市生活垃圾产量计算及预测方法》(CJ/T 106-1999);14、《塑料垃圾桶通用技术条件》(CJ/T 280-2008);15、《废物箱通用技术要求》(CJ/T 377-2011);1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17、《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1993);18、《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19、《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2008);20、《垃圾车》(QC/T 52-2015);21、《压缩式垃圾车》(CJ/T 127-2000);22、《扫路车》(QC/T 51-2006);23、《车厢可卸式垃圾车》(QC/T 936-2013);24、《洒水车》(QC/T 54-2006);25、《吸污车》(QC/T 652-2015);26、《小型电动垃圾车》(CJ/T 419-2012);27、《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规则》(CJ/T 213-2005);28、《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与编码》(CJ/T 214-2007);29、《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地理编码》(CJ/T 215-2005);30、《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建设规范》(CJJ/T 106-2005)。
1.3 研究范围本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范围为:按照国家标准和规范对东至县城乡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系统进行完善,完成东至县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一体化建设工程。
主要包括:1、根据东至县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城市发展趋势,论证东至县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根据工程建设内容,并结合地方财力,合理确定工程的处理工艺及规模。
3、垃圾转运站及环卫基地的方案设计。
4、对推荐方案进行投资估算及经济分析。
1.4 编制原则本次工程编制的指导思想是执行国家建设部《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 27-2012)》等相关标准和规范,通过项目的实施,实现对东至县垃圾的“安全、卫生与经济”收集、转运、处理。
针对东至县的实际情况,本着配套完善环卫设施,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条件,达到投资少、见效快,并且与东至县的城市发展规模相协调的前提,兼顾未来东至县环卫规划,东至县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工程设计采取以下原则:1、以国家和省市有关法令、法规和标准为原则,以省、市计委和建委等政府部门的批文、批件为依据,在池州市和东至县相关规划文件指导下进行。
2、改善东至县城及农村垃圾收运现状,提高东至县环境卫生质量;3、垃圾收集运输系统全面规划、点面结合、因地制宜、便于居民垃圾投放、保护环境;4、充分利用现有环境卫生设施,结合现状完善收集转运处理体系,实现生活垃圾的全收集、全处理;5、结合农村生活垃圾具有量大面广、间歇投放、控制困难等特点,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建立区域处理理念,实现区域内环卫设施共建共享,推行环卫保洁和收集运输与处理市场化运作机制;6、结合东至县发展状况,在东至县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根据城市总体布局,采用远近结合、近期为主的原则,合理确定东至县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工程的处理工艺和规模。
7、以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在满足工程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使工程投资发挥最大综合效益。
1.5 主要研究结论东至县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一体化项目建设内容为新增废物箱2200只,垃圾收集点4451个,新建8座垃圾转运站,新建环卫基地1处,配套环卫车辆1544辆、智能分类系统1套和城市生活垃圾转运数字化管理系统1套,并完善卫生填埋场运营环境。
新建垃圾转运站垃圾转运能力为250t/d,可满足东至县城及乡镇近期生活垃圾转运的需要。
工程总投资为7461.17万元。
本工程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详见下表。
表1-1 东至县城乡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系统主要工程量表第二章城市概况2.1 东至县城市概况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东至县属池州市,位于安徽省南部边陲,长江中下游南岸,皖赣交界。
东与池州市贵池区、石台县、黄山市的祁门县接壤;西北与安庆市的怀宁县、望江县一江之隔;北部和安庆市区隔江相望;南部和西南部与江西省景德镇市、鄱阳县、彭泽县接壤。
地理座标介于东经116°39'~117°18'和北纬29°34'~30°30'之间。
县城尧渡镇位于县境中部,北距安庆市区50km,距池州市区90km,南距江西省景德镇市150km,西至江西省重镇九江100km,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及本省通往江西的主要通道之一。
县境南北全长125公里,东西均宽82公里,县域面积3261平方公里,为安徽省最大的县域之一,占安徽省总面积的2.3%。
东至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
长江黄金水道流经县内8.5公里,拥有香口、东流、大渡口等多个港口,境内纵贯南北的206国道和横穿东西的318国道与安庆长江大桥相连,4条省道纵横交错,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东至已建成通车的沿江高速、安景高速和铜九铁路穿越全境,加上望东长江大桥、东九高速公路,使东至日益成为皖西南交通枢纽,沿江达海,承东接西,具有较明显的区位优势。
图2-1 东至县县域综合交通规划图2.1.2 历史沿革东至县境古无大的建置。
据《东流具志》、《建德县志》记载:虞、夏、商、周属扬州地,秦属九江郡、鄣郡。
西汉分属豫章郡彭泽、鄱阳县和丹阳郡石城县地。
东汉不变。
三国时属吴国彭泽、丹阳、鄱阳三郡地。
晋分属豫章郡彭泽县、鄱阳郡鄱阳县、宣城郡石城县地。
南朝宋、齐,分属扬州宣城郡石城、历陵县地和江州鄱阳郡鄱阳、浔阳郡彭泽县地,梁、陈二代在今县境设南太原郡,置和城(今东流镇)、晋阳(今张溪一带)两县,属南豫州。
隋平陈后,太原郡及和城、晋阳两县并废,地分属浔阳郡龙城县、九江郡彭泽县和宣州郡秋浦县、饶州鄱阳郡鄱阳县。
唐至德二年(757),分秋浦、鄱阳两县地在梅城置至德县,以年号为县名,属江南西道浔阳郡。
乾元元年(758)属饶州,永泰元年(765)改属池州。
会昌初(841—846),在原和城县旧址建东流场,属江州彭泽县。
《方舆纪要》载,五代杨吴顺义二年(922)改至德为建德县,仍属池州,历南唐不变。
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升东流场为东流县,属江州。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改属池州池阳郡,并割贵池之晋阳乡益东流。
两宋时东流、建德两县均属江南东路池州池阳郡。
元初属江淮行省,元二十一年(1284)改属江浙行省,元二十三年属江浙行省池州路。
明和清初属池州府。
明洪武初,池州路为九华府、华阳府,后仍改为池州府,直隶南京。
清顺治二年(1645)属江南省,康熙十五年(1676)属安徽省。
雍正元年(1723)隶两江总督,雍正十一年属安徽省宁池太道。
民国元年(1912)东流、建德两县直属安徽省。
3年元月,建德县因与浙江省建德县重名改为秋浦县,3年6月至17年8月底属安徽省芜湖道。
21年10月秋浦县复名至德县,同月改属安徽省第八专区。
1949年4月22、23日两县先后解放,同年5月13日同属皖南行署池州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县仍属皖南行署池州专区。
1953年2月24日改属安徽省安庆专区。
1959年5月15日,两县合并为东至县,以尧渡镇为县城,仍属安庆专区。
1965年7月14日东至县改属池州专区,1971年3月29日专区改地区,隶属不变。
1980年元月29日改属安庆行署。
1988年9月2日,池州行署恢复,东至县复属池州行署。
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池州地区和县级贵池市,设立地级池州市。
东至县属池州市至今未变。
东至县总人口54.8万人(2015年),全县辖12个镇、3个乡:尧渡镇、东流镇、大渡口镇、胜利镇、张溪镇、洋湖镇、葛公镇、香隅镇、官港镇、昭潭镇、龙泉镇、泥溪镇、花园里乡、木塔乡、青山乡。
县政府驻尧渡镇。
2.1.3 地形地貌东至县属皖南山区,地貌特征中间高、南北低、东南高、西北低,北端为沿江平圩,最低圩地高程9.5米,中部是起伏的冲岗,东南山峰叠翠,群山连绵,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峰有5座,其中最高的山峰仙寓山,海拔1375.7米,西南山势逐渐平缓,渐靠鄱阳湖平原,境内河网发达、湖泊密布,有尧渡、龙泉、黄湓、香隅4条主要河流,有升金湖、黄泥湖、小七里湖等大小湖泊14处,是一个典型的集高山、丘陵、冲岗、平圩、江洲、河湖等复杂地形的县。
全县地貌分为三区:(1)北部沿江湖泊、岗地、平原区本区自牛矶、香口向东北作弧形延伸,直至黄湓河,宽约6~30km,占全县面积的1/6。
(2)中部中低山、丘陵、盆地区自升金湖以南至官港——大王尖一线以南地区,面积约为全县的1/2,区内地形东高西低,东部县域交界处为九华山余脉延伸;与石台、祁门、江西浮梁县交界处崇山峻岭为最高区。
低山丘陵间水系发育,尧渡河、黄盆河蜿蜒其中,其间发育了不少山间盆地。
(3)南部低山、丘陵、盆地区官港——大狼尖一线以南,泥溪、昭潭等多个乡镇,面积约占全县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