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
汉中师范附属小学王红
一、教材分析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科学常识性的课文。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文章的作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路甬祥,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课文开篇气势恢宏,第一段只有一句话,以毋庸置疑的口吻说明了一个事实: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作者借神话故事中神仙道士运用法力“呼风唤雨”的本领比喻20世纪与以往的不同。
第2自然段,课文连续运用两个设问句,强有力地说明,正是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发现”和“发明”,才使神话中的“呼风唤雨”变为现实,使人类的生活得到了大大的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阐明了科学技术对改变人类生活的现实意义。
第3、4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列举具体事例巧妙地揭示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意义:没有科学技术,人类只能顺从自然。人们生活在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社会”,只能在神话中“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但是拥有了科学技术,人类就能改造自然,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上天入地、咫尺天涯已不再是神话,现代科学技术把广博的地球浓缩成了小小的“地球村”,“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可见科学技术对改变人类生活的作用十分巨大。
第5自然段中,作者引用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名言,点明文章的主旨:科学技术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它将使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
二、教学目标分解(表一)
三、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四、教学的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五、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的学生聪明、好学,在领悟作者表达方式,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能力较强。在一年级的时候就进行过网络课的学习,他们熟悉网络,能熟练地使用搜索工具,绝大多数的学生能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他们喜欢阅读、善于质疑、乐于探索,20世纪有许多伟大的科技发明和创造, 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我们虽然
生活在新世纪,但学生对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了解的并不是很多。网络环境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通过图、文、声、像为学生展现现代科学的魅力,使学生明白科学看似神秘,实际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网络环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科技类课文用词准确、语言简洁等表达方面的特点,使其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体验,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本课的教学对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建构帮助很大。
六、教学设计说明
1、凭借网络环境,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时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科学常识性的课文。课文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20世纪有许多伟大的科技发明和创造, 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我们虽然生活在新世纪,但学生对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了解的并不是很多。如果仅凭教师的讲解,学生对科学的认识不足,学生的学习不但被动,而且获取的知识量也小,很难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要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交流、讨论的过程)结合起来,则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网络环境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看动画了解科学常识、可以借助图画和文字了解科技发展状况、可以认识科学家、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科学知识进行了解、交流、探索,通过图、文、声、像为学生展现科学的魅力,使学生明白科学看似神秘,实际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网络环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对平时不知道的
知识加以了解、对有所耳闻的科学知识有新的认识、对当今的科技发展状况有所了解,这对体会科技类课文用词准确、语言简洁的特点,使其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体验,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我选择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本课的教学。
2、重视语言训练,培养阅读兴趣,抓重点词句,悟情读文。
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读、写、听、说能力。好的语文教育的一个鲜明的特征,是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课文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教学科普性文章,在教学时对朗读的要求虽然不是很高,但应该根据文学作品自身的特点,启发、诱导学生来学习,让学生自己掌握那些用词准确、鲜明、生动的句子、段落、篇章。从而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所以我在教学中,首先抓住了课文中“呼风唤雨、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发现与发明、改变与改观”等词语。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字、欣赏图画、对比、举例等方式加以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联系生活练习说话,既加强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明白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其次,抓住了课文中的中心句“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和连续运用的两个设问句及文中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几句话,很生动地体现了作者的意图。我着重进行了朗读的指导和点评。使学生深刻领悟句子的含义,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激情飞扬,自豪满怀的朗读。第三,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在积极的阅读中,文字蕴含的信息会奔涌而来,思维能力得到培养,理解和体验会更深。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作者用比较的方法,结合具体的实例,用简短、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科学技术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是学生学习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的好材料。教学中我以学生的读、说等实践活动为主,让学生有目的、有兴趣的去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选择自己了解到的、感兴趣的例子说一说古时候的人们还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幻想。在近一百年中人们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和幻想变为了现实。在交流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的同时,既培养了阅读的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