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 数学五年级教案
《列简单方程解决问题》第6课时 (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 青岛版
教案:《列简单方程解决问题》第6课时年级:五年级学科:数学教材版本:青岛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简单方程的概念,并能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教学重点:1. 理解简单方程的概念。
2. 学会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方程。
2. 如何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学视频,练习题。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解决方法,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列简单方程解决问题。
二、新课讲解1. 教师通过PPT讲解简单方程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
2. 教师通过教学视频展示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方程,并解方程求解。
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课堂练习1. 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学生完成后,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四、合作学习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进行解决。
2.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运用方程解决问题,并将结果进行分享。
3.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结果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重点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作业布置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 学生将作业提交给教师,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简单方程的概念,引导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方程,并运用方程求解。
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2024年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学案及教学反思全册1第5单元 圆(教案+学案) 圆的周长 教案
圆的周长教材第60~62页的内容。
1.使学生直观认识圆的周长,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2.通过对圆周率π的值的探索,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介绍我国数学家对圆周率研究的贡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重点: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难点: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
投影片,直尺,细线,绳子和圆形纸片。
1.老师用投影片出示下面两个图形,让学生分别找出两个圆的直径和半径。
提问:什么是圆的直径?什么是半径?在一个圆中直径和半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2.老师用投影片出示下面的图形。
提问: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它们的计算结果用的是什么计量单位?学生指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并进行计算。
1.圆的周长的含义。
(1)让学生拿出发的圆形纸片,平放在桌面上,试着指一指圆形纸片的周长,注意起点和终点。
(2)说明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叫作圆的周长。
2.用绳测法和滚动法测量圆形纸片的周长,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
学生用手中的直尺和细线等学具试着测量手中圆形纸片的周长。
(1)绳测法。
用细线绕圆形纸片一周,从某一点开始,再到这一点结束,剪掉细线的多余部分,这条细线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2)滚动法。
把圆形纸片在直尺上滚一圈,量出其长度,即为圆形纸片的周长。
3.探究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
(1)讨论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
屏幕演示:直径是1d m的圆,滚动了一周,这段距离就是这个圆的周长;直径是0.8d m的圆滚动一周的距离就是这个圆的周长。
(2)小结:直径长,周长长;直径短,周长短。
由此看出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系。
4.探究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组实验,测量圆形物品的周长和直径,计算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每组把结果填在表格里。
物品名称周长直径周长直径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指名说一说得出的结果,老师把这些数据写在黑板上。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了解到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
老师归纳:任何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的比值都是3.14多一些,它们的比值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
2021年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第10课时
2021年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第10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70页练习十的第9—15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明白得分数差不多性质和最简分数,把握约分的方法,并能正确约分,会用最简分数表示运算或相关问题的结果。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商不变的规律与分数的差不多性质的联系,促进学生初步形成约分的一样技能技巧。
教学重点:发生差不多性质和约分。
教学难点:增强约分的技能。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等方法。
教学过程:一、自主回忆回忆一下对约分的明白得情形突出三点: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同时去除;约分的形式;约成最简分数。
什么是最简分数?说一说。
判定哪些是最简分数。
(课件出示)二、巩固练习1.填空。
18() =69=()33248=()96=8()=4()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写出相等的分数。
引导:你能依照分数的差不多性质写出一组相等的分数吗?写数写数,教师巡视。
交流:你是如何样写的?说说自己的理由。
3.约分。
出示: 47 2639 3248 6384让学生独立约分,指名板演。
交流结果时,说说是如何样想的。
三、综合练习1.练习十一 第10题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我们在刚刚学习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时,只会用28表示2÷8,现在我们还能够用14来表示。
看,我们的进步啊,这确实是学习的魅力。
你能写出不同的除法算式吗?12=( )÷( )=( )÷( ) 你能说出几个除法的算式?这些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2.欢乐学习超市超市画面 欢乐套餐1 欢乐套餐2 欢乐套餐3A .欢乐套餐1:比一比(1)在○里填上“〈”、“〉”或“=”完成练习十的11题,交流时说明理由。
(2)运算并化简在( )填上最简分数(完成 练习十的13题)B .欢乐套餐2:完成练习十的14题。
把0.6化成分数 问问自己那个分数是最简分数吗?你会把它化成最简分数吗?分母是10的最简分数有几个?C .欢乐套餐3完成练习十的15题。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圆的周长-青岛版(五四学制)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圆的周长-青岛版(五四学制)教学目标1.知道圆的周长是由半径决定的,并能用公式计算圆的周长。
2.了解圆的周长和直径、面积的关系。
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体验圆周率的相关概念。
2.掌握计算圆的周长的方法和公式。
3.理解圆的周长和直径、面积的关系。
教学难点1.圆周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2.能根据给定半径计算出圆的周长。
教学过程导入•老师出示一个球、一个花瓶、一个圆环,请给它们量长、宽、高,并计算它们的体积。
•学生会给出相应的答案,说明学生已经掌握长、宽、高和球体积、花瓶体积、圆环的概念。
活动1:简单实验1.老师发给学生一张卡片,请学生把自己的名字和班级写在上面。
2.老师发给每位学生一个半径为1厘米的圆形片,并要求学生估计圆形片的周长,然后把自己估计的数写在卡片上,并把这个圆形片分成若干部分,将其缝在卡片上。
3.老师将学生手中的卡片收集上来,并要求学生围成一个圆形,然后用一根展开的细绳绕住这个圆形,把绳加起来。
4.学生将绕住一个圆的绳子拿到老师跟前,并要求老师检查圆周长的计算是否正确。
活动2:计算圆的周长1.老师出示一个半径为1厘米的圆形片,并要求学生使用尺子测量它的半径。
2.老师出示公式 $c = 2\\pi r$,并解释公式中除号的含义,在黑板上写下公式。
3.老师示范圆的周长的计算,并让学生使用公式计算其周长。
4.学生进行练习,让他们在卡片上练习圆的周长的计算。
活动3: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1.老师出示一个半径为1厘米的圆形片,并让学生使用尺子测量它的直径。
2.老师问学生,圆的周长是否和它的直径有关系?学生思考一下,回答是否定的。
3.老师出示公式 $C = \\pi d$,并解释公式中的d是直径的含义。
4.老师解释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并要求学生使用公式计算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5.学生进行练习,让他们在卡片上练习圆的周长和直径的计算。
复习与作业1.复习圆的周长的公式和计算方法。
2024年优质趣味数学教案五年级含内容
2024年优质趣味数学教案五年级含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五年级数学教材第四册第十二章《分数的乘除法》,内容包括分数乘法的基本概念与运算规则,分数除法的运算方法,以及应用题的解答。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与除法的运算规则。
2. 能够独立运用分数乘除法解答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则及其应用。
难点:分数乘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个实际问题:小明有3个苹果,他将其中的2/3给了小红,小红将得到的苹果的1/2给了小刚。
问小刚得到了多少个苹果?2. 例题讲解讲解分数乘法与除法的运算规则,通过例题解析分数乘除法的应用。
a) 分数乘法例如:2/3 × 3/4讲解步骤:先将分子相乘,再将分母相乘,进行约分。
b) 分数除法例如:3/4 ÷ 1/2讲解步骤:将除法转换为乘法,即3/4 × 2/1,然后按照分数乘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3. 随堂练习a) 1/4 × 2/3b) 3/5 ÷ 1/2c) 小明有5个橙子,他将其中的3/4给了小红,小红将得到的橙子的2/3给了小刚。
问小刚得到了多少个橙子?4. 解答引入情景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分数乘除法知识解答情景问题,得出小刚得到了1个苹果。
六、板书设计1. 分数乘法运算规则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约分2. 分数除法运算规则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以它的倒数3. 案例解答小刚得到1个苹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2/5 × 1/3b) 5/6 ÷ 2/3c) 小华有8个草莓,他将其中的3/4给了小花,小花将得到的草莓的1/3给了小丽。
问小丽得到了多少个草莓?2. 答案a) 2/15b) 5/4c) 小丽得到了2个草莓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际情景引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则。
用形如“x±a=b、ax=b”的方程解决问题(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教案:用形如“x±a=b、ax=b”的方程解决问题年级:五年级科目:数学教材版本:青岛版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形如“x±a=b、ax=b”的方程的结构和特点。
2. 学会使用代入法、消元法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方程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形如“x±a=b、ax=b”的方程的结构和特点。
2. 学会使用代入法、消元法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方程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并掌握形如“x±a=b、ax=b”的方程的结构和特点。
2. 学会使用代入法、消元法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方程问题。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PPT。
2. 黑板和粉笔。
3.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方程知识,如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等。
2. 提问:你们知道形如“x±a=b、ax=b”的方程吗?它们有什么特点?二、新课讲解1. 讲解形如“x±a=b、ax=b”的方程的结构和特点。
a. x±a=b:未知数x与常数a进行加减运算,等于常数b。
b. ax=b:未知数x与常数a进行乘法运算,等于常数b。
2. 讲解代入法、消元法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方程问题。
a. 代入法:将一个方程的解代入另一个方程中,求解未知数。
b. 消元法:通过加减乘除运算,消去一个未知数,求解另一个未知数。
三、例题解析1. 出示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出方程。
2. 引导学生使用代入法、消元法等方法解决方程问题。
3. 讲解解题步骤和思路。
四、课堂练习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引导学生使用代入法、消元法等方法解决方程问题。
3. 讲解解题步骤和思路。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形如“x±a=b、ax=b”的方程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2. 强调代入法、消元法等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1. 出示课后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
2024年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024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024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新世纪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82-83页《包装的学问》。
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特征及表面积计算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几个相同长方体组合成新长方体的多种方案以及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教材把《数学与购物》这一系列数学实践活动安排在第六单元后,主要意图是通过这样一系列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教材安排了三个内容,主要涉及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两部分知识,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分别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计算中的最优策略以及多个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本课教学内容是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的最后一个内容。
包装问题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经常遇到,教材创设包装的情境,使学生综合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节约包装纸的问题,它不仅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更体现了数学的优化思想。
有助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同时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熟练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能准确、迅速地计算出单一物体的棱长、表面积、体积,能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组合成新的正方体。
初步接触了由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表面积发生的变化。
在第二单元探索活动《露在外面的面》中,又训练了学生有序的观察能力和计算露在外面的面面积的能力。
2、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学生大都接触过物品的包装,能清楚地意识到用包装纸包装起来的部分就是求物体的表面积。
3、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学习方式的研究。
学生在探究由四个或者多个相同的长方体组合成新的长方体时,对于方案的多样化与策略的最优化可能存在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大多数学生可以得到由4个相同长方体组合成新的长方体时的六种拼摆方案,但思维可能会无序,对于方法的归纳和总结也存在困难。
和与积的奇偶性教案
【 - 小学作文】【篇一】和与积的奇偶性教案五年级《和与积的奇偶性》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找规律《和与积的奇偶性》教学设计----------宁夏青铜峡市大坝中心小学董予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了解两个或几个数的和、积的奇偶性,初步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数学规律。
2.使学生经历举例、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总结等数学活动过程,感受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发现方法,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判断和与积的奇偶性的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和与积的奇偶性,归纳出判断和与积的奇偶的方法。
学情分析:对于找规律的学习,五年级的学生在之前已经全面的学习了植树的规律,搭配的规律和周期的规律,也具体的学习了像运算律、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等内容。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活动能力,积累了一定的基本活动经验,能够初步自主归纳规律。
五年级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喜欢探究发现学习,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强,而且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及策略,在学习中可以进行有效的迁移。
因此,围绕本课的知识展开结构“任意两个数相加——任意多个数相加——任意多个数相乘”,学生能够在经历“举出例子——观察比较——寻找特点——归纳规律”的学习方法结构后,自主的进行结构化的思考。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奇数和偶数吗?你们能说说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发言。
(课件出示判断题练习,教师注意学生回答的正确性)师:我有一个特异功能你们想知道吗?本人能很快知道几个加数的和或几个乘数积是奇数还是偶数。
你们信不信?请一名学生出题老师解答,其他学生验证。
师:你们想不想学,告诉大家老师哪有什么特异功能,只是老师掌握了计算规律才能这样快。
今天我们就一起把个规律找出来吧!教师板书课题:和与积的奇偶性一、探究新知找出规律1. 探究两个加数和的奇偶性。
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六 圆《4 圆的周长 》(教案)
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六圆《4 圆的周长》(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将介绍圆的周长的概念,并教授学生如何计算圆的周长。
我们将学习圆的周长公式,以及如何应用它来解决问题。
学生还将学习如何使用测量工具来测量圆的周长。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定义圆的周长;2. 记住并应用圆的周长公式;3. 使用测量工具来测量圆的周长;4. 解决与圆的周长相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难点包括:1. 理解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2. 正确应用圆的周长公式;3. 精确测量圆的周长。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学视频或PPT;2. 圆形物品,如硬币、圆盘等;3. 测量工具,如软尺、卷尺等;4. 白板和笔。
教学过程1. 引入:向学生介绍圆的周长的概念,并展示一些圆形物品,让学生观察并尝试测量它们的周长。
2. 讲解:使用教学视频或PPT,向学生讲解圆的周长公式,并解释其推导过程。
3. 示例:通过示例,展示如何使用圆的周长公式来解决问题。
4. 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练习题,以巩固他们对圆的周长公式的理解。
5. 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使用测量工具来测量圆形物品的周长,并计算其结果。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回答学生的问题。
板书设计1. 圆的周长公式;2. 示例题目的解答过程;3. 练习题目的答案。
作业设计1. 让学生完成一些与圆的周长相关的练习题;2. 让学生尝试使用测量工具来测量圆形物品的周长,并记录其结果。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圆的周长公式。
然而,一些学生在测量圆的周长时遇到了一些困难,可能需要更多的实践来提高他们的技能。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进展,并根据需要提供额外的帮助。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难点中的“理解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详细补充和说明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点,因为它不仅要求学生记忆公式,而且要求学生理解公式背后的数学原理。
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包装的学问》(教案)
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包装的学问》(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数学教师,我始终坚信,数学不仅仅是抽象的符号和公式,更是生活中的逻辑与智慧。
本节课《包装的学问》正是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典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和乐趣。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五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材《数学与社会》第五章《几何图形》第二节《包装的学问》。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它们在包装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它们在包装中的基本运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在包装中的优势。
2.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在包装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实物模型、剪刀、胶水等。
2. 学具:学生每人一份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包装实例,如饮料瓶、牙膏盒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包装的共同特点。
3. 例题讲解:以一个实际包装问题为例,如“如何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包装一个长方形的礼物”,引导学生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决其他包装问题,如“用两张正方形的纸包装一个长方形的礼物”。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突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它们在包装中的应用。
通过简洁明了的图示和关键词,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设计一个实用的包装方案,并简要说明设计思路。
2. 调查生活中还有哪些包装可以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进行优化,提出改进意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我将在课后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假分数化带分数
独立完成练习。汇报方法,说说是怎么想的?
哪些假分数能化成整数,哪些假分数要化成带分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2题。读题,理解题意。尝试练习,说说你是怎样想到的?怎样改写?
2.完成第5题。独立完成填空。把不是0的整数化成假分数时,怎样化?
(用整数与分母相乘的积作分子)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又有了什么新的收获?
讨论: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转化?(分子÷分母)
(4)观察一下,能化成整数的假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分子是分母的倍数)
说说复习题中的3/3、4/4、9/9都应等于几?
(5)那么:4/3、7/3、11/8能化成整数吗?为什么?(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
(二)理解带分数的意义
1.出示数轴。你能在数轴上找到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3这个点吗?
五年级数学科目互动教学设计
撰写人
杨东旭
课题
假分数化带分数
课时
第2课时
三维目标
1.学生探索并掌握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知道带分数是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
2.学生在探索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重点
掌握假分数化成整数和带分数的方法,理解假分数和带分数的实际意义及其联系。
(4/3是4个1/3,从0开始数出4个1/3。)
小结: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写成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做带分数。
如4/3就是3/3和1/3合成的数,写作1/3,读作一又三分之一。
2.练一练:
说说5/3是几和几分之几合成的数?读作什么?数轴上的点在哪里?
(三)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1)出示例8。
五、作业:
五下数学教案+实录+反思《圆的周长》
一、《圆的周长》教学案师:观察以上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小结: (板书)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师:如果有一个很大的圆,它的周长是直径的几倍呢?很小呢?(课件演示)验证:直径与周长的关系.3、介绍圆周率的历史和意义:师:3倍多一些,到底多多少?是数学上的难题……(1)介绍圆周率用什么字母表示,怎么读。
(学生跟读后,再写2个)(2)中国古代数学家对找出π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幻灯片1)理解“周三径一”,周指什么,径指什么?(幻灯片2)的3倍多一些。
生:圆的直径越长,周长也越长。
生:任何一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
学生口答:周指周长,径指直径。
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
这样,学生获取的关非纯粹的知识本身,更主要的是态度、思想方法,是一种探究的品质。
三国时期的刘徽创立“割圆术”,求得π≈3.14624,并提出以π=3.14作为实用近似值。
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计算π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欧洲数学家早发现1000多年。
(幻灯片3)(幻灯片4)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在已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的12411亿位π=3.141 592 653 589 793 238 462 643 383 279 502……(幻灯片5综合)师:了不得,中国古代数学家对π值的研究比欧洲数学家早发现1000多年。
现代科技的发展将π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的12411亿位还没有算完,这说明了什么?4、小结圆周长的字母公式。
师:我们知道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那么圆的周长等于直径×圆周率,用字母表示C=πd5、回顾课始,解决井盖问题。
出示题目:小区中圆形井盖的直径是0.8米,那么王大爷做的橡胶带长度是多少米?圆周率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板书:π≈3.14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汇报反馈阅读“圆周率的发展史”,使学生感受到古人的探索精神可敬,并激发民族自豪感,深切感受到数学的文化魅力。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35课实际问题与方程3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35课实际问题与方程3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35课实际问题与方程3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内容:书本74页例2教学目标:分析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寻找等量关系式。
教学重难点:找等量关系式列方程。
教学过程:一、忆旧引新说说下面各题的等量关系:如:①、红花是黄花的3倍②、红花比黄花的3倍多2朵。
(等)二、兴趣谈话引入新例(74页例2),后出示情景图。
1、让生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2、让生根据信息和问题列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并解方程。
板书: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解:设共有x 块黑色皮。
2x -4=202x=20+42x =24x=24÷2x =12答:-----------------。
3、引导生用不同方法列方程。
4、小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①弄清题意,设未知量为x 。
②分析题意,找等量关系。
③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④解方程。
⑤检验。
三、巩固拓展:1、1.根据方程列出等量关系式。
粮店运来72吨大米,比运来的面粉的3倍多12吨。
运来面粉多少吨?根据( ),列方程:3x +12=72根据( ),列方程:72-3x =122.先说说下列各题的数量关系,再列方程解决问题。
花布每米35元,比黄布的3倍少12元。
黄布每米多少元?(提示取值)四、作业:书本第75~76页第5、6、9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用方程解稍复杂的应用题,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都是抓住解题关键,即先找出题里的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再而检验。
学生知道了用方程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只是部分学生未会找题里等量关系,所以仍需多练。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35课实际问题与方程3教案与反思第【2】篇〗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掌握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步骤,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球积分表中数量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并且明确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注意解方程的过程是否正确,还要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小学的数学青岛版五年级的上册教案第四单元第5课时等式的性质与解axb的方程
小学数学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等式的性质与解ax=b 的方程教课内容 :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第55~56 页信息窗 3 第 1 课时教课目的:1.联合详细情境,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2.经历用等式的性质解 ax=b 这种形式的方程的过程,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3.经过分类比较、转变等方法学会解形如 ax=b 这种形式的方程。
4.学会查验的优秀习惯,感觉数学的应企图识。
教课要点:会解形如ax=b 的方程。
教课难点:会解形如ax=b 的方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课过程:一、创建情境,提出问题1.情境回首。
上节课我们一同认识了金丝猴的相关信息,这节课我们接着来认识金丝猴的其余方面的信息,(课件出示主题图):察看情境图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数学信息?你能依据这些信息提出什么数学识题?依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鹦鹉重多少千克?二、自主学习小组研究1.鹦鹉重多少只?发问:你能找到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吗?(我鹦鹉的重量× 3=2.4 ),假如用 X 表示鹦鹉的重量,你会列方程。
解:鹦鹉重 X 千克2 .独立思虑研究方法发问:如何解这个方程?(学生独立试试求方程中的未知数。
,算完后谈谈你是如何解方程的。
)三、报告沟通,评论怀疑1.学生报告解方程的过程并说明想法21 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设计企图】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经过独立思虑,运用已有知识和思想方法,试试解决新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觉成功的愉悦,加强学习的自信心。
2.师生沟通考证方法方才同学们用到的方法能否正确呢?我们一同来研究一下。
指引学生考证: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 0 的数,所得结果还是等式。
3.动向演示初步感知①课件演示:借助天平来研究(课件演示动向成效:由不均衡到均衡的变化)X X 20 20 X 20 X X 20 20发问:要使天平保持均衡,天平右侧托盘应当有什么变化?能用方程来表示等量关系吗?生答生答:X=20x ×4=20×4②再次课件演示:x x x 10 10 10x10要求:察看天平的变化,看图列出方程3x=303x÷3=30÷3发问:经过方才的演示,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并板书:得出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等式仍旧建立怀疑问题,同时课件出示,等式两边能同时除以0 吗?预设答案,除数不可以为0。
掌握数学的解题方法: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教案二技巧
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学生来说是必修课程。
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往往遇到了问题,让他们感到困惑和无助。
幸运的是,在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教案二技巧中,教师们总结了一些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数学解题方法的技巧。
本文将分享这些技巧,希望对广大学生有所帮助。
一、审题审题是解决任何数学问题的第一步。
正确理解问题的意思非常重要,因为问题可能涉及到很多变量和条件。
在开始解决任何数学问题之前,要看问题所要求的内容,例如寻找已知数、未知数、常量、比例、面积、周长等。
如果学生没有理解题面所述,即使他们要花费很多时间去解决问题,也不会得到正确的答案。
二、画图画图是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关键。
在五年级上册的教案中,很多问题都涉及到位置,长度,面积和边角等方面的内容,这时画图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情况,并且帮助他们思考解决方案。
画图能够大大缩短学生的思考时间,并且能够让他们看到问题的不同角度,从而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找规律解决数学问题时,寻找规律是一种很常见的方法。
通过观察问题中给出的数据,找到数据间的规律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采用类似的方式来确定未知数的值。
这个方法适用于很多数学问题,比如系数应该取多少,长度、比例应该多少才能够满足特定条件。
找规律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四、利用设备利用设备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随着科技的进步,学生现在可以通过各种手机应用、电子计算器等电子设备来解决问题。
这些设备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解题的效率,确保答案正确。
但需要注意的是,学生需要正确使用这些设备,他们不能依赖它们无脑答题,而是应该理解问题后再采取正确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五、反复练习一个技巧是反复练习。
在应用上面所述的技巧来解决数学问题时,需要不断反复练习。
只有连续练习,才能使这些技巧得到内化和掌握,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教案二技巧总结了一些学生能够掌握数学解题方法的技巧。
五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教案及反思范文文档
最新五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教案及反思范文文档最新五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教案及反思范文文档1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页的例2。
例2是探究3的倍数特征,教材仍然采用百数表,让学生先圈数,再观察、思考。
(二)核心能力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进一步积累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思维活动经验。
(三)学习目标1.借助百数表,经历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积累数学思维活动经验。
(四)学习重点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
(五)学习难点归纳举证3的倍数的特征(六)配套资源百数表、计算器二.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1)回忆我们研究过的2.5倍数的特征是什么?并能给同学们解释是怎样探究出来的。
(2)自制一张百数表。
(二)课堂设计1.复习引入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2.5的倍数特征是什么?我们是怎样研究出来的?学生自由发言,重点引导学生回忆知识形成的过程。
小结:我们是利用百数表,先找数,然后观察、猜想,最后进行验证和归纳,得出了2.5倍数的特征。
师:这节课我们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复习2.5倍数的特征及探求的方法,唤醒学生的记忆,为探求3的倍数的特征做铺垫。
】2.问题探究(1)找3的倍数师: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你们准备怎样研究?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准备借助百数表,利用研究2.5倍数特征的方法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现在拿出你准备的百数表。
同桌合作先找出3的倍数,然后观察圈出的数,看看有什么发现?(2)全班交流、讨论①发现问题学生展示圈好的百数表。
师:说说你们的发现?预设:只看个位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横着看:个位上的数0-9都有,竖着看:个位上的数也是0-9都有。
②分析问题师:同学们发现,在百数表中(课件出示),横着、竖着观察3的倍数,只看个位上的数,没有规律可循。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1 数与代数 第一课时 青岛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1 数与代数第一课时青岛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五年级下册数学课程中的“数与代数”部分,主要围绕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行教学。
课程内容涵盖了运算定律的复习与深化,解决实际问题中算术运算的应用,以及运算顺序和运算规则的进一步巩固。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并能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3. 通过对运算定律的复习与深化,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运算定律简化计算过程。
4.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掌握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特别是小数点的处理和运算规则的理解。
2. 运用运算定律简化计算过程,特别是分配律和结合律的应用。
3. 解决实际问题中算术运算的应用,特别是问题的分析和运算的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和实例引导学生回顾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的运算规则和运算定律,通过实例演示运算过程。
3. 练习: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集体讲解。
4. 应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1 数与代数第一课时青岛版2. 教学内容: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3. 教学目标:理解和掌握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能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4.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运用运算定律简化计算过程,解决实际问题。
5.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练习、应用、总结、作业布置。
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题各10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课本39页例6。
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相对抽象,前面学过规则物体的体积是用公式来计算的,而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没有公式来计算,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
而且对于等积转化思想虽有一定的基础,但不够清晰,所以本节课通过操作验证、归纳总结将学生的思维推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核心能力:
经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感悟并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
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想到把不规则的橡皮泥转化成规则物体求体积。
2.通过交流讨论、动手操作、学生演示,借助量杯和无刻度正方体水槽,能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并用排水法测量出不规则物体(土豆)的体积,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学习难点:
在理解“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的基础上,感悟“转化”的数学思
教学设计:
(一)巩固复习
1.你们会求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
2.谈话导入
老师出示橡皮泥、梨、石头、墨水瓶。
师:在这些物品的体积可以直接测量计算?为什么?(不规则)
3.板书课题。
(二)新知探究
1.初步感知转化思想
(1)测量橡皮泥的体积,谁来估一估它的体积?
师:你能设法求出这块,橡皮泥的体积吗?橡皮泥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把不规则的橡皮泥转化成规则物体,利用公式,求出它的体积。
(2)体会等积变形思想
2.求梨、石头,土豆的体积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这个梨,石头,土豆它们有什么特点?它的体积该怎样求?
3.学生小组活动讨论测量方法,然后进行实验,并记录测量的过程(老师这里提
供了量杯和水,你会怎样测量梨的体积?)
请小组代表上台操作实验过程。
小组展示时,重在引导学生说出:水面为什么会上升?需要记录哪些数据?
师:测量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水要淹没梨,水平观测数据等等)
师:为什么总体积减去水的体积就是梨的体积呢?
引导学生说出等量关系:上升部分水的体积=梨的体积
总体积-水的体积=梨的体积
4.回顾反思
师:这种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就是排水法。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需要记录哪些数据?
练一练:一个金鱼缸装着8L的水,把一条鲫鱼放进金鱼缸内水上升到12L,这条鲫鱼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让学生经历将不规则物体转化成规则物体的过程,体会将不规则物体转化为规则物体的本质是通过等积变形转化,转化的前提是体积不变。
】
5.用没有刻度的水槽测量土豆的体积
请小组再次合作,动手用水槽测量土豆的体积。
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实验的过程和测量的数据,再次体验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过
程。
小结:先计算出放入土豆前和放入土豆后水的体积,然后二者相减的差,就是土豆的体积;也可以求出放入土豆前和放入土豆后水面高的差,然后用水的 底面积乘高的差,求出的就是土豆的体积。
【设计意图:将用量杯测体积的思路迁移过来,然后用水槽去实施排水法测体积,真正的实现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
6.体会物体的体积=下降水的体积
学生动手把水中的物体拿出,观察有什么发现?
7.体会物体体积=溢出水的体积
教师准备一杯满满的水,放入物体,学生观察发现什么?
(三)小结: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8.思考:我们可以用排水法测量乒乓球、冰块的体积吗?为什么? 经常我们用到的还有:排沙法。
(四)练习
(五)课堂小结。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书41页6、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