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道路工程施工工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材料准备:水泥 32.5 级以上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 水泥,
砂采用中砂,石子采用 5~
35mm 骨料。其他材料,如灰土、石灰、粉煤灰等均符合相
关规定。
水泥应有出厂合格证及复试报告,石子、砂应有试验
报告。路面用水泥、石子、砂应在施工前做好工程材料计划, 同一批进场,集中堆放备用,以保持道路完成后色泽一致。 道路使用石子应尽量统一,见图 33-2(略)。
石灰采用Ⅲ级以上新鲜的石灰,使用前石灰消解并过 筛,颗粒不得大于 5mm。不得夹有未熟化的生石灰粒,不得 含过多水分。
灰土应分段、分层回填,采用机械夯实,遍数按设计 要求的干密度确认,应达到设计要求的干密度。灰土完成后,
不得受雨淋,不得受水浸泡,并做临时性覆盖,灰土每层施 工结束后,检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土地基的干密度。
(4) 路面胀缝设置:胀缝留设间距以 15~20m 为宜, 在道路与建(构)筑物衔接 处,道路交叉处必须做胀缝。胀缝必须上下贯通,缝宽按设 计留置。胀缝在混凝土浇捣前必须设置胀缝,胀缝应与路面 中心线垂直;缝壁必须垂直,缝隙宽度必须一致,缝中不得
连浆;缝隙上部应浇灌填缝料,下部应设胀缝板。混凝土路 面胀缝的留置见图 33-7(略)。
振动棒振捣过后不允许有漏振现象。再用平板式振捣器复 振,低洼部分添加混凝土找平,采用振动梁振出原浆,用直 尺刮平,混凝土振捣时,要随时观察侧模的情况,发现问题 应及时纠正。变电站道路的混凝土浇筑见图 33-5(略)。
(3) 路面压光。振动梁振完后禁止施工人员在振好的 混凝土上随意走动。待混凝土水分略干后(操作人员应根据 气温情况灵活掌握),用磨浆机磨出面层砂浆,再用定制刮 尺进行刮平。路面压光要求至少为四遍。待混凝土开始凝结 即进行分遍抹压面层,压光机压光时不得漏压,将面层凸坑 和脚印压平,在混凝土终凝前完成压光,压光后要求混凝土 平整、无抹痕、无接头印、无外露石子,颜色均匀一致。混 凝土路面压光见图 33-6(略)。
(5) 胀缝的处理:道路完成后胀缝内清理干净,胀缝 两侧粘贴美纹纸,采用沥青砂浆灌缝,使用 14~16 方钢, 用火加热后烫压平整,上口低于路面 1.5mm。混凝土路面胀 缝处理见图 33-8(略)。
(6) 路面缩缝切割:当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 25%~ 30%时可进行缩缝切割,以切割时不出现缺棱掉角为宜,缩 缝切割的深度应不小于路面厚度的 1/3(从顶面算起);缩 缝留设间距以 4~6m 为宜。 33.3.9 路面养护
(2)模板固定:槽钢模板端头加焊 18mm 钢筋,使槽 钢与槽钢的接头平整,然后用木楔塞紧连接。端头固定采用 木模时要求刨光,
端头采用木板连接。模板外侧浇筑混凝土墩固定侧模, 混凝土墩间距不宜大于 1.2m。模板安装好后,应在垫脚混凝 土和侧面混凝土初凝前对其侧模的标高、表面平整、通常顺 直度进行复查调整。待模板外侧混凝土强度满足固定模板要 求时,方可浇筑混凝土。混凝土浇筑前模板内侧及顶部应涂 刷隔离剂。道路的侧模安装见图 33-4(略)。 33.3.8 路面混凝土浇筑
(2)技术准备。 1)图纸会检:严格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建设工程 施工技术管理导则》(简称导则)的要求做好图纸会检工作。 2)技术交底:应按照导则规定,每个分项工程必须分 级进行施工技术交底。技术交底内容要充实,具有针对性和 指导性,全体参加施工的人员都要参加交底并签名,形成书 面交底记录。 33.3.2 定位放线 根据变电站建筑方格网控制点,采用经纬仪和钢尺定 出道路中心线的位置。 33.3.3 路基耕植土挖除 道路基础两侧以设计路宽为准,分别向外加宽,放出 道路的路基灰线,根据此线进行路槽开挖。清除表层耕植土, 开挖直至地下老土。暗沟、暗渠部分也必须清除至老土,基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J97-1987 《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定规程 第 1 部分:土 建工程》DL/T5210.1-2005
变电站道路工程施工工艺
施工准备 定位放线 路槽土方开挖
33.1 适用范围 适用于变电站的无侧立路牙
混凝土道路。
排设各种过路管道 路槽碾压检验
路槽底基层施工 垫层施工 模板安装
混凝土面层施工 养护
质量验收 图 33-1 施工流程图
33.2 施工流程 施工流程见图 33-1。
33.3 工艺流程说明及主要质量控 制要点 33.3.1 施工准备
33.3.10 质量验收 按照《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定规程 第 1 部分:
土建工程》DL/T5210.1-2005 的第 5.24 条进行质量验收, 主要检查项目如下。
(1) 路面宽度偏差:±20mm;路面平整度偏差:≤ 5mm。
(2) 纵坡标高偏差:±10mm;横坡偏差为坡长的± 0.25%。
在搅拌现场安装计量器具,依据配合比对进料进行计 量,计量采用重量比。计量偏差:水泥、水应控制在±2%, 粗细骨料应控制在±3%以内。
混凝土搅拌时水灰比和塌落度要严格控制,每机搅拌 时间不少于 90s,确保拌和均匀,禁止有搅拌不均匀的生料 进入浇捣地点。
(1) 混凝土道路施工尽量采用滚筒振动机。 (2) 混凝土振捣。混凝土摊铺时不能远距离抛投混凝 土,混凝土铺满后先用插入式振捣棒进行振捣,振点间距不 大于 500mm,先两侧后中间,混凝土不能过度振捣。插入式
路面混凝土养护要派专人负责,并在浇筑完成后 12h 内开始,使路面一直保持湿润状态,养护期一般为 14~21 天。混凝土路面养护见图 33-9、图 33-10(略)。
路面养护期间严禁行人、车辆在上面走动,直至混凝 土强度达到要求后方可通行,通行速度不得大于 5km/h, 防止车辆刹车破坏或污染道路面层。
槽开挖宽度按要求放坡。 33.3.4 排设各种过路管道
根据图纸设计要求,进行各种过路管道的排设,管道 基层及上部回填按要求夯实。 33.3.5 路槽碾压检验
路槽开挖完成后,排除路基积水,测定路床含水量并 进行晾干,进行机械夯实并采用环刀法测试路基干密度。 33.3.6 基层施工
按设计要求,采用一定比例的石灰与土,在最优含水 量情况下,充分拌合,达到均匀、颜色一致。灰土以手握成 团,两手指捏即散为准。土料采用黏性土,土内有机质含量 不得超过 5%,土粒应过筛,颗粒不应大于 15%。
采用石灰、粉煤灰、石子进行机械搅拌均匀,并控制 二灰结石的含水率,采用翻斗车至现场,摊铺平整,分层、 分段碾压密实,分层压实系数满足设计要求,表面进行薄膜 覆盖,洒水养护不少于 7 天。 33.3.7 模板安装
(1)模板定位:根据定位放线安装道路模板,模板高 度按设计要求,圆弧形边模根据图纸要求尺寸,采用钢板制 做定型模板。为防止模板跑模,模板外侧采用钢筋固定。模 板接口应平整,模板边沿顺直。模板上口向外侧略倾斜,倾 斜度与路面坡度一致,模板与模板接缝采用玻璃胶填充补 平,模板安装完成后,模板底部与垫层采用细石混凝土垫脚 堵缝。道路圆弧模板见图 33-3(略)。
(3) 纵缝顺直度偏差:≤10mm;横缝顺直度偏差: ≤10mm。
(4) 板边垂直度偏差:±5mm。 (5) 胀缝板边垂直度无误差。 (6) 相邻板高差偏差:≤3mm。 (7) 井框与路面高差偏差:≤3mm。 33.4 示例图片 道路示例见图 33-11、图 33-12(略)。 33.5 主要引用标准
砂采用中砂,石子采用 5~
35mm 骨料。其他材料,如灰土、石灰、粉煤灰等均符合相
关规定。
水泥应有出厂合格证及复试报告,石子、砂应有试验
报告。路面用水泥、石子、砂应在施工前做好工程材料计划, 同一批进场,集中堆放备用,以保持道路完成后色泽一致。 道路使用石子应尽量统一,见图 33-2(略)。
石灰采用Ⅲ级以上新鲜的石灰,使用前石灰消解并过 筛,颗粒不得大于 5mm。不得夹有未熟化的生石灰粒,不得 含过多水分。
灰土应分段、分层回填,采用机械夯实,遍数按设计 要求的干密度确认,应达到设计要求的干密度。灰土完成后,
不得受雨淋,不得受水浸泡,并做临时性覆盖,灰土每层施 工结束后,检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土地基的干密度。
(4) 路面胀缝设置:胀缝留设间距以 15~20m 为宜, 在道路与建(构)筑物衔接 处,道路交叉处必须做胀缝。胀缝必须上下贯通,缝宽按设 计留置。胀缝在混凝土浇捣前必须设置胀缝,胀缝应与路面 中心线垂直;缝壁必须垂直,缝隙宽度必须一致,缝中不得
连浆;缝隙上部应浇灌填缝料,下部应设胀缝板。混凝土路 面胀缝的留置见图 33-7(略)。
振动棒振捣过后不允许有漏振现象。再用平板式振捣器复 振,低洼部分添加混凝土找平,采用振动梁振出原浆,用直 尺刮平,混凝土振捣时,要随时观察侧模的情况,发现问题 应及时纠正。变电站道路的混凝土浇筑见图 33-5(略)。
(3) 路面压光。振动梁振完后禁止施工人员在振好的 混凝土上随意走动。待混凝土水分略干后(操作人员应根据 气温情况灵活掌握),用磨浆机磨出面层砂浆,再用定制刮 尺进行刮平。路面压光要求至少为四遍。待混凝土开始凝结 即进行分遍抹压面层,压光机压光时不得漏压,将面层凸坑 和脚印压平,在混凝土终凝前完成压光,压光后要求混凝土 平整、无抹痕、无接头印、无外露石子,颜色均匀一致。混 凝土路面压光见图 33-6(略)。
(5) 胀缝的处理:道路完成后胀缝内清理干净,胀缝 两侧粘贴美纹纸,采用沥青砂浆灌缝,使用 14~16 方钢, 用火加热后烫压平整,上口低于路面 1.5mm。混凝土路面胀 缝处理见图 33-8(略)。
(6) 路面缩缝切割:当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 25%~ 30%时可进行缩缝切割,以切割时不出现缺棱掉角为宜,缩 缝切割的深度应不小于路面厚度的 1/3(从顶面算起);缩 缝留设间距以 4~6m 为宜。 33.3.9 路面养护
(2)模板固定:槽钢模板端头加焊 18mm 钢筋,使槽 钢与槽钢的接头平整,然后用木楔塞紧连接。端头固定采用 木模时要求刨光,
端头采用木板连接。模板外侧浇筑混凝土墩固定侧模, 混凝土墩间距不宜大于 1.2m。模板安装好后,应在垫脚混凝 土和侧面混凝土初凝前对其侧模的标高、表面平整、通常顺 直度进行复查调整。待模板外侧混凝土强度满足固定模板要 求时,方可浇筑混凝土。混凝土浇筑前模板内侧及顶部应涂 刷隔离剂。道路的侧模安装见图 33-4(略)。 33.3.8 路面混凝土浇筑
(2)技术准备。 1)图纸会检:严格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建设工程 施工技术管理导则》(简称导则)的要求做好图纸会检工作。 2)技术交底:应按照导则规定,每个分项工程必须分 级进行施工技术交底。技术交底内容要充实,具有针对性和 指导性,全体参加施工的人员都要参加交底并签名,形成书 面交底记录。 33.3.2 定位放线 根据变电站建筑方格网控制点,采用经纬仪和钢尺定 出道路中心线的位置。 33.3.3 路基耕植土挖除 道路基础两侧以设计路宽为准,分别向外加宽,放出 道路的路基灰线,根据此线进行路槽开挖。清除表层耕植土, 开挖直至地下老土。暗沟、暗渠部分也必须清除至老土,基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J97-1987 《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定规程 第 1 部分:土 建工程》DL/T5210.1-2005
变电站道路工程施工工艺
施工准备 定位放线 路槽土方开挖
33.1 适用范围 适用于变电站的无侧立路牙
混凝土道路。
排设各种过路管道 路槽碾压检验
路槽底基层施工 垫层施工 模板安装
混凝土面层施工 养护
质量验收 图 33-1 施工流程图
33.2 施工流程 施工流程见图 33-1。
33.3 工艺流程说明及主要质量控 制要点 33.3.1 施工准备
33.3.10 质量验收 按照《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定规程 第 1 部分:
土建工程》DL/T5210.1-2005 的第 5.24 条进行质量验收, 主要检查项目如下。
(1) 路面宽度偏差:±20mm;路面平整度偏差:≤ 5mm。
(2) 纵坡标高偏差:±10mm;横坡偏差为坡长的± 0.25%。
在搅拌现场安装计量器具,依据配合比对进料进行计 量,计量采用重量比。计量偏差:水泥、水应控制在±2%, 粗细骨料应控制在±3%以内。
混凝土搅拌时水灰比和塌落度要严格控制,每机搅拌 时间不少于 90s,确保拌和均匀,禁止有搅拌不均匀的生料 进入浇捣地点。
(1) 混凝土道路施工尽量采用滚筒振动机。 (2) 混凝土振捣。混凝土摊铺时不能远距离抛投混凝 土,混凝土铺满后先用插入式振捣棒进行振捣,振点间距不 大于 500mm,先两侧后中间,混凝土不能过度振捣。插入式
路面混凝土养护要派专人负责,并在浇筑完成后 12h 内开始,使路面一直保持湿润状态,养护期一般为 14~21 天。混凝土路面养护见图 33-9、图 33-10(略)。
路面养护期间严禁行人、车辆在上面走动,直至混凝 土强度达到要求后方可通行,通行速度不得大于 5km/h, 防止车辆刹车破坏或污染道路面层。
槽开挖宽度按要求放坡。 33.3.4 排设各种过路管道
根据图纸设计要求,进行各种过路管道的排设,管道 基层及上部回填按要求夯实。 33.3.5 路槽碾压检验
路槽开挖完成后,排除路基积水,测定路床含水量并 进行晾干,进行机械夯实并采用环刀法测试路基干密度。 33.3.6 基层施工
按设计要求,采用一定比例的石灰与土,在最优含水 量情况下,充分拌合,达到均匀、颜色一致。灰土以手握成 团,两手指捏即散为准。土料采用黏性土,土内有机质含量 不得超过 5%,土粒应过筛,颗粒不应大于 15%。
采用石灰、粉煤灰、石子进行机械搅拌均匀,并控制 二灰结石的含水率,采用翻斗车至现场,摊铺平整,分层、 分段碾压密实,分层压实系数满足设计要求,表面进行薄膜 覆盖,洒水养护不少于 7 天。 33.3.7 模板安装
(1)模板定位:根据定位放线安装道路模板,模板高 度按设计要求,圆弧形边模根据图纸要求尺寸,采用钢板制 做定型模板。为防止模板跑模,模板外侧采用钢筋固定。模 板接口应平整,模板边沿顺直。模板上口向外侧略倾斜,倾 斜度与路面坡度一致,模板与模板接缝采用玻璃胶填充补 平,模板安装完成后,模板底部与垫层采用细石混凝土垫脚 堵缝。道路圆弧模板见图 33-3(略)。
(3) 纵缝顺直度偏差:≤10mm;横缝顺直度偏差: ≤10mm。
(4) 板边垂直度偏差:±5mm。 (5) 胀缝板边垂直度无误差。 (6) 相邻板高差偏差:≤3mm。 (7) 井框与路面高差偏差:≤3mm。 33.4 示例图片 道路示例见图 33-11、图 33-12(略)。 33.5 主要引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