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小学信息技术》第一册第一学期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00 学年度第一学期
小学信息技术
四年级
一、教学计划
进度
第一周:第1课 2~5页
第二周:第1、2课 5~11页
第三周:第2课 12~16页
第四周:第3课 17~19页
第五周:第3、4课20~25页
第六周:第4课 26~28页
第七周:第5课 29~31页
第八周:第5、6课 32~39页
第九周:第6课 39~43页
第十周:第7课 44~49页
第十一周:第7课 44~49页
第十二周:第8课 50~57页
第十三周:第8课 50~57页
第十四周:第9课 58~62页
第十五周:第9课 58~62页
第十六周:综合实践
教育:
⒈了解信息世界。
⒉认识算机的组成,认识Windows XP操作系统。
⒊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如:使用鼠标,键盘上文字的输入。
⒋学会全拼输入法。
⒌学会管理文件与文件夹。
教养:
⒈培养学生上机的正确操作姿势。
⒉掌握正确的指法。
⒊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⒋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热爱之情。
教材分析:
本教材在保持原教材特色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拓展。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信息素养为理念,以“任务驱动”为引领,以“做中学”、“情境中学”、“活动中学”和“过程中学”等为主要方法来组织和安排教材内容,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环境设计活动,力求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的方法。
本册教材分三个模块,共17课,供四年级使用。本学期教学前9课,分别是:了解信息世界、认识计算机、学会使用鼠标、认识Windows XP及窗口、学会使用键盘、指法练习、学会输入汉字、文件与文件夹的管理⑴。
二、教学设计。
模块一:走近信息
教学内容:
了解信息世界
第1课了解信息世界
教学内容:
⒈信息。
⒉信息的特点。
⒊信息技术。
教学目标:
⒈了解信息及其特点。
⒉了解信息技术。
教学重难点:
信息的各种形态及其含义。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信息。
教学目标:
了解信息的各种形态。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信息?
⒈提问。
⒉讲述:简单地说,信息就是指对人们有用的数据、消息。
二、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学生读P3上面的文字,了解信息的各种形态。
三、解释。
⒈信息是用语言、文字、图像、数字、声音和情景等表示的消息、情报和信号的内容。
⒉有的信息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我们的感官无法直接感受到它。
四、学生举例说明信息的形态。
五、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信息的特点。
教学目标:
了解信息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说明教学内容、目的。
二、教学新课。
信息的特点。
⒈信息可以共享。
人们通过共享信息,可以使学习不断进步。
⒉信息可以传递和存储。
信息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发挥效益。
⒊信息可以加工。
收到信息以后,经过大脑或计算机的加工处理,可以使信息变得更加有效。
电子计算机是信息处理机。
三、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信息还有哪些特点。
四、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
教学目标:
认识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
教学过程:
一、介绍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就是对信息进行开发和利用的技术。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帮助人们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信息。
二、举例说明人们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情况。
三、介绍信息工具。
⒈全球定位系统(GPS)
通过在地球轨道运行的人造卫星,可以将你所在的位置精确地定位,并且将数据传送到接收装置,你就可以知道自己的准确位置。
⒉虚拟现实技术(VR)
通过计算机程序模拟出与现实相同的场景,人们通过特定的视觉与触觉设备,就能感受到与现实中相同的感觉。
⒊智能机器人
科学家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控制技术与神经网络技术制造出来的机器人,具备人的初步思考能力,能够完成一些复杂的动作。
四、全课总结。
⑴什么是信息?
⑵信息技术包括哪些重要的技术?
模块二:探索计算机的奥秘
教学内容:
⒈认识计算机。
⒉学会使用鼠标。
⒊认识Windows XP。
⒋认识Windows XP窗口。
⒌学会使用键盘。
⒍指法练习。
⒎学会输入汉字。
⒏文件与文件夹的管理。
第2课认识计算机教学内容:
⒈说说计算机。
⒉认识计算机。
⒊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
⒋各种各样的计算机。
教学目标:
⒈了解计算机的作用。
⒉认识计算机的各个组成部分。
⒊了解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
教学重难点:
计算机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说说计算机。
教学目标:
知道计算机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