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贸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中海油跨国并购优尼科失败的教训和启示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原因分析报告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原因分析目录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原因分析 (1)摘要 (3)关键词 (3)前言 (3)1.并购三方概况及参与并购的原因 (4)1.1中海油概况 (4)1.2优尼科公司概况 (4)1.3雪佛龙公司概况 (5)2.简要并购过程 (5)3.并购失败原因分析 (6)3.1政策政治阻力 (6)3.2融资方式单一 (7)3.3企业竞购时机不当 (7)3.4缺乏跨国并购经验 (8)3.5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关系不透明 (9)4.经验教训 (9)4.1关注东道国的政策,采取多种渠道增强与东道国的沟通 (9)4.2. 融资主体多元化, 灵活选择并购方式 (10)4.3. 必须选择最佳的跨国并购时机 (10)4.4.充分利用舆论媒体赢取国民支持 (11)4.5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改革 (11)4.6. 政府的鼓励和保护政策 (12)5.总结 (12)参考文献: (13)摘要本文以并购当时中国石油行业发展状况为背景,通过对中海油、优尼科和雪弗龙三方慨况、参与并购原因及过程的分析,总结出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的原因,并从中得出一些经验教训,为以后我国石油企业在美国的并购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跨国并购优尼科中海油前言我国石油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资源严重不足。
据2003年BP石油公司的统计,在103个产油国中,我国的石油可采资源总量和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居于第11位和第10位。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真实GDP以平均每年8%~10%增长的背景下,中国石油的消费量以每年7.5%的速度增加,但是中国国的石油供应年增长率仅1.7%[1]。
我国石油企业顺应时代的浪潮,抓住机遇,实现“走出去”与企业自身做大做强协同发展,充分吸取中海油并购优尼科案例中的教训,发挥并购的协同效应,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资源用率,从而进一步解决目前我国石油供应紧的局面。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
1.并购三方概况及参与并购的原因1.1中海油概况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简称中海油,是中国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于1982 年在成立。
商务谈判案例浅析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海外竞购购案例商务谈判浅析管理系市场营销专业11###2008038 %%% 指导老师%%%【摘要】中国海洋石油公司(简称中海油)并购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优尼科公司(unocal),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这次跨国并购案虽然已经尘埃落定了,但带给人们的思考却始终没有停止: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一跨国并购有哪些教训及启示?此外,中海油在2009年收购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在美国墨西哥湾地区部分油气区块勘探开采权中蕴含了多少商务谈判的理论?笔者带您一起探析中海油海外收购案例的商务谈判策略与启示。
【关键词】中海油收购商务谈判优尼科一、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竞购历程简介(一)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简介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是中国最大的国家石油公司之一,是中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商。
公司成立于1982年,注册资本949亿元人民币,总部位于北京,现有员工6.85万人。
中海油自成立以来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由一家单纯从事油气开采的纯上游公司,发展成为主业突出、产业链完整的综合型企业集团,形成了油气勘探开发、专业技术服务、化工化肥炼化、天然气及发电、金融服务、综合服务与新能源等六大良性互动的产业板块。
近年来,通过改革重组、资本运营、海外并购、上下游一体化等战略的成功实施,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综合竞争实力不断增强,逐渐树立起精干高效的国际石油公司形象。
2005年全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888.8亿元,利润总额387.7亿元,纳税174亿元,分别较去年增长25.3%、60.1%和43.9%。
总资产达到1914.4亿元,净资产1054.7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24.9%、27.0%。
(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竞购历程表1 2002—2006年中海油竞购案例数据一览收购时间项目名称收购金额油气储量状态2002年印尼五个区块油田 5.85亿美元 3.6亿桶油当量成功2002年印尼东固天然气 2.75亿美元3亿桶油当量成功2003年澳大利亚(NWS)天然气 3.48亿美元 2.1亿桶油当量成功2003年哈萨克斯坦北里海油田 6.15亿美元10亿桶油当量失败2004年印尼Muturi天然气9810万美元1亿桶油当量成功2005年加拿大MEG能源公司 1.5亿加元 3.34亿桶油当量成功2005年优尼科石油公司185亿美元17.54亿桶油当量失败2006年尼日利亚130号海上石油开采许可证22.68亿美元 4.95亿桶油当量成功数据来源:互联网信息整理如图1、表1所示,中海油近年来的竞购非常频繁,每年竞购的数量有增加的趋势,从成功率来看由于中海油强大的实力和国家政策的支持,竞购的成功率还是挺高的,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对比过去国内油企海外并购的案例不难发现,收购得手的大多是发展中国家的石油企业,对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收购则大多以失败告终,而美国则是中国国有企业进入难度最大的国家之一。
中海油跨国并购优尼科失败的教训和启示
摘要跨国并购是并购在概念外延上的拓展,是并购在空间上的跨越国界。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并购几乎成为跨国公司经营活动的常态,跨国并购已成为FDI的主流方式。
本文以中海油跨国并购美国优尼科为主线,深入分析了中海油跨国并购的背景和动因,从跨国并购的过程中获得启示。
并且对中海油跨国并购的失败作了进一步的解析,得出政治和政策障碍,竞购时机不当,缺乏跨国并购经验以及政企间不透明关系正是其竞购失败的原因所在。
文章总结了中海油跨国并购失败的教训,指出必须采取多种渠道增强与目标公司所在国政府的沟通,选择最佳的跨国并购时机,加紧培养跨国并购人才,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改革来加强企业跨国并购的竞争力,并对其他企业走出国门开展跨国并购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跨国并购中海油优尼科Abstract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M&A), which has led to the transnational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from home to abroad are the extension of M&A. At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ross-Border M&A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activity of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and main theme of FDI.This thesis, mainly based on the Cross-Border M&A of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CNOOC) explains the content of this case, meanwhile, it focuses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in Cross-Border M&A of CNOOC. Referring to a lot of parts, such as incentive of the Cross-Border M&A, target getting, target estimating etc. together with the problems arising during the course of M&A, it tries to explore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further to find out some revelations of this Cross-Border M&A, and last with the aid of correlative theories to put forward some practical solution to the problems and to give some advice to Chinese Cross-Border M&A.[Key Words] M&A ;CNOOC;Unocal Corporation目录1 中海油跨国并购优尼科的背景和动因 (4)1.1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的背景 (4)1.2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的动因 (5)2 中海油跨国并购优尼科的过程和结局 (6)3 中海油跨国并购优尼科失败的原因分析 (7)3.1目标企业所在国的政治和政策障碍 (7)3.2企业选择的竞购时机不当 (8)3.3企业缺乏跨国并购经验 (9)4. 中海油跨国并购优尼科失败的教训 (10)4.1做足政治风险评估 (10)4.2选择最佳的跨国并购时机 (11)4.3学习和探索具体的操作经验和技巧 (11)5 对其他企业走出国门开展跨国并购的启示 (12)5.1启示之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是一条新路径 (12)5.2启示之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是一把双刃剑 (13)参考文献 (15)致谢 (16)中海油跨国并购优尼科失败的教训和启示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开展跨国并购已成一种趋势。
中海油海外并购案例分析(成功和失败)
针对两个案例给出的对策建议
中国油气公司进行海外并购的启示
跨国并购的主要类型
行业关系
横向跨国并购
纵向跨国并购
混合跨国并购
横向跨国并购是指两 个以上国家生产或销 售相同或相似产品的 企业之间的并购。目 的是扩大世界市场的 份额横向跨国并购是 跨国并购中经常采用 的形式。
世界经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石油安全的真正含义在于在世 世界油气技术突飞猛进,不断取得革命性进步,使勘探生 公司并购也是一些石油公司实现股票上市的一种有效手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石油资源国为促进本国石油工业的 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提高,石油公司面临的竞争压力促使石 控制目标公司往往是一些石油公司进行并购的另一主要目 界石油经济体系中获得最大的经济自主权。跨国石油公司通过 产成本大幅度下降,在跨国石油公司中科技贡献率已超过60% 。 合并一家已经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不仅可以节省进行股票首 的。要达到控制目的,并非要购买目标公司100% 的股份,只 发展,逐步放宽或解除了对本国石油工业的垄断控制,推出一 油公司必须做出选择,即规模化 ” 。上下游一体化能够进一 各大跨国石油公司的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是着眼于未来 跨国并购,极大地提高了跨国企业母国的国际地位,使其在世 新技术增加了全球油气的探明储量和供应量,通过降低勘探开 次上市的大笔成本,还可以通过增发股票筹集一部分资金用于 要收购比例达到51% 就足以实现控制目的。特别是对于一些股 系列对外开放政策。许多重要的石油生产国为振兴本国石油工 步强化石油公司在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强烈波动中的抗风险能力, 竞争的战略性行动¨ ,通过跨国并购,可以建立遍及全世界的 界经济体系中占据着中心地位。这些跨国公司的强势领域,也 发和加工经营成本,为石油公司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动 新的生产投资,解决公司所面临的财务困境。中国海洋石油收 东众多且分布较为分散的公司,往往收购10% 业,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积极鼓励引进外资与对外合作, 而并购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便捷有效的手段。 ~20%就足以实 生产和经营网络。 正是这些跨国公司母国的强势领域。通过跨国并购,原来强大 了整个石油行业的革新和进步。新技术这把“双刃剑”一方面 购优尼科公司所看重的除了优尼科拥有的油气田潜能、庞大的 现控制目的。这样的低比例控股方式降低了收购方的成本,也 为外国石油公司资金和技术的介入开辟了新的合作空间。 的跨国企业更为强大,甚至成为该领域的世界霸主,从而控制 为石油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低成本的压力, 国外市场等因素以外,有助于完成其在美国的借壳上市也是原 减少了由于股市波动而带来的风险。 了该领域,也因而使得其母国在该领域成为世界的枢纽国家, 进一步加剧了竞争。跨国石油公司以其雄厚财力和技术力量, 因之一。 从而获得了在该领域的最大经济自主权,也就获得了最大的经 充分利用地区和技术差异,在世界石油市场购买油气储量,开 济安全。 发新兴市场,促进了石油公司的跨国并购。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原因分析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原因分析目录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原因分析 (1)摘要 (3)关键词 (3)前言 (3)1.并购三方概况及参与并购的原因 (4)1.1中海油概况 (4)1.2优尼科公司概况 (4)1.3雪佛龙公司概况 (5)2.简要并购过程 (5)3.并购失败原因分析 (6)3.1政策政治阻力 (6)3.2融资方式单一 (7)3.3企业竞购时机不当 (7)3.4缺乏跨国并购经验 (8)3.5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关系不透明 (9)4.经验教训 (9)4.1关注东道国的政策,采取多种渠道增强与东道国的沟通 (9)4.2. 融资主体多元化, 灵活选择并购方式 (10)4.3. 必须选择最佳的跨国并购时机 (10)4.4.充分利用舆论媒体赢取国民支持 (11)4.5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改革 (11)4.6. 政府的鼓励和保护政策 (11)5.总结 (12)参考文献: (12)摘要本文以并购当时中国石油行业发展状况为背景,通过对中海油、优尼科和雪弗龙三方慨况、参与并购原因及过程的分析,总结出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的原因,并从中得出一些经验教训,为以后我国石油企业在美国的并购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跨国并购优尼科中海油前言我国石油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资源严重不足。
据2003年BP石油公司的统计,在103个产油国中,我国的石油可采资源总量和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居于第11位和第10位。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真实GDP以平均每年8%~10%增长的背景下,中国石油的消费量以每年7.5%的速度增加,但是中国国内的石油供应年增长率仅1.7%[1]。
我国石油企业顺应时代的浪潮,抓住机遇,实现“走出去”与企业自身做大做强协同发展,充分吸取中海油并购优尼科案例中的教训,发挥并购的协同效应,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资源用率,从而进一步解决目前我国石油供应紧张的局面。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
1.并购三方概况及参与并购的原因1.1中海油概况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简称中海油,是中国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于1982 年在北京成立。
中海油放弃收购优尼科失与得-综合新能源论文(1)
中海油放弃收购优尼科失与得-综合新能源论文(1)8月2日下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控股的香港上市公司"中国海油"正式宣布放弃与美国雪佛龙-德士古公司竞购优尼科。
中海油宣布:"在目前情况下继续进行竞购已不能代表股东的最佳利益,中海油决定撤回其对优尼科的收购要约。
" 中海油宣布放弃竞购,进一步表明这一兼并是一次纯粹意义的商业行为,并非中国政府的"战略步骤"。
而美国国会在雪佛龙-德士古公司的操纵下,将其政治化最终使得美国投资者的利益受到伤害。
中海油宣布放弃后,优尼科股价下跌了47美分,跌至63.9美元,而优尼科的许多员工也将为此而失去工作。
美国参议院7月29日星期五在通过一个庞大的能源修订法案时,在最后一分钟加入一项修订,意图在8月10日优尼科公司股东表决前,阻止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并购美国尤尼科石油公司。
法案的一项条款,令美国政府正式审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收购尤尼科石油推迟超过四个月。
实际上任何投资人都很难承受120天的不可预测的风险。
正是这一法案最终断送了中海油的竞购努力。
优尼科曾经要求中海油的出价增加到每股70美元,以弥补他们的政治风险,但是中海油拒绝了为"政治化"买单。
对中海油而言,未能收购成功当然是一个巨大的遗憾,但是事情都是有得有失。
这一次兼并活动使中海油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全球市场推广,使全世界都了解到中海油是一个经营管理非常先进的国际化的公司,5年之内从60亿人民币快速发展到311亿美元的市值。
大家从而发现,中海油拥有"长三角"与"珠三角"两个全世界最好的液化天然气市场,对于亚太地区丰盛的天然气资源,这是一个明显的优势,有利于今后跨国商业活动的进一步展开。
中海油的价值已经为投资者所接受,自从中海油宣布"并购"之后,股票不降反升,市值从230亿上升到311亿美元,增加了35%,说明投资者对中海油价值的认可和信赖。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事件分析
3、石油企业国内垄断,国家为大股东。融资渠道丰 富,资金实力雄厚,使海外收购兼并成为可能。 本次中海油并购资金来源为:中海油自有资金30 余亿美元;高盛、摩根大通提供的过桥贷款30亿美 元;中国工商银行提供的过桥贷款60亿美元;中国 海洋石油总公司提供的长期次级债形式贷款45亿美 元;中海油大股东提供的次级过桥融资25亿美元 。 可见,其自有资金仅30余亿美元,而其他的融资渠 道,或多或少地占了国家大股东的光。
2作为国内能源企业,油价高企会使其利润增加。 但另一方面,作为以能源为生国内众多下游产业, 则会因为承担了高油价而出现利润减少甚至亏损的 情况。不过,这一问题同样可以因为国内能源企业 所掌控的石油资源的增加而得到缓解。由于国内能 源企业是国有控股公司,国家作为企业的大股东, 可以采取制定较国际油价低的国内油价方式,让国 内能源企业以较低的价格向相关企业供油,从而保 持国内经济发展的平衡性。 近两三年以来,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加快了其步 伐,海外四处寻油。而采用资本运作,通过并购方 式,获得资源和渠道,是一种快捷而有效途径。事 实上,油气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并不是很轻易就能 获取的。
2、选择最佳的跨国并购时机
跨国并购往往会引起很大的经济震动和社会震动,因此, 需要采取灵活的策略。在并购目标公司时,可以采取渐 进的方式,先以合资或合作的方式,树立起良好的企业 形象,待该国政治风向偏松时,再考虑并购问题;也可 以先不全资并购,而是控股性并购或接近于控股性并购, 待条件成熟后再进一步并购;还可以利用目标公司所在 国的一家合资企业作为跨国并购的代理者,以避免东道 国政府或当地政府干预。与此同时,中国企业进入目标 公司的所在国之前,对所在国法律环境应该有一个详细 了解。
中海油跨国并购优尼科失败的原因分析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案例分析
【摘要】:2005年6月23日,中国第三大石油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正式向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发出要约,以每股67美元的价格全现金方式并购优尼科,要约价相当于优尼科公司股本总价值约185亿美元,比竞争对手美国雪佛龙公司此前提出的收购价格高出约15亿美元。
在这场双赢的“蛇吞象”大并购具体是怎样的?中海油最终为什么会竞购失败?同时他给中国公司海外并购带来了什么启示。
这将在本文中得到深入的阐述。
【关键词】:中海油并购优尼科中海油并购优尼科事件在2005年度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2005年底在由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发起的第五届十大并购事件评选活动中, “中海油要约收购优尼科”入选十件年度具有标志意义的并购事件榜。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案例, 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具有里程碑式的象征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参与到全球化经济活动中, 中国企业“走出去”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从长远来看, 中国企业最终将被国际市场接受, 成为国际经济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一、案例背景美国优尼科公司成立于1890年,它是有一百余年历史的老牌石油企业。
按储量计算,在美国石油天然气巨头中排位第九;按营业收入计算,是美国第七大石油公司。
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它一直都是美国加州首屈一指的石油和汽油生产商。
随后,公司把汽油业务撇开,专注于其他地区尤其是海外地区的石油勘探和生产,但由于在勘探方面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回报,优尼科连年亏损,最终向美国政府申请破产,于2005年1月挂牌出售。
二、两家主要的并购公司简介(一)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简称中海油)是1982年成立的国家石油公司。
该公司以上游产业为核心,正在发展成为上下游一体化的综合型能源公司。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负责在中国海域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
(二)雪佛龙公司雪佛龙公司( Chevron), 美国第二大石油公,世界第五大石油公司, 业务遍及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业务范围包括油气勘探开发和生产,石油炼制、营销和运输、化学品制造和销售、发电。
毕业论文--刘腾
中海油跨国并购的成败分析及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启示作者姓名刘晓宇专业指导教师姓名专业技术职务目录摘要 (1)第一章中海油跨国并购概述 (2)1.1中海油简介 (2)1.2海外并购典型案例 (2)1.2.1海外并购第一步:收购马六甲油田权益 (2)1.2.2完美收购西班牙瑞普索印尼资产 (2)1.2.3中海油成功收购尼克森 (2)1.2.4中海油失败竞购优尼科 (3)第二章中海油跨国并购策略分析 (3)2.1跨国并购提倡双赢 (3)2.2跨国并购选择运筹智慧策略 (4)2.3跨国并购注重整合文化 (4)2.4机智并购所有权选择策略 (4)第三章中海油跨国并购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5)3.1并购是企业发展的新路径 (5)3.2跨国并购行为有利有弊 (6)3.2.1跨国并购的优点 (6)3.2.2跨国并购的缺点 (6)3.3跨国并购是大智慧 (6)3.3.1增强沟通 (6)3.3.2选择合适时机 (7)3.3.3继续深化改革 (7)3.4跨国并购注重文化整合 (7)3.5企业并购准备阶段要审慎调查 (7)3.6并购中要考虑政治因素 (8)第四章结论 (8)致谢 (9)参考文献 (10)摘要中海油作为中国第三大石油公司,在全球企业争取国际化的背景下,发展中的这几年中海油通过与本身核心业务相关的跨国合作和并购。
中海油在收购过程中注重双赢,并且同时更加重视本土文化的并购。
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和中海油收购尼克森。
最终以收购尼克森成功,竞购优尼科失败而告终。
本论文的主旨是通过分析两起典型的竞购案例,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以便为中国能源企业的长远海外发展战略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海油跨国并购策略选择优尼科尼克森海外发展战略ABSTRACTCNOOC, China's third largest oil company, as, in the global business background for international, 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 recent years, CNOOC carried out with their core business closely related.In the M & A process to select a win-win strategy of CNOOC focus, focus on the localization of 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It provides a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Chinese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One of the most interesting is the CNOOC bid for Unocal and CNOOC acquisition Nickerson.Nixon eventually successful takeover bid for Unocal failed.This paper aims at analyzing two typical cases of bid, sum up experience and lessons learned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long-term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a's overseas energy companies.Key words:CNOOC ;Cross-border M ;Strategic Choice ;Unocal ;Nickerson ;Overseas development strategy第一章中海油跨国并购概述1.1中海油简介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简称“中海油”)是中国国务院直属的特大型国有企业(中央企业),中海油的总部设立在北京,现有98750名员工,有天津,湛江,上海,深圳四个上游分公司。
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启示
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启示班级:金融五班姓名:牟方华学号:20094927摘要:中海油竞购优尼科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这个事件所引发的问题远远超过事件本身,因为这是一个涉及到中国企业究竟如何走出去的战略性问题。
关键词: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启示石油问题始终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
2004年,中国的石油供给问题已经上升到国家石油安全的高度。
一方面,石油资源紧缺;另一方面,石油供需市场逐步开放。
据统计,2004年我国社会全年原油消费量超过2.9亿吨,而国内原油进口量已达到1.2亿吨,当时的国际原油价格更是达到55美元。
如何长期安全地获得稳定原油资源成为了中国石油安全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在能源紧缺和市场完全放开的双重压力下,中国石油化工企业开始仓促的选择“走出去”的战略。
在这个时候,中国海洋石油公司,这个中国第三大国家石油公司提出并购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一优尼科(Unoca1)公司,此案自然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从2005年1月开始,经过8个多月的艰苦博弈,因种种原因,中国海洋石油公司撤销了收购要约,这一跨国并购案以失败而告终。
现在,虽然这次跨国并购已经尘埃落定,但是带给人们的思考却始终没有停止。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是中国三大国家石油公司之一,1982年2月成立,是国务院直属特大型企业,注册资本500亿元人民币,总部设在北京,主要负责在中国海域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是中国海上石油和天然气的最大生产者。
1999年8月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在香港注册成立,并于2001年2月27日和28日分别在纽约证卷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
上市3个月即以较大比重进入摩根斯坦利国际资本指数,上市仅5个月就被破格纳入恒生指数成份股。
通过核心业务在国际资本市场成功上市以及随后的出色表现,中海油的资本运营能力不断提高,这也为中国海洋石油公司跨国并购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国际并购逐步成为中海油国际化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手段。
从“中海油”并购“尼克森”论跨国企业并购
从“中海油”并购“尼克森”论跨国企业并购【摘要】本文探讨了中海油并购尼克森的背景和跨国企业并购的意义。
具体分析了中海油并购尼克森的过程,跨国企业并购对各方的影响,中海油并购尼克森的全球化战略,以及跨国企业并购的风险。
同时也总结了中海油并购尼克森的成功之处。
结论部分分析了跨国企业并购的可行性,中海油并购尼克森的启示以及跨国企业并购的未来发展方向。
在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跨国企业并购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需要注意风险和细致谋划,才能取得成功。
【关键词】关键词:中海油,尼克森,跨国企业并购,全球化战略,影响,风险,成功,可行性,启示,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中海油并购尼克森的背景中海油是中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商之一,拥有庞大的石油储备和产量。
而尼克森是一家美国跨国石油公司,具有先进的技术和全球的市场网络。
中海油并购尼克森的背景主要源于中海油对于全球石油市场的战略布局以及尼克森在技术和市场方面的优势互补。
通过并购尼克森,中海油能够进一步扩大自身在全球石油市场的影响力,同时也能够借助尼克森的技术和经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此次并购对于中海油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战略举措,将有助于提升公司在全球石油行业中的地位,并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1.2 跨国企业并购的意义跨国企业并购的意义在于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和优化资源配置,通过企业间的合作与整合,实现经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降低生产成本。
跨国企业并购可以推动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拓展国际市场,增加销售渠道和商机,进而实现企业的快速增长和盈利。
跨国企业并购还可以带动技术创新和管理经验的交流,促进企业间的学习与提升,推动全球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国企业并购的意义更为重要,可以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各国经济发展和互惠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跨国企业并购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也有助于促进全球经济的繁荣与稳定。
2. 正文2.1 中海油并购尼克森的过程第一阶段是谈判初期,中海油通过与尼克森进行接触和洽谈,双方就并购事宜展开初步沟通。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报告二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案例1:中海油跨国并购优尼科失败的教训和启示1.1中海油公司简介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oration, CNOOC,简称中国海油)是1982年2月15日成立的国家石油公司。
中国海油是中国最大的国家石油公司之一,是中国海上石油和天然气的最大生产者。
注册资本949亿元人民币,总部位于北京,现有员工6.85万人。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负责在中国海域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
公司主要从事油气勘探开发的上游业务、中下游业务、专业技术服务、后勤服务和金融业务。
目前控股或全资拥有一家独立油气勘探生产公司、一家研究中心、一家化学公司、一家油气开发公司、二家专业技术服务公司、五家基地公司、一家财务公司、一家信托投资公司,与壳牌公司合营一家石油化工公司。
近年来,通过改革重组、资本运营、海外并购、上下游一体化等战略的成功实施,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综合竞争实力不断增强,逐渐树立起精干高效的国际石油公司形象。
2005年全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888.8亿元,利润总额387.7亿元,纳税174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5.3%、60.1%和43.9%。
总资产达到1914.4亿元,净资产1054.7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24.9%、27.0%。
1.2优尼科石油公司简介优尼科(Unocal Corporation)是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在纽约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UCL)。
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优尼科公司在亚洲的印度尼西亚、泰国、孟加拉国等地都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资产和项目。
近年来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导致连年亏损,并申请破产,挂牌出售。
其在北美洲的墨西哥湾、得克萨斯,以及亚洲的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和孟加拉国等地都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资产和项目。
业内人士认为,优尼科连年亏损,并曾经向美国政府申请破产,因此处在一个非卖不可的境地。
中海油并购尼克森财务风险的研究与启示
引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对石油能源的大量需求,促使中国许多石油能源企业走上海外并购的道路。
海外并购虽然在浅层次上能够带来极大的经济收益,但是同时却伴随着大量的风险,一旦出现意外,为企业带来的有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
因此,公司在进行海外跨国并购的过程中,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抵御相关风险。
1 绪论1.1研究背景与意义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许多企业都试着走出国门,寻求国外市场的发展。
参与海外并购,能够使企业具备与其他企业分庭抗礼的核心竞争力。
石油资源在世界范围内有着至关重要的能源,是各国市场竞争的重点所在。
我国由于工业产能过剩、缺乏先进的能源节约技术,对石油的开采与耗用已严重失衡。
我国在现阶段大力支持各大企业能够走出国门,在世界其他国家采取并购的方案,为我国引进大量的石油资源,从而适应我国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
对于石油企业来说,成功的海外并购还能提升其在世界油气能源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有利于实现国际化战略。
然而相关数据证实,全球范围内的跨国并购活动中,成功率仅为30%,中国企业的情况也并不理想,很大一部分企业跨国并购都以失败告终。
究其原因,财务风险的指标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跨国并购的成败。
由于跨国并购的失败会使企业蒙受巨大损失,学术界与实务界都对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分析愈加重视,但专门针对石油企业的风险研究还是较少。
像处于能源行业的石油企业,石油价格非常不稳定,且跨国并购涉及的资金额度都比较大,因此面临的风险系数会更高。
所以说,公司只有对伴随并购的财务风险进行深入的分析把控,才能真正在海外跨国并购进行的过程中获得胜利。
只有客观准确地把握了财务风险的管理,才能最大程度地规避风险,提高并购成功率,并提升企业价值,为股东、为国家创造更多财富。
因此,对中国石油企业海外并购过程中财务风险的识别与防范的研究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1.2研究目的跨国并购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基础比较薄弱,缺乏学习对象,相关制度也不够健全。
国企海外金融衍生品交易失利的启示——论中航油(新加坡)折戟沉沙之路
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
)( 采取多种渠道增强与目标公
司所在国政府的沟通 这次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失败 的最主要原因是迫于政治压力。首 先必须指出, 美国国会的动作是将 经济政治化, 公然违背了国际贸易 的基本规则。虽然布什政府在处理 此事时非常谨慎, 但从国会投票的 结果看, 以“ 中国威胁论” 为背景的 立场显然占了上风。这必然导致美 国一些防范中国、抑制中国的策 略, 也自然会在中国引起反美的民 族主义情绪。不过, 从中国发展的 立场上看, 中国正在崛起已经不仅 仅是一个是非问题, 而是一个现实 问题。从中国的利益看, 软化这种 立场, 而不是强化这种立场、 或与 之正面冲突, 可能才是和平崛起的 基本战略。 中国企业“ 走出去” 跨国并 购 , 应尽可能采取多种渠道增强与目标 公司所在国政府的沟通。 比如, 外交 渠道、两国的民间友好机构或在目 标公司所在国的有影响力政治人物 牵线搭桥等,取得目标公司所在国 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并尽可能在社 会就业方面适应当地政府的要求, 同时争取目标公司的友好合作, 使 当地政府从工业发展及社会发展出 发,给予跨国并购方以宽松的政治 环境。
竞购优尼科始末
国外媒体报道称, *++, 年 ) 月, 中海油正考虑对美国同业对手优尼 科公司发出逾 )3+ 亿美元的收购要 约。3 月, 中海油开始与优尼科公司 高层进行接触, 双方几经协商, 初步 达成了购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向, 中海油向优尼科提 交了“ 无约束力报价” 。 4 月 4 日, 美 国雪佛龙公司提出以 )54 亿美元的 现金和股票并购优尼科公司, 由于没 有竞争对手, 雪佛龙很快与优尼科达 成了约束性收购协议。 中海油向香港联交所 5 月 6 日, 本 递交了一份澄清公告。公告中称7“ 公司一直考虑优尼科的不同方案。 这 些方案包括本公司可能出价收购优 尼科, 但本公司至今未做出决定。 ” 这 是自 ) 月被传出有兴趣收购优尼科 以来, 中海油首次就此事公开发表评 论。5 月 )+ 日,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 批准了雪佛龙并购优尼科的协议, 但 雪佛龙公司的收购在完成交割之前, ・ 34・
中海油并购加拿大尼克森案例分析
中海油并购加拿大尼克森案例分析中海油并购加拿大尼克森案例是一个典型的海外收购案例。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国有企业越来越积极地进行海外投资和并购。
这一并购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本文将通过分析中海油并购加拿大尼克森案例,探讨海外并购的动机、优势和挑战。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中海油进行海外并购的动机。
一方面,海外市场是中国国内市场的重要补充。
中国国内油气资源供给紧张,而加拿大尼克森是加拿大最大的石油生产企业之一,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通过收购尼克森,中海油可以得到稳定的海外石油供应,降低对国内油气资源的依赖。
另一方面,中海油希望通过海外并购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加拿大尼克森拥有国际领先的油田开发和技术管理能力,这对于中海油的技术进步和海外扩张非常有益。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中海油进行海外并购的优势。
首先,中海油具备充足的资金实力。
作为中国最大的国有石油公司之一,中海油有着雄厚的财力支持,并且可以通过境外融资进一步筹集资金。
其次,中海油在国内油气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积累。
这使得中海油在进行海外并购时能够更好地识别和评估目标企业的风险和潜力。
此外,中海油还可以通过与加拿大尼克森共享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然而,中海油进行海外并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海外并购涉及到不同的法律、语言、文化和商业环境。
这些因素会增加并购交易的复杂性和风险。
中海油需要精心设计并执行交易计划,并谨慎评估交易的政治、法律和风险因素。
其次,海外并购也可能面临监管和政策上的风险。
尤其是近年来,一些国家对外国投资进行了限制和限制,这给海外并购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最后,如何有效整合和管理被收购公司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中海油需要制定合理的整合计划,确保并购后能够实现协同效应和价值创造。
综上所述,中海油并购加拿大尼克森案例为我们提供了海外并购的经验和教训。
通过合理的动机、充分的优势和有效的应对挑战,中海油成功地进行了海外并购,并提升了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中海油并购尼克森的风险规避及启示
繁 复杂 , 海外并 购常常蕴藏 着 巨大 的风
险 ,因此 规 避 风 险就 显 得 愈 发 重 要 。
2 0 1 3年 中 国 海 洋 石 油 有 限 公 司 ( 以 下 简称 中海油 ) 成 功 并 购 加 拿 大 尼 克 森 石
以及 风 险承
购 _ 风_ 险一 揭
交易。 一 _ 拳文 对案例一 进行 旦 丝 金囊 际 一 对共进 风_ 险叠』 古 确
垂_ 中 _ 净 油蔓 t 担 基风 险所 采取 的规 避 措 施_ 丛 风 险角 度握 出案 御 启_ 蚕
关键 词 : 中海油 尼克森 并购风险
近 几 了 年 快 来 速 扩 , 我 张 国 并 越 提 来 升 越 知 多 名 的 度 企 , 业 走 为 上
融资 风 险等 。战 略决策 风 险是 指选 取 并购 目标 所 面临 的风 险 。它 是 并购 能 否成 功 的关键 。政 治风 险是 指 在 国际 经济 往来 中 ,由于未能 预期 政 治事 件
2 0 1 2年 7月 2 3 E t , 中海 油发 布
公 告 :中海 油 、买方 C N OO C C a n a d a H o l d i n g L t d . ( 中 海 油 在 加 拿 大 设 立 的
一
家全 资 附属公 司 )及尼 克森 签 订并
动, 需要企 业 自身 消除 。
二、 中海 油 并 购 尼 克 森 的 风 险 评 估
购 协议 。 根 据协议 , 中 海 油 将 通 过 买 方
了海外 并购 的道 路 , 但 国际经济环境 纷
在《 加 拿 大商业 公 司法 》 下 收 购尼 克森 股 份 ;建议 收购 总对 价 约合 1 5 1亿美 元, 用 以购买 尼克 森全 部 的普通 股 、 优 先 股及 股份 期权 ; 收购 完成 后 , 中海 油 承担 尼克森 约合 4 3亿 美元 的债 务 。 历 时 7个 多 月 , 2 0 1 3年 2月 2 6 日, 中海 油 获 得包 括 加 拿 大 、 欧盟 、 美 国和 中 国在 内的有 关 当局政 府做 出 的 监管批 准 , 成 功并 购尼 克森 。 ( 二) 并购 风 险 的种 类 中 国企 业 海外 并购 过程 中主要 面 临 的风 险有 :并购 准备 阶段 的战略 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DI
Abstract
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M&A), which has led to the transnational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from home to abroad are the extension of M&A. At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ross-Border M&A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activity of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and main theme of FDI.
This thesis, mainly based on the Cross-Border M&A of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CNOOC) explains the content of this case, meanwhile, it focuses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in Cross-Border M&A of CNOOC. Referring to a lot of parts, such as incentive of the Cross-Border M&A, target getting, target estimating etc. together with the problems arising during the course of M&A, it tries to explore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further to find out some revelations of this Cross-Border M&A, and last with the aid of correlative theories to put forward some practical solution to the problems and to give some advice to Chinese Cross-Border M&A.
[Key Words]M&A CNOOC Unocal Corporation
1 (4)
1.1 (4)
1.2 (5)
2 (6)
3 (7)
3.1 (7)
3.2 (8)
3.3 (9)
4. (10)
4.1 (10)
4.2 (11)
4.3 (11)
5 (12)
5.1 (12)
5.2 (13)
(15)
(16)
1
1.1
2002 2003 20 4000 ALNG 120 25 130 1
1.1.1 2002 -2003
2002
85
9%
20
2002
8%
16
2002
12%
2003
15
8.33%
2006 10 1 2005 34
2004 20% 25% 2001 0.94% 2.63% 100 -120 2010 2001 31%1
1.2
2005
85 80 2 ”3 60 35 53 47%4
1.2.1
80%
53% 47%
2006 11
1 2005 35
2 2005 106
3 200
4 201
4 200
5 33
90 90 80 6l 2001 2005 2004
2
2005 23 ) 185
2005 27 28 59 62 10 30 4 25 (65 75 (1 03 4 59: 3l 62 07
24 41 64 28 (1) 20 (2) EXON—FLORlA (3) (5 (4)
(CFIUS) 19 40 60 63 1 —— 7 20 185 10 2
3
3.1
1 2005 32
2 2005 33-35
2005 30 333 92 398 15 30 120 21 (1)
(2)
(3)
(4) 1
3.2
2005 2005 22
1 2005 238-254 .
45 ”
Unocal 25 75
3.3
40
4.
4.1
, , , : “ , , ”1 , , , , , , , , , 1 2005 14
4.2
4.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5.1
2005 100 ,5 600 22 % , 1
1 2004 24-26
1 :(1) ;(2) ;(3) ;(4)
5.2
, ”
5.2.1
5.2.2
1 2005 215
5.2.3
[1] 2003
[2] 2004
[3] 2002
[4] 2004
[5] 2005
[6] 2005
[7] 2005
[8] 2005
[9] 2001
[10] 2004
[11] 2005 11
[12] 2005
[13] 2004
[14] 2004
[15] 2005
[16] David King, 2004, “analyses of Post -acquisition Performance : Indications of Unidentified Moderator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7] M.E.Porter Harvard 2003 “What is Strategy” Business Review,Vol.5.
[18]Rete H.Fuchs,Strategic Integration, 2002, “Competing In the New Age”,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Vol.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