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克拉通破坏”重大研究计划共享数据库系统设计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任务书
项目编号:密级:公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任务书项目名称:所属专项:指南方向:推荐单位:专业机构:项目牵头承担单位:(公章)项目负责人:执行期限: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2016年05月25日填写说明一、任务书甲方即专业机构(项目管理方),乙方即项目牵头承担单位(项目承担方)。
二、任务书通过“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按照系统提示在线填写。
三、任务书中的单位名称,请按规范全称填写,并与单位公章一致。
四、任务书要求提供乙方与所有参加单位的合作协议,需对原件进行扫描后在线提交。
五、任务书中文字须用宋体小四号字填写。
六、凡不填写内容的栏目,请用“无”表示。
七、乙方完成任务书的在线填写,提交甲方审核确认后,用A4纸在线打印、装订、签章。
一式六份报专业机构签章,其中专业机构留存三份,项目推荐单位、项目牵头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各一份。
八、涉密项目请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下载任务书的电子版模板,按保密要求离线填写、报送。
九、《项目申报书》是本任务书填报的重要依据,任务书填报不得降低考核指标,不得自行对主要研究内容作大的调整。
《项目申报书》和本任务书将共同作为项目过程管理、验收和监督评估的重要依据。
项目基本信息表一、项目目标及考核指标、评测方式/方法请填写下表。
项目目标、成果与考核指标表备注:1.“项目目标”,应从以下方面明确描述:(1)项目研发主要针对什么问题和需求;(2)将要解决哪些科学问题、突破哪些核心/共性/关键技术;(3)预期成果;(4)成果将以何种方式应用在哪些领域/行业/重大工程等,并拟在科技、经济、社会、环境或国防安全等方面发挥何种的作用和影响。
2.“对应的课题(任务)”,指将由项目内哪些课题(任务)支撑取得某项成果。
3.“考核指标”,指相应成果的数量指标、技术指标、质量指标、应用指标和产业化指标等,其中,数量指标可以为论文、专利、产品等的数量;技术指标可以为关键技术、产品的性能参数等;质量指标可以为产品的耐震动、高低温、无故障运行时间等;应用指标可以为成果应用的对象、范围和效果等;产业化指标可以为成果产业化的数量、经济效益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整合平台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3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睾丸 相继故障的预警 白豆杉 疫苗 电子政务 电力网格 电力电子 电力信息网 物种分布区估计 物理结构 物流信息平台 清水川流域 混合优化 海洋遥感应用模块 海洋地理信息系统 活动空间 活动分析法 民航 模型 格式转换 树形层次 机房管理系统 本体映射 有效载荷 智能楼宇 智能应用平台 时空协调 旅游超市 旅游资源 旅游电子商务 整合 数据模型 数据整合 数据挖掘 数据备份 数字地球 数字化变电站 政府绩效评估 接口平台 开放式地理数据互操作规范 开发网格服务框架 应用集成 应急预案 应急指挥 并发操作 嵌入式系统 小鼠 对象关系数据库 实验平台 实践教学 实时信息平台 定量分析 安全分区 大规模定制
科研热词 遗传多态性 网格 数据仓库 地理信息系统 xml gis 风险决策 面向服务架构 面向服务(soa) 集成模式 集成平台 集成 配送车辆导航 遗传距离 逻辑结构 通信协议 达斡尔族 辅助信息平台 资源环境 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资源共享 质谱 质子驱动力新功能 负载均衡 调度服务器 语音质量评估 评估主体 证券管理信息系统 计算力资源整合 行为空间 融合抗原 虚拟天文台 肺结核 聚类分析 联机分析挖掘 网络化存储 网络 综合解释平台 综合减灾 维度 结构化p2p网络 细胞培养 组件接口规范 线粒体呼吸链 线粒体 系统集成 精原干细胞 空间信息系统 空间信息服务 砒砂岩区 矿山应急联动系统 短串联重复序列
科研项目申请与设计-PPT课件
会资源,共同资助若干特定领域和方向的基础研究。
联合基金面向国家需求和科学重点发展方向,吸引全国范围
内科研人员在相关鼓励领域开展基础研究,解决关键科学问题,
促进产学研合作,培养科学与技术人才,推动我国相关领域、行
业(企业)或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6、联合基金项目
2014年度发布项目指南的联合基金包括:
2、重大项目:(1000万元左右)4年
肺气血屏障损伤与修复的调控机制 工业生物催化剂的代谢反应机制与相关构建的研究 中国东部地区典型半挥发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归趋、人群
暴露及健康风险 面向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现代物流管理研究 糖代谢稳态失衡的发生与发展
3、重点项目:(200~300万元)4年
NSAF联合基金、天文联合基金 大科学装置联合基金、钢铁联合研究基金 NSFC-通用技术基础研究联合基金 NSFC-广东联合基金、NSFC-云南联合基金 NSFC-新疆联合基金、NSFC-河南人才培养联合基金 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合作联合基金。
7、专项基金项目
专项基金项目是自然科学基金委为专门支持或加强某一 领域或某一方面而设立的专款资助项目,目前包括数学 天元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等,
8、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
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研究与交流项目资助科学技术人员立足国 际科学前沿,有效利用国际科技资源,本着平等合作、互利互惠、成 果共享的原则开展实质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以提高 我国科学研究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
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 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 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项目 在华召开国际(地区)学术会议项目
作用。
小额延续情况:如果小额项目完成得较突出,在延续申请面上项目时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发布华北克拉通破坏重大研究计划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发布华北克拉通破坏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指南的通告【法规类别】科学研究与科技项目【发布部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日期】2012.04.12【实施日期】2012.04.12【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E03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发布华北克拉通破坏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指南的通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遵循“有限目标、稳定支持、集成升华、跨越发展”的总体思路,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前沿中的重大战略需求,重点支持我国具有基础和优势的优先发展领域。
重大研究计划以专家顶层设计引导和科技人员自由选题申请相结合的方式,凝聚优势力量,形成具有相对统一目标或方向的项目群,通过相对稳定和较高强度的支持,积极促进学科交叉,培养创新人才,实现若干重点领域或重要方向的跨越发展,提升我国基础研究创新能力,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现公布“华北克拉通破坏”重大研究计划2012年度项目指南(见附件)。
一、申请条件重大研究计划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正在博士后工作站内从事研究、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第十条第二款所列的科学技术人员不得申请。
二、限项规定1.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申请或参与申请本次发布的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与正在承担(包括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以下类型项目合计限为3项: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不包括集成项目和指导专家组调研项目)、联合基金项目(指同一名称联合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过渡曲线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ito grapes模式 cascade插值方法 c/c复合材料 autocad ansys al-pb非混溶体系
推荐指数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科研热词 电极材料 生物矿化 热浸镀 层状复合 齿轮 黏性阻尼 黏弹塑性模型 髓心减压 骨笼 驻波波形调制 马赫杆变形 非线性驻波 非线性相移 非线性光学 非均匀流动 青藏高原 阳极氧化 铣刀设计 退化阶段 退化过程 退化方式 过渡金属离子 过渡曲线 过渡区域 过渡准则 车身 超高温陶瓷 超高温氧化 贯流泵站 蠕变 节距调制 船舶横摇 自动创建 自体 膨润土 膜片钳 能量吸收能力 能量吸收效率 胶原 胞状铝合金 股骨头坏死 群速度频散 突出消失 稳定性 离子通道 磁矩角度分布 碱性花岗岩 石英正长岩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电极反应动力学 生物玻璃 瑞利面波层析成像
推荐指数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情况,开放共享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建议
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情况,开放共享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建议Research Infrastructure and Large-scale Scientific Instruments: Open Sharing Status, Challenges, and RecommendationsResearch infrastructure and large-scale scientific instrument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advancing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innovation. These facilities provide scientists with the necessary tools to conduct cutting-edge research across various disciplines. However, ensuring open sharing of these resources poses several challenges. Inthis article, we will explore the current status of open sharing in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and large-scalescientific instruments, discuss the difficulties faced, and provide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ement.Research Infrastructure and Large-scale Scientific Instruments' Current Status of Open SharingThe current status of open sharing in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and large-scale scientific instrumentsvaries across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institutions. Some institutions have implemented policies that promote open access to these resources, allowing researchers from diverse backgrounds to benefit from their capabilities. These endeavors have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fostering collaboration and promoting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on a global scale.Despite progress being made in certain areas, many challenges still need to be addressed for effective open sharing. These hurdles range from policy-related issues to technological barriers that hinder seamless access to these facilities.Challenges Faced in Open SharingOne challenge is the lack of uniform policies across institutions regarding access to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and large-scale scientific instruments. Differences in governance structures, funding models, and regulatory frameworks can hinder consistent implementation of open sharing practices. This creates disparities among researchers when it comes to accessing such resources.Furthermore, financial constraints pose another problem for open sharing efforts. The high costs associated with maintaining and operating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andlarge-scale scientific instruments make it challenging for institutions to offer unrestricted access withoutadditional funding sources or collaborative partnerships.Technological barriers also impede open sharing initiatives. For example, limited interoperability among different instrumentation systems hinders seamless data transfer between facilities or collaborations involving multiple institutions. This lack of integration can hinder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available resources.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ementTo overcome these challenges, several recommendations canbe considered:1. Develop and implement standardized open sharing policies: Institutions should work towards developing unifiedpolicies that ensure equitable access to researchinfrastructure and large-scale scientific instruments. Clear guidelines on eligibility, application processes, and user fees would provide transparency and fairness.2. Strengthen funding mechanisms: Governments, funding agencies, and institutions need to allocate adequate resources to support the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This could include increased investment in capital expenditures, establishment of dedicated funds for open sharing initiatives, or fostering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3. Enhance collaboration and coordination: Encouraging collaboration among institutions can help address technological barriers by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operable systems. Sharing best practices and lessons learned can also lead to more efficient resource utilization.4. Promote educational initiatives: Providing training programs on the effective use of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can enhance researchers' capabilities and maximize thebenefits derived from these facilities. Education aboutopen sharing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science curricula at various levels.ConclusionOpen sharing of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and large-scale scientific instruments is essential for promoting global collaboration, advancing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driving innovation. Despite the challenges faced, concerted efforts from institutions, policymakers, funders, and researchers can lead to improved access to these resources in a fair, efficient, and effective manner.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现状、困难和建议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在推动科学知识和创新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的锂同位素特征与熔体改造作用
•地幔地球化学研究进展•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Bulletin of Mineralogy,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Vol.38No.2,Mar.,2019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的锂同位素特征与熔体改造作用汤艳杰',张宏福⑺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2.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9摘要:华北克拉通是显生宙以来全球古老克拉通破坏最为剧烈的地区。
华北克拉通破坏及其相关的科学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
有关华北克拉通破坏的研究已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使我们认识到其破坏不仅表现为岩石圈厚度的剧烈减薄,更重要的是岩石圈地幔的物质组成与性质发生了巨大转变,即从古生代克拉通型转变为新生代大洋型。
本文在综述华北地幔捕虏体锂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华北岩石圈地幔高度不均一的组成特征,以及不同来源的熔体对岩石圈地幔的改造作用,为深入认识华北岩石圈地幔的转变过程提供进一步的制约。
关键词: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橄榄岩捕虏体;锂同位素;熔体改造中图分类号:P597文章编号:1007-2802(2019)02-0217-07doi:10.19658/j.issn.1007-2802.2019.38.035Lithium isotop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thospheric mantle beneath North China Craton andthe melt modificationTANG Yan-jie1,ZHANG Hong-fu1'2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Lithospheric Evolution,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029,China; 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ntinental Dynamics,Northwest University,Xi*an710069,ChinaAbstract:The North China Craton is the most strongly destructed region of ancient cratons in the world since the Phanero-zoic era.The destruction of North China Craton and its related scientific issues have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 of geoscientists at home and abroad.Much important progresses have been made in the study of the destruction of North China Craton.It is recognized that the destruction of North China Craton is not only reflected by the severe thinning of the lithosphere beneath North China Craton,more importantly,but also reflected by the huge transformation of component and property of the lithospheric mantle,from the Paleozoic cratonic type to Cenozoic oceanic type.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ithium isotopes of mantle xenoliths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this paper has further revealed the highly inhomogeneous feature for compositions of the lithospheric mantle beneath the craton and the modification of lithospheric mantle by variously sourced melts,and has provided further constrai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lithospheric mantle beneath the craton.Key words:North China Craton;lithospheric mantle;peridotite xenolith;lithium isotope;melt niodification引去1992)。
大型通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获“核高基”立项
目前 ,基 于 Knbs S的太极 突发公 共卫 生事件 i ae g E 应急指挥 与决策 系统 已在卫生部 、 四川、 重庆 、 云南、 河 北、 安徽 、 辽宁、 江西、 山西等省 示范应用 ,5 1” 间, “ ・2 期
四川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 与决策 系统为抗震
救 灾做 出了突 出贡献。而用友 G 财务管理 系统 f 6 金仓
科技信 息
・V ・
版) 帮 助 用 户加 强政 策 执 行 力和 管 理规 范 , 能 降低 运 行
成本 , 实现各 级 主 管部 门资金 和业 务运 行 全过 程 监 管 ,
・
Ⅳ ・
科 技 信 息
铝镁 电解装 备产 学研创新联 盟 在 贵 阳成 立
铝镁 电解装 备产 学研 创新 联盟 今 天在 贵 阳成 立。该
供前 所 未有 的基础 资 源 。 千种 动植 物基 因组计 划 ” “ 负责 人 尹烨 表 示 , 着基 因组 学 的迅 速 发展 , 来越 多 的物 随 越 种基 因组被 解码 , 因组 学正在 改 变世界 。 千 种动 植 物 基 “
国产数 据库 为 支撑具 有 重要 意 义。 ” 大金 仓 总经理 任 人
千 种 动植 物 基 因组 计 划 完成 测 序 十 余 项
迄 今 华 大基 因及 其合 作伙 伴 共 启动 了 5 5种 动 植 0 物 基 因组 测序 项 目, 水稻 、 熊猫 、 黄瓜 、 家蚕 及 蚂 蚁 的基
基 因组计 划” 引 了更 多 国 内外科 学 家的加 入 , 全球 吸 为 动 植 物研 究领 域 的研 究者 提 供 了一 个 良好 的合 作 与 交
开放科学与数据共享:推动科研透明度与可重复性
技术创新与应用拓展
• 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将继续为 开放科学与数据共享提供技术支持 •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将为 数据共享和重用提供新的可能
公众参与和普及推广
• 公众对科学研究的关注度将继续 提高,对开放科学与数据共享的需 求增加 • 公众参与科学研究和数据共享的 渠道和方式将日益丰富
应对未来挑战的潜在解决方案与 策略
04
促进科研可重复性的途径与措施
科研可重复性的定义及其意义
科研可重复性的定义
• 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可验证性 和可重现性 • 研究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科研可重复性的意义
• 提高科研质量:可重复性有 助于确保研究的严谨性和可靠 性 • 促进科研创新:可重复性为 科研人员提供了验证和优化研 究的方法和机会
全球开放科学与数据共享的发展趋势
出台政策,支持开放科 学与数据共享的发展 • 国际组织积极推动开放科学与数据共 享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技术进步推动变革
• 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为开放 科学与数据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持 •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为数据共 享和重用提供了新的可能
数据共享的价值
• 科研价值:数据共享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 社会价值:数据共享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提高人类福祉 • 经济价值:数据共享促进经济增长,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开放科学与数据共享对科研的促 进作用
01 02 03
提高科研质量
• 开放科学促使科研人员更加注重研究的 严谨性和可靠性 • 数据共享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丰富的数据 资源,有助于提高研究水平
科研透明度的重要性
• 提高科研质量:透明度有助于提高研究 的严谨性和可靠性 • 促进科研合作:透明度有助于促进跨学 科、跨领域的合作研究 • 提高科研信任度:透明度有助于提高公 众对科研的信任度和认可度
科研机构数据管理与信息共享方案
科研机构数据管理与信息共享方案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科研机构所产生和处理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
这些数据不仅是科研成果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科学研究不断前进的宝贵资源。
然而,如何有效地管理这些数据,并实现信息的共享,成为了科研机构面临的重要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数据管理与信息共享方案显得尤为关键。
一、数据管理的重要性科研数据是科研活动的重要产出,它涵盖了实验数据、观测数据、计算数据、文献数据等多种类型。
有效的数据管理能够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为科研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
首先,准确的数据是得出科学结论的前提。
如果数据在收集、记录或处理过程中出现错误,可能会导致研究结果的偏差甚至错误。
其次,完整的数据能够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有助于深入分析和挖掘潜在的规律和趋势。
再者,可靠的数据管理有助于数据的长期保存和复用。
科研工作往往具有延续性,以往的数据在新的研究中可能会发挥重要作用。
二、数据管理的原则1、标准化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包括数据格式、命名规范、元数据描述等,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读性。
2、安全性采取严格的安全措施,如访问控制、数据加密、备份与恢复等,保护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3、质量控制建立数据质量评估和监控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数据中的错误和偏差。
4、可追溯性记录数据的产生、处理和修改过程,确保数据的来源和演变过程清晰可查。
三、数据管理的流程1、数据规划在科研项目启动阶段,明确数据的需求、类型、规模和预期用途,制定数据管理计划。
2、数据收集按照预定的规范和方法收集数据,并进行初步的整理和校验。
3、数据存储选择合适的数据存储介质和数据库系统,根据数据的特点和访问需求进行分类存储。
4、数据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转换、整合等处理操作,使其符合分析和使用的要求。
5、数据分析运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和工具对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6、数据共享在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传播。
科研人员如何进行科学实验的数据共享和开放合作机制优化,促进科学研究共同发展?
科研人员如何进行科学实验的数据共享和开放合作机制优化,促进科学研究共同发展?引言科学实验的数据共享和开放合作是推动科学研究共同发展的重要机制。
科研人员应该深入了解这一机制,并可以通过优化数据共享和开放合作机制来促进科学研究的进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科研人员如何进行科学实验的数据共享以及开放合作机制的优化方法。
数据共享数据共享是指科研人员将实验数据公开分享给其他人使用和分析的过程。
以下是进行数据共享的几个重要步骤:1.数据整理:首先,科研人员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清洗,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数据整理包括去除异常值、填补缺失值、标准化处理等。
2.数据描述:科研人员需要对数据进行详细的描述,包括数据的来源、采集方法、变量含义等。
这样其他人在使用数据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
3.数据存储与共享:科研人员可以选择将数据存储在公共数据库或在线数据平台上,以便其他人可以方便地访问和使用。
同时,科研人员还应该为数据共享设置适当的权限和访问控制,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
4.数据引用与致谢:其他人在使用科研人员的数据时,应该遵循适当的引用规范,将数据的来源和原始作者明确标注,并在研究成果中给予适当的致谢。
通过上述步骤,科研人员可以实现科学实验数据的有效共享,并促进科学研究的合作和发展。
开放合作机制优化开放合作是指科研人员通过开放性的合作方式,与其他研究团队共同进行科研项目,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互惠。
以下是优化开放合作机制的几个关键点:1.研究方向的选择:科研人员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应该考虑合作伙伴的研究方向与自己的研究课题是否相符。
只有在双方的研究方向有一定的相关性时,才能更好地实现合作科研的目标。
2.双方资源共享:科研人员在进行开放合作时,应该明确双方资源的共享方式,包括实验设备、实验材料、人力资源等。
通过资源共享,可以提高研究效率和科研成果的质量。
3.合作机制的建立:科研人员可以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或共识文件,明确双方的权责和利益分配,并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和时间表。
大科学工程国际合作共享分析与建设推进建议研究
大科学工程国际合作共享分析与建设推进建议研究大科学工程是指以科技发展为基础的、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大型科学研究项目,需要跨学科、跨机构、跨国界的合作来实施。
为了有效推进大科学工程的国际合作与共享,以下是一些建议研究。
建立国际合作网络。
国际合作网络应该包括政府、科研机构、高校、产业界等各方,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合作网络。
可以通过建立合作框架、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合作机制等方式来加强国际合作网络的建设。
促进共享的技术平台建设。
在大科学工程中,往往需要共享大量的数据、设备和技术。
建设一个可靠、高效的技术平台,用于数据共享、设备共享和技术共享,对于推进国际合作与共享非常重要。
建立合作及资源共享机制。
在大科学工程中,各国需要共同投入资源,共同承担责任。
建立合适的合作机制和资源共享机制,能够更好地推动国际合作与共享的落地。
可以建立合作基金、资源共享平台等机制,提供资金、设备和技术支持,促进合作伙伴之间的资源共享。
第四,加强人才培养与交流。
人才是大科学工程中最宝贵的资源。
加强国际人才培养和交流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建立联合培养项目、开展国际学术访问和实习交流等方式来加强人才培养与交流。
还要鼓励科研人员参与国际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活动,提高他们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
建立评估和监督机制。
国际合作与共享的推进需要有一个全面的评估和监督机制。
可以建立独立的评估机构,对国际合作与共享的效果进行评估。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发布合作进展和成果,方便各方了解和监督国际合作与共享的情况。
大科学工程的国际合作与共享是推动科技进步和解决全球性挑战的关键。
通过建立国际合作网络、推进共享的技术平台建设、建立合作及资源共享机制、加强人才培养与交流以及建立评估和监督机制等方面的努力,可以有效推进大科学工程的国际合作与共享。
“华北克拉通破坏”重大研究计划共享数据库系统设计
“华北克拉通破坏”重大研究计划共享数据库系统设计姚志祥;欧阳飚;吴建平;郑秀芬;黄静;黎明【摘要】“华北克拉通破坏”重大研究计划共享数据系统是为了管理该计划产生的天然地震等多种类型的海量观测数据而建立,在实现对观测数据的统一管理的同时,为研究人员提供数据共享服务.基于Oracle大型数据库技术、ArcGIS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对共享数据库系统进行了架构设计,并采用成熟的B/S结构、MVC三层架构模式和Ja-va语言作为系统开发基础.本文对共享数据库系统架构与功能模块设计,以及系统开发体系进行了介绍.【期刊名称】《国际地震动态》【年(卷),期】2013(000)009【总页数】5页(P14-18)【关键词】"华北克拉通破坏"重大研究计划;共享数据库;系统设计;系统架构【作者】姚志祥;欧阳飚;吴建平;郑秀芬;黄静;黎明【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TP311引言“华北克拉通破坏”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通过资助流动台阵地震观测和人工源地震探测剖面,以及与克拉通破坏相关的地质和地球化学观测等项目,开展对华北克拉通破坏有关的核心科学问题进行多学科研究[1-2]。
在该计划实施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包括天然地震、人工探测等类型的地球科学观测数据,这些地球科学数据是认识华北克拉通形成、演化理论的基础与根据。
因此,自然基金委借鉴国际上重大研究计划建立相应数据中心的经验,在该计划开始之初提出建立共享数据库系统,安全科学地管理这些宝贵的数据[1]。
通过共享数据库系统的建立,实现数据的共享,让科研人员充分挖掘与应用其中蕴藏的大量信息,开展多学科科学研究[3]。
华北克拉通地球化学科学数据的管理及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华北克拉通地球化学科学数据的管理及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华北克拉通地质是中国地质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其演化历史至今仍存在争议,而化学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是认识华北克拉通地质演化过程的重要依据。
然而,由于华北克拉通地球化学科学数据量大、多样性高、来源复杂等特点,其数据管理与应用存在很多的问题和挑战,如数据来源不明确、数据格式不统一、数据可靠性难以保证等问题。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华北克拉通地球化学科学数据的管理及应用方法,为深入了解华北克拉通地质演化历史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华北克拉通地球化学科学数据的管理和应用方法,提高华北克拉通地球化学科学数据的利用效率和准确性。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华北克拉通地球化学科学数据的获取、整理和分类方法。
2.华北克拉通地球化学科学数据的质量控制方法,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3.华北克拉通地球化学科学数据的管理系统构建和模型设计。
4.华北克拉通地球化学科学数据的应用案例研究,探讨科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采用文献调研、数据收集、统计分析等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 参考相关文献,了解华北克拉通地球化学科学数据的特点和现有的数据管理方法和应用。
2. 收集华北克拉通地球化学科学数据,包括岩石、矿物、水、气体等不同类型的样品数据。
3. 分析华北克拉通地球化学科学数据的质量,筛选可靠性较高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类。
4. 构建华北克拉通地球化学科学数据的管理系统,设计数据模型,建立数据标准和规范。
5. 应用所建立的数据管理系统进行华北克拉通地球化学科学数据的分析和应用,研究科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预期成果和意义本研究将建立华北克拉通地球化学科学数据的管理和应用方法,形成一套系统、科学的数据管理体系,解决华北克拉通地球化学科学数据管理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同时,所得到的研究成果将对深入了解华北克拉通地质演化历史,为华北克拉通地质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学术意义。
克拉通破坏型金矿床_朱日祥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5 年
第 45 卷
第8期
图1
华北克拉通早白垩世主要金矿集区分布
华北克拉通东西陆块划分参见 Zhao 等(2005), 郯庐断裂北延依据 Xu 等(1987)和孙晓猛等(2010)
构造内, 以荒沟山、南岔和白山等金矿为代表. 西成 矿带主要包括小秦岭-熊耳山、太行山中段和冀北-冀 东等金矿集区 (图 1). 小秦岭 -熊耳山金矿集区位于西 成矿带的南端, 金储量仅次于胶东, 是我国第二大金 矿集区(陈衍景和富士谷, 1992; Mao等, 2002; Li J W 等 , 2012a; 网络版附录 ). 太行山中段金矿集区位于 西成矿带中部 , 主要包括石湖、西石门、义兴寨、 辛 庄和茶坊等金矿和后峪铜钼金矿(Li Q等, 2013; Li等, 2014). 冀东-冀北金矿以柏杖子金矿为代表. 赤峰-朝 阳金矿集区以金厂沟梁金矿为代表 , 还产出有排山 楼、二道沟和安家营子等金矿(Zhang等, 2005). 通过对主成矿阶段形成的绢云母、黑云母、白云 母、黄铁矿、黄铜矿和钾长石的 Ar/Ar定年、含金石 英脉石英流体包裹体的 Ar-Ar定年、载金矿物黄铁矿
关键词 早白垩世 克拉通破坏 克拉通破坏型金矿 成矿模式
克拉通是大陆的稳定构造单元 , 其基本属性是 古老(形成于太古代和早古元古代)、 岩石圈巨厚(>150 km)、稳定(缺乏明显地壳变形、大规模岩浆活动和大 地震 )、岩石圈地幔难熔并且有同位素组成富集组分 高 Sr/ Sr和低 (方辉橄榄岩Mg >92、
的Rb-Sr等时线定年、 共生辉钼矿的Re-Os定年和含金 石英脉中锆石的 U-Pb 定年等 , 近 10 余年来已获得大 量 华 北 金 矿 床 成 矿 时 代 数 据 (Yang 和 Zhou, 2000, 2001; 杨 进 辉 等 , 2000; 魏 俊 浩 等 , 2001; 叶 荣 等 , 1999; Li J W等, 2003, 2006, 2012a, 2012b, Li Q L等, 2008; Li S等, 2013, 2014; 张连昌等, 2003; Zhang X O 等 , 2003; 李厚民等 , 2003; 苗来成等 , 2003; Hu 等 , 2004, 2013; 侯明兰等, 2006; 王荣湖等, 2008; 姚军 明等, 2009; 蔡亚春等, 2011; Tang K F等, 2013; Yang 等, 2014). 这些同位素年代学数据一致表明, 华北金 矿床的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130~120 Ma(图2). 在早白垩世早期(140~138 Ma), 华北克拉通北缘 曾发生过一次短暂挤压构造变形 , 导致张家口组 (ca. 136 Ma)角度不整合在下伏地层之上(张长厚等, 2004),
华北克拉通破坏的物理、化学过程:地幔橄榄岩证据
华北克拉通破坏的物理、化学过程:地幔橄榄岩证据郑建平;路凤香;余淳梅;汤华云;张志海;储玲林【期刊名称】《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年(卷),期】2007(26)4【摘要】本文对比了华北东部不同时代、不同位置捕虏体/地质体橄榄岩的地幔属性,讨论了华北克拉通破坏的物理、化学过程。
结果表明,拆沉作用不能很好地解释古老难熔、过渡型和新生饱满地幔并存的事实;单纯的熔体-橄榄岩相互作用也不易解释中、新生代岩石圈巨大减薄和新生饱满地幔Cpx中LREE亏损现象,即具复杂演化历史的克拉通地幔向演化历史简单的"大洋型"岩石圈的转换。
华北东部克拉通破坏作用包括地幔伸展、熔-岩作用、侵蚀置换等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
岩石圈先大幅减薄、后小幅增厚实现了最终的地幔置换和岩石圈整体减薄过程。
喷发时代为100 Ma的阜新玄武岩所捕获的橄榄岩主体是饱满的,说明华北东部部分地区在此之前有过地幔置换作用。
【总页数】9页(P327-335)【关键词】橄榄岩;地幔属性;克拉通破坏;物理化学过程;华北东部【作者】郑建平;路凤香;余淳梅;汤华云;张志海;储玲林【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1【相关文献】1.华北克拉通古老岩石圈地幔的多次地质事件:来自金伯利岩中橄榄岩捕虏体的启示 [J], 路凤香2.华北克拉通北部古-中元古代富碱侵入岩的Nd、Sr、Pb同位素地球化学:岩石圈地幔富集的证据 [J], 任康绪;阎国翰;蔡剑辉;牟保磊;李凤棠;储著银3.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熔体与橄榄岩反应及相关高温高压实验 [J], 陈康;唐红峰4.华北克拉通中部新生代岩石圈地幔的特征与长期演化:来自地幔橄榄岩捕虏体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制约 [J], 汤艳杰;张宏福;英基丰;张瑾;柳小明5.华北岩石圈地幔的多次组成转化过程:橄榄岩与不同来源熔体间的相互作用——来自地幔橄榄岩捕虏体的岩石学和Li、Fe等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 [J], 张宏福;英基丰;汤艳杰;张瑾;赵新苗;杨岳衡;肖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供 了更好 的条件 。但数 据量 的增长 对数 据库
系统 和数 据 服务 都 提 出更 高 的要 求 ,因此 , 充分 利用先 进技术 进行 合理 的数据库 系统设
1 8
( 4): 6 2 - 6 5
国
际
地
震
动
态
2 O 1 3钲
[ 5 ]郭 腾 云 , 陈小钢 , 吴 绍 洪 ,等 基 于 We b G I S的空 问 数 据 共 享 解 决 方 案.科 技 导 报 , 2 0 0 4 ( 3 ) :1 7 — 2 0 [ 6 ]欧 少 佳 , 许 惠 平 ,陈华 根 ,等 中 国岩 石 圈 数 据模 型 总体 设 计 .地 球学 报 ,2 0 0 5 ,2 6 ( 3 ) : 2 6 5 — 2 7 0
计极 其重要 。
1 数 据 结 构 与建 库
在“ 华 北 克拉通破 坏” 重 大 研 究计 划 支 持
数 据 的共 享 , 让科研 人员 充 分挖 掘 与应用 其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5 — 1 7 ; 修 回 日期 : 2 0 1 3 0 6 0 7 。
的观测项 目中 , 有 流 动 台阵地 震 观 测 、人 工
引 言
“ 华北 克拉通 破坏” 重大科 学研究 计划通 过资 助流动 台阵地 震观测 和人 工源地 震探测
剖 面 ,以 及 与 克 拉 通 破 坏 相 关 的 地 质 和 地 球
中蕴藏的大量信息 , 开展多学科科学研究 ] 。
近 年 来 ,随 着 大 型 数 据 库 技 术 、W e b —
Ya o Zh i x i a n g ¨,Ou y a n g B i a o ,W u J i a n p i n g ¨,Zh e n g Xi u f e n ¨。Hu a n g J i n g ¨.Li Mi n g ”
1 )I n s t i t u t e o f Ge o p h y s i c s ,Ch i n a Ea r t h q u a k e Ad mi n i s t r a t i o n ,B e i j i n g 1 0 0 0 8 1 。Ch i n a
The s y s t e m d e s i g n o f s ha r e d d a t a b a s e o f t he ke y r e s e a r c h
p r o j e c t o n“ De s t r u c t i o n o f t h e No r t h C h i n a C r a t o n ’ ’
GI S技术 以及计 算 机 网络技 术 的发展 ,为数
据库建 设 和 数 据 共 享 提 供 了更 加 安 全 、有 效 、快捷 的技术 支撑 。如 GI S技 术对 具 有空 间属性 的数 据 图形 化表 达 ,可 以为用 户 提供 更优 质 的服 务 ,在数据 库设 计 时可 以充 分利 用相关 技术 _ 6 _ 。 另外 , 大型存储 等设 备 的更 新换 代 ,也为海 量数据 的集 中管理 和服 务提
然地震 等 多种 类型 的海量观 测数 据而建 立 ,在 实现对 观 测数 据 的统 一管理 的同 时,为研
究人 员提 供数据 共 享服务 。基 于 Or a c l e大型数 据库 技术 、 Ar c GI S技术 和现代 网络技 术 , 对 共享 数据库 系统进 行 了架构设 计 ,并采用 成 熟的 B / S结 构 、 MVC三层架 构模 式和 J a — v a 语 言作 为 系统 开发基 础 。本文 对共 享数据 库 系统 架构 与功 能模 块 设计 ,以及 系统 开发
“ 华北 克 拉通 破 坏 " 重 大 研 究 计 划 共享 数据 库 系统设 计 *
姚 志 祥¨ 欧 阳飚 吴 建 平 " 郑秀芬D 黄 静¨ 黎 明 ’
1 )中 国 地 震 局 地 球 物 理 研 究 所 , 北京 1 0 0 0 8 1
2 )中国地 要 “ 华 北克拉 通破坏” 重 大研 究计 划共 享 数据 系统 是 为 了管理 该 计 划 产 生 的天
体 系 进 行 了介 绍 。
关 键 词 “ 华北克拉通破坏” 重大研究计划 ; 共享数据库 ; 系统设计 ; 系 统 架 构
中图 分 类 号 : P 3 1 5。TP3 1 1 : 文献标识码 : A: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0 2 3 5 — 4 9 7 5 . 2 0 1 3 . 0 9 . 0 0 5
第 9 期( 总第 4 1 7 期) 2 0 1 3年 9月
国
际
地
震
动
态
No .9( S er i a }No .41 7) S ̄ pt e m be r ,2 01 3
Re c e n t De v e l o pm e nt s i n W or l d Se i s mol o gy
化学 观测 等项 目, 开展 对华 北 克拉 通破 坏有 关 的核心 科 学 问题 进 行 多 学 科 研 究口 ] 。在
该计 划实施 过程 中 , 产 生 了 大 量 的 包 括 天 然
地震 、 人 工 探 测 等 类 型 的地 球 科 学 观 测 数
据, 这些 地球科 学数 据是 认识 华北 克 拉通 形 成、 演化 理论 的 基 础 与根 据 。因此 ,自然 基 金 委借鉴 国际上 重大研 究计 划建立 相应数 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