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宥坐原文及译文

合集下载

荀子宥坐文言文翻译

荀子宥坐文言文翻译

宥坐之室,虚堂之上,独坐而思,不如与众共坐而议。

独思之明,不如与众共议之明。

独坐之安,不如与众共坐之安。

独思之得,不如与众共得之得。

独坐之宜,不如与众共坐之宜。

君子居必择邻,游必就士。

所以然者,居必择邻,所以求其贤也;游必就士,所以求其友也。

居不择邻,游不就士,则无求贤友之道矣。

古之君子,行必举贤,所以自广也;举必信贤,所以自正也;信必称贤,所以自明也。

举之不以道,则自广之道塞;信之不以诚,则自正之道塞;称之不以实,则自明之道塞。

自广、自正、自明,三者,君子之所以立也。

故曰:君子之居也,必以仁义;君子之行也,必以信诚;君子之游也,必以道义。

仁义,所以立也;信诚,所以行也;道义,所以游也。

《荀子·宥坐》译文:在宽敞的房间里,独自坐着思考,不如与众人一起坐下讨论。

独自思考的明悟,不如与众人共同讨论的明悟;独自坐着的安逸,不如与众人共同坐着的安逸;独自思考的收获,不如与众人共同思考的收获;独自坐着的适宜,不如与众人共同坐着的适宜。

君子居住时必定选择好邻居,游玩时必定接近有道德的人。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居住时选择好邻居,是为了寻求贤能之人;游玩时接近有道德的人,是为了寻求朋友。

居住时不选择好邻居,游玩时不接近有道德的人,那么就没有寻求贤能朋友的方法了。

古代的君子,行为必定举荐贤能,是为了自己广结善缘;举荐必定信任贤能,是为了自己端正;信任必定称颂贤能,是为了自己明确。

举荐如果不按照正道,那么广结善缘的方法就会堵塞;信任如果不真诚,那么端正的方法就会堵塞;称颂如果不真实,那么明确的方法就会堵塞。

广结善缘、端正、明确,这三者,是君子之所以能够立足的原因。

所以说:君子居住时,必定遵循仁义;君子行为时,必定遵循诚信;君子游玩时,必定遵循道义。

仁义,是君子之所以能够立足的原因;诚信,是君子之所以能够行动的原因;道义,是君子之所以能够游玩的原因。

国学经典著作《荀子》全文·注释·译文...

国学经典著作《荀子》全文·注释·译文...

国学经典著作《荀子》全文·注释·译文...《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

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荀子非十二子【原文】假〔1〕今之世,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2〕天下,矞宇嵬琐〔3〕,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乱之所存者有人矣。

【注解】〔1〕假:借。

〔2〕枭乱:扰乱。

枭,通"挠"。

〔3〕矞(jué)宇:谲诡。

矞,通"谲",诡诈。

宇,通"銙",诡诈。

嵬(wéi):怪癖,奸诈。

琐:细小,卑鄙。

【译文】借着今天这混乱之世,文饰奸言邪说,用来扰乱天下,诡诈邪恶,琐屑怪异,使天下人心智混乱,不知何为是何为非,何为治何为乱,这样的人大有人在。

【原文】纵情性〔1〕,安恣睢〔2〕,禽兽行,不足以合文通治〔3〕;然而其持之有故〔4〕,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它嚣、魏牟也〔5〕。

【注解】〔1〕情性:指人的好利恶害、好逸恶劳的天性。

〔2〕安:指心中无所愧疚的样子。

恣睢:任意胡为。

〔3〕合文通治:合于礼义,达到国家的治理。

〔4〕故:所以然之理,即有根据。

或曰故实,也可通。

〔5〕它嚣:人名,其生平事迹无考。

魏牟:战国时人,与庄子同时。

【译文】放纵自己邪恶的天性,肆意胡为而无所愧疚,行为如同禽兽,不足以符合礼义而达到国家的治理,然而却说得有根有据,有条有理,足以欺骗迷惑愚昧的老百姓,它嚣、魏牟就是这样的人。

【原文】忍情性,綦蹊利陽〔1〕,苟以分异人为高,不足以合大众,明大分〔2〕;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陈仲、史鰌也〔3〕。

【注解】〔1〕綦(qí):极。

蹊(xī):深的意思。

利陽(qí):超凡独立。

利,通"离"。

陽,立,踮起脚。

〔2〕大分:君臣上下之名分。

〔3〕陈仲:名定,又名田仲、陈仲子,战国齐国贵族,认为哥哥拥有的是不义之财,所以离开兄长,隐居长白山,靠编草鞋为生。

国学经典著作《荀子》全文·注解及译文(正论篇)

国学经典著作《荀子》全文·注解及译文(正论篇)

国学经典著作《荀子》全文·注解及译文(正论篇)《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

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荀子·正论篇荀子正论【原文】世俗之为说者曰:'主道利周〔1〕'。

是不然。

主者,民之唱〔2〕也;上者,下之仪〔3〕也。

彼将听唱而应,视仪而动。

唱默则民无应也,仪隐则下无动也。

不应不动,则上下无以相胥〔4〕也。

若是,则与无上同也,不祥莫大焉。

故上者,下之本也,上宣明则下治辨矣〔5〕,上端诚则下愿悫矣,上公正则下易直〔6〕矣。

治辨则易一,愿悫则易使,易直则易知。

易一则强,易使则功,易知则明,是治之所由生也。

上周密则下疑玄〔7〕矣,上幽险则下渐诈矣〔8〕,上偏曲则下比周矣〔9〕。

疑玄则难一,渐诈则难使,比周则难知。

难一则不强,难使则不功,难知则不明,是乱之所由作也。

故主道利明不利幽,利宣不利周。

故主道明则下安,主道幽则下危。

故下安则贵上,下危则贱上。

故上易知则下亲上矣,上难知则下畏上矣。

下亲上则上安,下畏上则上危。

故主道莫恶乎难知,莫危乎使下畏己。

传曰:'恶之者众则危'。

《书》曰:'克明明德〔10〕'。

《诗》曰:'明明在下〔11〕'。

故先王明之,岂特玄〔12〕之耳哉!【注解】〔1〕周:密,指隐匿真情,不让下面的人知道。

〔2〕唱:倡,倡导。

〔3〕仪:准则。

〔4〕胥:等待。

原为'有',据上下文义改。

〔5〕宣明:无所隐瞒。

治辨:治理。

这里指明确治理的方向。

〔6〕易直:平易正直。

〔7〕玄:通'眩',迷惑。

〔8〕幽险:隐瞒实情,难以猜测。

渐诈:欺诈。

〔9〕偏曲:偏私不公正。

比周:互相勾结,结党营私。

〔10〕明德:优良的品德。

此话见于《尚书·康诰》。

〔11〕明明在下:《诗经·大雅·文王》篇的诗句,意思是文王之德,明明在下,所以赫然见于天。

在宥注

在宥注

在宥注(在宥之名,惑人久也。

《文选》谢灵运《从宋公戏马台》诗注引司马云:“在,察也。

宥,宽也。

”苏舆云:“在不当训察,察之固治之矣。

在,存也。

存诸心而不露是非善恶之迹,以使民相安于浑沌,正《胠箧篇》含字之旨。

”然观此文,文意庞杂,似非连属相贯而然。

尤其最后一段,宣颖曰:“此段意肤文杂,与本篇义不甚切,不似庄子之笔。

”思古有宥坐之器,置于座右以为劝诫。

亦有坐右之铭,太庙右陛之前,金人铭也。

故此在宥者,在右也,置坐右为戒之言也。

文义庞杂互不连属,或精深或肤浅,集言而铭罢。

因此王夫子云:“此篇言有条理,意亦与内篇相近,而间杂老子之说,滞而不圆,犹未得乎象外之旨,亦非庄子之书也。

”)闻在宥天下,(在宥之铭以戒天下也。

)不闻治天下也。

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

(此互文也。

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即言,在宥之者,恐天下淫其性迁其德也。

)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昔尧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乐其性,是不恬也;桀之治天下也,使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是不愉也。

夫不恬不愉。

非德也;非德也而可长久者,天下无之。

(恬者,静也。

至静若渝。

愉者,偷也。

老子云:“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尧治天下,民淫其性失其质真也。

桀治天下,民迁其德失其建德也。

此为在宥之铭之总论,以下即铭文也。

)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

(此处断句有误。

当为:“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

”毗,附也。

)阴阳并毗,(此并,非言阴阳皆附也,乃是偏邪相就之意。

《灵枢·行针》云:“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

”此之谓。

)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四时不至谓四时节令不以时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使人喜怒失位,居处无常,思虑不自得,中道不成章。

(中道不成章者,喻也。

大木谓章。

木在道中不成大材也,以道中人行兽迹,万物往来,所以有扰也。

木扰不成材,人扰失其德。

荀子 宥坐篇注释

荀子 宥坐篇注释

荀子:宥坐篇第二十八【全文】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

”弟子挹水而注之。

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孔子曰:“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

”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

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女其故。

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

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

是以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止,周公诛管叔,太公诛华仕,管仲诛付里乙,子产诛邓析史付,此七子者,皆异世同心,不可不诛也。

诗曰:‘忧心悄悄,愠于群小。

’小人成群,斯足忧也。

”孔子为鲁司寇,有父子讼者,孔子拘之,三月不别。

其父请止,孔子舍之。

季孙闻之,不说,曰:“是老也欺予。

语予曰:为国家必以孝。

今杀一人以戮不孝!又舍之。

”冉子以告。

孔子慨然叹曰:“呜呼!上失之,下杀之,其可乎?不教其民,而听其狱,杀不辜也。

三军大败,不可斩也;狱犴不治,不可刑也,罪不在民故也。

嫚令谨诛,贼也。

今生也有时,歛也无时,暴也;不教而责成功,虐也。

--已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

书曰:‘义刑义杀,勿庸以即,予维曰未有顺事。

’言先教也。

故先王既陈之以道,上先服之;若不可,尚贤以綦之;若不可,废不能以单之;綦三年而百姓从风矣。

邪民不从,然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

诗曰:‘尹氏大师,维周之氐;秉国之均,四方是维;天子是庳,卑民不迷。

’是以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此之谓也。

国学经典著作《荀子》全文·译文(荣辱篇)

国学经典著作《荀子》全文·译文(荣辱篇)

国学经典著作《荀子》全文·译文(荣辱篇)《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

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荣辱篇第四【原文】憍泄者,人之殃也;恭俭者,偋五兵也,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

故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故薄薄之地,不得履之,非地不安也;危足无所履者,凡在言也。

巨涂则讓,小涂则殆,虽欲不谨,若云不使。

【译文】骄傲轻慢,是人的祸殃;恭敬谦逊,可以屏除各种兵器的残杀,可见即使有戈矛的尖刺,也不如恭敬谦逊的厉害。

所以和别人说善意的话,比给他穿件衣服还温暖;用恶语伤人,就比矛戟刺得还深。

所以磅礴宽广的大地,不能踩在它上面,并不是因为地面不安稳;踮着脚没有地方可以踩下去的原因,都在于说话伤了人啊。

大路很拥挤,小路又危险,即使想不谨慎,又好像有什么迫使其非谨慎不可。

【原文】快快而亡者,怒也;察察而残者,忮也;博而穷者,訾也;清之而俞浊者,口也;豢之而俞瘠者,交也;辩而不说者,争也;直立而不见知者,胜也;廉而不见贵者,刿也;勇而不见惮者,贪也;信而不见敬者,好专行也。

此小人之所务,而君子之所不为也。

【译文】痛快一时却导致死亡的,是由于忿怒;明察一切而遭到残害的,是由于嫉妒;知识渊博而处境困厄的,是由于毁谤;想要澄清而愈来愈混沌,是由于口舌;供养款待别人而交情越来越淡薄,是由于待人接物不当;能言善辩而不被人喜欢,是由于好争执;立身正直而不被人理解,是由于盛气凌人;方正守节而不受人尊重,是由于尖刻伤人;勇猛无比而不受人敬畏,是由于贪婪;恪守信用而不受人尊敬,是由于喜欢独断专行。

这些都是小人所干的,是君子所不干的。

【原文】斗者,忘其身者也,忘其亲者也,忘其君者也。

行其少顷之怒,而丧终身之躯,然且为之,是忘其身也;室家立残,亲戚不免乎刑戮,然且为之,是忘其亲也;君上之所恶也,刑法之所大禁也,然且为之,是忘其君也。

宥坐之器原文及翻译启示

宥坐之器原文及翻译启示

宥坐之器原文及翻译启示
摘要:
一、宥坐之器的原文介绍
二、宥坐之器的翻译解释
三、宥坐之器的启示与应用
正文:
宥坐之器原文及翻译启示
宥坐之器,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器皿,其造型独特,寓意丰富。

据《礼记·宥坐》篇记载,宥坐之器是一种用来盛酒的器具,它的形状犹如一个宽口的杯子,两侧有耳,可以系上绳子,方便携带。

宥坐之器之名,源于器皿两侧的“宥”字,意味着宥恕、宽容。

宥坐之器的翻译解释,可以从其构造和寓意两方面进行。

从构造上看,宥坐之器是一个宽口、两侧有耳的杯子。

从寓意上看,宥坐之器象征着宽容、宥恕的品质,提醒人们要有宽宏大量、包容万物的胸怀。

宥坐之器的启示与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首先,宥坐之器启示我们要有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的错误要有一颗宽容的心,给予改正的机会。

其次,宥坐之器可以作为礼仪之器,用于宴请宾客、家庭聚会等场合,传承我国古代礼仪文化。

最后,宥坐之器作为一种艺术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可以作为一种投资手段。

《荀子》原文

《荀子》原文

《荀子》原文
《荀子》原文
本文转载文学360网
1、《尧问》原文-出自《荀子》
2、《哀公》原文-出自《荀子》
3、《法行》原文-出自《荀子》
4、《子道》原文-出自《荀子》
5、《宥坐》原文-出自《荀子》
6、《大略》原文-出自《荀子》
7、《赋》原文-出自《荀子》
8、《成相》原文-出自《荀子》
9、《君子》原文-出自《荀子》
10、《性恶》原文-出自《荀子》
11、《正名》原文-出自《荀子》
12、《解蔽》原文-出自《荀子》
13、《乐论》原文-出自《荀子》
14、《礼论》原文-出自《荀子》
15、《正论》原文-出自《荀子》
16、《天论》原文-出自《荀子》
17、《强国》原文-出自《荀子》
18、《议兵》原文-出自《荀子》
19、《致士》原文-出自《荀子》
20、《臣道》原文-出自《荀子》
21、《君道》原文-出自《荀子》
22、《王霸》原文-出自《荀子》
23、《富国》原文-出自《荀子》
24、《王制》原文-出自《荀子》
25、《儒效》原文-出自《荀子》
26、《仲尼》原文-出自《荀子》
27、《非十二子》原文-出自《荀子》
28、《非相》原文-出自《荀子》
29、《荣辱》原文-出自《荀子》
30、《不苟》原文-出自《荀子》
31、《修身》原文-出自《荀子》
32、《劝学》原文-出自《荀子》
本文转载文学360网。

《荀子》原文、译文及解析(一)

《荀子》原文、译文及解析(一)

《荀子》原文、译文及解析(一)《荀子》原文、译文及解析(一)【导读】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荀子以儒学为本,对诸子百家之说进行了激烈批评,其论虽不无偏颇,但足可称为先秦时期继孔子、盂子之后最有成就的儒学大师,是先秦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因学问博大,'最为老师',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史记》的《孟子、荀卿列传》说他五十岁来到齐国,当时齐国稷下是很大的学术中心,他可能是稷下最后一位大思想家。

约公元前264年,应秦昭王聘,西游入秦,称秦国'百姓朴'、'百吏肃然'而近'治之至也'。

后曾返回赵国,与临武君义兵于赵孝成王前,以为'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荀子·议兵》)。

后来荀子受楚春申君之用,为兰陵(今山东苍水县兰陵镇)令,晚年从事教学和著述。

《荀子》一书有三十二篇,其中很多是内容详细而逻辑严密的论文,可能是荀子亲笔所写的。

儒家之中,荀子思想,是孟子思想的对立面。

有人说孟子代表儒家的左翼,荀子代表儒家的右翼。

这个说法,尽管很有道理,但是概括得过分简单化了。

孟子有左也有右:左就左在强调个人自由;右就右在重视超道德的价值,因而接近宗教。

荀子有右也有左:右就右在强调社会控制;左就左在发挥了自然主义,因而直接反对任何宗教观念。

●人的地位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学说。

这与孟子的性善学说直接相反。

表面上看,似乎荀子低估了人,可是实际上恰好相反。

荀子的哲学可以说是教养的哲学。

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

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

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与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

国学经典著作《荀子》全文·注解及译文(礼论篇)

国学经典著作《荀子》全文·注解及译文(礼论篇)

国学经典著作《荀子》全文·注解及译文(礼论篇)《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

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荀子·礼论篇荀子礼论【原文】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1〕,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2〕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注解】〔1〕度量:所以,定多少之数。

分界:所以定彼此之分。

〔2〕屈:竭尽。

【译文】礼的兴起因为什么?答:人生来就有欲望,有欲望而得不到,就不可能不去寻求;寻求而没有限度和界限,就不能不争夺;争夺就产生混乱,混乱则导致无法收拾的局面。

过去的圣王憎恨这种混乱的局面,所以制定礼义以区分等级界限,以调节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需求,让人们的欲望一定不会因为物质的不足而得不到满足,物质也一定不会因为欲望之无穷而耗尽,欲望与物质相互制约而长久地保持协调,这就是礼的源起。

【原文】故礼者,养也。

刍豢〔1〕稻粱,五味调香〔2〕,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謨〔3〕,所以养鼻也;雕琢、刻镂、黼黻、文章〔4〕,所以养目也;钟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疏房、檖貌、越席、床笫、几筵〔5〕,所以养体也。

故礼者,养也。

【注解】〔1〕刍(chú)豢(huàn):指牛羊猪犬之类的肉类。

〔2〕香:当作"益",通"和"。

〔3〕謨(bì):芳香。

〔4〕黼黻(fǔfú):绣有各种华丽花纹的服装。

文章:错杂的色彩花纹。

〔5〕疏:通,指敞亮。

檖(suì):深远。

越席:蒲席。

笫(zǐ):竹编的床席。

几筵:古代人席地而坐,依靠的叫几,垫席叫筵。

【译文】所以,礼就是满足人的欲望的。

鱼肉五谷,美味佳肴,是用来满足人的嘴巴需求的;各种香味,是用来满足人的鼻子需求的;雕刻精美的器皿和花纹色彩美丽的衣服,是用来满足人的眼睛需求的;钟鼓、管磬、琴瑟、竽笙等各种乐器,是用来满足人的耳朵需求的;高屋大房,竹席几筵,是用来满足人的身体需求的。

先秦-荀子《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荀子《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荀子《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先秦-荀子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

”弟子挹水而注之。

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孔子曰:“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

”翻译: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孔子在鲁桓公的庙里参观,看到那里有一只倾斜的器皿,孔子问守庙人:“此为何器?”这是什么器皿?”守庙者曰:“守庙人说:“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这大概是君主放在座位右边来警戒自己的器皿,”孔子说:“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我听说这种器皿,空着时就倾斜,倒入一半水时就会端正,注满水后就会翻倒。

”孔子顾谓弟子曰:“孔子回头对弟子说:“注水焉。

”注水吧!”弟子挹水而注之。

弟子舀了水往里面倒。

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注入一半时就端正了,注满后就翻倒了,空了就又恢复倾斜了,孔子喟然长叹说:“吁!唉!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哪有满了不翻倒的呢?”子路曰:“子路说:“敢问持满有道乎?”请问保持盈满有什么方法吗?”孔子曰:“孔子说:“聪明圣知,守之以愚;聪明睿智,就要用笨拙来保持它;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功劳遍布天下,就要用谦让来保持它;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勇敢盖世,就要用怯懦来保持它,富有天下,用谦虚来保持它。

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

”这就是所谓的保持盈满的方法啊。

”注释:1.鲁桓公:名轨(一作允),鲁惠公之子,鲁隐公之弟,公元前711年—前694年在位。

2.欹[qī 音欺]:同“敧”,倾斜。

欹器:一种易于倾斜的器皿。

3.子路:即仲由(公元前542—前480年),春秋卞邑人,字子路,一字季路,孔子的学生,有勇力,曾在卫国的蒲邑(在今河南长垣县西南)当过邑长。

宥坐之器原文及翻译启示

宥坐之器原文及翻译启示

宥坐之器原文及翻译启示
【原创版】
目录
1.宥坐之器的原文及背景
2.宥坐之器的翻译及内涵
3.宥坐之器的启示及现实意义
正文
一、宥坐之器的原文及背景
宥坐之器,源于《论语·尧曰》,原文为:“宥坐之器,厥初成都,鼓簧之声,动于四支。

远而听之,洋洋乎,若流水之汤汤;近而观之,巍巍乎,若拔地而起。


这段话描述了一个坐具,起初在成都制成,通过敲击发出优美的声音,传到四面八方。

从远处听,如同流水潺潺;近处观看,宛如拔地而起的壮观景象。

宥坐之器在这里象征着和谐美好的国家。

二、宥坐之器的翻译及内涵
1.翻译
宥坐之器的原文虽然简洁,但其内涵丰富,翻译成现代汉语可以表达为:“这个坐具,起初在成都制成,发出的声音传遍四周。

远处听起来,如同流水般悠扬;近处看起来,仿佛拔地而起的壮观。


2.内涵
宥坐之器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和谐:宥坐之器的声音和谐美妙,象征着国家政治的和谐稳定。

(2)发展:声音传播四面八方,体现了国家不断发展壮大的态势。

(3)美好:远近观听,皆为美景,代表着国家美好繁荣的前景。

三、宥坐之器的启示及现实意义
宥坐之器的启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1.国家政治的和谐稳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

2.国家要不断发展壮大,需要全体国民共同努力,团结一致。

3.国家的繁荣发展,最终要惠及全体国民,让人民共享美好生活。

现实意义上,我们要在党的领导下,坚定四个自信,保持国家政治稳定,发展经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关于宥的文言文翻译

关于宥的文言文翻译

《宥论》夫宥,宽恕也。

孔子曰:“宥者,仁之端也。

”宥之心,仁之始也。

宥者,宽容也,能容人之过,而不计其怨。

宥者,和也,能和人之心,而不使人离心。

宥者,德也,能养人之德,而不使人失德。

宥之心,源于仁。

仁者,爱人也。

爱人者,必宥人。

宥人者,爱人也。

爱人而宥人,斯为仁矣。

宥之心,贵在宽容。

宽容者,不以己之过,责人之过。

不以己之怨,怨人之怨。

宽容者,不以己之恶,责人之恶。

不以己之非,非人之非。

宥之心,表现在言行。

言行之中,宥者,谦也。

谦者,不自满也。

不自满者,能宥人。

谦者,不自是也。

不自是者,能宥人。

谦者,不自骄也。

不自骄者,能宥人。

谦者,不自伐也。

不自伐者,能宥人。

宥之心,贵在真诚。

真诚者,无伪也。

无伪者,能宥人。

真诚者,无欺也。

无欺者,能宥人。

真诚者,无诈也。

无诈者,能宥人。

真诚者,无怨也。

无怨者,能宥人。

宥之心,能化干戈为玉帛。

古人云:“宥,化干戈为玉帛。

”干戈者,战争也。

玉帛者,和平也。

宥之心,能使战争化为和平。

宥之心,能使敌对化为友爱。

宥之心,能使仇敌化为兄弟。

宥之心,能使人受益无穷。

宥人者,人亦宥之。

宥人者,人亦宥之。

宥人者,人亦宥之。

宥人者,人亦宥之。

宥人者,人亦宥之。

宥人者,人亦宥之。

宥人者,人亦宥之。

宥人者,人亦宥之。

宥之心,乃仁之至,德之极。

孔子曰:“宥者,仁之端也。

”宥之心,使人受益无穷。

宥之心,使人和谐相处。

宥之心,使人团结一心。

宥之心,使人共创美好未来。

总之,宥之心,宽容之心,真诚之心,仁爱之心。

宥之心,能使社会和谐,国家安定。

宥之心,能使人际关系融洽,家庭幸福。

宥之心,能使人心向善,世界和平。

愿天下人皆怀宥之心,共创美好未来。

宥支文言文翻译

宥支文言文翻译

自古以来,宥支之道便被世人推崇。

孔子曰:“宥支者,天下之至德也。

”孟子曰:“宥支之道,仁者之谓也。

”可见宥支之道在古代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宥支之道,首先体现在宽容待人。

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摩擦与矛盾。

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宽容对方,不计较个人得失,就能化解矛盾,维护和谐。

宽容他人,就是宽容自己。

正如《论语》中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宽容他人,也就是善待自己。

其次,宥支之道还体现在放任自流。

放任自流,并非是无原则的纵容,而是指在尊重他人、遵循道德规范的前提下,给予他人一定的自由空间。

放任自流,有利于激发人的潜能,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我国古代,许多有识之士都提倡放任自流,认为这是培养人才、繁荣文化的重要途径。

宥支之道,还体现在宽容自己的过失。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我们犯错时,应勇于承认,积极改正。

同时,也要学会宽容自己的过失,不要过于自责。

宽容自己,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迎接挑战。

在我国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都以宥支之道为准则,为国家、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

例如,唐太宗李世民以宽容之心治理国家,使唐朝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

诸葛亮在辅佐刘备的过程中,宽容了刘备的许多过失,为蜀汉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宥支之道却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些人过于追求个人利益,缺乏宽容之心;一些人过于拘泥于传统观念,难以接受新事物。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弘扬宥支之道,使之成为我们为人处世的准则。

如何践行宥支之道呢?首先,要培养宽容的心态。

宽容他人,宽容自己,宽容生活。

在与人交往中,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难处。

同时,也要学会宽容自己的过失,不要过于自责。

其次,要尊重他人的自由。

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也要给予他人一定的自由空间。

这样,才能让每个人在和谐的环境中成长,共同进步。

最后,要勇于承担责任。

当我们犯错时,要勇于承认,积极改正。

同时,也要学会宽容他人的过失,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总之,宥支之道是一种高尚的品德,体现了一种博大的胸怀。

《荀子·宥坐》原文及翻译

《荀子·宥坐》原文及翻译

《荀子·宥坐》原文及翻译《荀子·宥坐》原文及翻译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荀子·宥坐》原文及翻译文言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荀子·宥坐》载孔子观水事——孔子观于东流之水。

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大,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絜,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

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大意:孔子观赏东流之水。

子贡向孔子发问说:“君子看见大水一定要观赏,是为什么?”孔子说:“流水浩大,普遍地施与各种生物而仿佛无为,好象德;它流动起来向着低下的地方,弯弯曲曲一定遵循流动的规律,好象义;它浩浩荡荡无穷尽,好象道;如果掘开堵塞使它通行,它回声应和原来的声响,奔赴百丈深谷也不怕,好象勇;注入量器时一定很平,好象法;它注满量量器后不需要刮平,好象正;它温软地可以到达所有细微的地方,好象(明)察;各种东西在水里出来进去,便鲜美洁净,好象善于教化;它经历万千曲折也一定向东流去,好象志。

所以君子看见大水一定要观赏它。

”《荀子·宥坐》原文及翻译原文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 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

”弟子挹水而注之。

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孔子曰:“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

”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

文言文荀子宥坐翻译

文言文荀子宥坐翻译

宥坐,孔子之弟子颜回也。

颜回坐于孔子之侧,孔子问之曰:“回,子何居?”颜回对曰:“回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曰:“善哉!回之能改其乐,而不能改其忧,吾知回之志矣。

”颜回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子何居?”子贡对曰:“赐居中庭,人皆知其贤,赐独不得其志。

”孔子曰:“善哉!赐之能得其中,而不能得其志,吾知赐之志矣。

”子贡出,曾子入见,孔子曰:“参,子何居?”曾子对曰:“参居斋室,人皆知其敬,参独不得其志。

”孔子曰:“善哉!参之能得其中,而不能得其志,吾知参之志矣。

”曾子出,子路入见,孔子曰:“由,子何居?”子路对曰:“由居郊外,人皆知其勇,由独不得其志。

”孔子曰:“善哉!由之能得其中,而不能得其志,吾知由之志矣。

”子路出,子张入见,孔子曰:“师,子何居?”子张对曰:“张居堂上,人皆知其恭,张独不得其志。

”孔子曰:“善哉!师之能得其中,而不能得其志,吾知师之志矣。

”子张出,孔子叹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荀子·宥坐》翻译:宥坐,是孔子的弟子颜回。

颜回坐在孔子的旁边,孔子问他:“颜回,你住在何处?”颜回回答说:“我住在陋巷,人们都忍受不了那种忧愁,但我却不改变我的快乐。

”孔子说:“好极了!颜回能够改变自己的快乐,却不能改变自己的忧愁,我知道颜回的志向了。

”颜回出去后,子贡进来见孔子,孔子问:“赐,你住在何处?”子贡回答说:“我住在庭院中,人们都知道我的贤能,但我却不能实现我的志向。

”孔子说:“好极了!赐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可,却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我知道赐的志向了。

”子贡出去后,曾子进来见孔子,孔子问:“参,你住在何处?”曾子回答说:“我住在斋室中,人们都知道我的敬畏,但我却不能实现我的志向。

”孔子说:“好极了!参能够得到人们的尊敬,却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我知道参的志向了。

”曾子出去后,子路进来见孔子,孔子问:“由,你住在何处?”子路回答说:“我住在郊外,人们都知道我的勇敢,但我却不能实现我的志向。

荀子宥坐有关浩然正气的文章

荀子宥坐有关浩然正气的文章

荀子宥坐有关浩然正气的文章
《荀子·宥坐》中养“浩然正气”保持“宥坐之器”中则正。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要想做到“中则正”就得学会平和自然的处事之道,以清廉之心养浩然正气。

清朝官员张x行曾写下《禁止馈送檄》:“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

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展现了清正廉洁的为官之道。

当今的干部尤应“吾日三省吾身”,既要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又要把“非淡泊无以明志”作为自我修炼的目标。

同时,也要“以人为镜”,正己之衣冠,检视生活的方方面面,保持清清爽爽的同事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不逾越初心底线,注重度的把握,防止过犹不及,保持自己“宥坐之器”的中正。

宥坐文言文翻译

宥坐文言文翻译

孔子居宥坐,颜回、子贡侍坐。

孔子曰:“吾闻君子之居,必以仁为本,以义为守,以礼为饰,以智为助,以信为行。

是以居之乐也,乐而不淫;居之哀也,哀而不伤。

”颜回对曰:“敢问君子居仁,何如也?”孔子曰:“居仁,如水之就下,如木之向日,如云之自东,如风之自南。

居仁,心无妄念,行无苟且,言无虚辞,事无虚行。

”子贡曰:“敢问君子居义,何如也?”孔子曰:“居义,如山之安,如水之流,如云之升,如风之扬。

居义,心无悖逆,行无诡诈,言无悖理,事无悖德。

”颜回又问:“敢问君子居礼,何如也?”孔子曰:“居礼,如松之翠,如竹之劲,如梅之香,如兰之幽。

居礼,心无傲慢,行无放肆,言无悖礼,事无悖伦。

”子贡曰:“敢问君子居智,何如也?”孔子曰:“居智,如日之明,如月之朗,如星之稀,如灯之照。

居智,心无愚昧,行无迷惑,言无谬误,事无悖理。

”颜回曰:“敢问君子居信,何如也?”孔子曰:“居信,如石之坚,如金之砺,如矢之直,如马之驯。

居信,心无欺诈,行无悖信,言无虚言,事无虚行。

”孔子曰:“吾闻君子居仁,居义,居礼,居智,居信,然后可以正天下。

是以君子居之,不忧不惧,不骄不躁,不悔不恨,不怨不怒。

”颜回、子贡闻之,皆默然而叹。

孔子曰:“君子之道,深不可测,远不可极。

是以君子居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忧而不惧,惧而不乱。

”译:孔子坐在宥坐之室,颜回、子贡陪伴在旁。

孔子说:“我听说君子居住,必以仁为根本,以义为守护,以礼为装饰,以智为辅助,以信为行为。

因此居住的快乐,乐而不放荡;居住的悲伤,悲伤而不哀伤。

”颜回回答说:“敢问君子居住于仁,是怎样的呢?”孔子说:“居住于仁,如同水向低处流,如同树木向太阳生长,如同云从东方升起,如同风从南方吹来。

居住于仁,心中没有妄念,行为没有马虎,言语没有虚假,事情没有虚假。

”子贡说:“敢问君子居住于义,是怎样的呢?”孔子说:“居住于义,如同山稳重,如同水流顺畅,如同云上升,如同风飞扬。

居住于义,心中没有违背,行为没有欺诈,言语没有违背道理,事情没有违背道德。

《荀子》宥坐篇第二十八

《荀子》宥坐篇第二十八

《荀子》宥坐篇第二十八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孔子問於守廟者曰:「此為何器?」守廟者曰:「此蓋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者,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

」孔子顧謂弟子曰:「注水焉。

」弟子挹水而注之。

中而正,滿而覆,虛而欹,孔子喟然而歎曰:「吁!惡有滿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問持滿有道乎?」孔子曰:「聰明聖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撫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挹而損之之道也。

」孔子為魯攝相,朝七日而誅少正卯。

門人進問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夫子為政而始誅之,得無失乎,」孔子曰:「居,吾語女其故。

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辟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得免於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

故居處足以聚徒成群,言談足飾邪營眾,強足以反是獨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誅也。

是以湯誅尹諧,文王誅潘止,周公誅管叔,太公誅華仕,管仲誅付里乙,子產誅鄧析史付,此七子者,皆異世同心,不可不誅也。

詩曰:『憂心悄悄,慍於群小。

』小人成群,斯足憂也。

」孔子為魯司寇,有父子訟者,孔子拘之,三月不別。

其父請止,孔子舍之。

季孫聞之,不說,曰:「是老也欺予。

語予曰:為國家必以孝。

今殺一人以戮不孝!又舍之。

」冉子以告。

孔子慨然歎曰:「嗚呼!上失之,下殺之,其可乎?不教其民,而聽其獄,殺不辜也。

三軍大敗,不可斬也;獄犴不治,不可刑也,罪不在民故也。

嫚令謹誅,賊也。

今生也有時,歛也無時,暴也;不教而責成功,虐也。

--已此三者,然後刑可即也。

書曰:『義刑義殺,勿庸以即,予維曰未有順事。

』言先教也。

故先王既陳之以道,上先服之;若不可,尚賢以綦之;若不可,廢不能以單之;綦三年而百姓從風矣。

邪民不從,然後俟之以刑,則民知罪矣。

詩曰:『尹氏大師,維周之氐;秉國之均,四方是維;天子是庳,卑民不迷。

』是以威厲而不試,刑錯而不用,此之謂也。

今之世則不然:亂其教,繁其刑,其民迷惑而墮焉,則從而制之,是以刑彌繁,而邪不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担任鲁国的司法大臣。有父子俩打官司的,孔子拘留了儿子,三个月了还没有判决。他的父亲请求撤诉,孔子就释放了他的儿子。季桓子听说了这件事,很不高兴,说:“这位老先生欺骗了我,他曾对我说:‘治理国家一定要用孝道。’如今,他应该杀掉一个人,来惩罚不孝之子,可是他又把他放了。”冉求把这些话告诉了孔子。
孔子曰:“吾有耻也,吾有鄙也,吾有殆也:幼不能强学,老无以教之,吾耻之,去其故乡,事君而达,卒遇故人曾无旧言,吾鄙之;与小人处者,吾殆之也。”
孔子曰:“如垤而进,吾与楚,厄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弟子皆有饥色。子路进而问之曰:“由闻之: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今夫子累德积义怀美,行之日久矣,奚居之隐也?”孔子曰:“由不识,吾语女。女以知者为必用邪?王子比干不见剖心乎!女以忠者为必用邪?关龙逢不见刑乎!女以谏者为必用邪?吴子胥不磔姑苏东门外乎!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材也;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多矣!由是观之,不遇世者众矣,何独丘也哉!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知祸福终始而心不惑也。夫贤不肖者,材也;为不为者,人也;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今有其人,不遇其时,虽贤,其能行乎?苟遇其时,何难之有!故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孔子曰:“由!居!吾语女。昔晋公子重耳霸心生于曹,越王句践霸心生于会稽,齐桓公小白霸心生于莒。故居不隐者思不远,身不佚者志不广;女庸安知吾不得之桑落之下?”
诗曰:“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子曰:“伊稽首不其有来乎?”
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絜,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见大水必观焉。
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女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是以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止,周公诛管叔,太公诛华仕,管仲诛付里乙,子产诛邓析史付,此七子者,皆异世同心,不可不诛也。诗曰:‘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忧也。”
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原因。人有五种罪恶,但是并不包括盗窃:一是内省通明但用心险恶;二是行为邪僻却又顽固不化;三是说话虚伪却还善辨;四是记述稀奇古怪而驳杂广博,五是赞同错误而又进行润色。这五种罪恶,一人只要有一种,就不能逃脱君子的诛杀,少正卯却同时具有这五种罪恶。所以,在他居住的地方,足以聚众成群,他的言谈足以掩饰邪恶,迷惑众人,他刚愎自用,足以反是为非,而独树一帜。这是小人中的豪杰,是不可不杀的。正是这样,商汤杀了尹谐,文王杀了潘止,周公旦杀了管叔,姜太公杀了华仕,管仲杀了付里乙,子产杀了邓析、史付。这七个人,虽然时代不同,但内心同样邪恶,是不能不杀的。《诗经》上说:‘我忧虑重重,被一群小人所恼恨。’小人多了,那就令人担忧了。”
子路说:“我想问一下有保持盈满的方法吗?”孔子说:“聪明圣智,就要用笨拙来保持它,功劳惠及天下,要保持谦让的态度;勇敢有力,要用怯懦来保持它;富有天下,要用节俭来保持它。这就是所谓的保持盈满的方法啊。
孔子做了鲁国的代理宰相,当政才七天就杀了少正卯。学生进来问他说:“少正卯是鲁国的名人啊。老师执掌了政权就先把他杀了,这不是弄错了吧!”
子贡观于鲁庙之北堂,出而问于孔子曰:“乡者赐观于太庙之北堂,吾亦未辍,还复瞻被九盖皆继,被有说邪?匠过绝邪?”孔子曰:“太庙之堂亦尝有说,官致良工,因丽节文,非无良材也,盖曰贵文也。”
译文
孔子参观鲁桓公的庙,看到那里有一只倾斜的器皿。孔子问守庙人:“这是什么器皿?”守庙人说:“这大概是君主放在座位右边来警戒自己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这种器皿,不注水的时候就会倾斜,倒入一半水时就会端正,注满水后就会翻倒。”孔子就回头对弟子说:“注水吧!”弟子取了水注入到里面。注入一半的时候就端正了,注满后就翻倒了,空了就又恢复倾斜了。孔子感慨地说:“唉!哪有满了不翻倒的呢?”
《荀子》宥坐原文及译文
作者:荀况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孔子曰:“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
孔子为鲁司寇,有父子讼者,孔子拘之,三月不别。其父请止,孔子舍之。季孙闻之,不说,曰:“是老也欺予。语予曰:为国家必以孝。今杀一人以戮不孝!又舍之。”冉子以告。孔子慨然叹曰:“呜呼!上失之,下杀之,其可乎?不教其民,而听其狱,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斩也;狱犴不治,不可刑也,罪不在民故也。嫚令谨诛,贼也。今生也有时,歛也无时,暴也;不教而责成功,虐也。--已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书曰:‘义刑义杀,勿庸以即,予维曰未有顺事。’言先教也。故先王既陈之以道,上先服之;若不可,尚贤以綦之;若不可,废不能以单之;綦三年而百姓从风矣。邪民不从,然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诗曰:‘尹氏大师,维周之氐;秉国之均,四方是维;天子是庳,卑民不迷。’是以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此之谓也。今之世则不然:乱其教,繁其刑,其民迷惑而堕焉,则从而制之,是以刑弥繁,而邪不胜。三尺之岸而虚车不能登也,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数仞之墙而民不踰也,百仞之山而竖子冯而游焉,陵迟故也。今之世陵迟已久矣,而能使民勿踰乎,诗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眷焉顾之,潸焉出涕。’岂不哀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