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近代以来英法政治制度的演变内涵及特点
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一、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1、君主制与民-主制相结合君主制与民-主制本是水火不容的,君主制是指一个君主的统治,民-主制是指多数人的统治。
在英国宪政中,虽保留了君主的位置作为国家元首,但目前这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元首,并没有实质性的权利,虽然仍然规定政府是女王陛下的政府,国王是中央政府行政部门的首长,并在法律执行需要任何中央公务机关参与的时候,执行法律。
政府的任何权力行为都是以国王的名义实施的,并在国王的只会和监督之下执行的,比如缔约、宣战、任命首相等。
但事实上这些决策并不是由国王淡定制定执行的,二十由议会或者内阁决定的,而议会下院由人民选举产生,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其负责,他们是人民的代理人,这体现了人民-主权,因此这就使得君主制与民-主制结合了起来。
2、议会至上的议会内阁制英国的赢回分为上院和下院,上院由贵族组成,下院由人民普选产生,这样组成的两院代表全体人民的意志。
受到洛克思想的影响,英国人深信主权在民,所以代表人民的议会在理论上是至上的,它是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也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具有最后控制权的代议机构的主要组织结构形式。
议会主要有立法权、财产权、监督政府权、部分外交权等。
英国的司法权相对弱小,也从属议会。
法官由作为阁员的大-法官任命。
内阁实质上市英国政府的最高行政机关,首相作为政府首脑,由大选中获得下院多数议席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由议会产生并对其负责,但一直以来,议会和内阁的权力一直处于消长的状态。
3、独特的两党制英国的政坛主要由工党和保守党把持,除此之外虽然还有一些小党,但是难成气候,英国的议会和内阁主要都是由大选的多数党来把持的,这与其他两党制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没有太大的区别,但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不同的是,其在野党被冠以英王陛下忠诚的反对党,反对党领袖领取国家支付的俸禄,组织影子内阁,在立法阶段对执政党的立法提出批评或反对,并参与协商决策,因此英国反对党实质上是支付体制内的政党,英国反对党的特殊地位在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是不多见的。
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文化渊源

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文化渊源高晓娜(山东建筑大学法政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摘要:英国是现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发源地。
当今许多国家实行的议会、内阁、政党等制度皆起源于英国。
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是建立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度相互依赖、彼此影响和不断发展完善的基础之上的。
其政治制度的结构和特点与英国鲜明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政治文化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英国;政治制度;文化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它的资产阶级革命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
但是英国的政治制度及政治发展过程却很有特色:既不像法国那样的彻底革命,也不想美国那样的彻底共和,而是君主制与民主制相结合的君主立宪制。
虽然英国实行了民主制,但同时又保留了君主和贵族,可以认为是有着君主制的外衣、而实行共和制的实质。
一、英国近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历史过程简述保守的英吉利民族在历史发展上具有明显的渐进性和政治连续性,激烈的社会变革鲜有出现,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的政治制度都是以妥协和协商的姿态建立和形成。
英国的政治制度历史悠久、内容博大精深,融合了君主制和议会制、内阁制和司法制、政党制和文官制以及地方政府制度等。
它不仅仅是一部国王权力不断让步,议会取而代之统治国家的历史,也是一部政党政治起源和成长、内阁对议会负责制不断完善的历史。
在封建王朝的后期,虽然名义上法律仍是由国王来颁布施行的,但是封建王室已经渐渐的淡出了这一行动,主要的政治活动中心开始向议会倾斜,受到议会的影响。
历史的进程推进到十七世纪,议会已经发展成为了反抗国王的核心。
而在封建贵族与资产阶级的妥协的著名事件光荣革命开始,君主立宪政体开始正式的确定,围绕着这一政体的英国政治制度的各个细节方面也开始渐进的完善。
二、英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1、君主制与民主制相结合本来,君主制与民主制是水火不相容的。
君主制是指一个君主的统治,民主制指多数人的统治。
在英国宪政中,虽保留了君主的位置作为国家元首,但目前这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元首,并无实质性权力。
论英法政治制度之异同

略论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异同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何谓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关于国家政权管理形式及有关国家政治活动的制度,其主要包括政体形式、国家结构,统治方法等一些基本内容。
对于英法两国而言,其都属于资本主义国家,然而两国却有着各自不同的政体形式,那么下面我们就来比较一下英国与法国政体之差异。
英国是典型的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政体,其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和最高的权力机关,而法国则是典型的半总统制半议会制民主共和制政体,其是一种介于总统制政府制度与内阁制政府制度之间、兼有内阁制特点的总统制政府制度。
法国的议会只是立法机关,因此它的地位和作用都不能与英国相提并论;就政府的产生来看,英国是两党制,由议会多数党组阁,而法国的议会中有许多党派,往往是几个党派联合才能形成议会多数派并组成多党联合政府;就国家元首而言,英国女王作为“虚位君主”,一般只承担“礼仪性职责”。
通过了解英国宪法可知,英王是英国世袭的国家元首。
从法律上看,英王独揽国家大权,但法律规定的“国王不能犯错误”原则,使英王须根据他的大臣的建议执行职务。
因此,英王并没有实质上的行政权和立法权,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起不了决定性作用,仅仅是国家的一种象征。
而法国则是实权国家元首制度,总统由普选产生,其任期由戴高乐时期的7年改为现在的5年,总统拥有很大权力,在国家机构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总统任命总理和组织政府,主持内阁会议;总统可以在与总理及议会两院议长磋商后,宣布解散国民议会等。
就政府首脑而言,英国首相由议会中多数党领袖担任,权力很大,而法国总理则须由总统直接任命,权力较之英国首相要小得多。
通过阅读资料我了解到,导致英法两国政体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两国的阶级力量的对比。
早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结成联盟,形成比封建势力更强大的力量,迫使封建贵族在革命后走妥协的道路,因而英国最终以革命加改良的方式建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
英美法德日俄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目录一、英、美政治体制比较及其渊源概述(一)政体(二)宪法和权力配置(三)国家元首(四)行政首脑二、法国政治体制特点及其渊源概述(一)总统由普选产生,任期7年,连选连任(二)政府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对议会负责(三)议会由国民议会和参议院组成(四)政党制度实行多党制三、德国政治体制特点及其渊源概述(一)德国政治体制特点(二)德国政治体制的渊源四、日本政治体制特点及其渊源概述(一)日本政治体制的特点(二)日本政治体制的渊源五、俄罗斯政治体制特点及其渊源概述(一)俄罗斯政治体制的特点1.强大的总统2.孱弱的议会3.无力的政府(二)俄罗斯政治制度的渊源一、英、美政治体制比较及其渊源概述(一)政体英国实行单一制的政治体制,而美国则实行联邦制。
英国单一制是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城市和市民兴起,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长过程中,随着王权的加强,封建割据的消灭,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十五世纪的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以及其后英国国内爆发的玫瑰战争(1455—1485) 也加速了英国国家的统一和政治集中的基本完成。
在百年战争刚刚结束后的两年(1455年) ,英国爆发了以兰开斯特和约克家族各为一方的长达三十年的王位争夺战,史称“玫瑰战争”,几乎英国所有世俗大贵族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战争对封建贵族实力的削弱为为英国君主专制政体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于是,都铎家族的亨利七世及其后代在英国建立和发展了君主专制。
美国联邦系由原是英国在北美的十三个殖民地在反抗英国压迫的革命斗争中联合而成的,它由邦联演变而来。
美国自1776年宣布独立后,于次年制定了《邦联条例》,给原先各独立州的联盟以邦联的称谓。
作为一个松散的组织,邦联这一政权组织形式愈来愈不能适应独立战争后美国的国内外形势。
为尽快结束十三州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建立统一和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各州于1787 年制定了宪法,并将原先只具有协商性质的中央机构——邦联,改为获得各州授予权力,设有最高立法、行政、司法机构的联邦。
英国政治制度的历史演进和特点分析

英国政治制度的历史演进和特点分析英国政治制度深厚而复杂,经历过数百年的发展演进,在形成现代的政治制度体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衍变、政治框架和特点分析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历史衍变英国的政治制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中世纪。
在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爱尔兰等地,形成了各自独立的行政管理体系。
十三世纪开始,英国王室与贵族阶层的权力之争不断加剧。
18世纪初,英国国会形成了“两院制”,议会代表了不同阶层的社会利益,对王权实施有效地制衡。
到了19世纪,英国成为世界上首个实行“民主选举”的国家,在政治制度上进一步完善。
二、政治框架1.君主立宪制英国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在这种制度中,国王是国家最高元首,但不掌握实际权力。
实际掌权的是内阁和议会,内阁由首相和其他部长组成,议会分为上下两院,其中上院有贵族和主教组成,下院则由大选产生。
2.议会制度议会制度是英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英国议会由上下两院组成,上院为贵族院,下院为 commons。
议员由选民投票选举产生,任期为五年。
议员除了具有执政权力外,还负责制定和修改法律。
3.选举制度英国实行普选制度,即所有年满18岁的英国公民都有权利和义务参加选举投票。
英国选民可选举国会议员、地方议员、市长和议员,总统等等。
英国的选举制度国际上非常开放和规范,选民在投票时有私密性和自由的权利。
三、特点分析1.政治稳定英国政治制度注重民主和稳定的平衡。
在议会制度中,各阶层的利益都得到了平衡和妥善的保护。
同时,英国的两党制时常引领政治风向,保确保政治平衡不被打破。
这使得英国在政治上相对稳定,并具有高度可预测性。
2.权力制衡英国君主立宪制度使得一个人、一个团体或一个政党单独把持政治权力成为不可能。
在英国,监督政府行使权力的机构有很多,包括议会、法院、媒体、民间组织等等。
这些机构都能发挥一定的制衡作用。
3.生产力高英国引领了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世界潮流,经济高度开放,科技创新技术一流,国内公共服务设施完善。
英法美三国政治发展之路比较分析

英法美三国政治制度发展模式的异同一、三国政治制度发展史简介1、英国:渐进式的发展模式。
英国于公元5世纪中叶的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确立封建制度;1066—1485为等级君主制时期,通过贵族与国王的不断抗衡与妥协,产生了议会,1265年的西门会议标志等级君主制的形成;玫瑰战争后,国力受损,贵族势力大大减弱,迫切需要强有力的国王进行统治。
于是,经过都铎王朝的一系列加强王权的改革,形成了君主专制制度;斯图亚特王朝时期,君权与议会权不断斗争,致使议会权力不断增强,并产生政党。
直至光荣革命最终推翻君主专制,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其后议会权力逐渐扩张,在维多利亚时期形成“议会至上”“虚君制”的典范。
20世纪初,内阁权力扩张,首相地位上升,出现“影子内阁”,形成了首相政府。
2、法国:激进式的变革,曲折、反复。
843年的《凡尔登合约》形成法兰西王国;9世纪—11世纪为贵族君主制时期;11世纪—14世纪,王权增强,形成等级君主制;1515—1789,为君主专制时期,法兰西斯一世几乎将王室领地扩大到整个法国。
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宣告《人权宣言》,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其后经历了第一共和国、第一帝国、波旁王朝复辟、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的反复变革;1875年建立第三共和国,确立议会制共和政体。
1946年成立第四共和国,国民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
由于不满第四共和国政治形式,1958年成立第五共和国,国家权力中心转移至总统。
3.美国:追求自由与平等的政治发展道路。
(1)确立时期:1775年4月18日战争爆发,揭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
1781年根据《联邦条例》组成了邦联政府。
1787年,召开了费城制宪会议,会议制定了联邦宪法。
根据新宪法,1789年美国建立了以实行三权分立为基础的联邦共和国,正式接管了邦联政府。
(2)巩固完备时期:1804年至19世纪80年代,经过南北战争,工业资产阶级独占政权,并形成了两党制和现代文官制度。
试谈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变迁的主要路径和特点

试谈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变迁的主要路径和特点公元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这一年处于满清王朝后期,这一年发生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敲开了古老封闭满清王朝的大门。
这一年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之年。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在这两个阶段中,中国的政治制度是变化的,同时有着其各自的特点。
首先,作为作为近代史的开端之年,在满清王朝的统治下,当时的政治制度依旧是延续各个王朝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然而,在内弱外强的局面下,当时的制度又有新的特点。
当1842年,道光帝派直隶总督琦善与英国议和,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之后又签订了大量不平等条约。
其中《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各帝国主义国家援引片面最惠国待遇,获得了《马关条约》中除割地赔款以外中国给予日本的所有权利。
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甘当“洋人的朝廷”,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表示着当时的政治制度已经变为殖民地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随后,在清王朝的腐朽和对人民群众剥削的日益加重下,中国的资产阶级在1911年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同年12月29日,清朝原有的22个行省中业已独立的17个省,派出代表,推选刚刚返国的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职,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仿照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设计了责任内阁制。
英法美德政体比较

英法美德政体比较
以史为鉴:
一是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发展与完善几经曲折和反复。
从宏观角度看,从代议制的出现到制衡宪法的诞生,再到民主政治的扩展,既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各种民主政治力量长期斗争的结果。
从微观角度看,无论是英国内阁制的形成,还是法国共和制的巩固,都经历了长期的演变与斗争。
二是资产阶级代议制呈现着统一性与多样性。
统一性表现在各国资产阶级通过议会的设置把国家的主要权力—立法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以限制君主或总统等对行政权力的滥用,并通过立法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民主化、制度化、法律化成为社会原则,但各国的民主政治制度由各具特色,呈现着多样性。
三是民主政治制度固然具有其局限性,但它代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对人类历史的进程和各国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分析近代以来英法政治制度的演变内涵及特点
一、英国的政治制度内涵及特点
近代英国政治制度的变革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近代英国制度变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议会制度的确立
英国现代议会制度的形成是在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开始的。
英国资产阶级在17世纪革命初期就把议会的下院作为与国王斗争的阵地,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具有重大影响的《权利法案》,法案规定:“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税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皆为非法”。
这样,《权利法案》以成文法的形式宣布英国现代议会制度的确立。
在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现代议会制度形成了,可以看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与国王的斗争中,议会的权力不断扩大,最终超越国王,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二是在议会中,下院的权力不断扩大。
英国的议会制度被称为“议会之母”,它所确立的制度和形式成为其他国家纷纷仿效的样板。
2.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具有重大影响的《权利法案》,对王权进行了种种限制,议会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
1701年,议会通过了《王位继承法》,除了安排王位继承顺序外,还规定:“国王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做出决定了,他所有的决定只有经过枢密院成员的签署才能生效;为了避免国王的权利凌驾于法律权威之上,议会取代国王拥有了任命法官的权利;国王的赦免权也受到了挑战,遭议会谴责而定罪的人国王就不能随意赦免了。
”这就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司法独立于王权的原则,至此,君主立宪制在英国最终确立。
在17世纪,英国是历史上第一个确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
3.现代政党形成和政党制度的发展
英国是政党和政党制度的发源地,这与其议会制度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斯图亚特王朝时期辉格党和托利党这两个名称出现了。
然而,这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因为它们仍然只是指一些不固定的议会派别,既没有政治纲领,也没有固定的组织,更没有权威的领袖。
但是,这两个议会派别的出现为现代意义上的政党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1688年“光荣革命”后,议会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增强,辉格党和托利党在议会的活动中逐渐向现代意义上的政党转变。
1694年和1710年先后出现了辉格党和托利党一党内阁。
到19世纪末,实际上已形成以下三个基本事实:在议会中已存在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永久性集团;在议会外存在着与议会内的集团有着明确关系,并在同样的政治标签下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永久性组织;议会内外的这些组织不断地影响着选民。
这些,正是现代英国政党制度的特点,现代政党制度在英国形成了。
一方面,议会制度导致了现代政党制度的出现和发展;另一方面,现代政党制度完善了近代英国的议会体系。
4.内阁制的确立
英国的内阁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内阁制的萌芽是在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真正产生的。
“光荣革命”在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多次通过法律来
限制国王权力,这在某种程度上为内阁制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依据。
1694年组成辉格党内阁,这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一党内阁。
安妮女王时期,内阁会议已经成为惯例,一般在周日召开会议。
1721年,罗伯特.沃尔波尔任首席财政大臣后,实际成为内阁的首脑。
沃尔波尔在1721—1742年一直是内阁的首脑,被认为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任首相。
内阁和首相的出现,标志着英国内阁制的确立。
现代议会制度、君主立宪制、现代政党制度和内阁制的形成和发展促成了近代英国的“主权在议会”体制,正是这一体制引起政治领域其他方面的进一步变革,例如现代文官制度的出现、地方行政制度改革、司法制度的改革和选举制度的改革,等等。
二、法国的政治制度内涵及特点
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起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此后,法国政治风云多变,阶级力量对比关系不断变化,经历了君主立宪制、帝制和共和制的多次反复更替的过程,直到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诞生,才最终确立了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治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相继建立了第四共和国和第五共和国。
它使法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使法国共和政治体制臻于完善。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政权组织形式议会制转向半议会制半总统制。
它是介于总统制和议会制之间的一种国家政权形式。
主要特点是:①总统由普选产生,任期7年,连选连任。
总统权力很大,是国家权力的核心。
宪法规定,总统通过自己的仲裁,保证公共权力机构的正常活动和国家的稳定;总统是国家独立、领土完整和遵守共同体协定与条约的保证人。
总统除拥有任命高级文武官员、签署法令、军事权和外交权等一般权力外,还拥有任免总理和组织政府、解散国民议会、举行公民投票、宣布紧急状态等非常权力。
②政府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对议会负责,其权力和地位比以前大为提高。
除拥有决定和指导国家政策、掌管行政机构和武装力量、推行内外政策等权力外,还享有警察权和行政处置权、条例制订权和命令发布权。
总理由总统任命,领导政府的活动,对国防负责,并确保法律的执行。
实际上总理须听命于总统,起辅佐总统的作用。
政府成员由总理提请总统任免。
③议会由国民议会和参议院组成,其地位和作用较第四共和国有所下降,原拥有的立法权、预算表决权和监督权三大传统权力受到总统和政府的限制。
如议会的立法内容和范围缩小,弹劾权受到严格的规定。
议会无权干预总统选举和总理的任命。
2、政党制度,法国是最早建立多党体制的国家,也是现代典型的多党制国家。
大革命期间的吉伦特派、雅各宾派和中间派;拿破仑时期的保皇派、温和派、激进派,到第二共和国时变为保皇党、共和党和社会党。
第三共和国以后形成左、中、右三党,形成政党联盟或单独一党夺得多数议席进而组织政府的政党制度。
法国政党众多,不够稳定,政党的分裂、合并、改组和新建时有发生,政党之间经常组成或解散联盟。
第五共和国成立后,政府通过对选举法的改革,使党派相对减少,并保持相对稳定。
1944年以来,历届政府都是由一党或多党联盟组成的政府。
3、法国普选制的演变发展过程:法国选举制度的演变历程十分曲折。
1789年的资产阶级大革命以后,法国于1791年制定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的共和政体,确认了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的划分。
1794年大资产阶级的热月政变推翻了
雅各宾政权,于1795年公布宪法,废除普选权、直接选举方式和一院制,规定只缴纳地税和人头者才有选举权,实行间接选举和两院制。
1848年,法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实行总统制,由普选产生,议会仍为一院制,1974年,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又将对公民选举权的年龄限制由原来的21岁降低到18岁。
法国普选制确立。
总的来说,现在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与第三,四政治制度相比较出现了一些新的新特征:一是总统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
总统有权组织政府,有权解散议会,总统享有举行公民投票的权力。
二是政府的权力和地位提升。
三是议会地位和作用下降。
四是建立比较完备的监督和咨询体系。
如宪法委员会,经济和社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