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医院感染监测计划要点

合集下载

医院感染监测报告

医院感染监测报告

2015年度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医院感染监测工作是医院感染预防控制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监测评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为降低院内感染率提供可靠依据..一、一般情况根据医院感染规范要求以及2015年度的工作计划;对我院的医院感染工作进行了全面的综合性监测;感染管理科专职工人员深入科室对全院病例进行前瞻性或回顾病例监测;并把检查的结果每月通过信息反馈到科室..2015年全院开展全面综合性监测;调查病例38539份;总感染人数为798人次;感染率为2.07%;从1-12月份医院感染波动在0-3.0%之间;较去年下降0.99%;在798例医院感染病例中;以下呼吸道感染率最高55%;依次为胃肠道感染率7%;泌尿系感染为14%..其各病区的分布情况是:2015年医院感染部位分布图二、原因与分析2015年对798例感染者进行院内感染危险度分析:1、原因是基层医院病房病种多;探视波动人亦多..因此;呼吸道病毒细菌传播率高;呼吸道感染的病例较多..2、年老体弱有基础病的病人..3、危重病人、手术病人、外伤休克、脑血管意外、机体抵抗力低下的病人..4、留置尿管且保留时间较长的病人..5、全院手术部位目标性监测情况是:1手术危险指数越高;切口污染越严重;感染发生率越高..2清洁切口;清洁-污染;没有发生感染;这与临床医生执行严格无菌技术与外科手术技术、手术操作过程要精细是密切相关..3术后护理及术前正确脱毛及脱毛时间离手术时间或较短;术中保温效果好促进了切口的预期愈合..4污染手术;清创不在本院内的病人..6、应用两种以上抗生素的病人..三、整改措施一、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进行质量工作大检查;并把检查结果及感染病率;在医院信息中反馈;为临床有效地预防院内感染管理工作提供重要依据;从而查漏补缺;纠正违章操作;从而降低院内交叉感染;保证医护人员及病人的生命安全..二、医院感染控制专职人员为了有效地控制感染;针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了有计划的组织临床医护人员及实习生;认真学习医院感染预防知识;并编写了医院感染知识汇编一书;作为身边的工具书全面学习;掌握院内感染监控知识和技能;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同时要求陪护;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对特殊区域严格监控;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对医院医护人员考核四次感染知识;保证院内感染有效地预防..三、针对外科系手术部位的感染预防与控制要求严格执行:1、正确使用抗生素:包括正确选择抗生素品种;术前0.5-1小时使用抗生素;24小时内停用抗生素..2、加强对污染切口的感染控制..3、督促医生对异常切口分泌物采集标本送检;及时追踪送检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四、成效1、新生儿病房的医院感染率为零..2、全年全院无发生一例医院感染暴发事件..3、全年全院全员职工无发生一例医院感染疾病..。

医院感染监测计划

医院感染监测计划

医院感染监测计划一、背景介绍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接受治疗的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新的、非原发性的感染。

医院感染是医疗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不仅会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痛苦和风险,还会增加医疗机构的负担。

因此,建立医院感染监测计划,及时发现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和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监测目的1. 及时发现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减少患者感染风险。

2. 评估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和趋势,为制定感染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3. 监测医院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分布和耐药情况,指导合理使用抗生素。

三、监测内容1. 医院感染发生率的监测:按照感染部位、感染类型、感染病原微生物等进行分类统计,计算感染发生率。

2. 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的监测:收集医院感染患者的标本,进行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分析耐药情况。

3. 医院感染相关因素的监测: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住院科室、手术操作、使用抗生素情况等,分析与医院感染发生相关的因素。

四、监测方法1. 病例回顾性调查:收集医院感染患者的相关资料,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感染部位、感染类型、感染病原微生物等。

2. 实时监测:建立医院感染监测系统,通过电子病历、实验室信息系统等获取医院感染相关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3. 采集标本:按照标准操作规范采集医院感染患者的相关标本,确保样本的质量和准确性。

4. 实验室检测:对采集的标本进行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得出相关数据。

五、监测频率1. 医院感染发生率监测:每月统计感染发生率,并进行季度、年度的总结和分析。

2. 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监测:每月收集感染病原微生物的相关数据,并进行季度、年度的总结和分析。

3. 医院感染相关因素监测:每月收集相关因素的数据,并进行季度、年度的总结和分析。

六、监测结果分析与应用1. 对监测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包括医院感染发生率、病原微生物分布和耐药情况、相关因素的影响等。

2. 根据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感染控制策略和措施,提出改进建议,促进医院感染的控制和预防工作。

2015医院感染工作计划4篇

2015医院感染工作计划4篇

2015医院感染工作计划4篇篇一:2015年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2015年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为加强我院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保障病人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维护医务人员职业安全,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结合我院实际,制定2015年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如下:一、依据国家及卫生部颁布的有关医院感染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不断修订、完善、落实我院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相关制度、措施、流程等。

1、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三级医院感染管理体系,认真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各项控制措施及流程。

2、进一步完善、落实医院感染管理会议制度:(1)至少每半年召开一次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问题,并进行总结。

(2)遇到问题随时召开专题会议,充分发挥委员会的领导和决策能力。

(3)进一步完善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多部门合作机制:积极开展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与相关科室积极配合,相互协调,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4)督导临床科室定期召开科室院感管理小组会议,讨论分析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积极整改。

及时监控本科室各类感染环节、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

监督检查本科室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落实消毒隔离和标准预防各项措施,保障医疗安全。

二、持续开展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培训与教育。

1、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积极参加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的培训班,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提高院感管理水平。

2、院感管理办公室加强组织全院培训。

本年度全院重点培训: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消毒隔离相关知识、手卫生、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医疗废物分类处置等;各科室结合实际制定培训计划,提高全体人员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知识和业务水平。

三、持续开展各项医院感染监测工作1、加强医院感染监测:(1)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实行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

2015年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2015年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

2015年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2015年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

XXX医院2015年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2015年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和卫生部《二级综合医院等级评审标准》,结合我院实际,着力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加大相关法规、规章及规范的贯彻执行力度,推进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

针对上年度存在问题,围绕“更好地做好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防止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突出院感各项监测前瞻性及时性”等问题,制订2015年工作计划:一、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三级质控体系能效发挥以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为主导,坚持“科学防控、规范管理、突出重点、强化落实”的原则,健全和巩固医院感染防控体系,完善相关技术标准,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提高专业技术能力,提升医院感染防控水平,最大限度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和保障医疗安全。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将我院各项院感管理制度进行及时修订,做到不断完善,力求与时俱进。

明确管理职责,理顺管理环节,利用三级监控网络组织,充分发挥临床院感管理小组作用,实现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

二、依据国家卫计委《二级综合医院等级评审标准》要求,分析院感工作现状,进一步完善院感制度、流程,实施规范化管理,工作目标明确,措施可行。

1、医院感染管理质量≥95分。

2、医院感染总发生率≤8%。

3、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实查率≥96%.4、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知晓率100%,重点科室手卫生操作正确率100%,全员洗手正确率及手卫生依从性≥90%。

5、可循环使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清洗、消毒、灭菌合格率达到100%。

6、多重耐药菌各项隔离预防措施100%落实。

7、职业安全防护和职业暴露处置知晓率100%。

8、医疗废物回收率100%。

9、传染病报告及时率100%。

10、传染病漏报率为0。

三、加强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1、每月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考核细则》对各科室及重点部门进行质量检查,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写出书面反馈意见,由检查者和被查科室负责人双签字,反馈单一式两份,由科室监控小组提出整改意见并通报全科人员。

2015 年医院感染监测工作计划

2015 年医院感染监测工作计划

《2015 年医院感染监测工作计划》摘要:2015年镇康县人民医院感染监测计划,为了保护住院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避免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发生,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本院工作实际,制定 2015 年医院感染监测工作计划,1、空气监测(手术室、产房、产科治疗室、妇产科门诊人流室、五官科、口腔科、换药室、治疗室、急诊、胃镜室2015 年医院感染监测工作计划2015年镇康县人民医院感染监测计划为了保护住院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避免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发生,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本院工作实际,制定 2015 年医院感染监测工作计划。

一、监测内容与项目(一).医院感染病例监测管理 1、医院感染病例发现、登记报告的监控管理。

2、加强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防控相关知识培训和督查执行。

3、病历监测 (1)、开展前瞻性监测定期下病区对重点病人整个治疗过程的随访,密切观察院内感染发生情况。

(2)、回顾性调查定期到病案室逐份查阅出院病历,防止漏报。

漏报率≤20%;出院病历调查率≥ 10%。

(二).现患率调查:在本年度根据医院感染发病情况,计划在11月份进行全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

由感染管理科主持,各科共同参与,规定统一时间,制定统一表格,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全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了解在同一个时间点全院各科现患率,部位感染率。

从而掌握全院及不同科室医院感染基本状况和医院感染高发科室、高发部位,对高发科室和高发部位查找危险因素,制定和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实查率≥96%。

(三).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1、使用中消毒液(临床科室等);监测项目:染菌量及有效浓度。

2、压力蒸汽灭菌:生物监测。

3、紫外线灯:紫外线强度监测。

(四).环境卫生学监测 1、空气监测(手术室、产房、产科治疗室、妇产科门诊人流室、五官科、口腔科、换药室、治疗室、急诊、胃镜室。

一季度医院感染监测汇总及分析

一季度医院感染监测汇总及分析

一季度医院感染监测汇总及分析医院感染监测资料汇总及分析在2015年的第一季度,我院出院病人为274人次,共监测病人164人次,实查率为59%。

其中,仅有1人发生了院内感染,感染率为0.6%。

一、一季度院内感染发病率情况:月份出院人数(人)感染人数(人)感染率(%)1月份 172 1 0.9%2月份 90 1 0.9%3月份 111 0 0%合计 274 2 0.6%二、一季度各科室感染分布分析:科室住院感染人数感染率(%)感染部位内科 183 0.5% 呼吸道、泌尿道、无菌皮肤外科 56 0.5% 手术切口妇科 35 0.5% 会阴切口合计 274分析:在一季度中,发生了一例手及前臂浅表静脉炎的患者,患者为女性,年龄为72岁,同时还出现了左中肺部感染。

原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较大,住院周期长,护士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手卫生依从性差。

三、一季度手卫生监测情况:科室应洗手次数实际洗手次数洗手依从性监测人(%)住院部 5743 646 3 63% ___内科 4212 962 296 72% ___妇科 673 398 64% ___门诊 632 389 62% ___手术室 198 141 71% ___检验科 628 365 61% ___药剂科 521 70% ___分析:在手卫生方面,医护人员态度不够认真,缺乏正确的手卫生知识,手卫生依从性较低。

同时,医护人员未养成良好的手卫生惯,卫生手消毒时使用消毒剂量不足。

四、抗菌素使用情况:月份项目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门诊静脉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急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抗菌药物使用金额(按销售金额计万)一月 75.6% 71.3 2% 29.8 14.7% 0% 21.25二月 74% 69.4 2% 23.8% 15.9% 0% 11.9三月 67.6% 69.8 0% 28.7% 19.2% 0% 13.1分析:大多数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存在合理使用指征不明确的问题。

2015年院感管理工作计划

2015年院感管理工作计划

2015年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为了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的发生,保障医疗安全,在新的一年里,院感科将继续按照医院工作目标,认真履行督导管理职能,注重医院感染质量持续改进,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特制定2015年工作计划。

一、加强医院感染病历监测1、督促各临床科室认真监测科内院感病历情况,认真落实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和监测制度,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原则,防止医院感染爆发或流行。

2、院感科每月不定期抽查出院病历,检查院感病历漏报情况。

对漏报者在院感例会及全院进行通报,以减少医院感染病历漏报,逐渐使医院感染病历报告制度规范化。

二、开展目标性监测及现患率调查1、今年主要开展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以及多重耐药菌的目标性监测,加强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

继续开展我院I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监测。

2、按照全国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计划要求,继续开展2015年现患率调查。

调查结束后,对调查资料进行汇总、分析,以了解我院在同一个时间点全院各科现患率,部位感染率。

从而掌握全院及不同科室医院感染基本状况和医院感染高发科室、高发部位,对高发科室和高发部位查找危险因素,制定和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三、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及环境卫生学监测根据《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福建省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标准”等文件要求,每季度对感染高风险部门的空气、使用中消毒剂、手卫生进行监测,手术室、产房、ICU可适当增加监测频次;每月对各科室物品的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保证消毒灭菌物品合格率100%。

所有监测结果报告单一式二份,科室及院感科各保留一份备查。

对不合格者,下发整改通知,科室拿出整改措施并落实后,申请二次监测,直至监测合格为止。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的监测计划表四、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考核标准》的要求,每月对临床科室不定期进行院感日常督查,尤其是供应室清洗、消毒、灭菌、集中供应及外来器械等各个环节的监督,保障供应室医疗用品消毒灭菌效果安全可靠。

2015年院感工作计划

2015年院感工作计划

2015年度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依据《湖北省医院感染管理评价标准》的标准,并结合我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实际,特制订2015年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如下:一、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完善,拟定本年度工作计划,经批准后,具体组织实施,监督和评价;并依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常规要求开展工作。

1、制定全院各类人员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管理知识与技能培训、考核计划,并在工作中组织实施。

(有考核、有记录)培训率应>90%,合格率>80%。

2、进一步完善有关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规章制度,并对其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

3、进一步完善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职责,并对其履行情况进行督导。

4、对国家、省厅等有关文件认真归档、保存,并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认真执行。

二、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监管1、对医院感染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和反馈,针对问题提出措施并指导实施。

2、对医院感染发生状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并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报告。

医院感染发生率应<8%。

3、对医院感染爆发事件进行报告和调查分析,提出控制措施,并协调、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4、积极开展医院感染漏报率调查,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及相关科室。

漏报率应<20%。

5、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科须按《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时限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医院感染病例。

6、按《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做好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等监测。

7、医院感染管理科须对购入的消毒药械、一次性使用医疗卫生用品进行监督管理,对医院购入的此类用品审核的产品相关证件复印件进行保存。

8、对医院的清洁、消毒灭菌与隔离,无菌技术,医疗废物管理等工作提供指导。

9、对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提供指导。

10、积极参加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工作。

三、加强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

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重点科室的预防,控制医院感染制度,并认真落实、督导。

医院感染监测计划

医院感染监测计划

医院感染监测计划一、背景介绍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保健机构中接受治疗的患者在住院期间或出院后感染的情况。

医院感染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治疗成本,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

因此,建立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计划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至关重要。

二、目标和目的医院感染监测计划的目标是及时发现和控制医院感染,减少患者感染的风险,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具体目的包括:1. 建立系统的感染监测机制,及时掌握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

2. 分析和评估医院感染的发生原因和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3. 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开展。

4. 促进医务人员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医院感染控制的水平。

三、监测内容和方法1. 监测内容(1)感染发生率:包括手术切口感染率、院内感染率等。

(2)感染病原体类型和分布: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3)感染部位和类型:包括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血液感染等。

(4)感染相关因素:包括手术操作、使用抗生素、患者免疫状态等。

2. 监测方法(1)主动监测:由感染控制科人员定期对住院患者进行感染监测,包括临床症状观察、实验室检测等。

(2)被动监测:通过医院信息系统、病案系统等收集患者的相关信息,包括手术记录、检验报告等。

四、数据收集和分析1. 数据收集(1)建立感染监测数据库,对患者的相关信息进行录入和存储。

(2)定期收集和整理感染监测数据,包括感染发生率、病原体分布等。

2. 数据分析(1)对感染发生率进行统计和分析,比较不同科室、不同时间段的差异。

(2)对感染病原体进行分布分析,了解不同病原体的感染特点和趋势。

(3)对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评估其对感染发生的影响。

五、防控措施和改进措施1. 防控措施(1)加强手卫生和消毒措施,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和操作技能。

(2)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

(3)加强环境清洁和消毒,保持医疗设施的清洁和无菌状态。

(4)建立感染预防与控制培训制度,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知识和技能。

医院感染监测计划

医院感染监测计划

医院感染监测计划一、引言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接受医疗服务的患者在入院后或在出院后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新的感染。

医院感染不仅给患者带来健康风险,还会增加医疗机构的负担和医疗成本。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本文制定了医院感染监测计划,旨在提高医疗机构感染控制水平,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二、目的本计划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全面、系统的医院感染监测体系,通过监测和分析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源,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和传播风险,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三、监测内容及方法1. 监测内容(1) 医院感染发生率:监测医院感染的总体发生率,包括院内感染和院外感染。

(2) 感染部位和类型:监测感染发生的部位和类型,如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

(3) 病原体分布:监测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和分布情况,包括细菌、真菌等。

(4) 抗生素耐药性:监测感染病原体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情况。

(5) 感染控制措施执行情况:监测感染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包括手卫生、消毒灭菌等。

2. 监测方法(1) 数据采集:建立医院感染监测数据库,定期收集和记录医院感染相关数据。

(2)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统计分析和趋势分析,发现感染的高发时段、高发科室等。

(3) 反馈和报告:定期向医务部门和管理层反馈感染监测结果和分析报告,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四、监测频率和周期1. 监测频率(1) 日常监测:对每日新入院患者进行感染监测,及时发现感染病例。

(2) 定点监测:对特定科室或特定手术进行感染监测,如重症监护室、手术室等。

2. 监测周期(1) 短期监测:对每周、每月的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

(2) 长期监测:对每季度、每年的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形成感染发生的趋势。

五、监测结果的应用1. 风险评估:根据监测结果,对医院感染的风险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2. 感染源追踪:通过监测结果,追踪和确定感染的来源,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阻断感染传播链。

2015医院感染工作计划

2015医院感染工作计划

2015医院感染工作计划
制定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计划是为了提高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质量,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

根据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卫生行政部门有关文件,以及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下工作计划:
1. 加强感染控制组织建设,健全感染控制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

2. 开展感染监测工作,及时掌握医院感染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3. 加强手卫生、环境清洁消毒、医疗废物处理等基础工作,杜绝交叉感染。

4. 严格执行医院感染控制相关制度和规范,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和操作规范。

5. 加强感染控制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全院员工的感染控制能力。

6. 加强医院感染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防止感染控制盲点和漏洞。

以上工作计划需得到全院各部门的鼎力支持和配合,确保工作计划的顺利实施。

医院感染监测计划

医院感染监测计划

医院感染监测计划标题:医院感染监测计划引言概述: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感染。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监测计划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监测感染情况,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

一、监测对象1.1 医院感染类型:监测计划应包括各类医院感染,如手术部位感染、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

1.2 感染人群:监测计划应覆盖所有患者、医护人员和访客,特别是重症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者等高危人群。

1.3 感染源头:监测计划应关注感染源头,包括医疗器械、环境、人员等可能导致感染的因素。

二、监测方法2.1 定期检查:定期对医院各科室、病房进行感染监测,包括环境卫生、手卫生、医疗器械消毒等。

2.2 数据统计:建立感染监测数据库,记录感染发生情况、感染类型、感染部位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3 专业评估:邀请感染控制专家对医院感染监测计划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监测方法。

三、监测标准3.1 制定监测标准: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和指引,制定医院感染监测计划的标准,明确监测指标和评价标准。

3.2 持续改进:定期评估监测标准的有效性和实施情况,及时调整标准内容,确保监测计划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3 信息共享:与其他医疗机构和卫生部门进行信息共享,借鉴其他单位的经验和做法,提升医院感染监测水平。

四、应急预案4.1 突发事件处理:建立医院感染监测计划的应急预案,针对突发感染事件,迅速采取措施,控制感染扩散。

4.2 人员培训: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感染控制培训,提高应对突发感染事件的能力。

4.3 资源准备:保障医院感染监测计划所需的各类资源和设备充足,确保应急预案的顺利实施。

五、效果评估5.1 数据分析:定期对医院感染监测计划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估感染情况的趋势和变化。

5.2 效果评价:根据监测数据和实际情况,评估医院感染监测计划的效果和成效,及时调整和改进监测措施。

5.3 持续改进: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医院感染监测计划,提高感染控制水平,确保医院环境的安全和卫生。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

附件6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一、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定义:医院感染新发病例是指观察期间发生的医院感染病例,即观察开始时没有发生医院感染,观察开始后直至结束时发生的医院感染病例,包括观察开始时已发生医院感染,在观察期间又发生新的医院感染的病例。

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是指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新发病例(例次)的比例。

计算公式: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 ×100%意义:反映医院感染总体发病情况。

一般指月发病(例次)率和年发病(例次)率。

二、医院感染现患(例次)率定义:确定时段或时点住院患者中,医院感染患者(例次)数占同期住院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医院感染现患(例次)率=×100%意义:反映确定时段或时点医院感染实际发生情况,为准确掌握医院感染现状,判断变化趋势,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及干预效果评价提供基础。

三、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定义:应当报告而未报告的医院感染病例数占同期应报告医院感染病例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 ×100%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对医院感染病例报告情况及医院感染监测、管理情况。

四、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现率定义:多重耐药菌主要包括: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A)、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E)。

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现率是指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数(例次数)与同期住院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现率= ×100%意义:反映医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情况。

五、多重耐药菌感染检出率定义:多重耐药菌检出菌株数与同期该病原体检出菌株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多重耐药菌感染检出率= ×100%意义:反映医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总体情况和某种特定菌种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

六、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定义:受调查的医务人员实际实施手卫生次数占同期调查中应实施手卫生次数的比例。

医院感染监测工作计划

医院感染监测工作计划

医院感染监测工作计划
根据医院感染控制制度要求,制定医院感染监测工作计划,加强对医疗机构感染状况的监测和评估,保障医院内感染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监测目标
1. 对医院内常见的感染病原体进行监测,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2. 对医院内不同科室和重点部位进行感染监测和评估,发现感染隐患并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二、监测内容
1. 对医院内患者、医护人员和环境进行定期监测,发现感染来源和传播途径。

2. 对医院内手术部位感染、血源性感染、呼吸道感染等重点感染进行监测和评估。

3. 对医院内感染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包括手卫生、器械消毒和环境清洁等。

三、监测方法
1. 采用标准化的监测方法和工具,包括采样、培养、PCR检测等。

2. 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及时发现感染变化趋势和异常情况。

四、监测周期
1. 对医院内不同科室和部位进行定期监测,确保感染监测工作
的全面覆盖。

2. 对疫情期间和重大活动期间加强感染监测频次,做好重点防控工作。

五、监测结果
1. 对监测结果进行及时汇总和报告,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相关部门进行通报。

2. 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提出感染控制建议和改进措施。

六、监测评估
1. 对监测结果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感染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2. 对医院内感染流行病学和病原学进行分析,为感染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七、监测文件
1. 对监测过程中的文件和记录进行及时整理和归档,建立完整的监测档案。

2. 对监测报告进行归档保存,为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长期发展提供参考。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
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发病率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监测指标2015年版筛选指标的总的思路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院管理研究所副所长付强研究员指标从三十多个到13个监测的时点前移在院的患者而不是患者出院后关注风险监测在住患者接触的感控风险与以往基于统计需要的数据采集有差异例次等过程的计算精准关注例次数据对每一次的风险监测未来可以实时提取数据而不是等到出院之后住院人数是某时间段实际住过院的人而不是出院后的出院人数替代没有参考值从现状出发先反映医疗机构实际情况基于过程的数据参考值从实际采集运行的数据中来不是我们自己定不是所有的率都来自信息系统的自动采集?设置质控指标为管理服务满足管理需要依从率客观实际但需要人做主观判断漏报率需要专职人员主动判断医院感染新发病例是指观察期间发生的医院感染病例即观察开始时没有发生医院感染观察开始后直至结束时发生的医院感染病例包括观察开始时已发生医院感染在观察期间又发生新的医院感染的病例
病区:确定时段曾住过该病区的住院患者总人数。同期
一位住院患者两次入院均住该病区,病区住院人数计为2;同 期一位住院患者一次住院期间多 次入该病区,病区住院人数 计为1。
2. 医院感染现患(例次)率
定义:
确定时段或时点住院患者中,医院感染患者(例次)数
占同期住院患者总数的比例。
现患率包括了新、老病例,所以其总是大于同期发病率。

监测时间:是长期的、连续不断的,因此要有一个长期的监测计划(其
过程是:监测—评价—干预控制—监测)
监测的对象:一定人群(主要是住院病人)

监测的内容:影响医院感染发生和分布的各种因素(易感因素、易感环
节、易感部位)
几个概念
医院感染监测——目的
获得医院感染的本地率 发现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为制定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评价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效果 及时发现和鉴别医院感染暴发 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措施的依从性 促进医院内部或医院间感染控制的对比提高 为医院感染科研工作提供线索 为医院感染相关纠纷提供证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2015)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2015)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2015)一、医院感染发病率医院感染发病率是指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新发病例(例次)的比例。

具体来说,它包括观察开始时已发生医院感染,在观察期间又发生新的医院感染的病例。

计算公式为:医院感染发病率=(医院感染新发病例数/观察期间住院患者总数)×100%。

医院感染发病率一般指月发病率和年发病率,用来反映医院感染总体发病情况。

二、医院感染现患率医院感染现患率是指确定时段或时点住院患者中,医院感染患者(例次)数占同期住院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为:医院感染现患率=(医院感染现患者数/同期住院患者总数)×100%。

医院感染现患率的意义在于反映确定时段或时点医院感染实际发生情况,为准确掌握医院感染现状,判断变化趋势,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及干预效果评价提供基础。

三、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是指应当报告而未报告的医院感染病例数占同期应报告医院感染病例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为: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未报告的医院感染病例数/应报告的医院感染病例总数)×100%。

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的意义在于反映医疗机构对医院感染病例报告情况及医院感染监测、管理情况。

四、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现率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现率是指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数(例次数)与同期住院患者总数的比例。

多重耐药菌主要包括: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A)、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E)。

计算公式为: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现率=(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数/同期住院患者总数)×100%。

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现率的意义在于反映医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情况。

五、多重耐药菌感染检出率多重耐药菌感染检出率是指多重耐药菌检出菌株数与同期该病原体检出菌株总数的比例。

它反映了医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总体情况和某种特定菌种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为进一步规范我院的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工作,有效预防医院感染,根据《医疗机构空气净化规范》、《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等规范的要求,参照《医疗卫生机构消毒质量监测方案》,结合我院骨科疾病特点,特制定本方案。

一、空气的消毒效果监测1、采样时间:采用手术室消毒后与从事医疗活动前采样;未采用洁净净化空气的房间在消毒或规定通风换气后与从事医疗活动前采样,或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采样。

2、监测方法:2.1 未采用洁净净化空气的房间采用沉降法,室内面积≤30m2,设内、中、外对角线三点,内、外点距墙壁1米处;室内面积>30m2,设四角及中央五点,四角的布点位置应距墙壁1米处,将普通营养琼脂平皿(Φ90mm)放置各采样点,采样高度为距地面0.8m~1.5m;采样时将平皿盖打开,扣放于平皿旁,暴露规定时间(Ⅱ类环境暴露15min,Ⅲ、Ⅳ类环境暴露5min)后盖上平皿盖及时送检。

将送检平皿置36℃±1℃恒温箱培养48h,计数菌落数,若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进行目标微生物的检测。

3、结果判定3.2非洁净手术部(室)、小针刀室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4cfu/(15min·直径9cm平皿)。

3.3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消毒供应中心、化验室、各类普通病室、及其病房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4cfu/(5min·直径9cm平皿)。

4、注意事项:采样前,关闭门、窗,在无人走动的情况下,静止10min后采样。

5、监测频次5.1对感染高风险部门如手术部(室)、麻醉恢复室、针刀室等每季度进行监测。

5.2洁净手术部(室)及其他洁净场所.新建与改建验收时以及更换高效过滤器后应进行监测。

根据洁净房间总数,合理安排每次监测的房间数量,保证每个洁净房间能每年至少监测一次。

5.3遇医院感染暴发怀疑与空气污染有关时随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致病微生物的检测。

二、消毒液的监测1、常用消毒液有效成分含量测定库存消毒剂的有效成分含量依照产品企业标准进行检测;使用中消毒液的有效浓度测定可用上述方法,也可使用经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消毒剂浓度纸(卡)进行监测,日常监测由各科室实施并记录,资料保存完整。

2、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测定2.1采样方法用无菌吸管按无菌操作方法吸取 1.0mL被检消毒液,加入9mL中和剂中混匀。

醇类与酚类消毒剂用普通营养肉汤中和,含氯消毒剂、含碘消毒剂和过氧化物消毒剂用含0.1%硫代硫酸钠中和剂,洗必泰、季铵盐类消毒剂用含0.3%吐温80和0.3%卵磷脂中和剂,醛类消毒剂用含0.3%甘氨酸中和剂,含有表面活性剂的各种复方消毒剂可在中和剂中加入吐温80至3%;也可使用该消毒剂消毒效果检测的中和剂鉴定试验确定的中和剂。

2.2结果判断:使用中灭菌用消毒液应无菌生长;使用中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mL,其他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

2.3注意事项:采样后4h内检测2.4监测频次:使用中灭菌用消毒液每月1次,使用中消毒液每季1次。

三、清洁用品的消毒效果监测1、采样时间:消毒后、使用前进行采样。

2、采样方法:布巾、地巾等物品可用无菌的方法剪取1cm×3cm,直接投入5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生理盐水中,及时送检。

3、结果判定: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4、监测频次:每季1次四、物体表面的消毒效果监测1、采样时间:在消毒处理后或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进行采样。

2、采样方法:用5cm×5cm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无菌0.03mol/L磷酸盐缓冲液(PBS)或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各涂抹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4个规格板面积。

被采表面<100cm 2,取全部表面;被采表面≥100cm 2取100cm 2。

剪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子放入装有10ml无菌检验用洗脱液的试管中送检。

门把手等小型物体则采用棉拭子直接涂抹物体表面采样。

采样物体表面有消毒剂残留时,采样液应含相应中和剂。

3、结果判定3.1洁净手术部、其他洁净场所,非洁净手术部(室)、麻醉恢复室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5cfu/cm2。

3.2、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针刀室、消毒供应室、化验室、普通病室,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10cfu/cm2。

4、采样频次:每季1次。

五、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效果监测1、采样时间:在接触患者、进行诊疗活动前采样。

2、采样方法:被检者五指并拢,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浸湿的棉拭子在双手指曲面从指端到指端往返涂擦2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30cm2,涂擦过程中同时转动棉拭子;将棉拭子接触操作者的部分剪去,投入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及时送检。

3、手消毒效果应达到如下相应要求:卫生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cm2。

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cm2。

4、监测频次:每季度1次;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与医务人员手卫生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致病性微生物的检测。

六、皮肤的消毒效果监测1、采样时间:按照产品使用说明规定的作用时间,达到消毒效果后及时采样。

2、采样方法:用5cm×5cm的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皮肤处,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擦各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后,将棉拭子投入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试管内,及时送检,被采表面<100cm2,取全部表面;被采表面≥100cm2,取100cm2,不规则的皮肤可用棉拭子直接涂擦采样。

3、结果判定: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cm2。

4、注意事项:采样皮肤表面不足,可用相应面积的规格板采样。

5、监测频次:每季1次。

七、灭菌效果的监测7、1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7.1.1物理监测法: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

温度波动范围在±3℃以内,时间满足最低灭菌时间的要求,同时应记录所有临界点的时间、温度与压力值,结果应符合灭菌的要求。

7.1.2化学监测法7.1.2.1应进行包内、包外化学指示物监测。

具体要求为灭菌包包外应有化学指示物,高度危险性物品包内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

如果透过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化学指示物的颜色变化,则不必放置包外化学指示物。

通过观察化学指示物颜色的变化,判定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

7.1.2.2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待灭菌物品旁边进行化学监测。

7.1.3生物监测法应每周监测一次。

7.1.3.1标准指示菌株:耐热的嗜热脂肪杆菌芽孢(ATCC7953或SSIK31株),菌片含菌量为50×105cfu/片~50×106cfu/片,在121±05℃条件下,D值为1.3min~1.9min,杀灭时间(KT值)≤1.9min,存活时间(ST值)≥3.9min。

7.1.3.2标准测试包的制作:由16条41cm×66cm的全棉手术巾制成。

制作方法:将每条手术巾的长边先折成3层,短边折成2层,然后叠放,制成23cm×23cm×15cm大小的测试包。

7.1.3.3标准生物测试包或生物PCD的制作方法:将两个标准指示菌片分别装入灭菌小纸袋内,置于标准试验包的中心部位即完成标准生物测试包或生物PCD的制作。

7.1.3.4监测方法:将标准生物测试包或生物PCD,置于灭菌器排气口的上方或生产厂家建议的灭菌器内最难灭菌的部位,并设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

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在无菌条件下取出标准试验包的指示菌片,投入溴甲酚紫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中,经56℃±1℃恒温箱培养7d(自含式生物指示物按产品说明书执行)观察培养结果。

7.1.3.5结果判定:阳性对照组培养阳性,阴性对照组培养阴性,试验组培养阴性,判定为灭菌合格。

阳性对照组培养阳性,阴性对照组培养阴性,试验组培养阳性,则灭菌不合格,同时应进一步鉴定试验组阳性的细菌是否为指示菌或是污染所致。

7.1.3.6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因一般无标准生物监测包,应选择灭菌器常用的、有代表性的灭菌包制作生物测试包或生物PCD,置于灭菌器最难灭菌的部位,且灭菌器应处于满载状态。

生物测试包或生物PCD应侧放,体积大时可平放。

7.1.3.7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支生物指示物,置于空载的灭菌器内,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规定条件下培养,观察结果。

7.1.3.8可使用一次性标准生物测试包,对灭菌器的灭菌质量进行生物监测。

7.1.3.9注意事项:(1)监测所用菌片须经卫生部认可,并在有效期内。

(2如果一天内进行多次生物监测,且生物指示剂为同一批号,则只设一次阳性对照即可。

(3)若采用自含式生物指示物则无需做阴性对照。

7.1.4B-D试验7.1.4.1预真空(包括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应每日开始灭菌运行前进行B-D测试,B-D测试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B-D测试失败,应及时查找原因进行改进,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7.1.4.2B-D测试方法(1)B-D测试包的制作方法:B-D测试包由100 %脱脂纯棉布或100%全棉手术巾折叠成长30±2cm、宽25±2cm、高25cm~28cm大小的布包;将专用B-D测试纸,放入上述布包的中间;制成的B-D测试包的重量要求为4kg±5%。

或采用一次性使用的B-D测试包。

(2)B-D测试方法测试前先预热灭菌器,将B-D测试包水平放于灭菌柜内灭菌车的前底层,靠近柜门与排气口底前方;柜内除测试包外无任何物品;134℃,3.5min~4min后,取出测试包,观察B-D测试纸颜色变化。

结果判定B-D测试纸均匀一致变色,说明B-D试验通过,灭菌器可以使用;变色不均,说明B-D试验失败,可再重复一次B-D测试,如果合格,灭菌器可以使用;不合格,需检查B-D测试失败原因,直至B-D测试通过后该灭菌器方能使用。

7.1.5注意事项7.1.5.1紧急情况灭菌植入型器械时,可在生物PCD中加用第5类化学指示物。

第5类化学指示物合格可作为提前放行的标志,生物监测的结果应及时通报使用部门。

7.1.5.2采用新的包装材料和方法进行灭菌时应进行生物监测。

7.1.5.3灭菌器新安装、移位和大修后的监测应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物理监测、化学监测通过后,生物监测应空载连续监测三次,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监测方法应符合GB18278的有关要求。

对于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生物监测应满载连续监测三次,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预真空(包括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应进行B-D测试并重复三次,连续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