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电影研究的现状与难题分析_周星
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及研究分析
【摘要】从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至今,它已经逐步成为中国的文化产业龙头。
它的快速发展,使之在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对于推广我国文化价值体系及其软实力起到积极作用,还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中国电影的进步,不断地刷新票房记录,增长我国经济。
本文将通过收集近年来的相关电影产业数据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及分析,得出结论:中国电影产业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策扶持,即便自身仍会存在问题,但依旧会高速增长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数据产业收益绪论中国电影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迈出了一步又一步的体制改革步伐,度过了无数的改革阶段,在不断地探索和开发过程中,我国的电影制作、发行、推广方式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和发展,并且展现了独具一格的中国电影产业。
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崛起,不仅赢得了多方的高度关注,还大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运转,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觑。
然而就在2018年里,中国电影的总票房再次打破了记录,达到了609.76亿,同比增长了9.06%,其中国产电影的总票房占据票房份额的62.15%,到达了378.97亿元,同比增长了25.89%,相比去年提高了8.31个百分点。
并且2018年里票房过亿的电影就多达82部,其中国产电影就占据了一半的数量,有44部。
一次次的新纪录表明了中国电影产业的经济市场主体地位更加稳固。
第一章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第一节市场规模发展快我国的电影产业从2003年改革至今,中国电影的市场规模便一直保持着每年30%左右的增长。
在2005年,中国电影在度过百年华诞之后,国内的电影产业迎来了发展的“膨胀期”。
电影产业在国内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电影产业化改革和市场需求的拉动下,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潜力。
一、电影票房持续增长从21世纪初年起中国的电影产业的发展态势就呈现持续上涨的趋势,我国的电影市场的票房也开始逐年增长,在2010年,中国电影的票房首次突破百亿大关,然而这样的趋势并没有停止,每年的票房都在持续增长,到了2014年开始,中国票房凭借每年百亿的增长速度,在2018年的时候达到了609.8亿的惊人数目,相比于2017年的票房同比增长9.06%(见表1.1)。
中国纪录片现状与发展问题的思考_周星
所 难 免 纪 录 片 不 能 完整 呈 现
记 录 对象 的 真 实 面 貌 记 录 本
,
,
越 多 的访谈 出 现 在 纪 录 片 当 中 而对 记 录 对 象 第 一 手 的客 观 记 录 却被 忽 略
。 ,
视 行业 中 最 出 色 的 群 体 之 一
到 许 多新 生代 导 演 用
,
从 田 壮 壮 拍 摄 的 《茶 马 古 遣 》
实 再 到 现在 对 世 界 纪 录 片 创 作 潮流 的认同
,
人物记录
、
社 会 问题 记 录 自
、
仍 左 右 着 中 国纪 录 片 的 发 展 需 要 认 真加 以研 究
。
,
然 记 录 人 文 景 观 与 人类 学 记 录等
。
如对 真实 再
》..
署 德 囊粼
、
持 金 裔
~
雄 模 范人 物 由于 一 些 基 调 把 握和 表现 尺 度甚 至 表 现禁 区 等 限 制 作 品 从 一 开 始 就难 以
。 ,
录 片 《敬 大 爷 和 他 的 老 主 顾 》 的不 同 认 识 对 非 常 上 海 化 的
,
与 时代 要 求 还 有 较 大 的 差 距
,
。
在技 术 含 量 不 足 的 时 候 纪 录 片的 人 文 价值 不 高就成 为主 要 问题
。
(l )
蛋 房东蒋先生 》 的 生 活 状态的
记 录 以 及 大 连 电 视 台李 汝 建
,
纪录 片 在 接 受 开放 的 现 代记
录观 念 时 是 积 极 的 但 依 然 需
细 节 也 显得 不 自然 有 搬 弄 性
(二 )
论述中国电影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论述中国电影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摘要:濒临绝境的中国电影虽然在1995年得到了一个难得的复兴契机,但由于种种内外因素的制约,中国电影并没有因此而走出困境,危机依然象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挂在我们头上:电影产业化的观念和制度并没有真正确立、国产电影的数量和质量与电影市场要求不相适应、电影市场现状与市场潜力之间存在明显差距、进口影片与国产影片、市场“大片”与普通国产影片的市场份额、票房份额严重失衡,特别是发行业、放映业与制片业利益冲突日益激化,则说明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而关键的发展和调整时期,甚至可以说是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关键词:中国;电影产业;产业体制一、电影产业体制的改革阵痛中国电影的“体制改革”是从80年代后期开始的,电影产业在市场压力下逐渐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
这一过渡首先是制片方式的转变。
电影制作机构的增扩,电影出品权的逐渐放开,部分地分散了电影生产的垄断性,为电影作为产品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可能性。
因而,10多年来,不仅国家或者电影企业投资生产影片,而且还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国营和民营、电影企业与非电影企业、大陆与港台、中国与外国联合拍摄的影片,各种社会资金注入电影企业,使国产影片的投资规模年增长幅度从90年代以来达到了10%以上,国产电影在引进资金的同时也引进了这些资金所代表的运作机制、文化观念、以及市场竞争意识,这为提高电影的创作、制作水平和艺术、技术质量提供了经济前提。
其次是发行方式的转变。
90年代初期,一直由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统购统销、垄断经营的电影发行体制解体,多种机制、多种形式的发行放映模式并存,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制作、发行、放映业的积极性;扩大引进发行外国电影特别是从1994年开始引进世界“流行”影片,在刺激电影市场的同时也影响到本土电影的制作策略和影片风格。
近年来电影体制改革的另一个重要现象是发行业和制片业的相互渗透和参与趋势仍在增加,许多地区和机构已经建立或者正在酝酿建立制作、发行甚至放映“流水线”联合,过去的电影发行公司中国电影公司投资拍摄了《银幕恋情》;以发行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在《离开雷锋的日子》以后投资完成了《甲方乙方》、“大制作”影片《红色恋人》和《背起爸爸上学》,而这三部影片在北京1998年的国产影片票房收入中分别占据了第1、2、8的位置。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理论和批评研究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理论和批评研究周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一、理论问题在时间纬度上已经迈入21世纪的中国电影,在理论的准备和实际的对策上都还没有做好新世纪的完善方略,而中国电影发展的单一实用理论还盘旋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理论的指导和体系的建造遥遥无期。
我们遇到的危机,不仅仅是创作的困窘和市场魔力主宰的无奈现实,似乎也还包括理论的不着边际和常态电影批评的尴尬处境。
以往那种依托于学院理论和精英思维而造就的条分缕析的批评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媒介的广告式的实用评介则颇有规模的占据了显要位置,个人化的自言自语和独立意识的批评文本不知所措地面对强大的各种媒体评论的蜂拥而至。
于是,中国电影新世纪的关注不可避免地需要从理论建设和电影批评的重要问题分析入手。
关于理论建设,一般认为电影理论的根基在西方。
正如电影来自于西方一样,举凡理论界津津乐道的电影基本理论都发源于西方的文化理论、文艺理论和电影理论,这已经是事实。
但比较可悲的则是西方电影的优势始终压制着中国电影理论的研究,而实际上中国电影史上也有过相当成熟的作品,但不是几十年后被追认,就是被认定向西方意识形态讨好,研究的视角和标尺也基本是西方框子。
含蓄的东方电影屈就于二等角色,没有大张旗鼓的张扬自己民族化的影像表现方式。
典型的例证是20世纪40年代末期出色的《小城之春》,几十年受到非议,却在30余年后才逐渐得到认可,而40年后它的现代性和民族特色理论价值才得到极大的赞誉。
但即便如此,民族化电影的理论优势还是仅仅停留在认定的层面,理论梳理也没有真正深入。
中国电影理论的建立不是没有基础,创作的独特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世界电影节的认可也是价值的呈现,更主要的是对中国传统电影理论的研究已经有相当的成绩。
以有几十年历史的“影戏说”为基础,以民族化讨论为高潮,以艺术还是工业对峙探究为深入的中国电影理论研究,的确已经具有一定影响。
第一个阶段是“影戏说”为基础的研究。
迄今为止,对中国电影理论论述较广为人们接受的是20世纪20年代开始呈现雏形的“影戏说”论述,尽管这一理论形态确认是在80年代,但早期的中国电影人在实践中遵循的还是这一方向。
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周星笔记
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周星笔记一、引言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是中国电影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电影从诞生到现在的历程和演变。
通过对中国电影发展史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中国电影的传统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掌握电影艺术的创作规律和发展趋势。
周星教授作为中国电影学界的著名学者,对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本文将结合周星教授的学术成果和观点,对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进行梳理和总结。
二、中国电影的初创期(1905-1930)中国电影的初创期是电影在中国落地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电影主要是以短片为主,内容多为记录和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周星教授指出,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还处于摸索阶段,技术和艺术水平相对较低。
但是,这一时期的电影人已经开始意识到电影作为一种新的媒介所具有的巨大潜力,开始尝试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电影中。
三、中国电影的发展期(1930-1949)随着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革,中国电影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在30年代,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繁荣期,出现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电影作品和导演。
周星教授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开始摆脱了初创期的稚嫩和粗糙,技术和艺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同时,这一时期的电影人也开始尝试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的电影技术相结合,创作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四、中国电影的转型期(1949-1978)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在50年代和60年代,中国电影主要是以“红色题材”为主,强调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
周星教授指出,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在政治力量的干预下,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红色经典”模式。
虽然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影艺术的自由创作和发展,但也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优秀电影人才。
五、中国电影的多元化发展期(1978至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开始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发展时期。
随着思想解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电影的类型和题材也日益丰富多样。
中国电影理论
关于中国电影理论构架的梳理【作者简介】周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内容提要】本文对中国电影理论主要涉及的层面做了归纳,重点阐释以“影戏说”为基础,以现实主义创作理论为主导,以民族化讨论为核心,以意识形态内涵为指向,以艺术与工业对峙探究为深入的电影理论研究所构成的中国电影理论的主要框架。
【关键词】中国电影理论/现实主义/艺术/民族化中国电影近百年的发展,基本处在西方理论与民族文化理论的交叉影响中,中国电影从模仿到适应文化土壤,从遵循共通艺术手法到逐渐找到民族特有表现规律,从外在技法理论借鉴到内在语言精神创造,从本体艺术把握到对市场商业规律重视,中国电影理论也走过了多样化变迁的路途。
应当承认,在时间纬度上已经迈入21世纪的中国电影,在理论的准备和实际的对策上都还没有完善方略。
毋庸回避,电影理论的根基在西方,正如电影来自于西方一样,举凡理论界津津乐道的电影基本理论都发源于西方的文化理论、文艺理论,这已经是事实。
西方电影的优势始终压制着中国电影理论的研究,而实际上中国电影历史上也有过相当成熟的作品,理论总结也有不少有益的成分。
中国电影理论的建立不是没有基础,创作的独特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世界电影节的认可也是价值的呈现,更主要的是对中国传统电影理论的研究已经有了相当的成绩。
综合而论,以有几十年历史的“影戏说”为基础,以现实主义创作理论为主导,以民族化讨论为核心,以意识形态内涵为指向,以艺术还是工业对峙探究为深入的中国电影理论研究,构成了中国电影理论的主要框架。
一、“影戏说”迄今为止,对中国电影理论论述广为接受的是20年代开始呈现雏形的“影戏说”论述,尽管这一理论形态确认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陈犀禾1986年《当代电影》第1期的《中国电影美学的再认识》、钟大丰1986年《当代电影》第3期的《“影戏”理论历史回顾》等阐释而广为人知),早期的中国电影人在实践中遵循的一直是这一方向。
对“影戏”观的理论较为一致的认识包含了以下几方面内容:注重教化性,讲求戏剧性,强调情节性,突出场面性等。
中国电影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展望
中国电影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展望中国电影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成绩,成为世界电影市场的重要力量。
中国电影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占据着重要地位,国内电影产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与此中国电影发展也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中国电影的发展现状、问题与挑战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发展现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影市场需求也在不断扩大,电影的日渐成为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娱乐方式之一。
根据中国电影局发布的数据,2018年中国电影票房突破600亿元,同比增长近9%,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电影市场在全球的地位。
中国电影也在国际舞台上频频取得突破,如《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影片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说明中国电影在技术和内容上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中国电影制作技术也在不断进步,特效、CG、3D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电影在视觉上更加精彩,有力支撑了中国电影的国际话语权。
电影产业链也在不断完善,包括片场建设、后期制作、影视文创产业园等,为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
问题与挑战尽管中国电影在发展中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内容创作的问题,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存在着“IP热”、“明星热”等现象,影视作品缺乏新意和创意,内容质量良莠不齐。
市场竞争激烈,大量好莱坞大片涌入中国市场,给国产电影带来不小的冲击,国产电影面临着市场份额被侵蚀的风险。
盗版、侵权等问题也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构成了威胁。
未来展望中国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未来,中国电影将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如5G技术的普及、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等,将为中国电影行业带来新的变革。
政策扶持也将进一步促进中国电影的健康发展,对于内容创作、产业链推动等方面将更加重视和支持。
为了应对市场竞争和提升国产电影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中国电影行业需要加大对内容创新的投入,通过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生活的题材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影视作品。
[当前,电影,管理,其他论文文档]论当前电影管理的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论当前电影管理的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论当前电影管理的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论当前电影管理的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视觉文化研究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风格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分析论当前电影管理的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精品源自化学科中国电影产业经历了世纪之交前后多年的低谷之后,随着党的十六大之后产业化改革的推进,这几年的发展呈现出一种迅猛的触底反弹的行情。
形势固然喜人,但是产业诉求和政治诉求的内在紧张仍然是中国电影的难题,困扰中国电影产业的深层次体制制约仍然存在。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目前的问题并非是无解的死题。
一、当前中国电影产业并非一派乐观自从2003年产业化改革以来,中国电影产业走上了高速增长的快车道,多种数据都昭示了一种乐观的产业预期。
但是在乐观的背后我们也应当看到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创作层面,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是由于固有的意识形态治国的政治传统惯性,对创作的审查控制仍然是强有力的。
在艺术片创作上,像美国或者韩国电影那样通过批判性地表现公共事件而获得艺术提升的期盼短期内不可能实现。
艺术的探索只能止于个人化的“喃喃自语”,社会历史文化内涵的厚重被无奈地放逐了,即使是稍微触及敏感问题,也会被责令修改或者追毙;更不用说当代中国史在电影中的空白几乎使年轻电影人丧失了思考中国问题的许多可能性。
在主旋律影片创作上,和谐社会的美好设想往往表现为单向性的歌功颂德,单一化的社会历史反映淹没了多样化的现实表达,干涩的说教和可笑的煽情往往将观众拒之门外。
在商业片创作上,除了合拍片以外,产业发展急需的一些类型片极度匮乏,高达402部的产量其实是虚胖浮肿,多数是没有市场竞争力的粗糙稚嫩之作。
在产业层面,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经验到底如何,仍然有待进一步的检验;在多数还没有改制的电影企业中,电影的生产力仍然没有被解放出来。
鉴于电影的意识形态属性,一些很好的电影管理经验,比如现代企业制度等,并没有被移植到国有电影企业中。
在存量改革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增量改革的活力已经初步显现,民营资本、外资和业外资金的进入激活了整个产业,换来了经济指标的连续增长。
中国电影发展——成就和问题探析
中国电影发展——成就和问题探析一、中国电影发展的成就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进入“第五代导演”时代以来,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快速成长的阶段。
在此期间,中国电影人通过不断尝试和探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特点的发展之路。
1. 观众数量逐年增长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态势,截止到2020年底,全年票房总额达到了465亿人民币。
而且,中国电影观众的年龄层次逐年扩大,总体上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2. 一些艺术品质高的作品取得国际上的认可随着中国电影的不断发展,一些艺术品质高的作品也开始获得国际上的认可。
比如,2013年王家卫导演的《一代宗师》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银熊奖,成为了首部获得该奖项的华语电影。
3. 电影产业链日益完善目前,中国电影产业链已经逐渐完善,涵盖了从电影制作到发行、放映、票务等各个重要环节。
同时,不少影视产业基地也在近年建成,例如北京电影产业基地、华谊兄弟电影小镇等,这些基地成为了中国电影发展的新动力。
二、中国电影发展面临的问题虽然中国电影发展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下所述。
1.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中国电影产业独有的“国家管理与市场运作”机制使得政府和市场的权力和作用都很重要,如何平衡和协调二者的利益和目标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
2. 提高电影质量目前,虽然国内电影数量很多,但其中大部分是商业电影,质量参差不齐,缺乏思想深度和文化内涵。
因此,提高影片的质量和内涵,是中国电影制作需要重视的方面。
3. 协同发展电影产业中国电影产业目前还比较分散,各个方面需要协同发展。
从协同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电影产业需要充分发挥各个电影产业链环节的优势和特点,形成产业上下游的合作共赢格局,提高整个电影产业的经济效益。
三、总结从发展成就和问题分析上来看,中国电影产业在过去几年中发展势头强劲,并且在获得观众认可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我国电影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电影发展现状分析电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可以传达和表达各种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影市场之一,中国的电影产业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然而,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电影产业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尽管中国拥有庞大的电影市场,但国内电影的质量和创新程度与国外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一些观众和评论家认为,当前中国电影市场主要以商业片为主导,片子之间缺乏多样性和创新。
一部分原因是商业利益的影响,制片方更倾向于选择已经经过市场验证的商业模式和故事情节以确保票房收益。
其次,中国电影产业在技术和人才培养方面也面临一些瓶颈。
虽然近年来中国电影技术水平有所提高,但与国外先进水平仍相差较远。
例如,特效制作、后期制作和3D技术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突破。
同时,人才培养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虽然中国有大量电影学院和培训机构,但仍缺乏高水平的专业人才。
此外,中国电影产业还面临着限制创作自由和多样性的监管环境。
虽然最近几年中国政府放宽了一些审查和限制,允许一些大胆和有争议的电影作品上映,但对于一些敏感和政治敏感的主题和故事情节仍存在限制和审查。
这会限制中国电影创作者的创作自由和表达多样性。
尽管面临这些问题和挑战,中国电影产业也取得了一些重大的进展。
中国电影票房收入连续多年增长,并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此外,一些中国导演和演员也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力和认可。
中国电影在国内外都有着广泛的受众和观众基础。
综上所述,中国电影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未来,政府和产业界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电影产业的支持和投资,提高电影质量和创新程度,加强技术和人才培养,并为电影创作者提供更多的创作自由和表达空间,以促进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电影发展状况及难题
中国电影发展状况及难题电影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类,是一种典型的娱乐和大众文化消费市场。
电影产业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产业,它目前从单一的产品制作走向产业化生产,并形成一个消费产业循环圈,各因素相互作用、彼此牵制使这种循环圈有效地加速运行[1]。
前人对电影产品进行研究认为:首先,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讲,电影就如同电视、建筑、出版、报纸、音乐、文学一样,是一种高成本的集体智慧的产物。
电影是一门集“视”、“听”于一体的艺术。
从电影题材构思、剧本编写,到演员表演;从导演拍摄、剪辑影片到影片声效处理、配乐;从电影字幕、片头、片尾的设计到海报、片花的创意,无一不体现着电影制作团队的艺术创意、理念与追求。
其次,电影在传播学中则被界定为大众媒介的一种,强调了电影巨大的社会影力,因此电影常常被视为宣传的工具。
由于电影是一种大众媒介,使许多从业者将心底深处所认同的文化、政治等观念通过创作,形成电影内容,向大众传播。
最后,电影同时又具备了商品的全部特征:其一,它是生产者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其二,它是人类劳动创造的成果,凝结着人类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其三,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实际上它是以商品交换的形式进入消费领域的。
所以,对于一部电影是否成功的标准,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和分歧。
有人认为一部电影成功的标志是艺术价值,比如获得某些电影方面的荣誉奖项;而另外有人认为一部电影成功的标准是商业价值,比如说票房成绩。
但是MORRISB.HOLLBROOK和MICHELAADDIS通过对190部影片进行分析研究后认为,这两个方面其实从本质上来说是不同的,是相互独立的两个方面,是两个不同纬度的反映:一个说明电影是否取得业界认可,另一个说明电影是否取得经济上的成功[2]。
一、目前中国电影业的发展现状(一)电影产量不断增加,票房收入总数不断增加从表1可以看出,从2001年到2010年,中国电影市场产量不断增加。
2001年全国电影故事片只有88部,但是2010年达到了526部,增长了498%。
我国主旋律电影现状及发展策略
我国主旋律电影现状及发展策略随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我国主旋律电影作为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和文化符号,正逐渐受到更多关注和重视。
我国主旋律电影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我国主旋律电影的现状入手,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期为我国主旋律电影的进一步发展贡献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我国主旋律电影的现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主旋律电影一直扮演着弘扬社会正能量、传递正面价值观念的重要角色。
在推动社会进步、传承中华文化、突出现实主义风格等方面,主旋律电影一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我国主旋律电影也面临着一些困境。
市场占有率不高。
与商业大片相比,我国主旋律电影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
观众更倾向于观看大片大作,而对于主旋律电影的热情不高。
这一方面表现在票房收入上,主旋律电影的票房普遍不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在观众口碑上,一些主旋律电影在口碑和评分方面难以与商业大片相抗衡。
创作质量参差不齐。
我国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团队和水平不够稳定,在内容选择、表现手法、剧情设定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虽然也有一些优秀的主旋律电影问世,但整体而言,主旋律电影的创作水平还有待提高。
受众群体较窄。
目前,主旋律电影的受众主要以中老年观众和学生观众居多,年轻人的接受度相对较低。
这不仅体现在票房收入上,也表现在口碑和社会影响力上。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期为我国主旋律电影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1. 提高创作质量。
要鼓励更多的优秀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师等人才,参与到主旋律电影的创作之中。
要鼓励电影公司和制片人提高对主旋律电影的投资,为主旋律电影提供更好的制作条件和拍摄资源。
要鼓励主旋律电影创作者在内容选择、表现手法、题材创新等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实践,提高创作水平和质量。
2. 拓宽受众群体。
要加强主旋律电影的市场营销和推广工作,提高主旋律电影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关于中国微电影发展的认识和分析
《艺术百家》2021年第二期刊文,感谢楚主编的精心组织安排当下微电影发展的考察与思辨[1]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周星摘要:微电影产生于网络新媒体时代的商业需求和互动交流需要,无论是设置设备的数字化、创作的平民草根化、传播的迅捷与观赏评价的自由,都造就了微电影的大发展状态。
探寻其成长历史,分析其特征关键词:微电影中国电影媒介素养2015年2月14日春节期间,一个由中央新影集团、亚洲微电影艺术节组委会等联合主办的2015全国首届微电影春晚在北京民族剧院举行,报道称:“晚会倡导时尚文化和微电影元素,以爱情、家庭、公益为主题。
”我们关注的是“微电影元素”发散到一个综艺晚会令人惊讶,似乎微电影之兴旺可见一斑。
从电影角度来透视,2014年中国电影市场接近300亿人民币票房,已经是快速发展的世界第二大市场,但研究者发布这一年微电影市场,对于这近年发展的新生对象的数据不一,但2014约有100亿以上的收益被频繁引用,央视微电影频道总编辑杨才旺2014年11月对《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表示:“据统计,2014年上半年,仅用于投拍微电影及网络微剧的金额总量就已高达30亿元,2014年整个微电影市场占有量已破100亿元,预计3年后将达到1000亿元以上。
可以肯定,未来微电影产业将成为影视文化产业最强最大的生力军。
”[i]为人瞩目的300亿与无人关注的微电影市场收益100亿以上显然有别,相提并论则大电影与微电影的差别具有微妙意义。
但微电影发展趋势是人所共识。
2011年,中国手机微视频还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
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手机微视频领域市场规模为0.25亿元。
[ii]作为传统的影院大电影,依然是社会关注的重心,但悄然到来的微电影却来势汹汹,应和着拷贝衰弱、数字技术兴旺而红火。
大电影在社会文化的显在影响力上,代表着一个国家文化宏观受众的的社会影响,因而具有高度的关注度。
显然,微电影也不可忽视,某种程度代表着网络时代的大众视觉的需要,因为可以窥伺网民的趣味走向。
当代大学生电影消费及中国电影文化_省略_第12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调查报告_周星
2005年第4期482005年是中国电影百年诞辰,百年诞辰意味着旧世纪的结束,新世纪的开始。
站在中国电影新世纪的起点,我们想知道,作为未来社会中流砥柱的当代大学生,他们对百年中国电影有怎样的认知?同时,作为未来的主流消费群体,大学生们的电影消费状况如何?因为,从大学生对中国电影文化的认知情况,我们大致可以考察中国电影在国人心中的位置;而从大学生的电影消费状况,也大致可以预见中国电影市场的未来走向。
这些,对开始新的一百年征程的中国电影来说,都有着特别的意义。
为此,第12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特进行了题为“当代大学生电影消费及中国电影文化认知”的调查。
调查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杭州等地的十余所高校进行。
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109份。
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文科生占39.95%,理科生占29.04%,工科生占24.35%,艺术专业的学生占6.67%。
其中,专科学生占总数的4.33%,本科学生占88.46%,硕士研究生占6.04%,博士研究生占1.17%,本科生所占比例最高。
选项 文科 理科 工科 艺术数量 443 322 27074百分比39.95%29.04%24.35% 6.67%选项 专科 本科 硕士 博士数量 48 981 6713百分比 4.33%88.46% 6.04% 1.17%下面是调查结果的具体分析:第一部分 大学生基本消费情况调查1、您平均每月各类消费总额大约是:□200元以下□200—300元□300—500元□500—800元□800—1500元□1500元以上调查结果如下: 选项 200元 200— 300— 500— 800—1500元 以下 300元 500元 800元 1500元 以上 数量 72 105 361 339 174 58百分比 6.49% 9.47%32.55%30.57%15.69%5.23%调查结果显示:在1109名学生中,每月消费200元以下的有72人,占总数的6.49%,每月消费200—300元的有105人,占9.47%,每月消费300—500元的有361人,占32.55%,每月消费500—800元的有339人,占30.57%,每月消费800—1500元的有174人,占15.69%,每月消费1500元以上的有58人,占5.23%。
中国电影如何再次度过倒春寒——2019-2020中国电影比照分析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20年第6期总第177期QILU REALM OF ARTS(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ts)•84/doi:10.3969/j.issn.1002-2236.2020.06.013中国电影如何再次度过倒春寒?——2019-2020中国电影比照分析周星6,马立2(1.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100085&2.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福建福州350117)摘要:比较2019和2020年电影市场与创作境遇,试图描绘其发展的内在规律:2019年中国电影经历了“黑天鹅事件”,获得意外却有理由的成功;2020年中国电影碰到突如其来的“倒春寒”,则是继续遭遇“台风雨”而损失惨重。
电影业的人们忧心忡忡不知如何复苏。
但比较2019年的中国电影从寒冬回到暖春的过往,却是因为有出色作品支撑着三个主要档期,在呼应时代主题的多个层面取得多重突破。
由此尽管2020年中国电影难以避免留下寒流的后遗症,但如何在下半年以恰当的时机和扎实的创作更多地弥补损失,为2021年的中国电影重新出发做好准备,却是值得思考与探讨的问题%关键词:2020电影倒春寒;2019电影黑天鹅;电影档期;创造开拓中图分类号:J9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236(2020)06-0084-07-$2020年的电影“倒春寒”春天原本是万物复苏的时节,春节档期原本是中国电影市场必然开门红的第一大档期,但是,2020年的春节档期荡然无存,所以,比拟为“倒春寒”也就名副其实。
这一个倒春寒不仅仅是超常反历史,而且是连续跨两个季度前所未有。
其实这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电影整体上的一次倒春寒)2020年,在人类历史上都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年份)在这一年还未到来的时候,在网络上似乎已有预感,诸如庚子年等的议论就已铺天盖地,我们曾经嘲笑这一个带着迷信色彩的说辞,但不幸而言中,居然就意外遭遇了历史上的一次大灾难。
百年背景下的新世纪中国电影现实题材分析
百年背景下的新世纪中国电影现实题材分析
周星;粟牧
【期刊名称】《中州学刊》
【年(卷),期】2006(000)002
【摘要】中国电影百年现实表现经历了几个起伏阶段,逐渐形成现实主义的创作观念和关注现实的传统.在21世纪,中国电影现实表现在市场化和艺术化的矛盾中发展,电影成为大众文化的重要角色,但中国电影生生不息的艺术传统却依旧潜流般绵延,现实主义表现依然在延续发展.百年成熟后的中国电影始终着眼人生注重现实,更应该保持影像世界对人性情感表现的优长.确认人性与情感深度的揭示应该成为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标志的认识.
【总页数】5页(P232-236)
【作者】周星;粟牧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100875;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2
【相关文献】
1.新世纪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生存境遇分析 [J], 任艳
2.西部开发背景下贵州红色题材影视创作的现实思考 [J], 李效文
3.新世纪现实题材网络小说的文化分析 [J], 张丽萍
4.新世纪现实题材网络小说的文化分析 [J], 张丽萍;
5.从《隐秘的角落》看融媒体背景下现实题材网络剧的创新 [J], 姚康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百年中国电影研究的现状与难题分析_周星
2005年9月第12卷第5期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Sep.,2005Vol.12 No.5 收稿日期:2005206220作者简介:周 星(19582 ),男,江苏灌南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理论与现状批评。
百年中国电影研究的现状与难题分析周 星(北京师范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中国电影百年史的框架基本具备,但研究个性、独立性、史料性、理论依据、方法论、类型研究、比较研究等等都不能算完备。
难题主要在于阶段划分基本明晰,但细部缺乏梳理;一些阶段尚未深入,许多问题有待研究;对历史人物的研究粗浅,对历史潮流的演变与形成没有深入的探讨,跨时期的创作现象和作品联系把握都不足:对电影产业性质历史状态研究和艺术与市场关系研究严重不足。
强调今后电影史重写,必然注意艺术的创造性、产业性(商业性)和政治性之关系。
关键词:中国电影;电影研究;电影史 中图分类号:J 9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6522(2005)0520010206一、百年电影史研究的基本背景在几代研究者的努力下,中国电影艺术史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显然存在如何深入的问题。
站在当今背景下回望中国电影史研究,深入的前提是检讨过去、端正观念,关键显然是认识电影研究的对象性质。
不能不看到,电影从根本上是一种艺术创造,其核心是艺术想像力和艺术创造性,其目的是满足人对精神世界的审美需要,提升人对现实的粗糙认知,实现情感世界的体验需求。
但从来电影都不免受制于产业形态的完整与否,局限于资金投入的大小多寡,仰仗于技术水准的发展高低,取决于市场潮流的迁徙变化,以及依赖于社会政治要求的宽大与严苛程度。
于是,电影被外在的复杂生存条件遮蔽了内在的丰富艺术追求。
电影艺术的精神被淡漠的情形和电影艺术涨落的状况是电影艺术发展的必然现象,中国电影的发展也不例外。
当下中国电影多元性呈现焦点现象:聚焦市场与审美困惑
当下中国电影多元性呈现焦点现象:聚焦市场与审美困惑周星【期刊名称】《创作与评论》【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4页(P108-111)【作者】周星【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正文语种】中文2014年将是中国电影跨向300亿票房的关键年,快速增长中诸多现象也渐次发生,关于电影评价的标尺、电影现象的评价等成为差异性很大的问题。
其中市场取舍和网络评价之间的差异,认知电影的观念和审美遭遇的困惑最为明显,聚集在市场指标和大众评价之间的异同,凸显在中国电影的认识的核心层面上,而形成众语喧哗的局面。
众语喧哗所暗含的就有市场取舍的合理性与否的意味。
市场因素越来越重要,是因为投资回报和电影生产力离不开电影的产业生存性质。
当下电影的市场化走向,对于产业而言无疑重要,而产业指标对于电影这一文化产品的生产自然有影响,而判断也产生位移。
与此同时,我们所面对的电影常态指标的内容——审美的这一要素,在时代风潮中呈现得失互见的现象。
如果说,在旧有判断标准中中国电影的审美形态认知显然重要,有时甚至是判断的唯一标准,那么,当下电影的判断标准却复杂多了,这和电影的多样化相互印证。
审美认知在多半大票房的影片面前难以实现,人们按照以往对于电影作为内容产品的审美要求来考察,高收入票房创作的低评价似乎更为多见;反之,一些票房未见高涨的电影却被遗憾所布满,市场待见和不待见之间,时常是和审美看待的电影反向而行。
于是,疑惑也难免出现。
看清在传统电影结构中,审美形态的重要性有别于当下,则目前更为夺眼的是市场票房这一指标,有别于此前。
正是在取舍依据是什么的问题上,需要细致辨析当下电影创作与评价的焦点问题。
显然,2014电影的焦点是市场取舍的不可改变和电影品质的认知之间的矛盾突出,于是,2014年不仅是市场上中国电影和好莱坞决战相争,大众趣味和常态审美的观念也发生着冲突。
我们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如何看待电影的关口。
反差的辩证观已经不能用单一的传统审美或者市场指标来指挥,多元中的宽容和强化精神价值的坚守成为认知的难题。
中国大片的现状与问题的辨析
作者: 周星 柳天星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新作
页码: 40-45页
主题词: NULL
摘要:2006年岁末,《云水谣》、《墨攻》、《满城尽带黄金甲》、《伤城》等多个大片,竞相在中国电影市场上亮相,成为中国电影人岁末狂欢的视觉盛宴,也促动了大片问题的辩驳。
此前不久上映的《夜宴》其实已经强烈催动了人们对“大片”剧烈的争议。
而一年前《无极》引发的激烈批评又再次被联系起来,由此人们也对更早之前的《英雄》、《十面埋伏》等大片发表各自的见解。
集中于此时的大片确实把“大片”拼争的所有问题突显出来。
“大片”到底如何,已经成为关系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9月第12卷第5期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Sep.,2005Vol.12 No.5 收稿日期:2005206220作者简介:周 星(19582 ),男,江苏灌南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理论与现状批评。
百年中国电影研究的现状与难题分析周 星(北京师范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中国电影百年史的框架基本具备,但研究个性、独立性、史料性、理论依据、方法论、类型研究、比较研究等等都不能算完备。
难题主要在于阶段划分基本明晰,但细部缺乏梳理;一些阶段尚未深入,许多问题有待研究;对历史人物的研究粗浅,对历史潮流的演变与形成没有深入的探讨,跨时期的创作现象和作品联系把握都不足:对电影产业性质历史状态研究和艺术与市场关系研究严重不足。
强调今后电影史重写,必然注意艺术的创造性、产业性(商业性)和政治性之关系。
关键词:中国电影;电影研究;电影史 中图分类号:J 9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6522(2005)0520010206一、百年电影史研究的基本背景在几代研究者的努力下,中国电影艺术史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显然存在如何深入的问题。
站在当今背景下回望中国电影史研究,深入的前提是检讨过去、端正观念,关键显然是认识电影研究的对象性质。
不能不看到,电影从根本上是一种艺术创造,其核心是艺术想像力和艺术创造性,其目的是满足人对精神世界的审美需要,提升人对现实的粗糙认知,实现情感世界的体验需求。
但从来电影都不免受制于产业形态的完整与否,局限于资金投入的大小多寡,仰仗于技术水准的发展高低,取决于市场潮流的迁徙变化,以及依赖于社会政治要求的宽大与严苛程度。
于是,电影被外在的复杂生存条件遮蔽了内在的丰富艺术追求。
电影艺术的精神被淡漠的情形和电影艺术涨落的状况是电影艺术发展的必然现象,中国电影的发展也不例外。
我们的责任是认识并把握中国电影行进路途中的潮流变化、艺术类型形成、发展态势与问题,从而认清中国电影艺术的本有规律,研究就应当从这里开始深入。
很明显,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历经曲折,而研究主要任务应当是把握特征、认识发展脉络、分析中国电影应当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认识中国电影艺术发展的历史时,树立正确的观念尤为重要。
首先要建立全面公正的历史观。
中国电影的历史就是伴随时代曲折艰难发展的历史,它和时代进程基本一致,所以,脱离时代的空洞评价,超然世外的棒击,都不是客观的。
我们既要有学术的独立品格,张扬审美意义上的电影创造,也要实事求是地观人论事。
历史就是一面很好的镜子,它的曾经存在就意味着某种合理性,它是不可重复的存在,又延续在当今的创作中。
剖析理当实事求是,不顾实际的抹杀不是科学的态度。
在以往曲曲折折的历程中,中国电影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路途?中国电影的艺术成就究竟体现在何处?如何看待与评价电影艺术?这都离不开对电影史的观照。
一些不了解中国电影文化背景的人,常常想当然地以外国电影的理论与经验指斥中国电影,一些不知中国电影发展历经艰难曲折但却取得难得成就的批评家,更漠视中国电影的长处,放大缺陷,认定中国电影一无是处。
实际上,中国电影近百年史,犹如一条缓缓流淌起伏的河流,有过涓涓小溪的路段,有过汹涌浪涛的路段,也有过干涸断流的路段,而如今,它又在一片新的天地中再次呈现出复杂的状况。
历史迁变、社会政治影响、文化背景、美学潮流演变等都需要梳理观照。
我们需要对中国电影近百年的历史发展作出历史梳理,在描述历史的基础上,着重对现象作出评价。
因此,以史为线索,以代表作品、潮流为对象的历史评价是研究的目的。
重要的是提供尽可能全面的历史背景,电影史的线索应清晰明了,电影现象的剖析也应具体深入。
讲清中国电影历史演变中的阶段性规律和变化机缘关系,不能不强调必备的史料储备。
当今人们的急功近利心态和浮躁风习日盛,忽略知识的胆大妄为不绝如缕。
所以,读作品是当务之急,没有对一定数量的中国电影经典和代表性创作的深入了解,是无法展开今后的基础研究的。
二、百年电影史研究的观念问题回顾以往,对中国电影的兴衰研究薄弱,重述电影史的时候,不能不承认这些问题:现实视野和历史观照的不足;理论与现象的结合不足;避讳分寸和开放角度问题也是不能不面对的。
现代中国电影史述有四个方面是需要注意的。
一个是对观念的审视,观念的变化很重要。
第二个是史料的搜罗和重新审视。
没有新的史料和不下工夫来做工作,深入挖掘难以实现。
第三个是角度和立场的把握。
第四个是确定中国电影史的宽窄范围。
其中观念梳理应是最重要的。
现在来看中国电影史是多重角度的缺失的单一史。
就是说,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中国电影史是缺失的、单一的,但是从过去来看可能不是这样。
概括而言,主要就是中国电影史没有纯粹的电影流变史,不够全面,没有全面公正的断代史,以及全面详实的中国电影大通史。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问题,这也是今天重构中国电影史的一个必要的条件。
绝对不能认为我们对历史已经梳理得全面了。
其实站在传统角度,因为中国电影的历史脱不开政治,因此中国电影史的表现内容长期被时代的政治内容所左右,所以既不可能避开政治来谈电影史,更不能框在政治史里谈论电影史。
不妨说,鉴于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就是电影史的重写,有三大要件肯定是要有,就是艺术的创造性、产业性(商业性)和政治性。
它们在中国电影里无论如何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
所以,中国电影现状研究需要把握的基本背景是:艺术文化分析;市场商业对照;政治社会尺度。
艺术文化分析是中国电影美学评价和文化价值的所在,尽管有人对低谷中的中国电影的分析价值提出疑义,我们其实缺少这样的艺术文化剖析,特别是偏向文化的趋向遮掩住艺术审美的剖析,中国电影的艺术感越来越少,它的审美价值也丧失更多,经典的存留意义值得怀疑。
市场商业对照是中国电影很缺乏的,理论家们明知市场左右着电影命脉,却凭借着生存的独特保护而忽略市场。
中国电影的生存是市场化的,而生产者、管理者与研究者却是非市场化的,于是,自然培养出没有责任感的电影依附人等;实际上从市场可以看到中国电影许多问题,可惜没有几个人去细致研究分析,理论的模式和实践的数据分析都不足。
政治社会尺度也是中国电影无法避开的世纪难题。
概括来看,以往电影史的观念问题,主要是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就是电影史被表面的意识形态和浓重的暗影所笼罩。
这样就带来了不纯客观的电影分析。
第二就是市场意识的研究。
中国电影是一百年的发展,这个经济基础以及它的长处和短处被严重削弱了,导致了我们现在看的时候是片面强调产业化,而再次忽视了电影根基的东西。
第三就是电影史的文化变迁的研究。
电影史里有文化的研究,常常是由于政治、社会变迁的影响,实际上电影当然受政治的影响,但是对电影创作里人的文化选择和人性意识电影化的缺失这一现象的研究被大大弱化了。
第四就是艺术内涵和纯粹语言形式研究。
在世界电影史上不管出现什么潮流或者是表现语言的研究,本身可能没有什么生命力,但是这个对电影艺术史的推动是有很大作用的。
不见得某种形态的研究就有多大意义,关键是对电影史中的观念的影响。
这个跟语言形式上的弱化有一定的关系。
艺术类型的研究,语言的纯形式化和观念的研究都是电影史中可研究的问题。
第五就是电影批评史的不足。
我们这几年可以看到有若干专著出现了。
但是还没有权威的批评理论来支撑。
第六就是偏向剧情片的研究,而偏离纪录片的研究。
第七就是断代史的研究问题。
中国电影史中的一些重要的缺憾还应该研究。
比如文化电影的形态研究,以及表现文革的电影研究,抗战中电影的研究,软性电影的研究等等。
还有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主流电影之外的一些电影创作研究。
但这里还取决于影像的复制等问题,这个也是造成研究深入受局限的原因。
三、百年中国电影研究的难题分析(一)问题交杂梳理可以说,现阶段对中国电影历史的主要认知问题包括:(1)阶段划分基本明晰,但细部缺乏梳理,比如对20世纪30年代的电影研究粗略而缺少细部把握,包括对“软性电影”的认识评价局限于传统而不够辩证。
(2)一些阶段尚未深入,许多问题有待研究,比如对文革时期电影的认识评价,对20世纪40年代电影全面的分析等。
(3)对历史人物的研究粗浅,比如对一个导演全部作品的研究较多泛泛而谈,但全面细致梳理来龙去脉显然不足,对重要演艺人员的历史把握很差。
(4)对历史潮流的演变与形成没有深入的探讨,对跨时期的创作现象和作品联系把握都不足,比如对现实主义不同阶段电影的分析梳理,对娱乐电影的现象梳理,对教化传统电影的跨时期演变梳理,对主旋律电影的现象分析等。
(5)对电影产业性质历史状态研究和艺术与市场关系研究严重不足。
推究起来,对中国电影理论研究任务的加强应当有必要的认识,包括:(1)中国电影创作理论和文化理论都明显不足,除了“影戏”理论外,没有更为深入的理论建设。
(2)重大问题没有很好解释,比如电影娱乐性问题,类型电影形态问题,文革电影的理论认知问题,“十七年”电影的理论估价,20世纪90年代电影高潮说的辩证分析,意识形态对电影创作影响问题等。
(3)中国电影语言的表现特征问题研究不足,如字幕表意运用、色彩表现文化含义、镜头表现习惯与民族风格关系、表演的内涵、东方电影语言的韵味与西方电影的文化氛围差异等。
中国电影艺术史研究现状面对的问题也很多,包括:(1)艺术分析不足,中国电影个性化艺术理解很差,是电影艺术个性化差还是艺术理论孱弱,艺术分析的动人心弦和优美远远不够,干瘪和粗糙乏味充斥,电影艺术的艺术味道、抒情色彩、动人韵味都不足,没有艺术应该有的艺术特征。
(2)市场研究不够,艺术与市场的关系好比是人的内秀与众人评价的关系,一般而论,内秀一望而知,是内在的显现,但必须是众人来感知,没有众人感知(评价)只能是自己的孤芳自赏;同样,众人评说的好恶未必是客观真理,不同好恶导致的众人评价差异很大。
但无论如何,艺术不能离开市场,市场也未必配得上是终结性的评判标准。
但这里的问题是艺术研究不能隔绝开市场研究,关键是研究目的在于:不是为了经济而是为了艺术。
(3)开拓思路角度严重不足。
电影在精神表现上应当是艺术,于是差异的个性化和浪漫的创造性是必须的,但我们“顺世”常常虚饰。
(4)政策理论研电影始终含有循规蹈矩的特点,于是“安稳”难免保守、“功利”容易势利、究太差。
中国电影禁锢太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审查制度与创造性的匮乏、体制与生产的关系、政治需要与艺术保障的错位等,集中在创造性缺乏问题上,这些都需要研究。
(二)研究视野分析我们需要的是透视现实的深度和对未来的正确把握。
中国电影的确有它的辉煌和低谷,当今的电影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麻烦,艺术、市场、投资、票房已经交杂在一起,没有单纯的尺度可以简洁明了地作出判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