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认识
说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创了新道路
说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创了新道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标志着中国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
这次会议的召开,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说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创了新道路。
首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
在这次会议上,党的最高领导层决定转变发展重心,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这标志着中国开始进行全面的经济改革,开启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时代。
中国的经济改革深入推进,不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且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其次,这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任务。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包括经济发展,还包括政治、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的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要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为中国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第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
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在这次会议上,中共中央决定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鼓励和引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的政策措施为中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市场。
第四,这次会议强调了党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核心地位。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党的领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改革开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是永恒的。
这为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
最后一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外开放、对外合作作出了重要决策。
会议提出要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推动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扮演着负责任的大国角色,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
请论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请论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如何理解请论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1月25日至12月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会议的主要内容是:确定改革开放的大方向和基本原则;就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就实行“四项基本原则”作出要求;就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健全国家政治体制提出新观点;就实行五项重大文化事业提出重要指示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论述,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这一基本方针被定义为:“坚持党的领导,始终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我们国家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建设快速推向前进,以实现祖国统一、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目标。
”请论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要的会议,它深化了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推动了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
一方面,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共发表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对改革开放提出了明确的指示,并且提出“四个基本原则”,使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改革开放使中国由贫穷落后的国家迈步进入了今天的发展中大国。
另一方面,十一届三中全会坚定地反对一切形式的“文革”邪恶思想,维护了社会政治稳定,保证了经济发展不受太大冲击,它为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道路。
总而言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发展打开了大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为什么需要请论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解决中国1979年以来许多重大政治、经济、文化问题的重要会议。
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 确立新的改革发展方向,明确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国有制和多种所有制混合为载体的经济体制,对改革开放做出了总体安排;2. 各方面改革都以“计划经济转至市场经济”为核心,实行改革开放,出台了一系列现代化的改革措施,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走上了正确的道路;3. 开创中国全面改革发展的崭新局面,明确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方向,保障了中国的社会发展步伐,使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走向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认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
具体表现在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经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为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
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第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全会认真地、全面地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的错误,从指导思想上进行了拨乱反正,重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指导方针。
从而使我国的国民经济能够沿着一条新的正确的道路向前发展。
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全会果断地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已不适用于现实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从1979年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全会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所有这些在我国的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上都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
全会对经济发展问题作出了如下决策:一、对严重失调的国民经济必须进行调整全会指出,由于林彪和“四人帮”的长期破坏,国民经济中存在不少问题,一些重大比例关系失调的状况没有完全改变过来,生产、建设、流通、分配中的一些混乱现象没有完全消除,城乡人民生活中多年积累下来的一系列问题,必须进行妥善解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指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这次会议被视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里程碑。
以下是该会议以来制定的一些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
1. 基本路线:确定了中国国内建设的基本方向,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这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从“一边倒”到“两个凡是”再到“四个全面”的发展路线。
2. 对外开放政策: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鼓励外商投资,推动经济与世界市场的对接,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与交流。
3. 农村改革政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自主经营,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4. 城市改革政策: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鼓励城市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5. 国有企业改革政策:推行现代企业制度,鼓励国有企业改革创新,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就业机会。
6. 教育改革政策:实行素质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国民素质和人力资源的质量。
7. 科技创新政策: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鼓励科技企业创新,促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升级。
8. 区域发展战略:制定了不同地区的发展战略,推动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中部地区崛起,西部地区开发,东北地区振兴。
以上只是列举了一些重要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这些政策和战略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党的是一句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
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在这条正确路线指引下,在坚决推进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党领导全国人民紧紧把握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开辟了党的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国家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经济领域,工农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大大提高。
在政治领域,尽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安定因素甚多,但是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在思想领域,那种死气沉沉的僵化局面,已被思想解放、实事求是的潮流所冲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景象正在逐步形成。
在文化领域,科技、教育、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等事业逢勃发展,欣欣向荣。
在军事国防领域,人民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外交领域和实现祖国统一的问题上,外交格局的调整、“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实践,使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大大提高。
总之,实践无可辩驳地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
这条路线是党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党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们回首走过的道路,30年的历史经验极其丰富,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些根本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认识真理的道路。
30年来,我们在理论上的重大发展,在政策上的成功调整,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上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无一不是坚持和发展党的思想路线的结果。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会议。
会议于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主要讨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方向和路径。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总方针。
会议提出,中国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时将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 改革开放政策的确定。
会议认为,改革开放是必须进行的历史任务。
这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会议决定开展农村经济改革和城市经济改革,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
3. 强调党的领导地位。
会议强调党的领导地位的重要性,提出要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加强党的建设,确保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4. 推动法治建设。
会议决定加强法制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则。
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1. 会议确认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方向和路径,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迎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稳定,极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2. 会议重申了党的领导地位,加强了党的建设,保证了中国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
3. 会议提出的法制建设的内容和要求,为中国法治进程提供了指导,推动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4. 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式开始,这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对世界产生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简而言之,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历史意义既包括了对改革开放方向和路径的确认,也包括了对党的领导地位和法治建设的重申,为中国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巨大变革,同时也为世界树立了榜样。
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认识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全会认真地、全面地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的错误,从指导思想上进行了拨乱反正,重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指导方针。
从而使我国的国民经济能够沿着一条新的正确的道路向前发展。
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全会果断地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已不适用于现实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从1979年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全会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所有这些在我国的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上都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
全会对经济发展问题作出了如下决策:一、对严重失调的国民经济必须进行调整全会指出,由于林彪和“四人帮”的长期破坏,国民经济中存在不少问题,一些重大比例关系失调的状况没有完全改变过来,生产、建设、流通、分配中的一些混乱现象没有完全消除,城乡人民生活中多年积累下来的一系列问题,必须进行妥善解决。
基本建设必须积极地而又量力地循序进行,要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不可一拥而上,造成窝工和浪费。
必须在这几年中认真地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切实做到综合平衡,以便为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
全会讨论和原则同意1979、1980两年的国民经济计划安排,建议国务院修改后提交五届人大讨论通过。
会议认为,这个计划安排是积极的可行的。
二、经济管理体制必须进行改革全会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分集中,必须加以改革。
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权力,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着手大力精减各级经济行政机构,把它们的大部分职权转交给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实行分级分工分人负责,加强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权限和责任,提高工作效率。
十一届三中全会正确自我认知
十一届三中全会正确自我认知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它在考验中央领导的智慧和魄力的同时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
回顾这次会议,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的差异,我们现在的观点和认识并不能完全反映三中全会的真实情况。
因此,在回顾三中全会时,我们不能忽视当时的政治背景和真实情况,只有以专业的眼光来审视和分析这次历史事件,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首先,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经济背景。
毛泽东时代,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而计划经济的缺陷在三十多年的实践中已经越来越明显,改革势在必行。
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开始着手探索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案。
十一届三中全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的。
其次,我们需要理性审视三中全会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被认为是“改革开放铺路石”,因为它为之后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政治和理论基础。
这次会议将以人为本的思想写入宪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本色和人道主义精神。
三中全会还规定了农村改革的途径,开始试行“包产到户”,实行农村中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中国的农业生产和农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
除此之外,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有一个重要的历史贡献,就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概念,明确了中国历史阶段性的文化特征和发展方向。
这个概念强调了在经济和社会格局发生变化时如何理解和把握中国共产党的创造性发展,同时也为以后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自我鞭策和调整。
最后,我们需要闫破军教授所说的“批判性思辨的精神”,以此来评价三中全会的历史贡献。
在当前政治环境中,三中全会的影响依然存在,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当前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与当年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不同。
因此,我们必须以专业的眼光来对待发生在过去的事件,以客观的眼光来评价它对我们当下的影响和启示。
综上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其意义深远。
回顾和学习三中全会需要我们以专业的眼光来审视和分析它,以走向发展为目的,以查找过去为手段,进一步推动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
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会议,会上形成并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
这些政策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放弃过去的计划经济模式,引入市场机制,解放个体经济活力。
这一改革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农村改革:会议提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土地。
这一政策改变了过去的集体农业模式,激发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开放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的基本方针,鼓励外商投资和技术合作,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这一政策促进了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加快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四、国有企业改革:会议决定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引入企业制度和市场竞争机制,提高经济效益。
这一改革推动了国有经济的优化和提升,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五、城市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城市化建设的方针政策,推动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了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
总的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基石,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格局,也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
同时,也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和进一步完善政策,以应对新的发展挑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政策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政党,是经的住考验的政党。
在党的发展史上有过错误也有功绩,总体来说,党的功绩远大于错误。
改革开放以来带给中国的变化,我们有目共睹。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共同努力下,在中国这片神州大地上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党在这期间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及科学的政策,对我国的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为我国的持续快速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是我党重要转折的一次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伟大的一次会议。
1978年12月18日至12月22日在北京举行。
这次会议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会议,被称为是“新时代的遵义会议”。
十一届三中全会被认为是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和“两个凡是”的束缚,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路线,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从此将中共中央的指导思想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从此中国逐渐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中国走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道路。
因此三中全会亦被认为是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会议。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 中国共产党围绕着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政策创新。
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 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形成了党的总政策, 并构建了全新的政策体系。
(一)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进行的政策创新,使中国共产党焕发了青春,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二)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又有政策创新, 集中表现在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并围绕基本纲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进行了全面的政策创新。
三十年来各方面的政策方针在经济方面,提出了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和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政策思路;制定了与科教兴国战略相适应的科技、教育政策和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人口、资源、环境政策; 制定了所有制结构调整政策;制定了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制定了渐进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政策;制定了“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政策;制定了与加快中西部发展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相适应的资源、产业、人才政策,等等。
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认识
第一篇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在这条正确路线指引下,在坚决推进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党领导全国人民紧紧把握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开辟了党的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国家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经济领域,工农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大大提高。
在政治领域,尽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安定因素甚多,但是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在思想领域,那种死气沉沉的僵化局面,已被思想解放、实事求是的潮流所冲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景象正在逐步形成。
在文化领域,科技、教育、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等事业逢勃发展,欣欣向荣。
在军事国防领域,人民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外交领域和实现祖国统一的问题上,外交格局的调整、“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实践,使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大大提高。
总之,实践无可辩驳地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
这条路线是党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党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们回首走过的道路,30年的历史经验极其丰富,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些根本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认识真理的道路。
30年来,我们在理论上的重大发展,在政策上的成功调整,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上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无一不是坚持和发展党的思想路线的结果。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针对“两个凡是”的严重障碍,把解放思想作为重大问题提出来,指出:“首先是解放思想”。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人真正自觉地开始认识现代化,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重新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机制,明确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性,全面开创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
一、提出“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思想为了全面纠正十年“文革”的错误路线,实行全面的拔乱反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完成后,如何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中心任务突出地摆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
1979年3月,邓小平就明确提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1](P163)他还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重视的两个重要特点,即底子薄及人口多、耕地少进行了分析。
党的十二大,邓小平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和现代化的基本方向。
1984年10月,邓小平强调“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
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
”[2](P94~95)1987年8月,邓小平特别强调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
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2](P225)至此,“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思想已经趋于成熟,并成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开展各项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论的核心是全面现代化的思想。
与此前的“中国工业化道路”思想相比,它既强调工业化的重要,也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是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和思想文化现代化的统一,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能只看重其中的一方面,而导致现代化过程中的种种失衡现象出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方针与政策的改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方针、路线的认识(一)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进行的政策创新,使中国共产党焕发了青春,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全会认真地、全面地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的错误,从指导思想上进行了拨乱反正,重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指导方针.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全会果断地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已不适用于现实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从1979年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全会对经济发展问题作出了如下决策:一、对严重失调的国民经济必须进行调整。
由于林彪和“四人帮”的长期破坏,国民经济中存在不少问题,一些重大比例关系失调的状况没有完全改变过来,生产、建设、流通、分配中的一些混乱现象没有完全消除,城乡人民生活中多年积累下来的一系列问题,必须进行妥善解决。
二、经济管理体制必须进行改革。
全会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分集中,必须加以改革。
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权力,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着手大力精减各级经济行政机构,把它们的大部分职权转交给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
三、要尽快把农业搞上去。
调动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必须在经济上充分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
四、改善城乡人民生活。
城乡人民生活必须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改善。
必须坚决反对对人民生活中的迫切问题漠不关心的官僚主义态度。
(二)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又有政策创新, 集中表现在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并围绕基本纲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进行了全面的政策创新。
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知
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
的认知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真
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积极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同时,我国也逐步加强法治建设,大力推行依法治国的治理模式。
近年来,我国陆续推出了一系列重大经济政策,如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扩大开放、创新驱动发展等,旨在加强实体经济的发展和提升
企业竞争力。
同时,政府也加强了对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公
共服务事业的投入,持续提高民生水平。
此外,我国还加强了环保和生态文明建设,重视生态保护和资源
节约,推出了一系列环保政策,积极实施生态文明建设。
总之,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加强法
治建设,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伟大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本文是本站小编精心编辑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希望能帮助到你!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它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和“两个凡是”的束缚,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路线,它在拨乱反正,提出改革任务,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从此将中共中央的指导思想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从此中国逐渐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中国走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道路。
因此三中全会亦被认为是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会议。
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内容: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伟大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经济调整全会指出,由于林彪和“四人帮”的长期破坏,国民经济中存在不少问题,一些重大比例关系失调的状况没有完全改变过来,生产、建设、流通、分配中的一些混乱现象没有完全消除,城乡人民生活中多年积累下来的一系列问题,必须进行妥善解决。
基本建设必须积极地而又量力地循序进行,要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不可一拥而上,造成窝工和浪费。
必须在这几年中认真地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切实做到综合平衡,以便为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
全会讨论和原则同意1979、1980两年的国民经济计划安排,建议国务院修改后提交五届人大讨论通过。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邓小平同志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邓小平同志同中央领导集体一起,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指导我们党系统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解决了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根据新的实际和发展要求确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这样两个相互联系的重大历史课题,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实践和理论,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确定了正确方向。
邓小平同志响亮地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领导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他强调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领导我们党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他指导我们党正确认识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根本任务,制定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有步骤地展开各方面体制改革,勇敢地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推动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他紧密联系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强调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必须聚精会神抓党的建设,引领党和国家走在时代潮流的前面,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充满新的生机和活力。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集中全党智慧,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引我们胜利前进的伟大旗帜。
全面理解和贯彻执行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
作者: 易人
出版物刊名: 实事求是
页码: 9-12页
主题词: 资产阶级自由化;继续前进;十一届三中全会;从实际出发;现代化建设;工作重点转移;
阶级斗争为纲;历史进程;两个基本点;辩证关系
摘要:<正> 从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中央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作出的更加深刻和科学的最新概括。
加深对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全面而又正确地理解,对于我们防止和克服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僵化观点的影响和干扰,加速新疆的开发和建设,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是以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基本依据的,它体现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根本指导。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新疆的具体实践作者:自治区党… |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 更新时间:2009-11-7 12:42:52 | 点击次数: 2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根本上改变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新疆历史的发展方向,开创了新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的大好局面,使新疆进入了历史发展与稳定的最好时期。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在国家各部委和兄弟省区的大力支持下,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团结带领新疆各族人民,坚决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从新疆实际出发,把中央精神和新疆区情紧密地结合起来,制定了一系列改革发展稳定的方针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
这一系列经济发展战略从提出到发展完善,既是新疆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推进经济发展进程的总结和写照,也是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所创造的新鲜经验的深刻总结。
因此,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以来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新疆的具体体现。
三大生产基地建设战略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新疆的经济发展,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央帮助新疆制定发展战略。
1983年,中央加快了开发新疆的步伐,提出了开发建设新疆的整体战略设想,即:“开发新疆、开发大西北,使新疆和整个大西北成为21世纪我国一个重要的经济建设基地”,并考虑优先发展新疆。
“七五”时期(1986年—1990年)的1986年,自治区党委制定了《新疆“七五”后四年经济发展战略指导方针》,这就是:“要使新疆经济有较大的发展,从长远来讲,出路在于全面开发丰富的地下、地面资源。
但是在‘七五’期间国家还不能大规模开发新疆地下资源的情况下,我们必须面对现实,着重开发地面资源,大力发展农牧业和农牧业产品为原料的轻纺、食品工业,并以轻纺、食品工业为带头产业,带动其他各行各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还必须加快地下资源的勘探……为促进新疆早日实现大规模开发建设积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是什么
作者: 栋
出版物刊名: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43-43页
主题词: 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坚持改革;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中国特色;中共中央;
基本点;开放;互相联系
摘要: <正> 中共中央认为,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就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条路线的基本点是两条:一条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条是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
两者互相联系,缺一不可。
不讲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搞活就没有方向,没有保证。
不讲改革、开放、搞活,就不可能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就谈不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只讲一条,不讲另一条,不符合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全会认真地、全面地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的错误,从指导思想上进行了拨乱反正,重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指导方针。
从而使我国的国民经济能够沿着一条新的正确的道路向前发展。
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全会果断地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已不适用于现实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从1979年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全会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所有这些在我国的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上都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
全会对经济发展问题作出了如下决策:一、对严重失调的国民经济必须进行调整全会指出,由于林彪和“四人帮”的长期破坏,国民经济中存在不少问题,一些重大比例关系失调的状况没有完全改变过来,生产、建设、流通、分配中的一些混乱现象没有完全消除,城乡人民生活中多年积累下来的一系列问题,必须进行妥善解决。
基本建设必须积极地而又量力地循序进行,要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不可一拥而上,造成窝工和浪费。
必须在这几年中认真地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切实做到综合平衡,以便为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
全会讨论和原则同意1979、1980两年的国民经济计划安排,建议国务院修改后提交五届人大讨论通过。
会议认为,这个计划安排是积极的可行的。
二、经济管理体制必须进行改革全会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分集中,必须加以改革。
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权力,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着手大力精减各级经济行政机构,把它们的大部分职权转交给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实行分级分工分人负责,加强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权限和责任,提高工作效率。
三、要尽快把农业搞上去会议深入讨论了农业问题,同意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发到各省、市、自治区讨论和试行。
全会认为,全党目前必须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
为此目的,必须首先调动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必须在经济上充分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
具体措施是: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所有权和自主权必须受到国家法律的切实保障,不允许无偿调用和占有生产队的劳力、资金、产品和物资;公社各级经济组织必须认真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计算报酬,克服平均主义;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的补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乱加干涉;人民公社要坚决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稳定不变,人民公社各级组织都要坚决实行民主管理、干部选举,帐目公开。
今后一个较长时间内,全国粮食征购指标继续稳定在1971—1975年“一定5年”的基础上不变,绝对不许购过头粮。
为了缩小工农业产品交换的差价,全会建议国务院作出决定,粮食统购价格从1979年夏粮上市的时候起提高20%,超购部分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价50%;棉花、油料、糖料、畜产品、水产品,林产品等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也要分别情况,逐步作相应的提高。
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农用塑料等农用工业品的出厂价格和销售价格,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在1979年和1980降低10%到15%,把降低成本的好处基本上给农民。
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后,一定要保证城市职工的生活水平不致下降。
粮食销价一律不动,群众生活必需的其它农产品的销价,也要坚决保持稳定;某些必须提价的,要给予消费者以适当补贴。
会议还讨论了加强农业科学教育,制定发展农村牧业的区域规划,建立现代化农林牧渔业基地,积极发展农村社队工副业等重要问题,并决定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改善城乡人民生活全会还指出,城乡人民生活必须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改善。
必须坚决反对对人民生活中的迫切问题漠不关心的官僚主义态度。
同时,我国经济目前还很落后,生活改善的步子一时不可能很大,必须把有关的情况经常告诉人民,并在人民和青年中继续加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思想教育,各级领导同志必须以身作则。
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做出的各种决策,确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道路,标志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已经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中,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现改革开放,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主义的理论和政策、路线、方针,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的路线。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在这条正确路线指引下,在坚决推进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党领导全国人民紧紧把握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开辟了党的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国家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经济领域,工农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大大提高。
在政治领域,尽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安定因素甚多,但是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在思想领域,那种死气沉沉的僵化局面,已被思想解放、实事求是的潮流所冲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景象正在逐步形成。
在文化领域,科技、教育、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等事业逢勃发展,欣欣向荣。
在军事国防领域,人民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外交领域和实现祖国统一的问题上,外交格局的调整、“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实践,使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大大提高。
总之,实践无可辩驳地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
这条路线是党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党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 中国共产党围绕着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政策创新。
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 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形成了党的总政策, 并构建了全新的政策体系。
(一)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进行的政策创新,使中国共产党焕发了青春,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首先,紧紧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出台了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
在农村,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在城市,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全面出台了各个领域改革的新政策。
在所有制上, 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政策;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政策 . 制定了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
实行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
其次,紧紧围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政治体制改革的政策。
主要有,在党的领导下,行党政分开的政策;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运作方式的政策;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的政策,等等。
这使我国的政治生活有了新的生机。
第三,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在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上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政策。
(二)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又有政策创新, 集中表现在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并围绕基本纲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进行了全面的政策创新。
在经济方面,提出了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和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政策思路;制定了与科教兴国战略相适应的科技、教育政策和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人口、资源、环境政策; 制定了所有制结构调整政策;制定了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制定了渐进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政策;制定了“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政策;制定了与加快中西部发展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相适应的资源、产业、人才政策,等等。
在政治方面, 制定了始终坚持“三个代表”的党的建设政策; 制定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政策;制定了从国情出发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政策;制定了标本兼治的廉政政策;制定了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政体制改革的政策;制定了与巩固和平、争取发展的国际战略相适应的对外政策,等等。
在文化方面, 制定了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基本政策;提出了“唱响主旋律, 打好主动仗”和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的方针;提出了文化经济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思路, 等等。
而于2006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又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增添了新的篇章。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吴邦国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
一致认为,中央政治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力加快改革开放,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就,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取得新的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的进展。
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
一致认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