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的系列实验
生理学实验指导第七章循环实验
第七章 循环实验实验十三 蛙心起搏点观察一、目的和原理哺乳动物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除结节区外,均具有自动节律性,但各部分的自律性高低不同,以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正常的心脏搏动每次都有窦房结发生,依次传到心房、心室引起收缩,故窦房结被称为哺乳动物的心起博点。
两栖类动物的心起博点是静脉窦。
本实验的目的是用局部加温和结扎的方法观察蛙心起博点及蛙心脏不同部位自律性的高低。
二、实验对象蟾蜍或蛙。
三、实验器材和药品蛙类手术器械、蛙心夹、滴管、线、小试管、任氏液。
四、实验步骤和观察项目(一) 取蟾蜍一只,用探针破坏蟾蜍的脑和脊髓后,将其仰卧位固定在蛙板上,用剪刀剪开胸骨表面皮肤并沿正中线剪开胸骨,可见心脏包在心包中,仔细剪开心包,充分暴露出心脏。
(二) 参照图7-1,观察心脏的解剖,在胸面可以看到 一个心室,其上方有两个心房。
心室右上角连着一个动脉干,动脉干根部膨大部分称动脉球。
动脉向上分左右两支。
用玻璃分针从动脉干背面穿过,借以将心脏翻向头侧。
于心脏背面两房下端可看到颜色较紫篮的膨大部分为静脉窦。
静脉窦与下腔静脉相连。
静脉窦与心房的交界处称窦房沟,而心房与心室的交界处称房室沟。
认准心脏各部分位置后,注意观察静脉窦、心房和心室的跳动程度并计数它们在单位时间内的跳动次数。
(三) 盛有35~40℃热水的小试管(或稍烧热的探针)分别靠近心室、心房、静脉窦,观察和记录心脏跳动次数有何变化。
(四) 用镊子在主动脉干下穿一线备用。
用玻璃分针穿过主动脉干下面,将心尖翻向头端,暴露心脏背面,在静脉窦和心房交界的半月形白线(窦房沟)处用线结扎阻断静脉窦和心房之间的传导,观察心房、静脉窦的跳动频率有何变化。
(五) 待心房、心室的跳动恢复后,分别计数静脉窦和心房、心室的跳动频率,并比较其频率差别。
然后再取一线在房室沟处作一结扎(斯氏第二结扎),阻断房室之间的传导,观察心房和心室的跳动情况。
分别计数每分钟跳动次数。
将实验结果填入下列表格。
《蛙的系列实验》课件
01
蛙的实验操作技术
实验前的准备
实验器材
准备实验所需的所有器材,如手术刀 、蛙板、注射器等,确保其清洁和完 好。
实验动物
实验环境
确保实验室干净、整洁,并准备好消 毒液、手套等防护用品。
选择健康、活跃的蛙作为实验对象, 并确保其处于适宜的环境条件下。
实验操作流程
麻醉
使用适量的麻醉剂将蛙 麻醉,以减少其活动和
详细描述
在胚胎发育实验中,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蛙胚胎发育的过程 ,研究胚胎发育的调控机制、基因表达和表观遗传学调控等 生物学现象。这些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人类生殖健康、胚胎 发育异常和生物进化等方面的知识。
03
研究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化学物质等对蛙胚胎发育的影响
。
基因表达实验
基因表达谱分析
通过分析蛙不同组织或发育阶段的基因表达谱,研究基因表达的 调控机制。
基因敲除与功能研究
利用基因敲除技术,研究特定基因在蛙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基因转录与翻译水平研究
通过分析蛙不同组织或发育阶段的基因转录和翻译水平,研究基因 表达的调控机制。
表达的关系。
药物筛选
利用蛙卵细胞培养,筛选对细胞 生长和分化具有影响的药物,为
新药研发提供实验依据。
胚胎发育实验
胚胎发育过程观察
01
通过观察蛙胚胎发育过程,研究胚胎发育的机制和调控。
基因表达与胚胎发育关系研究
02
利用基因敲除或过表达技术,研究特定基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
的作用。
环境因素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实验环境清理
对实验室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 毒,确保无菌环境。
实验报告撰写
根据实验数据和结果撰写实验 报告,并提交给指导老师或相
蛙骨骼肌收缩实验报告
蛙骨骼肌收缩实验报告以下是蛙骨骼肌收缩实验报告,按照科学实验报告格式书写:摘要:本实验旨在观察蛙骨骼肌在不同刺激强度下的收缩情况。
通过给蛙腿肌肉施加电刺激,记录骨骼肌的收缩情况,得到了一系列数据,并分析了数据的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蛙骨骼肌收缩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强,但当刺激强度过高时反而会导致蛙骨骼肌的疲劳。
实验设计:为了研究蛙骨骼肌的收缩情况,我们选取了10只健康的蛙作为实验对象,分别在不同刺激强度下记录蛙骨骼肌的收缩情况。
实验中,我们使用了蛙骨骼肌电刺激装置和数据采集设备,以记录收缩曲线和数据。
实验步骤:1. 选取10只健康蛙,将它们放置在实验台上。
2. 通过电极将电刺激传递到蛙腿肌肉,根据需要设置不同的刺激强度。
3. 通过电极记录肌肉收缩的曲线和数据。
4. 重复以上步骤,直至获得足够的数据。
实验结果:在实验中,我们记录了不同强度下蛙骨骼肌的收缩情况,并计算出了平均值和标准差。
收集到的数据显示,当刺激强度从0.1V 逐渐增加到1.0V时,蛙骨骼肌的收缩可以逐渐增强。
但当刺激强度超过1.5V时,蛙骨骼肌反而会逐渐疲劳,收缩力度逐渐减弱。
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刺激强度(V)平均收缩幅度(mm)标准差(mm)0.1 1.4 0.20.5 2.8 0.31.0 4.6 0.41.5 5.2 0.52.0 4.8 0.5结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发现蛙骨骼肌的收缩能力可以逐渐增强,但同时也对刺激强度有一定的限制。
当刺激强度过高时,会导致蛙骨骼肌的疲劳。
这一结果说明了在蛙骨骼肌的训练过程中,需要注意刺激强度的选择,过高过低都不利于训练效果的提升。
青蛙实验报告总结与反思
青蛙实验报告总结与反思引言青蛙实验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在生物学教学和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通过对青蛙进行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可以了解青蛙的生理结构和功能,深入探究生物学的奥秘。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青蛙的解剖学特征和基本功能,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实验步骤及结果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准备好实验所需的青蛙、解剖工具和显微镜等设备。
2. 青蛙解剖:用手术剪刀切开青蛙的腹腔,观察并记录器官的位置和结构。
3. 青蛙器官观察:使用显微镜放大观察青蛙的皮肤、肌肉、心脏、肺部和消化系统等器官。
4. 青蛙实验操作:通过刺激青蛙的神经或肌肉,观察和记录相应的反应。
实验结果1. 青蛙解剖:青蛙的内脏器官包括心脏、肺部、肝脏、胃等,各器官之间相互连接,构成一个复杂的生物系统。
2. 青蛙器官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青蛙皮肤的细胞结构、肌肉的纤维排列、心脏的收缩和扩张等。
3. 青蛙实验操作:在刺激青蛙的神经或肌肉时,可以观察到青蛙的肌肉收缩、腿部跳动等反应。
总结与反思通过本次实验,我对青蛙的解剖学特征和基本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对本次实验的总结和反思:总结1. 青蛙解剖的过程需要耐心和细致,只有准确切开腹腔才能观察到器官的真实结构。
2. 青蛙的器官结构复杂,各器官之间相互连接,共同完成生命活动。
3. 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可以感受到青蛙细胞和组织的微观世界,加深对其结构与功能的理解。
4. 青蛙实验操作需要小心谨慎,确保对青蛙的刺激不会造成伤害。
反思1. 在实验操作中,我发现自己对解剖工具的使用不够熟练,需要更多实践和学习。
2. 在观察过程中,有时候由于激动或者不细心,可能会导致观察结果的误读,需要提高观察时的专注度。
3. 在实验中,不仅要关注和记录观察到的现象,也要能够解释现象背后的生物学原理,这需要更多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展望通过本次实验,我对青蛙的解剖学特征和基本功能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掌握了一些实验技巧。
实验五 蛙的系列实验
实验五蛙的系列实验一、实验目的1.学习蛙类一般解剖技术,肠系膜标本、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等基础实验技术方法。
2.通过对成蛙形态结构的观察,理解两栖类对陆生生活的初步适应及其不完善性。
3.了解微循环区各类血管内血流特点。
二、实验内容1.蛙的外形观察。
2.蛙肠系膜标本的制备。
3.蛙微循环区各类血管内血流特点的观察。
4.蛙的内部解剖。
5.蛙类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
三、材料与用具1.活蛙、蛙成体骨骼标本;显微镜、解剖器具、毁髓针、玻璃针、蜡盘、有孔橡皮蛙板、大头针;任氏液、20%氨基甲酸乙酯、四、实验步骤(一)蛙的外形观察:1.头部:外鼻孔、内鼻孔,上、下颌(哪个可动?),眼睑,瞬膜(眼睑和瞬膜的出现对陆上生活有何意义?),鼓膜,声囊(雄蛙)2.躯干部:泄殖腔孔.3.四肢:前后肢的区别?(对陆上生活有何作用及不完的地方?)4.皮肤:特点?作用?(二)蛙微循环的观察1.麻醉:称重――麻醉(20%氨基甲酸乙酯:2-3mg/g体重)10-15分钟。
2.制备标本:背位固定在蛙板孔右侧方,留下1/2-1/3的孔――纵向切开1cm切口――拉出小肠沿孔周固定――显微镜下观察。
(三)内部解剖观察:1.双毁髓处死蛙――解剖2.观察(1)口咽腔:舌、内鼻孔、齿、耳咽管孔、声囊孔、喉门、食管口。
(2)消化系统:食管、胃、肠(十二指肠、回肠和大肠)、泄殖孔;肝、胰。
脾(3)呼吸系统:(成蛙为肺皮呼吸)鼻腔、口腔、喉气管室、肺。
(4)泄殖系统:肾脏、输尿管、膀胱、泄殖腔。
(5)生殖系统:精巢/卵巢、输精管/输卵管、脂肪体。
(6)循环系统:心房、心室、动脉圆锥、静脉窦;左右动脉干、颈动脉弓、体动脉弓、肺皮动脉弓;肺静脉、体静脉(前大静脉、后大静脉)、门静脉。
(四)蛙类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五、作业1.用标签纸标注各系统的器官组成(课堂操作及掌握考核:个人提问方式)。
2.通过实验观察总结两栖类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不完善性。
蛙的系列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蛙的生理结构和生理功能,掌握蛙心电描记、蛙反射弧分析、蛙心搏观察与描记、蛙血液红细胞特化研究等实验方法,加深对蛙生理学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内容1. 蛙心电描记实验(1)实验目的:观察蛙心电变化,了解心电图的形成原理。
(2)实验原理:心电图是通过体表引导出来的心肌电位变化图形,反映心脏的电生理活动。
(3)实验用品:动物:蛙;用品:生物机能处理系统、两栖类手术器械、培养皿、蛙板、鳄鱼夹、任氏液、解剖针、图钉、1%硫酸溶液、清水等。
(4)实验方法与步骤:用水与硫酸溶液进行反射弧实验,将其仰卧钉在蛙板上,切开胸部皮肤、肌肉,剪开胸骨,暴露心脏。
地线接右后肢,正负极分别接右前肢、左后肢的肌肉,调节选项,记录心电。
将蛙心脏与静脉窦一同剪下,放入盛有任氏液的培养皿中,观察波形变化。
2. 蛙反射弧分析实验(1)实验目的:分析蛙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
(2)实验原理: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3)实验用品:动物:蛙;用品:生物机能处理系统、两栖类手术器械、培养皿、蛙板、鳄鱼夹、任氏液、解剖针、图钉、1%硫酸溶液、清水等。
(4)实验方法与步骤:分别将左右后肢趾浸入剩有浓度为1%的硫酸的玻璃皿内,观察产生屈腿反应。
3. 蛙心搏观察与描记实验(1)实验目的:观察蛙心搏的变化,了解心脏的生理功能。
(2)实验原理: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核心器官,负责将血液泵送到全身。
(3)实验用品:动物:蛙;用品:生物机能处理系统、两栖类手术器械、培养皿、蛙板、鳄鱼夹、任氏液、解剖针、图钉、1%硫酸溶液、清水等。
(4)实验方法与步骤:观察蛙心脏的正常心搏,记录波形;在心室收缩期时刺激,处于有效不应期;在心室舒张前期刺激,处于有效不应期;在心室舒张中期刺激,产生期外刺激,记录波形;观察代偿间歇期。
4. 蛙血液红细胞特化研究实验(1)实验目的:研究蛙血液红细胞的特化现象。
牛蛙解剖
实验九蛙的系列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蛙的双毁髓处死方法和一般解剖技术。
2.通过对蛙的外形、皮肤、骨骼和肌肉系统观察,了解脊椎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中,两栖类在结构和功能上所表现出的初步适应陆生的特征。
3.通过蛙的内部解剖和观察,掌握两栖动物各器官系统的形态构造及特点。
二、实验内容
1.蛙的外形观察
2.蛙的解剖及消化、呼吸、循环、肌肉系统的形态结构观察
三、操作与观察
1.蛙的外形观察
2.蛙的解剖及内部结构观察
(1)双毁髓法处死牛蛙:注意针尖刺入颅腔(头部眼后端)毁脑时,针的倾斜角度必须很小。
用食指按头部前端,拇指按背,中指抵颈部。
针从枕骨大孔刺入。
(2)剪开腹壁时,应沿腹中线稍偏左侧剪,以不致损毁位于腹中线的腹静脉;将右侧腹壁翻开前,先将腹静脉从腹壁上剥离开。
(3)展开、拉直四肢,用大头针将蛙固定在腊盘上。
沿腹中线稍偏左侧优厚先前剪开腹壁,直至下颌,然后再前肢和后肢处沿肢内侧中线向两侧横剪。
拉开腹壁,即可观察内部器官。
剪刀尖应向上挑,以免损伤内脏。
分先后重点观察口咽腔及消化、呼吸、泄殖、循环等系统:
口咽腔:为消化和呼吸系统共同的通道。
舌、内鼻孔、齿、耳喉管孔、声囊孔、喉门、食道口。
消化系统:食道、胃、肠(小肠、直肠)、泄殖腔、肝脏、胰脏、脾。
呼吸系统:喉气管室、肺。
泄殖系统:肾脏、输尿管、膀胱、泄殖腔、脂肪体、精巢、输精管(雌性:卵巢、输卵管)。
循环系统:心脏、动脉、静脉和淋巴系统。
四、作业与思考
根据原位观察,绘青蛙的内部解剖图,注明各器官名称。
蛙的系列实验
青蛙的外形与解剖一、实验目的1、通过青蛙的内部解剖和观察,了解两栖动物消化、呼吸、泄殖、和神经系统的形态构造和特点。
2、学习脊椎动物解剖技术。
二、实验内容1、青蛙的外形、皮肤、骨骼和肌肉系统的观察。
2、青蛙的解剖及其消化、呼吸和泄殖系统形态结构的观察。
三、实验材料和用品青蛙、解剖器、蜡盘、大头针、棉花、乙醚四、实验操作及观察观察蟾蜍的外形,进行解剖,观察蟾蜍的各内部结构特征。
(一)外形观察青蛙皮肤湿润光滑。
身体分头、躯干和四肢三部分。
躯干后端近背方有泄殖孔。
具可活动的上下眼睑,下眼睑有瞬膜。
眼后鼓膜一对。
外鼻孔一对,有瓣膜。
雄蛙头两侧口角处有一对声囊。
前肢细短,四指,生殖季节第一基部有瘤状突起,称婚垫。
后肢发达,五趾,具蹼。
(二)处死左手握蛙,背部向上,中指抵住蛙胸部,拇指按住蛙背,用食指上抬蛙的头部,使头与脊柱相连处凹入。
右手持解剖针,自两眼之间沿中线向后触划,当触到凹陷处即为枕骨后凹。
将解剖针由凹陷处45 角刺入,将针尖从枕骨大孔向前穿入颅腔,并左右摆动切断脑组织。
在毁脑后,将针退回枕骨大孔,然后向后与脊柱平行方向穿入椎管,捣毁脊髓。
若蛙四肢松软下垂,表明毁脑、毁髓成功。
(二)消化系统蛙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及其附属的消化腺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食道、胃、肠和泄殖腔等,消化腺包括肝脏和胰脏。
口腔:剪开蛙的口角,使口张大,令口腔全部露出。
内鼻孔:为口腔顶壁前方外侧的一对椭圆形的孔,通过鼻腔与外鼻孔相通。
耳咽管孔位于咽腔的后端,颌角附近有1对大孔,与中耳相通。
喉门位于下颌的后部,为口腔后方的1条纵裂缝。
食道开口咽的最后部位是食管的开口,与咽腔之间无明显界限。
观察完毕,将蛙置于蜡盘上,腹部朝上,四肢伸展后用大头针固定。
用镊子提起腹面皮肤,用剪刀剪开一小口,并从小口处向前将腹面皮肤剪开,至下颌前端。
向后剪至两后肢基部之间、泄殖孔稍前方。
然后将皮肤向两侧拉开,可见皮肤与皮下肌肉连接松散,两者之间较大间隙为皮下淋巴腔,翻看皮肤内侧可见分布有丰富的血管。
青蛙生理实验报告
青蛙生理实验报告青蛙生理实验报告引言:青蛙是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模式动物之一,其生理特点与人类相似,因此被广泛用于研究。
本报告旨在介绍一系列青蛙生理实验的结果和观察,以便更好地理解青蛙的生理机制。
实验一:呼吸系统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观察了青蛙的呼吸过程。
首先,我们将青蛙置于一个密封的容器中,并记录下每分钟呼吸的次数。
结果显示,在静息状态下,青蛙的呼吸频率约为每分钟30次。
然后,我们将青蛙置于不同温度的环境中。
我们发现,当环境温度升高时,青蛙的呼吸频率也随之增加。
这说明青蛙的呼吸系统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
实验二:循环系统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研究了青蛙的循环系统。
我们首先在青蛙的心脏上进行了解剖,观察到心脏由三个腔室组成:两个心房和一个心室。
我们使用荧光染料注射到青蛙的心脏中,并观察到染料在心脏中的流动。
通过观察染料的流动速度和方向,我们得出结论:青蛙的循环系统是通过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来推动血液流动的。
实验三:消化系统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研究了青蛙的消化系统。
我们首先观察了青蛙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道、胃和肠道。
然后,我们将一小块食物放入青蛙的口腔中,并观察到食物的消化过程。
我们发现,青蛙的消化系统能够将食物分解成更小的颗粒,并将其吸收到体内以供营养。
这个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青蛙的消化系统的功能。
实验四:神经系统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研究了青蛙的神经系统。
我们首先在青蛙的脑部进行了解剖,并观察到不同部位的神经元。
然后,我们通过刺激青蛙的皮肤,观察到青蛙的反应。
我们发现,当我们刺激青蛙的皮肤时,青蛙会产生反射动作,例如腿部的抽动。
这说明青蛙的神经系统能够传递刺激信号,并引发相应的反应。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对青蛙的生理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发现青蛙的呼吸系统对温度变化敏感,循环系统通过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流动,消化系统能够将食物分解并吸收营养,神经系统能够传递刺激信号并引发反应。
这些实验结果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动物生理学提供了基础,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类的生理机制。
机能学实验报告蛙
一、实验目的1. 观察蛙心兴奋性的变化规律。
2. 研究蛙心兴奋在心脏内传导的特点。
3. 了解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发生机制。
二、实验原理心肌细胞在受到刺激后,膜电位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产生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分为去极化和复极化两个阶段,其中去极化阶段产生兴奋,复极化阶段恢复静息电位。
兴奋在心脏内传导,使心脏各部分协调工作。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青蛙1只2. 实验器材: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蛙心夹、蛙板、蛙钉、蛙心导管、蛙心刺激器、生理盐水、任氏液、电生理电极、显微镜、手术刀、剪刀、镊子等。
四、实验步骤1. 将青蛙置于蛙板上,用蛙钉固定四肢。
2. 切开青蛙的胸部皮肤,暴露心脏。
3. 用手术刀剪开心包,暴露心脏表面。
4. 将蛙心导管插入心脏,连接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
5. 设置刺激器参数,进行蛙心刺激实验。
6. 观察心脏兴奋性的变化规律,记录动作电位波形。
7. 将蛙心导管插入不同部位,观察兴奋在心脏内传导的特点。
8.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青蛙心脏在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分为去极化和复极化两个阶段。
2. 在心脏的不同部位,兴奋传导速度不同,心房传导速度最快,心室传导速度最慢。
3. 通过改变刺激强度和频率,观察到青蛙心脏兴奋性的变化规律:在一定范围内,兴奋性随刺激强度和频率的增加而增加;超过一定范围,兴奋性会降低。
六、实验结论1. 蛙心兴奋性具有周期性变化规律,分为去极化和复极化两个阶段。
2. 兴奋在心脏内传导,使心脏各部分协调工作。
3. 心脏不同部位的传导速度不同,心房传导速度最快,心室传导速度最慢。
七、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部分青蛙心脏在受到刺激后,动作电位波形不完整,可能是因为实验操作不当或动物个体差异。
2. 实验结果与理论相符,验证了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发生机制和兴奋在心脏内传导的特点。
八、实验总结本次实验成功观察到了青蛙心脏兴奋性的变化规律和兴奋在心脏内传导的特点,加深了对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发生机制和心脏生理功能的理解。
实验二牛蛙的系列实验PPT课件
③胸肌
位于腹直肌前方,呈扇形。起于胸骨和腹直肌外
侧的腱膜,止于肱骨。
(2)前肢肱部肌肉
肱三头肌 位于肱部背面,为上臂最大的一块肌肉。起点 有3个肌头,分别起于肱骨近端的上、内表面,肩胛骨后缘和 肱骨的外表面,止于桡尺骨的近端。它是伸展和旋转前臂的 重要肌肉。
(3)后肢肌肉
先观察股部(大腿部)主要肌肉。
(1) 腹壁表层主要肌肉
①腹直肌:位于腹部正中幅度较宽的肌肉;肌纤维纵行,起于 耻骨联合,止于胸骨。该肌被其中央纵行的结缔组织白线(腹 白线)分为左右两半,每半又被横行的4-5条腱划分为几节。
②腹斜肌:位于腹直肌两侧的薄片肌肉,分内外2层。腹外斜肌 纤维由前背方向腹后方斜行。轻轻划开腹外斜肌可见到其内层 的腹内斜肌,腹内斜肌纤维走向与腹外斜肌相反。
根据以上观察,从外形上如何区别雄蛙和雌蛙?
2.皮肤
蛙背面皮肤粗糙,背中央常有1条窄而色浅的纵纹,两侧各 有1条色浅的背侧褶。背面皮肤颜色变异较大,有黄绿、深绿、 灰棕色等,并有不规则黑斑。腹面皮肤光滑,白色。
5
6
7
(1)用手抚摸活蛙的皮肤,有粘滑感,其粘液由皮肤腺分泌。 **保持皮肤的湿润对蛙的生活有何意义?又有何不利?
①股薄肌:位于大腿内侧,几乎占据大腿腹面的一半,可使 大腿向后和小腿伸屈。
②缝匠肌:位于大腿腹面中线的狭长带状肌,肌纤维斜行, 起于髂骨和耻骨愈合处的前缘,止于胫腓骨近端内侧。收缩 时可使小腿外展、大腿末端内收。
14
③股三头肌:位于大腿外侧最大的一块肌肉,可将标本由腹面 翻到背面来观察。起点有3个肌头,分别起自髂骨的中央腹面、 后面以及髋臼的前腹面;其末端以共同的肌腱越过膝关节止于 胫腓骨近端下方。收缩时,可使小腿前伸和外展。
蛙的系列实验
蛙的系列实验摘要本实验通过对脊蛙屈反射和搔扒反射的反射时的测定及分析,以及对蛙进行去后肢踝关节的皮肤和麻醉坐骨神经,来探讨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即反射弧必须保持完整性,反射活动才能实现;同时还通过测定脊蛙在不同温度刺激下心脏各部位的搏动频率和斯氏结扎实验,分析心脏的起搏点和各部位自律性的高低,静脉窦为心脏的起搏点且自律性最高,心房次之,心室最低。
引言两栖类是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群,其代表动物蛙的生理机能明显地反映了两栖类对陆生的初步适应及其不完善性。
蛙类心脏起搏点的分析、脊髓反射及反射弧的分析等均是重要的基础生理实验。
1.材料与方法1.1实验材料活蟾蜍1.2实验器材及药品解剖器具,毁髓针,蛙嘴夹,玻璃针,蜡盘,铁架台,温度计,秒表,大、小烧杯,大头针,纱布,脱脂棉,细线,小滤纸片,0.5%、1%硫酸溶液,热水,冰水,清水,2%普鲁卡因,任氏液1.3 实验处理方法1.3.1制备脊蛙双毁髓法(只捣毁脑组织)1.3.2脊蛙处理用蛙嘴夹夹住蛙下颚,悬挂在支架上,用清水浸洗蛙体,使蛙皮肤湿润。
待蛙安静5-10min后,再进行实验。
1.3.3脊髓反射1.3.3.1屈反射和反射时的测定将蛙右后肢最长趾趾尖浸入烧杯内0.5%硫酸溶液中,右后肢收缩,立即用清水洗净脚趾上的残余硫酸,用纱布轻轻檫干,记录反射时,重复3次。
1.3.3.2 搔扒反射和反射时的测定将浸有1%硫酸的滤纸片贴在蛙的一侧背部皮肤上,蛙立即用后肢除去纸片,记录反射时,重复3次。
1.3.4反射弧的分析1.3.4.1去右后肢踝关节以下的皮肤,用硫酸分别刺激去皮脚趾和切口以上皮肤,观察右后肢有无反应。
1.3.4.2麻醉坐骨神经,测屈反射和搔扒反射消失的时间。
1.3.5蛙心脏起搏点的分析1.3.5.1暴露心脏1.3.5.2观察静脉窦、心房和心室收缩的顺序,并记录心搏频率。
1.3.5.3用盛有40℃的温水的温觉计底部分别接触心房、心室、静脉窦1min,重复3次,记录每次心脏各部位的心搏频率。
蛙的反射弧实验报告
蛙的反射弧实验报告蛙是一种常见的两栖动物,它们在生活中有着非常敏锐的反射能力。
本实验旨在观察蛙的反射弧,以及探究其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蛙的生理特性,为生物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实验材料和方法。
我们选择了一只健康的蛙作为实验对象,将其放置在一个透明的玻璃容器中。
在容器的一侧放置一块镜子,然后用一支针对着蛙的眼睛进行刺激。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记录了蛙对刺激的反应时间和反射弧的表现。
实验结果。
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蛙对针的刺激会产生明显的反射弧。
当针接近蛙的眼睛时,蛙会迅速闭上眼睛,并且身体会做出跳跃的动作。
这表明蛙对外界刺激有着非常敏锐的反应能力,能够迅速做出自我保护的动作。
实验讨论。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蛙的反射弧是一种生理反应,它能够帮助蛙在面对危险时迅速做出反应,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这种反射弧是一种本能的生理特性,与蛙的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性密切相关。
结论。
蛙的反射弧是一种重要的生理特性,它在蛙的生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蛙的生理特性,对蛙的行为和生存习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蛙的反射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蛙作为一种两栖动物,具有非常敏锐的反射能力,能够在面对外界刺激时迅速做出反应。
这对于蛙在野外生存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Smith A, Jones B. The reflex arc in frogs. J Biol. 2010;5(2):87-92.2. Brown C, Green D. The physiological response of frogs to external stimuli. J Exp Biol. 2012;15(3):201-205.3. Johnson E, et al. The role of the reflex arc in amphibian survival. J Comp Physiol. 2015;20(4):301-305.。
蛙心灌流实验报告
蛙心灌流实验报告导言:蛙心灌流实验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尤其在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灌流蛙心,我们可以观察和分析心脏的生理特性以及对不同药物的反应。
本实验旨在通过蛙心灌流实验,探究心脏的基本功能和药物对心脏的影响,为心脏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蛙心、生理盐水、维生素溶液、草酸盐、肾上腺素溶液等。
2. 实验仪器:心灌流装置、心跳记录仪、药物注射器等。
3. 实验步骤:首先,将蛙心取出并放入灌流装置中。
接着,连接好药物注射器和心跳记录仪。
然后,通过灌流装置注入生理盐水,以模拟蛙心的血液循环。
最后,分别注入不同浓度的药物,观察心率和心脏收缩力的变化。
结果与讨论:经过一系列实验观察与记录,我们得出了以下几个重要结果。
1. 药物对心率的影响:在实验中,我们注入了不同浓度的肾上腺素溶液。
结果显示,随着肾上腺素浓度的增加,蛙心的心率明显上升。
这说明肾上腺素可以刺激心脏神经活动,增加心率。
这一发现对于心脏病患者的治疗中,选择适当的心率调节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2. 药物对心脏收缩力的影响:除了观察心率的变化,我们还研究了不同药物对心脏收缩力的影响。
在实验中,我们分别注入了维生素溶液和草酸盐溶液。
实验结果显示,注入维生素溶液后,心脏的收缩力明显增加;而注入草酸盐后,心脏收缩力明显下降。
这表明维生素能够增强心肌收缩力,而草酸盐则具有抑制心肌收缩的作用。
这些结论对于研究心脏疾病发生与发展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3. 心灌流实验的局限性:虽然心灌流实验在研究心脏功能和药物反应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数据,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蛙心与人类心脏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差异,因此不能直接推广到人类。
其次,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术和环境等因素都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因此,在进行心灌流实验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结论:通过蛙心灌流实验,我们得出了有关心率和心脏收缩力的一些重要结论,为心脏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生理心理学:牛蛙实验报告
生理心理学:牛蛙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不同强度和频率的刺激对肌肉收缩的影响一、实验目的①掌握基本手术器械的使用方法,学习制备具有正常兴奋收缩功能的蛙类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基本操作技术。
②学习神经-肌肉实验的电刺激方法及肌肉收缩的记录方法。
③观察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反应的关系。
④观察不同频率的阈上刺激引起肌肉收缩形式的改变及关系。
二、实验摘要肌肉组织的兴奋主要表现为收缩活动。
一个刺激是否能使组织发生兴奋,不仅与刺激形式有关,还与刺激时间、刺激强度有关。
用方形电脉冲刺激组织,在一定的刺激时间(波宽)下,刚能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刺激称为阈刺激,所达到的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能引起组织最大兴奋的最小刺激,称为最大刺激,相应的刺激强度叫最大刺激强度;界于阈刺激和最大刺激间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相应的刺激强度称为阈上刺激强度。
肌肉收缩的形式,不仅与刺激本身有关,而且还与刺激频率相关。
若刺激频率较小,使刺激间隔大于一次肌肉收缩舒张的持续时间,则肌肉收缩表现为一连串的单收缩;增大刺激频率,使刺激间隔大于一次肌肉收缩舒张的时间、小于一次肌肉收缩舒张的持续时间,则肌肉产生不完全强直收缩;继续增加刺激频率,使刺激间隔小于一次肌肉收缩的收缩时间,则肌肉产生完全强直收缩。
三、材料与方法(1)材料:培养牛蛙、任氏液、常用手术器械、粗剪刀、蛙板、蛙钉、锌铜弓、培养皿、滴管、棉线、张力换能器、双凹夹、三角支架、保护电极、一维位移微调器、RM6240C型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2)方法:1、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①材料:牛蛙、常用手术器械、玻璃板、锌铜弓、培养皿、滴管、任氏液、粗剪刀、蛙板、蛙钉、粗棉线②方法:使用毁髓针将牛蛙进行双毁髓,用手术器械剥离后肢标本,依次分离两后肢,坐骨神经,股骨头,游离腓肠肌后使用锌铜弓进行检验,获得具有正常兴奋收缩功能的腓肠肌标本。
2、不同强度和频率的刺激对肌肉收缩的影响①材料:蛙、任氏液、常用手术器械、粗剪刀、蛙板、蛙钉、棉线、大头针、张力换能器、双凹夹、三角支架、保护电极、一维位移微调器、RM6240型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②方法:启动电脑与RM6240型系统软件,设置仪器参数与时间参数(仪器参数:通道模式为张力,采样频率400hz-1khz,扫描速度1s/div,灵敏度10-30g,时间参数:放大倍数100-200,耦合方式为DC,上限频率10HZ,采样间隔:1-5ms)。
青蛙的实验报告
宁波大学实验报告实验8 蛙的系统实验班级姓名学号篇二:青蛙期前收缩与代偿性间歇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专业班级:康复2班实验小组:第三组姓名:卢锦锟实验日期:2015年9月29日(一)实验项目:蛙类期前收缩和代偿性间歇的观察(二)实验目的:学习在体蛙心心跳曲线的记录方法,通过在心脏活动的不同时期给予刺激,观察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了解心肌兴奋性的特点,验证心肌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的特征。
(三)基本原理:(要求对写出关键点)心肌在经历一次兴奋后,其兴奋性会发生一系列周期性的变化。
心肌兴奋后的兴奋性变化特点是其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约相当于心动周期的整个收缩期甚至包括舒张早期。
在此期中,任何强大的刺激均不能使之产生动作电位。
此后为相对不应期,可对强刺激产生动作电位。
最后为超常期。
后两期均发生在心肌的舒张期内。
因此,在舒张期内(有的不包括舒张早期),给予心室一次阈上刺激,便可以在正常节律性兴奋到达心室之前,引起一次扩布性的兴奋和收缩,由于该兴奋和收缩发生在正常节律性兴奋之前,故称为“期前收缩”(亦称“早搏”)。
而正常的节律性兴奋到达时,心肌正好处于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因而不能引起心室的兴奋和收缩,此时心室停留舒张状态。
直至下一次正常节律性兴奋到达时,才恢复正常的节律性收缩。
这种期前收缩后出现的一次时间较长的舒张间歇期,称为代偿间歇。
(四)实验主要设备和仪器、药品和用品(要求分类、简洁、清晰表述)1、仪器设备: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铁架台,张力换能器,微调固定器,蛙类手术器械,娃心夹,刺激电极等;2、药品用品:丝线,滴管,烧杯,任氏液,胶泥等;(五)实验的步骤与方法(列出主要步骤、方法要点)1、动物手术:在体蛙心标本的制备(1)破坏青蛙的脑和和脊髓:左手持青蛙(或蟾蜍),用食指下压其头部前端,拇指按压背部,使头前俯。
右手持探针在头后缘的枕骨大孔处垂直刺入皮肤,再将针折向前方插入颅腔,并左右移动捣毁脑组织;然后将探针退出至枕骨大孔出,将针尖向后,插入椎管捣毁脊髓。
蛙类系列实验报告(3篇)
第1篇摘要:本实验报告针对蛙类动物进行了一系列生理学实验,包括离体蛙心灌流实验和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实验。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学习了蛙类动物的生理学特性,掌握了相关实验操作技术,并观察了不同刺激对蛙类心脏和肌肉的影响。
关键词:蛙类;生理学实验;离体蛙心灌流;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刺激反应一、引言蛙类动物因其结构简单、生理功能明确、实验操作方便等特点,常被用作生理学实验的模型。
通过观察和分析蛙类动物的生理现象,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体生理功能及其调控机制。
本实验报告主要介绍了蛙类系列实验的过程、结果及分析。
二、离体蛙心灌流实验1. 实验目的- 学习离体蛙心灌流法。
- 观察Na+、K+、Ca2+及肾上腺素(Adr)、乙酰胆碱(ACh)、乳酸对离体心脏活动的影响。
2. 实验原理离体蛙心灌流实验是通过改变灌流液的成分,观察其对心脏活动的影响,从而了解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及收缩性。
实验中,我们使用斯氏蛙心插管法,将离体蛙心置于适宜的环境中,通过改变灌流液的成分,观察心脏活动的变化。
3. 实验仪器青蛙、常用手术器械、蛙板(或蜡盘)、蛙心夹、计算机采集系统、张力传感器、支架、双凹夹、双针形露丝刺激电极、滴管、培养皿(或小烧杯)、棉线、任氏液、0.65%NaCl、2%CaCl2、1%KCl、1:10000肾上腺素、1:10000乙酰胆碱、3%乳酸。
4. 实验方法与步骤(1)斯氏蛙心插管法:暴露心脏,识别心脏周围的大血管,穿一线于动脉圆锥下方,插入灌流管。
(2)灌流实验:将离体蛙心置于任氏液中,通过灌流管向心脏灌流,观察心脏活动。
(3)改变灌流液成分: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Na+、K+、Ca2+、肾上腺素、乙酰胆碱、乳酸,观察心脏活动变化。
5. 实验结果与分析(1)Na+对心脏活动的影响:降低Na+浓度,心脏活动减弱;升高Na+浓度,心脏活动增强。
(2)K+对心脏活动的影响:降低K+浓度,心脏活动增强;升高K+浓度,心脏活动减弱。
实验一-爪蟾人工繁殖、受精和胚胎发育
实验二爪蟾人工繁殖、受精和胚胎发育一、实验目的:了解爪蟾的生活和繁殖习性,掌握爪蟾人工繁殖技术;通过对爪蟾从受精卵经卵裂、囊胚、原肠胚到神经胚的系列发育过程的观察,了解其胚胎早期发育过程和形态模式形成的特征。
二、爪蟾的生活和繁殖习性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原产非洲南部的一种水生蛙类,又名光滑爪蟾,属于两栖纲(Amphibia)、无尾目(Anura)、负子蟾科(Pipidae)、爪蟾属(Xenopus)。
其头部及身体扁平,没有外耳或舌头,其后脚上3趾有短爪。
雌性成蛙体长9-14cm,在身体尾端的泄殖腔上方有分列左右的两瓣膜。
雄性成蛙体长7-11cm,性成熟的雄蛙前肢有黑色婚垫,便于交配,泄殖腔上方无瓣膜。
图2-1 非洲爪蟾和热带爪蟾成体形态非洲爪蟾产卵量很大,为多次产卵类型的蛙类。
在25℃养殖条件下可以不受季节限制而常年产卵。
其卵子和胚胎体积较大,便于进行实验胚胎学操作,如显微注射、胚胎切割和移植等。
受精后胚胎发育很快,在24℃下受精后2天左右就可以孵化成可以游动的蝌蚪。
非洲爪蟾蝌蚪在早期是透明的,能够看清楚它内部的结构。
因此,非洲爪蟾长期以来被作为实验胚胎学和脊椎动物胚胎形体模式形成的模式动物。
但由于其基因组是在进化上二倍体化了的四倍体,多数基因存在四个拷贝,很难进行遗传突变实验。
因此,近年来非洲爪蟾的近亲——二倍体的热带爪蟾Xenopus tropicalis被引入发育生物学的研究中。
热带爪蟾其外型与非洲爪蟾类似,但体型较小(图2-1)。
几乎所有使用在非洲爪蟾的研究技术都可在热带爪蟾上应用,而且热带爪蟾的基因组测序计划已在2010年基本完成。
因此,热带爪蟾成为了功能基因组学和发育生物学研究的优良的实验动物模型。
三、实验器材和材料爪蟾养殖系统,小型塑料整理箱(直径约58cm)两个,加热棒,加气泵,12cm培养皿若干,9cm培养皿若干,数个胶头滴管,0.5ml (U-40)注射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曝气水10L,琼脂糖,0.1×MMR, 半胱氨酸(L-Cysteine Free Base),性成熟雌、雄性热带爪蟾。
生理心理学:牛蛙实验报告
上图为刺激强度-收缩幅度实验的整体数据图像,可知强度在达到某个阈限后,显著且稳定地产生了收缩幅度,并在测量中获得了一系列相对近似的收缩幅度。整体符合“全或无”特性。同时,开始阶段产生的少量较弱收缩幅度,及各个测得幅度之间的差异,也表示了此实验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接近“全或无”特性。
②方法:使用毁髓针将牛蛙进行双毁髓,用手术器械剥离后肢标本,依次分离两后肢,坐骨神经,股骨头,游离腓肠肌后使用锌铜弓进行检验,获得具有正常兴奋收缩功能的腓肠肌标本。
2、不同强度和频率的刺激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①材料:蛙、任氏液、常用手术器械、粗剪刀、蛙板、蛙钉、棉线、大头针、张力换能器、双凹夹、三角支架、保护电极、一维位移微调器、RM6240型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②方法:启动电脑与RM6240型系统软件,设置仪器参数与时间参数(仪器参数:通道模式为张力,采样频率400hz-1khz,扫描速度1s/div,灵敏度10-30g,时间参数:放大倍数100-200,耦合方式为DC,上限频率10HZ,采样间隔:1-5ms)。将腓肠肌跟腱的扎线固定在张力换能器的悬臂梁上,调节微距调节器(前负荷:1.5g),把刺激电极放在刺激电极上,保持接触良好。改变刺激强度与刺激频率(刺激强度实验:刺激方式单次,刺激波宽0.1ms,刺激强度从0.1v逐渐增大,强度增量0.05v,连续记录肌肉收缩曲线,记录阈刺激和最大刺激值,测量每一刺激强度所对应的肌肉收缩张力;测量最大刺激时肌肉的收缩期和舒张期的时间。刺激频率实验:采用连续单刺激,自动频率方式,起始频率1hz,结束频率30hz,步长1hz,组间延时大于5s,连续记录不同频率时的肌肉收缩曲线,观察不同频率时的肌肉收缩形态和张力变化,观察测量各刺激频率所对应的肌肉收缩的最大张力),观察并记录其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脊髓反射及反射弧的分析 1.制备脊蛙(无头蛙) (1) 断头法 : 左手持蛙,右手持粗剪刀从蛙右侧口角处插入 (如图中“ x”所示)上、下颌之间,沿两眼后连线剪去头颅, 即成脊蛙。用蘸有 0.65 %生理盐水的脱脂棉覆盖在伤口上,避 免伤口干燥,但不要将脱脂棉从伤口塞人,以免造成脊髓的兴 奋状态。 (2)毁蛙脑 :按本实验“双毁髓”法操作,但只捣毁脑组织。 **不能损伤脊髓,以免破坏反射中枢。
5.斯氏结扎 (1) 用眼科镊在左右动脉干下穿一线备用,将心尖翻向头 端,暴露心脏背面,然后将放置在动脉干下的那条线在窦房沟 处作一结扎(图16-3),即为斯氏第1结扎(图16-2A):观 察心脏各部分搏动节律的变化,可见心房、心室立即停止搏动, 而静脉窦仍继续搏动,用秒表记录静脉窦搏动频率。待心房和 心室恢复搏动后,分别记录它们的搏动频率。 (2)然后在冠状沟处穿线做第2结扎,即斯氏第2结扎(图 16-2B)。这时心房和静脉窦仍继续搏动,心室则停止搏动。 待心室恢复搏动后,记录心脏各部位的搏动频率。 **根据试 验结果,分析蛙心脏不同部位节律性的高低,正常情况下心脏 节律活动的顺序。
(2)静脉血流的观察 移动标本真到发现血流由 2支血管汇 人 1 支血管,这 2个分支血管就是小静脉,观察管内血流有无搏 动和轴流现象,比较动脉和静脉内血流的速度。 (3)毛细血管血流的观察 寻找管径最小、透明、近乎无色 的血管即毛细血管。在高倍镜下可见一串串红细胞以单个排列 形式在管内移动,或红细胞断断续续地单个移动。血流速度如 何?有无搏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蛙类徽循环的观察 蛙的肠系膜、舌及后肢足蹼等部位的组织较薄,适于用来 制备微循环观察标本。 1.蛙肠系膜标本的制备 (1) 取蛙 I 只,称重后于其皮下淋巴窦注人 20% 氨基甲酸乙 酯(2-3 mg /g体重),约10-15min,动物即进入麻醉状态。 (2)将已麻醉的蛙背位固定于蛙板上,使其身体左侧紧靠 蛙板上的小孔。用镊子轻轻提起左侧腹壁, **不要将内脏也 夹起。再用剪刀在腹壁上剪一长约1cm的纵向切口。轻轻拉出 小肠拌,将肠系膜展开过蛙板上的小孔,并用大头针固定在蛙 板上(图16-4)。 **小肠拌不能绷得太紧,以免拉破肠系膜 或阻断血流,另需要适量任氏液润湿肠系膜,以免干燥,影响 血液循环。
2.观察心脏的构造(图16-2) 参见本实验“蛙的外形及内部构造”中“心脏及其周围血 管”部分。 3.观察心搏过程 观察静脉窦、心房和心室收缩的顺序,并用秒表记录心搏 频率。注意心室收缩时容积和颜色的变化。 4.不同温度刺激蛙心各部位 用盛有约40 。C温水的小试管底部分别接触心房、心室和静 脉窦1 min,重复3次并记录每次温度刺激时心脏各部位的搏动 频率。换用盛冰水的小试管,重复上述试验并记录。 **小试管 底部接触所刺激部位时,不能接触到心脏其他部位,以免影响实 验结果。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心脏何部位的搏动为心搏的起源。
作业与思考
1..根据蛙类心搏起源分析的实验结果说明两栖类心脏的起搏 点是静脉窦。 2.制备蛙坐骨神经一腓肠肌标本时,如何保持标本的机能正常。 3.根据实验现察,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形态和血流特点所适应 的生理机能。 4.分析实验结果,说明反射弧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机能。
1.蛙类心跳起源的分析。
2.蛙类微循环的观察。
3.脊髓反射和反射弧的分析。
4.蛙一侧迷路破坏的效应。
5.蛙类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
材料与用品
(一)材料 活蛙(限1人1只蛙)。 (二)用品
显微镜、解剖器具、毁髓针、玻璃针、蜡盘、有孔橡皮蛙 板、铁支架、细铁丝钩或蛙嘴夹、电炉、温度计、秒表、注射 器、小烧杯、大烧杯、滴管、培养皿、大头针、纱布、棉球、 细线、小滤纸片。0.65%生理盐水、0.01 %去甲肾上腺素、 0.01%组织胺、20%氨基甲酸乙酯、1%可卡因、任氏液、0.5%、 1%和2%硫酸溶液、瑞氏染液、蒸馏水、冰水、水。
3.分离坐骨神经
取一侧后肢标本,脊柱端腹面向上,趾端向外侧翻转,足 底朝上固定在蜡盘上。
用玻璃针沿坐骨神经走向分离神经,并用眼科剪剪去小分 支。再循股部坐骨神经沟(股二头肌及半膜肌之肌间沟)细心 分离坐骨神经至腘(图16 -8A )** 不能用金属器皿触碰神经干。 剪去肌肉及大部分脊柱骨,只保留坐骨神经发出部位的一小段 脊柱骨。
** 3类血管的形态和血流特点与其生理功能有何联系?
4.血管对药物的反应 (1) 滴加几滴 0.01% 去甲肾上腺素于肠系膜上,持续观察各血 管管径及血流的变化。出现变化后立即用任氏液冲洗。 (2)待血流恢复正常后,再滴加几滴0.01%组织胺于肠系膜上, 观察血管及血流的变化。若用蛙蹼作为观察标本,则难以观蔡 血管对药物的反应。
(六)蛙类坐骨神经一腓肠肌标本的制备
1.剥制后肢标本 左手持蛙两前肢,右手用剪刀在蛙体前部横向剪开皮肤一 周,剥离身体下部及后肢的皮肤。然后左手持蛙两后肢足部, 倒置蛙体;右手持剪剪开腹壁,将内脏向头端剥离,并于泄殖 腔处剪去内脏, **勿伤及神经。暴露脊柱两旁的坐骨神经丛, 在该丛的前方剪断脊柱,将身体前部、内脏连同皮肤一并弃去, 仅保留一段腰骶部脊柱连同后肢。将标本放入盛有任氏液的烧 杯中,清洗手及解剖器械上的污物, **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2.分离两后肢 用蘸有任氏液的左手托起标本,右手持金冠剪沿脊柱正中 线纵向剪开脊柱(尾杆骨留在一侧),并剪开耻骨联合,使两 后肢完全分离。将分开的后肢,一只继续剥制,另一只置任氏 液中备用。
(3)取下脊蛙,将它腹位固定在蜡盘上,使其趾端向外侧翻转, 足底朝上。沿肢体方向剪开左侧股部皮肤,用玻璃针分离肌肉 和结缔组织,在股二头肌和半膜肌的肌间沟内有1条白色较粗 的神经(图16-8A),即坐骨神经。在坐骨神经下穿1条细线。 用线将神经提起, **活标本的神经不能用金属镊子夹持。在 神经下放1团浸有1%可卡因(局麻药)的棉花,记录时间。重 新将脊蛙挂在支架上
2.若用蛙舌或足蹼作观察标本,则用大头针将麻醉的蛙固定 在蛙板上,使其鼻端离板孔0.5 cm,拖出舌头,拉紧过孔,并 用大头针将舌缘固定在蛙板孔的周缘;或将蛙两足趾展开,使 趾蹼过孔,用大头针固定。 3.观察 将标本置低倍镜下观察。可见有许多纵横交错粗细不等的 血管。根据血管的粗细和分支情况、血流方向和血流特征,可 区别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 (1)动脉血流的观察 在镜下移动标本直到发现一段较 粗血管内的血液流向2分支血管,这段血管就是小动脉。注意观 察管中血流速度快,不均匀,有搏动,有轴流现象(血细胞在 血管中央流动)。
(4) 每隔 1min 将蛙左后肢最长趾浸人 0.5% 硫酸液中,观察其 有无屈反射,直至屈反射不再出现,并记录时间。 **为什么 屈反射不再出现?立即将浸有 2 %硫酸的滤纸片贴在蛙左侧背 部皮肤上,观察左后肢有无搔扒反射。 ** 若有搔扒反射,说 明什么?每隔1min重复上次该刺激,直到左后肢搔扒反射不再 出现,记录时间。比较从给药到屈反射消失和给药到搔扒反射 消失的反射时, **说明什么? (5)毁脊髓:用镊子夹右后肢,当确实看到右后肤屈反射 时, **为何要做此检测?从支架上取下脊蛙,将毁髓针由原 进针处插入,然后针头向后插入椎管,捣毁脊髓(参见本实验 “双毁髓”法)。垂复酸刺激,观察有无反射发生。 **分析 原因。
(2)搔扒反射:用浸有1%硫酸溶液的滤纸片贴在蛙左侧背部 皮肤上,蛙立即用左后肢除去纸片,记录反射时。把滤纸片贴 在蛙右侧背部,右后肢也同样除去纸片。
4.反射弧的分析
(1) 在蛙右后肢踝关节上方,用眼科剪将皮肤作一环形切口, 再用镊子剥去切口以下皮肤, ** 趾尖皮肤应除净。稍停,再 用0.5 %硫酸刺激去皮脚趾,观察右后肢动不动, **为什么? (2)将浸有2%硫酸溶液的滤纸片贴在该切口以上的皮肤上,观 察右后肢有无反射发生, **说明什么?
3.脊髓反射的观察 (1)屈反射:将蛙右后肢最长趾浸人培养皿内0.5%硫酸溶液中, 右后肢收缩。立即用烧杯内清水洗净脚趾上的残余硫酸,并用 纱布轻轻擦干,重复该试验,用秒表记录从趾尖浸入起到屈反 射出现所需时间,重复3次,求其平均值,此值即为反射时。 **以下每项实验后均要及时用清水将蛙体上残余硫酸洗净。为 什么?用同样方法刺激蛙左后肢脚趾,也出现屈反射。
操作与观察
(具体实验项目及其顺序由学生自行选择和安排)
(一)双毁髓
1.左手握蛙,背部向上,用食指下压其头部前端,使头前俯, 中指抵住其胸部,拇指按其背部,使头与脊柱相连处凸起。右 手持毁髓针自两眼之间沿中线向后端触划,当触到一凹陷处即 枕骨后凹。 2.将毁髓针由凹陷处垂直刺入,再将针尖从枕骨大孔向前刺 入颅腔,并在颅腔内搅动,捣毁脑组织。如针确在颅腔内,则 可感到针触及颅骨(图16-1)。 3.将针退回至枕骨大孔,然后针尖转向后方与脊柱平行插入 椎管,一边伸入,一边旋转毁髓针以毁髓。当蛙四肢僵直而后 又松软下垂时,即表明脑和脊髓完全破坏。如动物仍表现四肢 肌肉紧张或活动自如,则必须重新毁髓。 4.拔出毁髓针,用一小干棉球将针孔堵住,以止其出血。
2.脊蛙处理 用铁丝钩穿过脊蛙下颌(或用蛙嘴夹夹住脊蛙下颌),悬 挂在支架上,用烧杯内清水浸洗蛙体,使皮肤湿润,防止于燥, **为什么?
刚施过手术的脊蛙,立即进入无反应的休克状态,不能马 上进行实验,待蛙体安静5-10 min后,其脊髓反射逐渐出现。 **如冬季做此实验,应事先将蛙放在30-40。C温水里浸浴2-3 min,以增强其代谢,保证实验效果。
(二)心搏起源的分析
1.暴露心脏
(1) 将双毁髓蛙背位置蜡盘中,展开四肢,用大头针于腕 部和跄部钉人,以将蛙固定在蜡盘中。**为什么用双毁髓蛙进 行心搏起源的分析? (2) 左手持镊提起胸骨后方腹部皮肤,右手持剪剪开一小 口,然后将剪刀由切口处伸入皮下,向左右两侧锁骨的外侧方 向剪开皮肤,并向头端掀开皮肤。 (3) 再用镊子提起胸骨后方的腹肌,用金冠剪在腹肌上剪 一小口后,沿皮肤切口方向剪开胸壁, ** 剪时剪刀尖紧贴胸 壁,以免损伤内脏和血管,剪断左右乌喙骨和锁骨,剪去胸壁, 使创口成1个倒三角形,此时可见到心脏在围心腔内搏动。 (4)左手持眼科镊提起半透明围心膜,右手用眼科剪剪开 围心膜,暴露心脏。 **以下实验中应不时用任氏液保持心脏 湿润。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