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摘要: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是他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就是将日常生活诗化。虽然一般的玄言诗人都注意到从审美自然来体会哲理,并由此产生了山水诗的萌芽,但没有人把目光投向平凡无奇的乡村。陶渊明从第一次大量发掘这一生活素材,使人们真正认识到田园生活的那种质朴自然的独特美感后,就继续致力于对这一领域的开掘。
关键词:陶渊明;诗歌;艺术
中图分类号: g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8-0178-01
在同时代人的心目中,陶渊明只是一位人格高洁的隐士,但却可以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作家。他熟读儒家六经也喜欢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既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愿望,渴望成就一番事业;也有“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梦想,想清高自守,不与世俗同流。但他一生都生活在社会动荡,灾害频繁的年代中,最终只得归隐田园以保持高洁人格。这位伟大的隐者又是个天才的诗人。他的诗与他的人品一样自然而又纯洁,一千六百年后,读他的诗仍然能嗅闻到其中的清新气息。那是春天的清香,是泥土的芳醇;那是秋高气爽,是云淡风轻;那是南山中松林静谧,东篱下菊散幽香……
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是他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就是将日常生活诗化。虽然一般的玄言诗人都注意
到从审美自然来体会哲理,并由此产生山水诗的萌芽,但没有人把目光投向平凡无奇的乡村。陶渊明则第一次大量发掘这一生活素材,使人们真正认识到田园生活的那种质朴自然的独特美感,并继续致力于对这一领域的开掘。他把农业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歌颂在劳动生活中包含的美的意趣。如《归园田居》之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在南山下刚破土而出的稀疏的豆苗,伴随他劳动归来的深情的月亮,傍晚轻沾衣裾的调皮的露珠,诗情画意中浸透着劳动的快乐。感情朴素而真挚,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其一)就描写了远村近烟,鸡鸣狗吠,恬静和谐,充满生机的乡村生活。“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之五)就描绘了一幅南山映衬下的薄暮美景,以及诗人采菊时的心境悠然。他在《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中所写的“在昔闻南亩,当年意未践;屡空既有人,存兴岂自免”(其一),“秉来欢务时,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亩办怀新;虽未量岁功,事多所欣”,都是当时田间农事劳动的经过和欢快之情。陶渊明着重写普普通通的乡村生活,以白描的手法,用家常话写家常事,把田园生活的悠闲写得诗意盎然。
陶诗另一显著特色是情、景、理的交融。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饱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同时,诗人又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在南山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在中夏贮满了清阴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如《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前四句讲了“心”与“地”也就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只要”心远“,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不会受尘俗喧嚣的干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南山的永恒、山气的美好、飞鸟的自由,不正是体现了自然的伟大、圆满与充实,尤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本质吗?正如《古学千金谱》所说:“篱有菊则采之,采过则已,吾心无菊。忽悠然而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
还。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言诠,其谁辨之。”
《拟挽歌辞》其三也是情景事理四者浑融的佳作:
荒草何莽莽,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首诗先写亲友为自己送葬的情事,“荒草”“白杨”烘托出悲凉的气氛。然后说人皆有死,谁也不能避免,而一个人的死去对活着的人来说并无太大的影响,不必过于执着,最后两句以理语作结,统摄了全诗。
陶诗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的,其中包涵着生活的情趣。陶诗表现了他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其奥秘和意义的结晶,而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表现的,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杂诗》其一)“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杂诗》其二)“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饮酒》其十四)“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其四)“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饮酒》
其八)这些诗句言浅意深,富有启示性。清人潘德舆说陶渊明“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养一斋诗话》),是中肯之论。
前人往往用“平淡朴素”来概括陶诗的语言风格,但陶诗的平淡不是思想内容的平淡,而是思想内容贴近生活,富于真情实感,语言平易,不假雕饰,且已经鲜明,耐人寻味。他的诗歌充满感情,但真正表现得很强烈、显得激荡起伏的时候很少,而是和冷静的哲理思维结合在一起,呈现为清明淡远的意境。陶诗就是在“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平淡境界中,在种豆南山、采菊东篱、共话桑麻、披衣言笑、欢酌新酒、清吹鸣弹、泛览典籍、赏析奇文的平淡生活中让人感受到人生最高的解脱。天气佳,草木长,新苗茂,飞鸟还,这样平凡的自然景色同样给人无比愉悦的赏心之乐。从美学角度说,平淡自然本来就是一种美,而且是一种不易达到的,陶渊明所追求的就是这种美学境界。他的诗平淡中自有深厚,朴实中自有华采。苏东坡称“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元好问称其“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
陶诗重在写心,并不拘泥于眼前的实有,只取与自己心境相合之景,即意中之境;又不求形似,只是勾勒景物的轮廓,自然景物只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写那种与景物合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写出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