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圣解

合集下载

道德经圣解(十二)

道德经圣解(十二)

道德经圣解(十二)道德经圣解(十二)----萧天石(2011-04-21 16:13:01)转载▼标签:杂谈分类:道门语要老孔二圣法易之异同易学为道儒二家所共宗,其中心思想无不以易为体。

孔子曾赞《周易》,故其易学思想,全存于《易·十翼》中;老子未演《易》,故其易学思想,全隐存于《道德经》中。

古有三易,曰“连山”,曰“归藏”,曰“周易”。

连山易属之神农(据孔颖达说),杜子春则谓属之伏羲,郑玄则谓“夏曰连山”,其卦以纯艮为首(据贾公彦疏郑玄注《周礼. 春官》太卜掌三易之法)。

归藏易属之黄帝(据杜子春、孔颖达说),郑玄则谓“殷曰归藏”,其卦以纯坤为首(据贾公彦疏郑注),有万物莫不归藏之义。

周易则属之于周(郑玄《易赞》及《易论》谓“周曰周易”),其卦以纯乾为首。

连山易早亡,归藏易称后亦亡!(郑樵曰:“连山亡矣。

归藏,唐有司马膺注十三卷,今亦亡,隋有薛贞注十三卷,今所存者,《初经》、《齐母》、《本蓍》三篇而已。

”唯后亦亡。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老子为周藏守室史,对于二代以上之古文化,得天独厚,或犹得见古归藏易也。

易之要在乾坤,以乾坤为门户,舍乾坤则无以见易,其余六十二卦亦无由得立。

《系辞传》曰:“乾坤其易之蕴邪!乾坤成列,而易位乎其中矣。

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又曰:“乾坤其易之门邪。

乾,阳物也,坤,阴物也。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故乾坤即阴阳也。

“阴阳交则万物生,阴阳不交,则天地或几乎息矣”!《系辞传》曰:“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

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一阳(一)动直(I),下交于阴(--),得(+),而万物以生,天地以成。

故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

”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化成,全在于乾坤也。

《系辞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庄子谓:“易以道阴阳。

”太史公自序亦谓:“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

道德经圣解

道德经圣解

道德经圣解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二)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三)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四)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一)道可道,上一道字,即老子所开示天下万世之[道],亦系指宇宙天地万物之本体;下一道字系指言说之意。

名可名,上一名字,是用以名道之名。

下一名字,系指万德万行万法与万事万物之分名。

常道常名二常字,即真常不坏永恒不变之常。

如书皋陶谟:[彰厥有常]。

易词:[动静有常]。

庄子:[天下有常然者]。

玄真子:[天地有常]。

虽即变化万端,然不离其经,此之谓常。

常,又有作尚字解者,亦通,惟不如上解之义远矣。

(二)无,古本作无。

景龙碑本,全书无字概作无。

此二句,各本多作[无名][有名],史记日者传即引作[无名者,天地之始也。

]是其误之由来久矣。

实则应作[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断句。

证之以四十章[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即知有无对举,实为老子原意。

丁易东氏等以老子后有[道常无名,始制有名],认不应以有无为读。

其误在未深两章谊旨各有别,且老子复用有无贯通全书以为其神用也。

又此二句景龙本无二[之]字。

(三)河上公、王弼、孙盛以下诸家注本,多作常无欲、常有欲断句,司马光、王安石、苏子由、范应元诸本,皆以常无、常有为句,当从后者。

(王应麟认以有无断句,自王介甫始,误。

实自司马温公始。

)老子书多有无对举,如十一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是。

庄子天下篇曰:[建之以常无、有]。

其意即指[常无常有],常、为一词,无有相对。

易顺鼎、刘咸均独得其义。

认以常无、常有断句,自庄子已然。

必如此,方与上二句贯通不二。

不然,[无名][有名],[无欲][有欲],乃四句义,与下文[此两者同]不称矣。

又:王弼解此两者,系指[母][始],大误。

老子全书,均以[有][无]贯通其全体大用,此为全书头脑处,不可不明。

或谓此两者,指[妙]与[徼]也,更非。

或以老子三十四章有[常无,欲可名於小]句,证应从[欲]字断句,孰不知该欲字系衍文,高享已疑之矣。

道德经圣解(十七)

道德经圣解(十七)

道德经圣解(十七)道德经圣解(十七)----萧天石(2011-04-28 15:58:44)转载▼标签:杂谈分类:道门语要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①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②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③是以圣人之治,④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⑤常使民无知无欲;⑥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⑦【注释】①不尚贤,即言不尚名也。

举贤为名,以例其他,如圣哲君子、英雄豪杰、王侯将相,以及百官万吏,均名之类也。

尚名则必唯名是务,务而不得,则必唯名是争,争而不得则斗,无所不用其极,则乱由此起矣。

尚,景龙碑本作“上”。

敦煌本作“不上宝”,误。

民,遂州碑本作“人”。

②货,即指利而言。

不盗,河上、王弼与傅、范诸本,均作“使民不为盗”。

据敦煌、遂州、御注本改正。

无“为”字,意较深远。

③河上本“心”上无“民”字,此据王弼本。

纪昀曰:“原本及各本俱无‘民’字。

兰陵堂藏本,三‘民’字均作‘人’字,义广。

”④景龙本无“之”字,“圣”字前并无“是以”二字。

⑤虚心实腹、弱志强骨,为入圣功夫。

在丹鼎派中,尤极玄要。

此中大有事在,非过来人,难明其妙用。

⑥王羲之本无“常”字,遂州本无“民”字。

去名去利,去欲去知,为圣人功夫头脑。

《清静经》云:“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故无知无欲,可内为心性之养,外为处世之用。

⑦知,各本作“智”。

景龙碑本使下无“夫”字,并缺“为无为”一句。

知,在此作“智”解。

有知而不敢为,此为潜龙藏用之学。

为无为,乃为于无为,事于无事,非真无为也。

上一“为”字,为画龙之睛。

全书所举无为法,均应注意及此一“为”字,方得妙用现前。

须知:天无为而万象化,地无为而万物生。

总阐无为之治第一本章承上章再申阐无为之道,以为治世之则,而以“为无为,则无不治”为全篇头脑。

夫无为而治者,在能恭己垂裳,任民之自为也。

故切不可撄人心、乱人性,须安其生而乐其命,足其食而损其欲,灭其智而息其争,弱其志而全其德。

道德经圣解(八十七)

道德经圣解(八十七)

道德经圣解(八十七)第七十三章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

(1)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2)是以圣人犹难之。

(3)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谦。

(4)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5)【注释】(1)“敢”即坚强,“不敢”即柔弱。

杀,犹死也;活,即生也。

此言勇于坚强则死,勇于柔弱则生。

此两者或利或害,景龙碑本、御注本,“此”上有“知”字,河上注“活身曰利,杀身曰害”。

蒋锡昌谓:“勇于柔弱则利,勇于坚强则害,其勇虽同,然所得结果异也。

”(2)恶,河上注“有为”也。

此句王弼注云:“孰,谁也。

言谁能知天下之所恶意。

”(3)“是以”一句,景龙、敦煌辛本无。

马叙伦谓:“‘是以’一句乃六十三章错简复出者,易州无此句,可证也。

”奚侗曰:“‘是以’ 一句,义与上下文不属,盖六十三章文复出于此。

”蒋锡昌谓:“奚、马二说并是。

‘是以’一句当删去。

顾本成疏于‘是以’句无疏,是成无此句。

强本荣注于此句无注,是荣本无此句。

”此句河上本注:“言圣人之明德,犹难于勇敢,况无圣人之德而欲行之乎?”(4)“坦”,河上作“墠”,严本作“默”,开元御注本作“繟”。

方以智曰:“繟然与坦然、嘽然互通。

”卢文弨曰:“繟、坦、嘽三字音相近,得通用。

”大田晴轩曰:“‘坦然’平貌,言天道平易,似无谋者,而歙、张、与、夺、善谋而不失也。

‘坦然’或作‘繟然’,繟,音阐,舒缓貌,亦通。

”河上本注:“繟,宽也。

天道虽宽博,善谋虑人事,修善行恶各蒙其报也。

”此从王弼本。

(5)“失”,碑本作“漏”,朱谦之曰:“作‘不漏’是也。

孙矿古今本考证曰:‘疏而不失,失一作漏。

’《后汉书·杜林传》注、《魏书.景穆十二传》,均引‘失’作‘漏’。

《群书治要》亦作‘漏’。

漏,《玉篇》:‘力豆切;漏,泄也。

’不漏即不泄不穿,亦即不失也。

”总阐天道四法则第一昔子贡自云:“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孔子之言性与天道,存之于《易》,孔子晚而喜《易》,故子贡鲜得而闻之。

道德经圣解(四十二)

道德经圣解(四十二)

道德经圣解(四十二)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①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②知其白,③守其黑,④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⑤常德不忒。

复归于无极。

⑥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

复归于朴。

⑦朴散为器,圣人因之,则为官长,⑧故大制无割。

⑨【注释】①王弼曰:“雄,先之属;雌,后之属也。

知为天下之先也,必后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也。

”宋常星曰:“雄雌二字,不可概于一端,天下万物,皆有雄雌之理;天下万事,皆有雄雌之道。

雌者,阴也;雄者,阳也。

阴主乎静,阳主乎动。

”其说是也。

谿,景龙本作“蹊”,景福本作“溪”,敦煌本作“奚”,下并同。

②罗振玉曰:“为天下谿,敦煌本无此句。

”朱谦之谓:“遂州本亦无。

”王弼曰:“谿不求物,而物自归之,婴儿不用智,而合自然之智。

”苏子由曰:“譬如婴儿,能受而不能用也。

”憨山曰:“婴儿,柔和之至也。

”王纯甫曰:“婴儿,言其和也。

”宋常星曰:“婴儿动静无心,皆有自然之道。

”③易顺鼎曰:“按此章有后人窜入之语,非尽老子原文。

《庄子·天下篇》引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此老子原文也。

盖本以‘雌’对‘雄’,以‘辱’对‘白’。

辱有黑义。

仪礼注:‘以白造缁曰辱。

’此古义之可证者。

后人不知‘辱’与‘白’对,以为必‘黑’始可以对‘白’,必‘荣’始可以对‘辱’,于是加‘守其黑’一句,于‘知其白’之下,加‘知其荣’一句,于‘守其辱’之上,又加‘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四句以叶黑韵,而窜改之迹显然矣。

此自周至汉古义,而彼不知,其显然者一也。

‘为天下谿’,‘为天下谷’,‘谿’‘谷’同义,皆水所归。

‘为天下式’,则即‘溪’‘谷’不伦,凑合成韵,其显然者二也。

王弼已为‘式’字等句作注,则窜改即在北魏之初,幸赖《庄子》所引,可以考见原文,亟当订正以存真面目。

”兹从通行本,录此以供考证者用。

马叙伦曰:“易说是也……古书‘荣’‘辱’字,皆‘宠、辱’之借,本书上文‘宠辱若惊’,不作‘荣辱’,亦妄增之证。

道德经圣解(七十八)

道德经圣解(七十八)

道德经圣解(七十八)道德经圣解(七十八)----萧天石(2012-01-01 19:03:46)转载▼标签:杂谈分类:道门语要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①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足下。

③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④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⑤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⑥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⑦【注释】①“脃”,俗作“脆”,今王本作“脆”,《周礼》:“脃,欲其柔也。

” 《说文》:“小而易断也。

”《管子事语》:“无委致围,城脃致冲。

”注:“不坚也。

”今从王本及通行本作“脆”,此“脃”之俗字也。

“易泮”,傅奕本作“易判”,《说文》:“判,分也。

”《国语.周语》:“若七德离判,民乃携二。

”又强本成疏及荣注引经文作“其脆易破”,是成荣本亦作“破”。

吕吉甫注本章引经文亦作“其脆易破”。

破,剖也,析也。

《礼.中庸》:“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今从王弼本作“易泮”,泮,散也。

《诗.邶风》:“迨冰未泮。

”王太真《钟期听琴赋》:“淋漓弗渭,牢落泮涣。

”吴冕诗:“希泈泮涣泽,为化北冥鱼。

”②“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二“于”字,傅奕、范应元本皆作“乎”字;《史记·苏秦传》引,皆作“其”字。

③毫,傅、范本作“豪”。

层,强本成疏及荣注引经文云:“九重之台”,是成荣本作“重”。

《吕览.音初篇》引作“九成之台”。

《说文》:“层” ,重屋也。

”千里之行,强本成疏引经文作:“百仞之高。

”此数句意皆指圣人行无为之治,当始于人民知欲未起时也。

④此四句奚侗曰:“四句与上下文义不相属,此第二十九章中文,彼章捝下二句,误羼于此。

”马叙伦亦谓:“‘为者’两句为二九章文,此重出。

‘是以’ 两句乃二十九章错简。

”此乃重言。

盖圣人治民,当早从事;若待民知欲已多,而后再为治之,形名执之,无有不败失者。

道德经圣解(八十九)

道德经圣解(八十九)

道德经圣解(八十九)第七十五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1)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2)民之轻死,以其上生生之厚,是以轻死。

(3)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4)【注释】(1)民,御注、敦煌辛本作“人”。

傅、范本“饥”下有“者”字,“多”下有“也”字。

《后汉书·郎传》引作:“人之饥也,以其上食税之多也。

”河上注云:“人民所以饥深者,以其君上税食下太多。

”(2)民,御注本作“人”。

敦煌辛本作“百姓”。

强本成疏引经文云“百姓之难治,以其上有为”,是成本“民”亦作“百姓”。

苏注云:“上以有为导民,民亦以有为应之,故事多而难治。

”政清刑简,则自无事而易治矣。

(3)生生之厚,诸通行本作“求生之厚”。

《文选.魏都赋》“生生之所常厚”。

张载注引老子曰“人之轻死,以其生生之厚”,谓通生生之情以自厚也。

《淮南·精神训》、《文选·鹪鹩赋》注、《容斋续笔》并引作“生生之厚”。

皆其证。

易顺鼎曰:“求生之厚,当作‘生生之厚’。

”强本成疏引经文云“以其生生之厚”,是成本作“生生”。

《庄子·大宗师》“生生者不生”,亦本老子。

且“生生”与七十一章“病病”词例一律。

兹改从“生生之厚”。

蒋锡昌解此句云:“上养生太厚,则民亦务为争竟,见利忘生,故轻死也。

”又,河上本无“上”字。

注云:“人民轻犯死者,以其求生之道太厚,贪利以自危。

”亦通。

(4)无以生为,敦煌辛本作“无以生为生”。

范应元本作“无以为生”。

《淮南·道应训》作“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焉”。

《文子·十守篇》引作:“夫唯无以生为者,即所以得长生。

”强本成疏“故独不以生为生者”,是强本“为”下有“生”字。

贵生,即五十章“益生”亦即上文“生生之厚”。

此句河上注云:“夫唯独无以生为务者,爵禄不干于意,财利不入于身;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使,则贤于贵生也。

”总阐无生为生之道第一圣人观于天地,贤人观于圣人,万民咸观其上之所行所为;或效或否,或相对以为动,或相对以为形象,皆因应而生也。

道德经圣解(一百)

道德经圣解(一百)

道德经圣解(一百)点此历代老子评述杂记(一)历代老子评述杂记(二)五淮海秦观曰:班固赞司马迁,以为是非颇谬于圣人。

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孰谓迁之高才博恰,而至于是乎?以臣观之。

不然,彼实有见而发耳。

孟子曰: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杨子亦曰:道以导之,德以得之,仁以人之,义以宜之,礼以体之,天也,合则浑,离则散。

盖道德者,仁义礼之大全。

而仁义者,道德之一偏。

黄老之学,贵合而贱离,故以道为本。

六经之教,于浑者略,于散者详,故以仁义礼为用。

迁之论大道也,先黄老而后六经,岂非有见于此而发哉?又曰:史称崔浩自比张良,谓稽古过之;以臣观之,浩曾不及,荀贾何敢望子房乎?夫以其精治身,以绪余治天下;功成事遂,奉身而退,道家之流也。

观天文,察时变,以辅人事,明于而不知本,阴阳家之流也。

子房始游下邳,受书于圯上老人;终曰愿弃人间事,从赤松游,则其术盖出于道家也。

浩精于术数之学,其言荧惑之入秦,彗星之灭晋,与夫兔出后宫,姚兴献女之事,尤异。

及黜庄老,乃以为矫诬之言,则其术盖出于阴阳而已,此其所以不同也。

六陆陶山农师曰:自秦以来,性命之学不讲于世,而道德之裂久矣。

世之学者,不幸蔽于不赅不遍,一曲之书,而日泪于传注之卑,以自失其性命之情;不复知天地之大醇,古人之大体也。

予深悲之,以为道德者,关尹之所以诚心而问,老子之所以诚意而言。

精微之义,要妙之理,多有之,而可以启后学之蔽,使之复性命之情。

不幸乱于传注之卑,千有余年尚昧,故为作传,以发其既昧之意。

虽然圣人之在下多矣,其著书以道德之意,非独老子也。

盖约而为老子,详而为列子,又详而为庄子。

故予之解,述列庄之详,合而论之,庶几不失道德之意。

谿堂谢逸《寿亭记》曰:孔子所谓仁者寿,老子所谓死而不亡者寿,释氏所谓无量寿。

三圣人者,其言虽异,其意则同。

盖仁者尽性,尽性则死而不亡,死而不亡,则其寿岂有量哉?彼徒见发毛爪齿归于地,涕唾津液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而以为其人真死矣! 然不知湛然常存,未尝死也。

道德经圣解(五十二)

道德经圣解(五十二)

道德经圣解(五十二)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不为,①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②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③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④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⑤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⑥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⑦是以圣人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⑧【注释】①无不为,各本作“无以为”。

俞樾曰:“《韩非.解老篇》作‘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也’。

盖古本《老子》如此,今作‘无以为’者,涉下‘上仁’句而误耳。

傅奕本‘正’作‘不’。

”兹据傅本及俞樾改。

②有不为,各本作“有以为”。

陶鸿庆曰:“‘以’字当作‘不’,与上句‘反’、‘正’互明。

它书虽无可印证,然可以注义推之。

”并引王弼注文以为发明。

兹从陶说改。

叟案:如照今本,旨作“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则与“上仁无为而无以为”句,义无别矣。

下句作“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则与“上义为之而有以为”句,义亦无别矣。

且“上德”与“下德”正反相对,“上仁”与“上义”亦正反相对;上德近道,故曰无为而无不为。

下德远道,故曰为之而有不为。

此为老子立言正旨。

注家强为之说,皆失圣义,今为正之。

③傅本“上义”作“下义”,非是。

此从碑本及今通行本。

④扔,景龙、景福、遂州、御注等多本作“仍”,王弼及范应元本作“扔”。

毕沅曰:“仍,王弼作扔,案《说文解字》‘仍,因也。

’扔亦因也。

夏时有扔氏,是此字。

”《广雅》曰:“扔,引也。

”《广韵》曰:“扔,强牵引也。

”今从王弼本。

⑤刘师培曰:“案《韩非·解老篇》云:‘故曰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

’援此文观之,则王本、河上本均脱四‘失’字。

”叟案:景龙碑本等亦同王本,增四‘失’ 字反于义不顺。

⑥宋翔凤曰:“按此言世风之日漓也,道德仁义递降,而以礼为治民,三千三百皆所以约束整齐其民,由忠信之既薄,而礼为治国之首。

乱,治也,老子言礼,故孔子问礼。

道德经圣解(四十六)

道德经圣解(四十六)

道德经圣解(四十六)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

樸虽小,①天下莫能臣。

②王侯若能守,万物将自宾。

③天地相合,以降甘露,④人莫之令而自均。

⑤始制有名。

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

⑥知止不殆。

⑦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⑧【注释】①王辅嗣曰:“道无形不系,常不可名,以无名为常,故曰道常无名也。

朴之为物,以无为心也;亦无名,故将得道,莫若守朴。

” 樸,景龙作“朴”,御注作“樸”,此从王本。

子由曰:“樸,性也。

道常无名,则性亦不可名矣。

故其为物,舒之无所不在,而敛之不盈毫末,此所以虽小而不可臣也。

”严复曰:“樸者,物之本质,为五蕴六尘之所附,任汝如何,所见所觉,皆附樸之物质耳。

”②莫能,景龙、御注、敦煌、英伦诸本作“不敢”,此从王本。

辅嗣注曰:“夫智者可以能臣也,勇者可以武使也,巧者可以事役也,力者可以重任也,樸之为物,愦然不偏,近于无有,故曰:莫能臣也。

”③王侯,河上、王弼、御注作“侯王”,此从梁武、景龙、敦煌本。

宾,《尔雅.释诂》:“宾,服也。

”疏:“宾者,怀德而服。

”又《书.尧典》:“寅宾出日。

”《传》:“宾,导也。

”释文:“从也。

”④庄子曰:“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天地相合,即庄子所谓交通成和也。

⑤人,河上作“民”,此从景龙、御注本。

均,《说文》:“平也。

” 又:遍也。

《易·说卦》:“坤为均。

”《庄子·寓言篇》:“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循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

”⑥下句,景龙作“天将知止”。

此从王弼、御注本。

王弼曰:“始制,谓樸散为官长之时也。

始制官长,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故始制有名也。

过此以往,将争锥刀之末,故曰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也。

”知止者,知止于其道之始也,即下所谓“不失所者久”之所也。

⑦严可均曰:“御注作'知止所以不殆’,河上作'知之所以不殆’,王弼作'知止可以不殆’。

”此从景龙、敦煌本。

⑧景龙本无二“文”字。

道德经圣解(四十七)

道德经圣解(四十七)

道德经圣解(四十七)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①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②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③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④【注释】①范应元曰:“古本每句下有'也’字,文意雍容,世本并无 '也’字;至'不失其所者久’,若无'也’字,则文意不足,今依古本。

”下句《韩非·喻老篇》引作“自见之谓明”,误,自见者不明,自知者方得谓之明。

《吕氏春秋·自知篇》曰:“败莫大于不自知。

”②强,敦煌作“疆”,古字通。

《吕氏春秋·先己篇》曰:“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即本老子。

子由曰:“我能克己复性,非力之所及,故可谓之强也。

”③景龙、敦煌本,下句无“者”字。

子由曰:“知足者所遇而足,则未尝不富矣。

虽有天下,而常挟不足之心以处之,是终身不能富也。

”《冲虚经》曰:“务外游不如务内观,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

”故求自足者,全在求足于内也。

④易顺鼎曰:“《意林》'亡’作'妄’,死而不妄,谓得正而毙者也。

河上本虽亦作'亡’,而注云:'目不妄视,耳不妄听,口不妄言,则无怨恶于天下,故长寿。

是亦读“亡”为“妄”矣。

’”亡、妄,古字通用。

鸠摩罗什曰:“在生而不生曰久,在死而不死曰寿。

”案:死而不亡者,非指形不亡也,在神而不亡者,犹今之言精神不死者是。

吴澄曰:“老子之道,以昧为明,以弱为强。

而此章贵明强者何也?曰老子内非不明,外若昧耳;内非不强,外示弱者。

其昧其弱,治外之药。

其明其强,守内之方;其实一也。

”推此以及其他,则无不通矣。

总阐修道心印第一承上章主以抱道守朴知止之旨,而开示修道证道之心印,以为自行自验与入道成道之门。

夫道贵行证而不贵贵知解;既闻道矣,知守知止矣,尤贵能自求验证,俾得能即身作圣,即身成道,即身神化,而与天地共长生,与日月共久视,与宇宙共迁流也。

故曰本章画龙点睛句,全在以“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二语为玄微心印。

道德经圣解(四十五)

道德经圣解(四十五)
昔宋太祖语近臣曰:“朕读《老子》,至‘佳兵者,不祥之器,圣人 不得已而用之’。未尝不三复以为规戒。”为国者,于兵战之际,应知 其所以警矣!
《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 兵事则反之,以杀伐为主,以侵人之地,役人之民,亡人之国,为不二 目的。唯强弱不可恃也,胜败不可必也,存亡不可料也,而死伤则双 方不可免也。故老子复又揭橥:“夫唯兵者不祥,物或恶之,故有道 者不处也。”
若迫不得已而用兵时,亦以恬淡为上。盖恬淡犹有仁人之心存 焉,存仁心而兴仁兵,举义师,为救亡图存,以反侵略救天下为己志, 则战必胜矣!盖仁者无敌于天下,以其非为一人战,而系为天下战 也。仁则有慈,义则有勇;故曰:“天将救之,以慈卫之。”盖以慈战则 勇,以义战则胜,以仁战则天下乐推而不厌!用是能守则必固,攻则 必克,而寡可以胜众,弱可以胜强,小可以胜大,人可以胜天;以其能 转胜败之数,而翻存亡之势也。
若不得已而用兵,亦以恬淡为上,当行而行,适止则止,不可以 胜为美,则兵战之事亦无已时,至其极也,终必困于战而亡于兵也。故 孙子不取“百战百胜”,而贵“不战而屈人之兵”。若以胜为美,以兵 为务,是乐杀人矣。乐杀人者,恒不可得志于天下。故欲得志于天 下者,应以行道为不二法门。
④魏源《老子本义》引晁氏说之曰:“王弼《老子注》谓‘兵者, 不祥之器’以下至末,皆非老子本文。王氏道曰:‘自兵者不祥之 器以下,似经注相间,疑为古之义疏,混入经文者。’源案:王弼此 章注已阙,晁氏生宋初,故犹及见之;但文句相沿已久,今并仍其 旧。”
叟案:晁说是,今从之,将经文之可疑者,用括号括之,置而不 解。并兼采魏说,仍予加注。
⑩丧,景龙本作“哀”,各本均作“丧”。又《道藏》张君相汇刻 四家注,此章末引王弼注曰:“疑此非老子之作也。”今本无可考, 以全章无注也;王弼此章无注,以其疑非老子文也。

道德经圣解(七十六)

道德经圣解(七十六)

道德经圣解(七十六)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奥。

①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②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③人之不善,何弃之有?④故立天子。

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⑤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

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⑥【注释】①奥,《玉篇》:“深也,内也;主也,藏也。

”《广雅·释诂四》注:“藏也。

”奥有藏意,故有覆盖庇荫之义。

王弼注曰:“奥,犹暧也,可得庇荫之辞。

”此句言道为万物之庇荫。

又义蕴深秘,不易窥见者皆曰奥,故亦有奥妙玄秘莫究之义,正首章所谓“玄之又玄”者是。

②傅奕本“之”下有“所”字。

此言善人化于圣人之道,益进于善,以止于至善,故道为善人之宝;不善人化于圣人之道,可以改过迁善,以至于纯;故道为不善人之所保。

③此句河上本及王弼本作“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入”断句,且“行”上无“美”字。

《淮南.道应训.人间训》引作“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俞樾谓今诸本脱“美”字。

奚侗曰:“各本脱下‘美’字,而断‘美言可以市’为句,‘尊行可以加人’为句,大谬。

兹从《淮南.道应训.人间训》引订正,二句盖偶语,亦韵语也。

”④何,成玄英《道德经义疏》唐人写本残卷作“奚”,顾本成疏:“奚,何也。

”是成本作“奚”。

⑤拱,傅奕本作“珙”。

易顺鼎谓:“拱璧即珙璧。

”案:《说文》无“珙”字,《玉篇》:“珙,大璧也。

”《左传.襄廿八年传》云:“既崔氏之臣曰:‘与我其拱璧,吾献其柩。

’”杜预注“崔氏大璧”,《正义》:“拱,谓合两手也。

”古人献物,轻者在前,重者在后,此句乃言贡物当以驷马在璧之前,故“拱”字当以“合两手”解之为佳。

王弼注谓“拱抱宝璧”是也。

傅奕本及易氏之言皆误。

⑥求以得,王本及景福本作“以求得”。

谓善人化于道,则求善得善;有罪者化于道,则免恶入善。

此道之所以为天下贵也。

总阐道为万物之主宰第一道者,先天地生,先天地存,且又生天地生万物,而生生无息。

故能为天地母,尤能为万物主,乃宇宙之真宰。

道德经圣解(五十七)

道德经圣解(五十七)

道德经圣解(五十七)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①无有入无间。

②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③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④【注释】①敦煌本无“骋”字。

焦竑曰:“驰骋,役使也。

不曰刚强而曰至坚,变文叶韵也。

”坚、间,元真通韵。

叟案: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御”。

水乃天下之至柔,然贯穿金石无孔不入者,亦唯水而已。

此乃举水为喻,以明柔弱可胜刚强,并证其“用柔原理”之非虚语也。

②《淮南子》引作“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傅奕本同。

刘师培认为古本如是。

景龙本作“无有入于无间”。

此从河上、王弼、御注本。

叟案:作“无有入无间”,义深远矣。

王道曰:“无间,无隙也。

”③景龙本无“吾”字,此从河上、王弼本。

水性至柔,其力莫强;人君无为,天下自化。

此言因水以悟道耳。

④不言之教,即不以言教,而以身教行教道教。

道贵无言,有言则有迹,故一落言诠,即非大道。

老子体天行无言,故“以不言为教,以无为为利”。

总阐无为无言之教第一道贵柔弱,而不贵刚强。

刚不能克刚,强不能克强;以刚克刚,其刚必折;以强克强,其强必摧;故克刚强者,唯柔弱能之。

故驰骋天下之至坚者非至坚,而为天下之至柔;积柔可以胜刚,集弱可以胜强;内刚强以为体,外柔弱以为用者则尤然。

如再以气为喻,则更可证至柔可驰骋至坚,以其为“无有入无间”也。

以无入有,则巨细无所不入,故虚空能容一切有形,亦能遍入一切有形;气为至柔者也,有气而无形,然亦无有不入,无坚不入。

水为有形之至柔者,然而穿山入地,浸润万物,无所不至,而攻坚强者,则莫之能御。

其极主“用柔原理”以为道者,亦即此也。

而由其“无有入无间”之道,而知“无为”之益!无有则无不入,无为则无不为,无言则无不言,无知则无不知。

是以老子结之曰:“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天下皆知刚强之为用,而不知柔弱之用;皆知用有,而不知用无;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之更为大用也;皆知有为之为,而不知无为之为,实更为无不为也。

道德经圣解(五十六)

道德经圣解(五十六)

道德经圣解(五十六)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②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

③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④人之所教,我亦教之;⑤强梁者,不得其死。

吾将以为教父。

⑥【注释】①(一)奚侗曰:“道与易,异名而同体。

此云一,即太极;二,即两仪,谓天地也;天地气合而生和,二生三也。

和气合而生物,三生万物也。

”(二)吴承志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一、二、三,三字,亦当读为天、地、人。

谓道生天,天生地,地生人也。

”(三)苏辙曰:“夫道非一非二,及其与物为偶,道一而物不一,故以一名道。

”(四)大田晴轩:“道,理也。

一,一气也。

庄周所谓‘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是也。

二,阴阳也。

三,形气质之始也。

第十四章曰:‘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盖此三也,意谓道生一气,一气分为阴阳,气化流行于天地之间,形气质具,而后万物生焉,故曰‘三生万物’。

”(五)蒋锡昌:“有一即有二,有二即有三,有三即有万,至是巧历不能得其穷焉。

老子一二三,只是以三数字表示道生万物,愈生愈多之义。

如必以一二三为天地人;或以一为太极,二为天地,三为天地相合之和气,则凿矣。

”②《淮南.精神训》引此句,高诱注:“万物以背为阴,以腹为阳。

”《文子.上德篇》:“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和居中央,是以木实生于心,草实生于荚,卵胎生于中央。

不卵不胎,生而须时。

”焦弦曰:“凡动物背止于后,阴静也。

耳目口鼻居前,阳动。

植物背寒向暖亦然。

故曰:万物负阴而抱阳。

而冲气则运于其间也。

”蒋锡昌曰:“负亦抱也。

《淮南·说林》:‘负子而登墙。

’ 高注:‘负,抱也。

’万物负阴而抱阳,言万物阴阳相抱,五十五章所言,牝牡之合’也。

”叟案:冲和之气,未有不柔弱者,“故人之生也柔弱,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弱,死也枯槁”,凡乖戾不和之气则坚强矣。

故万物之生,必常不失此冲和之气,而后得天之生道,反是则死道矣。

此章乃继阐弱者道之用。

道德经圣解(八十一)

道德经圣解(八十一)

道德经圣解(八十一)道德经圣解(八十一)----萧天石(2012-03-31 22:58:25)转载▼标签:杂谈分类:道门语要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宝之;①一曰慈,二曰俭,②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③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器长。

④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⑤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⑥【注释】①持而宝之,御注作“保而持之”,王弼本作“持而保之” 。

范应元谓:“韩非、王弼、傅奕同古本。

”是范所见王本作“持而宝之”,当据改正。

②俭,节俭而不妄费之谓俭,王弼解“俭故能广”,亦曰:“节俭爱费,天下不匮,故能广也。

”此为一般之通解,若广其义而言之,俭,约也;《文选·潘岳笙赋》:“始秦终约。

”注:“俭也。

”其次,《淮南子·主术》:“所守甚约。

”注:“要也,少也。

”是约又有简要意,道家重“守简以御繁”,亦即守约也。

再次,约又有屈曲意,《楚辞· 招魂》:“土伯九约。

”注:“屈也。

”此即“屈则伸”、“曲则全”之旨也。

此皆与《道德经》中“相对原理”之甚深玄义合。

由下文之“俭故能广”,即可证之。

③敢,罗振玉曰“敦煌辛本无‘敢’字。

今河上、王弼及诸通行本,均作‘不敢为天下先’”。

叟案:无“敢”字,义深长矣高远矣。

圣人之于天下,自做主宰,其“不为天下先”,乃出之于自然之行为,一提“不敢为”,则非自然而然之行为,其为德亦为下德矣!特从敦煌辛本故改正。

又河上本注“慈”曰:“爱百姓若赤子。

”注“俭”曰:“赋敛若取之于己也。

”注“不敢”句曰:“执谦退不为倡始也。

”④成器长,敦煌壬本“成”上有“为民”二字。

又范应元本“成器”上有“为”字。

韩非子《解老篇》作“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

刘师培曰:“古本‘成器长’上有‘为’字。

成器者,大官也……今本脱‘为’字,义不可通。

”当据增改。

此乃言圣人抱有慈心,然后士兵能有防御之勇。

圣人俭啬无事,则民自富而能广无所匮。

道德经圣解(三十三)

道德经圣解(三十三)

道德经圣解(三十三)道德经圣解(三十三)----萧天石(2011-05-23 16:21:02)转载▼标签:杂谈分类:道门语要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①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②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③此三者,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④见素、抱樸,少私、寡欲,⑤ 绝学、无忧。

⑥【注释】①纪昀曰:“《永乐大典》本‘绝圣’二句,在‘绝仁’二句之下。

” 又“弃知”,景龙本作“弃智”。

御注、遂州本等均作“知”。

叟案:作“智”是。

以承前章“智慧出,有大伪”,而申言智不可用也。

②绝仁,景龙本作“绝民”。

误。

各本均作“仁”。

此承上章“大道废,有仁义”,而申言仁义不足为用也。

弃义,高亨本作“去义”。

③高亨《老子考诂》作“绝巧去利”。

二“去”字,均不若用“弃” 字佳。

④魏稼孙曰:“御注‘为’上有‘以’字”。

敦煌本作“此三者为文不足”,无“以”字,此据景龙、景福本。

文,文饰也。

言用圣智、仁义、巧利三者,为文饰以治天下,不足为用,故令其有所属。

属,即指下文之三事也。

⑤樸,景龙、河上、顾、范本作“朴”,此据王弼、傅奕本。

本章各本至此为止,无“绝学无忧”语。

⑥绝学无忧,各本属下章为首句。

蒋锡昌注二十章曰:“此句应属上章。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谓唐张君相三十家老子注,以‘绝学无忧’一句,附‘绝圣弃知’章末,以‘唯之与阿’,别为一章,与诸本不同,当从之。

归有光、姚鼐亦以此句属上章,是也。

”叟案:此句系本章义长,系二十章则与全章文义不贯。

绝学一义,无忧一义,与上二句联文。

历代学人,多作绝学则无忧解,通则通矣,合于圣义则未也。

总阐大道解惑玄要第一上古之世,人皆能顺其天行,因其目然,浑朴无华,顺帝之则,率性全真,动与天随,浑浑沌沌,无思无虑,不竞不争,无知无欲。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各适其适,各安其安,各正其性命之情,而自与大道合。

且不期合而自然合,本来如是即如是,不假心力智慧修为以穿凿于其间。

故与道合一者,即所以全其天真与天合一也。

凡与天合者,莫不全其天性神性,纯一不二,而神乎其神者也。

道德经圣解(五十九)

道德经圣解(五十九)

道德经圣解(五十九)道德经圣解(五十九)----萧天石(2011-07-12 15:12:40)转载▼标签:杂谈分类:道门语要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敝。

①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②大直若屈,③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④躁胜寒,静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⑤【注释】①河上、王弼本作“弊”,傅奕本作“敝”。

大成者,无物不成而若无成,故若缺,而其用敝。

②范应元谓王弼古本作“大满若盅”。

蒋锡昌谓“‘满’字以汉惠帝讳而改”,故本字即为“盈”。

《淮南·原道训》:“冲而徐盈。

” 注:“盈,虚也。

”案:此句与上句为对,言道之用无穷,有如大盈之器,唯虚能盈,故曰大盈若冲,而其用不穷。

③傅奕本“屈”作“诎”。

④此数句乃阐明“反者道之动”之意。

盖道之体,若冲非盈,若屈非直,若拙若讷;亦唯因其体之非盈、非直,亦拙、亦讷,乃能成其用之盈、直、巧、辩,是真成道用之大者也。

⑤二十六章“静为躁君”,静躁相对应,故蒋锡昌谓:“此文疑作‘静胜躁,寒胜热’。

”《说文》“躁”作“趮”,疾也。

范应元谓:“躁极则寒,寒则万物凋零;静极则热,热则万物生长。

是知躁动者死之根,清静者生之根。

故知清静者,以为天下之正也。

”此言体道而行者,当常以清静为正。

总阐清静为天下正大道以虚无为体,以自然为宗;与天地同其造化,与日月同其升恒,与阴阳同其终始。

故能无生而无不生,无有而无不有,无为而无不为,无成而无不成。

圣人法之,以为修道之本,而以虚无为守,以天行为行,以清静为正,以因循为用,以寂寞恬淡,全性全真为德,以循环往复,正反互用为功,而至于无极。

复以无不生也,故能大生;无不有也,故能大有;无不为也,故能大为;无不成也,故能大成。

唯天地之为道,大不可极,极则必反!故老于之于道,虽正反均相对以生,相对以存,然其于用也,则概主守反而用反。

反复归正,即反复归道矣。

或守正而用反,或守反而用正,或正反两用而两存之,或正反两不用而两去之。

故曰:无正而无不正,无反而无不反,要皆一归于无体而无不体,无用而无不用。

道德经圣解(三十六)

道德经圣解(三十六)

道德经圣解(三十六)第二十二章曲则全,①枉则直;②洼则盈,③敝则新;④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

⑤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⑥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⑦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⑧诚全而归之。

希言,自然。

⑨【注释】①曲,《说文》:“象器受物之形。

”《易·系辞》:“曲成万物而不遗。

”疏:“屈曲委细说礼之事。

”言乘变应物,不系一方者也。

又《中庸》:“其次致曲,曲能有诚。

”注:“曲,犹小小之事,朱注一偏也。

”王弼注“曲则全”曰:“不自见,则其明全也。

”严复曰:“曲,一部分也,举一部分则全体见矣。

故《中庸》曰:其次致曲。

天下唯知曲之为全者,乃可以得,故西人重分析之学,朱晦庵亦言大处不行,终由小处不理也。

”亦通。

《书·洪范》:“木曰曲直。

”《传》:“木可以揉曲直。

”可揉则其性柔,而可随圆就方也。

《诗》:“乱我心曲。

”《传》:“心曲,委曲也。

”《庄子》有“卷曲”、“拳曲”之词,言木之卷曲委曲者,以不才而得全也。

能自委曲则自柔矣。

又“曲”有隐微意,隐微之处,其真机最微而其成最大,故《中庸》曰:“曲能有诚。

”诚者,天之道,故曰“曲则全”也。

②枉,古文('木’旁,上'山’下'王’)。

《说文》:“衺曲也,从木(上'山’下'王’)声。

”《广雅·释诂》:“('木’旁,上'山’下'王’),诎也。

”诎者,屈也。

枉则直,景龙、遂州、傅奕三本作“枉则正”。

《淮南》引作“直”,诸通行本均作“直”。

“直”有“伸”义,屈己以从人,则自伸也。

孟子曰“枉尺而直寻”者是。

高亨认应作“正”字,“全、新”为韵,“正、盈”为韵。

③洼,《道藏》河上本作“窊”,洼之古文。

《说文》:“窊,污衺下也。

”彭耜释文:“塪也,地洼则水满,言谦德常盈。

”④敝,御注、遂州、河上本作“弊”。

今通行本作“敝”;败也、坏也。

⑤惑,景龙本作“或”,各通行本作“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特问礼于老子,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孔子复进而言仁义。老子曰:“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觏而多责。夫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肤,则通昔(夜)不寐矣。夫仁义■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吾子亦放风而动,摁德而立矣;又奚杰然,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邪。且子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者,若是而已。”
????孔子曰:“请问游是。”老聃曰:“夫得是,至美至乐也。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孔子曰:“愿闻其方。”曰:“草食之兽,不疾易薮;水生之虫,不疾易水;行小变而不失其大常也!喜怒哀乐,不于人胸次。夫天地也者,万物之所一也。得其所一而同焉,则四肢百体将为尘垢,而死生终始将为昼夜;而莫之能滑,而况得丧祸福之所介乎?弃隶者,若弃泥涂,知身贵于隶也。贵在于我,而不失于变;且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夫孰足以患心已!为道者,解乎此。”
????《道德经圣解》一书,除上述与世人异,并言人之所未言,明人之所未明者外,即为其将全书取精撷华,而系统地归纳为二十四大原理原则,纲举目张,以昭示于世人,使知有所守,有所法,大无或遗,小无不备,千古来未之有也。兹特为归纳而分举如下:
????1.乾坤原理,2.宇宙原理,3.自然原理,4.无为原理,5.循环原理,6.天道原理,7.相对原理,8.玄同原理,9.生生与唯生原理,10.守中与养中原理,11.用反与反用原理,12.用无与无用原理,13.用虚与虚用原理,14.玄牝原理,15.性命原理,16.返璞还醇原理,17.归根复命原理,18.清虚静定原理,19.无我无争原理,20.非兵非战原理,21.无事无治原理,22.君学圣学原理,23.圣功神化原理,24.先天无极原理。
????此外,如修道修德心法,养性修真心法,长生久视心法,道化人生与道化世界心法等等,无不彻肤见髓,自著心传。且凡有所见,要皆不求与老子合而自然合,不求与老子同而自然同也。
????昔苏子瞻赞子由《老子解》一书有日:“使战国有此书,则无商鞅韩非;使汉初有此书,则老孔为一;使晋宋间有此书,则佛老为不二。不意老年见此奇特。”而深叹为观止矣!故无逸子直认:“《老子》为万世不朽圣典。”并日:“赵普谓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若于《道德经》,通其片言只义,亦可以为帝王师,为万世法。”吾于《道德经圣解》一书,校读既究,对于子瞻与无逸子二先生言,亦深具有同感焉!彼二子如得读遁叟斯编,其赞叹不知又为如何矣!
????一九八三年六月曹哲士于文山精舍
卷后小启
????本书名为《道德经圣解》,遁叟认为:旨在“以道传道,以德传德,以心传心,以圣继圣”十六字为心传,而万变不离其宗。
????全书原选列入《中国子学名著集成》千古名著内,全以善本丛书为主,列为道家子部《道德经名著选辑独一无二之第一本书。继而自由出版社除选列入《道藏精华》第十六集之四外,复应海内外读者要求,列为《中华文化丛书》,印单行本普及发行。其原在《中国子学名著集成》书中之序文及提要文,一仍其旧,录于卷首,以志备忘耳。唯遁叟选辑之历代《道德经名注》凡八辑,分别每辑各为撰序,亦共为八篇,此则八序中之一耳,如将八序合而观之,则可得其全矣。又次,本书原有“卷前小启”一文,兹特以此代之,藉兹说明缘起云耳。
《道德经圣解》一书,世人多谓为“自有老子解本以来,一部‘超迈前古,横绝当世’之空前老子解本”。查《老子》原书凡八十一章,遁叟除逐章考证注释,重新句断原文,以张圣义,藉明圣功外,复奠以“参证章旨”一文,以补其神髓之不足。因是全书共得一七五章圣解。详考其“参证章旨”诸文,共凡九十四章,所举无不言言见道,直彻天人!上承羲易,下开万流;字字真机,圆融见谛,而一归于“道”。凡所著新义,正如无逸子所谓:“斯书实能开二千余年来前人未开之口,下二千余年来前人未下之笔!藉能畅阐心法,传万古不传之绝学。”平心论之,实不为过。或谓斯书不应只作为《道德经圣解》读,而应作为“道统圣脉”与“大易圣解”读,良以老子深于《易》者也。
????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然为宗,以道德为体;以清静为正,以无为用;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损为益,以诎为伸;以无知无欲为教,以无身无己为训。以利而不害普物,以反而自成济道。以柔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以返朴还淳为修,以归真复命为纪;以自隐无名为务,而淡然独与神明居。人皆取先,己独取后;人皆取实,己独取虚;人皆求福,己独曲全;人皆贵得,己独不争;人皆贵有,己独尚无。凡有所行,与世反矣!故不为世知。其为道也,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渊渊乎其不可测也。老子者,其古之博大真人哉!
?老子新传
????新传系据《史记》与《庄子》,而为之整理补充。《史记·老子传》,系与《庄子申韩合传》,虽较墨子为详,然远不若《孔子世家》。孔子问礼于老子,叹其犹龙,而传中所记,仅寥寥数语;若仅止乎此,孔子当不致兴犹龙之叹也。前人史料,可资参证者,最要者厥唯《庄子》一书。庄之于老,犹孟之于孔也,故其记述较详。且为一大思想家作传,应使人读其传即可由之而想见其人,并由之而得其中心思想之主旨概略。余生也晚,不得见老子,然读其书,犹想见其人,向往之心,无时或已!故特重为之撰新传,藉张绝学之幽眇,而正二千余年来之简失焉!凡所引述,均有本源;于两千余年后,传两千余年前之大圣,并欲有以张道家之统绪,弘老学之心传,若妄为臆说,则不足以昭信于后人矣。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未闻道,求之于度数而未得,求之于阴阳而未得,复南之沛,往见老子。老聃新沫(沐),方将披发而干,■焉似非人。孔子便而待之,少焉见曰:“丘也眩与?其信然与?向者先生形体,掘若槁木,似遗物离人,而立于独也。”老聃曰:“吾游于物之初。”孔子曰:“何谓邪?”曰:“心困焉而不能知,口辟焉而不能言,尝为汝议乎其将。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消息满虚,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曰有所为,而莫见其功。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归;始终相反乎无端,而莫知乎其所穷。非是也,且孰为之宗?”
????附记
????本新传共分为十段:一、叙老子姓名里居。二、叙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三、叙孔子南之沛问道于老子。四、叙孔于归而赞老子。五、叙老子西隐著书。六、总叙老子学旨。七、插叙老莱子。八、插叙周太史儋并述老子年寿。九、叙老子后嗣世系。十、叙儒学与老学之互诎,实则无所用其分也,以为总结。P6-9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邛太傅,因家于齐焉。
????老子无为自化,清静自正。贵道德而小仁义,轻礼法,贱兵刑。世之学老子者,则诎儒学,儒学亦诎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夫天下,殊途而同归,一致而百虑,至乎其极,大通于一,岂有分邪?是谓玄同!玄同者,天地万物与吾一体,无不同也,无不通也,无不化也。
????遁叟尝谓:“老子深于《易》,尤深于‘归藏易’。”并常谓:“孔子于《易》法乾,老子于《易》法坤。”又谓:“孔子得《易》之髓,老子得《易》之神。”续又谓:“孟子得《易》之用,邵子得《易》之体,周子(濂溪)得《易》之几。”夫体可状可言,而神无形无名。遁叟法“老子易”者也,故其于世间法,亦常自谓:“独背时趋,无能迎合新潮。”其实在内心观念里,常谓:“宇宙如圜(○),周而复始,始复返终,无始无终,无新无旧。周而复始,始复返终者,为一大循环,为一大圆周(○);即新即旧,即旧即新,且复如循环之无端,不可纪极。其要在能善体之,而善悟之耳。”其所开示,一言一语,一机一窍,无不可破众生之惑,而启万世之迷也。此对孔老二圣“法易之异同”及其神髓之指点,千古来无人道及,以其自得之也!自得于心,自得于道,且复具有前修也。
????最后,兹值本书再度单独发行伊始,特请由遁叟为撰“圣解提要与全书读法点睛”一文,冠于卷首,以明心法,而藉资启迪来者!因而不惜金针,复得十二条得未曾有之启示,语语开玄,言言见道,诚不失为“画龙点睛”之笔法!非故为谀言也。凡有所说,无不别开生面,掷地有声,诚“眉毛拖地人”之慈悲法语也。并承本著者立场,有关校雠之事,详述其原委,为本社省却许多笔墨,且尤见亲切。兹值出版伊始,特书数语如上,用志不忘耳,是为小启。
????老子不云乎:“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注:各本作‘可以为天下母’,此据遁叟圣解本改正。范应元本及王弼本同,详参圣解本二十五章注)。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老子于同章又日:“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注:参同上章)此“先天地生”,而“可为天地母”者,正是老子之所谓“道”也。道既先天地生,当亦先宇宙而存在矣。鹤林寺僧寿涯不亦云乎:“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物主,不逐四时凋。”此完全受“老子道”之影响,而有所悟有所见也。老子未言“先宇宙”而遁叟言之,其道一也。由“先天地道”,而体会出“先宇宙道”,其“心境”与“悟境”一也。遁叟认为:“先天地之学”与“先宇宙之学”,心也,神也,玄妙莫测,感而遂通之“灵感”也。与三教圣人玄修有得之千万种变化莫测之“自在神通”也。亦即人人本自具有之“自性神通”!修之即得,不修则不得也。圆机之士,分合皆可,非禅宗所谓“向上不传”也。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与孔子同时云。”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楚老莱子。老莱子之教孔子,示之以齿之坚也,六十而尽,相靡也。常枞之徒,同尚柔者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