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合集下载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上海的弄堂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上海的弄堂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上海的弄堂一、教学目标1.了解上海的弄堂文化,掌握弄堂的形成、特点、发展历史等知识。

2.通过阅读上海弄堂的相关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审美和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家乡、珍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城市文化特色》第一课的阅读与讲解。

三、教学重点1.掌握上海弄堂的形成、特点、发展历史等相关知识。

2.理解弄堂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四、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弄堂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2.培养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和珍视。

五、教学方法1.课堂导读法:通过导读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进入阅读主题。

2.讲解阅读法:针对课文的重点、难点,讲解文化内涵及历史渊源。

3.合作探究法:通过分组,让学生讨论弄堂的文化特色,丰富课堂互动。

六、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与学生交流,探讨弄堂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体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阅读(20分钟)1.听取学生对弄堂的认知,引发学生对课文的思考。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标注生字生词、主要观点。

3.小组合作讨论,对课文进行进一步探究。

梳理重点(10分钟)教师针对重点难点做重点讲解。

合作探究(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弄堂的文化内涵、特点。

总结与归纳(5分钟)教师将讨论结果进行总结,让学生收获本次学习的知识和感悟,并进行总结归纳。

七、课后作业1.写一篇文章,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弄堂文化。

2.寻找身边的弄堂,记录下所见所闻。

3.用自己的话复述本节课关于上海弄堂的内容。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和探究,让学生了解到了上海弄堂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合作讨论的不活跃、思考不深入等,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做进一步提高。

沪教版6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精品】

沪教版6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精品】

六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教案(精品)第一单元春天来了 (3)一、春 (4)二春风 (6)三暖雨(岛崎藤村) (8)七、春夜喜雨(杜甫) (8)四花的话 (10)五系在风筝线上的 (12)六春的胡话 (15)八钱塘江春行(白居易) (17)九江南春(杜牧) (17)春天,春天在哪里? (19)第二单元平凡人生 (20)一0 长妈妈 (21)一一、七个铜板 (23)一二、邮差先生 (25)一三雪地贺卡 (27)一四刷子李 (29)一五哦!冬夜的灯光 (31)综合学习 (33)一日生活全记录 (33)第三单元为生命喝彩 (34)一六清贫 (35)一七生命的意义 (38)一八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41)一九“诺曼底”号遇难记 (44)二十百合花开 (46)二一启示 (49)第六单元生活中的科学 (52)三O 屋内旅行记 (53)三一巨伞下的城市 (55)三二西墙 (57)三三统筹方法 (59)三四一百个问号之后 (61)三五水中石兽真会向上游吗 (64)三六数字杂说 (66)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68)第七单元域外风情 (69)三七牛仔小镇记趣 (70)三八布鲁塞尔大广场 (72)三九马来的雨 (74)四十在埃及数骆驼 (77)四一韩国的泡菜 (79)第八单元先哲智慧 (81)四二《论语》八则 (82)四三天时不如地利 (85)四四口能言之,身能行之 (88)四五《吕氏春秋》两则 (92)四六树谷、树木、树人(外一则) (95)四七橘逾淮为枳 (98)四八螳螂捕蝉 (101)漫游成语世界 (105)第一单元春天来了单元目标知识:1、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体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手法。

2、学习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了解短句的特点机器表现力;4、了解童话的特点;5、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6、了解想象和联想及对比手法的艺术表现力。

能力:1、阅读朱自清先生的《匆匆》、《绿》等散文,选择一篇,写一段话点评赏析;2、尝试运用一连串的动词描写上海的春风,上海的人;3、设计几种花的话;4、写一篇回忆儿时的文章。

沪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沪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沪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注意力集中第1课时
教学目标
- 让学生了解注意力的重要性
- 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力惯
教学内容
- 学生自由讨论注意力的概念和作用
- 分组合作完成课本页码
教学重点
- 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力惯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自由讨论注意力的概念和作用
教学方法
- 小组合作讨论
- 师生互动
教学准备
- 教师:备课资料、课本
- 学生:课本
教学过程
1. 导入
- 老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注意力的作用和重要性。

2. 激发兴趣
- 让学生自由发表对注意力的见解,鼓励多角度思考。

- 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注意力在研究中的优势。

3. 研究目标
- 点名课本,让学生翻到“注意力集中”这一部分。

- 学生个别阅读教材,了解该部分内容。

4. 小组合作
-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一个课本。

- 要求学生整理出该部分的重点和关键词。

- 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共同完成任务。

5. 总结讲解
- 各小组派代表报告本组的整理结果。

- 教师对各组的贡献表示肯定和鼓励。

6. 课堂反思
- 教师和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和收获。

课堂作业
- 学生自主研究注意力相关知识,准备小组展示。

板书设计
- 注意力集中
- 注意力的重要性
- 注意力在学习中的优势。

沪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含所有课文教后记及反思)

沪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含所有课文教后记及反思)

第一单元春天来了单元目标知识:1、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体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手法。

2、学习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了解短句的特点机器表现力;4、了解童话的特点;5、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6、了解想象和联想及对比手法的艺术表现力。

能力:1、阅读朱自清先生的《匆匆》、《绿》等散文,选择一篇,写一段话点评赏析;2、尝试运用一连串的动词描写上海的春风,上海的人;3、设计几种花的话;4、写一篇回忆儿时的文章。

情感:1、感受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2、懂得热爱生活是发现生活之美的前提。

3、培养谦虚的品格;4、感受童年的美好,珍惜纯真的生活;5、学习释放自己的热情,让思绪轻舞飞扬,让生活充满情趣;6、感受春夜雨景的特征和西湖特别的韵致和情趣;7、感受七律读来琅琅上口的语言魅力;8、感受江南春天的景色和它所展示的深远、广阔而迷蒙的特有风情。

一、春朱自清教学目标:知识:1、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认识作者在写景中抒发感情的手法。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体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手法。

能力:1、品味重点句子的神韵。

2、阅读朱自清先生《匆匆》、《绿》、《威尼斯》等散文。

选择一篇,写一段点评析。

情感:感受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1、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体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手法。

2、习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手法。

教学准备:1、作者朱自清的相关材料。

2、朱自清先生的《匆匆》、《绿》、《威尼斯》等散文教后感:老课文新学法朱自清的名篇《春》依然在新教材中出现,并在一册课本的第一课,可见它的生命力。

但是在二期课改的形势下,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应以学生的自主感悟为主,而感悟的最佳方法就是朗读。

朱自清诗一样的笔调,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感悟,学生深深感受到春天勃勃的生机。

而通过朗读最喜爱的句子并谈谈读后各人的体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感悟能力,更使学生感到美丽的风景不仅在我们眼前,更在我们心中,只有用心感受才能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同样,只有用心感受,才能领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一千张糖纸》教案三篇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一千张糖纸》教案三篇

【导语】铁凝的《⼀千张糖纸》通过“积攒”糖纸这件平凡的⼩事,揭⽰了⼀个深刻的道理:欺骗对⼈是最深重的伤害。

读完⽂章,除了纯真、⾄善、唯美的童⼼给我们带来难以释怀的感动外,⽂章更犹如⼀帖清醒剂,令⼈深深感悟“童⼼不可欺”的真意。

⽆忧考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学习⽬标 1、认识诚信对⼈格形成的意义。

2、学习在故事叙述中插⼊“点睛式议论或抒情”的写作⽅法。

3、欣赏精彩的⼼理描写。

⼆、学习准备:预习课⽂ 三、学习过程 ⼀、交流预习感知内容 板书:积攒糖纸 对故事的感受 (⼀)师⽣共同探讨学习重点 1、质疑 2、讨论得出学习重点 1)、我们为什么要攒糖纸? 2)、我们是怎样攒糖纸的? 3)、我对“⼀千张糖纸”故事有怎样的感受? i.⾃主、合作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1) A、商量后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1)、浏览,找出相应⼩节。

2)、⾃读,找出相应语句。

3)、合作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法,解决问题。

B、共同解决问题 2、出⽰句⼦: 1)、是啊,什么叫累呢?我们从来没有思考过累的问题。

……“累”距离我们是多么遥远呵。

2)、那该是怎样⼀笔财富,那该是怎样⼀份快乐!更何况,这财富和快乐将由我们⾃⼰的劳动换来呢。

3、读句⼦,说说两句句⼦写出了什么? 4、作者在⼤段的叙述中,穿插了⾃⼰内⼼的意见、看法。

这就是点睛式议论。

5、解决问题(2) A、作者在写攒糖纸过程的时候,选择了很多典型的细节。

B、读第8⾃然段,找这样的典型细节。

板书: 买糖、吃糖——寻找、追随——等待、捡起——盼望 C、再读这⼀⼩结,体会这细节描写的好处。

D、⼩结:作者通过这样的细节描写,写出了我们的天真、纯情。

但追求、盼望得越真切,失望也就越深切。

6、解决问题(3) A、读最后⼀部分,谈谈⾃⼰对“⼀千张糖纸”的看法。

B、辩论赛:我对“表姑的⾏为”的看法。

ii.课外延伸 1、辩论赛的延伸:课后收集相关资料(故事、名⼈名⾔)来为⾃⼰的“看法”寻找充⾜的论据,准备再次辩论。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西墙》教案设计【三篇】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西墙》教案设计【三篇】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西墙》教案设计【三篇】导读:本文沪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西墙》教案设计【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标:1. 培养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与习惯;2. 了解我们一家人为拯救西墙所付出的努力,理解人类凭借着自身不屈服恶劣环境的精神;3. 学会依靠生活中的科学常识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教学重点:了解我们一家人为拯救西墙所付出的努力,理解人类凭借着自身不屈服恶劣环境的精神,依靠生活中的科学常识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过程:一、引入:1. 夏天的雷阵雨大家都领教过吧?同学们,你们能给老师描述一下夏天的雷阵雨时的风、雨吗?2. 简介作家谢宗玉。

谢宗玉:中国作协会员。

1972年生,湖南长沙人。

著有长篇小说《天地贼心》、散文集《田垅上的婴儿》、《村庄在南方之南》等3部。

共有40多篇(次)散文和小说入选中国年度优秀散文和小说选。

有10多篇散文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和读本。

散文集《田垅上的婴儿》曾全票通过“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03年卷终审。

二、沉浸文本,整体感知1. 教师范读课文一二两段,学生读接下来的段落,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适时进行词语理解。

2. 散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3. 学生轻声读课文第一节,划出新屋落成后西墙命运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三:体验文本,品味语句,理解课文1. 速读课文4—8小节保护西墙的过程,了解西墙的生命历程,用“--------”划出有关的语句,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

2. 随着西墙的变化,“我们一家人”的情感又有了哪些变化,用“ ”划出有关词句,也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

3. 再读课文,划出比喻新奇和拟人拟物出人意料的句子,找出最欣赏的两句,说说欣赏的理由。

4. 圈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讨论交流,体会对人生、对理想的深层次思考。

5. 默读课文,文章中哪些内容打动了你?是生活的艰辛还是浓浓的亲情?全班交流。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巨伞下的城市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巨伞下的城市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巨伞下的城市一、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的交通问题,思考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方式。

2.阅读文学作品,对作者的用词和结构进行分析。

3.学习运用对比、排比、描绘等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学生理解城市交通的问题,与怎样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相关的词汇。

2.学生对排比、对比和描绘等文学手法的理解,以及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文《巨伞下的城市》。

2.电子白板、音响、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

3.黑板、笔、教案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老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呈现一些城市交通问题的图片,并向学生展示一张使用巨伞、可以自由伸缩的交通工具。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交通问题,以及如何解决交通问题。

2. 阅读文本•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读课文《巨伞下的城市》并记录一些词语和重要句子。

•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并总结。

•同学们在课本上默读。

3. 分析文本•运用多媒体设备,老师呈现文本中使用的排比、对比和描绘等文学手法,并分析其使用效果。

•学生理解手法的使用效果。

4. 课堂讨论•聊一聊在大城市中行驶交通工具的好处和坏处吗?•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讨论如何减少大城市交通拥堵和污染。

5. 总结反思•课程结束后,让学生回顾之前讨论的城市交通问题,思考可能的解决方法,并和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思考。

•学生们分享自己对文学手法的理解。

•课后可以帮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

五、教学要点与注意事项1.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学生思考和表达。

2.学生们的反应和问题应得到及时回答和处理。

3.要把文学鉴赏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4.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水平,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90页精品】沪教版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90页精品】沪教版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六年级第二学期教案第一单元春天来了 (2)一、春 (3)二春风 (5)三暖雨(岛崎藤村) (7)七、春夜喜雨(杜甫) (7)四花的话 (9)五系在风筝线上的 (11)六春的胡话 (13)八钱塘江春行(白居易) (15)九江南春(杜牧) (15)春天,春天在哪里? (18)第二单元平凡人生 (19)一0 长妈妈 (20)一一、七个铜板 (22)一二、邮差先生 (24)一三雪地贺卡 (26)一四刷子李 (28)一五哦!冬夜的灯光 (30)综合学习 (32)一日生活全记录 (32)第三单元为生命喝彩 (33)一六清贫 (34)一七生命的意义 (36)一八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38)一九“诺曼底”号遇难记 (40)二十百合花开 (42)二一启示 (44)第六单元生活中的科学 (46)三O 屋内旅行记 (47)三一巨伞下的城市 (50)三二西墙 (52)三三统筹方法 (54)三四一百个问号之后 (56)三五水中石兽真会向上游吗 (58)三六数字杂说 (60)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62)第七单元域外风情 (63)三七牛仔小镇记趣 (64)三八布鲁塞尔大广场 (66)三九马来的雨 (68)四十在埃及数骆驼 (70)四一韩国的泡菜 (72)第八单元先哲智慧 (74)四二《论语》八则 (75)四三天时不如地利 (77)四四口能言之,身能行之 (79)四五《吕氏春秋》两则 (81)四六树谷、树木、树人(外一则) (83)四七橘逾淮为枳 (85)四八螳螂捕蝉 (87)漫游成语世界 (89)第一单元春天来了单元目标知识:1、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体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手法。

2、学习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了解短句的特点机器表现力;4、了解童话的特点;5、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6、了解想象和联想及对比手法的艺术表现力。

能力:1、阅读朱自清先生的《匆匆》、《绿》等散文,选择一篇,写一段话点评赏析;2、尝试运用一连串的动词描写上海的春风,上海的人;3、设计几种花的话;4、写一篇回忆儿时的文章。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月下独酌》教案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月下独酌》教案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月下独酌》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文学习掌握固定词组的用法;2.学习古诗词鉴赏方法;3.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和欣赏能力,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二、教学重点1.熟练掌握固定词组的用法并能在文章中灵活运用;2.掌握古诗词的鉴赏方法;3.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和欣赏能力,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三、教学难点1.熟练掌握文章中的固定词组并能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2.帮助学生理解并鉴赏古诗词中的意境及其表达方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月下独酌”一词,鼓励学生谈谈自己对此词的理解,并思考这样的词语出现在课文中的含义。

2. 预习请学生先自行阅读课文并标记生词和难懂的词语。

3. 阅读阅读文章中的每一个段落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这一段落主要讲了什么?•你认为这一段话表达了什么意思?•有哪些词语或者短语在这一段中出现并且你不太理解或者不太熟悉?4. 固定词组的运用•“借问”、“何似”、“应是”等固定词组是本文中比较常见的。

请学生思考这些词组都有哪些常用的语境,以及它们在文章中的精确表达含义是什么?•让学生想象自己在写类似的文章时如何运用这些固定词组。

5. 诗词鉴赏请学生认真阅读文章中的诗词,然后回答以下问题:•这首诗出自哪位诗人之手?他是个怎样的诗人?•这首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学生自行思考并标注。

6. 仿写要求学生仿写此诗,注意运用固定词组,并注意表达方式和节奏感。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们掌握了固定词组在文章中的运用方法,学习了鉴赏古诗词的方法,提高了自己对美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同时,本堂课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难忘的英格丽·褒曼》教案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难忘的英格丽·褒曼》教案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难忘的英格丽·褒曼》教案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并掌握《难忘的英格丽·褒曼》的大意及中心思想;•学习相关生词和成语,增加词汇量;•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和语文素养;•通过本篇文章教育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教学内容2.1 课文回顾•谈谈自己经常看什么书籍,喜欢哪些类型的书;•读一读课文《难忘的英格丽·褒曼》;•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及难点;•学习生词和成语。

2.2 练习和巩固•练习朗读课文,提高阅读水平;•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课文主题;•写一篇随笔或书评。

3.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并掌握《难忘的英格丽·褒曼》的大意及中心思想;•学习相关生词和成语;•练习朗读课文,提高阅读水平;•分组讨论课文主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4.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学习生词和成语;•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及使用。

5. 教学准备本节课所需的教学准备如下:•课文《难忘的英格丽·褒曼》;•音频设备;•PPT或黑板、白板等教学工具。

6. 教学步骤6.1 热身活动让学生讲一讲自己喜欢看什么书籍,可以请他们分享自己读过的一本好书或者推荐一本他们想读的书。

这个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6.2 呈现课文呈现课文《难忘的英格丽·褒曼》,可以使用幻灯片或直接在黑板、白板上呈现。

老师可以提前听一遍录音,熟悉一下文中的重要语言点,以便在讲解时能够更加流畅。

6.3 解读课文•第一遍阅读:为学生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全班同学跟随着录音读,同时老师可以边读边指导学生发音和语言语调,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

•第二遍阅读:让学生自己默读课文,老师在一旁指导,协助学生解决遇到的生词和难点。

•第三遍阅读:放一段时间的时间给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让他们理解和领会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6.4 教学点拨老师可以针对课文难点和生词做一些点拨和解释,让同学掌握更多的语言知识和应用技巧。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上海的弄堂》教案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上海的弄堂》教案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上海的弄堂》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上海弄堂的风貌和特点;2.理解“弄堂文化”对上海历史文化的影响;3.学习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一种地方文化;4.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习“弄堂文化”;2.听、读、理解、表达文本的内容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学生对于上海弄堂的理解和想象;2.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上海的弄堂》教材、PPT课件;2.学生准备:笔记本电脑、课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0分钟)教师利用图片或简短的视频,介绍上海弄堂的风貌和特点。

要求学生观察图片或视频,思考弄堂的特点,如窄巷、洗衣房、破旧房屋等。

2. 上课讲解(20分钟)教师在教材中选择“上海的弄堂”一篇文章进行讲解。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理解文中讲述事情的主要情节和人物性格,并注意其中出现的上海方言。

3. 讨论交流(30分钟)1.教师利用PPT课件来讲解弄堂文化并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弄堂文化对上海的影响和特殊意义,例如:弄堂里的邻里关系、风俗习惯等;2.引导学生针对弄堂文化的实际体验,展开讨论和交流。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或者列出一些问题,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参与。

例如:“你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弄堂文化’存在?”等。

4. 表达实践(40分钟)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用文字表达对“上海的弄堂”的感悟和对弄堂特色文化的思考。

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1.弄堂文化的价值:如包括对邻里关系的体贴、关心和帮助等;2.弄堂文化的表达:如包括长辈与年轻人的交流、方言的运用等;3.弄堂文化的反思:如弄堂文化存在的问题和刚需进行的改变。

5. 作业布置(10分钟)要求学生把自己写的文章发送到班级QQ群里,并在QQ群里进行讨论。

六、教学评价1.学生认知能力评价;2.学生表达能力评价。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天时不如地利》教案设计三篇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天时不如地利》教案设计三篇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天时不如地利》教案设计三篇篇一【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层层递进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排比句的表达作用。

2.正确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相互联系。

3.懂得“人和”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自觉为社会和谐尽一份力。

【课文题解】1.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奉为“亚圣”。

2.《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

【串讲课文】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孟子说:“得天时不如得地利,得地利不如得人和。

”原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翻译:譬如一座内城三里、外城七里的城邑,敌人包围攻打却不能取胜。

原文: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敌人围攻一定是选择得天时的时日了;可是没有胜利,这说明得天时不如得地利。

原文: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城墙筑得不是不高,护城河挖得不是不深,兵器和铠甲不是不锐利坚固,粮食不是不多;可是(当敌人进犯时)弃城逃跑,这说明得地利不如得人和。

原文: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所以说:限制人民不必靠国家的疆界,巩固国防不必凭山河的险峻,威服天下不必恃武力的强大(兵器和铠甲的锐利坚固)。

原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得到正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多,失去正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少。

原文: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翻译: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内亲外戚也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都归顺他。

原文: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让天下都归顺他的人,攻打连内亲外戚也背叛他的人,所以得道的人要么不打仗,要打仗一定会胜利的。

【课文结构】本文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第1句),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层次,(第2-4句),列举两个事例,从攻守两方面分别论证分论点。

2024年沪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2024年沪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④引导学生体会观察事物要有发现的眼睛——第三只眼。
⑤指导朗读。
6、小结:课文写莫泊桑拜师的经过,共写了他三次求教的情况,着重写了师生二人的对话,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看出什么?
(一是师生二人一个善教一个勤学的特点,二是写好作品必须从哪些方面方面去努力。)
7、齐读课文第二段。
三、精读第三段
1、过渡:再读三句话,莫泊桑牢记了老师的话吗?
①探听秘藏息壤的地方。
②请神鸟带在地上,说一声“长”,息壤便伸展开来,赶退了洪水,露出了地面,人们回到陆地上重建家园。
(学生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再次了解鲧治水的方法与过程,体会鲧治水所做的努力)
④教师小结、过渡:鲧怀着一颗同情心,冒险偷出天帝的宝物,借助神力赶退了洪水,但最终的又是如何呢?
五、课堂小结
1、学生自由交流对天神鲧是认识与了解,感受其精神品质。
2、教师小结:面对人们身陷洪灾的悲惨遭遇,天神鲧毅然冒险偷出天帝的宝物,想借助神力驱赶洪水,但最红惨遭杀害,但他的善良正义、为民造福、勇于献身的精神却为世人所敬仰,他的形象也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六、布置作业
1、书写课本的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部分(第5~10自然段):写大禹带领人们疏通河道,治服了洪水。
(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段并概括断意,使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脉络层次有个整体的清晰认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学习课文,了解鲧治水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思考鲧治水的原因,方法与结果。
2、指明反馈,集体交流。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练习朗读、理解福楼拜的话。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一千张糖纸》教案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一千张糖纸》教案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一千张糖纸》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一千张糖纸》的文化背景和作者背景。

2.了解《一千张糖纸》的主题和情节,思考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行为。

3.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拓宽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和欣赏,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理解《一千张糖纸》的主题和情节。

2.了解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和行为。

3.掌握本文的语言表达方法和修辞手法。

4.在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中提高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安排A. 课前预习(10分钟)1.让学生进行本文的预测,根据文章标题和简介,让学生预测一下本文的主题以及可能的情节。

2.简单介绍本文的作者和背景,让学生对于作品基本信息有一个了解。

3.带领学生读一下本文的开头段落,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氛围。

B. 阅读文章(30分钟)1.建议采用短篇小说阅读辅导的方式进行阅读,让学生读完一段后,朗读或者口头复述一下这一部分的内容。

2.提醒学生注意文章的细节,尤其是描述人物的细节;或者选择一些关键的段落进行解析和讲解。

3.引导学生细心品味文学作品的情感,情感是文学作品中最宝贵的部分,可以反映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深意。

C. 讲解文化背景和语言学习(20分钟)1.简单介绍本文的文化背景和语境,让学生有机会了解一些历史和社会背景,增加学生的阅读广度和职业素养。

2.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表达,如:描写的手法、人物的表情、语言的流畅性和节奏等,让学生注意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艺术。

D. 互动讨论和思辨(20分钟)1.针对作品中涉及的一些关键点进行探讨和思考,比如:人与命运、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个体的命运和人类社会的命运等。

2.让学生针对文章中的一些情节进行自己的推测和预测,让学生主动思考,给予他们展示和思考的机会。

3.鼓励学生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让学生清楚自己在阅读中的成长和启示。

E. 课后评估(10分钟)1.通过讲述对作品的评价和总结让学生展示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和感悟。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上海的弄堂》教学设计方案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上海的弄堂》教学设计方案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上海的弄堂》教学设计方案早上起来,一杯咖啡,眼前浮现出那些上海的弄堂,那些弯弯曲曲的小巷,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角落。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下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上海的弄堂》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上海弄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二、教学内容1.《上海的弄堂》文本解析2.上海弄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生活与文学的关系三、教学步骤1.导入我会让学生们谈谈自己对上海弄堂的印象,引导他们发现弄堂里的生活细节。

比如,弄堂里的石库门、煤球炉、老式水龙头等,让学生感受到弄堂里的生活气息。

2.文本阅读接着,我会让学生们阅读《上海的弄堂》这篇文章,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关注作者对弄堂的描绘,以及文章所传达的情感。

3.文本解析阅读完毕后,我会组织学生们进行文本解析。

从文章的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们深入了解文章的内涵。

a.结构分析:文章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讲述了什么内容,如何过渡。

b.语言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汇、修辞手法、句式结构等。

c.情感分析:作者对弄堂的情感态度,以及这种情感是如何体现在文章中的。

4.上海弄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在分析完文本后,我会向学生们介绍上海弄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包括弄堂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弄堂里所承载的文化价值。

5.生活与文学的关系6.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所学,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短文,要求语言流畅,情感真挚。

2.搜集关于上海弄堂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分享和交流。

这个教学设计方案,旨在让学生们深入了解上海的弄堂文化,培养他们对家乡文化的热爱。

同时,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希望这个方案能给大家带来启发和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六年级第二学期教案第一单元春天来了 ..................................................................... .. (2)一、春 ..................................................................... . (3)二春风 ..................................................................... ............................................................ 5 三暖雨(岛崎藤村) ................................................................... .. (7)七、春夜喜雨(杜甫) ................................................................... .. (7)四花的话 ..................................................................... .............................................................. 9 五系在风筝线上的...... ..................................................................... (11)六春的胡话 ..................................................................... ........................................................ 13 八钱塘江春行(白居易) ................................................................... (15)九江南春(杜牧) ................................................................... . (15)春天,春天在哪里? ................................................................... . (18)第二单元平凡人生 ..................................................................... (19)一0 长妈妈 ..................................................................... ....................................................... 20 一一、七个铜板 ..................................................................... . (22)一二、邮差先生 ..................................................................... . (24)一三雪地贺卡 ..................................................................... .. (26)一四刷子李 ..................................................................... ...................................................... 28 一五哦!冬夜的灯光 ..................................................................... . (30)综合学习 ..................................................................... ................................................................ 32 一日生活全记录 ..................................................................... . (32)第三单元为生命喝彩 ..................................................................... . (33)一六清贫 ..................................................................... ........................................................ 34 一七生命的意义 ..................................................................... .. (36)一八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 .. (38)一九“诺曼底”号遇难记 ..................................................................... .. (40)二十百合花开 ..................................................................... .. (42)二一启示 ..................................................................... ...................................................... 44 第六单元生活中的科学 ..................................................................... . (46)三O 屋内旅行记 ..................................................................... (47)三一巨伞下的城市 ..................................................................... .. (50)三二西墙 ..................................................................... .......................................................... 52 三三统筹方法 ..................................................................... ...................................................... 54 三四一百个问号之后 ..................................................................... . (56)三五水中石兽真会向上游吗 ..................................................................... . (58)三六数字杂说 ..................................................................... .. (60)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 (62)第七单元域外风情 ..................................................................... (63)三七牛仔小镇记趣 ..................................................................... (64)三八布鲁塞尔大广场 ..................................................................... (66)三九马来的雨 ..................................................................... . (68)四十在埃及数骆驼 ..................................................................... .. (70)四一韩国的泡菜 ..................................................................... .. (72)第八单元先哲智慧 ..................................................................... (74)四二《论语》八则 ..................................................................... . (75)四三天时不如地利 ..................................................................... .. (77)四四口能言之,身能行之 ..................................................................... .. (79)四五《吕氏春秋》两则 ..................................................................... .. (81)四六树谷、树木、树人(外一则) ................................................................... .................... 83 四七橘逾淮为枳 ..................................................................... (85)四八螳螂捕蝉 ..................................................................... . (87)漫游成语世界 ..................................................................... .. (89)单元目标知识:1、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体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