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被贬时期的功绩(一)
苏轼在黄州惠州儋州的功绩

苏轼在黄州惠州儋州的功绩苏轼,这位让人耳熟能详的文学巨匠,真是个不折不扣的传奇人物。
他的诗词文章不仅在当时风靡一时,直到今天,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而他的黄州、惠州、儋州三段经历,尤为值得一提,这其中的故事真是令人感慨万千。
1. 黄州的艰难岁月1.1 从荣光到流放话说,苏轼在黄州的日子可是跌宕起伏。
他原本在朝中风光无限,官运亨通,谁知道政治风云突变,他被贬到黄州,真是晴天霹雳。
黄州这地方,远离繁华,四面环山,环境可谓颇为艰苦。
不过,苏轼可不是什么容易被打倒的人,尽管处境困顿,他还是积极调整心态,努力适应。
1.2 艰难中的创作在黄州,苏轼的日子虽苦,但他并没有让自己沉沦。
他在这里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比如那首《赤壁赋》。
那段时间,苏轼不仅享受到了自然风光,还在困境中深刻地领悟了人生的真谛。
他用笔触记录下这些思考,让人读来,仿佛能看到他那时的心境。
这种精神,真是令人肃然起敬。
2. 惠州的风花雪月2.1 惠州的平静岁月从黄州离开后,苏轼被贬到惠州,这儿环境稍好一些,风景也美丽不少。
在惠州,苏轼的生活条件相比黄州改善了不少。
他的心情也轻松了许多。
那时候,苏轼在惠州的日子过得相当悠闲,他常常在湖边散步,享受那种宁静的生活。
2.2 惠州的文学创作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苏轼继续他的文学创作。
他写了不少优美的诗词,比如《湖上》和《惠州山中作》。
这些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也流露出他对生活的无限感慨。
惠州的生活给了他更多的灵感,他的诗词因此也更加充满了诗意。
3. 儋州的最后岁月3.1 儋州的日常生活接下来,苏轼又被贬到儋州。
儋州地处偏远,虽然环境更艰苦一些,但苏轼依旧不改风采。
他在儋州的日子过得相当充实,他带着自己的书籍和笔墨,继续在这片土地上追寻知识和真理。
3.2 儋州的贡献在儋州,苏轼不仅继续创作,还在当地积极推广农业和水利建设。
他把自己的一些理念和经验传授给当地人,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
苏轼在儋州的贡献,可以说是他那段流亡生涯中的一大亮点。
苏东坡在黄州的千秋功业

苏东坡在黄州的千秋功业范文娟摘要:苏东坡在被贬黄州之后,所处所思所想和之前大为不同。
在被贬黄州的四年之中,苏东坡的政治理想破灭,生活困苦。
但是这些经历带给了苏东坡精神方面的成长,为其人生带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时间段,苏东坡的诗文创作和禅学思想精彩绝伦,对古今中外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于是,本文以其诗文和禅学思想对古代日本的影响为例,对苏东坡在黄州的千秋工业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苏东坡;黄州;诗文;禅学思想;古代日本苏东坡经过贬谪之后,面对着黄州的困苦生活及其政治理想的毁灭,其所信奉的儒学思想并不能为其带来解答和心理安慰,于是苏东坡转而寻求佛学的帮助,它在安国寺内的禅学活动及其觉悟,都使其诗文的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苏东坡的诗文自中世纪便传入了日本,这也使得其禅学思想在日本广为流传,对古代日本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一、苏东坡在黄州的禅修活动(一)苏东坡禅学思想在黄州诞生的主要原因苏东坡因乌台诗案之后被贬黄州,这时候他所过的生活和之前完全不同,也是这一段生活,彻底颠覆了苏东坡的思想观念和人生态度。
为了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生活方式,重新确立自己的人生观,苏东坡开始向佛学寻求帮助,将自己各种行为都融入到佛学活动之中,修禅成为了苏东坡在黄州时期的主要修身活动。
这也使得苏东坡的精神得到了升华,所以说,被贬黄州的时期是苏东坡最困苦,最艰难的时期,也使其精神得到最领悟、最升华的时期。
也因为这样,他在东坡耕种的时候将自己命为东坡居士,自此,苏轼变为苏东坡,苏东坡的禅学文化也在黄州诞生了[1]。
(二)苏东坡在黄州的主要禅修活动概述安国寺是苏东坡在黄州的时候经常出入的场所,也是其禅修活动的重要场所,安国寺和苏东坡关系密切,二者相互提升。
《黄州安国寺记》是苏东坡别离黄州的时候安国寺僧首继连和尚请苏东坡所作,可见苏东坡和安国寺的关系之深。
在《黄州安国寺记》中苏东坡说明了自己在安国寺内修行的原因和目的,也记载了安国寺的严丽,僧首继连和尚的高尚品德等,这些都说明了苏东坡对安国寺及其僧首继连和尚的推崇。
苏轼在密州的政绩

苏轼在密州的政绩
苏轼在密州的政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勤政爱民,清正廉洁:在密州期间,苏轼勤政爱民,为百姓谋福利。
他上书朝廷,请求减免税赋开仓放粮,并将州衙官吏的口粮匀出一部分,为断粮的饥民解燃眉之急。
他亲自出马,带领农民用火烧、深埋等方法铲除蝗害,并动用部分仓米奖励捕蝗有功人员。
2. 地方任职,成绩卓著:由于苏轼性情耿直,不懂尔虞我诈,难容于朝廷,多次被贬地方任职。
然而,他在地方上却展现出了出色的政治才能。
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
他在这些地方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总的来说,苏轼在密州的政绩表现出他是一位勤政爱民、清正廉洁的地方官员。
浅谈苏轼被贬时期的功绩

浅谈苏轼被贬时期的功绩【论文关键词】苏轼;黄州;惠州;儋州;文学创作;精神境界【论文摘要】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一生宦海沉浮,无论在朝为官,还是在外地任职,都有许多利国利民的功绩。
但是,他却在?自题金山画像?概括自己:“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将自己一生的功业概括在他遭贬的三个地方。
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在他的仕途变化中,贬谪在这三州期间是他政治上最为失败,生活上遭受苦难最多的时期,却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顶峰时期,更是他人生精神升华到极致对人生意义哲思体会最为深刻的时期。
黄州是他思想发生隶变之地,从此,他借助于佛老思想作为其精神支柱,最终集儒道择三家思想于一身,形成了他身处逆境而能旷达乐观、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而这种思想境界,使他面对更险恶的被贬之地惠州、儋州,却能与民同甘共苦。
这才是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所在,是他留给后人精神上的最珍贵财富。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一生宦海沉浮,无论在朝为官,还是在外地任职,都有许多利国利民的功绩。
但是,他却在?自题金山画像?概括自己的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
〞将自己一生的功业概括在他遭贬的三个地方。
在苏轼的一生中,政坛上大起大落,一生最辉煌的时期有知杭州、颖州以及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政任上,为什么他独把在这三处的贬居看得如此重要呢?因为十几年的贬滴生活是他生命中的主题,一生漂泊,暮年投荒,他经受了无数的磨难,贬滴在这三州期间是他政治上最为失败,生活上遭受苦难最多的时期,却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顶峰时期,更是他人生精神升华到极致对人生意义哲思体会最为深刻的时期。
正是因为这个时期才成全了苏轼一种伟大的人格,一种进退自如,超然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三月,苏轼调任湖州,他在到任的谢恩奏章上写到:“伏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这让一个御史台挑出毛病,又在他的诗文中寻章摘句,弹劫他蔑视朝廷甚至有不臣之心。
他被押解人狱。
被贬后仍乐观的诗人的论据

被贬后仍乐观的诗人的论据
被贬后仍能保持乐观的诗人,可以举出苏轼(苏东坡)的例子。
以下是他的经历和乐观态度的体现:
1. 被贬黄州:苏轼在政治上曾经遭遇过挫折,被贬到黄州。
然而,他并没有被这种困难击垮。
在黄州期间,他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
2. 美食家:苏轼在黄州期间,曾自创“东坡肉”,这道菜后来成为了中国的名菜之一。
他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即使在困境中也能找到乐趣。
3. 文学成就:苏轼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诗歌、散文、书法和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入洞察。
4. 人生态度:苏轼的人生态度非常积极向上。
他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逆境中也能保持乐观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他在被贬后仍然对生活充满热情,这种态度深深地影响了后人。
因此,通过苏轼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被贬后仍能保持乐观的诗人是如何在困境中寻找生活的乐趣,坚持自己的信念并创造出卓越的文学成就的。
苏轼经历磨难成功的事例

苏轼经历磨难成功的事例
一、乌台诗案。
差点送命后被贬黄州后所作,当时正好出行遇雨,一行人被雨淋得很狼狈,唯有苏轼发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感慨,这绝对不是遇雨的感受,而是经历无数人生挫折与磨难后的感悟,这真是一种对人生超然的乐观!
二、苏轼生平第一次被贬,初到贬地的感受。
换作常人,初到贬所,一定是愁眉不展,一定感觉到寂寞无助,但苏轼不然,无论到哪里,无论境遇如何,他都能看到希望,他都能乐观地面对,他都能随遇而安。
就是在这个被贬之地一一黄州,苏轼安然而居,开垦“东坡”自耕,从而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一个传奇的“苏东坡”,为后人留下了传诵千古的“三赤”名篇。
三、一贬再贬的苏轼。
直到将老才从海南渡海回中原,在“夜渡海”之际,他回首这一路的贬谪生涯,唱出了这两句人生感悟。
贬到惠州(今广东)已经是大陆的尽头了,新党还未死心,再将其贬到儋州(今海南),而苏轼对那样一个蛮荒瘴疬之地的生活的总体评价是“兹游奇绝”,这真是一种大胸怀、大乐观。
苏轼三次被贬的经历和成就

苏轼三次被贬的经历和成就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大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他凭借其才华横溢的文章受到后人钦佩,被誉为“文章王”,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苏轼一生三次被贬,并以此为责任,克服了重重困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就了卓越的文学成就。
苏轼的第一次贬官是在1125年,当时他被任命为赤壁令,但后来他被贬为荆州刺史,因为他没有按照朝廷要求行事,而是支持贵族,所以他被贬了。
苏轼的第二次贬官是在1133年,他当时被任命为安徽太守,但由于他没有按照朝廷的安排,而是支持贵族,所以他又被贬了。
苏轼的第三次贬官是在1140年,他当时被任命为浙江太守,但他不仅没有按照朝廷的安排,而且还发表了《游春词》,指责皇帝失管,所以又被贬了。
虽然苏轼三次被贬官,但他依然勇往直前,在贬官期间他创作了一部又一部的优秀作品,被誉为“文章王”。
他的作品涵盖了诗歌、散文、文艺评论等方面,以及书法、绘画等诸多领域。
苏轼的诗歌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被誉为“宋诗经典”,并被称为“诗经的晚期经典”。
他的散文作品有《赤壁赋》、《江城子》、《洞仙歌》等,被誉为“宋代散文经典”。
此外,他还创作了《游春词》、《答韦检社论》等文艺评论作品,被誉为“宋代文艺评论经典”。
苏轼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创作的书法作品有《楷书》、《行书》、《隶书》等,其中《楷书》被誉为“宋代楷书经典”。
此外,他还是一位杰出的画家,他的画作有《观云图》、《秋夜图》等,他的画作被誉为“宋代水墨画经典”。
苏轼的文学成就,不仅在诗歌、散文、文艺评论、书法、绘画等方面有所突出,而且他的诗歌、散文、文艺评论也都被誉为“宋代经典”,令人称道。
苏轼的三次贬官经历,使他在文学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创造了许多经典作品,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绝世精品,令人敬仰。
浅论苏轼居儋功业

学士学位论文系别:中文系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马威运城学院2015年6月毕业论文题目:浅论苏轼居儋功业系别:中文系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马威指导教师:杨庆节运城学院2015年6月浅论苏轼居儋功业摘要:苏轼于宋绍圣四年四月贬谪儋州。
在居儋的三年期间,他关心民生疾苦、办学授徒,开创儋琼科举及第之先河,改变了儋州自汉武帝元鼎六年设置郡,汉魏六朝至唐及五代以来,文化从没有得到发展的现状;苦心劝农,改变陋习,移风易俗,惠及广大黎民百姓,与儋州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挥笔颂儋州,为世人留下了千古佳话。
毫不夸张地讲,如果撇开苏轼来谈儋州文化,这座儋耳古郡势必会黯然失色,苏轼已成为了撬动儋州文化发展的一个支点。
研究苏轼居儋功业,有助于充分认识到如何开发蕴藏深厚的旅游文化和教育文化资源,对提升儋州的文化等级,推动儋州城市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苏轼;儋州文化;居儋功业A Study on Su Shi’s Achievements in DanzhouAbstract: Su Shi was degraded in the April fourth year of Shaosheng ages. During the three years in Danzhou, he concerned about the weal and woe of the massed and carried on education. He changed the current poor situation which from The Six Dynasties to The Tang Dynasties and the Five Dynasties. He took great pains in persuading people engaged in agriculture, changing existing bad habits and customs. Many people had benefited from his measures at that time. He established a profound friendship with people in Danzhou. Sushi written a lot of poetic masterpieces through the ages for later generations to praise Danzhou. It is no exaggeration to say that if talk about the culture in Danzhou without Suhi’s merits,this ancient country is bound to be overshadowed.Sushi became a fulcrum to the culture in Danzhou. From resear ching Sushi’s exploits, we can make a full realization about how to explore the rich tourism culture and education culture resources in Danzhou.This also can make a great significance in enhancing the cultural level and construction for Danzhou.Key words:Sushi;culture in Danzhou;Sushi’s achievements in Danzhou目录引言--------------------------------------------------------------1 一、重视教育------------------------------------------------------2 (一)办学授徒----------------------------------------------------3 (二)文教昌盛----------------------------------------------------4 二、劝农改习俗---------------------------------------------------5 (一)改变陋习----------------------------------------------------6 (二)移风易俗----------------------------------------------------7 三、文学成就------------------------------------------------------8 (一)诗歌成就----------------------------------------------------9 (二)散文成就----------------------------------------------------9 结语-------------------------------------------------------------11 主要参考文献-----------------------------------------------------12 致谢-------------------------------------------------------------13引言苏轼①,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杰出的文学大家。
关于苏东坡成就与磨难的作文

关于苏东坡成就与磨难的作文苏东坡的坎坷人生与辉煌成就嗨,大家好!今天我要跟大家聊聊那个既让人敬佩又让人心疼的文人——苏东坡。
说起他,你可能会想起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和他那潇洒自如的书法,但你可能不知道,他的人生比诗还曲折,比字还精彩。
话说苏东坡,本名苏轼,是北宋时期的大文豪、书法家、画家。
他出生在四川眉山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聪明过人,才华横溢。
可惜的是,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磨难。
小时候,他因为父亲得罪了权贵,全家被贬到黄州。
在那里,他不仅创作了许多传世之作,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饮酒作诗,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好景不长。
后来,他又因为政治原因被贬到了惠州、儋州等地。
在那些艰苦的环境中,苏东坡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感。
他写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虽然身处逆境,但他的心灵却如同这美丽的江山一样宽广。
更难能可贵的是,苏东坡在面对生活的磨难时,从未放弃过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
只有这样,才能在逆境中成长,最终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除了文学成就外,苏东坡在艺术上也有着卓越的贡献。
他的书法被誉为“颜筋柳骨”,绘画则擅长山水、花鸟,每一幅作品都充满灵气和生命力。
这些艺术成就,不仅展现了苏东坡的高超技艺,也反映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观。
苏东坡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
他既有着坎坷的命运,又有着辉煌的成就。
他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豁达和坚韧。
让我们向这位伟大的文人致敬,同时也要学习他那种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希望大家都能像苏东坡一样,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保持乐观的心态,勇往直前。
谢谢大家!。
论苏轼的贬谪经历和创作成就

论苏轼的贬谪经历和创作成就作者:聂伟来源:《短篇小说(原创版下半月)》2012年第05期苏轼的一生起起伏伏,仕途坎坷,但他心胸宽广,面对逆境泰然处之,创作了大量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他不断遭贬谪,身心得到磨炼息息相关。
故研究贬谪及其创作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苏轼。
一、贬谪经历嘉祐元年苏轼到汴京赴进士考,次年参加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取为进士。
25岁授河南福昌县主簿,不赴。
26岁参加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以大理评事签判凤翔府。
30岁召回京,历任殿中丞、直史馆和差判官诰等职。
熙宁变法开始,因与王安石等政见不合,请求外任。
36岁起任杭州通判,接着先后为密州、徐州、湖州知州,直到44岁。
苏轼外任以来,诗文中时有对新法流弊的针砭。
这在苏轼的原意是“缘诗人之意,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但一些投机新法的人,却摭拾苏轼诗中的片言只语,弹劾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
因此,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在湖州任上被捕入狱,这就是所谓“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押公事。
从此他在黄州度过了五年的谪居生活。
元丰七年三月,苏轼改授汝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仍不得签押公事。
他因有田在常州,向朝廷请求常州居住。
次年,神宗去世,十岁的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相,旧党人物纷纷上台,苏轼被迁为登州太守。
到任仅五天,又诏回朝中,由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
一连三次提升,这是苏轼由贬谪到起用的一个重大转折。
但这时苏轼又不满意司马光尽废新法,主张“校量利害,参用所长”。
于是与司马光产生分歧,又受到旧党的排斥。
为摆脱党争,苏轼再次请求外任,54岁出知杭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但就在这一年高太后病死,哲宗亲政,原来投机变法的章惇、吕惠卿、蔡京等人又补起用。
苏轼第三次请求外任,出知定州。
苏轼出知定州的第二年,章惇为相,改元“绍圣”,意谓继承神宗的施政方针。
作文素材苏轼:诗人在贬谪中的顿悟,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

作文素材苏轼:诗人在贬谪中的顿悟,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1人物导语无法想象在两千多年的文学史册上缺少了他会是怎样一番情景:黯然失色,严重缺失,深深遗憾……中国古代文人中,受到后世喜欢的,苏东坡绝对排第一。
陶渊明太淡泊了,他的那份心境一般人难以体验;李白太飘逸了,让人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杜甫太沉重了,让人不敢和他并肩而立,生怕自己的命途也会沾染舛运;欧阳修太高贵了,连苏舜卿、梅尧臣、王安石都是他的晚辈后学,还敢有几个人忝列其中?所以我们喜欢苏东坡,他让人能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而他又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个人的才华,让我们喜欢的时候也理所当然,心甘情愿。
作家档案苏轼:1037年——1101年字号: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籍贯: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时代:北宋仕途: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
曾任杭州通判,又知密州、徐州、湖州,政绩卓著。
作品:著作有《东坡全集》一百多卷,遗留两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许多优美的散文。
如《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放鹤亭记》、《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
名望:苏轼是北宋文坛领袖,建立了多方面的文学业绩,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创一代诗歌新貌;在词方面和南宋词人辛弃疾共为豪放派的代表,常以?苏辛?并称。
苏轼的书法、绘画皆善,在书画方面和蔡襄、黄庭坚、米芾共称?宋四家。
2贡献概述苏轼在文学艺术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罕见。
苏轼的诗、词和散文都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
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
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
苏轼被贬儋州后的贡献

苏轼被贬儋州后的贡献苏轼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
在宋代一百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
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
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
”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
在儋州流传下来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儋州历史悠久,民风淳朴。
在苏东坡带来的良好的文化氛围影响下,这里的人民爱好吟诗作对,使儋州素有“诗乡歌海”之称,有许多民间诗社。
儋州荣获有“全国诗词之乡”、“中国楹联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书法之乡”。
扩展资料:东坡书院位于儋州市中和镇,离现儋州市 *** 所在地那大镇40多公里,是为纪念苏东坡而修建的。
建于1098年,后经重修,明代更为现名。
东坡书院,为历代儋州最高学府,培养了不少人才,成为海南重要的人文胜迹之一。
载酒堂为苏东坡被贬昌化军(现儋州市)时居住、讲学的场所。
载酒亭为重檐歇山顶结构,上下两层,上层四角,下层八角,各角相错,角角翘起呈欲飞之势。
亭的东西两侧是莲花池,亭、池相依,倒影成趣,中绘东坡居儋三年的生活情景图录。
书院内大殿和两侧耳房,展出苏东坡许多书稿墨迹、文物史料和著名的《坡仙笠民图》。
还有郭沫若邓拓、田汉题咏的诗刻及书画名家的艺术作品。
书院大殿在载酒堂后面,两者相隔一庭院,左右两侧是廊舍,与载酒堂相连,形成一个四合院,庭院中有一棵上百年的芒果树,叶茂荫浓,使整个庭院显行幽静肃穆。
东坡讲学的彩雕陈列大殿正中,苏东坡、苏过、黎子云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院前,东坡笠屐铜像矗立在姹紫嫣红的鲜花丛中。
苏东坡在黄州的事迹

苏东坡在黄州的事迹苏东坡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被贬湖北黄州,至七年(1084)调离,共在黄州生活了四年又二月。
此间,是他创作上的辉煌时期,共作诗约220余首,词66首,赋3篇,文约169篇,书信288封,共计740余篇。
苏东坡在与黄州人的广泛交往中,凭借自身的聪明才智,创造了辉煌的文学成就,他躬耕东坡,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用豁达的胸怀和仁者之心拉近了与黄州人的情感距离。
此外,苏轼在农业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是一位学富五车、多才多艺的旷古奇才。
1、责授黄州团练副使北宋元丰二年(1079)七月,身为湖州太守的苏轼因写诗寓物托讽新法(乌台诗案),被御史台弹劾被捕入狱,后经多方营救,神宗传旨从轻发落,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编外)黄州团练副使(八品官),黄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令御史台差人转押前去。
2、麻城春风岭咏梅元丰三年正月,45岁的苏轼被押出汴京赴黄州,长子苏迈徒步相随,其家眷均留南都(今河南商丘)。
苏轼一行进入黄州麻城县境内。
二十日,过县治东春风岭见梅花盛开,触景生情作《梅花二首》诗。
3、岐亭意外逢陈慥正月二十五日,苏轼到麻城岐亭时,意外之中碰到了老友陈慥。
陈慥,字季常,别号龙邱子、静庵居士、方山子,四川眉山人,晚年隐居岐亭。
苏轼在造家静庵留住五日,见赵德元所画《朱陈村嫁娶图》,作《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二首》,又作《岐亭五首》之一与《临江仙》一词。
4、初到黄州诙谐自嘲二月一日,苏轼到达黄州,太守陈君式安排苏轼寓居定惠院。
苏轼给神宗呈《到黄州谢表》,表示要“疏食没齿,杜门思愆(qiān),深悟积年之非”。
作《初到黄州》一诗,赞颂黄州的鱼美笋香,抒发“老来事业转荒唐”的尴尬处景。
5、定惠院月夜偶出在一个“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的夜晚,耐不住寂寞的苏轼信步走出定惠院,观月赏景之中,伤感颇多,故作《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等诗词。
苏轼在黄州惠州儋州的功绩

苏轼在黄州惠州儋州的功绩苏轼,这位大名鼎鼎的文人,真的是个传奇人物。
他在黄州、惠州、儋州这三地的生活,简直可以写成一本小说。
先说黄州吧,苏轼在这里的日子可真是跌宕起伏。
他因为政治斗争被贬到黄州,初到时心情可想而知,想必是郁闷得要命,像个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
可这位老兄可不是那么容易被打倒的。
他住在黄州的茅屋里,四周环境优美,山清水秀的,心情也慢慢开朗起来。
他开始探索周围的自然,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想想啊,那时候他一个人坐在小溪旁,看看水流潺潺,脑海里灵感不断,笔下生花,简直像是仙人下凡。
再说他的美食情结,苏轼可是个吃货,尤其喜欢吃那种简单却美味的东西。
他在黄州发明了“东坡肉”,这道菜真是家喻户晓,听说当时的猪肉是用来招待客人的,结果大家都被这美味所征服。
可以想象,苏轼招待朋友时,大家围坐在一起,品尝着这香喷喷的肉,谈天说地,欢声笑语。
真是热闹非凡,整个黄州都因为他的才华和美食而活跃了起来。
惠州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苏轼在那里继续发挥他的才华。
他到惠州后,常常去东江边散步,看看水面波光粼粼,思绪万千。
诗词一首接一首地涌现出来,简直就是泉涌而出。
那时他写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一首,情感真是让人动容。
苏轼在惠州不仅仅是写诗,还参与到当地的治理中。
他关心民生,想方设法改善乡亲们的生活,真是个热心肠。
有人说他是在做“官”的同时,也在做“人”的工作,真是一举两得。
而在儋州,这个地方又是另一番风味。
苏轼的心情在这里显得格外洒脱。
他在这个偏远的地方,开始了他人生的新篇章。
虽然有些孤独,但他却从中找到了快乐。
他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的诗,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他和当地百姓打成一片,常常参与一些集市活动,和大家一起聊天,分享生活的点滴。
他的幽默感和亲和力让他赢得了大家的心,谁不喜欢和一个有趣的人在一起呢?说到他的文学成就,那真是数不胜数。
他不仅是诗人、散文家,还是个优秀的书法家和画家。
他的诗词作品,流传千古,风靡至今。
苏轼,三贬

苏轼,三贬
就像苏轼,一生三次被贬,一次比一次贬得偏远,一次比一次贬得惨烈,一次比一次贬得绝望。
可也是这三次被贬成就了苏东坡的另一番辉煌。
第一次被贬黄州,他写出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著名篇章。
第二次被贬惠州,他潜心研究「佛学」。
第三次贬谪儋州,他把灿烂的中原文化带到了海南,在这里「讲学明道、教化日兴」,使此地「书声琅琅,弦歌四起」。
有句话说得特别好:
「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绝非偶然,他一定会教会你一些什么。
」
所以我也相信,无论我走到哪里,那都是我该去的地方,经历一些我该经历的事,遇见我该遇见的人。
浅谈苏轼文学成就

浅谈苏轼文学成就慌苏轼出生于寒族地主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具有远大的志向和过人的才识,由于为人刚正,敢于直言,加之才华横溢,树大招风,苏轼的后半生一直处于新,旧两党的夹击和陷害之中。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重新起用新党,把屡受旧党排斥的苏轼作为旧党要员处置,贬知黄州安置,流放到时为瘴疠之乡的岭南。
绍圣四年,再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迫使苏轼垂老投荒,携幼子苏过告别家人,渡海抵达当年荒僻异常的儋州,元符三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始得内迁,可北归仅一年就病逝了,病逝前两个月,在《自题金山画像》中,他对自己的后半生作了总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所谓“不系之舟”,是对自己无所系念,随缘自适的生活态度的形象比喻,含有随波漂泊于生灭流转的人生苦海而毫不在乎的意思。
一、苏轼的思想贬谪黄州,是苏轼思想和创作的重要转折点,可以此为界将他一生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写了大量的政论、史论和有为而作的诗歌,充满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和社会历史责任感。
其议论文大多观前世的盛衰和古今风俗之变,引证丰富,雄辩滔滔,切中时病而不为空言,行文讲究引物连类和酝酿气氛,骈散结合,形成纵横磅礴的气势,流畅条达,委屈必尽,常发前人所未发。
到了后期,尽管他还以儒家的忠义思想自励,胸存浩然正气,但已参入大量的佛、道思想,外儒内佛,以身处逆境时的精神解脱。
他以儒家积极入世之精神,融合佛、道清旷达观之襟怀,入世而超世,超世而入世,执著人生,又善处人生,能以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事业,无论穷达出处,都能在精神领域保持独立和思想自由。
他所倡导的蜀学就是融合佛道儒三家的杂学,各家思想似乎对他都有吸引力,然而,他是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的,又大致以“外儒内佛”的形式把两者统一起来。
儒家的济世精神与佛道化解人生苦难的虚幻意识互补,使他的人生观没有发展到对社会人生的厌恶和伤感,他在以佛老庄禅超物我齐生死的空无思想化解人生忧患的同时,亦含有一种儒家士大夫在恶劣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追求道德人格挺立的意味。
苏轼在惠州的贡献

苏轼在惠州的贡献岭南,当时属蛮貊之邦,瘴疠之地,气候迥于北方,生活条件又极艰苦。
苏东坡获罪之人,自然虚职无权无钱。
但是他位卑未敢忘忧民——情系百姓心忧黎民一、民生请建军营,解决了军队占用民房、滋事扰民的问题;请准改税赋为“钱米两便”,解决了老百姓缺钱的困难;协助做好博罗大火的善后工作;向广州太守王古建议用竹筒引蒲涧水入城,并亲自参加总体规划,解决了广州城居民的饮水卫生问题,广州也因此成为全国最早有“自来水”的城市;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教惠州人民使用“秧马”“水碓”;经常施医赠药,解除百姓的疾病痛苦;资助修建东新、西新二桥——东新桥是联结惠州县城和府城的重要纽带,对惠州城的繁荣和发展至关重要;西新桥位于苏堤中段,不仅为人民的生产作息提供了方便,还对西湖风景区的形成起了关键作用。
1.乐于施医散药。
苏东坡到惠州不久,亲眼目睹惠州缺医少药,百姓又多无钱医治,病痛难除,便施医散药,救死扶伤。
当时惠州流行瘴疫,他告诉大家:“治瘴止用姜葱豉三物,浓煮热呷,无不效者。
”但那时惠州无人做豆豉,也不产黑豆,他就写信托人从广州购进。
一次就买黑豆三石,施舍的范围很广。
后来他开辟了药圃,据《小圃五咏》,至少种有安神补气的人参,明目乌发的枸杞,清热祛头风的甘菊,解毒御癣的薏苡,以及补肾生津的地黄,布施给周遭百姓,特别是老人。
后人还将苏东坡和沈括两人历年收集到的良方和苏东坡对医药的论述,编成《苏沈良方》一书,成为我国重要的医药书之一。
2.热心掩埋骸骨。
不久,苏东坡又发现江边郊野,到处有无人掩埋的骸骨,任凭日晒雨淋,惨不忍睹,便和知州詹范商量,筹钱雇人埋葬,造成众冢。
这项收埋暴骨的工作,后经本路提刑程正辅的大力推动,由罗秘校专司事后,范围就扩大了。
苏东坡自己也捐出钱来,提倡这件善事。
他还写了《惠州祭枯骨文》。
文曰:“尔等暴骨于野,莫知何年,非兵则民,皆吾赤子。
……是用一新此宅,永安厥居。
……幸杂居而靡争,义同兄弟;或解脱而无恋,超生人天。
遭贬黄州成就了苏东坡

遭贬黄州成就了苏东坡遭贬黄州成就了苏东坡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十二月,自汴京出狱的苏轼获得了朝廷部分赦免,“责受黄州任团练副使”。
所谓责受,大概有接受“再教育”的意思。
团练副使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官呢?其实只是一个不理公事、空挂虚名的散官。
从直史馆阁员、州太守,到囚犯再到散官,这命运的秋千荡得太急了,让苏轼发晕。
但不管怎样,黄州是可以开始新的生活之地。
在寓居承天寺、天庆观之后,苏轼在黄冈山下城东边坡开了几十亩的荒地,自己盖了几间房子,号“雪堂”,自称“东坡居士”,于是,便有名贯天下的苏东坡。
“黄州山水清远,土风厚善。
其民寡求而不争,其士静而文,朴而不陋。
”这样的去处,正是苏轼所寻找的地方。
“盖将老矣,则亦黄人也”。
从此可以频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浅唱。
此时的苏轼,是不是全然进入了黄老之学?非也。
在苏轼的骨子里,有一种天然的东西:你可以打击他,但不会打倒他。
他的硬骨气节只能隐隐地释放在自己的诗文书画里。
在四十二岁人生的盛年时,任湖州知州的苏轼,因诗文被谏议大夫李定国、御史何大正诬告下狱。
“乌台诗案”大概是有宋以来第一桩荒唐的文字狱。
许多人不信,可是,皇帝偏偏信。
其实“功夫在诗外”,本案的幕后是政坛之争,是“变法派”与“非变法派”的政治论争。
神宗皇帝是主张“变法”的,丞相王安石是推行“变法”的。
他们无非要借此案惩治反对“变法”的人物。
苏轼是个文人,也是一个力图救世的政治家。
以苏轼的体察,如果假以“国家”之名、行集天下财富与资源于皇家一姓,则富国也失去了“变法”的初衷,一切不能富民的行动可能只是一种招术。
与皇帝的想法相悖,这注定要给苏轼的人生涂上悲剧色彩。
当另一个书生型的人物王安石强力“变法”、排除异己之时,苏轼就被划入了“元佑党”人,倍受排斥和打击。
宋代这段历史,让人痛感宋朝帝王的偏执、宰相的偏狭时,也要惊讶宋朝还是一个保持底线的王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苏轼被贬时期的功绩(一)
【论文关键词】苏轼;黄州;惠州;儋州;文学创作;精神境界
【论文摘要】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一生宦海沉浮,无论在朝为官,还是在外地任职,都有许多利国利民的功绩。
但是,他却在《自题金山画像》概括自己:“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将自己一生的功业概括在他遭贬的三个地方。
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在他的仕途变化中,贬谪在这三州期间是他政治上最为失败,生活上遭受苦难最多的时期,却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时期,更是他人生精神升华到极致对人生意义哲思体会最为深刻的时期。
黄州是他思想发生隶变之地,从此,他借助于佛老思想作为其精神支柱,最终集儒道择三家思想于一身,形成了他身处逆境而能旷达乐观、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而这种思想境界,使他面对更险恶的被贬之地惠州、儋州,却能与民同甘共苦。
这才是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所在,是他留给后人精神上的最宝贵财富。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一生宦海沉浮,无论在朝为官,还是在外地任职,都有许多利国利民的功绩。
但是,他却在《自题金山画像》概括自己的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
”将自己一生的功业概括在他遭贬的三个地方。
在苏轼的一生中,政坛上大起大落,一生最辉煌的时期有知杭州、颖州以及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政任上,为什么他独把在这三处的贬居看得如此重要呢?因为十几年的贬滴生活是他生命中的主题,一生漂泊,暮年投荒,他经受了无数的磨难,贬滴在这三州期间是他政治上最为失败,生活上遭受苦难最多的时期,却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时期,更是他人生精神升华到极致对人生意义哲思体会最为深刻的时期。
正是因为这个时期才成全了苏轼一种伟大的人格,一种进退自如,超然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三月,苏轼调任湖州,他在到任的谢恩奏章上写到:“伏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这让一个御史台挑出毛病,又在他的诗文中寻章摘句,弹劫他蔑视朝廷甚至有不臣之心。
他被押解人狱。
这就是历史上的“乌台诗案”。
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诗中抒发对新政的不满,激怒新党。
苏轼因此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初被贬滴至湖北黄州,直至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初调离,共在黄州生活了四年又两个月。
苏轼被贬黄州作团终副使,其实身受监督管制,并不十分自由。
这种灾难使苏轼对外界产生了莫名的恐惧和孤独,曾使他“魂飞汤火命如鸡”。
平日借居定惠院,只是“闭门谢客对妻子”,而且不敢饮酒多言,“醉里狂言醒可怕”。
原本一腔报国热情,准备大展宏图,却落得贬官流放黄州。
然而,黄州的贬滴生活不仅造就了他文学创作上的一个辉煌时期,而且使苏轼从思想上产生了一次质的飞跃。
此期创作的词作有近100首,占其整个一生词作总数的四分之一(词作总数360余首);诗作《梅花二首》、《寒食雨二首》、《东坡》、《定惠院月夜偶出诗稿》等,词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散文《前后赤壁赋》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名作。
他思想上的隶变可以从他的创作中看出印迹。
从他初到黄州时期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深深地体会到苏轼这种孤寂心境和孤傲的人格理想: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那孤寂清高的孤鸿就是他的化身,这种无人能省的精神上的极度孤寂让豪情万丈的苏轼归于沉静,“拣尽寒枝”是对孤鸿的行动的描写,更是对自己光辉峻洁人格的写照。
政治上陷人绝境,心理上饱受摧残,生活上困窘不堪促使他思索。
儒家人世思想让他陷人困境,使他开始吸纳佛老思想作为自己在逆境中的处世哲学,困境中的不断省思,使他终于把自己从中解脱出来。
苏轼是不肯服老服输的:“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院溪纱》)最能体现他此时心境变化的是词作《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料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已然能吟啸迎风雨,大有泰山崩于前而不惊的坦荡胸怀,如此壮志豪情,又如此超然不羁,竟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其实,苏轼的这种精神一直是有儒家积极人世的理念支撑着的,即使是他刚从狱中走出,初到黄州时,也未曾放下过这个理念:“吾挤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
……虽怀坎懊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福祸得丧,付与造物。
”这几句话掷地有声,至今读来仍振聋发馈,令人肃然起敬。
一个逐臣犯官竟能怀如此忠义之心,足能得见苏轼人格的伟大。
一场大的灾难,一次心底最深刻的自我剖析,让苏轼成熟了,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的评价:“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