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轼群体鉴赏》教学案例
苏轼高中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苏轼高中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苏轼高中群文阅读一、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分析阅读苏轼的诗词、散文和论文,并理解其中的意义和特点;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4. 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a. 苏轼简介:出生、成长、才华等b. 苏轼的创作背景:历史背景、文化氛围等2. 阅读苏轼的诗词、散文和论文a. 选择苏轼的代表作品进行阅读b. 分析苏轼作品的题材、风格和意义c. 听读苏轼的作品,理解语言之美和表达之深3. 理解苏轼作品的意义和特点a. 探究苏轼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思想主题b. 分析苏轼作品的表达技巧和语言艺术c. 理解苏轼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a. 引导学生运用文学理论进行分析和评价b. 教授苏轼作品的解读方法和技巧c.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和评论能力5. 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a. 给学生提供写作指导和训练机会b. 鼓励学生模仿苏轼的写作风格进行创作c. 提供写作素材和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与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苏轼的诗词、散文和论文,结合作品内容展开讨论。
3. 分析与理解分析苏轼作品的意义和特点,着重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能力。
4. 文学鉴赏引导学生对苏轼的作品进行深度鉴赏,分析其语言艺术和文学解读。
5. 写作训练提供写作素材和题目,指导学生进行作文练习和创作实践。
6. 总结与展示总结学习成果,学生可以展示他们对苏轼作品的理解和创作成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对苏轼及其作品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作文评价: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3. 互动参与:学生在讨论和分享环节的积极参与度;4. 个人成长:学生对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的提升情况。
五、拓展延伸:1. 参观苏轼相关的文化遗址和纪念馆,深入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环境;2. 组织苏轼作品解读的研讨会或演讲比赛,提供更多的学术交流机会;3. 设计苏轼作品的创意展览,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创作激情。
苏轼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苏轼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苏轼被誉为文学巨擘,他的诗词作品流传至今,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为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欣赏苏轼的诗词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本文设计了一节以苏轼诗词为主题的群文阅读课。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熟悉苏轼的代表作品及其创作背景;3.欣赏和理解苏轼的诗词作品,并能够运用诗词语言进行表达;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流程第一部分:苏轼简介(15分钟)1.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基本情况,包括他的出生地、生平经历等。
2.介绍苏轼的文学成就,包括他的诗、词、散文等不同文体的创作成就。
3.展示苏轼的头像和相关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部分:苏轼经典诗词欣赏(30分钟)1.选择苏轼的代表作品,包括《水调歌头》、《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等。
2.逐一解读每篇诗词的背景和意境,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和抒发。
3.播放苏轼词曲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感受苏轼词曲的音乐之美。
第三部分:诗词创作与表达(40分钟)1.给学生一定时间阅读苏轼的诗词作品,让他们自由选择一首进行模仿创作。
2.引导学生思考苏轼的创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并指导他们提取其中的韵律和意象进行创作。
3.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进行诗词的朗诵或展示。
第四部分:群文阅读与讨论(35分钟)1.准备苏轼的相关文学批评文章或学术研究,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材料。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苏轼的诗词创作风格、意境以及文学价值进行交流和思考。
3.引导学生运用文学术语和理论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就他们的观点展开辩论。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在本节课结束后,考虑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创作活动;2.理解程度:学生是否能够准确理解苏轼的诗词作品并运用诗词语言进行表达;3.文学鉴赏能力:学生是否能够准确把握苏轼的诗词创作手法和表达方式;4.表达能力:学生在诗词创作和课堂讨论中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流畅度。
苏轼的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苏轼的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课程目标:通过阅读苏轼的诗群文,学生将能够了解苏轼的诗歌特点,深入理解他的思想和情感,培养对文学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1. 若干苏轼的诗歌,包括《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 学生课堂阅读材料。
3. 阅读指导问题和讨论要点。
4. 学生答题纸和笔。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 (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阅读 (15分钟)教师将准备好的苏轼诗歌分发给学生,并要求他们阅读并默读一遍,理解其基本意思。
第三步:理解诗意 (20分钟)1. 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苏轼诗歌的意义和主题,例如:- 诗中描绘的场景和情感是什么?- 诗歌中有没有隐藏的含义或象征意义?-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给你的印象是什么?2. 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并准备回答。
第四步:分析诗歌结构 (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苏轼诗歌的结构和形式,例如:- 诗歌的韵律和韵脚是什么?是否有规律?- 诗歌的段落结构和行数有何特点?- 诗歌的整体结构和分节有何用意?2. 学生群体讨论并总结分析结果。
第五步:欣赏背景 (2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苏轼创作该诗歌的背景和动机,例如:- 诗歌的创作时间和地点。
- 诗歌所反映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他们对诗歌背景的理解。
第六步:合作创作 (20分钟)1. 学生分组合作,以苏轼诗群文为灵感,创作一首与其中一首诗歌相关的短篇小说、诗歌、绘画或音乐作品。
2. 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向全班分享创作背后的感受和想法。
第七步:总结复习 (10分钟)教师将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并指出苏轼诗群文的共同特点和价值。
教学延伸:鼓励学生通过阅读苏轼其他的诗歌,或者阅读苏轼的相关传记和研究,进一步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和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评估方式: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课堂讨论的参与度以及合作创作的创意和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优品】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当人生面临困境时——以苏轼词作鉴赏为核心的群文阅读
当人生面临困境时——以苏轼词作鉴赏为核心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简案)一、教学目标1.诵读。
以诵读为首要方式直感苏词,获得初步审美印象。
2.想象。
提供或提起学生链接相关历史(传说)故事,用想象和联想还原文本所展示的场境,尝试进入作者情感世界。
3.思辨(考)。
通过对比分析文本联系作者创作背景,领悟其审美人生态度。
二、教学分析学生高一已学习苏轼《前赤壁赋》一文,本课时所学《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两词不仅与其文作于同一年,且基本内容相关联,具有极大可比性;《望江南·超然台作》的写作虽早于前面文和词,但内容一样有贯通之处;《超然台记》一文则可视为较为直白表述苏轼审美人生观的文字,放到一块学习,正可以解开苏轼面临人生难题时的解决之道。
本课时涉及内容较多,需学生提前预习,行课时也需酌情分清主次和学生现场学情决定鉴赏内容和鉴赏顺序。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媒体PPT课件。
五、教学活动活动单元一:导入——与学生协商鉴赏顺序、任务。
(一)师生交流确定《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和《望江南·超然台作》三首词的鉴赏顺序。
(二)明确鉴赏议题:苏轼面临人生困境的态度。
活动单元二:诵读——感受苏词“如海”魅力,并初感三首词情感异同。
(一)学生试读。
(二)教师范读。
(三)学生再读。
活动单元三:品读——还原词作意境,领悟作者内在情感。
(一)《念奴娇·赤壁怀古》:人(作者-周瑜等)——景——情(人生态度)。
(二)《定风波》:事——人(作者)——理(人生态度)。
(三)《望江南·超然台作》:景——人(作者)——情(人生态度)。
活动单元四:探究——辨析三首词中作者所面对的困境之不同以及人生态度的异同。
(一)三首词与《前赤壁赋》对读,看看所面对的人生问题之异。
(二)三首词与《超然台记》对读,看看对人生问题应对策略(态度)之同。
活动单元五:总结——激发进一步学习兴趣,指导阅读苏轼作品方向。
苏东坡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苏东坡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在当代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而苏东坡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
因此,将苏东坡的群文引入教学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生态度。
本文将结合苏东坡的部分作品,设计一套兼具学术性和趣味性的苏东坡群文阅读教学方案。
二、教学目标通过对苏东坡的群文阅读,学生应能够:1. 了解苏东坡的生平背景和文化地位;2. 掌握苏东坡的代表作品和相关文化知识;3. 获得对苏东坡文学风格的认识和欣赏;4.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5.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本教学方案将以苏东坡的代表作品为主,融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并结合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讲解和讨论。
1.《赤壁赋》教学内容:(1) 介绍苏东坡的生平和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 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3) 解读《赤壁赋》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和简短的视频片段,引入《赤壁赋》的话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探究《赤壁赋》中的意象、情节和艺术手法;(3) 知识传授:通过讲解,介绍苏东坡的生平和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4) 阅读分析: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赤壁赋》,分析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5) 学生展示:鼓励学生展示自己对《赤壁赋》的理解和感悟。
2.《江城子》教学内容:(1) 理解《江城子》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 掌握《江城子》的背景故事;(3) 分析苏东坡的文学风格和表达技巧。
教学方法:(1) 啟发思考:通过问题让学生思考《江城子》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 背景介绍:讲解《江城子》的背景故事,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背后的文化和历史内涵;(3) 细读诗歌:学生分组朗读《江城子》,讨论其中的隐喻、意象等修辞手法;(4) 个人反思:学生写下自己对《江城子》的思考和感悟;(5) 分享交流: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反思和感悟,进行课堂展示。
苏轼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PPT、文学鉴赏软件等
多媒体: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展示苏轼诗词的背景和意境 教学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 文学鉴赏软件:利用专业的文学鉴赏软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苏轼诗词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Part Six
教学过程
导入:介绍苏轼及其诗词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苏轼诗词群文阅 读教学设计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XXX
目 录
Part One.
添加目录标题
Part Two.
教学目标
Part Three.
教学内容
Part Four.
教学难点与重点
Part Five.
教学方法与手段
Part Six.
教学过程
Part One
添加章节标题
Part Two
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苏轼诗词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苏轼在诗词创作中的重要贡献 苏轼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启示
讲授新课:介绍苏轼的生平与创作背景,分析诗词主题 和艺术特色,讲解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与实践
介绍苏轼的生平与创作背景
分析诗词主题和艺术特色
讲解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与实 践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思考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通过对苏轼诗词的群文阅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通过对苏轼诗词的赏析,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Part Three
教学目标
理解苏轼诗词的主题和风格
掌握苏轼诗词的基本主题,如人生哲理、自然景物的描绘等。 理解苏轼诗词独特的艺术风格,如豪放、清新、婉约等。 体会苏轼诗词中的人文精神,如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等。 通过群文阅读,比较不同诗人对苏轼诗词主题和风格的解读和评价。
苏轼群诗阅读教学设计
苏轼群诗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诗歌是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苏轼作为宋代文坛的巨星,他的群诗更是广为人知。
通过阅读苏轼的群诗,不仅可以感受到其卓越的文学才华,还能深入了解他对时代背景、社会风貌以及人生哲理的抒发。
因此,本文将以苏轼的群诗为主题,设计一套针对中学生的诗歌阅读教学方案,旨在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特点;2.感受苏轼群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思想和意义;3.培养学生欣赏、分析和解读诗歌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操。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特点详细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成长环境、主要作品以及对文学史的影响。
通过阅读苏轼的自传体作品,引导学生了解他的家庭背景、政治遭遇以及创作思想等方面的内容。
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学习苏轼群诗的背景知识选择苏轼群诗中的代表作品,对其背景进行简要介绍。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历史背景、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群诗的内涵和意义。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文献调查和独立思考,以拓宽知识面。
3.鉴赏苏轼群诗以小组形式进行苏轼群诗的鉴赏活动,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解读和分析。
要求学生从诗歌的意象、语言、节奏等方面入手,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思想和意义。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鉴赏方法和技巧,如注释阅读、比较分析等,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
4.诗歌赏析与创作利用课堂时间,进行苏轼群诗的赏析和创作。
教师可以选取苏轼的一首群诗,引导学生进行鉴赏,并要求学生撰写一篇诗歌评论。
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创作一首群诗,可以借鉴苏轼的创作风格和表达方式,展现个性和创造力。
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鼓励,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热情。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与反思。
可以通过课堂讨论、作业成绩和学生自评等方式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程度。
苏轼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苏轼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是一位备受推崇的文学家和词人。
他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突出的成就,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对苏轼词群文的阅读,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欣赏苏轼的文学才华,并通过这些作品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和表达能力。
二、词群文阅读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他对词的贡献;2. 熟悉苏轼词群文的题材和风格特点,培养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3. 学会运用文学鉴赏方法,深入解读苏轼词群文的意蕴;4. 培养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通过模仿苏轼的写作风格,进行创作实践。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引入苏轼1. 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强调他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2. 分享苏轼的代表作品,并朗读相关词文段落,引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课:了解苏轼词群文的题材和风格1. 分享苏轼词群文的题材范围和常见主题,如爱情、家国、自然等;2. 分析苏轼词群文的文体特点,如抒情、婉约、豪放等;3. 阅读苏轼的几首经典词作,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共同之处和个性特点。
第三课:深入解读苏轼词群文1. 引导学生运用鉴赏方法,分析苏轼词群文的意境和意象;2. 指导学生理解苏轼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剖析其哲理;3. 解读苏轼部分词群文中的隐喻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第四课:模仿苏轼的写作风格1. 分享苏轼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如如意对仗、借景抒怀等;2. 设计创作任务,要求学生模仿苏轼的写作风格,创作一首词或文文;3. 学生互相交流和评议,提出改进意见,促进创作水平的提高。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对苏轼词群文的讨论和表达意见的能力;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生对苏轼词文的解读和分析,评估他们对作品意蕴的理解程度;3. 创作能力:评估学生模仿苏轼写作风格的创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苏轼词选:《东篱乐府词选》等;2. 苏轼词评析:《苏轼词话》等;3. 苏轼研究相关资料和文献。
苏轼人物赏析教案
苏轼人物赏析教案教案标题:苏轼人物赏析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苏轼的生平和作品,使学生了解苏轼这位文学家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2. 培养学生对苏轼的作品进行文学赏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模仿苏轼的作品风格,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案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苏轼的画像和一些苏轼的名言,引起学生对苏轼的兴趣,并提问学生对苏轼的了解程度。
第二步:讲解苏轼的生平和作品(1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苏轼的生平经历、主要作品以及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使学生对苏轼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第三步:文学赏析(25分钟)教师选取苏轼的一篇或多篇作品进行赏析,引导学生从诗词的意境、艺术特点、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欣赏。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苏轼作品的内涵。
第四步:模仿写作(20分钟)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苏轼的作品片段,并要求学生根据苏轼的风格和技巧进行模仿写作。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指导和范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的写作特点,并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五步:总结和展示(10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苏轼的重要性和他的作品特点。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苏轼作品进行朗读或背诵,并展示自己的模仿作品。
教学资源:1. 苏轼的生平和作品介绍资料2. 苏轼的诗词作品3. 苏轼的名言和画像图片4. 苏轼的作品模仿范例教学评估:1. 学生对苏轼生平和作品的理解程度,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和提问进行评估。
2. 学生对苏轼作品的赏析能力,可以通过学生的作品模仿和写作评估。
3. 学生对苏轼的影响和重要性的认识,可以通过学生的总结和展示进行评估。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文学家或文学作品进行赏析和模仿写作,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2. 学生可以进行苏轼的其他作品的深入研究,了解更多关于苏轼的文学成就和思想。
3. 学生可以组织文学沙龙或朗诵会,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赏析和模仿作品。
走近苏轼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走近苏轼群文阅读教学设计苏轼,北宋时期的杰出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开阔的文化广度闻名于世。
苏轼的作品不仅包括了诗、词、赋等文学形式,还有许多随笔、文章和书信等,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学体系。
苏轼的作品具有思想深度、艺术高度和表达力度强的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苏轼作品的阅读和研究对于学生而言可能会显得有些困难,因此,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近苏轼的群文,我设计了一套教学方法。
第一部分: 介绍苏轼在教学开始前,我将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特点。
我会通过展示苏轼的相关图片,播放苏轼的音频,引导学生感受苏轼的才艺和其所处时代的背景。
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对苏轼作品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部分: 阅读与理解接下来,我将选取苏轼的一篇文章,如《赤壁赋》,作为教学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深入了解苏轼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
在阅读过程中,我会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运用,指导他们发现作者的意图和核心观点。
为保证文学阅读的连贯性和流畅度,我会使用丰富的课堂教学技巧,如问答、组内讨论和细读等,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第三部分: 解读与欣赏在学生理解了苏轼的作品之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解读。
这一环节旨在启发学生对苏轼作品的深层次思考和个人感悟,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分享或个人陈述,以促进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第四部分: 创作与演绎为了巩固学生对苏轼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我将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和演绎。
学生可以选择苏轼作品中的一个片段,重新进行改编和表演,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演能力。
此外,我还会要求学生创作一篇仿苏轼风格的作文或诗歌,以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力。
第五部分: 主题探究和拓展阅读最后,我将引导学生对苏轼的作品进行主题探究和拓展阅读。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深入研究苏轼相关的作品,进行个人研讨和撰写相关论文。
苏轼词作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苏轼词作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文学教学也出现了一系列创新的方法与内容。
在这种背景下,苏轼的词作作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引入到课堂中。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苏轼词作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提升学生对苏轼词作的理解和欣赏。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词作的独特之处。
2. 学会分析苏轼词作的主要题材和意境,掌握其艺术特点。
3.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词作的能力,提升审美情趣。
三、教学内容1. 苏轼生平与创作背景:介绍苏轼的基本情况,如生平经历、社会背景等。
并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背景对其词作的影响。
2. 苏轼词作的题材和意境:从苏轼的词集中选取数篇代表性的作品,帮助学生了解苏轼词作的主要题材,如山水、爱情、离别等。
同时分析这些词作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 苏轼词作的艺术特点:通过对词作的语言、韵律、意象等方面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苏轼词作的独特之处,并与其他词人进行比较。
4. 苏轼词作的欣赏和鉴赏: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读和欣赏,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美,同时开展一些互动活动,如学生朗读词作并就其主题进行讨论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对苏轼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就一篇苏轼的词作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学生的互动与合作。
3. 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苏轼的经典词作,进行详细的分析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意境和艺术特点。
4. 比较分析法:教师将苏轼的词作与其他词人的作品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苏轼词作的独特之处,并了解不同词人的创作特点。
5. 互动体验法:通过学生的朗读和欣赏诗歌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苏轼词作中的美,同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的见解和感受。
五、教学评价1. 板书记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学生的观点和讨论内容进行板书记录,以便对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估。
苏轼作品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苏轼作品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他身世显赫,文才卓越,作品涉及诗、词、散文等多个领域,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教育价值。
本文旨在设计一套苏轼作品群文阅读教学方案,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苏轼的文学魅力,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学习苏轼的代表作品,包括诗、词、散文;3. 分析苏轼作品中的主题、表达手法和艺术特点;4. 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解读能力;5. 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鼓励他们在教学结束后尝试撰写自己的文学作品。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 知识导入向学生简介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提供苏轼的基本资料和主要创作时期的背景知识。
可以通过幻灯片、图片和简短的讲述等形式呈现。
2. 精读名篇选择苏轼的代表作品,如《赤壁赋》、《水调歌头》、《浣溪沙》等,要求学生在预习阶段提前阅读,并在课堂上进行精读。
老师可以辅以详细的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
3. 创作欣赏选取苏轼作品的片段或相关题材的作品,让学生自主欣赏并进行感悟和评论。
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解读作品,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批评眼光。
4. 文学活动安排学生进行文学演讲、朗诵或朗读苏轼作品,以加深对苏轼作品的理解和内化。
同时,鼓励学生分组进行苏轼作品的创作,可以是诗歌、散文或词曲等形式。
学校可以选择优秀作品进行展示,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5. 拓展延伸邀请专家学者或文学爱好者来校进行苏轼作品专题讲座,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苏轼的作品提供更多资源和启示。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到图书馆或文化机构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对苏轼及其时代的了解。
四、教学评价与总结1. 教师对学生平时参与讨论、作业完成情况和文学活动的表现进行评价和记录;2. 针对学生参与度、阅读理解能力等方面给予评价和帮助;3. 总结苏轼作品群文阅读教学的效果,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欣赏能力。
鉴赏苏轼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理解苏轼诗词中的意境、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通过对苏轼诗词的鉴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苏轼诗词的意境及情感表达。
2. 苏轼诗词中的表现手法及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苏轼诗词中的情感内涵。
2. 掌握苏轼诗词中的表现手法及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苏轼诗词的相关资料,包括生平简介、诗词背景、作品赏析等。
2. 学生准备苏轼的诗词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对苏轼的诗词了解多少?请举例说明。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苏轼的诗词作品,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意境、情感,思考作品的主题。
三、合作探究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苏轼的诗词中有哪些意境?(2)苏轼的诗词中表达了哪些情感?(3)苏轼在诗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赏析作品1.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意境、情感及表现手法。
2. 教师讲解诗词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轼诗词的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诗词,谁能举例说明苏轼诗词的意境和情感?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拓展阅读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苏轼的其他诗词作品,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等。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
三、欣赏与比较1. 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引导学生比较两首诗词在意境、情感及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高中苏轼专题教学设计
高中苏轼专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2. 分析苏轼的代表作品,深入理解其思想和艺术特点;3. 培养学生对苏轼文学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4. 引导学生探究苏轼文学对后世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苏轼的生平事迹介绍;2. 苏轼的代表作品分析;3. 苏轼文学与其时代的关系探究;4. 苏轼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苏轼的生平事迹介绍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苏轼的肖像画或简要介绍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20分钟)介绍苏轼的出生背景、家庭环境、求学经历以及他在政治、文学上的成就。
重点强调他在政治上的坎坷经历和他对宋代文学的贡献。
3. 讨论与总结(10分钟)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苏轼的生平事迹,归纳出他的主要贡献和他所面临的挑战。
第二课时:苏轼的代表作品分析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苏轼的代表作品的诗词或段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 分析与讨论(25分钟)学生分组阅读苏轼的代表作品,包括《东坡肆赋》、《赤壁赋》、《滕王阁序》等。
分析其艺术特点、意境和思想内涵,并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
3. 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苏轼的代表作品进行总结,归纳出苏轼文学的主要特点和思想。
第三课时:苏轼文学与其时代的关系探究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宋代的历史背景、文化氛围,引导学生思考苏轼文学与其时代的联系。
2. 探究与讨论(25分钟)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研究苏轼文学与宋代社会、文化背景的联系。
重点关注苏轼文学在宋代文化和文学史上的地位。
3. 总结(10分钟)学生展示研究成果,并通过现场讨论总结苏轼文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第四课时:苏轼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苏轼的影响力图表,引导学生对苏轼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进行思考。
2. 探究与讨论(25分钟)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研究苏轼文学对后世文学的贡献。
分析苏轼文学在元明清文学以及现代文学中的影响和传承。
苏轼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苏轼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文学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具有独特的教育与启迪作用。
其中,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与文化名人,他的作品包括诗、词、散文等多种文体,丰富多样,具有深刻的内涵与艺术价值。
本篇文章将设计一节关于苏轼群文阅读的教学活动,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苏轼的作品,领略其文学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与阅读能力。
二、活动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熟悉苏轼的文学作品的特点与风格;3.分析苏轼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与情感;4.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与批判思维能力。
三、教学流程1.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苏轼的基本情况,包括生平经历、文学成就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2.文本阅读(15分钟)分发苏轼的选作给学生,让学生默读苏轼作品,通过独立阅读,感受苏轼文学的独特魅力。
3.小组合作探讨(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篇苏轼的作品,并讨论作品中所彰显的主题与情感。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寻找例证支持自己的观点,并向其他小组展示自己的发现。
4.整合讨论(15分钟)请学生回到整体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展示他们在小组探讨中的主要观点和结论。
同时,教师也可以给予学生一些建议与补充,以促进学生对苏轼作品的更全面理解与分析。
5.文学创作(25分钟)鼓励学生仿照苏轼的风格和主题,创作自己的一篇短文或诗歌。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材,通过模仿苏轼的表达方式,向同学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
6.分享与点评(15分钟)学生将他们的文学创作分享给全班同学,并进行点评。
教师鼓励同学们给予积极的反馈与建议,以促进学生对自己作品的反思与改进。
四、评价方法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发言质量以及文学创作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苏轼群文的阅读程度和理解能力。
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文学作品展示与点评,评估学生对苏轼文学风格的理解与模仿能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在阅读苏轼作品的过程中,不仅仅了解了苏轼的生平与文学成就,还培养了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与文学表达能力。
高中苏轼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的阅读 兴趣和阅读习惯。
拓展学生的阅读 视野和知识面。
增强学生的文化 素养和人文精神。
选择适合的苏轼群文阅读篇目
依据教学目标选择篇目 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注重篇目的多样性和互补性 适当引入课外优秀篇目
设计群文阅读的教学过程
确定群文阅读的主题和选文 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感知和快速阅读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评估学生群文阅读能力的水平
评估标准:学生对群文的主题、结构、语言等方面的理解能力 评估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个人陈述等方式进行评估
评估目的:了解学生在群文阅读中的理解程度和阅读能力,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评估结果: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对群文阅读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
分析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的不足与改进方向
开展多种形式的群文阅读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朗诵比赛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阅读参与度。
提升学生群文阅读能力的策略
精选群文阅读材 料,激发学生阅 读兴趣
强化阅读方法指 导,提升学生阅 读效率
开展阅读交流活 动,促进学生思 维碰撞
注重阅读评价与 反思,促进学生 阅读能力提升
政治生涯:在官场 上历经坎坷,多次 被贬谪,但始终保 持乐观豁达的人生 态度。
苏轼文学创作概览
苏轼的文学思想:强调个性、 追求真实
苏轼的文学风格:豪放、自 然、清新
苏轼的代表作品:《水调歌 头·明月几时有》、《念奴
娇·赤壁怀古》等
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宋 代文学的代表人物,对后世
影响深远
苏轼作品的艺术特色
确定群文阅读的主题和目标,确保阅读内容与高中语文教材紧密相关,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文 学素养。
苏轼群文阅读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
第1篇【教材分析】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学习的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希望通过散文的学习,构建学生在散文学习过程中景、理、哲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学习相关的创作方法,学生们感受作者在景物的描绘中所倾注的个人情感和志趣。
《赤壁赋》是苏轼人生观、价值观发生重大转变的文章,让高一学生理解这篇哲理性的散文,略有难度,所以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苏轼,了解文本。
黄州时期是苏轼创作的高峰时期,四分之一的词作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而且经典作品也十分的多,此时的词作不论豪放还是婉约,抒情还是写景,都可以用“前所未有”这一个词语来评价,在此以苏轼在黄州的心境由人生困境走向超然为主旨,串联起被贬黄州前后的三首作品,做一个比较联系,建立群文的有机联系,让学生对黄州的苏轼的形象有更加丰满深刻的认知。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对苏轼并不陌生,但是对于文言文散文,而且是带有哲理性的散文,理解起来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所以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加深对苏轼的理解,于是选择以形象为抓手,结合文本,以被贬黄州前后的三首诗为内容,拓展联系,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但是学生对苏轼的诗词阅读面有限,鉴赏能力不足,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品质,调动学生深入文本,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和挑战。
【教学目标】1、通过对苏轼人物形象的回顾与分析,引导学生品读文章,分析文章。
2、比较赏析三首词,大概了解黄州前后的苏轼。
3、明确苏轼称谓变化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被贬黄州前后苏轼的形象特点。
难点:明确苏轼称谓变化的含义。
【课前准备】制作课件、设计评价案【教法与学法】教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朗读法。
学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以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时】1课时(40分钟)【教学过程】一、导入曾经有一位读者,非常喜欢钱钟书的作品,就打电话想要去登门拜访,可是钱老接到电话后思考了片刻说:“如果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鸡蛋味道不错,你何必去找那只下蛋的母鸡呢?”他是在婉拒,但是也反映出来大部分人读书的心态,读到好作品就可以,不必去探究作者,但是有的人的人生是比诗文更精彩的,只有读懂了作者,才能更好的理解诗文,比如《赤壁赋》的作者苏轼,今天让我们走进苏轼。
苏轼高中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苏轼的文学地位 与影响
主题选择: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教 学目标,选择具有探究价值的主 题。
文本组合:将选定的文本进行合 理组合,形成群文阅读材料。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选文标准:选择与主题相关、具 有代表性、多样化的文本,确保 学生能够从多角度理解主题。
选文数量: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 教学目标,确定群文阅读材料的 数量。
教学目标:通过群文阅读,理解《东栏梨花》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 审美水平。
教学内容:《东栏梨花》与其他相关作品的比较阅读,探讨苏轼的创作风格和文学思想。
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比较分析,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等方式进行形成性评价,同时结合期末考试等终结性 评价方式。
教学目标:通过群文阅读,深入理解《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思想内涵和 艺术特色。
教学内容:选取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以及其他相关文学作品进行 比较阅读,探讨苏轼的情感世界。
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和表达能力。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X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ES
汇报人:XXX
目录
CONTENTS
群文阅读是一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方式,通过选取多篇相关文章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 思维能力。
群文阅读的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否充分挖掘 了苏轼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价值,是否扩 展了教学内容的广度,提高了学生的阅 读视野。
苏轼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苏轼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古诗是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苏轼作为宋代文坛的巨匠,他的诗歌更是被广泛传颂和赞美。
本文旨在设计一套有效的苏轼古诗群文阅读教学方案,通过对苏轼诗歌的深入解读和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及其诗歌的背景和特点;2. 学习并熟悉苏轼的代表作品;3. 掌握古诗的基本鉴赏方法;4.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苏轼及其诗歌的背景介绍1.1 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1.2 苏轼诗歌的主题和风格特点2. 苏轼的代表作品欣赏2.1《江城子·密州出猎》2.1.1 诗歌赏析及注解2.1.2 描写自然景观的手法和意境2.2《赤壁赋》2.2.1 赋文赏析及注解2.2.2 描写历史事件的手法和思想表达2.3《念奴娇·赤壁怀古》2.3.1 词作赏析及注解2.3.2 表达情感的技巧和意象构建3. 古诗鉴赏方法的介绍3.1 什么是古诗3.2 古诗的基本特点和形式3.3 如何鉴赏古诗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四、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播放苏轼的经典音乐以及展示苏轼的名言警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苏轼及其作品的好奇心。
2. 背景介绍与讲解分组让学生自行查找苏轼的生平资料,并向全班进行展示,着重介绍苏轼的成长环境和创作背景,以及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 代表作品欣赏与分析老师引导学生共同欣赏苏轼的代表作品,通过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思想和艺术特点。
同时,提供相关注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
4. 阅读讨论与文学素养培养给学生配发苏轼其他诗歌的选集,让学生在课后进行阅读,并要求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苏轼诗歌进行解读与分享。
鼓励学生学习写作,尝试模仿苏轼的写作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5. 古诗鉴赏方法讲解简要介绍古诗的基本特点和形式,让学生了解古诗的艺术魅力和鉴赏方法,再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解读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群体鉴赏》教学案例
当前古诗词鉴赏教学的基本模式都是学一首鉴赏一首,学生对某首诗词通过熟读、赏析、背诵等方式以对该诗词的意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有深刻的理解与感悟,达到提升诗歌鉴赏能力之目的。
但我们知道诗有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之分,词有豪放派、婉约派之别,诗词的流派是诗词所蕴含的不同风格的体现,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
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李白的豪迈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放、柳永的柔美婉丽、陆游的悲壮爱国等等;同时孟子告诉我们鉴赏诗歌应懂得“知人论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推行专题性教学模式,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以群体的鉴赏方式能从整体上理解体悟诗家的人生经历与情怀思想,更好地把握古诗词的精髓与意蕴,有利于帮助学生去“前后勾连”“瞻前顾后”,获得单篇诗词教学所不可能获得的综合、立体的认知体验,将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可以说,群诗教学的追求,体现了道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追求,它走向的是一种九九归一的“和”“合”之大境界。
本文尝试以苏轼的五首诗词作群体鉴赏来更好地体悟诗词的内涵为例来说明如何开展群体诗教学。
教学过程实录:
一、对比欣赏,质疑启思
师:下课欣赏了王菲、龚琳娜两位著名歌手的《明月几时有》,想必大家都感受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一个比较婉约,一个比较粗犷。
我们暂且不去关注谁唱的对,我们想一想,为什么同一首诗词,两位歌手去演绎,却截然不同呢?
生:她们对词的意思理解不一样;对词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理解不一样。
师:对,诗言志,歌咏言。
只有准确地理解诗词,把握诗人的情感世界,才能读出诗词原有的味道。
那么如何能准确地把握苏子的精神世界呢?我们今天尝试着用一种新的阅读方式-----群诗阅读来进行我们的阅读。
我们这节课将一起阅读5首苏轼在不同人生阶段的诗词,来更
好地探寻苏轼一生的心路历程。
师:那么怎么进行群诗阅读呢?同学们能给老师一些好的建议吗?
生:一首一首读;分组展开,汇报交流;对比分析不同点共同点。
师:那就把大家的想法综合一下,我们先一起鉴赏一首,然后大家分组交流,一人汇报。
最后大家一起分析这五首词的不同点与共同点。
大家说这样学习可以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同一诗词的两种风格各异的演绎方式,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这样更易引发学生在对比欣赏中质疑,在质疑中思索,让学生意识到只从单首词鉴赏中得到的体悟可能存在偏差,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群体诗词鉴赏,以做到真正的知人论世;并较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培养他们的批判精神。
二、析异觅同,群体整合
(一)初读五首诗词,归纳诗词相同点。
师:自由诵读,独立思索:你能发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临江仙·夜归临皋》《如梦令·有寄》《定海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这五首诗词在内容、情感、遣词造句上的共同点吗?
生:交流讨论分析,梳理了以下共同之处:
1、内容上:四首词虽写自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密州、黄州、京城、儋州,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声:归
2、情感上:都是乐观豁达
3、写法上:直抒胸臆,情真意切,都能投之于一草一木,一山一事,借景或借事,发现生机和乐趣,来抒发自己恬淡和超拔的情怀。
【设计意图】:学生比较容易发现这五首诗词中的四首诗词都是在被贬之地写的;也发现了五首诗词里都有一个共同的字眼:归。
这一问题的设计就让同学们看到了苏东坡在政治上跌
宕起伏的生命历程,为下面苏东坡虽接二连三地被贬却回归心灵、舞出优美的人生舞姿作了铺垫。
(二)这五首诗词在不同程度上记录了苏轼沉浮的心路历程,诗中的“归”有思想上和情感上的变化差异吗?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沉下心来,先来看看每首诗词里他想归到哪儿?归的心情如何?结果归到何方?
1、首先由老师引导学生一起解读《明月几时有》。
师:该词中的“欲归”是归向何方?
生:归到高处,
师:这里的高处就实指月亮?还可以指其他什么地方?
生:“欲归”是想回朝廷做官,身居高位尽忠。
“欲归”是想超脱尘世,自我排遣;“欲归”是想回归自我,回归干净的书斋生活;
师:归的心情如何?
生:是矛盾的。
从“欲归”“又恐”看出。
“又恐”朝廷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
“又恐”曲高和寡,知音难觅,寂寞难耐。
“又恐”没有人能理解或欣赏自己的才华,很难再“致君尧舜上”。
师小结:结果呢?归向何方?“何似在人间”。
还是在人间在这里吧。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只需共同享受眼前的一轮明月,就可以坦然面对世间的一切风云,就可明月千里寄相思。
他的“归”,与明月亲近,与自然亲近,“归”向当下。
有纠结矛盾,有自嘲安慰,也有之后的乐观豁达。
2、其他四首诗词的他又想归到哪儿?归的心情如何?最后归向何方?分组讨论交流,再全班汇报。
生:分组探究交流,再汇报。
汇报成果如下:
第1组汇报:《临江仙》
“归”舟,“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羽化而登仙”,欲“归”向自由飘荡的生活。
“归”的心情起初也是矛盾纠结的。
一句“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道尽了多少情怀与无奈。
放不下,终究还是放不下,放不下满腔抱负,放不下家国天下,放不下这人事营营,所以最后的最后,也只能是临江轻叹一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
最后还是“归”向现实,我们也看到了他的平和坦荡。
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作了上词之后,“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
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根本未去“江海寄余生”。
第2组汇报《如梦令·有寄》
“归”耕,归到田园里,去黄州春耕。
“江上一犁春雨”,是说春雨喜降,撬犁地春耕,补充要急于“归去”的理由,说明“归去”的打算。
结果未“归”,在“玉堂深处”。
心情:身在京城,心在田园。
有矛盾,但我们读到更多的是轻快深情和对黄州的思念。
第3组汇报《定海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此心安处是吾乡”,身在岭南,心安在那里。
心情:豁达开阔,已无纠结矛盾。
借寓娘之口抒发自己情怀。
心灵之归。
第4组汇报《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四觉黎之舍》
“归”到贬谪之地的家。
儋州,是一个不毛之地,除了死刑犯以外,最残酷的刑罚就是流放到蛮荒的海岛,在孤独中受尽折磨而死。
可64岁的苏轼不仅没有绝望,还和当地的居民能结下深切的友谊;走在布满藤刺的荒地上,住在牛栏西面的泥房中,不是自伤自怜,而是乐观地把儋州视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现实生活中以前没人敢写没人写到的“牛矢”,诗人第一次大胆地把它写出来了,使人感到新鲜。
寻找到了自己的独得之乐。
心情:我们已看不出他的纠结,他已完全把贬谪地当做自身生命的一部分,当做心灵栖息地和疗养所。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是他的不归之“归”,心灵之“归”。
3、大家发现这五首诗词中的“归”在思想情感上的变化差异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