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合集下载

(完整版)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完整版)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组执笔人: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万水泉中心小学董军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一、研究背景学会阅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首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其中阅读方法的学习和指导已经成为信息时代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

朗读是进行阅读训练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基本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小学阶段朗读的总体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

教育家叶圣陶就朗读也曾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

”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

”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的构成基本是当地农民子弟和外来打工子女,流动性大,学生语音面貌表现出普通话水平低,方言种类多差异大的特点。

以六年级1班为例,全班35人,学生结构为本地学生9人,山西、乌盟、甘肃、张北县、东北、四川等地的学生26人,全班学生家庭均没有普通话语言环境。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状况,我们做了一点调研(见表1—3)。

表1:随机抽查的一节阅读教学课13名学生朗读时间统计表2:学生课堂上得到个别读的机会:表3:学生对所学内容朗读的熟练程度:不难看出:(1)朗读时间明显不足。

张田若先生说:“如果两节课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就要花一半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读书。

”是的,没有一定量的保证,就难以实现质的提高。

小学教科研课题:《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教科研课题:《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课题申报\小学语文课题申报“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组执笔人: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一、研究背景学会阅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首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其中阅读方法的学习和指导已经成为信息时代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

朗读是进行阅读训练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基本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小学阶段朗读的总体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

教育家叶圣陶就朗读也曾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

”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

”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的构成基本是当地农民子弟和外来打工子女,流动性大,学生语音面貌表现出普通话水平低,方言种类多差异大的特点。

以六年级1班为例,全班35人,学生结构为本地学生9人,山西、乌盟、甘肃、张北县、东北、四川等地的学生26人,全班学生家庭均没有普通话语言环境。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状况,我们做了一点调研(见表1—3)。

表1:随机抽查的一节阅读教学课13名学生朗读时间统计表2:学生课堂上得到个别读的机会:表3:学生对所学内容朗读的熟练程度:不难看出:(1)朗读时间明显不足。

张田若先生说:“如果两节课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就要花一半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读书。

《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课题研究工作报告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课题研究结果与分析•课题研究结论与建议•参考文献01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背景02当前小学生朗读能力普遍薄弱的现状;03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研究意义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表现力;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

研究目的分析当前小学生朗读能力薄弱的原因;探索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总结出有效的朗读教学方法和经验。

02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1研究内容23针对小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评估和调查,了解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朗读能力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包括对阅读理解、写作、词汇和语音等方面的影响;研究如何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测试的方式,对小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评估;对朗读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出影响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关键因素;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小学生展开调查,了解朗读能力的差异;设计朗读训练方案,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验证。

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确定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对研究对象的朗读能力进行评估;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整理,总结出小学生朗读能力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设计朗读训练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对训练方案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

研究过程03课题研究结果与分析调查发现,当前小学生在朗读能力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语调、节奏、情感等方面。

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对比,实验班经过朗读训练后,朗读能力有显著提高。

实验班与对照班在朗读表现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结果数据分析针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数据采集和分析。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经过朗读训练后,实验班在朗读表现力方面有显著提高。

《培养农村小学生养成良好诵读习惯的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培养农村小学生养成良好诵读习惯的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设计问卷调查表,通过对农村小 学生和教师进行调查,了解当前 农村小学生诵读的实际情况和存 在的问题,为课题研究提供数据 支持。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小学作为 研究对象,对其诵读活动进行深 入调查和分析,总结提炼出成功 的经验和不足之处,为课题研究 提供实践支撑。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通过观察、 反思、总结等手段,不断调整和 完善课题方案,提高课题研究的 科学性和实效性。
研究过程
分析总结
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分析,提炼出研究成 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制定研究计划
明确研究内容、方法、步骤和时间安排等 。
搜集资料
进行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收集相关数据 和信息。
实施方案
按照课题方案进行实施,并对实施过程进 行监测和评估。
设计方案
根据研究目标和实际情况,设计出可行的 课题方案。
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
调查农村小学生诵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 探索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诵读习惯的策略和方法。
研究在农村小学开展诵读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建立适合农村小学生的诵读评价指标和评估体系。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问卷调查法
案例分析法
行动研究法
收集与农村小学生诵读相关的文 献资料,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 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运用相关理论探讨了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诵读习惯 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研究更具理论深度。
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方法,并进行了实践研究, 为今后在农村地区推广科学的诵读方法提供了可
贵的经验。
04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本研究发现,农村小学生在诵读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和 挑战,如缺乏诵读资源、诵读兴趣不高、阅读方法不当 等。
02

关于如何提高小学生朗读水平的研究结题报告

关于如何提高小学生朗读水平的研究结题报告

《关于如何提高小学生朗读水平的研究》结题报告研究结果与讨论:针对目前小学生在停顿断句、语调语气、朗读节奏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我校作为乡镇学校,地处城乡结合,学生语音面貌与城市小学生相比较还有很大差距这一现象,经过一年来的研究和实践,目前实验年级的学生总体语音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学生朗读能力得到大幅提高,课题研究预设的目标基本达成。

一、课题的研究成果(一)抓课内带课外,促进学生朗读能力提高。

课堂是朗读训练的主阵地。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始终坚持抓“一线两翼”,即抓实课堂朗读指导为主线,抓好早读和课外朗读为两翼。

并以此拟定了课堂教学抓指导,晨读训练抓个案、课外朗读抓巩固等一些研究策略,并根据拟定的策略设计了学生晨读训练和课外朗读训练阶梯评价表,记录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变化。

1.关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课题组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1)朗读训练分类指导教材中的文章往往是编者从众多的优秀文章中筛选出来的,文质兼美,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可读性强。

学生通过练读这些文章可以较好地掌握不同体裁类型、不同情感基调文章的一般朗读规律。

不同类型的文章,课题组在实践中总结出不同的指导方法。

①写景状物、优美散文写景状物、优美散文等文质兼美的文章,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与情感,可配乐将学生引入文本情境或教师范读,激励学生创造性朗读。

②含义深刻的文章《最大的麦穗》《天游峰的扫路人》等含义深刻的文章学生理解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对于这类文章可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段,帮助学生理解。

③对话类文章对话类文章,指导学生抓住人物性格身份,再现生活情境。

④寓言童话类课文《北风和小鱼》《雨点》等童话类文章可运用夸张演绎的方法来进行创造性朗读。

(2)朗读指导细化要求字、词、句、段、篇是构成文章的要素。

课题实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字词的发音、句子的读法、篇目的感情基调总结了朗读指导的一些具体要求。

①把字准确化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打好朗读基本功,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组执笔人: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万水泉中心小学董军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一、研究背景学会阅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首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其中阅读方法的学习和指导已经成为信息时代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

朗读是进行阅读训练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基本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小学阶段朗读的总体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

教育家叶圣陶就朗读也曾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

”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

”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的构成基本是当地农民子弟和外来打工子女,流动性大,学生语音面貌表现出普通话水平低,方言种类多差异大的特点。

以六年级1班为例,全班35人,学生结构为本地学生9人,山西、乌盟、甘肃、张北县、东北、四川等地的学生26人,全班学生家庭均没有普通话语言环境。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状况,我们做了一点调研(见表1—3)。

表1:随机抽查的一节阅读教学课13名学生朗读时间统计页脚内容1表2:学生课堂上得到个别读的机会:表3:学生对所学内容朗读的熟练程度:不难看出:(1)朗读时间明显不足。

张田若先生说:“如果两节课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就要花一半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读书。

”是的,没有一定量的保证,就难以实现质的提高。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组执笔人: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万水泉中心小学董军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一、研究背景学会阅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首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其中阅读方法的学习和指导已经成为信息时代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

朗读是进行阅读训练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基本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小学阶段朗读的总体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

教育家叶圣陶就朗读也曾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

”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

”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的构成基本是当地农民子弟和外来打工子女,流动性大,学生语音面貌表现出普通话水平低,方言种类多差异大的特点。

以六年级1班为例,全班35人,学生结构为本地学生9人,山西、乌盟、甘肃、张北县、东北、四川等地的学生26人,全班学生家庭均没有普通话语言环境。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状况,我们做了一点调研(见表1—3)。

不难看出:(1)朗读时间明显不足。

张田若先生说:“如果两节课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就要花一半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读书。

”是的,没有一定量的保证,就难以实现质的提高。

只有拥有了足够的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

熟能生巧嘛,不让学生多读,学生怎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表1的情况可看出,近四成的语文课朗读时间严重不足,讲问教学挤占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对策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对策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对策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报告第一部分研究的目的及指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

”但从小学教学第一线的实际情况看,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状:(1)课堂上,一段感人至深的话语,经学生口中道来,平淡无奇,甚而有念读、唱读之势。

(2)平时随堂听课时,常可听见由于老师对学生朗读表现不太满意,“请同学们把课文反复朗读几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你用心去读,一定能读出——”可同学们参差不齐的齐读让老师再度暗自蹙额。

针对这些不良状况,我们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文本。

“书卷多情似故人,沉昏忧乐每相亲”,课堂内外、晨诵夕读,点滴之时,方寸之间无不可成为有感情朗读的天地。

鉴于此,我们提出了“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对策研究”这一研究课题。

并且充分利用该课题的研究,努力促使我校不同方言区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有所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差的问题有所改善,校园中形成良好的普通话语言环境,对学生进行语言美的文化素养的熏陶。

同时提高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技巧和自身语文专业素养。

课题组根据学生朗读现状调查以及分析,确定了以下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1.了解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2.研究提高朗读能力的教学策略。

3.通过课外活动促进朗读能力的提高。

4.研究朗读能力评价指标。

第二部分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本课题以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小学阶段朗读的总体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指导,把理论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主要采取教育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全面提高。

课题实验经历了四个阶段:1.实验准备阶段(2009.6──2009.9)成立课题组做好前期实验准备。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课题调查报告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课题调查报告

小学生朗读调查问卷分析报告朗读,是借助语音形式,生动形象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语言活动,是一项比较复杂的语言艺术,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通过朗读能更深刻地体会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朗读水平的高低也能一定程度的反映出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高低,因此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可是小学生的朗读能力现状如何呢?我们课题组进行了一次调查,并且进行了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共下发问卷40份,回收40份,有效问卷35份;现就调查问卷做出以下分析:一、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1、在朗读兴趣方面,非常喜欢朗读的学生占18.4%,比较喜欢朗读的学生占53.9% ,不怎么喜欢朗读的学生占27.7%,数据表明部分学生朗读兴趣不浓,也许是受条件的影响,学生没有课外书去读,朗读兴趣从何而来?朗读能力又怎能提高?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需从兴趣入手,从提供资源入手。

2、在朗读习惯方面, 经常写阅读心得或读书笔记的学生占15.4%,有时会写阅读心得或读书笔记的学生占46.2% 基本不写阅读心得或读书笔记的学生占38.4%,这说明学生的朗读习惯还是不太好。

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在朗读的配合方面,分角色朗读时,能很好与他人配合的学生占28.6%,能很好与他人配合的占29.7%。

说明学生还是有愿望读出很好的效果的。

在教师评价方面,读完课文后,能得到老师称赞的学生占34.1%,总是能得到称赞的学生占35.2%。

但朗读的习惯、配合和教师的评价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朗读的效果,反映朗读水平高低还主要是看朗读过程中是不是经常读错字,是否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而这些方面,通过调查显示,学生在这三方面还需努力提高,学生的整体朗读水平也有待提高。

3、喜欢朗读童话类的学生占76.3%,喜欢朗读诗词类的学生占13.2%,喜欢朗读其他类型文章的学生占11.5%,童话其内容的感染力也是比较强富有趣味性,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就有童话故事,大部分学生是从语文课文里进行朗读训练。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诵读能力的研究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诵读能力的研究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诵读能力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语文诵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诵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语音、语调和语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诵读能力不够,表现为语音不准确、语调单调、语速过快或过慢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高,也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诵读能力成为了当前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才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提高诵读能力,培养其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

进行关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诵读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为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1.2 研究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诵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表明,良好的语文诵读能力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深入探究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对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提高学生诵读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诵读,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语文知识,更加细致地体会语文情感,从而提升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良好的诵读能力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反复练习诵读,学生可以提高语音语调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培养自信心和表达能力,从而更好地展现自己的语言魅力。

提高学生诵读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

诵读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演绎和体验,通过诵读,学生可以更好地领略文学之美,增强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感悟,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以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研究诵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准确表达语言意思,提高他们的语言综合能力。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结题报告著名特级教学孙双金也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

”由此可见,学生朗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所以我结合教学实际申报了《如何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课题。

关键词:指导朗读热情参与练习培养一、结题报告摘要针对目前小学生在停顿断句、语调语气、朗读节奏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我校作为乡镇学校,地处城乡结合,学生语音面貌与城市小学生相比较还有很大差距这一现象,经过一年来的研究和实践,目前实验年级的学生总体语音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学生朗读能力得到大幅提高,课题研究预设的目标基本达成。

二、课题实施的具体步骤和主要措施第一阶段:加强理论学习和师资培训,提高认识,确立朗读教学的研究课题。

为了使广大语文教师充分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我们开展了大学习、大讨论活动,首先,组织教师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深刻领会《标准》对朗读教学的要求,使大家认识到:阅读教学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第二阶段:调查课堂教学现状,梳理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

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种外在形式或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估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

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学生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生,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素质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4.教师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研究结题报告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研究结题报告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研究结题报告篇一: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水平的结题报告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水平的结题报告【内容提要】针对当今小学生朗读水平普遍较低,教师对学生朗读能力培养、指导不够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水平”的研究课题。

在此研究中,我们通过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扩大朗读训练面,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合理运用多样化的朗读形式,组织开展朗读竞赛活动等措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朗读水平。

一、课题的提出小学语文《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而当今小学语文教学却只注重内容的分析,忽略了学生的阅读训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学生方面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同一个班级中,不同学生的朗读水平的差距很明显。

其表现为:1.部分学生朗读的兴趣不浓有些同学说,他们不喜欢朗读,觉得朗读是浪费时间,他们更愿意参加其他的各种活动,看电视、电影或者玩电脑等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他们觉得这些活动比起朗读课文来有趣得多。

还有学生不喜欢甚至讨厌在语文课上被点名阅读课文,这种现象在农村小学阅读教学中是很普遍的。

2.部分学生朗读习惯差部分小学生自觉性差,还未能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需要通过家长、老师的监督,如果家长、老师的督促不得力,孩子就不会自主阅读,造成孩子偷懒成性的恶果。

于是一方面不愿多读,另一方面惧怕朗读,这样恶性循环造成心理负担的加重,从而也导致了孩子对朗读的排斥感,形成不良朗读习惯。

(二)教师方面对于目前的语文教学,我们的语文老师对朗读教学实在关注太少,往往忽视了朗读教学的过程,所以我们不能单方面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朗读教学的问题,同时也要在教师身上找原因。

1.对朗读教学过于轻视。

目前语文教学中遇到的最大也是最普遍的问题就是教师注重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忽略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

《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共五则范文)

《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共五则范文)

《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共五则范文)第一篇:《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课题研究报告通河县实验小学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

加强对朗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朗读方法和技巧, 有利于学生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所以说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它是口、耳、眼、心并用的过程。

朗读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情操等,起着其它任何活动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没兴趣朗读课文,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我们认为:只有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朗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才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以《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作为课题进行研究。

二、研究的主要活动过程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3---2011、7)五、课题研究成果(一)、检测学生朗读水平,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

课题研究初,组织教师检测学生朗读水平,发现了许多问题,归纳起来如下:1、部分学生养成拖腔拖调的习惯即“唱读”没有纠正,相当严重。

2、多数学生朗读声音细小,捏着腔读,声音没有放出来,有的同学朗读时听起来像“蚊子哼一样”。

3、一部分学生朗读的速度很快,没有停顿、快慢。

4、少数学生仍有多字、漏字、读错字现象。

5、还有部分学生朗读时不连贯,一字一顿,读破了句子。

(二)、反思教师的朗读教学,找出问题的根源。

1、没有保证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课堂上的朗读只是蜻蜓点水。

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课文时,先重视生字教学,再注重字词理解,接着就是通讲课文,如何分段,表达怎样的中心思想等等,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很少,甚至没有朗读课文的时间,教师只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的字词、主要内容,其余内容完全交给学生早读课去背诵。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小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小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小课题开题报告范文一、课题的提出古代教育家重视“吟诵”认为只有通过诵读,才能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体味出其中的妙处。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说的就是多读才能加深理解。

的确,朗读时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及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形式,即把书面语言转换为出声的口头语言。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总目标之中要求阅读教学要注意“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各学段的阅读目标中,都对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

目前:国内小学生朗读的现状是老师们大力抓朗读,而学生仍不喜欢读书,尤其是有感情朗读,甚至出现念读唱读之势,教师指导机械匮乏,方法单调,机械,生硬等问题。

所以,开展对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课题研究刻不容缓。

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从对文本的初读,读准、读通、读流利这些朗读的基本要求,到有感情朗读,达到以情发声,以声传情,才是真正的“情动于衷而发与言”。

其研究成果,对小学生的语感培养以致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及推广价值。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1.《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朗读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好手段,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

2.教育家张田若: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3.教育家叶圣陶:设身处地,激昂处还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

三、研究的内容1.城乡结合部学校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中的阅读(朗读)现状及对策研究。

2.通过课前、课内、课外三位一体的训练,对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方面将取得哪些成效。

3.研究成果的指导意义及推广。

四、研究的目标1.以朗读为载体,发挥语文功能。

2.探索高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和可操作方法。

马鞍镇中心小学《提高学生朗读能力,体会文章思想内容》课题总结报告

马鞍镇中心小学《提高学生朗读能力,体会文章思想内容》课题总结报告

《提高学生朗读能力,体会文章思想内容》课题总结报告马鞍镇中心小学语文组2004年3月以来,我们组接受了湖南省教育科研课题“提高学生朗读能力,体会文章思想内容”课题研究任务。

把我校学生作为课题研究对象,两年来,我们组在县教研室和学校领导的指导和关怀下,围绕“提高学生朗读能力,体会文章思想内容”这个课题,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确立了“教——研——训一体化”教学模式。

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更有利于提高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质量。

一、具体做法(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我校开设〈提高学生朗读能力,体会文章思想内容〉课题研究,确立此课题,是基于以下原因。

1、是新的教学大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把学生自主阅读提升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对各个不同学段的阅读要求有“有感情的朗读”的要求。

2、我校的学生有百分之九十几的来自农村,由于受到方言的影响,不论是在普通话的读颂,发音的方法,还是在语速停顿上都存在着许多缺陷。

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朗读。

朗读是在阅读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而且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体会。

(二)课题研究的总体构思1、课题研究的目的:甩掉“指定朗读”和对某篇某段“死记硬背”的包袱,让学生养成自由、主动的朗读习惯,使学生获得朗读技巧。

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同时,能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2、概念界定:“朗读教学”指学生在教师课堂授课中逐渐掌握朗读方法,掌握朗读技能。

学生在大型活动中培养语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A、要求学生在意境中朗读,在朗读中促理解,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B、形成“教——研——训一体化”的模式。

“教”即老师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定期主办朗读知识讲座。

“研”把“课题研究”放到课堂教学的研究中去,与教研教改结合起来。

“训”即创设情境,分阶段举行大型演讲比赛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提高朗读技能。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课题研究1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课题研究1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课题研究一、课题研究的问题: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课题研究的目标总体目标:通过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培养和训练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增加对文章内容、语言文字、主题意境的理解,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积跬步以致千里,积细流以致江海,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阶段性目标:低年级段:要让学生得好,读得有感情,首先要会读,读得正确,读得流利。

中年级段:中年级孩子较低年级已具有一定理解力和对语言的初步感受力,能够很好地接受和领会老师的要求,能根据老师的指令来完成学生任务。

高年级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充分地读熟、读透以后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透彻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

二、课题实施的具体步骤和主要措施(一)、具体步骤第一阶段:准备阶段(1)组织调查,分析阅读现状:A、通过网络了解目前各地的阅读情况;B、开展问卷、座谈等调查形式,了解学生、教师、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和在家的阅读状况以及对该研究课题内容的认识;(2)收集资料,组织专题学习:A、学习有关新课程改革的有关文件;B、学习国内外关于母语教学和阅读方面的文章、著作;C、学习课题研究的有关教育科研知识。

(3)制定研究方案,并完善研究方案。

和研究成员就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讨论,使研究方案逐步得到完善。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各类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理论,制定具体的行动策略。

(2)课题组成员按照研究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展开探索性研究,初步概括、提炼出有效的策略,作好记录和小结,并鼓励课题组成员发表相关的研究成果。

(3)课题组召开中期研讨会,制定评价与检测的方法,采取多种途径反馈策略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查找问题。

邀请领导指导、概括、提炼出共性策略和个性策略。

作好记录和总结。

(4)进一步实施、完善策略,利用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来反馈策略实施的成效,发现并努力解决存在的问题。

提高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提高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提高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四会市东城街道冯云小学林凤娟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一)语文教学的需要朗读是语文课的主要活动方式之一,也是语文课的主旋律。

张田若先生认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杨再隋教授也说:“要充分而有效地读书。

读要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

要研究读的目的,读的方法,读的时机,读的检测,以提高读的质量。

”强调了朗读理解文章“义蕴”的步骤和提高质量的方法。

著名学者朱光潜先生对朗读更有独到的见解:“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读透每字每句的确切含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筋肉里。

”这里强调了熟读、吟咏、揣摩的作用,提出了朗读的高层次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实施建议”“评价建议”部分对朗读均给出了相关表述,反复强调“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目标。

可见,教学前辈和大师们对朗读与朗读教学进行了广泛探索,提出了精辟见解,国家对语文朗读教学的要求也更加明确。

所以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要贯彻“以读为本”的基本理念。

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在朗读训练放在重要地位。

(二)我校朗读教学的现状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可以说充斥于我们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时间,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而且又“雁过无痕”。

一些课堂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但是不到2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一种点缀。

如初读课文,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老师就“啪——啪——”两下手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这样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状况,我们做了一点调研(表1)。

表1:随机抽查一节阅读教学课50名学生朗读时间统计~3分钟3~5分钟 5~10分钟10~15分钟15~20分钟 20分钟以上9 4 4 2 1不难看出: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时间明显不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课题研究报告通河县实验小学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

加强对朗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朗读方法和技巧, 有利于学生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所以说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它是口、耳、眼、心并用的过程。

朗读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情操等,起着其它任何活动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没兴趣朗读课文,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我们认为:只有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朗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才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以《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作为课题进行研究。

二、研究的主要活动过程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3---2011、7)五、课题研究成果(一)、检测学生朗读水平,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

课题研究初,组织教师检测学生朗读水平,发现了许多问题,归纳起来如下:1、部分学生养成拖腔拖调的习惯即“唱读”没有纠正,相当严重。

2、多数学生朗读声音细小,捏着腔读,声音没有放出来,有的同学朗读时听起来像“蚊子哼一样”。

3、一部分学生朗读的速度很快,没有停顿、快慢。

4、少数学生仍有多字、漏字、读错字现象。

5、还有部分学生朗读时不连贯,一字一顿,读破了句子。

(二)、反思教师的朗读教学,找出问题的根源。

1、没有保证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课堂上的朗读只是蜻蜓点水。

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课文时,先重视生字教学,再注重字词理解,接着就是通讲课文,如何分段,表达怎样的中心思想等等,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很少,甚至没有朗读课文的时间,教师只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的字词、主要内容,其余内容完全交给学生早读课去背诵。

2、教师的朗读水平尚需提高。

教师的朗读水平需要提高,否则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如何交出出色的学生呢?3、朗读具有盲目性,没有具体的方法指导。

有部分教师意识到了课堂教学中应该重视朗读教学,但教师在让学生朗读前缺乏方法指导,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

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不能丝毫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4、朗读教学没有面对全体学生,学生的整体朗读水平没有提高。

一节语文课下来,只有那么几位学生不断的举手回答问题、大胆的朗读课文,其余学生都是人云亦云,没有丝毫朗读兴趣。

这样的课堂教学又如何整体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呢?5、教师朗读指导的方法单调。

教师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学生见以为常无动于衷。

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

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

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

又例如《雷雨》一文中,老师如果不让学生理解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学生就不知道这些地方该重读。

有时,学生朗读时轻重、缓急把握对了,但分寸感很差,一重特重,一轻特轻,极不和谐,让听众的心一紧一紧活受罪。

另外,读长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在我观察的课例中,指导几乎等于零。

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读成了破句。

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扭,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

(三)、针对学生朗读存在的问题,课题组成员认真研究对策,总结方法如下。

1、分层次指导学生朗读。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从最基本的读书方法教起,训练学生正确流利地读。

开始时先一句一句地读,再连起来一段一段地读,最后通读全文,读不好的地方要反复多读,先小声读,再大声读。

从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读书姿势正确,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不加字,不减字,不唱读。

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就应该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中,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品背后所蕴涵的情感,让学生在学习中品析自己喜欢的词句。

除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外,还要满怀感情地读,读出文句中的情感,意境以及“弦外之音”等。

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才能随着作者感情的跌宕、心潮的起伏、思维的翻腾去心领神会,他们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就为成功的朗读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平时的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创设语文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是指从学生认知水平、心理、情感需要出发,根据课文内容创设的实物情境、立体情境、模拟情境、语言情境、艺术情境或其它形式的情境,并力求使所创情境形真、情深、意远、理念寓于其中,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情真境中学习语言、陶冶情感,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达,有大量的多媒体资源,有课文的插图,课文朗读录音,与教材配套的音乐、动画等等。

我们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

例如:教师在教学《找春天》这一课时,就充分发挥了资源的作用,调动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上课开始,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聆听了课文,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认为:“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

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

”所以用音乐导入新课,学生一开始就兴趣盎然。

接着,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既疏通了生字新词障碍,又潜移默化地学到了朗读课文的方法和技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出示了课文的插图,配上音乐,再加上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渲染,有效地再现课文中用语言描写的情境,为学生的朗读做好情感的铺垫。

最后让学生欣赏了动画FLASY《找春天》的配乐朗读,让学生的朗读热情达到了高潮。

(2)、运用激励语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

我们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

如果老师能在学生的朗读上进行恰当的点评,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朗读效果。

我们在听完学生的朗读以后,先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如“这次比上次读的流利、读的有感情”、“比以前有进步”、“语调有变化,抑扬顿挫”等等,再婉转地提一些建议,相信学生们会喜欢上朗读,培养出朗读兴趣。

3、朗读形式多样化,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预设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课堂朗读的方法愈多,学生越能得到不同形式的练习,朗读水平亦就更高。

齐读。

齐读应在文章的关键处,体现文章的中心或文章最精彩的段落,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能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

分角色表演朗读。

表演可以把抽象的文字变换成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让学生身临其境,有助于学生真切体会作品的语言文字所体现的思想感情,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促进儿童创新思维的发展。

课本上有许多的课文,非常适合分角色朗读。

儿童的心理也喜欢分角色朗读,他们天生喜欢表演,喜欢融入到角色中。

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分角色朗读。

在愉快的氛围中,学生既体验到了表演的乐趣,又提高了朗读水平。

表演朗读。

即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自编动作,把课文“演读”成小小课本剧,也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演,这种朗读形式学生很喜欢,几遍“演读”,学生几乎可以背诵文章的某些段落。

配乐朗读。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读。

想象朗读。

让学生闭上眼睛,对已熟读的文章内容边想象边听课文,既可丰富学生想象力,又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自由读。

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自由读就弥补了这一缺憾。

给学生时间、自由,让他们尽情体验、表现,语调、语速、感情可以反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约束。

评读。

评读是促进学生语感发展、提高朗读水平的重要环节,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在教学中可以从三方面去评读:学生在朗读后自己评价,或同学相互评价,或教师评价。

通过评读,让学生认识自己朗读的不足,从而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

开火车读,是一篇课文由几个同学接着读的方式。

教师可指名一个同学读,读到中途没有到一段结束,再指定下一个同学接着读下去。

这种读法可唤起同学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

比赛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挖掘出学生的朗读潜能。

学生的好胜心强,为了战胜对方,学生会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朗读水平,尽量让自己的朗读完美无缺,因此,最容易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4、范读引领,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艺术朗读能生动、具体地表达课文活生生的思想,丰富的情感,鲜明的形象,从而使听者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并受到感染。

正因为艺术性的朗读有着特殊的作用,我们应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范读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使学生爱听爱读。

(1)、教师范读。

教师精彩的范读,不仅浓缩了教师领悟教材的深刻体会,而且伴随着教师的范读,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就会像一股清泉流淌学生稚嫩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

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悟其情,直接领略教师范读时的语调、神情、情感,进而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感情基调。

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的有感情朗读。

范读应选择恰当的时机,或在学生读文前或当学生读得不尽人意时,处于“愤,悱”之时,教师范读一番,将会是事半功倍。

当然,课文的范读必须要真正起到示范作用才行。

“打铁还要榔头硬”,说到底,提高教师自身的朗读水平才是提高朗读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地指导、点拨;教师的表情朗读多了,学生的脸上才会显出丰富的情感。

(2)、学生范读。

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中挑选一些发音清楚、响亮、普通话比较流利的学生,重点加以培养。

在指导朗读时,教师让学生示范朗读,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特别是有的学生好胜心强,争着范读,使班中的朗读气氛越来越浓。

六、几点思考1、由于对学生朗读水平和教师朗读教学水平的检测还缺乏更科学更有效的评判手段,朗读教学的深入开展显得越发困难。

仍有少数教师图省事,只顾眼前利益,满足于繁琐的分析,怀疑学生能在读中感悟,“一言堂”课型舍不得丢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