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听泉 苏教版九上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 鼎湖山听泉课件 苏教级上册语文课件
12/12/2021
第二十一页,共二十五页。
讲授
(jiǎngshòu)
新课
5.作者借听泉要阐述(chǎnshù)什么道理?
作者从历史观和美学观的高度昭示人们:生生不息,就是历史;孕
育生机,就是美感。(结束)
12/12/2021
第二十二页,共二十五页。
课堂
(kètáng)小 结
12/12/2021
3.作者为什么选择“听”泉,而不是“看”泉?
有三点原因: ① 作者登山时,雨意尚未消尽,山间
还有雾气(wùqì)、水汽,看不清溪流, 所
以作者选择了“听”。
② 小溪泉抵不上大瀑布壮观,去摹形
描状,很难生色。 ③ 通过 “听”,让读者借助作者的
描述,在想象中去捉摸泉之形,去
品味泉之美。
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全身心地感受大自然,用心 灵和大自然对话。
12/12/2021
第十二页,共二十五页。
讲授
(jiǎngshòu)
新课
精读 课文 (jīnɡ dú) 深入探究
12/12/2021
第十三页,共二十五页。
讲授
(jiǎngshòu) 新课
第一(dìyī)部分:
文章开头交代鼎湖山的气候有什么 作用?
12/12/2021
第四页,共二十五页。
讲授
(jiǎngshòu)
新课 走近作者
12/12/2021
谢大光(1943—),1962年由工科大 学毕业参军,开始文学创作。转业后, 任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著有散文集 《落花》等。谢大光的散文创作,用刻 意求工、惨淡经营来形容一点(yī diǎn)也 不过分。他的散文创作,在数量上并不 怎样引人注目,但是质量上都经得起反 复推敲,耐人寻味。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鼎湖山听泉课件(共28张PPT)
本文的语言典雅、凝练、和谐、具有 音乐美和情韵美。
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
⑴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优 美的语句,小组交流;
⑵说说自己的所画的句子 为什么写得好;
⑶朗读这些优美的句子;
作业:
听雨,赏花 … …请描绘大自然景物,侧 重于某一种感觉器官感受到的自然之美。 字数200字。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 现美的眼睛。”--罗丹
6、“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2021年11月下午12时37分21.11.1812:37November 18, 2021
7、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 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2021年11月18日星期四12时37分0秒12: 37:0018 November 2021
按照游人的行踪顺序来写。 山脚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半山庆云寺
作者这样移步换景,就逐渐把山泉的形态和 精神都描摹出来了。作者为了让读者了解当时 的环境和观赏景物时的背景,还约略交代了时 间的变化
黄昏——晚饭后——夜间
课文在这两条线索的组织下, 行 文非常清晰,结构层次分明
第一部分(第l 段)初闻泉 声; 第二部分(第2—3段)引发联想; 第 三部分(第4—7段)回旋转折; 第四部 分(第8—10段)得到感悟
小到大,生生不息,永恒发展的。 (悟理)
文章开头交代鼎湖山的背景有什么作用?
开头点明鼎湖山的气候条件,是作者从 想看山发展到听泉的重要前提,为下文的听 泉作铺垫。
一一、、见见到到时时隐隐时时现现的的山山泉泉,,你你会会联联想想到到什什么么??
九年级语文苏教版上册 鼎湖山听泉
鼎湖山听泉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洳何抓住“听”来组织材料。
2.有意识地指导诵读,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2.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习作者在文章中对材料的详略安排。
难点1.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二、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齐名。
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当代散文家谢大光也写过一篇,却与众不同。
板书课题,并提问:课文题目中哪两个字是本文的关键?结合教师介绍,展开想象,思考这篇散文会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并回答老师提问,指出“听”和“泉”字是关键字,然后准备学习新课。
二、课前热身1.知识库存(1)作者简介谢大光(1943一),1962年工科大学毕业参军,开始文学创作。
转业后,任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著有散文集《落花》等。
他的散文创作,在数量上并不怎么引人注目,但是质量上都经得起反复推敲,耐人寻味。
(2)鼎湖山简介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位于肇庆市区东北18公里。
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而得名,后传说轩辕皇帝曾在此铸过鼎,遂改为今名。
也有一说,山顶天湖周围有三峰鼎立,故取鼎湖山。
风景区范围包括鼎湖、三宝、凤来、鸡笼、伏虎、青狮等十多座山峰及天溪、云溪两大溪谷,总面积11.7平方公里,主峰为鸡笼山。
鼎湖山自然风光秀丽,自唐朝起已成为著名的佛教圣地,内有云溪景区、天湖景区和天溪景区。
目前最能吸引游客的还是天溪景区天溪景区以庆云寺为中心。
满山青翠簇拥的庆云寺,建于明朝崇祯年间,有大小殿房100多间,占地17000平方米,是岭南四大名刹之一。
九年级语文上册苏教版课件:1.鼎湖山听泉(共43张PPT)
部分来自《点拨》
12.为什么说“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答案】因为它能孕育生机,滋润万木。
部分来自《点拨》
13.通读选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深夜听泉,别有 一番滋味”。 【答案】因为此刻听泉“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 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 许多层次”,而且还能听出“岁月的流逝,历史 的变迁,生命的诞生、生长、繁衍、死亡”等。
来自《点拨》
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被中外学者誉为 “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本文作者谢大光在去广 东鼎湖山听泉之后,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
游记
来自《点拨》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是作者写游览途中所见、所闻、 所感、所想的文章。游记偏重于描绘某一地方的山川景 物、名胜古迹、珍贵物产、风土人情,或者政治生活、 社会风尚等。优秀的游记作品具有景物的实在性、情感 的真挚性、人称的自我性和寓意的社会性等特点。
《鼎湖山听泉》课文朗读。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部分来自《点拨》
第一部分(①):
写了雨意尚未全消时登岸,初闻泉声如见 泉影。
第二部分(②-③): 写作者进山以后,见泉引发联想,爱上山 泉。为后面的听泉作了很好的铺垫。
部分来自《点拨》
7.插入“千人锅”介绍有何用意? 【答案】这里是插叙,插入“千人锅”的介绍, 以“千人锅”之大,让人们想见古刹当年僧人之 多、佛事之盛,赋予鼎湖山宗教色彩。
苏教版九上语文《鼎湖山听泉》
初中语文试卷鼎尚图文整理制作1.鼎湖山听泉知识储备一、字词积累雀跃(quèyuè)高兴得像雀儿一样地跳跃。
楹联(yíng lián)挂或贴在楹上的对联。
泛指对联。
(楹:堂屋前部的柱子)怅惘(chàng wǎng)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肃穆(sùmù)严肃安静。
迥然(jiǒng rán)形容差别很大。
礼遇(lǐyù)尊敬有礼的待遇。
万籁俱寂(wàn lài jùjì)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
新陈代谢(xīn chén dài xiè)原指生物体经常不断用新物质代替旧物质的过程。
现在也泛指一切事物经过内部的新旧斗争,必然导致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遐想(xiáxiǎng)悠远的思索或想像。
泠泠淙淙:水流声。
寻:古代长度单位。
八尺为一寻。
拾级:逐步登阶。
拾,同“涉”。
菩提树:桑树,常绿乔木。
华南地区多用作行道树。
倍司:英文bass的音译。
低音提琴。
汩汩(gǔgǔ):水流声。
脉(mài):像血管那样连贯而成系统的东西。
山鸣谷应:高山上发声,深谷中有回声相应。
刹(chà):佛教的寺庙。
盖:古代称伞为盖。
二、作家作品谢大光,男,1943年12月生于天津,祖籍山西。
1962毕业于河北工学院电力系。
1962年应征入伍,历任总后勤部某部战士、文书、文工队创作员,天津人民出版社印刷厂职工,《散文》月刊编辑,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副组长、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小说家》编辑部副主任、主编,《中外散文选萃》主编,副编审。
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理事。
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
主要有作品有散文集《落花》,报告文学集《天鹅之歌》。
三、背景链接本文发表于1982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
文本解读一、谋篇立意对泉水的喜爱中透露出对人生的见解: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鼎湖山听泉》课件2 苏教版
五、整体感知:
本文的写作手法(游记散文的写作顺序):移步换景。空间 转换的过程中,又有时间的变 化。
移步换景
空间:岸边——寒翠桥——山 中——补山亭——庆云寺(半 山) ——主 时间:黄昏(1-5)——晚饭后 (6-7)——夜间(810) ——次
六、课文在这两条线索的贯穿下, 行文非常清晰,结构层次分明:
鼎湖山听泉——题目中心是“泉”。文章中作者的 写作重点是“泉”,作者的意图是——赞泉、颂泉, 而“听”只是在一个特定时段、场景下认识“泉” 的手段。
作者为什么选择“听”泉,而不是“看”泉,有三 点原因:① 作者登山时,雨意尚未消尽,山间还有 雾气、水汽,看不清溪流,所以作者选择了“听”。 ② 小溪泉抵不上大瀑布壮观,去摹形描状,很难生 色。③ 通过 “听”,让读者借助作者的描述,在 想象中去捉摸泉之形,去品味泉之美。
三、字词积累:
鼎湖山 肇庆 宛如 泠泠淙淙 迸跳 身
不由己 童稚 清澈透明 了无杂尘 楹联 小心翼翼 拾级而上 怅惘 安详 嬉戏 引人注目 古刹 可见一斑 繁花似锦 蜂蝶翩飞 生意盎然 迥然相异 枝繁叶 茂 绿阴如盖 与众不同 万籁俱寂 枕泉 而眠 诞生 繁衍 新陈代谢 污垢 遐想
四、题目解读:
② 到此已无尘半点,
。 4、请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摘录一句描写山或泉 的诗句(写出完整的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闻泉声(1节)
引发联想,爱上山泉(2-3节)
回旋、宕开,介绍庆云寺等(4-
7节) 深夜听泉,感悟人生(8-10节)。
赏析
请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读一
苏教版九上语文第一单元一鼎湖山听泉
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第一单元一鼎湖山听泉【课内阅读】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
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
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
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
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
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副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
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
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
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拾级而上。
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
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
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1.“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这些句子是写爱女还是写山泉?突出了山泉怎样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一个字概括站在补山亭仰望所见景物的特点,这与写泉有何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选择一个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鼎湖山听泉》精品课件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7/242021/7/242021/7/242021/7/247/24/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7月24日星期六2021/7/242021/7/242021/7/24
听潮
那微弱如击石者,是沙滩边嬉戏 的细浪;那响亮如吟唱者,是爱 拍打礁石的浪花;那振荡如大风 肆起者,应为悬泉瀑布汇于深潭; 那猛烈如火山爆发者,定是暴风 袭卷大海,闪电劈于期间。
那安静如聆听者,是一条 涓涓流过的小溪;那畅快 如弹琴者,是一涌急急而 过的山泉;那深邃如沉思 的作者,是一片幽幽青绿 的深潭;那高昂如歌唱者, 是一帘哗哗喧腾的瀑布。
课时作业:完成伴你学第一课。
zX.x.K
作者以娇儿来喻山泉, 你觉得这一比喻恰当 吗?为什么?
既写出了山泉半含半 露、欲近故远的娇态, 也写出了鼎湖山的年 轻充满活力,同时也 表现出作者对泉的爱 意萌生。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 要学生 学的知 识,教 职员躬 亲共学 ;要学 生守的 规则, 教职员 躬亲共 守。2021/7/242021/7/24Saturday, July 24, 2021
3、我喜欢树木枝缠藤绕形成的一 片浓碧, 因为她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 层,直向山顶推去。 4、我喜欢雨后黄昏的鼎湖山, 因为她宛如轻纱遮面。
诵读——感悟
相信本课内容能够使你想起类似经 历,并能够回味出类似的感受。听风, 听雨,听雷,听雪……,神奇的大自 然给了我们多少宝贵的体验啊。请你 动笔写一写自己倾听大自然经历和感 受。(仿照书后句式来写)
苏教版九上《1、鼎湖山听泉》课文原文
苏教版九上《1、鼎湖山听泉》课文原文苏教版九上《1、鼎湖山听泉》课文原文江轮夹着细雨,送我到肇庆。
冒雨游了一遭七星岩,走得匆匆,看得蒙蒙。
赶到鼎湖山时,已近黄昏。
雨倒是歇住了,雾漫得更开。
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绿脚,齐腰以上,宛如轻纱遮面,看不真切。
眼不见,耳则愈灵。
过了寒翠桥,还没踏上进山的石径,泠泠淙淙的泉声就扑面而来。
泉声极清朗,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引人顿生雀跃之心,身不由己,循声而去,不觉渐高渐幽,已入山中。
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
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
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
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
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
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副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
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
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
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拾级而上。
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
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
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钟声来自半山上的`庆云寺。
寺院依山而造,嵌于千峰碧翠之中。
由补山亭登四百余阶,即可达。
庆云寺是岭南著名的佛教第十七福地,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鼎湖山听泉课件 苏教版
2020/1/2
精品课件
28
本文的关键在一个“听”字。从全文来看, “听”有一个过程,起先由听到泉声而想到 山泉。但是山泉时隐时现,作者由泉影的变 幻不定,联想起爱女而爱上山泉。及至亭前 观山,闻钟泉之声相应,把钟声与泉声化为 老人与孩子——成为两个时代的象征,点出 泉水活泼流动的青春气息。及至夜间,由听 泉生悟,写出了泉所深寓的精神。全文是在 颂泉,而“听”只是认识泉的一个手段。
2020/1/2
精品课件
5
肇庆(zhào) 古刹 (chà ) 遐想 (xiá )
一泓 (hóng)了无(liǎo ) 菩提 (pú )
辟为(pì ) 繁衍(yǎn ) 拾级(shè )
童稚 (zhì ) 楹联(yíng )
怅惘( chàng
) 污垢 (gòu )
万籁俱w寂ǎng( lài ) 泠泠(líng ) 淙淙c(óng
2020/1/2
精品课件
17
文章开头交代鼎湖山 的背景有什么作用?
2020条件,是作者 从想看山发展到听泉 的重要前提,为下文 的听泉作铺垫。
2020/1/2
精品课件
19
一一、、见见到到时时隐隐时时现现的的山山泉泉,,你你会会联联
想想到到什什么么??
二二、、登登山山使使人人““如如入入清清澈澈透透明明的的境境
精品课件
8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请问同学们,游记 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按照游人的行踪顺序来写。
山脚寒翠桥——山中补山亭—— 半山庆云寺
2020/1/2
精品课件
9
作者这样移步换景,就逐渐把山泉 的形态和精神都描摹出来了。作者 为了让读者了解当时的环境和观赏 景物时的背景,还约略交代了时间 的变化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鼎湖山听泉》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三
拓 展
延 伸
5分钟
(一)自主探究
1. 鼎湖山的泉声,真是美妙奇幻呀。作者最初就是带着像我们一样喜悦激动的心情,来鼎湖山听泉的吗?那么他是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到鼎湖山游览的?在听到这泠泠句子加以理解。
2. 品读第8段写泉声的片断,说说作者所用的修辞手法。
4.作者这样移步换景,就逐渐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都描摹出来了。作者为了让读者了解当时的环境和观赏景物时的背景,还约略交代了时间的变化,从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5.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写山泉的句子,并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二)自主合作、自主展示
1.本文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
.辨别字形,理解词义:
泠泠淙淙身不由己清澈透明了无杂尘 小心翼翼拾级而上引人注目
可见一斑 繁花似锦蜂蝶翩飞生意盎然迥然相异 枝繁叶茂绿阴如盖
与众不同万籁俱寂 枕泉而眠新陈代谢
三、学习课文
(一)自主探究
1.题目中哪两个字是关键?
2.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那么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3.你认为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文句加以简要阐述。
鼎湖山听泉
课 题
鼎湖山听泉
课型
新授
课时
教 学
目 标
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鼎湖山听泉》课件
文章通过对鼎湖山泉水的生动描绘,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认为泉水是大自然的杰作,给人带来 无尽的愉悦和享受。
主题阐述
主题二:人生的哲理和感悟
作者通过在鼎湖山听泉的过程,领悟到了人生的哲理和感悟 。他认为,人生就像泉水一样,有起有落,但只有不断向前 ,才能最终达到自己的目标。这种感悟使作者对人生有了更 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可以采用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 多种形式进行测试,根据学生的实际 情况和课程要求进行选择。
06 课后作业
课文背诵
01
总结词:巩固记忆
02
详细描述:学生需要将全文进行 背诵,以巩固对课文内容的记忆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阅读理解题
总结词:深化理解
详细描述:学生需要完成一些阅读理解题目,如选择 题、填空题等,以检验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并深化对 文章主题和思想的认识。
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开头部分 ”、“过渡部分”、“主体部分”和“结 尾部分”。
开头部分
描述作者来到鼎湖山,感受到山间的清新 空气和宁静氛围。
主体部分
详细描述作者听泉的过程,以及听泉所带 来的感受和思考。
过渡部分
通过描写山间的景色,引出鼎湖山的泉水 。
重点词语解释
鼎湖山
听泉
泠泠
万籁俱寂
位于广东省肇庆市,是 一个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主题深化
主题一深化:对大自然的深入探索和思考
文章不仅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还通过对泉水的 描绘,引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深入探索和思考。他认为, 泉水是大自然的精髓,通过观察和感受泉水,可以更深入 地了解自然界的奥秘和规律。
主题深化
主题二深化:人生的哲理和感悟的实 践与应用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鼎湖山听泉 课件(共26张PPT)
鼎湖山听泉
广东鼎湖山,绝顶有湖,因名顶湖, 传说黄帝曾铸鼎于此, 遂易名为鼎湖。(黄帝曾铸三鼎,象征天地人;夏禹铸九鼎, 象征九州 。)
语文活动: 结合课文内容,为鼎湖山 写一个广告语或拟写一副 对联。
第二部分:
二、文中写亭前仰观和殿 前漫步,直接写泉的地方 并不多,这是否偏离了中 心? 提示:没有。这为后面写 听泉的独特感受蓄势。另 外突出此山名树之多,森 林保护之好,有一定的时 意义。并且也是一个 过渡。
第三部分 听泉
一、文中写到了哪些泉水?
有从草丛淌过的,从石缝间漏下的,汇于空谷的, 直下陡壁的,还有绕过树根的,拍打卵石的。
3.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请问同学们,游 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按照游人的行踪顺序来写。 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 亭——庆云寺(半山)。
作者这样移步换景,就逐渐把山泉的形 态和精神都描摹出来了。作者为了让读者 了解当时的环境和观赏景物时的背景,还 约略交代了时间的变化 ,黄昏——晚饭 后——夜间
喻体→提琴、弹拨、倍司、铜管
3、感受: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听到……孕育生机,
滋润万物,泉水是鼎湖山的灵魂。(人生哲 理: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孕育生机 的。) 是自我心灵净化的过程、是一次心灵之旅 4、过程:
再读课文,讨论问题
1.题目中哪两个字是关键?
听泉
本文作者 着重抓住一 个“泉”字来写,用 听觉 来感受,写出了 鼎湖山的独特的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百年古刹,千年古木,使鼎湖山显 得古老而悠远。随着时间的变迁, 世事的更迭,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夜听山泉那充满生命活力的 变化多姿的声响,不觉使人感受到 生命的永恒与美好。这几段文字并 非闲笔 ,其作用有二:1蓄势,为下
文听泉做铺垫。2给作品赋予时代意义, 突出此山名树之多,森林保护之好。
郁闷怅惘——顿生雀跃之心)
• 3、没见泉水,先闻泉声,心境随 之改变,有了这一巧妙的过渡,入 山寻泉也就自然而然了。作者入山 寻泉又有了怎样的发现和感悟? • 指名诵读2段。作者以娇儿来喻山 泉,你觉得这一比喻恰当吗? 既写出了山泉半含半露、欲近故远 的娇态,也写出了鼎湖山的年轻充 满活力,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泉的 爱意萌生
• 七、课外作业 • 1、选背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文句文 段。 • 2、仿造文章的写法,通过对声音 的描写表现一种自然事物或景物。
• 、有了这样的领会越发使人对山泉充 满了喜爱之情。一路寻声而来,此时 泉声却不在单调了,暮色里,山寺钟 声与山泉之声交融,创设了一个更奇 妙的境界。文中是如何来描写这两种 声音的呢?指名读文句。说说你对此 处描写的理解。
钟声浑厚似老者,泉声清亮若孩童; 钟声表现出鼎湖山的古老幽远,泉声 表现鼎湖山的年轻活力
(黄昏进山烟雨迷蒙;泉声丰富多 变,颇有情趣;前人多从形态表现 泉水,作者这样写可以有一个全新 的视角)
2、
作者在鼎湖山听到的泉水的声音是怎 样的? 指名读这些描写泉水声的文句。
泠泠淙淙的泉声;欢快清亮的泉声; 柔曼、厚重、雄浑、轻重缓急的泉 声)
• 3、鼎湖山的泉声,真是美妙奇幻呀。 作者最初就是带着像我们现在这样喜 悦激动的心情,来鼎湖山听泉的吗? • 那么他是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到鼎 湖山游览的?在听到这泠泠淙淙的泉 水声时,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指名读第一段。
于此,遂易名为鼎湖。(黄帝曾铸三鼎,象征天 地人;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 。
• 预习检查(2分钟) • 1、生字词注音 • 古刹 磅礴 雄浑 万籁俱寂 一泓 楹联 怅惘 • 2、解释词义 • 拾级:逐步登阶 • 盎然:充满活力的样子 • 迥然:形容差得很远 • 浑然:形容完整不可分割 • 万籁俱寂:一点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寂静 • 3、 文章体裁:游记
实际上就是心 灵之旅。
心“随泉而流,游遍鼎湖”,泉水“滤过心田,冲走污 垢”。 作者用对乐曲的阐释道出作者对人生规律乃至社会和宇 宙发展规律的领悟。 听泉的过程无形中之旅。
反复诵读品味第八段。 作者说“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 说说这别有一番滋味指的是什么
• 泉声格外清晰;能分出许多层次; 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引发对 人生对历史的领悟理解)
• 仔细读读作者这一段听泉而产生的感悟, 说一说你对此有何理解?泉声本是自然的 天籁之音,为什么作者听泉却能产生的如 此深刻的人生领悟呢?为了更好地解决这 一问题,我们不妨先读读文中的几处闲笔。 自由读第五——七段。 • 说一说,作者写这几段文字的用意何在呢
鼎湖山听泉
谢大光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 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 “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 3、能分析课文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详略有致、 明暗交错的组材方式。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背诵 优美语段。 5、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 并随景致的变化,有层次地表达。 6、体会作者由听泉而产生的对人生和历史的理 解。
• 再读全文。感受作者一路听泉的独特感受。 读完全文后,老师仍觉得意犹未尽,鼎湖 山的风景绝不仅仅限于着丰富的泉声。可 作者为什么只写泉水呢?
滋养万木,是鼎湖山的灵魂。给 人生命的感悟
• 六、吟咏感悟 • 美文是要通过不断的诵读来 加深感悟的。请选择文中你 认为最精美的地方反复吟诵。 说一说,你认为它写得好在 哪些地方?
说出三到五个风景名胜之处,并能 用俗语谚语或民间传说简略介绍
• “自古华山一条路”;“桂林山水甲天下”;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西湖与白娘子……
今天,我们再来阅读著名散文家谢大光的一篇游记散文《鼎湖山 听泉》在作者美妙的文字引领下共同感受这奇幻的自然风光。
广东鼎湖山,绝顶有湖,因名顶湖,传说黄帝曾铸鼎
• 自由诵读 • 游记散文一般是按照移步换景的游踪 顺序来组织材料的。你认为本文的写 作顺序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 文句加以简要阐述。
移步换景,按地点的转移和时间的先后来 安排写作顺序
明确:游踪变化(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 寺) 时间变化(黄昏—晚饭后—夜间)
• 研读品析 • 1、老师在课前读书的时候有一个疑问,可 以先请教大家吗?我们知道游历山水主要 是靠眼睛观察感受,而泉水的百态千姿更 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描绘的,可是作者为什 么单单从泉声来表现鼎湖山的泉水呢?
• 此时作者所听泉声还只是 初入山中的初步感知。真 正听得山泉声音精妙的是 入夜时分的听泉。
那柔曼如提琴者, 是草丛中淌过的 小溪。
那清脆如弹拨者, 是石缝间漏下的 滴泉。
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 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
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 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 瀑落下深潭。
作者的鼎湖山 之旅,
• 教学重点: • 强化诵读,在诵读吟咏中,思考、体会、 感悟,从而深刻理解文章精髓,体会文章 要旨,是本文阅读教学的一大重点。 • 其次本文语言优美隽永,引导学生自主体 会赏析,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对人 生对历史的感悟,是本文阅读的又一重点。 • 教学难点: • 本文寓理于景,在景物感悟中理解哲思是 本文阅读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