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瓜类病害
瓜类病虫害介绍及防治
瓜类结瓜初期病害
瓜类枯萎病:
发病特征:
1、初为部分叶片或植株的一侧叶片中午萎蔫下垂,似缺水状 ,早晚可以恢复, 2、主蔓基部纵裂,纵切病茎,可见维管束变褐。茎基部、节 和节间出现黄褐色条斑,常有黄色胶状物流出; 3、潮湿时病部表面产生白色至粉红色霉层。病株易被拔起。
瓜类枯萎病
黄瓜枯萎病
1、上年发病田, 整地时每亩施生 石灰100公斤。
瓜类苗期病害
防治方法:
1、苗床处理:噁霉灵苗床消毒 2、出苗后管理: 可选捷宝750倍、壮苗1500倍、保地宁3000倍,并配合 好鲜收使用; 或者跟爽1000倍、金发利750倍,并配合优比乐使用。
沤根
幼苗根部呈褐色腐烂,不发新根,幼苗或成株根部不发新根 或不定根,根皮发锈后腐烂,容易拔起,一捋皮层就脱落, 引起地上部萎蔫,地上部叶缘枯焦。 土温过低、高湿和光照不足所致的一种生理性病害。 发病后不宜大量追肥,宜薄施,宜控水。 防治方案:喷施跟爽1000倍,或者好鲜收1000倍, 可有效促发新根。
适宜温度:20-25℃ 适宜湿度:45%-75%,湿度低于25%也能发病。大于95%抑制发病。 氮肥使用过多,营养生长过旺。
防治方案: 可选用康泽3000、秀泽2000倍(蔓长大于1米以后)、胜星5000倍、 金爽1500倍或者天盾1500倍、开富5000倍、冠信1500倍。
瓜类伸蔓期虫害
白粉虱:
瓜类伸蔓期病害
白粉病:
白粉病是由子囊菌引起的病害,以危害叶片为主,影响光和作用 。
白粉病主要为害瓜类的叶片,也为害叶柄、茎蔓,而瓜果则较 少染病。幼苗期即可受侵染。 感病部位表面复盖一层白色粉状物,这是 病菌的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春末秋初是发病高峰。
黄瓜白粉病
丝瓜病害瓜类病毒病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选择无病毒的种子和种苗,加强栽培管理,如合理施肥、浇 水、除草等,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同时,及时清除病株和 病叶,减少病毒的传播源。
化学防治
使用抗病毒化学药剂,如吗啉胍、铜制剂等,进行喷雾防治 。但需要注意药剂的浓度和喷洒时间,避免产生药害和环境 污染。
农业防治
丝瓜病害瓜类病毒病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丝瓜病害瓜类病毒病概述 • 丝瓜病害瓜类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治 • 丝瓜病害瓜类病毒病的案例分析 • 丝瓜病害瓜类病毒病的预防措施 • 丝瓜病害瓜类病毒病的研究展望
01
丝瓜病害瓜类病毒病概述
定义与症状
定义
瓜类病毒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 传染性病害,主要侵染葫芦科植 物,包括丝瓜、黄瓜、西瓜等。
丝瓜感染瓜类病毒病后,叶片会 出现黄绿相间的斑驳或黄色斑块 ,叶脉会褪绿或产生黄色条斑。 果实上会产生黄色斑块,并伴随
果实萎缩和畸形。
鉴别诊断
需要与黄瓜花叶病毒病、烟草花 叶病毒病等其他病毒病进行鉴别 诊断。此时需要结合症状特点、 病毒病原的分离和鉴定来进行鉴
别。
确认诊断
最终确认丝瓜病害瓜类病毒病需 要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通过电 子显微镜观察病毒形态和血清学
05
丝瓜病害瓜类病毒病的研究展望
研究现状及问题
病原鉴定与分类
丝瓜病害瓜类病毒病的病 原尚需进一步鉴定和分类 ,以明确其生物学特性和 传播途径。
病害流行与传播
丝瓜病害瓜类病毒病的流 行和传播机制尚不明确, 需要进一步研究其传播途 径和流行规律。
抗病品种选育
缺乏针对丝瓜病害瓜类病 毒病的抗病品种,需要加 强抗病品种的选育和研究 。
瓜类蔬菜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症状
防治
(一)黄瓜霜霉病
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2)加强水肥管理 。 (3)生态防治 创造利于黄瓜生长,不利病害发生的 条件,达到抑制病害、增产增收的目的。当温度达28℃ 时,小放风,32℃时大放风,使最高温度低于35℃。下 午大放风,温度控制在20~25℃,相对湿度60~70%,到 半夜温度控制在13℃。若晚上大气最低温度12℃以上,则 可整夜放风。 (4)药剂防治 发病前可选用5%百菌清粉尘,每 667m21kg,每9~10d喷1次,或45%百菌清烟剂,每 667m2250kg,每7~9d熏1次。发病初期选用25%甲霜灵500倍 液、40%乙磷铝250倍液、64%杀毒矾400倍液、48%瑞毒 锰锌500倍液喷雾。
(五)黄瓜疫病
症
状
叶片染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 始发病,初为暗绿色水渍状的 斑点,后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 形,空气潮湿,病害发展快, 常出现全叶腐烂。干燥时病部 青白色,易破裂。瓜条染病, 初为水渍状凹陷斑,很快扩展 至全果,病部皱缩呈暗绿色软 腐,表面长有灰白色稀疏霉状 物,最后病果迅速腐烂。
(五)黄瓜疫病
3、细弱苗
症状表现:西瓜幼苗的子叶、真叶小、叶片色淡 皱缩,茎杆细弱。
发生原因:(1)育苗条件差,根系发育不良。 (2)缺肥。
防治措施:(1)改善育苗条件,采用营养钵温 室育苗。(2)营养土配置时,每立方表土加入充 分腐熟的有机肥50千克、三元素复合肥250g。(3) 适时喷施叶面肥,每隔7天喷一次0.2%的磷酸二氢 钾。
(六)瓜类炭疽病
黄瓜和甜瓜叶部受害后,在叶片上初出现水渍 状小斑点,逐渐扩大成为近圆形病斑,红褐色, 外围晕圈黄色。病斑多时互相愈合成不规则的 大斑块,其上并长出许多小黑点,潮湿时溢出 粉红色的粘质物。病部如环绕蔓或叶柄一周, 则蔓、叶枯死。黄瓜接近成熟的果实被害时, 初呈现淡绿色水渍状的斑点,很快变为黑褐色, 并逐渐扩大,凹陷,中部颜色较深,上长有许 多小黑点。发病果实常弯曲变形。甜瓜成熟果 上的病斑较大,显著凹陷和开裂,常生粉红色 的粘质物。
西瓜病虫害及防治
.
4
枯萎病(又称蔓割病、萎蔫病)
症状识别:枯萎病是瓜类作物主要病害之 一,以西瓜受害最重。全生育期均能发病, 但以伸蔓期至结瓜中期发病最重。苗期发 病,幼茎基部变褐缢缩,子叶、幼叶萎蔫 下垂,随后幼苗全株瘫软倒伏,发病1-2天 即可死亡;成株发病,病株生长缓慢,下 部叶片发黄,逐渐向上发展。开始白天萎 蔫,早晚恢复,数日后全株萎蔫枯死。病 蔓基部有褐色条斑或发生表皮纵裂,并伴 有树脂状胶质溢出,茎部维管束变褐色。
.
11
防治方法:(1)霜霉疫特净或惠多丰1000 倍;(2)霜疫净800倍液喷雾防治。
.
12
霜霉病
症状识别:发病初期,叶片出现水浸状淡 黄绿色小斑点,后变为黄绿至褐色。病斑 扩大受叶脉所限制,呈多角形。潮湿时叶 背面病斑上产生灰色霉层,严重时病斑连 成片,全叶呈现枯黄。
.
13
防治方法:烯吗霜克或护绿1000倍液喷雾防 治。
.
35
防治方法 (1) .药剂拌种:用瓜类种衣剂拌西瓜种子,对防 治蝼蛄、金针虫、种蝇等效果好;用50%辛硫磷 乳油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 0.1%-O.2%; 或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拌种,用量为种子量的 o.1%- 0.125%,堆闷12-24小时。 (2).毒饵诱杀:药量为饵料的 o.5%-1%,先将 饵料(麦麸、豆饼、秕谷、棉籽饼或玉米碎粒等)5 千克炒香,用90%敌百虫30倍液拌匀,加水拌潮 为度。每667平方米用毒饵2千克左右。
.
16
蔓枯病(又称黑腐病、斑点病)
症状识别:叶片受害,最初出现黑褐色小 斑点,逐渐变成直径1-2厘米近圆形、黑褐 色或有同心轮纹病斑。叶缘病斑多呈弧形。 茎蔓受害多发生于茎节附近,病斑呈椭圆 形稍凹陷,呈灰褐色,后呈星状干裂,内 部呈木栓状干腐。果实受害,病斑呈水渍 状,稍后变为褐色凹陷枯死斑,常呈部分 星状开裂。
甜瓜新病害----瓜类褪绿黄化病毒病
揭开甜瓜黄化的神秘面纱: 甜瓜新病害----瓜类褪绿黄化病毒病古勤生1刘英华1王毓洪2 皇甫伟国2 顾海峰3徐兰3宋凤鸣4(1.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郑州450009;2.宁波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3.上海市嘉定哈密瓜研究所;4. 浙江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甜瓜植株正常情况下在果实采收前通常仍能保持绿色,可是在华东一带秋季种植的大棚甜瓜座瓜后植株便发生黄化,叶片除叶脉保持绿色外,叶脉间失绿黄化。
该病曾一度被怀疑为生理性病害。
可是生理性病害不太可能在不同地区(上海、浙江和山东寿光等)同时出现,而且有逐年加重的现象。
目前在许多大棚全棚发病,座瓜晚的转色困难,果实品质下降。
为了揭开甜瓜黄化的神秘面纱,我们实地调查了上海嘉定试验地、宁波蔬菜研究所试验地、宁波梅山甜瓜种植大棚和山东寿光试验地。
主要黄化的是甜瓜,大面积发生;也发现一些西瓜和黄瓜出现黄化。
通过实地考察,初步推断甜瓜黄化系由烟粉虱传播的病毒引起,怀疑病毒为长线形病毒科的病毒引起。
设计通用引物,通过对6份样本(上海甜瓜;宁波西瓜、甜瓜和黄瓜;寿光甜瓜和西瓜)提取总RNA,对病毒基因HSP克隆和序列分析,已经证实该病毒为甜瓜褪绿黄化病毒(Cucurbit chlorotic yellows virus, CCYV),该病毒与CYSDV同一科同一属,但不同种,CCYV目前为暂定种。
详细研究结果另文报道,所克隆的基因序列也将登录GenBank。
该病系中国首次报道,此前日本于2008年在世界上首次报道。
症状:典型表现是基部或中部叶片开始退绿,而后黄化,向上发展,严重时整株黄化,但叶脉仍为绿色。
(系在上海嘉定拍摄,2009年10月13日)(系在宁波拍摄,2009年10月14日)病毒:CCYV属于长线病毒科(Closteroviridae)毛形病毒属(Crinivirus)。
烟粉虱半持久性传播。
B型和Q型烟粉虱传毒。
目前只有日本的文献几篇,现已翻译(郑州果树研究所何水涛研究员)如下,供参考。
常见蔬菜病虫害介绍
4、防治情况及方法:
• 繁殖快、易成灾,嫩稍或幼瓜处茸毛较多, 药叶难以进入,且成虫活跃、善飞,防治 较难,已成为南方地区瓜类、蔬菜主要病 虫害,主要药剂为吡虫啉、啶虫脒、好年 冬、锐尽特、高氯等。
三、
• 图谱
斜纹夜蛾
1、分类及危害作物: 分类及危害作物:
• 鳞翅目,夜蛾科,俗名黑头虫。 • 主要危害甘蓝、花椰菜、白菜、萝卜等十 字花科蔬菜、茄科、葫芦科、豆科蔬菜、 芋、葱、韭菜、菠菜及其他农作物达99科 290种以上。
2、生态特点及危害特征: 生态特点及危害特征:
• 成虫体长14-20mm,深褐色蛾子,前翅灰褐色,有 一条白色宽斜纹带;卵馒头状,块产;蛹长1520mm左右;幼虫有6个龄期,体长35-47mm,体色 多变,多有黑色斑纹,从中胸到第九腹节上有近 似三角的黑斑各一对。 • 成虫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和趋化性。主要以幼虫 为害作物,多在傍晚,三龄前仅食叶肉,四龄后 进入暴食期,有假死性和自相残杀现象,生活习 性改为昼伏夜出。幼虫食叶、花蕾、花及果实, 严重时可将全田作物吃光,在甘蓝、白菜上可蛀 入叶球、心叶,并排出粪便,污染使之失去商品 价值。
4、防治情况及方法: 防治情况及方法:
• 白粉虱由于成虫及若虫对作物均有为害, 且成虫具有迁飞性特点,给防治带来极大 的困难,因此要考虑综合防治、集中防治。 现在市场上大多数防治用药均不太理想, 只突出了对若虫或对成虫之一的防治,具 有片面性。 • 在温室白粉虱种群密度较低时早期施药, 必须连续几次用药才能控制危害。
2、生态特点及危害特征: 生态特点及危害特征:
• 美洲斑潜蝇成虫体长1.3-2.3mm,小型淡灰黑色蝇 类;卵约0.2mm,米色半透明;蛹椭圆形约2mm, 橙黄色;幼虫共3龄,长约3mm,蛆状,初孵无色, 渐变为淡橙黄色,后期变为橙黄色。 • 斑潜蝇以成、幼虫危害,雌成虫飞翔刺伤植物叶 片进行取食和产卵,幼虫潜入叶片和叶柄为害产 生不规则白色虫道,严重的叶片脱落造成花、芽、 果实被灼伤。
瓜类病虫害介绍及防治
瓜类病虫害介绍及防治引言瓜类是一类重要的蔬果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瓜类病虫害是限制瓜类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影响了瓜类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对瓜类病虫害进行介绍,并提供一些防治措施,以帮助农民更好地保护瓜类作物。
瓜类病害白粉病白粉病是瓜类中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主要侵袭瓜叶和果实,造成叶片变黄、枯死、果实变形等症状。
防治措施包括使用抗病品种、合理植株间距、及时清除病残体等。
灰霉病灰霉病是一种广泛分布的瓜类病害,常造成果实腐烂、褐变等症状。
防治方法包括保持通风透气、定期清除病残体、使用抗病品种等。
疮痂病疮痂病是瓜类中常见的细菌性病害,主要侵袭果实,导致果实表面出现病斑、溃烂等症状。
防治方法包括灭菌种子、合理施肥、及时清除病残体等措施。
瓜类虫害蚜虫蚜虫是瓜类中常见的害虫之一,吸食瓜类植物的汁液,导致叶片变黄、卷曲等症状。
防治方法包括使用昆虫捕捉器、采用生物防治等。
绿豆象绿豆象是导致瓜类果实腐烂的重要害虫,其幼虫在果实内造成伤害,引发果实腐烂。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进行绿豆象种群监测、定期清除病残体、使用生物防治等。
瓜蝇瓜蝇是瓜果类作物的重要害虫,其幼虫在果肉中钻孔造成果实死亡。
防治方法包括使用黄板诱捕器、覆盖保护网、进行定期监测等。
综合防治措施做好田间管理,保持土壤肥沃、通风透气。
选择抗病虫品种,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风险。
定期巡视田间,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的初期阶段。
合理施肥,提高植物抵抗力。
进行病虫害的综合防治,采用生物防治等环境友好的方法。
瓜类病虫害对瓜类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保护瓜类作物免受病虫害的侵害,农民应该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包括合理田间管理、选择抗病虫品种、定期巡视等。
只有通过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才能保障瓜类作物的健康生长和高产。
冬瓜、苦瓜、丝瓜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
(4)发病前或发病初期,使用 5%氨基寡糖素 1000 倍水剂 600 倍(0 天),或 6% 低聚糖素 1000 倍或 2%宁南霉素水剂 250 倍(10 天), 或病毒喜门(3.85%三氮唑核苷·铜·锌)750 倍水乳剂 500 倍混配 0.004%芸苔素内酯水剂 1000 倍或三十烷醇粉剂 5000 倍进行均匀喷 雾。注意要周到喷至叶片的正、背面。每隔 7~10 天一次,连续防治 2~3 次。以上药剂及配方应根据需要轮换使用,同一药剂及配方每 季作物不应使用超过 2 次。
苦瓜白绢病 【症状】 主要为害茎基部和根。病部初呈暗褐色水渍状病斑,逐渐扩大, 稍凹陷,表面生白色绢状菌丝。菌丝束状,粗细不一,缠绕茎基辐射 和扩展。发病后期白色菌丝上结生成茶褐色菌核。患病部位变褐腐烂。 【病原】 苦瓜白绢病原菌为齐整小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白色, 细而疏松,棉絮状或结成线形紧贴于基物上。菌核初为白色,后变茶 褐色,圆形或椭圆形。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 30℃,低于 13℃或高于 38℃均不利病菌生长。最适 pH 值为 5.3。菌核抗逆性极强,条件适 宜时可产生菌丝,进行重复侵染。 【发病条件】 以菌核或菌索随病残体存活于土壤中,在自然条件下可存活 5~ 6 年,可通过流水、土壤、农具、种子等传播。在温度 25~35℃、相 对湿度 90%以上时,产生菌丝侵入,引发病害。连作地或土质粘重及 地势低洼或高温多湿均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瓜类蔬菜病虫害特征及防治方法
河南农业2018年第7期(上)(一)症状特点瓜类病毒病因病毒种类不同,症状各有差异。
黄瓜花叶病病毒在黄瓜上引起系统花叶,在西葫芦和南瓜上引起黄化皱缩,在甜瓜上引起黄化,不侵染西瓜。
西瓜花叶病病毒侵染南瓜,叶片呈褪绿黄化、皱缩畸形等症状;在西葫芦上产生黄化皱缩症状;在甜瓜上产生花叶皱缩症状。
(二)发病原因瓜类病毒病是由多种病毒侵染引起,主要有黄瓜花叶病毒(CMV)、西瓜花叶病毒(WMV)。
病毒通过汁液和蚜虫传播。
(三)防治方法1.实行轮作。
与非瓜类作物轮作3~4 年,有条件的地方可实施水旱轮作。
2.选用抗病品种。
黄瓜较抗病的品种有长春密刺、早春2号等。
云南黑籽南瓜作砧木嫁接黄瓜可避免茎基部发生疫病。
3.加强栽培管理。
选择地势高燥、排灌良好的地块,采用高畦地膜栽培,实施立架吊瓜或瓜底铺草防瓜果接触地面。
4.发现病株、病果及时清除。
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并烧毁或深埋。
用25%甲霜灵58%甲霜500倍液,或或64%杀毒矾、350 g 拌细50%多51 ℃温水浸种20 min。
2.轮作。
重病田与非瓜类作物轮作3 年以上。
3.加强培管。
推广高畦地膜栽培,畦面铺稻草或秸秆等;雨季注意清沟排水;温室与大棚栽培要控制湿度,注意通风。
4.初见病株时,注意摘除病叶、病果并深埋。
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随之深翻土壤。
5.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施药防治。
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ZHI WU BAO HU植物保护河南农业2018年第7期(上)ZHI WU BAO HU植物保护施保克乳油3000倍液。
霉层。
(二)发病原因该病由一种低等真菌侵染引起,病菌可能在南方周年种植的黄瓜上越冬,随气流传播。
(三)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
黄瓜较抗病的品种有津杂1号、津研6号、西农58 、宁阳刺瓜、广东全青等。
2.改进栽培措施。
隔离育苗,育苗地远离温室、大棚黄瓜地;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块栽种;结瓜前少浇水、勤中耕;结瓜期防止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
瓜类新病毒病害(一)瓜类褪绿黄化病
瓜类新病毒病害(一):瓜类褪绿黄化病作者:古勤生彭斌刘珊珊等来源:《中国瓜菜》2011年第03期摘要:介绍了我国最新发现的瓜类病毒病害一瓜类褪绿黄化病的症状、分布、病害发现历史,病原、奇主范围、传播途径和综合防治措施,并指出未来针对该病害需要开展的研究内容。
关键词:瓜类;新病害;瓜类褪绿黄化病毒1症状瓜类褪绿黄化病典型的表现是叶片出现褪绿,开始呈现黄化后,仍能看见保持绿色的组织,直至全叶黄化。
叶脉不黄化,仍为绿色。
通常中下部叶片感染,向上发展,新叶常无症状。
自然感染西瓜、甜瓜、黄瓜等。
以甜瓜大面积发病为常见(图版见彩插15页)。
发病季节通常在秋季。
症状表现甜瓜明显,西瓜和黄瓜略轻,但发病重时西瓜黄化也极为明显。
2分布瓜类褪绿黄化病广泛分布于我国江苏、浙江、山东、海南、广西、台湾和日本。
对于更广泛地域分布情况的了解有待于各国和各省区的监察通报。
3病害发现历史该病最早于2004年在日本观察到,直至2010年正式发布,其病原才被揭示,属于一种病毒病害。
我国于2007年在宁波、上海等地观察发现,于2009年分析清楚病原,于2011年正式发布。
4病原瓜类褪绿黄化病毒、属于长线病毒科、毛形病毒属。
病毒颗粒为长线形,基因组由RNAl(8607nt)和RNA2(804Int)组成。
5寄主范围自然感染以甜瓜、西瓜和黄瓜为常见,也有报道感染苦瓜、西葫芦、南瓜的。
6传播途径烟粉虱半持久性传播。
B型和Q型烟粉虱传毒。
7防治措施对于该病的防治措施目前重要的是放在控制传毒介体,设法阻隔或减少烟粉虱数量,尽量减少可能的带毒植物。
长远看,需要培育抗病毒品种,才是最根本的防治途径。
现行采用的防治措施:(1)土地休闲。
有条件的地方,在春季收获后与秋季种植之间休闲8-10周。
(2)清洁田园。
种植前清理棚内及周边的各种植物残渣、杂草等。
(3)使用防虫网。
采用60目防虫网,注意做缓冲间,检查整个大棚有无破损处,发现破损及时缝补。
(4)使用黄板。
瓜类病害
瓜类病害1、猝倒病:子叶期幼苗易真菌,育苗期低浊高温易发病3片真叶后发病少防治床土消毒药剂喷洒,浇灌表现在茎下近地处出现水浸状病斑逐渐促茎基部变细线状。
2、立枯病:出苗一段时间后易发真菌高温高湿已经病种子土壤流水,有机肥农具等传染表现在茎基部出现褐我色椭园形病斑且。
逐渐凹陷进一步扩大到绕茎一周,促茎部萎综合治理叶片凋萎。
3、霜霉病:整个生长期表现在叶片上适温在10~26低于15℃高于30℃病受抑制,在多雨多露多雾空气湿在85℃以上时易发病种子风传播男间通风不良湿度大植株生长不良,叶大而薄黄矿应进行咱子消毒加强管理,喷药心治表现在初期叶有水膜可看到针刺状水浸斑点水蒸发看不到病斑中期形成多角形病斑严重时叶背有紫灰色霉状物最叶片干枯由下抽上发展真菌。
4、细菌性角斑病湿度大多雨委节易发适温为25~27℃但低于至7~8℃高至30℃也可发病条件是相对湿度90~100%表现在叶片叶柄卷须果实上茎不易表现与不同,但有乳白色浊水珠状粘液菌防法:种子处理,土壤消毒药剂防治,含铜后有后期病部质脆穿白病幼苗期真菌高温高湿33℃伤口入根茎部对颈部受伤损易生土壤酸性大也易表现有白色。
5、炭疽病:苗期和成株均可发病在10~30℃均可发病24℃湿度大时发病严重尤其在95%以上湿度小于54%温度大于30℃以上不发病子叶期叶边缘现黄褐色半园形病斑梢凹陷成株叶片上出现水浸状病斑后为近园形棕袍色外圈有一圈黄晕斑10~15mm病斑多时速片为不规则斑块湿度大时病斑出橘红色粘质物干燥时,则出现星状裂或穿孔脱落叶柄或茎上的病斑常凹陷表面有粉红色小点病斑由淡黄变褐灰色至绕蔓一周瓜上染病初呈淡绿水浸状斑点很快变黑且扩大凹陷,后期出现粉红色粘稠物果开裂,真菌。
6、白粉病:主要叶片后为茎叶柄真菌在20~30℃均可以病适温为20~25℃温度25~85%传播初病湿度低35~40%高温高湿高温干旱交替昴发病蔓延表现为叶片正反出现白色小粉点逐成白粉状茎叶柄同样。
瓜类病害及防治
瓜类病害及防治进入春末夏初后气温开始回升,天气晴朗,空气会比较干燥些,对于保护地及露地瓜栽培来说,是一年中最宝贵的时间。
此时的气候条件最适宜作物的生长。
但是与此同时,几种易发生的病害也有可能大规模的发生,而且病虫害发生的情况比较复杂又不易辨别,造成生产栽培中极大的损失,直接影响到我们瓜农的经济效益。
因此必须严格的加以预防,将病虫预防工作做在发生这前。
1、猝倒病- 1 -俗称绵腐病、卡脖子、小脚瘟等,是瓜类苗期重要的病虫害之一。
在吉林各地育苗棚中发生较多。
严重时幼苗成片倒伏死亡,甚至全部毁苗。
苗期发病,苗子露出土表的胚茎基部或中部呈水渍状,后慢慢变成黄褐色斑,病部迅速发绕茎一周,逐渐湿较软缢缩成线状,表皮脱落,往往子叶尚未凋萎,幼苗即猝倒。
最后病苗腐烂或干枯。
当苗床温度高时,病苗或临近土表出现一层白色棉絮状菌丝体(白毛)。
如幼苗未出土前染病,易造成烂种、烂芽。
在幼苗期温度过大,播种过密光照不足、分苗过晚及管理不当等都易得猝倒病。
此病害属于土壤传播,防治方法多采用综合防治的措施。
首先根据发病原因加强栽培管理措施,避免造成易发病的条件,床土选用无- 2 - 病新土等。
如用旧园土,应进行苗床土消毒。
可以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托布津每平方米用药8~10克,加拌细土0.5~1.5公斤,或五氯硝基苯粉剂9克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9克+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克对细土4~5公斤拌匀,施药前先把苗床水打好,且一次浇透,一般17~20厘米深,水渗下后,用于播种时上盖下铺,一般上盖药土量1/3,下铺药2/3,发病初期常用的药有: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64%杀毒矾M8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每7~10天喷一次,共喷洒2~3次。
除上述办法外在苗期将苗床及时通风、降湿、尤其是在阴雨天气要适当的防风排湿,严防苗子徒长染病。
在发病重的地区,要采用高畦,防止雨后积水,定植后,前期宜少浇水,多中耕,注意及时插架,以减轻发病。
瓜类病虫害介绍及防治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瓜类病虫害概述 • 瓜类常见病虫害介绍 • 瓜类病虫害防治方法 • 瓜类病虫害防治案例分析 •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01
瓜类病虫害概述
瓜类病虫害的定义与分类
瓜类病虫害是指对瓜类作物造 成危害的各种病、虫、草害。
瓜类病虫害主要分为病害、虫 害和草害三大类。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药剂防治可 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 。
瓜类炭疽病
症状
叶片、茎蔓和瓜果均可受害。初期为淡黄色水渍状圆形斑点,后变为褐色或黑褐 色,并有黄色晕圈。
防治方法
保持田间清洁,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植株抗病能力。药剂防治可用50%多菌灵可 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
案例三:瓜类霜霉病的绿色防控技术
识别
瓜类霜霉病主要在叶片上产生黄色或黄 褐色病斑,湿度大时叶背产生灰黑色霉 层。
VS
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 和施肥,推广生态控制和生物防治技术, 药剂防治可用甲霜灵、代森锰锌等。
05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加强病虫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
病虫害监测
建立和完善瓜类病虫害监测网络,通过定期 调查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掌握病虫害发 生动态。
瓜类病虫害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01
02
03
04
选用抗病品种
根据不同季节和地区选择适合 的抗病品种,减少病虫害的发
生。
合理轮作
避免连作,通过合理轮作减少 病原菌和害虫的积累。
精耕细作
瓜类病虫害介绍及防治
制定科学的轮作制度,根据不同 瓜类作物对土壤的要求和病虫害 发生情况,合理安排轮作作物和
轮作年限。
加强田间管理
01
合理密植,保持田间通 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 ,减少病害发生。
02
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 ,合理搭配氮、磷、钾 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
03
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 病原菌的传播和再侵染 。
04
严格遵守农药使用规定,控制 用药量、用药次数和安全间用方 法,遵循农药标签上的安全操 作规程,注意个人防护。
合理轮作
合理安排种植计划,避免同一种 瓜类连作,减轻土传病害的发生
。
轮作作物选择应有利于改良土壤 理化性质、减轻病虫害发生,提
高土壤肥力。
建立病虫害监测制度, 定期检查瓜田,发现病 虫害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
04
瓜类病虫害防治案例 分析
霜霉病的防治案例
总结词
霜霉病是一种常见的瓜类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导致 叶片枯黄和脱落。防治霜霉病的关键在于加强田间管 理和合理使用农药。
详细描述
霜霉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黄绿色或浅黄色 的不规则病斑,湿度高时叶背出现灰黑色霉层。为了 有效防治霜霉病,需要加强田间管理,保持适宜的温 湿度,合理密植,增加通风。同时,可以采用化学防 治方法,选择内吸性杀菌剂进行喷雾防治,如甲霜灵 、乙磷铝等。在防治过程中,需要注意农药的安全间 隔期和使用方法,避免对作物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生物防治
01
02
03
天敌保护利用
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病 原微生物等,以控制病虫 害的发生和为害。
生物农药应用
使用生物农药,如苏云金 杆菌、井冈霉素等,对病 虫害进行防治。
生态调控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介绍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情况介绍病原菌Acidovorax citrulli,嗜酸菌属西瓜种英文名Bacterial fruit blotch of watermelon(BFB)分类地位病菌属于原核生物界的薄壁菌门,假单胞菌科,噬酸菌属(Acidovorax)。
国外分布分布于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关岛、土耳其、马利亚纳群岛等。
寄主范围及危害特点1.寄主范围除西瓜外,还能侵染甜瓜、厚皮甜瓜(包括哈密瓜,伽师瓜)、南瓜、黄瓜、西葫芦、蜜瓜和苦瓜等。
2.危害情况 1965年Webb和Goth首先报道西瓜果斑病的发生。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后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发现,1989年蔓延至南卡罗来纳、印第安那等州以及关岛、提尼安岛(Tinian)等地区的9个州,使当年的西瓜产量损失50%~90%。
数千公顷的西瓜受到影响,80%的西瓜不能上市销售,在美国被认为是西瓜上的毁灭性病害。
1994西瓜果斑病大发生时,美国的许多种子公司都暂停了种子销售。
1998年以来,在新疆的阿勒泰地区哈密瓜每年都有发病,减产46%以上,病重的田块,商品瓜率仅有1/3。
3.为害症状典型症状西瓜感染此病后,在子叶,真叶和果实上均可发病。
幼苗期,子叶张开时,病斑为暗棕色,且沿主脉逐渐发展为黑褐色坏死斑,随后侵染真叶,病斑在幼真叶上很小,暗棕色,周围有黄色晕圈,通常沿叶脉发展。
开花后14—21天的果实容易感染。
果实上症状随西瓜品种不同而异。
典型的病症是在西瓜果实朝上的表皮,首先出现水渍状小斑点,随后扩大成为不规则的大型橄榄色水渍状斑块。
发病初期病变只局限在果皮,果肉组织仍然正常,但将严重影响西瓜的商品价值。
果实染病后,最初在果皮上出现直径仅几毫米的水浸状病斑,随后迅速扩展至几厘米,病斑边缘不规则,颜色加深,并不断扩展,7-10天内便布满除接触地面部分的整个果面。
早期形成的病斑老化后表皮龟裂,常溢出黏稠、透明的琥珀色菌脓,果实很快腐烂。
茎叶柄和根部通常不受此病菌侵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瓜类病害
1.症 状
时期:幼苗和成株期均可受害,但以成株期叶片 受害为主。
部位:叶片、叶柄、卷须和果实。 症状:初为鲜绿色水渍状斑,渐变淡褐色,病斑 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湿度大时叶背溢出乳白色菌脓, 后期干燥时病斑中央干枯脱落穿孔。
第一部-瓜类病害
附:黄瓜苗期病害
1、黄瓜猝倒病 2、黄瓜立枯病
第一部-瓜类病害
黄瓜猝倒病
症状:
苗期露出土表的茎基部或中部呈水浸状,后变成 黄褐色干枯缩为线状,往往子叶尚未凋萎,幼苗即突 然猝倒,致幼苗贴伏地面,有时瓜苗出土胚轴和子叶 已普遍腐烂,变褐枯死。
第一部-瓜类病害
第一部-瓜类病害
黄瓜立枯病
第一部-瓜类病害
1927年KAWADA在采自日本北海道的病斑上发现卵孢子. 1933年HIURA与KAWADA在日本Gifu发现大量卵孢子,对卵 孢子进行了描述,并认为该病主要来源于土壤中的病残体。 其后很少有关于黄瓜霜霉病卵孢子的报道,至于越冬初始菌源 的问题,多数人接受CLINTON的观点。 至今尚无卵孢子萌发及接种成功的报道,且卵孢子在一般情况 下又极少见,所以卵孢子在生活史和病害循环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第三章 葫芦科蔬菜病害
第一部-瓜类病害
葫芦科蔬菜病害
葫芦科蔬菜种类:黄瓜、西瓜、甜瓜、南瓜、西 葫芦、丝瓜、苦瓜、节瓜、越瓜等。
全世界100多种病害。黄瓜:20多种;西葫芦、南 瓜等:各有10多种,冬瓜、丝瓜、西瓜等。
主要病害种类:黄瓜、甜瓜的霜霉病,瓜类枯萎 病,瓜类白粉病,瓜类病毒病,瓜类炭疽病,瓜类疫 病,瓜类灰霉病,黄瓜角斑病,瓜类黑星病,瓜类菌 核病等
时期:多在床温较高或育苗后期发生 部位:主要为害幼苗茎基部或地下根部 症状:初在茎部出现椭圆形或不整形暗褐色病斑, 逐渐向里凹陷,边缘较明显,扩展后绕茎一周,致茎部 萎缩干枯,后瓜苗死亡,但不折倒。
第一部-瓜类病害
第一部-瓜类病害
一、黄瓜霜霉病
黄瓜霜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我国各地 都有发生,露地和保护地栽培的黄瓜,常因此 病为害而遭受很大损失。在适宜的发病条件下, 流行速度快,一两周内即可使叶片枯死,减产 高达30-50%,有的地块因此病为害只采1-2次瓜 后就提早拉秧,菜农称之为“跑马干”。
第一部-瓜类病害
第一部-瓜类病害
第一部-瓜类病害
第一部-瓜类病害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第一部-瓜类病害
2.病 原
2.1霜霉病原
藻界卵菌门假霜霉属,古巴假霜霉菌
〔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 (Berk.
et Cert.) Rost〕.菌丝体在细胞间生 长,以指状吸器深入寄主细胞内吸取养 分。孢子囊梗由气孔伸出,1-5个丛生, 无色锐角分枝3-6次。末端膨大形成孢 子囊,圆形或椭圆形,淡褐色,具乳状 凸起,内有游动孢子。有性世代产生卵 孢子于寄主组织中,圆形,淡黄色,自 然条件下很少见
第一部-瓜类病害
我国越冬情况: 南方地区,全年均有黄瓜栽培,病菌以孢子囊在各茬黄瓜上
不断侵染为害,周年循环。 华北、东北、西北等黄瓜区,冬季,病菌在保护地黄瓜上侵
染危害,并产生大量孢子囊,第二年逐渐传播到露地黄瓜上,秋季, 黄瓜上的病菌再传到冬季保护地黄瓜上为害并越冬,以此方式完成 周年循环。
北方高寒地区,全年约有1-4个月不种植黄瓜,目前多数人推 测这一地区的初侵染源可能是由发病较早的地区随季风吹来孢子囊 侵染所致。
第一部-瓜类病害
CLINTON一直在研究该病菌的越冬问题,但一些地区该病菌在温室中越冬,然后在夏天传播到露地。 (2)在南方地区,全年均有黄瓜栽培,病菌以孢子囊在各茬黄瓜上不 断侵染为害,周年循环。北方地区的初侵染源可能是随季风吹来孢子囊侵染所 致。 1919年FUKUI在研究黄瓜霜霉病时发现该病害最先来自于病土,他将稻 草铺在黄瓜基部,以防土壤中病菌飞溅到下部叶片上,结果与对照相比发病率 大大降低。由此他推断霜霉病菌在土壤中越冬,但究竟以何种方式越冬尚不明 确。
第一部-瓜类病害
黄瓜霜第一部霉-瓜类病病害 苗期症状
黄瓜霜霉病幼苗症状
第一部-瓜类病害
第一部-瓜类病害
黄瓜霜霉病第一初部-瓜类期病害 病叶
第一部-瓜类病害
黄瓜霜霉病病叶
第一部-瓜类病害
第一部-瓜类病害
叶片背面的灰色霉层
第一部-瓜类病害
田间危害状
第一部-瓜类病害
二、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第一部-瓜类病害
黄瓜霜霉病菌
孢子囊梗
孢子囊
第一部-瓜类病害
A
B
C
D
E
A B 病组织中的卵孢子 C 种子中的卵第孢一部子-瓜类病D害 E 病叶悬浮液中的卵孢子
2.2 细菌性角斑病原
丁香假单孢杆菌黄瓜角斑病
致病变种Pseudomopnas syringae chrymans,属薄
壁菌门假单孢菌属。病原菌短 杆状,极生鞭毛1-5根,菌落灰 白色,扁平,中间凸起。G-, 致死温度50度,Ph5.9-8.8, 6.8最适。存在致病性分化,危 害不同的黄瓜类型。
第一部-瓜类病害
3、病害循环
越冬:
1890年TANAKA发现了霜霉病菌的卵孢子,并认为该病菌是以 卵孢子越冬的。
1903年ROSTOWZEW在被黄瓜霜霉病菌侵染的叶片上发现了半 成熟的卵孢子,并指出卵孢子是在土壤中遗留的病残体上完成其整个侵 染循环的。其后他对发病地区的土壤进行接种试验显示黄瓜接近地面下 部叶片出现褪绿病斑,而无病土栽培黄瓜则保持健康状态,从这些研究 他确信该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
第一部-瓜类病害
1.症 状
时期: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 部位:主要为害叶片。 症状:子叶被害初呈褪绿色黄斑,扩大后变黄褐色。
真叶染病,叶缘或叶背面出现水浸状病斑, 病斑 逐渐扩大,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淡褐色或黄褐 色斑块,湿度大时叶背面或叶面长出灰黑色霉层。 后期病斑连片,致叶缘卷缩干枯,严重的田块一 片枯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