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读后感-实践论读后感5000字
读实践论的心得(精选5篇)
读实践论的心得(精选5篇)读实践论的心得篇1在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之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要积极努力的实践.实践论是一篇讨论实践与认识关系的文章,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我认为,懂得哲学,才能深刻理解事物,有哲学思维功底做铺垫,也才能进行事物抽象思维的,因此,认真学习哲学十分必要。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从感性认识而能动的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的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不断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实践论引导着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深远意义.我们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是我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一些人因为害怕而不敢去实践,错过了验证一些事情的机会.在认识的过程中,他们就错失了第一步,失去了对外界事物的接触.还有一些人凭着自己的经验,以为自己已经可以了,不用再去实践,可是真正付诸实践的时候,又会是另一种光景.人们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想要得到滋生价值的实现,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于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对实践重要性的认识,我们才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才能更好的成长.面对现在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应该提高我们的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对于即将走入社会的我们,需要提高的认识和能力有很多,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参与社会实践.想现在的我们,都会找一些兼职做,锻炼自己的能力,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
有些事只有自己经历过才会知道。
又了经历,也让我们了解了这个社会的现实,也为步入社会提前做好了思想准备。
《实践论》心得体会6篇_读实践论心得体会范文
《实践论》心得体会6篇范文推荐文章实践论读书心得体会文章热度:读实践论心得体会范文热度:实践论读书心得800字3篇热度:实践论读书笔记_实践论读书心得笔记热度: 1000字实践论读书心得体会3篇热度: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
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本文是《实践论》的心得体会,仅供参考。
《实践论》心得体会一:《实践论》学习体会《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
《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
毛泽东之所以以“实践论”为题阐述认识论问题,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特征;二是党内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轻视实践,造成中国革命的严重损失,用实践的思想教育广大党员和干部,具有现实针对性。
《实践论》对认识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上出现的社会性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有必要再读《实践论》一文。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在通读《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一、树立正确的实践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读《实践论》有感精选范文5篇
读《实践论》有感精选范文5篇《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此刻、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那么《实践论》读后感怎么去写呢,以下是WTT整理的《实践论》读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读《实践论》有感范文一初看毛泽东的实践论,我看了很久,不是因为难懂,而是里面的许多观点让我联系到了自我的人生发展中遇到的一切及自我将来发展的道路。
是啊!人生的发展道路又何尝不象一个社会的发展,只是范围缩小了,复杂程度减小了。
其实人生的发展也贴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生产活动决定一切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我们不访这么认为我们的学习活动决定一切日常活动,是最基本的行为活动。
高尔基谈到,书是人类提高的阶梯。
既然学习活动对我们这么重要,那么书自然要成为我们自身发展的源泉。
此刻大学里很多学长学姐及教师说学习要摆在首要地位,这一说法原先是有依据的。
然而进入到大学我们的日常生活形式多样化了。
不仅仅要学习课内的,更要参加社团活动来锻炼自我。
有的学生重在校内发展自我,有的相反。
在校内校外的发展形式又有很多种。
所以,基于发展自我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就形同于实践论中所说的,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活动。
然而根据我本人的发展情景来看,与以前相比,已经构成了一个和有主见很有勇气很有思想的大学生。
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从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书本中学到的。
校内参加过各种面试,干过多个社团活动,校外做各种促销活动和宣传活动,并且从书上学到许多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东西。
不仅仅自我,并且发现班上其他许多同学比刚来学校都要强。
所以我认为并且更坚定而亲身体验到了,生活活动是有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最终人的本事到达必须高度。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的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还是社会,也是一步一步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
实践论读后感(通用10篇)
实践论读后感实践论读后感(通用10篇)实践论读后感篇1我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让我深刻的了解到,《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在马克思辩证维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的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
《实践论》中说道“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
用来指导实践的,而实践是用来检验理论的。
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偏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不管是开展工作还是认识自然都是由点到面,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结合理论,用实践来积累自己的经验认识,用自己的直接实践经验再结合别人的经验(学习来的知识)来对事物进行判断,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客观的认识事物和开展工作。
我们要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再积累一定资料的同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
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
当然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局限性。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
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实践论》心得体会(5篇)
《实践论》心得体会《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总结和发展。
此书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社会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观点。
通过阅读《实践论》,我深刻体会到了它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意义。
首先,马克思在《实践论》中提出了实践的观点,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出发点。
他指出:“从来只有实践才证明人们的思想和观念是否正确”。
这个观点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在我们进行学习、工作、生活等一切实践活动中,只有通过实践来验证我们的理论和观念,才能找出其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并不断修正和提高。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认识和能力。
其次,《实践论》中还强调了实践的能动性。
马克思指出:“实践不但是认识的源泉,而且是认识的目的地”,“只有实践改造世界才有可能改造观念”。
这就告诉我们,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地改造世界,才能真正地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认识。
在工作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再次,《实践论》中介绍了实践的内在结构。
马克思指出:“实践有着四个基本因素:客体、目的、方法和主体”。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实践中,我们首先要明确实践的客体,明确自己的目的和目标。
只有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才能在实践中找到正确的方法和策略。
同时,我们要明确实践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自己的价值。
最后,《实践论》还强调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指出:“认识是实践的加工品”,“认识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和证实”。
这告诉我们,在实践中不仅可以认识世界,而且可以改变世界。
在我们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实践活动对客观世界进行观察和思考,从而获得新的认识。
实践论读后感(15篇)
实践论读后感(15篇)实践论读后感第1篇:《实践论》一文是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1937年7月的论文著作。
现收集于《毛泽东选集》中,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章。
时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革命战争即将到来。
在中国共产党内,以往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人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还有另一部分经验主义的人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在工作。
这两类人的错误思想,异常是教条主义思想,以往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使得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却是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
为了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异常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于1937年7月毛泽东写了《实践论》这篇文章。
毛泽东曾以这篇文章的观点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演讲,目的在于揭露轻视实践的教条主义观点,教育披着马克思主义迷惑广大群众的同志,使他们理论联系到具体的革命实践中来。
《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即“知”与“行”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全面系统地阐和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首先,文章阐明了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及实践在认识地位中的地位。
指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形式,阶级斗争,政治活,科学艺术活动,总之社会实际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人所参与的。
所以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位,认为人的实践一点也离不开、排斥一切否认实践的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
”并且,“无论从认识的源泉,认识的发展动力,还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来看,都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
《实践论》读后感5篇最新范文
《实践论》读后感5篇最新范文毛泽东的《实践论》,对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剖析得十分透彻,是在马克思哲学的基础上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论述。
那么实践论读后感怎么去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实践论读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实践论》不仅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
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
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状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
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资料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
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好处。
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
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潜力抓住它。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我们要用心提升自我,用心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关于正确、深刻的认识来源问题。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
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比如说游泳、骑自行车,一个人因为不会而不去游、不去骑,总在一旁看别人做,那么他永远也不可能会。
又比如说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
许多事物,务必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正所谓“实践出真知”。
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
关于真理的绝对与相对的问题。
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哲学问题。
“没有绝对真理”,这句话如果是正确的话,那这句话本身是否看作是绝对真理呢这似乎存在着不小的矛盾。
2024年读实践论心得体会(五篇)
2024年读实践论心得体会在不利于革命进步的环境中,为了揭示这种不良现象并促进中国革命的进步,某位重要人物撰写了这篇具有深远影响的文章。
在《实践论》中,该作者阐述了四个核心观点。
首先,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立足点。
其次,认识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辩证过程。
第三,该文章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倾向。
第四,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我仔细研读了这篇文章,深受启发,以下是我对《实践论》的感悟。
实践是认识的先决条件和基础,是获取知识的源泉。
对于任何事物,人们的见解可能各不相同,要获得正确的理解,最佳途径是亲自实践。
以葡萄的酸甜为例,我们应当亲自品尝,而非仅凭他人的描述来判断。
该作者强调,人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动。
为了生存和自我发展,人类必须参与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和技能。
无论身处何种社会形态,无论从事何种形式的活动,人的角色始终至关重要。
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基础,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唯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获得有根据的真知灼见。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认识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它使人们能够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理论是人们在实践中提炼出的理性认识,它能指导我们正确地进行实践活动。
尽管我们可以借鉴前人的经验和理论成果,但必须认识到,所有知识的最初来源始终是实践。
因此,我们应当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实践,通过实践不断获取新知,丰富自我,提升思维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理性认识的科学性,以及是否符合真理,必须通过社会实践的结果来判断。
理论需要在实践中得到验证,符合实际的理论才能成为客观真理。
相反,与实践相悖的理论则需要修正,以期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例如,____的____思想,如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就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
____曾指出,正确的理论如果仅停留在空谈阶段,而不付诸实践,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毫无价值的。
《实践论》学习心得体会范本(5篇)
《实践论》学习心得体会范本学习《实践论》这本经典著作,对我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我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心得体会,下面就分享一下我个人的学习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为《实践论》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实践的重要性。
马克思在书中提到,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具体方式。
这使我深刻认识到,不论是学习知识还是解决问题,实践都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才能将理论转化为行动,产生真正的价值。
因此,我从《实践论》中学到了为了提升自己,必须要不断地实践,而不是停留在纸上谈兵和理论空想。
其次,我感受到了实践的辩证性。
《实践论》中强调了辩证法在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也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通过对矛盾的认识和处理,我们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实现社会的进步。
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应该善于抓住事物的矛盾,善于应对矛盾,才能有效地推动事物的发展。
这使我明白了实践中存在的矛盾是自然而然的,我们不能回避和消除矛盾,而是要通过摆脱矛盾的二元对立,寻求和谐与平衡。
另外,《实践论》让我深入思考了实践价值的实现。
马克思指出,实践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了创造人类幸福和自由。
这使我反思自己的实践是否能够实现价值。
我开始思考自己的实践是否有利于自己以及他人的成长和幸福,是否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如果发现自己的实践与价值目标不符,我会进行调整和改变。
我会更加重视实践价值的实现,不止于追求个人利益,而是关注社会公共利益和人类整体的幸福与自由。
此外,《实践论》还启发我关注实践的社会性。
马克思将实践视为社会活动的核心,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和依存关系。
他指出,个人的能动性是在社会实践中得以实现的,人的意识和行动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这使我认识到,个人的发展和实践是与社会紧密相连的,个人的成功与否和社会环境和他人的支持和帮助息息相关。
实践论读后感毕溶京
实践论读后感毕溶京篇一实践论读后感读了《实践论》,我心里那叫一个感慨万千呐!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一本枯燥的理论书籍,但对我来说,它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咱先说说啥是实践吧。
实践,不就是咱实实在在去做事情嘛。
就像我学骑自行车,光看别人骑得那叫一个顺溜,心里想着“这有啥难的”,可真到自己上车,摔得那叫一个惨!这就是不实践不知道其中的难处。
书里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我觉得太对啦!我以前觉得数学题看着挺简单,可一上手做,才发现到处是坑。
这不就是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明白知识的重难点嘛。
有时候我就在想,要是我们都不去实践,光靠想象,那世界还不得乱套啦?也许有人会说,“我想想就行了,干嘛要动手”。
可你不动手,怎么知道自己想的对不对呢?实践出真知,这话说得真是一点没错。
通过一次次的实践,我们才能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认识,让自己变得更厉害。
不过,实践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可能会遇到各种挫折。
就像我做手工,失败了好几次,但每次失败不也让我离成功更近了一步嘛。
我觉得我们不能害怕实践,要大胆地去尝试。
不然,怎么能知道自己有多大的潜力呢?篇二实践论读后感《实践论》这本书,读完之后,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说真的,一开始看这书,我都有点懵,什么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感觉好深奥。
但仔细想想,其实也没那么难理解。
就好比我学做饭,一开始看着菜谱,觉得挺简单,“不就是切切菜,放放调料嘛”。
可真做起来,不是盐放多了,就是菜炒糊了。
这时候我才明白,光有理论不行,得实践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真是太对了!比如说,有人告诉你减肥要少吃多运动,可你不去做,能瘦下来吗?我觉得肯定不能。
也许有人会问:“那是不是只要实践,不要理论呢?”当然不是啦!理论可以给我们指引方向,但最终还是要靠实践来验证和完善。
我曾经有个梦想,想成为画家。
光想着以后出名了怎么样怎么样,可就是不动笔去画。
现在想想,真是可笑。
没有实践,梦想不就是空谈嘛!实践的过程中,可能会犯错,会失败。
《实践论》感想范文
《实践论》感想范文《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宁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对哲学问题做出重要贡献的经典著作。
通过对《实践论》的深入阅读,我深受启发,对于实践与认识、实践与理论、实践与建设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此,我将分享我的感想。
首先,《实践论》中强调了实践的首要地位。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的标准。
列宁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对世界进行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实践是人们对于自然和社会的主动改造过程,是理论的前提和基础。
这一观点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陷入理论脱离实际的境地,过分追求知识的堆砌,但实际上,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获得知识的实质。
实践是理论的检验标准,只有经过实践的验证,理论才能得以确认,并为实践提供指导。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其次,《实践论》中提出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
通过实践,人们能够通过感性认识获取知识,然后通过理性认识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抽象,从而形成理论性认识。
这一观点对于我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工作中,我常常注重理性的思考,但是却忽视了感性的经验。
通过《实践论》的阅读,我认识到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它可以帮助我更真实、更具体地认识问题,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只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有机结合,才能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体系。
最后,《实践论》中还对实践与建设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列宁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过程,是建设社会的关键。
在实践中,人们不仅可以对自然界进行改造,还可以对社会进行改造。
这一观点带给我巨大的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的进步需要靠每个人的实际行动和实践。
只有人们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付诸实践,才能够真正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从个人而言,我要将理论付诸实践,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实践论》是一部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的哲学著作,对于我而言,读后受益匪浅。
通过对其的阅读与思考,我对实践与认识、实践与理论、实践与建设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更加全面的理解。
《实践论》心得体会3篇
《实践论》心得体会3篇
一、认识实践论
《实践论》,首先是一部哲学著作,马克思的宏伟创作,与众多哲学家同时面世,诞
生了真正地哲学思想。
这本书,首次把实践置于哲学的高度认识,开创了哲学实践的新思路,将历史发展变化抽象化表达,展示出不同时代,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斗争,把实践过
程发生式演绎,具体描述出实践认识论的全部内容。
二、新的实践思想
在《实践论》中,马克思首次把实践放在哲学的高度研究,他强调实践的至上地位,
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自身的基础,实践可以强化人的思想,使之可以从众多隐藏的思想陷
阱中出逃,实践是一种贯彻穷尽思维活动,是具体建构和行为活动,通过实践,人类将认
识能力结合行动而获得一种超越凭实践而获得真实认识,与使用自己认识形式来体现认识
经验之间的不同,实践也成为哲学思想研究的根本原则。
三、启发人类
《实践论》把“实践”这一术语抬升到理论的主导地位,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了人类理
论研究及实践运用的里程碑。
它也激励许多著名哲学家开辟新的哲学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实践论》是理论自由思想的使者,使实践可以将历史运动涵盖在内,使人类对自身实践
能力提示具有深刻的认识,有助于人类发现活跃的理论生活,解放的实践意识与活动,真
正打开思想的大门,激发人类实践意识,为人类发展历史提供理论参照与实践饮用。
学习实践论的心得体会5篇(通用)
学习实践论的心得体会5篇(通用)实践论读后感 1在老师的要求下读了《实践论》。
感觉真是半晕半懂,大约是个人水平实在有限吧,在这里我就随便说说第一感想好了,请读者多多包涵。
《实践论》,顾名思义以实践为中心展开论述。
开篇先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然后又详细的从各方面分析“实践”这个词语。
全篇当中引用了许多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也打了一些比方使得论证更为具体。
这是主席的代表作之一,上网搜索便可知道这篇文章还有着很强的政治地位,在革命中起了引导思想的重要作用等等。
几十年过去它依旧被人们传送着,以科技的手段出现在我面前的电脑上供人研读,自然也是对它价值的无声肯定。
但是对于我来说,假若没有人告诉我它的价值,可以确定,我是根本看不出它有这么高的社会地位的,因为我很少接触这么专业的哲学,通俗的说,就是不懂行情,所以发现不了它的价值所在。
它是俞伯牙,可我却不是钟子期;它是千里良驹,可我却不是它的伯乐。
让人有一种悲哀的感觉啊。
人世间千千万万的人,又有多少只是生命的过客,匆匆的来,匆匆的去,何以匆匆,奈何匆匆。
实践论读后感不过,幸好,世界上还是有许多可以理解你的人的,要不然,又怎会有那么多人称颂这《实践论》呢?《实践论》也不会有如此高的地位了吧。
再回过头来,谈谈我对“实践”的看法吧。
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想要知道某件事是否可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实践。
所以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大大小小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辨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辨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就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可见实践的重要性。
然而面对不同的事,实践的方式和遇到的困难也不同。
《实践论》读后感(共五篇)
《实践论》读后感(共五篇)第一篇:《实践论》读后感《实践论》读后感《实践论》是毛主席一生当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也不妨说这是中国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因为这篇文章拯救了当时的中国。
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主席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
毛主席凭借着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深刻的揭示了“知和行”的关系。
即我们应该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读完这篇文章,使我对辩证唯物主义有了一些了解,以前只知道有这个名词,却不知道它代表这什么。
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一切有关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再者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
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这充分的表明了,认识对社会实践有着依赖性的关系。
刚开始读这篇文章感觉有点读不懂,因为感觉有些哲学的思想。
读着读着觉得这篇文章和自己走的越来越近,让我渐渐明白了知与行的道理。
认识来源与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
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
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实践论读后感毕溶京
实践论读后感毕溶京篇一实践论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这感觉,就像是在混沌中突然被点亮了一盏明灯,也许说“明灯”有点夸张哈,但真的让我有了很多深刻的想法。
我觉得吧,这实践论告诉我们,光是在脑子里空想,那可不行!得真正去动手做,才能知道事情到底是咋回事。
就像我以前,总想着自己能做出超级美味的蛋糕,脑海里各种想象,觉得肯定没问题。
结果真正动手做的时候,哎呀妈呀,不是面糊调得太稀,就是烤箱温度没掌握好,简直是一场“灾难”。
这让我深深明白了,实践出真知啊!也许有人会说,那理论知识不重要吗?当然重要啦!但如果只有理论,没有实践,那不就像是纸上谈兵?可能你能说得头头是道,可一到实际操作,就抓瞎了。
我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就有这种体会,老师讲的定理公式我都懂,但是一做题,就懵圈了,为啥?就是因为缺乏实际运用的练习呀!咱们生活中不也是这样吗?比如说找工作,你可能觉得自己具备了所有的能力和知识,可真正到了面试和工作中,才发现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
所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话说得太对啦!我在想,以后我可得多去实践,不能光说不练。
毕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和技能。
不然,光靠想象,能成功才怪呢!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篇二实践论读后感哎呀,读了《实践论》之后,我这心里头那叫一个翻腾啊!你说,咱们平常老是觉得自己懂得可多了,可真到事儿上,咋就不行了呢?我觉得吧,就像这书里说的,那是因为咱们实践得太少啦!比如说,我一直想学会骑自行车,天天在那琢磨怎么保持平衡,怎么控制方向,想了一堆。
结果呢?一上车,摔得那叫一个惨!这时候我才明白,光想有啥用,得实实在在地去骑,去摔几次,才能找到感觉。
也许有人会反驳我:“那也得先有理论指导啊,不然瞎实践不是白费力气?”这话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可仔细想想,要是没有实践,你咋知道那理论对不对,适不适合你呢?就像做一道菜,菜谱上写得再详细,你不自己动手做几次,能掌握好火候和调味吗?我之前参加过一个志愿者活动,本来以为自己准备得挺充分,各种计划都想得好好的。
实践论读后感5000字
实践论读后感5000字一、文章的简介和背景介绍这篇论读后感,谈论的是一本名为《实践论》的书。
《实践论》是一本关于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著作,也是中国共产党创立之前思想文化领域的一次重要革命。
该书的作者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教育家兼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之一——毛泽东。
在此书中,毛泽东详细地介绍了他的思想,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实践论》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思想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它被誉为“科学的实践观的丰富阐释”,是思想史上的一部杰作。
二、个人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在阅读《实践论》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毛泽东丰富的思想以及具有强烈实践性的理论。
整个书中涉及了丰富的历史和哲学的话题,强调人民群体的重要性,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我感到这本书对人们的深刻启迪,对人们的思维和思考方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阅读该书时,我发现毛泽东的思想理论表达得非常清晰、生动,而且这些思想有很强的实践性。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有着深厚思想的思想家,他也是一个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这让我感到非常震撼和敬畏,因为他的理论是建立在大量实践基础上的。
在阅读毛泽东的《实践论》之后,我深深地认识到了实践是理论的根据,如果没有实践的支持,任何理论都是无从落实的。
在我的工作学习中,我会更加注重实践,注重理论的落地,通过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检验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理论水平。
三、文章或书籍的重要性《实践论》这本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这本书中,毛泽东解析了中国革命的内在规律,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在当时中国革命中的具体运用。
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从一局部事物出发,对整个中国社会有了深刻的改变,在中国现代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虽然《实践论》中提出的许多理论和思想早在现今已经过时了,但其思想体系的核心精华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其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强调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
实践论读后感5000字
实践论读后感5000字《实践论》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对人类实践的本质和意义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阅读完《实践论》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于人类实践的本质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对于康德的思想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
《实践论》一书主要探讨了实践的概念、实践的形式、实践的目的和实践的规律等内容。
康德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人类活动的根本动力。
实践包括道德行为、政治行为、经济行为等各种社会行为,它是人类自觉地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人类追求幸福和自由的重要手段。
实践的形式有理性实践和非理性实践,其中理性实践是指符合理性原则和普遍规律的实践,非理性实践则是违背理性原则和普遍规律的实践。
实践的目的是追求幸福和自由,而实践的规律则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客观规律和客观要求。
在阅读《实践论》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康德对于实践的深刻思考和对于人类活动的理性规划。
康德认为,实践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而理性实践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
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追求幸福和自由,而理性实践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只有通过理性实践,人类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实现自身的发展和繁荣。
另外,康德对于实践的规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实践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客观要求。
只有遵循实践的规律,人类社会才能稳定发展,实现长治久安。
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追求幸福和自由,而实践的规律则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客观要求。
只有遵循实践的规律,人类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实现自身的发展和繁荣。
通过阅读《实践论》,我对于人类实践的本质和意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人类实践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人类活动的根本动力。
只有通过理性实践,人类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实现自身的发展和繁荣。
同时,我也对于康德的思想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
康德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于实践的认识,他的思想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4年读实践论心得体会范本(五篇)
2024年读实践论心得体会范本近期,我遵循学校的工作规划,深入研读了《实践论》,该文由____于一九三七年的某月撰写。
《实践论》主要围绕认识与实践的相互关系,全面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核心内容、本质特征及重要价值,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____在文中详细探讨了以下四个关键议题:(1) 实践的观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观念。
(2) 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
(3) 对立于“唯理论”和“经验论”的立场。
(4) 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之间的关系。
首要地,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改造,以及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实践。
实践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人类认识的基石。
作为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实践,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基石。
其次,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出发,经过认识,再返回实践,不断循环上升。
____在《实践论》中提出,通过实践发现并验证真理,进而发展真理。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反复,每一次循环都使认识达到更高层次的精确度。
“社会实践是检验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____对此观点进行了更为深入和精确的阐述:在实践中,如果预期结果达成,认识就被证实;若未达成,就会在失败中汲取教训,调整思想,直至成功。
这正是“吃一堑长一智”和“失败乃成功之母”的真谛。
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应秉持这种实践精神,以实际行动获取知识,有效应对遇到的挑战。
《实践论》的深远影响跨越时空,对于当前及未来的各类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认识到实践的关键性,通过实际行动获取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失败能提供宝贵的教训和经验,使我们在下次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更接近成功。
我们应当深入研习《实践论》,领会其中的智慧,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以期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论》读后感:实践论读后感5000字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
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
通观全篇,此文几乎是一篇完美无缺的哲学论文,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芒;同时又因为毛泽东是文学家,身上流着中国文人的血,理所当然地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文学气息。
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
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
实践要注意方法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
谈实践的方法,我想从实践的特性开始说起。
一则,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以及未来)、当地。
“刻舟求剑”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二则,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
“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三则,实践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四则,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
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上述特性的共同作用,则形成了人类实践的“隐蔽性”,或曰局限性。
正因如此,仅仅依靠一时一地的、个别的、局部的具体实践,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那是不充分的;仅仅依靠具体实践所得出的具体结论,而不给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总结,却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同样是不充分的。
具体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具体结论,基本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基本结论,普遍实践则可用以证明普遍结论;而唯有借助于人类的
理性思维能力(能动),把人类的全部实践从局部上升到基本、从基本上升到普遍、进而抽象地形成人类的普遍实践(绝对实践),才能足够地证明客观事物的真理。
另外,还要预防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这篇文章,对当时中国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它批判了当时革命中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
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
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
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
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
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
这个例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
我想,犯经验主义的结果就是,决策前“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实践后“鼻一酸眼泪流下来”。
实践要注意总结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
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
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
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
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
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
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人类的活动,本质上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一个认识的过程。
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才是人类发展的根本。
没有认识过程的进步和积累,人类的实践永远是猴的实践生存过程。
没有实践的进步和积累,人类的认识只能是天上漂移的云。
所以,正确对待实践与认识过程中的辨证关系,才是观看人类及自然无穷真理的前提。
曾有学者读了《实践论》后,感慨之余,写了一首诗,形象的阐述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行路要识道,道通在于行。
行后要知理,理通便于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