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焊后消氢及热处理

合集下载

消氢处理与后热处理

消氢处理与后热处理

消氢处理与后热处理消氢处理与后热处理目的不一样。

消氢是加热后让焊接时填充金属中的氢在高温下逸出,后热是改善强度,消除产生裂纹的可能。

消氢加热温度低于后热处理温度,同时保温时间短于后热保温时间。

消氢大约300-350度,后热大约200-300度NB/T47015-2011对后热的说明如下:4.5.1 对冷裂纹敏感性校对的低合金钢和拘束度较大的焊件应采取后热措施。

4.5.2 后热应在焊后立即进行。

4.5.3 后热温度一般为200℃~350℃,一般不少于30min。

4.5.4 若焊后立即进行热处理则可不进行后热。

百度搜到的相关内容:在焊接过程中,来自焊条、焊剂和空气中的氢气在高温下被分解为原子状态,溶于液态金属中。

焊缝冷却时,氢气在钢中的溶解度急剧下降,由于焊缝冷却较快,氢来不及逸出而留在焊缝金属中。

经一段时间后会在焊缝和熔接线处聚集,当聚集到一定程度后在焊接应力下导致焊缝热影响区产生裂纹,由于氢导致的裂纹往往是在焊后几小时至几天内发生故称为延迟裂纹。

焊缝与金属材料中吸收的氢,可以通过后热处理扩散出来。

所谓后热其目的就是加快焊接接头中的氢的逸出,简单说就是消氢,是防止冷裂纹的有效措施。

后热温度根据不同钢种有所不同,一般为200~350℃,应在焊后立即进行,后热温度太低,消氢效果不好,温度过高若超出马氏体转变终了温度则容易在焊接接头中保留残存的马氏体组织。

应当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金属材料焊接时都会产生延迟裂纹,只有强度级别高的低合金钢才可能产生,如鉻鉬钢等。

后热处理和焊后热处理有区别后热处理--焊后对焊缝和热影响区加热缓慢冷却热处理防止快速冷却出现裂纹和过大的拘束应力的方法焊后热处理--焊接完成后为改善接头机械性能的各种热处理的总称,包括后热处理,消氢处理低温回火处理等,一般指焊接完成后对焊缝进行AC3以下的消除应力热处理。

消氢处理DHT dehydrogenation heat treatment中间消应力热处理 ISR intermediate stress relief最终焊后热处理 PWHT postweld heat treatment这三个API上就是这么定义的。

焊后热处理基本知识

焊后热处理基本知识

焊接接头焊后热处理基本知识培训一、焊后热处理的概念1.1后热处理(消氢处理):焊接完成后对冷裂纹敏感性较大的低合金钢和拘束度较大的焊件加热至200℃~350℃保温缓冷的措施。

目的、作用:减小焊缝中氢的有害影响、降低焊接残余应力、避免焊缝接头中出现马氏体组织,从而防止氢致裂纹的产生。

后热温度:200℃~350℃保温时间:即焊缝在200℃~350℃温度区间的维持时间,与后热温度、焊缝厚度有关,一般不少于30min加热方法:火焰加热、电加热保温后的措施:用保温棉覆盖让其缓慢冷却至室温NB/T47015-2011关于后热的规定:1.2焊后热处理(PWHT):广义上:焊后热处理就是在工件焊完之后对焊接区域或焊接构件进行的热处理,内容包括消除应力退火、完全退火、固熔、正火、正火加回火、回火、低温消除应力等。

狭义上:焊后热处理仅指消除应力退火,即为了改善焊接区的性能和消除焊接残余应力等有害影响。

1.3压力容器及压力管道焊接中所说的焊后热处理是指焊后消除应力的热处理。

焊后消除应力热处理过程:将焊件缓慢均匀加热至一定温度后保温一定的时间,然后缓慢降温冷却至室温。

目的、作用:(1)降低或消除由于焊接而产生的残余焊接应力。

(2)降低焊缝、热影响区硬度。

(3)降低焊缝中的扩散氢含量。

(4)提高焊接接头的塑性。

(5)提高焊接接头冲击韧性和断裂韧性。

(6)提高抗应力腐蚀能力。

(7)提高组织稳定性。

热处理的方式:整体热处理、局部热处理1.4焊接应力的危害和降低焊接应力的措施焊接应力是在焊接过程中由于温度场的变化(热涨冷缩)及焊件间的约束而产生的滞留在焊件中的残余应力。

1.4.1焊接应力只能降低,不可能完全消除,焊接残余应力形成的的危害:1)影响构件承受静载的能力;2)会造成构件的脆性断裂;3)影响结构的疲劳强度;4)影响构件的刚度和稳定性;5)应力区易产生应力腐蚀开裂;6)影响构件的精度和尺寸的稳定性。

1.4.2降低焊接应力的措施1)设计措施:(1)构件设计时经量减少焊缝的尺寸和数量,可减少焊接变形,同时降低焊接应力(2)构件设计时避免焊缝过于集中,从而避免焊接应力叠加(3)优化结构设计,例将如容器的接管口设计成翻边式,少用承插式2)工艺措施(1)采用较小的焊接线能量(2)合理安排装配焊接顺序(3)层间进行锤击(4)预热拉伸补偿焊缝收缩(机械拉伸或加热拉伸),与焊接区同时拉伸(膨胀)和同时压缩(收缩)(5)焊接高强钢时选用塑性较好的焊条(6)采用整体预热(7)焊后消氢处理(8)采用整体焊后热处理(9)利用振动法消除焊接残余应力二、容器及受压元件应按材料、焊接接头厚度、结构形式、介质和设计要求确定是否进行焊后热处理。

焊后热处理基本知识

焊后热处理基本知识

焊接接头焊后热处理基本知识培训一、焊后热处理的概念1.1后热处理(消氢处理):焊接完成后对冷裂纹敏感性较大的低合金钢和拘束度较大的焊件加热至200C〜350C保温缓冷的措施。

目的、作用:减小焊缝中氢的有害影响、降低焊接残余应力、避免焊缝接头中出现马氏体组织,从而防止氢致裂纹的产生。

后热温度:200 C〜350 C保温时间:即焊缝在200C〜350C温度区间的维持时间,与后热温度、焊缝厚度有关,一般不少于30min加热方法:火焰加热、电加热保温后的措施:用保温棉覆盖让其缓慢冷却至室温NB/T47015-2011关于后热的规定:4.5后热4. 5, 1对冷裂纹戦掖性较大的低合金钢和拘束度较大餌挥件应采取岳热措施“4.5,2石热应在悍后立即迸行4.5,3后菸程麼一融为20010-3501:,保濃时间与訂热温度*焊魅金fl(厚度有关,一般不少于4. 5. 4若弊IS立即进行热处理则可不进行后热斗4.6. 1碳素钢和低合金俐低f 4?0T?的热过程*高合金钢低T3I5V的热过程,均不作为焊后热处理对待。

1.2焊后热处理(PWHT :广义上:焊后热处理就是在工件焊完之后对焊接区域或焊接构件进行的热处理,内容包括消除应力退火、完全退火、固熔、正火、正火加回火、回火、低温消除应力等。

狭义上:焊后热处理仅指消除应力退火,即为了改善焊接区的性能和消除焊接残余应力等有害影响。

1.3压力容器及压力管道焊接中所说的焊后热处理是指焊后消除应力的热处理。

焊后消除应力热处理过程:将焊件缓慢均匀加热至一定温度后保温一定的时间,然后缓慢降温冷却至室温。

目的、作用:(1)降低或消除由于焊接而产生的残余焊接应力(2)降低焊缝、热影响区硬度。

(3)降低焊缝中的扩散氢含量。

⑷提高焊接接头的塑性。

(5)提咼焊接接头冲击韧性和断裂韧性。

(6)提高抗应力腐蚀能力。

⑺提咼组织稳定性。

热处理的方式:整体热处理、局部热处理1.4焊接应力的危害和降低焊接应力的措施焊接应力是在焊接过程中由于温度场的变化(热涨冷缩)及焊件间的约束而产生的滞留在焊件中的残余应力。

焊后热消氢处理工艺

焊后热消氢处理工艺

焊后热消氢处理工艺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焊后热消氢处理工艺。

这可真是个相当重要的事儿啊!
你想想看,焊接完了之后,那焊缝里可能就藏着些氢呢。

这氢就像个小调皮鬼,要是不把它处理好,以后可能就会惹出大麻烦,让焊缝变得不结实,那可不行!
那怎么来对付这个小调皮鬼呢?这就得靠焊后热消氢处理工艺啦!就好像我们冬天冷了要烤火取暖一样,给焊缝也来个“烤火”待遇。

把焊缝加热到一定温度,让氢赶紧跑掉。

这热消氢处理工艺可不能马虎。

温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太高了,焊缝可能就受不了啦,就像人被烤得太厉害也会不舒服一样;太低了呢,氢又不愿意出来,赖在那里。

所以啊,得把握好这个度,就像做饭放盐一样,得恰到好处。

而且时间也很重要哦!太短了,氢还没跑光呢;太长了,又浪费时间和能源。

这就好比跑步,跑太短没效果,跑太长又累得不行。

在进行焊后热消氢处理的时候,咱可得认真对待。

就像照顾小孩子一样,要细心、耐心。

要是随随便便弄一下,那可不行。

这焊缝以后可是要承担重任的呀,要是不结实,那不是开玩笑嘛!
你说,要是不做这个热消氢处理,会怎么样呢?那焊缝可能就像个纸糊的一样,轻轻一碰就坏啦!这多吓人啊!咱可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所以啊,大家一定要重视焊后热消氢处理工艺。

别小看了它,它可是能让我们的焊接质量大大提升的关键一步呢!这就好像给焊缝打了一针“强心剂”,让它变得更结实、更可靠。

总之呢,焊后热消氢处理工艺真的很重要,大家可千万别不当回事儿啊!让我们一起把这个工艺做好,让我们的焊缝都能稳稳当当的,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保驾护航!。

焊后消氢热处理的方式

焊后消氢热处理的方式

焊后消氢热处理的方式《说说焊后消氢热处理的那些事儿》嘿,朋友们!今天咱来唠唠焊后消氢热处理的方式。

这事儿啊,还得从我上次去工厂参观说起。

那天,我到了一个挺大的工厂,一进去就听到各种机器的轰鸣声。

我在那里面瞎转悠,就转到了一个焊接车间。

哇,那场面,火花四溅,工人们都戴着防护面罩在那认真工作呢。

我就凑过去看,这时候有个老师傅瞧见我了,还挺热情地给我介绍起来。

他说:“小伙子,你知道这焊接完了之后得做个啥不?”我摇摇头,他就笑着说:“得做消氢热处理呀!”然后他就开始详细给我讲。

他说这消氢热处理的方式有好几种呢。

一种就是整体热处理,就像给焊接的东西洗个“热水澡”一样,把整个焊件放到一个大炉子里加热。

他说这种方式效果好,但是成本高呀,还费时间。

还有一种呢,是局部热处理。

就好比是给焊件的某个部位来个“热敷”,专门针对焊接的地方加热。

这种就比较灵活,适合一些特定的情况。

老师傅一边说还一边比划着,特别有意思。

他还说有时候还会用电加热的方式,就像给焊件通上“电流暖流”,通过电流让焊件升温来达到消氢的目的。

我在那听得津津有味,感觉特别新奇。

然后我就问老师傅:“那为啥要做这个消氢热处理呀?”老师傅哈哈一笑,说:“这你就不懂了吧,这焊接的时候会产生氢呀,如果不处理,以后就可能出问题,会影响焊件的质量和寿命呢。

”他接着说:“就好比你盖房子,根基不打好,那房子能牢固吗?这消氢热处理就是给焊接打个好根基。

”我一听,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回事呀。

从那以后,我就对焊后消氢热处理有了特别深的印象。

每次看到焊接的东西,我就会想,哎呀,不知道它有没有做消氢热处理呢。

总之啊,这焊后消氢热处理的方式虽然听起来有点专业,但其实道理很简单。

就是为了让焊接的东西更结实、更耐用。

朋友们,你们说是不是很有意思呀?下次要是你们也有机会看到焊接的场景,也可以留意一下有没有做消氢热处理哦!嘿嘿,咱今天就聊到这儿啦,拜拜咯!希望我讲的这些能让你们对焊后消氢热处理的方式有更清楚的了解呀!。

焊前预热和焊后消氢处理方案

焊前预热和焊后消氢处理方案

焊前预热和焊后消氢处理方案一、焊前预热1、预热方法:采用电加热法加热,不得使用氧-乙炔火焰加热。

2、预热宽度为焊接接头中心线两侧各180mm。

3、预热温度规定:(1)焊接部位均匀加热,施焊位置温度为125℃~175℃之间。

(2)对拘束大的部位(环缝、接管角焊缝)或环境温度低于5℃时,预热温度取上限,扩大预热范围,延长预热时间。

(3)局部预热,应防止局部应力过大,且焊件在整个焊接过程中,不低于预热温度。

4、预热温度的测量位置应距焊缝中心线50mm处对称测量,每条焊缝测点不少于3对。

二、焊后消氢处理1、焊后消氢处理应在焊后立即进行,宜采用电加热法。

2、后热温度:200℃~250℃。

3、后热时间:0.5h~1.0h。

4、加热范围:焊接接头中心线两侧各180mm。

5、温度测量等要求与焊前预热相同。

三、要求1、预热及后热操作人员应严格按本方案执行,操作过程中如遇特殊问题,请及时与技术科联系2、技术科人员应经常到现场检查,如发现不按要求执行的,每发现一次罚款100~200元。

编制:审核:焊前预热和焊后消氢处理方案焊前预热:焊接部位均匀加热,并达到规定的温度125℃~175℃预热宽度为焊接接头中心线两侧各取3倍板厚,预热温度的测量位置应距焊缝中心线50mm处对称测量每条焊缝测点不少于3对预热方法:采用远红外电热板等电加热元件加热,不得使用氧-乙炔火焰加热预热温度和层间温度应用测温笔或表面测温仪测定并予以记录,用表面测温仪测温市时,应采取措施,避免环境条件影响测量的精确度,当预热温度采用自动控制测温装置按专门规程测温时,允许适当的减少测点数量。

预热温度规定:(1)对拘束大的部位(环缝、接管角焊缝)或环境温度低于5℃时,预热温度取上限,扩大预热范围,延长预热时间。

(2)局部预热,应放置局部应力过大,且焊件在整个焊接过程中,不低于预热温度。

焊后消氢处理按焊接工艺指导书规定的后热温度和后热时间在焊后立即进行。

加热范围,温度测量等要求与预热相同。

消 氢 处 理

消 氢 处 理

消氢处理消氢热处理,也称后热处理。

即在焊后将焊件加热到250~350℃,保温2~6小时,目的是使焊缝中的扩散氢加速逸出,大大降低焊缝和热影响区中的氢含量,防止产生冷裂纹。

一般淬硬倾向较大的材料,焊后需要消氢热处理,以免出现冷裂纹。

防止氢腐蚀的途径有:一是降低降低钢中碳的含量,例如采用微碳纯铁,可以完全消除氢腐蚀产生的根源;二是采用抗氢钢,在钢中加入钼、铬、钨、铌、钛等元素,形成稳定的铬、钼等碳化物,使氢与碳不能结合。

我国生产的中温抗氢钢有:15CrMoR、14Cr1MoR等。

顺便说说延迟裂纹和再热裂纹。

1 延迟裂纹1.1 延迟裂纹的定义:焊接后经过一段时间才产生的裂纹为延迟裂纹。

延迟裂纹是冷裂纹的一种常见缺陷,它不在焊后立即产生,而在焊后延迟几小时、几天或更长时间才出现。

1.2 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16MnR、15MnVR(鞍钢研制,现基本不生产了)、15MnNbR、18MnMoNbR(不好购买)、13MnMoNbR(仿制日本的BHW35,是单层厚壁用钢,焊接性能好但价格高)、07MnCrMoVR、07MnNiMoVDR和日本的CF-62系列钢。

2 热裂纹2.1 热裂纹定义:焊接过程中在300℃以上高温下产生的裂纹为热裂纹。

热裂纹一般有在稍低于凝固温度下产生的凝固裂纹,也有少数是在凝固温度区发生的裂纹。

2.2 热裂纹产生的原因热裂纹的产生原因是焊接拉应力作用到晶界上的低熔共晶体所造成的。

焊接应力是产生裂纹的外因,低熔共晶体是产生裂纹的内部条件。

焊缝中偏高的S 与Fe能形成低熔点共晶体,所以偏高的S是主要因素。

在压力容器焊接中,降低线能量或采用多层焊是防止热裂纹的一种有效方法。

3 再热裂纹3.1 再热裂纹的定义:焊接完成后,焊接接头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再次加热(消除应力热处理或其它加热过程)而产生的裂纹为再热裂纹。

在消除应力热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再热裂纹又称消除应力处理裂纹,也叫SR裂纹。

3.2 再热裂纹的产生原因产生再热裂纹的原因有二:一是与钢中所含碳化物形成元素(Cr、Mo、V、Ti及B等)有关。

消氢处理与后热处理

消氢处理与后热处理

消氢处理与后热处理消氢处理与后热处理目的不一样。

消氢是加热后让焊接时填充金属中的氢在高温下逸出,后热是改善强度,消除产生裂纹的可能。

消氢加热温度低于后热处理温度,同时保温时间短于后热保温时间。

消氢大约300-350度,后热大约200-300度NB/T47015-2011对后热的说明如下:4.5.1 对冷裂纹敏感性校对的低合金钢和拘束度较大的焊件应采取后热措施。

4.5.2 后热应在焊后立即进行。

4.5.3 后热温度一般为200℃~350℃,一般不少于30min。

4.5.4 若焊后立即进行热处理则可不进行后热。

百度搜到的相关内容:在焊接过程中,来自焊条、焊剂和空气中的氢气在高温下被分解为原子状态,溶于液态金属中。

焊缝冷却时,氢气在钢中的溶解度急剧下降,由于焊缝冷却较快,氢来不及逸出而留在焊缝金属中。

经一段时间后会在焊缝和熔接线处聚集,当聚集到一定程度后在焊接应力下导致焊缝热影响区产生裂纹,由于氢导致的裂纹往往是在焊后几小时至几天内发生故称为延迟裂纹。

焊缝与金属材料中吸收的氢,可以通过后热处理扩散出来。

所谓后热其目的就是加快焊接接头中的氢的逸出,简单说就是消氢,是防止冷裂纹的有效措施。

后热温度根据不同钢种有所不同,一般为200~350℃,应在焊后立即进行,后热温度太低,消氢效果不好,温度过高若超出马氏体转变终了温度则容易在焊接接头中保留残存的马氏体组织。

应当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金属材料焊接时都会产生延迟裂纹,只有强度级别高的低合金钢才可能产生,如鉻鉬钢等。

后热处理和焊后热处理有区别后热处理--焊后对焊缝和热影响区加热缓慢冷却热处理防止快速冷却出现裂纹和过大的拘束应力的方法焊后热处理--焊接完成后为改善接头机械性能的各种热处理的总称,包括后热处理,消氢处理低温回火处理等,一般指焊接完成后对焊缝进行AC3以下的消除应力热处理。

消氢处理DHT dehydrogenation heat treatment中间消应力热处理 ISR intermediate stress relief最终焊后热处理 PWHT postweld heat treatment这三个API上就是这么定义的。

消氢处理

消氢处理

消氢热处理消氢热处理,也称后热处理。

即在焊后将焊件加热到250~350℃,保温2~6小时,目的是使焊缝中的扩散氢加速逸出,大大降低焊缝和热影响区中的氢含量,防止产生冷裂纹。

一般淬硬倾向较大的材料,焊后需要消氢热处理,以免出现冷裂纹。

防止氢腐蚀的途径有:一是降低降低钢中碳的含量,例如采用微碳纯铁,可以完全消除氢腐蚀产生的根源;二是采用抗氢钢,在钢中加入钼、铬、钨、铌、钛等元素,形成稳定的铬、钼等碳化物,使氢与碳不能结合。

我国生产的中温抗氢钢有:15CrMoR、14Cr1MoR等。

顺便说说延迟裂纹和再热裂纹。

1 延迟裂纹1.1 延迟裂纹的定义:焊接后经过一段时间才产生的裂纹为延迟裂纹。

延迟裂纹是冷裂纹的一种常见缺陷,它不在焊后立即产生,而在焊后延迟几小时、几天或更长时间才出现。

1.2 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16MnR、15MnVR(鞍钢研制,现基本不生产了)、15MnNbR、18MnMoNbR (不好购买)、13MnMoNbR(仿制日本的BHW35,是单层厚壁用钢,焊接性能好但价格高)、07MnCrMoVR、07MnNiMoVDR和日本的CF-62系列钢。

2 热裂纹2.1 热裂纹定义:焊接过程中在300℃以上高温下产生的裂纹为热裂纹。

热裂纹一般有在稍低于凝固温度下产生的凝固裂纹,也有少数是在凝固温度区发生的裂纹。

2.2 热裂纹产生的原因热裂纹的产生原因是焊接拉应力作用到晶界上的低熔共晶体所造成的。

焊接应力是产生裂纹的外因,低熔共晶体是产生裂纹的内部条件。

焊缝中偏高的S与Fe能形成低熔点共晶体,所以偏高的S是主要因素。

在压力容器焊接中,降低线能量或采用多层焊是防止热裂纹的一种有效方法。

3 再热裂纹3.1 再热裂纹的定义:焊接完成后,焊接接头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再次加热(消除应力热处理或其它加热过程)而产生的裂纹为再热裂纹。

在消除应力热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再热裂纹又称消除应力处理裂纹,也叫SR裂纹。

3.2 再热裂纹的产生原因产生再热裂纹的原因有二:一是与钢中所含碳化物形成元素(Cr、Mo、V、Ti及B等)有关。

焊后消氢处理的温度

焊后消氢处理的温度

焊后消氢处理的温度
焊接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加工方法,但是在焊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氢气。

如果不及时处理,这些氢气会在焊接后逐渐释放,导致焊接部位出现氢脆现象,从而影响焊接质量。

因此,焊后消氢处理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焊后消氢处理的温度是指在何种温度下进行消氢处理。

一般来说,消氢处理的温度应该在100℃以上,最好在150℃左右。

这是因为在这个温度范围内,氢气的扩散速度较快,可以更快地将氢气从焊接部位中排出。

消氢处理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烘烤法。

烘烤法是将焊接件放入烤箱中,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加热,使氢气从焊接部位中扩散出来。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烤箱中的温度要控制好,不能过高或过低,否则会影响焊接件的性能。

除了烘烤法之外,还有一种叫做热处理法的消氢处理方法。

热处理法是将焊接件放入高温炉中,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加热,使氢气从焊接部位中扩散出来。

这种方法比烘烤法更加彻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热处理的温度和时间要控制好,否则会影响焊接件的性能。

焊后消氢处理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可以有效地避免焊接部位出现氢脆现象,从而保证焊接质量。

消氢处理的温度应该在100℃以上,最好在150℃左右。

消氢处理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烘
烤法和热处理法。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需要注意控制好温度和时间,以保证焊接件的性能。

焊前消氢和焊后热处理在我公司应用探讨

焊前消氢和焊后热处理在我公司应用探讨

焊前消氢和焊后热处理在我公司应⽤探讨焊前消氢和焊后热处理在我公司应⽤探讨设备部吴庆洲我公司装置虽然规模不⼤,但⼯艺介质种类繁多,尤其是近段时间悬浮床H2S含量达1000PPM以上;针对介质环境易产⽣应⼒腐蚀裂纹,新旧管线接头(尤其是旧接头)焊接热处理⽅⾯存在较⼤争议,为统⼀认识,防⽌管道在运⾏中出现因应⼒、晶间腐蚀等原因造成的焊缝腐蚀泄露等情况的发⽣,我收集了相关资料,建议我公司在进⾏的管道焊接接头施⼯时应遵循以下原则:⼀、需进⾏焊前消氢和焊后热处理的管道1.关于焊前消氢,在相关标准中均⽆明确要求,为从严把控,实践中,含有H2介质,含硫化氢或硫等介质的旧管线,或新、旧管线焊接接头,焊前应进⾏350±5℃消氢热处理,含硫介质旧管线接头内部应进⾏打磨,消除沉积单质硫,以避免单质硫溶于焊缝接头;2.碳钢及低合⾦钢在下列介质环境中易于产⽣应⼒腐蚀裂纹,新、旧管线接头都应进⾏焊后消应⼒热处理:结合鹤壁华⽯实际,主要有下列介质:1)液氨、⽓氨、氨⽔、酸性⽔、酸性⽓等介质;2)含湿H2S、含硫介质的含油污⽔,管道等级号分别为:2TB5R、2TB12R、2TB13R(H2S+油,管道材质20# HIC)、5TB5R、5TB12R、5TB13R等;3.奥⽒体不锈钢在下列介质环境中易发⽣应⼒腐蚀破裂。

应避免在应⼒腐蚀环境介质中选⽤奥⽒体不锈钢,若使⽤应选择超低碳或稳定型奥⽒体不锈钢。

除设计有规定外,奥⽒体不锈钢管道焊后可不进⾏焊后消应⼒热处理。

湿H2S,连多硫酸、HCN-H2S-H2O等介质。

4.但奥⽒体不锈钢(我公司常⽤304、316、321、347等)在下列介质环境中易产⽣晶间腐蚀,含H2、湿SO2等介质,管道等级号:42SJ1、42SJ3、42CP12R、42CP13R等。

当管道设计温度T≥350℃时焊后应进⾏固溶热处理或稳定化热处理;⼆.焊前消氢和焊后热处理参数1.管道施⼯焊前消氢热处理基本要求管道焊前消氢没有标准、规范进⾏明确,不同⼚有不同做法,建议该类管线采⽤冷切割⽅式进⾏切割,⽆需进⾏切割前的消氢处理,在管线接头对接点焊完成后进⾏消氢处理即可。

焊后热处理基本知识

焊后热处理基本知识

焊接接头焊后热处理基本知识培训一、焊后热处理的概念1、1后热处理(消氢处理):焊接完成后对冷裂纹敏感性较大的低合金钢与拘束度较大的焊件加热至200℃~350℃保温缓冷的措施。

目的、作用:减小焊缝中氢的有害影响、降低焊接残余应力、避免焊缝接头中出现马氏体组织,从而防止氢致裂纹的产生。

后热温度:200℃~350℃保温时间:即焊缝在200℃~350℃温度区间的维持时间,与后热温度、焊缝厚度有关, 一般不少于30min加热方法:火焰加热、电加热保温后的措施:用保温棉覆盖让其缓慢冷却至室温NB/T47015-2011关于后热的规定:1、2焊后热处理(PWHT):广义上:焊后热处理就就是在工件焊完之后对焊接区域或焊接构件进行的热处理,内容包括消除应力退火、完全退火、固熔、正火、正火加回火、回火、低温消除应力等。

狭义上:焊后热处理仅指消除应力退火,即为了改善焊接区的性能与消除焊接残余应力等有害影响。

1、3压力容器及压力管道焊接中所说的焊后热处理就是指焊后消除应力的热处理。

焊后消除应力热处理过程:将焊件缓慢均匀加热至一定温度后保温一定的时间,然后缓慢降温冷却至室温。

目的、作用:(1)降低或消除由于焊接而产生的残余焊接应力。

(2)降低焊缝、热影响区硬度。

(3)降低焊缝中的扩散氢含量。

(4)提高焊接接头的塑性。

(5)提高焊接接头冲击韧性与断裂韧性。

(6)提高抗应力腐蚀能力。

(7)提高组织稳定性。

热处理的方式:整体热处理、局部热处理1、4焊接应力的危害与降低焊接应力的措施焊接应力就是在焊接过程中由于温度场的变化(热涨冷缩)及焊件间的约束而产生的滞留在焊件中的残余应力。

1、4、1焊接应力只能降低,不可能完全消除,焊接残余应力形成的的危害: 1)影响构件承受静载的能力;2)会造成构件的脆性断裂;3)影响结构的疲劳强度;4)影响构件的刚度与稳定性;5)应力区易产生应力腐蚀开裂;6)影响构件的精度与尺寸的稳定性。

1、4、2降低焊接应力的措施1)设计措施:(1)构件设计时经量减少焊缝的尺寸与数量,可减少焊接变形,同时降低焊接应力(2)构件设计时避免焊缝过于集中,从而避免焊接应力叠加(3)优化结构设计,例将如容器的接管口设计成翻边式,少用承插式2)工艺措施(1)采用较小的焊接线能量(2)合理安排装配焊接顺序(3)层间进行锤击(4)预热拉伸补偿焊缝收缩(机械拉伸或加热拉伸),与焊接区同时拉伸(膨胀)与同时压缩(收缩)(5)焊接高强钢时选用塑性较好的焊条(6)采用整体预热(7)焊后消氢处理(8)采用整体焊后热处理(9)利用振动法消除焊接残余应力二、容器及受压元件应按材料、焊接接头厚度、结构形式、介质与设计要求确定就是否进行焊后热处理。

焊后热消氢与焊后热处理

焊后热消氢与焊后热处理

焊后热消氢与焊后热处理焊后热消氢与焊后热处理这两个名词,说起来有点抽象,但说白了就是两种不同的办法,来让焊接后的金属恢复“活力”。

你看,焊接就像是把两块金属粘合在一起,但问题来了,焊接过程中的高温、高压会让金属发生变化,产生一些不太想要的副产品,比如氢气。

而氢气这玩意儿,往往是个麻烦制造者,一旦它进入金属里,就可能让金属变脆,甚至发生所谓的“氢脆”,让焊接结构变得不堪一击。

所以,必须得采取一些措施,防止这种情况发生,这就是焊后热消氢和焊后热处理派上用场的地方了。

说到焊后热消氢,简单来说,就是在焊接完成后,把已经被氢气“侵蚀”的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让这些氢气慢慢释放出来。

氢气就像个不速之客,原本只是想小小地闯一闯,但一旦“进驻”金属内部,它就会找机会引发“化学反应”,让金属变得脆弱。

所以,热消氢就是通过加热,让这些氢气逐渐逃离金属内部,减少它们对金属造成的伤害。

一般来说,温度得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太高了会损坏金属的其他性质,太低了又无法彻底消除氢气。

这个过程就像是把金属放进一个“温暖的浴缸”,让它在温暖的环境中安心地把“坏习惯”给改掉。

但这还不够,焊接完了以后,除了消除氢气,还得给金属做做“舒展操”,让它的结构更稳定。

这时候就轮到焊后热处理登场了。

你要知道,焊接时金属的热膨胀和冷却速度是不同的,结果很可能导致金属内部产生应力,好比是一个人长时间保持一个不舒服的姿势,肌肉一紧张就容易抽筋。

焊后热处理就是通过加热和缓慢冷却,帮助金属恢复原本的“好姿势”。

通过热处理,金属的内应力得以释放,组织也会更加均匀,硬度、韧性、强度都能得到改善。

你想啊,这不就像是给金属做了一次深度的“按摩”,让它放松一下,恢复最佳状态。

你可能会想,这两者听起来是不是差不多?但两者的侧重点不一样。

热消氢主要解决的是金属内部的氢气问题,避免氢脆发生;而热处理则是从整体上优化金属的性能,确保它的机械性质达到最佳。

两者配合起来,就能让焊接后的金属不再“劳累过度”,恢复到最佳状态。

焊前消氢和焊后热处理在我公司应用探讨

焊前消氢和焊后热处理在我公司应用探讨

焊前消氢和焊后热处理在我公司应用探讨设备部吴庆洲我公司装置虽然规模不大,但工艺介质种类繁多,尤其是近段时间悬浮床H2S含量达1000PPM以上;针对介质环境易产生应力腐蚀裂纹,新旧管线接头(尤其是旧接头)焊接热处理方面存在较大争议,为统一认识,防止管道在运行中出现因应力、晶间腐蚀等原因造成的焊缝腐蚀泄露等情况的发生,我收集了相关资料,建议我公司在进行的管道焊接接头施工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需进行焊前消氢和焊后热处理的管道1.关于焊前消氢,在相关标准中均无明确要求,为从严把控,实践中,含有H2介质,含硫化氢或硫等介质的旧管线,或新、旧管线焊接接头,焊前应进行350±5℃消氢热处理,含硫介质旧管线接头内部应进行打磨,消除沉积单质硫,以避免单质硫溶于焊缝接头;2.碳钢及低合金钢在下列介质环境中易于产生应力腐蚀裂纹,新、旧管线接头都应进行焊后消应力热处理:结合鹤壁华石实际,主要有下列介质:1)液氨、气氨、氨水、酸性水、酸性气等介质;2)含湿H2S、含硫介质的含油污水,管道等级号分别为:2TB5R、2TB12R、2TB13R(H2S+油,管道材质20# HIC)、5TB5R、5TB12R、5TB13R等;3.奥氏体不锈钢在下列介质环境中易发生应力腐蚀破裂。

应避免在应力腐蚀环境介质中选用奥氏体不锈钢,若使用应选择超低碳或稳定型奥氏体不锈钢。

除设计有规定外,奥氏体不锈钢管道焊后可不进行焊后消应力热处理。

湿H2S,连多硫酸、HCN-H2S-H2O等介质。

4.但奥氏体不锈钢(我公司常用304、316、321、347等)在下列介质环境中易产生晶间腐蚀,含H2、湿SO2等介质,管道等级号:42SJ1、42SJ3、42CP12R、42CP13R等。

当管道设计温度T≥350℃时焊后应进行固溶热处理或稳定化热处理;二.焊前消氢和焊后热处理参数1.管道施工焊前消氢热处理基本要求管道焊前消氢没有标准、规范进行明确,不同厂有不同做法,建议该类管线采用冷切割方式进行切割,无需进行切割前的消氢处理,在管线接头对接点焊完成后进行消氢处理即可。

【焊接热处理】关于焊后消氢及热处理

【焊接热处理】关于焊后消氢及热处理

【焊接热处理】关于焊后消氢及热处理(1)预热能减缓焊后的冷却速度,有利于焊缝金属中扩散氢的逸出,避免产生氢致裂纹。

同时也减少焊缝及热影响区的淬硬程度,提高了焊接接头的抗裂性。

(2)预热可降低焊接应力。

均匀地局部预热或整体预热,可以减少焊接区域被焊工件之间的温度差(也称为温度梯度)。

这样,一方面降低了焊接应力,另一方面,降低了焊接应变速率,有利于避免产生焊接裂纹。

(3)预热可以降低焊接结构的拘束度,对降低角接接头的拘束度尤为明显,随着预热温度的提高,裂纹发生率下降。

预热温度和层间温度的选择不仅与钢材和焊条的化学成分有关,还与焊接结构的刚性、焊接方法、环境温度等有关,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后确定。

另外,预热温度在钢材板厚方向的均匀性和在焊缝区域的均匀性,对降低焊接应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局部预热的宽度,应根据被焊工件的拘束度情况而定,一般应为焊缝区周围各三倍壁厚,且不得少于150-200毫米。

如果预热不均匀,不但不减少焊接应力,反而会出现增大焊接应力的情况。

焊后热处理的目的有三个:消氢、消除焊接应力、改善焊缝组织和综合性能。

焊后消氢处理,是指在焊接完成以后,焊缝尚未冷却至100℃以下时,进行的低温热处理。

一般规范为加热到200~350℃,保温2-6小时。

焊后消氢处理的主要作用是加快焊缝及热影响区中氢的逸出,对于防止低合金钢焊接时产生焊接裂纹的效果极为显著。

在焊接过程中,由于加热和冷却的不均匀性,以及构件本身产生拘束或外加拘束,在焊接工作结束后,在构件中总会产生焊接应力。

焊接应力在构件中的存在,会降低焊接接头区的实际承载能力,产生塑性变形,严重时,还会导致构件的破坏。

消应力热处理是使焊好的工件在高温状态下,其屈服强度下降,来达到松弛焊接应力的目的。

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整体高温回火,即把焊件整体放入加热炉内,缓慢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保温一段时间,最后在空气中或炉内冷却。

用这种方法可以消除80%-90%的焊接应力。

焊后热管理组织基本知识

焊后热管理组织基本知识

焊接接头焊后热处理基本知识培训一、焊后热处理的概念1.1后热处理(消氢处理):焊接完成后对冷裂纹敏感性较大的低合金钢和拘束度较大的焊件加热至200℃~350℃保温缓冷的措施。

目的、作用:减小焊缝中氢的有害影响、降低焊接残余应力、避免焊缝接头中出现马氏体组织,从而防止氢致裂纹的产生。

后热温度:200℃~350℃保温时间:即焊缝在200℃~350℃温度区间的维持时间,与后热温度、焊缝厚度有关,一般不少于30min加热方法:火焰加热、电加热保温后的措施:用保温棉覆盖让其缓慢冷却至室温NB/T47015-2011关于后热的规定:1.2焊后热处理(PWHT):广义上:焊后热处理就是在工件焊完之后对焊接区域或焊接构件进行的热处理,内容包括消除应力退火、完全退火、固熔、正火、正火加回火、回火、低温消除应力等。

狭义上:焊后热处理仅指消除应力退火,即为了改善焊接区的性能和消除焊接残余应力等有害影响。

1.3压力容器及压力管道焊接中所说的焊后热处理是指焊后消除应力的热处理。

焊后消除应力热处理过程:将焊件缓慢均匀加热至一定温度后保温一定的时间,然后缓慢降温冷却至室温。

目的、作用:(1)降低或消除由于焊接而产生的残余焊接应力。

(2)降低焊缝、热影响区硬度。

(3)降低焊缝中的扩散氢含量。

(4)提高焊接接头的塑性。

(5)提高焊接接头冲击韧性和断裂韧性。

(6)提高抗应力腐蚀能力。

(7)提高组织稳定性。

热处理的方式:整体热处理、局部热处理1.4焊接应力的危害和降低焊接应力的措施焊接应力是在焊接过程中由于温度场的变化(热涨冷缩)及焊件间的约束而产生的滞留在焊件中的残余应力。

1.4.1焊接应力只能降低,不可能完全消除,焊接残余应力形成的的危害:1)影响构件承受静载的能力;2)会造成构件的脆性断裂;3)影响结构的疲劳强度;4)影响构件的刚度和稳定性;5)应力区易产生应力腐蚀开裂;6)影响构件的精度和尺寸的稳定性。

1.4.2降低焊接应力的措施1)设计措施:(1)构件设计时经量减少焊缝的尺寸和数量,可减少焊接变形,同时降低焊接应力(2)构件设计时避免焊缝过于集中,从而避免焊接应力叠加(3)优化结构设计,例将如容器的接管口设计成翻边式,少用承插式2)工艺措施(1)采用较小的焊接线能量(2)合理安排装配焊接顺序(3)层间进行锤击(4)预热拉伸补偿焊缝收缩(机械拉伸或加热拉伸),与焊接区同时拉伸(膨胀)和同时压缩(收缩)(5)焊接高强钢时选用塑性较好的焊条(6)采用整体预热(7)焊后消氢处理(8)采用整体焊后热处理(9)利用振动法消除焊接残余应力二、容器及受压元件应按材料、焊接接头厚度、结构形式、介质和设计要求确定是否进行焊后热处理。

焊后热处理基本知识

焊后热处理基本知识

焊接接头焊后热处理基本知识培训一、焊后热处理的概念1.1后热处理(消氢处理):焊接完成后对冷裂纹敏感性较大的低合金钢和拘束度较大的焊件加热至200℃~350℃保温缓冷的措施。

目的、作用:减小焊缝中氢的有害影响、降低焊接残余应力、避免焊缝接头中出现马氏体组织,从而防止氢致裂纹的产生。

后热温度:200℃~350℃保温时间:即焊缝在200℃~350℃温度区间的维持时间,与后热温度、焊缝厚度有关,一般不少于30min加热方法:火焰加热、电加热保温后的措施:用保温棉覆盖让其缓慢冷却至室温NB/T47015-2011关于后热的规定:1.2焊后热处理(PWHT):广义上:焊后热处理就是在工件焊完之后对焊接区域或焊接构件进行的热处理,内容包括消除应力退火、完全退火、固熔、正火、正火加回火、回火、低温消除应力等。

狭义上:焊后热处理仅指消除应力退火,即为了改善焊接区的性能和消除焊接残余应力等有害影响。

1.3压力容器及压力管道焊接中所说的焊后热处理是指焊后消除应力的热处理。

焊后消除应力热处理过程:将焊件缓慢均匀加热至一定温度后保温一定的时间,然后缓慢降温冷却至室温。

目的、作用:(1)降低或消除由于焊接而产生的残余焊接应力。

(2)降低焊缝、热影响区硬度。

(3)降低焊缝中的扩散氢含量。

(4)提高焊接接头的塑性。

(5)提高焊接接头冲击韧性和断裂韧性。

(6)提高抗应力腐蚀能力。

(7)提高组织稳定性。

热处理的方式:整体热处理、局部热处理1.4焊接应力的危害和降低焊接应力的措施焊接应力是在焊接过程中由于温度场的变化(热涨冷缩)及焊件间的约束而产生的滞留在焊件中的残余应力。

1.4.1焊接应力只能降低,不可能完全消除,焊接残余应力形成的的危害:1)影响构件承受静载的能力;2)会造成构件的脆性断裂;3)影响结构的疲劳强度;4)影响构件的刚度和稳定性;5)应力区易产生应力腐蚀开裂;6)影响构件的精度和尺寸的稳定性。

1.4.2降低焊接应力的措施1)设计措施:(1)构件设计时经量减少焊缝的尺寸和数量,可减少焊接变形,同时降低焊接应力(2)构件设计时避免焊缝过于集中,从而避免焊接应力叠加(3)优化结构设计,例将如容器的接管口设计成翻边式,少用承插式2)工艺措施(1)采用较小的焊接线能量(2)合理安排装配焊接顺序(3)层间进行锤击(4)预热拉伸补偿焊缝收缩(机械拉伸或加热拉伸),与焊接区同时拉伸(膨胀)和同时压缩(收缩)(5)焊接高强钢时选用塑性较好的焊条(6)采用整体预热(7)焊后消氢处理(8)采用整体焊后热处理(9)利用振动法消除焊接残余应力二、容器及受压元件应按材料、焊接接头厚度、结构形式、介质和设计要求确定是否进行焊后热处理。

焊后热处理基本知识

焊后热处理基本知识

焊接接头焊后热处理基本知识培训一、焊后热处理的概念1。

1后热处理(消氢处理):焊接完成后对冷裂纹敏感性较大的低合金钢和拘束度较大的焊件加热至200℃~350℃保温缓冷的措施.目的、作用:减小焊缝中氢的有害影响、降低焊接残余应力、避免焊缝接头中出现马氏体组织,从而防止氢致裂纹的产生。

后热温度:200℃~350℃保温时间:即焊缝在200℃~350℃温度区间的维持时间,与后热温度、焊缝厚度有关,一般不少于30min加热方法:火焰加热、电加热保温后的措施:用保温棉覆盖让其缓慢冷却至室温NB/T47015-2011关于后热的规定:1.2焊后热处理(PWHT):广义上:焊后热处理就是在工件焊完之后对焊接区域或焊接构件进行的热处理,内容包括消除应力退火、完全退火、固熔、正火、正火加回火、回火、低温消除应力等。

狭义上:焊后热处理仅指消除应力退火,即为了改善焊接区的性能和消除焊接残余应力等有害影响。

1。

3压力容器及压力管道焊接中所说的焊后热处理是指焊后消除应力的热处理。

焊后消除应力热处理过程:将焊件缓慢均匀加热至一定温度后保温一定的时间,然后缓慢降温冷却至室温。

目的、作用:(1)降低或消除由于焊接而产生的残余焊接应力。

(2)降低焊缝、热影响区硬度。

(3)降低焊缝中的扩散氢含量。

(4)提高焊接接头的塑性。

(5)提高焊接接头冲击韧性和断裂韧性。

(6)提高抗应力腐蚀能力.(7)提高组织稳定性。

热处理的方式:整体热处理、局部热处理1。

4焊接应力的危害和降低焊接应力的措施焊接应力是在焊接过程中由于温度场的变化(热涨冷缩)及焊件间的约束而产生的滞留在焊件中的残余应力。

1.4.1焊接应力只能降低,不可能完全消除,焊接残余应力形成的的危害: 1)影响构件承受静载的能力;2)会造成构件的脆性断裂;3)影响结构的疲劳强度;4)影响构件的刚度和稳定性;5)应力区易产生应力腐蚀开裂;6)影响构件的精度和尺寸的稳定性。

1。

4.2降低焊接应力的措施1)设计措施:(1)构件设计时经量减少焊缝的尺寸和数量,可减少焊接变形,同时降低焊接应力(2)构件设计时避免焊缝过于集中,从而避免焊接应力叠加(3)优化结构设计,例将如容器的接管口设计成翻边式,少用承插式2)工艺措施(1)采用较小的焊接线能量(2)合理安排装配焊接顺序(3)层间进行锤击(4)预热拉伸补偿焊缝收缩(机械拉伸或加热拉伸),与焊接区同时拉伸(膨胀)和同时压缩(收缩)(5)焊接高强钢时选用塑性较好的焊条(6)采用整体预热(7)焊后消氢处理(8)采用整体焊后热处理(9)利用振动法消除焊接残余应力二、容器及受压元件应按材料、焊接接头厚度、结构形式、介质和设计要求确定是否进行焊后热处理.GB150—2011中的规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应进行焊后热处理: 1)焊接接头厚度符合表5规定者2)图样注明有应力腐蚀的容器3)用于盛装毒性为极度或高度危害介质的碳素钢、低合金钢制容器4)相关标准或图样另有规定的NB/T47007—2010中规定:三、焊后热处理方式(NB/T47015—2011)四、焊后热处理要求(GB150)五、焊后热处理工艺(NB/T47015-2011、GB150—2011)六、焊后热处理规范(NB/T47015—2011)七、其它相关规范中关于热处理的要求1.SH/T3501-20117。

焊后消氢热处理 焊后消应力处理 引弧板 引出板和衬垫

焊后消氢热处理  焊后消应力处理  引弧板 引出板和衬垫

焊后消氢热处理焊后消应力处理引弧板引出板和衬垫7.7 焊后消氢热处理7.7.1 当要求进行焊后消氢热处理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消氢热处理的加热温度应为250℃~350℃,保温时间应根据工件板厚按每25mm板厚不小于0.5h,且总保温时间不得小于1h确定。

达到保温时间后应缓冷至常温;2 消氢热处理的加热和测温方法应按本规范第7.6.5条的规定执行。

7.7 焊后消氢热处理7.7.1 焊缝金属中的扩散氢是延迟裂纹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焊接接头的含氢量越高,裂纹的敏感性越大。

焊后消氢热处理的目的就是加速焊接接头中扩散氢的逸出,防止由于扩散氢的积聚而导致延迟裂纹的产生。

当然,焊接接头裂纹敏感性还与钢种的化学成分、母材拘束度、预热温度以及冷却条件有关,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是否进行焊后消氢热处理。

焊后消氢热处理应在焊后立即进行,处理温度与钢材有关,但一般为200℃~350℃,本规范规定为250℃~350℃。

温度太低,消氢效果不明显;温度过高,若超出马氏体转变温度则容易在焊接接头中残存马氏体组织。

如果在焊后立即进行消应力热处理,则可不必进行消氢热处理。

7.8 焊后消应力处理7.8.1 设计或合同文件对焊后消除应力有要求时,需经疲劳验算的动荷载结构中承受拉应力的对接接头或焊缝密集的节点或构件,宜采用电加热器局部退火和加热炉整体退火等方法进行消除应力处理;如仅为稳定结构尺寸,可采用振动法消除应力。

7.8.2 焊后热处理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碳钢、低合金钢焊接构件焊后热处理方法》JB/T 6046的有关规定。

当采用电加热器对焊接构件进行局部消除应力热处理时,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 使用配有温度自动控制仪的加热设备,其加热、测温、控温性能应符合使用要求;2 构件焊缝每侧面加热板(带)的宽度应至少为钢板厚度的3倍,且不应小于200mm;3 加热板(带)以外构件两侧宜用保温材料适当覆盖。

7.8.3 用锤击法消除中间焊层应力时,应使用圆头手锤或小型振动工具进行,不应对根部焊缝、盖面焊缝或焊缝坡口边缘的母材进行锤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要构件的焊接、合金钢的焊接及厚部件的焊接,都要求在焊前必须预热。

焊前预热的主要作用如下:(1)预热能减缓焊后的冷却速度,有利于焊缝金属中扩散氢的逸出,避免产生氢致裂纹。

同时也减少焊缝及热影响区的淬硬程度,提高了焊接接头的抗裂性。

(2)预热可降低焊接应力。

均匀地局部预热或整体预热,可以减少焊接区域被焊工件之间的温度差(也称为温度梯度)。

这样,一方面降低了焊接应力,另一方面,降低了焊接应变速率,有利于避免产生焊接裂纹。

(3)预热可以降低焊接结构的拘束度,对降低角接接头的拘束度尤为明显,随着预热温度的提高,裂纹发生率下降。

预热温度和层间温度的选择不仅与钢材和焊条的化学成分有关,还与焊接结构的刚性、焊接方法、环境温度等有关,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后确定。

另外,预热温度在钢材板厚方向的均匀性和在焊缝区域的均匀性,对降低焊接应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局部预热的宽度,应根据被焊工件的拘束度情况而定,一般应为焊缝区周围各三倍壁厚,且不得少于150-200毫米。

如果预热不均匀,不但不减少焊接应力,反而会出现增大焊接应力的情况。

焊后热处理的目的有三个:消氢、消除焊接应力、改善焊缝组织和综合性能。

焊后消氢处理,是指在焊接完成以后,焊缝尚未冷却至100℃以下时,进行的低温热处理。

一般规范为加热到200~350℃,保温2-6小时。

焊后消氢处理的主要作用是加快焊缝及热影响区中氢的逸出,对于防止低合金钢焊接时产生焊接裂纹的效果极为显著。

在焊接过程中,由于加热和冷却的不均匀性,以及构件本身产生拘束或外加拘束,在焊接工作结束后,在构件中总会产生焊接应力。

焊接应力在构件中的存在,会降低焊接接头区的实际承载能力,产生塑性变形,严重时,还会导致构件的破坏。

消应力热处理是使焊好的工件在高温状态下,其屈服强度下降,来达到松弛焊接应力的目的。

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整体高温回火,即把焊件整体放入加热炉内,缓慢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保温一段时间,最后在空气中或炉内冷却。

用这种方法可以消除80%-90%的焊接应力。

另一种方法是局部高温回火,即只对焊缝及其附近区域进行加热,然后缓慢冷却,降低焊接应力的峰值,使应力分布比较平缓,起到部分消除焊接应力的目的。

有些合金钢材料在焊接以后,其焊接接头会出现淬硬组织,使材料的机械性能变坏。

此外,这种淬硬组织在焊接应力及氢的作用下,可能导致接头的破坏。

如果经过热处理以后,接头的金相组织得到改善,提高了焊接接头的塑性、韧性,从而改善了焊接接头的综合机械性能。

消氢处理是在300~400度加热温度范围内保温一段时间。

目的是加速焊接接头中氢的逸出,消氢处理效果比低温后热更好。

焊接后及焊后热处理,焊后及时后热及消氢处理是防止焊接冷裂纹的有效措施之一,对于厚度超过100mm的厚壁压力容器及其他重要的产品构件,焊接过程中,为防止因厚板多道多层焊氢的积聚而导致的氢致裂纹,应进行2到3次中间消氢处理。

压力容器设计中对热处理的考虑压力容器设计中对热处理的考虑热处理作为一种传统并行之有效的改善和恢复金属性能的方法在压力容器设计、制造等环节中一直属于相对薄弱的环节。

压力容器涉及四种热处理:焊后热处理(消除应力热处理);改善材料性能热处理;恢复材料性能热处理;焊后消氢处理。

这里重点对压力容器设计中应用广泛的焊后热处理的有关问题予以讨论。

1、奥氏体不锈钢制压力容器是否需要焊后热处理焊后热处理是利用金属材料在高温下屈服极限的降低,使应力高的地方产生塑性流变,从而达到消除焊接残余应力的目的,同时可以改善焊接接头及热影响区的塑性和韧性,提高抗应力腐蚀的能力。

这种消除应力的方法在具有体心立方晶体结构的碳素钢、低合金钢制压力容器中被广泛采用。

奥氏体不锈钢的晶体结构是面心立方,由于面心立方晶体结构的金属材料比体心立方具有更多的滑移面,因而表现出良好的韧性和应变强化性能。

另外,在压力容器设计中,选用不锈钢往往是为了防腐蚀和满足温度的特殊要求这两个目的,加上不锈钢与碳素钢和低合金钢相比价格昂贵,所以其壁厚都不会很厚。

因此,从正常操作的安全性考虑,没有必要对奥氏体不锈钢制压力容器提出焊后热处理的要求。

至于因使用而出现的腐蚀,材料不稳定,如:疲劳,冲击载荷等不正常操作条件而带来的恶化情况,在常规设计中是难以考虑的。

如果存在这些情况,需要由有关的科技人员(如:设计、使用、科研等有关单位)经过深入研究,对比实验,拿出切实可行的热处理方案并确保压力容器的综合使用性能不受影响。

否则,如果没有充分考虑热处理对于奥氏体不锈钢制压力容器的需要与可能,简单地类比碳素钢与低合金钢的情况而对奥氏体不锈钢提出热处理要求,往往是行不通的。

在现行标准中,对奥氏体不锈钢制压力容器是否进行焊后热处理的要求比较含糊。

在GB150—89《钢制压力容器》10.4.1.3中规定:“除图样另有规定外,冷成形的奥氏体不锈钢封头可不进行热处理”。

至于其它情况是否进行热处理则可能由于不同人的理解而异。

在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10.4.1•中规定:容器及其受压元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应进行热处理。

其中的第二、三项为:“有应力腐蚀的容器,如盛装液化石油气,液氨等的容器”和“盛装毒性为极度或高度危害介质的容器”。

只是在10.4.1.1.f)中规定:“除图样另有规定外,奥氏体不锈钢的焊接接头可不进行热处理”。

从标准表述的层次来分析,这一要求应理解为主要是针对第一项中所列举的各种情况而言。

上述的第二、三项的情况不一定能够包括在内。

所以,建议在适当的时候应当以“增补”的方式将“10.4.1.1.f)”改为用“10.4.1.4”的方法表达。

这样可以更全面、准确地表述对奥氏体不锈钢制压力容器焊后热处理的要求,使设计者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对奥氏体不锈钢制压力容器是否需要热处理和怎样进行热处理。

99版“容规”的第74条明确:“奥氏体不锈钢或有色金属制压力容器焊接后一般不要求做热处理,如有特殊要求需进行热处理时,应在图样上注明。

”2、爆炸不锈钢复合钢板制容器的热处理爆炸不锈钢复合钢板因其优越的耐蚀性能与机械强度的完美组合及其合理的性价比,因此在压力容器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但是这种材料的热处理问题也应引起压力容器设计人员的注意。

压力容器设计人员对于复合板通常比较重视的技术指标是其结合率,而对于复合板的热处理问题往往考虑的很少或者认为这一问题应由相关的技术标准及制造厂考虑。

爆炸加工金属复合板的过程,本质上是在金属表面施加能量的过程。

在高速脉冲作用下,复材向基材倾斜碰撞,在金属射流状态下,复层金属与基层金属间形成锯齿状的复合界面,达到原子间的结合。

经过爆炸加工后的基材金属,实际上是经受了一次应变强化的加工过程。

其结果是抗拉强度σb上升,塑性指标下降,屈服强度值σs不明显。

无论是Q235系列的钢材还是16MnR,经过爆炸加工后再检测其机械性能指标,都呈现出上述应变强化现象。

对此,钛—钢复合板与镍—钢复合板都要求复合板经爆炸复合后,应进行消除应力热处理。

99版“容规”对此也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对于爆炸复合奥氏体不锈钢板未做这样的规定。

在现行的有关技术标准中对于爆炸加工后的奥氏体不锈钢板是否进行热处理和怎样热处理的问题表达的比较含混。

GB8165-87《不锈钢复合钢板》规定为:“根据供需双方协议,亦可以热扎状态或热处理状态交货。

”GB4733-94《压力容器用爆炸不锈钢复合钢板》规定:“复合钢板需经热处理、校平、剪边或切割供货。

按需方要求,复合表面可经酸洗、钝化或抛光处理,亦可在热处理状态下供货”。

这里没有提到如何进行热处理。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仍然是前述的奥氏体不锈钢产生晶间腐蚀的敏化区域问题。

GB8547-87《钛-钢复合板》中规定钛-钢复合板消除应力热处理的热处理制度为:540℃±25℃,保温3小时。

而这一温度恰好处于奥氏体不锈钢的敏化温区范围内(400℃--850℃)。

因此,对于爆炸复合奥氏体不锈钢板的热处理问题给出明确的规定是比较困难的。

对此,我们的压力容器设计人员要有清醒的认识,给予充分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复材的不锈钢不得选用1Cr18Ni9Ti,原因是与低碳奥氏体不锈钢0Cr18Ni9 相比,其碳含量较高,更容易发生敏化,使其抗晶间腐蚀的能力下降。

另外,当爆炸复合奥氏体不锈钢板制造的压力容器壳体与封头使用在较苛刻的条件时,如:压力较高,压力波动,盛装极度、高度危害的介质时,应当选用00Cr17Ni14Mo2这类超低碳奥氏体不锈钢可使敏化的可能性降为最低。

并应明确提出复合板的热处理要求,并与有关方面协商确定其热处理制度,以达到基材具有一定的塑性贮备量,复材有合乎要求的耐腐蚀性能的目的。

3、能否用其他方式代替设备的整体热处理由于受制造厂条件限制,及经济利益的考虑,许多人曾探索用其他方式代替压力容器的整体热处理,虽然这些探索是有益和可贵的,但是目前还不能替代压力容器的整体热处理。

在目前有效的标准和规程中,还没有放宽对整体热处理的要求。

在各种代替整体热处理的方案中比较典型的有:局部热处理,锤击法消除焊接残余应力,爆炸法消除焊接残余应力及振动法,热水浴法等。

局部热处理:在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10.4.5.3中规定:“B、C、D类焊接接头,球形封头与圆筒相连的A类焊接接头以及缺陷焊补部位,允许采用局部热处理方法。

”这条规定意味着筒体上的A类焊缝不允许采用局部热处理方法,即:整台设备不允许采用局部热处理方法,原因之一是焊接残余应力不能够对称消除。

锤击法消除焊接残余应力:即通过人工锤击,在焊接接头的表面迭加一层压应力,从而部分抵消残余拉应力的不利作用。

这种方法从原理上讲对防止应力腐蚀开裂是会有一定抑制作用的。

但是由于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没有量化指标和较严格的操作规程,加上对比使用的验证工作不够,而未被现行标准所采用。

爆炸法消除焊接残余应力:是将炸药特制成胶带状,在设备的内壁粘在焊接接头表面上,其机理与锤击法消除焊接残余应力相同。

据说此法可以弥补锤击法消除焊接残余应力的一些不足之处,但是,有单位在两个条件相同的液化石油汽储罐上分别采用整体热处理和爆炸法消除焊接残余应力进行对比试验,一年后开罐检查发现前者焊接接头完好如初,而经爆炸法消除焊接残余应力储罐的焊接接头则出现许多裂纹。

这样,曾风行一时的爆炸法消除焊接残余应力方法也就无声无息了。

还有一些其他的消除焊接残余应力的方法,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被压力容器行业所接受。

总之,压力容器焊后整体热处理(含炉内分段热处理)虽然具有能耗大,周期长的不足,且在实际操作中因压力容器结构等因素面临种种困难,但它仍是目前压力容器行业中唯一被各方面都能接受的消除焊接残余应力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