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鳢养殖及疾病防治主要技术

合集下载

综合防控病害 健康养殖乌鳢

综合防控病害 健康养殖乌鳢

综合防控病害健康养殖乌鳢乌鳢病害综合防控技术措施,包括选择优质苗种、开展标准化健康养殖、鱼病防治、投喂优质渔用颗粒饲料、净化水质改善养殖环境等技术措施。

选择品质优质的苗种,把好苗种检疫关。

要求乌鳢亲本体质好,使用原(良)种进行人工繁殖,禁止近亲繁殖。

选用的种苗体格健壮,体形正常,鳞鳍完整,健康无疫病。

体色光亮,黏液丰满,身体光滑,无创伤,逆水能力强,最好是经过驯化的鱼种。

选用拉网捕获的鱼种,不放养清塘被淤泥污染过的鱼种。

跨县境,特别是从外省引进的苗种,需检验合格后才能引进养殖,防止疫病的流行和传播。

开展标准化健康养殖。

养殖户充分利用各地的饵料资源,落实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设计标准化健康养殖模式,在养殖品种的选择与搭配、人工繁殖、鱼苗鱼种的规格与来源、饲料的选择与配比、病害防治及日常管理等方面严格按规程操作,开展标准化健康养殖。

鱼病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原则。

坚持“池塘消毒、鱼种消毒、食场消毒、饲料消毒、工具消毒”的方法,定期有针对性的预防鱼病,防患未然。

发现病死鱼及时捞出作无害化处理,防止疫病蔓延传播。

开展水产养殖病害监测,建立水生动物疫情的预警机制,根据病害测报预警信息,对重要疾病早作预防。

同时,还应使用优质渔用颗粒饲料,应用科学合理的投喂技术。

采取净化水质措施,改善和优化养殖环境。

科学用药防治鱼病,保护养殖环境和保障质量安全。

在病害防治过程中,选择农业部鱼药gmp 验收通过企业的合格产品(国标渔药)。

并尽量使用速效、低毒、易降解的鱼药,禁止使用违禁药物。

严格按产品说明使用鱼药产品,不得加大剂量,休药期内产品不得上巿。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乌鳢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也是人们喜爱的食材之一。

养殖乌鳢也面临着各种疾病的威胁,因此及时诊断和防治乌鳢的病害对于养殖业是非常重要的。

乌鳢主要病害主要分为细菌性病害、寄生虫病害和病毒性病害三类,下面我们将重点介绍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方法。

一、细菌性病害1. 病因:细菌性病害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的致病菌有假单胞菌、养殖水产中的常见细菌罗德文氏氏菌等。

2. 诊断:细菌性病害的患鱼会出现食欲减退、浮头、腹胀、游泳不灵活等症状,严重的话甚至会死亡。

诊断可以通过将患鱼分离出来进行细菌培养检查,确诊后也可根据症状和病情特点来进行诊断。

3. 防治:预防细菌性病害的关键在于加强饲养管理,保持饲池水质清洁。

一旦发生细菌性病害,应立即对患鱼进行隔离治疗,并避免交叉感染。

治疗可选用抗生素类药物,也可选择疗法,以减轻病情。

二、寄生虫病害1. 病因:乌鳢常见的寄生虫主要有钩虫、鳃蟌、虱子、线虫等。

2. 诊断:患鱼出现瘙痒、相互擦挂、食欲减退、呼吸急促等症状时,可怀疑为寄生虫病害。

确诊可通过对患鱼进行鱼体刮片检查或者鱼体内部解剖检查。

3. 防治:为了预防寄生虫病害,需要定期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处理,并保持水质清洁。

对于发生寄生虫病害的鱼群,可以选择使用驱虫药物或者浸泡浴液的方式进行治疗。

三、病毒性病害1. 病因:乌鳢病毒性病害主要由乌鳢疱疹病毒引起,该病毒易感染乌鳢,并在高温条件下特别活跃。

2. 诊断:乌鳢感染病毒性病害时会出现贫血、水肿、体重减轻、呼吸急促等症状,严重时会死亡。

确诊可以通过病理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测。

对于乌鳢的主要病害,预防胜于治疗。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水质清洁是关键。

一旦发生病害,及时诊断和处理是至关重要的。

希望通过今天的介绍,大家能对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有更深入的了解。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乌鳢是一种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其肉质鲜美,深受人们喜爱。

乌鳢在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病害问题,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对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十分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乌鳢常见的病害,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帮助养殖户更好地保护乌鳢养殖健康。

一、白点病
白点病是乌鳢养殖中常见的一种寄生虫病,由白点虫寄生引起。

患病的乌鳢体表会出现白点,严重时会出现鳃腔积液、鳃叶破坏等症状,严重影响鱼的正常生长和免疫力。

诊断:患病的乌鳢体表有大小不一的白色点状病斑,并且常常出现活动性差、食欲不振等症状。

防治措施:病害初期,可使用温度38-40℃的水浴法治疗。

药物防治方面,可使用多种抗寄生虫药物,如喹诺酮类、有机磷类等,有效控制白点虫的繁殖。

二、红鳞病
红鳞病是由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感染病,患病乌鳢体表出现红色鳞片,鳃盖、鳃弯部及胸鳍等处出现溃疡和脱鳞的症状,严重时可导致鱼只死亡。

防治措施:对于红鳞病,首先要确保养殖水质清洁,避免因水质污染引发病害。

药物防治方面可使用氯霉素、呋喃菌酮等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三、鱼霉病
四、鱼疮病
五、水霉病
乌鳢养殖过程中遇到各种病害是不可避免的,养殖户应加强养殖管理,定期检查乌鳢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病害。

要保持养殖水质清洁,避免因水质污染引发病害。

在药物防治方面,应根据不同的病害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避免药物滥用导致药物残留和药物抗性等问题。

希望本文所述的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方法能够帮助养殖户更好地保护乌鳢养殖健康。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乌鳢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之一,自然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周边水系。

乌鳢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适口性好等优点,但也常常遭受各种疾病的困扰,严重影响了其养殖效益。

因此,正确诊断和有效防治乌鳢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乌鳢主要病害有鱼病、外寄生虫病和内寄生虫病三类,接下来将分别介绍其诊断和防治方法。

一、鱼病1.鳜水病鳜水病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病,常见于水温较低的冬季。

病鱼细鳞状泛白,鱼体弯曲,呼吸急促,口张而不合,浑浊水流从鱼鳃中排出,严重时病鱼死亡率高达70%。

预防鳜水病应保证养殖水质清洁、水温稳定,病鱼应立即隔离治疗,注射抗生素如青霉素、新霉素等,免疫力低下的鱼应接种免疫血清。

2.白点病白点病是由鞭毛虫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病。

病鱼身体表面有大小不一的白点,病情加重时会出现喜浮水、不惧光等症状,严重时鱼会出现口吐白沫、腹胀、翻跟头等现象,死亡率也较高。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疗法和光疗法,常用药品包括氧氟沙星、维美利、马来酸甲氧苄啶、阿维霉素、多索贝林等。

3.细菌性溶血性败血症细菌性溶血性败血症是由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常发生在养殖过程中因环境水质等原因造成的应激状态下。

病鱼体表出现溃疡、波动、浑浊水流、疲弱无力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全身水肿、出血等多种症状。

治疗方法同样包括抗生素等药物疗法,常用药品有新霉素、氨苄西林、克林霉素等。

二、外寄生虫病鳜鱼黑斑虫是乌鳢的一种外寄生虫,也是乌鳢养殖中比较常见的寄生虫之一。

感染后病鱼体表产生黑色小点,伴随有瘙痒和性情异常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体表溃疡、鱼鳍变形等现象,甚至导致鱼的死亡。

预防方法包括加强日常水质检测,定期药浴等。

2.肠道寄生虫病肠道寄生虫是乌鳢常见的寄生虫之一,感染后病鱼发生消瘦等症状,甚至导致死亡。

预防方法包括定期清理底泥,养殖水质管理良好,定期投喂防虫药等。

1.内囊尾线虫病内囊尾线虫是一种内寄生虫,可引起乌鳢肝脏和肾脏的病变。

感染后病鱼出现缺乏食欲、体型减小、异常运动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鱼的死亡。

乌鳢池塘养殖的病害防治

乌鳢池塘养殖的病害防治

建立病害防治档案
养殖户应建立乌鳢池塘养殖的病害防 治档案,记录养殖管理、病情发生和 治疗等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 行处理。
通过建立病害防治档案,可以追溯病 情源头,防止病害扩散,同时为今后 的养殖管理提供参考。
推进,如种养结合、循环水养殖等,提高养殖效 益和生态环保性。
记录与分析
建立养殖档案,记录乌鳢的生长情况、病情和防治措施,对数据 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
科学合理用药
药物选择
选用高效、低毒、无残留的药物,避免使用禁药和过期药物。
用药方法
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说明用药,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和用药时机,避 免药物残留和中毒事件。
药物残留监控
对养殖水体和乌鳢产品进行药物残留检测,确保药物残留符合国家 标准和出口要求。
02
乌鳢病害发生的原因与规律
病害发生的原因
环境因素
01
池塘中的水质恶化、底质污染、水体缺氧等环境问题,可能导
致乌鳢出现病害。
生物因素
02
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是导致乌鳢病
害的重要原因。
人为因素
03
养殖管理不善、饲料投喂不当、用药不当等人为因素也可能引
发乌鳢病害。
病害发生的规律
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密养殖导致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日常管理
定期巡塘,观察乌鳢的生长情况和水质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 措施。
定期检疫与疫情监测
检疫措施
对引进的乌鳢种苗进行检疫,确保无携带病原体的健康种苗进入 养殖区域。
疫情监测
定期对养殖区域进行病害监测,及时发现疫情并采取有效措施控 制疫情扩散。
水质管理
保持水质清洁、透明,定 期更换水体,合理使用生 物制剂调节水质,防止水 质恶化。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乌鳢是一种淡水鱼类,生活在河流、湖泊等淡水环境中。

在养殖过程中,乌鳢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侵袭,影响其生长和养殖效益。

正确的病害诊断和防治对于乌鳢的健康养殖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方法。

一、常见的乌鳢病害及其症状特征1. 白点病:白点病是由滑刺毛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症状是鱼体表面出现大量白色小颗粒状的病斑,鱼体活动力下降,食欲减退。

2. 腺鳃虫病:腺鳃虫病又称肠袋虫病,是由肠袋虫寄生引起的疾病,主要症状是鳃尖部出现白色腊样物质,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引起窒息死亡。

3. 眩晕病:眩晕病是由眩晕颗粒虫引起的疾病,主要症状是鱼体出现眩晕行为,失去平衡,不停旋转,食欲减退。

5. 眼球突出病:眼球突出病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主要症状是眼球突出,眼球表面充血,鱼体活动力下降。

二、病害的诊断方法1. 临床诊断法:通过观察乌鳢的行为、外貌、鳞片、鳃等,根据不同病害的症状特征进行初步判断,可以辅助其他诊断方法。

2. 病原学检查:将病死鱼体或病变组织取样送至实验室进行病原学检查,通过显微镜观察或分离培养等方法,确认病害的病原体。

1. 健康饲养:保持水质清洁,适宜的水温、pH值和氧气含量,定期更换和消毒水质,避免过度密度养殖,注重饲料的卫生与营养。

2. 预防接种:根据养殖区域的病害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疫苗接种,增强乌鳢的免疫力,减少病害的发生概率。

3. 使用药物:根据不同的病害和病原体,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防治。

如对于寄生虫病可使用滑刺毛虫药物,对于细菌感染可使用抗菌药物,按照药物说明以适当剂量进行使用。

4. 土壤改良:适当改善养殖环境,保持水底土壤的良好通气和排泄物的及时清除,避免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

5. 联防联控:与当地兽医或养殖专家建立联系,定期进行养殖技术培训,了解乌鳢病害的预防和防治方法,避免盲目治疗和传播疾病。

乌鳢病害的诊断和防治需要综合运用临床诊断法、病原学检查等方法,通过健康饲养、预防接种、使用药物、土壤改良和联防联控等措施,保持乌鳢的良好健康状况,提高养殖效益。

乌鳢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

乌鳢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

1 出血病1.1 流行情况出血病是乌鳢鱼种培育和成鱼养殖中的一种常见病,发病率高,易引起大批死亡,此病的主要流行季节是每年的7~9月,发病的适宜水温在27~30℃。

由于放养密度高、水质恶化、水中溶氧低、透明度低等原因,常会导致此病暴发。

1.2 症状病鱼鳍基、腹部、尾部等处有出血斑,眼球突出,眼眶有出血症状。

解剖观察,肝脏有块状及点状出血、肠内无食物、肠壁充血。

1.3 防治(1)提高水位,增加换水次数,保持水质清新。

(2)在流行季节,定期用生石灰、强氯精、二溴海因、二氧化氯等消毒药化水全池泼洒消毒,每半个月使用一次,几种消毒药交替使用。

2 白皮病2.1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乌鳢的夏花鱼种,每年6~8月为流行季节,主要发生在夏花分塘前后,因操作不慎、碰撞鱼体或水质恶化,尤其是放了没有充分发酵的粪肥,病原菌更易孳生和繁殖,鱼体容易感染此病。

此病病程短,致死率可达50%以上。

它从发病到死亡只有2~3天时间。

2.2 症状随着病情的扩展蔓延,严重时病鱼尾鳍烂掉或残缺不全,病鱼游动不平衡,头部向下、尾部向上,垂直游动至死亡。

2.3 防治发病鱼池可用1mg/L的漂白粉(含有效氯30%)或0.3mg/L的二氧化氯等消毒药物化水全池泼洒。

3 腹水病3.1 流行情况此病是近几年来甚为严重的细菌性疾病之一。

该病传染快,发病急,死亡率高。

主要发病时间是气温较高的夏秋季,流行高峰期水温为20~32℃。

3.2 症状病鱼不摄食,体色发黑,大多在池埂边水面慢游,不怕人。

大多数病鱼皮下积水、竖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

解剖观察,腹水清亮或淡红,肝脏土黄色,肠道出血。

3.3 防治定期在池塘中投放消毒药物,定期投喂药饵,防治采用外消内服相结合,外用消毒药物强氯精、二氧化氯或二溴海因等全池泼洒,内服氟哌酸或土霉素加上中草药配方的“肝肾康宁”拌饵内服,连用3~5天,治疗效果较好。

4 水霉病4.1 流行情况主要发生在乌鳢受精卵的孵化阶段和鱼苗阶段,由于水环境不良或水温低(15~20℃),特别在阴雨天,可造成受精卵及鱼苗的大批死亡。

乌鳢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疾病防治方法

乌鳢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疾病防治方法

乌鳢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疾病防治方法目前,乌鳢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疾病有出血病、白皮病、水霉病、小瓜虫病和车轮虫病等,本文将乌鳢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疾病防治方法总结如下,供朋友们参考。

一、出血病主要症状:胸鳍基部和靠近鳃盖后缘的体壁两侧有垂直鱼体侧线的出血条纹;出现出血症状,3-4天即有大批暴死的现象;6-9月份易暴发。

主要防治方法:冬捕后要彻底清塘,饵料鱼投喂前需用食盐水消毒;用福尔马林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达20-30毫升/立方米,或用二氧化氯溶液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达0.5克/立方米,4-6天后重复1次。

二、赤皮病主要症状:鱼体体表局部出血、鱼鳞脱落,特别是腹部两侧,有蛀鳍现象,鱼体行动缓慢,病鱼常漂浮于水面,体弱无力。

常常继发水霉病,直至死亡。

主要防治方法:用生石灰彻底清塘,以免伤害鱼体:消灵0.5毫克/升或其他含氯消毒剂消毒,如三氯异氰脲酸、二氯异氰脲酸钠、二氧化氯等;口服鱼服康、鱼血康,每100千克鱼重用药250克或根据说明书使用,拌入饲料投喂,连服3-5天。

三、水霉病主要症状:鱼体表出现血点,食欲减退,鱼体消瘦,病灶部位黑色素消退,出现灰白色,色泽暗淡无光,离群独游。

最后长出絮状白色丝状体,肌肉呈浊白色直至死亡。

主要防治方法:放养前用100-150千克/亩的生石灰干法清塘,成鱼池定期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发病期也可以用30-50克/立方米的高锰酸钾全池泼洒。

苗种捕捞、运输、操作等过程要小心,防止鱼体受伤,并用3%-5%的食盐溶液浸泡10-20分钟。

四、车轮虫病主要症状:主要危害乌鳢的鱼苗鱼种阶段。

一年四季都可发生,而以4-7月较流行,适宜温度20-28°C。

池小、水浅、水质不良、饵料不足、放养过密、连续下雨等情况易于发病;病鱼粘液多,鱼体大部分或全身呈白色,游动缓慢,鱼体消瘦,呼吸困难而死。

主要防治方法: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比例为5∶2)全池泼洒,使池水含药量达0.7毫克/升。

可有效地杀灭乌鳢鱼苗、鱼种体表和鳃上的车轮虫。

乌鳢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乌鳢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今日三农网,近年,笔者对乌鳢病害综合防治进行试验,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介绍如下:一、池塘选择。

面积3.3亩,池深2米,淤泥深度15厘米,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配备0.9KW叶轮式增氧机1台。

二、苗种放养。

放养时间为2003年3月28日,平均每尾重148克,共放养371公斤,为了改善水质并充分利用水体,于4月16日搭配放养,平均每尾重200克的花鲢180尾,平均每尾重167克的白鲢252尾。

三、病害防治。

⑴冻晒。

鱼种在放养前2个月(1月20日),干塘捕鱼,排干池水进行冻晒,清除过多的淤泥,加固圩堤、整修池埂。

⑵消毒。

鱼种放养前1周每亩用150公斤的生石灰带水10厘米干法清塘。

⑶投喂颗粒饲料。

通过驯化由原来投喂小野杂鱼改为投喂小杂鱼及颗粒饲料。

⑷建立测报点。

对池塘环境、乌鳢健康养殖状况、预测疾病及发病情况进行定期测定,建立测报档案。

⑸定期预防。

5-9月份,每15-20天使用三氯异氰尿酸或二氧化氯1次,2种药物交替使用。

每月使用晶体敌百虫或硫酸铜1次,每次杀虫后,间隔2天,再使用一次杀菌药:三氯异氰尿酸以0.2×10-6浓度二氧化氯以0.2×10-6浓度,晶体敌百虫以0.4×10-6浓度,硫酸铜以0.7×10-6浓度,全池泼洒。

⑹使用光合细菌。

根据水质变化情况使用浓缩光合细菌,改善水质,每次用1.5克。

⑺增氧。

每天中午开机30-40分钟,进行曝气,并根据天气情况增加开机次数和时间。

四、试验结果。

⑴成活率。

2003年8月10日开始捕捞至11月8日干塘取捕结束,共产乌鳢商品鱼2962公斤,平均规格1226克,计2416尾,成活率达96.3%。

⑵发病率。

整个饲养过程中,首次发病时间为6月20日,主要是小瓜子虫病,第2次发病时间为7月15日,主要是腐皮病及出血病,最后一次发病时间为8月14日,主要是腐皮病及出血病。

五、试验分析。

⑴通过综合防治可较好预防目前乌鳢养殖中存在的病害频发问题。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乌鳢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在养殖中,常常会受到各种疾病的侵害。

正确地诊断和防治乌鳢的主要病害对于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着重介绍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方法。

一、维生素缺乏症维生素缺乏症是乌鳢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之一。

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C和维生素B族等维生素的缺乏都会引起乌鳢发生不同程度的疾病。

主要症状为贫血、皮肤发红、粘液分泌增多、生长缓慢、食欲不振等。

预防和治疗维生素缺乏症应该适当添加维生素复合制剂,保证饲料的全面营养。

可适时给予鱼群补充维生素水溶液。

二、寄生虫病乌鳢容易感染各种寄生虫,如吸虫、绦虫、线虫等。

当乌鳢受到寄生虫侵害时,会出现食欲不振、消瘦、粘液分泌增多等症状。

为了预防寄生虫病,养殖户应该做好水质管理工作,保持水质清洁、适温。

定期给鱼群进行驱虫处理也是必不可少的。

还可以适当添加防治寄生虫的药物于饲料中,预防寄生虫的侵害。

三、传染病乌鳢常常会患上传染病,如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等。

常见的症状有无食欲、呼吸急促、皮肤出现溃疡等。

对于传染病的防治,首先需要加强对鱼群的定期观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

要确保水质清洁、养殖环境卫生,避免病菌的传播。

可适当添加抗菌药物于饲料中,提高鱼群的抵抗力。

四、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是导致乌鳢生长缓慢、抵抗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常见的症状有生长迟缓、脱水、鱼群免疫力下降等。

为了预防和治疗营养不良,养殖户应该合理配制饲料,确保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平衡。

还可以适当添加多种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添加剂,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

五、水质疾病水质疾病是乌鳢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之一。

主要症状有肉眼可见的水质浑浊、水质酸碱度异常、溶解氧含量偏低等。

为了预防水质疾病,养殖户应该做好养殖水体的监测工作,保持水质的清洁。

还可以适当添加水质调节剂、微生物调节剂等,提高养殖水体的稳定性。

六、其他疾病除了以上介绍的几种主要病害外,乌鳢还容易患上其他疾病,如真菌病、气泡病等。

乌鳢养殖技术

乌鳢养殖技术

乌鳢养殖技术乌鳢养殖技术是指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培育和繁殖乌鳢,以获取高产、高质量的乌鳢产品。

乌鳢是一种重要的养殖鱼类,具有高经济价值和广泛的市场需求。

在正确的养殖技术指导下,可以实现乌鳢养殖的高效率和稳定的收益。

本文将介绍乌鳢的养殖条件、养殖设施、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等方面的技术要点。

一、养殖条件1. 水质要求:乌鳢适应能力较强,对水质适应性广,但水质清洁、无毒性物质、透明度高、富含氧气的淡水环境是乌鳢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

鱼塘或养殖池的水源应选择地下水或水质优良的溪流水源。

2. 水温要求:乌鳢适应于较宽宽温区,最适生长水温为20℃-28℃。

在低温季节,应根据乌鳢的生长和饲养需求提供恒定的水温。

3. 养殖密度:适当的养殖密度是保证乌鳢健康生长和养殖效益的重要因素。

根据乌鳢的大小,一般每亩饲养5000-10000尾。

二、养殖设施1. 鱼塘设计:乌鳢养殖常用的饲养池塘大多是直径8-12米,深度1.2-1.5米的圆形水池。

鱼池周围应有隔风、保阴的树木和灌木,以减少水面水温升高。

2. 水源供给:饲养池的水源要有稳定的供应,保持水位的稳定。

可以利用自然水源引入或通过井水泵抽水。

3. 水体处理:定期清洗鱼池,排除废水和废料。

减少水体污染,可使用生态净化设备,如湿地过滤、水生植物净化等。

三、饲养管理1. 饲料选择:乌鳢是杂食性鱼类,既能食用植物饲料,也能摄食动物饲料。

针对不同生长阶段的乌鳢,应提供富含蛋白质和适量维生素的饲料。

2. 饲养方法:饲料投喂应科学合理,定时定量。

首先考虑鱼群的进食量,投喂量一般为鱼群总体质量的1%-3%。

避免过度投喂和剩余饲料。

3. 养殖环境管理: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检查水质指标,及时排除鱼体和饲料残渣,避免滋生水藻等有害物质。

定期清洗养殖设施,消毒处理,预防病害。

四、疾病防治1. 预防措施:定期检查鱼体健康状况,加强饲料卫生和水质管理,合理控制饲养密度。

预防疫病的发生是乌鳢养殖成功的重要环节之一。

乌鳢养殖技术与病害防治

乌鳢养殖技术与病害防治

乌鳢养殖技术与病害防治乌鳢养殖技术与病害防治乌鳢是特种水产品中比较名贵的品种,养殖方式由在成鱼池中少量套养向着单养、网箱养殖方向发展,其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但目前所需苗种大多来源于野生,尚难于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

乌鳢的成鱼养殖是指不同规格的乌鳢鱼种养成商品乌鳢。

在我国,乌鳢的养殖模式众多;有混养、套养、单养、集约化养殖和网箱养殖。

本节重点介绍混养与集约化养殖技术。

乌鳢的养殖周期即从鱼苗培育开始到出商品鱼所需要的时间。

养殖周期的长短根据乌鳢在饲养条件下的生长速度来决定,生长速度的快慢取决于养殖地区的自然环境(温度、光照、水源、水质等)及放养密度、放养规格、放养时间、饲料质量、投饲数量、养殖管理水平等等。

长江以北,一般需要1~2年,第一年从鱼苗培育到大规格鱼种,第二年养成商品鱼。

其实,5月中旬的鱼苗培育到8月底9月初,鱼苗可长到体重50克左右,体长可达13~15厘米,9月初开始到翌年的6~8月可达到商品鱼规格,平均在0.5~0.75千克,大的亦可达到1~1.5千克。

长江以南及南方,若采用当年的早苗,当年亦可出商品鱼。

一.池塘混养池塘混养就是在家鱼成鱼养殖池或亲鱼专养池中适当套入少量的乌鳢鱼种。

如在青鱼、草鱼、鲢、鳙、鲤、鲫、鳊、鲮、罗非鱼的混养或单养池中套人少量的鸟鳢鱼种。

这一种养殖模式打破了养殖的传统观念,养殖史一直认为乌鳢鱼是凶猛鱼类——“鱼老虎”,是家鱼养殖的敌害,是清塘的对象。

经过实践应明,合理套养,不仅无害,反而增益明显,是淡水养殖发掘水体生产潜力,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的好办法;并增加了优质商品鱼,具有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池塘混养乌鳢的好处:首先是充分利用了水体中饵料资源,增加了优质鱼的产量,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值和效益。

其二是清除了鱼池中野杂鱼后,减少了争食对象,保证了养殖鱼的摄食,提高了养殖鱼的产量,增加了产值和经济效益。

(一)主养家鱼成鱼池中套养乌鳢1.家鱼池的要求家鱼池的塘埂要高,防止乌鳢跳上塘埂;池塘底部要有适当的淤泥,因乌鳢有潜伏于淤泥的习性,但不能太厚,太厚会造成起捕率低,影响到第二年的家鱼养殖;排灌方便,保证池水肥而新,能适时调节水质和排水捕鱼。

乌鳢黑鱼常见病及其防治方法

乌鳢黑鱼常见病及其防治方法

乌鳢黑鱼常见病及其防治方法(一)白皮病乌鳢苗饲养期间最易发生此病,多数是由于放养过密,鱼苗受伤,细菌侵入所致。

其病菌为极毛杆菌。

乌鳢鱼苗发病初期,尾鳍稍有发白,病鱼体色变黑,消瘦,独游鱼池边缘。

多在67月份流行,死亡率较高,危害较大。

防治方法:取3克/立方米的五倍子(一)白皮病乌鳢苗饲养期间最易发生此病,多数是由于放养过密,鱼苗受伤,细菌侵入所致。

其病菌为极毛杆菌。

乌鳢鱼苗发病初期,尾鳍稍有发白,病鱼体色变黑,消瘦,独游鱼池边缘。

多在67月份流行,死亡率较高,危害较大。

防治方法:取3克/立方米的五倍子粉末,先以温水浸泡1020分钟,待药汁浸出后再兑水全池泼洒。

(二)原生动物病乌鳢苗饲养期间容易发生鱼波豆虫病、车轮虫病和小瓜虫病等寄生原生动物疾病。

病原体的形态特征,与危害一般鱼苗鱼种的相同。

症状:病乌鳢粘液增多,体表有许多暗淡色的斑点,或有大小不同的小白点。

鱼体消瘦,不摄食,缓慢游于池边水面,呼吸困难,最后死亡。

防治方法:先用显微镜检查病鱼体表、鳃部,确诊后对症用药治疗。

波豆虫病、车轮虫病用0.7克/立方米硫酸铜全池泼洒。

(三)红线虫病病原体为藤本嗜子宫线虫。

雌虫寄生在乌鳢背鳍、臀鳍和尾鳍的鳍条间。

雄虫寄生在鱼鳔、肾内。

雌虫圆筒形,前端钝圆,后端细削。

活时虫体为红色,通常把身体对折起来寄生在鳍条之间。

雌虫在鳍条中出现有一定的季节性,在长江流域一带,最早是冬季1月间,春季出现的最多,到夏季后鳍上不再发现有成虫。

病乌鳢除有较多的红色的嗜子宫线虫寄生在鳢条之间外,一般肉眼看不出显著病状。

该病在长江流域广泛流行,感染率较高,一般可达如%左右,感染强度也较大,影响鱼的生长和商品价值,从而造成不少的经济损失。

防治方法:3%5%的食盐溶液或0.1permil;的晶体敌百虫(%)溶液浸浴病鳢,能使鳍条间寄生的雌虫破裂而死亡,从而可减少该病的传播和提高鲜活鱼的商品质量。

乌鳢养殖技术

乌鳢养殖技术

乌鳢养殖技术
乌鳢养殖技术是指针对乌鳢这种淡水鱼类的养殖方式和技术。

乌鳢是一种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的食用鱼类,被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业中。

以下是乌鳢养殖技术的一些要点:
1. 环境准备:乌鳢生长需要适宜的水质和温度,水质要求为PH 值6-8,温度控制在18-28℃。

在养殖前,需要对水质进行调整和净化。

2. 种苗选育:选择健康、无病虫害的乌鳢种苗,种苗的大小要相对一致,以便于统一管理。

3. 饲料管理:乌鳢喜食小型水生动物,如小鱼、虫类等。

在养殖过程中,可以选择饲料加饲或自然捕食的方式,控制好饵料的投喂量和频次。

4. 疾病防治:针对乌鳢的主要疾病进行防治,保持水质清洁、改善饲养环境、使用疫苗等方法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

5. 产出管理:乌鳢养殖周期一般为6-8个月,达到适宜的产出体重后,需要进行捕捞和加工处理,以确保产出品质和口感。

以上是乌鳢养殖技术的一些要点,需要注意的是,针对具体的养殖场的实际情况,需要结合当地的气候、土质和水质等因素进行具体的调整和优化,以达到最佳的养殖效果。

- 1 -。

乌鳢养殖病害

乌鳢养殖病害

乌鳢苗种阶段的病害防治2010-1-25 16:34:301、车轮虫病1.1病况,小车轮虫为其病源体。

1.2流行情况:在水温20-28℃时较为流行。

主要发生在4-7月,在池塘小、水体浅、水货不良、饲料不足、放养过密、连续下雨等条件下面发此病。

1.3症状:病鱼粘液增多,鱼苗可呈“白头白嘴”症状,病鱼游动缓慢,有的在池中翻滚、打转、鱼体消瘦、呼吸困难,镜检病鱼鳃丝、体表刮取物,可见大量车轮虫。

1.4防止方法:①用0.1mg/L的硫酸铜进行全池泼洒,连用两天,可有效杀灭车轮虫。

②每亩用20—30kg楝树枝叶煎汁后泼洒,疗效较好。

③采用l2—20kg/亩的楝树枝叶浸泡于池塘四周水域内,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2、小瓜虫病2.1 病原:病原体为多子小瓜虫。

2.2 流行情况:该病一般流行于春、秋季节。

水温l5~25℃时易于发病,15~20℃时刚孵出的幼虫侵袭力最强。

2.3症状:病原体表、鳍条和鳃上布满白色点状的虫体和孢囊,肉眼可见,病情严重时鱼体覆盖一层白色薄膜,病鱼反映迟钝,漂浮于水面,不时与固体物摩擦,最后因呼吸困难而死。

2.4防治方法:①彻底清塘、合理密养、加强饲料管理以提高鱼的体质。

②用0.3mg/L 的亚甲基蓝全池泼洒,连用2天,有一定疗效。

③每亩用干辣椒250g、鲜生姜500g研碎后煎汁泼洒,治疗效果较明显。

④内服克虫王药饵,每天l次,连喂5天,同时外用晶体敌百虫全次泼洒,隔天1次,连用3次,疗效明显。

3、水霉病3.1 病原:为真菌中的水霉菌。

3.2 流行情况:水温15~20℃时易发该病,鱼体受伤或寄生虫侵袭后,水霉菌丝侵袭而感病,3.3 症状:病鱼体被棉毛状菌丝,游动迟缓、食欲减退、焦躁不安,体表沾液增多。

3.4防止方法:①鱼苗放养前用3%~5%的食盐水浸洗可预防此病。

②小水体用30~50m9/m3南锰酸钾全池泼洒效果较好。

③用亚甲基蓝0.3~0.5mg/L全池泼洒,连用2天。

④用鱼用增效碘溶液150~250mL/亩?m。

乌鳢的养殖技术

乌鳢的养殖技术

乌鳢池塘养殖的主要管理技术介绍乌鳢(也叫“生鱼”或“斑鱼”)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一定的药用价值,倍受消费者青睐,广阔的市场需求使其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是近年淡水养殖发展较快的优良品种之一。

天然饵料日趋匮乏,成为发展大规模养殖的瓶颈。

膨化乌鳢颗粒饲料的成功开发,为发展乌鳢规模化养殖提供了生产资料条件。

生产过程中发现乌鳢越冬后的早春季节管理通常难以掌握,根据生产经验,把乌鳢池塘养殖的早春管理技术介绍如下:一、水质管理抓好早春管理,能促进乌鳢早开食,恢复体质,增强抗病能力,提高成活率,对全年鱼产量提高有重要影响。

高密度养殖乌鳢的池塘鱼的排泄物相对较多,这些有机物无氧分解时产生大量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和甲烷等还原态的有毒物质,达到一定浓度时,导致鱼发生应激反应;天气状况差时,水中溶氧大幅降低,严重时混养的鲢鳙鱼和鲫鱼会因缺氧窒息死亡。

所以春季鱼塘应较大比例换水一至二次,定期加注新水,有效降低水中有害物质浓度,保持水质清新。

春季低温阴雨和忽冷忽热(冷空气频繁降临)的天气,池中藻类容易大量死亡,水质变坏,严重时还会发臭,造成严重缺氧,遇到这种情况应及时加注新水或换水。

可定期(约20天左右一次)将生石灰(20-30千克 /亩)化水后全塘泼洒,可以杀菌消毒、凝聚悬浮物质,对调节水质有一定的作用。

二、饲料投喂正确的投饲技术是影响饲料养殖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池塘的理化因子、生态因子极其复杂,乌鳢又是变温动物,一定温度范围内,摄食强度随水温变动而变动,投饲量过少,鱼吃不饱,不能实现生产目标;投饲量过多,造成浪费,而且过剩的饲料分解不彻底时,败坏水质,反过来又影响鱼的正常摄食与生长,不能达到最佳养殖效果。

应该根据水温、乌鳢的规格、池塘水质、天气状况、饲料类型等条件确定投饲量。

春季乌鳢饲料的投喂要灵活掌握。

因为早春乌鳢的消化吸收机能处于萎缩后的恢复期,其功能不够强(以前投喂冰鱼时,曾发现规格小的乌鳢吃下规格大的饲料鱼,因早春温度不够高,消化力差,饲料鱼不能被乌鳢消化,时间久了,饲料鱼和乌鳢的胃壁粘连在一起,乌鳢不能进食,也消化不了已吞下的饲料鱼,生长停止,最终导致死亡。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乌鳢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在养殖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多种病害。

下面将详细介绍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方法。

一、乌鳢细菌性病害
1. 病因:细菌感染是乌鳢常见的病害,主要由于养殖环境不洁净、水质差以及其他病原菌的二次感染引起。

2. 病症:乌鳢感染细菌性病害后,常表现为体表溃疡、皮肤出血、鳃黏液增多、呼吸困难、食欲不振等症状。

3. 诊断:通过观察病鱼的症状以及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可以确诊乌鳢细菌性病害。

4. 防治:病鱼的及时隔离是防治乌鳢细菌性病害的关键。

养殖场要保持水质清洁,加强养殖环境的管理,合理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提高乌鳢的免疫力也是重要的防治手段。

二、乌鳢寄生虫病害
1. 病因:乌鳢常受到多种寄生虫的感染,如吸虫、鳃蚦等。

3. 诊断:通过镜下观察病鱼的体表和鳃部组织,可以检测到寄生虫的存在,从而确诊乌鳢寄生虫病害。

1. 病因:乌鳢病毒性病害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常通过水源或者感染的病鱼传播给健康鱼。

4. 防治:乌鳢病毒性病害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可用于治疗,因此重点是预防和控制。

养殖场要加强对饲料和水源的监控,定期检测乌鳢的健康状况,及时隔离和淘汰病鱼,保持养殖环境的卫生。

乌鳢养殖及疾病防治主要技术

乌鳢养殖及疾病防治主要技术

乌鳢养殖及疾病防治主要技术乌鳢属鲈形目、鳢科、鳢属,俗称乌鱼、才鱼、黑鱼等,属鳢科鱼类中个体大、生长快、经济价值高的淡水名贵经济鱼类。

在鳢属中还有一种鱼叫月鳢,俗称七星鱼、山花鱼、点秤鱼,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常栖息于山涧溪流中间,月鳢体型似乌鳢,长圆筒形,与乌鳢不同之处主要为:月鳢无腹鳍,侧线在臀鳍起点上方处折断。

月鳢尾鳍基部两侧各有一个白色边缘的黑色圆斑块,头和体背为绿褐色或灰黑色,腹部灰白色或浅黄色,体侧沿中部有7~10条“く”形灰色斑纹,全身均匀地分布灰白色小斑点,雄鱼在生殖季节,斑点更闪亮。

乌鳢骨刺少,含肉率高,而且肉味鲜美,营养丰富。

据测定,每100g乌鳢肉含蛋白质19.8g,脂肪1.49g,碳水化合物1.2g,并富含人体所需的钙、磷、铁、锌等营养元素。

据医药书记载,乌鳢有去瘀生新、补血调养的药理作用,外科手术后,食用乌鳢具有生肌补血,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因此,乌鳢历来深受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市场的欢迎,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

我国人工饲养乌鳢刚刚开始,其前景看好,但还有许多问题急待解决。

现将乌鳢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养殖技术分析如下:一、乌鳢的生物特性一、生活习性乌鳢体延长,前部圆筒形,后部侧扁,一般体长25-40厘米。

头较长,前部扁平,后部隆起,头上被有小细鳞,颇似蛇头,口大,吻短宽圆钝。

下颌向前突出,略长于上颌,上下颌具尖齿。

体被中等大的圆鳞。

侧线平直,在臀鳍起点上方断开,两个断头相隔2行鳞片。

背鳍、臀鳍均很长,可达尾鳍基部。

胸鳍长圆形。

腹鳍短小。

尾鳍圆形。

全身青褐色,头、背色较深暗,腹部较淡。

体侧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条,头侧有二纵行黑色条纹。

背鳍、臀鳍、尾鳍均有黑白相间的花纹。

胸鳍、腹鳍浅黄色,胸鳍基部有一黑点。

乌鳢喜欢生活在江河、湖泊、水沟及低洼沼泽的静水草区。

乌鳢对水质、水温和其它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特别强,即使其它鱼类难以生存的环境,乌鳢也能生活。

乌鳢的生存水温为0—41摄氏度,最适宜水温为26—28摄氏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鳢养殖及疾病防治主要技术乌鳢属鲈形目、鳢科、鳢属,俗称乌鱼、才鱼、黑鱼等,属鳢科鱼类中个体大、生长快、经济价值高的淡水名贵经济鱼类。

在鳢属中还有一种鱼叫月鳢,俗称七星鱼、山花鱼、点秤鱼,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常栖息于山涧溪流中间,月鳢体型似乌鳢,长圆筒形,与乌鳢不同之处主要为:月鳢无腹鳍,侧线在臀鳍起点上方处折断。

月鳢尾鳍基部两侧各有一个白色边缘的黑色圆斑块,头和体背为绿褐色或灰黑色,腹部灰白色或浅黄色,体侧沿中部有7〜10条’〈”形灰色斑纹,全身均匀地分布灰白色小斑点,雄鱼在生殖季节,斑点更闪亮。

乌鳢骨刺少,含肉率高,而且肉味鲜美,营养丰富。

据测定,每100g 乌鳢肉含蛋白质19.8g,脂肪1.49g,碳水化合物1.2g,并富含人体所需的钙、磷、铁、锌等营养元素。

据医药书记载,乌鳢有去瘀生新、补血调养的药理作用,外科手术后,食用乌鳢具有生肌补血,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因此,乌鳢历来深受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市场的欢迎,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

我国人工饲养乌鳢刚刚开始,其前景看好,但还有许多问题急待解决。

现将乌鳢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养殖技术分析如下:、乌鳢的生物特性、生活习性乌鳢体延长,前部圆筒形,后部侧扁,一般体长25-40 厘米。

头较长,前部扁平,后部隆起,头上被有小细鳞,颇似蛇头,口大,吻短宽圆钝。

下颌向前突出,略长于上颌,上下颌具尖齿。

体被中等大的圆鳞。

侧线平直,在臀鳍起点上方断开,两个断头相隔 2 行鳞片。

背鳍、臀鳍均很长,可达尾鳍基部。

胸鳍长圆形。

腹鳍短小。

尾鳍圆形。

全身青褐色,头、背色较深暗,腹部较淡。

体侧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条,头侧有二纵行黑色条纹。

背鳍、臀鳍、尾鳍均有黑白相间的花纹。

胸鳍、腹鳍浅黄色,胸鳍基部有一黑点。

乌鳢喜欢生活在江河、湖泊、水沟及低洼沼泽的静水草区。

乌鳢对水质、水温和其它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特别强,即使其它鱼类难以生存的环境,乌鳢也能生活。

乌鳢的生存水温为0—41 摄氏度,最适宜水温为26—28摄氏度。

乌鳢耐低氧,在浑浊缺氧的水体中也能生存,将头露出水面,借助鳃上器官,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

即使在少水甚至离水的情况下,只要保持鳃部和体表一定湿度,仍可存活较长时间,乌鳢善跳易逃,一条800——1000 克的乌鳢可跃离地面1—2 米,发生“过道”现象,因此养殖乌鳢要注意防逃工作。

二、食性与生长乌鳢为典型的凶猛肉食性鱼类,主要以小鱼、虾、蛙和蝌蚪、水生昆虫及其它水生动物为食,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鱼体的长大,当食物不足或规格大小相差悬殊时,乌鳢有自相残杀的习性,因此,养殖乌鳢要注意放养规格一致,尤其是苗种培育阶段,应根据规格大小实行多级分养。

三、性成熟年龄和繁殖季节乌鳢的性成熟年龄和繁殖季节随地域而有差异,长江流域的乌鳢, 2 冬龄,体长30厘米以上,性腺即可成熟,其产卵季节为5—7 月,以 6 月份产卵最盛。

黑龙江流域的乌鳢,2 冬龄以上,体长大于35 厘米性腺才能成熟,其产卵季节为6——8 月,7 月为产卵高峰期。

二、乌鳢成鱼养殖乌鳢成鱼养殖是指在池塘等水体中将乌鳢苗种养成商品食用鱼的生产过程,在我国,其养殖方法多种多样,有混养、套养、单养、集约化养殖和网箱养殖。

本次重点介绍集约化养殖技术。

、养殖池的选择:乌鳢集约化养殖的池塘可采用土池、石砌池、土质底的成鱼养殖池等,高密度养殖乌鳢要求池深2 -2.5 米,水深1.5〜2 米,塘埂顶面要高于水面50 厘米以上。

池塘要求宜小不宜大,一般在667平方米左右,最大不超过 1 334平方米。

池塘小有利于生产管理和各生产环节实施。

如乌鳢的吞食量大,排泄物多,水质容易恶变,池小有利于换水;池塘小有利于实施适时干塘,进行分养,调整全池乌鳢鱼种的规格,减少互相残杀,提高成活率;池塘小,投喂时容易将鱼集中,引鱼上食台,形成抢食局面,有利于培育,加速生长;池塘小,便于干塘捕捞。

由于乌鳢高密度养殖;产量高,数量多;池塘小,供需方的数量上容易吻合,可以减少干塘后一次销不完造成的损失。

在池塘的进水口和排水口做好严格的防逃设施,池塘四周的塘埂上用竹篱笆或鱼网围拦,防止乌鳢跳上堤岸。

在池水面的四周种上飘浮性水草,宽度约在0.8〜l 米,一般水草面积不超过水面的20%〜25%。

四周种水草不仅可以为乌鳢隐蔽、捕食、高温时遮荫、调节水质等,对成鱼养殖还有防止乌鳢跳上岸的作用。

如果没有现存的池塘,可利用沟渠、库湾、低洼地等修建池塘养殖乌鳢。

养殖乌鳢的水源:河水、湖水、地下井水、溪流水均可养殖乌鳢,地下井水最好先经过曝气后再使用。

水质要求中性或弱碱性,酸性土质地区,一般水的PH在6〜6.5 左右,可以施用生石灰调节成中性或弱碱性。

鱼池在水库附近,或有地下泉水等地区可采用微流水养殖,效果会更好。

在养殖前必须做好池塘的清整工作。

在养殖前15〜20 天左右,每667 平方米用生石灰100〜150 千克,现化现用,均匀地泼洒在池塘的每一角落,曝晒 1 周后进水,进水10天后可以放养鱼种。

原来已养过乌鳢的池塘,在消毒前,先用铁耙将底泥扒一遍;把埋于底泥的乌鳢捉净,以免影响本年鱼种的成活率。

二、鱼种投放:养殖乌鳢成鱼选择10厘米以上的隔年鱼种,最好是16〜20厘米的鱼种,它的活动能力、摄食能力、对环境的适应性都比较强。

规格力求一致,不易被残食,成活率高。

10厘米左右的鱼种,一般放养后需经过1-2次的分养,6〜8 厘米的鱼种过需经过2〜3次分养。

当鱼种投放到成鱼池后,由于成鱼池面积较大,分养工作比较困难。

根据各地养殖经验,先投入面积较小的泥池,或在成鱼池中搭一网箱,先培育一个阶段,经过几次分养,规格达到16〜20厘米后再放入大池养殖,效果比较好,成活率高。

鱼种选择除了要求规格整齐之外,还要注意鱼种的质量。

优质鱼种的标准是体质健壮,体表色泽鲜艳,鳞片完整,活动正常自如,对外界刺激反应敏捷。

有病、有伤、畸形的不要。

合理密养是高产丰收的关键,根据放养时鱼种的规格、饵料的供应情况、水深、水质的好坏等综合考虑来确定放养密度。

一般来说,当水深在1.7一1 .8 米左右,饵料供应充足,水质一般微碱性,一般鱼种体长6〜8 厘米,每平方米投种15尾;体长10〜12厘米,每平方米投放13.5尾;体长14〜16 厘米,每平方米投放12尾;体长在18〜20厘米,每平方米投放10〜10.5尾。

饵料供应不足,水深达不到1.5 米,水质较差或水源供应不便等或其中部分条件较差者,应适当降低放养密度,一般667平方米放3〜5厘米的鱼种5000〜8000尾;或10 一15厘米的鱼种3000一5000尾;或27厘米的鱼种500一600尾。

在乌鳢精养池中还可以投放少量的鲢、鳙鱼的老口鱼种,以调控池塘水质。

鱼种放养时间,一般当年鱼种在6〜8月, 1 冬龄鱼种在3一 4 月放养。

下半年移动鱼种时最好在乌鳢停食前 1 5 〜30天进行,即在摄食期间,具体地说在10月,让鱼种移动之后仍在摄食,给它有一个恢复阶段,同时适时服用药饵。

若冬季停食后移动,捕捞时很易受伤,鳞片脱落;特别是经过长途运输的鱼种,翌年春天很易暴发水霉病,死亡率很高,损失大。

同池鱼种规格应大小均匀,鱼种下池前必须经过严格消毒,一般用2%〜3%食盐水浸泡10〜15分钟或以每立方米0.5—1 克硫醚沙星(孔雀石绿的替代药)药浴3分钟后放养入池。

三、饲料投喂:乌鳢属肉食性鱼类,目前人工单养乌鳢的饲料可分两大类:一种是以野杂鱼为主的冰鲜动物饲料;另一种是以鱼粉为主的人工配合饲料。

鲜活饵料:淡水中的野杂鱼有粲鲦鱼、麦穗鱼、鳑鮍鱼、小鲫鱼等;海洋中的各种野杂鱼、小带鱼、青(黄)鲇、小鲚鱼、管子鱼等。

根据生产实际统计我们知道:淡水鱼的饲料系数约4.2〜4.5,即4.2 —4.5千克淡水鱼可养出1千克乌鳢,其差距在于野杂鱼的品种不同、饲料系数也不同;海水鱼的饲料系数是 5.5〜6。

有些养殖场采用畜禽屠宰的下脚料、蚯蚓、蝇蛆等,甚至采用野杂鱼鱼干浸泡后投喂,效果显然不如鲜鱼好。

人工投喂鲜活饵料时,要注意新鲜、洁净,尤其热天要做好保鲜工作。

人工配合饲料:目前我国已有一些饲料专业厂开始生产系列乌鳢饲料,有浮性颗粒料、硬颗粒料和粉状配合料,逐步推向市场。

乌鳢是肉食性鱼类,对营养需求中粗蛋白的含量比一般鱼类要高,至少不能低于40%。

浙江某公司采用的原料是;优质鱼粉、肉骨粉或血粉、玉米粉、小麦、花生麸、鱼油、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制成粉状料。

总体配方是:动物性原料48%,植物性原料48%〜51%,预混料(添加剂)1%。

到目前为止,乌鳢人工配合饲料的组成尚未彻底解决;主要是肉食性鱼类生长需要的一种活性物质——H因子,该物质存在鲜动物组织中,而鱼粉中不存在。

H因子对乌鳢的生长和免疫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工配合饲料还不能大面积推广的另一个原因是,乌鳢养殖面积发展很快,产量高,全国乌鳢总产量迅猛增加,商品价格有所回落,也就是说,价格趋向合理化、大众化。

而乌鳢人工配合饲料的价格偏高,使用后生产成本亦高;因而增加了推广难度。

投饲要做到“四定”。

定时、定位、定质、定量。

每天 2 次,上午、下午各 1 次,上午8一9时、下午4〜5时进行。

投喂动物饲料时,将饲料抛在投饲筐架内,投饲筐架用竹子围成方形,固定在水面上,约9〜16平方米,大小根据池塘的大小而定。

采取陆续抛投方式的效果好;抛投的力要大,使水面激起水花;饲料在水中漂晃;容易形成抢食的场面;饲料又不会浪费,便于控制投饲量,当鱼不再抢食就可以停止投抛;投饲人工配合饲料时,要在鱼池中搭一食台。

成鱼池食台用网片、竹子做成方形,面积大小根据池塘大小而定,安臵在距离池边1〜1.5米处,沉入水下30 厘米,适当比鱼种池食台深一些。

饲料制成软颗粒或团状,仍按少量逐步抛投方式为好,团块状饲料不要制得太干,以免饲料不适口;造成浪费。

投饲量根据乌鳢的规格大小略有调整。

鱼种放养初期,鱼体小,投喂小杂鱼时按鱼重的8%〜10%,随着鱼体生长而投饲率逐渐下降,一般鱼种长到150克左右,降至6%,以后基本上按鱼体重的5%〜6%投饲。

投喂配合饲料一般掌握在按鱼体重量的5%〜8%,同样随着鱼体生长而作适当的调整。

四、饲养管理:乌鳢养殖日常管理工作主要有水质管理、分养、防逃设施的检修、巡塘等。

水质管理在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残饵多、排泄物颇多,这些有机物沉积于池塘底部;作无氧发酵分解,常产生硫化氢、甲烷、亚硝基盐及氨氮等有害物质,使水质恶化。

不仅有害于乌鳢的生长,还会导致乌鳢中毒及发生疾病。

尤其是高温季节,水质变化特别快,易发臭变黑。

为此,定期清除食台中的残饵,定期清洗食台,经常性更换水体。

在成鱼养殖早期可以每周换去1/3,15天大换I次,约换去4/5。

随着鱼体的长大,高温季节一般3天一小换,7〜10 天一大换,具体看水质变化灵活掌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