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征分析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特点以及设想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特点以及设想《当代教育教学理论》——周云祥学校:髻山中学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特点以及设想面对新世纪纷至沓来的信息化、科技综合化、知识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挑战,世界各国纷纷构筑相应的发展战略。
科教兴国,教育是基础,尤其是基础教育,它是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的奠基工程,是传承人类文明、促进社会发展的基础。
基础教育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科教兴国事业的成败。
我国新课程改革是在借鉴以往历次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一、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一)延续性和继承性新课程确切地说是改善课程的一次尝试,是课程改革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
每次课程改革都有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在吸收了前几次课程改革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弊端而进行和开展的,在总结以往基础教育实施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肯定以往教育改革的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一些与时俱进的建议。
总的来说,本次教育改革是前几次的继承和延续。
(二)时代性和发展性新的课程改革具有创新性,课程内容与时俱进,体现出新时代的特点与要求。
对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明确的要求。
(三)综合性和开放性本次教育改革以国际课程改革为背景,充分借鉴其积极经验的基础上,又特别重视本土化问题。
依据国际课程发展趋势,结合本国国情,因地制宜地实施。
(四)自主性和互动性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体,新课程的目标,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等,通过新课程,营造一种合作、对话与探究的课程文化。
二、基础教育改革的设想21世纪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和经济、科技全球一体化发展要求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要遵循邓小平“三个面向”的要求,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科教兴农的方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应当积极参考和借鉴近年来世界各国改革基础教育课程的有益经验,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点及启示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点及启示论文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点及启示论文一、课程内容的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建构建构主义学者认为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中而生成的,学习者通过材料或他们的活动经验将他们已有的观点与新的观点相连接,进行知识的建构。
2005年《国家课程框架》引入了建构主义的观点,强调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而学生观点的建构与重组是学生学习进步的本质特性。
印度的新课程改革主张摒弃过去那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在询问、探索、讨论、反馈中进行学习与知识的建构,学校要努力的提供这样的机会。
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角色是学生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促进者。
教师在学生学习之前要精心为学生挑选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学习任务与问题,从而使他们充分发挥其学习的潜力。
不仅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将谈话法、讨论法、发现法等教学方法相结合,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知识构建的课堂学习气氛。
二、丰富课程的评价方式传统的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指标弊端较多,不能真实、全面的反映一个学生的学业水平,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005年《国家课程框架》中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日常的活动与练习将是评估的主要方式。
本次印度课改倡导改变过去以考察学生背诵教科书为主要目的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态度、兴趣、问题解决以及知识运用的能力。
评价方式要打破过去以考试作为主要形式的局面,鼓励小组工作评价与学生自评。
同时对考试试卷的内容设计进行了改革,将试卷考试的题型半数以上设置为多项选择。
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如笔试、口试、观察等,将定性评价与分数等级相结合,共同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说明。
三、印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1.课程内容的选取要体现民族性。
印度自独立以后便着手建立本民族的基础教育体系,一方面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另一方面注重传播本国语言和文化传统,这使得其课程内容的设置既能紧跟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大潮,又能体现本国民族文化的特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探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探析自主性和互动性1自主性。
《纲要》指出,中国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发挥每一所学校的主体性。
只有当每一所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体,而不是课程改革的被动执行者、实施者时,课程改革才有希望。
因此,在课程标准和课程结构的规定上也有了较大的弹性。
学校和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以及本校的条件,自主决定课程的广度和深度,通过选择并设置有关课程来创造和形成本校的校园文化特色。
传统的课程主要是按每门学科自身发展规律形成的,逻辑性强的学科如数学是按逻辑要求来排列的,时序性强的学科如历史则是按时序来排列的。
这些做法都是以具体学科本身的特点为出发点,没有充分考虑学习者的条件、需要和兴趣。
现代学校课程除了以学科为本的结构形式外,还可提供个别化,处方化的课程形式,构成多种可能的组合,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如能力,需求,兴趣以及已有的知识基础)来自主选择不同的课程组合。
对于教师来说,这也有利于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2、互动性。
《纲要》中提出了体现时代要求的新课程的目标,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等等,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面。
中国的学生遵守纪律,课堂秩序良好是很多国家难以比拟的,而在新的课程目标的要求下,我国的课堂教学必须讲求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
二、教师培训中心面临的新任务:师资培训工作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成败的关键。
搞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是进行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所以,作为教师培训中心,在当前的课程改革过程中,也面临着新的任务,那就是加强教师培训,加速教师角色的转换----由传统型教师走向现代型教师,为实施新课程作好师资准备。
(一)认识到位,重抓落实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新课程师资培训的重要性,切实做好新课程实验和逐步推广的师资培训的规划工作,确保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并适当超前。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与趋势-精选文档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与趋势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 转型 概念重建:新课程实施的前提条件 课程改革的实质:重建“学校文化”
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 转型 (一)纲要明示了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体
现了课程政策的转型
●课程政策的转型:“ 三级课程管理”
美国斯坦福大学最新提出的公式: 成功=20%(IQ)+40%(EQ)+40%(SQ)。 SQ——Speed Quotient 是“大脑运转效率商数”的英文简称即为 “速商”,它代表的是一个人的大脑在单 位时间内对外界信息的摄取量和对外界事 物变化的应变能力。 简单的来说,SQ是一个人对外界事物进行 客观认知和做出迅速反应的能力指数。
性实践 ●同他人的对话/社会性实践
●同自身的对话/伦理性实践
二、概念重建:新课程实施的前提条件
5.区分若干概念:
● 学力基础——性格因子、生理因子、
一般智能因子 ● 基础学力——以3R(读、写、算)为中心 ● 发展性学力——它是以问题解决与创造 性相结合的、有个性的思考力为核心 的学力,又叫“创造性学力” ● 基础学力与发展性学力不是两个不同 的概念,是一个概念范畴的两个侧面
息技术是所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素。“信息能力”。
无限广阔的虚拟世界。 ● 发展基于网络,建设信息库当然是必要的,但 关键是软件建设(课堂搬家、应试教育精致化) ● 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性 (信息污染、 信息垃圾)
4.倡导综合实践活动
● “ 打倒分科主义”,学科群。 ●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学
语文实际上是思想、道德、伦理、信念的一种载体。语文
能力是做人的起码基础。(技术专精未必是合格的公民) ●母语的价值。放弃母语亡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知识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知识点一、知识概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①基本定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呢,就是对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进行全面的调整、改进。
简单说就是改变以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这些不太好或者跟不上时代要求的地方,让教育更适应现代社会、学生发展等等需求。
②重要程度:在教育学科里那是相当重要的。
关系到教育质量、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是让教育走向现代化的一个关键环节。
③前置知识:至少得对以往的教育模式、基本的教学方式、当时的课程体系有大概的了解。
就像你想装修房子,你得先知道原来房子长啥样有啥毛病嘛。
按我的经验,要是不清楚以前教育是啥样的,那对课程改革也理解不透彻。
④应用价值:实际应用场景很多啦。
在学校里就是能让教学内容更有趣、更符合学生认知,像现在很多学校有特色课程就是改革的成果。
它对每个学生的未来发展也有很大影响,让他们掌握更多适应社会的能力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在教育学科里处于核心部位,带动课程设计、教学、评价等一系列相关方面的改革。
②关联知识:和教学方法、教育评价、学生心理发展这些知识点联系紧密。
比如说教学方法肯定要跟着课程改革调整,不然课程改了教学方法还是老一套,那改革就白费了。
③重难点分析:重点呢就是理解改革的理念,为啥要改,改成啥样。
难点就是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很好地去执行这些改革,这需要协调各方面资源等。
像有的学校想推行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但是受到升学压力影响,很难完全落实,这就是难点的体现。
④考点分析:在教师资格考试或者教育相关专业考试里很重要,经常会考查改革的目标、主要内容这些。
考查方式多样,有时候是简答题,有时候是论述题,让你谈谈对某个特定改革方面的理解。
三、详细讲解- 【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概念就是通过改变课程体系包括内容、结构、评价等方面,提升教育质量和适应性。
比如,以前课程注重背诵记忆比较多,改革后就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像增加实践课程比重等。
②特征分析:它的主要特点吧,具有全面性,课程里从小学到中学各个学科都涉及;时代性,紧跟时代需求,像信息时代就要增加信息技术课程;还具有长期性,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断发展深化。
论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质与特点
论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质与特点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以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
能力,把学生个体的发展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强调实践性和综合性,凸显本土特色和文化内涵,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
这个新课程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注重素质教育。
新课程将自主创新、跨文化交流、实践操作
等方面纳入课堂教学,通过探究性学习、交互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等
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二、实现全面发展。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避免教育只关注知识
积累和应试成绩的问题。
新课程从全面培养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
和身体等维度,以培养有能力、有担当的人才为目标。
三、强调教育自主性。
新课程注重自由、合作、交流和体验性的
教育模式,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出色解决课程目标和问题。
这种
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新课程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素材,注
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和传承,同时也能
够扩大对其他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总之,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旨在让学生
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国家需求,发展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践行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念。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内容改革的特点_问题与发展方向_孙泽文
基
础
教
育
( 四) 学 术性 与 生活性 内容 共存
知规律和没有充分反映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对公民素
质和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的一系列问题 "
基础教育培养的不仅仅是一般 的公 民 , 还包括
在某些领域将来可望成为专家的学 习者 " 因而 , 基
础教育课程内容设计把传递文化要素作 为核心 , 关 注基础知识 ! 基 本技能的培养 , 帮助学习者 系统 ! 深 人地掌握知识的内容结构和与原理 , 发展他们的逻 辑判断和抽象思维能力 "学术性 内容具有永恒 的价
新 一 轮基础 教 育课 程 内容改 革呈 现 出如 下特点 :
收稿 日期 :201 3 一 以 一1 8
课程增加一些反映科技与社会发展的现代内容 " 鉴
于此 , 新一 轮基 础教 育课 程 内容 改 革 注重 传 统 内容
与现代 内容的整合 "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注重 传统性的 内容 ,
但不再刻意追求传统 内容体系 的严密性与完整性 ,
经 由统整或充实等策略来实现课程 内容的现代化 "
根 据现 代科 学 和社 会 发 展 需 要 , 重 新 审视 传 统 学科 内容及 其权 重 , 通 过 删去那 些 陈 旧过 时 的内容 , 及 时
基金项 目:湖北省教 育 科学 / 十二 五 0 规划 20 1 1 年 度项 目 / 小学 综 合实 践 活 动课 程 资 源 的开 发 与利 用 研 究 0 (课 题 编 号 : 20llB137 )的成果之一 " 作者简 介 :孙泽文z wsl s @ jm i m .e d u.c n
但 实 际上 并 未 处 理 好 这 些 关 系 " 国 内 有 关 学 者 分
基础教育改革的特点
基础教育改革的特点在当今社会,基础教育改革被视为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
基础教育改革的特点体现在许多方面,本文将以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综合素质教育成为主导传统的基础教育注重学生学习知识,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现代基础教育改革中,综合素质教育成为主导方向。
综合素质教育要求学校不仅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等综合素质。
这种教育思想的转变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二、强调个性化教育基础教育改革中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强调个性化教育。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能,传统的教育模式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因此,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学校需要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帮助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三、注重课程改革基础教育改革中,课程改革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过去的课程设置较为僵化,学生只注重应试技巧,忽视知识的内化与理解。
现在的基础教育改革中,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规律。
课程设置需兼顾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育评价方式的转变基础教育改革还体现在教育评价方式的转变上。
传统的教育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代基础教育改革强调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注重学生的全面评价。
包括通过调查研究、小组合作、个人报告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在评价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发展和自我提升的机会。
五、教师角色的转变基础教育改革还要求教师角色的转变。
过去的教师主要是灌输式的传统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
而现在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教师需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促使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差异性,通过个别辅导等方式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六、推动信息化教育发展基础教育改革的又一个重要特点是推动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浅谈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
浅谈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摘要:人类正在迈入21世纪,一场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高技术革命正在到来,经济和信息的全球.化使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教育系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针对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我国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这不仅符合人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唯物史观,同时还取决于当前我国现代化的独特时空背景。
此外,这实际上也是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普遍趋势。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一轮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当今世界对能够培训高质量人才的教育事业极为重视,特别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不仅关注人才辈出的高等教育,同时也极为重视发展基础教育,他们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教育内容与形式,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社会竞争、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本领。
根据这一时代发展趋势,时下,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正如火如荼地向前推进,在2001年,我国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一轮的改革给新世纪我国的教育带来了蓬勃的生机。
客观地看,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紧紧抓住时代变革的特征和需要,从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全面加以改革,以构筑面向21世纪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与建国以来历次课程改革相比,这一次的改革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冷静地分析,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价值取向和改革的实施方式上仍存在诸多偏误和不足,理当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反思。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伴随新世纪的到来,各国的科学技术都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际之间的竞争也变得越发激烈,全球性问题的突出迫使人们对传统的教育发展模式进行反思,于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人类正逐步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迈向。
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对当今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要求教育尤其是课程及时做出敏锐的反应。
论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质与特点
论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质与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我国基础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革。
其中,新课程是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本文将从实质和特点两个方面来探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内容和发展趋势。
一、新课程的实质新课程的实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不仅仅是注重学生的知识。
新课程将素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突出创新精神新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重要素质。
在新课程中,学生将有更多机会参与实践活动和创新项目,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3.注重实践教学新课程强调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活动和项目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也是创新教学的重要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4.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新课程的另一个特点是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包括多种学科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这种课程设置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多元化能力和视野。
5.强调个性化发展新课程注重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特点,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潜力和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新课程的特点新课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置于学习和发展的中心地位。
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和辅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实践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和互动。
2.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新课程强调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实践活动、创新项目等多种方法。
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性新课程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包括笔试、口试、实践考核、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
论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质与特点
论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质与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地变革和更新。
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质和特点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之一。
本文将从新课程的定义、实施背景、特点和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新课程的定义新课程是指以素质教育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改革为手段,以多元化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新课程不仅涉及到学科的内容和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实施背景新课程的实施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需求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需要推进教育改革,培养更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2、国家政策的导向。
新课程是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国家政策的导向也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背景之一。
3、教育发展的趋势。
新课程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国际教育改革的潮流。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新课程的实施也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特点1、以学生为中心。
新课程以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为出发点,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多元化发展。
新课程强调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和素质,不局限于学科知识的传授。
3、注重实践和实用性。
新课程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用性,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掌握知识和技能。
4、以教学改革为手段。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注重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进和提高。
四、问题与挑战新课程的实施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1、教师素质问题。
新课程需要教师具备创新意识和教学能力,但目前我国教师的素质还需要提高。
2、教育资源问题。
新课程需要更多的教育资源来支撑实施,但目前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需要加强协调和整合。
3、家庭教育问题。
新课程需要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但目前家庭教育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强家庭教育的建设和引导。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探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探析-- 兼论教师培训中心面临的新任务近年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性任务,摆在了广大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面前。
在努力探索如何扎实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课程改革被鲜明地提到了促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位置上。
这是因为,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课程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
由此,课程改革便成为了整个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
目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随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和实施,已经进入了试点实验阶段。
通过学习《纲要》,笔者更增加了对这次课程改革的认识和思考。
一、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一)延续性和继承性当前的课程改革是我国建国以后的第八次课程改革,是对前面所进行的课程改革的延续和继承。
我国曾先后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每次改革都取得了明显成就。
最后一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20 世纪80 年代后期至90 年代初期,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现行的体系。
这次课改在一些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比如增加了“选修课”和“活动课”;引入了地方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好的教改典型。
这些成绩为当前的课程改革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但是,课程是必须不断改革,不断建设,不断创新的,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和需要。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在吸收了前几次课程改革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弊端而进行和开展的,因此,相对于前几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来说,本次课程改革是历次课程改革的一种延续,是课程完善过程的一个阶段,具有延续性和继承性。
二)时代性和发展性1、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新时代的要求。
21 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的综合素质。
基础教育改革的特点
基础教育改革的特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基础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基础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地进行着。
那么,基础教育改革的特点有哪些呢?一、多元化的教育体系传统的教育体系往往只有一种教育方式,而现在的基础教育改革则更加注重多元化的发展。
通过引入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情况,也能够更好地发现自身的兴趣和潜力。
二、注重素质教育传统的教育往往只注重学生的知识和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而现在的基础教育改革则更加注重素质教育,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得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更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三、注重个性化教育传统教育往往只注重班级的平均成绩,而忽略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
而现在的基础教育改革则更加注重个性化教育,通过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为其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潜力和能力。
四、注重课程改革传统的教育往往只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而现在的基础教育改革则更加注重课程改革,通过引入新的课程和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五、注重教师培训传统的教育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学习,而忽略了教师的培训和发展。
而现在的基础教育改革则更加注重教师的培训和发展,通过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使得教师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更好地发掘学生的潜力和能力。
基础教育改革的特点是多元化、注重素质教育、注重个性化教育、注重课程改革和注重教师培训。
这些特点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更能够为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及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及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摘要:本文从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综合化、课程内容的现代化、课程管理的多元化和课程评价的动态化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及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点;教师专业化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随后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拉开我国迄今幅度最大、影响最深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以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堵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是: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二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是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化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四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五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六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这是对社会提出的人才培养要求的迟到的但又是最有效的反应,力图以社会对教育控制最有效的中介——课程来实现对其未来成员的设计,使学生的发展方向在课程中得以保障,并内在地对培养未来人才的人才——教师提出了要求。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的认识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的认识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次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1. 强调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本次课程改革中,素质教育得到了充分的重视,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2. 加强课程的多样性。
本次课程改革加强了课程的多样性,包括开设了许多新的课程,如信息技术、艺术、体育等。
这些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 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本次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变。
教师更加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演示、讨论、实践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4. 加强教育信息化的应用。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工具。
通过教育信息化,教师可以更加便捷地为学生提供教育资源和学习工具,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获取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注重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2. 加强课程的多样性。
本次课程改革增加了许多新的课程,如信息技术、艺术、体育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
3. 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师的教学方式得到了很大的改变,采用了更加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4. 加强教育信息化的应用。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工具,教师可以通过教育信息化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资源。
以上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会继续深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内容改革的特点、问题与发展方向
第10卷 第3期Vol.10,No.32013年6月Journal of Schooling StudiesJun.2013收稿日期:2013-04-18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项目“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编号:2011B137)的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孙泽文,荆楚理工学院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E -mail:szw818@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内容改革的特点、问题与发展方向孙泽文(荆楚理工学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湖北荆门448000) 摘 要: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内容改革表现出注重传统性与现代性、基础性与发展性、共同性与个性化、学术性与生活性统整的特点。
但由于在一些方面的改革过于激进,采取了一种颠覆性的革命方式,导致课程内容存在与素质教育整体性目标相悖的问题。
在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基础教育课程内容改革应按照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需求建构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文化整体,将一个完整的世界呈现给学习者,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内容体系的科学化建设。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内容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5-2232.2013.03.005 在社会全面而深刻的转型背景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
基础教育课程必须通过自身改革为适应社会急剧变迁与促进学习个体和谐成长等方面作出积极的呼应。
内容无疑是课程组织中最为核心的要素,从某种意义上看,课程的目标、结构、实施和评价等都是围绕着内容的安排及其结果而展开的[1]。
因此,检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内容改革的基本特点,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并寻思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亟需认真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内容改革的基本特点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继承与借鉴的基础上,构建了与国际上成熟的课程相趋近的内容体系。
主要体现在:改变了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强化了与学习者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性任务,摆在了广大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眼前。
在努力探索如何扎实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课程改革被鲜明地提到了促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位置上。
这是由于,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课程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
由此,课程改革便成为了整个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
目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随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和实施,已经进进了试点实验阶段。
通过学习《纲要》,笔者更增加了对这次课程改革的熟悉和思考。
一、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征摘要:
(一)延续性和继续性
当前的课程改革是我国建国以后的第八次课程改革,是对前面所进行的课程改革的延续和继续。
我国曾先后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每次改革都取得了明显成就。
最后一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现行的体系。
这次课改在一些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比如增加了“选修课”和“活动课”;引进了地方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重视学天生功和发展的好的教改典型。
这些成绩为当前的课程改革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但是,课程是必须不断改革,不断建设,不断创新的,这是由于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和需要。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在吸收了前几次课程改革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新题目及弊端而进行和开展的,因此,相对于前几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来说,本次课程改革是历次课程改革的一种延续,是课程完善过程的一个阶段,具有延续性和继续性。
(二)时代性和发展性
1、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新时代的要求。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的综合素质。
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状况的基本因素。
因此,21世纪将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功能的时代。
时代呼唤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科技的日新月异,一方面要求教学内容能迅速作出反应,增加一些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的新内容;另一方面也要求教育不仅能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走上社会后能更好地面对新的挑战。
确立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发展的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极大地进步全民族素质,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
面对时代和未来的挑战,根据“全教会”的精神,审阅现行基础教育的课程,我们发现,确实有一些不容忽视的新题目,主要表现在摘要: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部分课程内容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脱离生活;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重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课程治理过于集中,缺乏灵活性等等。
因此,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新的时代呼唤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
2、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体现了时代特征。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确定了这样一些策略摘要:倡导全面***发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建构主义的学习;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促进课程的***化和适应性。
这些理念和策略的提出,无不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三)综合性和开放性
我国以前的课程计划在课程的分科性、同一性和持续性方面考虑得比较充分,而对综合性,选择性和均衡性方面关注得不够,因此,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依据国际课程发展趋向,课程现代化的要求以及我国的国情和教育传统,重建新的课程结构,需要非凡关注基础教育课程的综合性,选择性和均衡性。
1.综合性。
传统的课程主要是按照学科来确定的,各门学科有其独立的,严密的学科范围和体系。
现代科学的发展逐渐打破了学科壁垒森严,相互割裂的状态,科学知识综合化和一体化的趋向明显加强。
科学的这种发展趋向一方面要求现代人具有一种综合的科学素质和全面熟悉能力,另一方面要求课程内容实现综合化。
为此,本次课程改革中,注重矫正传统的不公道的学科分类,重视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按照科学综合发展的本来面貌提供一个公道的知识结构,以利于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主要通过开发和设置综合课程的方式体现出来。
当然,课程内容的综合化的发展并不一概地否定分科,而是反对那种以为完整的事物可以通过孤立地探究其中的每一部分而得以把握的陈旧观念。
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做到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尤其在小学阶段,综合学科和综合活动所占比重应超出分科学科。
.
2、开放性。
在科技迅速发展确当今时代,课程内容既要继续人类历史积累的正确的、公道的知识,又要剔除旧的、已过期的、不公道的知识,同时,还必须及时吸纳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和新知识。
国外就有一些将教材或教师用书以活页形式呈现的做法,以便随时增添,修改,调整教学内容,这充分体现了当今课程设置的开放性。
另一方面,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积极改变仅依靠教科书开展教学的做法,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
要积极创造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
(四)自主性和互动性
1自主性。
《纲要》指出,中国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发挥每一所学校的主体性。
只有当每一所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体,而不是课程改革的被动执行者、实施者时,课程改革才有希看。
因此,在课程标准和课程结构的规定上也有了较大的弹性。
学校和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以及本校的条件,自主决定课程的广度和深度,通过选择并设置有关课程来创造和形本钱校的校园文化特色。
传统的课程主要是按每门学科自身发展规律形成的,逻辑性强的学科如数学是按逻辑要求来排列的,时序性强的学科如历史则是按时序来排列的。
这些做法都是以具体学科本身的特征为出发点,没有充分考虑学习者的条件、需要和喜好。
现代学校课程除了以学科为本的结构形式外,还可提供个别化,处方化的课程形式,构成多种可能的组合,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如能力,需求,喜好以及已有的知识基础)来自主选择不同的课程组合。
对于教师来说,这也有利于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进步教学质量。
2、互动性。
《纲要》中提出了体现时代要求的新课程的目标,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等等,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面。
中国的学生遵守纪律,课堂秩序良好是很多国家难以相比的,而在新的课程目标的要求下,我国的课堂教学必须讲求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
二、教师培训中心面临的新任务摘要:
师资培训工作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成败的关键。
搞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是进行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所以,作为教师培训中心,在当前的课程改革过程中,也面临着新的任务,那就是加强教师培训,加速教师角色的转换----由传统型教师走向现代型教师,为实施新课程作好师资预备。
(一)熟悉到位,重抓落实
首先,要充分熟悉到新课程师资培训的重要性,切实做好新课程实验和逐步推广的师资培训的规划工作,确保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并适当超前。
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内容纳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
首先培训中心的教师要确立正确的新的观念,并将这些观念传递给广大的中小学教师,从而为新课程的大范围实验和推广奠定基础,要将新课程培训作为正在实施的“继续教育工程”中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观念更新,形式多样。
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创新的过程,课程思想的创新,课程内容的更新,课程结构的调整,终极都得靠人来实施。
培训中心的教师首先应深进领会课程改革新思想,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例如摘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熟悉到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树立正确的课程功能观等等,按实施新课程的要求,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
在培训方式上,要采取多种形式,倡导培训者和教师的同等交流、对话,了解他们的迷惑和困难,引导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深进地讨论,使他们能全身心的参和到培训中来,使培训工作收到实效。
(三)结合实际,加强实践。
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程中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一个阶段。
在预备阶段研制的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及有关的治理,评价的方案、政策,都需要在实践中加以验证、修订和完善。
实验阶段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败。
因此,培训中心在进行教师培训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参训教师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多加思考。
要根据“边培训,边实验,边探究,边开发”的原则,加强培训资源建设。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具有其独占的特征,我们必须加强学习,更新观念,认真做好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力争为当前的课程改革建立一种强有力的支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