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量词的发展教案.doc

合集下载

《汉语史》词序的发展教案

《汉语史》词序的发展教案

《汉语史》词序的发展词序是汉语语法的主要内容。

就一般说,汉语的词序是固定的。

从历史上看,汉语词序并没有多大的变化,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变化。

主—动—宾的词序,是从上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词序。

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一些特殊的情况,就是宾语可以放在动词的前面。

在甲骨文里,宾语的位置比较自由,名词宾语也可放在动词的前面。

如:①贞:方不我.正?(《殷契拾掇》1.258)(方国不会攻打我们吧?)②弜(bì,不)小牢..用?(《殷虚文字外编》42)(不用小牢?)(否定句)③弜用三牢..?(《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585)(不用三牢?)(否定句)④贞:牛.取,亡禍?(《殷虚文字缀合》327)(取牛。

)(肯定句)到了先秦时代,由于语言的发展,这种结构分为三种情况:(一)代词宾语无条件地放在动词前面。

主要有“是”、“自”、“相”等代词。

例如:①日民献有十夫予.翼。

(《书经·大诰》)(献:贤。

予.翼:助我.。

这些天有十位贤者来帮助我。

)②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诗经·小雅·节南山》)(赫赫:显盛貌。

具:俱。

尔.瞻:看着你。

)(1)在指示代词当中,“是”字比较能保存原始的结构。

在某些情况下,“是”字可以自由地放在动词前面。

例如:①葛之覃兮……是.刈是.濩,为絺为綌。

(《诗经·周南·葛覃》)(覃:延,长。

是:代葛藤。

絺:细葛布。

綌xì:粗葛布。

)②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僖公四年)(2)代词“是”做介词“以”的宾语的时候,在上古一般是放在介词的前面的;而且“是以”这个结构作为凝固形式一直流传在后代的文言文里。

例如: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②非我与吾子之罪,几天与之也。

吾是以..泣也。

(庄子·徐无鬼)③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汉语史教案

汉语史教案

王力著《汉语史稿》讲义第一讲:一、《汉语史稿》的背景和地位:《汉语史稿》是王力先生五十年代在北京大学讲授“汉语史”课程的讲义,最早由科学出版社在1957年出版了上册,接着于1958年出版了中册和下册。

1980年由中华书局再版。

《汉语史稿》分为五章,第一章讲绪论,第二章讲语音的发展,第三章讲语法的发展,第四章讲词汇的发展,第五章讲结论。

其中“语音的发展”后来扩充为《汉语语音史》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语法的发展”扩充为《汉语语法史》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词汇的发展”扩充为《汉语词汇史》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汉语语法史》与《汉语词汇史》二书亦见《王力文集》第十一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

《汉语史稿》是我国研究汉语历史发展的第一部专著。

(50年代)二、汉语史与汉语学史的区别:1.汉语史是汉语客观的发展历史,而汉语学史为汉语研究的历史。

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王力先生有《汉语史稿》著作的同时,又有《中国语言学史》的著作(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2.类似关系的学科:语言史与语言学史、语法史与语法学史、词汇史与词汇学史。

3.“学史”与“史”研究的对象不同,相互促进,不能相互代替。

三、参考书推介:1)重点参考书:(1)向熹《简明汉语史》(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上册:绪论、上编之汉语语音史、中编之汉语词汇史;下册:下编之汉语语法史、结论)。

此书是继王力先生50年代《汉语史稿》之后的第二部研究汉语史的力著,总结并吸收了30年来汉语史研究的成果,对中古汉语、近代汉语的发展论述特别详尽。

(2)潘允中《汉语语法史概要》,中州书画社,1982年8月。

2)一般参考书:1.舒化龙《汉语发展史略》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3年2月2.太田辰夫著、江蓝生、白维国译,《汉语史通考》,重庆出版社,1991年5月3.太田辰夫著、蒋绍愚、徐昌华译,《中国语历史文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4.志村良治著、江蓝生、白维国译,《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中华书局,1995年9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汉语史的对象和任务一、汉语史的性质:汉语史是关于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的科学。

语言说量词的教案范文

语言说量词的教案范文

语言说量词的教案范文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文中的量词概念。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量词的能力。

1.2 教学重难点量词的概念和用法。

量词与名词的搭配。

1.3 教学方法采用实例教学法,通过具体例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量词的用法。

采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练习,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第二章:量词的概念与分类2.1 量词的定义量词是用来表示数量、计量事物的词语。

2.2 量词的分类表示数量的量词,如:个、只、条、根、片等。

表示计量单位的量词,如:斤、两、米、千克、吨等。

2.3 量词的使用注意事项量词前面一般要加上数词,表示具体的数量。

量词与名词搭配使用,构成“数词+量词+名词”的结构。

第三章:常用量词的用法3.1 个表示单个事物,适用于各种名词。

例句:一个苹果、一只鸟、一条裤子。

3.2 只表示仅有的一个,适用于动物和某些特定名词。

例句:一只猫、一只鸟、一只杯子。

3.3 头用于计算动物,特别是头部的数量。

例句:两只猫头、三只羊头。

3.4 朵用于计算花朵、云朵等。

例句:一朵花、一朵云。

第四章:量词的搭配与用法4.1 量词与名词的搭配例句:一本书、两只苹果、三只猫。

4.2 量词与形容词的搭配例句:一个高个子、一只小鸟、一条长裙子。

4.3 量词与动词的搭配例句:看一本书、吃一个苹果、走一条路。

第五章:综合练习5.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量词的用法和搭配。

5.2 造句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量词,用中文造句。

5.3 口语练习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用所学的量词进行口语交流。

第六章:复杂量词的用法6.1 量词的复合结构例句:一双眼睛、一对耳朵、一副眼镜。

6.2 量词的重叠使用介绍量词重叠的用法,如“个个”、“条条”、“只只”等。

例句:个个都很好、条条大路通罗马、只只鸟儿在唱歌。

6.3 量词的衍生形式介绍量词派生出的其他词语,如“们”、“们儿”等。

例句:孩子们在玩耍、花儿们儿在绽放。

第七章:量化表达与量词7.1 量化表达的概念介绍中文中通过量词和数词的组合来表达数量的用法。

6 量词的发展

6 量词的发展

第六讲量词的发展一名量词的起源社会劳动分工——交换——产生了计算物品的量词。

二甲骨文中的名量词。

1甲骨文中表示数量的三种形式a.不用量词。

数+名(一牛)/名+数(虎一)。

b.名词复用。

名+数+名(俘人十ㄓ六人、乞骨十骨、羌百羌)c.用量词。

仅见:名+数+量(贝廿朋)孚车卅两,孚牛三百十五牛,羊卅八羊(小盂鼎)西周以后,名量词逐渐发达,b式被淘汰。

2甲骨文中的量词。

仅见计量的单位量词“朋”(贝的单位1)、“丙”(马和车的单位,如:马一丙、2车二丙)、“卣”、“升”(借用作鬯的单位),未见计数的天然单位(个体量词)。

三西周以后名量词的发展1 数量的增多。

(1)天然单位(匹、乘、两、张、个)。

马四匹(《尚书文侯之命》)车四乘(《庄子列御寇》)子产以幄幕九张行。

(《左传昭公十三年》)——处于萌芽阶段,真正发达在汉代以后。

(2)度量衡单位(丈、尺、寸;升、斗、石;斤、钧、镒)(3)借用量词(主要是借用容器名词作量词)。

如:一箪食、一瓢饮(《论语》),一杯水、一车薪、一钩金、一舆羽(《孟子》)一篋锦、一鼓铁(《左传》)一豆肉(《韩非子》)一升粟(《墨子》)。

2 语义上的发展,天然单位由特殊到一般。

个、枚、只、头。

个(箇):《说文》:“箇,竹枚也。

”《史记》“竹竿万个”。

《索隐》引《释名》云:“竹曰个,木曰枚。

”《汉简》有“一日伐竹六十箇。

”负服矢五十个(《荀子议兵》)(一般)枚:《说文》:“枚,枝干也。

”《汉简》有“□树一枚。

”石重中钧以上者五百枚。

(墨子)“枚”又用于龟、煎饼、笺纸、木器、石等。

3 语法上的发展。

a.数量短语分布的变化。

先秦基本形式是“名+数+量”(A),极少数“数+量+名”(B)至中古(王力:南北朝以后。

)B式才日益普遍。

1有人认为“一朋”是五贝,也有人认为是双贝、十贝,或无定数。

2“一丙”是一车二马,也有人认为“一丙”即一匹。

有学者(石毓智)做了如下统计:转变首先发生在宾语位置上。

b.“指代+量”的出现。

【教学方案】《量词》教学案

【教学方案】《量词》教学案

《1.1.2量词》教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生活和数学中的丰富实例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含义,熟悉常见的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2)了解含有量词的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的含义,并能用数学符号表示含有量词的命题及.判断其命题的真假性.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体会从具体到一般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的举例,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良好的思维品质,在练习过程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意义难点: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真假的判定.教学过程:学生探究过程:1.思考、分析下列语句是命题吗?假如是命题你能判断它的真假吗?(1)2x+1是整数;(2) x>3;(3) 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它们的对应边相等;(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5)海师附中今年所有高中一年级的学生数学课本都是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的教科书;(6)所有中国国籍的人都是黄种人;(7)对所有的x∈R,x>3;(8) 对任意一个x∈Z,2x+1是整数.2.推理、判断(让学生自己表述)(1)、(2)不能判断真假,不是命题.(3)、(4)是命题且是真命题.(5)-(8)如果是假,我们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就行.注:对于(5)-(8“存在量词”“特称命题”“全称命题的否定”这些后续内容.(5)的真假就看命题:海师附中今年存在个别(部分)高一学生数学课本不是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A 版的教科书;这个命题的真假,该命题为真,所以命题(5)为假;命题(6)是假命题.事实上,存在一个(个别、部分)有中国国籍的人不是黄种人. 命题(7)是假命题.事实上,存在一个(个别、某些)实数(如x =2), x <3.(至少有一个x ∈R, x ≤3)命题(8x ∈Z,使2x +1不是整数.也可以说命题:存在某个x ∈Z使2x +1不是整数,是假命题.3.发现、归纳命题(5)-(8)跟命题(3)、(4)有些不同,它们用到 “所有的”“任意一个” 这样的词语,这些词语一般在指定的范围内都表示整体或全部,这样的词叫做全称量词,用符号“”表示,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叫做全称命题.命题(5)-(8)都是全称命题.通常将含有变量x 的语句用p (x ),q (x ),r (x ),……表示,变量x 的取值范围用M “对M 中任意一个x ,有p (x )成立”可用符号简记为:x M , p (x ),读做“对任意x 属于M ,有p(x )成立”.刚才在判断命题(5)-(8)的真假的时候,我们还得出这样一些命题:(5)存在个别高一学生数学课本不是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A 版的教科书;(6)存在一个(个别、部分)有中国国籍的人不是黄种人.(7)存在一个(个别、某些)实数x (如x =2),使x ≤3.(至少有一个x ∈R, x ≤3)(8)不存在某个x ∈Z使2x +1不是整数.这些命题用到了“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表示.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叫做特称命题(或存在命题)命题(5)-(8)都是特称命题(存在命题).特称命题:“存在M 中一个x ,使p (x )成立”可以用符号简记为:,()x M p x ∃∈.读做“存在一个x 属于M ,使p (x )成立”.全称量词相当于日常语言中“凡”,“所有”,“一切”,“任意一个”等;存在量词相当于日常语言中“存在一个”,“有一个”,“有些”,“至少有一个”,“ 至多有一个”等.4.典型例题例 试判断以下命题的真假:2432(1),20;(2),1;(3),1;(4), 3.x R x x N x x Z x x Q x ∀∈+>∀∈≥∃∈<∃∈=解:,,,2221022020x R x x x ∀∈≥∴+≥>⇒+>()所以,命题为真命题.(2)0,N ∈当x =0时,x 4≥1不成立.所以命题为假命题.31,Z -∈()当x =0时,能使x 3<1,所以,命题为真命题.(4)∵使x 2=3成立夫人数只有,而它们不是有理数.因此,没有任何一个有理数的平方等于3,所以,命题为假命题.5.巩固练习(1)下列全称命题中,真命题是:A . 所有的素数是奇数;B . 2,(1)0x R x ∀∈-; C .1,2x R x x ∀∈+≥ D .1(0,),sin 22sin x x xπ∀∈+≥ (2)下列特称命题中,假命题是:A .2,230x R x x ∃∈--=B .至少有一个,x Z x ∈能被2和3整除C . 存在两个相交平面垂直于同一直线D .{|x x x ∃∈是无理数},x 2是有理数.(3)已知:对1,x R a x x+∀∈+恒成立,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 变式:已知:对2,10x R x ax +∀∈-+恒成立,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4)求函数2()cos sin 3f x x x =--+的值域;变式:已知:对,x R ∀∈方程2cos sin 30x x a +-+=有解,求a 的取值范围 6.教学反思:(1)判断下列全称命题的真假: ①末位是0的整数,可以被5整除;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③负数的平方是正数;④梯形的对角线相等.(2)判断下列特称命题的真假:①有些实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②有些三角形不是等腰三角形;③有些菱形是正方形.。

《汉语史》数量词的发展教案

《汉语史》数量词的发展教案

《汉语史》数量词的发展数词的发展汉语数词属于基本词汇,所以几千年来变化很少,但是,(1)甲骨文里没有分数和约数,战国后出现了“数、余、所、许、左右”等约数;还有不定数,如“一二邦”、“二三子”、“三四日”“六七人”、“七八岁”、“九十..其仪”、“或相什百..”、..,或相千万“三二千人”、“人民之众亿兆..”等,在甲骨文中尚未出现;基数和序数形式无区别,基数可作定语和宾语;例如:①作定语。

A.癸酉贞:帝五玉,其三.小牢。

B.隻(获)兔七.。

②作宾语。

雀入一百五十....。

(指雀国进贡了一百五十片甲骨)③作状语。

其用四.卜。

(四卜:第四..次占卜。

)上古末期汉语的整数、分数、倍数和约数均已基本形成,中古无太大变化。

零数的产生在宋元以后。

中古约数词有“许、所”,“所”字唐代被淘汰,而“许”得到广泛应用。

还有“余、可、约”等。

如:①庾子嵩读《庄子》,开卷一尺许.便放去。

(《世说·文学》)②才留三千所.兵守武昌耳。

(《三国志·吴书·周鲂传》)(2)有些数词和称数法曾经起过变化。

这里举“兩”、“參”、“什”、“佰”、“再”五字為例。

(一)“兩”字的用法、意义的发展《说文》:“再也。

一举而二也,凡物有二。

”“王筠《说文句读》:“古之布帛,自两头卷之,一匹两卷,故古谓之两,汉谓之匹也。

”两”是成双成对的意思,与“二”不同。

1、在先秦时代,主要用来指称天然成双的事物,或敌对双方的人.例如:①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诗·墉风·柏舟》) (髧:dàn头发下垂貌。

仪:配偶。

那两绺刘海下垂的少年,就是我的心上人。

)②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论语·子罕》)【我抓住问题的正反两面加以彻底盘问,(答案就有了。

)】④五管在上,两髀..为胁。

(《庄子·人间世》)⑤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庄子·秋水》)⑥两造..具备,师听五辞。

《汉语史》助词的发展教案

《汉语史》助词的发展教案

《汉语史》助词的发展助词可以分为结构助词和句末助词(语气助词)两类。

大概情况如下:一、结构助词的发展上古汉语结构助词“之”(《马氏文通》叫介字,杨树达《词诠》叫连词)。

中古产生了“底”和“地”。

二、语气助词的发展金文中语气词“哉”出现了4次,《尚书》里用了112次,“矣、焉、乎”偶尔出现。

春秋以后语气词大大发展起来不,如“也、矣、已、耳、尔、焉、乎、与(欤)、邪、哉、夫、兮、猗”等。

语气词可表达判断、肯定、已然、限制、提示、感叹、疑问等多种语气。

到中古时,上古的许多句首、句末助词逐渐不用了。

但产生了新的语气助词,形成了新的助词系统。

(一)结构助词“的”、“地”字的歷史上古结构助词,“之”字因古汉语所述甚详,此处略讲。

中古新的结构助词,“的(底)”字产生于唐代;“地”产生于六朝。

(1)“的”字“的”字的較早形式是“底”字,見於唐宋人的語錄、話本等。

表领属或修饰关系。

例如:①烧却前头草,后底.火来,他自定。

(《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②理只是人理,甚分明,如一條平坦底.道路。

(河南程氏遺書)③真实底.事作麽生?(《傳燈錄》)④煖底.雪,活底.花,嫩底.柳。

(宋張鎡《南湖詩餘》)大家一向都認為“底”字是從“之”字變來的,但它們的語法作用有不同之處。

“之”字必須放在名詞的前面;“底”字的後面可以没有名詞,甚至它可以放在句末,构成成名词性“底”(“的”)字短语,这种“底”不能换用“之”。

例如:①王介甫家,小底.不如大底.,南陽谢師宰家,大底.不如小底.。

(宋王铚默記)②曰:“有幾人病?”師曰:“有病底.,有不病底.。

”曰:“不病底.莫是智頭陀否?”(《傳燈錄》卷十四)③今日不好,明日好,不是將好底.换了不好底.。

(《朱子語類》)(2)“地”字六朝时,詞尾“地”字已产生。

“地”和“底”的分工是:“底”用於一般的形容詞和定語,“地”用於連緜詞。

例如:①刘作色而起曰:“使君如馨地.,宁可斗战求胜?”(《世说·方正》)此一節,子思吃紧為人處,活泼潑地.。

古汉量词的发展

古汉量词的发展

汉语发展的时间很长,当然颇有演变。

例如中国人说养狗养猪,日本人就说是犬养猪饲,把宾语放在动词前面。

中国人听了总要发笑,因为「狗养的」乃是骂人的话。

可是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现象并不罕见,如《论语.子罕》:「吾谁欺?欺天乎?」就同时用了两种语序,有宾语在前的,也有宾语在后的。

又如汉语中量词极为发达,一个人、一X床、一匹马、一头牛、一只羊、一扇门、一根葱、一尾鱼、一叶舟、一方塘、一口刀、一把枪、一锭金、一泡尿、一坨屎,都有不同的量词,印欧语系语言便不如此丰富。

但古汉语的量词使用原先却较简单,与印欧语系差不多。

再者,印欧语系中复声母的现象甚为普遍,汉语古亦有之。

依古音学家之推考,古汉语中辅音接合的可能性,甚至更多於现代的印欧语,如dg-、tp-、dm-、ml-、nd-、mbl-、nh- 等均为现代印欧语所不习见者。

但后来复声母语终被淘汰了,汉语只以单音来表示。

故由语序、量词、复声母等等这类事来看,汉语之演变不可谓不大。

然纵观汉语史,又可发现汉语的基本特质古今并无大异。

其变化者,一是古有而渐丰,如量词在先秦,虽已有之但尚不发达,魏晋才大量出现。

这种变,其实只是发展,只是踵事增华。

在古人说:「孚马四匹,孚车卅两」(小孟鼎)「卯五牛于二珏」(殷虚文字乙编,7645)「其礻登新鬯二升,一卣」(殷契粹编,525)「予光赏贝二朋」(三代吉金文存,十三卷)时,早已注意到每一物事之特殊性,故其后才会广泛地以不同计量词去指称每一不同的物事。

另一种变化,则是选择的结果,例如上文所谈到的词序和复声母。

词序渐渐稳定,以宾语放在动词后面为主,复声母则遭放弃,都是有意识的作为,故是变本而加厉。

这也就是说:语言虽然是每个民族都有的,中国人也认为用语出於自然,但对语言的意识,各民族并不一样。

各民族语言之所以不同,即肇因於此。

本於这种「对语言的思维」,各民族分别创造了他们的语言。

汉语相较於其他语系,所具有的特色,便可显示古人在造语时特具的思维状态或倾向。

古代汉语中数量词的发展演变

古代汉语中数量词的发展演变

古代汉语中数量词的发展演变古代汉语中的数量词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汉字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也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数量词的变迁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数量词主要是基于天文、地理等自然事物以及人的身体部位,具有高度的象征和隐喻意义。

在古代汉语中,最早的数量词主要是由具象的事物表示的,例如:一、二、三、四等。

而针对大量事物的表达,则使用“众”、“众多”等词,如《尚书·虞夏书·大禹谟》中有“劳罪众多”一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字表达的需求,数量词逐渐趋于普遍化。

汉字文化的符号特点使得人们对事物的抽象数量把握逐渐增加。

到了秦汉时期,数量词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汉代《三礼注疏》中记载了汉代已经使用“十百千万”等较大的单位,说明当时人们对大量事物的计数已逐渐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的词汇体系。

从汉代开始,数量词逐渐开始与数字相结合,出现了一些类似于“十二”、“五十”等精确的计数方式。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数量词的使用更加广泛,甚至出现了一些较为复杂的计数方式,如“二十四”、“五十六”等。

这一时期的数量词已经体现出明确的数目概念,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数学的发展和数字的普及,数量词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到了唐宋时期,数字逐渐被广泛使用,数量词也开始体现更强的程度和数量意义。

例如《文昌帝君符文》中就有“六十钟”、“三十杯”等表达。

到了元明清时期,逐渐出现了更为复杂且精确的数量词,如“四十三”、“七十九”等。

这一时期的数量词已经趋于规范化,体现出了明确的计数和表达方式。

总结起来,古代汉语中数量词的发展演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从最初的象征性词汇到后来的规范化、精确化词汇,数量词的发展反映了汉字文化的发展和变革。

随着时代的变迁,数量词逐渐与数字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现代汉语中丰富多样的数量表达方式。

这一演变过程不仅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化、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今天的语言研究和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参考。

《量词》课程设计教案:教学步骤详解

《量词》课程设计教案:教学步骤详解

本次教学课程设计的主题是《量词》,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汉语中的量词用法,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本次课程的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1.掌握汉语中常用的量词及其用法;2.学会运用量词进行数词的组合;3.提高听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常用量词及其用法的掌握。

2.教学难点运用量词组合数词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导入先给学生讲解什么是量词,让学生知道量词的作用是表示数量或数量大小关系,人们用它来修饰名词,表示前面名词的数量多少的语法成分。

例如:“三个苹果”中的“个”就是量词。

2.教学重点1)量词一般是和数词配合使用,主要有:个、只、条、头、把、张、本、位等。

2)同一类物品使用不同的量词,如量体积的物品使用升、毫升等。

3)不同种类物品使用不同的量词。

3.教学难点上述知识点都是基础知识,难点则是需要学生通过练习灵活运用。

4.课堂练习教师可以给学生出几个练习在课堂上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灵活掌握。

例如:1)一位顾客要求买5个馒头,请问店员应该说什么?2)小明一周要吃掉8个苹果,请问应该用什么量词?3)我买了一本新书,请问应该用什么量词?4)昨天我去了一趟超市,买了两条毛巾和三个苹果,请问应该用什么量词?以上几个练习都是比较简单的,能帮助学生巩固量词的用法。

5.课后练习为了加深学生对量词的记忆,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家庭作业,学生可以在家里进行练习。

例如:1)请先阅读以下物品清单(10-15分钟),然后在纸上写出正确的量词。

a.一支笔、一口水、一段香肠、一片蛋糕b.一头猪、一根白菜、一棵树、一袋米c.一斤西瓜、一把芹菜、一包火腿、一张纸2)编写一首小诗(6-8行),要求加入至少3个量词,并使用合适的汉字表达出物品特性。

例如:天空中的星星,闪烁的亮光真美。

其中,有几颗是你的?是不是一颗、两颗、五颗?。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可以巩固量词的重要性,变得更加熟练。

作者::汉语史第二章第七节_数词和单位词的发展

作者::汉语史第二章第七节_数词和单位词的发展

(五)上古汉语序数的表示方法
但是刚开始的时候,“第一、第二”等后面还不能带名词, 到汉末可以带名词了。 光武帝……生于济阳宫后殿第二内中。 《论衡· 吉验篇》 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云有第五郎……。《孔雀东南飞》 极进,然故是第二流中人耳。《世说新语· 品藻》 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杜甫诗) 这是很重要的一次演变,因为有了名词在后面,序数的性 质更加稳定。 总之,汉语序数形式产生上古后期,中古以后,除年、月、日的 序数形式不用“第”外,基数和序数大都有了固定的不同表达 形式。
(四上古汉语其它数的表示方法
3.约数的表示方法 甲骨卜辞还没有约数的表示方法。战国以后,出现了“数、余、 所、许、左右”等表示约数的方法。 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墨子· 节葬下》 地之相去者也,千有余里。 《孟子· 离娄下》 十八日所而病愈。 《史记· 扁鹊列传》 弟尝幸其所。留引十许日。 《汉书· 冯鲂传》 坚强老寿,百岁左右。 《论衡· 齐世》 4.不定数的表示 两个数字连用,表示数目不定,这也是甲骨卜辞所没有的。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论语· 先进》 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史记· 滑稽列传》
“再”的古今用法比较表
时间
词义 两次 第二次 又一次(2 次以上)
上古
再(不是 “二”) 二 不能用 “再”,用 具体数表示 (三、四)
中古唐代
再 再 复
现代
两次 两次 再
(三)古今零数的表示方法
1.古今人对零数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在上古汉语里,“十”被认为是整数, 十以下被认为是零数。因此“十”字一般不能直接和零数结合,中间往往 加上一个介词。在甲骨文里,这个介词是“屮”(有)字和“又”字。 周秦汉语依然保存这种表示数的方式。如“俘人十屮六人。”“自今十年 屮五。”“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 为政》 不过两位数之间加一个“有”字,颇不简便。晚周作品中这种计数的方式逐 渐少用,到了两汉,就基本不用了。 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史记· 太史公自序》 天有九野,九千九百九十九隅。《淮南子· 天文》 2.现代汉语零位法(三百零六)在古代不用。只是说“三百六”。“零”字 的表示方法是从数学上的演算开始的。用为演算用筹码(数码),碰到有 零位的数字,用笔写下来时,容易出错,所以创制一种“0”号以代零位, 如6020写作丄0二0。“0”最早见于宋代数学家的著作。“零”的使用是近 代产生的,当初用“单”《水浒》称“一百单八”,不说“一百零八”。 后来的《红楼梦》用了“零”,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 主要有三种情况: (1)用在不同的单位之间。“一本《心经》念了三年零六个月。”吴昌龄 (2)表示数的空位。“计二是二分,共一百零六两。”《金瓶梅》 (3)用作数词之间,表示空位。“发心要写三千六百五十零一部《金刚 经》”《红楼梦》

汉语史纲要第2版PPT第二编 第二章 数词和量词的产生及其发展

汉语史纲要第2版PPT第二编 第二章 数词和量词的产生及其发展
数词和量词的产生及其发展第二章汇报人姓名第一节数词的产生和发展一基数词表示法二整数带尾数的表示法三分数表示法表示法四约数的表示法五序数词表示法六数词两的表示法七零位数表示法第二节量词的产生和发展从东周到汉代度量衡单位词有等
数词和量词的产生及其发展
第二章
汇报人姓名
方数形,汉
面和式其语
的序有使中
产数基用,
近代汉语中,名量词在语法上又有新突破。
量词直接跟在名词后面,成为名 词词缀,并形成新的名词。如
“枝条”、“官员”、“墨 锭”、“事件”、“船只”、 “书本”等。这样的新名词多是
无定名词。
量词后面出现 “子”、“儿”、 “头”等词缀,从而使量词又 变成为普通名词。这种现象 很 晚才出现。起初,多出现在北 方话中。
生 和 发 展 。
等 方 面 。 下 面 讨 论 数 词 在 这 些
数 、 整 数 带 尾 数 、 分 数 、 约
一 直 发 生 着 变 化 。 数 词 的 表 示
数 词 属 于 基 本 词 汇 。 从 古 到 今
第一节 数词的产生
和发展
表示法
一、基数词表示法
二、整数带尾数 的表示法
三、分数表示法
西周金文中数词语序 发生了变化,可以用 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
动量词产生于汉代。汉代 开始出现从动词或名词虚 化而来的动量词。如 “反 (返)”、 “遍”、 “过”、“下”、“通”、 “匝”等。
唐代,原来的动量词语义 范围在扩大,新的动量词 不断产生。 宋代以后,动量词的发展 更趋于完备,分工更趋于 明确,词项也更趋于专业 化。
东周到汉代,名词已经不能直接和数词结合 ,需要加上个体单位词,并且单位词大量出 现。计算数目的单位词出现 “个”、“两” 、 “双”、 “匜”、 “合”、 “就”、 “条”、 “领”、 “合”、 “所”、“口 ”、“乘”、“张”、 “枚”等。这些单位 词已经从名词中分化出来,作普通的个体量 词。

古代汉语量词教案

古代汉语量词教案

古代汉语量词教案标题:古代汉语量词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中的量词,并能够正确运用它们。

通过活动和练习,学生将学会使用古代汉语量词来描述物品的数量。

本教案适用于中学高年级学生,需要基本的汉字阅读和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汉语中的常见量词及其用法;2. 能够正确运用古代汉语量词来描述物品的数量;3. 培养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课件、黑板、白板、投影仪等;2. 学生准备:学习笔记、课本、练习册等。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古代物品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并提问:- 你知道古代汉语中有什么不同的量词吗?- 你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古代汉语量词来描述物品的数量吗?步骤二:讲解古代汉语量词(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白板展示,讲解古代汉语中常见的量词及其用法,如:- 个(用于人、动物等);- 石(用于重量单位);- 斤(用于重量单位);- 匹(用于布匹);- 张(用于纸张)等。

步骤三:示范与练习(15分钟)教师通过示范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量词的正确使用。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例句,让学生根据图片或描述选择合适的量词,并进行口头练习。

步骤四:合作活动(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古代物品,然后讨论并描述该物品的数量,使用正确的古代汉语量词。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并互相提问。

步骤五:拓展练习(1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拓展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古代汉语量词来描述不同物品的数量。

学生可以完成练习册上的题目或在纸上写出自己的答案。

步骤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汉语中其他的量词,并扩展应用范围;2.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体验古代汉语量词的实际运用。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2. 教师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册或其他书面作业;3. 学生之间的合作活动和展示。

《汉语史》量词的发展教案.doc

《汉语史》量词的发展教案.doc
5、口
“口"字最初用作人的量詞。
《孟子•梁惠王上》:“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那個“口”
• •
字是一般名詞,不是量詞,但是量詞“口”字都是從這裏轉變來 的。到了漢代,“口”字就用作量詞了。例如:
%1募民徙朔方十萬口。(漢書.武帝纪)
%1關東流民二十萬口。(同上,萬石君傳羊。例
一、物量词的发展
(一)表示物量的方式
在上古漢語里,表示人和事物數量,有三種方式:
詞。
甲骨文如:
%1人十()六人。(个)
%1羌百羌。(个)
%1羌十人乂五。
金文还保留这种用法,女口:
%1玉十玉。(块)
%1田十田。(丘)
%1孚人万三千八十一人,孚马□匹,孚车卅两,孚牛三百五
十五牛,羊卅八羊。
在上古有两种比较少见的方式:
%1重量单位:斤、兩、石(一百二十斤)、钧(三十斤)、镒
(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鼓(四石)等;
%1面积单位:亩、成(方三十里)、圻(方千里)、同(方百 里)、雉(墙长三丈,高一丈)等。
%1容器量词:杯、车、箪、盆、爵、箧、盂等,表示大约数 量;
%1个体量词:周代有“本、乘、介、個、两、匹、品、张、 编”等;汉代产生了 “把(火炬)、发(矢)、封(书信)、间(房 屋)、n(人、瓶瓮)、块、领(衣服)、皮(动物皮)、片(扁薄 状物)、篇(文章)、“树、章”(树木)、檯(船)、所(宗庙殿堂)、
中古产生了大批名量词70籍乐器处处所串丛簇搭块状的道文书某些条状东西滴点叠有层次者通汉代用于文书段堆顿朵番纸张片状物方医方方形物幅竿根股管件局卷窠植物株数科植物株数等古今通用
《汉语史》量词的发展
漢語的量词起源很早。在殷墟卜辭中,我們能看見的單位詞 就有“丙”(“馬五十丙”)、“朋”(“貝十朋”)、“奇”(“性chang H冑y6u”)、“升”(“皀二升”)。但是,這些單位詞只限 于度量衡單位(升)、容量單位(百)和集體單位朋、丙(十貝為朋, 若干馬為丙),還没有天然單位如“匹”、“張”等。周秦以来度量 衡单位产生了20多个。

汉语语法史教案

汉语语法史教案

漢語語法史精品講義稿目錄緒論第一節漢語史的對象和任務第二節漢語研究的三個階段第三節研究方法第四節漢語史的分期第一章概述第二章名詞第一節詞頭第二節詞尾第三章數詞量詞第一節數詞的發展第二節單位詞(量詞)的發展物量詞的發展動量詞的發展第四章人稱代詞的發展第一節人稱代詞第二節尊稱和謙稱第三節代詞“自”、“相”、“莫”、“或”第五章指示代詞兩個特殊代詞:“者”和“所”第六章疑問代詞第七章動詞(上)時態助詞“了”、“着”、“過”第八章動詞(下)第九章形容詞和副詞否定詞“弗”、“勿”的用法第十章介詞和連詞的發展上古的主要介詞介詞兼連詞上古的主要連詞實詞的虛化第十一章構詞法的發展第十二章係詞的產生及其發展第十三章詞序的發展第十四章長句的發展第十五章使成式的產生及其發展第十六章處置式的產生及其發展第十七章被動句的產生及其發展第十八章能願式的發展緒論第一節漢語史的對象和任務一、對象和任務漢語史是關於漢語發展的內部規律的科學,在這一門科學中,我們研究現代漢語是怎樣形成的。

這就是說,我們研究現代漢語的語音系統、語法結構、詞彙、文字是怎樣形成的。

語言的發展是經過新質要素的逐漸積累,舊質要素的逐漸衰亡來實現的。

也就是說,我們要研究漢語發展過程中,到底逐漸積累起來的是一些什麽新質要素,逐漸消亡了的是一些什麽舊質要素。

漢語史首先要和現代漢語取得密切的聯繫,因為漢語史主要是建立在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比較的基礎上的。

二、目的和意義目的:徹底瞭解漢語的現在情況和發展前途。

意義:對於現代漢語規範化工作有很大幫助。

第二節漢語研究的三個階段我國歷代學者對漢語的研究,從當時研究工作的主流來看,大約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語義研究階段、語音研究階段和全面發展階段。

一、語義研究(漢初至東晉末)漢代崇尚儒學,提倡讀經,學術氣氛很濃,出現了許多經學大師。

語義研究方面的代表作有:1、《爾雅》它是一部按事物類別編排的同訓詞典。

它收集了先秦主要典籍中的常用詞語,加以整理研究,并按同義詞的類屬分類編排,共分《釋詁》、《釋言》、《釋訓》、《釋親》等19篇,開創了辭書釋義的通例,為訓詁學奠定了基礎。

《数量词》教学设计

《数量词》教学设计

《数量词》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数量词》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基本数量词。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在口语和书面表达中准确运用数量词。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基本数量词的用法。

2. 难点:理解部分抽象概念和数量词的转换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学生课本、练习册。

2. 教具:图片、单词卡片、挂图、CD。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用图片展示一张盛满水果的桌子,并向学生描述一下桌子上有多少种水果,多少个水果。

2. 引出新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引出“数量词”这个话题。

步骤二:新课讲解与练习1. 向学生展示一些常用的数量词卡片,例如:one, two, three, four, five。

板书相应的数字。

2. 告诉学生数量词是用来表示数量的词语,可以用来描述人或物的个数、数量等。

3. 通过师生互动,比如:Drawing time! One apple, two apples, three apples... 老师拿出一个苹果模型,学生根据老师的示范,一起数苹果个数。

4. 分发练习册,让学生练习在图片上或空格中填写正确的数量词。

步骤三:巩固与拓展1. 进行听力练习,播放CD上的录音,让学生听录音并勾画相应图片上的数量词。

2.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用所学的数量词来描述图片,然后进行展示。

3.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场景和物品使用不同的数量词,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数量词。

4. 结合实际生活,利用教室中的物品或班级中的同学进行数量词的练习,例如:How many chairs are there in the classroom? How many students are there in our class?步骤四:达标检测1. 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小组竞赛。

出示一些图片,学生轮流快速说出正确的数量词并击打答案卡。

《汉语史》名词的发展教案

《汉语史》名词的发展教案

《汉语史》名词的发展(1)甲骨文词类发展不平衡,名词最发达,占70%以上,而语气词尚未形成。

主要的动物名称有性别标志。

主要发展:甲骨文以来的名词仍然是汉语最发达的词类。

到中古,由于系词的运用,名词作谓的语范围有所缩小。

名词发展主要表现在词头、词尾上。

(一)类别。

名词类别一直没有多大的增减,都可分为普通名词、抽象名词、专有名词、时地名词四类。

(1)普通名词。

它们表示具体事物的名称,如“天、土、山、水、木、禾、人、牛、众、师、男、女”等。

(2)抽象名词。

它们表示抽象的概念。

这类词在甲骨文中绝少,西周以后开始萌生,春秋战国时代大量产生,如“仁、义、道、德、礼、信、气”等。

它们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人类认识的深化。

(3)专有名词。

人名、地名、族名、国名、书名、篇名等都是专有名词。

殷商时代的专有名词如“王亥、妇好、羌、大邑商”,西周以后的如“周文王、左传、秦、汉、匈奴”等,它们都是某一事物独有的名称。

(4)时地名词。

时间名词如“今、昔、时、旦、暮、夜、年、月、日”等,方位名词如“东、南、西、北、上、中、下、内、外、前、后、左、右”等。

(二)功能:可作句子的主、定、宾,还可以作状、谓语。

例如:①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论语·雍也》)(谓语)②鲂鱼赪.(chēng,浅红色)尾.,王室如毁。

(《诗·周南·汝坟》)(谓语)(三)上古汉语名词有形态标志,但不完全,不充分。

(四)A词的兼类普遍;B名、动、形均可作使动词、意动;C.“可、能、自、相、敢”后的形、名词变为动词;名词在“不”“遂”之后,具有动、形的性质。

名词词头发展概况(1)先秦时,有的名词带有词头“有”,此外还有“于”、“句(gōu),秦汉后名外不用了。

先秦时已出现了名词词尾“子”。

(2)到了中古,一是系词“是”的广泛运用,名词作谓语的范围缩小;另一方面,名词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词头词尾上。

汉代产生了词头“阿”、“老”,中古时应用范围扩大;六朝以后产生了新词尾“儿”和“头”。

《汉语史》形容词的发展教案

《汉语史》形容词的发展教案

《汉语史》形容詞的发展形容词发展概况甲骨卜辞里形容词有吉、利、大小、新、旧、赤、白、敏(借为“晦”,昏暗)等,可作定、状、谓语。

上古汉语里有形容词词头“有”;甲骨卜辞里没有发现形容词词尾,周代产生了形容词词尾“然、焉、如、乎、若、而、尔”等。

至中古,除“然”继续使用外,其余的在口语里被淘汰,但产生了新词尾“底”和“地”。

王力说,在漢語裏,形容詞和副詞的界限在某些情況下不是十分清楚的。

形容词词头、词尾形容词的发展,主要谈谈词头和词尾。

王力先生说,上古漢語的形容詞也像動詞一樣,有些類似詞頭的附加成分。

但是,某些附加成分是否應認為詞頭,比動詞的“詞頭”更成疑問。

因為它們不是專用作形容詞的附加成分的。

A.上古形容词和副词词尾有:然、而、如、尔、若、焉等;B.中古在口语里只留下“然”字,但新出形容词尾“底”、“地”。

例如:①裴相公有一日微微底.不安,非久之间便死。

(《本寂禅师语录》)②本来是清净皎皎地.,无方圆,无大小,无长短等相。

(《黄蘖禅师语录》)(一)形容词词头“其”字、“有”字。

例如:①北风其凉..。

(《詩·邶風·北風》)..,雨雪其雱②我來自東,零雨其濛..。

(《詩·豳風·東山》)③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詩·邶風·擊鼓》)④有洸有溃....,既诒我肄。

(《诗·邶風·谷風》)(洸:威武貌。

溃:盛怒之状。

肄:劳。

)⑤新臺有泚..。

河水瀰瀰。

(《诗·邶風·新臺》)(泚:鲜明貌。

)(二)形容词、副词词尾可以认定的形容詞或副詞的詞尾,就是“如”、“若”、“然”、“而”、“爾”、“耳”等。

它們是同一個詞的變形。

詞尾“如、若、爾”在上古漢语裏較為常見;“而、耳”比較少見。

例如:①婉如..清揚。

(《詩·鄭風·野有蔓草》)(《毛传》:“婉如,婉然,美也。

”清揚:眉目之间,也指眉目清秀。

清,目;扬,眉。

《汉语史》代词的发展教案

《汉语史》代词的发展教案

《汉语史》代词的发展人称代词的发展发展概况(一)上古(商至两汉语)。

A.第一人称:甲骨文里有“我”、“余(予)”、“朕”三个;后有“吾”、“台”(音“怡”)等;B.第二人称:甲骨文“乃”、“汝(女)”两个;后有“若”、“而”、“戎”等;C.第三人称:“其”、“之”、“厥”等。

(二)中古(六朝至宋)。

A.第一人称。

(六朝后)“余”、“予”在口语里消失,新出现的有:1.(秦汉)“身”字,如,《尔雅·释诂》::“身,我也。

”2.(六朝)有“鄙”、“民”、“下官”;方言词有(北)“奴”(或作“驽”,宋后只作女人自称)字,(南)“侬”“阿”字。

如:①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

(李煜《菩萨蛮》)②阿.见子敬,尚使人不能已。

(《世说·赏誉》)B.第二人称。

上古的第二人称代词统一为“尔”、“汝”两个。

“尔”渐作“你”。

新出现的有:“卿”“官”“仁”“尊”等。

C.第三人称。

A.“其”的用法扩大;B.(六朝)新出现的有:渠、伊、己、子(佛经翻译中)、他(别人)。

这些人称代词应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纯然指人的人称代词,即第一、二人称;第二类是兼指事物的人称代词,即第三人称。

(三)近代(元明清)其发展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产生了新的复音代词,二是有些代词在形式上规范了。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我”仍是第一人称的基本形式。

约在宋代,北方口语里产生了“俺、俺们,咱(倃)、咱家、咱们,洒家”等第一人称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上古第二人称代词“尔”到中古时写作“你”,当时应用不广,一般仍用“汝”。

元明以后,“你”几乎成为唯一形式。

新出现“您”(“你们”的合音),可用于第二人称复数,相当于“你们”,也用于第二人称单数,相当于“你”。

第三人称代词近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最主要的是“他”,“伊”也用得较多。

“伊家”产生于宋代,元明曲中通用。

(以上内容的学习要求:了解概况。

)人称代词的发展(一)第一人称代词甲骨卜辞里有“我、朕、余”3个,后有“吾”、“台”(音“怡”)等;1.“朕”字在上古汉语里,“朕”可作主语、定语和宾语;例如:①《大丰簋》:“隹朕.又(有)慶。

第二章 数词和量词的产生及其发展[17页]

第二章 数词和量词的产生及其发展[17页]

第一节 数词的产生和发展
➢ 三、分数表示法
甲骨卜辞和西周金文中,很少出现分数的用法。分数的表达见于春秋战国 时期。
先秦时,分数的用法有多种表达形式,最主要的表达形式有以下四种:
✓ 第一种,“分母+分子”格式。这种表达形式是分数表示法中最早也是最简略的形式。 分母和分子直接组合,分母在前,分子在后。
时八月廿三日申时也,只活了一年 零两个月。(《金瓶梅》五十九回)
虽走了一个月零两日,日子有限, 怕爷心焦,可不赶着来了。(《红 楼梦》五十三回)
第二节 量词的产生和发展
本节参考刘世儒(1965)的成果。
量词是能够用在数词后面的粘着词。量词可以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两类, 名量词又可以分成个体量词、集合量词、度量词和准量词。
秦汉除有上面几种表达分数的主要形式以外,还存在有另外几种形式:如 果分母是“十”,则只出现分子;如果分子为“一”,则只出现分母。
第一节 数词的产生和发展
➢ 四、约数的表示法
甲骨卜辞中,尚无约数,先秦,才开始出现约数。在约数词的使用上,历 代各不相同,先秦用“数”、“余”,魏晋南北朝用“所”、“许”、“ 左右”,唐宋时期用“以来”、“来”,元代以后又增加了“多”、“把 ”、“来去”、“来往”、“上下”、“外”、“开外”等。
✓ 第二种,“分母+分+分子”格式。这种表达形式在先秦诸子文献中极为罕见,但在出土 文献中却极为多见。它最显著的特征,是在分母和分子之间加上一个“分”字。
✓ 第三种,“分母+之+分子”格式。这种表达形式是在分母和分子之间加上一个“之” 字。
✓ 第四种,“分母+分+之+分子”格式。这种表达式是在分母和分子之间用“分之”,此 形式一直沿用至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侯之命》)(赍:赏。)
%1囚蔡叔于郭鄰,以車七乘。(《尚书•蔡仲之命》)
• • •
%1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詩•魏風•伐檀》)
• • • •
%1子產以幄幕九張行。(《左传•昭公十三年》)
• • • •
%1負服矢五十个。(《荀子•議兵》)
• • • •
介绍:【王力认为,如果是度量衡单位就必须用第
一、物量词的发展
(一)表示物量的方式
在上古漢語里,表示人和事物數量,有三種方式:
詞。
甲骨文如:
%1人十()六人。(个)
%1羌百羌。(个)
%1羌十人乂五。
金文还保留这种用法,女口:
%1玉十玉。(块)
%1田十田。(丘)
%1孚人万三千八十一人,孚马□匹,孚车卅两,孚牛三百五
十五牛,羊卅八羊。
在上古有两种比较少见的方式:
中古名量词,沿用“丈、尺、寸、斤、两、斗、升”等,“仞、 寻、常、仞、咫、钧、铢”等亦存在,但已失去精确度量的作用;
“碗、庾、秉、区、钟”等很少应用。中古产生了大批名量词(70个以上):般(种、样)、包(成包东西)、柄(有把的)、部(书 籍、乐器)、处(处所)、串、丛、簇、搭(块状的)、道(文书、 某些条状东西)、滴、点、叠(有层次者)、通(汉代用于文书)、 段、堆、顿、朵、番(纸张、片状物)、方(医方、方形物)、幅、 竿、根、股、管、件、局、卷、窠(植物株数)、科(植物株数)、 截、茎、类、粒、缕、轮、面、门、曲、扇、团、首(诗文)、丸、 围、味、文(铜币)、样、员、缘(衣服)、盏、阵、纸、帙、种、 轴、株、炷、尊、等。
上古产生的i般量词"把、发、封、齐(J、家、间、具、被、皮、章”等中古己消失;“称、贯、领、緡、 区、乘、袭”等中古仍出现,但现代不用。
近代名量词。近代产生了大量的名量词,如“班(用于人)、 瓣、笔(用于字画或账目)、彪、餐、筹(指人,如'六筹好汉')、 刀(百张纸)、袋、等(相当'类’)、顶、垛、干(相当'伙、帮’)、 杆、扛、挂、脚、连、溜、缁、陌、派、批、起、任、抬、套、 替(批)、停(批、分)、碗、星、牙(缁)、眼、圆、注、箸(用于熟 食)、桩、宗”等;
“蹄、足、头”(牛羊)、“条、枝”(长东西)、枚(一般物体)隻、 張等。
%1集体量词:朋、丙,周秦产生的有“秉(禾把)、称(成套 服装)、广(战车三十辆)、“户、家、室”(用于人)、珏(两玉)、 两(屡)、旅(军队)、耦(两人)、乘(四马)、束(成捆的东西)、 双、驷、肆(用于钟磬)、“伍、行”(军队编制)等。
王力先生认为:“枚”字和“箇”(个、個)字是意義非常廣 泛的量詞。
在古代,'‘个”(介)、箇字泛指人、物。
%1负服矢五十个。(《荀子•議兵》)(服:通“簸”,箭袋。)
(背着盛五十支箭的箭囊。)
%1鹿皮四个。(國語.齊語)(韋昭注:个,枚也。)
扌晋三而挟一个。(《仪礼•乡射礼》)
%1勾践请盟:一介嫡女,执箕帚以咳姓于王宫。(《国语•吴 语》)(韦昭注:介,一人。”)
4
“頭”字一般指獸類。
%1獲畜產五萬餘頭。(《漢書•昭帝纪》)
%1責單于馬萬匹,牛三萬頭,羊十萬頭。(《漢書•王莽傳》)
• •
後來鳥類、蟲類也可以稱“頭”。
%1率民養一豬,雌鸡四頭,以供祭祀。(《齊民要術》)
%1昌樂村獲白鳩一頭。(《南齊書•祥瑞志》)
%1口中饭盡成大蜂數百頭。(《神仙傳》)
%1夢見青蝇數百頭來在鼻上。(《魏志•管辂傳》)
2
%1越翼口戊午,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書•召
誥》)
%1齊為衛政,伐晉冠氏,丧車五白。(《左傅•哀公十五年》)
• • •
%1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禮記•明堂位》)
• • • • •
3“名词+数词+量词”。例如:
%1用费爾粗皀一百,彤弓一,彤矢百。盧矢百,馬四匹。(《書•文
• • • • • •
从量词与其他词配合的情况来说,量词可分为两类:
(一)表示人和事物單位的物量词。
度量衡单位:
%1长度单位:尺、寸、丈还有“步(六尺)、武(半步)、
(五尺)、寻(八尺)、常(两寻)、仞(七尺或八尺)、里(三百
步,一说三白六十步)、舍(三十里)”等;
%1容量单位:勺、合(g。,十勺)、升(十合)、斗、豆(四 升)、釜(六斗四升)、斛(十斗)、区(OU,一斗六升)、庾(十 六斗)、钟(十釜)”等;
物。例如:
例如:
%1留昆归玉百枚。(《穆天子传》卷五十一)
%1枪二十枚。(《墨子•备城门》)
%1石重千钧以上者五百枚。(《墨子•备城门》)
%1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二十乘者十枚。(《史记•货殖
传》)
%1又能吞刀剑数千枚。(《神仙傅•孫博》)
后代一般仍指无生之物为常,但是,有時候也可指稱動物。
例如:
(榮,音xiii,同“操”,赤黑漆;以漆漆物。)
此外还有頭、隻、顆、塊、株、枝、根、条、片、朵、把、 粒、架、面、锭等。
下面把把常见的量词分别说明如下:
1、“枚”字。
王力说:“枚”字的本義是樹幹,引申為單位詞,樹一棵為一
“枚”。《史記.貸殖傳》正義引釋名:“竹曰个,木曰枚。”但是, 在現存的古書中,没有樹…棵為一枚的例子;“枚”字已經發展為 意義非常廣泛的單位詞。在起初的時候,“枚”字似乎只指無生之
6、匹
“匹”字一般用來指馬。
%1馬四匹。(《書•文侯之命》)
%1桓公繫馬三白匹。(《管子•小匡》)
汉代后也指布帛长度。(《说文》:“匹,四丈也。”)
%1资市雇赢匹幅全。《急就篇》颜师古注:“四丈門匹。”
%1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汉书•食货志》)

7.張
“張”的本義是開弓,引申為弓的單位詞。
%1太守赐良蝮魚百枚。(東觀漢記)・
%1得魚长一尺者一萬五千枚。(《齊民要術》)
%1隻,鳥一枚也。(《说文解字》)
(只是不能指稱人類。)
宋元以后,“枚”的应用范围大大缩小,代之而起的有“件”
(木器)、“颗”(珠)、“把”(刀)、“隻”(鸟)、“条”(鱼)、“头”
(象)、面(镜)、树(株)、块(砖石)等,只钉子之类还用“枚”, 他者大都不用了。
%1養弟子以萬铺。(孟子•公孫丑下)
• •
%1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漢書•白官公卿表
• • •
上》)(秩:次序;俸禄。)
(-)
先秦时代,出现了许多度量衡方面的量词,如丈、尺、寸、 升、斗、石、斤、钧、镒等,但是表示天然单位的词还是少见, 只有匹、乘、两、张、个等。可以说,表示天然单位的词在先秦 已萌芽,发达在汉以后。
近代动量词。此前的动量词如“遍、场、次、度、顿、番、
冋、通、下、遭、阵、转”等继续使用,产生了一些新的动量词, 有“会、趟(荡)、直”等。
近代汉语量词记法特征发生变化:一是量词复音化,如加词 尾“子、儿、个、家(价)”构成复音量词;二是量词重叠日益丰 富,如“家家、顿顿”,有“AA”、“一AA”、“一A_A”、“AABB”四种方式。
• • •
不能得尺布,藉而以为得尺布,其不能暖天下之寒者,既可睹矣。
• • • •
③《国语•越语上》:“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
• • • • • •
i豚。”并说“例子较少,但这种结构形式,汉以后已接近现代汉
语。”)(藉而:即使,就算。表假设。)
补:①卫敢使屠伯馈叔向羹与一箧锦。(《左传•昭公13年》)
5、口
“口"字最初用作人的量詞。
《孟子•梁惠王上》:“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那個“口”
• •
字是一般名詞,不是量詞,但是量詞“口”字都是從這裏轉變來 的。到了漢代,“口”字就用作量詞了。例如:
%1募民徙朔方十萬口。(漢書.武帝纪)
%1關東流民二十萬口。(同上,萬石君傳)
南北朝以後,“口”字還可以用于家畜,特别是用來指羊。例
汉代有许多新兴的量词,例如:
%1关东流民二百萬口。(漢書。萬石君傳)
%1迺赐叔孫通帛二十匹。(《史記•叔孫通列傳》(与马匹之 匹”不同。)
%1馬、牛、羊、驢、橐駝七十餘萬頭。(《漢書•西域烏孫傳》)
%1旃席千具。(史記•貸殖傳)
%1離宫别館,三十六所。(班固《西都賦》)
%1木器榮者千枚。(史记•货殖列传)
(二)表示动作行為單位的动量词。
动量词,要比物量词晚得多。产生于汉代的有“遍、出、过、 通、下”等,广泛应用在魏晋以后。“场”(唐代)、次(南北朝)、 “回(魏晋)、度(次)、顿、番(六朝。回)、过(次)、匝、通 (汉代。遍)、下(汉代)、遭(唐代。次)、周(唐代。回)、转 (产生于晋代。多次)等。
%1须纸四万五十四张。(甄鸞笑道论)
8、条
“條”的本義是樹枝,引申為單位詞,指稱長條狀的東西。
洪诚认为
%1條屬者,以一条绳為缨,而乂属于武也。(《礼記•雜記上》
“喪冠條屬”鄭注。)(“武,冠带。”)
%1寵有强弩數千張。(後漢書.明帝八王傳)
• • •
%1獻其國弓三十張。(三國志。魏志。陳留王傳)
但是,
%1“子產以幄幕九張行。”(《左傳昭公十三年》)
%1奉教,垂赍紫貓馬並銀釘乘具紫油織(傘)一張。(庾信《謝
趙王赍馬並啟》)
%1宠有强弩数千张。(《后汉书•明帝八王传》)
%1净明居士经三卷,荣启先生琴一张。(白居易诗)
《汉语史》量词的发展
漢語的量词起源很早。在殷墟卜辭中,我們能看見的單位詞 就有“丙”(“馬五十丙”)、“朋”(“貝十朋”)、“奇”(“性chang H冑y6u”)、“升”(“皀二升”)。但是,這些單位詞只限 于度量衡單位(升)、容量單位(百)和集體單位朋、丙(十貝為朋, 若干馬為丙),還没有天然單位如“匹”、“張”等。周秦以来度量 衡单位产生了20多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