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思想史第六章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思想
宋元时期的教育思想与制度演变
宋元时期的教育思想与制度演变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它的时期大致为960年至1368年左右。
在这个时期内,中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演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介绍宋元时期的教育思想和制度的主要演变。
宋代教育思想宋代初期的教育思想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主,以孔子、程颐、朱熹等人为代表,强调文章立身、修身齐家,强调实用性和生活性。
宋代中期的教育思想则更加注重实用,注重实践和考试,特别是科举制度的实施就反映了这一点。
尽管崇尚实用,但是宋代中期的教育思想还是继承了孔家的传统,注重德育、知识和文化素质的培养。
宋代末期的教育思想则代表了儒家思想的全面崩解。
在这个时期,很多思想家开始批判儒家经典,认为它们和社会生活脱节、追求虚无和抽象性。
在这个时期,佛教、道教、研究古籍和文学艺术等思想成为新的价值观,在教育领域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和转变。
元代教育思想元代的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继承了宋代中期的实用主义,注重实践和考试,不过同样也关注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的培养。
元代还推出了“永乐大典”,这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智库和思想库之一,这标志着元代的教育思想已经发生了一次大的变化和转变。
永乐大典强调文化知识的积累和传承。
元代教育制度元代的教育制度同样是继承了宋代的制度和政策,不过其中更加注重对文化知识的系统化和传承。
元代官方维护了学术的权威性,大量派遣官员到京城学习,统一了学术制度和观念。
元代还创造了官学制度,培养和选拔人才,不过这个制度在元代末期已经出现了萎缩和腐败的迹象。
元代的最大特点是推行科举制度,这打破了旧的阶级固化,促进了新的知识分子和权贵的形成。
科举制度注重文化素质和政治忠诚,广泛选拔和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宋元时期教育思想和制度的演变和转变,虽然不同时期和不同朝代之间略有不同,但在整个宋元时期内,中国的教育思想和制度体系的形成和成熟,奠定了今天国家教育的规模和基础。
元明清三代的教育思想和制度建设
元明清三代的教育思想和制度建设中国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而教育制度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
在元明清三代,教育的思想和制度建设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作用。
元代教育思想元代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时期,因此在教育思想上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影响。
元朝时期,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为“皇权教育”和“士人文化传统”的共存。
“皇权教育”是指在元代,皇帝对教育的控制力很强,大部分教育活动都是由皇室掌控的。
而“士人文化传统”则是指元代时期,尽管皇权教育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大批士人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文化传统,积极推广儒学,并进行教育研究和创新,使得儒学在元朝时期得到巩固并发扬光大。
元代教育制度建设在元代,主要有三种教育机构,分别是皇家宫廷学校、州县学和私塾。
其中,皇家宫廷学校主要面向皇室子弟和部分官僚阶层,是皇权教育的重要场所。
州县学主要面向一般学生,主要传授儒学知识。
私塾则由有名望的儒生设立,主要面向富家子弟,这也是元代儒学得以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
明代教育思想明代时期,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为儒学和理学并存的状态。
儒学是传统教育体系的核心,具有宗教意义和社会意义。
儒家教育重视人的道德品质和修养,以培养人的德行为主要目的。
与此同时,理学家则强调理性探索和推理思考,强调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明代教育制度建设明代的教育制度比以往有了更重大的发展和改革。
明中叶开始实行科举制度,科举考试成为官员选拔的唯一途径。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以科举为核心的教育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的性质和方向。
此外,在明代,大量的民间教育机构得以发展。
由于科举制度较为严苛,很多人不能进入科举的考场,因此他们就将目光投向了民间教育机构。
这些机构在传授儒学知识的同时,也较为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如算术、书法、绘画等。
清代教育思想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之一,教育思想也受到了封建思想的影响。
清朝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为“儒学压制”和“实用主义兴起”的共同存在。
“儒学压制”是指在清朝时期,由于时代变革和新兴思想的出现,儒学开始呈现衰落的趋势。
第八讲 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思想
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一)
小学: 1、任务:培养“圣贤坯璞” 2、内容:教事 “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 数之文”和“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3、方法:早施教 形象生动 重行为习惯培养
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二)
大学: 任务;“加光饰” 内容:教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方法:自学 学术交流
颜元教育思想
实学教育目标-实德实才之士 实学教育内容-“真学”、“实学” 实学教育方法-“习行教学法”
思考题
1、朱子读书法的基本内容: 、朱子读书法的基本内容: 2.朱熹论小学与大学 .朱熹论小学与大学. 3.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 4.颜元实学教育思想 颜元实学教育思想
第八章
朱熹教育思想 王守仁教育思想 颜元教育思想
朱熹教育思想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 一后改为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 江西婺源县)人,南宋时期著名的客观 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朱熹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二元本体论 (1)宇宙的本体是太极,是理,是万物赖以存在的最 高原理。宇宙的现象是阴阳,是气,理气本无先后可言, 但如果推其所以来,则先有理。 (2) 性即理,宇宙的理性在心唤作性,就是“仁、义、 礼、智” 。 (3)人类万物都是由于理气的结合而产生,所以有 “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命之性”同是善的, 而“气质之性”有清浊偏全不同。 教育的作用在于“明明德”
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三)
意义: 朱熹将学校教育划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 相对独立的阶段,确立了两者在任务、内容 和方法上的侧重点,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基础 与深化的内在联系 。反映了教育本身的发 展规律。 对小学的论述对南宋以后小学教育的发 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元明清的儒学文化和哲学思想
宋元明清的儒学文化和哲学思想随着中国历史的流转,儒学思想在中国成为了主导文化,影响着中华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社会、文化生活。
其中,宋元明清时期的儒学文化和哲学思想最为丰富、深刻,被誉为“全盛时期”。
本文将探讨宋元明清的儒学文化和哲学思想。
一、儒学文化1.宋代儒学宋代的儒学文化是中国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分支。
当时儒学的中心是程颢和程颐,他们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主张以真实的事物为研究的基础,培养自己的思想觉悟和修养,使自己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此外,朱熹也是宋代儒学文化的代表人物。
他的儒家学说强调理性修为,认为人的智性是可以通过学习和修炼来得到提升的,主张把“格物致知”与“致良知”结合起来,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
朱熹的学说对后世的儒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元代儒学元代从世袭制到科举制的转变,对儒学的影响很大。
元代的儒学文化注重实用性,在哲学方面着重于研究人类本性,同时强调制度的重要性。
其中,王阳明是元代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知行合一”思想,强调知识与行为、意识与实践的统一。
3.明清儒学明清时期的儒学文化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一次大变革。
其中,张载和朱熹的思想分别代表了明清两代的儒家文化。
张载是明代的思想家和学者,他提出“理气分别说”,认为“气”是事物本质的根源,理是气的规律和秩序,理和气的分别是思想上最重要的观念之一。
朱熹的思想传承了宋代的儒家文化,其学说基于“诚”和“中”,认为“中”是宇宙万物的大和谐,只有遵循“中庸之道”,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
在明清时期,另一个重要的儒家思想是“阳明学派”,由王阳明所创立。
他认为人类的心是至高无上的,而学问的根本在于探寻人类的本性,从而实现“知行合一”。
二、哲学思想1.宋代哲学思想宋代哲学思想的代表作品是《资治通鉴》,作者是司马光。
这本巨著以中国历史为主线,主张以史为鉴,推崇“史则明道”。
此外,释道一派的哲学思想也开始活跃起来。
佛教思想在宋代达到了巅峰,禅宗和华严宗影响深远,其中大慧宗杲的禅宗思想尤为重要。
(完整版)第六章宋元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二、北宋的“三次兴学”
❖ 熙宁、元丰兴学和王安石教育改革
熙宁、元丰变法内容: 设置专门学校
熙宁五年(1072年),复置武学。熙宁六年(1073年)设置律学。此外 ,还设置了医学,分为方脉科、针科、疡科,设教授一员,学生300人。 改革科举制度
为改革科举考试旧弊,熙宁四年拟就新办法规定废除明经科,增加 进士科名额。进士科考试废除诗赋、帖经、墨义而试“本经”(任选诗 、书、易、周礼、礼记中一种)、兼经(论语、孟子)及策论。
一、宋代“重文”的文教政策
❖ 尊孔崇儒
宋朝建国后,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割据,重用儒臣。 太宗时期任用大批文人执政。他说“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 致治。” 1008年宋真宗祭泰山,亲到曲阜孔庙行礼,加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 ”,并自撰《文宣王赞》,称颂孔子“人伦之表”,孔学“帝道之纲” 。又著《崇儒术论》,校正编注十三经,赐给州县学校。 宋仁宗时大力倡行教育,培养选拔通晓经术的官司吏。下诏州县皆立 学校。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三、宋代的教育制度
❖ 地方官学
宋代地方官学较汉唐以来地方儒学别无二致,但在管理方面稍有改进: 设置主管地方教育的行政长官。
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置各路提举学事司,掌一路州县学校,每年前 往各州县巡视一次,考察教师之优劣及学生的勤惰。 实行“三舍法”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二、北宋的“三次兴学”
❖ 崇宁兴学
崇宁元年(1102年),蔡京提出“以学校为今日之先务”,在徽宗 的支持下,兴学活动遂多方位开展起来。 创立多种专门学校
除原有太学外增添培养皇室宗亲的宗学、培养天文历法人才的天文 学、医学、武学、算学、律学、书学、画学等。 全面实施“三舍法”,停止科举,通过学校取士
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思想
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思想第八章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思想朱熹(1130一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
祖籍江西婺源,生于福建尤溪县。
18岁中举,19岁登进士第。
曾先后在京作官五年,当过泉州月安县主薄。
大部分时间从事私人讲学及著述活动。
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40余年,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他的理学思想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占据统治地位。
他在知南康军时,重修白鹿洞书院,制定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
朱熹很重视整理编著教材,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四书集注》。
《朱子语类》140卷是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考察学术的记录。
一、关于教育目的、作用的主张’朱熹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为基础,理学教育思想在其关于教育作用和目的的主张上体现的尤为充分。
朱熹承袭儒家学者的一贯主张,认为教育目的、作用就在于“明人伦”,具体地说“存天理,灭人欲。
”二、“小学”与“大学”的教学内容朱熹把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
8—15岁是小学阶段,即须从事洒扫应对进退开始,把伦常礼教教给儿童,教他们练书、礼乐之文,使儿童在日常生活上,具体行事上熟悉伦理纲常,达到存养礼教,根基已深的程度。
“大学”阶段,是15岁以后“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已、治人之道。
”就是要在小学“学其事”的基础上“明其理”,按照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步骤,使其“明明德”;最后达到“止于至善”的目的。
三、教学的原则与方法朱熹教育活动中,非常重视讲求教学方法。
认为“道有定体,教有成法”,要采取“非难非易”的适当方法,引导学生有所得。
他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居敬穷理。
这是教育的原则和总纲;2、学思力行;3、因材施教;4、循序渐进。
朱子读书法朱熹强调读书穷理,因此关于怎样读书出曾提出过重要的原则和方法。
他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
宋元明清思想
南宋:朱熹(集大成者)(1)世界观:理之源在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2)方法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3)代表作:《四书章句集注》陆九渊思想主张:①“心即理也”②“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心是万物本原。
③反省内心可得到天理王阳明思想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宋明理学的影响消极——三纲五常维系专制,压制扼杀自然欲求。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凸显人性庄严。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相同点:1)学派: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都是儒家的发展;2)内容(主张):都继承了孔孟的“仁‘”礼“思想,都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3)实质:都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
4)影响:都压制、人们的欲求,有助于专制统治;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不同点:1)对”理’的认识:程朱理学认为,理存在于客观事物中,理是外在的;心学认为,理在心内,“心即理”2)哲学范畴:前者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后者属于主观唯心;3)认识“理”的方法:前者格物致知(探究世间万物去领悟天理);后者主张“发明本心”(致良知:通过内省、自制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理学与苏格拉底的观点相似---“美德即知识”心学与苏格拉底的观点相似—“认识你自己”可取的一面: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明清儒学发展背景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中国教育史:第六章 宋元时期的教育
迷。 2 朝廷崇尚儒术,鼓励民间办学。 3 印刷术的应用。
三 北宋著名的书院 1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 ,朝廷赐监本。 2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岳麓山 ,赐匾额、赐书。 3 石鼓书院:湖南衡阳北石鼓山,赐匾额学田。 4 应天府书院:河南商丘、赐匾额。 5 嵩阳书院:河南登封县太室山(嵩山)南麓,
第三节 朱熹的教育思想
一理学的形成与 对教育作用论述 1 理学的形成 周敦颐——程颐程颢——朱熹 考据——注疏——义理 “天有春夏秋冬,地有金木水火,人有仁义礼智” 2 教育的作用:“存天理,灭人欲”. “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
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非礼 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
(二)熙宁兴学 (王安石)
1 改革太学 ,实施三舍法 (外、内、上舍)。
2 整顿地方学校。学官任免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全权负
责管理当地教育 ;朝廷还为地方学校拨充学田 。
3 颁布《三经新义》。 4 恢复和创设武学、律学和医学,以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
人才。
5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诗赋、贴经墨义 (三) 崇宁兴学 (蔡京 )
第六章 宋元时期的教育
一。 北宋的“三次兴学”
(一) 庆历兴学(范仲淹)
1 令州县设立地方学校。规定士须在学校习业300日, 方许应举 。
2 改革科举考试。罢贴经墨义,重策论。
3 改革太学。推行苏湖教法。
苏湖教法: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两地州学 讲学
期间推行的一种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在在指导思想上反对 当时盛行的重视诗赋声律的学风,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主 张“明体达用”。在实施模式上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 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主要学习六经经义,属于“明体”之 学;治事斋分为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属于“达用” 之学,学生可以主治一科,兼学其他科。胡瑗的苏湖教法, 创立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 是最早的。
宋元教育
但“实学”一词的含义却相当广泛,其所指涉的对象也不尽 相同,宋代学者心目中的“实学”与明清时学者心目中的 “实学”内涵不尽相同,宋代学者中又有理学阵营与浙东学 派之分,而明清学者所倡言的实学,更是五花八门,如有学 者就将之归纳为“实体实学、经世实学、质测实学、考据实 学和启蒙实学”等五类。 不过,在笔者看来, “实学”之 名的成立,乃是儒家学者对儒学自身反思的结果,因此,从 学术史的角度来说,所谓的“实学”,只能是作为儒学之一 种的“实学”,如此则诸如涉及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一些学问 或西学东渐后传入的西学等内容当不属于所们所讨论的范围 之中。
第四,印刷术的应用,使书籍的制作与手写 本相比,变得极为便利,是促成宋代书院兴 旺发展的重要基础。书籍不再是珍藏品而是 公众都可以拥有的,才有可能使书院拥有丰 富的藏书, 并真正成为面向社会的教学研究 场所。
二、宋初的著名书院 ---教材1பைடு நூலகம்4--185
三、南宋书院的复兴 北宋中期以后,随着三次大规模的兴学,州县官学 日益普及,逐步取代了书院的地位。 到了南宋,由 于朝廷的大力提倡和理学家讲学活动的广泛开展, 书院又进入复兴的阶段 。 南宋书院在各方面都比 北宋有长足的进步。书院的数量和分布的区域大幅 度扩大;大量的宋初著名书院都得到了恢复和重建; 书院内部的设施和功能更加完善;书院的规章制度 也更加完备。
朱熹在《衡州石鼓书院记》 一文中谈到宋代 书院兴盛的原因,指出由于唐末五代官学衰 落,学校不修,学者求学而又没有适当的求 学之所,因而选择了创建书院精舍这种教学 形式,来满足世人读书求学的需要:“余惟 前代庠序之教不修,士病无所于学,往往择 胜地而立精舍,以为群居讲习之所,而为政 者或就而褒表之,若此山,若白鹿洞之类是 也。” 从上可见,造成北宋书院兴盛的原因 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 点:
考研教育综合333—中国教育史—基础必修4
第六章 明末清初的教育思想
考点三 颜元的教育思想★★★★★ (五) “习行”的教学方法
西周时期 春秋战国
两汉
魏晋南北
隋唐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前期
文教政策 教育管理
学在官府 六艺为主
百家争鸣
推明孔氏, 抑黜百家
中 央 官 学
国学(大学、 小学)
稷下学宫
(官家操办、
私家主持)
太学、鸿都 门学、宫邸 学
育 士 制 度
地 方 乡学(小学) 官 学
——
郡国学
——
西晋的国子学; 南朝宋的四馆和 总明观;北魏的 官学
——
重振儒学、 兼容佛道
兴文教、抑武事
遵用汉法
六学一馆; 其他专科学 校
官学体系(略) ; 官学改革:三次兴 学;“苏湖教法”; “三舍法”;“积 分法”
C.辟雍、 泮宫
D.辟雍、 泽宫
2.西周学校以“六艺”为课程 ,根据程度分别安排在小学或大学学习 ,其中 ,被称为“小艺” ,安排在小学学习的是 ()
A.诗书
B.礼乐
C.射御
D.书数
3. “六艺”是西周的教育内容 ,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下列关于“六艺”教育的陈述中 ,正确的是( ) A.乡学和国学对“六艺”教育的要求在层次上有所不同 B.射御教育是“六艺”教育的中心
D.“ 自行束脩以上 ,吾未尝无诲焉”
6.《学记》所阐述的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早在孟轲就已提出 ,他将其表述为( )
A.“不陵节而施” B.“学不躐等”
C.“当其可”
D乎心 ,布乎四体 ,形乎动静。”这一关于学习过程的论述出自( )
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思想
第八章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思想朱熹(1130一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
祖籍江西婺源,生于福建尤溪县。
18岁中举,19岁登进士第。
曾先后在京作官五年,当过泉州月安县主薄。
大部分时间从事私人讲学及著述活动。
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40余年,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他的理学思想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占据统治地位。
他在知南康军时,重修白鹿洞书院,制定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
朱熹很重视整理编著教材,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四书集注》。
《朱子语类》140卷是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考察学术的记录。
一、关于教育目的、作用的主张’朱熹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为基础,理学教育思想在其关于教育作用和目的的主张上体现的尤为充分。
朱熹承袭儒家学者的一贯主张,认为教育目的、作用就在于“明人伦”,具体地说“存天理,灭人欲。
”二、“小学”与“大学”的教学内容朱熹把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
8—15岁是小学阶段,即须从事洒扫应对进退开始,把伦常礼教教给儿童,教他们练书、礼乐之文,使儿童在日常生活上,具体行事上熟悉伦理纲常,达到存养礼教,根基已深的程度。
“大学”阶段,是15岁以后“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已、治人之道。
”就是要在小学“学其事”的基础上“明其理”,按照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步骤,使其“明明德”;最后达到“止于至善”的目的。
三、教学的原则与方法朱熹教育活动中,非常重视讲求教学方法。
认为“道有定体,教有成法”,要采取“非难非易”的适当方法,引导学生有所得。
他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居敬穷理。
这是教育的原则和总纲;2、学思力行;3、因材施教;4、循序渐进。
朱子读书法朱熹强调读书穷理,因此关于怎样读书出曾提出过重要的原则和方法。
他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
”他的学生弟子汇集他的训导加以概括,归纳为“朱子读书法。
宋代时期的教育思想总结
宋代时期的教育思想总结宋代时期的教育思想总结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宋朝统治者对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宋代教育思想的总体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注重实用性和道德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首先,宋代教育强调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儒家思想在宋代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深入发展。
宋代兴起了程朱理学,将儒家思想与道德伦理相结合,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全面教育目标。
通过儒家经典的学习和解读,培养出品德高尚、智慧丰富的复合型人才。
同时,宋朝也重视经义学的发展,弘扬儒家经典的教育思想,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
其次,宋代教育注重实用性。
在宋代社会的背景下,科举制度成为教育的中心,文、武科举制度被大力推行,这对于培养政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宋朝实行科举制度使得士人有了通过考试获取功名的机会,制度为社会的稳定和文治主导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同时,这也是如此时期的教育理念普遍以考试取功名为最高目标的原因。
此外,宋代教育强调道德教育。
宋朝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将修身养性视为教育的核心。
在宋代,注重培养孝道、礼仪、忠诚、诚信等德行。
弘扬儒家经典教育,使人们自觉遵守礼仪,崇尚道德,推崇正直和诚实。
宋代教育致力于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将道德教育视为实现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手段。
最后,宋代教育注重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宋朝注重人的自我价值和全面发展。
在教育中,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注重培养品德、智慧和技能等多方面能力。
宋代的识字普及程度迅速发展,社会开始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此时徐霞客等人的文化兴趣和成就,也确立了个性兴趣特长教育的地位,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宋代教育思想注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重视实用性和道德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这种教育思想对于后世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教育史 第6章 早期启蒙教育思想考研笔记-精品
第六章早期启蒙教育思想一,倡导新的教育主张 第六章早期启蒙教育思想二颜元(清)学校改革思想第一节倡导新的教育主张(从未考过,m 厘点,了解) 可能的出题方式1:名词解释:公用E 是于学校 方式2:简述黄宗羲关于学校职能的思想。
答:黄宗羲是我国明末清初具有民主教育色彩的教育家,他认为学校不仅具有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气的职 能,而且还应该议论国家政事。
"公桌E 是于学校"是他对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独特贡献。
这一思想,集中 反映在《明夷待访录.学校篇》中。
-“公惠E 是于学 校〃与学校的作用 Q)〃公思*是于学校〃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学校中,大家共同议论国家的政事之是m 晰准,学校议政,可以使其上至朝廷命官、下至里巷平民,逐渐 养成普遍议政的风气,而不是以天子的是非为标准。
"公京E 是于学校"思想的基本精神,在于反对封建君 主专制,改变国家政事是非由天子一人决断的专制局面。
(以前真题从未考过,了 解) 基于上述思想,黄宗羲主张把寺观庵堂改为书院和小学,实现全国城乡人人都能接受教育、人人尽其才的理 想。
他还强调学校必须将讲学和议政紧密结合,学校集讲学和议政于一身,既是培养人才、传递学术文化的 机构,又是监督政府议论政事利期场所。
绅韭是玲校二的思想的基本精神二这一思想在于反7寸封建君主专制,改变国家政事是非由天子一人决断的专制局面。
这是中国古代关于学校职 能理论的创新,以及要求国家决策民主化的强烈愿望,闪烁着民主思想,因为这种学校与近代资本主义制度 下的议会相近,所以,这种思想也是近代议会思想的萌芽。
黄宗羲的上述思想,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 建君主专制、反7寸封建教育起到了启蒙作用。
二.〃日生日成”的 人性与教育 可能出题方式:简述王夫之的人性论与教育作用。
答:王夫之认为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过程之中的,从而提出了人性"日生日成"的 著名论断。
最新《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六章宋元时期的教育教案教学笔记资料
(2)东西全
5、就业机会和问题分析课后记
据调查,大学生对此类消费的态度是:手工艺制品消费比“负债”消费更得人心。
4、宏观营销环境分析
2003年,上海市总人口达到1464万人,上海是全国第一个出现人口负增长的地区。
推荐阅读书目
《中国教育史研究·宋元分卷》
王炳照 等主编
第四节辽金的教育精品文档精品文档一辽国的教育制度二金国的教育制度第五节元代的教育一元代遵用汉法的文教政策二元代的学校制度三元代的科举制度第六节朱熹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在知南康军时重修白鹿洞书院制定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
课程教案设计首页
上课时间:年月日上课地点:
本次课标题:第六章宋元时期的教育
知
Beadwrks公司还组织各国的“芝自制饰品店”定期进行作品交流,体现东方女性聪慧的作品曾在其他国家大受欢迎;同样,自各国作品也曾无数次启发过中国姑娘们的灵感,这里更是创作的源泉。(二)学思力行
二、资料网址:(三)因材施教
(四)循序渐进
五、朱子读书法(名词)
“碧芝”隶属于加拿大的beadworks公司。这家公司原先从事首饰加工业,自助首饰的风行也自西方,随着人工饰品的欣欣向荣,自制饰品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认同。1996年'碧芝自制饰品店'在迪美购物中心开张,这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四八达,由于是市中心,汇集了来自各地的游客和时尚人群,不用担心客流量问题。迪美有300多家商铺,不包括柜台,现在这个商铺的位置还是比较合适的,位于中心地带,左边出口的自动扶梯直接通向地面,从正对着的旋转式楼拾阶而上就是人民广场中央,周边4、5条地下通道都交汇于此,从自家店铺门口经过的90%的顾客会因为好奇而进看一下。朱子读书法六条,这六条是:(1)循序渐进,(2)熟读精思,(3)虚心涵泳,(4)切已体察,(5)著紧用力,(6)居敬持志。
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
• 2、教学制度——分堂法、监生历事制度
• 分堂法是按学生的学习程度分设六堂三级: • 正义、崇志、广业三堂为初级,通四书而未通五经的在这 三堂学习; • 修道、诚心二堂为中级,在初级读书一年半以上,如果文 理通畅的升入; • 率性堂为高级,在中级学习一年半以上,如果经史兼通, 文理俱优者升入。 • 监生历事制度,始于洪武五年(1373年)。据《明会典》 载,令监生分拨于在京各衙门,历练事务三个月,考核引 奏。
二、宋代的教育制度
宋代官学制度的特点
• 1、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备。 • 不仅在中央设立国子监管理中央官学,而且在诸路设置提 举学事司。从此,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了专门的教育行政 管理机构。 • 2、官学类型多样化。 • 3、中央官学的等级限制放宽,书学甚至取消了限制。 • 4、学田制度的确立。 • 宋朝地方学校一般均有学田,作为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 这一制度被长期沿用。
二、私塾的种类
• 义塾(义学):私塾中规模较大的学校, 由官绅或富家捐资开办,免费为本族的穷 苦子弟进行初级教育。 • 专馆:由一家或数家、一村或几个村子单 独或联合设立的一种私塾,延师设塾,经 费分摊。 • 散馆:是生员(秀才)等人在家庭中单独 设塾,招收附近人家子弟就读,收取学费 维持生计,主要进行初级的启蒙教育。
是形而下之器。理是生出万物的原理,而气是率理而铸型的质料。
是吾心无所不知。格物是零细说,致知是全体说。‛ (《朱子语类》
卷十五)还说:“自家虽有这道理,须是经历过1、关于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在于“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
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教条》
朱熹制订《白鹿洞教条》
朱子教规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 教之目。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学之序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修身之要。
中外教育史
中外教育史上卷中国教育史第⼀章夏、商、⻄周时期的教育1.⻄周的教育⾏政体制——“学在官府”“学在官府”具有两个典型特征:第⼀,政教合⼀;第⼆,官师合⼀。
2.⻄周的教育内容——六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礼乐射御为“⼤艺”,属于⼤学课程,书数为“⼩艺”,属于⼩学课程。
3.周宣王时太史籀做作的《史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记载最早的⼉童识字课本。
第⼆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1.孔⼦的教育思想论教育对象与教育⽬的教育对象——“有教⽆类”孔⼦主张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旧习,扩⼤教育对象的范围。
“有教⽆类”是孔⼦创办私学的⼀条基本原则。
⼀,种族,即招收学⽣时不分⺠族、国别。
⼆,类别,即招收学⽣时不问等级出⽣、不分贫富贵贱。
三,定规,即招收学⽣时灵活机动、不循成规。
对年龄没有限制,对智⼒性情没有限制,对学习态度也没有限制。
2.教育⽬的——“学⽽优则仕”教学⽅法:因材施教⾸先要求教师承认学⽣之间存在个别差异,并充分了解学⽣对个性特征和才能志趣。
p23句⼦例⼦3.《⼤学》中的教育思想(1)三纲领“⼤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在⽌于⾄善。
”这是对于⼤学教育⽬的的纲领性概括。
明明德,就是使天⽣的善性——“明德”得到明复和发扬。
亲⺠,即新⺠,就是推⼰及⼈,把个⼈⾃身的善转化为他⼈乃⾄全体⺠众的善。
⽌于⾄善,就是要以达到⾄善的境界为最终⽬标。
(2)⼋条⽬⼋个教育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修身、⻬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是⼤学教育的初始阶段,其任务在于学习儒家德⾏艺能等⽅⾯的知识。
诚意、正⼼、修身,属于意志和情感⽅⾯的综合修养阶段。
诚意指意念和动机的纯正;正⼼指摆脱情绪的影响,保持认识的中正和信念的坚定;修身,指超越个⼈的⾃省和⾃律,在与他⼈的相互关系中再认识和提⾼⾃我。
⻬家治国平天下,是⼤学教育的实践⽬标。
⻬家,成为家族的楷模;治国是⻬家的扩⼤和深化,平天下是治国的扩⼤和深化。
4.《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篇专⻔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PPT66页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教育学 宋元明清
宋朝范仲淹范仲淹明确提出“重名器”(慎选举、敦教育),把当时科举以考试取人、而不在考试之先育人,比之为“不务耕而求获”,主张“劝学育才”,恢复制举并使之与教育相衔接。
庆历年间主政时,范仲淹再次提出“复古兴学校,取士本行实”。
师资选材上,范仲淹提倡明师执教、经实并重。
范仲淹注重对教师的培养和选拔,把“师道”确立为教育的重心。
教学内容上,以儒家经典培养能通达“六经”、悉经邦治国之术的人才;同时注意兼授诸算学、医药、军事等基本技能,培养具有专门知识、技能的实用人才王安石改革措施:整顿和发展州县学校,严选教导之官;增办武学、律学、医学等专门学校,培养各种专门人才。
认为学校教育是实现政治教化、统一思想道德、改变社会风气的重要途径。
他说:“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古之取士,皆本于学校,故道德一于上,习俗成于下。
”。
学生所学,要能“为天下国家之用”,是王安石改革学校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
他主张:“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他主张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潜移默化,逐渐渗透,提出“善教者浃于民心”,不能只“施于耳目”,不能单纯依靠“法令诰戒”的强制办法。
学生在学,要在“观游止处,师师友友,弦歌尧舜之道”的环境氛围中,经过“磨砻镌切,沉浸灌养”的陶冶化育,才能“行完而才备”。
他认为,要想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必须“施教者以至诚恻怛之心,力行而先之”,受教者才能“施教者以至诚恻怛之心,力行而应之”;教育只有“修其身”,才能“化”天下。
主张对在校从教的教师要“严其选,征“经术行谊”之士担任各级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朱熹朱熹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提出了两者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
认为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
鉴于小学儿童“智识未开”,思维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学其事”,主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朝及其以后官学教育的发展
一、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对官学教育的 影响 二、宋以后官学教育的发展
一、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对官学教育的影 响
(一) 庆历兴学
(二) 熙宁兴学
(三) 崇宁兴学
(一)庆历兴学
(一)庆历兴学
公元1044年(宋仁宗庆历4年),在 范仲俺的主持下,北宋开始第一次兴学 运动。这次运动的主要措施包括3个方面: 1、普遍设立地方学校。 2、改革科举考试。 3、创建太学,并采用分斋教学的形式。
监生的来源
❖ 举监:在京会试落第的举人,由翰林院 择其优秀者送入国子监;
❖ 贡监:从各地方官学选送到国子监的学 生;
❖ 荫监:三品官以上子弟或功臣,外戚子 弟;
❖ 例监 :百姓捐资纳粮于国家后,政府特 许其子弟入学的,又称“民生”。
(三)清代的中央官学
❖ 国子监:实行监生历事制度和积分法;设置管 理监事大臣;实行分斋教学。
书院今朝风彩依然
古韵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 长
宋楚瑜和台湾同胞赞叹书院文化的魅力
宋楚瑜在参观后发表的感言中说:今天楚瑜很荣 幸到仰慕已久的岳麓书院来一了心愿,瞻仰前贤, 同时不仅能通古今之辩,也希望能够给楚瑜一个读 书人的基本鼓励,那就是“读书通万卷”的道理不 仅是神交古人,更重要是能够胸怀天下。
胡瑗的分斋教学法
胡瑗的分斋教学法
胡瑗:字翼之,人称安定先生。1035年被范仲淹任 命为苏州州学教授,后又任湖州主教。他在苏湖两地 教学时,改变当时崇尚辞赋之学风,重经义及时务, 在学中设经义斋和治事斋,据学生专长和爱好分斋而 教。经义斋:学习儒家经义;治事斋:分设治兵、治 民、水利、算术、堰水、讲武等科,学生主修一科、 副修一科,培养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技术、管理人才。
一、宋初六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
岳麓书院
石鼓书院
应天府书院
嵩阳书院
大唐碑
茅山书院
返回
二、书院产生的原因
1、官学衰落、士人失学 2、书籍的积累与传播 3、私人讲学的传统 4、佛教禅林的影响
三、北宋以后书院的发展
❖ (一)朱熹与南宋书院的发达 ❖ 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 ❖ 1179年 ,朱熹下令修复白鹿洞书院。次年修
2、教学制度——积分法、监生历事制度 3、考勤制度——设“勘合簿”和“出恭入敬
牌”。
教官编制和分工
管理人员:
祭酒:总管监务大事的正职。 司业:协调各馆课程的副职。 监丞:督察教官,监生的总管。
教学人员:
博士 、助教、学正,学录
教辅后勤人员:
典簿,管理文书和钱粮出纳 典籍,管理书库和书籍 掌撰,管理师生伙食。
书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 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书院与藏书阁,是 千百年前的高等学府与图书馆,曾伴着朗朗书声与淡淡墨香, 成为名流学者们的讲经论道之所,文人学士们的向往之地。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播中,没有一种形式能如书院呈现的这 般自由。书院在我国古代所承载的精神气质和文化使命大约 与现代的大学类似,但是现代的书院早已失去它直接的思想 传播功能,只能成为后人精神瞻仰的指引性符号。
❖ 觉罗学:专为爱新觉罗氏的皇族子弟办的学校; ❖ 旗学:为八旗子弟(满族人)所办学校的总
称; ❖ 俄罗斯文馆:是一种外国语学校性质的官学。
雍正六年(1728年)初设俄罗斯文馆,教俄国 留学生学习汉文,满文和经史典籍,后又于乾 隆六年(1741年)设俄罗斯学堂,教满汉贵族 子弟学习俄文。
书院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以明体达用,培养实际有才干的人为目标。
意义:第一次按实际需要在同一学校内实行分科教学; 实用学科取得了与儒学同等的地位;开了主修和副修 制度的先声。
(二) 熙宁兴学
公元1070年(宋神宗熙宁3年),在著名改 革家王安石的主持下,北宋开始第2次兴学运 动。这次运动的主要措施包括4个方面:
1、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2、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官学。 3、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 校。 4、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 上舍: 定额100人,每两年用科举考试的“省试法” 考核,上等者免殿试直接授官,中等者免省试直接参加
殿试,下等者免乡试直接参加省试。
❖
评价?
(三)崇宁兴学
公元1102年(宋徽宗崇宁元年),蔡京主持了北宋 的第3次兴学运动。这次运动的主要措施包括5个方面: 1、在州、县两级普设学校,并在路一级设提举学事司进 行管理。 2、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联系的学制系统。 3、新建辟雍,并扩大了太学的名额。 4、恢复医学,新设算学、书学、画学等专门学校。 5、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王安石
太学三舍选察升补之法
❖ 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 的等级。
Hale Waihona Puke ❖ 外舍:定额700人,地方官学所送学生经考试合格者入 学。每月一试,每年举行一次升舍考试,成绩第一、二 等者再参考平时表现升入内舍。
❖ 内舍: 定额300人,每两年举行一次升舍考试成绩为优、 平者再参考平时表现升入上舍。
复后,朱熹亲自掌教,制定了著名的《白鹿 洞书院揭示》,这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的第 一个纲领性学规 ❖ 1194年,朱熹又对岳麓书院进行了修复和扩 建,也亲自讲学,学生达千余人
《白鹿洞书院揭示》
东林书院
(1)完备的讲会制度使之成为文化学术中心。
(2)密切关注社会政治,将讲学活动和政治斗 争紧密结合起来。
二、宋以后官学教育的发展
(一)元代的国子学和教育行政机构 (二)明代的国子监教育 (三)清代的中央官学
(一)元代的国子学
1、国子学中采用“升斋等第法”和“积分法”。 积分法是累积计算学生全年学业成绩的方法。 始于宋太学,完善于元国子学。有利于督促 学生平时的学习。
(二)明代的国子监教育
1、教师和学生 (1)教官分工的精密化。 (2)学生来源的多样化
(二)元代书院的官学化
1、由政府任命书院教师。 2、控制书院的招生,考试及毕业后的去向。 3、设置书院学田以控制书院经济命脉。
(四)清代书院的类型分化
1、清政府对书院控制的措施
(1)控制书院的设立。 (2)控制书院的师长的选聘权 (3)控制书院的招生和对生徒的考核。
2、清代书院的类型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