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业务的逻辑思维和逻辑关系
信贷的逻辑与常识 看天吃饭

信贷的逻辑与常识看天吃饭
信贷的逻辑与常识是指信贷业务的原则和规律,以及信贷市场的常识和经验。
信贷是指金融机构向借款人提供资金的行为,通过借贷来促进经济发展和满足人们的资金需求。
以下是信贷的逻辑与常识的一些要点:
1. 风险与收益的平衡:信贷业务具有风险,金融机构在进行信贷时需要平衡风险与收益。
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担保品价值、借款用途等因素都会影响贷款利率和放贷额度。
2. 信用评估与风险控制:金融机构在进行信贷业务时会对借款人进行信用评估,评估其还款能力和信用状况。
同时,金融机构也会采取一系列风险控制措施,如设置贷款额度上限、要求担保品等,以降低风险。
3. 利率与利润:信贷业务的核心利润来源于贷款利率与贷款额度之间的差价。
金融机构根据市场情况和风险评估来确定贷款利率,以保证其信贷业务的盈利能力。
4. 信贷市场的供求关系:信贷市场的供求关系会对贷款利率和信贷条件产生影响。
当借款需求增加时,贷款利率可能上升;而当借款需求减少时,贷款利率可能下降。
5. 监管与合规:信贷业务受到监管机构的监管和合规要求。
金融机构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信贷业务的合法性和稳健性。
总的来说,信贷的逻辑与常识是建立在风险控制、信用评估、利率确定、市场供求等基础上的。
金融机构在进行信贷业务时需要遵循这些原则和规律,并根据市场情况和风险评估来做出相应的决策。
《信贷的逻辑与常识》读书笔记范文

《信贷的逻辑与常识》读书笔记范文引言《信贷的逻辑与常识》是一本关于信贷领域的重要著作。
本书通过深入剖析信贷的逻辑和常识,揭示了信贷业的内在运作机制,并以此为基础,提供了一系列实践操作的指导原则。
本篇读书笔记旨在总结和概括书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并对其进行评价和思考。
一、信贷的定义与基本原理信贷是指金融机构通过购买、出租或借贷资金,为借款人提供资金支持的业务活动。
本书指出,信贷业的基本原理是基于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借款人通过获得资金提供了发展经济的机会,而金融机构则通过提供资金获得利润。
二、信贷市场的运行机制书中详细解释了信贷市场的运行机制。
首先,金融机构通过收集和分析借款人的信用信息来评估风险。
然后,他们将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利率和还款条件。
最后,借款人在同意这些条件后,获得所需的资金。
三、信贷风险的评估与管理信贷风险是信贷业务中不可避免的挑战之一。
本书介绍了一些常用的信贷风险评估方法,并提供了有效管理这些风险的实用建议。
其中,合理的风险定价和风险的多元化是降低信贷风险的重要手段。
四、信贷的创新与发展随着金融科技的迅速发展,信贷业也面临着创新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本书对信贷创新的要点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例如,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金融机构可以更精确地评估借款人的信用风险,从而提高信贷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五、对信贷业的思考与展望本书还对当前信贷业的现状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作者指出,信贷业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等。
未来,我们应该更加关注金融教育和监管的力度,以确保信贷市场的健康发展。
结论《信贷的逻辑与常识》是一本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书籍。
通过深入剖析信贷的逻辑和常识,本书为信贷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指南。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关注信贷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信贷逻辑与常识读后感心得

信贷逻辑与常识读后感心得第一篇嘿,朋友们!我最近读了一本超棒的书,叫《信贷逻辑与常识》。
读完之后,我这心里啊,那叫一个波涛汹涌!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有点小迷糊,觉得这信贷的事儿离我挺远的。
可越往后看,我越发现,原来这和咱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呐!比如说,书里提到的关于信用评估的部分,我就想到了自己平时消费时是不是够谨慎,有没有给自己的信用“抹黑”。
还有啊,书中讲到如何判断一个信贷项目是否靠谱,那分析的角度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以前我总觉得,不就是借点钱嘛,能有多复杂。
现在才知道,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去了。
得考虑市场环境、借款人的还款能力、项目的盈利前景等等。
这就像是一场精密的游戏,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长了一双“火眼金睛”,能更清楚地看待各种信贷产品和机会了。
再也不会被那些花里胡哨的宣传给忽悠啦!而且我还明白了,在信贷的世界里,可不能贪心,要脚踏实地,遵循那些逻辑和常识,不然很容易就掉进坑里喽。
这本书真的让我收获满满,推荐大家也读一读,说不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呢!第二篇亲人们,我来和你们聊聊我读完《信贷逻辑与常识》的感受哈。
哇塞,刚翻开这本书,我就像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以前对信贷的理解那叫一个肤浅,读完才发现自己简直是个小白。
书里讲的那些信贷逻辑,让我脑子一下子清醒了好多。
比如说,关于风险控制,以前觉得这词儿高大上,读完才知道,其实就是要我们在借钱或者投资的时候,多留几个心眼,别一股脑儿地往前冲。
还有那个关于利率的部分,太有意思啦!原来利率的高低可不是随便定的,背后有好多因素在起作用呢。
这让我以后在面对各种贷款利息的时候,能更明白是怎么回事,不会稀里糊涂就签字啦。
而且哦,通过读这本书,我还知道了怎么去评估自己的还款能力。
以前花钱大手大脚,从来没想过以后能不能还上。
现在可不敢了,得好好规划规划,不然一不小心信用受损,那可就麻烦大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在金融方面成熟了不少。
信贷基础逻辑知识点总结

信贷基础逻辑知识点总结在当今的经济社会中,信贷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且重要的金融活动。
无论是个人购房、购车,还是企业扩大生产、进行投资,信贷都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理解信贷的基础逻辑知识点,对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金融运作、做出合理的财务决策至关重要。
一、信贷的定义与本质信贷,简单来说,就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渡。
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借贷行为,是债权人将货币资金的使用权在一定时期内有偿让渡给债务人的行为。
在这个过程中,债权人期望通过提供资金获取利息收益,而债务人则希望借助外部资金满足自身的资金需求,并愿意在未来按照约定支付本金和利息。
二、信贷的参与主体信贷活动主要涉及三个主体:债权人(通常是银行、金融机构或个人出借者)、债务人(借款方)和中介机构(如信贷评估公司、担保公司等)。
债权人是资金的提供者,他们承担着资金无法按时收回的风险,因此在放贷前会对债务人的信用状况、还款能力等进行严格评估。
债务人是资金的借入者,他们需要按照约定的条件使用资金,并按时履行还款义务。
如果债务人无法按时还款,可能会面临信用受损、资产被抵押等后果。
中介机构在信贷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帮助债权人评估风险、为债务人提供担保等,以促进信贷交易的顺利进行。
三、信贷的分类信贷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按照贷款期限,可分为短期信贷(一年以内)、中期信贷(一年至五年)和长期信贷(五年以上)。
短期信贷通常用于满足企业的流动资金需求,如购买原材料、支付工资等;中期信贷可能用于企业的设备更新、项目建设等;长期信贷则常见于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等。
按照贷款用途,可分为消费信贷(如个人住房贷款、汽车贷款、信用卡贷款等)和生产信贷(企业用于生产经营的贷款)。
按照贷款的保障条件,可分为信用贷款(无需抵押物,仅凭债务人的信用发放的贷款)、担保贷款(需要提供抵押物或担保人的贷款)和票据贴现(将未到期的商业票据转让给银行以获取资金)。
四、信贷风险评估信贷风险评估是信贷业务中的核心环节。
信贷的逻辑与常识读后感

《信贷的逻辑和常识》读后感这是一本发人省醒,深入浅出值得金融从业者反复咀嚼的书本。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业者根据从业环境、从业技能、从业经历的不同,通过阅读这本书籍或将获取不同的从业启示,或将影响今后的从业态度从业方向.而过去这10天的工作间隙里,带着我浅薄的4年半从业经历,怀揣着敬畏之心来拜读,我亦是收获匪浅受益终生,只待闲暇时有机会再次拜读。
文章开宗明义深刻介绍了银行面临的现状、困境以及提供的建议,对于非银从业者从事信贷业务时同样适用,甚至非银从业者应当持更谨慎敬畏的态度对待在经济下行期凸显的风险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外部经济周期宏观政策调控方面、贷款企业本身局限性投资冲动方面分析导致银行目前面临的现状的外部原因,同时当经济高速增长的大潮开始回落后暴露出的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以及监管问题。
诚然我们无法改变政策制定者调控经济的手段及具体措施,我们可以在经济上行期保持理性,在经济下行期保持敬畏.如果以股市“牛市满仓,熊市空仓”的投资思维进行信贷投放,不能及时知晓经济拐点提早“空仓”无疑是一场灾难。
就好比2020年我们遇到“新冠疫情”、美股“三连跌”,经济下行,没有高瞻远瞩,没有一如既往严苛的风控体系,在经济上行期没有敬畏心,2020年或将成为部分行业企业的寒冬期。
除了外部因素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外,文章总结了银行自身的6点问题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尤其对于我们非银业来说同样亟待完善或解决.风控意识和责任意识是每一个从业员工、领导都应当具备的要素。
我们从事信贷业务,经营的是资金流向,经营的同样是风险,与风险握手言和,短期获得利益,长期终将被风险吞噬。
企业应当恪守职业道德完善风险管理体制机制,业务作为第一道风险线,应当建立严格的行业、客户准入标准,守住底线。
风控作为第二道防线,与业务互为两条平行线,应当多维度验证风险可控性还款来源可靠性。
各层级领导作为第三到防线,以公司长远发展的视角,全局考虑,长远布局,有的放矢,明智决策,廉洁独立并相互制衡,方能日新月异前程锦绣。
信贷的逻辑与常识读后感 贷后管理

信贷的逻辑与常识读后感贷后管理英文文档:Title: The Logic and Common Sense of Credit: A Review and Post-Loan Management InsightsThe book "The Logic and Common Sense of Credit" offers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post-loan management process.Post-loan management is a crucial step in the credit lifecycle, ensuring the timely collection of payments and minimizing default risks.One key aspect of post-loan management highlighted in the book is 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ous monitoring of the borrower"s financial health.This involves regular reviews of the borrower"s creditworthiness, cash flow, and financial statements to ensure they remain capable of meeting their repayment obligations.Another important aspect discussed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effective risk mitigation strategies.This includes diversifying the loan portfolio across different industries and borrower types to reduce concentration risk.Additionally, the book emphasizes the significance of maintaining a robust collateral management framework to secure the lender"s interests.The book also touches on the importance of building strong relationships with borrowers.This involves maintaining opencommunication channels and providing guidance and support to help them navigate through any financial difficulties they may face.In conclusion, "The Logic and Common Sense of Credit" provides valuable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insights into post-loan management.It serves as a useful guide for lenders to effectively manage their credit portfolios and minimize risks.中文文档:标题:信贷的逻辑与常识读后感——贷后管理视角《信贷的逻辑与常识》一书对贷后管理的过程提供了宝贵的见解。
《信贷的逻辑与常识》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010 第九部分 财务分析篇
011 第十部分 创新业务篇
012 后记
信贷是商业银行最核心的业务,是银行利润和风险最主要的来源。当前,好银行和坏银行的区别,主要是由 银行信贷经营能力决定的。本书专注于探讨微观层面信用风险的控制问题,作者结合自己长期的银行信贷工作实 践及体会,用通俗的语言,辅之以大量的实际案例,阐述了银行日常信用风险管理中的道理。本书从信贷从业人 员(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应具备的基本概念着手,构建了一个适用于单个客户、单个项目和单笔业务的信用风 险分析框架,该框架包括了客户分析、用途与交易背景分析、项目分析、市场分析、还款来源及还款能力分析、 担保抵押分析和融资方案分析等。在此基础上,作者还从银行债权人的视角,对信贷业务涉及的企业财务报表进 行了专门的分析和解读,对债券承销及投资、表外理财投资、投贷联动等创新业务及其风险控制问题进行了深入 的探讨,本书的内容涵盖了当前银行可能涉及的绝大部分信用风险业务领域。此外,本书还对当前银行信贷业务 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如过度负债、防假反假、民间借贷、关联交易等进行了积极的探讨。
04
第8章 开 工率、产 销率和货 款回收率 是反映...
05
第9章 库 存和应收 账款高企 是企业财 务恶化...
06
第10章 品质是企 业信用的 基石
第三部分 用途与交易背景篇
第11章 用途欺诈 是贷款反复发生 风险的重...
第12章 识假辨假 才能防假反假
第13章 民间借贷 是“饮鸩止渴”
第六部分 担保篇
第21章 不能把宝 押在保证和抵质 押上
第22章 押品管理 的核心是选得好、
估得准...
第23章 保证人的 净资产与其保证 能力关系...
第24章 财务限制 条款和保护性条 款是重要...
信贷工作思路和举措

信贷工作思路和举措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中,信贷工作对于金融机构的稳定运行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信贷业务不仅能够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促进经济增长,还能为个人实现梦想和目标提供助力。
然而,信贷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
因此,制定清晰的工作思路和有效的举措,对于提高信贷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防范风险,实现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信贷工作的思路(一)以风险控制为核心信贷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控制风险。
在发放贷款前,要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还款能力、借款用途等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评估,确保贷款能够按时收回。
同时,要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置潜在的风险。
(二)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客户是信贷业务的基础,要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信贷产品和服务。
根据客户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制定灵活的信贷政策和还款方式,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三)以创新发展为动力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信贷业务也需要不断创新。
要积极探索新的信贷产品和业务模式,如供应链金融、绿色信贷、消费信贷等,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四)以团队建设为保障信贷工作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团队。
要加强对信贷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业务水平和风险意识。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激励信贷人员积极工作,为信贷业务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信贷工作的举措(一)加强客户信用评估1、完善信用评估体系建立多维度的信用评估指标,包括客户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信用记录、行业前景等。
同时,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信用评估的准确性和效率。
2、实地调查与走访信贷人员要深入客户企业或个人的经营场所、生活环境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其真实的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
通过与客户的面对面交流,获取更直观、更真实的信息。
3、第三方信息验证与税务、工商、司法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获取客户的相关信息,对客户提供的资料进行验证和补充。
信贷的逻辑与常识保险

信贷的逻辑与常识保险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信贷和保险是两个至关重要的领域,它们对于个人和企业的发展、经济的稳定运行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信贷为人们提供了资金融通的渠道,帮助实现各种经济目标;而保险则在风险来临时提供保障,减少不确定性带来的损失。
要理解信贷和保险,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逻辑和常识。
信贷的核心逻辑在于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定价。
资金具有时间价值,简单来说,今天的一块钱和明天的一块钱价值是不同的。
因为今天的一块钱如果用于投资或生产,在未来可能会产生更多的价值。
信贷机构把资金借给借款人,是期望在未来收回本金并获得一定的利息回报,这个利息就是对资金时间价值的补偿。
同时,信贷过程中存在着风险。
借款人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按时还款,比如经济环境恶化、个人财务状况突变、行业竞争加剧等。
为了应对这些风险,信贷机构需要对借款人进行评估和风险定价。
评估的因素包括借款人的信用记录、收入状况、资产负债情况、还款能力等。
信用记录良好、收入稳定、资产负债合理的借款人,通常被认为风险较低,能够获得较低利率的贷款;而信用记录不佳、收入不稳定或负债过高的借款人,则被视为风险较高,可能需要支付更高的利息或者难以获得贷款。
常识告诉我们,在申请信贷时,要保持理性和谨慎。
不要盲目追求高额贷款,而忽略了自己的还款能力。
过高的债务负担可能会导致财务困境,甚至破产。
同时,要珍惜自己的信用记录,按时还款,避免逾期和违约。
一个良好的信用记录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在未来更容易获得信贷支持,还可能获得更优惠的利率条件。
与信贷密切相关的是保险。
保险的基本逻辑是通过集合众多被保险人的风险,利用大数法则来分散和降低个体的风险。
比如说,对于一辆汽车,发生严重事故的概率可能较低,但对于成千上万辆汽车来说,总会有一定比例的车辆会遭遇事故。
保险公司通过向众多车主收取保费,建立保险基金,当个别车辆发生事故时,从基金中给予赔偿。
在选择保险产品时,我们需要根据自身的风险状况和经济能力,做出合理的决策。
信贷工作思路和举措

信贷工作思路和举措
信贷工作是指金融机构为客户提供贷款、信用卡等信用产品,以满足客户资金需求的工作。
为了做好信贷工作,以下是一些思路和举措。
1. 加强风险评估:在发放信用产品之前,要对客户进行风险评估,包括客户的还款能力、信用历史等方面。
这样可以减少信用违约率,保障金融机构的利益。
2. 提升服务质量:金融机构需要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对客户的咨询和沟通,及时解答客户疑问。
同时,加强产品创新,开发符合客户需求的信用产品。
3. 加强内部管理:对于信贷工作的流程、人员分配、审批流程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管理,确保信贷工作的顺利进行。
要加强内部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和对市场的敏感性。
4. 加强对客户的维护:不仅仅是发放信用产品,还需要定期对客户进行维护工作,包括催收、提供更优惠的利率等措施,增加客户黏性,促进客户长期合作。
5. 坚持合规经营:信贷工作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保障客户的权益,保护金融机构自身的声誉和利益。
以上是一些信贷工作的思路和举措,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做好信贷工作,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信贷基础逻辑知识点总结

信贷基础逻辑知识点总结信贷是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它为个人和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信贷基础逻辑是信贷业务的核心,包括风险管理、信用评估、利率确定和贷款审批等方面。
本文将对信贷基础逻辑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分析。
1. 信贷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信贷是指金融机构向个人或企业提供贷款或信用支持的行为。
它是一种金融服务,通过资金的调剂,实现了储户和企业之间的资金流动。
信贷基础逻辑涉及到信贷的概念、分类、特点等方面的知识点。
2. 信贷风险管理信贷风险管理是银行信贷业务中的重要环节,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方面。
在信贷业务中,风险管理是为了规避和控制不良贷款的发生,确保银行的良好运营和稳健的资产质量。
3. 信用评估和信用报告信用评估是银行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用以确定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信用风险。
信用报告是评级机构根据借款人的还款记录、财务状况等信息编制的报告,通常由信用报告机构提供。
4. 贷款利率确定贷款利率是银行向借款人提供贷款时收取的费用,它的确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市场利率、借款人的信用风险、贷款的担保方式等。
贷款利率的确定是信贷基础逻辑中的关键环节。
5. 贷款审批和放款贷款审批是银行根据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和抵押品的价值等因素,决定是否向借款人提供贷款支持的过程。
一旦审批通过,银行会向借款人放款,完成贷款业务的最后一步。
6. 信贷衍生产品信贷衍生产品是指在信贷业务基础上创新开发出的多种金融产品,包括信用衍生品、远期合同、利率掉期等。
这些产品由于复杂的结构和风险,需要基于严谨的逻辑分析和风险管理。
以上是信贷基础逻辑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在实际的信贷业务中,深入理解这些逻辑,对于风险管理和决策过程至关重要。
祝您学习进步,事业成功!。
对信贷工作的理解和经验

对信贷工作的理解和经验信贷工作,在金融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取利润的重要途径,更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繁荣的有力手段。
对于我个人而言,从事信贷工作的这段时间里,我对它有了深刻的理解,并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信贷工作的核心在于评估风险和做出合理的决策。
当一个客户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时,我们信贷人员需要全面了解客户的财务状况、信用记录、经营情况等多方面的信息。
这并非是一项简单的任务,而是需要我们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分析能力。
首先,财务状况是评估客户还款能力的关键因素。
我们需要仔细审查客户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以了解其资产规模、负债水平、盈利能力和资金流动性。
一个健康的财务状况通常意味着客户有足够的能力按时偿还贷款本息。
然而,仅仅依靠财务报表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对报表中的数据进行核实和分析,防止客户提供虚假信息或进行财务造假。
信用记录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通过查询客户的信用报告,我们可以了解其过往的借贷行为和还款情况。
如果客户有多次逾期还款或不良信用记录,那么这无疑是一个警示信号,我们需要谨慎考虑是否给予贷款。
但同时,我们也不能仅仅因为客户有一两次的轻微逾期就一概拒绝,而是要综合其他因素进行判断。
除了财务和信用方面,客户的经营情况对于贷款决策同样至关重要。
对于企业客户,我们需要了解其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竞争状况、经营策略等。
对于个人客户,我们要了解其工作稳定性、收入来源等。
比如,如果一个企业所处的行业正处于衰退期,或者其经营策略存在明显缺陷,那么即使其当前财务状况良好,未来的还款能力也可能存在不确定性。
在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考虑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经济的繁荣或衰退、政策的调整、利率的波动等因素都可能对客户的还款能力产生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时刻关注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并将其纳入到信贷决策的考虑因素中。
在实际的信贷工作中,我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信贷的思维与洞见读后感

信贷的思维与洞见读后感《信贷的逻辑与常识》这本书让我深有感触。
从多个角度分析了银行的对公信贷业务,包括主要的分析角度和风险点等内容。
全书内容非常全面,可以看出是作者多年信贷经验的总结。
同时全书语言非常流畅,而且经常会出现一些穿透现象直达本质的句子,让人有茅塞顿开的感觉,值得信贷从业人员反复研读体会,强烈推荐一读。
个人觉的这本书是属于常读常新,每次读都会有不同收获的书,美中不足是只介绍了对公信贷业务,而没有对个人贷款业务进行讲解非常期待能有续作。
由于读的时候划的线太多,造成导出笔记时超过了系统粘贴板的上限,因此也意外地发现安卓系统剪贴板竟然有上限。
下面是我读完这本书的感受:1、「信贷从本质上讲是保守的,它不喜欢激烈变化,希望未来能够重复过去。
」银行评分卡模型的前提假设就是未来能重复过去,因此模型都有效时限,需要定期进行优化,符合这个逻辑。
2、「信贷的诱惑在于,收益是当期的,风险是滞后的;利息收入是当期的,本金损失是滞后的。
」目前银行业务中就存在新官不理旧账的现象,前任创造了业务规模,把不良甩给了后任,如果激励考核不当,后任就没有动力去清收这些不良。
3、「周期是信贷工作的“大用”,是最重要、最有用的东西,是信贷第一课。
一笔贷款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
4、「银行总是在重复上行期放贷,下行期收贷的事情。
」这是银行最为人所诟病的一点,晴天送伞,雨天收伞。
而且这个行为所千万的风险具有放大效应,一家企业经常与多家银行有业务往来,一家银行收贷,可能会造成企业经营困难,无偿偿还其他银行的债务。
其他银行恐慌性退出则会加速企业的死亡。
5、「在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中,全社会债务融资的违约风险,最终都主要由银行承担。
」政府财政收入、土地房屋价格、银行的风险,这些其实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所以房价如果暴跌把银行弄挂了,你所操心的就不是买房问题,而是吃饭问题了。
6、「企业财务粉饰及造假的主要目标是利润表,主要手法是多计收入和少计成本费用,从而虚增利润。
2024年银行信贷工作思路2篇

2024年银行信贷工作思路 (3)2024年银行信贷工作思路 (3)精选2篇(一)2024年银行信贷工作可能会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机遇。
以下是一些思路,以应对个人和商业信贷方面的需求:1. 数字化转型:随着科技的发展,银行信贷部门需要加强数字化转型,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技术来提升信贷流程的效率和准确性。
银行可以投资建设更强大的IT系统,提供更快捷、便利的在线贷款申请和审批流程。
2. 风险管理:随着经济环境的不稳定,风险管理对银行信贷部门来说更加重要。
银行需要加强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估和还款能力的审查,建立更加严格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流程,确保贷款的安全性和回收风险的控制。
3. 创新产品:银行信贷部门可以设计和推出更加创新的产品,以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
例如,针对年轻人群体的无抵押消费贷款产品,或者小微企业的特殊融资产品等。
银行需要不断研究市场和客户需求,以及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差异化竞争。
4. 客户体验:提供良好的客户体验对于银行信贷部门来说至关重要。
银行可以通过提供个性化的贷款方案、快速的申请审批流程、便捷的还款方式等来提升客户满意度。
同时,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提供一对一的咨询和服务,建立信任和长期合作关系。
5. 合规管理:随着监管环境的加强,银行信贷部门需要更加注重合规管理,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
银行需要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贷款审批和风险管理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防止不当贷款和违规操作。
总之,2024年银行信贷工作需要关注数字化转型、风险管理、创新产品、客户体验和合规管理等方面的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客户需求。
银行信贷部门需要不断学习和创新,加强内部协作和外部合作,提供更加优质的信贷服务,保持竞争优势。
2024年银行信贷工作思路 (3)精选2篇(二)2024年银行信贷工作可能会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机遇。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思路和策略,以应对新的信贷环境。
1. 数据驱动的信贷决策: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的普及,银行可以更加精确和准确地评估借款人的信用风险。
信贷逻辑与常识读后感心得

信贷逻辑与常识读后感心得第一篇嘿,朋友们!我最近读了这本《信贷逻辑与常识》,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一开始,我就被它吸引住啦。
书里讲的那些信贷知识,原来没有我想的那么复杂,反而挺有趣的。
比如说,关于怎么评估一个人的信用,以前我就觉得凭感觉呗,可书里告诉咱,那得有一套科学的方法,从收入到负债,从信用记录到消费习惯,一个都不能少。
这让我明白,信贷可不是随便玩玩的,得认真对待。
还有啊,书里提到的风险控制,这可太重要啦!以前我总觉得银行放贷就是给钱,现在才知道,背后有那么多的考量和计算,得把风险降到最低,不然银行就得吃亏。
这就像我们过日子,得精打细算,不能盲目冒险。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钱的认识都上了一个台阶。
以前花钱大手大脚的,现在知道了信贷的逻辑,明白了每一笔钱的背后都有责任和风险。
以后我做任何跟钱有关的决定,都会多想想这本书里教的常识。
这本书真的很不错,推荐大家都读一读,说不定会让你的财富观念焕然一新呢!第二篇亲人们,我来和你们聊聊我读完《信贷逻辑与常识》的感受哈。
哇塞,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会不会很枯燥啊?结果一读进去,根本停不下来!它让我知道了信贷世界里有好多门道。
就像找对象一样,银行放贷也要“挑挑拣拣”,看看申请人是不是“靠谱”。
以前我以为只要有抵押物就能贷款,读了书才明白,银行更看重你的还款能力和信用历史。
这就好比交朋友,光有表面的东西不行,得有真心和靠谱的品质。
而且哦,书里讲的那些信贷案例,让我觉得又惊讶又有趣。
有的企业因为盲目贷款,陷入困境;有的个人因为不懂信贷规则,给自己惹了一堆麻烦。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不懂信贷常识,真的会吃大亏。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多了一双慧眼,能看穿那些看似诱人的信贷陷阱。
也明白了在金钱的世界里,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被利益冲昏了头。
我觉得啊,不管是准备贷款的朋友,还是像我这样单纯想多学点知识的,都能从这本书里收获满满。
真的,不骗你们,快去读一读吧!。
最新-信贷业务的逻辑思维和逻辑关系 精品

信贷业务的逻辑思维和逻辑关系一信贷业务审批的主体与客体授信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商业银行在向借款企业经营信贷业务过程中,商业银行是授信主体而借款企业是授信客体,无论是授信主体与授信客体,还是信贷业务审批主体与信贷业务审批客体,他们的基本关系是合作和委托,借款企业利用商业银行的低价资金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盈利数量;商业银行则利用借款企业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把商业银行依靠自身信用吸收的低价存款,委托借款企业经营,从而获取差价利差。
其基本关系体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商业银行向借款企业经营信贷业务过程,是商业银行对借款企业进行一系列尽职调查的过程,包括股东背景强弱、资产规模大小、担保方式有效性、历史信用记录等调查。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审批模型确定这种调查的核心内容,在传统的收益覆盖风险审批模型下,资产规模和抵押物价值大小无疑是调查最核心的内容,它可以保障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
第二,商业银行向借款企业经营信贷业务过程,是商业银行对借款企业进行一系列评估的过程,包括市场份额变化、现金流变化、技术先进性等评估。
在当代企业成长性审批模型下,市场份额持续增加和现金流持续净流入无疑是评估最核心的内容,它可以促进商业银行与企业共同发展。
第三,商业银行向借款企业经营信贷业务过程,是商业银行对借款企业进行一系列选择的过程,包括盈利模式先进性、市场份额垄断比例、关键技术先进性、股东背景强弱等选择,在先进企业盈利模式审批模型下,盈利模式必须同时具备成熟性和先进性、市场份额垄断必须有技术保障无疑是选择的最重要条件,它可以让商业银行寻找到长期合作的战略伙伴。
第四,商业银行向借款企业经营信贷业务的过程,是商业银行对借款企业进行一系列承诺甄别的过程,包括贷前落实条件、贷后持续条件、出现意外事件的补救措施、发生贷款处理办法等,无论在传统的收益覆盖风险审批模型、还是当代企业成长性审批模型、或是先进企业盈利模式审批下,提供具有操作性的处置不良贷款承诺无疑是一系列承诺甄别中最关键的。
信贷的逻辑与常识 看天吃饭 -回复

信贷的逻辑与常识看天吃饭-回复什么是信贷的逻辑与常识?然后从互联网时代与传统风控的比较、信用评估的意义以及创新型信贷产品的发展等方面进行解答。
信贷是金融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通过金融机构向个人或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一种经济活动。
在信贷过程中,借方获得了资金支持,而贷方则在一定期限内获得了利息收入。
信贷的逻辑与常识包括了诸多方面,涉及到了风险管理、信用评估、资金利用等等。
在过去的传统金融体系中,信贷往往需要借助传统风控方式来进行。
传统风控方式主要依靠借款人的固定资产、收入状况以及信用记录来评估其信用风险。
这种方式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信息不对称、评估标准过于单一等问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信贷逻辑与常识也开始发生改变。
互联网时代给信贷带来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贷市场的参与主体变得更加丰富。
传统金融机构的垄断地位被打破,许多新型金融科技公司纷纷涌现出来。
这些公司通过创新的信贷逻辑,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借款人的信用风险进行了更为全面的评估。
其次,互联网时代的信贷逻辑更加注重个性化服务。
通过挖掘借款人的消费行为以及社交网络数据,借贷平台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能力。
信用评估在信贷逻辑与常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传统的信用评估主要依赖于借款人的固定资产、收入状况以及信用记录等因素。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因素往往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一个人的信用状况。
互联网时代逆向了这一情况,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信贷平台能够对借款人的消费行为、社交网络数据等进行分析,以更全面的方式对其信用风险进行评估。
通过对借款人的个人信息进行深度挖掘,信贷平台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能力,从而提供更好的信贷服务。
信贷逻辑与常识的创新还体现在创新型信贷产品的发展上。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许多创新型信贷产品不断涌现。
比如,P2P借贷平台通过将借贷双方直接连接起来,实现了资金的直接借贷,降低了中间环节的成本,提高了借款人的融资效率。
如何解决业务条线和审批条线的认识分歧?——回归银行信贷审批的逻辑!

如何解决业务条线和审批条线的认识分歧?——回归银⾏信贷审批的逻辑!⼀、如何解决业务条线和审批条线的认识分歧?很多银⾏的信贷⼈员在调查过程中,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和苦恼。
⽐如:为什么⼜让我补充调查?我这么了解客户,为什么还说这个项⽬不⾏?审批部门到底要审什么?审批部门的⼈提出的要求根本不切实际!⽽站在审批部门的⾓度,不外乎给出这样的答复:让你们补充调查,是因为你们重点信息没有调查清楚!了解的那些信息,没有多少是对审批有价值的!客户的这个风险点你们根本就没有进⾏把控!业务部门的⼈真是没有⼀点风险意识!那么,对于纷繁复杂的借款主体,对于千头万绪的调查审批⼯作,对于信贷的调查⼈员和审批⼈员,究竟什么才是有⽤的信息,什么⼜是没⽤的信息?对于借款⼈,调查⼈员调查什么才能让⾟⾟苦苦营销的企业审批的通畅和顺利?下⾯,让我们⼀起借助⼀张脑图,通过5个层次的问答,丢掉鸡⽑蒜⽪、⽭盾丛⽣、细枝末节的认知差异,共同寻找、发现、回归银⾏信贷审批的逻辑,在底线和本源中达成双⽅的共识。
上述脑图是建⽴在假设经济周期、⾏业政策、⽅案设计等⽅⾯未有重⼤异常状况的条件下,对于单⼀客户⼀般信贷审批的逻辑。
不可否认,信贷审批过程中不同的客户和不同的业务需要考虑的风险因素有很多。
⽆论是宏观经济还是中观⾏业,⽆论是诉讼纠纷还是⽣产安全,客户总是以千奇百怪、千变万化的状态出现。
然⽽,尽管考虑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这些内外部因素和不同条件却始终离不开⼀个载体,这便是以银⾏借款⼈形象⽽独⽴存在的每⼀个微观经济主体。
因此,银⾏信贷审批的普遍要求和基本分析不外乎脑图的逻辑。
在这个审批逻辑⾥,每⼀个环节有每⼀个环节需要解决的问题,每⼀个层级有每⼀个层级需要关注的重点。
不同层级的分析有先有后,每⼀层级的分析并列存在。
⼆、调查⼈员需要什么样的认识?⼯作中经常发⽣信贷调查⼈员以为⾃⼰的客户⾜够好,但实际⼯作中却被审批部门以这样或那样的理由⼀闭了之的情形。
究其根本原因,其实是调查⼈员没有按照信贷审批的分析逻辑开展调查,也没有按照信贷审批的思维⽅式判断客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贷业务的逻辑思维和逻辑关系(一)信贷业务审批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商业银行在向借款企业经营信贷业务过程中,商业银行是授信主体而借款企业是授信客体,无论是授信主体与授信客体,还是信贷业务审批主体与信贷业务审批客体,他们的基本关系是合作和委托,借款企业利用商业银行的低价资金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盈利数量;商业银行则利用借款企业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把商业银行依靠自身信用吸收的低价存款,委托借款企业经营,从而获取差价。
其基本关系体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商业银行向借款企业经营信贷业务过程,是商业银行对借款企业进行一系列尽职调查的过程,包括:股东背景强弱、资产规模大小、担保方式有效性、历史信用记录等调查。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审批模型确定这种调查的核心内容,在传统的收益覆盖风险审批模型下,“资产规模和抵押物价值大小”无疑是调查最核心的内容,它可以保障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
第二,商业银行向借款企业经营信贷业务过程,是商业银行对借款企业进行一系列评估的过程,包括:市场份额变化、现金流变化、技术先进性等评估。
在当代企业成长性审批模型下,“市场份额持续增加和现金流持续净流入”无疑是评估最核心的内容,它可以促进商业银行与企业共同发展。
第三,商业银行向借款企业经营信贷业务过程,是商业银行对借款企业进行一系列选择的过程,包括:盈利模式先进性、市场份额垄断比例、关键技术先进性、股东背景强弱等选择,在先进企业盈利模式审批模型下,“盈利模式必须同时具备成熟性和先进性、市场份额垄断必须有技术保障”无疑是选择的最重要条件,它可以让商业银行寻找到长期合作的战略伙伴。
第四,商业银行向借款企业经营信贷业务的过程,是商业银行对借款企业进行一系列承诺甄别的过程,包括:贷前落实条件、贷后持续条件、出现意外事件的补救措施、发生贷款处理办法等,无论在传统的收益覆盖风险审批模型、还是当代企业成长性审批模型、或是先进企业盈利模式审批下,“提供具有操作性的处置不良贷款承诺”无疑是一系列承诺甄别中最关键的。
它可以让商业银行对发放的贷款没有后顾之忧,可以让商业银行从不确定的贷后管理走向新型市场的开拓。
(二)信贷业务行业准入与客户准入的关系目前各商业银行实施的信贷业务审批指引均存在行业准入严于客户准入的不正常现象。
“没有不好的行业,只有不好的企业”,这是被实践检验了无数遍的真理。
行业存在是以市场需求为前提条件的,只要有需求,行业就会存在,它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即是著名的“存在即合理”原理的印证。
而企业的存在是与“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则密不可分的,优质企业的存在是以淘汰劣质企业为前提条件的。
因此,信贷政策中对某些行业的过度限制,从小的方面讲,属于“粗放型”管理方式,把个别企业信贷质量的不理想夸大为整个行业的信贷风险,从而放弃该行业全部客户;从中的方面讲,属于“管理信心”缺乏的表现,个别企业信贷质量不理想,不能等同于该行业所有企业的不理想,商业银行应该从个别企业信贷质量不理想中寻找原因,特别要寻找到该行业特有的原因,对症下药,制定防范同类风险发生的管理措施;从大的方面讲,属于“缺乏竞争力”的表现,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个别企业存在信贷质量不理想属于正常现象,发现风险,认识风险,缓释风险,控制风险,转嫁风险,这才是有竞争能力银行的作为,把个别企业信贷质量不理想的风险,夸大为整个行业的信贷风险,从而放弃该行业全部客户,等于将该行业全部客户资源奉献给竞争对手。
主动放弃一个客户、放弃一批客户,可以理解为信贷战略调整,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如果因为一个客户或一批客户信贷质量不理想,而放弃一个或多个行业,等于放弃商业银行的未来,与“商业银行为优质企业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的基本逻辑背道而驰。
(三)信贷业务底线审批与市场规则审批的关系信贷产品审批底线是商业银行对某类信贷产品经营管理、风险管理、计划财务管理的平衡点,因此,信贷产品审批底线取样标准的基本原理是:首先应以某信贷产品所在行业的平均经济、技术、质量数据为基础;其次以商业银行拟完成该信贷产品的计划数量作为调节参数,当计划数量较大时,以行业中等水平或平均水平数据为主,反之,当计划数量较小时,以行业先进水平数据为主;再次以商业银行对该类信贷产品风险计量结果,计算该信贷产品的收益覆盖风险平衡点数据,作为信贷产品政策底线的样板。
例如:商用物业抵押贷款作为审慎支持和总量控制的信贷产品,我们在制定商用物业抵押贷款信贷政策底线时,应该以行业先进的经济、技术、质量数据作为该信贷产品的准入指标;经济适用房开发贷款作为优先支持和大力发展的行业,我们在制定经济适用房开发贷款信贷政策底线时,应该以行业中等偏下的经济、技术、质量数据作为该信贷产品的准入指标。
我们要防止为追求信贷产品审批底线的“先进性”、“完美性”,用行业最先进的经济、技术、质量数据作为信贷产品政策底线,导致信贷产品政策底线取样标准过高,造成多数上报的信贷业务无法达到信贷产品审批底线的尴尬。
比如:房地产企业自用商业房地产贷款或投资公司出租用办公楼固定资产贷款信贷政策底线最长期限为十年,而投资商业房地产或办公楼房地产的正常投资回报率在5-6%,投资回收期在14-16年,政策底线取样标准明显高于该行业实际投资回报标准和投资回收期回报标准,造成大部分经办行在经营该类信贷业务时浪费大量人力物力。
表2某商业银行2012年信贷政策-房地产类贷款准入标准同时我们要制止个别商业银行信贷员在制定与执行信贷产品审批底线时采用偷梁换柱的做法,在制定信贷产品审批底线时,标准比较严格或比较先进,在具体信贷业务操作时,采用人工干预方法,强调信贷业务的特殊性,走信贷政策差别化,想方设法绕开信贷政策底线,甚至不执行信贷政策底线,把不符合信贷产品政策底线的业务做成符合信贷产品政策底线的业务,造成商业银行无序、恶意的竞争。
我们要避免在信贷审批中出现唯“标准化、模式化”的审批偏好,对于一些实质性风险可以控制,但与执行的信贷政策底线相冲突的业务,应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让有权部门进行差别化审批,确保商业银行所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大于所承担的综合风险。
(四)信贷业务方案审批与完善信贷业务方案审批的关系所谓信贷业务方案审批是指审批人对经营单位上报信贷业务经营方案的真实性、合规性、安全性、盈利性等指标进行直接评判,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对经营单位上报信贷业务经营方案做出“同意”、“续议”和“否决”审批结论的审批模式。
拿到审批结论为“同意”的经营单位,可以按上报的经营方案与借款企业签订贷款合同并办理放款手续;拿到审批结论为“续议”的经营单位,则需重新与借款企业讨论新经营方案,并把新的经营方案重新上报审批部审批;拿到审批结论为“否决”的经营单位,则该信贷业务将被搁置半年。
所谓完善信贷业务方案审批是指审批人对经营单位上报信贷业务经营方案的真实性、合规性、安全性、盈利性等指标进行评判的基础后,审批人对无法直接获得“同意”结论的信贷业务申报方案指出信贷申报方案不足、提出信贷申报方案改进建议,使信贷申报方案达到“同意”标准审批模式。
完善信贷业务方案审批是对经信贷审批会审结论为“同意”的信贷业务申报方案的优化;对审批结论为“续议”的信贷业务申报方案的完善;是对审批结论为“否决”的信贷业务申报方案的重新设计。
信贷业务方案审批模式与完善信贷方案审批模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首先,信贷业务方案审批模式是基础,完善信贷审批方案审批模式升华;其次,信贷业务方案审批模式属于静态思考问题,完善信贷业务方案审批模式属于动态思考问题或实事求是对待问题;再次,信贷业务方案审批模式只发挥审批人发现风险的特长,没有发挥审批人解决风险的特长;完善信贷业务方案审批模式既发挥了审批人发现风险的长处,又发挥了审批人防范或化解风险的长处,才是真正的收益覆盖风险审批模式;第四,信贷业务方案审批模式对审批结论为“非同意”的信贷业务方案,要实行二次申报,效率较低,情况严重的可能失去该业务,完善信贷业务方案审批模式只需一次作业,不仅提高了效率,更提高了竞争力。
(五)信贷业务形式审批与实质审批的关系《商业银行信贷产品审批底线》、《商业银行年度信贷指引》是信贷经营条线和信贷审批条线开展信贷工作共同的依据。
为了确保信贷审批的公平、公正,同时防止信贷审批中出现的腐败,多数商业银行实行审批独立,审贷分离和审批人不见借款客户的制度。
借款企业或借款项目情况和材料均由信贷经营条线的客户经理提供,该客户经理对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审批人无须到借款企业了解情况,只对上报材料实施形式审批。
信贷业务采用形式审批还是实质性审批,审批的质量和效率一定会存在差距,这是由实质性审批作为审批前提的性质所决定的。
要在既定的信贷业务形式审批制度安排下,处理好形式审批与实质审批的关系,用形式审批手段达到实质审批的效果,提高信贷业务审批质量和效率。
一要发挥审批人熟悉产品政策、行业常识的优势,在信贷业务形式审批基础上增加行业常识或行业规则的判别,审批人对客户经理提供材料,除必须满足产品信贷业务审批底线要求外,还必须符合该信贷产品行业常识和行业规则,确保上报材料与事实接近,对偏差较大的上报材料必须予以纠正,确保上报材料符合该信贷产品实际情况,使形式审批质量基本达到实质性审批质量。
二要发挥审批人熟悉政府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核准、备案流程,以及审批人掌握固定资产投资运作基本流程的优势,在信贷业务形式审批基础上,增加对固定资产投资审批进程和固定资产投资运作进程的判别工作,对客户经理上报审批人的固定资产审批进度或固定资产运作进度材料,进行真实性判别,确保上报固定资产项目审批进度或运作进程与实际进度基本一致。
对申报材料弄虚做假行为予以及时制止,杜绝不良贷款的发生,提高形式审批的合规质量。
以某商业银行二级分行客户经理把已经开工的房地产开发贷款项目,按土地储备上报城镇化贷款,以获得金额更多、期限更长的贷款为例。
审批人在政府网站调阅该项目信息后,发现该项目已获得房地产开发项目所需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土地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指出该项目的性质属于房地产开发贷款,不属于城镇化贷款支持对象。
(六)信贷业务相关关系审批与因果关系审批的关系信贷业务相关关系审批是指审批人利用行业常识和大数据记录结论,按相关关系数量上的依存关系和依存关系值不确定性的特点对信贷业务实施审批。
相关关系审批集中用于对某类依存度较强情况的直接判断,比如:有的商业银行通过对全行十年不良贷款归类统计,发现“生产能力过剩、产品价格波动巨大的行业,资产负债率较高、有不良信用记录、连续亏损二年的企业,环境保护评估不达标的项目”是不良贷款发生频率最高的区域,所以该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受理环节,对上述行业、企业和项目直接不予受理,即不予准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