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西宪政谱系学研究
国内政治学谱系(详细)
当代中国政治学谱系小引近代以来,随着现代大学的兴起,政治学作为一门学科逐渐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前,一些大学已经成立政治学系,并产生了张慰慈(北京大学)、钱端升(中央大学)、张奚若(清华大学)、萧公权(南开、燕京大学)、周鲠生(东南、武汉大学)、萨孟武(中山大学)等著名政治学家。
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中,政治学系被取消,同当时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样,政治学的一些课程被调整到法律系。
之后虽有部分恢复(如北大、复旦、人大),但课程以马列理论为主。
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我并不认为政治方面已经没有问题需要研究,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
”由此,当代中国政治学重建并发展起来。
1980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国政治学会成立(重建)大会,全国除一些边远省市外,有24个省市自治区的15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1984年4月,中国政治学会正式成为国际政治科学协会(IPSA)集体会员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高校率先恢复了政治学系建设,对当代中国政治学恢复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政治学重建后第一代创始人80年代响应邓小平的“补课”号召,在各地创建政治学专业,并培养的很多当代政治学精英的人其中王惠岩、徐大同、夏书章、赵宝煦、王邦佐五位先生有中国“政治学五老”之称(格式为姓名、出生年、院校、高校正教授学生)王邦佐1934(复旦大学);(复旦浦兴祖、华东政法袁峰、浙江财经学院郭剑鸣)曹沛霖1933(复旦大学)‘(北师大施雪华,复旦桑玉成、郭定平、陈明明、臧志军、刘建军,上交大胡伟)王惠岩1928(吉林大学);(清华韩冬雪,吉大周光辉、张贤明、王彩波、王庆华、王郅强、麻宝斌、张锐昕,中科院杨海蛟、郑州大学郑志龙)赵宝煦1922(北京大学);(北大王浦劬、俞可平、朱峰、张小明、何增科、姚礼明、国际关系学院黄大慧)夏书章1919(中山大学);(中大王乐夫、广州大学王枫云、西安交大朱正威)车铭洲1936(南开大学)徐大同1928(天津师大);(南开杨龙,天津师大马德普、常士訚、佟德志、仲崇盛,中国政法张桂琳、丛日云、武大黄颂)丘晓1919(苏州大学);刘德厚1934(武汉大学);(武大张星久、叶娟丽、虞崇胜,湖北大学柳剑平、中南财经政法赵丽江)本土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国际关系谱系(多半为老一辈创业者的二、三代传人,其他为师从著名法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等)格式为(姓名,出生年,师从,毕业年,博士论文题目)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政治行政学科,是我国现代大学中创建最早的政治与行政学科。
沈家本“会通中西”法律思想研究
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他坚持会通却又不随意决定任何一个法律原则的运用与舍弃,同时他又在追求完善的程序来保护实体的实现,力图让法律良性化。
例如对民事诉讼程序的引入、对司法陪审制度的借鉴等等,都是出于对民众所需的考虑。
善也是“会通中西”法律思想追求的价值理念,无善,便无会通的意义。
本文也将“善性”视为“会通中西”法律思想的特性之一。
对于立善法,沈家本也提出了自己的期望,在著作中有所提及:法律为专门之事,非俗吏之所能通晓,必有专门之人,斯其析理也精而密,其创制也公而允。
以至公至允之法律,而运以至精至密之心思,则法安有不善者。
①综上可见,沈家本对“法安有不善”的理解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技能高超的立法人才去施行,二是法律需要公正诚信。
“法善”为良法的制定提供了必要的价值导向。
㈤总体来说,“择善而从”与良法的价值目标是殊路同归的。
沈家本以“会通中西”法律思想进行指导体现了他追求立法要“善”的改革理念。
他在总结和梳理中国传统“仁政”法律文化的同时,又寻找西方的“人道主义”思想作为会通内容,其实是想在中西法律文化的比较,去制定一部能够表达时代进步,良性价值的法律。
一部法律要想符合顺应社会发展,就应该尊重社会规律,要符合社会共同体共同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具有可持续性和时代感。
@立良法应当在程序上体现“善”的一面。
这要求立法从形式到内容上都要体现民主性、合理性、科学性、制定要遵守严格程序要求,即使为实现良好的法律价值,追求民主,正义等法律价值,也不能用非正当和非法手段建立。
立良法也应当在实质上体现“善”的一面,这就需要对传统善法的标准和习惯进行适度的传承,对于已经过时的,不合理的“善”要舍弃,对于仍然值得吸纳的“善"法的标准与习惯,要进行继承式的发扬。
面对纷繁多样的社会问题,几乎每天都在涌现新的社会问题。
网络暴力问题、家庭暴力问题等等社会百态是否需要法律出台,或如何完善已有法律制度进行管理;如果确实要立法,应当如何进行界定和规制,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实践考察与立法调研,这些调研是积极必要的,真正的良法不单单是法意明了,形式美感,更重要的是方便执行,尊重民情。
第3讲 政治样式的谱系
第3讲政治样式的谱系第3讲政治样式的谱系阅读书目[美]海伍德:《政治学》,张立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美]罗斯金等:《政治科学》,林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美]奥洛姆:《政治社会学导论》,张华青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独裁政治、权威政治与民主政治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四世纪所作出的政府分类体系是最早和最著名的分类方法。
他根据“谁统治”和“谁从统治中获益”两个问题进行分类。
他认为,政府可由一个人、一个小群体或多数人掌握。
而在每一种情况下,政府又可根据统治者个人私利或整个共同体的利益行事。
于是,政治有了仁慈的和腐化的,政体有了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以及暴君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的类型(见表3-1)。
表3-1 亚里士多德的政府分类体系谁统治合法形式为所有人的利益腐化形式为少数人的利益一个人君主制暴君制少数人贵族制寡头制多数人共和制民主制(资料来源:罗斯金等《政治科学》,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43页)亚氏认为,君主制是一个人统治并为多数人利益服务的政体,政府权力永远属于具有杰出美德和智慧的人。
理想的君主制是为所有人的利益而统治的,它不会为了任何个人和团体而牺牲其他人的利益。
但君主制很可能退化成暴君制,独裁者为了自己及其同盟者行使权力而不顾人民的幸福。
贵族制是由这个国家中最有品德、最有才智和最为开明的人来统治的。
但这种精英阶级的仁慈统治可以蜕变为寡头制。
寡头统治者们不是为社会的最佳利益而治理,只是希望保住自己的特权地位。
由于人的有限理性,亚里士多德把共和制(或宪政民主政体)看作是最为可行的政府形式。
所有公民在选举领导和设计法律时都有发言权,但同时,正式的制度程序保护少数人的权利。
在亚氏那里,他把民主制看成是共和制的腐化形式。
他认为,受人人平等的思想迷惑,民主制下的群众盲目追随腐败和自私的鼓动家并掠夺那些依靠苦力和能力致富的人的财产(罗斯金等,第43页)。
威尔逊-行政学研究(中英文原著全文)
行政学研究1[1][1]伍德罗·威尔逊我认为任何一门实用科学,在没有必要了解它时,不会有人去研究它。
因此,如果我们需要以某种事实来论证这种情况的话;著名的行政学实用科学正在进入我国高等学校课程的事实本身;那么证明我们国家需要更多地了解行政学。
然而,在此无需说明,我们并非要查询拜访高校教学方案来证明这一事实。
目前人们称为文官制度鼎新的运动在实现了它的第一个目标之后,不仅在人事方面,而且在当局机构的组织和方法方面都必需为继续扩大鼎新努力,这是我们大师几乎都成认的事实,因为当局机构的组织和方法同其人事问题一样需要进行改进,这一点已经十清楚显。
行政学研究的目标在于了解:首先,当局能够适本地和成功地进行什么工作。
其次,当局怎样才能以尽可能高的效率及在费用或能源方面用尽可能少的成本完成这些适当的工作。
在这两个问题上,我们显然更需要得到启示,只有当真进行研究才能提供这种启示。
但是,我们在进入这种研究之前,需要做到以下几点:l.考虑其他人在此领域中所做过的研究。
便是说,考虑这种研究的历史。
2.确定这种研究的课题是什么。
3.断定开展这种研究所需要的最正确方法以及我们用来进行这种研究所需要的最清楚的政治概念。
如果不了解这些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好似是离开了图表或指南针而去出发远航。
一行政科学是已在两手两百年前开始呈现的政治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它是本世纪,几乎就是我们这一代的产品。
它为什么姗姗来迟?它为什么直到我们这个忙的几乎注意不到它的世纪才呈现?行政机关是当局最明显的局部,它是步履中的当局;它是当局的执行者,是当局的操作者,是当局的最显露的方面,当然,它的历程也和当局一样悠久。
它是步履中的当局,人们很自然地但愿看到政治学的论著者在系统思想史的很早时期即已引起对步履中的当局的注意,并激发他们进行仔细的研究。
但是,事与愿违。
直到本世纪已经渡过了它的最初的青春时期,而且已经开始长出独具特色的系统常识之花的时候,才有人将行政机关作为当局科学的一个分支系统地进行阐述。
法学研究方法之历史的维度——福柯权力谱系学研究方法之简析
法学研究方法之历史的维度——福柯权力谱系学研究方法之简析(演讲稿)(同学们好,我是来自法学院的陈邹,今天我将带大家进入对法律的历史研究领域,用历史的维度去看待法学。
我选择阅读的文献是苏力写的《福柯的刑罚史研究及对法学的贡献》。
一文(翻页)1993年苏力写了一篇文章,《福柯的刑罚史研究及对法学的贡献》,此文主要从福柯的一本书《训诫与惩罚》来谈福柯的社会法律思想,呼吁法学学者关注福柯。
十年后的2002年,香港大学陈弘毅教授也写了一篇文章,叫《从福柯的<规训与惩戒>看后现代思潮》,将福柯的思想和学说“正式地”纳人了后现代法学学派研究视野之内。
这两篇文章可以说引起了我国法学界对福柯的研究与对其研究方法的借鉴。
由于这门课程主要是来介绍法学学习方法的,所以我就以苏力的这篇文章为切入点,来为大家展示一种法学或历史学的研究方法——福柯的权力谱系学方法以及这种方法对于法学研究的贡献。
(翻页)首先我想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年10月15日-1984年6月25日),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他的照片,我们会发现他长的很帅,同时我们也会深切的认同“聪明绝顶”这个词的含义。
他是当代著名的法国哲学家和思想系统的历史学家。
其思想、研究主题博大精深、纷繁复杂,尤其是他的研究方法独具特色,对当代西方社会思想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当代著名思想家、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代表——哈贝马斯说:“在我们这一代哲学家中,福柯能够对当代精神有最持久的影响。
”这也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有文化内涵的帅才是真的帅。
(翻页)福柯可以说是一个天才儿童,经过不懈的努力,1946年,不满20岁的福柯地顺利进入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在当时的法国,这是传统的通向学术生涯的一条路径。
福柯在高等师范学校的时间对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当时法国对德国哲学家如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和尼采的兴趣越来越强。
中外政治制度-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学位论文至少用一年的时间写作,要求学生在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写作,并且达到国内同类论文的较好水平,并具备一定的创造性。
注:本表不够可加页。
五、对新生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及入学考试科目设置
对新生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
具有政治学与国际政治学方面比较扎实、全面的基础知识积累与较好的理论功底,初步具备一定的独立科学研究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够初步运用该外语的文献资料。
5
Comparative Politics and Comparative Culture
N
3
S-1
Tang Shiqi
This Major
6
The First Foreign Language
N
2
A-1
7
Studies on Ancient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S
3
A
Xu Zhengzhou
入学考试科目设置与录取方式:
考试科目一:政治学概论
考试科目二:比较政治学(含政治思想是史)
录取方式:差额复试、择优录取
考试方式:闭卷
其它说明:无
本学科(二级学科)负责人(签名):
年月日
所在院(系、所、中心)意见:
负责人(签名):
年月日
学位评定分委会验收意见:
负责人(签名):
年月日
研究生院审核意见:
院长(签名)
Comparative Politics
N
3
S-1
Pan Wei
This Major and the Major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关于中西政治文明的对话
关于中西政治文明的对话作者:丛日云王志泉来源:发布时间:2011-10-07大中小王志泉(以下简称“王”):丛老师,您对西方政治文化传统的研究在国内有开创性的价值,您能先谈谈您是怎样开始这项研究的吗?丛日云(以下简称“丛”)为什么要研究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呢?近代以来,有识之士越来越认识到研究西方文化的重要性。
从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文化所遭遇到的西方的挑战,是生死的挑战。
这和以往的挑战是不同的,以往的挑战主要是王朝能不能存在,而西方文化挑战是要将一种文化连根拔起。
所以我们要认识它,研究它。
中国人开始研究西方文化时是把西方文化作为参照系来认识中国文化,而我是把中国文化作为参照系来认识西方文化。
我们古人是“以史为鉴”,但现代人还要“以西为鉴”,正确认识西方,以西方文化为镜子反观自己,我做的就是这样的工作。
西方人说,他们研究历史是为了知道“在我们成为我们之前我们是什么?”那我研究他们的历史就是为了知道“在他们成为他们之前他们是什么?”但我们先辈们的研究,基本上都是把当时的西方文化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作比较,当他们说西方怎么样的时候,说的都是同时代的西方,讲中国的时候,说的都是传统文化。
在他们生活的时代,虽然已经受到西方的影响,但传统还是很强大的。
他们是拿中国的传统和西方的当代或者近现代比较,并不是把中国前现代的和西方前现代的文化相比较。
王:可那时也出现了一批学贯中西的大师,今天的后学都很尊崇他们。
丛:我也敬重他们,因为他们是先躯。
他们的成就更多地是在哲学和一般文化研究方面,就政治文化领域而言,他们的成就是有限的。
他们讲西方的时候,往往是一种宏观的印象。
所谓学贯中西的大师们对西方政治文化的研究,几乎都没有以一系列的专题研究做基础,都是总体的和宏观的概括,是一种观察得来的印象。
他可能看到某一点,然后就以这一点做概括。
但是,如果没有对西方政治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时代的一系重大问题的专门深入的研究,对西方政治文化的宏观把握就不可能准确,所做的概括、归纳也是建立在沙滩上的。
中外政治制度专业课程简介
中外政治制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简介中外政治制度硕士专业课一览表课程编号 20104201课程名称(中文)政治学理论研究专题课程名称(英文) The study on political theory学分:3先修课程:政治学原理内容简介:把对现实政治实践问题的解答寓于政治学基础理论框架的构建之中。
既阐述政治学基础理论问题,又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面临的政治生活领域需要注重解决的重大问题。
在对政治学基础理论中最主要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但并没有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理论阐释,而是结合当今世界政治生活领域的时代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切近中国政治建设和政治发展实际,表现出强烈的现实关怀,适用学科及层次:中外政治制度硕士研究生选用教材:《现代政治学分析基础》作者:杨弘、刘彤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2004年5月课程编号20104202课程名称(中文)中国政治制度研究课程名称(英文) A Study on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s学分:3先修课程:中国政治制度史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内容简介:学习政治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梳理中国古代至近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中国政治制度变迁的基本规律,分析各个时期政治制度的利弊得失及与当时社会发展的关系。
重点探究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些有鲜明特点和重大影响的政治制度形态。
介绍国内外学术界研究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学术成果及学术观点,探讨中国政治制度研究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
适用学科及层次:中外政治制度硕士研究生选用教材:自编讲义课程编号 20104203课程名称(中文)中外政党制度课程名称(英文)Political Party System of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学分:3先修课程: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内容简介:政党制度是现代国家发展的重要条件和普遍的政治形式,政党和政党制度研究是现代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现代的政党制度和当代中国的政党制度;外国近现代的政党制度和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政党制度;比较中西政党制度的异同。
政治哲学研究谱系:概念界定、视域转换与实践创制
Vo _ 9 l 1 J n,No 7 a .8
政治哲学研究谱系: 概念界定、 视域转换与实践创制
李武 装
( 安交 通大 学人 文 学院 , 陕 西 西安 7 0 4 ) 西 1 0 9
摘 要 :政 治 哲 学 的 本 质 就 是 对 所 有 政 治 活 动 及 其 对 象化 形 式 之 合 法 性 (e ima 1gt — i
政 治 学 界 定 的 代 表 人 物 当 属 中 共 中 央 编 译 局 俞 可 平 研 究 员 。 他 指 出 , 政 治 哲 学 是 政 “ 治 学 的 一 个 分 支 学 科 , 主要 研 究 政 治 价 值 和 它 政 治 实 质 。政 治 哲 学 属 于 政 治 理 论 的 范 畴 , 它 是 关 于 根 本 性 政 治 问 题 的 理 论 , 其 他 政 治 理 是
政 治 哲 学 的 概 念 界 定 及 其 研 究 对 象 、 究 研 内 容 , 来 都 没 有 定 论 , 人 人 殊 。 单 就 称 谓 历 言 而言 , 美 的政 治哲 学 通 常是 与 道德 哲 学 、 英 法 律 哲 学 、 会 哲 学 等 杂 糅 在 一 起 使 用 的 ; 德 社 而
中图分 类 号 : 0 1 3 文 献标 识 码 : 文章 编 号 :0 8—7 9 (0 1 0 —0 6 —0 A 10 0 52 1)2 0 7 7
论 的哲 学 基 础 。 “ 治 哲 学 是 一 种 规 范 理 论 。 ”政
一
、
政 治 哲 学 的概 念 界 定
它 主 要 不 是 关 于 现 实 政 治 的 知 识 , 是 关 于 现 而 在 政 治 生 活 的 一 般 准 则 以及 未 来 政 治 生 活 的 导 向性 知 识 , 主 要 关 注 政 治 价 值 , 社 会 政 即 为 治 生 活建 立 规 范 和 评 估 标 准 。换 哲 学 的 界 定 可 以被 大 致 归 化 为 政
严复与中国政治学的起源——以严氏《政治讲义》为中心的考察
严复与中国政治学的起源——以严氏《政治讲义》为中心的
考察
吴汉全
【期刊名称】《学术界》
【年(卷),期】2024()1
【摘要】严复是中国政治学的重要开创者,其所著《政治讲义》系统地表达了严氏对于政治学的意见。
该著承继西方政治学国家研究的学术传统,主张政治学着力于“国家权力”的研究,不仅就政治学本土化提出了学术分类、范畴研究、发明新知等具体要求,而且还阐发政治学研究方法的建设性意见,成为近代中国最早的政治学文本之一。
严氏研治政治学,体现了经世致用、以西学为根基、历史政治学等特点,为推进西方政治学中国化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总页数】12页(P22-33)
【作者】吴汉全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中心;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严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观——兼论严氏晚年的政治思想
2.对中国比较政治学研究的若干讨论——以四届“比较政治学论坛”为对象的考察
3.严复军政思想述要——以严氏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三场战争的观察与思考为中心的考察
4.严复的
国家思想解析——以《政治讲义》文本为主的考察5.中国政治学界对九一八事变后中日关系的反应——以中国政治学会及其重要会员为中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武汉大学行政管理考研专业课之一:《西方行政学说史》丁煌版讲义--精华
丁煌版》丁煌版西方行政学说史》《西方行政学说史录目 录导论:西方行政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2)第一讲:威尔逊的行政学说 (5)第二讲: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二分法 (9)第三讲: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14)第四讲: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16)第五讲: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 (19)第六讲:怀特的理论行政学思想 (23)第七讲:古立克的一体化行政思想 (28)第八讲:厄威克的系统化行政管理思想 (34)第九讲:福莱特的动态管理理论 (35)第十讲:巴纳德的系统行政组织理论 (37)第十一讲:西蒙的行为主义行政学说 (41)第十二讲:沃尔多综合折衷行政观 (46)第十三讲:里格斯的行政生态学说 (49)第十四讲:新公共行政学 (52)第十五讲:菲德勒权变领导理论 (55)第十六讲: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 (57)第十七讲:奥斯本的企业家政府理论 (61)第十八讲: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 (62)导论导论::西方行政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西方行政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一、西方行政学的产生1、中西早期行政管理思想(非系统非学科化)2、1845年法科学家M·A·安培“建立管理国家之科学”的设想;3、1865-68德学者斯坦因七卷本《行政学》最早提出“行政学”一词(指行政法);4、1887年美学者(总统)威尔逊发表开创性的《行政学研究》一文,主张政治与行政分离,将行政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加以研究。
5、1900年美学者古德诺出版发表〈政治与行政〉一书,进一步明确指出政治与行政的区分。
(自此行政学作为一个新的、独立的研究领域得以确立。
)6、1926怀特《行政学导论》、1927威洛比《公共行政原理》,对其内容进行系统研究和阐述。
行政学理论体系得以形成。
(产生背景)二、西方行政学的发展历程多种分段方法:A 、丹尼尔·雷恩(管理思想):科学管理时期(19世末20世初)、社会人时期(20世纪20年代)、当前时期(二战后);B 、台湾学者(行政学):传统理论时期(X*:1900-30)、行为科学时期(Y*:1930-60)、系统理论时期(Z*,1960后);C 、夏书章:形成阶段(19世末到20世纪20年代)、成长阶段—科学管理时期(20年代后)、科学化时期(40年代始);D 、 教材观点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参照众多美国学者之方法),六阶段:西方行政学的提出与创立时期(1887-1918年);西方行政学的正统时期(1919-1941年); 西方行政学的批评与转变时期(1941-1959年);西方行政学的发展与应用时期(20世纪60年代);西方行政学 的挑战与创新时期(20世纪70年代);西方行政学的总结与探索时期(20世纪80年代) 1、提出与创立时期提出与创立时期::1887-1918代表人物著作及观点代表人物著作及观点::威尔逊:行政学创始人,《行政学研究》,主张政治与行政分离,建立一门独立的行政学科; 古德诺:美行政学家,《政治与行政》,对政治与行政的分离理论作了进一步发挥;泰勒:美管理学者,《科学管理原理》,倡导科学管理;法约尔:法管理学者,〈一般管理原理〉,提出了一般管理的一些基本原理(十四管理原则)2、西方行政学的正统时期西方行政学的正统时期::1919-1941年这一时期的行政学家继承了早期行政学的基本信念,认为“真正的民主与真正的效率是统一的”,经济和效率是行政管理的基本准则。
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知识谱系的写法
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知识谱
系的写法
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是一种研究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它涉及到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实践和实践的研究。
它的研究
方法是以知识谱系的方式来研究传播政治经济学。
知识谱系是一
种研究方法,它将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实践和实践的研究结
合起来,以更深入的方式来研究传播政治经济学。
知识谱系的研究方法是以系统的方式来研究传播政治经济学,它将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实践和实践的研究结合起来,以更
深入的方式来研究传播政治经济学。
知识谱系的研究方法可以帮
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实践和实践的研究,从而更好地掌握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知识。
此外,知识谱系的研究方法还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传
播政治经济学的实践,从而更好地掌握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实践。
知识谱系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传播政治经济学
的实践,从而更好地掌握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实践。
总之,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知识谱系是一种有效的研
究方法,它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
实践和实践的研究,从而更好地掌握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知识。
因此,知识谱系的研究方法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研究
者更好地理解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实践和实践的研究。
韦伯与“作为批判的谱系学”
① 福柯愿意与往圣先贤对话,这一点在其各重要文本中均有体现。 科利奥-泰莱涅在其研究 福柯的论文中坦承:“ 拿韦伯与福柯来作比较,这注定不合诸多 正统 韦伯研究 者之意, 不过福柯却 更公开欣赏这样一种做法。” [1]165-166 不管怎么说吧,效果说明一切。
② 福柯每每强调康德思想中蕴含着“异于历史的当下之反思” 及“关于当下的本体论” 思想。 在同样的地方,哈贝马斯看到的则只是作为一种传统理解的“ 批判的理性先验权力” 。[2]
我们这里需要强调,康德思想中的批判维度及其历史维度,作为一种张力的确内 在地存在于康德思想之中。 但是这两个维度并不像福柯所表扬的那样是康德自己思 想的主流与核心。 康德在哲学上的核心贡献,仍然是哲学领域的哥白尼式革命,是具 有运用概念范畴能力的主体与被概念范畴所整理把握的客体的关系问题。 康德在哲 学上的“ 批判转向” ,转向的是先验主体哲学,而非 20 世纪以后,在经过了法兰克福学 派等思想发扬改造了之后的“批判理论”。 “批判理论”的哲学渊源可以上溯至康德批 判哲学,但是康德“批判转向” 之后的批判哲学本身不是“ 批判理论”。① 研究者业已 注意到康德哲学在其后世的不同发展:“ 康德之后的德国观念论分裂成绝对观念论与 批判观念论这样两股潮流。” [7]21康德也有“ 历史转向” ,一种注重时间与历史的哲学意 识在康德时代就已经存在,甚至可以说就一直是诸多思想传统中的一种。 但是康德的 思想不是谱系学思想,尤其不是经过了后来由福柯所改造了的“ 激进谱系学”。 福柯 的解读与康德思想的本来面貌之间存在着裂隙。 这也解释了福柯何以每每言及康德 启蒙思想,必停顿下来交待其思想可能的内在折曲。 转折性的新解释是可能的,但是 需要有人揭示。
国家治理中的派系问题研究——一个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简述
国家治理中的派系问题研究——一个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简述岳成浩
【期刊名称】《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43)001
【摘要】国家治理的一个根本目的是追求稳定,然而,无原则的派系乱斗从古至今一直是困扰国家治理的一个顽疾.从古希腊、古罗马到中世纪的城市共和国,再到近代民主的产生与发展,无不闪现着派系的身影及其对政治秩序的冲击和破坏.派系问题由此激起了不同时代政治思想家的思考,人们就派系的危害、表现形式、产生原因以及抑制方式等提出不同的看法,并认为对公共利益的背离与危害是判定派系行为的根本标准.从政治思想史来看,休谟和伯克对派系问题的思考成为一个转折,休谟不但对派系进行了类型学的分析,而且注意到了派系的现代形式,伯克则从规范的意义上首次对派系与政党作出了有效的区分,从而为现代国家治理中政党政治的出现提供了一种合理的理由.
【总页数】7页(P82-88)
【作者】岳成浩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3;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12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91
【相关文献】
1.刍议西方政治思想史中理性的价值 [J], 姚亚菲;郝婧
2.康德世界公民论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的枢纽作用 [J], 张雷
3.康德世界公民论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的枢纽作用 [J], 张雷;
4.西方政治思想史学科发展的最新趋势与未来展望
——以《政治思想史》十年的数据为参照 [J], 漆程成
5.无领导小组讨论在课堂中的应用--以“西方政治思想史”教学为例 [J], 李珍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西方军事政治学的知识谱系与理论发展
论西方军事政治学的知识谱系与理论发展
徐能武
【期刊名称】《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29)004
【摘要】西方军事政治学的知识谱系以"文武关系"作为研究主题,以亨廷顿"文人统制"理论、简诺维兹专业军人理论和萨奇先"均衡模型"理论推动知识生产并构成学科发展的宏线.冷战结束后,西方军事政治学理论发展更多地表现出主题深化、范围拓展和多元理论的取向.西方军事政治学的学科边界日益清晰,而逐步成为一门政治学下的独立分支学科.
【总页数】5页(P6-10)
【作者】徐能武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7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E0-053
【相关文献】
1.西方行为主义理论发展的方法论检审——基于《比较政治学理论——新范式的探索》的解读 [J], 柳红霞
2.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知识谱系与理论发展 [J], 陈世华
3.西方政治学思想发展脉络研究--以西方政治学经典名著为视角 [J], 王磊;王佳节;
4.武装力量与政治研究:军事政治学的兴起与发展——首届军事政治学专家论坛
(2010)综述 [J], 杨亚斌
5.西方国际关系学:知识谱系与理论发展 [J], 秦亚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方宪政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西方宪政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栾爽;邵钧
【期刊名称】《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22)003
【摘要】近代中国的宪政乃是一个不断地向外国学习和借鉴的曲折繁复的过程.运用法制现代化的视角,分析西方宪政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可将1840-1912年,即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这一历史阶段划分为四个时期、三个高潮,运用六个指标即传播主体、内容、方式、范围、影响、代表人物等进行考察,这一过程突出地反映了中西法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问题.
【总页数】7页(P54-59,99)
【作者】栾爽;邵钧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南京,210016;常熟市人民法院,江苏,常熟,215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F09
【相关文献】
1.论西方会计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过程 [J], 朱鸿翔
2.论西方会计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过程 [J], 朱鸿翔;
3.西方慈善救济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分析 [J], 任云兰
4.论西方财政思想在近代中国传播的路径和特点 [J], 朱鸿翔
5.西方财政思想在近代中国的理论影响和传播规律 [J], 朱鸿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构建当代中国公共政策的宪政精神——从中西方比较的视野分析
构建当代中国公共政策的宪政精神——从中西方比较的视野
分析
李凯
【期刊名称】《黑龙江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9(000)005
【摘要】公共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维护人性的尊严与捍卫民主的价值.一般的说,公共政策过程要同时满足"民主"和"效率"两个相互矛盾的要求,而实现公共政策民主价值的途径则需要将其过程置于宪政的架构之内.从宪政发展的历史来看,西方国家宪政的历史较长,理论也较为成熟,其公共政策的宪政精神的核心是基于多元民主的"控权"与"保障权利".相比之下,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宪政制度的历史则较短,内涵也存在差异.鉴于此,如何理解公共政策与宪法的逻辑关系成为构建宪政精神的关键理论前提.而培育政策制定主体对宪法权威的信仰和忠诚,则是构建当代中国公共政策的宪政精神首先应该遵循的基本价值取向.
【总页数】4页(P49-52)
【作者】李凯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0
【相关文献】
1.西方大国兴衰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海权与海洋大战略构建
2.论宪政必须符合理性--比较分析西方国家不同时期的宪政
3.从中西“人性预设”差异的角度看当代中国宪政制度设计的人性诉求
4.从中西方法治信仰的文化基础比较谈构建“法治中国”
5.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当代中国民主——从中西方民主政治比较的角度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方宪政文化及其在19世纪中国的传播——以议会制度的传播为例
西方宪政文化及其在19世纪中国的传播——以议会制度的传
播为例
万齐洲
【期刊名称】《惠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28)005
【摘要】鸦片战争以后,议会制度与三权分立体制及其理论基础--天赋人权与社会契约理论等西方宪政文化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传播的主体是近代中国最早与西方接触的开明官员及先进的知识分子.他们对西方宪政文化的认识尽管十分肤浅,介绍的内容也或对或错,但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思想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少数人的警觉,并对戊戌维新运动以及近代中国社会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页数】6页(P61-66)
【作者】万齐洲
【作者单位】惠州学院,政法系,广东,惠州,516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09
【相关文献】
1.19世纪前后文化认同之变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态势的转换——以对日和对欧文学传播为例 [J], 孔许友
2.浅议19世纪中叶以前西方法学在中国的传播 [J], 万齐洲
3.西方宪政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J], 栾爽;邵钧
4.传播西方法文化兴起启蒙思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归国者法律思想研究[J], 肖良武;陈全明
5.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西方跨文化传播问题浅析
——以湖南省浏阳花炮对俄传播为例 [J], 陈逸锋;孙云桥;贾依贤;肖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方国际关系学:知识谱系与理论发展
西方国际关系学:知识谱系与理论发展
秦亚青
【期刊名称】《外交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3()3
【摘要】一个学科的知识谱系至少包含了该学科的研究主题和发展主线这两个因素。
在过去30年里,西方国际关系学知识谱系的研究主题是冲突与合作或曰战争与和平,推动知识生产并构成学科发展的主线是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三派体系理论的学理论战。
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对合作研究的力度加大、社会学理论影响的增强和人文意识的加重等特征,但以西方、尤其是以美国为重心的现象并没有减弱。
【总页数】6页(P9-14)
【关键词】国际关系理论;知识谱系;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
【作者】秦亚青
【作者单位】外交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0
【相关文献】
1.知识谱系、话语权力与妇女发展——国际发展中的社会性别理论与实践 [J], 胡玉坤;郭未;董丹
2.论西方军事政治学的知识谱系与理论发展 [J], 徐能武
3.审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推进理论建构本土化进程\r——\"国际关系研究百年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r在国际关系学院举行 [J],
4.审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推进理论建构本土化进程——“国际关系研究百年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国际关系学院举行 [J],
5.西方国际关系学的现实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理论 [J], 秦亚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中西宪政谱系学比较研究教学目的:了解宪政谱系学的概念、宪政谱系学的作用与意义、宪政谱系的冲突与契合教学重点:宪政谱系学的概念、宪政谱系的冲突与契合教学重点:宪政谱系的冲突与契合2课时宪法是一个无穷无尽的,一个国家的世代人都参与对话的流动的语言。
——(美)劳伦·却伯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
——霍姆斯一、宪政谱系学概念1、范式根据库恩(Thomas Kuhn)对“范式”(paradigm)概念的经典解释,所谓“范式”,实际上就是研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综合体,其内容表现为对科学研究中各种信念、认知成果、研究方法的整合与升华,是一种理论模型、框架,一种思维方式和理解现实的思想体系,以及科学共同体的最高共识。
库恩用范式(paradigm)之有无作为区分科学与前科学的标准,而“范式”,简单说就是科学共同体的成员一致遵奉的一套共识:“取得一个范式,……是任何一个科学领域在发展中达到成熟的标志”。
与之相对照,尚处于前科学阶段的不成熟学科的特征是学派林立,有多少研究者就有多少观点,每个人都要“从第一原理出发并为引进的每一个概念进行辩护”,因此研究工作效率低下。
类似地,罗尔斯也把共识(宪法共识和重叠共识)作为成熟、稳定的自由民主社会的必要条件,这恐怕不会是偶然的。
他的《政治自由主义》第二部分就是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多元性的、“千差万别的”自由民主社会如何建立并保持统一和稳定?他的答案是:这种统一建立在合乎理性的“重叠共识”(或译“交叉共识”)的基础上,“只有在达成共识的各种学说得到政治上积极行动的公民的确认,而正义要求与公民的根本利益……又没有太大冲突的时候,稳定才有可能”。
(John Rawls)比较一下西方和中国知识界不同的争论景观,不难发现一个重大的差异:前者是在已达成的基本共识的基础上,为解决新问题而在互相竞争的不同见解之间做出新的选择,以求达成新的共识;而我们则是各执一端,各自信奉一种一元性、不兼容的至上性学说,作零和式、阶级斗争式的拼杀,目的是彻底打倒对手,以全盘维护己方的信念;双方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共识,每一个被提出来讨论的问题几乎都是争执不休的战场——从事实、“主义”到道德乃至人品文风。
这当然并不奇怪,无非是传统革命政治文化在新时代的延续,同时反映出我们理论思惟的前科学性质。
2、宪政谱系学宪政谱系学就是在一定的范式(paradigm)下,宪法学中的基本范畴作用于现实的社会政治生活而形成一系列的宪政基本范畴,这些宪政基本范畴之间的相互冲突与契合从而为宪政建设形成开放性的张力。
二、宪政谱系学的作用与意义1、宏观上理解和把握宪政含义、宪政的形成;2、认识论上的宪法学研究方法意义:概念——范式——体系——开放性的张力3、形成宪政的价值体系:(1)个人自由价值(2)人类群体价值(3)超越价值4、建立在宪法框架下的现代宪政法治自创生系统(Law as an autopoietic system):宪法变迁的核心逻辑:自由与秩序的平衡三、宪政谱系的冲突与契合:开放性的张力(一)宪政谱系:自由、秩序、权利、权力、民主、法治、共和、平等;1、基本宪政谱系:自由与秩序人类宪法变迁的核心逻辑:对自由与秩序的平衡2、一般(普通)宪政谱系:权利、权力、民主、法治、共和、平等一般(普通)宪政谱系就是对自由与秩序这一基本宪政谱系的实现与具体的展开。
(二)宪政谱系的冲突1、权利与义务、权利与权力2、自由的悖论(Paradox):无限的理想自由与有限的现实自由3、平等的悖论(Paradox):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4、法治的悖论(Paradox):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5、民主的悖论(Paradox):多数人的意志与少数人的意志——多数人的暴政(Majoritarian)6、法治与民主之间的冲突:既定的规则和非确定性的多数人的意志(三)宪政谱系的契合1、终极与根本的目的契合:促进和保障人权,谋求人的幸福生活;2、目的与手段的契合:自由与秩序、基石的法治与民主、共和的手段;3制度架构的契合: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制度架构体系(四)宪政谱系的冲突与契合上述宪政谱系的冲突与契合,形成开放性的张力——在对各种权利与义务、权利与权力的平衡,形成人类不同时期下一定的自由与秩序,亦就是宪法及宪政变迁的核心逻辑是自由与秩序的平衡:安全、自由、民主宪政谱系的冲突与契合的最终结果是形成宪政法治的自创生系统(Law as an autopoietic system)。
四、宪政谱系的展现(一)理论契约(二)静态契约(三)动态契约(四)矫正契约(五)契约秩序宪政谱系的形成与实现就是契约博弈过程,亦即基于利益、自由与秩序的平衡。
宪法及宪政变迁的核心逻辑是自由与秩序的平衡:安全(秩序)、自由(权利)、民主(共和)The life of the law has not been logic: it has been experience.——“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
”霍姆斯是在1880年出版的《普通法》里推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
”成为了法律人众所周知的法律格言。
他在强调逻辑方法、形式重要性的同时,也指出尽管逻辑的方法和形式满足于植根于每个人心中确定与和谐的追求,但确定性往往只是个幻想,在逻辑形式背后存在相互竞争的各种立法理由的相关价值和重要性的判断,它常常是含糊不清和无意识的判断。
对时代需要的感知,流行的道德和政治理论,对公共政策的直觉,不管你承认与否,甚至法官和他的同胞所共有的偏见对人们决定是否遵守规则所起的作用都远远大于三段论。
法律包含了一个民族许多世纪的发展历史。
它不能被当作由公理和推论组成的数学书。
”按照霍姆斯的理解,如果仅仅从形式方面来看,法律发展的过程是逻辑的。
因为法院作出的每一个新的判决,往往都是根据已有的先例,按照严格的逻辑规则推理获致的。
从外观上看,法律推理的过程似乎仅仅是一个封闭的形式理性的过程。
但是,不应忽视的是,每一个先例其实都是有其特定的历史语境。
也就是说,隐藏在先例背后的那些习惯、信仰和需求,才是先例之所以具有合法性的真正基础。
因此,严格遵从先例,既是对历史的忽视或藐视,也是对法官身处其间的社会现实熟视无睹,这种司法无异于刻舟求剑、缘木求鱼,其结果必然导致司法逻辑上的混乱和失败。
霍姆斯进一步认为,从普通法的历史来看,当法官们在判决过程中遵从一项古老的先例的时候,他们实际上往往已经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旧瓶装新酒”,赋予了这些先例新的理由,或者说重新解释了先例的内在规则。
无疑,恰恰是这些解释,使法律在经验中不断得以演迁并生机勃勃。
当然,这种演迁过程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细微的,是我们不能察觉到的。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霍姆斯指出,“法律不断演进而从来没有达到一致,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它永远从生活中汲取新的原则,并总是从历史中保留那些未被删除或未被汲取的东西。
只有当法律停止不前时,它才会达到完全一致”。
由此可见,霍姆斯的论断中的“经验”,乃是现实生活中的“活水”,它要求法官们根据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在遵循先例的原则下,赋予先例以新的生命,即推陈出新。
在这个过程中,法官捕捉和理解现实生活动向的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博弈,顾名思义,就是“赌博”和“对弈”。
在博弈中,每一方都要想方设法攻击对方、保护自己,最终取得胜利;同时,对方也是一个与你一样的理性人,他也会这么做。
这时就需要更高明的智慧,而博弈其实就是一种斗智的决策竞争。
而博弈论就是这样一门研究不同主体之间相互影响的行为的学问。
或者,准确地说,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学问,因此也有人把它称为“对策论”。
法律在规范的意义上其实是一种制度的设计,而作为社会选择和博弈论的自然结合,机制设计理论面对的是一个分散决策问题。
从社会选择理论我们知道,如果存在一个社会选择函数,那么,在任何一种情形下,针对个人偏好组合,我们都有一个或多个社会方案是我们认为合理的,这个合理性所建立的基础其实就是我们对于社会拥有足够的信息和知识,在此基础之上,我们的立法者、执法者就可以实现任何合理的社会目标,这里所谓的合理,其实就是我们的法律制度设计在综合考量了社会中的行为模式,即每个人是如何做出决策及任何行为所可能引发的结果后而做出的,这个制度的设计针对的其实就是社会中行为人在不同行为方案中所做出的搏弈选择后的实际行为方案而做出的。
事实上,社会中的行为人在面对一个问题时,总是会自觉或不自觉的考量着自己的成本与收益,而这种考量除了受对方行为人选择策略的影响外,还在很大的程度上受着他们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制度的制约,换句话说,也就是受着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博弈规则的制约,一个行为人在做出一个行为选择的时候不可能完全的就与对象行为人之间的关系来考量自己所采取的行为对策(即使他在行为时并未意识到社会可能加诸如于行为人身上的义务),而一定是要在综合考量了对象行为人,制度设计者、制度维护者所可能针对行为人自身所能采取的结果后而选择自己的行为。
而这个过程,又伴随着一个行为人自身信息量的是否充足。
充分的信息条件下,行为人的策略与无信息可用,或少量信息可用的情境下,行为人所采取的行为策略是完全不同的,而这个信息的获取,与针对信息的获取行为人所可能采取的不断变化的策略,实际上就是一个重复博弈的过程,从一种初始状态下的正规形式博弈开始出发,综合地考量其他可能影响行为策略的各种制度的、信息的、时间的、空间的因素,从而使行为人在一个社会问题中所可能采取行为的信念不断的更新、扩展、一直到考量到各种各样的可能影响行为人所采取的策略的各种因素,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博弈本身不断复杂化的过程,而这个博弈不断复杂化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我们的制度设计综合考量各种各样的社会因素,从而寻找一种作为完美博弈解的制度的过程。
从一种正规形式博弈,到展开形式博弈,再到重复博弈,再到集体行动介入的博弈,这本身是一种制度融于社会的过程,而我们的制度设计,在经过了这些因素的综合考量后就有可能成为一种真正科学的设计!五、实现宪政谱系的制度群1、价值观念的文化更新与信仰的建立:政教分离制度;2、政治的决择:制宪权与创制权、复决权、选举权;3、三权分立与司法自治——政府信用度与司法公信力;4、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分野与互动,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相互有效制约;5、实现宪政谱系的制度群的最终目的是真正有效地保障和促进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