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重点精华讲课教案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课程讲义
课程讲义目录第一单元呼吸系统疾病第二单元循环系统疾病第三单元消化系统疾病第四单元泌尿系统疾病第五单元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第六单元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第七单元风湿性疾病第八单元神经系统疾病第九单元理化因素所致疾病第一单元呼吸系统疾病细目一:慢性支气管炎西医:一、西医病理病理:表现为小气道不同程度的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增生,鳞状上皮化生,杯状细胞增生,炎症细胞浸润,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多。
二、临床表现1.症状: 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累计3个月,并连续2年或以上。
2.体征: 慢性支气管炎早期常无明显体征,有时在肺底部可闻及湿性和干性啰音,喘息型支气管炎可听到哮鸣音,发作时有广泛的湿啰音和哮鸣音。
长期反复发作,可见肺气肿的体征。
3.分型可分为单纯型和喘息型。
(1)单纯型主要表现为咳嗽、咯痰。
(2)喘息型除咳嗽、咯痰外,尚具有喘息症状,并伴有哮鸣音。
4.分期可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迁延期、临床缓解期。
三、西医治疗1.急性发作期(1)控制感染抗生素使用原则为及时、有效。
常用抗生素可选用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等。
(2)祛痰镇咳盐酸氨溴索(沐舒坦)。
(3)解痉平喘适用于喘息型患者急性发作,或合并肺气肿者,常用药物有氨茶碱。
2.缓解期主要是加强体质的锻炼,提高自身抗病能力,也可使用免疫调节剂,如卡介苗。
中医:一、中医病因病机中医病因病机主要包括外邪侵袭、肺脏虚弱、脾虚生痰、肾气虚衰。
其病位在肺,涉及脾、肾。
二、中医辨证论治(一)实证多见于急性发作期。
1.风寒犯肺证证候:咳喘气急,胸部胀闷,痰白量多,伴有恶寒或发热,无汗,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止咳。
方药:三拗汤加减。
2.风热犯肺证证候: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痰黄黏稠难出,胸痛烦闷,兼有鼻流黄涕,身热汗出,口渴,便秘,尿黄,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或滑数。
治法:清热解表,止咳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
3.痰浊阻肺证证候:咳嗽,咳声重浊,痰多色白而黏,胸满窒闷,纳呆,口黏不渴,甚或呕恶,舌苔厚腻色白,脉滑。
中西医结合108内科大纲
了解本病的定义、病因、发病机制、临床分类和预后。
1.概述: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命名。
2.病因和发病机制。
3.分类。
一、心绞痛
1.概述。
2.发病机制。
3.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
4.临床表现:典型心绞痛的特点。
5.辅助检查。
6.诊断与鉴别诊断。
(1)心绞痛的分型诊断。
6.临床类型:扼要介绍恶性高血压、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
7.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尿常规、肾功能、血脂、血糖、葡萄糖耐量试验、血浆胰岛素测定、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24小时动态血压检测和眼底检查等。
8.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2)临床诊断:肾实质病变、肾动脉狭窄、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
5.辅助检查。
6.诊断与鉴别诊断:与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特异性心肌病等鉴别。
7.治疗
(1)非药物治疗。
(2)药物治疗。
(3)手术治疗。
二、病毒性心肌炎
1.概述。
2.病因病机:讲述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
3.病理解剖。
4.临床表现:常见症状与体征。
5.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血常规、血沉、血清酶、抗体、中和抗体、心电图、X线检查和病毒分离等。
熟悉心脏瓣膜病的辅助检查、防治原则和手术适应证。
了解各瓣膜病的概述、病因。
1.概述。
2.病理。
3.临床类型
(1)二尖瓣狭窄
①病因。②病理生理。③临床表现。④辅助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⑤诊断与鉴别诊断。
(2)二尖瓣关闭不全
①病理。②病理生理。③临床表现。④辅助检查。⑤诊断与鉴别诊断。
(3)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课程讲义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课程讲义第一章:中西医结合的概念与原则1.1 简介中西医结合是指将传统中医与现代西医相结合,旨在发挥两种医学的优势,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本课程将介绍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应用。
1.2 中西医结合的基本原则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基本原则包括综合分析、辨证论治、通治兼顾、个体化和预防为主。
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和相关检查结果,进行辨证论治,综合运用中西医治疗方法,注重疾病的整体调控,以个体化的方式制定治疗方案,并注重预防,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整体健康水平。
1.3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应用领域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广泛应用于各种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对于慢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和综合征等疑难病症有较好的效果。
本课程将通过详细介绍常见内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帮助学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第二章:中西医结合内科疾病的辨证与治疗2.1 常见内科疾病的辨证与治疗本章将介绍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在常见内科疾病中的应用。
以高血压为例,详细讲解中西医结合在高血压的辨证与治疗方面的原理和方法。
包括中医辨证方法的基本原理,西医对高血压的病因病机认识,以及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
2.2 慢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疾病是现代社会的常见问题,传统中医对于慢性疾病有独特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本节将介绍中西医结合在慢性疾病治疗中的原理和方法。
以糖尿病为例,详细阐述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更好地控制疾病进展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第三章: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实践技巧3.1 病史采集与中西医结合诊断病史采集是中西医结合诊断的重要环节。
本节将介绍如何全面准确地采集患者病史,结合中西医结合的诊断原则进行分析,从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3.2 中西医结合治疗技巧本节将介绍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常用治疗技巧,包括药物治疗、针灸、中草药疗法等。
通过学习这些技巧,学员可以更好地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疾病,提高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主治讲义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主治讲义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主治讲义是一本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疾病的专业书籍。
它的出版目的在于通过介绍和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疾病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帮助临床医生获得更多的治疗选择,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书中主要讲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疾病的基本理论,包括中西医结合的概念、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流程和技巧等。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各种内科疾病的临床应用。
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疾病的各种方法和技巧,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中西医结合的八种常用方法,包括针灸、艾灸、拔火罐、中药治疗、推拿按摩、食疗、气功等。
此外,书中还提供了一些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疾病的典型案例,为读者提供了实际操作的指导。
总的来说,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主治讲义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对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疾病的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都有很大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学习和探索中西医
结合的理论和方法,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疾病的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的健康。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重点精华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重点精华中西医结合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它吸取了中医和西医的优点,将两种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在内科学中,中西医结合更是展现了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本文将从病因诊断、治疗方法以及综合疗效等方面介绍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重点精华。
一、病因诊断:注重综合分析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重点之一是病因诊断。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强调个体差异和整体平衡。
西医则注重病因的科学解释和证据支持。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将二者相结合,注重综合分析和个体化诊断。
在病因诊断上,中西医结合内科医生会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生活习惯、家族史等信息,并进行精细化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同时,中医的“望、闻、问、切”也是不可或缺的诊断方法之一。
通过综合分析,中西医结合内科医生可以更准确地确定病因,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指导。
二、治疗方法:综合运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重点是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强调整体调理和疏导经络,西医治疗则注重药物治疗和手术干预。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综合运用两种治疗方法,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
在药物治疗方面,中医的中药具有调理整体、缓解症状的作用。
而西医的药物更注重病因治疗和症状控制。
中西医结合内科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以达到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此外,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也注重非药物治疗手段的应用。
中医的针灸、推拿和气功等疗法,以及西医的物理疗法和康复训练,都可以在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中得到应用,提高疗效。
三、综合疗效:效果显著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重点之一是综合疗效。
通过中西医的综合治疗,可以取长补短,弥补各自的不足,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一方面,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可以减少药物使用的副作用和依赖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的中药治疗注重调理内环境,帮助患者恢复阴阳平衡。
而西医的药物治疗则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
通过综合运用,可以降低药物用量,减轻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课程设计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中西医结合已经成为我国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纵观目前的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课程设计,可以发现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开发一门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的内科学课程,对于中西医结合专业教育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也对我国的医学事业和特色学科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以中西医结合理论与实践为基础,旨在培养学生对于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的方法,以及中西医结合仪器的使用和临床实践技能,重点培养以下能力:1.运用中西医结合基本理论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2.能够熟练使用中西医结合仪器,并能准确、安全地进行操作;3.能够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病人进行全面、系统、个体化的治疗;4.能够将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应用于内科临床实践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5.能够熟练掌握临床中西医结合诊疗的方法,具备解决复杂疑难病例的能力。
1. 中西医概述•中西医历史发展概述•中西医基本理论比较•中医病因、病理、治疗与西医学联系和差异2. 内科学基础•生理学原理及其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的应用•内科学基础疾病诊疗学•内科学基础疾病防治学3. 中西医结合诊断方法•中药与西药配伍的互补作用•针灸与推拿的应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方法的临床实践4.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草药和西药的配伍及其临床应用•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几种中医疗法和手段•预防和治疗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5. 中西医结合仪器的使用•中西医结合仪器的原理和使用•常用中西医结合仪器应用举例•中西医结合仪器使用的安全注意事项本课程采用小班授课、讨论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将以讲授、演示及授课答疑形式,配合考勤、作业、考试和综合评价等方式,全方位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材•《中医学基础》•《西医学基础》•《内科学教材》•《中西医结合临床基础》六、考核方法•平时表现及作品(10%)•课堂表现(20%)•实验操作(20%)•期末考试(50%)七、师资队伍本课程将由拥有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培训经验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授课,同时结合课程特点,邀请多名来自临床实践领域的专家会诊,增加实践及教学的实效性。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第二版课程设计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第二版课程设计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建设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对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基本理论、临床实践应用等方面的掌握和应用,以及对慢性病等疾病的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能力。
二、教学大纲1. 课程名称中西医结合内科学2. 课程对象本科医学专业学生3. 课时安排总学时:64学时授课时间:32周授课方式:理论课+实践课4. 课程目标1.掌握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2.熟悉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临床实践应用;3.提高对慢性病等疾病的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能力。
5. 课程内容第一章: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概念和基本理论1.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历史及其发展;2.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概念;3.五运六气、阴阳五行的理论基础;4.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临床实践1.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诊断;2.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治疗;3.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预防。
第三章: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在慢性病和多发病中的应用1.高血压;2.冠心病;3.2型糖尿病;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肝病。
6. 课程评价1.平时成绩:30%2.考试成绩:70%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包括讲授、案例教学、实验、文献研讨、课程设计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教材曾宏飞.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9.五、实践内容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病历实习:学生向导师进行病历实习,教师进行指导、点评和评估,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2.临床实践:学生进行临床实践,根据临床情况,运用所学理论,进行病情分析,以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3.课程设计:学生自主选择慢性病或多发病相关课程内容,进行课程设计,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六、考核方式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考试采取闭卷考试方式,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平时表现包括学生的出勤率、参与度、课程笔记等。
中西医临床内科学课程设计
中西医临床内科学课程设计一、背景介绍内科学是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涉及到人体各个器官的疾病和诊疗。
随着医学的发展,西医已经成为临床内科学诊疗的主要模式,然而,中医也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疗效。
因此,中西医结合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内科学中。
对于内科医生而言,了解和掌握中西医结合诊疗的知识及技能,能够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因此,中西医临床内科学课程的设计变得至关重要。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内科医生掌握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能够有效地诊断和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症。
三、教学内容1.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本概念•中医四诊法•中医辨证论治法•中医药理学•中草药常用方剂2. 西医疾病诊疗•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血液病学•神经系统疾病3. 中西医结合诊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见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疑难病例探讨•疫情期间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应用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 视频课程录制有关中医基础理论,西医疾病诊疗和中西医结合诊疗的课程视频,在网络平台上供学生观看。
2. 线上互动课堂组织线上互动课堂,由专家讲解特定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学生可以通过互动平台与专家互动。
3. 线下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到医院临床部门进行中西医结合诊疗实践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并掌握操作技能。
4. 远程访谈邀请在中西医结合领域有丰富经验的医师进行远程访谈,分享个人诊疗经验和心得体会,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西医结合诊疗。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评估方式,包括:1. 考试开展中西医结合诊疗的理论性和操作性考试,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2. 案例分析请学生自主或老师提供病例进行分析和诊疗方案制定,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3. 课堂参与对学生的互动课堂表现进行评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能力。
六、总结中西医结合诊疗已成为内科学治疗的重要手段,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中西医结合诊疗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其临床治疗水平。
中西医结合内科教学设计阐述
中西医结合内科教学设计阐述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事,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 *******,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 *******。
在试讲之前,我先将中西医结合内科的教学设计思路进行简单的阐述: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是采用中西医结合理论和方法研究内科疾病发生、发展和规律的一门临床专业课程。
教材采用的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12年8月的第2版《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版本。
里面包括西医内科学大部分内容,还包括了部分神经病学内容,中医知识主要穿插在各个系统章节里面,教材的下部还有部分中医内科学病证诊疗篇。
对于这样的教学内容,我教研室的教学设计思路主要有三点:一、注重学生中西结合理论的培养。
我们认为,中西结合的关节点是患者症状与体征。
比如一名患者头痛头晕,面红耳赤,口干口苦,急躁易怒,中医辨证为肝阳上亢,使用平肝潜阳的方法,天麻钩藤饮来治疗。
西医诊断为高血压,认为是交感神经兴奋过高,首选B受体阻滞剂。
如果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不但可以很好的缓解患者的头痛头晕等症状,还可以使血压得到平稳的控制,起到1+1大于2的作用。
二、中西医两种治疗方法各有千秋与优缺点,我们会根据他们的疗效进行重点讲述。
比如肺痨患者非要使用中医肺阴虚进行辩证治疗,而不使用抗痨药物,无疑是狭隘和不可取的。
溃疡性结肠炎西医使用柳氮黄嘧啶和调节肠道菌群的药物效果肯定不如中医的辩证施治。
中药根据风寒,风热,风燥,暑湿,虚人感冒来治疗肯定比西药使氨基水杨酸类,抗病毒类药物效果好。
所以我们会根据他们各自的优势进行重点讲述。
三、注重中西结合临床思维模式的培养。
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模式呢?就是病案教学与见习配合。
我们理论与实践的时间安排基本达到了2:1。
充分利用我院丰富的临床案例,增加在各临床科室现场教学的次数,让学生真实地接触疾病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参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通过临床实践,学生对书本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也加深了记忆。
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得到很好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体液和细胞免疫共同介导
(2)气道慢性炎症一一哮喘的本质
(3)气道高反应性一一共同病理生理特征
(4)胆碱能神经功能亢进
2、中医病机
宿根一一宿痰伏肺
病变脏腑:病位在肺,与脾、肾、肝、心密切相关
3、表现
特征: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
持续状态:哮喘持续24小时
发作时X线:可见两肺透光度增加
肺实变时有叩浊、语颤增强支气管呼吸音
并发症少见
(2)葡萄球菌肺炎
咼热,咳嗽,粉红色乳状痰,伴全身毒血症f循环衰竭
两肺散在湿啰音
并发症:单个或多发性肺脓肿一气胸或脓胸
(3)克雷伯杆菌肺炎
起病急,高热,痰呈灰绿色或砖红色胶冻状,呼吸困难紫绀 可有典型的肺实变体征
并发症:单个或多发性脓肿;败血症,甚休克
(4)军团菌肺炎
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悸,肺胀,喘证,水肿)
(一)病因
最常见的病因一一慢性支气管炎和阻塞性肺气肿
(二)表现
1代偿期:慢性咳嗽,咯痰和喘息,稍动感心悸气短乏力
2、失代偿期:急性呼吸道感染为最常见的诱因
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体征:肺动脉高压和右室增厚的客观征象
主要并发症:肺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
周围型肺癌
2、组织学分类
(1)小细胞肺癌(小细胞未分化癌)一一恶性程度最高
(2)鳞癌(鳞状上皮细胞癌)一一最常见的类型
(3)腺癌
(4)细支气管—肺泡癌
(5)大细胞癌(大细胞未分化癌)
(6)鳞腺癌
(二)诊断
早期,刺激性咳嗽,咳痰,痰中带血
中期,胸痛,呼吸困难,声音嘶哑,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晚期,恶病质
诊断的最可靠手段一一痰细胞学、组织病理学检查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重
点精华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重点精华
第一单元呼吸系统疾病
一、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喘证)
1中医病机:外邪侵袭,肺脏虚弱,脾虚生痰,肾气虚衰
2、表现:咳嗽、咯痰、喘息或气促。
发作时有广泛湿啰音和哮鸣音。长期发复一肺气肿
每年发病累计3个月并连续2年或以上。
3、分期:颁发发作期,慢性迁延期,临床缓解期
4、西医治疗
急性发作期首要治疗是一一控制感染一
B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
5、中医治疗
风寒犯肺一一三拗汤加减
风热犯肺——麻杏石甘汤加减
痰浊阻肺一一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 桑白皮汤
寒饮伏肺一一小青龙汤
肺气虚——补肺汤
肺脾气虚一一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
肺肾阴虚一一沙参麦冬汤合六味地黄丸
二、支气管哮喘(哮病)
轻者流感症状,早期可有消化道症状
急性病容,呼吸急促,重者发绀。体温上升与脉搏不成比例
并发症:早期多系统受累是本病的特点
2、病毒性肺炎
阵发性干咳。(老幼)呼吸困难,紫绀,嗜睡,精神萎靡
严重:呼吸浅速,肺部叩诊过清音,喘鸣音,三凹征
并发症:少见
3、支原体肺炎
持久的阵发性刺激性呛咳为本病的突出症状
咽、耳鼓膜充血,颈淋巴结肿大
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休克、DIC
七、慢性呼吸衰竭(喘证,喘脱,闭证,厥证)
(一)病因
最常见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二)中医病机
病位在肺,与脾、肾、心关系密切
本虚标实:本虚:肺脾肾心虚;标实:痰浊,瘀血,水饮
最常用的抗结核药一一异烟肼
主要不良反应为第VHI对颅N损害的氨基酸苷类:链霉素
(四)中医治疗
肺阴亏损——月华丸
阴虚火旺一一百合固金汤事秦艽鳖甲散
气阴耗伤一一保真汤
阴阳两虚一一补天大造丸
五、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肺癌,肺积,息贲)
――多起源于支气管粘膜或腺体,有淋巴结和血行转移
(一)病理
1解剖学分类:
中央型肺癌:发在段至主支气管,以鳞癌多见。占肺癌
4、真菌性肺炎
(1)肺放线菌病
起病缓慢,低热或不规则发热,粘液或脓性痰
痰中有时可找到由菌丝缠结成的“硫黄颗粒”
贫血、消瘦、杵状指
并发症:脓胸和胸壁痿管
(2)肺念珠菌病
支气管炎型:阵发性刺激性咳嗽,点状白膜;
肺炎型:咯白色粥样痰,痰有酵母臭味或甜酒样芳香味
并发病多发性脓肿
5、肺炎衣原体肺炎
表现轻,咽痛,干咳,可持续数月
(2)葡萄球菌肺炎——耐青霉素酶的合成青霉素或头抱菌素
(3)克雷伯杆菌肺炎一一三、三代头抱菌素+氨基糖苷类
(-
4)车团困肺炎
-首选红霉素
2、
病毒性肺炎
-抗病毒
3、
肺炎支原体一-
-首选大环内酯类,次为氟喹诺酮类
4、
真菌性肺炎
-抗真菌
5、
肺炎支原体肺炎首选红霉素
6、
非感染性肺炎
(五)中医治疗
邪犯肺卫一
三拗汤或桑菊饮
痰热壅肺
麻杏石甘汤合苇茎汤
热闭心神
清营汤
阴竭阳脱一
生脉散合四逆汤
正虚邪恋一
竹叶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汤
四、肺结核(肺痨,劳瘵,急痨,劳嗽,尸疰,虫疰)
(一)病理一一炎性渗出、增生和干酪样坏死
三种病理变化多同时存在
病理过程:表现为破坏与修复同时进行
(二)中医病机:病位在肺,与脾肾关系密切,也可涉及心肝
(三)治疗
具有独特的杀菌作用,能杀灭酸性环境中的结核菌:吡嗪酰胺
4、西医治疗
(1)阻受体激动剂一一首选
沙丁胺醇,特布他林;丙卡特罗,沙美特罗,福莫特罗
(2)茶碱类(氨茶碱)一一抑制磷酸二酯酶,提高平滑肌细胞内的CAMP浓度,具有气道纤毛清除 功能、抗炎和免疫调节。
(3)抗胆碱药一一阻断气道平滑肌上M胆碱受体
(4)激素一一抑制炎症细胞趋化、细胞因子的生成、炎生介质的释放,减少组胺的形成
6、非感染性肺炎
(1)放射性肺炎
刺激性干咳,气急和胸痛,呈进行性加重
放射部位皮肤萎缩和硬结,出现色素沉着
并发症:肺动脉高压和肺源性心脏病
(2)吸入性肺炎
咳淡红色浆液性泡沫状痰。痉挛性咳嗽、气急
急性期双肺有较多湿啰音,伴哮鸣音
(四)治疗一一尽早应用抗生素是治疗感染性肺炎的首选
1、细菌性肺炎
(1)肺炎球菌肺炎一一首选青霉素G
5、中医治疗
寒哮一一射干麻黄汤
热哮一一定喘汤
肺虚一一玉屏风散
脾虚一一六君子汤
肾虚-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三、肺炎(咳嗽、喘证、肺炎喘嗽)
(一)病因病理
1病因
(1)细菌性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克雷伯杆菌;军团菌
克雷伯杆菌肺炎一一是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主要致病菌
(2)病毒性肺炎——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比例高90%
(3)支原体肺炎
(4)真菌性肺炎
(5)肺炎衣原体肺炎
(6)非感染性肺炎:放射性肺炎;吸入性肺炎
2、病理
肺炎链球菌肺炎病理改变分期:
充血期;红色肝变期;灰色肝变期;消散期
(二)中医病机:病位在肺,与心、肝、肾关系密切
(三)表现:
1细菌性肺炎
(1)肺炎球菌肺炎:
起病急,寒战,高热,胸痛,咯铁锈色痰
呼吸困难一休克肺中毒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