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厚德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1《石榴》导学案语文版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石榴(第一课时)导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石榴(第一课时)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939758f242336c1eb95ee2.png)
一.知识链接石榴,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子长圆形,花多为红色,也有白色或黄色的。
果实球形,内有很多种子,种子的外种皮多汁,可以吃。
果皮可入药。
文题“石榴”就是本文的线索,作者按“爱---绘---赞---”的思路组织材料,抒发了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作者: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
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四川乐山人。
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虎符》《棠隶之花》《蔡文姬》,收在《郭沫若文集》里。
二.学习目标1.通过预习教材,掌握生字新词,疏通课文内容。
2.通过探究演练,理解不懂的语句,概括文章段意。
3.通过拓展提升活学活用精彩语句。
三.新知预习1.朗读课文。
注意重音,情感的把握。
2.疏通字词奇崛.( ) 枯瘠.( ) 辟.易( ) 犀.利( ) 玛瑙.( ) 柔媚.( ) 金罍.( ) 丰腴.( ) 唾.津( ) 潜溢.( ) 争妍.(. ) 皓.齿 ( ) 盎.然( ) 锈.彩( ) 束缚.()忍俊不禁.()奇崛:枯瘠:辟易:辟易:陆离:犀利:玛瑙:妙幻:金罍:丰腴:。
忍俊不禁:柔媚:匀称:唾津:3.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
四.探究演练。
1.小组内朗读,学生任选朗读内容,全班评价。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文中不懂的语句。
1)这风度实兼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这风度”是指-------“梅柳之长”是指----- “梅柳之短”是指----2)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天的心脏吗?“陆离“华贵”“夏天的心脏”是就石榴的-----和-----而言的.3)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奇迹”指------.4)单瓣的花虽没有双瓣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妙幻的演艺”和第6节中的一词相照应,具体指---5)我本来就喜欢夏天,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的原因是------3.概括文章段意结构思路:作者按------ -------- --------的思路结构全文。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石榴)导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石榴)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10d89a7b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12.png)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石榴)导学案PPT课件反思板书教学设计1、石榴备课时间 .2.15 执教时间 .2.16~17 教案总序号:1、2教学设计(石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荚散文。
教学时,引导学生在熟练诵读全文的根底上,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分析石榴的形象(特征),领会作者对石榴的喜欢之情,进而体会作者借对石榴的描写,所表达的志向、抱负。
过程设计教法学法:在指导学生熟练朗读全文的根底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握文章的根本内容。
通过合作、商量等方法领会作者所托之志,培养学生累积优美语句的兴趣和习惯。
辅之以多媒体教学。
教学流程第—课时(一)导人新课1、一边利用多媒体展示石榴的图片或实物,一边让学生说出有关石榴的诗句(课前安排学生搜集有关石榴的诗句和资料)。
2、教师补充石榴的有关知识。
(课件展示)石榴又名安石榴、假设榴等。
属石榴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夏季开花(花有结实花和不结实花两种),果在秋季成熟。
石榴原产伊朗的扎格罗斯山喜欢阳光和温暖的气候。
我国在西汉时由张骞从西域带到,后传布南北各地。
山东枣庄有我国最大的石榴园,有“天下第—榴园〞和“冠天下石榴园〞的美称。
此外云南、四川、新疆等地也是石榴的主要产区。
石榴叶翠绿,花大而鲜艳,故各地公园和风景区也常有种植以美化环境。
依据花的颜色以及重瓣或单瓣等特征又可分为假设干培植变种,如月季、石榴、白石榴、重瓣白花石榴、黄石榴、玛瑙石榴等,这些变种主要供欣赏。
(二)作者简介郭沫假设.(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o 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回国后从事文艺活动,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
抗日X期间,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主要作品有:(女神)(诗集),(屈原)、(蔡文姬)、(棠棣之花)(历史剧)等o(石榴)写于1942 年10月31日,当时正是抗日X极端困难的关头,一些文化人士变节投降,苟且偷生。
【最新精选】语文版初中语文七下《1石榴》word教案 (9).doc
![【最新精选】语文版初中语文七下《1石榴》word教案 (9).doc](https://img.taocdn.com/s3/m/1557a17e647d27284a735130.png)
3.教师质疑, 启发,补充,讲解
预设问 题
(1)文中揭示了石榴什么样的内在特征?
(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3、7自然段)
参考答案:揭示了石榴毫不辟易阳光的直射——敢于对抗骄阳,毫不示弱的精神;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品格。
(2)作者为什么将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
参考答案:第一次将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主要是从石榴花的色彩和外形的角度比喻;第二次将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主要是从“热烈”、“充满活力”、不受束缚这一内在特征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石榴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内在品格。“心脏”使人具有活力,而石榴能给火热的夏天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二者在这一点上相 似),因而把石榴比作“夏天的,b脏’’。
刻。)
明确答案
练
阅读《一树 杏花》并做练习题,分层次进行,以此为:通读全文,做完练习,仿写。
巩固 所学内容
小结
作业
巩固作业
《学语文》本课内容
预习作业
通读《海燕》课文,找出生字生词,作者资料。
反思
板书设计
石榴
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
石榴
课题
石榴
执笔人
教学目标
1.品味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2.明确描写顺序。
教学重点
品味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难点
明确 描写顺序,培养言之有序的能力。
教学准备
下水文,练习题,课件。
教学过程教Leabharlann 流程教学内容设计意图
二次设计
导
1.检查预习,抽查第一课时的作业
2.导入:如何描写才能使所描写的事物生动可感,并且给人美感呢。
(3)作者喜欢石榴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作者喜欢石榴,不仅因为它美丽,还因为它与众不同——在夏日的炎阳下抗争,毫不示弱;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无畏精神和品格,而这精神正好与作者性格特征相契合,所以喜欢石榴。
《石榴》导学案(编写人陈冬雪)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石榴》导学案(编写人陈冬雪)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ad42d102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92.png)
《石榴》导学案(编写人陈冬雪)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石榴》导学案(编写人陈冬雪)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学习目标:1、把握石榴的外在特征,体会作者对它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学习重点)2、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重点、难点)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作者于1914年到日本留学,原本学医后来从事文艺活动。
1918年开始新诗创造,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
1928年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研究。
在日本期间积极支持留日青年和国内文艺界的革命文化活动。
抗战开始后秘密回国,从事抗日救亡活动。
期间创造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和大量诗文,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
他长期从事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对开展中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奉献。
他学识渊博,才华洋溢。
一、1、读准以下加括号字的字音。
争(妍)斗艳奇(崛)枯(瘠)(犀)利(琢)成安普(剌)金(罍)(盎)然忍俊不(禁)(皓)齿丰(腴)玛(瑙)2、理解以下词语的含义。
奇崛争妍斗艳犀利枯瘠忍俊不禁丰腴辟易陆离二、仔细阅读原文,思考以下问题(尽量在书上做旁注)。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2、第一自然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来表现石榴的独特风采?3、作者按什么顺序来写石榴的美?美在哪里?在第二到第六自然段找关键词语。
4、第二自然段用方法写枝叶的特征。
石榴和梅树、杨柳的相同点是,不同点是5、第三自然段写花的和。
“辟易”表现石榴花的精神。
“哪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采用了、修辞,有什么作用?6、第四自然段写了花骨朵的变化过程作者把它称为“ ”,最后的疑问句表达了作者的.()。
7、第五、六自然段写了石榴的(),石榴成熟的样子似(),石榴籽的形状、色泽如()。
兼用()和()的修辞,语言准确传神而又生动活泼,更加突出了石榴的()。
8、最后三段,交代了“我“喜欢石榴的原因和对石榴的向往。
你认为作者喜欢石榴的原因有哪些?()9、你认为第七段中的第二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吗?作者除了赞美石榴他还想赞美什么?最后一个比喻和拟人句又有什么作用?三、请画出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
1、石榴导学案
![1、石榴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2bd9a59cc22bcd127ff0c28.png)
1、石榴导学案1、石榴导学案《石榴》导学案课型:自读课设计:李国贤史小波【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所表达的理想和追求;2.品味文中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1.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2.品味文中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
【学习过程】一、【相关链接】走进作者: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剧作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等。
抗战期间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这一时期所着的《屈原》《蔡文姬》等历史剧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
写作背景:1942年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国民党反动派——妥协投降,镇压抗日救国运动,亲日顽固派——大肆鼓吹崇外媚日、投降屈从的反动论调,一些政界人物和文化人士——变节投敌,苟且偷生;而共产党——则高举抗日救亡大旗,坚持抗战,力挽狂澜。
在此背景下,郭沫若写了这篇文章,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
一、导入二、出示学习目标三、自主学习(我的课堂,我的舞台)1、自主学习文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注意朗读技巧,读出感情,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奇崛.()犀.利()皓.齿()忍俊不禁.()金罍.()唾.津()枯jí()àng然()玛nǎo()柔m?i()争yán斗艳()丰yú()3.解释下列词语:犀利:争妍斗艳:潜溢:忍俊不禁:三、自读感知,整体把握,讨论解决下列问题:1.作者按什么顺序描写石榴的美?2.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并归纳大意:石榴——榴。
3、、作者说,石榴树是“夏天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本文抓住“最可爱”这三个字依次描写了石榴的哪些方面?分别突出的什么特点?4、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极度喜爱,请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描写石榴的句子,并赏析。
(外形美,内在美)在书中做批注。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石榴》精品教案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石榴》精品教案 语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934be8269b6648d7c1c746d8.png)
《石榴》教学目标:1、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及写作背景;识记、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把握石榴的外在特征,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3、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4、品味作者托石榴之物,颂扬我们民族的美好情操之志,并从中有所感悟。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花草树木情有独钟,或咏物抒怀,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
你还记得或找到了哪些诗文名句?(交流课前收集的诗文名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今天,让我们一起到石榴的世界里走走,去感受生命的色彩、倾听生命的歌唱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石榴又名安石榴、若榴等。
属石榴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子长圆形,夏季开花(花有结实花和不结实花两种),花多为红色,也有白色或黄色的。
果在秋季成熟,内有很多种子,种子的外种皮多汁,可以吃。
果皮可入药。
石榴原产伊朗的扎格罗斯山,喜欢阳光和温暖的气候。
我国在西汉时由张骞从西域带到中原,后传布南北各地。
山东枣庄有我国最大的石榴园,有“天下第一榴园”和“冠天下石榴园”的美称。
此外云南、四川、新疆等地也是石榴的主要产区。
石榴叶翠绿,花大而鲜艳,故各地公园和风景区也常有种植以美化环境。
2、文题“石榴”就是本文的线索,作者按“爱——绘——赞”的思路组织材料,抒发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3、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回国后从事文艺活动,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
抗日战争期间,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主要作品有:《女神》、《星空》(诗集),《屈原》、《蔡文姬》、《棠棣之花》(历史剧)等。
4、《石榴》写于1942年10月31日,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石榴教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石榴教案语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9b06d8a4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0a.png)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
1.语言能力: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运用汉语进行交流。
-网上调查:鼓励学生上网查找关于石榴的资料,如石榴的品种、分布地区、营养价值等,培养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
2.拓展要求:
-学生自主选择石榴相关的内容进行阅读,要求撰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收获。
-学生可以尝试种植一颗石榴树或几株石榴苗,观察并记录其生长过程,拍摄照片或制作生长日志。
-学生结合课内所学,向家人或朋友介绍石榴的知识,如石榴的种植、食用方法等,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
强调《石榴》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石榴》。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石榴》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石榴》相关文学作品:
-《石榴花》:另一篇以石榴为主题的文学作品,石榴成熟季节的课文,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石榴教案语文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石榴》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课以石榴为主题,通过描绘石榴的形态、色泽、果实等细节,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旨在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
语文版初中七册下《石榴》(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语文版初中七册下《石榴》(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0f1bf57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79.png)
语文版初中七册下《石榴》(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语文版初中七册下《石榴》(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课程背景:《石榴》是初中在读人数较多的适龄作品,本次课程旨在通过对《石榴》的剖析和探讨,提高初中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一、学生的背景本课程主要针对初中七年级下册学生,他们已经在学习中掌握了基本的阅读和写作技能,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对于将要阅读的这篇文学作品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全文,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情节、主题和优美的语言表达。
2. 学生应该学会如何通过分析和阅读文本中的语言和结构,来理解作品中的意图、主题和人物形象。
3. 学生应该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并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有所提高。
三、关键概念和知识点1. 主题和情节2. 作者写作语言和风格3. 形象描写和符号的使用四、教学方法1.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2. 采用多种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陈述、讨论、合作学习和写作。
五、教学思路1. 导入:通过简短的介绍,让学生对《石榴》有大致的了解。
2. 分享声音:让学生通过阅读全文,将自己对于作品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的理解和感悟与大家分享。
3. 语言分析:通过分析作品中的语言表达和结构特点,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情节和人物描写。
4. 分享书评: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关于《石榴》的书评和阅读笔记,以此检验他们对于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接下来15分钟)教师将介绍《石榴》的作者和背景,然后简单地介绍情节和人物。
学生可以与同学交流自己对这个故事的期望和想象。
2. 声音分享(接下来25分钟)学生将分组分享他们个人对这个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为了促进讨论,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在分享完之后,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的表达进行点评。
3. 语言分析(接下来35分钟)教师讲解作品中的语言、结构和特点,为学生提供一个深度理解这个故事的方法。
初一语文下册第1课《石榴》导学案
![初一语文下册第1课《石榴》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3212410ba1aa8114531d915.png)
初一语文下册第1课《石榴》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说出石榴的美,学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能举例说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找出自己喜欢的描写石榴的语段,说说其表达了作者对石榴怎样的感情。
一、知识链接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
郭沫若(1892—1978),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四川乐山人。
著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蔡文姬》等。
生平著述甚丰,1957年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郭沫若文集》。
写作背景:1942年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国民党反动派妥协投降,镇压抗日救国运动,亲日顽固派大肆鼓吹崇外媚日、投降屈从的反动论调,一些政界人物和文化人士变节投敌,苟且偷生;而共产党则高举抗日救亡大旗,坚持抗战,力挽狂澜。
在此背景下,郭沫若写了这篇文章,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二、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争妍.斗艳()奇崛.()枯瘠.()犀.利()琢.()安普剌.()金罍.()盎.然()皓.齿()丰腴.()2.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那么作者是按什么思路结构全篇的?3.作者说石榴树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风采,那么它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呢?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我的疑惑三、合作学习·探究1.认真阅读第二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石榴的美?描绘了石榴的哪些美?2.文章描写石榴的语言优美,请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石榴导学案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石榴导学案 语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154ddfa6d4d8d15abe234e70.png)
石榴郭沬若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在熟练诵读全文的基础上,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析石榴的形象(特征),领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进而体会作者借对石榴的描写,所表达的志向、抱负。
学习过程:1.本文作者 ,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邓小平语),现代著名﹏﹏、﹏﹏、﹏﹏.代表作有《》、《》.2.解释下列词语:奇崛: 枯瘠:忍俊不禁: 丰腴:辟易: 犀利:3.以“动词+石榴”的形式理清文章的结构:﹏石榴→﹏石榴→﹏石榴.4.本文写于﹏﹏时期,是一片托物言志的优美﹏﹏【体裁】,主要采用﹏﹏的表现手法,﹏﹏的表达方式,并且是以﹏﹏顺序行文.5.作者是以怎样的顺序描写石榴?6.作者对夏天、对石榴怀有怎样的感情?7.夏天和夏天的心脏有什么特点?答:﹏﹏、﹏﹏、﹏﹏、﹏﹏.8.本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和﹏﹏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赞扬了﹏﹏、﹏﹏、﹏﹏、﹏﹏的品格和精神,也抒发了自己执著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9.散文从哪些方面表现石榴的“最可爱”?10.石榴的枝叶有什么特点?作者说“石榴有海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运用了什么写法?11.夏天有什么特点?答:﹏﹏、﹏﹏、﹏﹏.象征着﹏﹏﹏、﹏﹏﹏、﹏﹏﹏.参考答案1.郭沫若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作家诗人学者女神蔡文姬2.奇特突出形容植株干枯瘦弱忍不住笑丰满退避锋利3.爱(引出)画(描写)赞(喜爱)4.抗日战争散文对比抒情时间5.枝叶(2)花朵(3-5)果实(子粒)(6)6.喜欢夏天衬托更喜欢夏天的心脏7.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坚贞刚勇8.枝叶花果实子粒真善美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9.外在:枝叶花果实子粒;内在:英勇无畏的品格和敢于斗争蓬勃向上的精神10.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美对比(突出石榴独特的风采)11.紧张热烈急促旺盛的斗志奔放的热情勃发的生命。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石榴》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石榴》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f541150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f4.png)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石榴》导学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石榴》导学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石榴》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揣摩和理解课文精彩的语言并积累;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具体描摹事物的方法和托物言志的写法;过程与方法:运用“问题教学”、“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3、欣赏石榴的美,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学习重点:目标1、3 学习难点:目标2【自主学习】1、查资料了解作者、作品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抄在课堂笔记本上。
并完成下列问题。
郭沫若,现代著名、、学者。
原名。
代表作品主要有诗集《》,历史剧《》、《》《》。
2、疏通课文,积累词汇。
给下列黑体字注音或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奇崛( ) 枯瘠( )柔媚( ) 犀( )利玛瑙( )丰腴( ) 金罍( )争妍( )斗艳忍俊不禁( )辟易( ) 安普剌( )【课堂合作探究】(一)整体感悟——朗读全文,探讨:1、在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作者对石榴有着一种怎样的情感?2、作者按什么思路结构全文?可分几部分?试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段意。
3、课文抓住“最可爱”这三个字依次描写了石榴的哪些方面,各有何特征?4、自由朗读自己最喜爱的句子或段落,然后组内探讨、交流,小组推荐代表说出喜爱的理由。
(结合课后练习第三题)(二)具体细读——探讨:1、朗读第一部分:本段运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三)具体细读——探讨:1、品读第二、三部分:文中提示了石榴什么样的特征?2、作者为什么将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3、作者喜欢石榴的原因是什么?【拓展深化】1、归纳本文的写作特色。
生:师:2、写一篇短文,描绘你喜爱的一种花草树木,最好用上比喻与拟人的方法。
(写在随笔本上,不少于500字)【课堂检测】1、完成思考与练习一、二、三题。
2、自主学习部分知识巩固。
3、精读课文①②③段,完成题目。
1)第①段文字中最能表达作者对石榴树感情的是哪句?2)第①②段都运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第②段的“梅柳之长”、“梅柳之短”分别指什么?4)第③段中点明石榴内在特点的句子是:答案:【自主学习】1、查资料了解作者、作品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抄在课堂笔记本上。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石榴》教案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石榴》教案 语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b1bf727477232f60ddcca1f9.png)
[投影]:用动词+石榴的形式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石榴的。
明确:作者按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结构全文。
[引导]:课文共有9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开篇点明本文的状写对象——石榴树。
第二部分:(2—6自然段)从不同角度对石榴树可爱之处作生动描绘。
第三部分:(7—9自然段)交代了“我”喜爱石榴的原因和对石榴的向往。
一、导入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花草树木情有独钟,或咏物抒怀,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你还记得或找到了哪些诗文名句?(五月榴花照眼明等)今天,让我们继续到石榴的世界里走走,去感受生命的色彩、倾听生命的歌唱吧。
二、温故知新
1、提问: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对石榴进行描绘?
明确:这一部分按照由枝叶到花朵到:果实的顺序来描写石榴,与此同时也写出了夏华秋实的变化,充分展现石榴的形态美和精神美。
四、理解探究
结合本文的时代背景,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1、提问:文章两次写石榴花是“夏天的心脏”,找出来,想想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次是从花的色彩和外形的角度打比方;第二次则把作者对石榴花的联想成果写出来了,心脏使人具有活力,而石榴也能给火热的夏天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这正是石榴内在美的表现,它使读者深刻认识到石榴的美,生动形象,准确新鲜。
七年级语文下册1 石榴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1 石榴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3a69949da0116c175f0e48c6.png)
1.《石榴》
【学习目标】
1. 把握石榴的外在特征,欣赏石榴的美,体会作者对它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学习重点)
2.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重点、难点)
3.品位本文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
(学习难点)
【课前预习】
1. 文学常识积累。
郭沫若,现代著名、、学者。
原名。
代表作品主要有诗集《》,历史剧《》、《》、《》。
《石榴》写于1942年10月31日,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一些文化人士变节投降,苟且偷生。
在此背景下,作者写成此文,,借石榴。
2.初读课文,积累词汇。
(完成《课堂作业》第1页第2小题)
【课堂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对子互查、互评)。
二、朗读全文,整体感悟。
探讨下列问题(小组讨论、全班展示):
1.在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作者对石榴有着一种怎样的情感?(用原文词语概括)
2.试概括课文每段段意,理清课文内容及结构层次。
1自然段:
2-6自然段:
7-9自然段:
3. 作者按什么思路结构全文?
课文按石榴、石榴、石榴的思路结构全文。
4.课文抓住“最可爱”这三个字依次描写了石榴的哪些方面,各有什么特征?
第二课时
一、品读、探讨下列问题:
1. 朗读第一部分:本段运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2. 品读2- 6自然段,思考作者按什么顺序写石榴的美?石榴美在何处?
3. 作者喜欢石榴的原因是什么?
二、小结课文
1. 概括本文主题。
2. 归纳本文的写作特色。
七年级语文下册 1《石榴》导学案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1《石榴》导学案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e24e9c9d48d7c1c709a14520.png)
《石榴》1、给下面画线的字注音。
奇崛( ) 枯瘠( )古味盎然( ) 束缚( )丰腴( )犀利()玛瑙()2、根据下面所给的拼音填上相应的汉字。
(1)清新而不róu( )mèi( )。
(2)树木都把各自伞盖伸X了起来,不想再争yán( )斗yàn( )的时候,有少数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
(3)单瓣的已够lù( )lí( ),双瓣的更为华贵。
(4)单那小qié( )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
3、选择恰当的字填空,把相应的序号填入横线处(1)那样透明光嫩的___________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 B.浩 C.澔(2)谁用红__________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
A.码 B.玛 C.蚂(3)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__________。
A.搏 B.博 C.缚4、结合句意解释画线的词。
(1)秋天来了,他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
(2)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5、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1)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 )(2)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罍吗?它会笑你呢。
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
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 )6、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是,按石榴、石榴、石榴的思路结构全文。
①五月过了,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A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X了起来,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有少数的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
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②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③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辟易的深红色的花。
B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④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石榴(第1课时)教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石榴(第1课时)教案语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223191e0da38376baf1fae78.png)
1.石榴郭沫若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品味精美的语言,培养敏锐丰富的语感;欣赏石榴的美,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本文作者借文中石榴的形象寄托情怀,歌颂真善美,赞扬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与精神。
培养学生蓬勃向上的精神和敢于斗争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石榴的外在特征,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向往之情。
难点体会石榴的内在特征,理解作者所言之志。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 1 课时(一)导入新课可让学生谈谈他们所知道的石榴,教师作必要的补充。
“石榴文化”参考资料:石榴,别名安石榴、若榴、丹若、金罂。
原产伊朗的扎格罗斯山,在地中海沿岸各地、印度及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等地也有栽培,喜欢亮足的阳光和温暖的气候。
我国栽培石榴也有二千一百多年的历史,是由西汉著名外交家张骞从西域带到中原,后传布南北各地的。
山东枣庄有我国最大的石榴园,有“天下第一榴园”和“冠世榴园”之称。
此外云南、四川、新疆等地也是石榴的主要产区。
石榴叶翠绿,花大而鲜艳,故各地公园和风景区也常有种植以美化环境。
根据花的颜色以及重瓣或单瓣等特征又可分为若干栽培变种,如月季石榴、白石榴、重瓣白花石榴、黄石榴、玛瑙石榴等,这些变种主要供观赏。
关于石榴的古诗句:何年安石国,万里贡榴花,迢递河源远,因依汉使槎。
——元稹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火焰欲烧天。
——白居易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友离为忆君。
不仅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武则天(二)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四川乐山人。
主要作品有:《女神》《屈原》《蔡文姬》等。
《石榴》写于1942年10月31日,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
一些文化人士变节投降,苟且偷生。
作者以状物抒情的方式,借石榴寄托情怀,歌颂真善美,赞扬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和精神,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著坚定的信念和热烈的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石榴》【第一部分:背景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奇崛ju :奇特突出。
枯瘠j :这里形容植株干枯、瘦弱。
辟b 易:退避。
陆离:形容色彩繁杂。
犀x 利:锋利。
妙幻:巧妙奇异的变化。
忍俊不禁j n:忍不住笑。
丰腴y :丰满。
唾津:唾液。
柔媚:温柔和顺,讨人喜欢;柔和可爱。
束缚:使受到约束限制;使停留在狭窄的范围里。
争妍斗艳:争抢着展现自己的美丽、艳丽。
古味盎然:古雅的意味十分浓厚。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
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
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
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莹》、《卓文君》。
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左联”东京支部活动。
1938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这一时期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6个历史剧。
他还写了《十批判书》、《青铜时代》等史论和大量杂文、随笔、诗歌等。
新中阳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并任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等职。
作品有《新华颂》、《东风集》、《蔡文姬》、《武则天》、《李白与杜甫》等。
2、关于石榴石榴,又名安石榴,相传是汉朝时从安石国传入的,是落叶乔木或灌木,不高大,大多丛生,枝条直挺而细密,附有硬刺。
树皮有些粗糙,有毛须,所以可喻之为瘦身嶙峋,即使是幼龄小树,也显得有点龙钟。
但木质坚硬,整株树上上下下盘根错节,一节节的树干,好像一个肌肉发达者的胳膊。
叶子为披针形,叶色随季节变化,由浓绿转为黄绿,以至萎黄脱落。
五月,石榴开花时期,长期孕育的生机便焕发了。
先是枝头长出一个个花生状的红花骨朵,顶端不断涨大,最后裂成五瓣,就像红玛瑙琢成的花瓶,又从开裂处吐出蕊来。
石榴花有红黄白三色,以红者多见,花赤可爱,似一团团火苗,有红杜鹃般鲜艳。
一树开花笑满枝,百朵千朵绿映红。
石榴花有单叶花和千叶花之别。
单叶的结实,千叶的不结实。
当花凋零时,子房便不断膨胀,犹如一个个大瘤,这就是石榴命名的由来。
石榴一般拳头大小,未成熟时,皮呈青色,顶端仍残留着花托。
七月,渐渐转赤,皮面依稀出现小黑斑。
这时候的石榴别提有多逗人喜爱了,古诗人傅玄诗云“灼若旭天栖扶桑”,形容有致;当代大文豪郭沫若曾称之为“夏天的心脏”,当之无愧。
秋天,霜打之后石榴纳金,完全成熟了。
当它觉得自己确是风度非凡时,就忍俊不禁,张着嘴留笑,里面藏着满口玛瑙——一粒粒水晶似的种子。
种子一个个紧挨着,充满整个外种皮即果皮,晶莹透亮,就像一粒粒藏在金窑里的珠子。
那种子可食,有甜、酸、苦三味。
甜者沁人心脾,连郭老也“不禁唾有津的潜溢了”。
酸者可入药,能治赤白痢腹痛、久泻不止、小便不禁等病,农村里常用它的皮来驱蛔。
石榴的品种较多,有食用品种,有观赏品种。
有一种叫山石榴的,株型矮小,经精心培植后移入花盆,是极好的欣赏品类;还有四月开花,秋天结果,果呈方形的四季榴;赤色如火的火石榴;长到1~2尺即可结果的海石榴等,都是罕见的异种。
石榴本生于西北地区,如今处处有它的足迹,可见它适应力之强。
人们常用插条或嫁接的方法繁衍它的后代。
由于石榴具有喜温耐旱,适应力强等特点,它要求于人的甚少,而给予人的甚多,于是也就成了作家笔下的寄情之物。
同时,它也为广大人民所喜爱、所尊敬——难怪它是“名果”。
3、古人咏石榴的名句何年安石国,万里贡榴花,迢递河源远,因依汉使槎。
(元稹)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火焰欲烧天。
(白居易)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友离为忆君。
不仅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武则天)【第二部分:整体感悟】一、谋篇立意作者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和精神,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追求。
二、文章脉络文章第一段先点明了状写的对象——石榴树,并以一句“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总领全文。
通过对比,点出石榴树非同寻常的品格,“最可爱”三字集中表达了作者对它的感情。
接着,文章从不同角度对石榴的可爱之处作了生动描绘。
这一部分紧扣“最可爱”三个字依次描摹石榴的枝叶、花、骨朵、果实及子粒,井然有序,层次分明,突出了石榴美丽清逸的气度。
最后三段,交代了“我”喜欢石榴的原因和对石榴的向往。
“我”喜欢石榴,不仅因为它美丽,还因为它与众不同——在夏日的炎阳下蓬勃向上、解脱重重束缚的无畏精神和品格。
结尾写“我”对昆明石榴的向往,妙趣横生,引人遐想。
三、写作方法1、想象丰富、奇特,令人惊叹。
这一点表现在作者对石榴花的描写上。
实实在在的说,石榴花无论是花形还是花色,都很一般,不像梅花、牡丹、菊、兰、荷等特点鲜明,可写的内容较多。
面对这种情况,一般作者也许只能如实的写上几句。
但是这样写很难成为令读者惊叹的美文。
郭沫若先生不愧是大手笔,他紧紧抓住了石榴花的花形特点,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于是,在他的笔下,原本平淡无奇的石榴花一下子变得不同凡响,美不胜收:有的好像插在用红玛瑙琢成的花瓶里,那些花瓣,无论用怎样犀利的剪刀都剪不出那样匀称;有的则变成了古味盎然的青铜器——中国殷、周时盛酒的酒杯。
更妙的是到了秋天,她们又变成了忍俊不禁露出一口皓齿的美人儿……作者观察之敏锐,想象之丰富、奇特,令人惊叹叫绝。
2、抓住特征,仔细描摹。
本文既抓住了石榴的外在特征来写,如形状、大小、颜色、质地等,使读者能对所写事物有一个鲜明的印象,同时还赋予了石榴“内在”特征,如质朴隽逸的风度,不畏炎阳直射的品格,充满活力蓬勃向上的精神等。
3、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开头部分概写,总领全文。
中间部分围绕中心,分层展开,写得细腻传神。
结尾部分简略生动,照应开头,点明文意。
4、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作者之所以喜爱石榴,是因为石榴的“内在”特征正好与作者的性格特征相契合;作者赞美石榴,实质上是要赞美那种英勇无畏的品格和敢于斗争、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四、重难点导析注意对下列句子的理解:⑴你看它逐渐翻畿,逐渐从顶端整列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这一句写花瓣的匀称,花色的鲜红和花形的精巧。
作者不是作静态的客观描写,而是化静为动,用简洁凝炼的语言,赋予“花”以动态美、典雅美。
⑵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
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看见过吗?这一句运用拟人手法写果实的饱满。
文中用“忍俊不禁”饱含感情色彩地表现了石榴的自然生长过程,又表现了它美好可爱的形象;用“破口大笑”表现它作为热烈夏季心脏的爽朗、热情、大方。
整句具有鲜活的形象和富有动感的表达效果。
⑶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心身脱尽重重的束缚。
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这里从石榴“热烈”“充满活力”这一内在特征的角度打比方。
“心脏”使人具有活力,而石榴能给火热的夏天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通过这个比喻,准确形象地表现石榴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内在”精神特征。
【第三部分:类文品读】蜂(唐·罗隐)不论平地与峰间,无限风光尽被占。
酿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花蜜和蜂刺(节选)(秦牧)蜜蜂,这美妙神奇的小昆虫给人赞美的够多了。
可是,人们赞美蜜蜂,总是着眼于它所酿造的蜜糖,而很少去赞美它的刺。
实际上,如果蜜蜂光会酿造而不具备战斗本领的话,蜜蜂的命运恐怕就相当糟糕了。
我看过一个童话剧,表现的是黑熊在森林里偷蜜,被蜜蜂督得狼狈奔跑的故事。
在森林里,会偷蜜的动物大概不只黑熊一种。
但黑熊偷蜜是很著名的,好些伐木工人都讲过这故事。
如果蜜蜂失去了它的刺,那它在被人类收进蜂房养殖以前,遭遇大概相当不幸,也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大量地繁殖了。
蜂刺和蜂蜜,实际上都同样值得赞美。
一根蜂刺,究竟有多大的威力呢?如果单独地看,它最多只能使人的皮肤肿起一个小小的疙瘩,但是累百累千的蜂,它们集体的针刺威力可就相当惊人了。
凡给蜜蜂螫过的人都知道,蜂在攻击动物时那种顽强搏斗、视死如归的精神,简直令人赞叹。
我有一次给几只蜂螫过,虽然感到奇痛,但看到失去蜂刺以后,坠地挣扎死亡的伤蜂死蜂,心里却莫名其妙地涌起一种钦佩的感情。
这些年来,中国的养蜂事业很发达,常见到一些外省的人,带来一车一车的蜂箱。
像草原牧民“逐水草而居”那样,“逐花蜜而居”。
特别是浙江省的养蜂人,“追蜜”的足迹几手遍及南北各省。
在火车站里,或者在什么正当原野繁花盛开的农村,我有时和这些养蜂人聊天,他们告诉我的一些事情常常使我异常谅异,有一个浙江养蜂人说,他曾经亲眼看过,当一匹马碰到一个蜂箱的时候,整群蜂的威力,竟然把那匹马活活螫死。
……千百代的人们,对蜜蜂的赞美常常集中在它能酿造蜜糖这件事上面;我想,这是不大公允的。
我们赞美它的蜜,也得赞美它的刺。
试想,没有刺的蜜蜂,它们的命运将会变成怎么一个样子!刺和蜜这两样东西都有,蜜蜂才成其为蜜蜂!蜜蜂,使我想起了既能辛勤劳动,必要时又能挺身战斗的人,这样的人既是勤劳的,又是勇敢的。
他们不是喝血者,不是寄生虫,不是强盗,也不是懦夫;他们是真正的人,大写的人。
在蜜蜂的集体的宫殿之前,我要追随千百代的人们之后,再给他们献上这么一篇颂词,一顶桂冠。
荔枝蜜(节选)(杨朔)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
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
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透过荔枝树林,我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
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
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
1.《花蜜和蜂刺》一文作者赞美蜜蜂和它的刺,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荔枝蜜》的结尾说:“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
”这个“梦”是想表达什么意思?3.上述三文中作者对蜜蜂各是什么感情?《蜂》:《荔枝蜜》:《花蜜和蜂刺》:4.《蜂》中说:“酿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荔枝蜜》中说:“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