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结构
子夜初中文学常识
子夜初中文学常识
《子夜》是茅盾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通过民族资本家吴荪
甫的经营活动和人生遭遇,展现了中国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和统治阶级多重压迫下的悲剧命运。
小说的结构和人物刻画相当丰富。
全书共19章,以吴荪甫与赵伯韬的斗争
为主线,通过吴荪甫在公债市场、裕华工人的罢工和双桥镇农民反对恶霸地主的斗争等不同场景的描绘,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吴荪甫具有双重性格,一方面强大、自信、有抱负、有手腕,另一方面却软弱、空虚。
他对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和封建官僚不满,但又敌视工农。
《子夜》把非虚构性的话语引进小说,与虚构性话语融汇、辉映,被认为是相当大胆而富有创造性的文体试验。
小说在整体布局上具有史诗般的宏阔,但细节描写的笔触又极为委婉细致,剖析人物心理,直至其微妙颤动的波纹。
《子夜》曾被吴宓先生赞誉为“笔势具如火如荼之美,酣姿喷薄,不可控搏。
而其细微处复能婉委多姿,殊为难能可贵。
”。
茅盾子夜艺术特色
茅盾子夜艺术特色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子夜》写于1931年至1932年间,是茅盾作品走向成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扛鼎之作。
它从正面展现了30年代中国社会阶级斗争的全貌并揭示出各个部分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全书以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者及工人群众为主体,结构规模宏大,人物关系复杂,又始终围绕民族资本家吴荪莆这一个点,以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又以人物带动情节发展,其艺术特征尤其值得我们探讨。
一、严谨宏大的结构:以人物为主,围绕中心轴茅盾《子夜》大规模、全景式地描写时代社会生活,真实反映和还原那个时代的人与事,对现代长篇小说艺术框架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子夜》不仅是茅盾的成功,也让我们看到了整个时代长篇小说的成熟与成功。
《子夜》一开篇即以吴太爷的葬礼为基点,全方位的介绍了上海当时的风云人物,吴荪莆、赵伯韬、周仲伟、韩孟翔、杜竹斋等后来一系列影响巨大的人物。
一时间吴太爷的葬礼便变成风云际会的时代背景,他与他,他与她,她与她,谁又是谁故事中的主角。
《子夜》洋洋洒洒写了70多个人物,却始终围绕民族资本家代表吴荪莆为中心点,围绕民族资本家吴荪莆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为主。
一个主线,一个人物,一个中心点,架起的便是整部《子夜》。
二、史与诗的结合,典型环境的塑造作者从吴太爷的视角出发,给我们塑造了夜上海的典型环境,灯红酒绿,奢靡泛滥,也为下面情节的铺陈做了伏笔。
除了夜上海这一典型环境的塑造,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也用了较多笔墨记录了当时的大事件。
茅盾的《子夜》其实被真实地镶嵌在1930年五月到七月这段历史中,小说中出现的一些情节的描写,如公债交易、蒋冯阎大战等,都是有据可查的史实。
因此,茅盾的子夜不可不谓史与诗的结合三、勾画人物,注重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茅盾刻画一个人物的主要手段,《子夜》的成功除了规模宏大的艺术框架,茅盾对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尤其心理描写。
茅盾先生的作品特点
茅盾的小说《子夜》的结构特点《子夜》大规模地描写了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社会现象,以上海的工业、金融界为中心,在1930年5月至7月的历史背景下,呈现出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和时代风貌。
在作品中,民族工业家、买办资本家、地主、革命者、工人群众、政客、交际花和挂着诗人、教授、律师等招牌的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成复杂的人际关系,构成错综纷纭的社会画面;而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与以赵伯韬为代表的买办资本家的斗争则构成了作品的主要线索,由此展开金融公债市场、工厂和都市的工人运动和以双桥镇为中心的农民运动的历史描摹。
可以说,清晰的时代风云的展现,纷然复杂的矛盾冲突的揭示,深广的社会生活的概括和细致的习俗风情的刻画,使《子夜》具有了宏阔的体制和史诗性的风范。
一、明线与暗线交织的结构特点。
《子夜》有五条重要线索贯穿始终:1、以买办资本家赵伯韬、金融资本家杜竹斋、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等人为代表的公债交易所中“多头”和“空头”的投机活动;2、在世界经济危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以及军阀混战等影响下的民族工业的兴办、挣扎和最后的彻底破产;3、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以及他们反抗资本家残酷剥削的怠工、罢工斗争4、如火如荼的农村革命运动,使吴老太爷仓皇出逃、曾沧海暴死街头、吴荪甫“双桥王国”美梦彻底破灭;5、依附于资产阶级的“新儒林外史”人物的空虚庸俗的日常生活和寻求刺激的变态心理以及苦闷抑郁的精神状态等。
众多的线索当中,以吴荪甫与以赵伯韬为代表的买办资本家的斗争则构成了作品的主要线索,简称明线。
工厂和都市的工人运动和以双桥镇为中心的农民运动为次要线索,简称暗线。
《子夜》蛛网式的密集结构,适合用来表现社会变迁的复杂内容,这种庞大结构所展示的组织人物与事件的办法之多,叙事角度的变化之繁,足以证明茅盾丰富的创作经验与对素材的驾驭能力。
各条线索齐头并进,中心突出,既相对独立,又纵横交织,使生活内容和众多的人物、事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艺术的整体,像一座纵横交错又浑然一体的建筑群。
子夜简介
望看到他的工厂“高大的烟囱如林,在吐着黑烟;轮船在乘风破浪, 望看到他的工厂“高大的烟囱如林,在吐着黑烟;轮船在乘风破浪,汽车在驶过 原野” 他梦想着他的工厂生产的灯泡、热水瓶、阳伞、 原野”,他梦想着他的工厂生产的灯泡、热水瓶、阳伞、肥皂等产品畅销全中国 的穷乡僻壤。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组织了益中信托公司,一口气吞并了8个 的穷乡僻壤。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组织了益中信托公司,一口气吞并了 个 生产日用品的小厂。虽然吴荪甫苦心经营,但他毕竟生不逢时, 生产日用品的小厂。虽然吴荪甫苦心经营,但他毕竟生不逢时,在那半封建半殖 民地社会里,他希望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雄心壮志, 民地社会里,他希望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雄心壮志,终于在买办资产阶级赵伯韬 的重重包围下化成泡影。虽然他不甘心失败,拼命地反抗和挣扎, 的重重包围下化成泡影。虽然他不甘心失败,拼命地反抗和挣扎,但终以破产而 告结束。吴荪甫也就成了30年代有理想的民族资本家无法施展自己才华的悲剧人 告结束。吴荪甫也就成了 年代有理想的民族资本家无法施展自己才华的悲剧人 茅盾在描绘吴荪甫为发展民族工业奋力苦战的同时, 物。茅盾在描绘吴荪甫为发展民族工业奋力苦战的同时,还真实地刻画了他作为 民族资产阶级性格的另一面,那就是软弱、自私、贪婪和残酷。 民族资产阶级性格的另一面,那就是软弱、自私、贪婪和残酷。在与赵伯韬的斗 争中,吴荪甫总在果断中透出惶惑,自信中又举棋不定。他虽然不想走“买办化” 争中,吴荪甫总在果断中透出惶惑,自信中又举棋不定。他虽然不想走“买办化” 的道路,但最后,当他不得不把自己弄到手不久的8个厂子全部顶给了外商时 个厂子全部顶给了外商时, 的道路,但最后,当他不得不把自己弄到手不久的 个厂子全部顶给了外商时, 我们不能不说他由软弱走向了妥协。在与工农群众的关系上, 我们不能不说他由软弱走向了妥协。在与工农群众的关系上,更突出地表现了他 的凶狠残酷的一面。他不仅向工人转嫁自己的经济危机, 的凶狠残酷的一面。他不仅向工人转嫁自己的经济危机,而且企图动用反动军警 去武力镇压不甘剥削和压迫的人民群众。 去武力镇压不甘剥削和压迫的人民群众。吴荪甫这些复杂性格也同样体现在家庭 生活上,一方面,他埋头于事业,连妻子也无暇顾及,另一方面, 生活上,一方面,他埋头于事业,连妻子也无暇顾及,另一方面,他却玩弄交际 奸污女佣人,演出一些荒唐丑剧。 花,奸污女佣人,演出一些荒唐丑剧。吴荪甫的这些矛盾性格实际上正是民族资 产阶级的进步性与消极、妥协性这一双重性的形象体现。也正是这种形象, 产阶级的进步性与消极、妥协性这一双重性的形象体现。也正是这种形象,为现 代文学史的画廊增添了又一鲜活的典型。 子夜》 代文学史的画廊增添了又一鲜活的典型。 《子夜》的结构艺术历来为人们所 称道。作品虽人物众多、矛盾复杂,但作者以吴荪甫为中心,通过交易所、 称道。作品虽人物众多、矛盾复杂,但作者以吴荪甫为中心,通过交易所、裕华 丝厂等多条线索来展开叙写,同时,将纷繁的情节线索处理得有条不紊。 丝厂等多条线索来展开叙写,同时,将纷繁的情节线索处理得有条不紊。它突破 了在此以前长篇小说,要么线索单一,要么枝蔓过多,结构松散的缺陷。因此, 了在此以前长篇小说,要么线索单一,要么枝蔓过多,结构松散的缺陷。因此, 王瑶先生说, 子夜》 多种线索交织纷繁, 王瑶先生说,《子夜》的“多种线索交织纷繁,充分显示了作者在结构布局上的 新的成就” 新的成就”。
子夜的艺术特色
.'.《子夜》的艺术特色第一,《子夜》在题材上主要表现为一种“史诗性”特色,这也是正代表着茅盾创作在题材上的特色即“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
作品的重心是描写“都市”,但它又不是单纯地写都市,而是通过农村与都市的对比反映中国革命的“整个面貌”。
在作品当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全部复杂斗争,找到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各种倾向、各种代表人物的音容笑貌。
正是出于对社会面貌整体把握的需要,为此,还特意将作品的主人公吴荪甫设计成一个纺织业的民族资本家,一个生产原料来源于农村的“纱厂老板”,因为这一角色地位便于“联系农村与城市”。
《《子夜》在人物塑造方面中注重塑造典型环境中人物的典型性格,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将人物的行为、情感、心理、个性诸点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
他从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来突出人物性格及其发展变化。
《子夜》以上海发生的事件为背景,通过尖锐的矛盾冲突将吴荪甫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吴荪甫较弱的性格,在公债市场上,在与工农斗争的矛盾上,在家庭内部的关系上,都有一定程度的表现。
《子夜》中人物语言有着极为鲜明的个性特点,能准确地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每个人物都用自己的讲话方式,反映出不同人特殊的地位、生活经历、教养和心态。
第二,在人物描写方面,作者还运用了对比和烘托的手法。
作品中正面描写赵伯韬的情节较少,但从作家俭省的笔墨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他的凶狠、蛮横、荒淫、无耻。
《子夜》在心理描写上也占有很大的比重。
尤其是对人物的下意识和幻觉的描写增强了作品心理分析的色彩,这种心理分析的艺术效果,并不仅仅驻足在传统的写实主义手法的应用上,而且明显的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或隐或现的从作品的开头贯穿到小说终结。
小说开头写老太爷的一切言行总是围绕着一个总体象征展开。
我们可以通过许多散在的象征性细节描写窥见这个封建僵尸的丰富内心世界。
第三,在进行大规模的全景式描写时,茅盾注意在具体的情节安排上虚实结合、远近结合,从而显示出作品的色彩与波澜,符合生活实际。
论《子夜》的空间叙事结构
论《子夜》的空间叙事结构
吕周聚
【期刊名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2
【摘要】从空间叙事的角度来考察《子夜》的结构,会发现它具备了“横剖面”小说的一些基本特点--故事空间化、主题空间化、人物空间化。
作品淡化了时间线索,强化了空间线索,章与章之间通过空间的转换进行衔接,每章之中又分为不同的场景,不同场景之间以空一行的空白作为分隔标志,完成从一个场景向另一个场景的转换。
从空间的角度来分析《子夜》的叙述结构,给我们重新解读、评价《子夜》提供了
新的视角。
通过空间角度来看《子夜》,让我们看到了从时间角度(或故事角度)所看不到的东西,发现了其独特新颖的叙事结构。
这种现代性的叙事结构与作品中的主题、人物相契合,带有现代主义小说的基本特质。
【总页数】8页(P128-135)
【作者】吕周聚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建筑·空间·时间·叙事·电影——浅谈建筑与电影中的时空结构及叙事之间的关系
2.底层文学中的空间叙事——底层文学空间结构的内部构成
3.叙事视角、时空及结
构的精妙布局——影片《盗梦空间》的叙事学解读4.论茅盾《子夜》的空间叙事5.叙事结构的转变与意蕴空间的拓展──《呐喊》《彷徨》的叙事学意义之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茅盾子夜原文阅读
茅盾子夜原文阅读一、作品简介二、人物形象1. 吴荪甫- 他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
吴荪甫具有两个方面的性格特征:一方面是果敢、自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他企图发展民族工业,建立自己的资本主义王国,“高大的烟囱如林,在吐黑烟;轮船在乘风破浪,汽车在驶过原野”,这是他理想中的资本主义工业王国的景象。
他精明能干,有手腕,善于经营,在同行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
- 另一方面,他又表现出了软弱、动摇、专制、残忍的一面。
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他的理想最终破灭。
他在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斗争中,由于资金短缺、众叛亲离等原因,最终走向失败。
他的性格中的专制和残忍也体现在他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上,他试图通过延长工时、克扣工资等手段来获取更多的利润。
2. 赵伯韬- 他是一个买办资本家的典型形象。
赵伯韬有着雄厚的金融资本,他与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勾结在一起,操纵着上海的金融市场。
他老奸巨猾、心狠手辣,在与吴荪甫的斗争中,处处设陷阱,企图吞并吴荪甫的企业。
他生活荒淫无耻,在公债市场上兴风作浪,是一个典型的反面人物形象。
- 他是吴荪甫手下的得力干将,是一个年轻而又干练的资本家的走狗。
屠维岳精明强干,善于揣摩吴荪甫的心思,他在处理工人罢工事件中,软硬兼施,一方面采用欺骗、拉拢的手段,分化工人队伍;另一方面又采取强硬的措施,镇压工人运动。
他的形象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对待工人阶级问题上的矛盾态度。
三、情节结构1. 开端- 小说开篇通过吴老太爷从乡下来到上海的所见所闻,展现了上海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畸形繁荣。
吴老太爷受不了上海的声光化电的刺激,很快就一命呜呼。
这一情节既暗示了封建旧势力在现代都市文明面前的脆弱,也为后文吴荪甫等人物的活动拉开了序幕。
2. 发展- 吴荪甫雄心勃勃地想要发展自己的民族工业,他与赵伯韬在公债市场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同时,他还面临着工厂内部的工人罢工、农村经济破产导致原料供应不足等问题。
茅盾与《子夜》
文学活动与创作时期
• 1、五四时期(1916—1927):是一个年 轻的翻译家、社会活动家和理论家。 2、大革命时期( 1927-1929):“矛盾” 的茅盾。(《蚀》三部曲) 3 、日本时期( 1929——1930 ) : 创作成熟 期。(《虹》)
4、左联时期(1930—1937):创作辉 煌期(《子夜》、《林家铺子》、 “农村三部曲”)
赵伯韬
农民 群体 工人群体 屠维岳
周仲伟
“蛛网式” 结构——
一树千枝, 四面开花。
朱吟秋
《子夜》的人物形象塑造
资本家群体:吴孙甫,赵伯韬,杜竹斋,
周仲伟等。
封建遗老群体:吴老太爷、冯云卿、曾沧海等。 形象众 多,个 性鲜明 走狗群体:屠维岳、贵长林,李麻子等。 女性形象:林佩瑶姐妹,张素素,刘
玉英、徐曼丽、冯眉卿等。
《子夜》揭示了无产阶级 的 革命性 ,民族资产的 两面性 , 买办资产阶级的 反动性 ,小资产阶 级的 软弱性 ,封建阶级的 腐朽性 , 茅盾用阶级分析得观点分析了30年 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以及他们的 本的公 债投机活动
在帝国主义及军阀混战下民族工业的兴 办、挣扎和最后的彻底破产
• 首先,在题材开掘上,《子夜》是我国第一部描写 民族资产阶级和交易生活的作品。
• 其次,在审美视角上,《子夜》作为我国第一部以 科学世界观来揭示中国社会矛盾、显示30年代中 国社会必然趋势的作品,也是我国新文学时期第一 部明确指出了中国革命根本道路的长篇小说。
• 再次,从创作方法上,同中国传统小说的单线结构 相比,《子夜》作为第一部成熟的现实主义长篇巨 著,它是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有宏大规模和复杂 结构的现代长篇小说。
早期小说人物分析
冲动年青的革 命者
浅析矛盾《子夜》的结构艺术
浅析《子夜》的结构艺术【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子夜»结构上的艺术成就。
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茅盾对小说结构形式的大致追求,从开始的“三部曲”结构形式到《子夜》的宏伟布局、缜密营造的结构,到而后的开放性结构。
还简介了《子夜》的主旨,表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军阀的三大压迫下导致最后破产的必然命运。
然后,细致分析了«子夜»的结构艺术即:(1)宏伟严谨的鸟瞰式结构艺术;(2)纷繁复杂的蛛网式的结构艺术;(3)虚实结合的叙事式结构艺术。
最后,扼要地指出«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和重要意义。
【关键词】茅盾«子夜» 结构艺术一、引言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自觉的小说艺术大师,茅盾对小说的结构极为注意。
其第一部小说《蚀》采用“三部曲”结构形式:三部分别以单线、双线并行、三线平行的发展线索;以后的《虹》以时空的转移为发展线索,然而这些结构形式都比较简单。
在创作《子夜》时,作者开始追求小说结构的宏伟布局和缜密营造,而《子夜》的成就正标志着作家艺术实践趋向成熟。
在《子夜》之后,作家对结构艺术的创作始终保持着热情,部分短篇小说就采用了一种开放性结构,即作者并不交代出事件的最后结果,留下更多的空白让读者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子夜》出版于1933年,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①,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优秀作品。
主要描写了都市生活,表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在封建主义压迫下及在国民党新军阀内战的破坏下,奋斗、挣扎直至最终破产的必然命运。
《子夜》的成就不仅反映了现实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典型人物的塑造,还在于结构艺术上的独创新颖和别具一格。
二、宏伟严谨的鸟瞰式结构艺术《子夜》结构宏大,线索繁多;既有惊涛骇浪,又有涟漪微波;既见园林整肃,又见亭台参差;疏能扬鞭跃马,密难见缝插针;节奏有张有驰,有动有静,有扬有抑。
浅析子夜艺术手法
浅析《子夜》的艺术特色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卓越的革命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子夜》被称为“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瞿秋白语)。
《子夜》作为三十年代左翼文学的辉煌杰作,以其高超的文学史价值和社会学史价值,成为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代表作。
小说以现代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为中心,将纷纭复杂而具有重大历史社会意义的生活现象,通过谨严宏大的艺术结构生动地表现出来,反映了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广阔面貌。
一1930年4月,茅盾从日本回国。
那时一方面正是国民党军阀之间开始混战,另一方面,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波及到中国,特别是十里洋场——上海。
于是中国的民族工商业进一步受到沉重的打击,一大批工厂相继倒闭,与之相应的是农村经济的破产。
民族资本家为了自身的利益,转嫁危机,拼命压榨工人,打算从压榨中找到出路。
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也更加深刻化。
中国处在一种惶惶不可终日的局面,工人、农民在这样的社会黑暗统治下,被迫进行各种反抗斗争,反帝反军阀反地主的革命高潮不仅不可避免,而且很快便会到来。
①面对现实,茅盾萌生了“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的企图”。
而当时中国的思想战线上又正围绕着“中国社会性质”,开展了一场热烈论战。
当时参加论战者,大致提出了这样三种观点:一、中国社会依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打倒国民党法西斯政权,是当前革命的任务;工人、农民是革命的主力;革命领导权必须掌握在共产党手中。
这是革命派。
二、认为中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应由中国资产阶级来担任。
这是托派。
三、认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可以在既反对共产党所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也反对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夹缝中取得生存与发展,从而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政权。
这是当时一些自称为进步的资产阶级学者的论点。
茅盾认为第一种观点是对的,后两种观点是错的。
他对于三十年代初期的中国社会有比较深刻的研究和了解,他自己亲自参加过革命的实际斗争,很熟悉上海工商业的情况,经过深入细致的观察、分析和研究之后,将亲自看到的社会现象同当时一些理论对照,开始了长篇小说《子夜》的创作,决定以吴荪甫这样的民族资产阶级进一步买办化,来回答托派:“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化了。
茅盾子夜艺术特色
《子夜》写于1931年至1932年间,是茅盾作品走向成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扛鼎之作。
它从正面展现了30年代中国社会阶级斗争的全貌并揭示出各个部分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全书以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者及工人群众为主体,结构规模宏大,人物关系复杂,又始终围绕民族资本家吴荪莆这一个点,以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又以人物带动情节发展,其艺术特征尤其值得我们探讨。
一、严谨宏大的结构:以人物为主,围绕中心轴茅盾《子夜》大规模、全景式地描写时代社会生活,真实反映和还原那个时代的人与事,对现代长篇小说艺术框架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子夜》不仅是茅盾的成功,也让我们看到了整个时代长篇小说的成熟与成功。
《子夜》一开篇即以吴太爷的葬礼为基点,全方位的介绍了上海当时的风云人物,吴荪莆、赵伯韬、周仲伟、韩孟翔、杜竹斋等后来一系列影响巨大的人物。
一时间吴太爷的葬礼便变成风云际会的时代背景,他与他,他与她,她与她,谁又是谁故事中的主角。
《子夜》洋洋洒洒写了70多个人物,却始终围绕民族资本家代表吴荪莆为中心点,围绕民族资本家吴荪莆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为主。
一个主线,一个人物,一个中心点,架起的便是整部《子夜》。
二、史与诗的结合,典型环境的塑造作者从吴太爷的视角出发,给我们塑造了夜上海的典型环境,灯红酒绿,奢靡泛滥,也为下面情节的铺陈做了伏笔。
除了夜上海这一典型环境的塑造,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也用了较多笔墨记录了当时的大事件。
茅盾的《子夜》其实被真实地镶嵌在1930年五月到七月这段历史中,小说中出现的一些情节的描写,如公债交易、蒋冯阎大战等,都是有据可查的史实。
因此,茅盾的子夜不可不谓史与诗的结合三、勾画人物,注重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茅盾刻画一个人物的主要手段,《子夜》的成功除了规模宏大的艺术框架,茅盾对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尤其心理描写。
而《子夜》对吴荪甫的心理描写更是极其成功,如吴荪甫在办益中公司时的踌躇满志,在镇压工人晕倒时的焦躁不安,在公债战场上的举棋不定,失败后心灰意冷等等,无不刻画得淋漓尽致。
《子夜》的艺术特色
《子夜》的艺术特色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他创作的大量作品丰富了中国现代作品文库,促进了中国小说创作的成熟。
在他大量的作品中,长篇小说《子夜》最具代表性,以此来观照茅盾的写作特点有:①全景观、多层次地反映中国的社会现实。
茅盾是一位具有社会科学家气质的小说家,他的长篇小说所具有的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宏伟的结构,客观的叙述,以及不断创作时代典型的努力,都建筑在他的精细观察和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分析之上的,对“全般”社会做“缩影式”的描绘,《子夜》是社会剖析派的代表作。
②宏大严谨的结构特征。
纷繁的社会生活与历史进程的展示以及日常生活的描写,形成了《子夜》内容的诸多头绪,而各条线索合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艺术构架便成为作品首要的艺术构架。
同时作者又善于根据矛盾冲突的各种不同发展阶段的情况,运用借题牵线,烘托对比,虚实处理,前后照应等艺术手法,来巧妙地安排故事情节,做到引人入胜而又不落俗套。
作品以吴荪甫为矛盾冲突的轴心,辐射出各种人物和事件。
从几条线索错落有致地进行铺叙,其中以吴赵斗法为整个作品的主线,以此带动其他几条线索的展开,使之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③成功的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在《子夜》中占了很大比重,尤其是对人物的下意识和幻觉的描写增强了整个作品心理分析的色彩。
这种心理分析的艺术效果并不仅仅驻足在传统的写实主义手法的应用上,而是明显地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这种象征主义的手法或隐或现地从作品的开头贯穿至小说终结。
小说第一章吴老太爷的一切言行总是围绕着一个总体象征展开,我们可以通过许多散在的象征性细节描写窥见这个封建僵尸的内心世界,如作为象征道具有黄缓套子的《太上感应篇》就发挥了奇妙的作用;又如吴老太爷对快速节奏的都市生活闭起双眼,全身发抖的细节,都强烈地表现出人物此时此刻的巨大心理发差。
④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
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本书主人公吴荪甫,是一个十分饱满和富有性格特征的典型形象。
茅盾子夜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1.作品题材《子夜》所概括的社会生活此起彼伏,场面交叉出现;人物纷繁,但整个人物事态的展开又条贯井然,纷而不乱。
《子夜》蛛网式的密集结构,表现社会变迁的复杂内容,这种庞大结构所展示的组织人物与事件的办法之多,叙事角度的变化之繁,足以体现茅盾丰富的创作经验与对素材的驾驭能力。
在茅盾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充分注意了生活的复杂性,尤其是注意了人及其关系的复杂性。
他在《子夜》的构思和搜集过程中反复调查研究,所以他对产业界、金融界的情况了然于胸,因而《子夜》能以生动的形象真实、细致地再现生活,在同一类作品中独领风骚。
2.情节结构子夜各条线索齐头并进,中心突出,既相对独立,又纵横交织,使生活内容和众多的人物、事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艺术的整体。
3.人物塑造《子夜》中的人物塑造主要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塑造。
茅盾在人物塑造中,关注的不是人物的性格、命运、精神状态等,而是他们所体现的时代特色,是时代、阶级和政治思想斗争在人物身上所铭刻的烙印,是他们所具有的社会意识形态性。
强烈的时代色彩,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是茅盾创造人物的根本原则。
《子夜》之所以一发表就引起轰动,关键在于它成功地塑造了吴荪甫这个中国文学史上从未塑造过的民族资本家的人物典型,并以他为中心照亮了30年代整个上海的社会生活,照亮了在这里活动的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人的思想、性格、心理和命运,以及他们与历史纠葛的方方面。
茅盾塑造的人物,既是时代的、阶级的和一定思想倾向的代表,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
他笔下的其他人们,如赵伯韬,静女士等都是不朽的艺术典型,体现鲜明时代特色。
4.真实准则茅盾执著于现实人生,倾心于艺术的真实,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真实”永远是他的一条准则。
他对自然主义大力弘扬与倡导,并对与之相近的现实主义怀着虔诚的捍卫热情。
他力图避免当时文坛上的左倾机械论的通病。
生活实感正是茅盾最为关切的,在他看来,充实的生活,比正确的观念和纯熟的技术更重要。
《子夜》故事梗概、导读
《子夜》导读及情节简答题【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人。
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
1916年由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到商务印书馆工作,开始翻译和创作活动。
1920年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活动,成为最早党员之一。
1921年发起组织“文研会”,主编《小说月报》。
20年代中期,致力于文化评论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8年后,加入“左联”,从事左翼文艺运动并创作了大量作品。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一直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解放后历任文化部长、中国作协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等职。
茅盾的文学活动是多方面的,从1916年以来,编辑过多种刊物,译介过大批外国文学作品,撰写了大量文艺论著,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培养和扶植了不少文学新人。
其主要作品有小说《蚀》《子夜》《虹》《腐蚀》《锻炼》《农村三部曲》,剧本《清明前后》等。
【书名诠释】“子夜”,原指夜半子时,也就是深夜11时至凌晨1时。
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这个时刻一过,黎明就要来到。
作者以此作书名,形象地概括了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特点,寓意是很深的。
1、《子夜》的人物描写特点。
描写手法的多样性。
对于典型人物的刻画,小说主要是采用心理描写手法,作者善于捕捉人物一刹那的内心活动去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常常达到细致入微、生动可感的境地。
同时,小说在人物塑造上还巧妙的运用了典型细节,使人物的性格更加突出。
语言的丰富多彩。
小说针对不同人物的不同精神状态以及同一人物不同时间的不同心理,分别采用不同的语言,富有强烈的个人色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人物语言上,作者赋予不同性格人物以不同的语言和口吻。
如吴荪甫的语言常常是斩钉截铁,果敢有力;赵伯韬的调子是狂妄高傲,而又粗鲁卑俗的。
2、《子夜》的结构线索和结构特点。
结构的宏大而严谨。
《子夜》展示了中国 30 年代的社会画面,其中的三条线索是其描写的中心——即吴荪甫与赵伯韬的矛盾、双桥镇农民暴动与吴荪甫的矛盾、丝厂女工罢工斗争与吴荪甫的矛盾。
[重点]茅盾《子夜》结构评价
.《子夜》显示了一种开朗视野,宏大严谨的结构,线索繁多,人物关系复杂,反映各种矛盾,始终围绕一个交点,一条主线,一个中心人物,以吴逊甫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的命运。
,《骆驼祥子》1.结构严整,主线分明,情节的开展前呼后应。
2.善于运用多种表达手法,细腻地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
语言朴实自然,生动明快,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生活气息。
关于《子夜》的评析摘要:茅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小说家,是左翼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子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成功的革命性现实主义小说,它的发表不仅标志着茅盾小说创作的成熟,还标志着30年代小说创作的成熟。
该小说独特的艺术结构也是前古人的,对后来小说创作结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子夜》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
茅盾的理性创作风格也随着形成,与独特的立体式网络结构相结合,开辟了用理性分析来扩展形象思维深广度的创作道路,形成了典型的“社会剖析派”小说。
关键词:《子夜》艺术结构网络性茅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小说家,是左翼文学的奠基人。
他于1930年创作的《子夜》是中国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中产生的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长篇巨作,也是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艺的重大收获,是茅盾的代表作。
它的诞生标志着茅盾的创作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成熟阶段。
《子夜》把个人、群体和民族的危难联系在一起,把艺术审美和历史理性的思索并置一处,通过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形成网络式的结构艺术,从而奠定了中国社会分析型小说的基础,被瞿秋白称赞为“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新文学的长篇小说成就,主要体现于茅盾这一最重要的代表作——《子夜》。
《子夜》是以1930年春夏之交为时代背景的。
在当时的现实社会中,国民党内部争权的斗争,爆发为规模巨大、非常激烈的内战。
殃及百姓,也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内忧兼有外患,欧洲出现的经济恐慌,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便转嫁其经济危机,这对当时中国的民族工业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甚至对某些行业带来了致命的打击。
矛盾作品的创作特色
矛盾作品的创作特色叙事风格在叙事方面,茅盾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他在小说中喜欢采用能够体现时代性的网状型结构形式。
如作品《子夜》茅盾根据主题的需要,根据中心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来安排各种人物事件,矛盾冲突和环境场面,作品一开始就在吴老太爷的吊唁仪式上将所有重要人物推上前台,组成复杂的人物网络,以及在设下情节因果关系的伏笔,从而经纬交汇地建成《子夜》式的也是茅盾式的庞大的“网状结构”。
与其他现实主义大师一样,茅盾也是一个擅长于心理描写的语言大师。
他的心理描写手法多样但是最具特点的是注重“社会心理因素”的探索。
他往往以充满着血和泪的感情对形形色色的小资产阶级人物心灵世界进行刻画和解析。
通过心理描写的艺术手段强烈地表现他们苦闷、傍徨的矛盾心绪,从而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隐秘和冲突以及这种冲突的社会性,丰富人物的性格,使人物达到形神具现的境地。
比如,《春蚕》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通过人物触景生情,情随物迁的心境变化,再现其内心世界。
在《腐蚀》中,采用以内视角为主的叙述方式来叙事状物,使作品的心理剖析和社会环境描写达到了“精微真确”的程度。
而《子夜》中,茅盾又将这种心理描写提升到象征主义的应用上,从第一章吴太爷的言行总是围绕着一个总体象征展开,可以散在各处的象征性细节窥见到这个老封建的内心世界,如老太爷对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闭起双眼全身发抖的细节。
小说之外,由于时代政治性的缘故,茅盾的散文也形成了风格鲜明的叙事方法,善于使用以托物言情寄意和以实衬虚的叙述手法。
如《白杨礼赞》整个艺术构思中,以无边无垠、雄壮、伟大但又显得单调的西北黄土高原来衬托傲岸挺拔的白杨树,以白杨树的形象实体的描写来透出它的精神,同时又以白杨树的实体与精神来展现抗日军民及其领导者共产党的伟大气概。
《风景谈》用虚实结合、避虚就实的手法在浩瀚的西北沙漠背景上推出忍辱负重、坚韧沉毅的骆驼队,并借助叮当的驼铃声作为节奏,以猩红大旗作为标帜,象征性地描绘出民族危难当头的时代环境中党领导的解放区所处的历史地位,所体现的民族的伟大精神。
子夜概括
小说结构《子夜》的结构,以吴荪甫与赵伯韬斗争为主线,以吴荪甫为中心展开了广阔社会生活的描绘。
全书共19章(一)从小说的主线来看第1章通过吴老太爷进城,拉开了全书的序幕,第2-3章通过吴老太爷的丧事,请出了全书几乎全部的主要人物,同时也为"三大火线"(一、公债市场的斗争;二、裕华工人的罢工;三、双桥镇农民反对恶霸地主的斗争)埋下了伏笔。
第4章写场镇农民斗争;第13、14、15、16章写工厂罢工;这样,写工农斗争占5章,还剩下9章,这9章的主线依然是吴荪甫交易所活动,办工厂、发展民族资本等方面的活动。
其中,第9-12章写吴赵斗法;第17章写吴、赵面对面斗争,斗争形势也至此而急转直下,是情节的高潮。
第18、19章为结局。
小说结构(二)除此主线外,作品广阔描绘了社会生活:第9章写五卅纪念日,描写了游离于革命浪潮之外的一群现代青年对于革命的观感,以及他们的人生观;第6章写深闺少女吴蕙芳来自农村,在上海的苦闷和观感;第5、6章,写现代青年中的两种类型:屠维岳与范博文;第11章,写渊源自金融世家的刘玉英在上海的种种行径;第3章是对吴少奶奶林佩瑶的描写;第8章里写了来自农村的上海寓公冯云卿及其教唆的美人计。
《子夜》人物关系表及说明(注:本表以吴荪甫为中心。
吴府在镇上的总管是费小胡子费晓生,吴府在上海的仆人有王妈、高升、李贵等人。
)《子夜》人物关系表及说明吴荪甫的政治与商业朋友圈:(注:金融三巨头是赵伯韬、尚仲礼、杜竹斋;吴王孙杜四人又组成益中信托公司与之竞争,后杜退出;他们之间的竞争带有一定政治背景;弱小竞争者还有‚红头火柴‛周仲伟等;另有股票经纪人陆匡时倾向于吴,而韩孟翔则倾向于赵,但二人立场值得怀疑;秋律师则有职业道德对吴忠诚。
)《子夜》人物关系表及说明领导屠维岳桂长林李麻子莫干丞钱葆生吴成为曾家驹马景山共产党一派普通工人姚金凤王金贞阿珍阿祥朱桂英薛宝珠周二姐钱巧林何秀妹、张阿新蔡真、玛金陈月娥、金小妹徐阿姨、陆小宝朱桂英裕华丝厂大致的人物关系图:(注:由于屠被任命为主管,莫干丞与李麻子支持他,但也相对中立;阿祥则表面支持屠而又转而支持钱;朱桂英开妈支持屠,后转而支持共。
《子夜》
《子夜》简述题专项训练【内容简介】作品以1930年5月到7月间发生的一些大事件作为时代背景,描写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振兴民族工业,力图构筑自己的“双桥王国”,迅速增加其企业的活动资金,就想利用南北大战来发一笔横财。
但是美帝国主义的掮客、金融资本家赵伯韬却对他百般加以阻挠。
最后,在军阀混战,农村破产的恶劣形势下,吴孙甫虽然竭力应会,加紧压迫和剥削工人,大搞公债投机,但在赵伯韬强大的经济牵制下,他最终一败涂地,彻底破产。
题目示例1.简述吴荪甫与屠维岳第一次见面的情景。
答:刚开始,吴荪甫冷峻打量屠,但屠镇定自若、应对自如。
吴暗暗赞赏。
但听说屠是老太爷介绍的,并且在罢工一事上顶撞自己,以为屠是神经病,打算开除他。
随后屠据理力争分析形势,最终吴任命他为账房总管。
2.屠维岳是怎样化解和镇压工潮的,请就两次工潮选择其一简述。
答:①第一次工潮中,姚金凤的走狗身份被识破,工人拥护薛宝珠。
屠维岳阴险地宣布开除姚,提升薛为稽查,以反间计迷惑分裂工人群众,结果薛被认为是真正走狗,姚以被污蔑者的身份回到工厂,继续充当屠的走狗。
②第二次工潮中,屠维岳软硬兼施,一面派流氓李麻子率人武力镇压罢工集合,逮捕工人代表和共产党;一面对工人花言巧语,收买人心,又诱骗被捕的何秀妹招出地下党名单。
企图未遂时,他又坚决镇压。
3.概述吴少奶奶(林佩瑶)的爱情悲剧故事。
答:少女时代的林佩瑶,和自己的梦中情人雷鸣相恋。
但雷鸣随即南下,开始军旅生涯。
林苦等之下嫁给自己并不喜欢的专断无情只顾事业的吴荪甫。
婚后的她一直空虚寂寞。
和雷鸣的见面更加重了她的痛苦。
她就这样在长期抑郁孤独中维系着和吴荪甫的婚姻。
4.吴荪甫所说的“三线作战”指的是什么?答:第一,化解镇压裕华丝厂的罢工,维持正常运作;第二,整顿收购的八个小厂,裁员去冗,减少预算,加强管理;第三,在公债市场上,打败赵伯韬,打破经济封锁。
其中,公债市场上的斗争是当务之急,也是最冒险的一线。
5.简述吴荪甫劝告杜竹斋与他合力打倒赵伯韬的那一幕情节。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作》2020章节测试(附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作》2020章节测试(附答案)1.1鲁迅的《呐喊》《彷徨》(一):《呐喊》《彷徨》的底色和基调1.《祝福》收录在()。
A、《呐喊》B、《彷徨》C、《而已集》D、《坟》答案:B2.《呐喊》《彷徨》的取材与写作意向是()。
A、对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的批判与揭露B、对辛亥革命历史经验的总结及提出改造国民性的问题C、对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索D、以上都是答案:D3.《呐喊》《彷徨》的底色和基调是()。
A、深谋远虑B、忧愤深广C、明亮欢快D、平静如水答案:B4.《狂人日记》的作者是()。
A、胡适B、鲁迅C、巴金D、老舍答案:B5.《彷徨》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共11篇。
()答案:√6.《呐喊》、《彷徨》未能体现反封建思想革命的追求。
()答案:X1.2鲁迅的《呐喊》《彷徨》(二):《呐喊》《彷徨》的取材与写作意象1.鲁迅写作的爱情题材的小说是()。
A、《药》B、《在酒楼上》C、《伤逝》D、《祝福》答案:C2.华老栓是下列那篇小说的主人公?()A、《狂人日记》B、《孔乙己》C、《祝福》D、《药》答案:D3.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A、《狂人日记》B、《孔乙己》C、《祝福》D、《故乡》答案:A4.《药》采用了双线交错的结构,直指国民劣根性。
()答案:√5.《狂人日记》表现了对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和揭露。
()答案:√1.3鲁迅的《呐喊》《彷徨》(三):鲁迅小说的艺术格局和语言创新1.下列选项中采取独幕剧方式的是()。
A、《祝福》B、《狂人日记》C、《伤逝》D、《风波》答案:D2.下列选项中采取仿传记体形式的是()。
A、《故乡》B、《阿Q正传》C、《祝福》D、《药》答案:B3.从结构上看,《呐喊》《彷徨》有三分之二均采用了()结构。
A、草蛇灰线B、双线交错C、横截面D、意识流答案:C4.鲁迅对《红楼梦》的评价甚高,认为《红楼梦》敢于如实描写,并无伪饰。
()5.鲁迅的小说创作是清醒的开放型现实主义。
子夜
《子夜》的艺术特点⏹1、全景观,多层次地反映出了30年代初中国的社会现实,具有史诗性。
⏹2、结构恢宏、严谨,情节波澜起伏,叙述有条不紊。
(三条线索,一个中心,一个场面)⏹3、善于把人物置于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加以刻画,突出其形象的丰富性。
⏹4、运用心灵辩证法精微细腻地刻画人物心理。
⏹5、成功地塑造了资本家的群像。
⏹6、富有象征意味的色彩和声音的描写。
⏹7、叙述语言客观冷静,人物语言个性化。
1、全景观,多层次地反映出了30年代初中国的社会现实,具有史诗性。
(1)居高俯视的视角,整体展示这座现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资本家的豪奢客厅、夜总会的光怪陆离、工厂里错综复杂的斗争、证券市场上声嘶力竭的火并,以及诗人、教授们的高谈阔论、太太小姐们的伤心爱情,都被组合到《子夜》的情节里。
同时,作家又通过一些细节,侧面点染了农村的情景和正发生的中原的战争,更加扩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从而实现了他所设定的意图:“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使一九三零年动荡的中国得一全面的表现。
”史诗以写史的态度创作小说。
《子夜》的情节,是被镶嵌在一九三零年五月到七月这一真实的历史时空里的。
小说中描写的一些情景,如公债交易、蒋冯阎大战等,都是有据可查的真实的史实。
《子夜》把这类非虚构性的话语引进小说,与虚构性话语融汇、辉映,应该说是相当大胆而富有创造性的文体试验。
《子夜》的史诗品格,无疑得益于“诗”与“史”两种语言巧妙调适与组合。
2、结构恢宏、严谨,情节波澜起伏,叙述有条不紊。
(1)《子夜》的结构艺术是宏伟的。
他通过吴荪甫把相互关联的“三条火线”联结在一起。
即(1)公债市场上的斗争;(2)以裕华丝厂为中心的上海纺织工人的罢工斗争;(3)以双桥镇为代表的农民反对封建恶霸地主的斗争。
这三条火线的焦点都集中在《子夜》的主人公吴荪甫身上。
把三十年代初期的农村到城市的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与斗争和谐的组织在一起,生动的展现了极为广阔的生活图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夜》显示了一种开朗视野,宏大严谨的结构,线索繁多,人物关系复杂,反映各种矛盾,始终围绕一个交点,一条主线,一个中心人物,以吴逊甫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的命运。
,《骆驼祥子》1.结构严整,主线分明,情节的开展前呼后应。
2.善于运用多种表达手法,细腻地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
3.语言朴实自然,生动明快,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生活气息。
关于《子夜》的评析摘要:茅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小说家,是左翼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子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成功的革命性现实主义小说,它的发表不仅标志着茅盾小说创作的成熟,还标志着30年代小说创作的成熟。
该小说独特的艺术结构也是前古人的,对后来小说创作结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子夜》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
茅盾的理性创作风格也随着形成,与独特的立体式网络结构相结合,开辟了用理性分析来扩展形象思维深广度的创作道路,形成了典型的“社会剖析派”小说。
关键词:《子夜》艺术结构网络性茅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小说家,是左翼文学的奠基人。
他于1930年创作的《子夜》是中国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中产生的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长篇巨作,也是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艺的重大收获,是茅盾的代表作。
它的诞生标志着茅盾的创作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成熟阶段。
《子夜》把个人、群体和民族的危难联系在一起,把艺术审美和历史理性的思索并臵一处,通过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形成网络式的结构艺术,从而奠定了中国社会分析型小说的基础,被瞿秋白称赞为“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新文学的长篇小说成就,主要体现于茅盾这一最重要的代表作——《子夜》。
《子夜》是以1930年春夏之交为时代背景的。
在当时的现实社会中,国民党内部争权的斗争,爆发为规模巨大、非常激烈的内战。
殃及百姓,也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内忧兼有外患,欧洲出现的经济恐慌,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便转嫁其经济危机,这对当时中国的民族工业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甚至对某些行业带来了致命的打击。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普遍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
引起了工人的猛烈的罢工浪潮,此时在共产党领导下,全国的武装起义渐入高潮。
[注1]而《子夜》正是在以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其网络性的艺术结构表现出这中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
在其结构的支撑下,彻底深刻的分析出中国社会的内在性的本质矛盾,让其复杂的矛盾有条理清晰的展现出来,实现作者的创作目的,表现出小说的艺术魅力所在,开创理性主义色彩的先河。
所以《子夜》的结构艺术对于整篇小说的成功是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也可以说它的结构艺术是整部小说成功之一的表现。
《子夜》的艺术结构是宏伟而谨严的。
全书共十九章,一、二两章交待人物,揭示线索;此后十七章,一环扣紧一环,头绪繁多而又有条不紊,各有描写重点而又共同服从于全书的中心。
第四章写双桥镇农民起义,虽然这条线索没有得到继续发展,对全书说来使人略有游离的感觉,但它反映了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的面貌,显示了吴荪甫与农村封建经济的密切关系和他对农民起义的势不两立的态度,仍然是全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贯串全书的主线是吴荪甫和赵伯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但与此同时,又或实写,或虚写,处处显示革命力量的蓬勃发展。
最后结尾处侧面带出工农红军的日益壮大,以此来对照吴荪甫失败的命运,指出了中国的真正出路所在。
《子夜》在结构技巧上,竭力避免平淡,形成起独特的网络状结构:围绕吴荪甫这个焦点,由三大矛盾(即民族资产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矛盾;民主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三大主要活动场所(欲华丝厂、吴公馆、交易所)形成了一个立体网状的结构,主次线索、明暗线索交互展开,又互相叫交织,条理清晰,连锁发展,螺旋式把小说发展推向顶峰。
隐藏在《子夜》结构艺术技巧中的突出特点表现在:她把众多的人物,复杂的矛盾,纷繁的线索,瞬息万变的斗争,广阔的生活场面,集中在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加以表现,透过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发展,鲜明有力地显示了整个时代的发展趋向和壮阔波澜,显示出高超的结构艺术才能,从一个侧面显示出茅盾“写大时代”、写“全般社会”的艺术追求。
网络性的突出。
首先,它以波澜壮阔的总体结构展现了三十年代初中国的都市生活。
在这部书中,作者共写了九十多个人物,涉及到思想、政治、经济等许多领域。
它通过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联系和矛盾,构成了一系列的情节、一系列的具体事件,前后勾联,结构缜密,波澜迭起而不迷乱,主次穿插而浑为一体。
小说以上海这个典型的大都市作为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以吴荪甫为中心安排了“吴公馆”、“交易所”、“裕华丝厂”三个主要活动场所,这样就便于各种错综矛盾冲突的展开。
吴公馆是各种人物活动的舞台,差不多所有的矛盾冲突都牵动着吴公馆的兴衰史;交易所瞬息万变,更有利于展开各种矛盾冲突,不论是民族工业资本家与买办金融资本家的矛盾斗争,或者是军阀混战和投机市场的微妙关系,或者是农村阶级斗争和金融市场的曲折关系等,都得到集中的表现;裕华丝厂主要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矛盾斗争的主要场所,而且也可以把都市和农村的矛盾联系起来。
这种典型环境的安排,使各种矛盾冲突可以在不同的场所得到最集中的表现,显得结构紧凑,宏大缜密。
这种“大关节”与“小关节”互相配合,紧密衔接,协调一致的艺术效果,正是茅盾作为中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的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卓越的艺术才能的体现。
其次,纷繁复杂、纵横交错的故事线索,主次分明、交错推进,有条不紊地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小说的开端提出了三条线索,但又以一条枢纽性的主线贯穿始终,这就是以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的矛盾和斗争,以吴荪甫发展“事业”的活动为轴心发展,是贯串《子夜》全书的主线。
环绕这条主线,《子夜》反映了一九三零年左右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的面貌。
以同他发生直接矛盾的几个方面为描写重点,形成了主线发展和几条支线起伏的网状整体结构。
几条支线则是以工人罢工,农民革命为主,配合主线合理发展,展现其各种矛盾所在。
吴荪甫的活动,关联着交易所公债买卖的狂潮起落,上海丝织业盛衰,裕华丝厂的工人罢工,双桥镇的农民革命。
他的家庭和他的社交活动又涉及到形形色色的人物。
因此,小说相应地形成了上述几条贯穿全篇始终的线索。
而在每一条主要线索之中,又穿插一些小线索。
譬如,写裕华丝厂的工人罢工斗争,作者不仅写了工人群众的悲惨生活,也写了资本家的反动面目,资本家走狗的虚伪阴险,黄色工会内部的互相倾轧,以及地下党领导人物的路线分歧等等。
由于作者事先在构思上“用过一番心”(“并非凭一时的冲动写的”),对每个人物的性格发展以及连带关系都作过周密的通盘的考虑,因此,这部长篇巨著尽管情节复杂,事件浩繁,但线索明晰,蘩而不乱;环环相扣,有条不紊。
显示出作者驾驭与组织材料的非凡能力和很强的理性色彩。
在主次线索的网状交织发展的支配下,矛盾的这一成功的结构艺术创作还体现在小说的另外两条线索,即该小说的明线与暗线。
小说的明线是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发展民族工业的雄心和悲剧的结局,以统领整部小说的发展,高低起伏,波澜壮阔;小说的暗线则是当时社会下的三大矛盾,暗地里隐藏的是民族资产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斗争,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还有,没落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斗争,三种矛盾引发的三种斗争相互交织又有主次。
在明、暗线的交织发展中,使小说的内在主题得到升华,而小说的历史价值也体现其中。
因为关于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由于帝国主义的争夺中国,帝国主义和整个中国的矛盾,帝国主义者相互间的矛盾,同时在中国境内发展起来,造成中国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混战之后,接着说:“伴随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军阀混战而来的,是赋税的加重,这样就会促令广大的负担赋税者和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发展。
伴随着帝国主义和中国民族工业的矛盾而来的,是中国民族工业得不到帝国主义的让步的事实,这就发展了中国资产阶级和中国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中国资本家从拚命压榨工人找出路,中国工人则给以抵抗。
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商品侵略,中国商业资本的剥蚀,和政府的赋税加重等项情况,便使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更加深刻化,即地租和高利贷的剥削更加重了,农民则更加仇恨地主。
因为外货的压迫,广大工农群众购买力的枯竭和政府赋税的加重,使得国货商人和独立生产者日益走上破产的道路[注2]。
各种矛盾正是在这种结构下才体现出相互依赖的联连性,而并不是相互独立存在的,这也符合了矛盾创作的理性风格。
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小说的环境描写同样也体现了茅盾作品“史诗”般宏伟构思的特点。
作者以“鸟瞰+局部”的方式,在三十年代初中国大都市上海这样的广阔社会背景上,去剖析生活的横断面,在生活的横断面里对主要人物的性格命运进行真实的刻画。
譬如,吴荪甫刚出场时,作者描写了他到戴生昌轮船码头是颐指气使的情景,活脱脱地烘托了吴荪甫的处处受人尊敬。
到了后半部,处境危难的吴荪甫回到家中,作者特地描写了吴家此时“公馆不象个公馆”的环境,很好地表现了吴荪甫此时的精神状态。
这些构思特点也是在网络性结构中展现的,也在一定的条件下反映其网络性艺术结构的高超之处。
《子夜》的网络性艺术结构对整部小说的艺术表现是直接相关联的,它对于小说最有成就的理性色彩的显现是至关重要的。
茅盾在小说中的理性分析在于那三个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和人物形象的分析,而这些矛盾和人物命运的发展又是粘和一起的,是无法分开的,只有通过这网络式的艺术结构才能充分展现出来,而至于造成孤立,而不真实性;在主次线索,明暗线索的交织发展下,才不失其理性面,让小说情节更波澜起伏。
小说反映的社会矛盾在其支配下,也有主有次,相互联系,这是很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的。
可见网络性是《子夜》成功不可忽视的艺术特色之一。
在五四新文学革命之前,中国的古典小说是没出现过此类错综复杂的网络性艺术结构的小说,中国经历的是2000多年单一的封建社会体制,社会矛盾也只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斗争,在小说结构方面往往比较单一,即使有复杂的结构也不过是简单的交织罢了,没有如此宏大的复杂而又清晰的结构艺术出现过,而到了五四文化运动的开始时期,各作家虽在小说现代化发展突破上有很大进步,但在结构上仍然比较简单化,反映的也只是某一方面的矛盾,如20年代刚刚兴起的“为人生”的问题小说[注3]。
《子夜》的艺术结构却在中国古典小说方面有很大的突破,开辟了宏大的网络性艺术结构,把当时的中国现实状况在此结构中反映得淋漓尽致。
宏大的网络性艺术结构,也叫全景式的结构。
就要求作品全方位地反映社会生活,要最大程度地覆盖历史的每个角落。
比如,要从农村,到城市,从商界到学界等,等等。
要把社会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纳入到作品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