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
子夜ppt课件
![子夜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911969c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1a.png)
吴荪甫的死对头,是一位骄横跋扈、贪婪无度的买办资本家。他与帝国主义、军 阀势力勾结,控制着上海滩的金融市场。赵伯韬的野心勃勃,一心想要吞并民族 资本家,是导致吴荪甫破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次要人物形象分析
屠维岳
吴荪甫的得力助手,精明能干,擅长权谋。他曾因反抗赵伯 韬的势力而被撤职,但在吴荪甫的支持下重新崛起。屠维岳 的命运与吴荪甫紧密相连,他的智勇双全为吴荪甫的事业发 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存在一定的冲突与融合。
科技发展影响
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迅速,许多 方面已经超越了子夜所描述的时 代,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社 会问题,需要引起关注和思考。
THANKS
林佩瑶
吴荪甫的妻子,美丽娴熟,但内心空虚。她与吴荪甫的婚姻 生活并不幸福,与旧情人雷鸣的重逢更让她陷入痛苦的挣扎 。林佩瑶的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女性的悲惨处境和无奈选择 。
人物关系分析
吴荪甫与赵伯韬的斗争是贯穿全篇的主线,他们之间的矛盾从经济利益到民族尊严 ,反映了当时民族资本家与买办资本家之间的尖锐对立。
小说以主人公吴荪甫的命运为主 线,通过描绘他的家庭、事业和 人际关系,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各
种矛盾和斗争。
小说中还涉及了工人运动、农民 起义等历史事件,以及当时社会 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
况。
02
子夜章节分析
第一章节分析
内容概述
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子夜的概念、起源、 发展历程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重点与亮点
通过对比不同文化中的子夜,展现 了其多样性和包容性。
内容结构
从东西方文化入手,对比分析了子 夜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
知识点解析
深入探讨了子夜在不同文化中的传 播和影响,以及它如何成为跨文化 交流的重要载体。
子夜是几点到几点
![子夜是几点到几点](https://img.taocdn.com/s3/m/b5c6ede6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ba.png)
子夜是几点到几点
1、时间中的“子夜”是指北京时间晚上11点到凌晨1点。
按古代的更算为三更天。
2、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
半夜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其余的以此类推。
3、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所以,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做“小时”。
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子夜故事介绍及作者简介
![子夜故事介绍及作者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1fc51e88680203d8ce2f2426.png)
《子夜》《子夜》是作者于1931年动笔,1932年12月完稿的一部划时代的史诗性巨著。
茅盾给书的起名是充满象征意义的。
“子夜”即半夜子时,此时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
作品所写的是1930年5月到7月,前后约两个月的事情。
这时,一方面,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已波及到中国,帝国主义加紧了对落后国家的掠夺,半殖民地中国当然成了他们榨取的主要对象。
另一方面,在国内1940年爆发的蒋、阎、冯各派军阀的混战——“中原大战”仍在继续。
对于中国的民族工业来说,此时确是面临绝境的最黑暗时期。
作者正是通过小说中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1930年在上海两个月冒险失败的过程,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悲剧命运,说明了“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更加殖民地化了”(茅盾:《〈子夜〉是怎样写成的》),作者的目的就是要以此来回敬托派关于“中国已是资本主义社会”等谬论。
作者简介: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汉族,浙江嘉兴桐乡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这是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毗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里成就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茅盾于1981年3月27日辞世。
《子夜》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
首先,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30年代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画面,透过这幅画面,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世界经济危机在中国投射的阴影,而且可以窥见觉醒了的工农阶级烧毁这个旧世界的燎原之火。
活跃在这幅画面上的,有民族工业资本家、买办金融资本家、交易所经纪人、律师、学者、地主、交际花、妓女、农民、工人等社会各阶层的人物。
子夜和午夜有什么区别
![子夜和午夜有什么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859a4615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c0.png)
子夜和午夜有什么区别
回答:子夜和午夜有如下三个区别。
1、意思不同
子夜指夜半子时,半夜。
午夜指零点开始之后。
2、时间不同
子夜指晚上11时到凌晨1时的两个小时,而午夜指晚上12时后的一段时间,也就是零点后的一段时间。
3、出处不同:
午夜出自唐戴叔伦《重游长真寺》诗:“蒲间千年雨,松门午夜风。
”宋高似孙《纬略‧五夜》:“所谓午夜者,為半夜时如日之午也。
”陈毅《广州花市》诗:“花市过午夜,春浓风更吹。
”。
子夜出自唐吕温《奉和张舍人阁中直夜》:“凉生子夜后,月照禁垣深。
”明何景明《待曙楼赋》:“於是子夜既逾,寅晓将发。
”清钮琇《觚賸‧六贞女墓》:“﹝李氏六女﹞潜以酒相酹,期於子夜潮生尽命。
”瞿秋白《“子夜”和国货年》:“明明还只是子夜...”。
子夜简介
![子夜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47a5603b580216fc700afd23.png)
望看到他的工厂“高大的烟囱如林,在吐着黑烟;轮船在乘风破浪, 望看到他的工厂“高大的烟囱如林,在吐着黑烟;轮船在乘风破浪,汽车在驶过 原野” 他梦想着他的工厂生产的灯泡、热水瓶、阳伞、 原野”,他梦想着他的工厂生产的灯泡、热水瓶、阳伞、肥皂等产品畅销全中国 的穷乡僻壤。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组织了益中信托公司,一口气吞并了8个 的穷乡僻壤。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组织了益中信托公司,一口气吞并了 个 生产日用品的小厂。虽然吴荪甫苦心经营,但他毕竟生不逢时, 生产日用品的小厂。虽然吴荪甫苦心经营,但他毕竟生不逢时,在那半封建半殖 民地社会里,他希望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雄心壮志, 民地社会里,他希望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雄心壮志,终于在买办资产阶级赵伯韬 的重重包围下化成泡影。虽然他不甘心失败,拼命地反抗和挣扎, 的重重包围下化成泡影。虽然他不甘心失败,拼命地反抗和挣扎,但终以破产而 告结束。吴荪甫也就成了30年代有理想的民族资本家无法施展自己才华的悲剧人 告结束。吴荪甫也就成了 年代有理想的民族资本家无法施展自己才华的悲剧人 茅盾在描绘吴荪甫为发展民族工业奋力苦战的同时, 物。茅盾在描绘吴荪甫为发展民族工业奋力苦战的同时,还真实地刻画了他作为 民族资产阶级性格的另一面,那就是软弱、自私、贪婪和残酷。 民族资产阶级性格的另一面,那就是软弱、自私、贪婪和残酷。在与赵伯韬的斗 争中,吴荪甫总在果断中透出惶惑,自信中又举棋不定。他虽然不想走“买办化” 争中,吴荪甫总在果断中透出惶惑,自信中又举棋不定。他虽然不想走“买办化” 的道路,但最后,当他不得不把自己弄到手不久的8个厂子全部顶给了外商时 个厂子全部顶给了外商时, 的道路,但最后,当他不得不把自己弄到手不久的 个厂子全部顶给了外商时, 我们不能不说他由软弱走向了妥协。在与工农群众的关系上, 我们不能不说他由软弱走向了妥协。在与工农群众的关系上,更突出地表现了他 的凶狠残酷的一面。他不仅向工人转嫁自己的经济危机, 的凶狠残酷的一面。他不仅向工人转嫁自己的经济危机,而且企图动用反动军警 去武力镇压不甘剥削和压迫的人民群众。 去武力镇压不甘剥削和压迫的人民群众。吴荪甫这些复杂性格也同样体现在家庭 生活上,一方面,他埋头于事业,连妻子也无暇顾及,另一方面, 生活上,一方面,他埋头于事业,连妻子也无暇顾及,另一方面,他却玩弄交际 奸污女佣人,演出一些荒唐丑剧。 花,奸污女佣人,演出一些荒唐丑剧。吴荪甫的这些矛盾性格实际上正是民族资 产阶级的进步性与消极、妥协性这一双重性的形象体现。也正是这种形象, 产阶级的进步性与消极、妥协性这一双重性的形象体现。也正是这种形象,为现 代文学史的画廊增添了又一鲜活的典型。 子夜》 代文学史的画廊增添了又一鲜活的典型。 《子夜》的结构艺术历来为人们所 称道。作品虽人物众多、矛盾复杂,但作者以吴荪甫为中心,通过交易所、 称道。作品虽人物众多、矛盾复杂,但作者以吴荪甫为中心,通过交易所、裕华 丝厂等多条线索来展开叙写,同时,将纷繁的情节线索处理得有条不紊。 丝厂等多条线索来展开叙写,同时,将纷繁的情节线索处理得有条不紊。它突破 了在此以前长篇小说,要么线索单一,要么枝蔓过多,结构松散的缺陷。因此, 了在此以前长篇小说,要么线索单一,要么枝蔓过多,结构松散的缺陷。因此, 王瑶先生说, 子夜》 多种线索交织纷繁, 王瑶先生说,《子夜》的“多种线索交织纷繁,充分显示了作者在结构布局上的 新的成就” 新的成就”。
名著【子夜】详解
![名著【子夜】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58840f8eb9d528ea81c779df.png)
【内容简】作品以1930年5月到7月间发生的一些大事件作为时代背景,描写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振兴民族工业,力图构筑自己的“双桥王国”,迅速增加其企业的活动资金,就想利用南北大战来发一笔横财。
但是美帝国主义的掮客、金融资本家赵伯韬却对他百般加以阻挠。
最后,在军阀混战,农村破产的恶劣形势下,吴孙甫虽然竭力应会,加紧压迫和剥削工人,大搞公债投机,但在赵伯韬强大的经济牵制下,他最终一败涂地,彻底破产。
【书名诠释】“子夜”,原指夜半子时,也就是深夜11 时至凌晨1 时。
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这个时刻一过,黎明就要来到。
作者以此作书名,形象地概括了30 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特点,寓意是很深的。
【故事梗概】《子夜》是茅盾的长篇小说代表作。
写于1932 年12 月。
故事从1930 年5 月的一个傍晚开始,三辆雪铁笼汽车闪电似地驶过外白渡桥,戛然停止在内河小火轮的汇集处——戴生昌轮船局大门口。
工商界巨头吴荪甫和他的二姐夫,金融界大亨杜竹斋夫妇,来此迎候从老家双桥镇前来避乱的吴老太爷。
吴老太爷的守旧思想,与新式企业家的儿子吴荪甫格格不入。
一到上海,他就受到强烈的刺激。
机械的噪音,耀眼的霓虹,薰人的香气,时髦的男女,都令他神经发疼。
一进吴府大门,他就因脑溢血而断了气。
第二天,吴府大办丧事。
纷至沓来的客人中,既有企业老板、金融巨头,也有官场政客,寄生文入。
他们名为吊丧,实则各怀鬼胎,或寻欢作乐,或暗作交易。
这时,吴荪甫的思想也不在丧事上。
家乡农民暴动与丝厂工人罢工,他得布置对策。
杜竹斋拉他和金融魔王赵伯韬合伙做公债多头,他忙着筹划谈判。
双桥镇农民暴动的成功,打破了吴荪甫建设“双桥王国”的幻想。
但这时,他与杜竹斋等人正在筹建“益中信托公司”,妄图一举吞并一系列中小企业。
他决定将双桥镇劫后的余产折合现金,投放益中信托公司,干一番大事业。
他起用丝厂职员屠维岳,蒙骗分裂工人,平息了里的工潮。
这时,杜竹斋驱车前来,报告了公债投机得手的喜讯。
《子夜》概述
![《子夜》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f178cba6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c9.png)
《子夜》概述
《子夜》是中国现代作家茅盾于1931年至1932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原名《夕阳》。
这部作品约30万字,以20世纪30年代的旧上海为背景,围绕着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与买办赵伯韬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斗争展开。
小说通过对经济发展、新旧理念、男女之情等多方面的描写,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与“斗争”。
吴荪甫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他代表着当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
他试图通过发展民族工业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但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重重压迫下,他的企业最终走向了破产。
小说中还涉及了工农暴动、同行竞争、家庭矛盾等多种社会现象,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在人物塑造上,《子夜》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各具特色。
吴荪甫既有发展民族工业的愿望的进步一面,又有资本家唯利是图、剥削和镇压工农群众的反动一面。
赵伯韬则是帝国主义资本家的代表,他狡猾、狠毒,与吴荪甫之间的斗争贯穿始终。
此外,小说中还塑造了许多其他人物形象,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都生动展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面貌。
在情节设置上,《子夜》也极具戏剧性。
作品中的情节跌宕
起伏,高潮迭起。
从吴荪甫的企业危机到工人罢工,再到帝国主义的
经济侵略,情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
这种情节设置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观赏性,也使其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子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它不仅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人性的复杂矛盾,也展现了文学艺术的魅力和力量。
这部作品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里程碑。
《子夜》赏析
![《子夜》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cc8f2174431b90d6c85c7dc.png)
《子夜》赏析《子夜》是现代著名小说家茅盾的长篇小说代表作。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
文学研究会重要成员,著名的作家和理论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蚀》(三部曲)、《子夜》、《腐蚀》和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此外还有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等。
茅盾的小说创作和理论研究深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析理论的影响,他的小说用社会分析的方法来透视中国社会各阶层,《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作品全面反映了中国三十年代社会的广阔面貌,反映了社会主要的三个阶层的生活及挣扎和衰落的过程。
小说的理性很强,因此被称为社会分析小说。
《子夜》发表于1933年,原名《夕阳》,原署名“逃墨馆主”。
《子夜》所写人物众多,可以说是三教九流无所不包,有资产阶级,有工人阶级,有地主,有知识分子,有军人和家庭主妇,甚至街头的地痞流氓。
而主要的人物是民族资本家吴荪甫。
吴荪甫是1920—3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
他具有民族企业家的头脑和雄才大略;具有铁的手腕和硬干的胆量。
他兼并朱吟秋的工厂不择手段,镇压工人冷酷无情。
吴荪甫受到过典型的欧洲资本主义教育,精通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他做事果断;具有振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雄心。
他卖掉家乡的土地,投资办厂,希望中国人生产的商品占领中国的城市和乡村;他敢于冒险,敢于在中国资本主义不景气的情况下,卖地办厂,冒险与赵伯韬合作,甚至为了与赵决一雌雄,抵押工厂。
是个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铁碗人物。
但他们的性格又充满了矛盾性与复杂性。
从个体性格来说,他刚强、果断,但一旦遇到挫折就显示出脆弱、沮丧的另外一面。
他平素生活态度矜持、严谨,但一旦失败就流露出平庸腐朽的一面。
从社会性格来说,更是呈现出两面性,发展民族工业的勃勃雄心和民族主义的豪情,和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府的某种程度的妥协与依赖;果敢与专断的个性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先天的软弱性;“实业救国”的理想与压榨工人。
子夜 的名词解释
![子夜 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11d6ba5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97.png)
子夜的名词解释子夜的名词解释子夜,在古代是指夜晚的十二时辰中的第一时辰,即从夜晚11点至凌晨1点的时间段。
这个名词起源于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农业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子夜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时间,还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含义。
一、源于农业社会的子夜在古代,子夜作为夜晚的开始,有着重要的农耕意义。
在农村社会中,子夜是勤劳农民们收工回家的时间,也是他们经历一天劳作后的欣慰时刻。
而子夜的到来,也意味着一天的劳动结束,农田进入了休养生息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农民们可以休息片刻,享受美妙的夜晚,准备好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
二、子夜与诗文的情感联结由于子夜在夜晚的时间段相对较早,并且被认为是一个较为清净的时刻,这使得它对于文人墨客来说,具有一种特殊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子夜是许多诗人喜欢吟咏的对象。
他们用丰富多样的诗句,表达了对子夜的向往、醉心和倾诉,将自己的情感与这段特殊时光相融合。
从古代到现代,子夜的主题在文学作品中有着不断的延续。
不同的诗人通过对子夜的描绘和理解,展现了各自独特的感悟和情感,使子夜成为他们表达内心世界的媒介。
三、子夜与人生哲理的关联除了农耕和文学的联系外,子夜还被用来探讨人生哲理和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
在凌晨的寂静中,人们常常会思考生命的起点和终点。
子夜给予人们的静谧时刻,成为了人们内心世界的沉思空间。
子夜的存在也提醒着人们时间的流逝,每个人都有有限的时间来过自己的生活。
夜晚里的子夜,宛如生命的一次警示,提醒着我们要珍惜时间,活在当下,追寻自己内心真正的追求和满足。
四、子夜与当代社会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环境中,夜晚越来越繁华熙攘,子夜则常常被人们忽略。
然而,子夜依然犹如闪耀的明星,柔和而宁静。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子夜时刻,不论是身处喧嚣的城市还是宁静的乡村,我们都可以追寻属于自己的子夜。
它可以是一个安静的角落,也可以是内心深处的安宁,让我们好好思考人生的真谛和自己的内心世界。
当试图寻找属于自己的子夜时刻时,我们可能需要放下繁忙和嘈杂,找到内心的宁静,重新审视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子夜》 介绍
![《子夜》 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2218237f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6e.png)
《子夜》介绍《子夜》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夜晚的安静和幽静为主题,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思考。
通过诗人对夜晚自然景象的描绘和人类情感的显露,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时间、历史等哲学话题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首先,诗歌在描写夜晚自然景象时,用诗人真实而细腻的观察力使人看到一个宁静而神秘的夜晚。
诗歌第一句“咏竹枝声碎,吹芦管意悠悠”,诗人以“咏竹枝声碎”形容夜晚的空气清新,又用“吹芦管意悠悠”表达了夜晚的神秘和遐想。
接着,诗歌又通过对动物声音的描写,让人感受到夜晚的生命气息。
诗歌中“庭前发呜咽”、“池上白沙堆”,显露出哀怨和孤寂的气息,引起读者一份深情的共鸣。
此外,诗人还用“择木寻鸣,奈何夜夜心茫”来表达自己在夜晚中的孤独和思考的心境,揭示出人类内心的苦闷与愁绪。
其次,在描写自然景象的同时,詩歌也展现了诗人对时间和历史的独特思考。
诗歌以“子夜”为题,用夜晚寂静无声的环境,表达了时间静止的意境,人们对于现在、过去和未来的思考。
诗歌接下来就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于时间的思考和哲学的思辨。
如“忆昔霜华清夜,故人相携独往”,表达了对过去的相遇珍爱,但时光荏苒,难以回首;如“长啸一声何处,秋月无人更照沼”,表达了对生命有限和境遇的无奈。
诗人以“漫漫”、“婉婉”、“悠悠”这样极具感受性的词语来贯穿整首诗,表达了属于自己的感情和哲思,让人回味无穷。
最后,诗歌中也表现了唐代文化和艺术的精髓。
诗人用丰富多彩的意象,以优美的语言、艺术的思想和哲学的深度,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和思考。
诗人的语言优美典雅,形象生动,给人以强烈而美好的视觉效果,将自然景象和思想感情有机融合在一起。
总的来说,李商隐的《子夜》是一首充满哲思、感性与艺术美感糅合的才华横溢的作品。
在宁静与孤独的夜晚,诗人表达了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思考和情感。
只有透过夜晚自然的美和诗人的情感显露,才能够真正感受到诗歌的深度和精妙之处。
《子夜》简介
![《子夜》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cb311e69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69.png)
《子夜》简介
《子夜》是中国现代作家茅盾于1932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以1930年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
故事中,吴荪甫为了振兴民族工业,与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小说通过吴荪甫的失败,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深层矛盾,如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压迫与剥削,以及工农大众的苦难与反抗等。
除了吴荪甫这一主要人物外,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鲜活的人物形象,如赵伯韬、工人、交际花、军人等,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性格和命运,共同构成了那个特殊时期下的社会群像。
《子夜》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里程碑。
茅盾以其独特的文笔和敏锐的洞察力,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描绘得栩栩如生,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同时,小说也揭示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失败命运,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总之,《子夜》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的作品,它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矛盾冲突,也让我们思考了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读完这部小说,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也能够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子夜》的简介
![《子夜》的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6a7ac362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92.png)
《子夜》的简介
《子夜》是茅盾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33年。
它以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通过描绘主人公吴荪甫的人生经历和民族工业的兴衰,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
吴荪甫是民族资本家的代表,他有着强烈的爱国心和实业救国的愿望。
然而,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下,民族工业受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生存困难。
同时,吴荪甫也面临着来自其他资本家的竞争和排挤,他的事业最终走向了失败。
小说中通过展现吴荪甫的奋斗和失败,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包括民族工业的困境、帝国主义的压迫、封建主义的束缚、官僚资本主义的腐败等等。
这些问题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导致了民族工业的衰落和破产。
《子夜》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它通过深入的人物刻画和细腻的社会描写,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全貌。
它不仅揭示了社会问题的根源,也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途径。
因此,它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子夜指的是几点钟
![子夜指的是几点钟](https://img.taocdn.com/s3/m/71ed6645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a2.png)
子夜指的是几点钟
子夜指的是北京时间23点至凌晨1点的时间段,又称子时、夜半、中夜,是中国古代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中国古代以十二个时辰来计算一昼夜的时间,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来命名。
子时为一天的开始,亥时作为一天的结束。
古人常用的计时用语是辰,亦称时辰,古人将一昼夜分成十二时辰,以十二地支作为名称,一个时辰为两个小时,古文上阐述半个时辰即就是一个小时。
以下介绍每个时辰的具体时间段:
子时:又称夜半、子夜、中夜,具体时间为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又称鸡鸣、荒鸡,具体实际为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又称平旦、黎明、早晨、日旦等,是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具体时间为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又称日出、日始、破晓、旭日等,具体时间为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又称食时、早食等,即吃早饭时间,具体时间为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又称隅中、日禺等,具体时间为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又称日中、日正、中午等,具体时间为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又称日昳、日跌、日央等,具体时间为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又称哺时、日铺、夕食等,具体时间为北京时间15时至17时。
酉时:又称日入、日落、日沉、傍晚等,具体时间为北京时间17时至19时。
戌时:又称黄昏、日夕、日暮、日晚等,具体时间为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又称人定、定昏等,具体时间为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子夜》
![《子夜》](https://img.taocdn.com/s3/m/6bad52fb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fe.png)
研究《子夜》的重要研究成果
要点一
研究论文与专著
要点二
文化交流与影响
自《子夜》问世以来,围绕它的研究论文和专著不断涌 现。这些研究涉及文学、历史、社会学、文化等多个领 域,为深入理解《子夜》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
《子夜》在国内外均有广泛的影响力,不少外国学者和 批评家也对这部作品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这些跨文化交 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传播中国现代文学。
塑造了一批典型人物
《子夜》中塑造了一批具有鲜明个性和深刻社会意义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 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经典的人物形象之一。
05
《子夜》的改编及影视作品评价
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的情况
改编为电影
1981年,著名导演谢铁骊将《子夜》改编为电影,由著名演员孙道临、刘琼主演 ,该电影在当时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2023
《子夜》
汇报人:
目录
• 《子夜》简介 • 《子夜》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 《子夜》中的人物形象及作用
目录
• 《子夜》的社会影响及历史价值 • 《子夜》的改编及影视作品评价 • 相关评论与研究成果
01
《子夜》简介
作者介绍
• 茅盾(1896年-1981年):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 、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 字雁冰,因此也叫沈雁冰。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是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五四新文 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我国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领导者 之一。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中篇小说《子夜》。
02
《子夜》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主题思想
社会剖析
通过描写20世纪30年代初期旧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对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进行了深刻剖析。
子夜是指现在的
![子夜是指现在的](https://img.taocdn.com/s3/m/bcd3b86b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7d.png)
子夜一般指的是现在晚上十一点到次日的凌晨一点这个时间段,多指深夜。
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
子夜一般指的是子时,子时指23时至1时,古时尚有午夜、子夜、夜半、夜分、宵分、未旦、未央等别称,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
十二时辰顺口溜夜半者子也,鸡鸣者丑也。
平旦者寅也,日出者卯也。
食时者辰也,隅中者巳也。
日中者午也,日佚者未也。
哺时者申也,日入者酉也。
黄昏者戌也,人定者亥也。
十二个时辰都是几点【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昳。
(13时至15时)。
【申时】晡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17时至1 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人定也就是人静。
(21时至23时)。
子夜的名词解释
![子夜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7fe7d5c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1e.png)
子夜的名词解释子夜,是在中国十二时辰制中的一个特定时段,也是传统文化中含有深厚意义的一个词汇。
它代表了一种特殊的时间和氛围,产生了各种文学和艺术作品的灵感。
子夜这个词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易经》中。
《易经》是一本充满哲学智慧的古籍,其中描述了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以及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在《易经》中,子夜通常被定义为一天的第一时辰,即晚上11点到凌晨1点之间。
从时间的角度来看,子夜是一天中最深沉和宁静的时刻。
当大多数人已经进入梦乡,夜空被星星点缀着,宁静的氛围弥漫在每一个角落。
夜晚的世界似乎被安抚,仿佛所有的喧嚣和纷扰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失。
子夜的文化意义不仅仅来源于《易经》,它也在中国文学的作品中被广泛描绘。
在许多古代文人墨客的作品中,子夜往往象征着孤独、寂寞和沉思。
在这个时间段,许多创作家和思想家发现了最好的创作灵感来源。
他们喜欢选在深夜时分来写作,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安宁。
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中,子夜的氛围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许多古琴曲和古筝曲都以寂静、柔和的旋律来表达深夜的内涵。
当音乐家演奏这些曲目时,仿佛将听众带入了一个寂静的夜晚,引发无限遐想和情感共鸣。
子夜还承载着另一个意义,即指代独立、坚强和勇敢。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有一个著名的女子叫孟姜女。
据说她的丈夫被迫修建长城,在修建过程中不幸死去,但是她没有被丧偶的悲痛所打败。
孟姜女每天都来到长城工地上,用她坚强的母亲之爱感动了神仙,最终使她丈夫的遗骸得以安息。
在此后的故事中,孟姜女成为了坚毅和勇敢的象征,子夜也被视为她传扬爱情和坚定信念的时间。
子夜这个名词解释不仅仅限于中国,它也在其他文化中有出现。
在某些西方文学中,子夜常常被用来形容一个神秘、阴暗的时刻。
它给予了作家无限的想象空间,创造出了许多神秘和恐怖的故事情节。
总的来说,子夜作为一个词汇,代表了一种特殊的时间和氛围。
它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段的定义,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子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文学、音乐以及人们的生活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子夜的诗句
![关于子夜的诗句](https://img.taocdn.com/s3/m/1d3f34ce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1b.png)
关于子夜的诗句
以下是一些有关子夜的诗句:
1. 子夜三万里,长风五洲寒。
(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
2. 子夜吴歌·秋思(唐代诗人李白《子夜吴歌》)
3. 子夜巴黎客,鸣珂舞紫姬。
(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
4. 子夜视日,明星满天地。
(唐代诗人杜甫《子夜喜雨》)
5.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唐代诗人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6. 子夜听钟,百千人皆醉。
(唐代诗人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7. 子夜四首·秋歌(唐代诗人白居易《子夜四首·秋歌》)
8. 子在川兮父在席,子归故乡兮父归邦。
(先秦·《诗经·小雅·车辖》)
9. 子夜吴歌·子夜秋歌(唐代诗人李白《子夜秋歌》)
10. 子夜三夜频梦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夜》的艺术特色《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它标志着作者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已进入成熟的阶段。
在作品中,作者以独特的视角为读者倾心演奏了“一部白色的都市和赤色的农村交响曲”。
从中大规模的深入与剖析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很形象的回答了当时最主要的社会问题即三十年代的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榨下,殖民程度日益加深,人民的生活日益贫困,整个国际国内环境使中国难以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可以说《子夜》不仅是中国三十年代文学中的优秀作品,更是“我国无产阶级运动中出现的第一部成功的长篇小说。
”瞿秋白说过:“《子夜》是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扛鼎之作。
”《子夜》这一部小说不管是在深度的拓展、广度的延伸方面,还是在宏大的框架安排、人物的复杂心理的表现方面,都展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术水品以及对人物的驾驭能力。
《子夜》是中国三十年代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品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里程碑式的地位。
茅盾《子夜》的主要思想成就有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1、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悲剧命运的描写。
作品中描写的吴荪甫是上海工业界的巨头,他开办了规模很大的丝厂。
作品还写出一些中小工业资本家,但他们的公司、工厂最后都以经济破产结局。
破产的原因是帝国主义、买办资本家、国民党政权的压迫。
各种压迫使得民族工业举步维艰。
再加上军阀大战,农村经济破产,更加深了民族工业的恐慌。
吴荪甫等的失败结局,说明了实业救国道路是不行的,表现了中国民族工业资本家的悲剧命运。
2、表现了30年代的时代特征。
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等的压迫下为求出路,而加剧对工人的剥削和工人起而反抗的时代特征。
吴荪甫等使用各种手段压迫工人,使得无法生活,只得被迫罢工3、对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深刻揭示。
小说中矛盾的焦点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运。
资本主义列强的在中国大肆倾销剩余产品危及民族工业,而国民党政府也以苛捐杂税来排挤民族工业,买办资本家操纵中国的金融、公债市场破坏民族工业,以吴荪甫为代表的中国民族工业资本家在这重重压迫下一步步走向破产结局。
分析《子夜》里吴荪甫的形象吴荪甫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吴荪甫具有两个方面的性格一、果敢、自信。
他的理想是发展民族工业,摆脱帝国主义及买办阶级的束缚,最终实现资本主义。
因此,在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斗争中,他表现出果敢、自信的性格。
在与赵伯韬的斗法中,确实显示了他沉着干练、刚愎自用。
二、动摇、悲观。
公司的连连失败,沉重的一击之下,他那的动摇、悲观就暴露出来了。
当吴荪甫与赵伯韬的斗争中惨败时,他的悲剧命运也达到了高潮。
吴荪甫的性格充分显示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1、一方面对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不满;另一方面对工农运动和革命武装极端恐惧与仇视。
2、一方面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制度与军阀混战的局面不满;另一方面又依靠反动势力镇压工人农民运动。
两重性使得他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夹缝中,同时也决定了他命运的必然悲剧结局。
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帝反封建反官僚军阀政治的可能性,然而由于当时政治和经济上的种种关系,其反革命的一面又随着革命的深入而暴露出来。
简析《子夜》里赵伯韬的性格特征和形象意义《子夜》里的赵伯韬是个买办资产阶级的形象:1、他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走狗,并且与反动统治阶级有关系,后台的撑腰,他完全主宰着上海滩的金融市场。
他的目的是消灭和吞并中国的民族工业。
他是个心狠手辣的大魔王。
在赵吴斗法中,他设下了个大陷阱,不遗余力地要把民族工业置于死地。
2、作者还用他荒淫的生活方式来揭示他骄奢的性格特征,他玩弄各种女人,并以此为豪。
在他带有兽行的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带有流氓习气的洋奴精神。
简析《子夜》的艺术特色一、宏大严谨的结构。
作品以吴荪甫为矛盾冲突的轴心,辐射出各种人物和事件。
几条线索错落有致地进行铺叙,其中以吴赵斗法为整个作品的主线,以此带动其他几条线索的展开,使之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十分紧凑,时间跨度小人物众多。
径纬交汇地建成了《子夜》这部作品的“网状结构”。
从《子夜》全文来看,有五条线索贯穿于整个作品:主线索:1、吴荪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中的代言人与赵柏韬——买办资本家等人为代表,在公债市场上做“多头”与“空头”的明争暗斗。
2、在欧洲经济的沉重打击、蒋冯阎军阀混战的爆发等动荡不堪的社会环境下,使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在痛苦的挣扎中死去。
3、由于社会不稳定,工厂纷纷破产或是倒闭,劳资关系十分紧张。
工人们在资本主义惨无人道的压迫与剥削之下,不得不掀起罢工的浪潮。
4、在破败动荡的环境下,农民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使吴荪甫在家乡建立“双桥王国”的美梦破灭。
5、以醉生梦死的浪漫主义诗人范博文,巴枯宁主义者杜新,迷恋庸俗爱情的林佩珊等人为代表的,依附于资产阶级的“新儒林外史”。
作者以第一条线索为主,其余四条线索为辅,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形成了《子夜》庞大的网络型的结构框架,具有蜘蛛网似的自然美。
二、节奏美茅盾说过:“此书开卷第一章借一个茶会点出了全书主要人物,其后徐徐分头展开,人物越来越多。
”作者在文章一开始就给读者介绍了作品的框架,让读者有一个清晰地思路。
文章的第二章主要是借吴府办丧事,把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加以介绍,这就为后文的几次起伏拉开了帷幕。
作品一开始就渲染了因吴老太爷——一只封建僵尸死亡的压抑、悲凉的气氛。
接着,作者就将镜头转向了气派豪华、热闹非凡的灵堂大厅。
这种鲜明的对比描写说明了以吴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顽固派,在大都是文化的冲击下必然风化。
作者以一擦就然的“红头火柴”周仲伟的滑稽可笑的表演、交际花、开心果徐曼丽的巧言,化解了一直处于低谷的悲凉气氛。
第四章写吴荪甫热衷于双桥镇的实业发展,打算在家乡建立一个“双桥王国”的美梦,但这个美梦终究是一个梦,很快就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中破碎了。
因而吴荪甫把注意力转向了兴办工业方面,并成立了益中信托公司。
吴荪甫过人的胆识,强硬的手腕和宏大的魄力就慢慢的呈现在读者眼前。
但为了过于单调,第六章就写了与主题无多大关系的“新儒林外史”。
比如堕落教授李玉亭,空虚诗人范博文等。
是情调在波峰后慢慢地趋于平淡,给人时间喘息。
在文章的第七章,作者又言归正传,将笔锋收回,写吴荪甫与赵柏韬强强联手,做“多头”取胜。
再一次将波峰推向高潮。
同样,在高潮之后会有一个平和的过渡阶段。
所以,在文章的第八章就写“土蜘蛛”冯云卿。
为了得到更多更好的物质生活,不惜牺牲一切代价。
他把自己的女儿送给赵柏韬,希望可以套出关于公债市场动向的秘密,好取得先机大赚一笔,没想到“偷鸡不成蚀把米”。
作者就巧妙地运用冯云卿,这个滑稽、愚昧的人物冲淡了读者的紧张心理。
小说的第九章任然是在低谷里徘徊。
不禁使人想到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宁静。
第十章在前一种的铺垫下,爆发了吴荪甫与赵柏韬的第二次较量。
第十二章写吴荪甫与赵柏韬的第三次对决,即文章的又一个波峰。
公债市场上的硝烟弥漫,阴谋密布,困难重重,使吴荪甫背腹受敌。
一方面要和美帝国主义的走狗——赵柏韬进行步步惊心的商场斗争,另一方面,还要处心积虑的对付工人的罢工、暴动。
吴荪甫可谓是心力交瘁,这也就为后文写以吴荪甫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失败做了铺垫。
这几次起起伏伏,有“大弦嘈嘈如急雨”的急促,又有“小弦切切如私语”的低缓。
在这富有音乐节奏感的意境中,将作品推向了十三章到十六章的最终高潮。
作者以呈波峰式的有轨迹的发展,其旋律跌宕起伏,张弛有序,节奏感十足。
显而易见,文章的艺术水品堪称一绝。
二、心理描写1、采用传统的肖像描写、人物语言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
2、对人物下意识和幻觉的描写增强了整个作品心理分析的色彩。
3、运用象征主义的手法。
吴老太爷的一切言行总是围绕着一个总体象征展开。
复杂多变的心理描写茅盾在《子夜》中就借鉴了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多次在文章中细腻的刻画复杂的人物心理。
作者不仅十分注重人物性格的独特性,而且还通过精准的语言,对人物进行栩栩如生的描写。
对于小说的主人翁吴荪甫的塑造是非常成功的,他是一个典型的矛盾结合体。
他的内心的变化时比较明显的,极具有戏剧性,上一刻可能还是兴高采烈,下一秒就有可能非常悲伤。
比如,当他听到工厂的工人大罢工时,就有这样一段极具特色的描写:“脸色突然变了,僵在那了不动,也不说话;他脸上的紫疙,一个一个都冒出热气来,这一阵过后,他猛地跳起来,像发疯的老虎似的咆哮。
”这一段描写十分深动,特别是那一颗颗紫色的疙瘩,本来一联想到就会发悚,再加上老虎似的惊天的咆哮,细腻地写出了吴荪甫对于工厂工人罢工而又无法运用武力镇压的恐惧心理。
当杜竹斋和他谈与赵柏韬合作,欲强强联手控制公债市场,并得知取胜秘诀时,“吴荪甫和杜竹斋一起笑了起来,两个人的眼睛都闪着兴奋的光彩。
”说明了吴荪甫的复杂心理。
用雷雨交加表示人物的暴躁紧张之态,用雨过天晴映寸轻松愉快之情。
这是大多数作家常用的手段。
而茅盾却用大众化的方法写出了非大众化的特点。
如小说的第七章,写吴焦急的等待时的景物变化“猛然一个闪电在窗外掠过,接着就是轰隆隆一声雷响,似乎书房里的墙壁都震动了。
奔马一样的豪雨也跟着就来。
”“闪电”、“雷鸣”、“豪雨”极具有震撼力的用词,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
使读者随之而纠结。
当吴荪甫得知罢工事件已解决时:“一片金黄色的太阳光斜射在书房的西窗上。
从窗子里向外看,院子里的树叶都绿得可爱,很有韵律似的滴着水珠”这些阳光、自然的景物描写,也正是吴荪甫内心的心情写照。
这种一松一紧,一悲一喜的变化,给我们落差力十足的起伏感。
四、人物形象的刻画茅盾努力从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突出人物性格及其发展,又特别注重人物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经济关系和社会地位的变化。
这就突出表现了茅盾塑造人物性格多面性的艺术特色。
而最能体现茅盾这一独特艺术特色并能代表茅盾作品艺术成就的是《子夜》中吴荪甫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
吴荪甫是《子夜》中一切事件和人物联结的核心,是矛盾的焦点。
他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民族资本家的典型,茅盾把他置于各方面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来加以刻画。
主要描写了吴荪甫与官僚资本家赵伯韬的关系、与工人的关系、与中小资本家朱吟秋等的关系。
以这三方面的关系为核心又展开了更为错综复杂的关系:吴荪甫与作为没落地主阶级象征的吴老太爷的家族关系,与其亲属的关系,与屠维岳的关系,与同伙王利甫的关系,与双桥镇农民的关系等。
所有这些不同的社会关系如同一面面镜子从各个侧面照出了吴荪甫多方面复杂的性格。
吴荪甫性格的基本特征是似强实弱、外强中干。
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吴荪甫性格中强与弱两方面不断进行搏斗,其发展趋势是强不断让位于弱。
作者在对中国社会的剖析中,揭示出了吴荪甫即使具有坚毅的性格也无法摆脱失败命运的悲剧。
显然,决定吴荪甫命运的不是他的胆识和计策,而是外国资本主义的铁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