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语文精品教案:5.15《蒹葭》(沪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高一语文上册《蒹葭》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高一语文上册《蒹葭》教案、教学设计
1.背诵《蒹葭》:要求学生在课后熟练背诵本诗,并在下次课堂上进行抽查。
2.鉴赏文章: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蒹葭》的鉴赏文章,要求不少于600字。文章应包括以下内容:
a.诗歌的基本内容概括;
b.诗歌的意境、意象分析;
c.诗歌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d.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哲理及个人感悟。
3.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仿写《蒹葭》的句式和修辞,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象为主题的诗句,并在课堂上分享。
3.赏析意境:解读诗歌中的意象、意境,使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4.文化背景:介绍《蒹葭》所处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了解古人的思想观念。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诗歌的内容、意境、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讨论。
2.交流分享: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本组的学习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
3.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简介、文学常识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修辞手法等,分享学习心得。
5.课堂展示:各小组代表发言,展示对本诗的鉴赏和分析。
6.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7.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背诵《蒹葭》,并撰写一篇关于本诗的鉴赏文章。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理解《蒹葭》的基本内容、背景、作者简介及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并赏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韵律、修辞手法等,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难点
1.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哲理、情感及审美价值。
2.态度目标: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尊重和理解不同的审美观念,培养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语文教案:《蒹葭》

语文教案:《蒹葭》

语文教案:《蒹葭》语文教案:《蒹葭》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蒹葭》,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蒹葭》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复习《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六义”的概念;复习《诗经》结构特点:重章叠句、叠词;熟悉中国古代诗歌一些常用意象。

技能目标:初步掌握诗歌欣赏、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意象”;能够分析出诗人运用意象所带来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充分为我国古代悠久的诗歌传统感到骄傲、自豪;并体会古人表达感情时特有的含蓄之美、朦胧之美。

教学过程:复习旧知:在我们深入探讨《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之前,让我们再次复习一下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知的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出示幻灯片,限点击出问题,请同学们一起回答,正确后再点击出答案,并加以总结。

(本部分约用时5分钟)问题1:《诗经》又名?反映了何时的诗歌作品?回答1:《诗》、《诗三百》,反映了西周到春秋大约500年(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

问题2:《诗经》的“六义”按音乐类型和艺术特色各是什么回答2:《诗经》“六艺”是指“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是从音乐类型上分的,后三者是从艺术特色上分的。

“赋”是铺陈直叙,“比”是打比方,“兴”是感物抒情。

问题3:《诗经》共有多少篇?“风”、“雅”、“颂”各有多少?回答3:《诗经》共305篇,其中“风”共15国风160篇,“雅”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分为“商颂”5篇、“周颂”31篇、“鲁颂”4篇,共40篇。

问题4:人们常常“风骚”并提,它们各指什么?回答4:所谓的“风骚”是指《诗经》中的“风(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乃至文学的代称。

问题5:《诗经》是中国诗歌、文学史上什么流派的源头?回答5:《诗经是指中国诗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而楚辞则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学案5.15蒹葭(1)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学案5.15蒹葭(1)
把握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将诗歌内容和思想意义加以延长伸展,让学生进一步畅思遐想,给学生留下回味、思索的余地,深化课文内涵,并使学生加深印象。
在对诗歌有了较深的把握和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进行朗读。
六作业:比较《关雎》和《蒹葭》的异同。
比较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板书: 蒹葭
《诗经》
亲情友情
追求——伊人:爱情事业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和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④同学们结合自己对本诗的理解,也采用泰戈尔诗的形式仿写几句。(配乐屏显):
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㈡世界上最美的距离
不是——————不是生和死
而是——————而是———————
—————————————————
教师准备:㈠世界上最美的距离,不是紧紧相依,而是那盈盈一水间的,脉脉不得语。
理想自由
教师准备:①在不一方 在水之湄 在水之俟
一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
②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
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
③“宛”字,好像 仿佛之意
追寻而不得时心情如何?失望 怅惘 痛苦
④只剩一人伫立水边时感受怎样?孤独寂寞
小结:对于主人公来说惊喜只是暂时的,失望怅惘痛苦却是绵长的,那萧瑟的秋境正是主人公这种心绪的外化,这叫什么写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案
重点
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学案
难点
感受学案流程
目的
㈠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前播放秋水边芦苇画面配《在水一方》二胡曲,课中以不同的画面和需要低声循环播放)

《蒹葭》精品教案

《蒹葭》精品教案

《蒹葭》精品教案1.诵读《蒹葭》,读出节奏和韵律,进一步了解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起兴手法。

2.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内在的情韵。

一、导入新课如果说《关雎》是一支爱情进行曲,那么《蒹葭》就是一场爱情马拉松,它描写了主人公对“伊人”不懈的追寻。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蒹葭》,用学习《关雎》的方法,来重走这一段经典的爱情马拉松之路吧。

二、初读《蒹葭》,感受韵律和节奏1.初读诗歌,把握字音字形和节奏晞(xī)湄(méi)跻(jī)坻(chí)涘(sì)沚(zh ǐ)朗读节奏示例: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2.再读课文,读出韵律韵脚:①苍、霜、方、长、央;②萋、晞、跻、坻;③已、涘、沚。

叠词:苍苍、萋萋、采采。

师小结:重章叠句,反复吟唱,是《诗经》的特点。

这首诗节奏鲜明而短促,旋律优美,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产生了一唱三叹、余音绕梁的效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把握诗歌韵律,复习巩固《诗经》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

三、再读《蒹葭》,读懂诗意和情感1.结合注释,译读全诗(生译读后交流展示)河畔芦苇长得非常茂盛,清晨的露水凝结成了霜。

我所思念的心上人,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就站在水中央。

河畔芦苇长得非常茂盛,清晨的露水尚未干。

我所思念的心上人,就站在河的岸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高而陡。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就站在水中的高地上。

河畔芦苇长得非常茂盛,清晨的白露还没有干。

我所思念的心上人,就站在水的那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就站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师小结:《蒹葭》讲述了一个男子强烈思念心上人,苦苦追寻而不得的故事。

2.再读课文,分析手法师:请同学们再读诗歌,分析本诗中起兴手法的运用。

(生朗读体会,师引导)预设《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

沪教版语文高一上册5.15《蒹葭》课件 (共51张PPT)

沪教版语文高一上册5.15《蒹葭》课件 (共51张PPT)

采诗
《汉书·艺文志》:“故古有采诗之官, 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春秋公羊传注疏》卷十六“宣王十五年” 何休注云:“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 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 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 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 不下堂,而知四方。”
《诗经》的句式、章法、韵律
句式:四言为主,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章法:重章叠句 韵律: 双声叠韵 只有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 句句押韵 一诗换两韵 无韵诗
《诗经》的影响
现实主义的源头 抒情诗传统 “风雅”精神:关注现实;强烈的 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 态度 比兴手法
第一章
溯游从之 游:水流。 宛在水中央 宛:仿佛。宛如。
第二章
蒹葭萋萋 萋萋:草茂盛的样子。《楚辞·招隐士》: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白露未晞 晞:晒干。《说文解字》:晞,日干也。 《乐府诗集·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 待日晞。
第二章
在水之湄 湄:岸边水草相接处。 道阻且跻 跻:升,登。 宛在水中坻 坻:水中小洲或高地。
《诗经》流传:鲁齐韩毛四家诗
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 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 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三家诗 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鲁诗出自 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 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鲁人毛亨和 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 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 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 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文章串讲:第一章
蒹葭苍苍
蒹:没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 苍苍:深蓝色或深绿色。(青、苍、碧)

《蒹葭》教案6篇

《蒹葭》教案6篇

Enjoy accomplishment at high tide, enjoy life at low tide, do meaningful work when you are thinking, and do interesting things when you are not in the mood.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蒹葭》教案6篇《蒹葭》教案篇1课题:《诗经·蒹葭》的艺术特点赏析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教时: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复习《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六义”的概念;复习《诗经》结构特点:重章叠句、叠词;熟悉中国古代诗歌一些常用意象。

技能目标:初步掌握诗歌欣赏、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意象”;能够分析出诗人运用意象所带来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充分为我国古代悠久的诗歌传统感到骄傲、自豪;并体会古人表达感情时特有的含蓄之美、朦胧之美。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在我们深入探讨《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之前,让我们再次复习一下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知的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出示幻灯片,限点击出问题,请同学们一起回答,正确后再点击出答案,并加以总结。

(本部分约用时5分钟)问题1 《诗经》又名?反映了何时的诗歌作品?回答1 《诗》、《诗三百》,反映了西周到春秋大约5__年(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

问题2 《诗经》的“六义”按音乐类型和艺术特色各是什么?回答2 《诗经》“六艺”是指“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是从音乐类型上分的,后三者是从艺术特色上分的。

“赋”是铺陈直叙,“比”是打比方,“兴”是感物抒情。

问题3 《诗经》共有多少篇?“风”、“雅”、“颂”各有多少?回答3 《诗经》共305篇,其中“风”共15国风160篇,“雅”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分为“商颂”5篇、“周颂”31篇、“鲁颂”4篇,共40篇。

问题4 人们常常“风骚”并提,它们各指什么?回答4 所谓的“风骚”是指《诗经》中的“风(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乃至文学的代称。

高中课文《蒹葭》教案

高中课文《蒹葭》教案

高中课文《蒹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蒹葭》这首诗。

(2)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3)了解诗经的背景知识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运用联想、想象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

(3)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蒹葭》的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

(2)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

(3)提高朗读、背诵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变化和意境的把握。

(2)诗经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经的背景知识。

(2)引发学生对《蒹葭》的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蒹葭》,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的创作背景。

3. 课堂讲解:(1)解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讲解诗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

(2)组织诗歌朗诵会,展示学生的朗诵才华。

四、作业布置1. 背诵《蒹葭》。

2. 写一篇关于《蒹葭》的赏析文章。

3. 收集有关诗经的资料,进行课堂分享。

五、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要求。

3. 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教学水平,以更好地指导学生。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5.15蒹葭教案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5.15蒹葭教案

蒹葭教学目标1、调动多种朗读手段,了解《蒹葭》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关键词句的阅读体验,了解《蒹葭》的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3、通过学习《蒹葭》,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蒹葭》作为《诗经》名篇对于高中学生作诗歌鉴赏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进行阅读鉴赏之前教师要对《诗经》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介绍,在这基础上,通过充分诵读,对关键字词的反复咀嚼,应该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其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同时,调动画面、音乐等多种因素可营造和谐美妙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情感的融入诗歌的意境中。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了解《蒹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2、难点: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诗无达诂”,所以对本诗的主题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对具体语言个性化的体验,教师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对于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学生较难把握,因此教师点拨和学生自己平时的阅读体验相结合来化解难点。

教学过程思路点拨本诗是先秦的诗歌,对于第一次接触《诗经》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

可以以朗读为突破口,初读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再读以感受诗歌的画面美;精读以感受赋兴手法的韵味美。

由读到品,带领学生走近《诗经》、赏析《诗经》进而学会研读《诗经》中的一些著名的篇目。

练习举隅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基本掌握了研习和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请于课后自主研习和赏析《采薇》,并完成研习报告以及500字左右的赏析文。

附:《采薇》研习报告一、吟诵全诗,疏通词句,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情景。

二、诗人通过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三、赋、比、兴手法在本诗中的具体运用:四、《采薇》与《蒹葭》两诗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点?五、请用500字写一篇《采薇》的赏析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蒹葭
教学目标
1、调动多种朗读手段,了解《蒹葭》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关键词句的阅读体验,了解《蒹葭》的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3、通过学习《蒹葭》,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
《蒹葭》作为《诗经》名篇对于高中学生作诗歌鉴赏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进行阅读鉴赏之前教师要对《诗经》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介绍,在这基础上,通过充分诵读,对关键字词的反复咀嚼,应该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其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同时,调动画面、音乐等多种因素可营造和谐美妙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情感的融入诗歌的意境中。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了解《蒹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2、难点: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
“诗无达诂”,所以对本诗的主题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对具体语言个性化的体验,教师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对于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学生较难把握,因此教师点拨和学生自己平时的阅读体验相结合来化解难点。

教学过程
思路点拨
本诗是先秦的诗歌,对于第一次接触《诗经》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

可以以朗读为突破口,初读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再读以感受诗歌的画面美;精读以感受赋兴手法的韵味美。

由读到品,带领学生走近《诗经》、赏析《诗经》进而学会研读《诗经》中的一些著名的篇目。

练习举隅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基本掌握了研习和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请于课后自主研习和赏析《采薇》,并完成研习报告以及500字左右的赏析文。

附:《采薇》研习报告
一、吟诵全诗,疏通词句,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情景。

二、诗人通过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三、赋、比、兴手法在本诗中的具体运用:
四、《采薇》与《蒹葭》两诗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点?
五、请用500字写一篇《采薇》的赏析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