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荷塘月色》 (统编版群文阅读)

合集下载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群文阅读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群文阅读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群文阅读教学目标:1.品赏美景,把握三篇散文写景画面及特点,体会三篇散文“景”与“情”的关系。

2. 品味语言,体会三篇散文所写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表达的独特情感和审美体验。

3. 学以致用,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提升审美能力和对自然的感受力,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品读语言,体会三篇散文所写景物的的特点,理解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表现出的独特情感和审美体验,从而进一步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三篇散文,特别是对写景段的预习,借助工具书,抓住写景内容和景物特点。

学生通过预习已明确三篇散文中的写景部分:1.《故都的秋》五幅写景图:第三段秋院赏秋图、第四段秋槐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话凉图、秋日胜果图。

2.《荷塘月色》写景内容:第四段月下荷塘之景、第五段荷塘上的月色之景、第六段荷塘四周之景。

3.《我与地坛(节选)》写景内容主要集中在第一部分的第三段、第五段、第七段。

导入:贾平凹曾说:“人的一生,苦也罢,累也罢;欢乐也罢,悲伤也罢;平凡也罢,伟大也罢,最主要的是保存心中的一方净土,守护心灵的空间。

”陶渊明说,心中的一方净土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孟浩然说,心中的一方净土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而辛弃疾认为,他心中的一方净土是:“大儿锄豆溪东,二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古代名家将自己心中的“一方净土”寓于自然之景中,现当代的散文家们也将自己的情感融于景中。

自然之景,引起人的情思;人的情思,也让自然之景有了生命。

创设情景:近日,《朗读者》导演准备策划一季节目《景画情思---寻找心灵的一方净土》,现《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这三篇文章很适合这次节目朗读主题,请你选择其中一篇文章中的节选片段推荐给导演,并说明推荐理由。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

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答案:作者通过描绘故都的秋色,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表现了对故土的眷恋和对逝去时光的感伤。
2. 例题二:请比较《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在描写自然景观时的不同手法。
答案:《故都的秋》以宏观的视角,描绘了壮阔的秋景,而《荷塘月色》则从微观入手,细腻地刻画了荷塘夜景的细节。
3. 例题三:从《荷塘月色》中找出至少三个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 共同点:自然美、情感表达、艺术特色
② 重点句子:
- 《故都的秋》:“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 《荷塘月色》:“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荷塘上,已经是第三个晚上了。”
③ 艺术性与趣味性:
- 使用彩色粉笔突出季节特色,如秋天的黄色、棕色调,夏夜的蓝色、绿色调。
- 建议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自然变化,培养观察力和审美情趣,尝试用日记、绘画、摄影等方式记录美好瞬间。
- 引导学生探索其他作家的自然描写作品,对比分析不同作家的写作风格和情感表达,拓宽文学视野。
七、板书设计
① 知识点:
- 《故都的秋》关键词:秋色、故土情怀、细腻描写
- 《荷塘月色》关键词:夏夜、宁静、审美情趣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季节或自然景观进行深入讨论,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小组内讨论各自所选主题的描写手法、情感色彩和艺术效果。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两篇文章的理解。
答案: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的柔和与动态。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件+教案(统编版必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件+教案(统编版必

理解富有哲理的语句时要从表层意义、句内 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句外 意义(言外之意)等角度理解。
任务五:品味再现散文之美
1.每个人对“美”有自己的见解与感受,请你阅读《故都的秋》、《荷塘 月色》、《我与地坛(节选)》,选择其中优美的片段吟诵,记忆。
2.仿写一个景物片段,体现自己当时的心境。 (提示)你走过的路,跨过的桥,穿越的山河,可曾封存着你美好/忧 伤的记忆?而记忆深处,哪里是你心中的一方净土?一间教室?一片 操场?还是身边一个宁静清美的地方?请你描绘出你心中的一方净土 ,并朗读给观众听。
任务四: 表达美的技巧
对比《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 在写景方面各有何特色?
《故都的秋》所写之景富有生活气息,多是直观之景,从五幅图中可以看 出。如“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几根疏疏 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等景物,再如秋雨图的对话,秋果图的描绘,都贴 近生活。即使如秋蕊图中的描绘,也在诗情画意中不忘加入尘世的丝丝扫帚 纹。
示例:我心灵的一方净土在家乡连队平房的屋顶上,那里 有我儿时最童真的回忆。房屋周围是田田的棉花地和轻柔的拂 柳。春天,我和露露会去屋顶,感受麻雀叽叽喳喳的在柳枝间 雀跃,歌唱着春的喜悦;夏日的屋顶,晚风习习,听着蟾蜍的 悄悄话,数着繁星点点;秋天的屋顶,看到的是片片白云在地 面铺展;冬天,我们在屋顶盖起白雪的小房子,开心的说着“永 远做邻居”的誓言。现在,记忆是别人的现在,而我除了回忆, 什么也没有了……
《荷塘月色》主要是借景抒情。紧扣文眼“心里颇不宁静”通过三幅 美丽的画徐徐展现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当然结尾还借用《 采莲曲》《西洲曲》,在精神王国里幻化出一个自由美好的世界,与 现实对比,反衬自己内心的不宁静。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对比分析两篇课文,学生能够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深层次含义。
3. 审美鉴赏能力:学生能够通过对两篇课文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能够感知并欣赏到文学作品的美好。
4. 思考和创新能力:通过对两篇课文的对比阅读,学生能够激发思考,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2. 对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差异,可以通过分层教学的方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改进教学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作业布置与反馈
作业布置:
1.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两篇课文,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感态度的领会、表达技巧的应用等方面。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1. 学生层次:
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他们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存在以下层次:
(1)知识层面:学生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两篇课文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可能不够熟悉。
(2)能力层面: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高有低,部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较弱,需要引导和培养。
(3)素质层面: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但在写作实践中运用课文表达技巧的能力有待提高。

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材地位】《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14、15课的课文,皆为现当代散文名篇,内容上以写景抒情为主,兼及叙事和议论。

郁达夫《故都的秋》描写故都北平的秋天,抓住富有特点的景物,细腻刻画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文中充满了对这座城市的留恋和热爱,作者的审美旨趣和性格也隐含在字里行间。

朱自清《荷塘月色》写出了月下荷塘的朦胧幽静之美,也写出了自己的心境,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史铁生《我与地坛》追述了“我”的经历,写出了地坛这一古老的场景对于“我”的意义,景物描写与对往事的回忆交织在一起,充满哲理意味,表达了作者对生的思考和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本单元是必修教材中唯一一个专门的散文单元,属于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写作”。

(《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02【单元目标】根据单元目标,拟设定群文学习任务。

03【群文学习任务】任务一:“景之择取,自相殊异”——寻找一幅最美的风景。

(1课时)任务二:“含英咀华,品赏语言”——赏析一段最有情味的文字。

(2课时)任务三:“借鉴参照,尝试写作”——尝试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

(2课时)04【课时安排】5课时“景之择取,自相殊异”——寻找一幅最美的风景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预习课文。

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自主疏通字词句意。

2. 初读课文,梳理文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反复诵读,找出精彩语段,从景物意象、形声色态、画面组合、氛围意境等方面,初步感受散文的写景之美,文辞之美。

【学习重难点】梳理文脉,初步感受散文的写景之美,文辞之美。

【教学过程】01导入1.单元导语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提的四大文学体裁之一,有“形散神聚”之特点。

其所选之题材,有写景抒情(状物)、写人记事、议论说理之分。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课件
《故都的秋》:对话。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荷塘月色》:无。
景物描写方法比较
《荷塘月色》:叠词、比喻、拟人、虚实结合。 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 人。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 子却更见风致了。 《故都的秋》:虚实结合。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 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景物描写方法比较
《故都的秋》:对比衬托。 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对比,南国之秋衬托北国之秋。 外国对秋的感情与中国对秋的感情的联系比较。 《荷塘月色》:对比衬托。 无月之夜与圆月之夜的比较。 清华园荷塘与江南采莲地的比较。 ……
抒情方法比较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就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它能使读者对作者所描 绘的景物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为作者抒发的感情所感染。
作家比较
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 文学社团之一,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 祖、瞿世英、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 许地山十二人发起,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 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成立时间为1921年1月4日。
文学研究会奉行的原则是:“反对把文学作为消遣品,也 反对把文学作为个人发泄牢骚的工具,主张文学为人 生。”(沈雁冰《关于文学研究会》)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 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 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 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 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文学的滤镜:《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对比联读教案教学设计

文学的滤镜:《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对比联读教案教学设计

文学的滤镜——《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连篇赏读一、说教材(一)《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是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的第一组散文。

学习这一课可以让学生在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二)本单元的主题是“自然情怀”,《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两篇散文,作者将文人的审美旨趣,民族情怀渗透进草木中,流淌在言辞间。

学习本课可以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说学情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散文并不陌生,而且大部分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的能力主要还停留在初读和泛读上,我们的学生鉴于自身阅历的局限性,很难一开始便体悟作品背后的深意。

三、说教学目标(一)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借鉴文中情景交融的方式,进行写景抒情性散文的创作。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品读并赏析文中景物描写的文字,提升文学作品鉴赏和审美的能力。

(二)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性格特质和内心诉求,进而认识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

四、说重点、难点(一)重点:理解文中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

(二)难点:深入理解郁达夫、朱自清两位作家的情感表达。

五、说教法、学法(一)教学方法1.创设有效的情境。

照片对比导向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补充有效的阅读材料。

如创作此文前后日记;他人评述文字;人物传记等。

(二)学习方法1.自主2.合作3.探究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展示照片,带领学生欣赏玉林实验中学校园美景照片,通过原图和加滤镜的精修图对比,明确摄影中滤镜的功能,包括过滤、调色、虚化、美化等。

那么同样是传情达意的文学作品,尤其是抒情散文当中也会有“滤镜”的使用,“文学的滤镜”有哪些呢?(明确:冷清、朦胧、明丽、怀旧等,具有营造氛围,表达情感的作用。

)依据:利用照片对比为课堂营造真实情境,为“文学的滤镜”这一概念的理解作好铺垫。

(二)“滤镜”之选学生放声朗读《故都的秋》第3、4段和《荷塘月色》第4、5段,品读段中的景物描写,探讨作者如何描写景物?结合景物描写手法,得出滤镜特征,完成表格。

【统编版】《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统编版】《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翘楚亭掩映在蓊郁的垂柳之中,远远望去, 只露出红色的飞檐。柳色已然斑驳,却仍丰厚, 柳枝在风中冒冒失失的摇摆,叶子一片繁杂。翘 楚亭就静静地站在那儿,守着面前的一汪碧水, 仔细的聆听高三学子的读书声,嬉闹声,还有那 心底呼喊未来的声音。
秋带着它的口令想让万物臣服,但总有一些 东西会紧紧那甬道旁的新竹,笔直苍翠,心无 旁骛如剑一般指向天空。就如那遒劲的松柏,绿 色淋漓,牢牢守住自己每根针叶。
篇目
景物 选择
形声色态 语言特色 画面组合
《故都的秋》 天色、 色彩映衬 多用修饰语
晨院赏秋图
鸽声、 以动衬静 牵牛花、视听结合
短句、句中 多停顿 质朴有韵味
秋草、
房屋
《荷塘月色》 月下荷塘图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动静 视觉 嗅觉
多种修辞 叠词 精雕细刻 华丽典雅
景与情的关系
破败的、狭 窄的小院与 作者悠闲中 的寂寞漂泊 中的宁静融 为一体
写景抒情散文基本要素参照量表
基本要素
非常 较为 符合 符合
选取触动心灵的景物,景中有 4-5 3 我,文中有情
基本 不 分数 符合 符
合 21
情景交融,景物特点与感情表 4-5 3 达的情味一致
21
写景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 7-10 4-6 法,或者语言准确、生动、有 韵味 状物逼真,景物描写有画面感 7-10 4-6 (层次、角度、色彩、动静)
为什么柔美素雅、清幽萧瑟的画面都能打动你呢?
入境
美在意境
淡淡的月色、淡淡的荷香引领你进入了一个朦胧 的意境,好似你在细嗅荷香。 破败的小院领你走进了一个清幽萧瑟的意境,恰 似你在细数日光。
触动你的是景物,寄情山水、借景抒 情,是民族的审美传统。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走进文本,发现课文选景、绘景的独特之处。

(重点)思维发展与提升:走进作者,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感知文本情感与创作目的。

审美鉴赏与创造:走进心灵,用文字抒写阅读感悟。

(难点)文化传承与理解:走进文化,寻找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呈现任务师: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但景有好坏之别,情有真假之分,只有景情融合,才是佳作。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两篇经典写景散文,去探究文本中景物的好与坏、情感的真与假。

这节课需完成三项学习任务:走进文本,提炼两篇课文中的景物;走进作者,感悟两篇课文中的情感;走进文化,发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二、走进文本,完成任务一活动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面对任何一种景象时,观赏者的学识、情感、价值观等,都会影响其发现、感悟与表达。

同样是置身古老的北京城,郁达夫和朱自清分别发现了哪些景,生成了哪些情?两人在表达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自身阅读体验,填写下表。

课文景物情感表达相同点表达不同点《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活动二:两篇文章各自采用何种方法将各种景物串联为一个整体?从两篇文章的选材与组材中,可以收获何种写作启示?【提示】此活动是上一活动的延续与升格,目的在于了解写景散文线索设置的特点与功用。

《故都的秋》需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总分结构,抓住“清、静、悲凉”这一总纲带动全文的景物;《荷塘月色》则需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虚实结合,在“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的对比中,体悟两种不同的景象。

注意:《荷塘月色》中,“荷塘月色”和“采莲嬉游"两种景象对应的,正是冷、静、独处和热闹、群居。

朱自清显然更爱的是前者。

三、走进作者,完成任务二活动三:如果让郁达夫写作《荷塘月色》、朱自清创作《故都的秋》,是否依旧会这样选景、抒情?请结合你对两位作者的认知作简要分析。

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任务一:赏美景,学技能
读《故都的秋》3-11段,《荷塘月色》4-6段,《我与地坛》3 段、5段、7段分析作者写景技能
任务一:赏美景,学技能
以动(声)衬景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 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故都的秋》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 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荷塘月色》
运用叠词,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 同时有一种韵律美,渲染出雅而不俗 的语言氛围
比喻、拟人、排比 娴熟的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增强了文 章的生动性、形象性、具体性。
以动(声)衬景,形象的传达出了荷 塘富有生气的风姿。
朦胧静谧的荷塘
淡淡的 喜悦
写景技能
一、描写角度 1、写景角度(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点面结合) 2、感官角度(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 3、视察角度(定点视察、移步换景) 二、表现手法 动静描写(动静结合、以动衬景、以静衬动) 虚实描写(虚实结合、以实写虚、以虚写实)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通感等) 3、重点字词 动词、形容词、叠词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 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 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 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 窣片刻不息。《我与地坛》
牛花(朝荣)的蓝朵 。 比喻
《故都的秋》
碧绿的天色 牵牛花的颜色
冷色调 清淡
破屋
破壁腰 疏疏落落的秋草
破败、萧瑟 悲凉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课件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课件PPT

03
04
05
秋晨图
鸽声、日光:“驯鸽的飞声”写出 了城市的宁静,还有作者内心的安 宁。“细数”两字传达出了作者悠 闲的情趣,“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 光”写出了环境的清静。
牵牛花、草:牵牛花为什么是蓝色或白色为佳? 陪衬的草为何要疏疏落落,尖细且长?蓝、白色 为冷色调,突出悲凉特征。衰弱的秋草一如故都 当下的命运,本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故都,已 然不是当年的皇城,留下的衰败与沧桑的感触正 似那风中摇曳的细弱秋草,给人以悲凉感。
在归纳排比的作用:恰当地运用排比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 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探究三:作者认为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作者在对比 之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作者抓住秋天枣树的特点,从形与色两方面突出北国清秋佳日是“全盛时期”的秋(“七、八月之交”),这时的枣是“淡绿微黄”,色调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
梳理字词
1.快速浏览全文,理解生字词、疑难句段。圈点勾画精彩句子和关键语段。小组交 流对精彩句的理解。
2.重点句子: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 不合适的。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 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 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 骆驼。 ……
课文定位:第3段主写秋晨庭院图,第4段主写秋槐落蕊图,第5段主写 秋蝉残鸣图,第6—10段主写秋雨话凉图,第11段主写秋果奇景图。
知识链接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因图识文
淡绿微黄

清秋佳日
秋槐落蕊图
情景交融
小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景物的清闲、 幽远、幽静、落寞、衰落、萧条, 表面上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 上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 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 心“主观感受”的自然融合。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深沉,幽远,严 厉,萧索的感触来。
内心矛盾与冲突
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 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 “惶惶然”中——朱自清的“不平静”实源于此。……他们试图 “躲到学术研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 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 大自然)的“梦”也正是朱自清们的精神避难所。
小结: 1.丰富的修辞:比喻 博喻 拟人 通感 2.精妙生动的字词:叠词 动词 形容词 数量词 3.多层次多角度地描摹:远近 高低 动静 虚实 疏密 浓淡
《采莲赋》《西洲曲》里的少男少女们或无 忧无虑,热情洋溢,或无所顾忌表达自我,他们 直接、真诚、张扬个性,是自由的人。
月下的荷塘是作者暂时忘却现实的地方,是 自由的所在,是心灵栖息地,精神桃花源。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 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一带的 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 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 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 迹》、散文《背影》 等。
➢ 审美追求——他的散文无一例外是“自我的表 现”,不加掩饰的表露他的信仰、习惯、性格甚 至病态,表现了旧社会压迫下的青年一代的精神 苦闷。

一蝉一花一世界——《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我与地坛》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一蝉一花一世界——《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我与地坛》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一蝉一花一世界——《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我与地坛》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了解相对应的描写技法和描写角度。

2.反复咀嚼涵泳,关注写景文章的语言艺术,能够从用字、词、句式等方面来进行细细品味。

3.分析情景交融的手法,初步感知情景交融中“景映情,情限景”的特点。

4.分析情理结合的手法,抓住文章情“隐”理“现”,理“明”景“变”的特点。

教学重点1.分析情景交融的手法,初步感知情景交融中“景映情,情限景”的特点。

2.从字词、句式方面进行仔细品析,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情感。

教学难点掌握相应的鉴赏知识框架图里的内容。

教学过程任务一:给散文集命名,制作腰封。

【情境】根据课文内容,编订散文集。

查阅相关资料并根据课文节选的内容为这本书取一个名字,并设计好“腰封推荐语”。

【腰封示例】【美】库尔特冯内古特《囚鸟》腰封:“作品被翻译成15种语言,畅销30多个国家。

”这个世界欠冯内古特一个诺贝尔文学奖。

【腰封示例】阎连科《我与父辈》的文章起始语:讲述两代人的爱恨,折射一个时代的变迁。

【散文集名】①《写给大地的情书》②《人间草木》【散文集腰封示例】①写给大地的情书,一本述说不尽的书②一木一石皆世界,一花一草具情意③寻觅美的印记,刻画爱的心灵任务二:诉说风物巧配图【情境】在编写散文集的过程中,需要对编订好的文章进行细读,现需要对该部分进行插图配置。

这三篇文章中均有许多值得细究的画面,有些画面虽小,但是却不能忽视,甚而是支撑整篇文章的骨架、具有展示作者性格,揭示主旨的作用。

为给整部散文集插入配图,配图要求能够给展现文章的整体风貌,请找出可以作为插图的点。

参考——《故都的秋》:①一朵蓝色的牵牛花周边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陪衬着②落蕊铺得满地都是的一株槐花③一只停歇在树上、叫声衰弱的秋蝉④几个立在桥头树底的都市闲人在曝背谈天⑤一株生长在屋角墙头的枣子树……《荷塘月色》: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弥望着田田的叶子,荷叶衬托着朵朵荷花②沐浴在月光下的荷花③薄薄的青雾中若隐若现的荷花……《我与地坛》:①高墙坍圮,门壁上朱红淡褪的衰败地坛②茂盛得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③万道金光中,窸窸杆铡⑼蚯е参锩榷さ脑白?④如一朵小雾稳稳停在半空中的蜜蜂……(2)蝉与花的配图针对散文集中这三篇文章究竟配上哪一幅图片,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情味。
本单元在
的大主题下,选取了五篇写景抒
情名篇。有郁达夫对故都秋味的吟唱,有朱自清对荷塘月色的
描写,有史铁生由北京地坛引出的人生故事,有苏轼夜游赤壁
的吊古伤今,有姚鼐登临东岳的畅快。谁笔下的景色更能吸引
你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七单元的文章。
秋都荷月地坛,各美其美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
“校园朗读者”,等你来参与!
请 选 出 最 能 打动你的文 字,课后到学校朗读亭录下 音频与大家一同分享。
本期校园朗读者,期待 你的参与!
车辙丈量古园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 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 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 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 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 窣片刻不息。
2.《荷塘月色》作者描绘了月下荷塘及周围哪些景物?请概
括画面特点。
3.史铁生笔下的地坛,出现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篇目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我与地坛》
选取的景物 (画面图)
景物 特点
初读印象 和困惑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秋 院 静 观 图
秋 槐 落 蕊 图
秋 蝉 残 鸣 图
学习目标
1、通读《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 坛》,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找出三篇散文写景的段落,并初步感受其 写景之美。 3、结合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品味、感受作 者寄托在风景中的景中味、画中意、文中情。
自学指导
找出三篇文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