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诗五首》教案3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五首》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五首》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五首》教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五首》教案设计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香的意境,精炼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着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菱角清楚的脸庞。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五首》教案设计,欢送阅读。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4.了解五首诗的创作背景及不同的艺术风格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4课时。

学习《饮酒》和《己亥杂诗》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香的意境,精炼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着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菱角清楚的脸庞,从今天起,我们将继续欣赏五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2.介绍写作背景:《饮酒》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弃官归隐的第20年(417年)写成的一组五言诗。

为酒后即兴之作。

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

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二十首,以这一首最为闲雅有致。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饮酒》录音,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指导朗读。

(3)理解大意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

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似清静起来了。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30课《诗五首》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30课《诗五首》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30课诗五首教学目的1.积累与诗五首相关的语言、文学常识,背诵五首诗。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积累与诗五首相关的语言、文学常识,背诵五首诗。

课时:3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背诵《饮酒》和《行路难》,并加以鉴赏。

教学内容与步骤学习《饮酒》情景激趣公元416年,X裕某某,西晋故都得到光复。

第二年又攻克长安。

朝廷为了讨好X裕,下诏书封X裕为相国,总管朝政,又封他为宋公,食邑十个郡,加九锡,位在各诸侯之上。

那一年秋天,陶渊明总是闷闷不乐。

他早就看透,东晋的气数已尽,X裕篡位只是时间问题,他整天为这件事悲伤郁悒。

只要东晋存在,他曾祖父陶侃的功绩就光辉灿烂,照耀家邦。

一旦东晋灭亡,就一笔勾销了。

他又想一切都在发展变化,兴衰荣辱也在不断地交替更换。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莫不如此。

为这些事烦恼也没有用,还是多喝点酒,好好睡一觉吧。

陶渊明只要弄到酒,没有一个晚上不喝他个一醉方休。

他认识到,人生在世像闪电一样,稍纵即逝,就应该坦荡从容,无忧无虑地度过。

醉酒之后他反而诗兴大发,先后写了20首诗,陶渊明把这一组诗题为《饮酒二十首》。

由于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课文选自第五首。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诗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1,2,……)标出诗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尔:这样。

相与﹕相伴。

见:在这里读音为:“jiàn”,看见。

心远地自偏:心远离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悠然:悠闲自得的样子。

山气:指山中景象,气息。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说出来却忘了要说的话。

真:指人的自然本性。

二、整体理解前四句:作者的人生的态度。

后六句:获得的享受与启迪。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30课《诗五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30课《诗五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30课《诗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五首古诗。

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古诗的意境。

3.提高古诗文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提高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登岳阳楼》1.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杜甫的《登岳阳楼》。

大家知道,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这首诗是他在晚年流离失所时所作,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2.解读诗歌(1)介绍作者及背景。

(2)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3)教师解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3.诗歌欣赏(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4.课堂小结第二课时:《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1.导入“同学们,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杜甫的《登岳阳楼》,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解读诗歌(1)介绍作者及背景。

(2)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3)教师解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3.诗歌欣赏(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4.课堂小结第三课时:《江畔独步寻花》1.导入“同学们,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时期所作,描绘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解读诗歌(1)介绍作者及背景。

(2)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3)教师解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3.诗歌欣赏(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4.课堂小结第四课时:《书湖阴先生壁》1.导入“同学们,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 《诗五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  《诗五首》教案

《诗五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3、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教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设计:《饮酒》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

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

(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二、板书课题、题解、简介作者。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

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

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师向学生明确:本诗分为两层。

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诗五首》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

《诗五首》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

30.诗五首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具准备: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投影片。

教学方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在教学中可采用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二、解题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八年级下册诗词五首教案

八年级下册诗词五首教案

八年级下册诗词五首教案教案标题:领略中国古代文化之美——八年级下册诗词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古代诗词,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词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五首古代诗词。

2. 分析诗词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3. 运用适当的表达方式,进行诗词的朗读和演绎。

教学难点:1. 理解古代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运用正确的语音语调进行诗词的朗读和演绎。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音频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唤起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诗词的认识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二、学习诗词(20分钟)1. 介绍第一首诗词的背景和作者,简要解读诗词的意境和主题。

2. 分段朗读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3. 分组讨论,学生互相交流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4. 教师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对诗词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分析。

三、诗词欣赏(15分钟)1. 分发诗词文本,让学生阅读并理解第二、第三首诗词。

2. 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艺术特点和美感,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四、诗词演绎(20分钟)1. 学生自由选择第四、第五首诗词进行朗读和演绎。

2. 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语音语调,表达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 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演绎的效果,提出改进意见。

五、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思考自己在诗词学习中的进步和不足之处。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设备(图片、音频或视频等)2. 诗词文本3. 分组讨论工具(白板、笔等)教学评估: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2. 学生对诗词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

3. 学生的朗读和演绎效果。

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更多的古代诗词作品,拓宽视野。

2. 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力。

八下语文诗五首教学设计 诗五首八年级下

八下语文诗五首教学设计 诗五首八年级下

八下语文诗五首教学设计诗五首八年级下【篇一】八下语文诗五首教学设计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30课《诗五首》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第30课诗五首教学目的1.积累与诗五首相关的语言、文学常识,背诵五首诗。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积累与诗五首相关的语言、文学常识,背诵五首诗。

课时:3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背诵《饮酒》和《行路难》,并加以鉴赏。

教学内容与步骤学习《饮酒》情景激趣公元416年,刘裕洛阳,西晋故都得到光复。

第二年又攻克长安。

朝廷为了讨好刘裕,下诏书封刘裕为相国,总管朝政,又封他为宋公,食邑十个郡,加九锡,位在各诸侯之上。

那一年秋天,陶渊明总是闷闷不乐。

他早就看透,东晋的气数已尽,刘裕篡位只是时间问题,他整天为这件事悲伤郁悒。

只要东晋存在,他曾祖父陶侃的功绩就光辉灿烂,照耀家邦。

一旦东晋灭亡,就一笔勾销了。

他又想一切都在发展变化,兴衰荣辱也在不断地交替更换。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莫不如此。

为这些事烦恼也没有用,还是多喝点酒,好好睡一觉吧。

陶渊明只要弄到酒,没有一个晚上不喝他个一醉方休。

他认识到,人生在世像闪电一样,稍纵即逝,就应该坦荡从容,无忧无虑地度过。

醉酒之后他反而诗兴大发,先后写了20首诗,陶渊明把这一组诗题为《饮酒二十首》。

由于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课文选自第五首。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诗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1,2,……)标出诗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尔:这样。

相与﹕相伴。

见:在这里读音为:“jiàn”,看见。

心远地自偏:心远离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悠然:悠闲自得的样子。

山气:指山中景象,气息。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说出来却忘了要说的话。

八年级语文下册《诗五首》教案3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诗五首》教案3人教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且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

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

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为:被。

歌:诗的体例。

意思是茅屋被秋风所破坏。

2.全诗段意①秋风破屋——惨②群童抱茅——悲③长夜难眠——哀④广厦庇寒—一愿3.思想内容。

这首诗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不仅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现实,而且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思,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的呼喊。

4.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

“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

“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

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

“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

‘‘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

“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

“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

“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

“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诗五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诗五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诗五首》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五首诗歌中的重要字词,理解五首诗歌的意思。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五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五首诗歌中的重要字词,理解五首诗歌的意思。

2.教学难点:欣赏五首诗歌的意境和美,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由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歌引入本课五首诗歌。

2.简要介绍五首诗歌的作者和背景知识。

(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五首诗歌,学生听读。

2.学生自由朗读五首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3.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每首诗歌的意思。

4.教师针对学生的理解进行点评和总结。

(三)深入分析1.分析《饮酒(其五)》:作者所表达的归隐之感及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2.分析《行路难(其一)》: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怀才不遇的苦闷和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

3.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关心民生的情感。

4.分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送别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对边塞风光的赞美。

5.分析《已亥杂诗》: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

(四)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五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的看法。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五首诗歌中的景象和情境,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和美。

(五)课堂小结1.总结五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肯定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鼓励学生课外多读诗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以诵读为主线,通过范读、自由读、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2.借助多媒体课件,配合图片、音乐等元素,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和美。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30课《诗五首》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30课《诗五首》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第30课诗五首教学目的1.积累与诗五首相关的语言、文学常识,背诵五首诗。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积累与诗五首相关的语言、文学常识,背诵五首诗。

课时:3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背诵《饮酒》和《行路难》,并加以鉴赏。

教学内容与步骤学习《饮酒》情景激趣公元416年,刘裕洛阳,西晋故都得到光复。

第二年又攻克长安。

朝廷为了讨好刘裕,下诏书封刘裕为相国,总管朝政,又封他为宋公,食邑十个郡,加九锡,位在各诸侯之上。

那一年秋天,陶渊明总是闷闷不乐。

他早就看透,东晋的气数已尽,刘裕篡位只是时间问题,他整天为这件事悲伤郁悒。

只要东晋存在,他曾祖父陶侃的功绩就光辉灿烂,照耀家邦。

一旦东晋灭亡,就一笔勾销了。

他又想一切都在发展变化,兴衰荣辱也在不断地交替更换。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莫不如此。

为这些事烦恼也没有用,还是多喝点酒,好好睡一觉吧。

陶渊明只要弄到酒,没有一个晚上不喝他个一醉方休。

他认识到,人生在世像闪电一样,稍纵即逝,就应该坦荡从容,无忧无虑地度过。

醉酒之后他反而诗兴大发,先后写了20首诗,陶渊明把这一组诗题为《饮酒二十首》。

由于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课文选自第五首。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诗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1,2,……)标出诗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尔:这样。

相与﹕相伴。

见:在这里读音为:“jiàn”,看见。

心远地自偏:心远离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悠然:悠闲自得的样子。

山气:指山中景象,气息。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说出来却忘了要说的话。

真:指人的自然本性。

二、整体理解前四句:作者的人生的态度。

后六句:获得的享受与启迪。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30课 《诗五首》优秀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30课 《诗五首》优秀教案设计

《诗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联想想象法: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讨论点拨法: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重点难点】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1.介绍创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2.朗读、背诵,对内容相近或体裁相同的诗作比较阅读。

3.组织一次古代诗歌(不限于学过的)朗诵比赛。

【教学过程】(1)饮酒陶渊明一、导语设计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shì号靖节先生,东晋时期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

谥shì号:古代士大夫死后由亲属、朋友或门人给予的称号。

三、写作背景《饮酒》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中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淡闲适的心境。

八年级语文下册《诗五首》教案3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诗五首》教案3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诗五首》教案30.《诗五首》【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联想想象法: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讨论点拨法: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重点难点】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1.介绍创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2.朗读、背诵,对内容相近或体裁相同的诗作比较阅读。

3.组织一次古代诗歌(不限于学过的)朗诵比赛。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说起我国的诗歌,总有一种自豪感。

的确,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就以《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2.检查预习喧(xuān) 金樽(zūn) 珍馐(xiū) 刈(yì)麦箪(dān)食饷(xiǎnɡ)田秉(bǐnɡ) 穗嶂(zhànɡ) 人不寐(mèi) 燕(yān)然《饮酒》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散文以《桃花源记》最为有名,构想一无剥削无压迫的理想王国。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五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五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五首》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所选取的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诗五首》这一篇,共包含了五首不同类型的诗歌。

在教学中,通过对接下来的诗歌进行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美之余,也能够提高对于诗词表现手法的认知,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与领会每首诗歌的基本意思,并分析诗歌所描写的景物或者情感。

2、能够运用所学到的词语和句子,将自己的感受、体验用诗歌形式表达出来。

3、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能够从中启发自己的人生感悟,提高鉴赏力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1、理解每首诗歌的基本意思,并准确分析诗歌描写的景物或者情感。

2、能够准确掌握与运用各种诗歌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3、能够将自己的感受用诗歌形式表现出来。

四、教学难点:1、如何准确理解每首诗歌所描绘的景物或情感。

2、如何运用所学的词语和句子,灵活地表现自己的感受。

3、如何启发学生的人生感悟,提高他们的鉴赏力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中,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发表看法和意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篇诗歌的寓意。

2、情感教学法:通过表演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情感,进而引发学生自身的情感共鸣,并可以通过诗歌表现出来。

六、教学过程:Step 1:导入首先,教师可以从“庭院深深,石径穿松”的诗句入手,引导学生对于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和美感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展开本次课的教学。

Step 2:学习和欣赏1、学习《登高》这首诗在介绍这首诗之前,可以请学生先了解唐代的山水诗特点:唐代山水诗刻画珠穆朗玛峰这样峻峭的高山一定会会提到几点:1、山川气势磅礴 2、登山犹如漂浮或飞翔3、登高过程中身心都得到了净化,回到原始纯洁的状态 4、变化莫测,奇观不止5、经纬天下,触目所及皆有山水之奇。

随后,教师可以先朗读这首诗的整个内容,并对于每个章节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每个词句蕴含的意义和美感。

诗五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案教学设计

诗五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案教学设计

诗五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案教学设计30.诗五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比较阅读。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内涵。

课前准备1.预习五首诗歌,扫清文字障碍,做到流利地朗读。

2.查找资料,了解诗歌的有关背景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饮酒》(其五)、《行路难》(其一)、《己亥杂诗》。

教学设计饮酒(其五)导入新课1.由学过的《五柳先生传》导入。

2.由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导入。

整体感知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

a.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诗歌节奏以及轻重音,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b.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两遍,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3.问题研讨指名朗读,思考下列问题:a.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b.诗人“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又说“而无车马喧”呢?c.结合你对陶渊明思想的了解,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诗中的“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的?d.“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的“真意”指什么?□教学设计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明确:1.表现了陶渊明厌恶官场的虚饰和诈伪,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的思想感情。

2.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

3.这里说的“车马”指的是达官贵人的高轩,“车马喧”指奔竞于仕宦之途的喧嚣,诗人归隐田园,虽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这样的烦忧,所以说“而无车马喧”。

“心远地自偏”实际上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主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

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处闹市若幽谷。

4.人的自然本性。

研读赏析1.齐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a.诗歌的名句是哪几句?你是如何理解这几句诗的?b.你最喜欢哪几句诗(或你认为诗中哪些词语用得好)?说说理由。

2.先独立思考,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人教版初二下册语文《诗五首》教案

人教版初二下册语文《诗五首》教案

人教版初二下册语文《诗五首》教案人教版初二下册语文《诗五首》教案(一)一.目标设计1.知识与技能(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2.德育渗透点这五首诗富于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忧国思亲;有的以理入诗,发人深思。

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3.重、难点重点:熟读、背诵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二.课时安排:3课时(a)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联想丰富,气势磅礴。

该句揭示出瀑布撼天动地的声音所展现的勇猛刚烈的气势和悲壮豪雄的精神,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

三.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可由唐诗及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导入。

(二)明确诗歌讲求节奏、平仄、押韵、语言凝炼、含蓄、形象的特点,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在生活、学习过程中,你一定得到过许多关爱。

请你选择让你感受最深的一件事情写出来。

注意要把事情写清楚,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题目自拟。

(三)诵读——体会诗的韵律美1.听录音,要求学生标出节奏、韵脚,注意语速。

同时,我们考虑到阅读文学作品,课堂上可能会很热闹,如果学生忽略了对内容的整体把握,不能细致地体味语言的精妙,读了之后,或许谈不上实际的收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词语的教学,配合第二教材学习,通过对在具体的语言环境的词语的把握,强化对语言的感受,从而达到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因此要特别注重阅读和写作这两个环节。

2.学生范读,师生点评。

3.全班齐读,加深体会。

(四)研读——品味诗的意境美、情感美1.学习《使至塞上》①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整体感知全诗。

③王维的诗曾给后世影响极大,人们评其诗,总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即其最擅长写景。

品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妙。

并根据这两句诗的描绘发挥相象作一幅画。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诗词五首教案

30《诗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五首诗,理解诗歌中的名句。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教法:朗读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媒体:白板、ppt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饮酒》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

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

(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二、板书课题、题解、简介作者。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

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

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三、学生朗读检查预习(分组找学生展示生字词)四、结构解析:《饮酒》(1、2 句):写作者对幽美、宁静的田园风光的喜爱。

2、(3、4句):自问自答的方式表现作者对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

3、(5—8句):写田园的美好景色。

4、(9、10句):全诗的总结。

领悟人生真谛,却无法用语言表达。

五、名句解析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剖析:“采菊东篱下”是写实,诗人在东篱下俯身采摘菊花,自赏自得之际,偶一抬头,南山秀色映入眼帘,此种情韵妙不可言;其中菊花是傲霜挺立的象征,同时也是诗人安贫乐道的风骨的写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五首》30.《诗五首》【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联想想象法: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讨论点拨法: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重点难点】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1.介绍创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2.朗读、背诵,对内容相近或体裁相同的诗作比较阅读。

3.组织一次古代诗歌(不限于学过的)朗诵比赛。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说起我国的诗歌,总有一种自豪感。

的确,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就以《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2.检查预习喧(xuān) 金樽(zūn) 珍馐(xiū) 刈(yì)麦箪(dān)食饷(xiǎnɡ)田秉(bǐnɡ) 穗嶂(zhànɡ) 人不寐(mèi) 燕(yān)然《饮酒》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散文以《桃花源记》最为有名,构想一无剥削无压迫的理想王国。

《五柳先生传》是一篇自传性的作品。

《归去来兮辞》叙写归隐原因及隐居后的舒畅情怀。

赋以《感士不遇赋》揭露时弊最深,鞭笞最力。

诗以田园诗成就最高,代表作《归园田居五首》《饮酒诗二十首》等表现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景物的赞美。

《杂诗十二首》表现不负盛年、及时勉励的积极思想。

《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怀抱,颇多慷慨悲愤之音。

艺术上兼有刚健豪放与恬静清淡的特色,而后者最能代表其艺术风格。

其诗情感真切,意境淡远,语言质朴,在玄言诗统治晋代文坛时能独树一帜。

其人、其文不合时尚,故不为当世所重。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

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

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里选的是第五首,是其中格调最为闲雅有致的一首。

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2.全诗有两个层次:1—4句为第一层,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

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

“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体客体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富情趣。

“心远地自偏”一句,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做出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心远地自偏”,实际上是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具体描写自己欣赏自然景物的悠然心境或心态。

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

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见了南山。

不经意,即“悠然”,就好像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为一体了。

能达到这种境界,正是心灵自由而平静的美好结局。

在这样的心态中,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么美妙,那么富有人情,都能让人忘记周围的一切,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

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因而作者只好“忘言”了。

当然“忘言”并非无言,一切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关键在“心远”二字,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全诗语言平淡,不加雕饰,似乎无意为诗,毫不费力,而诗情自然流出,韵味隽永。

3.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怎么理解?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

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

“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

改成“望”不好,“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

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

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

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

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

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

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

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③“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

“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

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

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④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最后二句是又一对富有哲理性的名句,从字面来看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其实诗人的真正意思是说:这其中含有生活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呢?⑤“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在结构上的作用。

尔:这样。

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

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去体会、咀嚼。

4.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欣赏诗词的方法。

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

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

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

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5.课堂小结官不在高,为民则可;权不在多,为君则行。

斯是结庐,惟吾心远。

绿藤上篱笆,菊香沁人心。

谈笑有良民,往来无奸臣。

可以观山景,闻鸟鸣。

无谗言之乱耳,无官文之劳形。

唐代柳宗元,晚清龚自珍,陶潜云:何喧之有?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

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

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行路难》1.我们学习过不少李白的诗作,记忆中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你用以下句式来回答:“我从‘________’(诗句)中,读出______的李白”(例如:“我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读出孤单寂寞的李白”)如1:“我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读出思乡的李白”。

2:“我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读出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

3:“我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中,读出怀才不遇的李白”。

4:“我从‘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读出自信乐观的李白”。

师:说得真好!思乡的李白,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怀才不遇的李白,自信乐观的李白,一个千年万年都让人读不厌、读不透的李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