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能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1
内能教学设计(1)
《内能》教案【教学背景】作为学习主体的九年级学生,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处于由感性向理性发展阶段,感性理解仍占主要地位,理性理解上还存有一定困难。
为此,本课应注意适合学生好奇心,以感性理解为基础,再通过理性分析和判断,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水平。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人教版九年级的第十六章第二节,教学内容包括内能的概念,影响内能的大小的因素,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教材上通过各种图片提示、引导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及内能和温度的关系。
通过想想做做提出疑问引发学生思考,再利用一些事例让学生知道改变物体的内能的两种方法,进而明确了热量的概念。
通过形象的实验使学生体验到做功能够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水平和分析实验得出结论的水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升。
【教学设计理念与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属于物理基本概念教学,及探究实验和小组讨论得出基本规律的教学。
开课以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瞩目成就为感性理解基础,利用类比、分析、总结的方法知道什么是内能。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知来理解到用做功和热传递的方法能够改变物体的内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既完成了本节重难点教学,又锻炼和培养了科学的探究水平和创新思维水平。
教学中让学生从实验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建构完整的知识系统,本课要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3.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能够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观察、实验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
3.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水平,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和内能变化的关系。
人教版九年级全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第1节热机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全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第1节热机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九年级全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第一节——热机。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热机的概念、工作原理以及热机的效率。
具体内容包括:1. 热机的定义:热机是一种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2. 热机的工作原理:热机的工作过程包括四个阶段:吸热、膨胀、压缩和放热。
3. 热机的效率:热机的效率是指热机输出的功与输入的热之比。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热机的概念,掌握热机的工作原理和效率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热机的工作原理和效率的计算方法。
难点:热机效率的提高方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热机模型。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汽车、蒸汽机等热机工作时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热机的原理及应用。
2. 知识讲解:通过PPT和板书,详细讲解热机的定义、工作原理和效率的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分析实际例子,如汽车、蒸汽机等,让学生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和效率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汽车的热机效率等。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提高热机效率的方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热机的定义、工作原理和效率的计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热机的定义、工作原理和效率的计算方法。
2. 分析实际例子,如汽车、蒸汽机等,计算其热机效率,并讨论如何提高热机效率的方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知识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掌握了热机的工作原理和效率的计算方法。
但在讲解热机效率的提高方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时,部分学生仍存在理解困难。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探究其他类型的热机,如火箭发动机、太阳能热机等,比较它们的优缺点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学生能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学生在进行实验和观察时,能够认真记录数据,尊重实验事实。
-学生在分析问题时,能够严谨求实,遵循逻辑推理,避免主观臆断。
3.培养学生节能环保意识,关注可持续发展。
2.学生总结: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加深对内能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情感升华:教师强调节能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为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4.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能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能够知道内能是物体分子间作用力的表现形式,与物体的温度、质量和状态有关。
-学生能够运用内能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物体内能的变化导致温度升高或降低。
2.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内能的影响因素,能进行简单的内能计算。
1.完成课本第十三章第2节后的练习题,重点关注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2.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要求运用控制变量法,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数据分析,并撰写实验报告。
3.观察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如烧水、取暖等,分析其属于哪种热传递方式,并简要说明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以下问题并撰写小论文: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内能的本质,并将内能的概念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际物体现象相结合。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13.2内能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内能的概念及其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
2.掌握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能源利用与节约意识的培养,了解不同能源的特点及合理利用。
4.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内能的变化。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导入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内能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并撰写实验报告。
-提示:可以选择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实验,如热水、冰块等。
3.调查家庭能源使用情况,分析能源利用的合理性,并提出节能建议。
-要求:数据真实可靠,建议具有可操作性。
4.拓展阅读:查阅资料,了解新能源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撰写一篇小短文。
-例如:为什么冬天穿棉袄可以保暖?如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4.设计课堂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内能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例如:通过压缩空气引火实验,让学生观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
5.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分组讨论:如何合理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内能的变化,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内能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对内能及其转化、传递进行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第二节《内能》教学设计(人教版初三)1
第二节《内能》教学设计(人教版初三)1本章在学习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的基础上,把对能量的研究拓展到内能。
第一引导学生学习分子动理论,并进一步通过推理用物质微观结构的知识来讲明宏观现象,为从分子结构观点明白得物体内能的本质打下基础。
引导学生得出内能的概念并进一步探究内能的改变。
从内能的改变引入热量的概念,通过探究来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进一步引出比热容那个物理量。
在此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讲述内能的利用,介绍内燃机的差不多工作原理,并最终得出能量守恒定律。
人教版?16.2 内能?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阐述了内能的概念,描述了温度与内能的关系,并讲解了什么是热量,以及热量的单位,教材从生活实际中的一些例子讲明了如何增加或减少物体的内能。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明白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取(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明白做功能够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2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通过演示实验讲明做功能够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爱好.•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看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明白得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鼓舞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难点:内能与温度有关.教学器材:教材教学课时: 1 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那么运动着。
那么公司也同一切运动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也具有动能。
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这又使分子具有势能。
新课教学(1)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那么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物体内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运动,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
内能九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13.2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理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2.通过实验和实例,掌握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如温度、质量、状态等。
3.能够运用内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生活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如比较不同温度水的内能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内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小组代表汇报成果,让学生锻炼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四)反思与评价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3.通过多媒体展示,如动画、视频等,形象地展示内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二)问题导向
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为什么冬天手摸暖气片感觉热?”“内能与温度有什么关系?”等。
2.鼓励学生主动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如“为什么热水冷却后内能减少?”等。
3.通过问题串,让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内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如“内能与质量、温度、状态等因素的关系是什么?”
5.作业小结:本节课布置具有思考性的作业,要求学生在作业中反思学习收获,总结自己的不足。这种作业布置方式,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教师及时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2.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4.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第一节《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第一节《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的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了解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以及分子间有空隙。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理解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以及分子间有空隙。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难点:分子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分子运动模型、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演示器等)。
学具:笔记本、课本、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分子运动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分子运动的无处不在。
2. 知识讲解:介绍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解释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以及分子间有空隙。
3. 实验观察:安排学生进行分子运动实验,观察分子运动的状况,分析分子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4. 例题讲解:通过分子运动模型,讲解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让学生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原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实验报告单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团队协作: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分子热运动1.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3.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4. 分子间有空隙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分子热运动的特点。
2. 解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3. 结合生活实例,说明分子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内能(教学设计)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系列(人教版)
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三章内能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提问】温度相同、质量不同的水,内能相同吗?为什么?【分析】温度相同、质量不同的水,质量越大,水分子数目越多,所以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也会越大,即水的内能也越大。
所以在温度相同、状态相同时,物质的质量越大,内能越大。
(3)内能大小与状态(体积)的关系【提问】一块0℃的冰熔化成0℃的水时内能是否改变?【分析】因为0℃的冰熔化成0℃的水时,要吸收热量,体积变小,分子间的距离变小,作用力变大,所以水的内能变大。
可见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状态(体积)有关.【结论】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有关.4.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机械能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影响因素物体的温度、体积、质量、状态等物体的质量、速度、高度(或形变程度)研究对象微观世界的大量分子宏观世界的所有物体存在条件永远存在运动或在高处或发生弹性形变【播放视频】——《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例题1】(多选)四只相同的烧杯中装有水,水量及温度如图所示。
关于四只烧杯中水的内能的大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烧杯中水的内能大于b烧杯中水的内能B.c烧杯中水的内能大于d烧杯中水的内能C.c烧杯中水的内能大于a烧杯中水的内能D.d烧杯中水的内能大于c烧杯中水的内能【答案】CD。
学习新课二、物体内能的改变【提问】寒冷的冬天,为什么人们喜欢抱热水袋?人从热水袋中得到了什么?【分析】这是因为发生了热传递,热水把内能传递给人,人们获得了内能,而热水减少了内能。
1. 热量(1)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单位是焦。
(2)发生热传递的一些实例:用火烧水做饭;冬天对手呵气感到暖和;棉被太阳晒得暖呼等.2. 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1)发生热传递时,低温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高温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越多,它的内能改变越大。
(2)热传递的过程:实质是内能转移的过程。
人教版九年级 13.2《内能》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13.2《内能》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学教材第13章第2节《内能》。
本节主要介绍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内能的改变方式以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具体内容包括: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3. 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4.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机械能是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2. 了解内能的改变方式,能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3. 理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能运用内能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内能的改变方式。
难点: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讨论冬季取暖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内能的概念。
2. 讲解内能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3. 讲解内能与温度的关系: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让学生明白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4. 讲解内能的改变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内能的改变可以通过做功和热传递实现。
5. 讲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6.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内能与温度: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热传递。
内能与机械能: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机械能是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性,并说明理由。
(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就是内能。
(2)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内能》教案1
《内能》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
3、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3、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养成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3、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使学生养成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教学难点】温度、内能、热量概念的辨析。
【教学准备】教师用:多媒体、空气压缩器、乙醚、棉花、广口瓶、带导管的橡皮塞、打气筒。
学生用:粗铁丝、酒精灯、烧杯、热水等。
【教学过程】提出问题:推动火车和火箭的能量来自哪里?从而引出新课。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以及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
)思考二、新课教学(一)内能的概念【知识回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你能回答出这些问题吗?1、物体由于______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2、物体由于 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决定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_____和________。
3、物体由于 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决定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______ 。
4、分子热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5、分子运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观察对比】1、运动的篮球具有动能,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吗?小结:分子作无规则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分子动能2、树上苹果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具有势能,分子间也存在相互吸引的力,分子具有势能吗?小结:互相吸引的分子具有势能3、被压缩的弹簧的各部分互相排斥而具有势能,互相排1、2、3小题回顾机械能便于同内能进行对比学习4、5小题便于得出分子具有动能和影响分子动能大小的因素通过对比法得出分子具有动能3、内能与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虽然它们的温度没有改变,但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分子间的势能增大。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3.2《内能》教案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3.2《内能》教案一. 教材分析《内能》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物理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三章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内能的改变方式以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通过对内能的学习,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为后续学习热力学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对物体运动、力、声、光、电等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对微观世界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内能的概念、内能的改变方式以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等内容还需通过实例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改变方式,包括做功和热传递。
3.让学生理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明确内能是物体的一种能量形式,而机械能是物体由于位置和速度而具有的能量。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动手实验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内能的概念及内能的改变方式。
2.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通过问题引导、实例分析、实验观察、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实验器材:温度计、热水、冷水、玻璃棒等。
3.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例引入:冬天用热水取暖,热水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冷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提问:这是怎样的一种能量转移?这种能量与物体的温度有什么关系?2. 呈现(10分钟)呈现内能的概念: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接着介绍内能的单位、测量工具等。
3. 操练(10分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用温度计测量热水和冷水的温度,观察温度变化。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内能的变化。
4. 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改变方式,如:烧水时,水温升高,内能增加;用手摩擦物体,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内能教案
13.2内能【学习目标】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地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知道热量的概念及单位。
3.知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4.学会区分温度、热量、内能;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难点:1.用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本质。
2.了解热量的概念。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列举实例法、学生实验体验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玩具回力汽车运动,其动能是从弹性势能转化而来的,而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动能从何而来?原来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能量来源于燃料燃烧释放的内能。
那么,什么是内能?从而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探究点一、内能活动1:出示PPT:展示运动员头顶足球图片和分子运动图片(如图所示)。
活动2:两乒乓球与弹簧模拟两分子作用力。
弹簧形变时具有势能,两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
类比机械能定义,得出内能的定义及单位。
总结: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
特别说明: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
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所以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活动3:引导学生进行活动探究:影响物体内能的因素微观上,物体的内能是由构成物体的分子数目多少、分子平均动能大小、分子间势能大小共同决定的。
宏观上,内能的大小跟物体的种类、温度、质量、体积、状态等有关。
探究点二、物体内能的改变提出问题:如果把烧热的工件放到冷水中,工件会凉下来,而冷水会变热,这是为什么?PPT总结热传递现象中的有关知识。
活动4:演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壁玻璃筒中放一小团硝化棉,迅速向下压活塞,硝化棉燃烧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呢?活动5:演示,大口玻璃瓶内有一些水,水的上方有水蒸气,给瓶内打气,当瓶塞跳出时,瓶内出现“白雾”。
13.2《 内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学设计
《内能》教学设计一、教学课题【课题】内能【教材】人教版初中物理教科书第十三章第二节【授课对象】初三第一学期学生【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二、教学内容分析内能是在学生初步学习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基础上引入的,为下一节“内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化”打下基础。
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比较注重联系生活、社会实际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科学的探究兴趣,从而使其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内能在日常生活和生产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科学地反映了大量分子运动的本质,是分子运动论初步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也是能的概念的具体化;它与电功和电能、家庭安全用电知识、能源与能量守恒的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虽然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感性认识比较匮乏。
因此,教学中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借助实验等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从学生的体验、经历和身边的事物来建立和强化内能的概念,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内能的存在、什么是内能、内能有什么特点、内能是怎样变化和量度的。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内能的概念,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认识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会说出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归纳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2.探究实验,分析做功与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完成探究过程,养成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
2.支持科学实验,帮助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3.关注到地球的“温室效应”。
五、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2.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教学难点:描述内能与温度有关。
六、教学方法本节首先通过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做功的能量来源问题引入新课,创设物理情景,营造学习内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13.2内能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13.2 内能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介绍内能的定义、单位和测量方法。
2. 内能的转化:讲解内能的转化原理,包括热传递和做功两种方式。
3. 内能的利用:介绍内能的实际应用,如热机、散热器等。
4. 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的关系:探讨内能与这些因素的相互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单位和测量方法。
2. 使学生了解内能的转化原理,能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内能转化现象。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内能的概念及其与温度、质量、状态的关系。
2. 内能的转化原理,包括热传递和做功两种方式。
3. 内能的实际应用,如热机、散热器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热水瓶、热水、温度计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如热水瓶、热水、温度计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热水壶,让学生观察热水壶的保温效果,引导学生思考热水壶是如何保持水温的。
2. 讲解内能的概念:教师简要介绍内能的定义、单位和测量方法,让学生理解内能的基本概念。
3. 内能的转化原理:教师讲解内能的转化原理,包括热传递和做功两种方式,并通过示例进行分析。
4. 内能的实际应用:教师介绍内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热机、散热器等,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5. 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的关系:教师通过实验和示例,讲解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的相互影响,让学生掌握内能的相关性质。
6. 随堂练习:教师布置一些与内能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场解答,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内能的概念2. 内能的单位与测量方法3. 内能的转化原理4. 内能的实际应用5. 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内能的概念,并说明如何测量内能。
2. 举例说明内能的转化原理,包括热传递和做功两种方式。
初中物理人教版内能教案
初中物理人教版内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例认识内能的概念,了解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3. 使学生认识到内能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提高学生节约能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的影响因素。
2. 难点:内能与宏观现象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内能。
2. 采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探究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的关系。
3.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课件,展示生活中内能的实例,如烧水、做饭等。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实例中什么是内能?内能与哪些因素有关?2. 探究内能的概念(1)教师简要介绍内能的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学生通过实例分析,进一步理解内能的概念。
3. 探究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的关系(1)教师提出问题: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有什么关系?(2)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
(3)各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总结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的关系。
4. 应用内能知识分析实际问题(1)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提高物体的内能?如何降低物体的内能?(2)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保暖、散热等。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内能的概念、内能的影响因素。
(2)学生举例说明内能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
(3)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如何利用内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2. 学生掌握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的关系。
3. 学生能够运用内能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4. 学生具备节约能源的意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让学生初步认识内能。
通过控制变量法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的关系。
最后,运用内能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内能教学设计
小组讨论并实践提高铁丝温度的方法。提出使铁丝温度升高的方法有:用火焰加热、太阳晒、用手搓、用手焐、踩在脚下用力一拉、用锤子不断敲击、反复弯折等等。
交流、讨论,尝试归类。初步明确物体温度升高的方法。
思考、讨论,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注意聆听教师讲解“热量”的概念。
观看教师演示实验A。
两个学生合作,演示实验B。
因为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冰山也不例外。
小组讨论交流。得出有关“热”的能量的差异,本质是分子运动情况不同。
学生对比理解,分子虽小但也具有能量。
思考、联想、类比、理解。
认识内能。
倾听教师讲解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类比”理解是物理教学时,遇到较抽象的概念时常用的一种方法。是感性认识迈向理性认识的好方法,适合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也间接的告诉学生有意识地培养理性思维的方法,为高中继续学习更加抽象的概念做个铺垫。
2.注意区分宏观的机械运动和微观的分子热运动。
3.改变内能的方式有两种:
热传递是能量转移;做功的本质是内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化。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学生总结
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练
习
反馈练习
1.在“向装有少量水的瓶子内打气”的实验过程中,教师不断向瓶内打气,使得瓶内的水蒸气:气压增大,水蒸气的内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到用微观理论去解释宏观现象的奇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和相关科学技术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助于建立正确的科学观。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1.了解内能的概念,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举出相关事例。
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优秀3篇)
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优秀3篇)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篇一一、思路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做功可以改变内能,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热机的一般工作原理,热值。
就堂而言,主要由五个活动组成,分两时进行第一首先通过弯折铁丝活动从做功能改变物体的内能入手,与上一节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内容相呼应,有助于学生认识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方式之间的异同。
接着通过演示点火爆炸说明内能也可以转化为机械能,为下面进行热机的教学进行了铺垫。
然后重点介绍四冲程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能量转化,而对柴油机和蒸气机则让学生阅读“信息库”,这样做既能突出重点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通过阅读“生活物理社会”——热机的发展历程,展示热机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明的进程所起的积极作用,使学生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第二时通过比较质量相同的酒精、纸片充分燃烧时放热不同,帮助学生建立热值的概念,并指导学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通过阅读“化石燃料的燃烧和环境保护”一,让学生认识到燃烧排放物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培养自觉的环保意识。
教学中采用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相结合、静态图片与动画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变化过程有清楚地认识,以便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二、教学准备教师:四冲程汽油机模型和空气压缩引火仪演示、点火爆炸演示学生:铁丝三、教学流程(第一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引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先请同学们观察生活中常见的两个情景:铁管靠在高速运转的砂轮上,观察到什么现象?汽车在加油站加油后在公路上行驶(录象)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被高速飞轮磨下的铁屑为什么会火花四溅?汽车加了汽油或柴油燃料后是怎样使发动机工作的?今天的学习将为你揭开这些谜团学生观看、思考使学生产生凝问,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新教学1、学生活动-—研究做功能否改变物体的内能2、演示点火爆炸——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3、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应用——热机4、生活物理社会——热机的发展历程师:同学们手上都有一根铁丝,将铁丝快速反复弯折铁丝七八次,触摸弯折处,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师:铁丝的温度升高,说明铁丝的内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师:同学们再观察一个演示实验——空气压缩引火仪在玻璃筒中放入一小撮干燥的棉絮,用力迅速向下压活塞,注意仔细观察,你看到什么现象?师:棉絮燃烧必须要达到它的着火点,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它的温度和内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师:在刚才两个实验中,铁丝和棉絮增加的内能从何而?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二节内能 教学设计(一)
第二节内能教学设计(一)一、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的内容较多,课时定在2课时两具知识点。
一是内能;二是物体内能的改变。
旧教材是两节的内容。
大体的内容没有改变,本节课应该充分利用上一节课分子热运动的知识和第十章第一节的内容分子间有作用力这两点,这样讲解起来容易一点。
第一个知识点“内能”比较抽象,学生们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要用充分的事例,课件做大量的铺垫。
而第二个知识点有大量的实验去验证,有很强的可观性,也可以造成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燃烧,颜色的改变都很明显,设计好本节课的实验。
合理的安排好教学内容。
本节课应该说是一节探究性很强的课,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讨论为主,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运用“讨论·实验·探究·创造·反思”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说出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得出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的结论。
说出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列举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情感价值观通过探究,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观察能力,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自学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内能物体内能的改变的两种方式四、教学媒体多媒体电脑,投影机,教材实验器材五、课时建议2课时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第二节内能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internal energy) 2.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机械能是物体宏观的与物体的机械运动有关,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所以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3.物体内能的改变做功和热传递。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13.2《内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
-能够描述内能是物体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能和势能之和。
-能够解释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加的原因。
-能够理解热量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内能的传递方式。
2.学会使用物理公式进行内能、热量计算。
3.综合拓展思考:
-探讨内能在能源转换中的应用,如太阳能电池、热能发电等,简要介绍其原理和优点。
-思考内能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如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4.小组合作研究:
-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个与内能相关的实际案例,如热水瓶保温效果研究、冰箱能效等级分析等,进行深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
-设计实验方案,观察不同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通过数据分析,探讨内能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逻辑方法,总结内能的变化规律。
-通过比较不同物体吸热、放热的特点,总结内能变化的共同规律。
-归纳内能转化和守恒的原理,理解其在自然界中的普遍性。
3.结合生活实例,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改变内能的方式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识别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内能变化现象。
-突破策略:引入生活案例,鼓励学生观察和讨论,将内能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设想: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现象,如热水冷却的过程,引发学生对内能变化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内容: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能量的存在与转化,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 内能 教学设计
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分子动理论和机械能的知识基础上,建立内能概念的。
在热现象、热传递、做功的基础上,研究物体内能的变化,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并从效果,能的形式变化与否上区别改变物体内能两种方式的异同。
本节内容是后续学习热机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道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同一温度下,各个分子的动能不尽相同2.明确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r>r0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增大;r<r0,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3.理解内能是物体中所有分子的热运动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物体的内能由物质的量,温度、体积共同决定,同时受物态变化的影响.三、疑难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内能与机械能的关系,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对两种能量没有具体的了解。
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对比得出物体具有内能的同时也可以具有机械能。
当物体的机械能增加时,内能不一定增加,但机械能与内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部分自学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填空一、分子动能1.定义:由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而具有的能2.分子的平均动能;所有分子的热运动动能的平均值,3.温度的微观意义;温度是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二、分子势能1.定义:分子间由分子力和分子间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2.分子势能的决定因素(1)宏观上:分子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体积有关(2)微观上:分子势能与分子之间的距离有关.三、内能1.定义:物体中所有分子的热运动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2.定因素:物体所含的分子总数由物质的量决定,分子的热运动平均动能由温度决定,分子势能与物体的体积有关,故物体的内能由物质的量、温度、体积共同决定,同时受物态变化的影响.3.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机械运动状态无关.思考:在高空中高速飞行的飞机中的物体,内能一定大吗?答案:不一定,内能包括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分子动能决定于温度,分子势能决定于体积,物体的内能与机械能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章热和能
本章在学习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的基础上,把对能量的研究拓展到内能。
首先引导学生学习分子动理论,并进一步通过推理用物质微观结构的知识来解释宏观现象,为从分子结构观点理解物体内能的本质打下基础。
引导学生得出内能的概念并进一步探究内能的改变。
从内能的改变引入热量的概念,通过探究来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进一步引出比热容这个物理量。
在此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讲述内能的利用,介绍内燃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并最终得出能量守恒定律。
人教版《16.2 内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阐述了内能的概念,描述了温度与内能的关系,并讲解了什么是热量,以及热量的单位,教材从生活实际中的一些例子讲明了如何增加或减少物体的内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难点:内能与温度有关.
教学器材:教材教学课时: 1 时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
那么公司也同一切运动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也具有动能。
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这又使分子具有势能。
新课教学
(1)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物体内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运动,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
内能是指物体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内能也不同于机械能。
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速度有关,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
一个钢球是否运动,是否被举高,这只能影响钢球的机械能,并不是能改变钢球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
那么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呢?
(2) 内能的变化:物体内能既然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那么当分子运动加剧时,物体的内能也就增大。
上节课我们曾进过: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剧。
科学的论断,必须要有证据,在物理学中,通常是用实验来证实论断的。
今天我们同样用实验来证实上面的论断。
实验演示:取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然后分别向三只杯内缓慢地滴入几滴墨汁,观察比较三只杯内墨扩散的快慢。
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
扩散得快,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大,即分子无规则运动激烈。
因此: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
温度升高时,物体的内能增加。
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减小。
正是由于内能跟温度有关,人们常常把物体的内能叫做热能,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3) 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这是因为物体内的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
炽热的铁水,温度很高,分子运动激烈,它具有内能。
冰冷的冰块,温度虽低,其内部分子仍在做无规则运动,它也具有内能。
(4) 内能和机械能
通过机械能和内能的对比,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内能概念。
分析在水平光滑桌上滑动的木块具有什么能。
首先木块有势能,也有动能棗统称为机械能。
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
木块内部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有作用力,木块有内能。
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势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小结:
(1) 内能不是单个分子具有的,而是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所指的动能是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的总和。
这种无规则的热运动,是分子在物体内部自身不停的“分子运动” ,而不是随着物体整体一起所做的运动。
物体作为整体运动所具有的动能是机械能不是内能。
(3) 内能所指的分子势能是分子间相互作用使分子具有的势能。
作为物体整体跟地球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重力势能是机械能,不是内能。
所以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板书设计:
第二节内能一、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1.内能不同于机械能
2.一切( 运动、静止、高温、低温)物体都有内能
3.内能与温度的关系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1.热传递热量:传递内能的多少
2.做功
作业:p---126 页1---5 教学后记:
本节对内能的概念做了描述有关温度与内能的关系以及热量的相关问题做了介绍,在掌握这些知识的前提下,学生应从生活实际中的一些例子理解如何增加或减少物体的内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