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地下水的因素
地下水布点依据
![地下水布点依据](https://img.taocdn.com/s3/m/bd6f6429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02.png)
地下水布点依据
地下水布点依据通常基于以下因素:
1. 地质条件:地下水的分布和储存在很大程度上受地质条件的影响。
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含水层类型和特征等都是影响地下水分布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布设地下水监测点时,需要充分考虑地质条件,以便准确地反映地下水的分布和变化情况。
2. 水文气象条件:地下水的形成和变化与水文气象条件密切相关。
降雨量、蒸发量、气温等气象因素会影响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
同时,地表水文因素如河流、湖泊等也会对地下水分布产生影响。
因此,在布设地下水监测点时,需要考虑水文气象条件,以便全面了解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相互关系。
3. 土地利用情况:土地利用方式对地下水的分布和储量也有重要影响。
例如,农业用地中的灌溉活动会改变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条件,而城市用地中的市政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则可能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因此,在布设地下水监测点时,需要考虑土地利用情况,以便准确地反映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
4. 环境保护要求: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地下水监测也逐渐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布设地下水监测点时,需要考虑环境保护要求,以便及时掌握地下水环境的变化情况,为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5. 已有的监测成果:如果已经有一些关于地下水的监测成果,那么这些成果可以为新的布点方案提供参考。
通过对已有数据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确定新的监测点的位置和数量。
总之,地下水布点的依据多种多样,需要考虑各种因素以全面反映地下水的分布和变化情况。
在实际工作中,通常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权衡,以确保监测点的布设科学、合理、有效。
地下水动态及影响因素
![地下水动态及影响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dca11f47e53a580217fcfe86.png)
地下水动态及影响因素摘要:掌握地下水动态的概念、特性、影响因素以及人为活动对地下水的污染等各种情况,了解地下水动态的变化,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地下水动态影响因素一、地下水动态的概念地下水动态是地下水的各种特性(水温、水位、水量、水质、泉流量、开采量、溶质成分与含量及其他物理特征等)随时间及地段的变化,它是各种因素(气候、水文、地质、土壤、生物及人为活动)自身及相互间对地下水作用的历史过程。
地下水要素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是由于含水系统水量、热量、能量、盐量的收支变得不平衡所致。
当含水层的补给量小于排泄量时,存储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反之,当补给量大于其排泄量时,存储量增加,地下水位上升。
同样的,能量、热量与盐量的收支不平衡,也会使地下水的水质、水温和水位发生相应的变化。
二、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质、土壤及生物。
其中气候和水文因素对潜水及浅层承压水动态的影响是主要的,而地质因素则对深层水的影响是主要的。
土壤及生物因素只对潜水动态的影响起辅助作用。
(一)气候因素气候因素是表征大气所处物理状态的因素,气候周期性变化明显地反映在潜水和浅层承压水的动态形成过程。
在各种气象要素中,降水及蒸发是影响潜水及浅层承压水动态的主要因素。
气候变化使潜水水温产生变化,水温增高减少潜水中溶解气体的数量,加大蒸发,减少水的粘滞性及表面张力,加强径流。
气候因素包括:1、湿度空气的湿度是指空气中水汽的含量,其表示方法及涵义与地下水的关系。
湿度与地下水的关系是空气中饱和水汽含量随温度增高而增加,当相对湿度达到100%时,水汽可以凝结形成降水。
2、大气降水降水是指由大气层中水汽凝结并降落到地表或植被表面的一切液态水与固体水,如雨、雪、雹、雾、露、霜,降水形式分为底层降水和高层降水。
底层降水是低空水汽在地面、地表物体和植被的表面上凝结形成的降水,如雾、露、霜等,高层降水是高空水汽遇冷凝结降落在地表的降水,如雨、雪、雹、霰等。
水文地质学基础:影响地下水的因素
![水文地质学基础:影响地下水的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ce804b08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84.png)
– 水面蒸发 – 土面蒸发 – 叶面蒸腾
温度、湿度、风速、 地下水埋藏条件、土壤、植被
蒸发量以水层厚度(mm)表示
1 气象因素
• 气压 – 大气的质量施加于地面的压力称为气压。
2 影响地下水形成的水文因素
• 河流与地下水联系密切。一般河流上游排泄地下水,中下游 补给地下水,这取决于河流与地下水的水位关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气象因素
• 湿度: 大气中水汽的含量称为空气的湿度 – 绝对湿度:指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e(mm) – 某一温度下,空气中可能被容纳的水汽数量称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含量E。 – 相对湿度:绝对湿度与饱水汽含量之比r= e/E • 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气温低于露点,多余水汽就 要凝结形成降水。
1 气象因素
• 降水:降水是指空气中的水汽冷凝,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表的现象。 • 降水量用雨量计测量,用水层厚度(mm)表示。 • 降水渗入地下构成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其补给量决于:
– 大气降水的强度及延续时间 – 当地的渗入条件,如地表岩石的透水性、地形、植被等。
1 气象因素
• 蒸发:水在常温下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蒸发。
降
水
降
水
影响地下水的因素
1 气象因素
目录
CONTENTS
2 水文因素 3 地质因素
4 人为因素
1 气象因素
• 大气的物理状态称为天气。某一区域天气的平均状 态称为这一区域的气候。
– 气温 – 湿度 – 降水 – 蒸发 – 气压
1 气象因素
• 气温 • 气温变化可能会影响到对地下水的水量和水质
CO2逸出形成钟乳石
3 影响地下水形成的地质因素
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87bc577f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ec.png)
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地下水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资源之一,它在地表水分循环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是反映水文地质环境和水循环过程的重要指标。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地质、水文、气候和人类活动等。
一、地质因素地质因素是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受到地质构造的影响,如岩石类型、岩性、构造复杂度、矿物质组成、断裂、节理、裂隙等。
这些地质因素会影响地下水中溶解固体、溶解气体、悬浮物、离子的种类和含量,从而影响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以矿物质组成为例,地下水与地层岩石常常存在物质的交换作用,使得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受到岩石类型和矿物质组成的影响。
大多数地下水中都含有硫酸盐、铁、锰等物质。
当地下水与含有较多石灰岩的岩石接触时,则会溶解出碳酸盐、钙离子和镁离子等,这些成分又会与地下水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形成碳酸氢根离子等,从而影响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二、水文因素水文因素是影响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水文因素包括地下水的来源、路径、流速、温度、深度等。
地下水的源头不同,其化学成分也会有所不同。
在沿海地区,地下水往往受到海水的影响,其中含有较高浓度的氯离子和矿化物。
深层地下水往往温度较高,较容易溶解矿物质,含有较高浓度的重金属物质,如铁、锰、铜等,因此在水源选择和利用中需要进行严格的评估和选择。
地下水的流速不同,水文环境不同,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化学成分变化,特别是硝酸盐、硫酸盐、氯离子等。
由于流速过慢或环境抗性强,很多硝酸盐、硫酸盐等离子成分都能在地下水体系中积累,对地下水水质产生较大的影响和风险。
三、气候因素气候因素是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
气候因素包括降水量、气温、气压、风向和降雪等。
气候条件的变化会导致地下水的化学成分有所变化。
例如,干旱条件下的降水量较低,地下水中的硝酸盐和硫酸盐含量较高,而在高温、高气压条件下,地下水中的溶解氧含量会降低,会影响水体的生态系统和生物降解过程等。
地下水的开采与地下水位变化
![地下水的开采与地下水位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9973e7fc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34.png)
地下水的开采与地下水位变化地下水是指地下土壤或岩石中的水,是重要的水资源之一。
地下水的开采是指通过井抽取地下水进行利用的过程,它与地下水位的变化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地下水的开采对地下水位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地下水的开采及影响因素地下水开采是为了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求。
通常,开采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地下水源,开挖井口进行抽水。
然而,地下水的开采也会对地下水位产生影响。
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1. 开采量:地下水开采量越大,对地下水位的影响越显著。
开采量的增加将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可能导致地下水埋深的增加。
2. 地质条件:地下水位受地质条件的制约。
如果地下岩石层较薄或者存在断层等地质缺陷,地下水位降低的速度可能更快,开采对地下水位的影响也更突出。
3. 降水量:地下水位与降水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如果降水量减少,地下水位可能下降。
而开采地下水可能加剧这种下降趋势。
二、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1. 生态环境影响:地下水位下降可能导致湖泊、河流、湿地等水生态系统丧失水源,威胁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特别是对于在地下水补给区域生存的动植物来说,地下水位的变化对其生存条件产生直接影响。
2. 土地沉降:地下水位下降还会引起土壤沉降。
地下水位的降低导致土壤干燥收缩,可能引发地表的下沉和建筑物的损坏。
3. 咸化与水质恶化:地下水位下降可能导致地下水中含盐量的增加,从而使得地下水咸化。
这对于一些地下水用于灌溉等农业用途的地区,会带来严重的水资源问题。
三、地下水开采与地下水位变化的解决方案为了减少地下水开采对地下水位的不良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1. 合理规划开采量:制定合理的开采量限制,确保开采与地下水补给达到平衡,避免地下水位过度下降造成的问题。
2. 优化地下水资源管理:建立地下水资源管理机构,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监测和管理,合理调配地下水资源,降低地下水位变化的风险。
3. 提倡节水意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节水意识。
地下水污染原因
![地下水污染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797a3346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f7.png)
地下水污染原因地下水是地球上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然而地下水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
本文将就地下水污染的原因展开论述。
一、工业排放工业活动中所产生的废水和废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如果排入地下或渗入地下水中,就会导致地下水污染。
特别是某些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有机溶剂、重金属等物质对地下水具有很高的污染风险。
二、农业活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和化肥,尤其是过量使用,经过雨水冲刷或渗入土壤后,很容易进入地下水体。
这些农药和化肥中的化学物质对地下水的污染十分严重,并且会对地下水的质量产生长期的影响。
三、城市污水排放城市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导致了城市污水的大量排放和处理问题。
如果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不完善或者管理不当,废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将通过渗滤或排水管网泄漏入地下水中,造成地下水的严重污染。
四、垃圾填埋场垃圾填埋场是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填埋场中产生的废水(渗滤液)和垃圾气体中的有害物质会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
尤其在一些技术条件较差的填埋场,对地下水的污染风险更高。
五、石油和化工品泄漏石油和化工品从石油勘探、生产、储运环节中可能会发生泄漏事故,这些物质一旦渗入地下,会对地下水造成严重的污染。
而且,由于石油和化工品的特殊性质,清除和修复污染区域的难度也较大。
六、地质因素地质因素也可以导致地下水的污染。
例如,地下水层位的改变、地下水流动路径的改变、地下水与地下岩石发生化学反应等,都可能导致地下水的质量受到影响。
七、人为活动除了上述因素,人类非法倾倒废弃物、乱排废水、非法排放污染物等违法行为也是地下水污染的原因之一。
这种非法行为对地下水的污染程度可能比其他原因更加严重。
综上所述,地下水污染存在着多种原因,其中工业排放、农业活动、城市污水排放、垃圾填埋场、石油和化工品泄漏、地质因素以及人为活动都是造成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因素。
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减少地下水污染的发生,应当加强环境管理和监管措施,同时提倡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影响地下水的因素
![影响地下水的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63917dfd0b4e767f5bcfcecd.png)
影响地下水的因素影响地下水的因素:1气温,大气具有一定的温度称为气温。
气温越高,蒸发越快。
2温度,大气中水汽的含量称为空气湿度。
湿度分为绝对湿度与相对湿度。
绝对湿度:只能说明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而不能说明空气中的水分是否达到饱和。
相对湿度:绝对湿度与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相对湿度可以表征空气的干湿程度及降水条件,但不能直接说明蒸发的条件,而饱和差却可以说明这方面的问题。
饱和差与蒸发成正比。
3降水,A大气降水的强度、延续时间B当地的渗入量的条件4蒸发,水在常温下,由液态转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水:水面蒸发、土面蒸发、叶面蒸发地下水:水面蒸发、土面蒸发径流:指一个流域内的降水除去消耗于蒸发以为的全部水流。
径流的表示方法:流量Q=VF、径流总量W=QT、径流深度Y=W/(F*1000)、径流模量M=(Q*1000)/F、径流系数A=Y/X。
径流越小,蒸发越大。
岩石空隙的多少、大小、连通程度及分布状况。
既是地下水的储存场所,也是地下水的运动通道。
空隙:松散沉积物中的孔隙、硬岩石中的裂隙以及岩溶中的溶穴。
岩石中的水:1气态水,可以随着空气的流动而运动。
2结合水:强结合水,不能流动,可以转化为气态移动;弱结合水:外层水膜能被植被的根系吸收3重力水:能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流动重力水是水文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4毛细水:在气、液、固三态才能蒸发5固态水:具有膨胀性。
地下水面以上包气带;地下水面以下饱气带。
饱气带中有结合水,任何颗粒表面都有结合水。
含水层是指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隔水层是指那些不能透过与给出水的岩层。
构成含水层的条件:具有储存重力水的空间、具备储存地下水的地质构造、具有充足的补给来源。
含水层与隔水层具有相当性。
按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按含水介质的类型: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包气带中的水包括土壤水和上层滞水上层滞水只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
潜水时埋藏于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含水层的重力水。
地下水污染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地下水污染的原因和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9a32813c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39.png)
地下水污染的原因和防治措施地下水作为一种重要的淡水资源,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过程中的不当行为以及自然因素的影响,地下水面临着严重的污染问题。
本文将从污染原因和防治措施两个方面详细探讨地下水污染。
一、地下水污染的原因1. 工业废水排放:许多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中含有重金属、有机物等有害物质,这些物质随废水排入地下水体,导致地下水受到污染。
2. 农业活动:农业活动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会通过农田渗入地下水,导致地下水受到农药、化肥残留的污染。
3. 生活垃圾填埋场:垃圾填埋场中的垃圾废水中含有有害物质,例如有机物、重金属等,这些物质经过滲滤进入地下水中,造成地下水的污染。
4. 油品泄漏:油品存储和运输过程中,由于管道破裂、事故泄漏等原因,造成石油及其衍生物进入地下水,引起地下水的污染。
二、地下水污染的防治措施1. 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制定相关法律与标准,限制工业、农业和生活垃圾填埋等活动对地下水的污染,并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2. 加强源头减排措施:加强对工业企业、农田和生活垃圾填埋场等的监控,促使其采取合理的排放措施,例如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化肥和农药的合理使用等。
3. 提倡节水意识: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提倡节水理念,减少用水量,降低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压力。
4. 加强地下水监测:建立完善的地下水监测网络,定期对地下水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地下水污染,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5. 推广环保技术:广泛推广利用一系列的环保技术手段,如污水处理技术、水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等,通过技术手段减少地下水污染。
6. 加强公众教育:加强地下水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引导大家形成保护地下水的良好习惯。
在地下水污染防治的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监管,推动立法,确保污染源控制措施的有效落实;企业应提高环保意识,加强源头减排,推动清洁生产;公众应加强环保教育,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及环境保护的解决方案
![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及环境保护的解决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e8d842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7b.png)
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及环境保护的解决方案地下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产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重点探讨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1. 工业污染工业生产对地下水资源的污染是重要因素之一。
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毒废弃物和重金属物质,如果处理不当直接排放到地下,会对地下水质量造成严重的危害。
2. 农业活动农业灌溉是地下水资源消耗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量的农田用水被输送到土壤深层并渗透到地下,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威胁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此外,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也会对地下水产生污染。
3.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中,地下水的开采和利用量大大增加。
城市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供水,而地下水被广泛用于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城市绿化等方面,过度开采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甚至引发地下水资源枯竭。
二、环境保护的解决方案1. 加强监管与法规制定政府应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监管,建立健全的法规制度,规范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和利用。
同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如严惩非法排污行为,减少工业和农业对地下水的污染。
2.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农业是地下水消耗最大的行业之一,应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渗灌等,减少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
同时,鼓励农民采用有机农业方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避免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3. 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发展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降低工业对地下水的需求。
此外,倡导城市绿色出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从而减轻城市对地下水资源的压力。
4. 加强公众教育与意识培养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的公众教育与宣传,提高公众对地下水资源的认识与关注,培养节水与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开展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宣传活动,引导公众行为的改变,减少对地下水的浪费和污染。
5. 加强国际合作地下水资源的保护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知识分享
![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知识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02a2ff78e009581b6ad9eb7d.png)
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四大类:分别是自然地理因素、地质因素和水文因素、生物因素和人为因素,下面将详细分析并举例说明其主要的影响因素。
一.自然地理因素包含地形;水文;气候(气象/降水/气温/蒸发)。
(1)地形:影响水交替条件,而水交替条件又影响水的化学成分和矿化度。
地形切割强烈,水的交替条件就好,有利于淡水的形成。
反之,则形成高矿化度的咸水或盐水。
如山区形成碳酸型水,而平原易形成硫酸水或氯化物型水(2)水文:密集的水文网有利含水层的水交替条件。
盐分的带出及淡潜水的形成。
在水文网稀疏的条件下,地下水径流受阻,从而使潜水矿化度增高。
(3)气候①气象②降水大气降水能使地下水的储存量、矿化度和化学成分发生明显变化。
降雨对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与间接两种作用方式,所谓直接方式,是指雨水中的化学组分,通过包气带直接入渗补给地下水;间接方式,是指雨水在经过包气带并与岩土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过程中进入地下水。
实际上,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是在上述两种过程中共同完成的只不过在降雨为pH值过低的酸雨时与岩土的作用更强烈,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更深刻罢了。
i.据苏州市某厂周围1984年检测的浅层地下水中SO42-含量和水的化学类型,由资料看出,硫酸型水广泛分布,面积约为五平方公里,其中C8井点矿化度为2.21克/升,总硬度高达50.7德国度,为全市之冠;尤其是距该厂北侧30米左右的C5、C3。
井孔点(为浅钻孔,水位埋深1米),地下水中SO42-含量居然高达2.63 一2.494克/ 升,矿化度达到4.93 一5.21 克/ 升,总硬度为2 5.2一4 1.6德国度,明显的与该厂经常排放高浓度的SO42-所形成的酸雨有密切关系,地下水中的SO42-含量如此之高,与酸雨中的高含量的SO42-的直接入渗有关,也是酸雨中高浓度的H+与本区浅部土层中丰富的铝硅酸盐( 100克土中含有SiO2 +A l2O3达到80克左右) 强烈作用的结果。
水文地质学课件——影响地下水形成及变化的自然地理因素
![水文地质学课件——影响地下水形成及变化的自然地理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35a36e800066f5335b81212f.png)
三、气象、水文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由于河水惯性离 心力的作用使河水冲 向弯曲河床的凹岸, 造成凹岸被侵蚀。而 凸岸水流减缓,在凸 岸河水携带的泥沙就 会沉积,河床不断加 宽,河曲的曲度变大, 形成蛇曲河。蛇曲河 最后会裁弯取直。废 弃的弯曲河道称为牛 轭湖。
• 2 地形、地貌等特征
• 2.1 地形
• 建设场地位于白银市旧城区和西区之间,贯穿白 银市南北,两岸地形为北高南低,临近河岸有高达 1.00~3.00m左右的堤坝或陡坎;南北总高差30余 米,总体上地形较平坦,金沟河床宽20~70m,以 纺织路桥为界,南段常年有水,北段除雨季有水外, 其余均无水。
补充:地球的温度
பைடு நூலகம்
地温 人们可以火山和温泉意识到地下深处 0 Km
是热的,地球的温度总体上是从地表向地内逐
渐增高的。在地表附近,由于太阳幅射热的影
响,温度有昼夜变化、季节变化和多年周期的 1 0 0 0
变化.这一表层可叫外热层(或变温层)。
外热层的深度一般在十几米.在其下界面附近, 2 0 0 0
地温常年保持不变,等于或略高于当地年平均
气温,该处称为常温层。常温层以下,受到
地球内部热量的影响,温度逐渐升高。一般把
3000
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m所升高的温度
称为地热增温率或地温梯度。这是由于地 4 0 0 0
球内部热量通过向上热传导而造成的。世界上
不同地区,地温梯度都不相同,地球表层的平 均地温梯度为3℃。海底的地温梯度一般为4
• 暖层:从中间层顶到地表以上800km的范围。内部存在多层的 电离层,也称电离层,强烈反射无线电波。
• 扩散层:从暖层顶到外层空间。物质多以原子、离子状态存在。 是地球物质向宇宙空间扩散的部位。
水文地质学基础之影响地下水的因素课件
![水文地质学基础之影响地下水的因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71ff1e9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7b.png)
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质相互影响 ,地表水中污染物可通过渗透作 用进入地下水,反之亦然。
地下水与生态系统的关系
生态系统支持
地下水是许多生态系统的重要水源, 如湿地、河流、湖泊等,地下水的补 给对这些生态系统的维持至关重要。
生态平衡影响
地下水位的变化会影响土壤湿度、植 被生长等,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 平衡。
REPORT
THANKS
感谢观看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
水文地质学基础之影 响地下水的因素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地下水的基本概念 • 影响地下水的因素 • 地下水与环境的关系 • 保护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1
地下水的基本概念
工业活动产生的废水、废气等污染 物可能通过渗透等方式进入地下水 ,造成污染。
城市发展
城市建设和扩张可能导致地下水被 过度开采,同时城市污水和垃圾处 理不当也可能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3
地下水与环境的关系
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关系
补给关系
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地表水的渗透 ,如雨水、河水等,地表水通过 土壤和岩石的渗透作用补给地下 水。
地下水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气候影响地下水位
降雨量、蒸发量等气候因素会影响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进 而影响地下水位。
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
![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e2efcc2bcc1755270722083b.png)
立志当早,存高远
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
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基本上可区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
其中自然因素又可区分为气象气候因素以及水文、地质地貌、土壤生物等因素;后者包括人工抽取地下水、无计划排水、人工回灌以及耕作、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对地下水动态的影响,分述如下:
(一)自然因素
1.气象气候因素气象因素中降水和蒸发直接参与了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过程,是引起地下水各个动态要素,诸如地下水位、水量以至水质随时间、地区而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气温的升降则影响到潜水蒸发强度变化,还会引起地下水温的波动,以及水化学成分的变化。
气候上的昼夜、季节以及多年变化,亦要影响到地下水的动态进程,引起地下水发生相应的周期性变化。
尤其是浅层地下水往往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强烈的季节性变化现象。
在春夏多雨季节,地下水补给量大,水位上升;秋冬季节,补给量减少,而排泄量不仅不减少,常常因为江河水位低落,地下水排泄条件改善,而增大地下水的排泄量,于是地下水位不断下降。
这种现象还因为气候上的地区差异性,致使地下水动态亦因地而异,具有地区性的特点。
但和气候上变化相比较,地下水动态由于受到其他因素制约,其变化的速度和程度都要和缓得多,存在滞后现象。
其滞后的时间长短,则视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而定。
有的地方,地下最高水位或泉水最大涌出量比降水峰值出现的时间,可滞后35 个月,甚至更长。
2.水文因素水文因素对于地下水动态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地表上江河、湖(库)与地下水之间的水位差,以及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类型。
滨海地区,如含水层与海水相连通,则海平面潮汐升降,亦会影响海岸带地。
地质勘察中的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地质勘察中的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c211591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bc.png)
地质勘察中的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地下水位变化是地质勘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它对土壤稳定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分析地质勘察中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因素。
一、气候因素气候是地下水位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
气候因素主要包括降雨量、蒸发量和气温等。
降雨量直接影响着地下水的补给量,而蒸发量则影响地下水的深度和水位变化速度。
气温的升高会导致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增加,从而降低地下水位。
二、地质因素地质因素包括地下岩石性质、地层结构和断层等。
地下岩石的渗透性和贮水性会影响地下水的补给和储存量,进而影响地下水位的变化。
地层结构的复杂性会对地下水流的分布和流速产生影响。
断层的存在会改变地下水的流动路径和水位分布。
三、人类活动因素人类活动对地下水位变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农业灌溉、城市用水和地下水开采等活动会改变地下水的补给和消耗过程,进而导致地下水位的变化。
特别是过量的地下水开采会引起地下水位下降甚至地下水井干涸。
四、地下水埋深地下水埋深对地下水位变化有直接的影响。
一般来说,地下水埋深越浅,其水位变化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较大。
五、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是地下水位变化的重要因素。
地下水的补给一般是通过降雨入渗和地表水的渗透而来,而地下水的排泄则包括地表水的排放、地下水的泉眼和地下水的渗流等。
综上所述,地质勘察中的地下水位变化受到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气候因素、地质因素、人类活动因素、地下水埋深以及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都会对地下水位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在地质勘察中,分析这些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和相互关系,可以有效地预测地下水位的变化,并为相关工程的规划和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影响地下水径流的因素
![影响地下水径流的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f5d20f56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89.png)
影响地下水径流的因素
影响地下水径流的因素具体内容是什么,下面本店铺为大家解答。
1)含水层的空隙性
空隙发育且直径大的含水层,其透水能力强,地下水径流速度快。
2)地下水的埋藏条件
埋藏条件的差异可形成地下水呈承压流动或无压流动。
3)补给量
地下水补给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地下水径流量的大小。
4)地形
一般情况下,山区地形陡峻,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多在坡上和坡麓堆积,形成的潜水其水力坡度较大,因而其径流速度较快。
平原区第四纪松散沉积层倾斜很平缓,赋存于其畔的潜水含水层和承压斜地含水层也呈缓倾斜状态,因而其径流速度较慢。
5)地质构造
基岩中的含水层的水力坡度主要取决于地质构造特征,与地面地形无直接关系。
构造盆地、单斜承压含水层中地下水径流的方向、流速和流量,与排泄出口的部位关系密切。
6)人为因素
人类各种生产活动对地下水流动的影响较大。
修建水库、农田灌
溉、人工抽水、矿坑排水等活动会对原来的地下水循环产生一定影响,甚至使其发生根本性变化。
地形对地下水资源形成的影响
![地形对地下水资源形成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0a789fd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f2.png)
地形对地下水资源形成的影响地下水资源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对人类的生活和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地下水的形成和储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地形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因素。
本文将探讨地形对地下水资源形成的影响。
地形通过影响地下水的流动路径和储存容量来影响地下水资源的形成。
首先,地形的高低起伏会影响地下水的流动方向和速度。
在山地地形中,水流通常会从山顶向山脚方向流动,沿途蓄积地下水。
而在平原地形中,水流通常呈现出辐射状的扩散趋势。
因此,山地地区通常具有更多的地下水资源。
其次,地形的坡度和坡向也对地下水资源的分布起着重要的影响。
坡度越大,水流速度越快,地下水的补给和更新也相对较快,在高坡度地区,地下水短期内往往会被迅速补给和流失。
而坡向会影响地下水的补给区和排泄区的分布。
在朝向阳坡的地区,由于蒸发和蒸腾作用的增强,地下水的补给相对较低。
相反,在朝向阴坡的地区,由于地表水的入渗增加,地下水资源较丰富。
地下水资源的形成还受到地质构造和地层特征的影响。
地质构造包括构造断裂、岩脉和岩层等,这些构造特征会影响地下水的储存和流动。
例如,断裂带通常是地下水的主要储存空间之一,而岩脉则能够形成地下水的流通通道。
地层特征包括土壤类型、渗透率和孔隙度等,这些特征直接决定了地下水资源的储存容量和补给速度。
另外,地形还会影响地下水的质量。
在山地地形中,因为水流速度较快,地下水流经地质层时通常会与岩层中的矿物质发生反应,导致地下水中含有较高的溶解性固体物质。
而在平原地形中,地下水的质量相对较好,因为沉积地层比较厚,能够有效过滤和净化水中的杂质。
综上所述,地形对地下水资源的形成和分布起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需要充分认识不同地形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合理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以确保我们的可持续发展。
地下水的质量特征受哪些因素影响?
![地下水的质量特征受哪些因素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a393015b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58.png)
地下水的质量特征受哪些因素影响?
地下水的质量特征受以下因素影响:
1. 地质条件:地下水的质量特征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不同地
质环境中的岩石和土壤会对地下水的质量产生影响。
例如,含有石
灰岩的地质环境可能使地下水富含钙和镁。
2. 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的流动和循环也影响其质量特征。
当
地下水流经不同地质层时,可能会发生地下水的混合或污染现象,
从而影响地下水的质量。
3. 地下水补给来源:地下水的质量特征还受地下水补给来源的
影响。
地下水主要来自降雨、河流水和湖泊水的补给,不同来源的
水可能具有不同的成分和污染物。
4.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也是地下水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
农业、工业和城市化过程中的污染物和化学物质可能通过渗入土层进入地
下水,并影响其质量。
5. 地下水的深度:地下水的深度会对其质量特征产生影响。
浅层地下水可能受到地表活动和污染物的直接影响,而深层地下水通常较为稳定。
综上所述,地下水的质量特征受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补给来源、人类活动和地下水的深度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地下水温度变化规律
![地下水温度变化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a6d416ce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25.png)
地下水温度变化规律
地下水温度变化规律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 季节变化:地下水温度通常会有季节性变化,冬季地下水温度较高,夏季较低。
这是因为地下水渗入土壤中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被地下水补充,所以随着季节的变化,地下水温度也会相应改变。
2. 地质条件:地质条件如岩石类型、土壤特性等也会影响地下水温度变化。
例如,岩石类型对热传导能力有影响,热传导能力较高的岩石会导致地下水温度较高。
3. 水体流动:地下水是通过水体流动进行热传导的,所以地下水温度也会随着水体的流动而变化。
水体流动会导致温度的重新分布和平衡。
4. 人为活动:人类的地下开采活动、地下管道的敷设等人为活动也会影响地下水温度。
例如,地下采暖或地下储存设施的使用会导致地下水温度的变化。
总的来说,地下水温度变化与季节、地质条件、水流动以及人为活动有关。
水文地质学基础之影响地下水因素介绍课件
![水文地质学基础之影响地下水因素介绍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3ac92d1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ee.png)
地下水保护措施
01 加强地下水监测:建立地下 水监测网络,实时监测地下 水水位、水质等信息
02 保护地下水源地:划定地下 水源保护区,限制地下水开 采和污染源进入
03 实施地下水回灌:通过人工 回灌,补充地下水资源,改 善地下水环境
水文地质学基础之影响 地下水因素介绍课件
演讲人
目录
01 地下水概述 02 影响地下水因素 03 地下水监测与保护
地下水概述
地下水的定义
01 地下水是指存在于地表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地下水是地球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
02
地下水、土壤水和岩石水。
地下水是重要的水资源,为人类提供了大量
03
的饮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
土地利用: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 可能导致地下水补给不足或污染
地下水监测与保护
地下水监测方法
地下水位监测:通过测量地下水位的变化,了解地下水 的动态和水位变化趋势。
水质监测:通过采集地下水样品,分析水质指标,了解 地下水的水质状况和水质变化趋势。
地下水渗漏监测:通过监测地下水渗漏情况,了解地下 水的流失情况和地下水资源的损失情况。
04 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严格 控制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 排放,防止地下水污染
地下水污染防治
污染源控制:减少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排放
地下水监测:建立地下水监测网络,实时监测地下水水质变化
污染治理: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治理地下水污染
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地下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加强监管执法 力度
谢谢
影响地下水因素
气候条件
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地下水的因素:1气温,大气具有一定的温度称为气温。
气温越高,蒸发越快。
2温度,大气中水汽的含量称为空气湿度。
湿度分为绝对湿度与相对湿度。
绝对湿度:只能说明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而不能说明空气中的水分是否达到饱和。
相对湿度:绝对湿度与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相对湿度可以表征空气的干湿程度及降水条件,但不能直接说明蒸发的条件,而饱和差却可以说明这方面的问题。
饱和差与蒸发成正比。
3降水,A大气降水的强度、延续时间B当地的渗入量的条件4蒸发,水在常温下,由液态转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水:水面蒸发、土面蒸发、叶面蒸发地下水:水面蒸发、土面蒸发径流:指一个流域内的降水除去消耗于蒸发以为的全部水流。
径流的表示方法:流量Q=VF、径流总量W=QT、径流深度Y=W/(F*1000)、径流模量M=(Q*1000)/F、径流系数A=Y/X。
径流越小,蒸发越大。
岩石空隙的多少、大小、连通程度及分布状况。
既是地下水的储存场所,也是地下水的运动通道。
空隙:松散沉积物中的孔隙、硬岩石中的裂隙以及岩溶中的溶穴。
岩石中的水:1气态水,可以随着空气的流动而运动。
2结合水:强结合水,不能流动,可以转化为气态移动;弱结合水:外层水膜能被植被的根系吸收3重力水:能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流动重力水是水文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4毛细水:在气、液、固三态才能蒸发5固态水:具有膨胀性。
地下水面以上包气带;地下水面以下饱气带。
饱气带中有结合水,任何颗粒表面都有结合水。
含水层是指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隔水层是指那些不能透过与给出水的岩层。
构成含水层的条件:具有储存重力水的空间、具备储存地下水的地质构造、具有充足的补给来源。
含水层与隔水层具有相当性。
按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按含水介质的类型: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包气带中的水包括土壤水和上层滞水上层滞水只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
潜水时埋藏于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含水层的重力水。
特征:1具有自由水面2在重力作用下由高流入低水位3分布区与补给区一致4受气象、水文因素显著5受人为污染6重要供水水源承压水:充满与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特征:1受静水压强2补给区小于分布区3动态变化不显著4化学成分复杂5厚度不易发生变化6不易污染承压水的等水压线图,就是承压水位面的等高线图。
水位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地下水的运动1 地下水在岩石空隙中的运动称为渗透。
发生渗流的区域称为渗流区域或渗流场。
渗透速度v,渗流量q,水头h,等这些描述渗流场特征的物理量,称为渗流的运动要素。
2水流质点有秩序的、互不混杂的流动,称为层流。
3水质点无秩序地、互相混杂的流动,称为紊流运动。
4各个运动要素不随时间改变时,称为稳定流。
运动要素随时间变化的水流运动,称为非稳定流。
5达西公式主:Q=Kῳh/I=KῳL K=V/L I=▲H/L Q:渗透流量K:渗透系数ῳ:过水断面积h:水头损失I:水力坡度6渗透系数的大小不仅与岩石的空隙性有关,而且还与渗透液体的物理性质有关。
7渗流场内的水头及流向是空间的连续函数,因此可作出一系列水头值不同的等水头线和一系列流线,由一系列等水头线与流线所组成的网格称为流网。
8研究地下水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成分具有一定的意义,通过对它研究,可以更好地对地下水水质作出评价。
以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对地下水的水质要求。
9温度每升高1℃所需在增加的深度称为地热增温级。
10我国规定饮用水的色度不超过20色度。
11地下水的物理性质:温度、顔色、味(口味)、嗅(气味)、透明度、比重、导电性、放射性。
\ 12地下水的化学性质:酸碱性、硬度(总硬度,暂时硬度,永久硬度及碳酸盐硬度)、总矿化度13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溶滤作用、浓缩作用、脱碳酸作用、脱硫酸作用、阳离子吸附交替作用、混合作用、人类活动在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中的作用。
14产生浓缩作用具备的条件:干旱或半干旱的气候、较浅的地下水位埋深、毛细作用的颗粒细小的松散土层、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排泄处。
15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基本成因类型:溶滤水、沉积水、内生水。
16补给的研究包括补给来源、补给条件、补给量。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其它含水层的水和与人类活动有关的补给来源。
17大气降水的补给来源:大气降水补给、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凝结水的补给、含水层之间的补给、地下水的人工补给18影响大气降水入渗补给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降水本身的特点,即降水量的多少、降水的性质和持续时间。
一类是接受补给的地形、地质、和植被条件,即包气带土壤的湿度、包气带的岩性和厚度、地表坡度及植被。
19人类有意识地进地下水的人工补给。
其目的有:补充地下水资源,增大含水层的储存量,进行季节和多年必调节。
调节水温提供冷、热水源。
保持含水层的水头压力,防止或控制地面沉降。
改善地下水的水质。
防止或减少海水入侵。
20用管井回灌确定其水质标准应该注意三个原则:回灌水源的水质应比原地下水质好。
回灌后不会引起区域性地下水质变差和受污染。
回灌水中不应含有使井管和滤水管腐蚀的特殊离子或气体。
21含水层失去水量的过程称为排泄。
22研究地下水的排泄,应该包括排泄途径、排泄方式、排泄量以及影响排泄的因素。
23地下水的排泄:泉、泄流、蒸发24泉是在天然地表出露的天然露头。
24泉按补给来源分为上升泉和下降泉。
25上升泉:由承压水补给,在水头压力作用下,不流作上升运动,有翻花、冒泡现象,流量一般较稳定,水质较好。
26下降泉:由潜水或上层滞水补给,水在重力作用下,水流作上升运动。
流量和水质季节性变化较为明显。
27按泉形成条件分类:侵蚀(下降)泉、接触(下降)泉、溢流(出)泉、侵蚀(上升)泉、断层泉、接触带(上升)泉。
28泉的水文地质意义:1根据泉的出露情况,可以判断岩层的含水性、2根据泉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可以了解各含水层的水质特征、3根据泉的流量可以确定含水层的富水程度、4通过泉的动态观测,可以获得地下水动态的初步概念、5根据泉的流量,可以用作为论证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保证程度的依据、6根据泉的流量,可以计算地下水径流模数、7泉的研究有利于判断地质构造。
29当河流等地表水切割含水层,或有导水断层使含水层与地表水体相通,且地表水水位低于附近含水层的地下水水位时,地下水便向河流等地表水体排泄,称为地下水的泄流。
30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称为蒸发。
31 蒸发分为土面蒸发和叶面蒸发。
32影响土面蒸发的主要因素是:气候、潜水埋藏深度及包气带岩性。
32植物在和平生长过程中,经由根系吸收水分,并通过叶面蒸发逸失,叶面蒸发也称蒸腾。
33研究地下水径流,包括径流方向、径流强度、径流量及影响径流的因素。
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地下水的水位、水量、水化学成分等的变化称为地下水的动态。
分析研究某一时间段内某一时间段内某一地段地下水水量收支平衡的数量关系,称为地下水均衡。
地下水动态(外部表现)地下水均衡(导致)三种类型:蒸发型、径流型、弱径流型承压水:均属于径流型均衡:补给=排泄正均衡=补给大于排泄,负均衡:补给小于排泄;孔隙水的特征:呈层状均匀分布,呈层流运动,水面统一,埋藏在第四系沉积物中。
按沉积物类型分为:洪积扇中的地下水、冲积物中的地下水、黄土高原的地下水、沙漠地区的地下水洪积扇扇顶:卵石、砾石,无分选、无层理,地势高、地形起伏大,大气降水补给、水量丰富、水位埋深大、以径流排泄为主,溶滤作用,TDS小,动态变化大。
中部:砾砂石有泉、沼泽出露下部:砂与粘性土互层,有分选、有层理,地势低,地形起伏小,不利于大气降水补给、水量较小、水位埋深小、以蒸发排泄为主,浓缩作用,TDS大,动态变化小。
洪积扇分布特征:地势高--低,陡峭陡--平,颗粒大--小,排泄扇顶--径流、下部--蒸发,TDS 扇顶--小、下部--大,洪积物是洪流的堆积物。
冲积物是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具有较好的磨圆度、分选性和层理。
河流上游--下蚀,只有在枯水期水量小水流搬运能力下降,粗大的颗粒才能堆积中游--侧蚀,冲刷凹岸凸岸堆积形成漫滩,阶地下游--堆积,坡降缓、流速小、二元结构上部颗粒细下部颗粒粗黄土高原地下水水量不丰富,地下水位埋深大、水质差。
黄土塬较为宽广、切割较弱,有利降水入渗、不利于迅速排泄,地下水丰富黄土粱、峁切割强烈,地形破碎,受水面积少,不利于入渗,水量贫乏,裂隙水的特征:呈似层状、带状、不均匀分布,水面不统一。
富集因素:裂隙的发育与岩性、岩层厚度、褶皱、断层构造等脆性:灰岩、石英砂岩等为含水层塑性:页岩、凝灰岩等为隔水层脆性:受力后产生的裂缝密度小,张开程度好,延伸远,连通程度好。
塑性:受力后产生的裂缝密度大,张开程度差,延伸小,连通程度差。
褶皱构造裂隙具有导水性,多构成富水带断层构造脆性:张性断裂,断层导水且含水压性断裂,断层隔水。
断层两盘含水塑性:张性断裂压性断裂,断层都为隔水层地形控制着地下水的补给和汇水条件。
取决于地形坡度、地形形态及地形高度。
受水面积大,地形坡度缓,比较含水多。
盆地、谷地、等富水岩溶的特征:是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化学溶蚀作用---搬用作用--崩塌作用现象:溶洞和暗河、溶蚀裂隙、溶孔等发育的条件;a. 岩石的可溶性;b. 岩石的透水性;c. 水的溶蚀性;d. 水的流动性。
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1降水是影响岩溶发育的最重要因素2地形起伏大,径流快、岩溶发育好3植被增大降水量4新构造运动影响岩溶水的埋藏特征:裸露型岩溶水岩溶化地层广泛出露地表,特点是以潜水为主。
覆盖型岩溶水岩溶含水层之上有松散岩层覆盖厚度不同埋藏型岩溶水岩溶含水层被固结的岩层覆盖。
岩溶水的分布特征;1,岩溶含水层的富水性总的来说是较强的,但是含水又极不均匀。
2,岩溶的发育具有向深部逐渐减弱的规律3,岩溶水在水力联系上也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
岩溶水的运动特征:岩溶水的运动特征是层流与紊流并存,承压流与无压流并存,统一水流与孤立水流并存,明流与伏流并存,双重介质间双向流的特征。
岩溶水,补给- -迅速,排泄--快,动态特征--大地下水的分类1、按起源不同,可将地下水分为渗入水、凝结水、初生水和埋藏水。
渗入水:降水渗入地下形成渗入水。
凝结水:水汽凝结形成的地下水称为凝结水。
当地面的温度低于空气的温度时,空气中的水汽便要进入土壤和岩石的空隙中,在颗粒和岩石表面凝结形成地下水。
初生水:既不是降水渗入,也不是水汽凝结形成的,而是由岩浆中分离出来的气体冷凝形成,这种水是岩浆作用的结果,成为初生水。
埋藏水:与沉积物同时生成或海水渗入到原生沉积物的孔隙中而形成的地下水成为埋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