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知识点整理18年版
2018小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教育法
【导语】下⾯是整理发布的2018⼩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教育法,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 根据教师资格证考试⼤纲的要求,《⼩学综合素质》教育法律法规概述这⼀节需要了解国家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
⼀、教育法的含义 教育法有⼴义与狭义之分。
根据制定教育法律的主体权限与性质的不同,⼴义的教育法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保证实施的调整教育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义教育法的制定主体是多元的.既包括国家权⼒机关,也包括国家⾏政机关,还包括地⽅权⼒机关和地⽅⾏政机关。
在我国.⼴义的教育法律包括全国⼈民代表⼤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教育法律,国务院制定的教育⾏政法规.省级⼈民代表⼤会制定的地⽅性教育法规,国务院所属各部委制定的部门规章,省级⼈民政府制定的教育⾏政规定等。
狭义的教育法仅指由国家权⼒部门(或⽴法机关)制定的教育法律,在我国是指由全国⼈民代表⼤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所制定的教育法律。
它是我国法律的渊源,国务院及其各部委、地⽅权⼒机构等制定的法律、规章、规定等都不得与此相抵触。
⼆、教育法的功能 教育法的功能指的是教育法的属性、内容及其结构所决定的教育法的潜在的效⽤。
它是教育法具有⽣命⼒的内在依据。
教育法的核⼼内容是对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的确认和规定,以明确不同的教育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应履⾏的义务.以及违法的责任承担。
教育法具有如下功能: 1.规范功能。
教育法是通过规定教育主体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及其实施后所承担的责任来调整教育活动和教育关系的。
2.标准功能。
教育法律规范是⼈们教育⾏为的标准,⼈们进⾏教育⾏为还是不进⾏教育⾏为是以教育法律为准绳的。
3.预⽰功能。
教育法律规范使⼈们可以预先知晓或估计到如何开展教育活动和在什么范围内开展教育活动。
4.强制功能。
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仅靠⼈们的⾃觉遵守是不够的,必须以强制⼒为后盾,使其得以坚决贯彻执⾏。
2018年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重点
. . . 2018年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重点(一)1、教育的定义:广义的定义: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定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更狭义的定义:是指德育。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2、教育的功能:定义: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3、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代表人物:朱熹。
(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斐西.能。
(3)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的孟禄。
(4)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马克思,马克思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4、现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2)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趋突出。
(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5、学习教育学的意义:①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②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③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④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
⑤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6、教育的政治功能:①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
7、教育的经济功能: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8、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
(2)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
(3)多因素共同作用论。
9、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必考的100个重点知识梳理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必考的100个重点知识梳理1.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失言、笔误、梦等现象属于(无意识)的心理活动。
2.教育目的由两部分内容构成即(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培养的人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和结构)。
3.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几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研究表明: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即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的(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5.(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6.XXX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如果过了很长时间直到考试前复,就几乎等于重新研究。
所以,为了研究不被遗忘,在研究后要(及时)复。
7.家庭教育的主要特点有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育方式的(情感化)和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8.我国的教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开展)学说根蒂根基之上的。
9.所谓心理开展是指个体从出身、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10.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表现在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及(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11.旧中国首次制订现代学制是(1902)年,称为(壬寅)学制。
12.学校德育中始终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方法,一种是(以理服人);另一种是(以力服人)。
13.当代最具有影响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
14.学生阅读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写作技能的提高,这是技能的(正)迁移。
15.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16.有的学生因为常常看到主语在句子的开端部位,就认为主语就是句子开端部位的那个词。
这是一种(感性)概括。
17.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IQ=(智力年龄/心理年龄)×100.18.我国教诲心理学家主张学生的研究分为知识的研究、技能的研究和(行为规范)的研究。
2018小学综合素质知识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一、制定背景改革开放后,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行了五次讨论和修订。
2008年教育部和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联合颁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表述为: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二、具体内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共六条,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爱”与“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包含了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六大内容。
1.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
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不得敷衍塞责。
3.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4.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也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知法守法,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
2018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
2018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优秀的人才,教育综合知识必须被广泛掌握。
以下是2018年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的详细内容。
一、教育法律政策教育法律政策是对教育活动和教育主体进行规范的法律文本。
在2018年教育综合知识考点中,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法律政策:1. 《教育法》:该法规定了教育的基本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估、师范教育等内容。
2. 《义务教育法》:该法规定了国家对于义务教育的保障,包括义务教育的免费、均衡、普及等方面。
3. 《专利法》:该法规定了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内容,对于教育领域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育理论教育理论是指对教育活动的原理和规律进行总结和研究的科学理论。
2018年教育综合知识考点中,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教育理论:1. 构建主义教育理论:主张根据学生的现实经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
2.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和内化社会经验来实现的,认为家庭、同伴和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3. 启发式教学理论:强调对学生进行开放性问题和案例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育评价与考试教育评价与考试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检测和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2018年教育综合知识考点中,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教育评价和考试相关知识:1. 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和标准化考试等。
2. 学业水平考试: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行全面评价的考试,如高考、中考等。
3. 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的方法,包括学术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
四、教育管理与教育改革教育管理与教育改革是对教育机构和教育活动进行有效组织和改善的过程。
2018年教育综合知识考点中,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教育管理与教育改革相关内容:1. 教育管理的原则和方法:包括规范管理、科学管理和民主管理等。
(完整word版)2018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完整版)
(3) 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 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5) 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中国
夏、商、西周
奴 学校名称
庠序校
隶社会 教育内容 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备注 政教合一 学在官府
外国 中国 西方
古印度
古埃及
古希腊
斯巴达 雅典
观 点 : 学 校 教 育 的 经 济 和 社 会 价 值 在 于 它 所 具 有 的 “ 社 会 化 功 能 ”。 ◆考点 3: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简 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6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
(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第一次科技革命:初等教育 第二次科技革命:初级中等
第三次科技革命:高级中等 信息革命:高等教育大众化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 (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孟禄
劳动起源说 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米丁斯基、凯洛夫
交往起源论 人类的交往活动
叶澜
※ 巧 记 :“ 本 能 生 利 息 ( 西 ), 心 源 美 梦 ( 孟 ) ,劳 动 没 ( 米 ) 懦 夫 ”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 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
(2) 无等级性(阶级性);
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倡导发现教学法 创立范例教学理论 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2018年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归纳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2018版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一、小学教育概述(一)小学教育的概念现代教育学定义“小学”为学龄儿童(6-12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现分为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完全小学、中心小学以及实验小学五种类型。
我国传统教育阶段的划分只有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也称蒙学。
蒙学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着重儿童认知和行为处事的训练。
(二)小学教育的任务根本任务:打好基础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据记载,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一)古代的小学教育(先秦至鸦片战争)特点: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二)近现代的小学教育(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四个标志性事件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
2、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
)3、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该学制第一次系统构建了以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为主干的学校教育体系。
将小学正式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
(清政府1904年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设立了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4、到了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四个学制1、壬寅学制,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2、癸卯学制,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3、壬子癸丑学制,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并改学堂为学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六三三学制。
它是我国小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影响一直持续到1949年。
(三)当代的小学教育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500经典知识点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首先提出普及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及其著作)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杜威。
实用主义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018教育综合知识重点
2018教育综合知识重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出来,那么2018年,针对综合知识需要重点提高的方面有哪些呢?
首先,市场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快速变化,使学习者在职场中应具备的实践性知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因此,要想成功地准备好新型社会中的工作,学生应强调实践技能的学习和提高。
教育机构应提供有实践性的课程,使学生获得实践技能的知识。
其次,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者要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机会,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尝试新鲜的学习方式。
给学生提供一些可以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精彩活动,让学生有如何学习和发展自己的自由去探索,这样他们才能够敢于挑战,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此外,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开发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效率。
教师可以将自主学习作为每个学科的重要学习内容,让学生学会灵活利用自身兴趣、外界信息资源进行学习,不断开拓自身的知识领域,发展和组织自己的学习策略,使自主学习能力受到良好的培养。
最后,为了培养学生的思想和精神文明,教育者应该努力去传播和普及文明文化知识,让学生具备文明文化修养。
文明文化知识是一种社会文化的文化和社会结构的知识,是社会文明的体现,它可以影响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意识,让学生对文化有一定的认知,在实践中把自己有文明文化的思想和行为培养出来。
总而言之,2018年,综合知识的重点应主要放在实践性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传播文明文化知识方面。
要让学生做好准备,为未来和社会贡献力量,就必须给每一个学生奠定坚实的学习基础。
[全]教育综合-必备知识点+核心考点复习
教育综合-必备知识点+核心考点复习汇总1.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2. 《学记》教育原则: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liè)等、藏息相辅等。
3.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
4. 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
5.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6. 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7. 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
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8.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提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提出“泛智”教育,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
9. 卢梭是法国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
10. 裴斯泰洛奇是瑞士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奠基人,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11. 洛克是英国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
12. 第斯多惠是德国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代表作《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13. 斯宾塞是英国教育家,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代表作《教学论》,提出“教育是为幸福生活做准备”。
14. 乌申斯基是苏联教育家,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将教育学称作艺术。
15.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了教育性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和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倡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2018教育综合知识重点
2018教育综合知识重点
近几十年来,我国教育发展迅速,全面提高了我国教育水平和质量。
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还是国家文化继承的重要途径。
在这种情况下,综合教育的重要性变得显而易见。
首先,要加强趣味性教育,采取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比如以游戏形式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玩中学,大胆尝试,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我学习意识,培养容错能力,启发他们探索学习价值观,为他们发展多面性技能和素质打下基础。
其次,要加大对学习方法的投入,不断推进教学方法的创新,推动新型的学习方法的使用,突出实践性教学,以科学的、合理的学习方法规范化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激情的学习中逐步拥有自己的学习体系,搭建自我的学习平台,发展自我的学习能力,尝试有效的学习行为,从而真正实现学习的创造性。
第三,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注重对学生个性需求的满足,把握教学节奏,把握教学方法,使课堂气氛活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最后,要发挥社会前辈的重要作用。
家长和教师应该把孩子当成宝贝,充分考虑他们的需求,用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应该帮助孩子结交和学习有益的社会人脉,引导他们深入社会,睿智地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帮助他们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他们有更广阔的视野去探索社会知识,增强对社会风气的敏感
度,为他们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总之,进行综合教育,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为基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教育方式、社会化参与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以激发学生自身价值观和专业技能,努力让学生取得更好的发展,实现科学教育的终身任务。
《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详细知识点讲解学习
《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详细知识点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统一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详细知识点一、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2018年教育知识重点归纳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选择题、辨析题)1教育的涵义(掌握)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掌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3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它有四个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重点整理
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重点整理(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
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
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
(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
(4)巩固知识。
(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直观性原则。
(4)启发性原则。
(5)循环渐进原则。
(6)巩固性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
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⑧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2018年宁夏中小学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重点考点总结
2018年宁夏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试考点考点背诵总结资料教育学考点1 教育的含义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教育的构成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考点2 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
此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学家孟禄。
此理论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观点):代表人物是马克思。
此理论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考点3 二十世纪后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特点在此时期呈现的特点有: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考点4 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
教师机智是教师劳动创造性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考点5 教育学的含义和发展教育学的含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发展: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
我国春秋末年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学记》。
英国哲学家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被看作是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学专著,是教育学形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面世,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的、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
美国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2018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
2018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前言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是中学教育教师考试的一道必考科目,该科目的考试重点为教育知识和教育能力方面。
本文根据2018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的考试大纲,对该科目的知识点进行归纳,以便备考者们更好地备考该科目。
教育知识1.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如何向学习者提供符合其发展需要的教育服务的一门学科。
在教育知识方面,教育心理学中的以下知识点是重点:•学习、记忆、思维、创造力和心理测量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学生个体差异及其对学习的影响(包括智力、性别、心理素质等)•学习动机、兴趣、情感、价值观等问题•教育过程中的异化和焦虑等心理问题•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2. 教育学教育学是运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其他人文科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的学科。
在教育学方面,以下知识点是重点:•教育的本质、任务、功能和目标•教育思想史(中国教育思想与西方教育思想)•教育制度与管理•教育评价与质量保证•特殊教育教育能力1. 教育教学设计教育教学设计是指通过系统地设计教育教学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提高教育效果和持续改进教育质量的过程。
在教育能力方面,教育教学设计中的以下知识点是重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分析和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评价的设计等一系列问题•各种教学设计模式的理论和实践、如何选择最佳教学设计模式2. 教育教学方法与策略教育教学方法与策略是指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情感和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在教育能力方面,以下知识点是重点:•产生足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采用适合学习对象个性、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时间和地点的适宜的教学策略•有效掌握教学方法,如何利用语言、图像和动态界面等工具进行教学•熟知常见教学难点和问题的解决方法及形成的原因3. 学生发展和学习情境的评价与调整学生发展和学习情境的评价与调整是指我们如何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情绪状态和学习动机、有效地掌握学生索求教育的重心和方向,使教育目标的实现更加贴近学生的需要和现实。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基础知识重点总结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基础知识重点总结【教育学】一、教育学及其发展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2.教育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创立、教育学的发展3.教育学发展中的教育专著:(1)中国先秦时的《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2)教育学史上,一般认为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撰写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专著;(3)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看,通常以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赫尔巴特本人被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4)杜也被视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二、教育及其发展1.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2.教育的发展经历的阶段: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教育、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近代教育、20世纪以后的教育等几个阶段三、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1.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其中,教育者是教育举动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举动中从事进修的人;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2.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1.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2.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3.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四、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增进民主(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2)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素质来提高劳动生产力(三)教育与科技文化1.教育与科技的关系(1)科技对教育的影响:1)科技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技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技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2)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够完成科技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可以推进科学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技研究的功能(3)息技术与教育:1)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研究和教育的观念;3)息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2.教育与文化的关系(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1)文化本身具有教育力量;2)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2)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五、教育与个体发展(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1.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入手下手至结束的全部过程中,身心不断发生变革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革的过程2.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内发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二)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遗传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2)遗传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3)不能夸大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教育受成熟制约,成熟对人的发展有积极的能动作用,教育以成熟为前提,同时又要积极、能动的促进个体成熟;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环境为个体发展供给了机会,条件和对象;(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非凡功能:(1)学校教育标准了个体的发展的方向与方面;(2)学校教育加速了个体的发展;(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的发展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还有延时价值5.个体发展中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主观能动性对个体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学校和社会要重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笔记整理2018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教育学与教师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分三类:①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②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③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二)“教育”的词源:《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三乐也”(最早使用“教育”一词);《说文解字》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中庸》说“修道之谓教”;《荀子·修身》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学记》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长善救失原则的出处)(三)“教育”的的定义: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广义的教育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
二、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构成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1、教育者:就是在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和学习者学习实践的对象主体2、受教育者:即学习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以学习为主要职责的人,是教育过程中学习实践的主体和教育者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主体3、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中介,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是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统一。
三、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1、神话起源说: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代表人物:朱熹、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 法国教育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教育的概念:广义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属于教育。
狭义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2.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3.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4.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事实5.教育影响可分为: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环境6.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1.教育的起源⑴神话起源说(教育由神所创造,体现神或天的意志) 代表人物:(宋)朱熹⑵生物起源说(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斯宾塞、沛·西能⑶心理起源说(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代表人物:(美)孟禄⑷劳动起源说(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代表人物:(前苏)米丁斯基、(前苏)凯洛夫2.教育的发展⑴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①教育具有非独立性,与社会生产劳动紧密相连②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③教育具有原始性,内容简单,方法单一.⑵古代社会的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型、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①古代中国夏代→出现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学校教育制度完备、政教一体,有国学、乡学之分,学校教育基本学科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春秋战国→官学衰私学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显学,百家争鸣,稷下学宫两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最高教育机构太学,实行思想专制主义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隋唐→产生科举制度,六学二馆宋元→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明→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标志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清→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开学堂②古代印度→教育控制:婆罗门和佛教→教育目的:培养僧侣→教育内容《吠陀》→教育活动: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等级:僧侣祭司(最优良教育)刹帝利(军事贵族)吠舍种姓(从事农业商业)首陀罗种姓(被剥夺受教育权,最低级等级)③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开设最多学士学校,学为学士④古代希腊罗马→贵族聘请家庭教师,贫民私立学校→古雅典教育目的: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古斯巴达教育目的: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西欧中世纪:宗教教育、骑士教育、世俗教育⑶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人文主义:即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即以人为中心的教育.⑷近代社会的教育变化特征: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②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通实施③教育的世俗化④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近代教育史在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究竟以谁为主的问题上存在争论:一种理论是形式教育论,另一种是实质教育论⑸简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一)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1.孔子《论语》⑴孔子学说核心:仁和礼⑵教育对象:主张有教无类⑶论教育内容:诗书礼乐易春秋⑷论教学原则与方法①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②学、思、行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与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③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④因材施教,前提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强调学而知之2.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前两种都不够全面和可靠,所以必须重视说知,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3.道家→主张绝学和愚民,认为绝学无忧,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主张回归自然、无为而治4.《学记》(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⑴教学相长辩证关系,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⑵尊师重道,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⑶藏息相辅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⑷豫时孙摩,预防、及时、循序、观摩⑸启发诱导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⑹长善救失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⑺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不躐等,即循序渐进5.孟子→性善论→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二)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1.(古希腊)苏格拉底→问答法: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2.(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认为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乃是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这种理想的工具.→把可见的现实世界与抽象的理念世界区分开来,认为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摹本和影子,建立本质思维的抽象世界.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4.(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西方第一个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阐述(三)教育学学科的建立→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1.(捷克)夸美纽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观点:泛智教育、教育适应自然、班级授课制、教学原则2.(法)卢梭《爱弥尔》观点:性善论者,认为教育的任务应使儿童归于自然,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3.(德)康德《康德论教育》观点: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于发展才能生存,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任务根本在于充分发展人,都得到自我完善4.(瑞)裴斯泰洛齐观点:教育遵循自然,教育者对儿童施加的影响必须和儿童的本性一致,使儿童自然发展,并引向正确的道路.教育学建立在人的心灵活动规律的基础上5.(英)洛克《教育漫话》观点:①白板说: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②绅士教育论,(四)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通常以(德)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1.(德)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现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主张旧三中心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讲教材)→教学四阶段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2.(美)杜威与→《民本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儿童中心主义→主张教育即生活,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生活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儿童在活动中学经验)(五)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实验教育学→德·梅伊曼《实验教育学》德·拉伊《实验教育学纲要》文化教育学→德·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德·斯普兰格《教育与文化》实用主义教育学→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美·克伯屈《经验与教育》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克鲁普斯卡娅《民国教育与民主制定》凯洛夫《教育学》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批判教育学→美·鲍尔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六)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20世纪中叶以后人力资源开发和智力开发成为世界教育瞩目的重大问题1.布鲁纳《教育过程》→书中提出结构教学论观点:倡导发现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2.赞科夫《教学与发展》→书中提出发展性教学核心: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强调学生的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结合3.瓦·根舍因→倡导范例教学理论,加强教材的基本性、基础性4.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终身教育理论,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5.前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6.瑞士·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的内容④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③教育可以促进民主④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变革不起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对教育的决定作用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③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④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提高劳动者素质②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③教育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④教育可以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1.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⑴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⑵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⑶教育的文化功能①教育具有保存、传递文化的功能②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③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④教育具有生产、创新文化的功能2.学校文化⑴学校文化的基点:①学校文化不仅包括学校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一些观念和行为,而且也包括部分成员共同遵循的观念和行为②学校文化既可能会给学校预定教育目的达成带来积极意义,也有可能阻碍教育目的的达成,这是由学校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多样性和歧义性所决定的③学校文化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⑵学校文化的特性①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②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③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④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学校环境文化,二是设施文化→学校组织文化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学校有不同的组织形态和体系;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校园文化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以及学校领导亚文化、教师亚文化、学生亚文化、学校职工亚文化以及课程亚文化和活动亚文化.→校园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校风是学校汇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4.学生文化①学生文化的成因a.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b.同伴群体的影响c.师生的交互作用d.家庭社会经济地位e.社区的影响②学生文化的特征a.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b.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c.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d.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历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生理的发展是指机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素质的不断增强. 心理的发展是指认知和意向两个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等发面的发展,意向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①内发论基本观点: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高尔顿、霍尔②外铄论基本观点: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③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基本观点: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代表人物:皮亚杰④主体实践论基本观点:发展主体的各种实践活动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主体的实践,任何发展都无法实现代表人物:叶澜1.顺序性:①人的身心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地发展过程②在身体发面,身体的发展遵循自中心至边缘、自上而下的原则③儿童的心理的发展总是由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机械记忆发展到意义记忆,从喜怒哀乐等一般情感发展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高级情感启示:教育工作要适应这种顺序性,做到循序渐进,才能促使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2.阶段性:指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阶段划分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启示:教育工作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征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区别对待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并注意各阶段之间的连续性和衔接性,引导青少年更好地从低一阶段向高一阶段过渡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3.不平衡性: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启示:教育者应当加强对青少年身心发展关键期的教育,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互补性:指机体某一方面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启示: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或隐现的 ,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5.个别差异性:从群体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差异,其次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启示:在教育工作中发现和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做好因材施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1.遗传素质作用:a.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b.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c.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和阶段d.不能夸大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2.环境作用:a.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b.环境影响着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体差异c.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d.环境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3.学校教育作用:a.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b.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具有加速的特殊功能c.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d.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e.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起主导作用4.主观能动性作用:主观能动性对个体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教育应该重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素之间的关系: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是人发展的外部条件,主观能动性是人自身发展的内在推动力,学校教育则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只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协同影响,才能使人得以顺利发展.教育目的的概念:广义是人们对受教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2.教育目的的功能①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②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③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3.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⑴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代表人物:柏拉图、凯兴斯坦纳、涂尔干⑵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⑶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无教育过程之外的外在目的代表人物:杜威⑷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主张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1.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2.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教育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本精神: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坚持脑力与体力的和谐发展,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1994年8月首次提出,1999年全面推进1.素质教育的内涵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②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3.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①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具有遵守社会公德的仪式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学生良好个性、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②智育: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任务: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培养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③体育:授予学生健康地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任务:增强学生的体质④美育:培养学生健康地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德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和兴趣,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和文明习惯.⑤劳动技术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全面素质教育组成部分关系:德育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保证,智育是全面发展的基础,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技术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学校体育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体育课1.学校教育制度的产生→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是与现代学校的产生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一条自上而下地发展产生大学预科性质的中学,一条自下而上发展,由小学到中学再到今天的短期大学.2.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⑴学校教育制度形式上的发展→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制度化教育①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人类社会早期,终于定形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特点a.教育主体确定b.教育的对象稳定c.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d.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②制度化教育:指正规教育,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葵卯学制)③非制度化教育:指出制度化教育的弊端,但不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推崇的思想: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代表人物:库姆斯(非正规教育的概念)、伊里奇(非学校化观念)⑵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a.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b.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c.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d.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e.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f.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1.旧中国的学制沿革(寅卯丑戌)*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①1902年的“壬寅学制”(未实行,《钦定学堂章程》)→以日本为蓝本,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②1903年的“癸卯学制”(实行新学的开端,《奏定学堂章程》)→承袭日本学制,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学制三段五级,教育目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不允许男女同校③1912年的“壬子癸丑学制”→对旧学制修订,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首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④1922年的“壬戌学制”→以美国为蓝本,我国现代学制史上第一次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2.新中国的学制沿革①195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主要特点:民族平等、男女平等的原则②1958年的学制改革→“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条件和“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具体办学原则③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行九年义务教育④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总目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特征:普遍性、强制性、免费性3.我国当代学校教育制度→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①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纵向结构: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②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横向结构:基础教育体系、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体系、成人继续教育体系、特殊教育的学校系统4.学校教育制度及其类型⑴双轨型学制代表国家:英国、德国、法国⑵单轨型学制代表国家:美国⑶分支型学制代表国家:前苏联、中国1.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2.广义的课程指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学内容总和及其进程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