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教育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一、教育学基本概念1.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指通过系统的方法和手段,对人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培养和塑造的过程。

2. 教育的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使其具备适应社会需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3. 教育的功能:包括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旨在促进个体成长和社会进步。

二、教育学理论基础1.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外部刺激和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强化和惩罚来塑造行为。

2. 认知主义理论:关注个体的内在认知过程,强调理解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3.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体通过互动和经验构建的,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意义建构。

三、教育心理学1. 学习动机:影响个体学习行为的内在和外在因素,包括兴趣、目标和自我效能感等。

2. 学习策略:学习者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而采取的方法和技巧,如记忆术、元认知策略等。

3. 学习评价:对学习效果的测量和反馈,包括标准化测试、教师评价和自我评价等。

四、教育方法与技术1. 直接教学法:教师通过讲授、示范和练习等方式,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

2. 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通过提问、研究和实验等方式,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

3. 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合作,通过交流和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五、教育组织与管理1. 教育政策:国家或地方政府制定的教育方针和法规,旨在指导和规范教育活动。

2. 学校管理:包括学校领导、教师团队、资源配置和学生管理等方面,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

3. 教育评估:对教育活动和成果的评价和监控,包括学校评估、课程评估和教师评价等。

六、教育改革与发展1. 教育现代化:通过引入现代教育理念、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平。

2. 教育公平: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机会,减少教育不平等。

3. 终身教育:强调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鼓励个体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不断学习和成长。

七、教育伦理与法律1. 教育伦理:涉及教育活动中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如尊重学生、公正评价等。

教育学 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   知识点整理

现代教育学整理1教育自人类社会产生起就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出现了。

2教育学是在社会教育需求日益增长的情况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3教育学的历史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前教育学阶段、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

4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是近代最早的一部队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学巨著——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5洛克——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6卢梭——爱弥尔——强调教育活动必须注重感性、直观,必须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

7裴斯泰勒——林哈德与葛笃德——提出了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的教育目的,提出了“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观点8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教育学学科形成的标志——本人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9实验教育学——梅伊曼和拉伊;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和克伯屈《设计教学法》——其基本观点: 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个人经验的增长;③教育是生活,是个人经验的增长过程,其原因在学校就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实际上就是一个在社会成长的过程。

④学校的课程是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的,打破了原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⑤教育教学中不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学生才是教育教学的中心。

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儿童的创造性的发挥,提倡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探讨、发现。

10现代教育学的形成必须具备的几个基本条件:l 教育学理论基础的现代化。

l 教育学理论系统化和多元化,教育学学科体系日趋完善。

l 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元教育学理论产生11教育现象:指的是存在于社会中的有关教育活动的一种客观实在。

12学记——中国最早的教育学著作第一章现代教育的本质1教育的神话起源论——教育由神创造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而非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教育过程是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呢。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一、名词解释1.教育的概念: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开展的规律, 有目的有方案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 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所构成的一个教育目的系统.3.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升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为重点,造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4.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法律保证的、免费特征的教育制度.5.人的身心开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心变化.6.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治理制度.7.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根底,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8.经验课程:也称为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根底,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9.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10.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方案和规定的时间,安排教师有方案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二.简做题1.学校产生的条件:(1)进入奴隶社会后,金属工具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石器,生产水平提升了,有了剩余产品且足以供养一局部人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 专门从事教育与学习,学校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物质根底以及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一教师.(2)随着生产力的开展和人们熟悉水平的提升,人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内容.(3)文字的产生,为学校传授知识提供了便利的工具.(4)私有制的产生,社会贫富两级分化,对立的阶级形成,国家机器产生,统治阶级为强化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迫切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培养阶级的接班人和为其效劳的官吏及知识分子,学校的产生有了客观的需要.2.多元智力视野中的学生观第一,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才期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 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第二,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即教师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应该根据不同的教育教学对象而有所不同.第三,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从智力的各个方面进行,以使学生熟悉到自己的优势与缺乏,从优势获得信心、明确开展方向,并尽量做到扬长避短.第四,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中,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智力领域, 并使其在教师有目的、有方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对相关教学教材的接触和运用中得到最大化的开展.第五,注意培养那些优势智力领域不属于传统学校教育重点学科的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不要再以差生的眼光去看待他们, 教师应该欣赏、鼓励他们在优势智力领域的表现,使他们也体验到成就感,并由此培养起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促使他们在自己的优势领域成才.第六,引导学生将自己从事优势智力领域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品质如持久的注意力、克服困难的勇气、学习的热情等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以提升弱势智力的水平.3.教师职业的特点〔一〕教师职业的复杂性:从教师劳动的对象、教育的任务、教育的影响都表达出教师职业的复杂性〔二〕教师职业的示范性:学生有“向师性〞,喜欢模仿教师,因此,教师职业有明显的示范性.〔三〕教师职业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首先表达在对不同学生的区别对待, 即因材施教上.其次,教师职业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教学内容、形式、方法的不断创新上.〔四〕教师职业的长期性、长效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才的周期很长.教师职业不仅具有周期性,还具有长效性,教师付出的劳动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成为学生一生开展的珍贵财富.4.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学生得到教师的尊重、赞赏, 才会精神愉快,并产生自信心,上进心,从而努力学习,并且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二〕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 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三〕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开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四〕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 新课程强调合作: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师生关系: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间的态度等.5,培养正确的舆论,树立优良的班风和传统①培养正确的舆论:首先,要进行正面教育,提升熟悉.班主任要通过班集体在各种活动中进行有意识的培养.第二,表扬先进,树立典范.止匕外,还可以利用社会上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推动正确舆论的形成.②树立优良的班风和传统:班风是一个班集体的稳定的风气,它反映着班集体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气.首先,抓好开端,优良的班风不会一跃而就,而要从某一方面开始,逐渐开展.第二,持之以恒.第三,大造舆论.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分析书面教材、观察、调查研究、建立档案6.班主任在完成所教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应做好以下工作:1.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2.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4,形成优良的学风.三,论述题1.创新素质〔不会直接考,题中会涉及到这个知识点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创新素质是一个人以知识为根底,在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及创新水平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品质与特性.创新精神,包括人的创新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对整个创新素质系统起动力与导向作用.创造思维是人们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它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既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也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统一,既包括理论思维,又离不开创造想象. 创新思维是创新素质的核心.所谓创新水平指人能够创造既是首创、又有价值的产物的水平.在创新水平中,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想象起重要作用.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激发创新需要和创新动机,培养创新激情,坚决创新意志. 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心理学家认为,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泼的灵感等武大特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向这五个方面努力.③培养学生的创新水平.包括信息加工水平、动手操作水平、运用创新技法的水平、创新成果的表现水平及物化水平等.④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创新情感是创新的动力, 没有对新事物的满腔热情,就无所谓创新.⑤培养学生的敢于创新的个性. 包括勇敢、坚强、幽默感、自主性、独立性、有恒心、以及一丝不苟、敢于冒尖等人格特征.6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开展中起主导作用〔原因、作用、条件〕P128看书学校教育对个体身心开展具有特殊功能.学校教育是社会环境的主要组成局部,是特殊的环境.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身心开展规律把人的遗传素质与社会影响综合起来, 提出适宜的开展目标,设置适宜的课程体系,采用适宜的教育手段、方法和评价形式,从而促进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的最大开展.学校教育对个体身心开展起主导作用的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方案、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练习的教师来进行的, 效果更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限制影响学生开展的各种因素条件: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外部环境:家庭环境影响、社会开展的状况教育系统内部:教育自身的状况、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实践中,根据以人为本的思想,我们要熟悉到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独特性、主体性、完整性,并处于开展过程中的人3.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是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根本因素,包括教师的知识素养、能力素养、职业道德素养和身心素养四个方面.教师的知识素养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优秀的教师往往具有广博的普通文化知识、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坚实的教育学科知识和丰富的教育实践知识.教师的水平素养是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本领.教师的水平素养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教师的水平素养包括教学水平和教育研究水平.教学水平是中小学教师的核心水平,它是教师从事学科教学的关键水平,也是保证学科教学质量的主要水平, 是每位教师所必备的水平.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合理的教学设计水平、高超的教学实施水平、灵活的教学辅导水平、科学的教学评价水平.教育研究水平是合格教师的根本水平之一,它包括:发现问题的水平、采集资料的水平、科研写作的水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 教师的职业道德及其标准是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它反映客观的教育活动对于教师的行为所提出的要求.教师劳动的效果,不仅取决于他具有的知识水平和教育水平,而且取决于他的道德面貌.教师职业道德主要表现在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对待学生的道德、对待教师集体的道德、对待自己的道德等方面.教师的身心素养包括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个方面.健康的身体素质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必要的生理根底,表现在教师对繁重的教学、紧张的工作、琐碎的家务具有较强的承受水平,能精力充分、生气勃勃地从事工作;要反响敏捷、体格强壮、对疾病的反抗力强、耳聪目明、声音洪亮.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指教师在对自身角色的深刻理解和熟悉的根底上, 依照社会的期望和自身实际状况, 不断地对自己的行为及心理进行调整,使其能够适应角色的要求并不断促进角色向积极方向开展.4,掌握知识与开展水平相统一的规律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要开展学生的智力和水平,包括一般熟悉水平和特殊水平. 掌握知识与开展水平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教学活动中.〔一〕掌握知识是开展水平的根底.学生水平的开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 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根底,才有可能以知识为根底,进行记忆、思考等熟悉活动,开展记忆力、思维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二〕水平开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依赖一定的认知水平,它不但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率和质量,推动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促使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获得完全的知识.〔三〕掌握知识与开展水平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知识与水平的相互转化,一般来说要注意以下方面:①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②必须科学的组织教学过程.③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水平,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④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四〕贯彻掌握知识和开展水平相统一的规律时应注意的问题形式教育论者和实质教育论者都有片面性,都把掌握知识与开展水平人为地割裂开来,没有看到两者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在教学中,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提升教学质量.四,填空题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颍为研究对象,探索数直现在的科学.教育从本质上来说, 是培养人的活动.2.教育的根本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3.现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与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相结合、现代教育的民主化、现代教育的终身化、现代教育的国际化.4.马克思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升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开展的人的唯一方法〞.5.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开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6.我国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根本精神表现在三个方面: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培养劳动者和坚持培养全面开展的人.7.教师的职业权利:教育教学权、科研学术活动权、指导评价权、获取报酬待遇权、参与民主治理权、进修培训权.教师的教育教学权是教师职业权利的核心.8.影响人身心开展的因素:遗传素质、教育、积极丰动的实践活动.〔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开展的物质前提,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开展中起主导作用, 积极主动的实践活动是身心开展的关键〕9.学生的学习特点:组织性、依赖性、间接性、根底性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10.根据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可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治理主体不同,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根据课程呈现方式,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11.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央环节,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原那么.12.教学工作的根本环节,是教学工作的有序步骤,包括备速一上速—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响、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13.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科书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备课要求,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14.课的分类,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可分为传授新知识的课〔新授课〕、稳固新知识的课〔稳固课〕、培养技能技巧的课〔技能课〕、检查知识的课〔检查课〕.15.上好课的具体要求: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楚、教态自如、组织严密、气氛热烈.16.依据评价的不同标准,可将评价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五.判断、选择1.教育学的开展阶段:教育学的萌芽:?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教育学的独立:夸美纽斯他的代表作?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教育学著作,班级授课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强调三个中央教师、教材、课堂,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开展: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当代教育学理论的开展2.教育的产生和开展: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开展而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3.古代教育的共同特征〔不用背〕:1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一一学校.2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3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4.教育的社会意义:A.文化意义:传递和保存文化、选择和整理文化、交流和融合文化、更新和创造文化.B.政治意义:通过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以及各种政治人才,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制造舆论为政府制度效劳.C经济意义:教育通过提升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教育通过再生产和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开展.6.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调控、评价7.有关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P32〕: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8.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开展的学说.9.全面开展不是均衡开展10.学校教育制度〔选择题〕: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 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有三种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11.区别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寅学制虽经公布却未付诸实施,成为新学制的先声.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2.学生的人身权〔判断题P73,懂得区别身体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13.人的身心开展表现出四个根本特征:〔根据例子判断是什么性〕身心开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差异性.14.班主任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开展.培养和建立良好的班集体,不仅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工作内容,也是班主任顺利开展班级工作的根底15.活动中央课程论〔理解P181,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16.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测试命题的依据 ,是国家治理和评价课程的根底.(不用背,看一看)17.课时方案(P211):通常是指教师为某节课而拟定的上课方案,直接关系到课的质量.18.贯彻直观性原那么的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任务、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正确选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有关事物的感性熟悉,为学生理性知识奠定根底.(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教学中的直观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把握事物的特征, 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讲解以解答学生在观察中的疑问, 使其获得较全面的感性知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掌握理性知识.(3)重视运用直观性语言.教师用直观性语言进行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描述, 能够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生动的表象或想象,获得感性熟悉.19.贯彻因材施教原那么的要求:(1)要坚持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我国的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对血神德、智、体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是学生实现全面开展的必要根底. (2)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的身心开展特点、知识水平、智力优势等,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3)注意培养学生特长.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组织各种校外,课外小组活动,开设选修课等,为学生创造条件,使他们的特长获得充分的发挥.20.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讲读、学校讲演四种方式(P225进行区别)21.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教育学知识点汇总整理

教育学知识点汇总整理

教育学知识点汇总整理一、教育学概述1. 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它通过对教育的历史、理论、方法以及教育实践等方面的研究,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

举例:如同生物学家研究生物的生长规律,教育学家则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从而提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2. 历史发展:从古代的孔子、柏拉图等思想家对教育的探索,到近代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人的教育理论,再到现代教育学流派的多样发展,教育学历史源远流长。

举例:孔子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教育智慧,而赫尔巴特的“四阶段教学法”则代表了近代教育学的实践导向。

二、教育目标与任务1. 教育目标:指通过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它通常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举例:在数学教育中,教育目标可能包括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解题技巧,以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2. 教育任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需要完成的具体工作。

这包括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育评价的实施等。

举例:为了完成语文教育中的阅读任务,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设计有效的阅读活动,并通过评价来检验学生的阅读成果。

三、教育内容与课程1. 教育内容:指在教育活动中所传授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等。

它反映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举例:在科学教育中,教育内容可能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

2. 课程: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对教育内容的组织、编排和实施过程。

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

举例: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课程,都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对相关知识进行系统性、层次性的编排。

四、教育方法与手段1. 教育方法:指在教育过程中,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方式和策略。

它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多种类型。

举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来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或者采用合作学习法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的基本原理一、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发展人类的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教育是为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活动,因此有什么样的社会状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

1.1 教育的概念(1)关于教育的种种界说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用的人是孟子。

《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

(2)教育的定义①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②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

特点:它的对象主要是新生的一代,其任务是实现个体社会化;它是在受过专门职业训练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是广义的教育的有机构成部分。

(3)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①教育者: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主要原因:❶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❷教师受过专门职业训练❸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②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作为教育的对象,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

这是由其特殊性决定的:❶受教育者作为发展中的人所具有的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决定了他有接受教育的必要性;❷受教育者作为主客体统一的人所具有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决定了他可以成为自我改造和自我塑造的主体。

教育学知识点完整版

教育学知识点完整版

教育学知识点1.战国后期;在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着作是学记..2.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3.“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4.孟禄—“全部教育都归之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种观点属于心理起源论..5.洛伦兹发现;刚出生的小鸭子会发生“印刻”;即模仿第一眼看到的动物进行学习..6.学记中“藏息相辅”教学原则强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7.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大教学论..8.国外西方最早的教育学着作是论演说家的教育..9.在近代教育史上;反对思辨;主张用实证方法研究知识价值;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为完美生活做准备和“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经典课程论命题的教育家是斯宾塞..10.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目的的培养人..1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任何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这表明教育具有永恒性..12.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的教育活动存在本质区别;它主要表现为人类的教育具有社会性..13.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两种典型对立的理论主张是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14.卢梭——个人本位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15.个体本位论——“主张教育是为了使人增长智慧、发展才干、生活更加充实幸福..”16.社会本位论——“造就合格公民”..17.古希腊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军人和武士..18.赫尔巴特——教育永远具有教育性..“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19.夸美纽斯——“泛智”教育思想——“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20.夸美纽斯: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系统论证的教育家..21.“产婆术”——苏格拉底..22.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的学者是康德..23.昆体良——最早提出“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教学法..24.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着作..25.裴斯泰洛奇—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26.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生活教育..27.瓦根舍因——范例教学..28.洛克——白板说..29.赞可夫教学与发展;理论核心: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30.华生——行为主义——环境决定论..31.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近朱者赤、孟母三迁、蓬生麻中;不扶自直32.华生——外铄论;“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33.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把教师赞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34.马卡连柯专门从事流浪犯罪儿童教育;着有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35.马卡连柯——集体教育..36.荀子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37.凯洛夫教育学;总结苏联20世纪20~30年代教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38.罗扎诺夫—暗示教学法;利用联想、情境、音乐等强化教学效果..39.苛勒——顿悟说学习是个体利用智慧对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40.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41.由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通过双边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叫谈话法..42.“三结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43.生存教育要以家庭教育为主;学校教育为主干;社会教育为保障;通过专题式教育和渗透式教育两大类途径来实施..44.历史法:在教育研究中;通过考察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揭示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45.行动研究法:教育实践工作者在自己的工作环境中;谋求当前问题解决和改进的一种研究方式..46.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一种授受关系..47.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48.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49.在当代;教育被人们视为一种投资;一种人力资本;能够把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这是因为教育具有经济功能..50.在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水平..51.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52.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53.决定着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的主要因素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5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始于奴隶社会..55.义务教育制度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56.个体心理通常从具体思维向逻辑思维、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这说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不陵节而施..57.“关键期”的存在表明了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的特征..58.初中阶段一方面表现出孩童的稚嫩;另一方面又表现出青年的充满理想和激情;这种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状况体现了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过渡性的特点..59.人的身心发展有不同的阶段;“心里哺乳期”一般发生在青少年阶段..60.“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隐喻了教师劳动具有长期性..61.“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62.家访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空间广延性..63.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64.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所拥有的价值观、信仰和态度称为校园文化..65.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高度统一体是校风..66.学校教育对个人发展的特殊功能体现在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体的功能..67.通常把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称为学校教育制度..68.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教育;尤其是学校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69.学校中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的基层组织是班级..70.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71.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是开设哪些科目..72.教育研究活动的起始环节是选择课题..73.课程的文本一般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74.课程计划是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75.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76.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材料是教科书..77.教学过程中为改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是形成性评价..78.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所学知识向学生进行提问属于形成性评价..79.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人的发展奠定德智体等各方面的基础..80.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是理解教材..81.打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结合两门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一门学科的课程是综合课程..82.我国初中阶段课程的设置主要是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83.目前我国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主要类型是分科课程..84.在中学阶段开设的语文、数学、物理等课程属于学科课程..85.当前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学制年限划分采用的是多种形式并存..86.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87.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88.泰勒原理四段论——目标模式..89.教材编写过程中;课程内容前后反复出现;且后面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扩展和深化..——螺旋式90.主张以儿童为中心;提倡“从中做学”的课程理论——活动课程论儿童、活动、经验——杜威..91.杜威——“连带学习”:一个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某种原因产生了对数学的厌恶;他在离开学校后很可能不会再主动学习数学了..92.克伯屈——“附属学习”:在学习正规课程的内容时;学生在有意无意之间接受的态度、兴趣和情感的熏陶..93.我国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94.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培养创新精神..95.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令形式颁布并实施的学制是癸卯学制..96.义务教育的特征: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97.按照课程呈现的方式: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98.校园文化——隐性课程..99.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主要体现的是——非制度化教育..100.实质教育论——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101.学生回答选择题时所使用的记忆过程主要是再认..102.花了10分钟背诗;然后又继续读了5分钟;这种方法属于适当过度学习..103.遗忘的过程:先快后慢..104.为了赢得在班级的地位和满足自尊需要而刻苦学习的学习动机属于自我提高内驱力.. 105.认知内驱力属于内部动机..106.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属于外部动机..107.在儿童早期;促使他们努力获得学习成就的是附属内驱力..108.鲁班由“茅草划破手”发明了锯子;这种创造活动的心理机制属于原型启发..109.共同要素说——认为迁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条件就是两种学习之间有共同的要素.. 110.由于会打羽毛球;很快就学会了打网球;这种现象属于顺向、正迁移..111.学会写“石”这个字后;有助于写“磊”;这种现象属于具体迁移..112.“温故而知新”——顺向正迁移..113.学习了英语语法后;加深了对以前学习的中文语法的理解——逆向迁移后面学习的内容对先前学习的内容产生的影响..114.总是把前面的学习材料和后面的学习材料搞混;属于负迁移..115.从事拧螺丝的工作后;学习别的操作技能都很不麻利;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负迁移..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互相干扰、阻碍;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消极影响..116.“近朱者赤”不属于迁移..117.人们熟悉钳子是钳东西的;很难想到它还能当锤子用..这种现象是功能固着..118.桑代克—尝试错误说;“饿猫逃出迷笼实验”;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而形成的;因此他的观点称为“试误说”——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119.尝试-错误学习的规律:1、准备律;2、练习律;3、效果律..120.效果律: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当学生获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和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 121.曾经被一条大狗咬过的人;看到小狗也会恐惧;是刺激的泛化..122.要求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要求学生区别重力和压力是刺激的分化..123.撤销处分;巩固良好行为;叫负强化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124.效度—一个测验能够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125.信度——指测验的稳定性、可靠性和一致性的程度..两次测验学生分数相同;说明测验信度高..126.区分度——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在某次测验中;高水平学生得了高分;低水平学生得了低分..127.考试情绪过分紧张导致遗忘内容属于压抑说动机说..128.早晨的学习效果一般较好;这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学习不受前摄抑制的干扰..129.对前面一组的材料回忆效果不如后面一组好;这是由于受到倒摄抑制的干扰..130.当前我国中学实施的“研究性学习”属于学科课程..131.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132.课外活动的主体是学生..133.课外活动的特点: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134.直观性原则:运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正确理解知识和提高认识能力..135.地理老师用地球仪做教具进行教学——直观性原则..136.“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循序渐进原则..137.“欲速则不达”——循序渐进原则..13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启发性原则..139.“道而辅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性原则..140.苏格拉底“产婆术”——启发性原则..141.学习难度大;学习动机水平低;学习效果好..142.学习任务容易;学习动机水平高;学习效果好..143.儿童做加减法时会用数手指的方式帮助自己;这种思维类型是直观动作思维..144.教学过程的特点: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145.讲“果实”这个概念时;列举了苹果、花生等可食果实的例子;也举了棉籽等不可食果实的例子;这种教学方法称为变式..146.儿童在知道“萝卜”“芹菜”和“土豆”等概念时;再学习“蔬菜”概念;这种学习是上位学习..147.已掌握了“问题”的概念;新学习“结构良好问题”的概念;这种学习属于下位学习.. 148.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数学的实地测算、地理的地形测绘;这种教学方法为实习作业法.. 149.教师通过做水的加温实验;让学生观察水的“三态”变化;这种教学方法是演示法.. 150.“矫正错误”是注意的调节监督功能..151.上课被窗外的小鸟所吸引;不能专心听讲;属于注意分散..152.教书授课时;通过变化板书的字体、颜色以及讲话的语音等来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 153.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借助的是间接经验..154.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缺失性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和尊重需要..155.韦纳——成败归因论..156.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时;最好引导学生将考试失利的原因归之于努力不够..157.帕克赫斯特——道尔顿制..158.特朗普制——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159.再造想象:在学习古诗时;头脑中呈现出诗句所描绘的相关形象..160.组织策略:利用图形、提纲..161.精细加工策略:记忆术;赋予枯燥无味的知识特定的意义;把1421记成“一事二益”.. 162.复述策略:画线163.元认知策略: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检查与监控..164.听到小刀刮竹子发出的声音时觉得很冷;浑身不舒服;这属于感觉的联觉..165.听到一支曲子;便会在头脑中产生相应的视觉现象;这属于感觉的联觉..166.“月朗星稀”属于感觉的对比..167.吃糖后接着吃橘子会觉得橘子更酸;这是感觉的继时对比..168.心理学上“水下击靶”实验所支持的理论是经验类化说..169.布鲁纳——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170.前运算阶段——思维的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171.人格结构的核心——性格..172.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热爱交际;爱好广泛;适应性强;具有明显的外向倾向;粗枝大叶;稳定性差;见异思迁;注意力容易转移..173.面对“天灾人祸”是情绪状态中的应激..174.当取得第一名时欣喜若狂;这是情绪状态中的激情..175.心情愉悦;平淡的事也能高兴;这是情绪状态中的心境..176.“忧者见之则优;喜者见之则喜”——心境..177.差别感觉阈限—百人大合唱;如果增加一至两个人;感觉不到音量的变化;如果增加十个人左右时;就能明显地感觉到音量的变化..178.“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格的稳定性..179.“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格的独特性..180.当面对挫折时;坚强者会奋发拼搏;懦弱者会一蹶不振——人格的功能性..181.中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建立自我统一性..182.小明进入中学后;经常对父母的管束感到厌倦;甚至逆反;总希望脱离父母的监视;这是中学生情绪发展的自主性的特点..183.态度特征:热爱班集体;学习认真;对自己要求严格184.认知方式:场独立型&场依存型、辅合型185.场依存型:人云亦云;没有主见..186.辅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辅合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唯一正确的解答方式..187.认知风格:一、同时型;二、继时型..188.同时型: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并兼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189.继时型:习惯于一步一步分析问题;每步只考虑一种假设或一种属性;提出的假设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先后顺序..190.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任务难度的不同;所需要的动机强度也不同..1、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中等偏低的动机强度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2、在学习中等强度的问题时;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倒U型曲线关系;3、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越高;学习效率越低..191.心理健康表现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积极的社会功能..192.高考失利;认真总结分析失利原因;发现自己努力程度不够;决定继续努力;明年再考..这种对待挫折的方式是行为补偿..193.罗森塔尔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194.心理辅导的目标:一、学会调适基本目标;二、寻求发展高级目标..195.“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无条件积极关注”体现了学校心理辅导的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196.强化法:给予肯定;以增强其行为..197.理性—情绪疗法认为造成人的心理失调的原因是不合理认知;梳理错误观念;形成正确的认识;解决问题;即改变认知..198.品德的心理结构:知、情、意、行..199.衡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志是道德行为..200.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属于道德意志..201.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法”..202.习俗水平包括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和遵守法规取向阶段..203.只要违反了规则并给他人带来伤害;不论动机如何都是不道德的;道德认知属于习俗水平..204.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认为服从、听话就是好孩子;对权威应该绝对的尊敬和服从..205.遵守法规取向阶段: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206.社会契约定向阶段:人看重法律的效力;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207.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是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进行思考;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208.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个桃..209.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观: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借助语言;通过人与人的交往而形成的..210.在解决了困扰许久的数学难题后出现的喜悦感属于理智感..21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212.形式运算阶段—演绎推理..213.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214.可逆性阶段8~10岁—儿童认为如果所有人都同意的话;规则是可以改变的;同伴间的社会关系;应当相互尊重..215.公正阶段10~12岁—利他主义;以平等为标准..216.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各科教学..217.德育过程的实质:教育者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 21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榜样示范法的德育方法..21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个人修养法的德育方法..220.选择有针对性的格言作为座右铭以自律、自励—个人修养法的德育方法..22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实际锻炼法的德育方法.. 22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榜样示范法的德育方法..223.“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陶冶教育法的德育方法..224.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陶冶教育法.. 225.利用良好的班风和校风来教育学生—陶冶教育法的德育方法..226.班集体的形成:初建期、形成期、成熟期..227.初建期班级成员;每位同学只是按照课表进入同一教室上课..228.波斯纳—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229.班风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230.明确的共同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231.上课忽然大笑—行为不适人们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境下发生;但在适宜的情境下却不发生..232.沉默寡言—行为不足人们期望的行为很少发生或不发生..233.经常侵犯他人—行为过度某一类行为发生太多..234.明显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属于消极的课堂行为..235.班集体建设—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内容..236.班务会常规班会;是班主任按照固定的日程组织安排的班会活动..237.学期结束时;班主任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评析;这项工作属于操行评定..238.中小学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方式:权威型、放任型、民主型..239.课堂纪律发展四个阶段:反抗行为阶段;自我服务行为阶段;人际纪律阶段;自我约束阶段..240.人际纪律阶段:以建立融洽的同学关系行为为取向..241.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1、一般教育效能感;2、个人教学效能感..242.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考上大学;就会增强自己考上大学的信心;这种自我效能感源自替代性经验指个体通过观察他人行为的成败经验而获得强大的过程..243.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主张评价的重点放在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244.晕轮效应—当人们在观察某个人时;某一品质在观察者看来是极为突出的;从而对这种突出的品质有了清晰明显的知觉并掩盖了对其余品质的知觉..245.投射效应—在人际交往中;认知者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如:老师总是以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想法;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推测学生的思维方式.. 246.练习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247.“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疏导性德育原则248.针对我国目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品德要求出现的差异甚至对立的现象;应贯彻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的德育原则..249.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一分为二”的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德育原则是发扬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相结合..250.“长善救失”的德育原则是发扬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相结合..251.学生的兴趣、好恶、意志以及其他个性品质等因素实际上是指非智力因素..;252.从教学评价的角度来看;“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相对评价常模参照测验.. 253.“所有学生都能学好”;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和个别化帮助;每一个学生都能达成学习目标的教学模式是掌握学习教学模式..254.群体发展的三个阶段是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255.课堂管理: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称为课堂管理..256.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要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257.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具有主观性的特点..258.埃里克森认为12~18岁期间;个体表现出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矛盾;因此这一时期以培养建立自我同一性为主要发展任务..259.幼儿看到月亮时;就坚持月亮是有生命的;这种构建知识的方式是同化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景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260.想治好病又怕动手术;属于一种趋避式冲突..261.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262.理性情绪疗法艾利克斯ABC认知情绪疗法A:事件B:对事件A的看法C产生的情绪或行为263.群体的功能264.构建主义。

教育学知识点梳理(调整版)

教育学知识点梳理(调整版)

教育学知识点梳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3教育形态: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 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教育:从非制度化教育是中演化而来的,是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美国教育家、非学校化的倡导者伊里奇:学校教育体系是“组织化”、“同质化”、“仪式化”,总体上具有“压制性”、“同质性”、“破坏性”,妨碍真正学习和教育,降低人类自我成长的责任心,导致人们没有创造性,对出乎意料事物的惊奇和对事物的想象和对生活的热爱。

彻底颠覆制度化的现代学校教育以及建立与其上的学校化社会,取代之“教育网络”。

)家庭教育: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洛克《教育漫话》在健全人格方面,学校教育无法取代,今日学校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

)学校教育: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利于青少年一代的发展;为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不断改良我们的学校。

)社会教育: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社会传统的教育:一个社会的传统风尚对个体的发展具有教育性,“国民性”由国家或民族的社会传统塑造。

社会制度:当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对个体的态度、行为和信念的塑造作用。

一个方面良好的社会制度有助于个体德行的发展和形成。

社会活动或事件的教育:指个体从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经验中所获得教育。

4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根本错误:非科学。

5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根本错误: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养育行为之间质的差别,仅从外在行为的角度而没有从内在的目的的角度来论述起源问题,从而把教育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概念,本质2.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内涵(教育,教育内容,学校教育)3.广义的教育4.狭义的教育5.教育包括3点6.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理解)7.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1. 教育的发展(教育制度化、教育成为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标志)二、学校教育制度1.学制(一)从历史维度看—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1.教育的演变过程2.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3.教育制度的发展过程4.前制度化教育(1)制度化教育的形成—主要标志是()1.()的出现,开启了()的新阶段2.制度化教育的形成时间()(2)制度化教育的含义—指向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系统1.制度化教育主要指()2.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3.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3)制度化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1.随着()的出现,制度化教育趋于成熟。

2.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3.建构()的理想正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4.非制度化教育代表人物:()的非正规教育思想、()的非学校化观念。

(二)从现实维度看—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6点,应用)二、教育的历史发展(二)教育的过程1.古代教育(1)古代东方国家的学校教育形态1.我国学校教育始于()初期。

()是教育从社会生活中独立、分化出来的一大标志。

( )是奴隶社会里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的综合产物。

2. a.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以明人伦。

”b. ( )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 )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形成了( )即:( )(古代德育)、( )、( )、( )、(( )、( ))(小艺)。

比较:孔子六艺( )c.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 )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教育学相关知识点

教育学相关知识点

《教育学》考点一、名词解释1、教育:教育是一种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现象。

是人类生活延续与更新的需要,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教育学: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教育学注重揭示教育的规律,注重探讨教育的价值,重视探讨教育的艺术,总之,教育学以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问题,揭示教育本质、教育规律和探讨教育价值、教育艺术的学科。

3、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的个体素质的总的期望和设想,是对社会历史活动主体的个体素质的规定。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广泛的人民群众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是指在社会里占主流地位的或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

4、学制: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

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者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5、课程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方案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

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顺序、学时分配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

首先课程方案不仅要反映国家的教育目的而且要体现普通教育在学生培养上的的特点和要求。

其次,它是对课程设置做出规定。

最后,它还要对学年编制做出科学而合理的安排。

6、教学: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素质发展的活动。

教学在传承文化,促进青少年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上,起着引领的重要作用,它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7、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与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教学方法具有目的性,双边性。

在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

8、德育:学校德育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世准则、行为规范和相互作用,经过自己的观察、感受、判断、体验、践行和改善,以形成行为习惯、道德品质、人生价值和社会理想教育。

教育学知识点完整版

教育学知识点完整版

教育学知识点1.战国后期,在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学记》。

2.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

3.“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

4.我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六艺”和欧洲中世纪“七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5.杨贤江: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代表。

6.孟禄—“全部教育都归之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种观点属于心理起源论。

7.洛伦兹发现,刚出生的小鸭子会发生“印刻”,即模仿第一眼看到的动物进行学习。

8.《学记》中“藏息相辅”教学原则强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9.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大教学论》。

10.国外(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是《论演说家的教育》。

11.在近代教育史上,反对思辨,主张用实证方法研究知识价值,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为完美生活做准备和“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经典课程论命题的教育家是斯宾塞。

12.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目的的培养人。

1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任何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都离不开教育。

这表明教育具有永恒性。

14.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的教育活动存在本质区别,它主要表现为人类的教育具有社会性。

15.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两种典型对立的理论主张是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16.卢梭——个人本位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

”17.个体本位论——“主张教育是为了使人增长智慧、发展才干、生活更加充实幸福。

”18.社会本位论——“造就合格公民”。

19.古希腊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军人和武士。

20.赫尔巴特——教育永远具有教育性。

“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21.夸美纽斯——“泛智”教育思想——“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22.夸美纽斯: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系统论证的教育家,首次将学前教育纳入学制。

23.夸美纽斯把教师赞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背诵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背诵

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广义: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民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二、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三、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四、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也是教育的本质(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五、教育起源的记忆术(一)知识点的内容1。

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3。

心理起源说(孟禄);4。

劳动起源说(凯洛夫、米丁斯基). (二)知识点的记忆术:劳心很神圣,kemi梦里陪(三)注释1。

劳kemi(劳动起源说:凯洛夫、米丁斯基);2.心梦(心理起源说:孟禄);3。

神(神话起源说);4.圣里陪(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

六、学校教育的产生条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工具八、古代教育特点的记忆术(一)知识点的内容:阶级性/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二)知识点的记忆术:专刻街道像九、近代教育特点的记忆术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二)知识点的记忆术:世俗公布义务教育法十、简述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记忆:全民多献忠十一、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就是描述和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内容,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十二、苏格拉底问答法:1、苏格拉底讽刺;2、定义;3、助产术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十三、简述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记忆:内人解手龟速十四、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记忆:唠嗑技巧十五、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制约的记忆术(一)知识点的内容1。

《教育学》复习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教育学》复习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

……教育起源:神话、生物(最早)、心理、劳动(马克思主义)起源说。

认为教育是儿童对成人的模仿是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孟禄……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填空题……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的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射击、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简答、填空……教育民主化的内涵:a.实现教育机会均等;b.师生关系民主化;c.教育方式、内容民主化;d.教育自由化。

……教育在提升人类地位中的作用: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潜能的发掘、力量的发挥、个性的发展。

第二节教育学概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揭示教育规律;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学的研究价值:宏观: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微观(学习研究教育学的意义):a.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b.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c.利于掌握学生思品发展规律,做好教育工作;d.利于教师构建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e.有助于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改。

教育学章节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章节知识点整理

1.教育定义: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2.最早将“教育”作一词连用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教育即生活——杜威、教育为美好生活做准备——斯宾塞、3.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种复杂的自发行为;动物界没有像人类这样的高级语言和符号系统,它们的思维不够发达,所有活动只是在个体层面上;动物的教育也基本上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而人类的教育则不会。

4. 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5.终生教育:终生、教育、生活、“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带来了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带来了教育观念的变革。

表现在时间上、空间上、方式上、教育性质上。

6.教育分类:(一)按教育的正规化程度: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二)按实施教育的机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7.家庭教育的特点:随机性、个别性、启蒙性、经验性(一个随着一个去取经)8.社会教育的特点:全民、广泛、实用、终身、开放(所有的人随时随地放开来学习有用的东西)9.学校教育的特点:专有、可控、相对稳定。

学校教育是由专门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四有三专)。

10.教育的产生条件(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可能性、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要——必要性、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现实性11.按教育的历史阶段分: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等12.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原始、融合、同一(相同原子融合在一起构成同一类东西)13.古代学校教育的六个特点;与生产力分离、统治阶级利用、学习古典人文学和治世之术、是个别教学是灌输与死记、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萌芽。

14.《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学知识点1、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2、教育的定义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3、人身心的发展的规律性及要求(1)顺序性:人的发展先后顺序,教育必须循序渐进;(2)不平衡性:不同年龄发展不均衡;不同方面发展不均衡。

教育必须抓好最佳期;(3)阶段性: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4)个别差异性:教育必须因材施教;(5)整体性:教育必须促进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

4、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环境、个体的能动性,教育。

内发论——内在需要:人之初性本善外铄论——外在力量:人之初性本恶(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决定因素。

(2)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3)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4)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5、教育对人的发展(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6、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生产力制约教育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校结构、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教育促进生产力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教育培养人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维持或改变社会政治关系。

《教育学》各章知识要点

《教育学》各章知识要点

《教育学》各章知识要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狭义教育•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

•制度化教育出现的标志是近代学校系统的形成。

•在世界范围内,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下半期。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美国教育家伊里奇在《非学校化社会》中主张取消学校制度,走向学习化社会。

•非制度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我国近代学制创建于清末。

•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学校教育,称为义务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促进百家争鸣盛况的形成,并成为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的是私学。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在古代教育中,“以僧为师,以吏为师”的是古代埃及(不是古印度、故中国、古希腊)。

•古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

•欧洲奴隶社会中,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军事体操教育。

•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

•主张“有教无类”的古代教育家是孔子。

•汉代武帝以后,采纳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向汉武帝提出这一建议的是董仲舒。

•战国后期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成为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的著作是《学记》。

•墨家认为,在获得知识的理解上,主要有亲知、闻知、说知三种途径。

•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简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苏格拉底问答法的问答分为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学绪论1、教育是教育者通过与受教育者之间教育性交往,引导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活动。

2、首先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的是英国学者培根。

3、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近代最早的教育学著作。

4、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的奠基人,它的《普通教育学》被视作第一部现代教育学著作。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人的发展概述】1、人的发展从类型上划分包括: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全面发展:指人的各种素质要素和具体能力在主客观条件下的协调发展。

个性发展: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受社会因素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独特性格、文化和素质特性。

个性发展的核心就是人的素质构造的独特性。

【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个性发展又是全面发展的动力,个性发展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的选择性发展】终身发展: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所提出的要求。

2、人的发展的内容包括: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社会性发展身体发展:主要指生理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增强两个方面。

心理发展: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发展。

社会性发展: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

3、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实践活动、教育、主观能动性环境:指围绕在个体周围,并对个体产生影响的外部条件。

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指出,影响个体发展的环境可分为两类,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教育: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人的一种活动。

在影响人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教育起主导作用。

首先,教育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和系统,并能自觉利用环境的影响,使教育工作向既定的方向展开;再次,学校有专门的教师来负责。

【注】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中有关影响人发展的因素理论其主要论点为:个体的发展以遗传、环境和教育三因素为基础。

【第二节学校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1、教育适应与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既不是由外因决定的,也不是完全由内因决定的,而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教育既受制于人的发展,又要引导人的发展。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2、“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3、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4、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过程。

5、从个人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相对独立性。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or教育媒介or教育措施。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二、教育的功能(作用)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三、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

中国的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

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3、心理起源说:(孟禄)认为教育是儿童对成人无意识模仿,没有把握教育目的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一、名词解释1.教育的概念: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所构成的一个教育目的系统。

3.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4.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法律保障的、免费特征的教育制度。

5.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心变化。

6.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7.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8.经验课程:也称为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9.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0.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它是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安排教师有计划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二.简答题1. 学校产生的条件:(1)进入奴隶社会后,金属工具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石器,生产水平提高了,有了剩余产品且足以供养一部分人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教育与学习,学校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及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教师。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容。

(3)文字的产生,为学校传授知识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4)私有制的产生,社会贫富两级分化,对立的阶级形成,国家机器产生,统治阶级为强化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迫切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培养阶级的接班人和为其服务的官吏及知识分子,学校的产生有了客观的需要。

2. 多元智力视野中的学生观第一,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才期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

第二,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即教师的教育教学容和方法应该根据不同的教育教学对象而有所不同。

第三,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智力的各个方面进行,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优势获得信心、明确发展方向,并尽量做到扬长避短。

第四,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中,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智力领域,并使其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对相关教学教材的接触和运用中得到最大化的发展。

第五,注意培养那些优势智力领域不属于传统学校教育重点学科的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不要再以差生的眼光去看待他们,教师应该欣赏、鼓励他们在优势智力领域的表现,使他们也体验到成就感,并由此培养起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促使他们在自己的优势领域成才。

第六,引导学生将自己从事优势智力领域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品质如持久的注意力、克服困难的勇气、学习的热情等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以提高弱势智力的水平。

3. 教师职业的特点(一)教师职业的复杂性:从教师劳动的对象、教育的任务、教育的影响都体现出教师职业的复杂性(二)教师职业的示性:学生有“向师性”,喜欢模仿教师,因此,教师职业有明显的示性。

(三)教师职业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对不同学生的区别对待,即因材施教上。

其次,教师职业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教学容、形式、方法的不断创新上。

(四)教师职业的长期性、长效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才的周期很长。

教师职业不仅具有周期性,还具有长效性,教师付出的劳动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成为学生一生发展的宝贵财富。

4.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学生得到教师的尊重、赞赏,才会精神愉快,并产生自信心,上进心,从而努力学习,并且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二)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三)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四)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

师生关系: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间的态度等。

5. 培养正确的舆论,树立优良的班风和传统①培养正确的舆论:首先,要进行正面教育,提高认识。

班主任要通过班集体在各种活动中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第二,表扬先进,树立榜样。

此外,还可以利用社会上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推动正确舆论的形成。

②树立优良的班风和传统:班风是一个班集体的稳定的风气,它反映着班集体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

首先,抓好开端,优良的班风不会一跃而就,而要从某一方面开始,逐渐发展。

第二,持之以恒。

第三,大造舆论。

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分析书面教材、观察、调查研究、建立档案6. 班主任在完成所教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应做好以下工作:1.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2.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4.形成优良的学风。

三.论述题1. 创新素质(不会直接考,题中会涉及到这个知识点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创新素质是一个人以知识为基础,在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品质与特性。

创新精神,包括人的创新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对整个创新素质系统起动力与导向作用。

创造思维是人们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它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既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也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统一,既包括理论思维,又离不开创造想象。

创新思维是创新素质的核心。

所谓创新能力指人能够创造既是首创、又有价值的产物的能力。

在创新能力中,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想象起重要作用。

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需要激发创新需要和创新动机,培养创新激情,坚定创新意志。

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心理学家认为,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武大特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向这五个方面努力。

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

④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

创新情感是创新的动力,没有对新事物的满腔热情,就无所谓创新。

⑤培养学生的敢于创新的个性。

包括勇敢、坚强、幽默感、自主性、独立性、有恒心、以及一丝不苟、敢于冒尖等人格特征。

6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

2.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原因、作用、条件)P128看书学校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具有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是社会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特殊的环境。

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把人的遗传素质与社会影响综合起来,提出适宜的发展目标,设置适宜的课程体系,采用适宜的教育手段、方法和评价形式,从而促进学生在一定时间的最大发展。

学校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效果更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条件: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外部环境:家庭环境影响、社会发展的状况教育系统部:教育自身的状况、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实践中,根据以人为本的思想,我们要认识到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独特性、主体性、完整性,并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3. 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是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基本因素,包括教师的知识素养、能力素养、职业道德素养和身心素养四个方面。

教师的知识素养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

优秀的教师往往具有广博的普通文化知识、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坚实的教育学科知识和丰富的教育实践知识。

教师的能力素养是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本领。

教师的能力素养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

教师的能力素养包括教学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

教学能力是中小学教师的核心能力,它是教师从事学科教学的关键能力,也是保证学科教学质量的主要能力,是每位教师所必备的能力。

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合理的教学设计能力、高超的教学实施能力、灵活的教学辅导能力、科学的教学评价能力。

教育研究能力是合格教师的基本能力之一,它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采集资料的能力、科研写作的能力。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的职业道德及其规是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它反映客观的教育活动对于教师的行为所提出的要求。

教师劳动的效果,不仅取决于他具有的知识水平和教育能力,而且取决于他的道德面貌。

教师职业道德主要表现在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对待学生的道德、对待教师集体的道德、对待自己的道德等方面。

教师的身心素养包括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个方面。

健康的身体素质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必要的生理基础,表现在教师对繁重的教学、紧的工作、琐碎的家务具有较强的承受能力,能精力充沛、生气勃勃地从事工作;要反应敏捷、体格强壮、对疾病的抵抗力强、耳聪目明、声音洪亮。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指教师在对自身角色的深刻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依照社会的期望和自身实际状况,不断地对自己的行为及心理进行调整,使其能够适应角色的要求并不断促进角色向积极方向发展。

4.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包括一般认识能力和特殊能力。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教学活动中。

(一)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学生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

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才有可能以知识为基础,进行记忆、思考等认识活动,发展记忆力、思维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依赖一定的认知能力,它不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率和质量,推动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促使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获得完全的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