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整理汇总情况全
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1、《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A.学者B.高级技术型人才C.高级专门人才D.研究型人才【答案】 C2、现代意义的中国高等教育始于()。
A.京师大学堂B.京师同文馆C.北京大学D.燕京大学【答案】 A3、第一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的学者是( )。
A.布鲁纳B.杜威C.范海斯D.洪堡【答案】 D4、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郝钦斯B.阿德勒C.布鲁纳D.贝格尔【答案】 C5、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的是( )。
A.教育目的B.教育方针C.教育内容D.教育价值【答案】 B6、北京大学的前身是()。
A.京师大学堂B.中西学堂C.京师同文馆D.南洋公学【答案】 A7、( )是一种判断事实的活动,它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如实地描述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水平。
A.学生学业评价B.教师评价C.教学评价D.教学测量【答案】 D8、规模大、学科全、层次高的高校一般倾向于采用的组织结构是()。
A.直线制组织结构B.职能制组织结构C.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D.矩阵式组织结构【答案】 D9、下列哪一项不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A.目的明确B.内容正确C.方法得当D.手段先进【答案】 D10、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的是( )。
A.教育目的B.教育方针C.教育内容D.教育价值【答案】 B11、下列哪一种教学方法更能对学生的需要作出敏感反应()A.讲授法B.讨论法C.多媒体教学法D.案例教学法【答案】 B12、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意义不包括( )。
A.实现高校的价值回归B.有利于引领社会反思C.有利于教师潜心学术,为学术而学术D.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答案】 C13、不属于我国北宋时期“天下四大书院”的教学特色的是()。
A.教学与研究相结合B.自由讲学C.教师强调讲授法D.自由听讲【答案】 C14、开创研究生教育先河的大学是( )。
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汇总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一、简答题: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特点?(P10-12)1. 教育:促进、提升个体和人类素质的活动;2. 教育:通过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3. 教育:通过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二、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P13-16)1. 高等教育的高级性;2. 高等教育的专业性;3. 高等教育的学术性;4. 高等教育的公益性;5. 高等教育的主体性。
三、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P17-20)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2. 推进科学技术发展;3. 服务社会发展需要。
四、选择题:(P19页)1810年,德国的威廉·冯·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提出了著名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通过科学研究促进教学”的原则。
在洪堡和柏林大学的影响下,“洪堡原则”迅速传至西欧、美国、东欧、日本和中国,成为现代大学共同遵守的一条原则。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一、简答题: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具有哪些总体特征?其一,学在官府,或称学术官守、非官无学;其二,官学一体,或官师合一;其三,政教合一。
二、选择题(P24)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机构,它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将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从唐代到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
三、选择题(P26)作为东罗马帝国的教育中心,其任务是为帝国训练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官吏。
教学内容以七艺为基础,七艺之上设哲学、法律学和修辞学三种。
四、选择题(P27)最初成立的欧洲中世纪大学,具有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和宗教性等特点。
五、选择题或名词解释(P30)1862年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案》(亦称“赠地法案”),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名,拨联邦土地3万英亩,用这些土地的收益维持、资助至少一所学院,而这些学院主要开设有关农业和机械技艺方面的专业,培养工农业急需人才。
六、选择题(P30)1904-1918年,威斯康星大学率先提出大学应具有社会服务职能,从而将德国大学拥有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又向前拓展了一步。
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整理汇总(全)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一、简答题: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特点?(P10-12)1. 教育:促进、提升个体和人类素质的活动;2. 教育:通过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3. 教育:通过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二、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P13-16)1. 高等教育的高级性;2. 高等教育的专业性;3. 高等教育的学术性;4. 高等教育的公益性;5. 高等教育的主体性。
三、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P17-20)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2. 推进科学技术发展;3. 服务社会发展需要。
四、选择题:(P19页)1810年,德国的威廉·冯·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提出了著名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通过科学研究促进教学”的原则。
在洪堡和柏林大学的影响下,“洪堡原则”迅速传至西欧、美国、东欧、日本和中国,成为现代大学共同遵守的一条原则。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一、简答题: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具有哪些总体特征?其一,学在官府,或称学术官守、非官无学;其二,官学一体,或官师合一;其三,政教合一。
二、选择题(P24)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机构,它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将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从唐代到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
三、选择题(P26)作为东罗马帝国的教育中心,其任务是为帝国训练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官吏。
教学内容以七艺为基础,七艺之上设哲学、法律学和修辞学三种。
四、选择题(P27)最初成立的欧洲中世纪大学,具有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和宗教性等特点。
五、选择题或名词解释(P30)1862年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案》(亦称“赠地法案”),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名,拨联邦土地3万英亩,用这些土地的收益维持、资助至少一所学院,而这些学院主要开设有关农业和机械技艺方面的专业,培养工农业急需人才。
六、选择题(P30)1904-1918年,威斯康星大学率先提出大学应具有社会服务职能,从而将德国大学拥有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又向前拓展了一步。
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考试之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参考教材:周川主编《简明高等教育学》题型和分值:选择题:20×1分=20分,单选;填空题:10×1分=10分;简答题:3×8分=24分,包括要点和解释型拓展;论述题:2×13分=26分,包括概念、内容、联系实际的适度发挥,例如,论述教学原则;案例分析题:1×20分=20分,送分题,例如:两种价值观的理解。
一、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1、(P130)教学原则的概念: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规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它是成功地进行教学活动所必须依据的准则。
2、(P130)教学原则不同于教学规律,教学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教学原则是对教学规律的主观反映,正确与否,取决于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知程度。
3、(P131-139)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共8条,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
要求能够选取几条,结合实际进行分析):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3)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5)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6)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7)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8)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4、(P131)孔子提出启发教学、因材施教的原则;5、(P131)《学记》(我国古代第一部教育文献)中总结的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等原则。
6、(P132)文以载道,说明教学中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不能脱离教材内容空洞说教。
7、(P133)目前,教师的角色是“平等中的首席”8、(P133)“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语出《论语》),指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举一反三。
9、(P133)“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语出《学记》),指要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和学习的方法,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思维能力。
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复习要点一、考试题型1.单选:1′×10=10′;2.判断:1′×10=10′;3.简答:4×8′=32′;4.论述:2×15′=30′;5.案例分析: 1×18′=18′。
二、复习重点第二章高等教育发展史1.在西方文明古国,博物馆和图书馆是古代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
P142.在中国古代,带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育活动早在3000年前就已出现。
P153.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大学也不例外。
P154.有些私学具有高等教育的性质与功能,其中最著名的是齐国的稷下学宫。
P155.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建立。
P166.中世纪大学实行的是专业教育。
早期的中世纪大学主要有四大学科:文学、法学、医学、神学。
中世纪大学的特点有3个特点:行会性、自治性和国际性。
P197.为改革德国高等教育,洪堡提出两条最基本的原则:P24(1)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
(2)学术自由的原则。
8.十九世纪,赠地学院包括康乃尔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
P299.威斯康辛大学是得益于赠地基金而获得迅速发展的一所州立大学,它提出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应包括:P29(1)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2)进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与文化;(3)把知识传播给广大民众,直接为全州社会与经济服务。
(即威斯康辛思想: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
)10.“威斯康辛思想”是高等学校三大职能确立的标志。
P2911.1862年成立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的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它也是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
P32、P141第三章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1.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基础教育和文化等要素。
P432.高等教育的发展受政治的影响有:P44(1)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高等教育发展方向。
(2)阶级关系规定高等教育发展的利益追求。
01 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笔记

高等教育学第一章导论1.高等教育的概念1)高等教育是指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进行的各种教养性、学术性、专业性的教育. P32)高等教育具有历史性、比较性和延展性。
P1[1].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创办的“阿卡德米学园”被看作是雅典第一个永久性的高等教育机构。
[2].培根按照人类理性的记忆、想象和判断这三种能力,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主观性分类。
[3].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保罗.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概念。
[4].20世纪60年代,全世界第一所开放大学在英国出现。
在英国,由于一直以来形成的双轨制,直到20世纪中叶,以剑桥、牛津大学为首的大学所实施的教育称为大学教育,高等教育则一般指没有学位授予权的学院等机构实施的教育。
3)高等教育的研究对象是高等教育:揭示高等教育的特殊矛盾和特殊规律(或发展规律)。
[1].1978年,我国第一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学校教学研究室”正式成立。
[2].高等教育学研究中的重大问题主要来自:社会的改革与变化;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2.学习高等教育学的作用(或意义)1)引导观念更新高等教育理论对于高等教育实践具有重要作用:德国教育论著推动了欧洲大学近代化的进程;中国的“学术权力”研究推动大学治理改革。
2)服务政策咨询服务于社会发展,为政府的决策提供知识和智力服务。
3)推动实践发展。
高等教育学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特征,许多问题源于实践,并指导教育变革。
3.高等教育学的作用(简答题、论述题,P12-15)第二章高等教育发展1.西方古代高等教育1)专门学校:古希腊的雅典出现了修辞学校(辩才)、哲学学校。
2)其他教育场所西方古国的一些博物馆、图书馆,也是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场所,如古埃及的亚历山大大学(缪思翁博物馆)。
古伊斯兰国家的许多清真寺也是传授高深知识的教育场所。
2.中国古代高等教育1)西周时期就已萌芽。
西周大学:西周时期已建成比较严密的学校体系,分国学、乡学两轨。
【精品】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 考试知识点总结

1.洪堡思想:a秉持“完人”教育目的观;b强调纯粹科学的教育,反对实用目的的职业性教育;c教学科研相统一;d学术自由;2.洪堡时代19世纪,洪堡提出了高等教育的两条最基本的原则:①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②学术自由的原则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大学要有自主性和独立性,办学不受任何权利干扰;二是学者要有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三是教学过程要有教育自由。
3.威斯康辛思想①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②进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与文化;③把知识传播给广大民众,直接为全州社会与经济服务。
与“洪堡时代”相比,多了为社会服务的思想。
4.德国洪堡于1810年创立的柏林大学是德国大学教育的第二次革命。
他提出了“教育与科研统一”、“学术自由”两条原则。
(单选)5.1912年提出的威斯康辛思想是高等学校三大职能确立的标志6.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开办最早、最具代表性、最富高等教育性质的学校,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7.“癸卯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并予以实施的学制;8.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高教发展的每一阶段都与经济关系密切,可以归纳为:①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②经济发展制约高等教育发展决策;③经济制约高等教育结构的完善程度;④经济促进高等教育终身体制的形成。
⑤影响课程设置⑥影响人才培养要求;9.简述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高等教育既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又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表现在:①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因为通过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提高劳动生产力。
;②有助于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等,促进社会公平。
教育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为:一社会中很大一部分收入分配差异是由所受教育的差异引起的,二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因受教育不同而产生的相对收入差别减小,三对教育投资的增加可以提高全社会中劳动所得所占的比重,降低财产所得所占的份额。
因此,教育以及高教在现代经济增长中具有缓和、降低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经济价值。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资料总结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资料总结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1、定义: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3、中世纪大学主要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在四科中,文科是基础,学习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法、神、医是高级学科。
4、英才教育毛入学率<15%大众化教育15%-50%普及化教育>50%5、在美国把中等后的所有教育都称为高等教育。
6、《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高等教育的概念为: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等中级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7、从高等教育的性质上看,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依据专业分工培养高级人才的活动。
10、20世纪80年代,哈佛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包括六大类,文学与艺术、科学、历史研究、社会分析、道德思考、外国文化,意在培养出有教养的美国人。
11、我国古代的“学而优则仕”传统与官学的设立便是把教育视为一种政治工具的具体表现。
12、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13、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P1014、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P1215、人才培养职能肇始于古代,发展和完善于欧洲中世纪大学,也是现代高等学校最基本的职能。
16、高等教育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学园”;在我国,高等教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始于唐代的书院(最早为717年建立的丽正书院,后改为集贤殿书院),则是中国另一种类型的高等学校。
17、最早产生中世纪大学的有: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美国1636年的哈佛学院。
我国近代建立的大学有:天津中西学堂,北洋大学堂、南洋公学、京师大学堂18、中世纪大学的办学目的与方向决定了其职能基本上是培养专门人才,而科学研究的大学中并没有找到存在的位置和理由。
19、发展科学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10年洪堡的柏林大学的创办。
柏林大学创办的基本原则是“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20、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产生于1862年美国《莫里尔法案》的颁布,引发了美国赠地学院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文档第二章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一、简答题: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特点?(P10-12)1. 教育:促进、提升个体和人类素质的活动;2. 教育:通过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3. 教育:通过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二、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P13-16)1. 高等教育的高级性;2. 高等教育的专业性;3. 高等教育的学术性;4. 高等教育的公益性;5. 高等教育的主体性。
三、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P17-20)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2. 推进科学技术发展;3. 服务社会发展需要。
四、选择题:(P19页)1810年,德国的威廉·冯·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提出了著名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通过科学研究促进教学”的原则。
在洪堡和柏林大学的影响下,“洪堡原则”迅速传至西欧、美国、东欧、日本和中国,成为现代大学共同遵守的一条原则。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一、简答题: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具有哪些总体特征?其一,学在官府,或称学术官守、非官无学;其二,官学一体,或官师合一;其三,政教合一。
二、选择题(P24)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机构,它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将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从唐代到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
实用文档三、选择题(P26)作为东罗马帝国的教育中心,其任务是为帝国训练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官吏。
教学内容以七艺为基础,七艺之上设哲学、法律学和修辞学三种。
四、选择题(P27)最初成立的欧洲中世纪大学,具有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和宗教性等特点。
五、选择题或名词解释(P30)1862年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案》(亦称“赠地法案”),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名,拨联邦土地3万英亩,用这些土地的收益维持、资助至少一所学院,而这些学院主要开设有关农业和机械技艺方面的专业,培养工农业急需人才。
六、选择题(P30)1904-1918年,威斯康星大学率先提出大学应具有社会服务职能,从而将德国大学拥有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又向前拓展了一步。
七、选择题(P32)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百日维新”的仅存硕果。
(北京大学的前身)八、选择题(P34)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对校内管理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
九、选择题(P36)从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来看,1952年的院系调整应当说基本上是成功的(多科制学院和单科制学院),若以是否符合高等学校自身发展规律来评价,答案就不那么肯定了。
实用文档十、选择题(P37)1961年1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重点高校工作会议,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提出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定规模、定任务、定方向、定专业”。
十一、选择题(P38)从1999年开始,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等口号的推动下,开始了3年扩招。
第四章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一、论述题(开放性)(P58)注:可参考书中两部分章节的思考题。
1.什么是高等教育的现代化?2.高等教育怎样体现以人为本?3.如何保持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第十七章高等教育模式的变革与创新一、论述题(开放性)(P320)注:可参考书中两部分章节的思考题。
1.如何理解教育模式的内涵及其生成机制?2.中国高等教育模式变革与创新的根本目标是什么?3.你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创新有何建议?后记:由于第四章和第十七章可能出的题目为开放性论述题,因此大家需要通读一下教材,实用文档对所有内容有个大概的印象,在自行整理回答上述参考题目。
第五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规定性(简答题P59)教育目的的一般规定性围绕人的发展,教育目的的规定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其一是所培养的人具有何种社会功能,即在社会上居于何种地位,发挥什么作用。
之所以必须作出这样的规定,一方面为受教育者能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并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创造条件。
同时也是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的集中体现。
为此我们将这方面的规定表述为服务方向。
(2)其二是所培养的人应具有何种素质,或者说培养具有何种质量规格的人。
这种规定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作为教育目的的基本内容,对受教育者的素质及其结构提出总的要求;第二个层次,是将教育目的的总要求具体化为各级各类教育的教育目标。
教育目的的两个方面的内容是不可分割的,“对教育目的所作的功能分析,总是要伴随一定的结构设计,因此不存在没有结构的功能和没有功能的结构。
表现在教育结果中的人的社会功能,规定了他的内部素质构成,人的一定素质结构也总是决定了他在社会上所发挥功能的性质及水平。
”2、教育目标系统的规定性(简答题P61)教育目标是由多种发展要素、多种发展层次所构成的具有可检验性的指标体系,而不是一般的口号与原则实用文档要求。
教育目标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规定:(1)具体身份的规定,是受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育后所获得的身份,如教师、医生、工程师等职业身份,以及中小学、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文化身份。
这种规定是对“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具体化。
(2)质量规定,是与上述职业身份与文化身份相应的素质结构与发展水平的规定,这是教育目标体系的核心部分。
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其质量规定是不同的,但都必须有自已的质量规定。
(3)时间规定,指为了达到质量要求所需要的时间,包括学制的规定,培养计划中各种环节的时间规定、课时规定等,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时间条件。
(4)层次规定,教育有高等、中等、初等教育层次之分;有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之分。
各级各类教育皆有自已特定的教育目标,在制定教能目标时必须有明确的层次类型定位。
3、教育的功能(简答题P69-70)教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之一,对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皆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具有促进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双重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教育四因素)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个体的人。
影响个体发展的有遗传、环境、教育与个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等因素。
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是个体生存的条件并对个人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发展的内在动力,而教育在诸因素中起着主导作用。
此为教育的育人功能。
(2)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其一,教育的文化功能其二,教育的经济功能其三,教育的政治功能实用文档4、教育的双重价值(选择题P70)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双重功能,当教育的这种双重功能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体发展需要时,便会形成教育的双重价值,即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在教育的社会价值中,同功有相对应,可分为教育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与政治价值。
教育的这三种社会价值,既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又不是可互相取代的。
5、我国的教育方针(名词解释P74)《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原有教育方针作了重要的补充。
第六章高等教育目标系统的构建1、高等教育目标系统计的原则(简答题P78、79)(一)全面性原则(二)适应性原则(三)可行性原则(四)可测性原则(五)统一要求与发展个性相结合的原则2、全面认识高级专门人才的内涵(简答题P79-81)实用文档1.高级专门人才的全面性2.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性3.高级专门人才的创造性3、高等教育目标系统构建四要素:(P83)1.知识2.能力3.思想品德目标4.体质(1)知识:知识是人类创造的认识成果,在长期积累过程中被客体化,成为庞大的知识体系。
知识素质是个体对人类知识的掌握,有选择地将客体知识转化为个体所需要的知识。
学生需要掌握哪些必备知识并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成为决定知识素质要求的内容,科学知识的分类则是设计知识素质要求的根源(2)能力:能力是指顺利完成一定活动任务的心理特征或本领,是智力的外化或外显。
智力同一定的活动任务相结合就表现为能力。
能力有独立性(独立完成任务)、适应性(随环境变化而应变)、创造性(创新能力)和差异性(个体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等特点。
从心理结构上可分为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认识与实践的功能上可分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思想品德:以心理的情感因素为基础,在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由具体行为到自觉信念的逐步递进,具体分类包括健康的情感与意向心理品质,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以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为内容的思想观念,政治信仰和政治态度四种(4)体质:人类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特性,包括体格、体能和实用文档身体适应能力,可通过观察和测量身体形态、生理和心理功能的一定指标和医学检查判断。
4、知识的分类(简答题P83)(1)按研究对象,可分为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两大门类及其下属分支学科。
(2)按同实践的关系,可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与工程技术,或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
(3)按学科之间的交叉,可分为综合学科、边缘学科与横断学科,此种分类打破了上述两种分类的边界,反映了现代科学的特点。
(4)按学科的历史发展,可分为经典学科(过去的学科)、发展中的学科(现在的科学)、新兴的学科(未来的科学)。
(5)按知识的形态与复杂程度,可分为事实的知识,即描述性知识;处理具体事物方式方法的知识,即技术性知识;学科领域中的普遍原理和抽象概念的知识,即理论知识,5、能理与智力的关系(简答题、论述题P84)智力是指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包括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记忆,观察、想象等方面的能力。
能力是指顺利完成一定活动任务的心理特征或本领。
智力是内在的,能力是外显的,是智力的外化,智力同一定的活动任务相结合就表现为能力,所以能力同能力是不可分的。
为了便于观察、培养与检测,因而提出能力素质。
6、高等教育目标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P86-P89)1.学习与发现的关系2.知识与能力的关系3.德与才的关系4.身与心的关系实用文档7、普通素质(简答题P91)普通素质:指不分专业和层次,每个大学生都必须具备的素质,反映了对人与人才素质的普遍要求,包括a科学素质(科学知识、信仰、创新精神、研究能力、科学伦理的总体体现)、b人文素质(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的统一)、c身体素质三项。
其中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
8、专业素质(简答题P92)专业素质:指学生为适应本专业的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主要要求包括:a掌握本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b掌握专业方法技能,c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与科学研究的能力,d了解和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的发展,e对本专业价值的认同和热爱,f具备从事本专业工作所必须的职业道德,g具备从事本专业所必须的心理和身体条件。